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t-b1的色环电阻对照表值

最近在重新学习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等积分变换。所以推荐几本涉及基础理论的书吧。&br&&br&&b&Laplace Transform&/b&:&br&&br&D.V. Widder, &i&The Laplace Transform&/i&, 多页。&br&看目录的话,按章节依次为:The Stieltjes Integral, Fundamental Formulas (涉及收敛性,反演公式等基本问题), The Moment Problem, Absolutely and Completely Monotonic Functions, Tauberian Theorems, The Bilateral Laplace Transform, Inversion and Representation Problems for the Laplace Transform, The Stieltjes Transform. 显然这是一本不那么快可以看完的书。&br&&br&D.V. Widder, &i&An Introduction to Transform Theory&/i&, 多页。&br&这本书是以数论问题为主导的,按章节依次为:Introduction, Dirichlet Series, The Zeta Function, The Prime Number Theorem, The Laplace Transform, Real Inversion Theory, The conovolution Transform, Tauberian Theorem, Inversion by Series. 正在看,是非常好的书。&br&&br&J.L. Schiff, &i&The Laplace Transform - Theory and Applications&/i&, 多页。&br&这本书的难度处在应用与理论之间。非常不仔细地看过一遍,虽然有助于掌握关于Laplace Transform 的基本理论但是作为科研参考书,它的深度远远不够。我也只是为了找感觉才看的。&br&&br&&b&Fourier Transform&/b&:&br&&br&E.C. Titchmarsh, &i&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Fourier Integrals&/i&, 400页左右。&br&毫无疑问的经典著作。强烈推荐,这也在我自己的书单上。&br&&br&K. Chandrasekharan, &i&Classical Fourier Transform&/i&, 200页不到。&br&只有三章,分为别为:Fourier transforms on &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L_1%5Cleft%28-%5Cinfty%2C%5Cinfty%5Cright%29& alt=&L_1\left(-\infty,\infty\right)& eeimg=&1&&, Fourier transforms on &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L_2%5Cleft%28-%5Cinfty%2C%5Cinfty%5Cright%29& alt=&L_2\left(-\infty,\infty\right)& eeimg=&1&&, Fourier-Stieltjes transforms (one variable)。&br&&br&这些书都是非常古典的理论。基本上几十年前就成型了,但是依然是被人使用得最多的。如果学有余力,我可以再列一些其他的书 ~~&br&&br&=============================
补充 ============================&br&今天想起来,这个学期学校图书馆来了一本Fourier Transform的新书。长相如下:&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758& data-rawwidth=&506& src=&https://pic1.zhimg.com/50/402bf2c56b181cf751e0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402bf2c56b181cf751e0f_r.jpg&&&/figure&内容很丰富,毕竟要700多页了。从我的角度来看已经算是涵盖非常多应用实例了,而且装帧精美,图片也很漂亮。&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761& data-rawwidth=&544& src=&https://pic3.zhimg.com/50/1c4289cce29bee4d3cca2a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c4289cce29bee4d3cca2a0_r.jpg&&&/figure&感觉很实用的样子 ~
最近在重新学习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等积分变换。所以推荐几本涉及基础理论的书吧。 Laplace Transform: D.V. Widder, The Laplace Transform, 多页。 看目录的话,按章节依次为:The Stieltjes Integral, Fundamental Formulas (涉及收敛性,…
要弄懂这个问题,必须理解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1ca556d1485fbcbec2f88_b.jpg& data-rawwidth=&457&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1ca556d1485fbcbec2f88_r.jpg&&&/figure&先看第一象限的正向特性:&br&我们发现,当正向电压从零开始上升,在0.4V之前,二极管的正向电流很小。但从0.7V开始,电流迅速增加。&br&再看第二象限的反向特性:&br&我们发现,我们发现,反向电压一直到达-40V时,反向电流也即反向漏电流近乎为零。&br&这说明,二极管的正向电压大于0.7V后,其等效电阻很小,这叫做二极管的正向特性;二极管的反向特性是反向电阻很大。&br&我们来看下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a32ce7cb939ac9_b.jpg& data-rawwidth=&542& data-rawheight=&4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a32ce7cb939ac9_r.jpg&&&/figure&我们先来看图1:&br&图1中,二极管处于正向接法,它的管压降是0.7V。因此,电阻R上的电压为:&br&&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U_%7BR%7D+%3D6-0.7%3D5.3V& alt=&U_{R} =6-0.7=5.3V& eeimg=&1&&&br&那么流过电阻R的电流呢?&br&&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I_%7BR%7D+%3D%5Cfrac%7B5.3%7D%7B5.1%7D+%5Capprox+1.04mA& alt=&I_{R} =\frac{5.3}{5.1} \approx 1.04mA& eeimg=&1&&&br&现在我们再来看图2:&br&我们看到,两只二极管的正极都接到12V,因此两只二极管都属于正向接法。于是,D1二极管的正极应当是6+0.7V=6.7V,D2二极管的正极应当是2+0.7=2.7V。那么电路的输出端电压Usr到底是多少呢?&br&假设Usc=6.7V,于是二极管D2将处于正向接法。又因为二极管D2的压降是0.7V,因此二极管D2的正极将会被强制性地拉到2.7V。如此一来,二极管D1将处于反偏状态,即D1的负极电压比正极电压高。&br&&b&注意:D2导通后,D1的正极变成2.7V,同时D1的负极是6V,因此D1被反向偏置而截止。&/b&&br&也就是说,输出电压Usc被强制性地钳位在2.7V。哪个电压低,电路的输出电压就是低电压再加上0.7V。&br&我们来看一个实例:&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83e7e1d52f7c7dda7201d4_b.jpg& data-rawwidth=&1160& data-rawheight=&6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6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83e7e1d52f7c7dda7201d4_r.jpg&&&/figure&此图是一套用于控制晶闸管触发的电路。按图示我们能看到用正与门构成的钳位电路。三个输入端分别是测控端电压、PID控制和触发脉冲电路。&br&测控端电压电路正常输出是脉动直流,高电平的占空比较大;PID控制输出也是高的电平,而触发脉冲则输出正负交替的高电平脉冲。可见,在正常情况下,与门的输出由触发脉冲来决定,毕竟零电平也是脉冲的一部分。&br&可见,钳位电路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br&再谈谈稳压二极管。&br&我们看上图的测控端电压电路:&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8dbf599a_b.jpg& data-rawwidth=&780& data-rawheight=&4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8dbf599a_r.jpg&&&/figure&设变压器的初级电压为380Vac,次级为24Vac,于是经过桥式整流后,其平均电压为0.9X24=21.6V,属于脉动直流。但实际计算时不能这样算,必须用最大值来计算。&br&我们知道稳压二极管工作在反向击穿区,见第一幅图的第三象限。它的曲线特点是:电流变化很大,但电压变化很小,这就是它的稳压原理。不过要注意:此时二极管处于反向接法,即稳压二极管工作在反向电压下。&br&设,上图中的稳压二极管稳定电压是12V,最大稳定电流是25毫安。我们先把电阻R2开路,来计算R1的值。&br&&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R_%7B1%7D+%3D%5Cfrac%7B%5Csqrt%7B2%7D+V_%7B2%7D+-1.4-V_%7BD1%7D+%7D%7BI_%7BD1.MAX%7D+%7D+%3D%5Cfrac%7B1.414%5Ctimes+24-1.4-12%7D%7B25%7D+%5Capprox+0.82K%5COmega+& alt=&R_{1} =\frac{\sqrt{2} V_{2} -1.4-V_{D1} }{I_{D1.MAX} } =\frac{1.414\times 24-1.4-12}{25} \approx 0.82K\Omega & eeimg=&1&&&br&故R1取值为820欧,功率为0.51W,取标称值1W。&br&此时稳压二极管两端的波形是什么样的?就是波形图中下部的绿色部分。在这里,稳压二极管起到给半波直流波形削头的作用。&br&现在,我们把R2接入,于是流过稳压二极管的电流变小了。但只要流过稳压二极管的电流仍然在它的稳定电流范围之内,则稳压二极管的稳压作用就能维持。&br&设稳压二极管的最小稳定电流为5毫安,则流过R2和R3的电流为25-5=20毫安。故R2+R3的取值为:&br&&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R_%7B2%7D+%2BR_%7B3%7D+%3D%5Cfrac%7BU_%7BD1%7D+%7D%7BI_%7BR2%7D+%7D+%3D%5Cfrac%7B12%7D%7B20%7D+%3D0.6K%5COmega+& alt=&R_{2} +R_{3} =\frac{U_{D1} }{I_{R2} } =\frac{12}{20} =0.6K\Omega & eeimg=&1&&&br&实际上,我们看到R2+R3的和只要不低于600欧即可,故R2+R3的实际值会大于计算值。具体取值与我们的解答无关,此处忽略。&br&我们看到,晶体管T1的集电极也有一只稳压二极管D2,它的用途同样也是削幅,使得输出到后级的脉冲幅度最高值就等于稳压二极管的稳定电压。&br&================&br&至此,二极管的钳位电路和稳压二极管的用途都讲完了。不知道这算不算简单描述?&br&且听题主的评论吧。
要弄懂这个问题,必须理解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先看第一象限的正向特性: 我们发现,当正向电压从零开始上升,在0.4V之前,二极管的正向电流很小。但从0.7V开始,电流迅速增加。 再看第二象限的反向特性: 我们发现,我们发现,反向电压一直到达-40V时,…
update&br&感谢沈总 &a data-hash=&f782fdc530efa& href=&//www.zhihu.com/people/f782fdc530ef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沈志远& data-hovercard=&p$b$f782fdc530efa&&@沈志远&/a&在评论指出我对数字控制理解的错误,先将沈总的评论粘贴到答案中,另外,推荐沈总的答案,满满的干货啊。。。&br&数字控制并不会限制开关频率&br&“数字控制一样跑个几百K没问题反正也不需要每个开关周期都控制。只要设计好滤波器保证控制的那个频率的谐波能有效滤除就可以了”&br&&br&但我不想到此结束,想继续探讨一下为什么逆变器的开关频率做不高。&br&以前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对于我们的项目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然的,我们项目三相逆变器输入电压高,功率大,开关管必须选择IGBT,IGBT由于有电流拖尾现象,本身器件就限制了开关频率,比如我们项目中用的A的IGBT,手册上就明确说明开关频率不宜超过20K。&br&但对于小功率的微逆呢?如果应用mos,为什么开关频率还是做不高?毕竟在直流的场合,同样功率等级的情况下用mos管开关频率跑到100k以上太正常了。&br&现在想起来,答案或许就是两个字“损耗”,就现在比较常用的全桥逆变拓扑而言,不管采用什么调制方式,开关管都是&b&硬开关,&/b&开关频率高了以后,开关损耗相当惊人。同时,由于是硬开关,开关管开通关断时由于线路寄生的电感电容引起的电压电流尖峰也相当可观,必须加入吸收电路,那么也就进一步降低了效率。&br&讲到这里了,自然要问,那逆变难道不能做软开关了么?答主在此不负责任的表示,由于没有仔细调研过相关文献,所以这里给不出详细的回答。不过现在确实有一些文章在研究逆变器的软开关方法,比如有段时间很热的resonant DC-link的方案,但似乎无论是什么软开关方法,似乎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都有些问题,这就导致了就答主所知,现在真正做逆变器硬件产品还是用的硬开关方案。不像DCDC的全桥软开关,在工业上应用已经很成熟了。&br&回到这个比赛,我建议可以仔细调研一下文献,如果真正有比较靠谱的软开关方案的话,那么可以考虑应用,这样减小体积提高功率密度,必然是一个不小的亮点。&br&以上。&br&&br&ps.这是我上知乎以来看到的关于电力电子最有干货的问题了,感谢任博 &a data-hash=&dffd1568acbaf& href=&//www.zhihu.com/people/dffd1568acba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dffd1568acbaf&&@evans Joe&/a&的提问,感谢沈总 &a data-hash=&f782fdc530efa& href=&//www.zhihu.com/people/f782fdc530ef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f782fdc530efa&&@沈志远&/a&的回答。&br&&br&------------以下是原始答案--------------------------------&br&谢邀。&br&大概看了spec,感觉题主已经总结的比较全面了,我也没啥好补充的。要求还是很高的,100万还真不好拿。&br&想讨论下控制方法:用模拟控制还是数字控制&br&一般逆变器,用数字控制还是比较多,但数字控制的缺点就是由于算法计算时间的要求,开关频率不可能很高(哪怕上FPGA也不行),对于这个比赛,如果用数字控制,高频化和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的应用就不要想了,开关频率肯定跑不上去,由于开关频率上不去,体积和功率密度要求估计很难满足(只是感觉啊,我没做过我也不知道。。)。&br&我注意到比赛要求只是做一个离网的逆变器,不需要并网和锁相,控制大大简化了,这或许可以考虑用模拟控制。但用模拟控制的话,高频化不是问题,就是实现复杂的控制策略比较困难,比如输入脉动电流的抑制和特殊调制方法抑制共模电流等,用模拟控制不知道实现方不方便。&br&以上只是自己粗略的想法啊,不一定对,欢迎讨论。&br&&br&最后说一句,看了网站说明,知道这个比赛不是只面向高校的,高校和公司都能参加,我觉得高校可能会被公司完爆。。。毕竟这里面指标很多都是工程化的指标,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公司还是领先高校比较多,这次我去北京出差也看了一些工业界的产品,很有感触。&br&&br&以上。&br&&br&-------------&br&另外,看了题主的提问感觉题主对逆变器的功底很扎实啊,是我认识的人么?以后多交流
update 感谢沈总 在评论指出我对数字控制理解的错误,先将沈总的评论粘贴到答案中,另外,推荐沈总的答案,满满的干货啊。。。 数字控制并不会限制开关频率 “数字控制一样跑个几百K没问题反正也不需要每个开关周期都控制。只要设计好滤波…
&p&第一个问题因人而异,但是你要先知道无线充电是什么,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之后无线充电好不好就看你自己的感觉了。一时半会儿说不完,我尽量详尽地来回答你这个问题。&/p&&b&&br&&br&简述:&/b&&p&无线充电指的是将电能透过非导电的物质传递。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指的是将电能透过一定的空间距离进行传递。&/p&&br&&p&---------------------------------------------&b&『无线充电的起源&/b&&b&』&/b&-------------------------------------------&/p&&br&&p&无线充电技术或者说无线电能传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由于电能的产生地与使用地往往存在很大的距离差异,而有线的输配电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早期的科学家希望能够无线地把电能传输到使用地,于是就有了无线电能传输的需求。不少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做了研究,其中以&u&尼古拉o特斯拉(Nikola Tesla)&/u&为典型代表。(就是特斯拉汽车纪念的那哥们。关于特斯拉在无线充电领域所做的一些工作以及相关的一些野史趣闻大家可以自行百度。很多人认为特斯拉是疑似穿越者。)&/p&&p&早期的这种无线电能的传输都指的是远距离(以km为计量单位)的大功率(至少是kw级别)的电能传输。以这个目的来开展的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由此开展并延续下来。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当年设定的这个无线电能传输的目标,发现它仍然是遥远的难以实现的。而到了近代之后,无线电能传输的需求逐渐被无线充电的需求所取代。这里的无线充电都指的是相对近距离(米级或更近)的电能传输。&/p&&br&&p&-----------------------------------------&b&『近代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b&----------------------------------&/p&&br&&p&无线充电的概念起源很早。早期对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尝试基本都失败了。进入新世纪之后,无线充电技术又重新被关注起来。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轮的尝试是否还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并最终归于平淡?&/p&&p&近代无线充电技术的兴起,有几个先决条件。&/p&&ul&&li& 首先是电网系统的完善。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电网作为基础设施,经过几十或者上百年的发展,都已经比较完善。人们可以较为方便地从电网得到电能的供应。电能已经不再如百年前一样稀缺。基本上有人的地方就有电能的供应。也就是说跨区域的长距离无线电能传输的需求大范围内消亡了。&/li&&li& 其次是,电源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力电子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出现大致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伴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受到太空竞赛的刺激,航天电源的需求增加,因而电源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开关电源理论以及半导体器件的制作工艺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阶段人们可以更为容易地实现高频开关电源,实现更好的功率密度和更高的电源效率。&/li&&li&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区域内无线充电需求的提高。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智能终端设备越来越普遍。在中国2014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惊人的4亿部。而人们在要求智能设备更快的上网速度,更快的运算速度,更清晰的显示效果的同时,各种智能设备的电能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受限制于电池技术,智能设备的续航时间成为困扰用户的最大问题。在功能机时代,常见手机的使用时间可以轻松达到一个星期。而进入智能机时代,虽然电池的容量增大了3倍以上,智能手机的续航则下降到了一天左右。因此无线充电作为一种简易可行的智能设备充电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li&&/ul&&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beb33c2b75b43e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beb33c2b75b43e_r.jpg&&&/figure&&br&&p&无线充电技术对于智能手机的意义如何呢?我们回顾一下智能手机的发展历史。从 2012年小米的第一款手机发布开始,智能手机厂商开始了一轮疯狂的配置大战,从双核CPU,1G内存一直厮杀到八核4G内存,手机摄像头也从500万像素冲到了夸张的4000万像素。在一轮硬件配置的比拼之后,国产智能手机的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差异化竞争成为智能手机厂商的必然选择。对性能参数的追求也将逐渐转移到对用户使用体验的关注上。在这种环境下,无线充电技术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机会的。&/p&&br&&p&以上三个条件结合在一起,使得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可能。&/p&&br&&p&这里稍微提一下业界的现状并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以智能手机行业来举例子。近些年来无线充电领域学术界更多的关注热点并不是在小功率的消费类电子,而是在更大功率等级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究其根源是主流的汽车厂商为高校的研究提供了充裕的经费支持。然而从市场端来看,消费类电子行业的发展变化速度显然比汽车行业的变化速度要快速得多。汽车从一百年前出现到现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本质上变化并不是特别多。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出现,对行业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反观消费类电子市场,行业竞争是极度惨烈的。这一点也会导致新的技术在这一领域可能得到更加快速的大规模应用。&/p&&br&&p&------------------------------------------&b&『无线充电技术的分类』&/b&----------------------------------------&/p&&br&&p&无线充电有多种实现的方式,较为常见的有:(&b&1)磁场感应&/b&;&b&(2)磁场共振&/b&;&b&(3)电场感应&/b&;&b&(4)电磁波&/b&等。概括来讲,第一种和第二种最为常见,都是利用空间磁场传递能量。第三种是利用空间电场。第四种是利用空间电磁波。我们通常认为电和磁是关联的,所以觉得上述的四种方式都差不多。然而这四种方式中,第四种是最特殊的。利用空间电磁波的方式是四种方式中唯一可以实现远距离无线充电的。它的工作频率是最高的,通常都在几百兆赫兹以上,比另外三种最少要高两个数量级即100倍以上。与其他三种方式相比,只有它的能量是对外发射出去的。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充电并不是一种主流的方式,其原因我会在后文中提到。&/p&&br&&p&---------------------------------------&b&『四种无线充电技术的比较』&/b&------------------------------------&/p&&br&&p&现阶段市面上最主流的无线充电技术是采用的&b&第一种即磁感应原理&/b&。&/p&&br&&p&&b&>>
磁感应&/b&的原理在电力电子技术中应用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其应用的最典型的代表是“变压器”。(变压器即transformer,这里不是指变形金刚)变压器有两个绕组,一个原边绕组一个副边绕组,二者通过磁性材料联系在一起。当原边绕组通过交流电的时候,在绕组周围产生空间的交变磁场,该磁场大部分被磁性材料束缚并经过副边绕组。副边绕组所围绕的空间由于有交变磁场的存在而感应出交变的电流。这个原理是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即导体切割磁场会产生电动势。由于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之间没有电的连接,变压器中已经实现了电能的无线传输。注意,磁性材料只是为了束缚磁场(磁通),它本身并不是为了来导电的。&/p&&br&&p&下图中第一幅是变压器的原理示意图。第二幅图是我们常见的工频变压器,小区里很常见。第三幅图是苹果的电脑笔记本适配器,它里面也有一个变压器。由此可以知道,变压器遍布在我们生活的角落。&/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2c9c1e0ef1aeeca0d5cc2_b.jpg& data-rawwidth=&218& data-rawheight=&1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8&&&/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556afaeea1267_b.jpg& data-rawwidth=&216&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6&&&/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fc5a4f653b7e79b4b98ae81bad74f48_b.jpg& data-rawwidth=&235& data-rawheight=&22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5&&&/figure&&br&&p&在常规变压器中,磁性材料的作用是引导原边绕组所产生的大多数磁通的方向。如果将磁性材料去掉,原本的变压器就变成了空心变压器。空心变压器与常规电压器的最大区别就是原边绕组产生的磁通中会有相当一部分并不经过副边绕组。即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的磁场耦合程度降低。如果将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都制作成平面的形式,就构成了无线充电设备的两个关键部件,即无线充电发射器和无线充电接收器。下图是三星Galaxy S6原边发射器的拆解图。左侧的线圈即是原边的发射线圈,也就是空心变压器的原边绕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adbeeab212f4d9a52de848bb7ceac301_b.jpg& data-rawwidth=&551& data-rawheight=&2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adbeeab212f4d9a52de848bb7ceac301_r.jpg&&&/figure&&br&&br&&p&为了和原边线圈配合使用,需要在待充电设备中添加一个副边绕组从而构成一个空心变压器。下图给了一个用于iphone的无线充电贴。它和上图左侧的线圈一起构成了一个空心变压器,从而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8f7a1f63a152f246dd49e25c4a8205f3_b.jpg& data-rawwidth=&401& data-rawheight=&31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1&&&/figure&&br&&p&由此可见,感应式无线充电的原理是很简单的,其本质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变压器没有区别。为了推广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香港城市大学主导成立了一个国际标准组织,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这一标准是为了统一无线充电技术,并保证不同厂家所生产的设备之间能够互通共用,WPC组织在2012年年底推出了第一个无线充电的国际标准Qi标准。Qi的发音来自中文“气”,寓意为无形的能量。该标准一经推出即受到业界的推崇,主流的芯片厂商和电源设备厂商均加入该标准组织。截止2015年9月,WPC组织共有217家成员。下图是主要的成员。 &/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a0ef73c94c8b20ae8a39d1_b.jpg&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27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figure&&br&&p&基于磁感应技术的国际标准组织还有一个是PMA。该组织在2015年与主导磁共振技术标准的A4WP组织合并(后文会讲到),这里就不过多叙述。&/p&&br&&p&第一款符合Qi国际标准的智能手机是2012年诺基亚推出的Lumia810。回顾一下诺基亚前几年在智能手机方向的一系列动作。可以清晰的地看到一开始诺基亚就是试图押宝Qi的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的,寄希望于能够靠无线充电这一特点扭转诺基亚在智能手机行业的颓势。在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之后,诺基亚又押宝在拍照效果上,直接把智能手机做成了可以打电话的相机。当然由于windows phone的生态环境问题,诺基亚最终没有实现逆转,最终将手机部门卖给了微软。而三星在近几年感受到了国产手机的巨大竞争压力之后,也在最新的旗舰机型S6上,押宝在无线充电技术上,并将无线充电接收设备内置进手机。&/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9eaaed0b53efe29c_b.jpg& data-rawwidth=&683& data-rawheight=&4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9eaaed0b53efe29c_r.jpg&&&/figure&&br&&p&第一代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最为人诟病的是使用时空间自由度低。即充电区域的面积很小,手机需要准确地放置在这个位置上,且不能有较多的垂直间隔。这一点从上图三星S6充电器拆解之后的线圈面积可以看出,也可以从手机背贴的面积大小上进行推断。只有手机背贴的线圈和充电器里的线圈位置正对时,才能够进行无线充电,其有效充电面积大概是两个一元硬币大小。这一点使得很多人在使用时经常遇到因为对不准位置而造成充电失败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多次发生就极大的影响了用户使用体验。换言之,较高的学习成本阻碍了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p&&br&&p&目前采用第一代无线充电技术的产品型号较多,除三星S6的原装无线充电器之外,没有特别明显的领导品牌。国内的耐尔金和亿品算是不错的品牌。&/p&&br&&p&&b&>>&/b& 为了提供更好的空间自由度,从而改善用户使用体验,&b&第二代无线充电技术即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b&应运而生。上文讲到空心变压器与常规变压器最大的区别是空心变压器的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耦合程度低,即只有部分原边线圈产生的磁通会经过副边线圈。线圈耦合程度低是能量传递通路不顺畅的一个表征。与第一代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相比,磁共振无线充电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偶的谐振器件(电感和电容)将能量通路控制得更加通畅。现代意义的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受到关注的起点源于MIT的一个实验室。该实验室在2008年展示了一个实验,隔空地点亮了一个60W的灯泡,系统的效率大概是15%左右。网上号称的40%效率指的是无线传输部分的效率而不是整机效率。该实验结果一经公布即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无线充电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76af54ffc320d17b1b0af49c17c253c1_b.jpg& data-rawwidth=&533&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76af54ffc320d17b1b0af49c17c253c1_r.jpg&&&/figure&&br&&p&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手机也可以隔2米进行充电。因为充电距离实际上是和用于充电的线圈大小有着直接关联的。在MIT的实验中,用于能量传递的两个线圈的直径在60厘米左右。而对于我们最关心的智能手机而言,以iphone6为例,可以用于放置无线充电线圈的宽度大概在6厘米左右,所以最终所能够达到的无线充电距离会远小于2米。10厘米量级会比较有可能实现。即比较切实可操作的无线充电距离是1到2倍的系统特征尺寸。&/p&&br&&p&在2012年,高通,三星,博通,Intel等公司主导成立了新的无线充电国际标准组织,A4WP (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截止2015年9月,A4WP已经有成员150家。并且在2015年A4WP与原有的专注于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的国际组织PMA合并。&/p&&br&&p&A4WP推出的国际标准称之为“rezence”,由resonant essence两个字合并而来。该标准规定了高频共振式无线充电系统应该遵从的统一规范,从而保证各厂商之间的设备能够共通互用。&/p&&br&&p&与基于磁感应的Qi的标准相比rezence的标准具有三个主要特点:(1)开关频率6.78MHz,比Qi的工作频率高大概30倍到60倍。Qi的工作频率可以是变化的。(2)磁共振无线充电系统。发射边和接收边的系统谐振参数应基本保持一致。(3)通讯不再通过磁场耦合而是利用蓝牙进行通信。这样可以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并且可以支持一对多同步通信。&/p&&br&&p&在三个差异中,只有第2点是和共振直接关联的。正如上文中提到,共振的目的是为了让能量传输的通路更加顺畅。就比如初中物理实验中的音叉实验。敲响一个音叉时,只有和它特征频率相同的音叉会发出声音。&/p&&br&&p&对于WPC组织所制定的Qi标准而言,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将能量传输通路变得顺畅,即采用磁共振的方式。那么WPC可能推出的磁共振标准与A4WP的磁共振标准,哪一种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呢?我认为即使同样是基于磁共振的技术,二者由于工作频率的巨大差异也会使得性能上有很大的不同。WPC工作在100kHz到200kHz的频段,而A4WP工作在更高的频率6.78MHz。(注意开关频率的选择不能够是随意的,必须要符合国际标准的规定。)&/p&&br&&p&高频的A4WP标准从实现难度上来讲会大非常多。常见的开关电源的工作频率从几十K到2MHz左右。下图是德州仪器最新的集成芯片的例子,其电压和电流等级可以满足给手机充电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其工作频率都在2MHz附近或者以下。&/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3aced6a4b2b_b.jpg& data-rawwidth=&491& data-rawheight=&2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3aced6a4b2b_r.jpg&&&/figure&&br&&p&例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图中一款芯片的工作频率达到了6.6MHz。对于电源芯片而言这是非常高的频率了。但是这款芯片能够处理的电压等级很低,而且能够处理的功率等级也相对较低。是不能够用于手机充电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a1b07a8062bef7aba10bb0d_b.jpg& data-rawwidth=&528& data-rawheight=&2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a1b07a8062bef7aba10bb0d_r.jpg&&&/figure&&br&&p&将开关电源工作频率提高到6.78MHz,对电源工程师的要求非常高。常规的开关电源由于其开关损耗通常正比于开关频率,因而在高频率时会产生很大的损耗,并产生很多的EMI噪声。这一点也直接导致了虽然A4WP的标准推出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仍然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把符合该标准的产品批量生产并推向市场。由此可以推断该种技术的实现难度。A4WP付出了难以实现这样的代价之后,取得了什么样的优势呢?其最大的优势是在更小的耦合电感情况下,可以让接收侧得到足够的电压进行能量传递。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副边线圈得到的电压可以表示为Vs=ωM*Ip&/p&&br&&p&其中ω指空间磁场的角频率,即开关电源的开关频率。M是原副边线圈的耦合电感。Ip是原边线圈中的电流大小。&/p&&br&&p&A4WP的工作频率是共振型Qi系统工作频率的60倍左右,在同样的原副边线圈尺寸和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同样的原边线圈电流情况下,需要Qi的系统的原副边线圈感值是A4WP系统的60倍才能实现同样的空间自由度。这个对于体积受限制的系统是非常难以达到的。&/p&&br&&p&换言之,高频的共振系统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让待充电设备得到足够的电压。然后通过共振系统本身对于能量传递通路的控制,使得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有效的能量传递。也就是说即使是WPC的Qi标准实现了共振,由于A4WP标准的高频特性,A4WP的系统也仍然能够获得更好的空间自由度和更好的使用体验。&/p&&br&&p&国际上采用A4WP标准的多为专注于芯片设计的国际巨头公司,如高通和Intel,还有脱胎于MIT实验室的公司witricity。Intel从2012年就开始试图推出自己的磁共振无线充电产品,并曾经展示了无线充电碗等样机如下图所示。然而Intel将高频磁共振的产品市场化的脚步一直非常慢,从2012年到2015年,Intel号称要推出的符合A4WP的无线充电设备一直都没有推出。&/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0f3cddbfb_b.jpg& data-rawwidth=&515&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e0f3cddbfb_r.jpg&&&/figure&&br&&p&目前国内致力于A4WP标准的无线充电设备厂商并不多。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起做了个小公司,叫微鹅科技也在往这个方向做深入研究,目前我们暂时以手机配件即手机壳作为市场切入点,性能上已超过了Intel、witricity等公司展示的样机,在今年的创新中国展会上已经做过初步的高频磁共振无线充电设备展示,可以同时给多部手机充电,充电极限距离可达5cm,隔着桌子也可以正常充电,反响还不错。&/p&&p&其产品如下图所示&/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9b16dfde870fa2d45d9cd_b.jpg& data-rawwidth=&422& data-rawheight=&2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9b16dfde870fa2d45d9cd_r.jpg&&&/figure&&br&&p&对比一下WPC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和A4WP的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Qi的无线充电标准更着眼于简单实现,对于消费类电子的应用场景而言在使用体验上有所牺牲。而A4WP的技术标准难度较大,使得该技术商业化进程较慢,但却可以在技术成熟之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可以简单推想,一旦A4WP的技术成熟,其注定会在市场上比Qi的技术引起更大的市场反响。&/p&&br&&p&&b&>> 第三种无线充电技术&/b&是用空间电场作为媒介。有了利用空间磁场的无线供电技术,自然而然会有人想到利用空间电场进行无线充电。因为原本电和磁就是相互对应而又关联的。对于电场感应的无线充电技术而言,简单点说,可以把能量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看成电容的两个极板。在交流电场的作用下,电容的两个极板会有交变电流流过,这样就实现了电能的无线传递。研究利用空间电场进行无线充电的主流厂商有日本的村田制作所murata,以及国内的大连硅展科技。村田在近几年暂缓了该种技术的研发。而大连硅展科技则制定了自己的标准,目前应该是只有他们一家在使用这个标准的。利用空间电场来进行无线充电,实际上可以更方便的获得空间自由度,尤其是水平方向的空间自由度。而正如我上边提到的空间自由度就意味着更好的使用体验。那么为什么用空间电场的厂家也不多呢?&/p&&br&&p&主流厂商之所以不选择这种技术标准,主要原因是因为空间电场对人体的影响。需要厘清的是,这里并不是辐射的概念。并不是说利用空间电场就比利用空间磁场有更多的辐射。辐射更多指的是空间逸散的能量对人体的影响。对于前三种无线充电技术而言,不管是空间磁场还是空间电场,由于他们的工作频率较低,能量都几乎不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所以我们说前三种无线充电的方式都是无辐射的,这种说法是没有问题的。空间电场对人体的潜在影响体现在其他方面。人体内信息的传递靠的是生物电,而较强的空间电场有可能影响到人的神经系统。当然这也有个程度的问题。空间磁场的强度也有个程度问题。与空间电场相比,空间磁场能够占些便宜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更适合无线充电,而是因为人体对空间磁场更加不敏感。&/p&&br&&p&&b&>> 第四种无线充电技术&/b&或许才是人们真正“想要”的无线充电黑科技。就是无线充电可以表现的像无线上网一样,能够随时随地,间隔5米或者10米对手机进行充电。第四种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来进行无线充电。这个技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我们知道常见的wifi频率是2.4GHz,现在也有5GHz的wifi信号了。既然能够传递数据,那么理论上也可以传递能量。常见的家用无线路由器的功率等级大概是10mW,我们只需要把这个路由器的功率等级增大2000倍,就可以给手机进行充电了。这种分析是对的,但想要把这种设备商业化应用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固然想要手机能够随时随地满电,但我们是否真的想要有2000个无线路由器放在家里呢?&/p&&br&&p&总结一下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充电的几个缺点。第一是充电效率会非常低。电磁波的能量是对外发散的,可以想象成一个一个的能量包裹(即光子),从发射源离开之后不管有没有被待充电设备接收,能量都是消耗了的。可见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我们可以想象采用这种技术的无线充电器是一个小太阳,不管有没有手机在,被小太阳照射的地方都会发热一样。当然也有一些机制,比如可调整方向的天线群组,让电磁波往某个方向更加的集中。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激光。然而用激光来定向的发射能量是不允许中间有阻挡的,这一点在现实使用中也是不现实的。第二个缺点是,对人体的影响。(是的,又提到了对人体的影响)。电磁波的能量是对外发散的,基本上是遇到什么就被什么吸收掉。在一个放置了2000个无线路由器的家里,手机能够得到电能补充的同时,人会比手机吸收更多的能量,因为人的块头要比手机大太多。当然,这么大强度的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国际上是还没有明确结论的。从目前来说,要想让电磁波来为手机有效地无线充电,空间电磁波的能量肯定是会远远超过国际标准的规定的。&/p&&br&&p&下图是美国一家公司展示的用电磁波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的情况。&/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12fdc0fec13d33feeb934d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12fdc0fec13d33feeb934d_r.jpg&&&/figure&&br&&p&最后闲话几句更偏门的方式。&/p&&br&&p&美国一家初创的无线充电企业ubeam,号称用超声波的方式可以隔2米给手机充电。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ToVC的项目。具体原因就呵呵一下,不做过多解释了。&/p&&p&太阳能充电方式。这个我认为也可以归类到无线充电的范畴。而且对人体不会有负面的影响。唯一的问题就是要想给手机提供充足的电能,手机背后这点面积应该是远远不够用的。&/p&&br&&p&----------------------------------------------------&b&『总结』&/b&---------------------------------------------------&/p&&br&&p&总体而言,无线充电技术或许正处于迎来市场变革的关键时间点。磁感应技术虽然使用体验不佳,但经由巨头如诺基亚,三星的大力推广,事实上对用户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很多理性的用户明白了由于技术本身的限制我们可以期待什么和不可以期待什么。而从技术发展本身而言,磁共振无线技术的发展,通过提供更好的用户使用体验使得无线充电的大规模使用成为了可能。在上述的四种主要的无线充电方式中,我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是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虽然他离人们的预期的自由度仍有差距,但他却是最现实可行的同时也是可以给人带来相当便利性的一种方式。理想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但技术总会不断进步。理性地看待技术现状,合理地管理期望,行业才会不断的持续发展。&/p&&br&&p&---------------------------------------------------- &b&『更新』&/b&------------------------------------------------------&/p&&br&&p&费时间写这么长文章不是我有闲,一是自己本身从事这个行业,也是很乐意让更多人了解无线充电的。看到下面其他小伙伴的回答,很高兴,看来还是有人关注无线充电的,至于每个人想法不同这是肯定的。但我还是想以自己的理解来澄清一个观点啊,小伙伴们总说比起无线充电,有线充还可以边充边玩,无线充就只能放那,玩得不方便。实际上我们为什么要边充边玩呢?因为手机没电了。&/p&&br&&p&无线充电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手机可以在平时碎片化的时间里自行充电。等我们需要使用的时候,拿起手机就可以玩了,因为电量够你玩。&/p&&br&&p&我们假设两个场景:&/p&&br&&p&工作日:&/p&&p&早上:手机电是满的(昨晚上充的);&/p&&p&上午(办公室):把手机往桌上一放(桌面下装着无线充电器)自行充电,开始一天的工作;&/p&&p&中午:拿起手机就可以玩儿。。。。。&/p&&p&晚上:睡觉前把手机往桌上一放开始充电。。。&/p&&p&如此循环,工作日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手机会没电,也就没这个必要边充边玩了。&/p&&br&&p&非工作日:&/p&&p&家里不用担心没电,关键是出门的时候。&/p&&p&各种公共场所安装了无线充电器,比如咖啡店等等。也不用担心没地方给手机充电。&/p&&br&&p&&b&----------------------------------------------------『更新』&/b&--------------------------------------------------&/p&&br&&p&小伙伴问我有没有实物,我能透露的是产品正在秘密研发中,产品会在年底上市。&/p&&p&你可以看一下我们的概念产品的视频介绍:&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MTMyMjYzNTczNg%3D%3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第二代无线充电技术&/a&&/p&
第一个问题因人而异,但是你要先知道无线充电是什么,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之后无线充电好不好就看你自己的感觉了。一时半会儿说不完,我尽量详尽地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简述:无线充电指的是将电能透过非导电的物质传递。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指的是将电能透…
&p&谢邀,作为一名搞逆变器的硕士生,表示对超导完全不懂,无线充电本来也不是我的研究方向。但我们学校有位做无线充电的大牛——陈乾宏老师,耳濡目染下,对无线充电还是有些了解的,特来抛砖引玉。&/p&&p&首先谈谈前景,必须承认,无线充电是一项极为有前景的技术,这门技术即使在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也已经在工业界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试点和应用,不多说了,直接放新闻链接:&/p&&p&中兴自主研发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首次用于公交领域:&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digi.163.com/14/1211/15/AD6MQS3N00162OUT.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兴自主研发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首次用于公交领域&/a&&/p&&p&我校自动化学院陈乾宏教授所研发的大功率无线充电技术应用于国内首条无线充电线路:&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ae.nuaa.edu.cn/news_view.asp%3Fnewsid%3D3169&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ae.nuaa.edu.cn/news_v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w.asp?newsid=316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第二谈谈技术,希望我的这篇回答能为想了解无线充电的童鞋做个科普。&/p&&p&目前无线充电常用的手段有微波无线充电,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由于微波无线充电工作频率高,对生态影响较大,而且效率低(不到38%)。因此这里仅讨论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和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p&&p&对于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其原理相当简单有木有!就是将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中的变压器拆开来作为无线充电的一次侧和二次侧,电路拓扑如下&/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1aef66b6cdb4dfafe0fa8196_b.jpg&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2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1aef66b6cdb4dfafe0fa8196_r.jpg&&&/figure&&p&可以认为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电路和传统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没啥不同,只是其中变压器的气隙很大,大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具体数量级呢?给个数据,我们一般做变换器,变压器的气隙一般在几个毫米左右,基本不会超过1cm。而无线充电呢?10cm以上(废话你要做无线气隙当然要距离长了。。。。),由于气隙过大,&b&使得变压器原副边的耦合系数很低&/b&,原边建立的磁场有相当一部分耦合不到副边,从气隙中以漏磁的形式跑掉了(见下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51cfc4d182d35b97b68f2ea5ab17188f_b.jpg&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1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51cfc4d182d35b97b68f2ea5ab17188f_r.jpg&&&/figure&&br&&p&导致变压器的效率非常低,所以说,&b&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研究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怎样提高这类非接触变压器的效率&/b&,为此,有学者提出了各种磁芯结构和绕组的绕制方法,这里就不细讲啦(当然真正的原因是我也不太懂,有兴趣的可以上知网或者IEEE搜索陈老师的论文哈)&/p&&p&那么电磁共振式呢?表面上和电磁感应式很像,但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需要变压器很强的耦合就能达到比较高的效率,正好完美解决了电磁感应式的最大弱点(完全颠覆了有木有!),下面给出日本开发的电磁共振无线充电,可以看到,两个线圈都完全垂直了啊!那耦合得多低!但是利用电磁共振仍然能在副边点亮一个灯泡,相当炫酷。&/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af9cdedcdecd81_b.jpg& data-rawwidth=&191& data-rawheight=&17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1&&&/figure&&br&&p&电磁共振式的大概原理是(真只能大概说说了,我对其完全不懂),是要求原副边两个线圈的固有谐振频率严格相等,&b&当电压激励频率等于其谐振频率时(即发生共振)&/b&,就能获得比较好的电能传输效果。至于共振式应用的最大困难就是理论还不太成熟,现有的理论模型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不能和实际实验结果完全match,也就难以指导实际工程设计。&/p&&p&对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和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而言。我个人觉得电磁感应式在近期应用到工程上更现实些(事实上确实已经有不少应用了),但由于非接触变压器的固有弱点,传输距离是个硬伤(能想象一个气隙为100m的变压器的传输效率么?),采用这种方法几乎不可能实现远距离充电。当然在本来就不需要远距离充电的场合(比如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这种技术还是很有优势的。至于在未来,我更看好电磁共振式,我觉得当其理论有较大突破后,其应用应该也会有一个飞跃。当然这要求更多scientist加入进来了,engineer的理论是硬伤啊~&/p&&p&一家之言,抛砖引玉哈,貌似 &a data-hash=&caa4c771a90c37aa6b95& href=&//www.zhihu.com/people/caa4c771a90c37aa6b9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李启帆& data-tip=&p$b$caa4c771a90c37aa6b95& data-hovercard=&p$b$caa4c771a90c37aa6b95&&@李启帆&/a& 就是搞 wireless
charging的,不知道愿不愿意写个答案?&/p&&br&&p&参考文献&/p&&p&曹玲玲,陈乾宏 ,任小永 ,阮新波. 电动汽车高效率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进展,电工技术学报 &/p&
谢邀,作为一名搞逆变器的硕士生,表示对超导完全不懂,无线充电本来也不是我的研究方向。但我们学校有位做无线充电的大牛——陈乾宏老师,耳濡目染下,对无线充电还是有些了解的,特来抛砖引玉。首先谈谈前景,必须承认,无线充电是一项极为有前景的技术,…
&p&哈士奇谢邀。&br&---------------------------------------------------------------------------------------------------------------------------------&br&题主说,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和超导技术都会带来电力传输的革命性变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两者都很有前景,而且相互不冲突。如果再加上可控核聚变技术,这三种东西足以把地球人带进下一个技术时代。&br&可控核聚变带来无穷无尽的电能(发电),超导技术消除了输电过程中的线路损耗(输电),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让插座和电池永远的变成博物馆里上一个技术时代的剪影(终端用电)。&br&我想,每一只电气汪,都很期待这三种技术成熟的应用于商业的那一天。&br&&br&可是(此处应有心碎声),不管是可控核聚变、超导技术还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现在都是镜花水月。&br&我们学院有个课题在搞无线充电的电瓶车。我闲的胃疼的时候就会去那边转转,看看他们的研究。目前来说,给一辆没电的电动自行车充满电平均大概需要两个钟头,效率不到75%。除了不用电源线之外,跟普通的电动自行车比起来完全没有优势。相反,效率要比普通自行车低得多了。&br&设想中的无线电能传输,是制造一个像wifi一样的电源,调制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在电源周围形成一个充满能量的电磁场。无数个电源就有无数个场,相互叠加覆盖着整个城市。人们的用电器依靠线圈从这个电磁场里面汲取电能。&br&这个梦想还实现不了,因为没有哪个傻瓜会干这种缺心眼的事。构建能量场所消耗掉的电能远远超过用电器消耗掉的,而绝大多数的能量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散逸。&br&所以,现在的无线电能传输,大多不是构建整个能量场,而是用高频电磁波定向的发射能量,然后在一定距离和角度内用线圈接收。我们学院的课题就是这么做的。&br&问题没有解决,定向的发射电能确实提高了效率,但是一个无线电源只能给一个电器供电,还有考虑到距离限制,也跟电源线差别不大了。而且电感线圈的制造非常困难,稍有偏差,在接受电能的时候谐振就会出各种奇怪的情况。&br&还有个干扰的问题,空间中的其他电磁波对谐振有些影响,哥的师兄正在纠结这个问题。另外无线电源发射的电磁波是个电磁污染源。要是在射电望远镜旁边弄个这玩意,天文台的不打死你才有鬼。&br&其实,偷偷的说(别告诉我师兄),我个人对无线输电解决上面这些问题没什么信心。无线电能传输的设想提出快两个世纪了,我们几乎没怎么前进。除非当人们拥有了几乎无限的电能,也就是可控核聚变商业化之后。那时,电能使用的效率让步于便捷,无线输电技术一定会迅速的普及并且消灭电源写,就像宽带消灭拨号一样。&br&&br&超导技术的概念比无线电能传输晚很多。人们发现,当一些导体的温度下降到一定温度之后,导体的电阻就消失了。这种现象就叫做超导。用超导材料做的线圈,很小的电压就能激发起极大的磁场。如果用在输电线上,那么对电力系统而言简直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线路损耗,不用考虑配电距离……哥的供配电教科书估计除了名字以外都得重写吧……&br&但是(怎么又是但是……),这一美好的构想还实现不了,因为大部分导体都需要降温到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才肯变身超导体。所以超导的研究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努力寻找高温超导体。这里的高温并不是说很高的温度下就具有超导现象,而是比起以前现在低的没那么令人发指了。1993年,法国人发现了135K,也就是零下138摄氏度条件下就能变成超导体的材料。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超导温度已经提高到150+左右了。&br&等找到能在300-350K温度范围内超导的材料之后,再想办法降低制造成本,拿来做电力系统的输电线……擦擦口水,画面太美。&br&但在高温超导体符合室温超导且成本低廉的要求之前,大规模的实现超导输电,基本上不可能。&br&&br&最后写写可控核聚变吧。永远的五十年已经是一个笑话了。氢弹爆炸没多久我们这些愚蠢的地球人就开始研究可控核聚变,然后大言不惭的把五十年后成功写到教科书里。然后我初中那会,教科书上还是五十年后(部分谦虚的表述为21世纪中叶),估计我儿子读书也得是五十年后(大概部分谦虚的表述为21世纪后半叶)。&br&没有嫌弃研究可控核聚变的人的意思。这项技术是人类智慧的巅峰,从钻木取火开始的文明居然开始研究制造“小恒星”,本来就是个奇迹。&br&可控核聚变的难点在于,聚变的条件,比如高温高压,就是难以想象的高温高压而不是超导体的那个高温。这样的温度会汽化任何材料(不知道汽化一词对不对,应该已经电离了吧……)。目前的解决方法有托卡马克和激光等等。已经能够做到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发电什么的还得等个五十年左右……&br&第一次读到科研狗骄傲的宣布“我们已经可以做到核聚变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心好塞……原来过去的几十年,可控核聚变在实验室里在能量上都是亏本买卖……&br&国际上有个叫ITER的项目,就是国际合作研究可控核聚变的,印象中知乎上好像还有参与者。谁认识的,帮我@出来。真心的祝愿他们早日有所突破,这项技术会一夜间改变整个世界。&/p&
哈士奇谢邀。 --------------------------------------------------------------------------------------------------------------------------------- 题主说,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和超导技术都会带来电力传输的革命性变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两者都很有前景…
&blockquote&首先现在无线充电有3种比较常见的技术&/blockquote&&ol&&li&磁感应(第一代无线充电技术)&/li&&li&磁谐振(第二代无线充电技术)&/li&&li&利用RF进行电能传输(即类似wifi信号传输电能)&br&&/li&&/ol&WPC(使用QI标准)很早便推出了利用磁感应技术实现的第一代无线充电产品,但由于其距离和位置的局限性,没有被大众所广泛使用。利用这种技术进行充电的时候,手机也是不能随意移动,也不能拿起来玩,这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与有线相比除了少一根线并没有多大的优势。&br&&br&基于磁谐振的第二代无线充电技术由A4WP联盟一直研究,但始终没有推出一些产品,近日A4WP和PMA两大阵营宣布,将相互兼容对方的无线充电技术标准,三大阵营中,A4WP采用非接触式充电的磁共振技术,WPC和PMA采用磁感应技术。其中WPC成立时间最早,成员也更多,目前大约有近200家成员。&br&但是基于磁谐振的第二代无线充电技术虽然在距离上(可达几十cm的距离),性能上(如瑞磁技术,可使用户在充电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任意使用手机)都优于第一代磁感应无线充电,但要达到像wifi一样的大范围覆盖却不可能。&br&&br&那么要实现题主所说的像wifi一样大范围覆盖的无线充电我们就只能靠RF进行能量传输来实现。正如大家们说的,要使用RF来传递5W,10W甚至更高的能量,这种辐射是非常恐怖的。但是如果这些辐射出的电磁波能精妙的绕过人体呢,保证在不辐射人体的情况下对我们的各种电器进行充电呢,那么真正的智能家居就可以实现了,事情就有着不一样的结果。&br&&br&Ossia便致力于这种技术的研究,他们开发出的Cota可以回答楼主的问题。&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c52c2a0c2ddbccb2b33979_b.jpg& data-rawwidth=&773& data-rawheight=&6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c52c2a0c2ddbccb2b33979_r.jpg&&&/figure&&br&&br&&ol&&li&距离在10m的时候也能达到1W的传输功率&/li&&li&实现无线传输&/li&&li&全向性的传输&/li&&li&全向性的接收&/li&&li&手机接收端的跟踪&/li&&li&标准2.4GHz电磁波传输&/li&&/ol&&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a2afebf6a434ae4e43ea9bdc4b29aeac_b.jpg& data-rawwidth=&865&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a2afebf6a434ae4e43ea9bdc4b29aeac_r.jpg&&&/figure&首先接收端发出一个很低的类似我们wifi信号一样的全向信号,发射端通过所接收的所有来自接收端的信号的相位等信息来判定接收端的位置。&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354994cde34e5a6d792d_b.jpg& data-rawwidth=&829& data-rawheight=&6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d354994cde34e5a6d792d_r.jpg&&&/figure&然后发射端再通过接收端的位置,发射出能绕过障碍物(人体)的高功率信号,以此实现类似wifi一样的大范围覆盖超远距离的对人体无害的无线充电。&br&&br&大家有兴趣可以去Ossia的官方网站上寻找更多关于此技术的介绍。&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www.ossia.com
里面有一些关于这个技术实现的视频
&/code&&/pre&&/div&&br&&br&当然这在实际运用中大部分的人肯定还是会担心会对人体造成辐射,所以到底在未来多久这种技术会走进我们家中,为实现智能家居无线化生活增光添彩,谁也不知道。
首先现在无线充电有3种比较常见的技术磁感应(第一代无线充电技术)磁谐振(第二代无线充电技术)利用RF进行电能传输(即类似wifi信号传输电能) WPC(使用QI标准)很早便推出了利用磁感应技术实现的第一代无线充电产品,但由于其距离和位置的局限性,没有…
&p&来了知乎一年了,都没有回答过问题,看到这个,如此强烈地感触,所以首次过来回答吧。&br&关于大学文凭,我说说一个小故事。&br&&br&性感地思考人生。&br&&br&初中的时候,开始接触电脑,自己地攀爬着摸索学习,当时算是有些天赋吧,拿来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乱乱地画,也尝试去了解Photoshop,随着自己的电脑水平的提高,成为班里最会电脑的人,什么重装Windows98,哪里显示不出来,老师也会让我帮忙,后来参加了个市内的平面设计比赛,拿了个市的科技设计奖,也就是简单地在PS画了张图。因为当时初二考了个比较好的成绩,所以家里也遵守诺言,初三就开始有了网络。开始了解更大的世界。&br&&br&高中的时候,家里确定没有什么钱了,之前因为没有钱,哥哥的学习成绩并不好,他就初三读完,就出来工作了,爹妈其实并没有想我,我能有什么出息,本还打算帮我报了个电脑班去技校学编程,当时我可不会这么想,初三的时候,我在网站论坛上找到了一些线索,貌似做设计,在召唤我,当时拿了几个业界高手的作品来临摹,临摹得还挺好的。&br&&br&后来我决定了报了美术班,家里也拿来我没有办法。当时的确很单纯,没有考虑到很多问题,如美术所需的费用很高。高二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国际性的设计比赛,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有时候为了做设计而逃课,设计作品最终拿了2个全场的银奖,当时可是激动了,因为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尤其记得那张300美刀的支票,那个支票里的签名的笔迹,现在看是还是挺虚的一个东西。我就是设计圈里设计一些设计师,当时圈子很小,认识的,现在基本都是大牛了。当时处于高二,想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去实习呢,实习,我当时的概念还不非常清楚,就去联系腾讯的人,让他们给我一个机会在假期实习,后来他们开会讨论了,结论是实习只针对大三大四的学习,年龄太小了,以后上了大学,可以破例大一过来实习那样会更好一些,公司从来还没有这样破例过。后来我单纯和那位联系的设计师聊了一下,他和我说,公司实习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合适的人才才招进来,实习事实上会消耗公司的资源,过来实习后,又不会过来工作,那公司是不会答应做的,如果你愿意现在全职地过来公司,这个就不是问题了。&br&&br&我当时确实有在考虑,是否合适呢?也问了身边的好友,和班主任,都会说,没有文凭,刚开始可能还好,但过多一些时间,就可能会被淘汰掉了,因为现在基本都本科生,争不过别人的。在那个年代里,学历确实算是个问题,经过几番掐指,还是继续学习,高三开始了,问题开始接踵而来。&br&&br&美术科的成绩还算不错吧,老师说文化课再努力一点,考上美术学院是没有什么问题的。&br&当时傻乎地也就这样认为了。高三的压力,真的非常地大,同时,学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父母会经常为了钱而吵架,学美术一般考大学前都会上广州一些培训机构学习,而且考上大学之后,学费生活费也可是一个天文数字。一般一个月培训学费要1200不等,大学美术专业一般学费10000。后来圈子里认识一个圈内的人吧,叫sky,在西安有一家设计公司,和他聊起来,说,我不打算读大学了,太贵了读不起,他对于我人的才华表示比较惊讶,也同时说想赞助我读大学,不要浪费掉,但条件是要考上西安美院,他表示和西安里面的教授很熟,所以可以提点一下,并课余时间,每周15个小时在他们公司做一些设计的活,并毕业后加入到他们公司里工作3年时间。&br&&br&这算是多么诱人的,当时真的年少,拟了合同之后,和家人商量分析了,与一位一起学画的好朋友,还有班主任商量了,爹妈认为这样的影响到后面的发展,还要投身3年在他的公司里,他们说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真心的没有想到,家长会以死相逼,不能签合同:签了,我就跳楼,死给你看。当时我可被吓坏了,也同时放弃了这个赞助的念头。&br&&br&我们高考时,都是分开时间段地先考美术学院,再考文化课,我报考了广州美术学院,江南大学,四川大学,首先,我是拿到了四川大学的美术科成绩单,过线了,但是江南大学差了9分,苦等了很多的广州美术学院,并没有过线(只过了美术学专业,但事实上美术学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非常的高)。那天,我知道了我的广州美院没有通过,当时阵阵的崩溃,那阵子,家里人又吵架了,对,又是为了它。&br&&br&第一次,我离家出走了,&br&我记得那天,下午放学了,我独自一人坐了车去了城里,&br&我记得那天,我还穿着校服,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平时熟悉的地点,&br&我记得那天,我没有吃饭,摸了摸口袋就那20块钱,去了超市买了两罐啤酒,&br&我记得那天,那啤酒的牌子是百威,还有M&M巧克力,&br&走到了市里面的人民会堂找了一个偏的角落,吃着巧克力,喝了几口啤酒,然后哭了起来,妈的,他们老是这样,学校又考不上了,压力又大,为什么老天这样对待我?当时心时默念着,凌乱的记忆片段不停地回播。我记得当时,哭的泪水有多少,以前只知道“心如刀割”只是一个形容词,但那天才真正地知道“心如刀割”它妈的是一个动词。“伤心”听得太多了,但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才会明白它真正的意思。这是语文课上无法教会的。&br&在出来之前,我把手机关机了,晚上10点多,我给她打电话,她告诉我,班主任、系主任、家人都在找我,叫我快点回家,安慰我。那天,我并没有回家,又走了湖边,看着湖面的水,想想,还是得平缓一下才是,凌晨了,我找一个网吧,在里面过夜了。隔天,我回到家里,并没有说话,我爸看到我,出奇地冷静,轻说一句:你回来啦。我并没有回应他,默默地回到房间,睡了一觉,就如平常地上学了。隔了一天,我开口和他们说了一句:你们再吵架,我永远都不会回来了。这个事,对我影响特别地大。&br&&br&高考结束了,我文化课成绩一般,并没有通过四川大学的术科类的文化课分数线,考上了一所广州里面的综合类大学,普通本科,动画专业。我上了大学,高考的学习,让我放置了很久的设计,在大学一年级这一年时,我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输掉了美术学院。也开始重审自己的能力、心态、学习方式等等。关于学习,老师们总会以固定的一种教学模式去给所有的学生来上课,后来我是发现,思维方式因人而喻的,我终于能跳出高考的心境,静下心去,认真地思考问题,以前问老师,应该怎么去上调子(绘画的方式),他说应该这样这样排线条,后来学了3D之的,明白到按顺着结构画,无论怎么画都可以。回头就明白,老师所教的东西是那么的“个性化”,好吧,那因人而喻地领悟。总的来说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br&&br&&b&思维模式--为什么不能这样,其实就是可以这样。&/b&&br&大学这一年里还有个事情感受挺深的,我当时用了国画颜料画一种写实与国画风格的尝试,但受了老师的严厉批评,她认为,国画颜料这样画是不对的。“为什么它就不能这样子。”你直接告诉我所谓的“答案”,就一定正确的吗,难道我就不能去探索吗?&br&&br&心态平坦的我,性格也会比高中初中的时候,更加开朗,头脑更加清醒,不俗套。但有个事情还没有放下来,要明白,为了美术学院而奋斗地三年之后,没有考上,是多么的遗憾,当时同班里有位朋友她考上广州美术学院,我和她联系,是说,想到广州美术来上节课,她当时刚好和一位老师的关系比较好,就帮忙联系好了,当时布置了一些创意作业,我去到那边在课堂上创意设计的表现还不错,那位广美的老师叫张持,在课堂上,他拿着我的画和作品向他的学生说,看看别人的画,再看看你们自己的东西。课堂结束后,他和我说,你应该属于美院的。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们的认可,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一路下来,我赞赏美院的同学,但我同时也不会向他们示弱,在这一年里,我抱着一种,即使没有考上,我也能很优秀。当时那种冲劲,让我在班上考试成绩第一,学院里是前几名。感谢张持老师。&br&&br&大一下学期,我了解到家里的情况,比想象中更加糟,学费都是向别人的错的,另外也负了更多的债。那时,我又再重新地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合适地处理好目前遇到的问题,&br&最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休学。&br&1.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了,再读下去,家里又再是一笔债了,家里两老也快60了(生我的时候妈妈是36岁)。2.时间和机会等不了人,设计圈越来越饱和,难不成我大四出来的时候也具备了那时候的竞争力。&br&&br&大一下学期最后那一个月,我拼了命地赶出一些新的作品,再学blend,3D软件,加强Illustrator,Photoshop的能力,这个时间段里,我是每天设计,睡觉,设计,睡觉。当时我一些作品在网上漂流着,UC优视,腾讯,阿里巴巴,三家公司找我来了,当时先是和UC的设计主管聊,我将实际的情况告诉了他,他表示可以先过来实习,虽然作品是不错,但是没有资历,当时是想到实习没有什么薪水,接着,我和腾讯谈的时候,也把情况告之了,当时是slam和我聊,他表示主要有能力,学习并不是很大问题,当时他多次确认,你真的才大一吗?后来,我拿到了腾讯的offer。大学同学们都大二开学了,我也开始了新的挑战了。感谢slam给我机会。&br&&br&我记得那一天,我坐了一趟可以报销的飞机,来到了上海,那天晚上下着雨,9月18日早上10点10分我来到了公司,签了一份合同,在分公司之边,做一个项目,我还真没有做过这种类型的设计,硬着头皮,边学边做,那种高效、高压的学习情况,现在想来是挺不错的成长。后来发现,在公司里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占比很大,而本科以下学历很小。压力也慢慢越来越大了,其实那时候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很多东西都不了解,又想要把它做得很好,几乎每天都是很晚很晚才回去,还有当时,当时口袋没有几个钱就跑了过来了,连租房压金和房租都交不起,向同事错了二千块。那一年里,我感觉是做了3年的学习一样。&br&&br&&b&做了一件别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b&&b&
&br&那天晚上,我RTX看到马化腾马总还在线,已经挺晚了,深夜还在,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我给他发了消息:马总,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你。他给我回复说,可以的,不过我马上要走了,要不你给我发邮件吧。后来,我给他发了个邮件,隔天晚上他给我回复了邮件,不过,情况有点愣然,产生了一定的小风波。以下是具体邮件内容,关于大学文凭,可以听听业界领袖是怎么去思考的,可以让有需要的人作个参考。&b&人与人之间的很重要的一点区别是:思维。&/b&尝试去了解,业界里的他们是怎么去想的,或许区别就在这里了。&/p&&blockquote&&/blockquote&
&br&我:&br&马总,您好!&br&
我现在是--成员,负责--设计的,名叫--,我刚刚大一休学了,然后过从广东自己过来上海了,打算在这里学习、工作两年时间,有些朋友建议我两年后不用回去上大学了,难得找到一份这样不错的工作。我自己初衷也是过来学习经验和赚学费的,但是在大学里能够吸引我的东西不多。事实上学历也许会成为将来发展的高门槛,我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思维上的权衡点呢。我也知道您日理万机。大胆厚着脸皮向你咨询,如果您在某一个分钟里闲下来,还望您回复~ &br&&br&以下的文字待您有空再看吧。字数还挺多的。:)&br&----省略了一万字。&br&&br&马化腾先生:&br&先问一下,你现在是正式入职了吗?&br&&b&设计工作比较专业化,如果你觉得目前的工作能让你快速成长,不仅是专业水平,更加是成熟程度、协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有很大潜力能提升的话,那学历不会是一个太大的问题。&/b&&b&
&/b&&br&&b&有的人只有中专学历一样能赢得大家敬重和认可。但是如果你觉得人生之中还是需要有一段完整的大学经历才不会后悔的话,继续回去完成学历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毕竟有能力也不怕找不到工作。&/b&&br&我不知道你现在水平和考核在团队中是如何,如果是属于优秀的级别,我相信你可以先在腾讯挂上号,将来再回来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br&当然这一切要靠你自己的选择,也听听家里的意见吧。&br&&blockquote&&/blockquote&
&br&其实邮件内容很长,写了一万多字,我,还是非常真诚地去对待,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当时是希望能够打动对方,让对方认为有这个必要去回复我的邮件。&br&工作了一年后,我拿到了马总在邮件里说的“优秀”级别。也随着小组的成员壮大了,我开始作了设计模块里面的负责人和接口人,再之后,我办理了退学手续,并没有重新回到大学继续学业。&br&1.回去大学继续学业的必要性&br&2.家庭实际情况&br&3.现在的工作是否在自己的目标里&br&4.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br&&br&再后来,因为家里发生比较大的事情,我回到离家近一点的地方,现在深圳总部,目前在某个小项目里作美术指导,自己也负责其他小项目的设计。&br&&br&时光都纷纷过去了,&br&有些东西很重要,有些东西不重要,&br&有些东西已经不再重要,有些东西还是很重要。&br&&br&宏观地看待人生,大学文凭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并非是唯一。&br&主要坚定自己的目标,有非常多途径能达到目标的。条条大道通罗马。&br&1.对待人与事物的态度,&br&2.端正良好的心态,&br&3.综合能力,对各个领域的敏锐探索以求交集。&br&&br&文字很朴素,却是我真实的感受。&br&&b&当立足于人生的角度时,会更加性感地思考人生。&/b&
来了知乎一年了,都没有回答过问题,看到这个,如此强烈地感触,所以首次过来回答吧。 关于大学文凭,我说说一个小故事。 性感地思考人生。 初中的时候,开始接触电脑,自己地攀爬着摸索学习,当时算是有些天赋吧,拿来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乱乱地画,也…
题主这样真诚的问题值得最真诚的回答。我的回答会很长,很多图,和个人思路挂钩严重。&br&
请慎入。&br&
我从大一就是金融和投资的爱好者,从大二开始自己买卖股票,毕业了在证券公司工作了两年多, 后来辞职旅行 ,所有的费用都是靠炒股挣来的。但是我这样一个人是很不喜欢别人来问我任何和投资相关的问题,尤其是和我不是很熟悉的,只是知道我经历的人。于是有人认为我是装X,有些人认为我是故意不想把挣钱的办法分享出来。其实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美国著名投资家,杰西-利弗摩尔在他的《股票大做手回忆录》的开篇就表达过同样的情绪。(利弗摩尔的这本书也是学习投资必须要去读的一本书,看似没有干货,其实字字玑珠,参与投资越久,感触越深。)利弗摩尔说他他讨厌这类问题的原因就在于一点,人们把投资获利仅仅看成一种技巧,三言俩语就可以传授的简单东西,而没有将其视为一门像医学,法学等等是依靠知识积累,技能培养最后才能应用的挣钱手段。他们只看见一买一卖就可能获利的简单快捷,却不想知道在买入卖出委托发出前,一个投资者对所选投资标的的所有思考,对价位的判断,对市场的研读,和自己人性的斗争,在获利之前的惨败。他们都不会去看。所以题主这样的问题是让我这种投资狗很欣慰的,你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你对投资能力的重视上是足够的,做投资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敬畏,敬畏市场,敬畏人性。其次,你优秀的意识到投资的对一个人财务的重要性,没有因为之前的失败就轻易放弃,我相信你在长久的将来会是一个投资好手。&br&
你的问题是“如何系统的对股市进行学习”,可是我觉得你想问的其实是“如何提升我自己的投资能力,让我可以在股市中活得更久,甚至挣上一些收益”对么?如果我的猜测是对的话,那么这需要一个非常系统的回答,请准备好耐心。同时我要在这里指出,我能学出来的只是一个相当于指南的小册子,看过后,你还需要无数的实践,无数的伤痛,教训帮你完成最后的修炼。&br&&b&耐心不好请从这里开始看&/b&&br&&b&
一。搞清楚自己是什么选手,然后去学习相应的基本知识。&/b&&br&
江恩说,大多数人在股市中输钱主要有三个原因:&br&
①交易过度或买卖过于频繁;&br&
②没有上止蚀单(StoplossOrder);&br&
③对市场知之甚少。&br&
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br&
第一假设: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信息&br&
第二大假设:市场运行以趋势方式演变&br&第三大假设:历史会重演&br&
请牢牢记住这几句话,牢记,我将会在后文中反复提及并不断举例子讲述这几句的关键性。&br&
我接触过很多朋友和客户在讨论投资问题的时候经常和我讲,哦,我看巴菲特怎么怎么说。我看过彼得林奇怎样怎样讲。听到这些我都告诉他们,请牢记他们的投资智慧,请淡忘他们的操作细节。因为那个东西不一定适合你,因为你们不一样。以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为代表的投资者,他们是什么他们是共同基金的管理者,他们追求的收益是长期的,稳健的,是管理超大体量资金的办法,不是完全适合中小投资者的,更何况我们的面对的市场是不同的,所有共通的只是投资智慧,而不是投资手段。如果用体育来打比方的话,他们是一群万米长跑选手的经纪人,需要旗下选手在长跑中获得良好优异的成绩,所有的战略,战术都是围绕实力和时间来安排的。而我们是100米到1500米范围内的参与者,要求在中短期明显的,连续的胜出。&b&(当然我们中也有人是希望将投资收益作为20-30年后养老的朋友,那么你们要做的就简单多了,选择一个差不多的以沪深300为标的的指数型基金去做基金定投吧,时间会给你你想要的一切。不用怀疑,放心去做。)&/b&我的大部分篇幅都是适用于资金量在几万到几十万希望在当年可以看见明显受益的投资者。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巴菲特口中说的投资,而是什么会涨的好,我们就买什么的投机行为。而投机行为最优秀的楷模就是江恩。于是我们从江恩的第三句入手,避免对市场知之甚少。学习和了解市场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这里没有能力全面展开去做科普,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想学清楚A股市场手机上装个腾讯新闻吧,那里的财经分类下面的东西还是可以一看的,另外订阅一份纸质版的《经济观察报》和《上海证券报》。看到不懂得词汇记得百度。几个月下来对A股你会有一个很良好的认识的。&br&
(刚刚出去一下回来就已经开始有赞,有关注了么。这只是个开头啊,不过能看出来,大家对投资的事实真关心啊。)&br&
中国股市有沪市深市俩个交易所,但是大家一般一提大盘怎样怎样默认是单指沪市的上证指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国沪市和深市同步率是比较高的,说白了就是沪市要是涨百分之一,那么深市的涨幅也就差不多是百分之零点八到百分之一点二之间。很少出现背离情况。于是大家都只说上证指数不太单独说其他的指数。但是随着中小板和创业板的独立行情反复出现,其实大家应该改掉这个固有的习惯了。而且沪市和深市本身也有一些明显区别,比如沪市多央企,国有企业,所以对一些宏观政策是比较敏感的。而深市数量上占据大多数的民企,对一些行业性利好更敏感。&br&
这是沪深俩市里所有的环保类股票,0和3开头的都是在深圳上市的。6开头的都是上海上市的。可以看出来,环保类股票基本都集中在深交所。&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6a8cc5dade350ccc0d5dd82e6aecc50e_b.jpg& data-rawwidth=&183& data-rawheight=&46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3&&&/figure&&br&下图是银行股
和上图的环保股恰好是完全相反。&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1c1aca2ecdc214407ebfa_b.jpg& data-rawwidth=&179& data-rawheight=&37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9&&&/figure&&br&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去年深受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上证指数上这一习惯的坑害。这是去年一年创业板指数的走势图,这个图也足以驳斥其他答案中对A股彻底绝望,或者是认为在中国只能买买余额宝的言论。我承认创业板去年的大涨是一个非理性的行情,但是你要知道一个版块和一个指数这样的上涨可以带来的是多少的财富增值。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都有集体非理性的情况出现,例如美国的互联网泡沫,如何合理的利用这些非理性是投资者的必修课。请不要单单以事后的一个“非理性”结论拍死一票的投资机会。(甚至我身边一些人的内心到现在还是不承认,也不太认为创业板是A股一部分)&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aa4e1c325be12a2bdc52dd6defd0ac84_b.jpg& data-rawwidth=&1149& data-rawheight=&3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aa4e1c325be12a2bdc52dd6defd0ac84_r.jpg&&&/figure&
因此你的自选股前六个位置应该是这样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c51e914fd0bfc8f56ebd_b.jpg& data-rawwidth=&565& data-rawheight=&1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c51e914fd0bfc8f56ebd_r.jpg&&&/figure&
关于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中国在创业板之前有个中小板,我可以告诉你,在朱镕基同志还是总理的时候就有模仿国外市场设立创业板的想法,但是,朱镕基同志坚持认为我们的中小企业可以也应该上市去融资,但是性质上和国外的创业板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不可以,也不应该将国内中小企业的这个版块轻易的奉上一个创业板的名号,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非常写实的中小板出现,当中不乏苏宁云商,比亚迪,云南白药等等一时间业绩和证券市场价格都表现优异,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优秀选手。&br&
然而就是这个被朱镕基同志压下去的创业板在2009年底,到底出现在了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如果按照美国的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区分,在中国创业板市场上应该上市的是当年的人人网,稍晚一些的小米科技,今天的抽屉和知乎这类公司。可惜,对不起。中国互联网公司这些真正符合高成长,高风险的科技公司基本都需要去海外上市。 而真正在国内创业板上市的一些没有创新精神的小小企业。创业板变成了小小板。朱镕基同志当年的话语似乎言犹在耳。&br&(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与赞同,因为这两天看球,推进速度可能会慢一点,请大家多包涵)&br&&b&二,关于技术指标&/b&&br&
继续,我们看过了近俩年中国股市上主要指数的一些异同之后,我们就需要进一步为我们能够获得一点收益这个目标继续做功课了。这个功课是什么腻?这个功课叫做预判能力,我们获得收益的方式一定是低买高卖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今天这个价位是不是足够的低,和一段时间之后这个标的物的价格会不会上升,但是价格的高低是相对的,明天会怎么样,我们只能猜测,猜测的正确率是我们获取收益的保障。而所有的预测都建立在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解读上,在资本市场里,过去发生的事情(所有的价格变动)随着投资参与者的增多和越来越多数学工具的介入,被描绘成了一个又一个指标。所以指标这个东西对于判断投资标的趋势就相对于算命先生眼里的生辰八字和掌纹一样的重要。现在各大证券交易软件里各类指标层出不穷,几十上百种指标,我们究竟该看哪一种腻?&b&在这个问题上我要说一点,指标很有用,但是什么指标都去看会很累,往往也得不到理想效果。我们要做到的是精熟于两三种指标,透彻的了解和使用它们。&/b&&br&现在以我个人风格为例,好好聊聊技术指标的问题。这是一款市面上常见的股票交易软件当中的技术指标分类。&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90c2b03bfd914f2c8bf16852faa8e422_b.jpg& data-rawwidth=&273& data-rawheight=&40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3&&&/figure&
首先讲讲趋势性指标(技术分析第二大假设:市场运行以趋势方式演变)&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b1a9d040f0afcfacb60a_b.jpg& data-rawwidth=&273& data-rawheight=&40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3&&&/figure&
在这些趋势性指标里, 我个人的选择是MACD,偶尔会看一下VMACD(V指成交量,所以VMACD就是将成交量考虑在内的一种变形的MACD指标)。&br&
关于MACD这个指标的算法,由来等等。好奇的可以自行百度。我就不细说了,而且也没什么用,我当年认真研究过,还自己试试算了一段时间,后来都忘了,只有用法越级越熟。&br&&blockquote&经典用法&br&一. 顺势操作---金叉/死叉战法&br&就是追涨杀跌,在多头市场时金叉买入,在空头市场时死叉卖出。&br&二. 逆市操作---顶底背离战法&br&就是逃顶抄底,在顶背离时卖空,在底背离时买多.&/blockquote&
这一段引自百度,这里的第一点可能是大家对MACD用法最为熟知的一种,而且也是被诟病这个指标效果不好最多的一点。但其实不是,问题在于技术指标在上时间和重复次数对于正确率是个及其重要的东西。所谓顶背离与底背离其实就是金叉和死叉的重复出现,效果就大大的不同了。&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8e6a2c41d12a85ed14a68e41ad949d28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7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8e6a2c41d12a85ed14a68e41ad949d28_r.jpg&&&/figure&&br&
我在13年春节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劝他们最近不要去买黄金,因为黄金在年内可能要大幅度的降价,但是当时有些人听了,有些人还在酒桌上和我争论。但是结果大家看到了。这是当时我判断黄金价格用的依据,MACD周线级别,教科书一样的顶背离。所谓的顶背离就是A区域和B区域平均价格相差不大,但是在与之相对应的MACD指标中a点与b点先后出现俩个死叉,而这俩个死叉的相对位置和标的物价位的相差成明显相反的效果。这种情况后市必然大跌。这就是趋势性指标的作用。&br&
这里要强调一点,&b&MACD的顶背离在A股市场中是一个准确率极其高的指标。&/b&再重复一遍,&b&MACD的顶背离在A股市场中是一个准确率极其高的指标。&/b&这里不讲MACD顶背离在数学上的逻辑性。我简单讲一下MACD顶背离在交易中的逻辑根源。假设我是一个手握2亿资产的超级投资者,我看好一只总市值在4亿左右的股票,这一只股票现在的价位是10元每股,我认为这个价格有拉升的空间,那么我就一直在用10元每股的价格,一点点收集筹码。(当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色环电阻颜色对照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