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金融界的大决策模拟炒股软件哪个好

大决策金融研究院院长黄林捷 受邀出席凤
来源:中国网
黄林捷,中国知名大决策金融研究院院长,高级注册(CFA),将于11月19日至20日出席凤凰财经峰会,现场发表题为《从全球金融市场巨震看2017年趋势》的主旨演讲,把脉中国经济现状。此次峰会,除了黄林捷之外,还有中国公司董事长,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美国(,,)思维研究所常务董事罗伯?约翰逊,原周道炯等大咖齐聚,论道国内外金融市场。
黄林捷是国内首批师、资深股市评论家。从1995进入证券市场至今,凭借二十多年的股市常胜实战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和操作系统,备受业内推崇。注重价值挖掘和长期投资理念,善于以多空博弈决策买卖点,一度成为年中国大熊市中,股民入场离场的掘金风向标。其中,首创网络课堂《教你捕捉暴利牛股绝技》,在百度、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等各视频大网站发布,凭借对的精准判断,每日大盘研判技巧的实战讲解,对散户影响颇深,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黄氏”分析法。
(黄林捷于华尔街考察与执行董事Peter合影)
中国盘口大师姜新宁评价他:“古有盛世智囊诸葛,今有研判黄林捷”。
此外,黄林捷不单单是自己做投资研究,2016年,受邀出任大决策金融研究院院长,下辖60名业内各领域投资专家、金融市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金融市场、证券资产管理研究,专注于国内外运行态势、金融市场和相关资产走势、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周期等研究分析,以独特的视角把脉市场前沿,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核心数据分析与最新研究成果。
11月19日,凤凰财经峰会投资分享会,黄林捷老师将在现场将对2017年趋势走向作出独特的分析,并出席当晚投资家酒会暨晚宴,与众多金融大咖、投资精英近距离交谈、共进晚餐。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Robot&RF13015
中国证监会授牌&&&民生银行资金监管&&&
数据来源:盈利宝基金研究中心,巨灵数据支持
全场购买手续费4折起!
近一年涨幅
近一年涨幅
机会早知道
已有&0&条评论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从事金融行业以来,你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从事金融行业以来,你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从事行业以来,你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 精选一hexun_options和讯网现已搭建场外报价平台,多家报价数据快速一览,可登录和讯中心查阅。另欢迎与各大机构合作场外期权报价内容合作,有意者可发送信息至options@staff.hexun.com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期待与您一同迎接期权时代!来源:知乎、、意见领袖(ID:kopleader)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前几天,知乎有个很火的问题:“从事金融行业以来,你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短短数日,评论过百。翻完长长回答和评论,Uni酱心里五味杂陈,只想起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的这句话: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金融行业的造富神话之下,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真实?那些还在奋斗的金融人支撑他们的又是什么?从事金融行业,遇到过最艰难的事知乎@匿名用户个人觉得金融这个行业最艰难的事情在于:它是一个离钱太近,离天堂太远的行业。因为金融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待在里面几乎每天都要面临很多艰难的选择(如果你有所理想,有所坚持的话),或是诱惑,或是压迫,或是多种齐聚。知乎@韩二蛋我最艰难的时候是对自己彻底的质疑,在刚从业1年多的时候吧。在从业一年多的时候差不多是我状态最差的时候,从刚开始觉得自己还行,到见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是那种对整个行业和自己未来深深的质疑。金融这个工作在没接触过的人看来特别高大上,但真正干了以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里面有各种典型的国企老派作风,也有到处吹牛的市场骗子,有藏在幕后的大佬,有倒把钻空子的人,有风光无限的大牛,也有锒铛入狱的,有业务精纯但是根本不会演讲的行业专家,有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精英,什么人都有。我觉得自己只要认认真真工作,总会有出息的,原来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为啥我看到的很多人我都学不来呢?为啥现实意义的成功的人靠的不只是自己的努力啊。这个浮躁的行业功成名就身价上亿可以很快,但不管你多牛死的也很快。后来我也接触了一些人,没有那么光鲜,但是活的很体面。体面,是真的靠自己本事活得很好。例如之前认识的某研究部老大,德高望重,话不多,宏观分析、行业、汇率什么都懂,出去讲座用的是体育场,上过电视上过新闻,总之很牛。一次接前辈去现场的路上,聊起来:和我一起的人好多都进去了。金融行业的收入和人员构成是这样的:中间很少部分的高管和搞成功的拿着顶薪,我们这样的基层从业者占绝大多数。不要只看最高的那一小部份,看看那些踏踏实实活的很体面的人,反正我也想成为这里面的一员,真的不求大富大贵,只求靠自己的本事活着,挣的钱能睡得踏实。所以啊,我们这种一线小兵,还是为程序合法的前提下练好基本功吧,保持一颗初心,不要眼红别人,永远保护好自己,不该说的话别说,不该做的事别做。知乎@陈宏作为监管者而言最难过的事情是,你很清楚某些问题该承担责任的人是谁,但你也清楚,下重手处罚只会被转移到没有话语权的基层人员身上,最后选择的只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在投行:你的工作就是你的生活说到金融行业,不得不提的就是投行。投行是众多金融学子的心之所向,高薪和长时间工作成正比。在任何行业或者工作中,如果你要在高压环境中工作很长时间,你也会为你的努力得到更高回报。这对投行来说更是如此。资深投行人士安德鲁o古特曼在《投行生存手册》书中写道:在投行行业没有所谓的工作和生活平衡。作为投行人,你的生活就是工作。成为投行人需要做出巨大牺牲,无论这些牺牲是睡眠、健康、友谊、家庭、兴趣还是假期。当然,这些代价也会有收益,否则,投行也不可能成为抢手的工作。我认为如果你想试着去理解投行的文化,需要知道以下4个要点:(1)初级投行员工是商品。(2)最重要的是工作。(3)公司拥有你。(4)你做的每件事都生死攸关。初级投行员工是商品要了解的第一件事情是,初级投行员工的待遇像商品一样。作为商品意味着你很容易被替代。你时常会被提醒,有很多本科生或者MBA学生为了得到你的位置甚至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这份工作的本质决定了你是可替代的,从智力角度讲工作并不是太难,它也并不需要很多思考,甚至几乎不要求创造力。换句话说,只要你足够聪明,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并且能够保证工作时长,你就可以做分析师或者经理。而且,你在那只需要做分配给你的工作,不需要你想出高明的主意。初级投行员工,特别是分析师,只需要好好工作,不需要多说什么。因为你可以被替代,你需要工作到透支为止。对分析师来说尤其如此,分析师通常只工作两年。即使那些设法使自己与众不同的初级投行员工,也就是所谓的“明日之星”,还是要更努力地工作,因为投行高层总是希望把他们加入到自己的团队中。这一文化对于形成投行是“血汗工厂”的认知,以及高压的工作时长和工作安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工作下一个需要了解的投行文化是只有工作最重要,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另一种说法。从投行高层的角度来说,只要工作完成了,并且完成得没有差池,分析师两天没睡觉,或者经理不得不取消伴侣的生日晚宴是理所当然的。董事总经理很少和分析师、经理有交流的事实强化了这种态度。因为董事总经理和分析师、经理之间还有一两个级别,比如副总裁。第二个结果是初级投行员工的职业发展变得次要了,作为初级投行员工,你就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学习的。投行高层通常没有时间或者意愿来做导师或者回答问题。对他们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事。现实是当你意识到投行只不过是一份工作,并没有非生即死的情形的时候,你就很难再像之前那样工作了。请金融行业,值得你为之奋斗吗?看完上面的内容,你对金融行业失望了吗?人们都被那些造富神话和坊间传言的假象欺骗了,事实上任何工作,都是付出和回报成正比。你羡慕他们飞机头等舱满世界跑,又何曾想过你的朝九晚五对他们来说也是从未体验的生活。假如你去问他们,“金融行业,值得奋斗吗?”那些千千万万还在金融圈拼搏的人,他们会说:值得奋斗,并且我还会继续奋斗。安信的师徐彪曾写过这段文字:“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我们所承受的压力,真的值得么?没人能给你标准答案,我只知道父母辈说的很有道理: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进了证券业,成为买方或者卖方一员,不想掉队的话就必须拼命奔跑。因为,这是一个拼不动就会被扫地出门的行业。绝大多数传统产业里,四五十岁的人才刚刚算得上中流砥柱,证券研究行业里,三十岁正当年,四十岁的老研究员已经比凤凰的羽毛还要稀少,至于五十岁的老研究员,入行以来就没听过。无论你承认与否,每个选手都心知肚明,看不见的时间之鞭在背后不停抽打,慢下来,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淘汰赛里,你可能成为第一个牺牲者。犹记得入行第一年,某四十多岁正厅级领导从国企跳槽做对口行业首席分析师。却发现,和小年轻一样天天加班到两点身体吃不消,又抹不下脸和老油条那样拿起电话主动联络买方汇报观点,几经周折却始终出不了成绩,最终黯然离开。在他漫长而且绝对辉煌的职业生涯里,研究所成为唯一一段伤心的往事。因为,这也是一个创造奇迹的行业,可以用最短时间满足一个草根对成功的渴求。360行,行行出状元。唯有证券业可以批量生产状元,而且让状元们在短短2-3年内名声鹊起的同时,轻松获取百万年薪甚至更高。认识的,年纪轻轻三十多岁早已身价过亿的比比皆是。呆过的研究所里,30岁不到就经常上央视年薪大几百万的朋友一抓一把。 每一年,当毕业季来临的时候,无数高智商、高学历、心高气傲的年轻人满怀梦想挤破脑袋进入这个行业。接下来的每一天,也都有人心灰意冷地发现自己无法承受压力而黯然离去。你看,这就是我们的证券研究行业。喧嚣、躁动、残酷但又生机勃勃。只有金融人才能体会的乐趣有些事,只有金融行业的人才会经历,所以有些乐趣,只有金融行业的人才会有所共鸣。知乎作者@PhilippeS其实金融这行冷暖自知,进门的时候大多是看重钱和虚荣心,进来以后干着干着受不了了burnt out退出的很多,干着干着越来越觉得有意思的也不少,慢慢练功升级做的事情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能掌握big picture,感觉自己能摸着资本和商业运行的脉络肌理,市场里出个什么新闻一看都门清知道怎么回事,接触行业的也越来越多,了解不同的公司是怎么运行的,认识很多和善或aggressive,貌似有能力真草包和深藏不露扫地僧的同事,找到自己合适的那个team上上下下都打成一片,有一帮关系不错的客户天天给你整点殷切的眼神,交的税越来越多,然后某天突然发现发了好多貌似很值钱但两三四年才能拿到的期权和carry什么的,默默地爆个粗md老子已经入局太深了,当小说家的梦想只能再往后推几个decade了。曾经暗无天日IBD,可能是前台部门里最惨无人道的,以前看到Kobe说你见过凌晨的洛杉矶么,心里就轻蔑地一哼,在办公室里看伦敦的日出你见过么,温暖而耀眼,不紧不慢地摆脱地平线的羁绊,md我的balance sheet怎么还不平。出差只做过两种飞机,早上第一班和晚上最后一班。老板有次说have a billion dollar invested with you from the worlds biggest SWF does help you focus,我第一反应擦领导英明啊,第二反应靠废话么不是,要加班直说。Deal做到最苦的时候team出去喝酒,老板说你们觉得这个能不能成,give me your odds,有人说1:5,我说1:3,老板眨巴眨巴眼睛说really? 我觉得是1:10。三周后一蹴而就,老板乐得跟考试作弊没被抓似的。知乎@成成Cc外资行干的时候,乐趣是与大资金对接的兴奋感。年轻,虚荣。国内买方干的时候,是处在一个“伟大”开端的即视感,同时发现自己成长的乐趣。专注,不可一世。出来跟朋友做专注于各种的HF时,是见证金融工具影响市场的“自豪”感,还有“自由”。知乎@匿名用户度过对工作的蜜月期之后,再去想是什么支撑我继续从事这份劳动强度极大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主要针对圈):1每天打交道的应该都算是素质在金字塔尖的人。即使作为刚入行的新人,也可以接触到上市公司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领导,凭借公司平台的资源去相对平等地交流(当然也需要跪舔),已经是很难得的学习机会。日常打交道的同事与客户985名校出身基本是标配,北清复交的密度极高,和聪明人打交道很舒服,虽然常常有分歧,但基本上讨论起来也是就事论事,很少有因为沟通不在一个频道而气到吐血的情况。2收入,不管是显性还是隐形,相对高。我自己就不多说了,行业里从业3年身家千万的牛人也不是没有。3资源跟着人走,定价相对市场化。即,你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自己积累提升身价的资本。行业透明、扁平化、大,只要你有能力,在这家公司呆着不爽随时拍拍屁股走人去下家完全不是难事。不存在累死累活之为公司当了螺丝钉的情况,也不用担心换东家会自废几年功力。4出路广。毕竟这行接触到各方资源,未来推出的途径也相对丰富。去实业、去一级市场、从一侧跳到另一侧都屡见不鲜。爬坡的过程虽然辛苦,但站得高之后选择的余地还是多了很多。《从事金融行业以来,你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 精选二身在一个行业,最怕的是人云亦云?一个说往东,大家都往东;一个说是错的,大家都说是错的...身在一个行业,最怕的是人云亦云?一个说往东,大家都往东;一个说是错的,大家都说是错的...今天盘点的是金融行业的五大谎言,其中的很多观点,小票表示并不是十分赞同。只能说,适用于对金融行业一知半解的人,敲敲警钟还可以,不适用于对行业有深入理解的人群。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名字都是金融市场的主角随手打开《中国证券报》、《经济观察报》或类似的刊物,总是能发现许多分析师或***家在讲话。他们背后都有一些非常显赫的名字:GS,MS, ML, DB,等等。如果只看这些刊物,我们很容易把这些名字理解为金融市场的主角,是它们决定了价格、和一切走势。但这不是事实,因为它们只是中介商。对外行而言,它们拥有一个气派的名字:(InvestmentBank),而内行一般把它们称为“经纪商/自营商”(Broker/Dealer),这精辟地描述了它们的两大功能:帮助客户进行和交易,用自己的资本进行投资和投机。因为这些公司只是中介商,所以它们必须不停地发表言论,打免费的广告,让全世界都注意到自己。如果你掌管着资产,并且要亲自作出,你肯定绝对不会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经纪人,为那些拥有1资产的人提出建议并提供服务,你肯定会尽可能多地接受记者采访,以便给那些真正掌握资产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投资银行分析师和***家存在的唯一目的。当然,GS和MS这样的中介商也拥有庞大的门,BCS的规模甚至是全世界最大;但是这些投资管理部门和是分开运作的,它们的可能根本不会在乎自己的***家说了些什么。ML, Citi和许多其他投资银行没有自己的投资管理部门,GS,MS和DB的投资管理规模大致在亿美元之间,听起来挺吓人的。但是很少有人听说以下的名字:Fidelity拥有1.,StateStreet拥有1.2万亿美元,CapitalGroup拥有大约1万亿美元,Vanguard拥有8000亿美元。以上任何一家都相当于三到四家顶级投资银行的规模。所以,当挺进香港,声称要把GS和ML赶出去时,他们完全错误理解了金融市场的角色关系。他们不应该把经纪人赶出去,因为经纪人是为所有人提供服务的,否则市场无法运转。只要做足功课,个人可以轻松击败这是彼得-林奇反复强调的谣言,但是你可以去做一个验证——在10年以上的长期内,真正打败了机构投资者的个人非常少,大部分个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作为机构的食物。在中国,你也可以随机调查100个自己操作的股民,问问有多少人在过去2年、3年或5年内打败了市场。许多人会告诉你,不但没有打败市场,甚至没有赚到一分钱。林奇认为,个人投资者拥有更大的耐心,更少的投资限制,可以自由购买、陷入困境的,不用向别人反复解释自己的决策,等等。机构投资者需要向无数个人和其他机构负责,需要应对堆积如山的法律和规制问题,其交易成本往往也不低于个人。但是林奇没有告诉你,机构投资者的高成本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他们可以最快速地获得市场信息,并且在重大危机到来之前提前,而你却被蒙在鼓里,直到最后一刻。一个掌握的,每年至少会向华尔街支付的佣金和“软钱”,并在市场出现重大波动的时候与华尔街合作。作为代价,华尔街的分析师会不停地给公司打电话,发送邮件(谁给的钱最多,谁就会第一个接到电话),使基金经理永远比市场提前1小时知道最新消息;当基金经理有几十亿美元的重仓需要抛售时,华尔街会绞尽脑汁地为他卸货,甚至不惜让自己蒙受亏损,以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当你通过报纸、网络和手机短信监视市场动向时,机构投资者早就把这些东西纳入了备忘录。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基金经理的职业道德不高——当他们从券商那里获得一个重要信息,总是先照顾自己的,最后才轮到客户。在中国,如果你真的能够侥幸打败机构,这多半不是因为机构投资者不如你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不道德。对金融和投资来说,专业知识是无足轻重的彼得-林奇不停地告诉我们,要在市场上生存,艺术和历史知识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索罗斯也告诉我们,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哲学,而不是***或金融学。如果你有幸参加过投资银行或机构投资者的面试,你肯定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很少询问艰深的专业问题,大部分问题都围绕着性格、经历、价值观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打转。这是否意味着你可以一边研究哲学,一边成为超级银行家?或者一边学习绘画,一边当上?事实上,你听说过的所有名声赫赫的金融界人物几乎都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沃伦-巴菲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乔治-索罗斯是伦敦***院的***荣誉学士(相当于硕士),彼得-林奇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罗伯特-鲁宾(高盛前联席总裁、美国前财政部长)是伦敦***院的***硕士和耶鲁法学院的法律博士,斯蒂芬-施瓦茨曼(黑石创始人和CEO)是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等等。大部分银行家都是MBA(工商管理硕士)或JD(法律博士),基金经理和交易员一般学习金融、会计或***。你也可以发现不少出身工程学、数学或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士,但是极少有人受的是历史学、艺术或哲学教育——即使有,他们后来一般都去过商学院镀金,然后重新开始。解释这个事实很容易,就跟拍电影一样——大导演总是会告诉你,他们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哲学思想,自己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自己的艺术感觉和宗教信仰等等。他们不会告诉你,自己能拍出电影首先是因为在电影学院接受了如何放置三脚架和如何设置光线的训练,也不会告诉你各种镜头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对于他们那个档次的人而言,这些可能都太简单了,可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学会这些非常简单的事情。如果你是一个天才,具备大局观和灵感,你就能统治世界大错特错。多年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认识的所谓伟大人物也曾经这么认为。在他们眼里,金融和是这样运行的:你拿起报纸,打开研究报告,分析国际局势、宏观经济和高层内幕,然后突然产生一个伟大的灵感,然后你对同事说:“嗨,我有个主意,这个主意能让我们赚。”然后你们就促成了一桩并购,或者做了一笔伟大的投资,或者把某家公司运作上市,或者干脆空手套到了10亿美元。如果你经常光临大学附近的星巴克,可以看到无数的潜在天才在跟别人口沫四溅地分析世界大局,讲述自己的灵感有多么美妙,天生就是当百亿富翁的料子……有极少数天才终于在金融界找到了一份工作,也许是投资银行分析员,也许是交易助理,也许是研究助理。他们惊惶失措地发现,自己第一年的全部工作居然是给老板端咖啡,给上司预订午餐,以及打印装订宣传手册!第二年,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制作PPT幻灯片,检查Excel表格的数据输入,并且被老板永无休止地嘲笑。第三年?没有第三年了,因为他们都逃跑了,带着一大堆钞票逃跑,却不得不悲哀地承认自己一辈子不想搞金融了。在与朋友聚会的时候,他们会愤怒地指责自己的老板是个废物,居然没有理解自己的构想,或者扔掉了自己的并购可行性计划书,或者禁止自己接听客户的电话。最后他们会这样歌唱:“我是个天才,天才,太天才;你们都不配,不配,不配跟我说话——Suck my balls, you uncle ****er!”大部分天才终身都只能为自己的账户,或者看着证券报发表融资建议。时光流逝,他们的自大情绪却丝毫不减,每当报纸上报道某个大交易或大决策完成,他们都会轻蔑的说:“我会做的更好——我是天才,我不是读死书的,我注定不是循规蹈矩的,我他妈的就是有一大堆灵感。”在熬过足够的年头之后,他们可能突然获得一个掌管大资金的机会,或者成为某个项目的融资主管。灾难就这样发生了。不幸的是,正是由这样一群人掌管的,现在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表现那么差劲了吧。金融界充斥着阴谋、诡计、违规操作和犯罪行为这要看你拿什么做道德标准。如果你坚持以清教徒或摩门教徒的道德观来规范金融界,肯定会发现这个行业充斥着小偷、强盗和杀人犯。问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都很肮脏,你走在街上都会遇到飞车党和拎包的,打开电子邮箱都会收到无数垃圾骗子邮件。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政客、评论家和娱乐明星,全身上下只有衣服是干净的。就连去吃饭的时候,都得提防老板有没有在菜里加罂粟壳,有没有使用转基因食品。那些攻击行业道德败坏的人,并没有意识到金融界是世界上管制最严格的行业。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面谈或电话交谈,经常要邀请律师到场,或者做现场录音,以保证不会产生;当你有幸为机构投资者操作账户时,你本人赚钱的希望就永远破灭了,因为那是不允许的;最后,每个季度你都要签署一大堆法律文件,公开一系列个人隐私,以方便虎视眈眈的检察官随时把你抓进看守所。我说的当然不是中国的现状,但是从某些基金经理开老鼠仓被抓的事件看来,中国早晚有一天会跟上的。当你买房子的时候,房地产开发公司可以剥掉你三层皮;最喜欢骗取你的保费,然后什么也不赔偿;在医院开药可能开到过期老药,或者干脆开到自己不用吃的药;至于电信、煤气和自来水公司,相信你经常受到他们的残酷欺诈。相比之下,金融界人士简直就是天使,他们连打一个广告都要加上几百字的和解释说明,例如“过去的业绩不代表未来”。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社会的本质是肮脏社会,我们只能找一个相对干净的地方。我们原先认为很肮脏的行业,其实“最不肮脏”。,安全可靠的1元起投 年化6%-12%低风险 0《从事金融行业以来,你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 精选三点击上方光大云富即可关注我们哦~来源:财金阅读 ID:goldread365作者:张 文就算所有人都否定了你,也不要自己否定自己。要告诉自己:生为银行人,我并不抱歉。16日的夜晚相信很多人都被震惊了,年仅28岁的乔任梁因为抑郁症去世,一切都是那么得猝不及防,让人没有一丁点的心理准备。然而过后我们仔细地想一想事情的经过,其实是有迹可循,并不是完全无法避免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很多人不能理解,生活中这么阳光开朗的人,怎么可能得抑郁症?然而,并不只是在娱乐圈这个行业中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对行业心理健康的调查中,金融业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行业。那么,在银行员工的工作中,到底积累了多少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压垮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今,现代银行为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员工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工作负荷和业绩压力,同事之间的激烈竞争,紧张的工作气氛,非人性化的工作环境等等,都使银行员工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厌倦、烦躁、无助等不良情绪,最终导致身体、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变化,负面情绪的日益积聚。一人们总是看到银行员工表面的光鲜亮丽,而看不到背后的他们会默默地掉眼泪。前阵子中国银行的一位女员工被打得头破血流的新闻一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人们都纷纷谴责这种严重暴力行为,可是随着舆论和事件的平息,最后留下的可能只是女员工心中挥散不去的阴影。究竟什么时候人们才能互相理解对方,包容对方,在生活和工作中留有喘息的余地?赵小姐一直在银行做柜员,每次问她工作上的事情,她都表示实在太忙了,每天要和无数的客户打交道,还要跟他们营销银行中的各类产品,没有达到指话,领导还要找你谈话,如果在业务上出错,还要写检查,赔钱,每天早上醒来心情就不由自主地low到底。更难受的是,平时连生病也不敢生,一旦生病就意味着需要别的同事在休息日出来代班,实在太麻烦了。有时想喝点中药调理一下身体,也只能偷偷地在客户稍微少一点的时候喝几口…说起她的同事,她也有些心有余悸,有的人生病生得很突然,平时看上去很健康的人,一下子就可能住进了医院。有一个同事上班的时候一下子腰疼得直不起来,哭得死去活来,直接送医院,查出的是腰椎间盘突出;有一个同事在半年前体检的时候还好好的,却在半年内得了乳腺癌,不过还好发现得及时;还有一个同事就不那么走运了,有一天觉得全身酸痛,就去医院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居然是骨癌,直接做手术拿掉了两根骨头,现在还躺在家中…而这些只是身体上的病变,心理上的变化还根本无法得知,一旦爆发,也是惊心动魄。二最近银行里有一个员工被开除,问及原因,只闻到事件中充斥着一股浓浓火药味。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早上负责到银行送钱的押库员到了网点之后,发现负责接款箱的银行员工还没到,就直接去到别的银行网点送款箱去了,最后再回到这家网点送钱。没想到到了之后,这个员工暴跳如,谴责押库员这么晚才来,吵到最后竟然直接把押库员送来的钱给扔了出去。最后这件事被上级知晓之后,直接就把这位员工给开除了。明明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后果却如此严重。究其根本,在于那位员工的情绪原来就很不稳定,一旦再碰到任何一件能够让人发怒的事情,就一下子收不住了,变得歇斯底里,把银行的工作准则、规章制度等等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其实,银行也在努力想办法帮助员工排解和释放一些压力,比如请外面的心理辅导师来上课,了解银行员工的心理状况,安排一些体育竞技活动和文娱活动,如羽毛球比赛、舞蹈学习等等。而这些只是在员工原本就缺乏的休息时间中又挤掉了一部分能够独处和安静的时间,起到的效果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三大多数的银行员工其实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有着很高效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承受能力。客户经理小钱是研究生毕业,校招进了银行,现在已经工作了五年。谈到现在的工作,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和刚毕业的时候想象的不一样”。不管曾经是有的理想和志向,也在这五年的工作中给磨平了。银行的体系太大,再优秀的员工在里面也只是一个“小职员”,比如做一次贷款审批要跑好多部门,有时候等一个部门审批要好久,有时候时间不够了只能让领导去找那个部门的领导,部门之间的不配合使工作越发得艰难。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也要时时维护,生日和节日都需要一个一个地去问候,保持双方良好的关系,因为每年到了冲刺存款的时候就要靠他们。即使如此,工作得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旦业务上出了问题还是需要自己来承担责任。小钱说自己曾经有一笔贷款收不回来了,就只好自己赔钱,赚了两千多,最后赔了上万。如今的他,对做贷款已经没有任何的热情。四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哪里?金钱和地位可能能够满足你一时,却满足不了一世。对于银行人来说,快乐来自于客户对自己的满意,领导对自己的肯定,和自己对自己所做一切的成就感。而当你拼尽全力,努力到了极致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只是客户的不理解、公司无情的责罚、甚至只剩下一付虚弱的身体时,你就会怀疑自己这二三十年来所做的努力是不是都白费了,而当你的怀疑被现实印证的时候,精神也就崩溃了,挫败感如影随形,抑郁和焦虑随之而来,伤害的不仅是身边的人,也更是自己。或许,我们要培养的是一种能够快乐的能力,仅仅靠心理医生、靠药物、靠强迫自己去参加一些不喜欢的活动,可能一点用处也没有,在没有办法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时候,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不如试着放松下来,就算所有人都否定了你,也不要自己否定自己。要告诉自己:生为银行人,我并不抱歉。正如TVB中大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其实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开开心心过一天呢?有趣、有料的金融阅读首选。关注金融人的喜怒哀乐,提供可供操作的实战经验,非严肃搞定金融工作上的所有问题,让你每天知道的比新闻资讯更有用点击阅读原文,开开心心过每一天!《从事金融行业以来,你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 精选四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从意气奋发到难过得几欲放弃,从苦苦煎熬到挣扎站立,从不断的彷徨、曙光、挫败再到曙光再现,我没有退路一路走来,中间结识了很多朋友也看清了很多道理,而这些或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创业不仅仅是一腔热血+坚持,更多的是煎熬+机遇,还永不放弃的心。1没考虑清楚,冲动加入创业大军都说冲动是魔鬼。但之所以创业,肯定有冲动的因素。深思熟虑反复斟酌思前顾后的人,只能做天使,天使当然在天上飞,所以不会到炼狱里做一个创业的人。2013年年初,我开始关注上P2P和这个行业,发现这个行业一篇蓝海而激动,在脑海里低调酝酿了将近半年的新概念,然后开始家人探讨,又半羞涩半保密的与密友,大家都觉得这个新概念P2P平台很有吸引力。于是放弃了年收入百万的工作,进入到P2P创业。22岁的时候我就一边上班一边兼职经营过一个网站,属于胆子大,思想活的人。解释一下为什么做羞涩保密状。因为当时总觉得自己的概念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生怕被别人窃取了商业机密。后来才知道天下早已没有处女地,基本上能想到的东西,别人也都考虑到了。所以现在当有朋友过来问我,把计划书给VC看,会不会把创意泄密,我只好微笑,然后说:1、不要高估了自己;2、不要低估了VC;3、比概念或计划书更重要的是执行。跳入大海时,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不会游泳——我不懂金融、我不懂技术、不会编程、而且对P2P的了解程度是知道看新闻,我有的只是满腔热血和一脑袋创意。就好像当年的义和团,没有火枪只有咒语。今天的我都会怜悯的看着当年的我一头扎进海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金融人才、技术人才,那就找呗。这是一个为时半年不断被忽悠不断交学费的过程,中间的苦楚就不在这详细说了,认识的朋友比较广,金融行业方面有当地银行出来的,有当地知名的小贷企业主,技术方面各种朋友关系从北京和上海挖了3个技术组建了临时的团队。虽然团队的组建完毕,凑得了2000万的启动资金,团队很努力,每天要像屁股上着了火一样去拼搏。2困难远比你的想象来的更快,也来的更猛2013年年底是一段意气风发的时间,我短茬茬的头发因为着哩水而精神倍发。半紧张半激昂的发表演说。对于未来,我看的并不是很清楚,但我相信努力、创意再加上资金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演说中,我尤其感谢与我一起并肩作战的团队。很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创业最大的困难是在将来,随着公司的发展和规模的壮大,一定会有很多料想不到的困难在前面埋伏。但我却没想到困境会来的如此迅速和迅猛,让我几乎想要放弃。期权引发的公司大地震微助点1,这里暂且叫他C先生吧。C是当地的一个大土豪,60多岁,从外表看是一个憨厚绅士甚至有些笨笨的胖老头,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明白他其实相当精明也相当商业化,换句话说,生意场上都是利益。这里暂且不表。C原来是家传统制造业企业的CEO,规模做的很大,盈利非常可观,因此拥有很多现金。对于他,我从心里当他是长辈,因此尊敬和照顾。在签约和签后,C表现的很开心,晚上还出去洗了脚,他觉得洗脚很舒服而且够便宜。C离开时,特别要求我们一定不能按照传统的治理结构,应该设立员工期权。这点我完全拥护,不过对比我并不了解。像大多数的国内创业者一样,听说过期权,但具体怎么操作并不熟。我特意去找深圳的一个朋友,CH教授,他做财务顾问和管理咨询这个行业,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C告诉我说,期权一般分3年到5年期限,员工与公司签订合同,工作满一定年限并符合考核,可以按约定价格购买部分股票,也可以选择放弃认购。约定价格一般为1元,但可以商议,给员工给与折扣。等等,大体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专业人士可以给出更明确的说法)。我约CH教授特地到公司来给大家讲解期权的行使方法。当时公司有三个核心员工,一个叫L,是负责整个平台以及新产品开发合伙人下面的得力助手,谨慎且精明,拥有优质的资产渠道;一个CTO下面的助手,叫K,为人踏实上进,富于创新,思维活跃;还一个叫H,主要做资金方面的,来公司3个多月,也挺聪明的。我曾比喻说,我们的团队好比一个菱形,每个尖端都所向披靡。微助点2CH教授讲完期权的相关操作办法后。三个骨干都不吭声,成了尴尬的冷场。于是我让大家先去思考一下,有什么问题可以咨询CH,关于价格和股份比例大家谈谈各自的意见。到了下午的时候,L过来找我,我不想要期权了,能不能直接给我现金?我问他怎么回事。L说他家里建新房子,需要 100万,因此他要出点贡献。我告诉他,融到了资金,会第一时间给他加薪水,原来1.5W/月,下个月提到2.0W/月,至于期权换现金的事情,我没有料到,也没接触过,让我考虑考虑。回到座位上,我想来想去,觉得很生气,期权是公司给员工的激励和奖励,你现在告诉我,不要这个激励而要现金是什么意思?下班时候,H过来说要和我谈谈,他先旁敲侧击了一下大概给他多少比例的股份等,我说,这个你们先说说自己的要求吧。他想了想,说道,也不要期权,直接给现金。当时我的脸色一定很难看,就说你把L和K叫过来,大家开个会。微助点3三个人过来以后,我就直接把我的观点说出来:1、加薪没问题;2、期权换现金不可以,即使我同意,投资人也不会同意;3、免费给每人5%的红股。他们都不吭声,说要商量一下。我突然感觉很陌生,这种感觉很压抑,原以为是兄弟,结果却离自己很远。我的坚决和强硬出乎他们意料,我确实很愤怒。事态的变化过于迅猛,我反应不及。当天下午,H就来公司收拾,说要走人。最终在H的山东下公司一共30多号人,一共离开了5个。我没有挽留,不能和公司共进退的人留着也没有什么用。3生存中的经验体会,与在路上的朋友一并分享从风波过去到现在,又是一年。这一年,应该叫做生存之战。投资人变得矜持而谨慎,后续的大头资金暂停了,他要求看到我们的盈利,这对一个初始阶段的P2P平台来说,确实比较艰难。我不会抱怨他。换个角度,如果我把钱投资给一个小伙子,我也会如此去做。但公司要生存,必须找到出路。我开始计算,削减各种广告和运营投入的成本,寻找赚钱机会。慢慢也也可以实现微盈利,现在很多平台都吹嘘自己一年能赚几个亿,作为一个创业者我很确定的告诉他家,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金融业确实容易专业,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而P2P平台的成本比传统金融业的成本更大,P2P平台现在拼的不是现在能盈利多少而是拼未来十年可以盈利多少。为了实现盈利,我慢慢的把以前合作的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逐渐的中断。全部留下自己的业务,这样规模也就小了很多。而且削减了各种广告和运营投入,逐渐的品牌建设方面也大不如前,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无疑**的降低了竞争力。赚来的钱,用在公司运营上,仿佛水滴掉在海绵上,很快消失无踪。经历促人进步。这是一个不断冲锋、碰壁、再重整旗鼓冲锋的过程,遇到过大企业的高管撕毁合同,因为没有给他打点。公司的成功可能千差万别,但遇到的困境大概会较相同。下面是我关于网络创业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期待与朋友共勉:如果不专业,就不易轻身P2P创业上的、技术上的、运营推广上的,没有丰富的经验或者人脉,会走很多弯路,付出很多成本。很多做传统金融行业的人,因为一个概念就兴冲冲的投资做P2P,并信心满满制定计划要求3个月网站上线,半年后盈利,结果发现面对的几乎是个黑洞,投资进去后连个声音都没有。做P2P,经验很重要,一个精英超过10个普通人的价值。如果没什么钱,最好不要做P2P没什么钱,也许是个相对概念,但穷屌丝因P2P船业变凤凰的几率其实很低,尤其是现在巨头已经涌现的年代。行业中流行很多传奇,但终究只是故事;故事是用来炒作来吸引眼球的,真实的版本谁又知道呢?至少我不会再相信在洗手间能搞定VC;或者VC投钱,创业者嫌多;最早给google那个天使,曾说过一段话,他认为认为的公司有一点,必须有钱,有钱才能容许犯错误。而时刻担心工资都发不出去的创业公司,朝不保夕,动作变形,一遇到困境可能就要关门。而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遇到困境。有个朋友,说他们不发工资,几个人窝在民房里创业。他们网站做的还不错,人气也上的快,但我想,艰苦是必要的,但没有钱只有艰苦是危险的。结果一年后项目解散,大家都招安上班了,既然是激情,那就注定不能撑太久。关于中小平台融资中小平台融资的顺序应该是:自己的积蓄、老婆的嫁妆、父母的钱、亲朋好朋的钱,然后才是VC的钱。我深为赞同这个观点。如果自己都不全身心乃至身家的投入一个项目,那怎么可能成功?我们一开始获得投资,但并不是我们主动去运作的结果,而是机遇和资源的结果。结果很多朋友都过来取经,而且更多的是只凭借一个商业计划书就期望得到资金。我对此的理解是,不可能;现在早过了计划书拿资金的时期,如果有这么好的运气,还不如去买彩票。成本控制非常重要这点我的体会也非常深刻。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家就是做两件事,一是营销,二是削减成本,其他都可以不做”。但是初创业的P2P平台最容易犯的错误也在这里,要开发网站吧,至少招几个程序员吧,要招策划和推广吧,公司大了,是不是要个文员呢,要不要有个财务呢……高企的成本,无疑是缩短企业的生存寿命。创业只需要必要人员,而且外包、合作等方式都应该广为采用。背着很重的成本在路上,当年很难走到彼岸。一年12个月,其中要是有几个月的时间没利用好的话,资源就直接浪费了。一个人员,以工资、办公费用、社保以及一些其他的额外开支,加起来会**超过自己的预料。我曾简单做个计算,一个年薪为5万元的员工,一年需要8万的毛利才能养活。记住,是毛利,换成营业收入的话,也就需要20万了。20万收入才养活一个人,是不是很可怕?比网站开发更重要的是运营这点对其他行业进军P2P的人尤其重要。很多人做P2P平台,沉迷技术上的开发,比如功能,界面呀,成天修改来修改去,等到网站上线,时机已错过,费用也差不多了。从人性上可以理解,谁不想精益求精拥有特色呢?其实很多平台之所以直接选择购买软件开发商的系统就是考虑到这个问题,一开始的时候我问过技术同时,是否可以直接购买一套系统先上线运营,他们一直说自己开发的好,可以量身定做,后来我才发现开发了几个月以后,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还不如直接购买一套较好的系统。还有人总想把整体功能全部做好后上线,我的建议系统可以上线就尽快上线,后续的功能慢慢增加,P2P平台是需要时间积累的项目,所以没必要把时间浪费,更没有必要把机遇错过。关于独一无二的创意很多人创业,就是因为有一个自认为独一无二的创意。可我认为独一无二的概念,几乎不存在。这么多聪明的脑袋都在琢磨,又怎么让自己想到独特的某点,并变成现实呢?一条道路没有人在走,可能是2个原因:1、自己的目光不够深远透彻,看不到前方踯躅的人影;2、这条路走不同,或者很难走,走的人都死了。作为创业的人,可能会鼓励自己,别人走不通是别人的事,而自己够聪明够努力就成功了。可是不要忘记,自己也只是个普通人,甚至资源资历都不如对方。我如此说,并非要人不去创业,而是真的要准备好一些,冒然去跳海会很难看。记得某VC说,创业失败,对VC来说损失的不过是金钱,而对创业者来说损失的是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何况很多人没有投资,损失的还有自己的所有积蓄。话题太沉重,说一个冷笑话吧:有个人每天晚上都做同一个梦,依稀记得梦里有一个伟大的发现,会改变人类的人生,可是一醒来就忘记了。于是他在床边准备了笔和纸,决定把梦记下来,第二天他一看,纸上写着:香蕉大,香蕉皮也大。人生的很多故事不外如此吗?结语创业的道路注定是孤单且艰苦的,这几年结识了很多的创业朋友。很多创业者消瘦而疲惫。有女说,嫁人别嫁IT男,何况是IT创业男呢,这种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体会。我也常常感觉自己深陷在迷雾,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也许出去找一个工作,可以活的滋润又潇洒。可是,我已经在路上。就好像这首歌词写的那样: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与大家共勉!《从事金融行业以来,你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 精选五励志文章和成功故事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他们一直鼓励我们“做我们想做的事”,但从来不告诉年轻迷茫的我们怎么去找到“我们想做的事”,通俗点讲,就是猛灌鸡汤却不给勺子。这片文章虽然很长,但小编希望你能耐心的读下去……今天是22岁的最后一天。几个月前,我从沃顿商学院毕业,用文凭上“最高荣誉毕业”的标签安抚了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妈,然后转头辞去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跟一家很受尊敬的公司、还有150万的年薪道了别,回到了上海,加入了“刚毕业就失业”俱乐部,开始了一天三顿盒饭的新生活,开始创建一个叫做连客的小东西。中间许多精彩剧情暂时略过。我肯定不是第一个做过这样事的人,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所以在说自己的一些有趣故事前,我想借用大家(包括30岁甚至40岁以上的朋友)的一点时间和一点平和的心态,和大家分享过去一年以来一直没说的一些话。所以前两部说的是对于一些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关键词的理解和体会。他们是: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经历、人生目标、后悔、和现实。这可能会是一篇科普文,也可能会是一篇长篇小说,但我不想这篇文章变成一篇励志文,大家都审美疲劳了。所以我想忽略阳春白雪,尽管信息量很大,但是至少说一些实实在在的经验和故事,说一些效果立竿见影的观点,再说说活捉林志玲什么的,总之让大家多看一点就多获得一点实际的价值。那些最容易被理解错误的事|关于欲望|▼这些是我们内心里和人生理想一样真实的东西:学历、工作、房、车、财富、以及爱。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了这些欲望去付出,无论付出的是汗水、鲜血、还是身体健康、又或是其它你懂的。尽管我们付出的方式可能不被社会主流认同、可能没那么具有有戏剧性,但你和我、北大图书馆里的学生和网吧中奋斗的少年、职场杜拉拉和夜场里跳舞的小姐、韩寒和芙蓉凤姐(韩少躺着也中枪-_-),我们谁没有为了一个目标连续熬夜奋斗过呢?我们谁没有为了得到一样东西而撕心裂肺地付出过呢?谁没有过那种拼命得快受不了的感觉呢?所以我们最不缺励志的故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付出领域的专家。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跑得越快,越是无法考虑我们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北野武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说他没出名之前想有一天有了钱,一定要开跑车,吃高档餐厅,跟女人们睡觉。而真正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发现开保时捷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好,因为“看不到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结果他就让朋友开,自己打个出租车,在后面跟着,还对出租司机说:看,那是我的车。我想说,过去几年里我认识的、深交的、共事过的所有人,包括身边一批又一批二十出头收入一百多万的金融朋友、三十岁左右收入几百万的前辈朋友、以及简历金碧辉煌得已经不在乎收入的大BOSS、以及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两件事:一,顶级学校的文凭、顶级公司的工作、顶级的收入、顶级的房、顶级的车、顶级的声望,这些都无法满足人类。二,无论是通过爸妈,通过运气,还是通过奋斗得到这些顶级的东西,人类都不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再就是投资了,比如。接着北野武的故事说下去。想象一下:你今天骑在一辆助动车上,一个小山村来的年轻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你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十几年的奋斗后,你坐在一辆你今天都叫不出型号的保时捷的驾驶位上,一个路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相信我,你也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你不在乎他,就像你今天不在说你助动车帅的人你的视角在变。每当我们考虑许多年后能够取得的成就,我们总是习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衡量幸福感和满足感。你今天的视角只是错觉,却让你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这是我们最容易跑错方向的时候。人类的需求是很奇特的。我们吃第一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和我们吃第一千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是差不多的,前者甚至比后者还多一些。同样的感觉适用于我们赚到的第一笔一万元和第一笔一千万元,第一辆十万的车和第一辆一千万的车,第一个女孩和第十个女人,第一个男生和第十个男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著名的马斯洛五大需求中,你从任意一个细分需求里获得的幸福感只能有那么多。我们清楚地知道快感和幸福感的不同,我们也知道欲望和需求是两个东西(你从来没有听说过“马斯洛五大欲望”对不对?),但是我们的不幸福却是因为不小心把快感当成了幸福感,把欲望当成了需求,而这就是因为我们常站在现在的视角去想象未来的感受。事实是,就好像我们不需要很多的面包一样,我们不需要很多的财富,不需要很多的爱。因为他们很难给你带来更多快乐。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去拔高理想和自由的重要性。你可以尝试着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五种需求是否真的有高低之分,思考一下,是否连最贫穷最饥饿的人们,都一直在生活中同时追求着这五个高低层次的需求。你会发现其实这五种需求一样真实,离你一样近,也一样远。然后你需要找到一个可以同时实现这五种需求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只属于你的奔跑方向。这篇文章会实实在在地帮你找到这个方向。但在这之前,我们先谈一些别的。|关于外界|▼外界带给我们生活最大的影响是嫉妒和比较。我们一直高估了嫉妒。举个例子,没有人嫉妒Lady Gaga。LadyGaga应该要比我们都更有名、更有钱、坐更好的车、住更大的房子,比我们更随心所欲,而且也比我们更有才华。但你不嫉妒她,对么?我们没有人嫉妒LadyGaga--因为她实在是太雷了。她奇怪得让我们完全不能把我们自己跟她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名利和才华面前没有自卑,也没有嫉妒,更没有仇恨。反而,我们会去思考,觉得她挺有趣的,挺发人深省的,不是么?所以当你见到好事情发生在了那个他或者那个她身上,嫉妒的小火苗在你心中扑哧扑哧的时候,不如把TA当成那个很奇怪的LadyGaga吧。因为这样的时候,我们就会懂得抛开个人的杂念,去真正思考别人的亮点。至于比较(Social Comparison),我们可以选择努力向那个绩点4.0的同学看齐,努力向那个年薪几十万的旧识看齐,努力向那个不断得到提拔的同事看齐。或者,我们也可以选择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那些和我们一样年轻的人们。看上去像是有30岁阅历的阿呆Adele,19岁时出了张专辑《19》,21岁时出了全销量1200万张的专辑《21》,拿了两座格莱美。她出生于1988年。眼神和心态似乎已经像中年人那样淡定的杜兰特和德里克罗斯,两个毫无疑问的超级球星,他们也出生于1988年。如果你喜欢实用一点的,那么iPhone上用户量最大的个人开发第三方浏览器猛犸浏览器的开发者,是一个1992年出生的北京少年。如果你的视线中有一个世界舞台,那么你会看到上面的人物已经越来越接近你的年龄。我们不需要去看齐,我们只需要去“看”。去看到这个世界除了你现在正处在的那个若干平米的封闭空间以外,还有许多许多精彩的事正在发生。当你发现这个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你就会发现你跟你身边的那些“同类人”根本没什么好比的。这个世界太大了。你不是你自己的标杆,别人也不是。谁都不是你的标杆,这是一个没有标杆的时代。我们要做的是试着不去嫉妒,不去比较,更不要批判,但要试着去观察、去倾听,然后去思考、去沉淀、去让所有外界的信息在你大脑里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处理过程。在你的大脑还没有沉淀出你自己对一件事的观点前,不要发表观点,不要给出你的定论。我们可以不断在大脑中质疑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我们可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想法、挑战任何理所当然的存在,只要我们保证我们的大脑一直在思考,独立地思考。要记得,你和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样。那些最重要的事|关于时间|▼时间是唯一的货币。你所拥有的财富很重要,因为你可以用它用来换很多东西。你所拥有的时间远远更重要,因为你可以用时间来换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包括财富,包括成就感,包括幸福感,包括其他那些我们都清楚的、比财富更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的东西。是的,每个人拿时间换每样东西的汇率都不同,有些人可以用很少的时间换到很多的财富,有些人需要用很多的时间换到很少的幸福。但是事实是,只要你愿意花时间,你可以换到任何东西。所以你要想清楚,你到底要用时间来换取这世上无限可能中的哪些。打开你的视野,你会发现有太多经历和体验可以让你去换取。但你的时间银行里每天只存了24个小时。你可能以为你还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些你想做的事,但事实是,没有人可以保证明天上帝是否会往你的银行里存另一个24小时。所以,你要想清楚。|关于经历|▼如果你今天能从这篇文章中带走任何一样东西,我希望会是接下来关于经历的这一段。经历的英文叫什么?如果你曾经玩过角色扮演类游戏(RPG),你会知道有一个概念叫EXP,全称叫Experience,这就是经历的英文。人生就是一场巨大的RPG,你扮演你自己。你唯一升级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积累EXP。我们都了解那些故事,我们都懂那些道理,看了那么多励志贴,我们甚至都快知道为什么乔布斯会成为乔布斯。但只有经历才能让我们真正把那些道理变成意识。那些改变我们一生的道理,都是不是别人教会的。所以即使你有最完美的理论,你都没有把握说服那些还没有开上保时捷的人们,让他们懂得保时捷不是他们想要的,也没有把握去说服那些还没有在投行工作过的孩子,让他们懂得去放弃投行(更何况,对于那些热爱金融的孩子来说,你的劝诫极有可能是错的)。所以哪怕这篇文章非常努力地想要往实用的方向靠拢,可能你看完以后还是没有任何领悟。这一切就像你无法说服还没有吃过很多很多面包的人们,让他们懂得吃一千个面包是要反胃的。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只有我们已经拥有的那些经历,决定了我们下一步会做什么。所以很多时候,你只要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去体验不同的经历。去爱,去恨,去在热恋中没心没肺地笑,去在失恋后声嘶力竭地哭,去翘课,去打架,去拼了命的读书,去让自己真的领悟那些道理。你所尝试的事,你所认识的人,都是你经历的一部分。他们帮助你去理解你一直知道但是不曾真正理解的事,他们帮助你去看到一直存在着但是你不曾看到的世界。但是,你的人生很短,你的时间货币只有那么多。所以除了乔布斯已经告诉你的“不要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你还要记得,永远不要重复一样的经历,因为你不会从第二次一样的经历中收获到更多,更因为这个庞大的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人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太多截然不同的经历等待着我们去体验。这篇文章也会实实在在地帮助你探索不同的经历。你只要记住,如果你每个星期都在做着差不多的事情,那么一年以后你还是一年前的你,只是老了一岁。如果你愿意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都去尝试一种新的体验,或者认识一个来自完全不同背景的朋友,那么一年后你和一年前一样年轻,只是比别人多活了一年,多了一年的阅历和对世界的认知。过去一年里我的个人故事|辞职前的故事|▼我2010年暑假结束,拿到回黑石的offer后,就开始了寻找自己人生目标的旅程。2010年的9月到12月,我过得挺糟糕的。因为我每天起来都在想我接下来这辈子要干什么。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我接受了那个offer,我未来两年的前景。我们办公室里有一个韩国人Jay,我实习的时候是他做分析师的第三年。每年的反馈中,他都是黑石他那一届全球所有分析师里最强的那一个。我没有怀疑自己能够成为这届最好的分析师,但同时,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J是我能成为的极限。但仔细想想,J也不过只是那样,像永动机一样地在办公室努力工作,像尊贵的孩子一样在夜店潇洒地玩耍。J是最出色的,但也是黑石所能创造的最出色的。后来我想到了环境的局限性,想到了密集网络。我在上中的时候,我这届最好的学生去了北大和清华。而在沃顿时,最好的学生去了高盛直投、贝恩资本、凯雷、KKR、Jane Street等买方。我想到我们是不是已经成为模式化思维的牺牲品(victims of stereotypes)。我们的社交圈里都是与我们同类的人,我们互相交流、竞争、鼓励、启发,处于所谓的密集网络。我们自以为我们充分见识了整个世界,但其实我们只是在重复肯定同一类信息。所以如果你是“最出色的”那一个,那么你极有可能就是所有和你同类的人当中最出色那一个。但这也就是你的极限。而有另外一群人,他们只是想和别人有点不一样,他们想去外面看看,去见识见识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他们想要找到自己独特的生活。对于这些人来说,天空才是极限。说实在的,所有当年选择DIY出国的朋友们,如果今天你有幸拿到了让那些当年去北大、清华的那些同学羡慕的Offer(再次向躺着也中枪的北大、清华同学致以崇高的歉意),如果你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见识,那绝对不一定是 因为你比他们更出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那个出国还没有像今天一样流行的年代,你没有被那个上北大、上清华的模式化思维所套住。所以老天很弄人,因为所有一直在追求“出色”和“卓越”的人最后都在他们最坚信的标准上“输”给了那些只是想过自己独特生活的人。当然,2010年末的时候,我只是确定了自己是被老天玩弄的人哪。但幸好我还有一年时间,我决定一定要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目标,然后坚定地走下去。一开始,我和很多人一样,觉得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多走走,去见识这个世界,活出自我。但后来我发现这个目标其实只是说着好听,但是其实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动力,然后我就很伤心。再然后,我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有点与众不同的目标,就是“做个有意思的人”(Be an interesting person)。因为对我来说,这是我当时能给另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但后来我又想了想,这个目标用管理学的标准来说,就是太不具体太不精确所以很难提供持续动力。然后我就更伤心了。所以从九月到十二月的四个月里,每天起来就因为找不到人生目标而痛苦。因为自己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太多,经常一不小心就错乱了。当时也没有人告诉我什么20分钟就可以找到人生目标的这种好事。于是我就上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课,和各种奇奇怪怪的人交流,希望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一些启发。那段时间我过得真的很彷徨也很烦躁,好在我坚持了下来。我谈判课上的教授成为了我很重要的一个导师--尽管他从来没有一对一给予我任何指导。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些改变我们人生的道理,都不会是别人教会的。进入到十二月以后,我的目标慢慢找到了我。四个月里经过无数内心挣扎之后沉淀下来的思想最终被我总结成了两句很简单、看似和“做个有意思的人”一样不具体、但对我而言包含了丰富含义的话:To grow and to help others grow. To live and to help others live.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体验和经历生活,并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这两句话就成了我的人生目标。它能让我感动得哭,也能让我感动得笑。最重要的是,尽管这两句话在外人看来可能莫名其妙,但我发现这两句话解释了过去二十多年里自己做的许多事情背后的原因,其中包括了我为什么从小一直都不好好读书,为什么选择出国,为什么一直逃课,为什么在2009年和一群朋友一起创建了BIMP这样一个神奇的项目,等等等等。|关于辞职的决定|▼在确定了人生目标以后,我的思路和视野都变得清晰了很多。我很快找到了我想要做的事。和身边许多的朋友一样,创业也曾经是我大脑中的考虑过的一个想法。但我一直想不到任何我愿意用我几乎所有的时间货币去换的一个创业项目。但在确定了人生目标的今年一月份,我几乎没有花什么时间就确定了一个项目的大方向,这个商业项目的创意像是奔着我而来的。然后再通过不断的完善从一个不成熟的产品渐渐变成一个成熟的产品,一个真正可以持久给所有人带来价值的产品。所以,可能和许多我很尊敬的朋友不同,我的出发点并不是“慈善”和“义务服务”,“创业”也从来都不是我的目标(一个学了四年金融的人怎么可能一直心存“创业”这个目标呢),我的目标就是实现“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体验和经历生活,并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简单的说,我的内心并没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一定要创业、你一定要创业”,只是碰巧创造一个商业化的项目是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方式,而创立一个商业项目这件事碰巧叫做创业。而另一方面,在黑石工作可以帮助我“成长”和“经历”,但是我觉得在黑石的一个暑假实习里,我用20%的时间经历了接下来的两年里可能会经历的80%的体验,对我来说已经很值得了。我也一定会“成长”,但是未必会比创业成长得更快、更深刻、更理想、更多样化(比如说我就没有办法做我一直很想做的美工设计工作了!)。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在黑石我基本上不能实现我人生目标的另外50%--“帮助别人成长。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所以结果就是,“是否辞去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直接成为无业游民”这么重大的一个选择,被我用人生目标给瞬间解决了。有多瞬间呢?我后来发现了个有趣的巧合。四年前,我曾经尝试着去写一篇回忆录,来回忆出国两年多的旅程,然后这篇回忆录不幸地才写到出国的第一年就没有后来了。尽管写回忆录是一件有点折磨人的事情,但读回忆录绝对是件超开心的事。当中我写到过六年前我决定放弃轻松进北大清华的机会,毅然决定出国念高中,因为上海中学不支持孩子们申请国外大学。原文如下:“北大清华这种学校我肯定不去!”我当时的有两个很简单也很清晰的想法:一,I deserve the best in the world,二,也是更重要的想法,我想,就算最终在美国毁了,我至少做了一个帅到五体投地的决定,我鄙视了北大清华。更离奇的是,从那以后的两年至今,我几乎从来没有为这个决定后悔过,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好想的。仿佛这道选择题是在侮辱我的智商而不是测试我的智商一样。无论如何,两年后的现在,我相信,这个帅到五体投地的决定,是我一生至今最正确的决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是不会变的。把上文中的北大清华换成黑石,就是我的大脑在半秒中以内做出辞职这个决定的思考流程。可见大脑在考虑一些人生大事上是不怎么需要运作的,让心去运作就足够了,而你的人生目标就是你的心。如果说这六年里,相比上面这段话我又多了什么领悟,那就是:? 一个人生目标? 人生没有任何决定是错误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另外一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撞上的许多堵墙|▼Randy Pausch在他著名的“最后的演讲”中提到过一个很实在的观点。他说,在我们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撞上很多墙,但是这些墙不是为了阻挡我们,它们只是为了阻挡那些没有那么渴望理想的人们。这些墙是为了给我们一个机会,去证明我们究竟有多想要得到那些东西。我撞上的第一堵墙,就是我没有如我所愿地一毕业就辞职。考虑到团队开发的进度,个人诚信问题方面带来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以及很多直接辞职可能带来的负面因素,我最终还是回去工作了四个月才得以正式辞职,其中包括一个月的培训。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老板都不允许我告诉任何人我辞职的事情,但大老板自己却没有做好保密工作,以至于同事们最终都知道了我一个小小的分析师要辞职。但我又被规定不能公开,所以在我座位附近的办公室气氛很糟糕,上班感觉度日如年。我一年的故事就这么讲完了。如果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人生,那么最好的形容就是从一年前我确定了人生目标的那天起,一切就开始失控。但我想在这个回顾的最后,和所有已经确定了自己人生前进方向的朋友,分享这一年最大的感想:你的理想就像一辆车,如果你觉得这辆车的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中,那么可能说明你开得还不够快 。Your dream is like your car. If you are in full control of it, you are not driving it fast enough.|关于感谢|▼感谢所有支持你、欣赏你、否定你、看低你的人。我一直说,永远不要忘记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不是一出生就上了好到可以改变我的学校,一直到六年前,我都不算是个好学生,学生生涯当过的最高的职位是小队长,期中期末考试好像从来没有进过班级前三,有一年甚至还是全校倒数10%,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感谢自己不知为什么突然一根筋地开始愿意好好努力,自从那以后就知道实现梦想就靠坚持付出,没有别的秘诀。后来我出国,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世界,在一路的坚持中,遇上了许许多多带给我灵感的人,他们用他们的经历影响和改变了我。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忘记你从哪里来,这也是为什么我想继续传播我受到的影响,可能是作为一种感谢。同样地,过去的许多年里,我被许许多多人否定过,甚至包括身边很好的朋友。从五年前的:“就你也想进沃顿?”一直到几年的:“你还是别创业了吧”,“你肯定不会辞职的”等等。这些否定和质疑一路上给我很大的鼓舞,让我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过去的这六年,我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许许多多强大的人,他们强大的地方可能是一些人生经验,可能是一个很偏门的技巧,有或者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一个坚持了几十载的生活细节。今后我会一一道来。以上故事,分享给所有相信人生就是不断经历的朋友们。明年,我们依然年轻。《从事金融行业以来,你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 精选六文章的作者,80年代从中国到美国,30多年间经历三次大起大落:他曾经是每天奔忙打工的留学生,也曾经是创业的成功人士,他曾经尝试自杀、躲债、众叛亲离,现在他仍然是前1%的有钱人。本文是他的自述,在Quora上获得了14万次浏览和无数好评。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经验教训。译者:Joe from 17work,Sam Wang from Stanford MBA。你该如何成为人群中的1%?到今天为止,我做到了三次。但这件事没有捷径,除非你能中彩票,否则我也给不了你挣钱的速成方法。一我在80年代中期随父母离开中国大陆来到美国,那时根本没人在意中国。就算是在西雅图这里的华人群体中,我们也被看做是第三等公民,排在ABC甚至是台湾人后面。我们家没有任何技术背景、财产或是人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体力活。我的父母在国内原本是大学教授,而且不会说英语,也不会经商,所以别以为我在做生意这方面有先天优势。他们在这个资本主义的世界里一点用处也没有,甚至对钱都没什么概念。他们在美国只能做保姆和清洁工,在50多岁的时候从头开始。所以,要是有屌丝抱怨说顶尖1%的土豪们有什么不公平的优势,我想对你们说,去你妈的。我唯一的优势就是我手脚完好,而且生性顽强好斗。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西雅图本地的Safeway超市里,连麦当劳都没要我,因为我的英语实在太烂了。那年我16岁。我像疯了一样地工作,总是盼望着周末、假期、还有任何我可以加班的时间,因为加班工资更高。我骑车冒雨上班(西雅图的雨天多得一逼),有时候下雪路上结冰,有时候下晚班要到凌晨2点才能回家,然而回家了我作业还没做。我两年就上完了四年的高中,这样我才能和我的同龄人一起毕业(我的高中不认可中国高中的课程)。我不想在20岁的时候还在高中里上学,所以我上的课也比正常人多。这段时间我同时打三份工,晚上在7-11超市上班,白天去呼叫中心接电话被人调戏,有时候还去大学当实验对象,在市里的血库卖血——只要来钱,我什么都干。所以评论里有人抱怨自己要加班加点才能交得起房租,我完全理解你们的处境。但我不会对你有任何同情,因为这段时间里我每天都对自己说,这只是暂时的,只要我努力,我一定会离开这糟糕的处境。在Safeway超市做了两年收银员后,我从家里搬出来了,因为我遇见了我第一个女朋友,但是父母不同意。我那年18岁。我的支出更大了,而且还得为大学存钱,所以我开始找收入更高的工作,而我只是个高中生。结果我发现,只有做销售的收入比$5.25(最低工资)要高。像很多男生一样,我喜欢各种各样的机器,而且我最喜欢相机。在国内的时候,我们家很穷,所以根本不可能接触到相机——这是一个很昂贵的爱好。我在西雅图会在Bellevue的相机店呆上半天,就为了把玩这些牛逼的机器。让我惊讶的是,很多销售员工对相机的了解还不如我多。我意识到我可能会比他们做得更好。所以我问店里的经理能不能给我一份销售的工作。那时我的英语还是不太好,而且从来没有销售的经验——经典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知道必须找一点销售的经验。我看到一个Cutco刀具的广告,说一个小时可以挣$9。说白了就是挨家挨户地推销。我买了一套基本款刀具,开始销售。我找到一份在波音公司西雅图办公室的中国工程师名单,然后开始挨个联系他们。我编了一堆故事,比如介绍刀具是学校市场课的作业,而且装作他们都认识我在波音工作的叔叔。大多数人觉得一个高中生不会是什么坏人,还有一些甚至模糊地记得我叔叔的名字,所以很少有人会挂我的电话。这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如果你不去索取,你就不会获得。我甚至还叫我叔叔开车送我去这些“朋友”家做刀具演示。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会买,但是那些买了刀的人直到今天还在和我提起那些刀具质量多好。有了一个暑假的销售经验,我把它加到了我的简历上,然后拿到了一份在本地相机店销售相机的工作。但是连这份工作也来之不易,为了拿到offer,我不得不无薪工作一个月,而且我告诉经理,要是这个月底我没有完成销售任务,我就不干了。在Cameras West(现在倒闭了)、Silos(也倒闭了)和Video Only这些本地的相机店我都干过,不管在哪家,我几乎都是销售冠军,因为我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花在了解我销售的产品上面。在不上班的时候,我会去其他电子产品商店了解他们销售的产品;我会跟在别的销售身边,听他们是怎么销售的;我在Tower Books书店读杂志上的产品评测。我就是想比其他人更清楚我在做的事。我很早就知道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解决问题这种销售方法真的奏效。从时薪$5.25,两年以后我一年挣了$40,000。这年我20岁。二我在Video Only 的工作也让我初次尝到了创业的滋味。Video Only的老板Peter Edwards采用销售提成制度来为公司挣钱。销售人员会拿到一张打印好的纸,上面是每件产品的成本,和产品在展架上的实际价格,只要最后卖出的价格在上述两个数字之间,销售人员可以自由定价。每到月底,销售的提成和他们的业绩成正比。我很喜欢这份工作给我的自由,并且我学会了与人谈判的技巧。后来我也教会了我的员工这些技巧。也就是在这时,我开始对商业和金融产生兴趣。我把我的大部分花在了书本上。我从来不party,我把能存的钱都存了下来,并且买了第一套房子,这样我就能省下租金。我买第一套公寓的时候21岁。因为我在零售市场做销售,而且业绩越来越好,我很快发现很多同事都比我年长一倍有余,而且业绩还不如我。我不想在销售行业干一辈子,所以我开始考虑其他选择。如果我要在销售上更上一层楼,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销售的产品价值,或是增大销售的频率——所以房产经纪人或是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我考取了房产经纪人许可证,但是很快发现这一行的节奏太慢而且太无聊。所以股票和成了唯一的选择。但是作为少数人种而且缺乏人脉(能立即投资的有钱朋友或家人),大多数基金经理都不会雇我,更别说我连大学都还没毕业。我不停地打cold call骚扰本地几家券商的基金经理们。因为西雅图和纽约证交所有三个小时的时差,这意味着大多数券商在早晨6点就要到办公室上班。于是我在凌晨5点会在券商办公室的大厅里等待,希望能够幸运地见到作决定的经理。三个月中我每天都这么干,我的努力没有白费,Prudential Securities西雅图分部的PaulWannacott聘用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实际意义上遇见1%的土豪。虽然股票经纪实际上就是一份销售工作,我试着学习和吸收一切知识。金融、会计、业务结构、、研报,这些材料对我来说就和天书一样,但是我一点点地啃下来了。我对的技术分析越来越感兴趣,早期的彭博终端(Bloomberg)成为了我的好朋友,我不敢相信这个泛着橙色光的屏幕能够给我这么多信息。几年内我的年收入达到了六位数,以90年代早期的标准,我已经是前1%的土豪了。我非常骄傲,但同时也讨厌我的工作。我不喜欢把带有极高手续费的产品卖给别人,或是帮着销售公司染指的股票。不管怎样,这份工作只是销售,和没有一点关系。我想离开了,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个理由。三1996年,新婚燕尔,我发现经纪变得越来越火爆。我当时收取每笔交易110刀的手续费,而网上的手续费才20刀,我意识到我的工作岌岌可危了。而且,20刀的手续费比我们公司内部人员的50刀手续费还要便宜,我终于看到了离开的机会——我想自己交易。我在1996年晚春辞职,但我当时只有20万刀的流动资金用来交易。起初的6个月是个悲剧,我的20万刀几乎全都赔在了Ascend,Shiva这些早已不复存在的科技公司上。我不得不大幅减少生活开支,而且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为了弥补亏损,我需要更多的资金——我刷爆了。幸运的是,市场转而向上,我不但把亏损填上了,还小赚了一些——这时我一共有5万刀的资金。但我知道我需要有个周密的计划。我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年挣10万刀,这样我才能相信我在做正确的事。所以我一年至少要达到200%的回报,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计算并整理了我以前的错误操作,然后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计划。寻找一个一年里翻倍的股票是不可能的,就算找得到,风险也太高了,这些股票的波动太大。但是有很多股票每天上下的幅度超过了几个点,我只要能抓住一部分波动,我就不需要持股过夜。因为每年有超过200个交易日,这意味着100,000/200 = 500,也就是每天1%的回报。我完全能做到。这个计划的关键就在于止损,如果你了解交易的话,止损是日内交易的精华所在。于是我开始实施计划,在1996年底,我的资金已经超过了10万刀。我达到目标了。一年以后我的年收入达到了50万刀。没错,我又回到了1%的群体。然后我就蒙逼了。由于日内交易只占用了每天早晨的几个小时(西雅图比纽交所晚三个小时),我每天早晨10点就下班了,剩下的时间都属于我自己。四因为无聊,我开始买各种东西。我买了好多辆车还有好几套房子,最后我的支出没有底线了。很快,我成为了购物欲的奴隶,我每个月的固定支出达到了5-10万刀。每天操盘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我必须赚够一定的数字才能保持现状。这时我还不到30岁。我的情绪开始受影响,我对自己很愤怒,并向周围的人发泄。我变成了一个愤怒的混蛋,因为我太自大,而且还不明白我为什么不快乐。现在想想,我觉得金钱并没有让我高兴,所以即使我达到了我的目标,我的内心还是空虚无比。我必须想办法在交易上面挣更多钱,才能负担得起我当时的生活方式。于是我回到了以前所憎恨的生活——找有钱人募资,开设了我自己。我在拓展人脉方面并不是很擅长(对一个混蛋来说当然很困难),所以这个基金开始的时候只有少得可怜的1000万资金,很大一部分还是我的自有资金。我在合伙人的监控下操盘,这种感觉太糟糕了。我感觉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监视我,我的操作也随之受到了影响。我没办法再保持以前的操作风格,于是我的回报开始下降,我开始感到抑郁。我有几年都在和抑郁症斗争,有时几天里什么都不干,整天整天地上网。我的婚姻受到严重影响,我责怪我妻子和她的家庭贪婪无度,总是想着从我这里得到什么。甚至我儿子的出生都没给我带来快乐。因为我的糟糕表现,人们开始退出基金。我的操作风格越来越激进,以前的风险管理原则也随之丢到了九霄云外。我完全就是凭运气和直觉在选股。到了2003年,我彻底完蛋了,我把所有的资金全部亏完,同时还有几套房贷和其他债务。我向我妻子坦白了我们的处境,她哭了好多天。我觉得我的人生完了,我尝试过自杀。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真的很黑暗。我孤立无援 ,没有任何人可以倾诉。因为我已经疏远了身边所有人,现在只剩下我来收拾残局。我还记得有天晚上天黑以后,为了不让邻居看到,我尽可能快地打包了所有东西,从我的豪宅搬到小了很多的出租公寓里。我羞耻又绝望,因为这座豪宅还有贷款没有还清,我只能让银行收走,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学会了如何躲避来讨债的电话。五最后我决定逃避和自怜自艾不会解决我的问题,我必须寻找一些有用的方法,开始工作。那时候,我们只能靠我妻子的收入来支持我们的生活。那些年入百万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那时我们的收入只有每年7万刀。随之一同离去的是豪车、无意义的花销、还有每年的度假。我的精神状况也开始坚定起来,是时候离开家去工作了。2004年我加入了一家科技创业公司当销售总监,不管怎样,我还是会做销售。这个创业公司没有真正的投资,它是靠创始人们不到5万刀的建立起来的。我加入的时候只剩下最后的两个创始人。因为没有客户,公司也没有收入。我们在西雅图南部工业区Southcenter的一个仓库里上班,这里比车库还要糟糕,进进出出的卡车噪声让我连电话都没法好好打。要是客户问起这些噪声,我就告诉他们因为我们的生意太好,卸货的卡车源源不断。我作了一个计划,从一切可以获得收入的渠道挣钱。我在全国各地作销售,几乎每月就要去一次中国与制造商和合作伙伴见面。因为公司只有我们三个人,我担任起了销售、商务拓展、会计、财务和市场营销的职务。我们第一年的收入是50万刀,第二年200万刀。在这时候我已经成为了CEO,因为是我定下的计划和方向,并且产生了所有的销售额。2007年,销售额涨到了300万刀,我们觉得是时候找风投机构融资了。不幸的是,在西雅图,没有人相信我们的故事。和20多岁的创业者们比起来,我们三个人年纪都太大,而且一个都没有计算机背景。作为CEO,我是最拿不出手的一个——大学都没毕业,而且没有任何技术行业的经验。即使公司有不错的收入,我们根本没法找到投资。西雅图的风投们要多势利有多势利,但他们确实指出了我们的不足。VC们反复问我们一个问题:你们有什么竞争优势是别人没有的?这个问题我根本不会回答,因为我们实际上没有任何确切的优势,就算有也无济于事。现在回想起来,真正的答案是我们内心充满激情。也就是在融资的时期,我真的觉得受到了冒犯。我们会和所谓的“天使”投资人见面,这些人通常是微软或谷歌的早期幸运员工、从大公司退休的管理层、或是医生等等。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开过自己的公司,却总是有着大公司的傲慢。其中一家叫ZINO Society,我们在他们吃饭喝酒的时候做演示,我真的觉得自己像个舞台上的廉价小丑。我对自己保证如果真的能挣到大钱,我会尽我所能改变创业者们的待遇,现在不再是有贵族阶级的中世纪社会了!我们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也就是为OEM(已有产品和品牌的公司)开发软件技术。我们的客户把我们开发的技术产品贴牌打包,当做自己的产品进行销售。我们渐渐发现我们每张拍照只能收取50-60刀,而终端客户却要支付刀。我们意识到旧的模式走进了死胡同,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虽然我们没能获得风投资金,我们还是决定在2008年开始转型。这也意味着将原有的产品全部开发完成,当成我们自己的品牌进行销售。用商业语言来说,我们想爬上更高的价值链。这也意味着我们不再和销售额5000万-1亿刀的公司竞争,我们的新对手是数十亿美元价值的公司。这需要我们构造一个完整的产品线,然后将其与企业级的硬件设备兼容,并做好开发、服务、和售后支持的准备。我们既没经验又没客户,我要是能得到投资才怪。我们的时机也糟的离谱。抛弃我们现有的300万刀的生意,然后靠自己的一点点投资开发新生意,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创始人和我从来没有为自己开过工资,因为我们决定把所有的收入全部投入到企业里。这真的是一段难熬的日子,我的婚姻彻底玩完了。我5年里没有挣到一分钱,我再也不是家里的顶梁柱了。六2009年差不多是世界末日,我没有收入,公司转型也不顺利,因为我们的新收入不足以弥补失去老客户的损失,市场和经济也不景气。我必须作出改变。我离了婚,开除了大部分员工。离婚之后我的银行户头又只剩20000刀了,但我还是得想办法发工资。我被赶出了以前的房子,为了省下租金,我带了一个充气床垫搬到了公司的储藏室(下图是用鱼眼镜头拍的,我的头顶着另一面墙)。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办公室租金也已经拖欠了几个月了,供应商鸟都不鸟我们,还欠了银行一大堆钱。我又一次跌倒了,而且还无家可归。有时候我6岁的儿子会来办公室看我。虽然他知道我住在公司的储藏室,他从来没有觉得丢脸或是不好意思,就好像他知道我能再一次爬起来一样。连我儿子都不怕,我有什么好怕的?我们把这样的处境变成了一场闹剧,我们会在充气床垫上跳来跳去,胡闹搞笑。住在这么小的空间,身上没几件值钱玩意的日子让我意识到物质是多么的重要。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我的脑海一片清澈。我的员工们都知道我住在储藏室,但是没人说起这件事。我不断地告诉每个人坚持住,在商场上,只要活下来就是成功,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来!很明显,这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和生意都濒临崩溃,但有意思的是我一点也不伤心,也不生气。我甚至觉得我的处境很有戏剧性。我总是向别人炫耀我是如何从一无所有奋斗到现在的,而且不会害怕回到一无所有的日子。现在一语成谶,然后呢?我知道我不能在储藏室里住太久,物业不允许这么干,我的健身房会员也快到期了(我每天在那里冲凉),因为这是我前妻的公司福利。我只能重新开始做交易。又是20000刀的本金,但这是2009年,市场非常动荡的一年。对日内交易很有优势,但是我必须加倍小心不要套牢,持股过夜的风险高的离谱。还好我以前的几把刷子还在,很快我就能用交易的获利支付员工工资了,至少可以留住骨干员工。我与我们的房东、银行、供应商重新谈判,让我们再多坚持一会。我的直觉告诉我,这种五十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会帮我们解决掉很多竞争对手。我们只需要存活下来,我必须尽我所能做到这点。也就是在这时候,我帮助了一位做技术支持的哥们,我们就叫他老王好了。老王刚被公司裁员,他的房子也被银行收走了,他的三个孩子和老婆一起搬回了他父母家。我能感觉到这个家伙对成功的极度渴望。我让他来我们公司做销售,而不是他的老本行技术支持。我们两个把他以前的老客户全部联系了一遍,还真有几个客户答应和我们合作了。这给了我们急需的信心。2010年初我从储藏室里搬出来了,股票的20000刀本金变成了250000刀,这给了公司一点喘息的空间。这时候我们还找到了公司转型以后的第一个大客户,这位客户的触角遍布全球(是一家家居用品公司),所以问题就很明显了——我们公司才6个人,怎么为这么大的客户提供支持?我用上了以前当销售时的一招:免费给他们使用我们最好的产品。我们把公司的产品与客户的现有系统结合起来,并在其中加了一个软件,实现了更简洁、更容易操作的界面,同时还为客户节省了开支。这花了我们几个月的时间和汗水,但最后我们成功地交出了100倍于我们公司的对手都没能搞定的产品。为了更好地服务和支持我们的客户,我们把执行和安装任务外包给别人,同时监控整个系统的运作,来保证更好的体验。而且,我们监控客户端上所有的运营,一旦出现问题和bug,就会实时传回到我们这里,这样我们就能在客户意识到问题之前就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的底线是确保客户和我们产品的互动处在最佳情况。我们2010年的收入是100万刀。因为老王的成功加入,我想把我们公司打造成我们两个的形象——有决心的屌丝。公司里一半员工都是开发人员,而且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我们公司有俄罗斯人、罗马尼亚人、印度人、中国人、拉脱维亚人、德国人、意大利人、等等等等。我们还有自学计算机出身的开发人员、专业是地理、数学的员工,甚至还有一个以前是打渔的哥们。销售和支持人员也一样多元化,大多数没有高等学历,有些曾经有严重的家庭问题和个人失败经历。但是他们都知道我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这个紧紧结合的团队把我们的公司推进到了我想都没敢想过的境界。四年以后,经济终于有所好转,我个人也慢慢回血了。我的公司在过去的12个月挣了2000万刀,在接下来的一年目标是5000万刀。这很大一部分和技术转销售的老王有关。在2010年他的起薪是4万刀,而去年他赚了75万刀。今年他的预计提成是300万刀。2015年初,老王把所有的债务都还清了,还用现金为他的家庭在西雅图郊区买了一座马场(现在还是没有银行愿意贷款给他)。他买房子的那天,我和他坐在在公司的会议室里,面前放着买房用的支票,我们四目相对,几乎留下了眼泪。这一路走来,我们能互相理解各自的付出和艰辛。也许有一天,老王会在知乎上讲述他的故事。公司的利润率达到了80%,公司户头上也存下了不少现金,我终于支付给我自己100万刀。公司的估值在一级市场大约是年销售额的2-3倍,也就是在1-1.之间(截止目前为止)。我有信心过两年我们的销售额能达到,所以公司估值达到10亿美元也是迟早的事。现在我能告诉自己,我又回到了1%的人群。这一次我希望能一直保持下去。七我知道的烂笔头写得太长了,但是,以下是我从自身学到的几课。如果你想成为1%的土豪,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 坚韧不拔。学会克服你的恐惧。也许我很幸运,因为我出生在“文革”的后期,那是充满混乱和破坏的日子。也许上天眷顾我,让我天生逆反,不喜欢循规蹈矩,蔑视一切权威,要是在传统保守的亚洲社会,这些品质会让我的生活一塌糊涂。但我是幸运的,我离开了。我的意思是,我小时候就经历了很多个人的问题,缺少安全和稳定,所以我已经有一些习惯了。也是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大多数人都是恐惧的,而且是不理性的恐惧。你恐惧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你会退缩,你会保守,你会犹豫,你会拖延。更糟的情况是,你看问题更加偏执,甚至开始充满极端的怨恨。你会开始错过机会,你成为了你不理智的囚徒。所以当你不敢做某件事的时候问问你自己,我有什么可损失的?很多情况下,你根本没什么可损失的,除了心跳开始加快,除了脸上开始发烧,除了你的自尊受到一点打击。当你学会面对这些荒唐的恐惧时,你很快就会意识到你身边绝大多数的人都活在这种傻乎乎的恐惧里。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超过大多数人,你不需要靠颜值,你不需要很有钱,你不需要有更好的教育,你只需要我们大多数人都具有的品质——勇气、坚韧、脸皮够厚。你的时间在一点点流逝,所以赶紧行动!2.量入为出。别和我一样傻。3. 学会怎样挣钱,而不是怎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十佳免费炒股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