真正的少林武术职业学院与武当武术、峨眉武术这三大流派的功夫练法有什么不同?

《功夫百科全书》
&&& 武侠小说纵横天下,即使是魔幻,历史题材的小说中也不乏功夫元素混杂其中,点穴,气功,拳脚功夫,成就无数英雄侠客的伟业,可是,作者对于中国武术以及相关知了解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 单以穴位而言,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具体的穴道作用各有不同,一些书的描写中,有时点中对方死穴昏穴救人,有时又让人脚底的穴位长到头顶,更有年轻女侠去点男子会阴之类让人啼笑皆非的描写,我们不能苛责每一个作者,在畅想精彩剧情的时候还要腾出大量时间去查阅和记录相关资料。
&&& 这是一份个人收集整理的武学手册,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国功夫,给众多武侠迷们一个辅助的平台。
&&& 收编这些内容是为了让更多人正确的了解中国功夫,对于多数修炼方法,编者不能亲自尝试,也无法判别效果如何。而且个人体制的差异,决定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练武,武术毕竟是一门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请慎重从事。
&&& 因此特别说明,如果有读者喜爱中国武术,立志学习的话,还请拜访正规的武术学校,或请有一定基础的习武者给予指导。
&&& 最后,希望中华武术能够发扬光大,开创出一片美好的新天地。
武术篇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功夫百科全书
&&&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 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据《管子-七法》载﹐当时每年有“春试。”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所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 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3个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
&&& 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这都说明﹐汉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如《汉书.艺文志》收入的“兵技巧”类就有13家﹑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
&&&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或耽于宴乐或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的邪说取代练武﹐致使武艺停滞不前。
&&& 隋唐五代时期﹐随著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武术重新兴起﹐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并用考试办法授与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之士”﹐获得每个称号都有具体标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贯五扎﹐戈矛剑戟便于利用……”(《武备志-太白阴经-选士篇第十六》)。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社会上的练武活动。
&&& 随著步骑战的发展﹐在战场上﹐戈﹑戟逐渐被淘汰﹐剑作为军事技术多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在发展。
&&& 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见于记载的有“”(射弩)﹑“社”(使棒)﹑“”(相扑)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等习武技”(《宋史》卷191)。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这时﹐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例如﹐《东京梦华录》卷7载:“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但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了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
&&& 元代统治者对民间“……二十人之上不众围猎”(《元典章》卷3﹐赈饥贫)﹐连民间私藏武器也属犯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险进行传授。
&&& 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徵﹑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图解﹐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 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 民国期间﹐社会上存在著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3年﹐举行了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接著又举行多次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为了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国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象。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化。此外﹐各体育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业余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吸引著大批武术爱好者习武健身疗病。
武术篇 马步/功夫百科全书
&&& 马步是大多数中国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基本的桩功训练,只有太极拳等极少的拳种才没有桩功。
&&& 通过练习马步主要是为了调节“精、气、神”,完成对气血的调节、精神的修养的训练,锻炼对意念和意识的控制。在蹲马步的时候,常常要求要凝神静气,要呼吸自然,要蹲得深、平、稳,以练习喉、胸、肾等器官,并使腹部肌肉缩进,腿步肌肉紧张,以图达到全身性的综合训练。这种桩功,由于是长时间的静功,所以对于人体全身各器官是很好的锻炼,通过这样的锻炼能够有效的提升在剧烈运动时人体的反应能力。
&&& 武术的许多门派中,常把马步桩作为最基本的桩功之一进行训练。它一直都被武林前人视为一种不可不练的、对内功的增长和提高搏击能力极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也常以步法的形式出现在许多套路中——
&&& 武术作为一种制服对手或与敌手殊死搏斗的技法,对人体机能有着不同于一般竞技项目的特殊要求。这种特殊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精神意识,二是人体的特殊体能。
&&& 内在的精神意识主要是指在搏击时人体通过练功得到的那种自然的、快速的反应与应变能力,以及对对手那种特有的精神震慑力和令对手不战已输掉三分的气质。
&&& 人体的特殊体能要求主要是蹿、蹦、跳的灵活性,手、足、膝、身等各部位打击敌手的发力力度,头、胸、腹、喉、裆等部位的抗打击能力等。要满足这种特殊的要求,就要有特殊的训练方法。也就是武术界所说的“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在这一点上,马步桩则是一种基本能够满足武功这种特殊要求的、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
&&& 练就真正的武功,不管是以武当为代表的内家拳,还是以少林为代表的外家拳,在练功时都需要内外兼修,二者缺一不可。从炼内的角度讲,气血的调节、精气神的修炼、意念意识的培养,都要通过桩功来完成。从练外来讲,肌肉的力量与骨骼的承受力,以及内脏的抗打击能力等,也都需要通过桩功训练来完成。而马步桩恰恰是能满足这两者要求的一个极好的桩法。
&&& 对此,我们首先从炼内说起。不管何种武功,在演练马步桩时都要求首先做到心平气和(或者凝神静气)、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在意念上都有意念放大、假想等大同小异的要求。也就是说不管哪种武功,通过马步桩都能得到意念上的特殊锻炼,使人体的机能在搏击中能够得到充分或者超常的发挥。
&&& 一个练武之人,首先要练就强健的体魄。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强健的体魄,要想在武功上有所成就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体能的强弱则与内脏功能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用武术和中医理论来说,就是体内气血的调和与否,内气是否充盈。从现代医学来看,就是内脏功能的强弱和内分泌功能的好坏。现代医学和现代运动生理学是很注重人体在运动时肾上腺素的分泌状况的,它的分泌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的发挥。而马步桩站得得法,将使人体内脏得到特殊的锻炼,其功能将得到改善,从而使体内气血平衡,内气充盈,内分泌功能增强。由于内脏功能的增强,将使人体四肢百骸得以滋润,使其在搏击时能爆发出超常的能量。
&&& 至于站马步桩时,能通过意念和假想来增加功力,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大成拳(意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门派,尤为注重站桩时意念的作用,其功效在实战中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以少林拳为代表的外家功夫,也同样成就于桩功的意念和假想的修炼。如排打功、铁布衫、铁裆功等功法的初级阶段,都开始于桩功的意念和假想的锻炼。最典型的实例排打功,在初级阶段就是通过站桩,待内气充盈后,进而假想身体的某些部位不断抵御外来的打击,最后再进行实物排打,从而练就较强的抗打击能力。
&&& 对于练外,马步桩的姿势就决定了它是一个力量强度较大的桩法。因为对于习武的人来说,必须要练得外强内壮才能适应搏击时的特殊体能的需要。这里所说的外强内壮与我们日常所说的健壮还有所不同。它要求既要身体强健,又能符合武功对体能的特殊要求。因为与敌交手,是一种殊死的搏斗,这就要求既要有极强的打击爆发力,又要有一定的抗打击力。交手要有高度灵敏的反应,并在一定的时间内高速完成等动作。要做到这些,身体必须有相当强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力的强弱除了与内脏和肌肉骨骼的承受能力有关外,还与其它的部位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部位主要有咽喉、胸膜、腰肾、肛门、阴部等。如在用力时,咽喉不能瞬间强有力地屏气呼吸,阴部不能上提,肛门不能紧缩,腰肾无力,胸膜不能横托胸腔脏器,那么这个人是绝对不可能有较大力量的。一个脱肛或疝气患者,一个久咳肺虚的病人,绝不可能有力量举起较重的物体。
&&& 而马步桩则是一个对内对外都要进行负载承受力锻炼的极为科学的桩法。先从练外说起,在蹲马步桩时,两腿的负荷是很大的。两腿的肌肉需要承受较大的静载力,而静载力的练习在武功中是锻炼内脏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机理是,当两腿下蹲呈90°时,负载上身的重量需要很大的力量,这时就需要咽喉自然自锁(只能用鼻自然呼吸),提肛缩阴,气沉丹田。也就是要从满足腿部承受力开始,而后锁闭两头(即咽喉、肛门与阴部),使上下两处的承受力得到锻炼。如果这两处的任何一处的承受力太弱,身上的任何其它部位都不会有较强的承载力。武术界常说的“不提气”或“沉不住气”,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这两种现象。只有在两头沉住气的情况下,胸膜才能将胸部脏器托住,通过腹部肌肉的自然收缩,将腹腔各器官自然收紧,使整个身躯处在一个内气非常充盈的状态,身体的任何部位将有能力来承受较大外力,或以较大的能量向外发力。也就是说马步桩练功的机理,是从腿部的承受力开始,由外向内,由内向外达到内强外壮。
&&& 当咽喉自锁、提肛缩阴时,腹部肌肉会自然跟着收缩。随着腿部静支撑力的需要,肾上腺素的分泌将会大大增加。由于是静支撑力,所以呼吸既不是有氧运动的大呼大吸,也不是静养功的内腹式呼吸,而是既要配合咽喉与肛门的锁闭,又要气沉丹田均匀自然,既不用力憋气又不过于无助的呼吸方式。
&&& 许多初练此桩者,练上三两分钟两腿就感到难以支撑,为满足上下锁闭,或保持桩形,不自觉地将气聚顶于胸部,不一会就使人感到憋闷难忍。此时练功者不是口中撒气,便得急忙收势,累得气喘吁吁,这说明初练者的整体的承受力相对较弱。
&&& 还有一点,就是这种功法对人体的锻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练功初始,身体各部肌肉和内脏就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因为从外到内,从内到外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部位功能较弱者,开始都不可能久站此桩。反过来说,认真练习此桩,任何部位的功能都将随着功力的增长而得到相应的改善。
&&& 随着功力的增长,人体咽喉和肛门的锁闭能力将大大增强,胸部和腹部各器官的承受力和内分泌功能将会大大改善。身体各部肌肉,特别是腿部与腰部肌肉将变得非常强健有力。这就为进一步练就更深的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练习排打功,如果内脏和肌肉没有特别强的承受力,在练习排打功或在搏击遭到对方打击时,轻者内脏受伤,重者将会毙命。
&&& 再有就是马步桩对腰肾功能改善极为有益。武术搏击是一种需要在瞬间产生极大能量来进行攻击或防守的剧烈运动,这就要求人体要有很好的腰肾功能。通过站马步桩,人体的肾脏功能在不知不觉中将会明显改善。在这一点上,最明显的实例就是套路的演练。在演练套路时需要在三五分钟内,一鼓作气干净利落地完成所有的动作,尽管中间有亮势动作(亮势时多为短暂的停顿),但不容停下来大口喘气。假如不能一口气完成这些套路的演练,或勉强完成之后,除了气喘吁吁外,感到腰肾处空乏无力,说明其腰肾的功能是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剧烈运动的,更何况更剧烈的散手搏击呢?站马步桩时要求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就是对腰肾和脊椎的最好锻炼——
马步的修炼
&&& 马步桩作为内外家都修炼的基本桩功,其练功方法基本一致。但不同的拳种,有以修身(练体能)为主和修心(以培养意念)为主的,大致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通过不断增加练功时受力的强度,加大静支撑力力度来增强内脏的功能,以及肌肉的力量和承受力。二是站桩时侧重于意念和假想来增加功力。当然,这两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只是在练功时侧重于哪一方面的问题,决不能将两者分开来进行练习。
&&& 当然,由于练习此桩所追求的目的不同,故而其姿势和意念的引导也是不一样的。
&&& 若以增强体能为主,如演练套路、硬气功、排打功、铁布衫以及增加自身力量的锻炼等,就要从不断增强静支撑力开始。不管马步还是丁马步,势子都要由高到低,受力由弱到强,时间由短到长,通过静支撑力的作用来达到内强外壮的目的。此练功方法多为以少林拳为代表的外家拳、硬气功等功法采用,往往能练就超常的体能和不可思议的功夫。
&&& 以武当拳为代表的内家拳,其桩功多以意念的培养为主,在站桩时特别强调意念和假想的主导地位。因此桩法的步法相对要小一些,势子相对要高一些。这样做相对减少了腿部肌肉的承受力,以便能静下心来进行假想和意念的培养。而站桩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站桩时要求多以松、静为主。
&&& 上面所说的都是相对而言,并非桩步大下势深就不能练习意念的培养,也不是势子高步子小就没有练就肌肉和内脏承受力的功效。关键还在于个人体能的好坏、功夫的深浅,以及练功时所追求的目的。假如一个人的功夫较深,一口气可以轻松地蹲上半小时的马步桩,那么他就可以更多地注重意念的培养。这样既增强了体能又培养了意念,真可谓一举两得。反之,如果体能和功夫都不行,站桩时势子又较低,还没有站上3分钟,两腿就开始战抖,同时胸闷憋气,哪里还顾得上去存意假想呢。很多练功者特意将桩功架子放高些,就是为了能够相对轻松地去体验意念和假想。因为意念和假想的培养需要相对的放松和较长的站桩时间。
&&& 当然,马步桩的练功要求在不同的门派中,还有各自的具体法则,并无高低之分,只有练功的目的不同、要求不同罢了。
&&& 总之,马步桩在武功中,是一个非常有效和非常实用的基本桩功。常练此桩对武功功力的增长是非常有益处的——
&&& 第一步,低桩(九十度)马步冲拳(拳心要空),一次约100下(约30秒可完成),练后要意守小腹三分钟。每天练两次。
&&& 第二步,一天增加10下,一日不可断。
&&& 第三步,三月后,便可一次完成1000下;如能到2000下更好;一次不要超过10分钟(一般一分钟200下)。
&&& 第四步,当达到1000下时,不再冲拳,只习四平式,静站即可。如是达到10分钟则结束,意守小腹3分钟。
&&& 第五步,当达到第四步不费力时,双手握拳屈肘做双峰贯耳式(拳心向前,拳眼向耳),尽力向后扳;同时,站四平马步桩,塌腰挺胸,如是10分钟,结束。意守小腹3分钟。
&&& 1.力大千斤,。
&&& 2.内气可贴背走,气通督脉,上达头顶并回丹田(不是气通周天)。
&&& 3.精力充沛,饭量增加,睡觉极香。
&&& 4.带脉、督脉真气通畅,小腹时有热团,口中津液常满。
&&& 5.如果功夫下得深,则内气鼓荡充沛,可随意而行;带脉及小腹、腰处,以手碰之可自然腾起。与人碰一下手,可知对方“空不空”(有无内力及达到的程度)。
&&& 6.如果第五步动作下的功夫足够,当达到“、得心应手”之境时,不必学一切武功,尽可找会武的人去切磋。无论其人如何有名,相信只一下便可结束战斗。(关键是要产生“心手相应”的灵劲)。
&&& 7.此时,如人有小疾,可应手而解。如打坐,可迅速入静,即所谓助道一品也。功深可达“仙人指路”之效(比如摸西瓜,比如判断事物)。
注意事项:
&&& 1.如有练丹功者,在充足后,可能会有小周天运转情况。彼时如有气憋感,则活动双手即可。
&&& 2.记住一句话:宗(中)气只能上提,不能下降(老师原话如此)。
&&& 3.如果疲惫,则喝白开水可解之;尽量不饮冰凉之物。另,初学者开始可稍缓一些。
&&& 4.此术运动量大,适合青年人练习;因练后,大腿处会有两块肌肉隆起,故女性不宜练(影响美观);如有心脏等疾患,或感不适者,停练此术。马步冲拳,一般是从腰出,但依习惯为好(此时,腿上着力,但全身反而要放松)。
&&& 第五步,手要紧握拳,越用力越好(最后出功夫全在手上);同时,其它地方不必用力(顺其自然)。
&&& 你如果能坚持做这五步,哪怕一次只站两分钟或冲拳三四百次,相信你必已受益良多,并深为之喜。我还没发现哪种健身法,有如此快捷的效果(一二周内就有)。如果可能的话,最后要练跏趺坐并以深切心念诵佛号(或数息)。那是从心理到身体方面的彻底改变。佛经说:禅定之乐,彻骨彻髓,如大雨滂沱。那是所有世间乐都无法比之万一的。如进入禅定,深入下去,要用“观”字,达到“定中生慧”的终极目的。
&&& 主要是大腿要与小腿成九十度,也就是低桩。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稍宽。小腹就是小肚子,在内部中心处,你试练几天就会在那里有感觉的,如热、烫等。站时不要意守,只在收时用一下。其他的,主要是要顺一点,按自己习惯来,不要太拘泥。
武术篇 沙袋/功夫百科全书
&&& 沙袋一般是由结实的粗布、白帆布和麻袋缝制而成,上下各十层,大小1.5尺见方,内装约8公斤铁沙。有的沙袋内装沙子、豆子或高粱。有方形和圆形两种,重量和大小根据习练者需要而定。
&&& 习武者将沙袋绑在腿上,增加负重,可以锻炼力量。长期带着沙袋行动如常者,解下沙袋会有身轻如燕的感觉。
&&& 还可以放在结实的桌上、板凳上或地上,用手掌切击、拍击、插击或用拳砸击,以增强掌或拳的击打力量。还有一种较重的圆桶形的大沙袋,悬挂在横梁上或粗大的树叉上,也是用掌、拳、臂、背、胸去推、打、撞、碰,以及用腿去踢,以增强这些部位的攻击力量和受击能力——
&&& 始于清道光年间,常作为武术和摔跤的辅助运动。多人单人都可习练,能增强体质和臂力,练法有自扔自接、两人互接和集体(五至六人)扔接。主要动作有体前扔接、转身扔接、背箭式扔接、翻身扔接、举腿扔接。穿裆扔接、腋下扔接、换手转身扔接、背后换手扔接等,以及用于集体组合的双人对撂,交叉对撂,集体循环追撂等动作,基本动作名目有倒把、里把、反把、掏腿、背剑、腰穿等。几个人一起习练,可以同时扔接一个或两三个沙袋。这样互相穿插扔接,以增加运动量和运动的速度,运动员在时要闪转、跳跃、翻花。抛投沙袋时冲击力惯性很强,手接沙袋时撞击力很大,要求习练者及时观察沙袋运动状态并迅速作出反应。沙袋表演动作讲究稳、准、活、协调和流畅。长期习练能增强耐力、手臂抓握力、眼力、身体灵活性和动作协调性。
武术篇 打坐/功夫百科全书
&&& 习武的种入门方法,即闭着眼睛盘足而坐。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种。打坐的基本内容有三:不动心,数息,破生死关。这些也是学习正宗武术的三个基本条件,否则,武功再好,亦只能算野。人之一身,由心主之。心如君王,手足为臣足。君有之明,臣民则效指挥如意之势。儒家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便是这个意思。有些人练习技击,平时一切本极从容,一旦仓猝应变,立感受气息上浮,手忙脚乱,虽技击工深,终难收效于顷刻。此即心动气散之相。倘能出生入死心不为动,技击自达神化之境。
&&& 数息本是道家修养法,佛门亦然。初学技击者,脉沉静气脉沉静,直达气海,抛却万念,静听气息之出入,默记其数,由一至五、至十,但不可记数太多,以免神昏心乱。比数息进一步的是听息。一掌既出,好似有气自肩腋而来,直贯掌缘五指之尖,静心听之,臂弯指掌间似有膨胀伸张之意。数息和听息练到一定火候,则无论如何跳跃,气亦不致辞喘促,下实则上轻。生死之关,为众生之大关键。武功经绝是与克敌制胜联系在一起的,质而言之,即曰“杀人之术”。故而生死之念,不可不先破,如能早早勘破生死关,则临敌时毫无畏怯,即使敌人筋力胜过自己,也能静以待之,乘虚而入,如操胜券。
武术篇 吐纳/功夫百科全书
&&& 吐纳:吐故纳新,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术。
&&& 吐纳指把胸中的浊气从口中呼出,再由鼻中慢慢吸入清鲜之气。语见《庄子·刻意》:“吹吸,吐故纳新。”就是说吐出浊气,呼入清气。《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服气疗病》曰:“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内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稲,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无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气,稲以解极。”即认为吸取生气,吐出死气,即可长生不死。
&&& 吐纳属气功中的炼气技法,吐纳即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内进行的外界空气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也称肺。所谓内呼吸,是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也称组织呼吸。气功的呼吸,主要调整肺呼吸,使之达到古人形容的“吐惟细细,纳惟绵绵”的均匀、细缓、深长的程度。进而对内呼吸产生良好的影响。据说吐纳练习均为入门者修炼,当吐纳练息达到高层次时,则无息可调。那时呼吸微微,忽然遽断,进入胎息境界。〈〈抱朴。〉〉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入在胞胎之中”。意指练功至深者,就像胎儿在母腹之中,鼻无出入之气。胎息是吐纳练息的最高境界,道教中许多道士都偏爱此功。
&&& 吐纳练息的要诀是吸气时气贯注于腹部,呼气时气上引至头巅,这样可以吸取生气,排出死气和病气,同时提高人体潜能,进入功能态。吐纳的方法很多,分动静两类,此处介绍几种流行的吐纳练息法。
&&& 六字气诀——通过鼻吸口呼,呼气时结合默念嘘、呵、呼、歙、吹、嘻六个字音,用以影响肝、心、肺、脾、肾、三焦,祛除各脏腑病邪的一种气功锻炼方法,道、功中都有此内容。
&&& 六字气诀最早见于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其练法是:坐式、站式均可,口呼鼻吸,呼气时根据需要默念嘘、呵、呼、欷、吹、嘻六字。嘘治肝之实证,如头痛目赤,肋疼易怒;呵治心之实证,如口舌生疮、心烦不寐;呼治脾之实证,如脘腹闷胀,食积不化;
&&& 嘘治肺之实症,如痰多气壅:口干咽疼;吹治三焦之实证,如腹胀、大小便不通。六字气诀可以单独作,也可配合其他功法。另外,六字气诀是一种以泻实为主的功法,阳虚自汗者禁练,虚症者也要慎用。春季脾气衰不练“呼”字;夏季肺气衰不练“嘘字”,秋季金克木,不练“嘘”字,以免伤肝。冬季不练呵,以免心衰。明代的〈〈〉〉、〈〈类修要诀〉〉都强调练六字诀时要配合肢体导引动作。
&&& ——此法载于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但本功法并非葛洪所创,而是葛洪根据师传整理而成,特点是通过逐渐延长闭气不息的时间,最终达到胎息状态。具体练法:每日子后午前取仰卧式,瞑目静心,杂念。先鼻缓缓吸气,吸气极满后闭目不息,随即默数数字,自一至百以上。当闭气至极,则以口缓缓吐气,吸气或吐气皆须极细极微,毫无气息出入之声,以鸿毛置鼻孔处命纹丝不动为标准。练习日久,每次闭气默数的数字可达数百以至数干,在此期间将自然出现胎息状态。
&&& 何仙姑胎息诀——何仙姑为传说中的道教八仙之一。姓何,名琼,唐代零陵人,住云母溪,遇吕洞宾之后授以修养之术,遂成道。其功诀说:“夫炼者修也,息者气也,神也,精也。息气本源者,清静本气也。观入丹田,细细出入,如此者龙虎自伏。若心无动,神无思,气无欲,则名曰大定。真气存于形质,真仙之位变化无穷,号曰真人矣。夫胎息者;须存神定意,抱守三关者精、气、神也。凡修行之人,每于六时,常抱守三法,则自然有宝聚也。,心王自在,乃神和畅,少病也,少恼也,身体轻便也,耳目聪明也,是修真之人真道径路。若三五年常行此法,天护佑,神加持,凡人爱敬,久而自然得道矣。”
武术篇 调息与行气/功夫百科全书
&&& 调息就是对呼吸的训练,古代称为吐纳、炼气、调气、食气等。传统的气功将呼吸分为:自然呼吸,腹式呼吸(又分为顺呼吸和逆呼吸)和提肛呼吸,其中最常用的是顺腹式呼吸。有的功法要求在吸气之末,有意使呼吸停顿下来,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呼出来,停顿时间的长短根据练功情况而定。在进行静功训练时,一开始先训练如何使姿势舒适,肌肉放松,情绪安宁,然后才注意调整呼吸,如果一开始就强调练呼吸,反而会感到呼吸急迫不通顺。调息要做到循序渐进,深、长、细匀的呼吸是功夫的积累,不是短期练就的。
&&& 调息对身体有着复杂的影响,控制呼吸可以改变窦性心律,国内阎克乐等将被试的“心率图”(将计算机处理后的心电信号,以心率快慢为纵坐标,以顺序出现的心博次数为横坐标作出的图),与同时记录到的呼吸曲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心率的变化直接受呼吸方式的影响,心率图上的曲线,随呼吸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改变呼吸方式(比如由均匀的慢吸慢呼变为快吸快呼),可以改变被试心率活动的形式。
&&& 调息是气功四大要旨之一。也是古人所述三调之一。又称“调整呼吸”。调有调和、调整、调理之意。“息”字的古义有三:1.指精神。2.指呼吸。3.指呼吸间的停顿。在“调息”一词中一般指后两种含义。调息的内涵是运用意识,通过调整呼吸使,以后天气换取先天气。根据调息的目的,智能气功将调息分为生活中的调息和练功中的调息两方面内容。
&&& 生活中的调息是结合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碰到的各种情况,通过调息调整身体各部机能。目的是为了结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性格锻炼,以及调剂工作劳逸、提高工作效率等。
&&& 练功中的调息又分为四类:、平调阴阳调息法、意气引动调息法、观想调息法。纵观多种练功调息方法,其作用和目的主要在于排除杂念、集中精神、变换气质、吐故纳新、促进体内真气运行和气机的升降开合、焕发先天气等。要搞好调息,需练功者根据自身情况,正确选择和运用调息方法、掌握调息要素、遵守调息的规律和原则、明了调息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把意念活动和呼吸或气息的出入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呼吸达到深、细、匀、长,自然活泼的境地。调息的内容虽然比较繁多,但其实质不在于调息本身,而是增强身体机能的一种方法,是气功中提高生命力的一种手段。调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精神的集中专一,增强神对形气的驾驭能力,从而启动真气,提高身体的健康状况——
&&& 行气,一是指一种逐渐延长闭气时间的以习炼呼吸为主的气功功法,又称闭气法。《抱抱子内篇》:“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病恶。”其“释滞”篇载其功法为:“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已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呼吸时,以轻、缓、匀、长、深为要点。修习务须循序渐进。其法源于先秦,魏晋时流行不变,但因掌握不当易生弊端,故晚唐以后罕见传行者。
&&& 行气的另一含意,是指以意识引导内气在体内运行。如《》中有“行气”一诀,即是指此。此法可用以运气攻病。《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另一种是指治法。即调理气机,行散气滞。又称利气,通气。用于气滞所产生的胸腹胀闷疼痛等病症。常见行气药有木香、橘皮、香附、厚朴、枳实等。疏郁理气、和胃理气等均属。
武术篇 武术流派/功夫百科全书
&&& 中国武术门派、套路众多,蔚为大观。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国武术史》,拳种部分有46节计75种、器械部分有27节,可见其众多纷繁。事实上,在我们上面谈到的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四大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显著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
&&& 从有组织、有机构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门派;从武术的师承、特点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学种及套路。
&&& 门派有更强的社会性,拳种、套路有更强的技艺性。这两个从不同角度归纳出来的武林集团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
&&& 下面,我们将根据《武林》1989年第10期万月《拳术套路初探》等,从拳术命名的角度列出有关的拳种套路,以见中华武术纷繁浩瀚之一斑。
&&& “以佛圣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二郎拳、韦驮拳、大圣拳、、天罗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咤拳、金刚拳、观音拳、、佛教拳、罗汉拳、金刚锤。二十八宿拳、四仙对打拳、七星访友拳、罗汉螳螂拳、夜叉巡海拳、、夜叉铁沙掌等。
&&& 以“门”命名的——、、法门拳、、红门拳、鱼门拳、、风门拳、水门拳、火门拳、鸟门拳、佛门拳、窄门拳、字门拳、孙门拳、。、自然门拳、引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等。
&&& 以姓氏命名的——、、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温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钟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连拳、、杨家短打、胡氏戳脚、郝氏戳脚、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孙膑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拳、纯阳拳、、玄女拳、武侯拳、、文圣拳、、咏春拳、岳、、子龙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锤、孔朗拜灯拳、刘唐下书拳、武松脱铐拳、武松独臂拳、、、达摩点穴拳、太白出山拳、甘凤池拳法、黄啸法、、罗王十八掌、、孙二娘、武松鸳鸯等。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梅山拳、灵山拳、、关东拳、关西拳、龙门拳、登州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洪洞通背拳等。
&&& 以动物命名的一一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龙形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青龙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饿虎拳、、、伏虎拳、五虚拳、八虎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鹤拳、鸣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阳拳、永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二狮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拳、鸡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拳、鹞子拳、鹞子长拳、燕形拳、、蝴蝶掌、、螃蟹拳、灰狼拳、黄莺架子、、螳螂拳、硬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环螳螂拳等。
&&& 以日常杂物命名的——巾拳、扇拳、、花拳、船拳、钟拳、、褂子拳、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莲花拳、、山门拳、白玉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
&&&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炮拳、罩掌、剑手、短手、、应手拳、捏手拳、、、练手拳、拳、劈挂拳、撂挡拳、、通臂拳、杀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门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等。
&&&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弹腿、暗腿、踔腿、截腿、连腿、戳脚、四步拳、、八步拳、练步豢、穿步拳、顺步捶、腰步捶、挡步捶、涌步捶、乱八步、、五步打、八步转、掘子腿、溜脚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脚架子、连环鸳鸯步、鹿步梅花桩、环拳、、少林二十八步,进步鸳鸯连环腿等。
&&& 地躺拳类——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脚,地功翻子、、活法黄龙拳、地躺八仙拳、金刚地躺拳、少林地龙拳、地功鸳鸯拳、飞龙地躺拳、九滚十八跌等。
&&& 醉拳类——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挡、醉八仙拳、醉罗汉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罗汉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鲁智深醉打山门拳等。
&&& 跌打拳类——跌扑拳、沾跌拳、、武松混打拳、武松脱铐拳、水浒连环拳等。
&&&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种还有: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极拳、六合拳、查拳、华拳、红拳、节拳、绵掌、绵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头拳、连城拳、两仪拳(太极快拳)、独臂拳、、埋伏拳、迷踪拳、缅拳、缠丝拳、磋跤拳、等。
&&& 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门金锁刀、八卦刀、八卦大枪、、六合刀、六合枪、、六合棍、刀、、少林双刀十八滚、太极刀、太极剑、河州棍、月牙枪、、达摩棍、纯阳剑、八仙纯阳剑、武当剑、青萍剑、袁氏青萍剑、杨氏青萍剑、贾氏青萍剑、梅花刀、梅花枪等。
武术篇 少林/功夫百科全书
&&&& 少林是中原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以出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
&&& 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术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少林拳的精华被称为“少林五拳”,系指龙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鹤拳,分为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桩炮捶等几十种少林拳法,还有刀、枪、剑、铲、棒等器械的技击法,并创造出少林、小武功、阴阳功、混元一气功等气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
&&& 少林支派众多,有“三大家”、“四大门”之说。
&&& “三大家”是:红家少林、孔家少林、俞家少林:“四大门”是:大圣门、罗汉门、二、韦驮门。又如六合、八极、劈挂,通臂、太祖、燕青、华拳、查拳、、动力、明堂,沙脚、戳脚、地趟、洪拳、翻手、猴拳、螳螂、醉拳、咏春等,也大都是从少林武术中发展出来的。
&&& 少林武术门派和侠文化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 其一,少林武功博大精深、无人可以穷尽,是天下最大的武学宝库,不愧为武林第一大门派,因此在江湖上,少林派常常充当着“道义”的维护者、裁判者和领头羊的角色。如金庸《无龙八部》里的少林,天下武学之至境,在于少林;雁门关前攻袭辽人之带头大哥,出于少林,以慈悲佛法使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上,化解怨孽,在于少林。当然,有时少林也有忍让过分而导致贪嗅的情况,如《倚天屠龙记》圆真(成昆)之作恶江湖,便与少林之纵容大有关系,他们认为人心可化,而殊不知某些恶徒却是本性难移,等等。
&&& 其二,由少林的起源传说,产生了一批侠文艺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推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述说了隋唐之际“十三棍僧救唐王”及少林开始发扬光大的传说、关于达摩创少林及历代高僧为少林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也有一些侠文艺作品加以反映。
&&& 其三、少林在反清抗暴及抵御外侮方面,充当着重要角色,少林曾有过抗倭的壮烈事迹,到清代据说又从事“反清复明”的秘密活动,由这里产生了关于少林的侠文化传说。明代抗倭名将俞大酞据说与少林大有关系;洪门天地会传说源出少林;文艺作品里又出现了似少林俗家弟子为题材的“方世玉系列”等等。
&&& 少林是中国武术之宗、也在侠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少林简介:
&&& 少林寺坐落于河南省嵩山,嵩山由两座群山组成,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当时,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跋来,得到虔信佛学的孝文帝的礼敬。跋陀见嵩山很象一朵莲花,便有意在「花」中立寺,孝文帝遂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供养跋陀。后来又过了三十余年,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广罗弟子,传授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山祖师。
&&& 少林武技,名显于世,始于隋末。当时少林寺有十三武僧,应秦王李世民之邀,出山参加了讨平王世充的战役,他们凭着超群的技艺,活擒王世充的侄儿王仁则,逼降王世充。胜利后论功行赏,除昙宗一人受封大将军外,其余十二人不愿受封,回归少林,但均获赐紫罗袈裟,另赐少林寺大量的田地、银两,并赐「立僧兵」、「酒肉」等「荣宠」!自此少林寺遂以武闻名于世。
&&& 少林寺和尚自唐以来曾多次应征。元朝时的福裕和尚因功封为晋国公;明朝的小山和尚曾三次征边,皇室为他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杆和石狮。不过,最动人的还是要数明代少林武僧抗击倭寇的故事。在明代中叶,中国东南缘海一带经常受到日本倭寇的侵扰,他们劫夺财物、屠杀居民、掳掠人口。嘉靖年间,少林寺月空和尚接到都督万表的檄文,立即组成了一支有三十多位和尚参加的僧兵队伍,开赴松江一带御倭。在战斗中人人奋勇,手执铁棍击杀倭寇甚多。但是后来他们却不幸误中埋伏,终于寡不敌众,月空等三十多位爱国的和尚全部壮烈牺牲,为抗击倭寇侵略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 提起少林武僧的事迹,便不得不一提少林寺的「武林房」。武林房是少林寺一百零八房之一,也是最特殊的一房。它的地位超然于各房之外,不受执法僧的拘束,自立制度,由专人统领。不是每一个少林寺的僧人都可以加入武林房,它的成员,全是由各房各堂或各从属寺院推荐保送;而他们也必然是举荐者心目中的「高材生」。入武林房要交学费,学费由各房、各堂、及各寺院应缴。所以,它有充裕的经费,生活比较优遇,吃得比较好,练功的设备也较充足。武僧们一般不用做劳作,也不必整天的拜佛念经,也没有硬性规定作息时间,成就的高低,全靠各人的智慧和努力。寺僧们练武,也真的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放松的程度。甚至食无定时,废寝忘餐,不分早午晚,就是一心一意的练功。有些僧人支颐而睡,指缝里夹着一支香,炙手,他们又再度起来苦练。
&&& 少林寺在悠长的历史中,可谓历尽沧桑,它有过香火缭绕、钟鼓齐鸣的鼎盛时代,又屡遭兵燹风雨的劫难。隋文帝时代,对佛教大力扶持,赐一百顷田地给少林寺,以供寺僧食用。少林寺渐渐佛业兴隆。隋末天下大乱,烽烟四起,一场大火把整座寺院化为灰烬。到了唐太宗时代,少林寺才恢复元气,寺内殿宇楼阁林立,全寺占地一万多亩,寺僧约二千人。但以后少林寺又随着厉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抑扬而迭遭变故。现在寺内许多建筑多是明清两代所建。少林寺的山门,是清雍正年代奉敕建造,山门上「少林寺」的门匾则是清康熙皇帝的御笔。少林寺的最后一次劫难,发生在一九二八年。当时军阀石友三以少林寺辅助他的对头樊钟秀为理由,三月十五日攻占寺院,先纵火焚毁法堂,次日,又把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等多处尽付一炬。千年古刹,从此化为焦土,时人叹为浩劫。
少林的历史:
&&& 关于少林派的起源,据北宋《景德传灯录》等书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大和年间(477一499),达摩大师从梁国北来,面壁于嵩山少林寺,历时九年而功成,遂传《易筋》、《洗髓》二经,创立少林武术。这个说法,为多种典籍所载,唐代李靖又写了《易筋经序》.但考之史实,却不与历史相合,现代学者已经证明这不过是传说,被称为禅宗初祖的达摩也并没有这样的武功。
&&& 历史上,在达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练武风气就已形成。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修建嵩山少林寺,最初是为西域高僧跋陀(又称佛陀)所建的。后来,达摩才来到寺中。达摩虽然创立了禅宗,却并非少林武术的创始人。事实上,少林武术是在长期的僧众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
&&& 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少林寺被山贼所劫,僧众奋起拒敌,贼人放火烧毁寺院。秦王李世民与郑帝王世充作战,少林武僧应邀相助,活捉王仁则,逼降王世充,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也是著名电影《少林寺》的历史原型,。李世民即位后,对昙宗、志操、惠赐、善护、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满、丰13人大加赏赐,少林寺再度兴旺起来,少林武术也开始繁荣发达,逐渐成为中原武林第一门派。
&&& 宋太祖赵匡胤据说也是少林俗家弟子。从宋到元,少林武术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元代大圣传授而自成一宗,福裕禅师汇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术的特点日渐突出,到明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少林寺组织僧兵到江南抗倭,天启五年(1625)树立:“少林观武碑”,成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的著名武憎,有觉远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禅上人等,又有悟须、周友、周参、洪转、洪纪、洪信、普从、普使、广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道法、庆盘、庆余、同贺、铉清18人,皆为武林中的超一流高手。明代后朔、少林武术渐从以棍法为主转向拳法。又吸收了很多民间拳种,集天下武术之大成,形成少林派。
&&& 清代康熙年间(也有的说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义士“谋逆”而将其焚毁,并严禁民间练武,少林武术转入地下状态。并由转入南少林的一支,据说创立了洪门。清代的少林名僧高手有、致善、致果、天虹、湛举、五枚、古轮、、贞续、德根等。
&&& 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术为代表的整个外家功夫的集大成。一方面是少林寺僧从民间引进不少拳术,另一方面是少林寺也招收俗家弟子,使少林武术流传民间,同时,少林还在各地创立分院,自隋唐之际创立福建莆田九连山少林寺分院(即南少林)以来,元代福裕禅师在外蒙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天津蓟县盘山、长安、太原、洛阳分别创立五座少林寺,再加上山东九顶莲花山、台湾八番社、四川峨眉山,一共是十座少林寺,这就把少林功夫传到全国。许多门派的源头,都与少林大有关系,就连武当和峨眉的开派传说,也有源山少林的说法。
&&& 在少林寺的分院中,以南少林最为重要。南少林又是南拳之祖,以五拳为主要拳法、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之说,又有南拳、一路、二路提、三路文少林;四路拗步少林、五路武少林、六路神化少林等套路。(参见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皈依弟子释永文《少林武术概说》,《武林》1983年第七期)
小说中的少林:
&&& 武林第一门派,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武侠小说中都被视为中华武学的泰斗。少林寺僧众习武源远流长。早在北魏年间少林建寺初期,即有武装僧众保卫寺庙财产。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混战,割据洛阳的王世充与占据关中的李世民在嵩山一带厮杀。少林寺洞察时局,决定站在李世民一边。寺僧率众以拒,帮了一代英主的大忙。李家天下坐稳后,少林寺“屡被恩宠”,还被特准建立武装僧兵。从此,少林寺形成育经拜佛与练武并重的传统。
&&& 到了明代中叶,少林寺棍法已自成一派,寺僧参加了江浙沿海抗击倭寇的战斗,在各路应募兵马中“最为骁勇”,于是声名大震。明朝亡后,一些隐身少林寺,“殚精奋力于技击之练习”,为“灭胡兴汉”之谋。相传顾炎武抗清挫败,曾路过少林寺,作五言长诗追忆少林武僧隋末立功、明代抗倭的功绩,哀叹“岂无人,发愤起颓废”。又传明朝宗室朱德畴入少林寺剃度为僧,后为少林寺主持,号“痛禅上人”。他曾主持制定“少林寺十戒”,第一戒即为“少林技击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愿,朝朝勤修,无或稍懈。”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少林武功在顺治、康熙数十年间,即有“天下武功在少林”一说。当时的武功高手吕四娘、、马和尚、甘凤池都自诩少林真传。一些反清团体也借重少林寺的声望。《洪门问答》写道:“武从何处学习?在少林寺学习。何拳为先,洪拳为先。有何为证,有拳为证:猛勇洪拳四海闻,出在少林寺内僧,普为天下归洪姓,相扶明室定乾坤。”由此可见,武侠小说中推崇少林寺,绝非妄谈。
&&& 少林寺深深陷入武林纠葛,还与它的松散的管理有关。早在明朝时,“中州僧众不纳度牒,今日削发为僧,明日长发为民,任自为之”。白莲教兴起后,少林寺众多俗家弟子踊跃加入,受挫时又回寺避难。社会上一些“长枪大矢、其技最悍”的强人“亦每削发变形入比丘中”。而少林僧人中一些武功高手也经常借募化之机云游四海,到处比武献技。少林寺与江湖武人的双向交流,既丰富了少林武功,又传布了少林的声望。
武术篇 武当/功夫百科全书
&&&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武当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动圣地.汉魏以前就传说有不少羽客、隐士在此隐居修炼,南朝刘宋时的刘虬,就解官辟谷于武当,晋太康中[280—290]有谢道官入道,西上武当于石室中结茅修炼,唐太宗时姚简曾为武当节度,后已隐居武当,五代宋初的陈抟已曾隐居武当,诵于武当五龙观,又隐居武当九室岩二十余年之久,元代有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等任武当提点[即道官],元末,武当山遭兵焚,至明,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镇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费银计百万,历时七年,大修武当山宫殿,共建成八宫二观及金殿、紫禁城等,并赐名`“太和太岳山”.成祖朱棣还问张三丰“吾欲学道,谁最乐者?”三丰对答:“食美嗜,遗通利,极乐事.”后又为成祖疗病,深得成祖信服,于是,张三丰名声名大振,武当山由此大兴,并不断发展壮大。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又号玄玄子,因衣裳褛烂,不修边服,人称张邋遢。元时曾于河南学道,熟读经书,曾至陕西宝鸡金台观学得养生延命之术,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县五边树结茅庵修炼,修炼内丹大法,如武当内家拳,内丹睡功,阴阳调息功,筑基功等,他创立的武当道最大特点是:一、以崇拜“真武大帝”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讳而改称“玄武”,为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称,以其形似龟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稳定,又为我国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为道教所供奉,更为武当派崇拜。二是重习三丰武当内家拳技.张三丰内家拳取道家以静制动,融合道教内丹炼养、无为、虚静、柔弱、自然于武术中,形成贵柔尚意的独特风格,实为内丹气功与武术的融合,晚后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均是从武当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的。三是武当派主张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认为道统生天地人物,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妙,统无极,生太极,是万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并强调: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四是重内丹丹法,主张性命双修,强调要修仙道,先全人道,又主张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认为“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又强调“药”分内外,认为“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养性,外药养命”。而后炼精化炁,化神,炼神还虚,最终还虚而合仙道。张三丰开创武当派主要丹法著作有《》、《金丹秘诀》等。
武当派武功介绍:
&&& 内功:太极神功、武当九阳功、
&&& 拳脚:太极拳、武当长拳、绵掌、
&&& 轻功:梯云纵
&&& 剑法:太极剑、柔云剑术、两仪剑法、,
&&& 其他:、
武术篇 峨眉/功夫百科全书
&&& 峨眉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术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鳌头。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峨眉山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三大流派之一享誉海内外。峨眉派总的特点,在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
&&& 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据峨眉派的拳志说: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师善技击,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蹊径,创不接手之拳法,独树一帜,……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日娥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谐其音,始称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恐汝不识,为汝志之,师本与世无争,娱身可矣,御侮可矣,奚传姓名。
&&& 峨眉山简介(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位于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峨眉山是佛教名山之一,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 峨眉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79.3米。全山山势巍峨俊秀而又树木葱茏,有“雄秀”之称。因为山体巨大,登山路线近百里,体弱者很难登顶。近年来建成了登山索道,游人已可以轻松登临,在极顶俯瞰万里云海。在金顶可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佛光是峨眉山最壮观的奇观。峨眉山山上共有小佛寺数十处,寺内珍藏有许多精美的佛教文物。许多笃信佛教的老人不辞艰苦,一步一歇,历经十数日始上山顶。峨眉山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成为人们探奇揽胜、求仙修道的理想处所。
&&& 属大乘佛教,僧徒多是临济宗、曹洞宗门人。丰富多彩,独树一帜。
&&& 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八大寺庙。尼姑修行的寺院有伏虎寺、雷音寺、、纯阳殿、神水阁。寺庙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铜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还有贝叶经、华严铜塔、圣积晚钟、金顶铜碑、普贤金印,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在万年寺的无梁砖殿里供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贤骑象铜像,重达62吨,高7.85米,宋朝时铸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武术篇 南拳/功夫百科全书
&&& 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传说中是一个反清的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洪门子弟和三山五岳的侠雄豪客。清兵火烧南少林,洪熙官来到广州,隐居在大佛寺,与佛缘和尚共开武馆。又如方世玉,为广东“”第二人(第一人为洪熙官),其母苗翠花是“少林五老”中的苗显之女,有“一代女侠”之称。方世玉成为《少林小英雄》、《万年青》、《方世玉三探武当山》、《乾隆游江南》等众多侠文化作品的主人公,晚清南拳又出现了“广东十虎”,其中的第三位铁桥三、第五位苏乞儿,也是许多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公。
&&& 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它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故称“南拳”——
&&& 关于南拳的起源,从前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福建有一座少林寺,为嵩山少林的分支,人称“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人习武。康熙年间,西鲁国来犯,无人可敌,福建少林寺僧人请缨出征,大破西鲁国,班师凯旋。不久,有奸人进谗,清廷派兵围剿福建少林寺,将该寺焚毁,寺中仅有五僧幸免于难。这五位僧人四处寻访英雄豪杰,创立了洪门(天地会),立誓“反清复明”。福建、广东、湖北一带的南拳都由这五位僧人传出,因此尊他们为南拳“五祖”。
&&& 事实上,清代康熙年间根本没有什么西鲁国,更没有来犯这事,当然也不会有南少林寺僧人为国出征的壮举。这是洪门中人社撰的故事。但是,福建究竟有没有一座少林寺,倒成了历史的悬案。有人认为这座少林寺在福建莆田,有人认为在福建泉州,甚至有人说在广东连平。1996年,在福建福清发现了一处寺址,陆续出土了不少刻有“少林”字样的文物。经学者初步考订,此处即为福建少林寺,其存在年代约为从北宋到清雍正年间。
&&& 关于福清少林寺与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座南少林寺在南拳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经产生过重要作用。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福建地方武功的因素。
&&& 福建民风强悍,特别是闽南一带,素以悍勇好斗著称,其聚众械斗之风名闻全国。福建地区的武功,早在明代中期就已崭露头角。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1504年-1580年)就是一位武术大师。
&&& 俞大猷是福建晋江(今泉州市)人。他出身于军官世家,少年时学兵法,习骑射,后从李良钦学剑,成为罕见的剑术高手。在任职广东都司佥事时,俞大猷曾仅率随从数人,深入荒山密林,以一手剑术震慑多处叛民,使他们归顺。他又精于棍法,曾广教士卒,当时泉州一带的棍法几乎全是俞大猷所传。那时,泉州的剑术和棍术,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连嵩山少林寺也自愧弗如。
&&& 明末时,泉州有一位名叫定因的僧人,武功高超,曾在漳州击毙猛虎,传有弟子数百人。清军南下后,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渡海赴台湾,参加郑成军。
&&& 南拳拳系的形成,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响。
&&& 从公元4世纪起,中国境内由北而南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是在两晋之际,当时就有一部分北方人辗转迁移到福建,被称为“福老”。第二次是在唐末僖宗时期,由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兵5000人及大批眷属南迁至泉州、福州。第三次是在,南迁军民超过百万。以上三次移民,都是从河南出发。这些北方移民,统统被称为“客家人”。他们定居在南方的同时,也把比较成熟的北方武功带到了福建、广东一带。
&&& 明代中期,另一位武学大师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参加平倭战争,转战浙闽粤三省。戚家军曾在福建征战多年,并曾在福州、泉州等地驻防。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祖上六代都是军官。戚继光的武功当属于北少林一系。在戚系军的武功训练中,所有的拳械套路都由他亲自编写,剔除了那些华而不实的动作。戚家军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也必将使这种带有明显北方特色的武功对闽粤武术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 南拳的基本特点是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击特色。闽粤一带人体形较为瘦小,力气也相当弱些,因此特别重视下盘的稳定性,讲究步法的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如、拐步、盖步等),使身体可以灵活转向。南拳的上肢动作绵密迅疾,极富变化,有时下肢不动,拳掌可连续击出数次,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胜。在发力时,南拳大多要呼喝作声,吐气催力,以增大爆发力。南方人四肢较短,所以讲究贴身靠打,多出短拳,充分发挥“一寸短,一寸险”的优势。南拳拳系中有许多象形拳,不仅有龙、虎、豹、象、鹤、蛇、马、猴、鸡等常见的象形拳,而且有狮、彪、鱼、犬等罕见拳种。其象形拳数量之多,居全国诸大拳系之冠。
&&& 南拳的总体风格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修力。威疾,灵巧绵密,刚柔相济,上肢及手型尤富于变化。它不像少林拳那样雄浑朴茂,舒展大方,但其刚烈之气,威猛之势,却灏然自成气象。
&&& 南拳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清初到清代中期,即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它包括上百个拳种,广泛流传于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台湾等省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并很早就流传到海外,在东南亚以及美洲、大洋洲扎下根来。若论传播中国武术的贡献,南拳拳系自当首屈一指——
&&& 南拳种类繁多,如福建的少林桥手、五祖拳、鹤拳、罗汉拳,广西的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黑虎拳、金刚拳。湖北的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湖南的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 南拳的代表是广东南拳,广东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家”,他们是:
&&& 一、洪拳。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土地拳)和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历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林世荣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 二、刘拳。据说为刘三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刘生或刘青山所创的,流传于雷州半岛。
&&& 三、蔡拳。由福建甫少林寺僧蔡伯达、蔡九仪所创,后来流传于广东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两仪等。
&&& 四、。相传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开所创,又由广东新会人李友山传授。一说由广东惠州李应辉所创,李拳流行于广东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广州等地。
&&& 五、莫拳。相传为福建南少禅师所创;一说由莫达士所创,后传至莫清骄(一说莫清娇)。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 五大名拳多数从福建南少林传来。和洪门天地会多少有些联系,不仅是武术门派,也是极为活跃的江湖派别。
&&& 除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还有蔡李佛拳(由新会人陈享创立,他师从、李友山及少林寺和尚蔡福,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三派精华,故名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南海人林世荣综合洪拳、佛拳所创,又称“洪头佛尾”)、咏春拳(福建严咏春严三娘所创、一说至善禅师传入)、侠拳(大侠从四川峨眉山传入广州)、白眉拳(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传入广州)、佛家拳(从佛门传入)、练步拳、练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昆仑拳、南枝拳、儒拳等。
&&& 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传说中是一个反清的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洪门子弟和三山五岳的侠雄豪客。清兵火烧南少林,洪熙官来到广州,隐居在大佛寺,与佛缘和尚共开武馆。又如方世玉,为广东“少林十虎”第二人(第一人为洪熙官),其母苗翠花是“少林五老”中的苗显之女,有“一代女侠”之称。方世玉成为《少林小英雄》、《万年青》、《方世玉三探武当山》、《乾隆游江南》等众多侠文化作品的主人公,晚清南拳又出现了“广东十虎”,其中的第三位铁桥三、第五位苏乞儿,也是许多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公——
&&& 基本技法,南拳,种类和流派都很多,各具特点,它们一般的技法有以下八点。
&&& (一)稳马硬桥:南拳讲究扎马。扎马就是“桩步”;马步桩是南拳扎马的基础。有大马、小马和半马之分。不论什么形式的极步,都要求五趾抓地、落地生根,强调“稳如铁_塔坐如山”。“手是铜锤,脚是马”,扎马练好了,腿力沉.重,步势方能稳扎,运动才有章法。桥,就是臂的运使,称为“桥手”。比如,臂下垂做内旋的动作,唤作“滚桥”;肘下沉,唤作“”。对桥手,则要求肘臂刚硬,内蓄劲力。“练得硬桥硬马、方能稳扎稳打”,南拳十分重视桩步的稳扎和肘臂桥手的坚硬。
&&& (二)团胛:南拳身法讲究脱肩团胛。脱肩,是两肩有意识地向下沉坠,似乎将启向下脱卸似的。团胛,是使肩胛骨向前微合,形成团状。脱肩下沉,能助长臂肘的劲力。团胛前合,能使背紧,有助于前胸的涵虚。
&&& (三)圆胸:南拳身法还讲究直项圆胸。直项,是下颏里收使颈项挺直,但不可僵硬。圆胸,是胸作微涵,稍呈圆形。项直有助于胸背肩肘的劲力合一,胸圆则有助于沉气实腹。
&&& (四)沉气实腹:南拳也非常讲究气沉丹田,强调沉气实腹,使腹肌加以紧缩。沉气实腹,促使臀部必须收敛。它与脱肩团胛。直项圆胸以及五趾抓地,乃是一个整体,能够做到上下完整一体,周身劲力就将会凝结到一处。
&&& (五):五合是,手与眼合,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三催是,手催、步催、身催。大凡开步出拳,要身随步转,拳随腰发,收腹蓄劲,先收后发。手法须灵活,步法须生根,“手法快时马步生,马不凌乱自有章”,手法与步法也须协调一致。南拳运动时,要“手到、眼到、身到、步到”,目随手动,传神于目,示意于手。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配合协调,这样,南拳运动才能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 (六)力从腰发;“手从胸口发,力从腰马生”,南拳把腰视为发力的重要枢纽,它的发力都趴腰力来带动。同时,南拳又强调腰功必须刚柔相济,如“鱼游于水,蛇行于陆”。如果腰部呆板刚硬,缺乏柔韧,也带动不好劲力的发挥。南拳在劲力上分寸劲(短劲)、长劲、飘打劲、连绵劲、爆发劲等等。这些劲力均须“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
&&& (七)发声呼喝:南拳讲究发声呼喝,一般的喝声有“嘻”,“喝”,“哗”,“”,“咿”,“嗌”等六音。随着拳势变化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呼喝声。“呼喝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发声呼喝,一是助威势,二是助劲力,三是助形象,不可以无原则地乱喊乱叫。
&&& (八)体刚劲粗:南拳在运动时还强调运气鼓劲,肌肉隆起,时张时弛,全身体刚劲粗,使整个拳势呈现出刚劲十足的形象。
武术篇 醉拳/功夫百科全书
&&& 醉拳是模仿醉汉动作的一种拳术。这种拳打起来,很象是醉汉酒后跌跌撞撞,摇摇摆摆,但实际上是形醉意不醉,是由严格的武术手法、步法、身法等组成的套路。醉拳中有“太白醉酒”、“武松醉跌”(即玉环醉步,鸳鸯脚)、“鲁智深醉打山门”、“醉八仙”等名称。醉拳根据其不同名称而组成不同形象、不同内容的套路,但都离不开醉形醉态的特点。醉拳由于其内容多跌扑滚翻动作,故又被认为是“地趟拳”的一种。实际上醉拳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地趟拳”的底功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其拳经要决曰:“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卧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停亦能行,屈如伏虎伸比腾龙,行停无迹伸曲潜踪,身坚如铁法密如绳,翻猛虎豹转疾雏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
&&& 醉拳,是根据水浒好汉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智深醉打山门等醉酒时的技击方法演变而成的。其拳法讲究形醉意不醉,意醉心一醉的运用纲领,其招法:摔打、推拿、跌扑、翻滚、窜蹦、跳跃。既充满了形体艺术的美感又不失技击实用之特点。
【具体介绍】
&&& 醉拳技法讲究眼、手、身、腿、步的配合。眼法有视、瞧、藐、瞟;手法有点、盖、劈、插、刁拿、采、扣;身法有挨、撞、挤、靠;腿法有勾、挂、盘、剪、提、蹬、弹、缠;步法有提、落、进、撤、碎、击、碾、盖等。其跌扑滚翻的内容有“鹞子翻身”、“小翻”、“拔浪子”、“单提”、“折腰提”、“鲤鱼打挺”、“抢背”、“扑、虎”、“窜毛”、“盘腿跌”、“剪腿跌”、“栽碑”、“扑地蹦”、“跌叉”、“磕子”、“乌龙绞柱”等。
&&& 练习醉拳要求达到神传意发,手捷眼快,步碎灵活,刚柔相济,动迅静定,形神兼备。醉拳在外形上东倒西歪,醉形逼真,但要求做到拳谚所说的“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在跌撞,摇摆等动作中,处处暗含着闪、展、腾、挪、虚守实发、逢击而避、、指东打西等武术的技击要点。醉拳对腰腿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内脏的功能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要求都较高,而且通过表演能给人一种挺拔、轻盈、潇洒的感觉。醉拳一直被列为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在历次武术盛会上这个项目深受人们欢迎。
&&& 醉拳是以醉形、醉态迷惑对手,寓藏武术进攻与防守技术为一体的象形拳术。其特点是快速多变,出奇制敌。并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健身价值和实用价值,倍受习武者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
&&& 醉拳内涵极为丰富,仅醉拳套路即分为“醉八仙”、“太白醉酒”、“武松醉跌”及“鲁智深醉打山门”等等。现在流传较广的醉拳大体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古老醉拳套路,偏重武术实用性;一类是现代醉拳套路,实出跌扑滚翻,醉形醉态的表现性。醉拳看似前仰后合,左歪右斜,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毫无规矩可言。实则不然,武术讲求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在醉拳中也不例外。倘若没有武术规矩,其又真正成了醉汉,又何处谈为武术功夫?醉拳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严守醉拳规矩的,其飘逸、洒脱的动作是经过长期刻苦训练,而体现的高度熟练化而已。
&&& 醉拳的手型主要有:拳(四平拳、端杯拳)、掌(柳叶掌、自然掌)、勾(五指勾)及指(洒瓶指)。手法主要有点“掐、扣、冲、劈、砸、推、摔、砍、捅等。步型有弓步、马步、仆步、歇步、虚步、提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提步、落步、碎步、出步、碾转步、插步、盖步、旋转步、梅花步及随形步。腿法主要有弹、蹬、踹、勾、缠、绞、挂、扫、截等。肘法有盘、顶、挑、摆、砸等。膝法有顶、撞、跪、格等。此外,醉拳的眼法、劲法、身法及桩法也颇有讲究。
&&& 醉拳的功架造型多为半倾半斜,以倒非倒,以倒取势。常在重心失势间变化动作,来防御对方,攻击对方。醉拳身法常以来、合、外、降、拧、转、旋、摆和前俯、后仰等变换。劲力上通过站、带、缠、弹等体现出如痴如醉、狂放不羁的风格。醉拳利用掀脚拨跟来表现踉跄醉态,并施展挨、撞、挤、靠等肩、胸、背、胯的技击方法。醉拳还有“上盘百枝摇,中盘如铜鼓,下盘似生根”的说法。眼法讲求迷惑对方,主要有视、瞧、瞄、瞟、痴、乜等。桩功分为静桩和动桩等两种。静桩又有开立桩,马步桩,提膝法;动桩有拧转桩、晃摆桩等。桩功最大特点是要求脚跟拨离地面,脚掌着地。
&&& 醉拳从形态上,主要可分为斟酒、初饮、微醉、颠狂醉、烂醉及醒酒等几种醉形、醉态。醉拳有不少是跌扑滚翻动作,如、栽碑、头翻、侧空翻、后空翻、摔盘,双飞爷与跌、360度、金绞剪、鲤鱼打挺、乌龙绞柱等。
&&& 醉拳的技击特点是以醉形、醉态,迷惑对手,并在技击中要求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手捷眼快,步法身变,刚柔相济,形神合一,意气相配,克敌制胜。实战战术讲求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等。
&&& 醉拳虽然好,但要学练好醉拳并非朝夕易事。首先要有良好的武术基本功和身体素质,再有要结合醉拳本身特点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练,形成一个滚动良性循环;学习——训练——提高的轨迹——
&&& 吕洞宾醉酒提壶力千钧
&&& 铁拐李旋踵膝撞醉还真
&&& 汉钟离跌步抱酲兜心顶
&&& 蓝采和单提敬酒拦腰破
&&& 张果老醉酒抛杯踢连环
&&& 曹国舅仙人敬酒锁喉扣
&&& 韩湘子擒腕击胸醉吹箫
&&& 何仙姑弹腰献酒醉荡步
&&& 该法因其假托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蓝采荷、张果老、铁拐李八仙诸形(态)演之,故名。醉八仙共有用语个架子,每个大架子化出八个小架。故术语曰:“八仙者,化架则为八八六十四矣”。大凡演练醉八仙者,均须跳起(身子)并以头、肩、背、腰等部位跌地,故术语乃谓之“醉八仙”。
武术篇 形意拳/功夫百科全书
&&&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在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
&&& 形意拳是明显的枪拳,枪术是中国周朝以后出现的战场绝艺,有护王定国之功。古有名将赵子龙、姜维善枪。姜维有传人宋朝周侗,乃禁军教头,其徒豹子头林冲继其位,晚年有徒岳武穆王,神枪定北疆。达摩祖师隋朝入主少林寺,其时中土神枪自赵子龙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达摩创枪术不可能,创枪拳更不可能。而且佛家尊棍棒为慈悲,嫌刀枪剑戟太霸道,所以少林早期只精于棍法,武僧也称棍僧。形意内功属内家功,源于道家,自商朝就已大成,老庄孔孟皆以此修身,此法比达摩入少林更早了500年以上,从黄帝内经中就可以见其踪迹,因此形意拳内功也不可能是达摩所创。形意拳注重实战,打法凶狠,没有花招,直进直退,身法迅疾,较少窜高翻筋斗,此种打法尤其适合战场作战,或在群殴中以一敌十。由此可见此拳是经历数代人经历战场厮杀而得,不可能是某人所思而得。然而是谁所创,无法考证,且尊姬际可为祖师。少林寺流传的心意把究竟是姬际可出家传入少林,还是少林传给姬际可有待考证。
&&& 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可(字龙峰)所创。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姬际可考虑到处于乱世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以形为终”之意,创编出迅猛的形意拳。
&&& 后来,形意碰撞逐渐衍化成三大流派,内容也不断丰富。第一是山西派,代表人物是山西祁县人戴龙邦。第二是河北派,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县人,以经商为主,拜戴龙邦次子戴文勋为师,苦学十年,人称“神拳李”,回到河北原籍后传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并南传无锡,北传东三省。第三是河南派,代表人物是戴龙邦的师兄弟马学礼。马学礼是洛阳从,回民,所传多为河南回民,形成河南一派。民国初年,河北、河南两派形意先后南传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其后又远传海外。山西一派至今流传不广。
&&&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
&&&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等等。山西、河北两派多用梢节(拳掌),河南派更注意发挥中节、根节的作用,多以肘膝和肩胯击敌。
&&& 形意拳雄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单练式,一个动作左右互换,来回。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个动作可重复演练达数万次之多。一旦遇敌,在速度、力量、准确性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进步。
&&&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人打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云深),乃至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的外甥马三元)。所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为弟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在街头卖艺。
&&& 1954年,美国有一位名叫吉尔比的格斗高手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市见识了一位华人拳师演示的形意拳,大为,认为它是“拳术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险性”。
&&& 形意拳也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手。
&&& 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它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 形意拳古朴、纯厚、富于攻击性,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武术拳种。
&&& 再补充一下:
&&&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形意,顾名思义,就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和结合。动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刚可柔,不同体质的人都可练习。其拳势恢宏,劲力刚猛,功夫上身快,实战性强。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广泛传播。河南洛阳人马学礼,山西祁县人戴龙邦以及戴的学生,河北深州人李洛能等,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并且培养了很多学生。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河北一带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当年形意拳宗师郭云深曾创下“半步崩拳打天下”的武林佳话。
&&& 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钻、崩、炮、横五式)、十二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 河南的基本拳法为十大形。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式、龙虎斗、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对练等。
&&& 河北的基本拳法为5行拳,民国期间与山西派交流得到10大形,后又创象形术,丰富了河北派形意拳内容。
&&& 形意拳与有一定联系,与武当、太极、八卦并称内家四大拳派。
&&& 形意拳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三体式需要勤加练习。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桩法。
术篇 少林五形八法拳/功夫百科全书
&&& 少林,属北派少林。这套拳术具有拳禅一体,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特点。内容包括:龙、虎、豹、鹤、蛇五种拳型,和内功、意念、外功、拳、腿、擒摔、身步、发声用气等八种功法的锻炼。该拳不仅练艺,而且主张“练身修心”。如龙形拳法,主张以意为先,凝神守中,主练“神”。这对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良好作用。虎形拳法,腰实臂沉(头正身直)主练“骨”。有助于调节体形,锻炼腰、腿、肩、背肌肉和促进骨骼生长,尤其对培养青少年的正确姿势,促进正常发育很有益处。豹形拳法发力迅猛,拳势暴烈,主练“力”。可增强劲力,提高灵敏、速度等素质。蛇形拳法柔巧迅疾,主练“气”。不仅能锻炼深长的呼吸,增大肺活量,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血管的功能。鹤形拳法稳实轻柔,,主练“精”。可培养人的内在精神,使头脑清醒,精神振奋,有益于提高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少林五形八法拳其源于宋末元初的”大金刚拳“,至明末清初与少林寺”五拳“互为精华。由于拳法以家传的形式承袭至今,因此在整个结构、技击风格及功法内容上,保留的较为完整。此拳属近身搏斗拳术,具有拳禅一体,内外合一,神形兼备,取其意而不重其形的特点。五形:龙形练神,虎形练骨,豹形练力,蛇形练气,鹤形练精;八法:内功法,外功法、意念法,拳法、腿法,身步法,擒摔法,发声用气法。“少林五形八法拳”结构严谨,刚柔相间,简练朴实,易学易用,便于自学。这里介绍的这趟拳术,是根据传统的少林五形八法拳,依其特点、风格而从中选编出的二十个动作。适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初学者练习。
&&& 1、起势(正身拱立势)
&&& 直立,两掌并拢相合。掌尖高与鼻端齐,眼看两中指尖。
&&& 要领:全身放松,头颈正直,舌抵上堂,下颏内收,,精神贯注(气沉丹田),肩部不可上耸,胸腹内含,呼吸均匀、自然。
&&& 2、马步双冲拳(二虎争威势)
&&& ①左脚向左迈出一步,两腿弯曲成马步。两掌向下分别向左右划弧并收于腰侧握拳,拳心向下,随势用意念将气吸至“命门”,眼看前下方。
&&& ②上动不停,两拳迅速由腰侧向前平行冲出,拳高与肩平,拳心向下,同时呼气(用意念将气充至丹田)。眼看正前方。
&&& 要领:以上动作要连贯、迅速、准确。马步不可移动,保持腿正。胯圆、肩平、身直、扣足展膝,五趾抓地,腰背平齐。两眼随拳冲出时看正前方。要做到功架稳固、扎实。呼吸顺达。
&&& 3、虚步虎爪势(势)
&&& 接上动,两拳变掌外旋成掌心向上时配合吸气,随即屈肘向下,两掌分加紧经两胯侧向上举臂翻腕内扣,形成虎爪(掌心内含向下),呼气;同时重心右移,左脚尖内收点地,成左虚步。头部随势向左转,眼看爪。
&&& 要领:虚步与两手的动作要配合协调,两掌经两胯侧时左脚内收,两掌成虎爪时脚尖点地。两臂要有沉、托的含意,两肘平行抬起,肩部不可上耸,腹部内收,气沉丹田。十指用力内扣,意念贯于十指尖。虎爪要做得圆满。
&&& 4、左弓步撞爪(饿虎抱石势)
&&& 接上动,身体略向左转,吸气,左脚向左迈出成左弓,左虎爪收回置于腹前,爪心向下。右虎爪从右肩侧向前推出,同时配合呼气。眼看右爪。
&&& 要领:左虎爪紧靠腹前,右爪推出时劲力要整,可同时发“呵”声(内在)以壮劲力,腰部挺直,右肘要“沉垂”。意念要集中于十指尖。
&&& 5、进步左靠肘(搬石寻路势)
&&& 接上动,右虎爪变掌外旋半周,同时吸气,屈肘收于腹前,掌心向上。同时左虎爪变掌左肘向左前方靠出,拇指向内,掌心向下。左脚随动作向左迈出半步,右脚步同跟进,身体微向右转成马步,配合呼气充至丹田。眼看左腕。
&&& 要领:左肘横击,要结合步型的前移,配合呼气的同时发挥整体的劲力。
&&& 6、跟点步右冲拳(潜身入洞势)
&&& 接上动,身体略左转,吸气,左脚跟为轴外旋,右脚随之跟随进半步,脚尖向前,前脚步掌着地于左脚右后侧,重心落于两腿正中,成右跟点步。右掌随势由腹前变拳,向前冲出,拳眼向上,肘部略沉拳高与肩平。左掌收置右肩侧,配合呼气,眼看正前方。
&&& 要领:冲拳与跟点步要同时到位,右脚上步要快,大腿与膝关节均要内合,两脚前后的垂直距离约35厘米,腹部内收。要注意力腰(命门)发。
&&& 7、跟步双推撞(黑虎推出势)
&&& ①接上动,右脚步向前上步,脚尖内扣15度,重心随之前移成左跟点步,左掌、右掌,同时变虎爪,两腕相交架于头顶上方(左上右下),同时吸气。
&&& ②上动不停,双虎爪分别收于腰间后,向前推出同时呼气,眼看前方。
&&& 要领:动作要配合连贯,两虎爪收于腰间时(掌心向下),眼要随看下方,双虎爪推出时,肩、肘部要沉、垂。意念,集中于两“劳宫穴”。两虎爪之间约一拳距离,高与肩平。要注意力从腰(命门)发。
&&& 8、左弓步双峰贯耳(饿虎揽食势)
&&& 接上动,右腿震脚,左脚随之向前一步,成左弓步。双虎爪向下按压后,分别于左右变拳向体前上方贯出,高度与眉齐,吸气,眼看双拳。
&&& 要领:双拳向前上方贯出时,动作要快,腕部要有力,两拳到位后拳心均向内,两肘微屈,身体略前倾。此时意念应集中腹部(丹田处)。
&&& 9、马步回身顶肘(豹子撞林势)
&&& 接上动,身体向右转,两腿成马步,右臂盘肘,向右顶出,同时呼气左拳变掌屈肘收于下颏侧,眼看右肘。
&&& 要领:右盘肘顶出时,用力要顺,拳与肘尖要平行。要注意力从“丹田”出。
&&& 10、提膝上崩拳(迎风双探势)
&&& 接上动,右腿收回提膝,左掌变拳与右拳分别同时向上分开后,翻臂崩出,两拳心向上,同时吸气。眼看右拳。
&&& 要领:右腿提膝,小腿内收,脚面绷直。两臂崩拳要以拳背指骨为力点,腕部挺直,肘部微屈,上体略向右侧倾,此时“会阴穴”上提,重心要稳。
&&& 11、马步格拳下撩掌(乌龙探水势)
&&& ①接上动,右脚向右落步,身体略左转,成马步。右拳屈肘向左横格,肘尖向下,拳心向内,左拳变掌随之向右护推,眼看右拳
&&& ②上动不停,右拳变掌,同左掌分别经体前向两侧撩击,以小指一侧(掌外缘)向外,同时呼气。两肘微屈,眼看右掌声
&&& 要领:双撩掌要注意沉肩、含肘,马步要稳实端正。力从腰(命门)发。意念,运至两“劳宫穴”。
&&& 12、搂手左崩拳(黑虎抖爪势)
&&& 接上动,右脚向右后方稍迈出一步,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右掌经体前向右后方搂手(置于右后方时变拳),同时吸气,左掌同时经左胯侧向体前崩出。呼气,拳心均向下,眼看左拳。
&&& 要领:动作要协调,两臂之劲随腰(命门穴)而发。崩拳时中配合发“呐”声,以声助气,以气助力。
&&& 13、左反臂上崩拳(五爪探顶势)
&&& 接上动,左腿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右拳同时变掌,向上、前、下划弧,置于左腋下,左拳屈肘向内经胸前向前上方反臂崩出,同时吸气,拳心向内,眼看左拳心。
&&& 要领:整个动作要协调,左拳内旋时要与右掌动作相配合,做到步、拳、掌同时到位。
&&& 14、插步后撩(黑虎钻林势)
&&& 上动不停,右腿向左后插步,脚掌着地,上体随之下压。左臂屈肘,左拳内旋经胸前向反臂猛撩。拳眼朝下。右掌向上置于下颏左侧成立掌。同时呼气。掌心向外,眼看左拳。
&&& 要领:插步、撩拳结合要快,右掌防护要及时。呼气后迅速吸气。
&&& 15、马步侧撩拳(豹子抖尘势)
&&& 上动不停,身体向右后转,成马步。同时右拳变拳,经体前向右下方猛撩,左拳变掌,经体后向上撩起于下颏右侧,同时呼气,掌心向外,眼看右拳。
&&& 要领:马步撩拳时转体要快,要稳,力从“丹田”出。
&&& 16、(白蛇初探势)
&&& 接上动,身体略左转,面向左,左腿略收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右拳变掌,随身体左转,两臂同时向左侧摆压,掌心均向下置于体前,配合吸气,眼看左掌中指尖。
&&& 要领:虚步压掌要轻柔,吸气时意念由丹田经会阴穴、降至涌泉穴入地。
&&& 17、转身提膝穿掌(白鹤单息势)
&&& 接上动,身体随之向右后拧转,以左前脚掌为轴,向后拧转,全脚着地,右腿随之提膝(面向右),左掌同时平行向右摆压,同时呼气。右掌随之迅速向前伸出,掌心向上。左掌声收至腹前,掌心朝下。随势吸气,眼看右掌中指尖。
&&& 要领:提膝伸掌要迅疾、敏快,意念由涌泉穴经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