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归求职网怎么样网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中国青年海归协会是以青年海归及国外华人华侨留学生为主的内部交流平台,全球总部位于中国香港,会员身份实行淘汰制,在海归圈内享有至高的荣誉与地位。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大翔凤胡同11号
电话: 010-
协会全权委托北京(上海)尚公律师事务所为官方法律顾问,保障协会在全球各地的权益。
.京ICP备号发现信息价值
上海扎根发展
扒一扒====国内和国外的实用的有趣的奇葩的网站!
上海扎根发展
12:58 转帖发表在
扒一扒国内和国外的实用的,有趣的、奇葩的网站,总有一个能对你口味!先扒一下国内的,感觉国内好玩的网站比较少,或许是我孤陋寡闻知道的少,所以这次分享的国内网站还是实用的占多数。欢迎大家把自己知道的好玩的网站推荐上来。听听家乡的方言故事 (国内)在海外漂泊的朋友们看到这个网站会倍感亲切的,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上传的方言故事,听不懂不要紧,网站提供各种字幕,就算老外来了也一样明白意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国内)这是一个很有爱、很治愈的网站,全球首创24小时多路高清直播大熊猫,全程有直播员跟踪控制摄像头,并用文字来向大家实时解说,同时支持手机应用下载,随时随地看国宝!收录优美图片 (国内)TOPIT.ME是一个审美品位分享的网站。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图片中寻找你喜欢的图片?怎样才能找到和你的审美和时尚品位相似的朋友?到底是谁跟我的生活方式很像呢?在TOPIT.ME,这一切都会有个完美的答案。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国内)知乎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氛围友好、理性、认真,连接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songtaste - 用音乐倾听彼此 (国内)我们致力于建立公共分享的系统,记录并分析每个人的音乐爱好,自动寻找那些你可能喜欢的歌,计算任何两个用户之间的相似度。每天你都会发现新的朋友,你们听着同样的音乐,甚至喝着同样的咖啡。果壳网 - 科技有意思 (国内)果壳网并不是深奥科研的传播平台,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对身边的生活进行有意思的科技解读和创造。除了看电影听音乐玩手机,你也可以尝试在业余时间做一个长腿机器虫,认识更多的星星和路边植物,或者用科学知识去破解网络上的流言。壹心理- 改变从这里开始(国内)壹心理网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网站,我们拒绝枯燥、拒绝陈腐,将心理学通过有趣的、多媒体的方式分享给大家,通过心理游戏、心理测试、心理FM、问答、心理课程等方式帮助大家自我成长。音悦台 - 看好音乐 (国内)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好歌,在这样一个影像化的年代,我们更需要好的MV。音悦Tai正是着眼于为音乐爱好者提供最佳的视听盛宴,专注于高清视频体验。有妖气 - 原创漫画梦工厂 (国内)有妖气是中国唯一且最大的纯原创漫画网站,数千名中国原创漫画作者汇聚于此,在线连载最热门的全新漫画作品,是国内最专注的扶持中国原创漫画的互联网平台。下厨房 -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国内)吃货青年和厨房软妹的最爱,下厨房自上线两年多以来,共有180多万注册用户和每日60万左右的活跃用户,在后台,共有约15万菜谱,每天约有7000道成品被用户拍照上传。下厨房,是一种生活方式。煎蛋 - 地球上没有新鲜事 (国内)“煎蛋”译介传播网络新鲜资讯,以翻译各个境外网站上出现的有趣的新闻以及传闻为主要内容。主站以编辑从Digg等国外资讯网站上翻译的文章为主;妹子图、动图、无聊图由网友从9gag等图片站搬运的图片构成;发霉啦是吐槽FML(Fuck My Life)遭遇的聚集地。堆糖 - 分享收集生活中的美好 (国内)你可以用堆糖收集网络上你喜欢的图片和商品,保存你的设计灵感、计划你的旅行、准备你的换季购物清单等等...... 另外,堆糖还有各种兴趣主题小组,可以轻易地找到日常生活中难以遇到的、跟自己兴趣相同的朋友。而这一切只需要你动动鼠标,开始使用堆糖。哔哩哔哩 - ( ゜- ゜)つロ 乾杯~ (国内)哔哩哔哩弹幕网,简称Bilibili或B站,是一家以ACG(Animation、Comic、Game)为主题的弹幕视频娱乐站点。该网站最大的特点就是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弹幕(实时评论功能)。视频中评论以飞行形式横穿屏幕,当某个视频有很多评论时就会产生如同无数导弹飞过......虾米 - 高品质音乐 发现 分享 (国内)在这里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寻找、分享你们喜爱的音乐,并可通过社区中“人”的作用,实现其他音乐分享网站目前所无法提供的多种音乐互动体验等等。有意思吧 (国内)热爱生活,传播美好,在兼顾趣味性的同时,以张扬创意、激情、梦想的生活态度为主旨,让大家在娱乐中感受生活的乐趣!acfun - 国内弹幕网站的鼻祖 (国内)国内目前人气最高的弹幕式视频网站之一(简称AC或A站) ,AcFun从创立之初就坚持以“欢乐有趣”为主题,以弹幕这种独特的视频文化面向宅民群众,以“认真你就输了”作为宅文化交流互动的旗帜导向,为中国弹幕视频行业设立了独有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彩麦 - 分享最爱,保存记忆,享受美好 (国内)无论是爱上了一首曲子,恋上了一张贴画,还是迷上了一种习惯,采麦都会忠实地为您记录和保存。采麦会让您记住每一件美好的事物,正是它们勾勒出了您最真实的生命轨迹。穷游网 (国内)穷游网鼓励和帮助中国旅行者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体验世界,为出国旅行者提供专业、实用、全面的出境游旅行指南和旅游攻略,是中国出境游旅行者们分享旅游目的地信息和游记攻略的平台。好的,国内的扒完了,现在我们来扒一扒国外的,大多都是比较好玩的网站。也有非常奇葩的,如鳗鱼网站、无聊网站聚集地。部分网站用IE9以下的浏览器访问会有错误,不建议使用。网站无需翻墙。千人在线联机版炸弹人 (国外)游戏本身就不多说了,网站是html5又一经典力作,实现了千人在线联机FC炸弹人游戏,场景相当恢宏,画面采用精致的8位图像,操作也很灵活,如果你的lag给力的话,杀个老外片甲不留也不是不可能。。。国外用HTML5做的打飞机游戏
(国外)X-type是一个采用了html5标准的打飞机小游戏,画面、音效方面都很精致。由于采用了html5标准,IE9.0以下浏览器无法正常访问,推荐大家用chrome浏览器访问。游戏操作很简单,W、S、A、D或方向键控制飞机移动,鼠标控制射击与射击方位、ESC键暂停。手机也能玩呦!丧失来了你们会怎样安排自己的背包呢? (国外)Innawoods是一款DIY军事类装扮小游戏,游戏中有近千种武器、装备、医疗用品等。想象一下,如果现在全球生化危机爆发,街上到处都是丧尸,想让自己活下去,你会怎么安排背包呢?无聊网站聚集地
(国外)The Useless Web收集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无聊网站。用户每点击一次PLEASE按钮,就会为你随机挑选一个无聊网站。虽然这种行为看起来挺无聊的,不过其中可能有部分网站还是会让你感到异常得新奇好玩。最奇葩的网站 没有之一 (国外)Staggering Beauty真是一个着实令人蛋疼的奇葩网站,进入网站后会看到一个黑色的鳗鱼形像,晃动鼠标后此货也随之晃动。但剧烈晃动鼠标后就会有出现鬼畜般的画面和声音,另类之极。独具创意的罩杯美女演奏 (国外)the Cup Size Choir是由加拿大某著名内衣品牌推出的有趣网页,七位身着性感内衣的美女躺在白色的床垫上,摆出各种撩人的姿势,七位美女的罩杯为A-G,也对应着七个音阶。在线组装你的专属枪械 (国外)Pimp My Gun是一个军事迷们必须收藏的网站,它可以让我们DIY各种主流或独一无二枪械,网站的特色是通过把枪械零件用2D矢量图案保存为一个个单独部件,只需要用移动、旋转、缩放三种操作即可组合出独一无二的枪械.....进入网页后 点击最上面的PLAY就可以了毁童年版坦克大战 (国外)还记得那些年和小伙伴一起玩过的坦克大战(Battle City)吗?现在就可以重温经典,但你的对手不再是当初那蠢蠢的坦克了,而会是拥有超高智商的敌人(我和小伙伴都惊呆了!),准备接受挑战吧!制作出只属于你的Q版头像 (国外)Face Your Manga是一个在线生成Q版头像的网站,无需申请帐号,进入网站后点击左上方的CREATE! 就可以开始免费使用这项服务。自由度相当高,别怕会和其他人“撞头”,赶快做出只属于你自己的的Q版形象吧!创建完毕后填写你的邮箱地址,Face Your Manga 会将头像发送到你的邮箱。预测你死亡时间的网站 (国外)死亡时钟(The Death Clock)只需简单地输入几个相关信息,如出生日期,选择性别、BMI范围等,就可以测算出你的死期。游戏仅为娱乐,切勿当真!美到一塌糊涂超梦幻涂鸦 (国外)Silk 是一个独具匠心的绘画网页,它告诉我们关于对称的美丽传说,伴着梦境般的音乐,你可以在网页上绘出唯美的绚彩效果,不用担心你画得不好,因为网站默认是对称模式,无论怎么画都漂亮,还不试试!手机与电脑神同步的小游戏 (国外)这是一个极具创意的小游戏,你可以完全体验到智能手机与PC之间的互动,将手机变成手柄是那么的简单,再找上几个基友一起玩,场面虽然二了点,但那种惬意,不玩是感受不到的。 非常有意思的多人协作游戏 (国外)Transformice译为搬运鼠,是一款来自于法国Atelier 801公司出品并运营的Flash多人在线合作网页游戏。因其多元化的娱乐模式,此游戏于一经推出便风靡欧美国家。游戏内容很简单,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用你扮演的小老鼠完成偷取奶酪的任务,当然,过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关卡绝对让你挠破头皮,而有些关卡是需要协作完成的。twitter上最火的gif图 (国外)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国内是无法访问到twitter的,但很多人又特别想知道在twitter上每天都会发生什么.gif hell会实时展示twitter上面被分享过的GIF图片,大多都是新鲜出炉,有搞笑的、明星的、恶搞的,网站还提供TOP排行,让你知道这些日子在twitter最火的什么。全球随机匹配聊天 (国外)Omegle 是一个很有趣的全球速配匿名聊天网站,不用注册,不用下载,只要进入网站点击“开始聊天”,系统就会为你随机匹配一个在线网友,而这位网友可能来自全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完爆CF的网页3D FPS射击游戏!(国外)相信大家都玩过经典的CS射击游戏吧?下面为大家介绍一款画质超赞的3D第一人称射击类(FPS)免费网页游戏——《Begone》(中文暂译为走开或滚开),号称是网页版的CS!给你的朋友发封恶搞邮件吧 (国外)Hairy Mail是一个名副其实的flash恶搞网站,你可以在一个长满体毛的男人背上用除毛膏写字,想象一下,会有什么结果呢?完成你的恶搞作品后可以用邮件发送给你的朋友,怎么样,你是不是已经猜到对方的表情了呢。一画换一画,你换到了什么? (国外)进入网站,在空白的“画板”上信手涂鸦后提交,就有一幅可能来自世界各地网友的神秘画作跟你交换,看着笔画的起落,小小的惊喜。给你水+火+土,你能创造什么 (国外)这是一个很长姿势的小游戏,可爱的元素图标,清新的界面,独特的创意,在这个世界了,你可以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完成炼金任务 ,将两个你认为会起到“化学反应”的两个元素放在一起,生成一个全新的元素。无限延续的MJ太空步 (国外)了纪念迈克尔.杰克逊和他独创的太空步,国外专门制作了一个名叫Eternal Moonwalk的网站。在网站中,我们可以把自己录制的模仿MJ太空步视频上传到网站,系统就会将所有视频随机自动连接成动画连续播放,并且还有一个虚拟的行动路程计数器,让大家一起努力把MJ的太空步无限延续下去。宇宙的刻度 (国外)“从普朗克常量到整个宇宙,人类在宇宙中既是渺小的、又是巨大的。” ——《The Scale of the Universe 2(宇宙的刻度2)》,一个震撼人心灵的科普神作。它将带你认识这个宇宙,小到显微镜看不到的东西,大到望远镜无法观望的宇宙。操作很简单,用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点击物体可查看详细说明。看看你的体重相当于啥?(国外)可以你的体重换算某些物品的国外网站 - Weight And Things,让你更直观的了解你的体重,也更直观地去感受自己。看看你在全球的收入排名 (国外)Globalrichlist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提供全球富豪排行的地方,不过其主要的功能是,你可以查看你的收入在全球排名在多少位。在网站页面中可以选择货币单位,有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等可选,将自己的年薪换算成美元或英镑,输入你的年收入后点击按钮,就能知道你的收入在全球排名在多少位。生成草泥马字体 (国外)lama font是一个在线生成的搞笑草泥马字体的网站,进入网站后在输入框里输入文字(不支持中文)点击Save it即可生成短链。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上海扎根发展
大家都在看
上海扎根发展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听海归大咖们夜谈 什么是他们眼中的“中国引力”?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听海归大咖们夜谈 什么是他们眼中的“中国引力”?》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听海归大咖们夜谈 什么是他们眼中的“中国引力”?》 精选一核心提示:作为在美国待了十几年,在思科、谷歌、Airbnb都工作过的“老硅谷”,是什么样的“中国引力”把他重新带回了中国?新华社杭州12月4日电 记者叶心可报道: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拉开帷幕,给这座古朴的小镇吹来了一阵现代科技之风。夜幕降临后,老街古巷、拱桥流水,白日人声鼎沸的乌镇似乎恢复了平静。乌镇真的“睡着”了吗?古街旁、河畔一隅,一场场思想碰撞的“夜谈”正悄然展开。在乌镇西市河畔的一家酒吧里,一群资深的互联网“海归”大咖们正兴致勃勃地聊起他们各自的经历。被问起为什么选择回国,蚂蚁金服计算存储首席架构师何昌华很有发言权。作为在美国待了十几年,在思科、谷歌、Airbnb都工作过的“老硅谷”,是什么样的“中国引力”把他重新带回了中国?“我感觉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的状态已经超过了许多硅谷热门公司。我们追得太快了,我看好中国崛起的速度,如果未来20年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甚至作出一些贡献,对整个人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何昌华话音未落就引发了许多赞同的声音。提起这些年中国的发展,乌镇智库理事、纽约大学(上海)***教授廖明也感慨连连:“我是老‘海归’了,第一次回归是在十年前,第二次是一两年前,感觉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次回来是帮助外企开辟中国市场,那时候外企看中的是中国市场的消费力。”廖明坦言,当时外企的发展无论是在流程、品牌建设、规范化还是科学性方面,都比中国企业要强。“但第二次回来,我的角色变成了帮助中国品牌打开全球的市场。看到中国品牌在国外赢得海外消费者的心,感觉很不一样。最近两年我们已经不再是照搬海外的经验,中国的一些‘打法’比国外更灵活,更有吸引力。”这几年的“海归”们回国后的就业情况如何?有什么变化?对此,阿里巴巴合伙人、蚂蚁金服首席技术架构师胡喜有自己的观察:“从2014年到现在变化很大,以前只有零星的几个人职位非常高,例如首席科学家等;现在人才结构发生变化,中层人才越来越多。”近年来,“海归”不仅仅局限于选择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开始流动到全国各地,“海归”人才也在下沉,岗位不再集中在高层。听大家聊得越来越投入,前来参加“夜谈”的桐乡市市长王申峰也趁机为桐乡大力招揽起人才来,她幽默地说:“我姓王,在这里也‘王’婆卖瓜一回,这些‘海归’人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一颗颗种子,需要找到好的土壤。我们桐乡就是这样的‘好土壤’。事实也证明,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回国后发现,基层**包容、开放的环境,是适合他们成长的大气候。”(完)《听海归大咖们夜谈 什么是他们眼中的“中国引力”?》 精选二题图:高空走钢索,来自网络。这是奴隶社会的第724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第二次来硅谷已经几个月了,上周末见到了华章,闲聊之余, 提到我这几年的经历挺有意思,可以写点东西回顾下。不过我自己细想起来,几年间经历的事情的确不少,但说到根本原因,说白了就是比较”作”。自己各方面都很平常,只是不甘寂寞平庸,所以老是喜欢兵行险招,做些不寻常的事情出来。因为这个缘故,过去几年里连续做了几次当时看来不太靠谱的选择,好在也侥幸一路坚持了下来。其中自然会充满很多跌宕起伏,最后的结果也是一开始完全想不到的。我的大学在波士顿的Tufts University。我没有上哈佛和MIT,但这两所学校离我们很近而且经常有很不错的活动资源,所以从我刚开学开始,就经常去那边听创业讲座之类的。记得大一刚开学一个月去MIT,就听到了Paypal的创始人,Facebook的第一个投资人Peter Thiel来MIT宣传他刚刚启动的”20 Under 20”少年创业者计划,也就是选20个20岁以下的孩子来让他们休学创业。这个项目在美国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当时中国留学生中休学的人还很少,我的同学们都在梦想以后能进投行,为此甚至上中文课来刷GPA,所以当时接触到这些想法还是耳目一新,就觉得大学除了努力找金融的实习外,还有这样一种过法。大一暑假我在华盛顿做实习,工作之余自己和高中同学做了一个网站,是一个给留学生用的微博网站。随着当时微博的流行,也在留学生的圈子里小火了一下。只不过觉得自己当时还是只知道学生的事情,对社会缺乏了解,于是休学的想法就更强烈了。大二我参加了Thiel Fellowship申请,可惜最后一轮没有入围。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联系到了Peter Thiel出资建立的海洋家园协会(Seasteading Institute),便决定先去做一个暑期实习。海洋家园协会的创立者是Patri Friedman,此人是右派***家,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ism)宗师Milton Friedman的孙子,他的理念是要在大海上创造100个漂浮的小国家,进行自由市场竞争。我因此接触到了硅谷著名的Paypal mafia圈子,即Paypal公司的创始人在出售给Ebay后创立的一系列企业。核心人物是Peter Thiel, Reid Hoffman (LinkedIn创始人), 和Elon Musk。除此之外,还有YouTube, Yelp, Palantir等等一系列成功的企业出自这个小团体之手。Paypal Mafia 关系网络图,黑帮明显又扩大了,请到网上去搜索清晰大图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创业热的顶峰,我在这个时候来到三藩,立刻就觉得三观被彻底刷新。我到湾区之后的五天, Facebook上市,同一个月,Peter Thiel的CS183(就是”Zero to One”这本书的来源)在斯坦福开讲,站立听课的观众一直排到门外,当时听课的感觉简直是醍醐灌顶,觉得自己人生20年来知道的所有东西全部被重塑。六月,Tesla Model S首次亮相。伴随着这股大潮的带动,人们的想象力被带到了极限。与我工作的海洋家园项目一起,Peter Thiel还投资了另外7家疯狂的组织,其中包括追求长生不老,人工智能,以及在沙漠中放一座比人类历史更长的钟,等等…Ephenerisle 集会六月,我随海洋家园协会的同事们参加了第三届 Ephemerisle 集会,这是由海洋家园协会组织的一个”海上火人节”。(火人节即硅谷著名的burning man集会)。Ephemerisle字面的意思是”蜉蝣岛”,而意译一下,大概可以叫做 “水泊梁山俱乐部”。参加者用数十艘客船在萨克拉门托河三角洲上的空旷水域拼成了一个大型的浮岛。人们白天像十五世纪远航的水手一样坐在甲板上忍受阳光的炙烤,讨论科技界的最新发现,晚上就纵情 party。参与者大致以PayPal Mafia圈子为核心,虽然大家并肩奋战的日子已经过去,但他们依然用类似这样的方式保持着联系,大家互相投资昔日好友现在的公司,并且为他们介绍人才。”在这次集会上,我认识了同样由Peter Thiel投资,与海洋家园协会一脉相承的创业公司Blueseed。他们的计划是要在硅谷海岸线12海里以外的海面上的国际公海上放一艘大船,让世界各地没有H1B的创业者到这里创业,获得融资以后再进入美国。经过当时一两个月的熏陶,本来我就很想休学,遇到这家天马行空一样的公司,终于下定了决心。我爸爸对此很担心,还专门来了美国一趟,想劝我回学校,但我当时早已像着了魔一样无法回头。Blueseed项目构想图也许是觉得盛筵难再,想要记录一下,也部分因为以前少有中国人接触硅谷的这个群体,我在此期间开始做科技记者的工作。最初认识了36氪的主编王壮,开始做他们的第一名驻硅谷记者。在这个基础上,2012年9月我加入了Pingwest品玩创始团队。那是科技记者的好时代,3D打印,电动车,VR等概念第一次进入大家的视野,也因为新浪微博正在大红大紫,我的文章只要李开复等大V稍加转发就能获得很多读者。这段时间里,我白天在Blueseed的工作,还帮他们拿到了徐小平的天使投资,晚上写稿,的确有一种感觉自己走在时代的大潮中的感觉。就这样到了年底,这个时候我收到了移民局的一封信。大意是说,我在美国的这几个月是没有一个合适的身份的,如果我继续下去,可能就被驱逐出境了。如果这样的话,别说创业或者上学了,恐怕以后很多年都去不了美国。眼看着这种极端不可接受的情况就要出现,这个时候我其他的想法就立刻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简单的”好好过下去”的愿望。于是我结束了在硅谷大概8个月的闯荡回国,准备复学。而且第一次签证面试还挂掉了,多亏学校帮我细心准备材料才涉险过关,后来想起这件事情一直心有余悸,这次休学的确是一次巨大的玩火,但是如果没有这次玩火,恐怕后来的事情也无从谈起。于是大三第二个学期回到了学校,虽然没做出什么事情,不过也算是闯出了一点点小名堂,经常还被同学们请着去做做讲座。但休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它会将一般学生原有的步调打乱。如果要是想大四留在美国工作的话,大三暑假的实习是至关重要的。可惜我一休学,上半学期便没有找实习,又因为缺了一学期课,便想用假期来补上,这样我之前虽然经历很丰富,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时候却没有做实习。所以到了大四之后,当未来已经迫在眉睫,我终于发现自己进入了很尴尬的境地。也许我的工作经历太杂乱,或者太奇葩,求职的时候屡屡碰壁。最大的落差在于,我一个自认为比较有想法的人,是因为不屑于走寻常路才出去”作”,结果现在反倒落到了一个连按部就班的普通同学也比不上的地步。学校的职业招聘会上也来了一些公司,也不是什么一线企业。可惜,就连这些公司也看不上我,拿到的面试都没有几个。情急之下,我想起了联系自己暑假在硅谷听说的Uber。Uber在2013年夏天完成了Google主投的C轮融资,估值30亿美元并开始向亚洲扩张。它的模式和大部分科技公司不太一样,比较注重线下运营,因此有很多对创业感兴趣的,投行咨询业的人才加入。我当时大四刚上了一学期,虽然休过学,但是没有正规的实习经历。这样的情况连来学校招人的三四流小公司都看不上,好在Uber不拘一格,大概也是因为当时正在用人之际,最终让我在一个月内通过了七轮面试。不过,当我拿到了Offer,最后真到要决定的时候,还是个很艰难的选择。在当时,公司的股票看起来完全是一个数字而已,根本不知道以后会怎样。如果接受了这份工作,就要离开美国。我还特地为了得到STEM专业的延长OPT上了一个理科学位,而加入Uber就要直接放弃OPT。这在当时大家都想留在美国工作的背景下,牺牲还是很大的。这种火线回国,在当时其实是有一点”混的不好被迫走人”的感觉。身边人的意见呢,爸妈自然是不愿意,想让我找份更稳定的工作留在美国,同学也对我为什么要去一个打车软件公司感到惊讶。这个时候我向我的mentor求助,一个给Peter Thiel做投资助手的朋友,他觉得这个机会潜力巨大并坚定的建议我接受,我才打定主意。现在想起这件事情,只能说,人在很多关键时刻,其实看清楚利弊并不难。但是真的要不要选择冒险,最终还是个性使然。一个人肯定会去做的事情,怎么样看起来不合理也是会做的,而肯定不会去做的事情,可能想的再清楚也没用。于是我2013年12月完成了大学最后一次考试,并和几个好友匆匆告别,两天以后就踏上了飞机,直接来到了广州。下飞机的时候,口袋里一块人民币也没有,只能让同事帮我给出租车司机付钱。大概一个月之前,Uber扩张团队第一次踏上广州,现在,这里是Uber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而这个时候,整个中国的团队也就五个人左右。2014年2月 Uber广州开业酒会2014年年初是这一批好几个美国科技公司进军中国的元年。Uber, Airbnb, Tesla还有LinkedIn基本上在同一时间入华。以当时的情况看,Tesla阵势最大,LinkedIn早已上市多年,步伐最稳健,Uber和Airbnb则作为初创公司的代表,当时都是方兴未艾。不过公司理念上的差别,已经给日后的不同买下伏笔。Airbnb保持着自己注重社群,有些小清新的特点,不慌不忙的慢慢增长着,Uber则把自己高速机动灵活的线下城市扩张模式带到了中国。当时,中国打车软件市场诸侯林立,专注商务用车的易道用车是第一个进入专车领域的,在这里已经深耕了3年有余,而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是低端市场涌现的后起之秀,两者都分别PK掉了一批其他的小玩家。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属于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2014年8月,我们在北京推出了本地特色的拼车产品”人民优步”,价格低于出租车且使用私家车主的模式。这个产品彻底引爆了市场,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同一个月,滴滴和快的分别推出了滴滴专车和一号专车,中国专车市场的竞争正式开始。由于打入了广大的私家车主以及切入中低端市场,人民优步比之前Uber所有的产品潜力都大,也因此更适合广大的二三线城市。整个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Uber以纵向横向的两个发展同时发力。几个月内获得了上百倍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据说是投资人忌惮与Uber的竞争,滴滴快的选择了合并,而优步中国作为一个独立公司第一次出现在了公众视野。当然,在这期间,Uber本身也在迅速壮大。记得在我加入Uber之前一个月,TechCrunch写了一批文章,盘点了当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把他们叫做”独角兽”,这应该是”独角兽”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Uber入围了那份榜单,不过排名并没有很靠前,当时独占鳌头的是风头正劲的Dropbox。不过半年之后,Uber完成了D轮融资,估值升到了180亿美元,并且在半年之后E轮融资再次把估值提到了400亿,基本上就和其他人拉开差距了,一直到目前依然表现比较强劲。这方面的优势,使得Uber在竞争时基本没有缺钱过,也使得Uber能够吸引到很多第一流的人才。2014年七月,优步中国早期团队时间过得很快,到2015年年底,我就正式回国两年了。从13年年底开始,完整的经历了Uber来华落地、扩张、最终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也算是一段比较难得的经历。Uber和滴滴的比拼,经过最开始的烧钱拼推广,和中期的肉搏战,也到了产品全面竞争的时候。对我来说,回国两年收获良多,不过也到了寻求一下新挑战的时候。于是,2015年年底我选择了再次前往美国调任产品团队,暂时离开了国内的惊涛骇浪。回到硅谷后,光景却和几年前大有不同。相比于2012年的黄金时代,2015年简直是创业公司的寒冬,还有多家独角兽估值下调。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也就变得更加现实了。我回访了几年前Peter Thiel投资的那些光怪陆离,天方夜谭的组织们,他们大多数已经不存在,即使少数几家还在努力的,也不复往日的热闹。四年一轮回,重新来到湾区,竟有恍若隔世之感。由于我是同龄人中比较早休学的,再加上休学历程中还算有一些故事,后来很多人来我找咨询或者是对这段经历感兴趣。但其实,整个过程实在是充满了偶然性。一个没有毕业的小孩直接扔到社会上,如果想要不迷失方向,自己自然得有想法,勇于探索悟性高,但是如果没有愿意帮忙的的长辈提携,恐怕也很容易变成瞎混的状态。Gap year 这件事情,如果不好好计划,如果不是自律性和方向感极强的人,大概是风险大于收益,或者直接变成浪费时间也有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我从始至终非常惧怕自己蹉跎岁月。因此虽然休学,最后还是比大家提前毕业,三年念完了三个专业,算是没有费太多时间。最后,我觉得,几年走来,自己确实是够作的,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那么想休学,或者为什么那么坚定的回国去Uber,但当时就是一腔热血,什么都干的出来。冒险之事,好开场,不好收场,一旦作下去,就只能一直作到底了,如果半途收手,那可能会连平常也不如。未知的路线,越往前越不清楚,需要的就是一直走下去,能走多久走多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次险些挂掉的时候。但我是相信其实人的命运早就已经写好,想清楚这点的话,顺势而为自然心底轻松,接受上天为自己安排的一切。关键时刻还是要坚信自己会有主角光环附体,而主角肯定是不会挂的,否则故事岂非讲不下去了。一切自当化险为夷,甚至会交好运。推荐阅读:华章:我认识作者也是很偶然的机会,那是2012年秋天,应该是他在 Blueseed 和 Pingwest 的时候,我现在还记得那个秋天的下午,我们和 Pingwest 的托马斯骆同学一起在 Sunnyvale 市中心聊天。优步刚进中国的时候,我们又在北京三元桥一起吃饭。我特别欣赏作者最后的点评,一旦开始冒险,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信念起的作用远超我们的想象。至于你会不会去冒险,作者也说了,最终还是个性使然,所以不必勉强。但如果你是冒险的个性,也接受我的建议吧,早点出去冒险,想创业的人最好都在二十来岁的时候去折腾一次,越往后成本越高,最终高到你无法承受。离开麦肯锡和亚马逊,我创业这半年听说北京已经疯了,所以我从硅谷回来了硅谷Draper大学颠覆了我的“人生赢家准则”生命在于折腾 - 猎头如是说会冲浪的诸葛亮专注讲可以引发思考的故事,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我们以后发送“故事”。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听海归大咖们夜谈 什么是他们眼中的“中国引力”?》 精选三45岁之后,外企精英们去了哪里?天涯社区:岭南一梦标题中问及的问题,已经萦绕在我心里好久,总想就这个话题写点什么,一则是为自己十年的外企生涯做个阶段性的总结,二是想跟同仁们交流一下外企的话题,以及服务于外企的大陆中国人的前途。Part 1我为什么要加入外企算起来,我服务于“外”字头的各种企业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现在也基本人到中年了。回想起加入外企的动机,还要回到十年前。1999年,我还在某省会城市的一个设计院工作,由于项目的关系,跟一些外企公司的员工有过很多打交道的经历。每次设计联络,他们都西服革履地从北京飞来,住在我们这个城市最高档次的酒店,拿着笔记本电脑,以及写满外文的资料,跟我们侃侃而谈。当初我是一个毕业将近十年的工程师,对这些人除了羡慕还是羡慕,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加入外企的过程其实很偶然,也很简单,现在混在外企久了,知道进外企其实就是一层纸,更多的是靠运气。过程我就不细说了,总之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曾经仰视的外企,然后就是不断地跳槽,现在供职于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彻底地圆了自己十年前的梦,成了每天北京地铁十号线国贸站蚂蚁搬拥挤的人流中的一员。Part 2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也是我最近考虑许久的问题。弹指一挥间,在外企十年了。我得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还能得到什么?我还能接着学到什么?经过不断的思考,我给出了十年后的答案。外企十年,我得到的包括:一份看起来不错的薪水但是绝对中等偏下的生活质量;外企十年,我学到的主要包括:供职公司产品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它们销售出去;看起来还可以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外国人是如何想事情的。在外企,我还能得到什么?答案:面对更年轻人竞争朝不保夕的饭碗!在外企,我还能学到什么:答案:除了吃当年设计院的老本,真的没有什么能学到的了。Part 3我对外企的理解和外企供职人的出路其实,国内的写字楼外企,跟现在的制造业,没有本质的不同。制造业那些血汗工厂,是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跟自然资源,生产出产品销往海外;国内的写字楼外企,也是利用廉价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从国企跳槽人员的人力成本,把国外的高价产品销往国内(产品或者服务)。所以,中国的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的公司,而不是开发产品的地方,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帮助它卖东西的人而已,换句话来讲,外企的人其实都是销售人员,只不过岗位不同而已。那么,销售团队需要多高的知识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外企,绝大多数的所谓“技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了解本公司产品的性能(无法全部了解,总有许多黑匣子是无法破译的),然后千方百计地把他放在给客户做的技术方案中,然后就是忽悠客户接受你的方案。如何忽悠客户呢?很重要的是包装。外企的人出行都乘飞机,都住高档宾馆,这是公司形象;外企的人都能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老外出去,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外企的人,办公室助理都是年轻的小姑娘,人称OfficeLady,出去的男士大多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有时我真想撕下这些人的画皮,那些年轻的助理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接电话,发传真,给老板泡茶,给出差的人订机票。当青春离你们远去,久了不说,就35岁,在这之后,如果升不上个行政主管什么的,办公室还能看见这些大姐(候补阿姨)们的影子吗?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们每年都从校门踏入这个社会,端茶倒水的活计是不需要资历的,能干的人总是社会上一招一大把。还有,那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所有的技术方案都是为了卖出自己的产品,一次次地拜访客户,一次次地谈价钱,天上飞地下跑。为出售产品而设计的技术方案不会有太高的技术含量的,但你年过四十,当你跑不动的时候,眼睛亮晶晶如星星的小伙子们又从校门出来了,他们有的是青春,有的是干劲,要的是业绩,不讲究的是工资。这时你跑不动了,工资却是人家的两三倍,老板要的是谁,还用问吗?在我每天上班的写字楼里,几乎很难看见年龄在45以上的男人。人到中年的我,很想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向。天涯上的同学们呀,谁能告诉我,45岁以后,外企的人都去哪里了呢?Part 4回复以及讨论看来大家的回帖,觉得自己有如下的路可选择:1)自己创业。但是我不是搞纯设备销售的,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设备可以代理。我是出技术方案的,所以很难找到客户,这条路似乎走不通,除非回到家乡开个小超市什么的,但是老天保佑别哪天周围开个家乐福沃尔玛什么的巨头,那就死定了。2)回到国企。暂且不论能否回去,这是个很尴尬的选择,昔日的同事都是领导了,你回去跟人抢位置还是甘心受比你小不少的人领导?但是如果就是想找个饭碗,什么都是可以忍受的。3)移民。现在加拿大的技术移民的路已经基本堵死了,就是找顾问公司做包装出去了,也要至少奋斗十年才能站稳脚,十年后,头发都白了,这辈子就算贡献给孩子了。4)职业炒股。估计我没有那么高的财商,手里真的没有什么余钱。除了上述的几类,我真的想不出还有什么了,大家帮我想想?楼歪成这个样子,很遗憾,衷心希望今后大家理性讨论。在我看来,外企做到40岁以上,职位大概可能是:1)中级经理层,头衔可能是销售经理或者是技术经理。说实在话,外企的经理头衔算是满大街了,刚毕业的也能给个市场经理或者销售经理的头衔,就是为了出去唬人方便。真正做到中级经理层的,都是能带领一个团队的人物。这些人要是无法升到总监阶层的话,45岁就到顶了。做销售的人还能存点人脉,做技术的,只能给人打技术零工了。2)高级工程师,一般都是技术岗位。不过外企的头衔跟国内的职称是两回事,45岁下岗了,可能有机会去监理公司之类的地方做个技术苦力,挣点辛苦钱,但是需要撇家舍业了。如果有可能,最好能考个注册证书什么的,以后肯定有得用。3)高级行政职位,比如行政经理或者人事经理什么的。这个感觉最难办,因为年纪大了,哪个公司都不缺非技术岗位的领导。出路如何,我真的不知道。其实,感觉老了去私企也不是不行,只要有技术,但是一大把年纪被年轻人呼来喝去,真的不是滋味,不过为了生存,应该能忍得住。以上不论是哪个出路,都貌似有点凄凉。Part 5讲讲自己的职业经历吧我的经历(1)我先前供职的设计院是早先冶金部的部属大院,曾经也是中直单位,要说我现在的这点本事,更多地是吃设计院的老本。想当年刚出校门,不知道恋爱为何物,一心向往工作,在各大现场出差都是以半年为单位,处理现场问题,出设计变更,拜老同志为师,每天吃完晚饭后呆在设计队办公室看图纸。说实话,我大学专业成绩一般,但是在现场工作的几年,算是彻底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再回到书本的第一个循环。不知道现在的毕业生经历如何,我们90年代初毕业的那一批人,技术底子一般都是这么打下来的。我的经历(2)时光如梭,转眼到了上个世纪末,我所在的设计室承接了一个国外**贷款的项目。圈内的人应该知道,**贷款需要指定采购贷款国的设备,于是一些做工程总承包的外资公司蜂拥而来,作为主要设计负责人,我开始了跟外资公司的零距离接触。最开始是做可行性研究,我们出了技术方案后,跟北京来的一家欧洲公司代表处一遍遍地开设计联络会议,以保证设计跟设备唱的是一台戏。十年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国内还是缺钱,贷款方很牛,对贷款申请的项目审查很严,所以那些外资公司也毫无例外地很牛。要说十年前的部属设计院,也是够含酸的,CAD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不说,外语流利的设计人员是奇缺的。好在我们面对的是代表处的人,不过人家的文件都是E文,而且跟我们开会,记笔记也是E文,真的让我们佩服。每次开完会,我们都会招待他们吃顿饭,有一次喝多了,送他们回旅馆,又受到很大的刺激,人家飞来住的是商贸(香格里拉旗下),我们出差,还是要住肮脏的招待所。至于技术,记得有一次跟我们开联络会的先生在会议中拿出笔记本电脑,现场敲了几个数,就把我手算一周的数据重算了一步。那时真的是羡慕呀,现在明白了,任何设备厂家都是自己的计算模型,他其实不过是输入几个原始数据而已,现在我打电话都能指挥人干这个活计。外企呀外企,那时在我心里真是个NB的地方,以至于随后的一两年,我对外企的感觉就像邓丽君唱的“初恋的地方”一样,我立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找到它。我的经历(3)盼望着,盼望着,机会来了,外企的脚步近了。我所在的省上马了一个国外技术援助项目,出资方是某国际组织(名字不提了,圈子太小),由于中方项目经理是我的朋友,我于是借调到了那个项目,跟国外的咨询公司一起工作,但是还不算他们的雇员。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设备制造业,外企就是一个销售跟售后平台的话,咨询行业外企应该有更多的技术含量,毕竟是一个玩脑子跟经验换钱的地方。在这里,我系统地学到了很多设计院没有的知识跟技能,但是也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瓶颈,就是你的护照决定了你在国内咨询业的地位,要想当国际咨询专家,就要先换护照。虽然明白这个瓶颈,但是当时就是作为国内人员,收入的空间上升也是很大的,所以我舍弃了原来的设计院,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个行业。由于老婆当时在国外,我中间有两三年去陪她,还顺便读了个文凭,毕业后正式加入了一家美资咨询公司。就这样,从接触,过渡到正式加入,我花了四年时间,从此开始了正式的外企生涯。我的经历(4)外企的日子开始还是很阳光的,相信每一个在外企工作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作为咨询行业,我们的客户遍及全国各地,所以就会有无休止的出差,开始很是陶醉飞机跟星级酒店带来的舒适跟便利。我跟公司里面年轻的人不一样的是,我有着超过十年的工作经验,所以不用人带,直接就投入各个项目,也很是有成就感。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三年,中间我换过两家公司,都是通过猎头挖过去的,薪水基本维持不变,但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咨询公司很难找到活儿了。了解这个行业的都知道,外资咨询公司的客户大都是国外公司或者国际组织,国内对咨询这个行业还是不接受、不信任的,这也是由于国内的体制所决定的。在国外,咨询公司最多的国家是英国,由于市场饱和,近些年倒闭与被并购的不计其数,为了开拓市场,这些欧美咨询公司拼命想打开中国大门,造成中国国内咨询公司的竞争异常惨烈,往往一个招标有超过20家来投,八仙过海,各自拆台。咨询公司的人员是靠简历吃饭的,一旦没有了项目,就没有了新的工作经验,简历也就不值钱了。更要命的是,咨询公司的人都要填Timesheet,这个东西像一条枷锁牢牢地套在你的脖子上,一旦一年你投入在项目上的时间少于50%,公司就有理由开掉你,因为你连自己都无法养活。压力呀,压力,不在压力中爆发,就要在压力中逃亡!我的经历(5)应该说我加入外企的年代,赶上了国内所谓黄金十年的尾巴,这其间也是国际经济泡沫泛滥到破灭的时候。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内外资咨询行业开始了新的一轮洗牌,很多外资咨询公司开始逃离中国市场,而且都是那种突然死亡法,实现没有任何征兆的,行业里的两家外资公司,都遭遇到了被突然关闭的命运。也就是在某个工作日的早晨,突然从总部来了群由人事财务跟律师组成的团队,带着打印好的补偿合同,召集大家开会,宣布马上关闭XX办公室,解除所有人的劳动合同,然后在N+1(或者更多点)的补偿合同上签字,然后任命留守团队,把现有项目的尾巴处理完后关门。每一个这样的消息传来,我都感觉像冬天的风吹在脸上,刀割似的。难以想象某天我们遭遇到这样的命运,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我的经历(6)感谢老天的眷顾,我终于在几年前成功逃离了咨询业的泰坦尼克号,登上了另一艘行业内的巨轮,角色也从高级工程师变成了技术部门的管理人员,虽然手下也没有几个人。公司的情况就不介绍了,因为圈子很小。这是一个对于我来说比较新的行当,简单说就是为市场开发准备技术方案。时间久了,就像我在开篇中说的那样,技术方案实际上就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成套技术产品。我们的产品在技术上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作为技术人员,我几乎看遍了所有的资料,也能跟客户侃侃而谈我们的东西有这个那个的优点,但是深入了解这个产品的机会少之又少。渐渐地,我惶恐了,这么做下去,一个刚出道的工程师,如果改行做市场的话,不出三年,就能把我的工作全部接下来,这就是行业里面的技术吗?时间在消逝,我还在吃着当年的老本,如果不吃技术饭的话,我还能干什么?我的经历(7)我曾经费了很大力气,从宏观经济层面上检讨自己的职业前途。我觉得,外资在中国的黄金时代渐渐远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昂的人力跟土地成本正在一步步地将制造业外企逼出这个地区,剩下的将只有服务业外企,加上制造业外企的总部。每个人的职业前途都跟自己的行业和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关,我离开咨询行业,是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太大的前途。中国的经济,靠外资外贸拉动已经貌似到了极限,需要调整。国家正借助国企的那只手,来体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我们有很多国企的客户,日子过得其实比我们外企的人员好多了,至少不要上那么高的税,绝大多数外企,呵呵,中秋节连盒月饼都讨不到的,都打到工资里面了。国进民退,国有化在收回民营行业的生计的同时,也正逐渐将外资挤出中国。未来的十年,是国有企业大发展的十年。外资外资,能否大行其道首先要看国家是否缺资金。目前的中国,其实是不缺钱的,国家借助外资,其实也完成了国家层面上的原始积累,现在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了。那么,在我这个不尴不尬的年纪,是进还是退呢?我的经历(8)我曾经想到过离开外企,回归国企。毕竟我当年在设计院干了很多年,还是有不错的口碑和人脉的,但是回去就那么简单吗?物是人非,其实一点都不简单。首先是要不要你的问题。现在的部属大型设计院,有人托关系花十万八万都进不来,能让你回来首先是天大的面子了。其次是回去干什么?四十多岁的人画图拼体力能拼得过刚毕业的年轻人吗?国企也许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主任什么的职位。另外就是家怎么办?老婆已经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回去了一片茫然,都需要重新开始。对于她来讲,不亚于下岗再就业。她在事业单位,为了我丢掉了目前的工作,对她公平吗?所以,退,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下决心的。我的经历(9)如果不回到体制内的话,就只有暂时在现在的公司做下去了,问题是,如何做?在外企,国籍决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层楼的建筑的话,每层楼的人依次是:五楼:(跨国公司注册国家的)本国人四楼:其它国家的外国人三楼:东南亚华人二楼: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龟或者有**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所谓外企的中国高管一楼:一般中国本地雇员我现在就老老实实地蹲在一楼,相信未来也不会有机会上到二楼。看到这个帖子的外企人士,估计大部分都跟我一样,呆在没有花园的底楼。外企其实是很讲血统论的,你的肤色决定了你哪怕再笨,到了中国也会舒舒服服地呆在3、4楼,只要不在市场开发,怎么混日子都可以。但是呆在一楼的本地雇员就不一样了,没有别的肤色,手里要是没有多的资源的话,估计出局的年龄在40-45岁左右,女的大概是35-40左右,君不见一楼的大门外面,还有无数的毕业生挤着要进来吗?就跟春节火车站买火车的长队似的。这也就是我痛苦之所在。升值到高管的空间理论上确实有,如果真的是幸运儿,可以将你的职业空间延长到50岁,50以后铁定出局。如何升为高管?需要你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外企外国人高管之间的**斗争,不要以为外企不需要站队,站错队跟国企一样惨。那么,无法升职的,为了有限地利用45岁之前的那段时光,需要做什么呢?我的想法是:尽量让自己显得年轻一些。别笑,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年过四十,脸上饱经风霜,像五十岁人似的,保准你老板会找个借口让你早走,而且你呆在一群年轻人中间,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以上是针对男人而言,对女人不用提醒,在任何年龄段(70之前),保持年轻的外表都是她们首先关注的问题之一。我最近压力大,老得比较快,心里很愁。说不好听的,有点以貌事人的口吻了,但是别笑话我。外企的助理们,其实吃的更是青春脸蛋饭,所以在她们年轻的时候,千万要睁大眼睛,嫁个有潜力的男人,否则到35岁了真的很难。另外就是学会打理自己的财富。我到四十岁了从来没有买过股票,但是我觉得Ray99说的其实没错,应该开始打理自己财富了,但是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普通人,达到他所说的财商估计是不可能了。还有就是考证书吧,CFA、CPA什么的。不管怎么样,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是正常走到45岁的前提条件。45岁以后呢?我真的不知道,这也是我发帖寻求答案的原因。Part 6启发与交流耐着性子看贴,挺不容易的。因为自己也是到了这种不尴不尬的境地。希望获得启发和交流。天涯社区:soho的猫我是北京的,生于斯长于斯,明年35。女人。1994 年高中毕业成绩不好,只能上了个成人大专学语言。第二年冬天同班同学介绍进入top500强-DEC做了部门秘书。月薪1200。年轻对所有新鲜的东西都好奇,自学了oa应用等外企生存必备的技能。97年进入Sun,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脱产,家姐出资欧洲学习。念了半年预科之后学得MBA,学的时候还算含金量比较高呢,回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是满大街都MBA了。过去的老板介绍,重新进500强做售后服务,月薪6k。省吃俭用半年后首付3万买了京郊的房子。那时候就是踏踏实实的坐办公室OL。对生活没有大追求。后来是经过了经济风暴,陆续在GE等公司做过二线工作,职位最高做到过总监。目前是经理。薪水始终就是那么大几千,生活波澜不惊。直到前两年通过熟人介绍进入it500强,薪水没有变,但外快不少。第一年下来算帐,账面160w左右。现在房子换成5环边百平米小屋,去年买了个车。账面能有个几十万现金。没有婚也没有仔,有个同居6年的男友。很开心他能接受我不婚不育的生活原则。我这人算术始终都不好,买菜都会弄错帐,心理素质也不行,看不得股票帐涨跌跌玩过山车。所以所有投机的东西都不碰。只是近期全权委托给男友去做。同楼主相同的是:我们应该是同时代进入外企的。都经历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获得与失去的时期。都对外企的日子有了透彻的理解,都处在年龄、精力以及阅历上不尴不尬的位置。何去何从,很迷茫。同楼主不同的是:我没有技术背景,一直做的都是市场与支持。而几乎大部分的外企都是销售公司,在市场上是傀儡,没有一点自主权。可以说在中国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管理。很遗憾的。我没有孩子,也不希望自己陷入到那种围着老公孩子转的女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份小收入,以满足自己日常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但在外企时间长了,人也懒惰了。如果要起早贪黑的创业,真的也是有点害怕。明年我就35了,心很累了,95年到现在都没有跑出500强的圈子,外企怎么回事早看穿了。现在就是纠结是辞职开个小店还是继续这么混下去,非常的矛盾。希望同各位同经历的外企女性们多交流。翻看了前几页,我来说说我知道的几个人吧:1.T先生-外籍人士做到了某公司的上海总经理,才华横溢,精力能力无不是一流,典型的中国通,曾经拿到过中国zf极高的表彰,大名鼎鼎无人不知。都说他是统领大中华区数百亿人民币业务的总裁不二人选,升职指日可待。然而到了50多岁,风云突变。问题出在公司总部,这家百年的老店败了,原公司被另外的公司买去。合并后自然免不了一番争斗,很快的他被边缘化,给了一个小职,偏居一隅。T先生一怒之下辞职而去,幸好还几十年积累的人脉,被客户公司收编,继续做上海总经理。只是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完全就是集团军和加强营的区别。没办法,也只好干啊,总不能提早退休闲着吧。听过他醉后的不满,可是又没什么办法。慢慢的这么混着,再过几年,也就等退休了,没什么更大的指望了。2. 某公司亚太区经理已经是管着从北京上海到新加坡雅加达,甚至东京悉尼的人了。也是看到前途无望,一个中国人,总不至于升到全球的总裁吧。再说公司内部内斗厉害,工作又太辛苦,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不久前辞职去跟老同学做风投了3. 老工程师50多了,被以整编的名义往外赶。没大资本做大投资,买了一辆小车,一个出租车的拍照,雇人当了司机,算是个个体经营者吧。同时自己给人家做些技术活。赚的不多,但是还过的去。他说自己是快活的,看得出来是真的。人有时候在于满足,如果想不开,整日郁郁,觉得自己从大公司出来怎么成了出租车的小老板,心里有压力就活的不好。还有好多例子,认识的很多人基本上都出来创业了。开头虽然艰辛,生意做到后面也有大有小,不一定人人能发达。但是没有说过不下去的。只要调整好心态,安天知命,天定无绝人之路今天打卡晚了点。这两天灌水的多, 有料的少,那就顺便说点东西。昨天一个猎头找我, 也是一家同行的石油公司挖人, 职位差不多, 薪水高20%。我一听拒绝了。跳槽还是不跳, 是职场永恒的话题, 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 象鲜虾一样不停的跳, 有时候刚跳到一个槽里还没混热火就又跳了, 以至于我现在看我自己的简历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很过分, 不得不把几家试用期未满的公司给删除了。即便如此也是长长的一列, 我每次面试都要花上很多口舌来和对方解释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的跳槽。现在回想当年很多次跳槽其实没有太多的意义, 职务差不多, 就是多15-20%的薪水, 如果在一家公司好好发展也可以有机会的, 但那个对谁都怀着一颗怦怦乱跳的芳心的年代里, 很多人迷失了, 以为下一个槽一定好, 结果过档了才发现问题。跳槽一定要谨慎, 尤其是仅仅为了一点点薪水增加, 而不是为追求职业发展的突破而跳。再一次谢谢99每天打卡站岗,我理解你问什么这么做,而且我相信你在职场上绝对差不了。就这跳槽的话题多说几句,外企跳槽很常见,但是单纯为了增加工资跳槽需要谨慎。其实每一个的圈子里面的资源是固定的,能够加入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就把能跳的公司都走了个遍,对着你最后的东家,估计很难有牌可打了。其实跳槽不单纯是加工资,在跳槽前,最好多想想以下几个方面:1)钱少了没有?如果你从北京跳到上海,你的住房公积金要减少50%甚至还要多,因为地区的政策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账面上钱多了点,但是隐形的钱少了许多,就是一个穷忙活。2)职业前途有提升没有?如果跟我一样,带着一个高级工程师的帽子从一家跳到另一家,但是没有通过跳槽接触到实质的更有挑战性的项目,其实是浪费资源。因为你在原来的公司也许可以很快升职到项目经理,但是到新的公司,一切都要重新开始。3)你的家人是否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为了月薪升了1W从一个城市跳到另一个城市,但是你的妻子或者丈夫要因此换掉自己的工作重新开始的话,就有可能得不偿失了。跳槽的定律是:通过跳槽,你跟你配偶的总体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放是合理的并值得跳的跳槽,否则不是。出差在外,先草草说几句,跳槽有风险,动作需谨慎。Part 8“杜拉拉”后传:第一代外企白领的尴尬中年他们是中国对外开放后诞生的一个新群体,一个体面的特殊阶层。他们是精英一代,大多毕业于名牌大学,工作在传说中的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掌管着这些经济帝国的在华命运。他们的生活是许多人的梦想:衣装笔挺,说话中英文夹杂,出入于高档写字楼,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拿美元补助,度假就是出国游玩。他们就是中国最早一批的外企白领。然而,人到中年的他们,发现自己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2012年下半年以来,外企裁员潮波及中国。2012年7月,诺基亚表示要关闭中国两个区域销售中心;接着,惠普宣布将于两年内全球裁员2.7万人;8月,摩托罗拉宣布裁减4000名员工。进入2013年,汇丰宣布今年将全球裁员3万人。3月8日,摩托罗拉员工收到总部的邮件显示,公司将再次裁员1200人。3月20日,汇丰人寿在上海宣布关闭其个险业务,数十名员工及上百名营销员遭遇“闪电裁员”。受到这次职业危机影响的不仅是外企的普通白领,高管们所受的冲击比以往历次裁员都要剧烈,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最先进入外企工作的中国员工,姑且称之为“外企白领一代”,他们不得不开始面对职场中的“40、50”现象。他们还好吗!忽然发现自己成了公司最尴尬的人。Stella的前半生经历,可以说是著名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现实版。1996年,大学生Stella在北京某部委设计院当实习生,由于英语专业的关系,负责一些文字翻译,有机会和外企公司的员工接触。当时的北京,CBD还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八王坟时代”,摩天高楼屈指可数,国贸和中国大饭店等寥寥几座。一个暑假下来,外企员工的工作状态让Stella叹为观止。“我当时都傻了,真羡慕呀!我们辛辛苦苦算一周的数据,人家那边计算机轻松搞定;我们要一次次坐1号线地铁回单位集体开会汇报领导,人家现场全球电话会议,我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所以我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 Stella感慨万千。彼时的外企在规模上远不如现在的跨国公司,仅仅就是“某某公司中国办事处”,在人才招聘上还没有那么高门槛和过五关斩六将的考试。外语好、懂技术无疑是一个敲门砖,毕业时,Stella轻而易举找到了一份跨国公司办事处月薪6000元的工作。Stella接下来5年的人生正如杜拉拉的缩影:勤奋、吃苦外加善于沟通,即所谓的高情商,让她一步步从文员变为Team leader(团队主管),再升到主管,最后在29岁那一年成为新更名为“某某跨国公司”的“公共关系部高级经理”。同时,她也在生活质量上实现了大逆转:从合租房子到在北京四环外拥有自己的公寓。随着新世纪跨国公司在华数量的增加,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个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再加上海归疯狂回国创业潮的到来,Stella发现无论她如何努力,只能在原地打转。“在这个地方,国籍决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层楼的建筑的话,每层楼的人依次是:五楼(跨国公司注册国家的)本国人; 四楼:其他国家的外国人 ;三楼:东南亚华人;二楼: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归或者有**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所谓外企的中国高管 ;一楼:一般中国本地雇员。” Stella形象地比喻。当她止步“二楼”3年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已经30多岁了。“我忽然发现自己成为最尴尬的一群人,我的上面永远是一个讲着带有严重口音英语的岛国人士,非常难相处不说,还经常要步步惊心四平八稳处理各种office关系。我的下面是一群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Stella说。当送走了自己第三任岛国人士上司之后,知道即使自己再努力那个位置永远是留给空降的人,再往上走的机会微乎其微,而且在经历金融风暴开始大裁员的时候,Stella知道她必须做个选择。于是,她利用自己积攒的人脉,开了一家小型公关公司,虽说生计不愁,但是相比以前的风光,还是让她不得不去适应:之前是率领20个人团队,充当甲方牢牢掌握话语权,现在则是带着几个大学毕业生,开始赔着笑脸将乙方进行到底;之前是人群中的焦点负责全球最大Boss的新闻发布,现在则是幕后统筹充当服务角色;之前每年几次出国培训和公干,爱尔兰、英国、美国、澳洲和新西兰是家常便饭,五星级酒店是标配,现在则要自己出钱精打细算……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郝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个人迈入“40、50”阶段后,这是决定人生跳槽的关键阶段,可选择的范围相对狭窄。对于外企白领一代来说,跨行业和职业已经非常困难,他们只能在企业之间进行转换。目前很多人选择创业或者进入民营企业,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会比其他人面临更多来自企业文化上的不适应和个人心理上的落差,需要好好调适。一颗心事重重的高级“螺丝钉”。相比Stella始终对外企有一份情结,David则属于已经把这个地方看得透透的那种人。就像美国影星乔治·克鲁尼在影片《在云端》中塑造的那位拿着白金卡整天飞来飞去的裁员专家一样,David从大学毕业开始进入外企,他已经在这个圈子20年了,20年外企生涯,他跳槽不计其数,用他自己的话是“英美法德澳,八国联军都快全了!”从能力上说,能做到外企整个亚太区MD(市场总监)这个位置的人凤毛麟角,管着从北京、上海到新加坡、雅加达,甚至东京、悉尼的人了。从人际上来说,他在这个圈子拿到过极高的表彰,大名鼎鼎无人不知,都说他是下一任统领大中华区数百亿人民币业务的总裁的不二人选,升职指日可待。2013年1月,北京一直遭受雾霾天的影响,PM2.5指数不时爆表,David的心情也十分阴郁。周五早上9点,他例行到公司冲上一杯咖啡后,打开电脑等着看公司最新一季的财报。之前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后,全球大Boss说的那句“目前形势低迷,希望大家有所准备”的话,让他预感到一丝不妙。果然,在刷新了几次公司邮箱后,David收到一份公司官方发布的第四季度财报。长达30页的PDF文件详细罗列了该季度公司营收、利润等内容,但David只被财报最后几句话吸引住:“公司必须节省人力,开始进行无薪休假计划和人力调整。”10点钟,David接到公司CEO的邮件,通知他负责的华北大区要给出裁员名单并进行一系列的改组措施,并且从华东空降了两个新部门主管,这一切都要在三天内完成。整个楼层开始人心惶惶。同事们开始沉默等待和猜测,几乎所有人都默默坐在自己办公位上刷新着内部即时通讯工具和邮箱,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人已经被裁员,当然最担心的还是自己!原本视频会议的几间会议室已经被人事部征用,用于分批通知被裁员工。David开始了自己那套例行说辞来安慰被裁掉的下属:“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的公司,在哪里都一样。出行乘飞机,住高档宾馆,就是维护公司形象;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老外出去,就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说白了,这些就是画皮。没有必要在这里耗,拿着几万元赔偿,换一个更好的offer才是最明智的。”接下来的几天,David一直在思考,他觉得外企已经不是昔日的豪门,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央企和民企异军突起的时代,许多外企在中国的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加上最近几年公司的财报数字一年比一年难看,与其等着百年老店被收购自己再寻找下家,不如及早离去。但是外企家大业大,自己早就习惯了出差总是出入五星级酒店甚至常常商务舱来回,加上目前妻子是全职太太,两个孩子正在上着国际学校,一家人习惯了高标准的中产生活,“当年和我一起打拼的哥们儿有的自己创业去了,有的去了民营企业,以我目前的薪资标准其实去哪里都一样。创业已经年岁不饶人,而且外企职责分明,很多工作分得很细,令很多外企人的能力只专属于本职工作,不能发展其他职位的工作能力,久而久之便变成了一颗‘螺丝钉’。去民营企业呢又是重头再来,不免又是一番争斗。”David心事重重,决心近期给自己放个假,想想今后何去何从。还可以向上走的“大P”。45岁开始的退休生活和还在苦苦打拼、“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同事朋友们不同,今年47岁的Simon正在澳洲的黄金海岸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以前公司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江湖传说,35岁当了总监,45岁开始退休享清福,呵呵,这根本就是玩笑话,只是因为我自己很清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Simon说。Simon是典型的潮汕人,勤劳隐忍能干,上大学时就开始打工,由于外语好,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广交会给外国人当翻译。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企,直接给老板当助理。工作之余,学习投资理财。“广东人哪有不炒更(指从事第二职业)的,要想靠工资赚钱,那不可能。”结婚两年后,Simon和妻子开始了一系列的投资理财:先是投资共同基金,然后是股票,结婚初期的生活方式为后来20年的生活奠定了基调。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Simon又开始投资房地产、技术移民。即使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使他们的投资缩水一半,但是后来又在楼市上赚了回来。等到他计划退休的时候,已经有了澳洲身份,还在悉尼有了两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此外还和妻子有40万澳元的养老储蓄金。现在,Simon的孩子在悉尼上大学,Simon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上午和妻子一起到咖啡店,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吃早茶,是他最惬意的时光。镀金饭碗被敲破,未必是坏事敦煌网创始人王树彤针对目前外企的“40、50”现象感触颇深,他认为伴随着外企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白领精英们获得了相对丰厚的回报,但许多人并没有想过镀金饭碗也有被敲碎的一天。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刘兴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上的“囚徒困境”,表现在跨国公司的中国经理人身上,就是“玻璃天花板现象”。“这种事情屡见不鲜,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出现的外企白领一代的人生转型相当特别,因为他们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新一代,和以前知识构成相对简单、按照论资排辈被社会自然淘汰的50后、60后相比,这些40多岁的外企白领的成长经历了中国经济最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面临大量精力充沛、学习能力更强、起薪低廉而且供应无限的年轻人崛起,他们在人才市场上渐渐失去优势,这是特定的经济发展规律导致的。”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兼全球研究中心总监庞锦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外企的‘40、50’现象并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要看中高级管理层的知识更新和储备能否适应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看他们的经验和人脉是否对于外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否很难取代。对于某些专业性较高行业和职位,‘40、50’危机并不需要过分担忧。”刘兴阳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从制造产业升级为创造产业的过程,各个跨国公司在中国也开始产业和结构转型,中国本土企业也开始逐渐完善企业制度,因此这些多年打拼好不容易升到中高级职位的老白领面临人生另一次重大抉择。我个人建议他们好好想想。之前他们犹如一直在外企的高速列车上一路狂奔,从来没有慢下来停一停。应该调整好心态,放缓步伐,有时候换个环境不是坏事。”拉拉财富WEALTH《听海归大咖们夜谈 什么是他们眼中的“中国引力”?》 精选四中国人是靠拼命埋头苦干、追赶世界科技巨头而崛起。但当中国人以为快要追上国际先进水平,并沾沾自喜地看着身后被甩到越来越远的印度人时,却突然匪夷所思地发现:被中国追赶的世界科技巨头一个个地被印度人直接“接管”了!印度人成了这些国际科技巨头的CEO(首席执行官)和其他高管......“印度管理”会成为超越中国的秘密武器吗?仅从不可思议的“印度价格”和“印度时间”来看,印度几乎不可能与中国相竞争。但是,另外一个因素却不得不令人深思,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印度管理”。如果说,在制造业和工作效率上,中国已经甩出印度十万八千里,那么在管理能力上,印度人则已经甩出中国人二十一万六千里。如果印度有机会超越中国,机会点就在管理能力上。之所以会如此,不仅因为此事本身重大,更因为中国人至今还完全意识不到会输在哪里。
真正的危险并不是来自任何现实的危机,而是来自根本就意识不到的挑战。 印裔国际CEO的数量已多到不可思议▲谷歌公司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微软公司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美国的全球500强企业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10位是印度裔。中国香港裔(籍)和中国台湾裔(籍)分别有1位,但中国大陆人却榜上无名。关键问题是:除了谷歌与微软,摩托罗拉、百事可乐、诺基亚、软银、Adobe、SanDisk、联合利华、万事达卡、标准普尔......这些在中国人心目中轰雷贯耳的国际巨头,其CEO级别的高管位置居然都被印度人拿下!
如果仅仅某些知名公司的CEO是印度人,可能还不足以让人感受到不可思议和震惊已经达到什么程度。谷歌董事会的13位高层领导中,居然有4位是印度裔。早在200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都来自印度,中高层管理者中印度人的比例更高。今天的比例更是比10年前高得多。除了企业高管,越来越多的印度人也开始担任欧美知名商学院的院长。在中国人心目中,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是一个只要子女能进去学习就算光宗耀祖的常青藤学校,2010年7月上任至今的该学院第10任院长尼廷·罗利亚(Nitin Nohria)是印度裔,他也是哈佛大学102年历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长。这让中国人情何以堪?相比之下,中国人在美国高科技企业中的能获得管理岗位的不仅凤毛麟角,而且还在全线溃退。能去美国的很多都是从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北大、中科大等等211、985名校)毕业的高才生,最终在美国却只能当纯打工角色的工程师、架构师。原来硅谷被称为IC的天下,I指Indian,C指Chinese。但现在,硅谷的别名已经叫“印度谷”了。让我快要发疯的并不是中国与印度之间在管理发展上如此巨大的差距,而是直到现在,整个华人群体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华人社会对此问题做出的总结更是荒唐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如同我们感觉印度人时间观念差到不可思议的程度一样。印度人语言能力强——可印度人语言能力再强,能强得过美国白人吗?况且在美国,华裔二代连中文都没几个人会说了,语言的能力还会比印度人差吗?印度人抱团,甚至排挤中国人——这纯粹在拿自己的心思去度量。
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如果你跑步跑不过对手,就是跑步的能力不如对手;打球打不过对手,就是打球的能力不如对手;踢足球踢不过对手,就是足球能力不如对手......扯那么多根本没直接关系的东西干嘛?做管理做不过印度人,原因就是中国人自己管理能力差,用得着绕那么多弯子去找借口吗? 印度的管理能力是怎么来的?我担任中兴印度公司CEO期间,招聘过大量印度本地员工。最初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印度本地员工的简历中,在教育经历方面,他们无论技术专业是什么,都同时还有一个MBA学历。
刚开始我以为,是人力资源部门初选完了以后,把双学位的优秀人才留了下来,所以不一样。但当我发现一个又一个简历全都有MBA学历时,感觉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于是我让人力资源部门把所有只要收到的简历全都拿给我看一下。前后检查了有上千份简历之后,我惊呆了:几乎找不到一份没有MBA学历的简历!
怎么会是这样?于是我问本地资深员工:为什么每个高校的印度学生全都学习MBA呢?他们只告诉我,所有印度学生都是这样。大多数人根本说不清原因是什么——已经完全习惯成自然了。如果哪个学生不学MBA,在印度才会让人感觉难以理解,如同在中国上学居然不学中文一样不可思议。MBA已经是印度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只有一个比较老的本地员工告诉了我印度独立后如何发展管理学院,尤其是印度管理学院的历史。印度不仅专业的管理学院长期持续发展,而且将MBA课程普及到了所有高校的所有专业学生中去了。在印度所有高校毕业生中,学习MBA也成了一个默认的必须选项。
几乎所有中国孩子在学校都打乒乓球,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世界乒乓球比赛最后的决赛基本就没其他国家什么事儿了。在国际赛事上拿了世界乒乓球冠军的中国选手,如果马上回国来参加一个全国性的乒乓球大赛,被打到10名甚至20名以外,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中国也有MBA教育,但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成功人士”花几十万元才能参加的MBA或EMBA班。在这种MBA班里,真能学到什么知识技能不知道,但能知道的是可以认识到什么人,形成什么圈子,幸运的话还能泡个明星什么的。另一类是高考后直接进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学习的本科学生。由此就该清楚,为什么中国人在管理能力上被印度人打到这么惨痛的地步了。 为什么印度人的管理能力独步全球?美国、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包括中国都有MBA教育,为什么印度的MBA会这么厉害?重大的区别在于: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管理或商科的专业学生从一进高校就学商科,更高学历也是商科。这会导致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不太懂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但是,印度的MBA却是所有学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使印度的MBA具有其他所有国家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专业和管理全都懂。道理非常简单,当一个学生即懂专业又懂MBA时,即使做一个普通研发者,也有巨大的优势,做管理者更是如此。仅以沟通能力为例来说明一下。
印度人管理上强于他人的肯定不只是英语的语言能力,更是强大的沟通能力。切不可简单认为印度人只是“能说会道”,“沟通能力”与“语言能力”看似很接近,事实上却有巨大的区别。中国企业在进行管理培训时也会讲沟通。他们是怎么讲的呢?
知道人家犹太人一个人过来,为什么中国企业需要五个人才能应对?因为别人一个人可以把所有问题全解决了,而中国企业五个不同专业的人过来,也未必能把所有相关问题都覆盖。犹太人同样是专业和管理能力都超强的民族。因为缺乏真正科学专业的管理培训,大量以佛、道、中华传统文化甚至易经、算命、成功学为装点门面的所谓企业培训充斥于中国内地市场。
中国人在管理上输给印度人,是因为语言能力差吗?如果你听过中国外语学院毕业学生的语言交流就知道,这种说法纯属瞎扯。只要中国学生清楚该学什么,他们会把任何知识包括语言,都学到最极致的程度,但关键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该学什么才能与印度的管理能力相抗衡。对“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呼吁,在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早就存在了,但问题在于如何复合?直到今天,包括呼吁的专家自己也没真正明白。
中国搞外交的人外语都很好,但似乎也欠缺专业知识背景,这同样造成一些问题。
印度人的管理能力并不是在长期历史中自然形成的,而就是印度独立后人为培养的结果。
印度人管理能力的强大并没有在印度国内充分体现出来,因为太多需要管理的印度人仍是没有经过现代科学和管理培训的底层劳工。但是,当具备超凡脱俗才干的印度管理人才到了国外,这种能力有了其他国家高素质员工的支持,他们就会一飞冲天。美国人提出的概念“中美国”(Chimerica)并未被中国所接受,可是,通过印度人的管理在未来自然形成的“美印度”AI(America India),加上人工智能(AI),会使制造业彻底摆脱对普通劳动力的依赖,却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格局。仅仅一个印度不会成为中国的威胁,但如果中国未来面对的是AI+AI(美印度+人工智能),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中国人管理的致命缺点在哪里?中国专业人才普遍缺乏管理能力方面的专业教育,不要认为有大量在领导岗位上工作的中国人,他们就会自动学会如何管理。在缺乏现代管理教育的情况下,中国人会形成自己的特殊管理文化。如果没有科学发展的现代管理体系的知识,就一定会有别的东西来填充。首先是——官与权一谈到管理,中国人心目中首先出现的就是权力与官位。官大一级压死人,有权有官位,才好管人、修理人。其次是——**虽然前面我们谈到,中国的企业管理培训中也会传授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但一谈到管理,却总是无形中变成**。说到办公室**,制衡就会充塞进中国人的脑袋里,形成互相拆台的恶性局面。第三是——厚黑
其实,现代管理也有制衡,但是中国人的制衡方法更多以一种权术来不受控制地体现。问题还不在于**,而在于用什么方式实现公司内的办公室**。即使在公开的出版物中,《厚黑学》之类著作也成为一类比正式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更受欢迎的东西。无原则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互相攻讦被人们津津乐道。当这些东西风行,有人靠这些东西成功时,又会强化这些东西在中国人中间不受约束地以非正式方式流行并得到传授。人们分析社会和现实,也都是以这一类厚黑知识权谋体系作框架,从而被锁定到这种认知中而不能自拔。人的本性其实都是一样的,问题只在于你如何去处理它们。所有企业,无论中外,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用不同的知识体系去处理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中国很多优秀的企业,是靠创业者的天赋和悟性,以及精通“中国式的管理”而获得成功的。但当他们不在时,那些成功的企业会陷入内斗而瞬间崩溃吗?所有人心中其实都有这样的疑虑。但对国外优秀企业,却很少人有这种担心,最多是担心他们的战略与效率。因此,无论中国企业成功到什么程度,人们心目中总是存有一丝阴影,一种因管理能力的普遍和极度欠缺而令这些企业最终可能毁于一旦的忧虑。
说到这里,网友们可能会问另一个问题:你说印度管理人才这么优秀,中国人的管理能力严重欠缺,那中国企业这么多年为什么会迅猛发展,并使中国的经济科技都在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呢?中国当然有自己的优点,弄清楚这些优点,才能更清楚全面地理解我们需要克服的弱点。中国人的优点就在于不可思议的“中国效率”或“中国速度”。钱来啦理财,100元起投每一笔小小的投入都将成就梦想?↓↓↓点击【阅读原文】领取新手礼包!《听海归大咖们夜谈 什么是他们眼中的“中国引力”?》 精选五原标题:看看你留学回国能拿多少工资?创业成功几率如何?——《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发布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2日讯(记者欧阳梦云)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今天联合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工作,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超越金融业成为就职人数最多的行业,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明显增加,成为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与2015年相比,海归选择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有明显增加,增长11.3个百分点;相应地,海归选择外商/港澳台独资企业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显示出国内民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力逐渐增强。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以下简称“海归”)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可以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人才磁铁”效应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海归群体的快速增长使其就业压力更甚从前,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全球化智库(CCG)多年来持续跟踪研究中国海归。2015年,CCG与智联联合发布了《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引起了舆论和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反响与关注,近百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对报告所揭示的新生代海归所呈现出的特征、就业创业的趋势进行了广泛报道。为持续跟踪海归回国就业与创业的现状和问题,预测未来海归就业创业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再度携手,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于日联合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为《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部分要点:一、北京送出的留学生最多,硕士学历超60%,商科增长至近半数根据《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从海归出生地来看,北京稳居首位,且比例远远超过其它地方。上海、郑州、广州、西安、成都居前六位。从海归出国前的所在地来看,北、上、广位列前三,成都、天津、西安、武汉、南京、青岛、杭州、郑州等东部较大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紧随其后。在国外获得的最高学历中,硕士研究生占比最高(61.5%),其次是本科(31.0%),博士研究生(3.5%)。在国外获得最高学位的主修科目中,商科居首位,占比近半数(47.3%),应用科学居第二位(16.2%),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占比非常接近(10%左右),自然科学占比最低(7.4%)。与CCG和智联卓聘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2015年报告”)相比,商科为主修科目的海归比例增长了12.1个百分点。二、近半数海归认为自身竞争力高于国内同类学生,六成海归有海外全职工作经验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海归认为,海外留学对生活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很大提升,近半数认为创新能力、扩大人脉网络也得到了发展。在就业方面,海归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国际视野、语言优势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全职工作经验且时长在1年及以下的占比28.1%,1年-3年的占比18.1%,3年-6年的占比6.4%,6年及以上的占比3.5%。但调查中,海归也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存在劣势,主要表现在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回国错过校招季;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海投效率低下;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等。调查显示,与没有留学经历的人相比,48.4%海归认为其自身优于国内同类学生,22.8%的海归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差别,10.8%的海归认为不如国内同类学生。三、近半数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多数海归对国内就业形势和政策尚缺乏了解调查显示,46.3%的海归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45.9%的海归尚无清晰规划。海归最希望**在以下四方面进一步完善吸引留学生的激励保障政策。1、提高人才薪酬福利待遇(74.2%)。2、搭建青年海归交流平台(59%)。3、建立人才补贴制度(50.6%)。4、解决户籍住房位居前四位(47.8%)。四、海归中独生子女已占七成,回国的主要原因是与家人团聚,海归融入国内生活工作状态明显好转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发展的原因主要为方便与家人团聚以及受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分别占比70.6%和63%。这与调查样本中70%以上的海归是独生子女不无关系。回国之后,50.5%的海归能顺利融入国内生活与工作,认为虽有困难,但能逐渐克服占比44.7%。此外,4.8%的海归表示回国后始终无法完全融入。与课题组2015年的调查结果(“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9%”)相比,海归融入国内生活工作状态明显好转。五、三分之一以上海归认为留学收益大于成本,半数以上海归认为5年内可收回留学经济成本,半数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晋升调查发现,海归群体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认为收益大于成本的海归占36.3%,认为收益与成本相当的海归占18.1%。从留学经历对个人国内职务变化的作用来看,50.1%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提升,44.8%的认为基本没有影响,剩余5.1%的海归人员认为留学背景不利于个人职务晋升。其中52.7%的海归回国后没有跳槽,有1次跳槽经历的占比20.6%,2次的占比15%,3次及以上的跳槽经历占比最低,为11.7%。六、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工作,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超越金融业成为就职人数最多的行业,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明显增加,成为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海归获得国内第一份工作耗时方面,32.1%的海归能在1个月以内找到工作,38.6%的海归花费1-3个月,18.5%的海归用了3-6个月。在就职行业方面,位居前五名的依次为IT/通信/电子/互联网、金融业、文体教育/工艺美术、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汽车/生产/加工/制造。与2015年相比,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就业人数超过金融业,从第四位升至第一位,增长10个百分点,反映出近几年我国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对目前单位所在行业未来十年发展前景的看法上,海归群体整体持乐观态度,27.1%认为非常有前景,32.4%发展平稳,19.1%认为将会转型升级或洗牌,11.3%认为会进一步萎缩。与2015年相比,海归选择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有明显增加,增长11.3个百分点;相应地,海归选择外商/港澳台独资企业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显示出国内民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力逐渐增强。七、销售和技术岗位类型雄踞海归就业榜首,工作岗位与海外所学专业匹配度较低,近七成海归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海归就业的工作岗位类型分布中,排名前五分别是销售、技术、市场/公关/广告、运营、行政/后勤,占比依次为13.5%、12.3%、10.3%、9.4%、8.4%。其次是财务、人力资源,研发,设计和产品等岗位。海归群体对当前工作岗位与其海外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偏低,认为非常匹配的仅为16.9%,认为匹配程度一般的为54.5%,认为完全不匹配的占28.6%。在职级分布中,59.7%海归就业于普通岗位,占比最高。而就职于基层管理者的占比21.4%,中层管理者占比12.5%,高层管理者占比4.6%。相较于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收入,近七成海归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调查显示,海归的工资分布中,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22.7%的海归税后月收入为元,元、元的海归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5.8%。八、海归回国创业更关注与家人团聚和国内发展潜力,创业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创业方面,方便与家人团聚(63.2%)和看好国内发展潜力(56.6%)是海归回国创业的两大主因。此外,容易获得亲戚、朋友等社会网络的支持、国内创业环境好、持有专利技术及相关领域国内市场前景好依次占比33.8%、29.4%、18.4%。从初始创业时间上来分析,76.4%的海归从2015年至今开始创业。课题组认为,如此高的比例与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密切相关。在行业分布上,海归们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其中,创业者创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近五分之一。紧随其后的是服务和和文体教育/工艺美术,选择金融业的仅占10.3%。九、 北京仍是海归创业首选城市,二线特色城市成为海归创业新的发力点,城市发展软实力更受海归创业者关注海归创业选择的城市中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24.3%)、上海(8.1%)、成都(6.6%)、广州(5.9%)、武汉(4.4%),这五所城市几乎吸引了半数创业海归。创业所在地域呈现“一线城市为主导,二线特色城市快速崛起”基本特征。其中,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集聚,对海归的吸引力较大。调查显示,海归选择创业城市的理由呈多样化特征。首先,经济发展、人脉关系、环境舒适、文化多元包容性强、资源集中五类原因认同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青年海归协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