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更智慧更勤奋否则你们会期末考试失败

名言警句相关内容成功源于勤奋作文500字 15篇
当前位置:&
成功源于勤奋作文500字 15篇
第1篇:成功源于勤奋成功与勤奋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勤奋的努力,俗话说的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辛勤的付出哪能有成功的源泉。成功的路上无捷径,只有勤奋才是成功的源泉。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天都要求自己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毛笔,就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正是因为王羲之的坚持与勤奋,他才被人称为&书圣&。苏秦,因为求官不成,回家后被人家看不起,他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籍,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胀,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他就用锥子狠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在读书。正是由于苏秦的勤奋,终于他学有所成,成为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活动家。从古人的实例中我们知道了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勤奋刻苦,因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
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考试不及格,老师要让他留级,同学们也笑话他,但他却不悲观失望,而是发奋学习,最后取得了优异成绩。出国留学时他又刻苦钻研,为中国人争了气,成了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科学家居里夫人也是孜孜不倦,勤奋探索才发现了&镭&,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她勤奋刻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硬是攻克了几门外语。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就是勤奋的结果吗?试问,如过他们不勤奋,他们会有今天的成就吗?
成功总是与勤奋形影不离,正如高尔基所言:&天才源于勤奋&。正是由于勤奋司马迁才写成震古烁今的文学巨着《史记》。正是由于勤奋陈景润才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成为着名的数学家。正是由于勤奋居里夫人才发现了&镭&。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重要保障,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只要勤奋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勤奋学习吧!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朋友,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用勤奋去攀登智慧的巅峰,用勤奋这把金钥匙去打开成功的大门,让自己火红的青春,点燃灿烂的明天。(
&&&&高二:邹明杭
第2篇:成功源于勤奋有些人认为,成功只是一个人运气或天赋好坏,我没有这样的运气与天赋,所以我也就不太可能成功。这只不过是在为自己找借口罢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说过:&有时候人们觉得我的成功是因为天赋,但据我所知,所谓的天赋不过就是努力工作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成功并不只靠天赋与运气,更重要的则是勤奋。
还有维多利亚&贝克汉姆无疑是世界上最为时尚、性感的女性之一,但在她成功的背后,原来她曾经每天晚上都对着镜子挤眉弄眼练习一个半小时以上,好让自己的举手投足都显得性感,而且非常注重嘴部练习。
而对于我们熟知的&飞人&刘翔来说,天赋也只占了一小部分,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每天都要跑上10公里左右,才跑上了领奖台。
然而,有些人虽有天赋却因为不够勤奋,而最终却蜕变成平凡甚至平庸之人。
《青年博览》上曾超载过一个事例,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就会微积分,被认为神童。进了安徽科技大学,他不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高中文化补习班,却只是到图书馆看他的微积分,一个月就声称已学完。休学一年后,又不努力学习,经常闲逛,学校只得让他退学。无奈,他只得当上了油漆工作,从此结束了&神童&的生涯。
由此可以看出,人有天赋只是一个基础,想搭起成功的大厦,必然少不了勤奋的砖瓦。(
所以让我们相信,勤奋可以赢得一切,努力学习,造就我们自己成功的大厦!
第3篇:成功源于勤奋我们都羡慕伟人们奇异的发明,文学家出类拔萃的文笔,可是仔细想想,他们中哪个不是勤奋好学的典范?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因此,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奋者,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为了防止自己睡着,他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另一端挂在屋梁上,令自己始终清醒,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苏秦读书时也为了不犯困,用锥子刺击大腿,最终学成满腹经纶,挂大相国印,主持合纵抗秦大计。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小时学弹钢琴的时候,专注得令人吃惊,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滚烫。为了能长时间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了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以后又接着弹。水撩到地板上积少成多,最后都从木板缝隙间漏到楼下房东的屋子里去了,他也毫无知觉,女房东经常为此大喊大叫。
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如果因为害怕艰苦而去另觅佳径,结果只能是既费时又没有成功,再聪明的人也无法成学。
南北朝时期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所作的《汉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过着满足安逸的生活,不再勤奋刻苦,再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人们称之为&江郎才尽&。没有勤奋好学,又缺生活资料,怎么会写出好文章来呢?
由此可见,勤奋是我们人生中最不能放弃的东西,它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刻苦勤学,为自己的成功打好基础呢?
第4篇:成功源于奋斗成功源于奋斗
有人说,成功是鹰击长空的勇气和胆量。
也有人说,成功是草破岩石的坚持与韧性。
是的,成功源于奋斗,成功需要勇气和胆量,成功需要坚持与韧性。
如果没有奋斗,仅有三根手指能动的霍金,怎么能在轮椅上完成他的伟大着作《时间简史》,又怎么能成为世界物理科学的巨人!
如果没有奋斗,双目失明后的奥斯特罗夫斯基又如何能完成他的着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
如果没有奋斗,贝多芬也不会在失聪后,再有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生命交响曲的铿锵旋律。
如果没有奋斗,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也不会连续两年荣登全球富豪榜榜首。
如果没有奋斗&&
由此可以看出,成功不是靠金钱、权力和地位,更不是凭借美丽的外貌,它需要的是那种奋斗的精神,那种永不言弃的执着。
或许,你的人生道路上总是布满沼泽和泥潭。
或许,你的生活中总是遍布阴霾,见不到阳光和彩虹。
或许,你虔诚的祈祷总是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
或许,你经过九百九十九次奋斗,却始终没有见到你所期待的成功。
你该怎么办?
朋友,请不要犹豫,不要灰心,更不要放弃!
再奋斗一次,或许你就会找到沼泽和泥潭中的坦途。
第5篇:成功——只属于勤奋的人&一二三四,二二三四&&&舞蹈老师黄老师在打着节拍。令我想起我学舞蹈的全过程,我似乎又回到了五岁学舞蹈的时候&&
在我五岁的时候,我的妈妈带我去了一场艺术表演,我对一个表演非常喜欢和羡慕,这个表演是&&奥地利的着名音乐家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令我很羡慕那些表演节目的姐姐们,就叫嚷着求妈妈带我去学跳舞。第二天,妈妈就带我去了一个芭蕾班&&
芭蕾班的小朋友都穿着雪白的蕾丝裙,旋转起来像一只只漂亮的雪白的小天鹅,老师来了,她把我们带到练舞室她很温柔的把我介绍给芭蕾的小朋友们,然后我们就开始上课,上课的内容是&&练基本功,基本功的内容为:压腿、弯腰、一字叉、踮脚&&我累得不得了,也疼得不得了,一次,两次,三次&&练舞越来越难,动作也越来越难,疼特哇哇大叫,我的自信心很快就被摔挎了,最终,我退出了舞蹈班&&
通过了这次学舞,我得到的启示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我更明白了:成功只属于勤奋好学的人!
&&&&广东佛山高明杨梅中心小学六年级:易可华
第6篇:天才来自勤奋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靠勤奋换来的。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和诺贝尔就是很好的例子。
史蒂芬&霍金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但霍金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弃了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
如果霍金得病之后就放弃学习,放弃对知识的渴求,那他还会成为影响世界的科学家吗?
爱迪生说的没错: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第7篇:勤奋也是一种财富财富有很多种,善良是一种财富,聪明是一种财富,而勤奋也是一种财富。
一次学校要大扫除,那是我正读五年级,是班上的劳动委员,在大扫除的前一节课老师让我分配人手,并让我提高一下我们班上的土气,我说:&为了班上的荣誉,让我们一起努力。勤奋一点。&大扫除的时候大家果然很卖力,那一次我们班的卫生评比是排第一,当老师表扬我们的时候我们收获了勤奋的财富。
还有一次,我爸爸去吉安参加比赛,所以他要在家备赛,而当时妈妈又去出差了,那时我为了让爸爸安心备赛,保好包了所有的家务活,甚至是做饭菜,而爸爸他每天都要读到十二点钟,而我只能和他一起背水一战了,当时我们的勤奋使爸爸能安心备赛,而爸爸的勤奋使他得到了&荣誉证书&,同时也得到勤奋的财富。
在六年级时,我要去参加数学竞赛,为了能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就买了一本竞赛的书,天天写,天天练,吃饭时也写,上厕所时也看,而这些题目好难呀,所以每天要很晚去睡,那时真的好累呀,但我去拿回了第一名的成绩,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勤奋的财富,真的好重呀!
勤奋也是一种财富,就看你能不能得到这些财富?看你是不是能发现更多勤奋的财富吧,努力吧,加油吧,让我们得到更多勤奋的财富吧。
第8篇:成才来自勤奋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许多古今中外的伟人名士,专家学者,他们成才的奥秘之一都是勤奋。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他考试不及格,老师要让他留级,同学们笑他,他不悲观失望。从此发奋学习,最后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出国留学时又刻苦钻研,为祖国争光,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有没上学的张海迪姐姐,身残志坚,勤学苦练,克服了健康人也难以克服的困难,硬是攻克了几门外语&&他们都是因为勤奋而成才。
勤奋就像一支梭,会使你的智慧越&织&越多;一个不勤奋学习的人,无论他多么聪明,也会像长满荒草的良田,蚀满斑锈的宝剑。《伤仲永》中的方仲永虽然天资过人,才思敏捷,但后来他变成平凡的人,就是因为他没有好好学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让后人都为他感到哀伤,叹息。
每一个有志于人类的人,都必须勤奋学习,勇于攀登,因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智慧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勤奋的结果。只有握住打开宝库的大门。并且,汗水是丰收的忠实伴侣。不问耕耘,哪来收获。
虽然我们还小,但我们应当铭记:莫嫌天涯海角,但肯扬鞭有到时,勤奋是通向成才彼岸的必由之径。
成才来自勤奋。
第9篇:奋斗,成功人生的成败往往就在一念之差,失败者并不比成功者逊色,只是他们缺少了斗志。那叫做奋斗。
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予我们每个人奋斗,只是有些人没有彻悟,没有好好利用。奋斗也是一种生命物质,会随着经历挫折而越长越大,越动荡,越勇敢,奋斗在推动我们前进。俗话说,逆境出人才,逆境中奋斗才会爆发,才会不停地在逆境中寻找生的希望。黑暗的深渊中,奋斗是微光;干涸的土地中,奋斗是水滴;严寒的肃冬中,奋斗是热量。
成功从来不是偶然,中国上下五千年没有一个伟人是巧合成功,他们有奋斗的证据,他们的成长足迹中有付出过心血,他们一路走过来的脚印中,没有完完整整的,有膝盖的磕印,有摔倒的血迹,有汗水浸湿的泥沙。他们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生命的卑微因奋斗而变得精彩。奋斗会伴随着我们一生,但奋斗中的艰辛并不会持续着,历经艰辛,后面的路会渐渐平坦。
我们奋斗的目标也许不一样,但动力源泉是一样的。有些人奋斗着为了考上好的学校;有些人奋斗着找到好的工作职位;有些人奋斗着为国家做出贡献&&&&&&有些人一生在奋斗。奋斗,有辛酸的泪水,有误解,有难舍难分之处,但这一切,无法阻挠我们的前进。
奋斗过,才会懂,会坚强,会前进。
&&&&初一:叶青
第10篇:奋斗才能成功人的一生,在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成功。
居里夫人就是一个奋斗者。在多年的奋斗中,她发现了一种放射性元素&&镭。这就是她奋斗的结果&&成功,为人们作出了贡献。
也有一些人说:&我也奋斗过,为什么没有得到成功呢?&这些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有过。要奋斗,就会有失败,失败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就像&发明大王&爱迪生一样,他为了发明电灯,失败了多少次啊!可他并没有放弃,&跌倒了就要爬起来&这是每个人失败时,都要说的自豪感。最后,他发明了电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许多奋斗者就在最后一刻失败了。他们没有赢得掌声与鲜花。但从我们看来,他们是应该得到掌声与鲜花的,因为他们奋斗过。
就拿我来说吧!小时候,我不知道奋斗,只知道玩。一眨眼就来到5年级,我才知道要奋斗,要努力学习。尽管我那时的成绩连及格都不及格,可我知道奋斗。于是,白天,我在努力学习,上课专心致志听老师讲课;下课,就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还学会了摘抄好词佳句;晚上,我又认真复习。就是&奋斗&这两个字激励着我前进,由于我奋斗,一下子在班上排到了第三名,但我绝不能骄傲,还要继续奋斗,做到在全班第一,全镇第一,全市第一&&
朋友们,奋斗吧!只有奋斗,才能成功。无论我们在学习上,生活上,人生中,都离不开奋斗。
&&&&北京海淀区田村中心小学五年级:小甜心
第11篇:勤奋纵观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伟人所取得的成绩,无不是靠自己的勤奋而得来的。你说不是呀?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也要勤奋学习吗?
记得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由于我只想着玩,结果耽误了学习。有一天,妈妈对我说:&你将来要想上好的中学,必须要勤奋学习!&妈妈又以表哥学习认真努力,终于取得好的成绩考进重点中学的事例来教育我,我使劲地点了点头。在上课的时,我专心地听老师讲课;回到家认认真真地写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每天晚上在临睡觉前看一个小时的课外书。就这样,我埋头苦学,希望靠自己的勤奋来取得好成绩。在期末考试那一天,监考老师拿着一沓试卷微笑着走进了教室,试卷发下来了,我迅速地看看了看试卷,拿起笔,便胸有成竹地做起了试卷。最后,我自信地把试卷交到了监考老师的手里。公布分数了,我紧张地听着老师念着。&杜京睿,数学100分,英语100分。&我听了欣喜若狂,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是啊,这是我勤奋学习的结果,以后,我无论学习什么都要勤奋。
学习贵在勤奋,虽然有时也会失败,但也不要放弃,让我们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这样,希望之光才会驱散绝望之云。最后,只要我们坚持勤奋,就能得到满意的收获。
&&&&扬中市同德中学初二:蒋毅
第12篇:勤奋纵观天下无数的成功事例,你会惊奇地发现:成功,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
有人说顺境出人才,也有人说逆境出人才。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片面的。我们今天的学习环境是无人能比的,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努力学习。
一个人是否成才,决定于每个人的内在因素――即他能否勤奋读书。只有勤奋读书才能成才。
人的经历是有限的,我们的经验、感受也都是有限的。而读书,则能让我们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而超越这种局限。
读《水浒传》,我看到了农民的力量,也找到了其失败的原因;
读《西游记》,我看到了鬼怪的可怕,也感受到了正义的伟大;
读《红楼梦》,我看到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真情,也懂得了封建家族灭亡的道理。这难道不是读书而懂得的吗?
红楼是女娲补天的石头缘;
断桥是千载一逢的人蛇缘;
聊斋是人妖相恋的狐人缘;
梁祝是比翼双飞的蝴蝶缘;
难道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清华园吗?
既然我们能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何必非要做一根野草;
既然我们能够奏出汪洋大海的雄浑磅礴,为什么要学纤瘦小溪的喑哑。
逝者如斯夫!逝者如斯夫!几千年前有人站在河边大声的说。可那个人并不是我们。我们要珍惜以及珍重现在所拥有的。
花落下,是因为花开过,更是因为它曾努力过,那我们呢?我并不知道,我所知道的就是:人*勤奋=x
第13篇:成功源自勤奋国子先生教诲弟子:&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字字珠玑,微言大义,我想只有切身体会过之后才能发于肺腑吧!也许这也正是韩愈老先生这句经典被编入教材,连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的原因。但是,我又不禁有发一问:如今真的将这&勤&付诸于行动的又有几人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难免会在生理或心理上的存在一些缺陷,不过毕竟命运对每个人都是是公平的:勤,亦能补拙!若非如此,谁又能想到那个幼年身患口吃,常常在辩论会上被驳倒,在生活中被取笑的德斯梯尼,能成为着名的演说家呢?这应该就是他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坚持每天的练习的&勤奋&结果。这也令许多人为之震撼而瞠目结舌。
我们不时的会发现身边存在这么一类人,他们热衷于抱怨,抱怨生活条件差,抱怨学习环境艰苦,抱怨以上种种使自己不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更不知勤奋二字为何解!但是,如果这些真的能成为放弃勤奋的理由,那么当面对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照读的车胤、映雪读书的孙康,又情何以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坚若此。&宋濂用亲身的经历阐述着这么一个道理:勤,也能弥补生活条件上的不足。
&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爱迪生如是说。成功之路本就是汗水铺就的。众所周知,张海迪之所以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是与她的勤奋所分不开的。童年的不幸,使她倍受磨难,注定了她的一生在轮椅上度过。可她永不言弃,最终用汗水铸就了辉煌,成为了中国的海伦-凯勒。我想人们在欣赏她脍炙人口的《轮椅上的梦》的同时,更欣赏的应该是她那份勤奋的品格。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是啊,人的一生本就如白驹过隙,如果不勤奋努力去求索,去追求,又能拿什么来证明生命的意义呢!勤能补拙,坚信这一点,成功的大门才会像你开启,你才能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第14篇:成功来自勤奋&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一个人的成功,是来自于勤奋的,
顺境、逆境、机遇,仅仅只是客观条件虽然是重要因素,但成功的决定因素应该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
汉代的匡衡,幼时家境贫寒,他非常爱好读书,但是他没有钱买烛夜读。他家的邻居虽然每晚都灯光明亮,却有高墙相隔。于是,匡衡凿壁穿孔,借光读书。后来,匡衡终于成为一位有学问的名人。这就是&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的客观条件如此低劣,可是匡衡却成长为一位知识渊博的人,靠的是神什么?--主观努力。
再如,众所周知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的困境中,仍然写出了不朽的着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在此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朝代,这样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由此可见,客观条件的好与坏,并不是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决定因素是主观努力。
人生的传舵掌握是在自己手中的,能否在这行进的队伍中成为佼佼者,全都是靠自己勤奋努力,因为客观的条件并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成功的主要因素是自己的主观努力,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开发区四中:李智
第15篇:成功源于奋斗一座山,如果没有经过奋斗,就不可能巍峨高大,直入云霄;一棵树,如果没有经过奋斗,就不可能根深叶茂,林荫蔽天;一条河,如果没有经过奋斗,就不可能气势磅礴,奔入大海;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奋斗,就不可能意气焕发,步入成功。
古往今来,奋斗贯穿了历史的主线,在人生的道路上引领了多少人的成功。
明代历史学家谈迁,29岁时开始创作《国榷》。
因为家境贫寒,没有钱买参考书,他只好四处求人,借书来抄。一次,为了查看一点资料,他带着干粮,冒着大雨走了100公里路。春去冬来,他奋斗了整整27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本史书,这时他已经56岁了。不幸的是,他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书稿被人偷走了。大家原以为他会消沉下去,谁知第二天他又开始奋斗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他花了十年时间,把这本书再次完成,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了。
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她是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成功的背后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在支撑?是奋斗!奋斗使她在烟熏火燎中度过,最终发现了镭射线。
我非常喜欢冰心奶奶的一句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的,奋斗是成功的通行证,成功是奋斗的结果。
&&&&初二:蔡梓微
本文地址:https://www.wan-jing.com/127749_chenggongyuanyuqinfen_zuowen_500/
注:成功源于勤奋作文500字 15篇系列作文为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热门资讯榜智慧比勤奋更重要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智慧比勤奋更重要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智慧,是思考问题的深度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努力学习 发言稿(最新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努力学习 发言稿(最新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转》【千万不要学文科】——既然学了文,更应该认真看看【护花宝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492贴子:
《转》【千万不要学文科】——既然学了文,更应该认真看看
题记:“千万不要读文科”的含义,绝非文科不重要,而正好相反,而是因为文科太重要了!文科学习将对每个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才不能去“读文科各专业”,不是不要学。 千万不要读文科 系列一---中国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文科教育问题(家长必读)
作者: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千万不要读文科”的具体含义指:一:不能上国内各大学的文科各专业!二:不能用国内文科课程教授的方法来学文科!三:当心目前中小学的文科课程教授方法,它基本上就是正在破坏你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元凶!其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存在严重问题,因此个体必须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当然,我也不反对驼鸟式的解决方法,也不支持!四:真学文科,上策是得遇明师,可是在中国,这基本上没有太大可能。我们只有如于丹之类的“名师”,没有“明师”,所以只好走下策-----自学。最好有一个读书会团体共同学习讨论,避免走入死胡同。五:千万不要使用国内出版的文科“通编教材”,这种编者为了自己评职称搞出来的“课程和教材”,基本上都是垃圾。最好直接读原典,连翻译都不能看。 在中国,做父母的,以及做学生的,如果还有选择的机会,就千万不要去学文科。因为中国根本没有真正的文科。更准确一点说:中国的大学里,当然有很多“文科专业”,但只有“名文科”,而非“真文科”。也可以说:中国的所有文科,名称虽然不一样,学校也不一样,但骨子里都是一样的,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内涵”和“价值”。在中国学文科有两个缺陷:第一是不好找工作,将来谋一个饭碗不容易;中国的市场经济,只认“工具理性”,不认“人文理性”;所以各位读书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要找一个好工作,就不要去读文科。最好学一点实用性强的技术性专业。当然,你会说:学问非关稻粱谋,没有必要为了工作而学习,可以为了提高自我而学习。没错,这种观点,正好是学文科的真正意义和精神。文科存在的价值,就是提升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品质和思维品质,也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可是,在中国,如果你真有这种理想,就更不能报考文科各专业! 原因和理由就是:中国文科的第二个缺陷(最重大的缺陷),是国内的所谓文科课程,不仅不能够提升思维水平,其培养方式和学习方法,反而破坏了正常的思维能力;因此,考上了文科专业的学生,即使有幸混到了一个饭碗,生活可能更容易变得“没有品质”,起不到“改进品质”的作用。 中国的大学,有三个专业的学生思维被破坏得最严重:第一位的就是艺术专业,接下来就是英语专业,再接下来就是中文;其中英语专业的学生,思维固然被破坏得很厉害(我遇到不少毕业后生活家庭工作方面活得很痛苦的英专毕业学生),但是考虑到在中国,懂英语算是一门“技术”,所以“为稻粱谋”还勉强可以接受;其他专业就不知有何可取之处了。这些专业的学生可以写出词汇很漂亮的文章,但是却经常让人不知道她们到底想表达什么?她们会有很多“理想”其实是梦想,但也经常让人不知她们到底想干什么?她们可以很有“情调”,但是个人生活以及工作和思维逻辑,都经常表现出混乱不堪的迹象。 其他文科专业比这几个专业略好一些,但是也好不那儿去。关于语文或者中文专业,你们不服气,可以找一本书,叫做[美国语文],看看别人的中学语文课本是怎样教的,再看看日本的语文历史教育方法,那才是真语文!我们“教育体系”里的所谓[语文],那不知道该叫什么东西,勉强称为[中文识字组词扫盲课+政治思想教育]课吧?国内的语文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严厉批评,还有人批评国内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是一批根本就不懂语文的“弱智”编出来的,此说有点过了,语文教学的问题不仅仅是课本的问题,还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问题。但这证明很多人已经发现我们学的课程肯定不是真资格的[语文]。因为:我们的国家语文教学大纲,明明白白写的是:语言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思维。可你们去问问,有几个老师懂得教思维的语文?或者懂得什么是语文的思维?所以,他们不是弱智,只是“弱思”而已---没有真正的思维能力!目前只有欧美的文科教授,在真正地教有思维的文科! 别以为我崇洋,一点都不!日本,美国那套,还比不过中国的孔子教语文的方法,孔子又比不过老子(谁让他拜老子为师呢,故有此说,崇拜儒家的人士莫怪)。因为中国的思维大师,没有人超过老子。 一个某知名重点大学商学院的优等生,已经保研上了商院的研究生;因为听了我的传统文化的课程,觉得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于是想要换专业去哲学院“全面系统地学习”,结果被我泼了冷水。
我的逻辑是:想学真正的中国哲学,就不能去读中国大学的哲学专业,宁肯自己看古书。要学西方哲学,也不要去上哲院课程,最好出国;所以无论中西,想学哲学的真学问,都没有必要去哲院。而要谈饭碗的话,哲院的文凭实在没有什么“含金量”可言。最终结论就是:根本不需要换专业!
该学生不相信,说自己在商学院学了五年,根本就学不到什么真正的经济学东西,觉得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所以才想换专业。我说真是痴,脑子进水了:如果你认为商学院没有经济学,该采用怎样的逻辑才能推导出来:哲院就一定有哲学?历史学院就有历史学?商学院即使没有经济学,但是有饭碗;哲学院如果没有哲学,连饭碗都不见得有着落。所以该选择那一个,是连小学生都算得出来的“基础经济学”问题,一个大学生还想不通吗?该学生还是不死心,跑去哲院听了一轮课程下来,终于死心了(好像还没有彻底死心)。对于已经听了的课程和老师,基本死心;但是抱怨说,还有高人不肯出来讲课让她听,没有见到,所以还是有遗憾,看来还是抱有最后的希望。这篇文章,可能会打破她最后的希望。 其实她早已经失望多年了,大学里所有的文科,都被她“研究”了一遍,觉得都是一样的,学不到真东西;因此早就想退学,但又自言“缺乏”退学的勇气,总想找到一线希望和一个留下的理由,好不容易找到以为可以“托付终身”的哲学专业,却又被我泼了冷水。当然,我不会劝人退学,不是为了学问,是为了饭碗。 真正的文科都是传授智慧,增长思维,开阔眼界,提高社会生存和生活能力和适应性的学科。 真正的文科,培养的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是社会的思想家,是人类生活品质提高的因素,也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真学文科的人,应该对人心,人性了解得非常透彻,而且他们还善于换位思维,所以,跟人打交道会是很得心应手的。如果他们需要找一个工作的话,可能会因为缺乏基本的技术能力而当不上工人,却可以去当老板,做策划和管理者;其实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当工人和普通职员也会很出色;真正的文科人才,就是社会的精英分子。比如美国惠普公司的女总裁费奥利丽娜,就是法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出身,刚开始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不起眼的文秘;中国目前最缺的人才,其实就是文科人才。最缺的原因,是中国培养不出来!培养不出来的原因,最开始是因为不想培养,毛开创的共和国不需要甚至极为排斥文科。现在是因为不会培养,所以没有真正的文科。十年前(98年)共和国朱总理跑到国外去呼吁:希望国外支援我们“管理人才”,想靠输血来解决中国文科人才极度缺乏的问题;可惜,文化的东西,靠输血解决不了问题。理工科的专业技术,到比较容易用钱来买到;所以直到现在,总理呼吁了十年,文科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了。
中国为什么没有真文科呢?因为中国认为自己不需要。 文科既然是思想,是思维方式,是价值观,是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回答,是生活的态度,是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也是对人对事的处理方法。其实也是创造力,是社会的活力;这些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用领袖的话说,就是百花齐放的。花园里所有的花都可以开,都有权力开,而且每一朵都是美丽的,这就是文科对于丰富人生和社会的价值。 可毛泽东并不喜欢,他只喜欢一种花,就是红花,他要“全国山河一片红”。就像吃肉一样,据说他也只喜欢一种吃法,就是红烧肉;思想,他也只喜欢一种,当然就是毛泽东思想。这也很好理解,思想如果多了,人就复杂起来,要求就多了,管起来很麻烦。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吃的菜,厨师也很麻烦一样,所谓众口难调; 所以,如果让获得了权力的厨师来决定中国到底需要多少种口味的菜,他会很认真负责地做出最“合理”的决策。首先会发一个文件:说明为了优化和提高国民的饮食水平,同时节省时间和整合资源,避免浪费,也为了防止各个菜系之间的竞争和造成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团结友好关系,今后全国只要做一个湘菜就行了。因为全国其他菜系的味道他都尝过了,证明都不好吃,就全取消吧。当然,他会好心地让其他门派的厨师都到湖南去培训,不管原来什么招牌的饭店,全改行学做湘菜。而且,为了保证“品质”不走样,该厨师还制定出一个全国统一的湘菜品质控制和执行标准来,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日常的检查工作和厨师培训,严格保证全国人民都能吃上统一口味的湘菜。因此,我们已经吃了几十年的湘菜。 毛泽东思想,的确是威力无穷的,而且伟大,光荣,正确,这些我们大家都能接受。毛泽东同志也成功地发明了一整套方法来“贯彻执行”这种思想,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思政教育系统。所以,其他的思想学习和教育,也就等于代表了其他各种各样的文科课程,自然传统的文科就都不需要了,全部都要取消。
毛泽东其实当年做得更彻底,他认为除了中小学教育需要学一些读写认记的基本技能外,所有其他多余的学问都不要学了。不仅不需要文科,连理工科都不需要了,所以他一度取消了大学,把青年学生们都赶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去了,还让教授们也全都参加“五七干校”,下乡务农,下厂当工人。后来有“内部参谋”提议说: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大学还是要办的。毛泽东也想通了:卫星上天,氢弹爆炸,这些事情靠农民好像的确还不行,虽然当年靠老蒋培养的人才回国效劳,把这些事情做成了,但是将来这些人老了,死了咋办呢? 于是大学总算恢复了,没有被改做农场;但是也停止运行了很多年,所谓的专业,也只剩下理工农医等实用性学科,传统文科作为毒草培养者,当然统统取消。而且,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当然是政治质量,学生们需要工农兵推荐的“革命小将”才有资格入学,这就是“工兵”-----工农兵学员大学生。这些人虽然思想好,但是文化谈不上,不过其中不少人目前早已在大学和政府机关里“发挥重要作用”,文凭也早就“与时俱进”,变成了各种硕士和博士,看不出来是“工兵”了。 学生红,专家教授们也要接受思想改造,经常政治学习,保证“又红又专”,“用毛泽东思想指导科学技术”,要求“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而且这一套毛式思维的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以至于被西方敌对势力攻击为“洗脑术”;国民党的大特务头子沈醉,经过“培训”(正式名称叫做“思想改造”)后放出来,还让他出国探亲,老朋友们以为他一定会乘机留在国外,没想到却跟老友话不投机,坚持回国了。这让西方和台湾都不得不服,蒋经国佩服之下把这套方法试图用到台湾,好像版本不正宗,效果不好,估计未得毛式真传。 大陆却坚持得很好,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每周四,大学里老师和学生们都要“政治学习”,源泉就是这里。 至于其他根本就不“创造价值”的文科,而且思想还反动(只要跟毛想法不一样就是反动),当然根本就没有必要办下去,全部要打倒重新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等都要“一切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所以,大学里的文科教授们是最凄惨的一群人:死的死(如老舍,傅雷,储安平等大批文革中“非正常死亡”的知识分子,要比当年咸阳坑杀的460个儒生多得多),藏的藏,闭嘴的闭嘴(如沈从文等明哲保身的一大批人);剩下来学乖了的“文科精英们”,都是绝顶聪明人,积极主动地全改行学做湘菜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郭沫若,他改学的湘菜得到了最高领导的高度评价。而且他不断歌功颂德的体制,把他的儿子也革了命,他也含泪说“就是好!还是好”可谓改行的榜样,这样的人还有一大批,目前他们都掌握了中国大学和文科的主流发言权,成为现在大学里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从思想深处,都非常善于把毛泽东思想融合进自己的学科中,坚定地“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并无情地打击其他不肯这样做的同事;这样经过几十年的思想“洗礼”,这些人连自己都忘了当初自己的不情愿,自动自发地执行早已过时的思想禁锢指令。 于是中国所有的文科,都成了一个模式,一个水泼不进的僵化系统,就算其中有几个异己分子,也不会有什么实质作用。外形不同,里面是一样的。就像是山西的面食有好几十种,看起来很不一样,吃起来味道却差不多,因为骨子里全一样。 至于大家说: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恢复的大学,不是开了这么多的文科专业学科吗?不错,但只剩下了“名”。现在的文科,外在的表达上或有所不同,但是在深处的思维和价值观层面上,不管叫哲学,文学,还是历史,政治,艺术等,本质上全都是“毛泽东思想闪金光”;在一批老教授退休后,现在的各专业教授,老师官员,统统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根红苗壮的革命群众,连见都没见过原来的“封建主义”文科思想学科教育,也不会有兴趣去深入了解,他们最擅长的研究方式就是“批判”,用他们掌握的思想原则来对其他学派(不管西方东方,古代现代)的东西指指点点;教学的时候当然只会把自己从小学的一套思想模式,再教给现在的学生;弄得就连今天的学生在学[老子]和其他涉及思想的任何课程的时候,理解问题和提问的方式,全都是毛式思维; 陈丹青在清华大学教书就很奇怪,现在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连文革的边都没见过,怎么说起话来居然是一整套的文革思维呢?这就是国内“文科教育”的功劳了。可这离“改革开放”和“恢复文化”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证明毛泽东思想的确伟大,文革思想已经被完美复制。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中国“湘菜教育系统”中的厨师们被强行要求作了几十年的湖南菜,现在虽然知道做别的菜系更有“市场需求”,也在努力地模仿和回忆,也“引进”了很多外来的思想和教材,甚至教练;但是由于已经做湘菜太久了,骨子里面的湘菜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已经改不过来;做别的菜总是只能得其形,不得其神了。文科的“魂兮归来”,不知道是何时的事情了。
最麻烦的是:我们到国外高薪引进“人才”,比如清华大学引进的“美国艺术大餐”教授陈丹青,想让国内学生学做美国菜,可组织上非要他按湘菜的一套做法来弄,结果弄得四不像。陈大教授报效祖国无方,只好辞职了事。由此可知:湘菜体系已经扎根。 连最没有“思想倾向”的艺术专业都如此难弄,其他“意识形态”更浓厚的学科,自然都不会有正宗的做法。比如经济学和管理专业,在“以经济问题为中心”的当代中国很热门,很多学子们,家长们热情地涌进来,以为可以学一个“世界贸易专业”就可以“与世界接轨”;但是有识之士如郎咸平等就点出要害:中国的商学院和金融专业,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集天下英才而毁之”,痛心之至!结果现在这几个“热门专业”已经是各大学分不出去的“过剩”专业;领导专家们,校长教授们说这是“市场需求不足”,胡说八道!连总理都承认我们极度缺乏管理人才,怎么可能需求不足。真实的原因是因为前几年亟需“管理”的企业老板们发现大学里招来的这批“管理人才”不但不懂管理,反而只会把管理搞乱。吃了亏后退不了货,但是不肯再继续进货了,当然就造成“需求不足”;而同时,企业领导们继续在头痛:如何才能找到和培养一个(或一批)会管理会做事的人?这些企业领导,宁肯用一个文科好的理工科生来培养管理水平,也不肯用纯文科背景的学生,更不肯用“管理”专业的学生来做管理人员,这不就说明了问题吗? 最后的结论就是:在中国的大学里,连这些最实用,最受社会需求的学科,能够也必然会用市场经济来检验的专业,如果都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你还指望其他更“虚”的,更无法检验的文科专业,能给你什么惊喜吗?只会更糟,更糊弄人吧?您还敢去学吗? 还有,从教学方法上来分析,各位也可以得出结论就是中国不会有真正的文科。所有的文科专业,骨子里都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离开这点,就不是文科。我们的大学,专家批评是“技术官僚管理模式”,的确如此:我们教文科的课程,居然统统是发一本教材来上课,讲知识点,学生在下面傻听,记笔记,考试,做试卷;一个学期下来,根本就学不到什么东西。这是“知识传授”的模式,不是文科教育!思维和价值观绝对不能这样教,不说西方,连香港大学都不是这样教的。香港大学的文科,还有些真东西。可我们所有的课程,全一个德性,一个模式,就是没脑子的模式,连业余水平都不如。(关于文科的教学要求和示范,请参见[千万不要学文科二]) 举一个例子,名声在外的今日学堂的英语学习模式,是我花了两年时间业余鼓捣出来的方法,其实就是“思维教学法”,结果学生零起点学了三年半,就可以熟练阅读原版“大英百科全书”,用英语记笔记,写文章,跟老外谈天说地,拥有地道的英语思维,学堂学生的英语可以比我这个“教学发明人”的水平还好。请问我们的英语教育体系不遗余力地培养了十几年的学生行吗?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英语学习,也是“知识传授”而非“思维教学”,所以把本来很简单的英语语言学习问题,弄成整个教育体系的“头等大事”和每个学生的“第一课程”,全国人民一起“疯狂学英语”,疯狂考英语,最终耗时耗力耗钱,还是没有学好! 大家其实可以想想:我一个工科出身,英语水平很一般的人,业余时间随便研究弄弄。就远远超过“体制教育”几十年的“研究水平”,实在是滑稽可笑,这也证明中国的体制学校英语教育水平之差,教学思想之落后,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不然,也不会成就中国火爆的英语培训产业。 英语专业如此,其它也一样!所以,结论就是:千万不能报考文科专业。真想学还不入自学,肯定比上大学更好些。绝非虚言!韩寒如果上了中国名牌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恐怕就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书,也挣不了稿费,只有去中学教语文的能耐了 中国学生真想要饭碗,考理工科还靠得住些。成绩不好,读技术中专,职业学校,就业前景都比上大学文科强。我一个朋友,中学毕业,上厨师学校,工作几年后,现在打工的年薪十几万,有几个文科大学生工资比他高? 最后,关于教育体系的问题,相信大家已经有了答案:教育科学,当然就是文科。如果我们没有文科,当然就没有教育科学。如果我们没有教育科学,当然就培养不出来老师。如果没有老师,当然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不仅没有大学,也不会有真正的中小学,这是一个完美的,自我复制的循环。我们教育体系的病根子,就是在这里! 为什么教育问题现在那么严重?病根在四十年前!这里提一下:别以为历史与我们无关,我们就活在历史里。WG的历史和痛苦,依然要大家承受;中央的一个文件,清算不了历史和过去;如果大家肯多想一想,很多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该做什么?其实也很简单。 缺乏灵魂的理工科
不会思考的清华大学生
---- 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协调问题
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我的上一篇文章是“千万不要读文科”,大家就想,理工科应该没问题吧?理工科也有问题,一样也很严重。注意我在文中推荐读理工科的建议,仅仅限于有利“找饭碗”这个条件;除此之外,国内的理工科教育,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理工科的问题,我们国家和教育界已经发现了:现在请各位上网去查一查,一直都有人在呼吁“文理不分科”的提议,关于“文理分科造成我国国民素质下降”的问题,其实潜台词就是:我国的理工科教育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了,所以要想来解决这个问题。至于国内缺乏灵魂的理工科教育对于国民“生活幸福快乐”的影响,早就麻木而视为理所当然,不在谈论的热点范围了。当然,反对文理分科,还有另外一个潜台词就是:文科学生缺乏基本的思维逻辑和理性,这与我上一篇文章的观点一致。不过重视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从呼吁的人的学科背景看来,是文科的“专家”居多,所以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理工科教学的问题。呼吁文理不分科教育模式的人,有包括政协委员在内的很多重量级人物,还有大学,中学的各级教育专家们。例如一直在呼唤中国教育改革的朱永新等人,也有不少民间的力量。我没有参加这种呼吁,因为这种呼吁的前提是:只要文理不分科,只要学生们在中学,甚至大学多上一些“人文素质”的课程,理工科学生缺乏基本人文素质和人文思维的问题就可解决。至于文科学生,只要多学一些理工科的课程,思维混乱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这样,国内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果能如此,当然很好!我觉得,这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的幻想”,文理不分科好实现,想达成的目的不可能实现。因为如果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教育界如此严重的问题,中国的教育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这些专家提出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发现国外的中小学教育不分科,甚至大学基础阶段都不分文理科,是所谓的“通识”学习阶段;到了大学高年级才开始分科。国外真正的专业学习,主要是到研究生阶段:如美国的商学院,法学院,都是研究生院的课程,只有我们国家的大学,才让本科生来上这些“专业课”。我国的专业分科,从中学就开始了,分得还很细,所以造成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大学的学科,也分得很细致,这是当年学苏联的,搞专业对口,像机器人组合一样。西方教育系统不玩这一套,西方的大学教育,也是玩“思维”的,所以他们不在乎什么专业对口不对口的问题,甚至没人问这个词。只要思维训练好了,做什么都行。思维不好,干啥都不行。这一点是国内的学生和老师一直都很迷惑的问题:为啥老外不在乎“专业”? 没错,国外的文理不分科是好,但是照搬是不行的,缺乏思维基础,搬过来了结果可能还更坏:因为前一篇文章说过:我们根本没有文科,也没有文科教育。我国的理工科教出来的人会做事(虽然只会作技术含量低的事),但不会生活。但是如果把国内的“伪文科”学多了,不但依然不会生活,恐怕连做事都不会了!我最奇怪的是:国内理工科教育的问题还没有文科严重,可是却引起这么多人关心和呼吁;文科的问题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此不堪,却没有人“发现”问题;反而以为国内的文科专业居然有资格去“拯救”理工科学生素质不高的问题,实在可叹! 理工科的思维基础,是“工具理性”;文科的思维基础,是“人文理性”,这两类学科,一个是教会我们认识心灵之外事物,具备认识自然的理性思维,教会我们正确地面向世界,面向外界,面向事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实地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世界,并与之正确而理性地互动。所以,如果没有工具理性,我们的思想和认识就会想当然地“乱动”,会违背规律,无法达成预期的效果;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事与愿违”,就是缺乏工具理性的结果。所以,不管学文科还是学理科,所有的人其实都必须学习“工具理性”。这就是西方的科学教育开始于基础教育阶段,不管文科理科的学生,都从小就开始学习科学的原因。而且这种教育一直延续终身,这就是西方崇尚“科学精神”,物质和技术手段进步和发展快速的基础和根本原因。但是作为一个人,仅仅拥有工具理性还不够;如果想要得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要想能够与其他人和群体社会产生良好的互动,就必须具有“人文理性”。这是因为:作为人的认识方向,永远会有两个:一个是向外的,这就是“工具理性”,一个人如果缺乏工具理性,几乎像个疯子和狂人,当然也可以做艺术家和诗人;另一个是向内的:这就是“人文理性”,专门指向研究和了解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心世界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自我的认知和了解,另外一个是关于他人的认知和了解,两者都不可缺少;从人文理性的意义上说,“自知”比“知人”更重要,[老子]就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理性,就像是一台机器,生活了无情趣,就会活得很孤独很痛苦。他无法在自己内心的冲突中寻找平衡,也无法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和互动中和谐相处;人是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的,总要生活在人群中,我们有家庭,社会,团队,民族,国家。互相之间有极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需要彼此间的协调和沟通,要处理这种关系,就需要“人文理性”;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经常处在各种迷惑和风暴中,要理解我们的内心和情绪,需要的也是“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不一样,人文理性是没有“客观”标准的,每一个群体,都有各自特有的思维和价值观,我们称之为“人类文化”。人们在具有相似价值观的情况下,才能融合到一起。所以,如果没有“人文理性”,每一个人都独自有一套自己的东西,整个社会就是“一盘散沙”,所以需要“文化整合”,我们老祖宗如孔子等,就是干这个事情的;但是如果每个人的思想都完全一样,就是“铁板一块”,所以文化又需要有宽容和灵活的一面;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所以文理科的确不能分家,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我们都需要。这个问题太大,这里就不多谈了,还是来用一个实际例子,让大家了解“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具体作用。MZD的教育背景中,就缺乏“工具理性”的教育,但是非常富于“人文理性”,其实准确一点应该是很有“人文情怀”,但不够“理性”;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求经史合参,他只读史,不学(还反对)读经,结果造成自身重大人格缺陷的同时,又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能量。依仗他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天然爱好和悟性,他的“文科”学得非常好,非常具有“人文思想”。所以他对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心与人性,掌握得非常到位,也极擅长于调动人心,非常具有“人格魅力”,赢得了各方(包括敌人)的拥护,所以,他才能取得天下;但是奇怪的是,他自己的人生成就,主要是得益于中国古代留下来的文化精品,他自己明明知道这些东西很好,很有智慧,绝对不是“糟粕”;比如他自己晚年依然一直在读24史等古书,至死不渝,而不是我们想象的在读马列的书;在我看到的历史回忆中,毛自己根本就不喜欢,也基本上不太读马列的书;我们从他写的文章中,如矛盾论,实践论等,也看得出来一些说法与马列的说法并不一致,倒是与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的说法接近一些。不过我们的政治书上解释说,这是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毛的思想绝非来自老祖宗,而是毛本人“天才独创”的结果。不管怎样,MZD是要老百姓打倒“封建主义”的,除了马列和MZD思想,什么古代的,西方的东西都不用学习,书都不要看,全应该烧掉。就像伊斯兰教徒攻占了当时的世界文明中心巴比伦,把大量的图书付之一炬一样,他们的理由是:如果这些文献写的与安拉一样,我们已经有[可兰经]了,如果写的内容不一样,就是异教徒。因此,不管是否一样,都不需要保留,所以要全部烧掉。解放后,当时我们国家已经有“战无不胜的MZD思想”了,所以要扫除一切“封”(中国传统文化)“资”(西方文化)“修”(苏联社会主义)的东西;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全都在我们排斥的范围内,“WG”就是执行毛这种文化思想原则的。
而且,直到现在,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几年了,好像并没有完全否定毛的这种文化思维价值判定,从毛时代就继承下来的“政治思想教育”,到现在反而是越来越“加强”了,课时越来越多;从小学一直到博士,只要你还需要文凭,就得不断地“学政治”。我们国民的“政治水平”似乎永远是“不合格”的。毛的这种“人文理想”的问题,在战争时代还不突出,但是,一旦开始和平时期的建设,他的教育背景缺陷就显示出来:五十年代初在金日成的“含泪请求”下,他因“个人冲动”就推翻了政治局原来着重发展国内经济的集体决议,匆忙决定加入朝鲜战争(请各位参看已经公开解密的这段历史),不仅让百姓们献出百万计的生命和鲜血,还让国家陷入长期的经济和政治困难。并让日本从这场战争中捞到最大的好处,在日本经济最为萧条和困难的时候得到“来自中国”的强大支持和动力,他们的政治家们非常聪明地尽最大可能利用了中国的这个严重错误:从战败的废墟中迅速崛起,成为目前对中国构成最大危险的国家。他们的教育体系,一直在教下一代如何应付与中国“百年一战”的历史命运!时间好像快到了。五十年代末的“赶英超美”,后来的“大跃进”,再后来的“放卫星”,“大炼钢铁”,“人口政策”,以及文革,上山下乡等,都是用正常的理性无法理解的东西;当时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不科学,不理性;但是毛泽东同志豪迈地宣称这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大声宣布“人定胜天”,号称“与人斗,与天斗,其乐无穷”。把“工具理性”的那一套基本的常识全丢在垃圾堆里,统统斥为资本主义的渣滓,要全部打倒这些“反动学术权威”。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居然会相信“亩产万斤”的神话,不去思考一亩地如果堆上一万斤粮食该有多厚,苗还长不长得起来。结果失去基本理性的一系列“浪漫幻想”,倒是满足了他作为领袖的“其乐无穷”,但是国家和民族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直接的结果是导致60年代初的全国性危机,导致数千万人的死亡(保守估计是3600万人,有说超过5000万人的,准确数字不详);当时说成是“天灾”,但后来的国家领导也承认“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主要是人的错误。简言之,就是毛的妄想症和一言堂的领导带来的全国灾难。他反对马寅初人口论的理由是“只看到人有一张嘴要吃饭,没看到人有两个手要劳动”,简单的“二大于一”的“浪漫”思维,导致现在膨胀的人口下国家狼狈不堪的各种应急政策。如计划生育,老龄化,扩招,失业,扩大内需等等并存的怪现象。毛的浪漫直接导致七十年代差点把整个国家都“浪漫”完蛋的结果。直到具有“工具理性”思想的邓上台,中国才“恢复理智”,正常了一些,经济才又走上正途。从毛泽东的个人经历,我们发现:工具理性的教育有多重要!如果只能有一种选择,我们宁肯选工具理性,学理工科,起码不会因为自己的胡思乱想把自己玩死。所以在西方,从小最注意的就是科学理性的教育;不过真正的科学精神,我们直到现在都没有学会。在西方,这种工具理性的教育,是在小学就开始了。当然,这还不能称为“理工科教育”,实际上,这只是工具理性的普及性教育基础,称为“科学教育课程”。这就是五四时期青年们追求的西方“科学精神”,可惜,现在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完成任务。我们的理工科,只创造了最初级的“工具人格”,但是没有教育出真正的“科学精神”,这是两个相差甚远的境界,大家不可不知:我们可以成为世界的工厂(其实只是组装厂),但是拿不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只有工具人格,而没有科学精神。照这样发展下去,再过一百年也不会掉下诺贝尔奖。反而一些小国家,印度,巴基斯坦等都能拿到,日本就更不用说了。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我们只有基本的工具教育,没有科学教育,根本上还是教育出了问题。人文教育,本质上是思维和价值观的教育;科学教育和工具理性,本质上也是思维方式的教育。可是我们所谓的“数理化”和“科学课”,全是把它当作“知识”和“技术”来教。这也不能要求老师,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当然只会教“科学知识”了,所以,我们的理工科,是培养不出“科学家”的,只能培养打工仔,专门生产工薪阶层。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我国的理科教育问题:小学老师以及家长,都知道一个难解的谜团叫做“四年级现象”。不少以前“双百分”的“优等小学生”,到了四年级以后突然数学成绩下滑,家长和老师想尽办法补课却没有用。这一关勉强通过后,接下来还有一次学习危机:中学。小学阶段成绩很好的学生,升入到了中学,特别是初中二年级以后,理科(数理化)成绩也会突然遇到巨大的障碍,这种情况经常让家长们手足无措,无法理解。往往以“不是学理科的料”为由,让孩子改学文科算了,还有一些孩子文科理解力也不够好,就让他们学艺术专业,绘画等,考艺校。这就是我国“文理科分科”现象的根本原因所在,专家们如果不去研究清楚这里面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仅仅通过“文理科不分家”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办法来解决问题,无疑痴人说梦!如果大家观察更仔细一些,就会发现:发生这种状况的学生,往往都是平时很乖很听话,学习很认真很努力的“好”孩子,好学生;反而是一些平时调皮捣蛋,成绩平平的学生,常常会在这几个重要的关口脱颖而出,成为高中时期品学兼优的学生。原来那些“很听话”,“成绩好”的乖孩子,反而有不少因为学习上的巨大挫败感,变得一反常态,心理和行为都变得异常。有些会变得个性非常“夸张”,让家长完全无法理解。这个现象长期困扰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界,很多教育专家和老师们提出了各种解释和方案,但实践已经证明:没有效果。原因何在?就是根本的教学原则问题错了,出现这种情况几乎是必然:因为我们小学的数学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我国有些“教育专家”给自己脸上贴金,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好。我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材的深度,比美国六年级的还要高,几乎是美国中学数学的水平。不过,这些人干吗不多想一想:如果中国的孩子数学真学得好,为什么中国在国际数学界根本就没有地位?其实,我们的这种“数学能力”是假的,就像我们学的“语文”也是假的一样。更可笑的是:我国教育界用教语文的方式来教数学(背诵和记忆),又用教数学方式来教语文(做题和标准答案)。我国中小学的数学教育只能说成是“计算”课,决不是真正的“数学”课。“计算”是一种技能,“数学”是一种思维。我们的学校都是用背诵,记忆和大量做题的“熟练工种”技术培训方式来“学”数学。比如说,9乘9等于81,如果要用真正的数学思维方式来教会学生,让学生理解9乘9的数学意义,是要费很大力气的,但是学生从此就理解了真正的“数学思维”,在做其他类似思考的时候就不会糊涂了。可我们国家的人都擅长搞“假冒伪劣”,老师很少去讲清楚数学思维原理,因为这样“费力不讨好”,一方面是老师不会教这种“思维型的数学教育”,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名校”班级都很大,60个人算是“少”的,据说还有“百人班”,老师就算有教“真数学”的能力,也无法实施;所以都是通过让学生背诵和大量做习题等技能熟练性锻炼来“学数学”,而不是培养思维能力。外面培训班的模式也基本一样。于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多数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但缺乏“数学思维”。只有少数很幸运的学生可以自己理解到一些数学原理,但大多数学生不行。特别是最“乖”的学生,他们往往最在乎老师的一言一行,会想法取悦老师;如果不理解就硬背下来。由于小学刚开始阶段的东西都很简单,这种方法也比较有效,所以成绩上表现良好,家长和老师结果就忽略了他们在思维上实际并不能理解数学。到了四年级,开始做应用题,这种思维理解上的缺陷马上就暴露出来,靠原来的简单记忆方式不行了,所以成绩下滑严重。所以数学不好的原因不在四年级,早在一二年级就埋下了,因为缺乏思维教育。其他的学生,靠大量的做题和“改进适应”后的“复杂记忆”学习方式勉强适应过来。取得了好成绩,但是学得很辛苦。因为小学阶段的数学,相对还是比较具体和形象的思维,所以“聪明”一点的学生,就能够应付过来;可是上中学后,此时需要的数理思维能力是高度抽象的,特别几何学还需要空间思维能力,从小就缺乏思维训练的孩子们不少人跨不过去,形成第二个淘汰关键位置。这基本上也就确立了一生的方向。这里仅就数学问题作一些分析介绍,告诉大家我国理工科教育中的问题所在。其他学科的教育也一样,实际上还更严重,都是让学生大量记忆和背诵这种最笨最低效率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别说中学小学存在这样的问题,进了大学,居然不少理工科课程也是一样的教法,实在是中国教育的“世界奇观”。其实,要真正学好理工科,要学好数学,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语文,真语文。语文的实质和核心是思维,因此语文好,思维就好;理解和学习问题就好。当年我自己上高中时省级重点中学的理科班同学,数理成绩好的尖子生,毫无例外语文都很好。特别在小学阶段,想今后学好数学的关键,是真正地学好语文;由于我们现在已经没有真文科,所以连带地也没有真理工科了。清华大学的台湾教授批评清华的学生(当然都是理工科的),说他们是一批“只会考试不会思考的机器”,并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他们连基本的“工具理性”常识都没有,大为感慨。清华的另一个教授,感叹现在的学生,连一封像样的书信和报告都写不好,文科教育水平太差。所以,连我们全国最骄傲的学生都是这样,这个教育系统还有什么可以信赖的地方吗?有人还是坚持反对:我们还是有很多不错的学生嘛:不过这些学生,使自己长出来的还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还是学校教育的功劳?理工科如清华的王垠等这种类型的学生,肯定是自己“爬”出来的。文科如韩寒,蒋方舟等,也是自己“爬”出来的,中国的人实在太多,总有一些人要很顽强地自己爬出来。但是,爬出来的人有多少?更多的,爬不出来的人又咋办?
没有灵魂的理工科,将带给中国什么呢? 附记一:对文科学生的建议:既然知道思维被破坏,就想办法自己弥补,清理自己的思维。机会就在自己身上,不要靠学校了。对理工科学生的建议:多学一点“人文理性”吧,文史哲都多看看,靠课堂,靠老师,还是自己更靠得住!为了自己的人生幸福,一定要学,而且非学好不可。 附记二:参考案例:在今日学堂,“工具理性”也就是科学教育,也是六岁就开始了。而且在12岁以前,科学教育是学堂学生全部教育的重点;外界以为我们学堂是学英语,背古文的“中西结合”学堂,其实错了。我们是思维教育为核心的学堂。科学课程和科学精神,追求事实的思维,是我们12岁以前的核心教育重点,当然也不放弃人文和行为心理教育。12岁以后,我们的教育重点又逐步转为“人文理性”,开始大量接触和学习人格,人性,心理,文化和思维的课程,全面实施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人文教育。所以,很多家长和其他人问我们学堂的“课程设置”,只能无语。在中国,居然没有人知道我们这种模式的好处,在西方看来,这很正常!好一点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 关于理工科教育的问题,推荐大家看清华大学博士生退学的信,就可以了解中国的“顶级”的大学就是如此弱智的“教育”方法,中国当然不会有什么诺贝尔奖了,当然会被外国教育家评论为“中国教育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笑话”了。 千万不要读文科系列三:文科教育的核心就是思维教育!思维教育的明珠是多元思维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一:文科教育的核心是思维教育西方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能力。西方的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也特别注意关注学生的这种思考能力,仅仅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不会被录取。因为只有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学生,才有可能将来毕业后做出更大的成就,才能成为母校的荣耀,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入学。(相反的是:中国的大学好像根本不介意自己毕业生的品质和评价)。大多数的中国学生,也包括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批判性思考”是什么。从文革教育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只具有很简单的一元思维模式(还不是精致的一元思维),他们理解的所谓“批判”就是对立,就是“批倒批臭”,温和一点的人,也只会说些类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的空话。连中国的管理阶层,普遍上也是一元思维的,因为他们是从“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这样的毛式思维中培养出来的干部,是在不断要求“站稳立场”“坚持原则”的组织成长过程中选拔出来的领导。所以我们的国家整体上就是一元思维模式的主流,而且我们很喜欢并很自觉地不断捍卫一元思维价值体系。这种思维的特征是:对于一个超出自己原有认知的事物,态度很明朗:赞成;要么反对!但是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都没有太多的理由和思考,当然,他们自己会说出一些理由来,但往往不是真正的理由,只是逃避思考的借口。一元思维的群体,最容易被人利用,他们甚至会很乐意被某些狂徒利用来反对自己,不惜让自己的利益遭受最大的损害。所以它是愚民政治和专制政体最喜欢的状态,作为民族和国家,将是最缺乏创造力和竞争力的群体,而且由于思维的僵化,对外界的反映特别迟缓。因此,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是二元和多元思维,一些国家如欧美等国,意识到这种高级思维力的价值,为了增强国家整体的竞争力,用各种手段极力培养提高国民的思维能力,跳出一元化,迈向二元思维甚至多元思维。在教育中,他们特别强调的批判性思考,就是多元模式的培养方法。我们教育体系中知识记忆型,应试考试的标准答案等,就是典型的一元思维模式,而且培养的是混乱的一元思维。批评性思考就是多元思维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西方的发明,中国古代的思维教育模式,比西方简单的“批评性思考”更细致,更具有操作性。有人批判中国的教育,就说中国教育的这种死记硬背,来自于老祖宗。这是胡说八道,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在教二元和多元的思维模式,是我们这些不成器的子孙没学到。修学的五个次第中国古人认为:学习应该有五个步骤(次第):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也是老北大老清华的教授们很推崇,让学生们照办的五个做学问的标准。很多人知道这五个词汇,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更不知道后面还有我个人认为最重要,但基本上被人忽略的一句话,就是“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中国的学生们,是没有资格叫做“学”生的,根本没有“学”啊。老师也没有资格叫做老师,因为没有教“学”。这里,我就用这五个词来举例说明多元思维方式的学习原则。一:博学。如果把博学理解为是什么都学,什么都“拿来主义”就很糟糕,等于把自己当知识垃圾桶。有些“国学家”把自己打扮成万事通先生,号称“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以为这就是博学或者好学,居然有很多人符合,我觉得是笑话;真要按这个标准来评判,世界上目前为止,还没有机会产生一个真正的“儒者”,活在世上的和已经死去的“儒者”都不符合这一要求。即使是把这种口号作为儒者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也是可笑的。庄子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将陷于困境,或者就是虚伪和自大。我经常提醒学生们:“学儒家的东西一定要留心,不小心就变成了虚伪,目的为欺人,其实是自欺”。儒家本来很好的东西,被一些后世的所谓“大师”们毁坏得不成样子。我理解的博学不是什么都学,更不是什么都接受,否则后面的四条次第等于白说。而是不要限制自己的知识领域,不要强调“专业对口”,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和探索,即使对与自己完全相反的观点,也有兴趣去了解和探索。这一条放在这“五项学习原则”的第一位大有深意,因为对于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来说,的确需要有博大的胸襟来接纳无穷的世界和无穷的可能性,并勇于面对自己的无知和狭隘。这也是获得多元思维方式必不可少的起点。用西方的教育语言来说,这就是学习者必须具备“有吸收力的心灵”,教育和提高因此而变得可能。中国教育体系的一元思维模式,加上从苏联引进的严格详尽的“专业划分”学科教育方式,过早地封闭了学生们的思维境界,把学生们变成了知识面极为狭小的单线条的人。基本上,这种学生已经失去了进一步教育和提高的可能性。有很多人的思维和知识境界,大学毕业后基本上就不再有什么变化,一直到老。我的父母就是无数“中国-苏联式教育成果”中的一个案例,他们还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思维,生活都极为缺乏弹性,无法真正适应社会的变化,虽然他们作为“国家干部”,享受无忧的物质生活,其实精神上活得很可怜和无助;不是没有人帮助他们,关键的原因是他们不再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知识和思维吸收的门已经关闭了。我在武大讲[人生12讲]的时候,教学内容只是“常识级”的,但由于超出了学生们过于狭窄的“知识范围”,所以一方面受到学生们过于热烈的拥护,每堂课都有大批人不得不坐在过道上和讲台边听讲。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生反对我,批评我“观点过激”,但细问之下,又说不出什么实在内容,只是心理上对自己心中“传统想法”捍卫的本能反应。其实这些学生们上小学起就一直忙于对付高考,有多少时间用来思考过真正的“人生问题”?很多基本的东西不懂也挺正常的。但他们却自认为自己是应该“懂得且正确的”,竭力排斥不同的观点。也有些大一时候的“坚决反对”者,会在大三和大四的时候突然“转变观念”,成为我热情的拥护者。无论强烈的拥护还是反对,其实都是“一元思维”的表现,表面上完全相反的两种立场,根子是一样的。在西方的多元思维教育体系下出来的学生,就不容易出现这种极端的反应。二:审问。国内有一些勤奋学习的“好学生”,对于新的知识,对于“名家”“权威”“大师”等抱有极大的热情,只要是“好东西”,他们什么都想学,都要学,还喜欢到处拜师。其中也有一些我的“粉丝”们,很热心地追踪我每次讲课的信息。他们可能做到了第一条“博学”的要求,开放了自己的心灵,愿意接受新的思考,但是如果只是盲目地接受,其实学不到东西。这就是有些学生“号称”跟我学了很多年,但我根本不能认为他们真学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我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我到底在讲什么。其思想和行为,和我讲授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反。我认为这些学生纯粹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我每年都要劝一些学生不要继续来听我的课程。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爱提问,就算少数几个爱“提问”的,其实不是真提问,只是好表现自己而已。是借提问的机会乱问一气,不着边际,更呈现其思维的混乱无序。因此,他们也不能称为真正的学生,如果他们不会“审问”的话。审的含义,是对学习对象认真地研究和理解。如果只是简单的接受,甚至把学习的内容背下来,并不是真正的学习,也学不到真正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很多学生缺乏审的能力,对于要学习的对象不会去“细细把玩”。请大家回想一下我讲的电影课,很多学生说原来也看过这些电影,怎么就没有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内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怎么就传达了这么多的细节和含义?问题是:这些细节并不是我创编出来的,它们本来就在那里,只是在我讲之前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而已;我所做的事情很简单,只是提醒大家观察得细一点而已。而且我上电影课不需要备课,直接讲就可以了,一部电影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足够我讲任意时数的一堂课。其他很多学习资料也是这样的,如我讲“心学”的四个字,讲了四个小时,这就是“审学”的功夫。可以说,“审”就是考验学习者细致的观察力。所以才会说“审视”这个词汇,也就是仔细认真地观察。如果缺乏审的功夫,下一关的“问”就别谈,只能是乱问;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加思考地乱问一气,他们的特征就是缺乏审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在生活上我们会发现他们往往活在自己的概念世界里,跟周围无法融合,也无法与人进行良好平等的交流。但是,光会审的人,不能必然带来会“问”的结果。问是比“审”更高的思维层次。因为“审”就是要“舍己从人”,进入对象的思维模式中去思考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弄清楚对象。可是“问”就是在已经深入理解对象之后又跳出来,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角度,甚至是以更高的思维层次来提出问题。而且不只提出一个问题,而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也不是故意刁难对象,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对象,也是让自己的思维能力达到更高境界的必由方式。审问就是迫使自己进入二元思维的领域,如果不会真正的审问,其实就正好说明了你最多只是一元思维。这个功夫好像也是中国学生最怕的一关。面对对象,他们往往不知从何问起,又该如何回答,这就是缺乏换位思维训练的原因。这种审问,与国内大学辩论赛的质问方式不一样,那只是表演,不是学术。
三:慎思认真地了解对象,弄清楚学习对象的表达后,还要能够跳出对方的思维,从自己的思维角度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有老师可以问当然最好。不过,古人说的审问,不是要问老师,更重要的是要问自己!可以说,在学习中绝大多数的问,都是要自己来回答的,这个回答问题并发现自己提问和回答的思维错误过程,也是进一步精密整理自己思维的进步过程,就是“慎思”:为了更好地开启思维空间,提出问题的时候完全可以海阔天空,大胆怀疑。实际上如果能够从越多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就越有可能把对象研究得更深入,越能够真正理解和学习。但是提出问题可以大胆,回答问题就必须小心了。必须在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和推理中谨慎小心,并且逻辑严格地推导,从而发现并改进自己的思维盲区,这就是慎思。胡适博士倡导的,据说是从国外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学来的治学方针:“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当年极为有名,其实并未逃出古人的治学原则,换了一个名词,就是他的学术创造,突现了现代人的悲哀。还不如孔子老老实实地说自己“述而不作”更真诚!中国的学生在慎思上面的教育是严重不足的,不仅不足,而且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不遗余力地破坏这种思维,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鼓励学生胡说八道的。我们的文科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会鼓励学生把任何他们想到的似是而非的东西和名词都搬到试卷上。老师会告诉他们,就算是不懂也要答满试卷,写得多就会给老师一个好印象,显得他是懂得这题的,会得到一个基本分。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作文开始,老师就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说乱写,把很多自己根本不了解的词汇,没有认真思考过的句子都堆砌到一起。这种所谓的教育模式,当然就是“辛辛苦苦地残害人才”。四:明辨经过上面的三个层次的功夫,现在应该到了得出自己的结论的时候了,而且,这个结论必须是清楚明白的,而不是糊里糊涂的,这就是明辨。国内教育出来的学生是很喜欢拿结论的。他们要么不经过上面的三个阶段,就糊里糊涂地把别人的结论接收过去,当作自己的。由于没有经过真正的思考,所以也没有真正的接受,也就是没有理解。同样地,他们也善于不经过上面的三个思维阶段,就不假思索地反对别人的结论。其实为什么反对,也不清楚。他们反对的方式极其简单粗糙,令人遗憾。读过书的学生,问题更严重:由于他们糊里糊涂地从小背了很多概念,可能不少还是他们当时很“痛恨”的“政治概念”。但是一到生活中遇到问题,他们就会不假思索得冒出来,当作自己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使用,根本不会去思考其真正的含义;这是最可笑,也是最可悲的思维伤害。他们喜欢“辩”但缺乏“明”,也就是喜欢作判断,下结论,断语,但是缺乏相关的思维智慧。自然,他们做出的结论,可靠性非常值得怀疑。可叹的是:刚才说的这套学问模式,不是为了当学术大师才用得着的,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我们完全知道人的一生将作出无数的判断,这些选择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方向。固然不会动脑子也没关系,周围的人都会非常乐意“帮你”出主意,比如说广告商等等。亲朋好友也非常乐意“出主意”,让你活在他们的概念世界中,满足他们的“成就欲”,而且会向你保证是“为了你好”,好让你放弃怀疑和思考。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缺乏真正思考的大脑,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多少烦恼和困难。可以说这种人的一生就是为别人活的,因为他依靠别人的思维,概念和判断来生活。这不是一件极为可悲的事情吗?5:笃行古人说:学至于行而止!就是说,学习只有到了能够付诸于生活实践,才算是告一段落。又说“徒学无益”,“行有余力,而后于学”。就是说仅仅是学,而不知“行”的话,是毫无价值的。只有为了能够更好做事,才应该去学;而且古人的“学习”二字,就包含了“学”了以后“习用”到生活中的含义。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人对作学问要求的必然落脚点。修学的五个次第,在经过上面四个阶段的系列思考过程后,我们终于得出了最后的思维结果。但是还不能满足,必须要把这种精心思考过的思维成果,实实在在地用在生活实践中,这就是笃行。用马哲的话来说,就是用实践来检验真理。这样上面五个次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环不少地做完,而且不断循环反复,学习的水平也就不断加深,提高;这才是“学”的要求。请各位学生们深思: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是否有资格称自己是“真正的学生”?如果不是,至少我们知道努力的方向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脱离了学术界欧洲的经院哲学“象牙塔中作学问”的清谈作风,虽然被某些“学问家”讥笑为“缺乏学术水平”,但是得到了“缺乏文化”的美国的普遍的认同,并影响持续百年的美国现代教育,最终成为西方经济上腾飞的思想教育先导,实际上,就是美国强大的思想因素。可叹的是:中国古人比杜威更强调“实用主义”,可是中国的儒生,往往比经院哲学家更善于咬文嚼字而不思“行践”,博士买驴,而三纸无驴,流弊所及的今日,据说已经创造了“发表论文第一”的“豪气冲天”的中国教育,最终成为世界的笑柄。闹这种笑话,就是我国的学术界只尚空谈,不务笃行的结果。
二:思维教育的明珠是多元思维。 多元思维方式就像一把宝剑,可以把人心中纠缠不清的结一挥而去,让自己活得清明自在,遇到问题时也能拿出来很简洁有效的解决方法。给他人的感觉是看问题很透彻,就像是“智多星”一样,人们想不清楚,没有主意的时候,人们往往很愿意去请教他。不过,这么好的东西,人们很少知道它存在,可以学到手,以及愿意去学。他们会把拥有这种思维的人说成是“天生聪明”,“高人一等”,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拥有。其实,思维是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当然,不是我们现在这种教育,而是真正的文科教育。思维模式是看不见的东西,但我们可以通过人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事物的方式,来观察到思维模式的存在和作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人们如何来看待“美丑”来判断他们的思维模式处于何种维度。 第一种:一元思维模式:这是人们普遍拥有的思维模式,没有受过真正人文教育的人,以及理工科的“工具理性”,受过不良好教育的人,都拥有这种思维模式。这也是人们的习惯思维。他们认为:美就是美,丑就是丑,这两者泾渭分明,具有原则性的区别;就好像判断好人和坏人一样,一定是有标准的。而且他们很喜欢找到一套标准来判断,找不到标准就自己搞一套出来。他们喜欢制定各种“客观标准”,也相信有一个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自己不知道,就在别人那里,通过模仿别人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喜欢追求“至高”“至美”“至大”的“完美境界”,会在一个方向上不断追求,直到无法继续为止。一元思维模式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会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以及任何事情强烈地攻击,行为表现极端。温和一点的一元思维就是封闭性,不攻击对立的观点,但是拒绝接受一切与自己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因此一元思维模式极为顽固和保守,是不稳定的根源。喜欢搞标准答案的我国教育界,实质上就是典型的一元思维模式体系,这个体系大量制造了我国的一元思维群体,形成了我们国家整体的一元思维局面。也给我们社会留下了巨大的隐患,总有一天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关于一元思维模式的问题,将在下面专门论述。 第二种:二元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是:美和丑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互相可以转化。就如同不存在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一样,因各自的立场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必须尊重别人拥有与自己不同的价值判断,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也不能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们改变。这种人的生活和性格都将变得比较和谐,容易理解别人一些,因此更容易成为管理者。他们也会制定一些标准,但是不会执著于标准,会根据情况经常改动和制定新的标准。相对于一元思维模式来说,二元思维就有了很高的灵活度。生活在一元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下的人,经常面临激烈的冲突和矛盾,而且经常遇到“极限”,而觉得自己“找不到出路”。而在二元思维模式下,就更容易调和及解决矛盾。真正的儒家是二元思维的,所以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以“仁”及“中和”“恕”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特别强调换位思维。不过后来的假儒家,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朱熹的“理唯一贯”的“道统”,在核心思想上已回到一元思维和价值体系上了,所以他们要篡改真正的儒家精神,并把其中最有活力的因素去掉,变成死气沉沉的一个“体系”,正好服务于封建统治阶层一元愚民政策的需要。 第三种:三元多维思维模式:世间本无美丑善恶,一切取决于人心思维和判断的角度。这就是你们在[老子]第二章中看到的思维理解模式。不过相信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了。能够应用自如的人,就是范蠡一级的高人了。
二元思维模式,只要具有良好的心态,愿意开放心灵,容纳接受不同的思想,就容易学到。但是三元的模式同时也就是“万维思维”,就是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级别,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表述的状态,因为一旦使用语言,就落了两边,最多只是“两元思维”了,所以不是能够用“学”的方式来得到的,勉强一点说,只能用“修”的方式来得到,因此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够拥有。看到这里大家会以为我捧道家,贬儒家,其实错了!固然道家的多元思维模式很好,但是对于很多连一元思维都不完善的人来说,让他们学道家思想决无可能,如果没有很好的心性和智慧,没有很好的机缘和优秀老师的耳提面命,只会越学越糊涂。因此作为教化所及的法门,儒家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也更符合大多数民众的需要。只是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来说,如果缺乏多元思维模式,会造成很多重大的失误。可以说,道家的思维模式,是领导者应该有的高境界,而儒家的思维模式,是中层干部和群众应该学习的境界。两者服务于不同的目标。因此,讲道家的人,理所应该懂得儒家。可是儒家基本上不太可能理解道家。甚至很容易反对道家,因此用他们看到的二元思维境界来看,道家的很多多元思维特点,是“错”的!值得提醒大家的是:西方国家的知识精英阶层,早已走过二元思维阶段;他们的教育体系是在大众中普及二元思维和价值观。这一点好像国内的“教育家”们至今未能发现,还是用“知识教育”的古老思想来看待西方的教育。原因就是一元的人,看不懂二元的世界,更不懂的三维的世界,他们会把本来是多元的思维教育,也教成一元的知识教育。比如艺术,就是典型的多元思维模式,不过我们的艺术教育,全给弄成不成样子的一元知识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本来就是思维和行为教育,我们的教育体系也把它弄成负担更重的“才艺教育”,所以,不改变教育者,不提高思维层次,使用什么概念都是假的。目前西方的精英阶层正在试图掌握多元思维模式。国外兴起的中国道家热,折射的就是对于高级和精致思想的学习热诚,这种思维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愿意就可以学过去。目前他们唯一的障碍就是语言,但是这是可以翻译的。老子的一章书,如果直接读不懂的话,翻译和解说成几万字,他们总会懂得的,所以别以为中国人就天然懂得中国文化。我在Discovery频道采访我的时候,他们提出来的关于道家的问题极有水平,目前为止在中国人中,没有一个对我提出过相应高度的问题,证明他们对道家,对多元思维模式的理解很有见地;他们甚至知道在中国没有多少真正的道家人物了;但是他们并不懂中文,而是用中国的一个翻译来交流的。那个翻译自己承认,他都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厉害优秀的东西,说以后要好好学。可惜我们国家的领导似乎都不了解这些情况,以为外国人喜欢我们的孔子,中国特色等看得见的东西,于是大建孔子学院。其实错了。这只是旅游者关心的东西,国外的人认为孔子是“中国人的特色”,但是道家,他们认为真正有国际意义,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是有民族性的。而[老子]是思维智慧,是国际通用的。所以他们真正想学的是道家,而不是孔子。
三: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案例应用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