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少关于第一次世界大一战东线战场场沙俄作战的

当前位置: >>
第一次世界大战:沙俄与奥匈帝国200万人惨烈厮杀
第一次世界大战:沙俄与奥匈帝国200万人惨烈厮杀
最概略地说,声势浩大而且具有综合特点的伦贝格战役,是8月23日至9月12日3周期间,奥地利3个集团军对俄国4个集团军,在维斯图拉河与德涅斯 特河之间沿着面朝东北的一条长200英里的战线上展开的一个战役。自9月初以后,双方都有一个集团军加入。一开始,北部的2个奥地利集团军打败了与其相对 抗的2个俄国集团军。南部2个向东朝伦贝格推进的俄国集团军又夺走了奥军的胜利,俄军在奥军召回此前被错误地派赴塞尔维亚的另一个集团军之前,打败了奥地 利的第3集团军。就这样,整个奥地利战线被迫后退150英里,只能在维斯沃卡河后面整顿改组。这个惊人的军事事件包括各个集团军之间展开的7个分隔的殊死 战役,每一个战役都持续几天,相互间产生影响。奥方参加战斗的有648个营,俄方为720个营,双方死伤的人数总计为50万至60万人。对这个惊心动魄的插曲现在必须作一番描写。
到8月20日,奥地利3个集团军,即丹克尔(第一)集团军、奥芬贝格(第四)集团军和布鲁德曼(第三)集团军,已部署完毕,由得到德国沃伊尔施军支 持的库默尔的“集团军群”掩护其左翼,由克费斯“集团军群”掩护其右翼。康拉德预期俄国主力会出现于波兰卢布林与霍尔姆之间,因而低估了来自东方的对伦贝 格发起猛烈攻击的可能性。他那固执老旧的先入为主的想法是,只要向北攻入波兰,他就可以打散和切断集结在波兰突出部的大量俄军。他依旧满怀希望,认为德军 会从东普鲁士向南移动与他会合。他觉得不管冒什么风险都必须设法预先阻止俄国力量的全面扩充。他认为形势是严峻的。
“在塞尔维亚的进攻失败,预定对付俄国的第2集团军的相当大一部分也卷入其中;在东普鲁士,德军在撤退;向锡德莱茨进军已无指望;罗马尼亚疏远了, 它对东冀的干预不会发生;因此处于该冀的俄军没有任何压力;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消极等待;意大利可能成为仇敌;在维也纳,幕后势力在起煽动作用,反对奥匈帝 国总司令部;在我们面前,俄国在积聚优势兵力,要打一个歼灭战。
“不过我还是坚持要在北部采取主动,因为那里的敌人必须被扭住,这样他就不会干扰对法国的胜利进军了,这样德国东线部队就不会孤立地受迎面打击了、最后,这样不会给俄国时间来集结其数量占充分优势的兵力。”
因此,22日他命令此时驻屯在塔内夫河谷森林和沼泽以南的丹克尔向北朝卢布林方向推进,跨过塔内夫河并占领河对岸的高地。他下令在丹克尔右边的奥芬 贝格于一天后朝霍尔姆方向前进。他下令布鲁德曼陈兵于伦贝格前面,以掩护这些调动不受来自东方的任何干扰。康拉德预料--而月.事情不出其所料--全部3 个集团军都要在26日与敌军遭遇。他没有感到有来自东边的直接危险;他希望在北部找到他的牺牲品。现在万事俱备;他再也不能等了。怀着由宿命论心态遮盖的 种种僵化的忧虑和反省,他发出了信号。那末前进吧!帝国和皇家军队奔过广阔起伏的大地,他们鲜艳的制服在八月的阳光下生辉,他们中来自不同的民族、具有不 同的忠诚程度的战士被战争的纪律和机制缚在一起,紧紧地裹在了战争的巨大动力里。
俄国西南战线由伊万诺夫将军指挥。萨尔扎(第4)、普列维(第5)、鲁斯基(第3)和勃鲁西洛夫(第8)4个集团军从北到南依次沿从伊万哥罗德至罗 马尼亚的加里西亚边界部署。合计近120万人。俄国的高层战略有敏锐的洞察力。俄军总司令部精确地意识到了来自波兰突出部的两边攻击的危险。伊万诺夫将军 对奥地利作战计划的基础是,不从北而是从东发起大规模进攻。在卢茨克、杜布诺和普罗斯库罗夫地区集合的勃鲁西诺夫(第8)和鲁斯基(第3)两个集团军的8 个军,准备向西进军,跨过东加里西亚边界。其右翼到达伦贝格,其左翼到达德涅斯特河。跨过东加里西亚边界。这次迳直的入侵从8月18/19日开始,22日 跨过边界,预计会引起奥军在伦贝格附近集合其主力并在那里面东作战。同时,普列维集团军的4个军正在西北约60英里的霍尔姆向南集中。该集团军要在22日 前后离开其集中区,等伦贝格战役打响时准时袭击奥军北翼。驻扎地点更西,在霍尔姆与维斯图拉河之间的萨尔扎集团军的3个军在第5集团军向桑河一线及以远进 军的同时向南移动。这样一来,萨尔扎集团军就随时可以切断敌人向西往普热梅希尔和克拉科夫撤退的路线。敌人跨越德涅斯特河和喀尔巴阡山脉向南撤退的路线则 由勃鲁西诺夫在左侧或南侧予以截阻。总之,伊万诺夫期望康拉德向东入侵俄国,这样他将很快面对面地遭遇前来阻击他的鲁斯基和勃鲁西洛夫的两个集团军。同时 萨尔扎和普列韦的两个集团军会逐渐从北迂回,从其左侧和后方攻击前进的奥军。
正如我们所知,敌我双方司令官都完全不知道对方的计划。事实上,他们假设的每一件事都与事实正好相反。俄军右翼对准康拉德的左翼,希望能碰上奥军主攻部队,而康拉德的右翼很快就被俄军左翼两个集团军的进攻所压倒了。
克拉希尼克战役
伊万诺夫将军没有打算在萨尔扎的俄国第4集团军完成动员和所有运输工具到达之前,就让它离开其在卢布林附近的集中地区。大公相信在伦贝格附近的奥军 主力将向东推进,他不希望萨尔扎遭遇任何劲敌的严重对抗,因为只有这样剩余的运输工具和刚赶来的后续人员才能够赶上行进中的军队。因此他反对伊万诺夫的判 断,命令萨尔扎部跨过桑河到达普热梅希尔以西的位置,在这里他可以截断奥军向西通过克拉科夫走廊的任何退路。22日下午,萨尔扎部到达维兹尼察河一线。虽 然萨尔扎的几个后备师还没有一个人赶到,但他的集团军在23日拂晓恢复了向南进军,其先头警卫部队很快就到达丹克尔所率的奥军已经辛苦地爬上的能俯视塔内 夫河谷的同一高地。奥地利第1集团军与俄国第4集团军发生了面对面的直接冲突,这样就开始了克拉希尼克战役。接触线近于东西向。这里是一个开阔地带,双方 部队都急欲交战。长久的和平时期贮存的弹药很多,步兵交锋相距码,部队在地面的高处展开遭遇战,那里没有战壕,俄奥大部分将军预料大战 开始时会发生的那样的战争。
当奥地利中央和左翼部队抵达高地时,他们遭遇了俄国右翼的第14军的先头部队。战斗激烈,双方损失惨重,谁也不占明显优势。但下午奥军左翼(第1 军)参战:由于奥军数量占优势,俄国第14军被击败,退至克拉希尼克,受它撤退的连累,第13骑兵师退到克拉希尼克与维斯图拉河之间。与此同时,奥军右翼 第10军已经达到目的地,没有遇到在他们前面的敌军,因为奥军停在距北去的俄军三、四英里处的波尔河河谷过夜了。这些就是第1天的情况。
格尼拉-利帕河之战
格尼拉-利帕河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6日。奥地利3个军(第12、第3和第11军)满怀希望地向兹洛塔-利帕河挺进,指望打垮俄军劣势 兵力的先头部队。但是俄军不但处于压倒优势,并且正小心翼翼地缓慢前进;他们期望随时与奥军主力部队接战,因此各路纵队的先头部队皆已有坚实的部署。奥军 的进攻均告失败。在进攻是战争的唯一形式这一教条的影响下,奥军各师全都发动进攻,但往往会彼此失去联系,而且毫无炮火准备。他们处处被击退;奥第3集团 军之大部不但被打败,而且被打得惊慌失措。俄军的战线时刻在增强,兵力占压倒优势并覆盖了奥军的战线。在两军的碰撞中,俄军攻势更为强大,处于优势。至夜 幕降临时,奥第3集团军撤退,它的两个整师溃不成军,在混乱和恐慌中被赶到离战场25英里的伦贝格才得以重新集结。大量溃退的奥军当夜通宵达旦如潮水般涌 进伦贝格。翌日晨,奥军最高指挥部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第3集团军经受了一次无情的毁灭性打击。与此同时,指挥部连连接报:该地区俄军各路纵队的军力远远 超出想象,它们齐头并进,到达兹洛塔-利帕河全线。27日上午8时,康拉德命令第3集团军全部撤退到伦贝格防线的前面。他还命令正深深卷入科马鲁夫战役的 奥芬贝格调回约瑟夫大公所辖的二个师,向其右翼靠拢。事实证明这两项措施都是正确的。然而,来自第3集团军令人稍安的报告,导致康拉德批准他们留在格尼拉 -利帕河前线;在奥芬贝格坚持下,康拉德准许约瑟夫大公继续向北方会战的侧翼进军。
实际上,奥第3集团军人数处于劣势,几乎只有俄军的三分之一。俄军沿格尼拉-利帕河部署了292个营、162个骑兵中队和750门大炮,奥军仅为 115个营、91个骑兵中队和376门大炮。但是切切不可忘记:伊万诺夫将军推测,他即将与奥军的主力相遇,因而认为到日前为止还只碰上了他们的先头部 队。他认为自己左翼的前面已经感到了敌人的压力。在像加利西亚那样道路稀少的乡间,这些长达25和30英里纵队的大军在适合通行的道路上运动。因此军队的 后半尾在任何特定时刻都与战斗的前线相距两天的行程。迄今为止,俄军仅以其强大的前卫打胜仗。现在他们必须为最大规模的会战作好准备。因此他们停止前进两 日,以便各纵队前后靠紧并进行部署。在这两天内,奥第3集团军设法沿格尼拉-利帕河摆好了战斗的阵势。
有人说,如果俄军在28日和29日即发动突击,他们本可以凭巨大优势彻底击溃奥第3集团军。俄国大公全神贯注于科马鲁夫战役中普列韦所部军队的阵 地,他比伊万诺夫更准确地判断出伦贝格前沿奥军的实力,所以他命令伊万诺夫取消他停止前进实施部署的命令,并立即督促他的部队向伦贝格及其守敌前进。这些 命令必须服从。然而超过48小时之后俄军才重新向前运动。俄国大公的命令既对又错。西南战线总司令及其强有力的参谋部不想被上级催促着陷入一场灾难。所以 他们表面上服从,但尽力拖延时间,直到他们部署完成。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第二次格尼拉-利帕河之战,或通常所称的第二次伦贝格战役;该战役始于8月30 日。
当俄军重新向前推进时,其势锐不可挡。勃鲁西洛夫的大炮自30日天明起轰击奥军阵地;大约上午10时,俄国步兵以压倒力量猛攻并突破了奥第12军的 整个防线。惊慌失措乱作一团的敌军溃退7英里之后企图重新布阵,但无济无事;俄军一支骑兵师的进攻迫使他们再次逃窜。整个前线都出现了相似的情景。所有通 往后方伦贝格的道路人声鼎沸,挤满了惶惶如漏网之鱼的逃军、大炮及各式各样的车辆,夹杂着逃难的百姓。
至日暮时,奥第3集团似乎已经土崩瓦解。它在溃败中逃离战场,奔窜了18英里之后才告停止。自此以后,只要听到有人惊叫“哥萨克来了”,就足以使其各团各旅陷入混乱。所有这些粗暴的侮蔑性的话语皆摘自奥地利官方史料。
在这些腥风血雨的战场上,双方至少有7个集团军、200万人进行了历时一周的殊死搏斗。现在让我们暂时离开这些战场,去看看康拉德在普热梅希尔的凄 凉的指挥部中的情况,他同样痛苦不堪。自26日上午起,在北方和东方地平线外,有两大会战一直在雷鸣电闪般地进行。康拉德对北方战场的希望逐渐使得他对东 方的焦虑增大到可怕的程度。这位性情暴躁的司令官处在两大战场的相对压力之间,痛苦异常,一方面是胜利的指望,另一方面是毁灭的威胁。26日第3集团军失 败的最早冲击,导致他于27日中止了约瑟夫大公所部的3个师的向北调动。但后来的报告表明:布鲁德曼已经设法将部队沿格尼拉-利帕河重新部署。俄军并未追 击。所以康拉德准许大公继续前进,他本人则立即投入科马鲁夫战役。与此同时,第3集团军的糟糕状况和大批俄军明显地靠拢以发动决定性攻击的态势已显而易 见。鲁斯基和勃鲁西洛夫距伦贝格只有一天的行程,离在北方作战的两支奥军的交通线也只有三日的行程。康拉德就像是要伸手去抓崩溃在即的堤坝后面的战利品。 28日他再次要求调回大公的那几个师;但是奥芬贝格此时眼见自己所希望的决定性胜利已有把握,因而据理力争,最后康拉德再次作出让步。逃避责任的第2集团 军此时正向南集结。康拉德决定去冒更大的险。在俄军动员后第20天至第30天间的10天里,康拉德曾指望取得重大胜利。现在8天已经过去了。俄军已扩充完 毕,其数量上的压倒优势日益对奥军不利。康拉德修书一封,请博尔弗拉斯转呈皇上御览;此信颇多自我展示,充满兴味,值得我们打断对战争的叙述。
“在我一生中最严峻的时刻,我收到了您24日和25日对我过于赞誉的信。我赶紧复函,仅想补充指出,就在我写信之际,会战正在进行,此战将决定我君主国的命运……
“关于我们的胜利与德军胜利的相比,没有许多话可说,这主要是因为德军胜利的取得是以牺牲我军为代价的;因为德国组建的100个师中,只有9个正规 师和3个后备师拨给东线战区,其余全都派往西线。于是俄军的巨大压力就落在了我们的身上,此外,我们还要对塞尔维亚和黑山作战。罗马尼亚一直指望对俄国作 战,但我们未得到罗马尼亚的援助。此外,由于意大利的背叛,德国不但未将承诺的5个后备师派往东线,反而派到了西线。
“我与导致这一结果的政策毫无干系(我无能为力)。因为预见到现已出现的事态,我于1909年和1912年两次建议过应该采取的行动方针,但都没有效果。这是命运之神的可怕的变幻,以至于我现在不得不承担那次疏忽造成的后果。
“随信寄上一份由波蒂奥雷克所写的报告抄件,它真实地描绘了在塞尔维亚失败的情景。一个完整的步兵师居然作鸟兽散,放弃了他们的大炮和物资,这是出乎意抖之外的,我军在任何其他地方无不和德军一样英勇作战,只不过德军交战的对手不是俄军,而是法国人。”*
在如此引人注目地展示了自己的价值之后,康拉德继续写道:
“第4军调往北方是我们迫切需要之举;当我们知道俄国除了她的第一线各师之外,从现在起还将把各后备师也调往战场时,上述需要就显得更为迫切。我部 队今天已经和这些军队交战。现在正是我们采取进攻的时候,否则我们将受到压倒优势之敌的攻击,因此必须赶在第4军到来之前进行冒险。此外,敌人正从四面八 方逼近,因此我们没有更多时间可以拖延。
“8月23日、24日和25日以在克拉希尼克的胜利战斗开始的进攻,今天已导致一场会战。部队遭受了严重损失,尤其是俄军优势炮火的轰击所致的损 失。这场巨人之战结果如何,掌握在命运之神的手里。我们深信,我们已经就我们的良知所及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对此,我们感到心满意足。
“多谢您好意垂询我的儿子……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
现在,康拉德受到的两股压力在加重。奥芬贝格即将包围普列韦军并取得重大胜利的希望和前景,与第3集团军30日遭受的惨败形成了对比。这场折磨向我 们展示了康拉德意志力的份量。他决心确保奥芬贝格有两天多的时间以取得胜利,他决心忍受东线与时俱增的危险。这是他作出的最重大的决策,这一决策没有失 败。俄军在推进,但前进得缓慢而小心翼翼。他们耗时两天推进18英里,该区域是奥军在30日匆匆放弃的。到9月1日俄军才与奥军在伦贝格前面的新防线接 触。新防线系由溃败之师的散兵游勇和精疲力尽、神经崩溃的军队在混乱中建成的,所以形同虚设。然而在敌人方面看来,它是条严阵以待的战线。奥芬贝格所要求 的那两天时间已经给了他。我们来考察一下他是如何利用这宝贵的两天时间的。
8月31日是奥芬贝格的极重要的一天。自26日起他一直向普列韦军两翼且战且进,现在该军已被三面包围。30日,丹克尔率部向卢布林紧逼,攻克了克 拉斯诺斯塔夫,这样形成了可能会切断叶瓦尔什与普列韦的联系的威胁。普列韦的阵地十分危急。他在科马鲁夫附近的3个军很可能全部被包围。30日夜间他命令 它们立即撤退。但为时是否已经太晚了呢?此时它们在这里成了奥芬贝格艰苦而巧妙的奋战的战利品,康拉德为此在伦贝格敢冒孤注一掷的风险。奥军的计划很简 单,甚至显而易见。在右翼,约瑟夫大公率3个师和2个骑兵师向西推进至胡奇瓦河,并摧毁布格河上的数座桥梁。在左翼,彼得大公率同样数量的步兵自杜布附近 出发,迂回和包围俄军右翼。与此同时,奥军中坚部队将在每一个地方紧逼岌岌可危的俄军。为包围俄军3个军而布下的网似乎行将收拢。在任何一侧的再次突击都 即将完成对俄军10万之众的包围。附近没有俄军的其他军队足以干扰这次行动。
命运之神即将玩一次捉弄人的把戏。奥军两翼的运动在一次不寻常的巧合中,由于性质完全相同的意外遭遇而处于瘫痪状态。一架飞机向右翼的约瑟夫大公报 告说,俄军一个师正自东紧逼他的后方;骑兵巡逻队向彼得大公报告说,俄军数营正在包围他的迂回运动的北翼。他前面的那个师和骑兵己经后撤,解除了他本人所 率一翼的危情。然而事实上所谓俄军的几个营并不存在,而对面一翼的俄军师也只不过是数支骑兵中队和马拽大炮,他们正向鲁斯基将军部队的最北侧侦察前进。但 是两位大公根据错误的报告采取了相似的行动。约瑟夫大公将骑兵师和两个步兵师的一部分调回到索洛季亚河以保护他的后方,因此没有足够的力量率余部前进。彼 得大公后退7英里至扎莫希奇。就这样,正当两扇铁门行将砰然紧闭以生擒俄第5集团军四分之三的部队的时候,铁门忽然比以往开得更大;于是普列韦的军队通过 20英里宽的豁口,井然有序地开往安全地带。至此,奥军获胜的最后机会已荡然无存。直到9月1日清晨,奥芬贝格才明白所发生的一切。在强烈的愤怒和懊丧 中,他命令部队恢复前进,全军立即急起直追。他们占领了科马鲁夫和敌军的阵地。他们俘敌数千并缴获多门大炮。他们七天的浴血奋战为自己赢得了战场上的荣誉。除此之外几乎一无所获。
我们再回头看看康拉德在普热梅希尔的司令部,所有重大事件、意外事件以及担心与疑惧,每时每刻都在这里汇总和核实。康拉德原本希望他遭受重创而且士 气低落的第3集团军,还能在伦贝格前方维持着,直到奥芬贝格取得胜利。但是9月1日夜间,在一匈牙利旅中爆发的恐慌迅速蔓延,结果全师在混乱中逃窜入城。 在右翼,哥萨克军队令奥第11骑兵师望风而逃,退却了12英里之后才勒住缰绳。俄军战线不断集结兵力,围住摇摇欲坠的奥第3集团军两翼,继续向前延伸;布 鲁德曼在征得康拉德的勉强同意后,放弃了伦贝格,后退20英里至沿韦列齐察河的湖泊与沼泽一线。到9月1,全部幻想都消失了。战场上的帷幕揭开了,奥军司 令部对双方兵力的总体形势已经一清二楚。俄军从东而来的压力和危险现在已不可阻挡了。在这样的窘境中,康拉德并未丧失勇气和应变能力。假使他指挥的是德国 部队或者哪怕是奥地利新建的军队,他都很可能从这场灾难性战败的崩溃中取得获胜的手段。他在司令部奋起应变,要求他手下的将士们共同完成力所难及的任务。 此时,他们不能和他一道奋起。
当然,他在这种事态的紧张压力下制定的计划很值得尊敬。他的第3集团军退到了伦贝格后面;预料俄军的中坚部队将紧随其后,向前推进穿过该城。他注意 到,俄军前进的总趋势是始终朝向北方,而他那最终到位的第2集团军,在南面与他们的左翼重迭。于是他命令该集团军向俄军的左翼和后卫推进。他命令奥芬贝格 放弃对普列韦的追击,将所部第4集团军掉转方向朝南而不是向北推进;第4集团军的后卫由约瑟夫大公掩护,大公此刻变成了后卫而不是追赶挺进时的前锋了。康 拉德的这一布置牺牲了在北方会战中取得进一步胜利的全部希望。他的计划至少在纸面上是令人敬畏的。奥芬贝格向南进军将直指鲁斯基的右翼和后卫。自南边迅速 北上的第2集团军将从相反方向打击俄军,当他们猛力向前穿过伦贝格,向韦列齐察河上的第3集团军推进时,他们将遭到两面夹击。我们必须尊敬康拉德的精神和 心理适应力,我们可以钦佩他的种种构想;然而可供他支配的人力物力却不足以将这些计划变成现实。实际上,如果他不再拖延,赶紧在9月1日或2日命令全部奥 军总撤退到桑河的话,他会成为一位更具远见卓识,更加名副其实的将军。然而一道又一道的作战命令已从普热梅希尔发出,久战疲劳的奥军则被动奉遵命而行。
现在我们必须去俄军司令部看看。俄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到这时已经准确地预见了总的形势,并知道奥军大部的所在。俄国大公无意自东方继续推进。相反,奥 军在韦列齐察河停留的时间越长,推进得离伦贝格越近,那末他击溃奥军的可能性就越大。俄国大公的新编第9集团军自伊万哥罗德沿维斯图拉河而下,现在正在袭 击丹克尔的左翼和后卫,同时叶瓦尔什也向丹克尔发动了正面进攻。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略突击,也是大公一开始就打算在此进行的一次突击。此外,9月1日至2 日夜间他得到了估计会动摇最坚强的神经的消息。东普鲁士发生了情况,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情况,其可怕的意义难以理解,又无法估量!战场上的形势使奥地利的军 事努力构成了包围普列韦的新威胁。俄国大公为普列韦深感焦虑,又不知道他能否逃脱或者如何脱身。于是他命令鲁斯基的整个集团军从向西改为向西北,驰援普列 韦。他又命令勃鲁西洛夫集团军之大部趋向北方与鲁斯基接触,仅留下两个军在伦贝格附近与奥军右翼对峙。简言之,俄军将移向右侧,在固守左侧的同时,以右翼 竭力设置一个巨大的战略陷阱。
拉瓦鲁斯卡之战
双方的上述调动现在开始同时起作用了,结果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局面。向南袭击鲁斯基右翼与后卫的奥芬贝格集团军,开始以其左肘擦及反向北上的鲁斯基集 团军。双方的司令官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奥芬贝格本指望攻击鲁斯基的侧翼,鲁斯基原打算攻击奥芬贝格的后卫。当他们渐渐弄清楚真实局势时,鲁斯基面朝西方 攻击奥芬贝格,在奥芬贝格在此攻击的压力下,以左翼为轴心使全军转向,他克服困难,使用相当高明的技巧,在两天时间内组成了抗击对方的防线。与此同时,在 南面的奥第2集团军,历经多日来的上下火车与东奔西走,在灾难与惊恐的气氛中到达。他们没有向俄军虚弱的南翼挺进,而是沿韦列齐察河,在其元气大伤的友军 第3集团军右侧驻屯下来。到9月8日整个局势明朗化了:奥第4、第3和第2集团军最后在一条战线上,向东抵抗面前俄军仅两个集团军的进攻,没有其他部队防 卫自己的北翼和撤退路线,丹克尔仍处于困境之中,他们与他之间隔着40英里的缺口。在这个缺口的对面,驻有秩序井然的普列韦的一整个集团军和德拉戈米罗夫 将军的骑兵军,而奥军尚未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依然无所畏惧的康拉德,于9日夜间命令其精疲力尽的军队作一次最后的拼搏。他知道,鲁斯基的整个集团军此刻处在奥芬贝格的前面,因此在他的第2和第 3集团军前面只有勃鲁西洛夫军队。所以他在战线的南部占有优势兵力。于是他命令那两个集团军前进,在推进过程中旋转,在奥芬贝格向鲁斯基重新发动攻击的同 时,攻击勃鲁西洛夫的侧翼。他起草完这些命令时,突然接到丹克尔发来的电报,丹克尔为总的局势和自身处境所迫,已下令其集团军退到桑河后面。但康拉德仍然 坚持自己的计划。于是9月9日成为东线迄今所见的最残酷的战斗日。双方都经过了长途行军,战斗持久而激烈,而且是同时发起进攻。康拉德乘汽车前往格鲁代 克,接近战线,力图以他的到来鼓舞士气。但是他的第2和第3集团军的进攻,尽管有局部优势,却毫无进展,持续一整天的激战并未使战线发生变化。然而鲁斯基 和勃鲁西洛夫都报告说,他们面前的奥军防线非常牢固,无法攻破。就这样,他们对康拉德的坚毅与顽强共同给予了无意识的称赞。
最后的打击此时自北而降。德拉戈米罗夫将军的骑兵军已经深深穿入奥芬贝格与丹克尔之间的缺口。普列韦的集团军,并非像康拉德所设想的那样是乌合之 众,而是处于良好的战斗状态;他们跟随在骑兵军之后,一个军接一个军地插入,把约瑟夫大公的3个师留在他们的左侧。整个大军已在奥芬贝格右翼的后面;他们 11日的进军本来有可能将奥芬贝格完全包围。奥芬贝格在这节骨眼中吸收了约瑟夫大公的几个师,向南加强了他自己的左翼。但是奥芬贝格和康拉德都不知道此刻 穿过他们后尾的俄军实力有多大,也不知道自己在11日和12日将落得什么样命中注定的结果。反复无常的命运之神在31日夺去了奥芬贝格获胜的机会,但现在 又给了他相当可观的补偿。为此,命运之神先赐给俄军一台大功率无线电装置。11日清晨,这台机器提高音量,用清晰的语调,不加密码地命令普列韦集团军左翼 的两个军于当日赶到名为切沙努夫和布鲁斯诺的两座小村庄。这一意外的消息令奥军的司令官惊愕不已,在刹那间得知了自己危险的程度。
康拉德在绝望中尚抱有一线希望,他命令约瑟夫大公前去抵挡入侵者,“给后卫部队让出更多的回旋余地”。但是奥芬贝格深知这些师已连续行军作战18 天,从5万余人减至现在几乎不到1万人,因此他没有将命令向下传达。他不失时机地开始向东南撤退,并在俄军无线电的进一步信息的指引下,指挥他的军队摆脱 了致命的危险。康拉德给第2集团军的命令是“不停地,全力以赴地,不顾伤亡地发动进攻”,它的司令官伯姆-埃莫利同样没有向各部队传达命令。人性达到了极 限,因此总司令要求继续战斗的命令成了耳边风。11日傍晚,康拉德决定向命运低头。他写道:
现在我们必须去俄军司令部看看。俄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到这时已经准确地预见了总的形势,并知道奥军大部的所在。俄国大公无意自东方继续推进。相反,奥 军在韦列齐察河停留的时间越长,推进得离伦贝格越近,那末他击溃奥军的可能性就越大。俄国大公的新编第9集团军自伊万哥罗德沿维斯图拉河而下,现在正在袭 击丹克尔的左翼和后卫,同时叶瓦尔什也向丹克尔发动了正面进攻。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略突击,也是大公一开始就打算在此进行的一次突击。此外,9月1日至2 日夜间他得到了估计会动摇最坚强的神经的消息。东普鲁士发生了情况,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情况,其可怕的意义难以理解,又无法估量!战场上的形势使奥地利的军 事努力构成了包围普列韦的新威胁。俄国大公为普列韦深感焦虑,又不知道他能否逃脱或者如何脱身。于是他命令鲁斯基的整个集团军从向西改为向西北,驰援普列 韦。他又命令勃鲁西洛夫集团军之大部趋向北方与鲁斯基接触,仅留下两个军在伦贝格附近与奥军右翼对峙。简言之,俄军将移向右侧,在固守左侧的同时,以右翼 竭力设置一个巨大的战略陷阱。
拉瓦鲁斯卡之战
双方的上述调动现在开始同时起作用了,结果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局面。向南袭击鲁斯基右翼与后卫的奥芬贝格集团军,开始以其左肘擦及反向北上的鲁斯基集 团军。双方的司令官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奥芬贝格本指望攻击鲁斯基的侧翼,鲁斯基原打算攻击奥芬贝格的后卫。当他们渐渐弄清楚真实局势时,鲁斯基面朝西方 攻击奥芬贝格,在奥芬贝格在此攻击的压力下,以左翼为轴心使全军转向,他克服困难,使用相当高明的技巧,在两天时间内组成了抗击对方的防线。与此同时,在 南面的奥第2集团军,历经多日来的上下火车与东奔西走,在灾难与惊恐的气氛中到达。他们没有向俄军虚弱的南翼挺进,而是沿韦列齐察河,在其元气大伤的友军 第3集团军右侧驻屯下来。到9月8日整个局势明朗化了:奥第4、第3和第2集团军最后在一条战线上,向东抵抗面前俄军仅两个集团军的进攻,没有其他部队防 卫自己的北翼和撤退路线,丹克尔仍处于困境之中,他们与他之间隔着40英里的缺口。在这个缺口的对面,驻有秩序井然的普列韦的一整个集团军和德拉戈米罗夫 将军的骑兵军,而奥军尚未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依然无所畏惧的康拉德,于9日夜间命令其精疲力尽的军队作一次最后的拼搏。他知道,鲁斯基的整个集团军此刻处在奥芬贝格的前面,因此在他的第2和第 3集团军前面只有勃鲁西洛夫军队。所以他在战线的南部占有优势兵力。于是他命令那两个集团军前进,在推进过程中旋转,在奥芬贝格向鲁斯基重新发动攻击的同 时,攻击勃鲁西洛夫的侧翼。他起草完这些命令时,突然接到丹克尔发来的电报,丹克尔为总的局势和自身处境所迫,已下令其集团军退到桑河后面。但康拉德仍然 坚持自己的计划。于是9月9日成为东线迄今所见的最残酷的战斗日。双方都经过了长途行军,战斗持久而激烈,而且是同时发起进攻。康拉德乘汽车前往格鲁代 克,接近战线,力图以他的到来鼓舞士气。但是他的第2和第3集团军的进攻,尽管有局部优势,却毫无进展,持续一整天的激战并未使战线发生变化。然而鲁斯基 和勃鲁西洛夫都报告说,他们面前的奥军防线非常牢固,无法攻破。就这样,他们对康拉德的坚毅与顽强共同给予了无意识的称赞。
最后的打击此时自北而降。德拉戈米罗夫将军的骑兵军已经深深穿入奥芬贝格与丹克尔之间的缺口。普列韦的集团军,并非像康拉德所设想的那样是乌合之 众,而是处于良好的战斗状态;他们跟随在骑兵军之后,一个军接一个军地插入,把约瑟夫大公的3个师留在他们的左侧。整个大军已在奥芬贝格右翼的后面;他们 11日的进军本来有可能将奥芬贝格完全包围。奥芬贝格在这节骨眼中吸收了约瑟夫大公的几个师,向南加强了他自己的左翼。但是奥芬贝格和康拉德都不知道此刻 穿过他们后尾的俄军实力有多大,也不知道自己在11日和12日将落得什么样命中注定的结果。反复无常的命运之神在31日夺去了奥芬贝格获胜的机会,但现在 又给了他相当可观的补偿。为此,命运之神先赐给俄军一台大功率无线电装置。11日清晨,这台机器提高音量,用清晰的语调,不加密码地命令普列韦集团军左翼 的两个军于当日赶到名为切沙努夫和布鲁斯诺的两座小村庄。这一意外的消息令奥军的司令官惊愕不已,在刹那间得知了自己危险的程度。
康拉德在绝望中尚抱有一线希望,他命令约瑟夫大公前去抵挡入侵者,“给后卫部队让出更多的回旋余地”。但是奥芬贝格深知这些师已连续行军作战18 天,从5万余人减至现在几乎不到1万人,因此他没有将命令向下传达。他不失时机地开始向东南撤退,并在俄军无线电的进一步信息的指引下,指挥他的军队摆脱 了致命的危险。康拉德给第2集团军的命令是“不停地,全力以赴地,不顾伤亡地发动进攻”,它的司令官伯姆-埃莫利同样没有向各部队传达命令。人性达到了极 限,因此总司令要求继续战斗的命令成了耳边风。11日傍晚,康拉德决定向命运低头。他写道:
因此从26日起,两个独立的新战役开始,同时在相距大约30英里的两个战场猛烈进行,两个战役不断相互影响。战斗的规模是上次的3倍,整个奥地利战线都处于战斗中。
科马鲁夫战役
在北部,交战双方都投入了一个全新的集团来军参加战斗。克拉希尼克战役仍在继续,在其右侧,科马鲁夫战役又打响了。战争的开始引人注目。普列韦的第 5集团军执行大公的命令,像一扇门在它的铰链上向右运转一般,去打击丹克尔部的右翼和后方,但此时他把他自己的侧翼暴露给了奥地利第4集团军,而奥芬贝格 正指挥该集团军接近丹克尔的右翼。奥芬贝格相信只有3个俄国师在他的前面,敌军主力至少还在1天的路程之外。普列韦不知道有奥军劲敌正在逼近他。奥芬贝格 则决定立即进攻,把他的3个军(第6、第9和第2)排成一行与丹克尔部相接触,其中央部队对准科马鲁夫,其左翼对准扎莫希奇。
奥芬贝格前进中的各个师几乎立即就与向西前进的普列韦集团军的左翼的警卫部队交上了火。奥地利骑兵师不久即与向胡奇瓦河西进的俄国第5军发生了接 触。奥骑兵战士下马厮杀,迫使俄军疏散开;但是事情总是这样,骑兵用的马枪远不敌步兵用的来复枪,因此在午前骑兵就招架不住撤离战场。奥芬贝格各军一个接 一个地与跨越其战线向前推进的俄军交战,迫使他们回头并在完全未预见到的条件下作战。在托马舒夫-扎莫希奇公路以西,采取密集队形的奥军4个师截住了行军 途中的俄国第25军,在扎莫希奇南方和西南方树林中进行了激烈战斗后,迫使他们撤回到城墙内。至26日晚,奥第4集团军两翼就这样处在了其中央部队的前 面,相即5至10英里,奥芬贝格满怀包围敌军的希望,他们估计敌军只有3或4个师。普列韦的情报同样有误,于是他命令他的4个军继续向西回旋进攻丹克尔。 27日的战况是一场混战和一系列时断时续的冲突。作战双方都感到敌人在各方面都比预料的强得多。奥军的进攻因其骑兵的不幸或处置失当而受到损害。拂晓前, 俄国一支哥萨克骑兵分队闯进乌赫诺夫奥军骑兵师没有警戒部队防卫的露营地,引起了一阵恐慌,恐慌中该骑兵师逃跑了10英里才重新集合。奥军第6骑兵师,受 这场恐慌的影响,也向纳罗尔后退了6英里。跨过胡奇瓦河前进的奥第6军开始向西北方向作包围运动,也指望这些骑兵保护其右翼。他们现在遭到来自这个地区的 强大俄军的进攻,已无法再向前推进了。经过在中心地区的长时间战斗,奥地利第2军攻占扎莫希奇村及其附近的高地。
尽管奥军对普列韦将军的左翼猛攻,28日普列韦仍坚持原来的意图,向西挺进,攻击丹克尔右翼;因占领扎莫希奇而欢欣鼓舞的奥芬贝格,正在实施其包围 行动。但此时在奥芬贝格所部的右翼顶点,约瑟夫?斐迪南大公率领的3个师已到达战场。他们因一个命令和一个撤消原命令的命令,在27日耽搁了一整天,这一 耽搁的重要性我们过一会儿就明白了。他们将于28日在第6军右翼以压倒性力量投入战斗,希望完成包围。同时,这两个奥地利集团军的余部将全都在各自的战线 上与俄军交战。
8月28日奥军的灾难开始了。仍然没有得到骑兵保护的第6军右翼师(第15师)受命在晚间撤退至胡奇瓦河南岸,等到约瑟夫大公的3个师的先头部队在 晚些时候到达后,便加入他们的行列。第15师在午夜刚过不久再次跨过多沼泽的河谷,进入并穿过已深入至此的俄国第5军的警戒线。俄军等候着,不采取任何行 动,直到该师的主体拥上跨越该沼泽的一段长长的由污泥堆积而成的堤道。此时,密集的毁灭性的炮火从四面八方朝他们袭来。该师顷刻之间陷入极端混乱之中。师 长自杀,伤亡四、五千人,幸存者向西逃亡,俄军俘获4000人和20门大炮。该师被歼引起了恐慌,左边的奥军第27师立即面向东方部署。黑暗中恐慌传遍了 中央的第9军的第26师。这样,奥芬贝格所部的中央和右翼的整个攻击都被打乱了,混乱延迟至下午很晚的时候。
但与此同时,大公的3个师正在向索洛基亚河靠近,他们从一个如此危险的角度进军效果不错。上午他们突然攻击普列韦左翼军(第17军)第61师的侧翼 和后方,当时该师还在向西前进。该师在混乱中越过田野向北逃窜,有很多俘虏和40门大炮落在大公的手中。可是大公的中心部分在渡河之后不久就被俄军的重炮 炮火阻挡,在乌赫诺夫渡河的左翼,没有等待大炮来到就匆忙向前赶路,但被俄国步兵阻止住了。此时,奥芬贝格将军投入了他留作预备队的一个师,该师一直战斗 至晚上,然后在乌赫诺夫以西渡过索洛基亚河,迫使俄第5军左翼警卫队退回到瓦什丘夫附近的主力部队中。
奥芬贝格将军的包围运动现在达到了顶点。俄国第17、第5和第19三个军落入了他努力围绕瓦什丘夫-托马舒夫-扎莫希奇战区布下的罗网中。两个奥地 利集团军于29日重新开始战斗。大公的几个师顺左手向西朝着胡奇瓦河曲折前进,第17、第5两个军把敌人困在该河与托马舒夫之间。第19军继续向科马鲁夫 进攻,而第2军从扎莫希奇向东曲折地趋向杜布以北。同时丹克尔压向前方的叶瓦尔什部队。
至此,奥地利在北部的计划进展得很顺利。
苏维埃时期所写的俄国官方史说,“人们无法断言,他们想要做的是全面进攻,还是鲁莽尝试,竭力以速度弥补明显数量不足。这种急躁性和这种突然猛烈推进的思想使我们的第4和第5集团军慌乱不堪,他们本来行动缓慢,时间拖得很长,他们的作风决没有打遭遇战的准备。”
专题四两次世界大战【知识梳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一战导致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沙皇俄国这四个帝 国的...却通过在 其它地区的扩张及瓜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者的遗骸, 使幅员在一战后...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东线战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