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连东线战场2.310300中战3600轰6700,其中俯冲3000 ju88 3700

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斗机
我的图书馆
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斗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斗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大较量中,空军充当了与陆军、海军同样重要的角色,其规模、作用,远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中游侠骑士所能比拟的,它是操在敌对双方手中的一柄利剑。   在1940年夏季的不列颠之战中,英国人以弱胜强,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空军,第一次在独立于地面作战的空中战役中取得胜利,从而拯救了英国。   战前二十年的探索、实践,以及战争需求,加快了航空器设计、改进、制造的速度,以活塞发动机为动力的军用飞机在大战中发展到了巅峰,英、美、苏、日、德等国生产了难以计数的各种用途的飞机,其中战斗机占有很大份额。尤其是美国,相对安宁的环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源源不断地为自己的军队和其他同盟国生产了各类军用飞机,被誉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在战争中,战斗机成为交战各国空军的骨干,争夺制空权、护航、支援地面作战,成为战斗机的主要作战任务,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地面战争的重大胜利均以取得制空权为前提,德国军队在战争初期取得一系列胜利,与德国空军战斗机的威力分不开的;在不列颠空战中,“喷火”、“飓风”战斗机与德国空军的殊死格斗,迫使德国军队放弃在英国登陆的海狮作战计划。   在战争中,随着战事的发展,不同的战斗机被推向战场,它们各有所长。同盟国的战斗机,航程更长、速度更快、火力更猛、防护能力更强。当然德国空军并未束手待毙,而是推出喷气战斗机,孤注一掷。   在这场战争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海洋战场上,舰载战斗机同样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Bf109(MESSERSCHMITT Bf109)   30年代,希特勒政权为实现其侵略扩张计划,开始大力扩建空军。1934年,德国空军发出招标,要求研制一种接替He51型双翼机的新一代战斗机。巴伐利亚飞机厂(即Bf)主任设计师梅塞施米特设计的Bf109型单发单座单翼全金属活塞式战斗机在竞争试飞中逐一击败He112、Ar80和Fw159三种机型后,成为此后十年间纳粹空军的最主要的制式战斗机。因此“梅塞施米特”几乎成为大战时期德国空军的代名词。   1938年7月,巴伐利亚飞机厂更名为梅塞施米特飞机厂,故Bf109亦称Me109,但一般仍称Bf109。   日,里·弗·温德尔驾驶由Bf109专门改装的Me209ⅤⅠ型特种飞机创造了活塞螺桨飞机平飞速度世界绝对记录——755.138千米/小时,并一直保持到1969年!当时的空军技术局长,飞行专家乌德特少将对Bf109所作的特技飞行十分欣赏,他曾要求首席试飞员赫·乌尔斯塔博士驾机向右连续21周、再向左连续17周急速盘旋爬升,再从7500米高空向下作垂直俯冲,待近地面时才改平,其间均未进入危险的尾旋状态,充分显示出该机构造的坚固性和优异的操纵特性。   Bf109是德国第一种进入实用的悬臂下单翼、起落架可收放的军用机。在外观上采用了更多的直线修形,在构造上它合理选用了高强度薄铝板和精密压铸件,反映出当时德国工   业技术的先进水准。该机的翼载达170千克/米2   ,展弦比取6.065,立尾呈半圆形,平尾为矩形,部分改型还设有下部斜撑杆。为保证有一个较大的起飞迎角,主起落架(前主轮)一对长长的支柱特意装在翼根处,但造成横距过窄的缺点,在野战跑道起降时飞机容易倾翻。射击武器则安装在机头上部和机翼前缘,一般配备两炮两枪。Bf109采用正面阻力较小的水冷直列气缸的DB601(或DB605)型发动机,机头配一个圆锥体形状的桨毂罩及三叶螺旋桨。   Bf109除V型为原型机外,从A至S共开发出十几个改型,其中又包含近百种亚改型。在长达23年时间里,先后在德国、西班牙和捷克等地累计生产了33000架,其中德国自产30480架。这种情况,在世界航空史上单一型号产量记录中是极少见的。   Bf109A型~Bf109D型均系前期小批试制型,其中Bf109B于1937年3月最先服役,4月14日在西班牙内战中正式参战,留昭中尉初次取得战果。Bf109D和E两种改型用于针对波兰的闪电战,成为大战初期德军的主战机种。   Bf109E是从1938年开始服役的第一种进入大批量生产的重要改型,从E1~E7共派生出七大亚改型。该机曾参加过1940年的不列颠大空战,与英国战斗机展开过激烈的较量。   Bf109F的机身与翼梢部分都作了修形,尾轮可收进机身,速度性能有了提高。1941年与Fw190战斗机一起装备部队,用于苏联及西欧战场。由于加装了机腹副油箱,滞空时间延长了40~60分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航程短的缺陷。   绰号“古斯塔夫”的Bf109G是Bf109最重要的改型,下面又分成十几种亚改型,共生产21600架(一说23000架),并于1942年夏季服役。Bf109G因改装了可喷水加力的大功率DB605A发动机,故性能全面提高,特别是火力有所加强。其中Bf109G—5的发动机功率高达1800马力,为Bf109各改型之最。Bf109G—1、—3、—5是座舱获得增压的高空战斗机;G—2、—4、—6、—10、—14是战斗轰炸机,可在翼下加挂20毫米MG151型机关炮吊舱两具或210毫米口径的反轰炸机火箭发射筒两具;G—8是座舱视界极佳的战斗侦察机;而G—12为双座教练机。   Bf109H是大翼展的特制的高空战斗机,最高时速可达745千米,升限14000米,产量极少。   Bf109J为西班牙在战后的仿制型,Bf109K是德国最终改型,座舱增压,最高时速大于700千米,因火力装备的差异而派生出K—1至K—14多种亚改型,1944年11月与Fw190D9飞机同时出现在西欧战线,拥有2000马力级发动机和30毫米机炮两门,但已来不及生产出更多的数量来。   Bf109L与S型只停留在图纸阶段,Bf109T是德军唯一的舰载战斗机改型。由于海军航空母舰计划迟迟未见付诸实施而未能投产。Bf109Z型由两架F型并列拼接而成,是用最少的费用研制重型战斗机的一种探索性设计,只试制了一架。   Bf109R相当于前面说到的Me209创记录飞机。   战后,捷克仿制型号叫作S99和CS99(双座),出口以色列的改型称S199。   1939年9月,Bf109D、E百余架首次掩护Ju87俯冲轰炸机入侵波兰,在实战中创造了“掩护——攻击”组合战术。其中,H·甘赞大尉一人击落波兰飞机7架,Bf109也先后被击落67架。9月4日下午,英国皇家空军首次发动对德攻击行动,14架“惠灵顿”轰炸机试图击沉德国头号战列舰“格奈泽瑙”号。Bf109起飞拦截,阿·赫尔德上士驾机击落一架“惠灵顿”,成为大战中英国于空战中损失的第一架轰炸机。年底,Bf109在雅得湾的空战中又一次拦截过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   同年,Bf109开始与探照灯部队合作实施过夜间空战训练,1940年2月,一支由少数Bf109组成的专门部队首次利用月光击落一架英国飞机。   到1940年5月上旬,驻西线的第二、第三航空群已拥有1016架Bf109。德军依仗飞机性能上的暂时优势,一度控制了大部分地区的制空权。例如在5月12日,有85架Bf109E从科隆郊外两个机场起飞直接支援在马斯河以及艾伯特运河桥头堡的守军。27战斗航空团以4分钟的间隔连续升空作战,共计340架次,平均每架飞机出击4~5次。到傍晚,以损失4架的微小代价换来击落28架英国重轰炸机的战果。   Bf109真正棋逢高手,是在1940年夏秋时节那个血腥的不列颠大空战期间。德国每一架轰炸机均得到4~5架Bf109的掩护,但因为空军司令戈林禁止战斗机脱离混合编队,所以自由空战成为一纸空文。Bf109良好的空战机动性能也无法正常发挥。飞行员们忙着紧跟在己方轰炸机的后面,眼睁睁地看着皇家空军的“喷火”与“飓风”战斗机一次次扑向自己的轰炸机。8月31日,1301架Bf109和Bf110型战斗机掩护150架轰炸机进袭霍恩彻奇和比金希尔等军用机场,遭到英国飞机978架次的有力拦截。英德战损比为39∶32,其中Bf109   被击落百余架,另有200多架因燃油耗尽而坠海   9月20日,210实验大队的22架Bf109首次挂上炸弹,对伦敦铁路枢纽实行4000米高度水平轰炸,作为战斗轰炸机成功地实施了战术空袭。这次得手,甚至使德军产生了将1/3的Bf109改装成战斗轰炸机的念头。由鲁本斯德尔法率领的特种飞行队,常挂着250~500千克级的大炸弹,投入封锁英吉利海峡盟国商船航线的行动。日,英国“菲吉”号巡洋舰被一架返航中的Bf109炸沉,令皇家海军大为恼怒。但多次实战同时也表明,如果没有其他专门战斗机实行保驾,Bf109挂上炸弹后就很难逃脱被歼灭的命运。   1941年5月,两个大队的Bf109被调往东部进攻前苏联。从6月下旬起,Bf109E/F又与红军展开多次激烈的空战。   到9月10日,全部装备Bf109的德空军JG51飞行团,已累计击落苏机二千架。为弥补航程短的弱点,Bf109常从最前沿的草地机场升空作战,有时每架每天要出动5~6次之多。据统计,Bf109与其宿敌拉—7型或雅克—9型战斗机之间展开的空战大多发生在700米低空。日,大战中有称“最大空战”的一次空中大较量发生在哈尔科夫上空。德军出动2个团的Bf109对付拥有400—500架苏联轰炸、战斗、强击机的混合编队,结果有120架苏机被击落。   在前苏联战场,Bf109曾试用过一种称之为“恶魔之卵”的SD2型微形炸弹。每颗2千克,杀伤半径12米,专用于消灭敌方有生力量,每架次可携带96颗。   1943年过后,德国空军开始走下坡路,但7月份还是派出一队Bf109,飞临盟军大型轰炸机编队的上空,投下炸弹,妄图阻止英美飞机对德国本土的大空袭。7月28日,曾将B—17“炸落”过3架。   1944年,和飞机一样,德国飞行员的数量已衰败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不少“娃娃兵”驾驶Bf109升空迎战,但常在起降过程中就撞死在跑道上,战斗进入残酷的死胡同。   在北非方面。Bf109曾于1941年就开始支援隆美尔军团,号称“非洲之星”的王牌飞行员马尔塞尤曾创造一天击落12架敌机的战绩。他的那架Bf109F“黄色14号”座机也成为空战史上的传奇之物。   德国头号王牌哈特曼少校长期使用的也是Bf109K型飞机。他个人击落敌机352架,创造人类战争史上的空战绝对记录。据统计,在大战全期,德国空军总战果中的一半以上是由Bf109取得的。   Bf109能在残酷的战争状态下持续使用十年,证明它的设计是成功的。它属于那种适合采用“打了就跑”战术的高速战斗机。Bf109是大战前半期综合性能优秀的轻型战斗机,也是纳粹空军使用最广泛的军用机。   Bf110破坏者(MESSERSCHMITT Bf110)   在大战中,德国梅塞施米特飞机厂制造的Bf110(Me110),是当时各国曾出现过的十多种双发动机多座重型战斗机中较成功的一例。   于日试飞的Bf110是一种常规气动布局、采用悬臂下单翼和双立尾的飞机,细长机身前段有一个长长的纵列三座座舱,分别配置飞行员、通信雷达手和射手。两台水冷DB605型发动机对称地装在左右机翼上。典型火力配备为机头4挺7.92毫米机枪加2门20毫米机炮,后舱1~2挺可活动射击的机枪,总携弹量为5000多发。   由于机体大,行动不及单发机灵便,故Bf110更多用于编队护航、战术轰炸和夜间防空作战,Bf110的绰号是“破坏者”。   Bf110共开发过8种主要改型:Bf110A、B是早期试制型,马力不足,未投产。Bf110C是   改进后的第一种批产型和大战初期主力机种之一。装DB601A发动机,翼梢改矩形,冷却器搬至翼下,乘员四周铺设有防弹钢板。共有C—1~C—7多种,C—4B、C—7用于轰炸、C—5用于侦察、C—6改装30毫米机炮。   Bf110D是1940年服役的昼间远程护航改型,大多用于东部战线。发动机功率增至1200马力,航程加大,可挂2~3个大型副油箱和一只海上用的自救筏,其中D—3型可挂炸弹2枚。   Bf110E是战斗轰炸机,翼下可挂4枚50千克炸弹,机腹可挂1~2枚1000千克大炸弹。   Bf110F专用于拦截敌大型轰炸机,从C型改来,发动机下方滑油冷却器放大,可外挂210毫米火箭筒,其中F—4型改三人小组,供夜间空战用。   在Bf110的后继型号Me210研制遭挫后,又利用Bf110继续改进成功重火力战斗机改型,即Bf110G。构造上虽近似于C型,但因发动机单台功率已增至1475马力,故综合性能开始接近Bf109E。其中G—1、G—2为战斗轰炸型,G—2装备5枪2炮,1943年服役;G—3是侦察型;G—4为夜战型,机头采用三炮重火力,拥有近距“C—1”和远距“SN—2”型机载搜索雷达,成为全天候战斗机。   Bf110G共生产3000架,是产量最多的一种改型。   最终改型是Bf110H,其中H—2、—3、—4相当于G—2、—3、—4,产量极少。   据说曾尝试将机头做成透明的投弹手舱,试制出纯粹的轰炸机Me162,但未投产。   Bf110于9年中共生产5762架(一说6140架)。   Bf110于日,在华沙上空投入大战中欧洲地区最早的空战,飞行员施米特在80米低空率先击落波兰空军ZL—11C战斗机一架。   12月8日,戈洛布机组于夜间成功击落一架“惠灵顿”轰炸机,戈氏本人成为航空史上个人战绩最早跨入150架行列的人。   在入侵法国时,共有248架Bf110投入,当时,已利用地面的维尔茨堡A型雷达为其指示目标。   Bf110更多是在白昼为己方的轰炸机大编队提供护航,在遭到伏击时,Bf110常采用圆形走马灯式的战术,头尾相衔,互相掩护,伺机反击,但机动性总逊于单座飞机。   日,由装有雷达的Bf110组建了第一个夜战飞行团。7月9日晨,伏尔斯特军士长首次于夜间击落敌机。当时,各种Bf110的投入数量已占全德战斗机的五分之一   8月13日“鹰日作战”中,林斯贝格上尉带领23架Bf110首次进入英国本土纵深作战,但因违反军规而遭戈林训斥。15日,实验大队的Bf110擅自把伦敦郊区几十架教练机炸毁,使德国外交陷入窘境。31日,1301架Bf110和Bf109掩护轰炸机空袭英格兰南部成功,皇家空军战斗机一直无法贴近目标,并损失了39架战斗机,成为英国最不幸的防空战役之一。   1940年入夏之后,Bf110充分利用地面雷达的引导截击前来空袭的盟军飞机。如仅在丹麦、瑞士一带就建有750处小型引导站,许多飞行员改飞夜航。1941年后,卡姆胡贝将军手下的这些Bf110夜间战斗机已能每架获得一个地面诱导站的支援,6月3日午夜2时40分,一架“斯提林”轰炸机在柏林上空首次被Bf110击落,不久,夜战王牌飞行员不断涌现,如   莱特一人就在夜间击落过110架飞机   8月8日,SN2型雷达在Bf110上改装成功,机头多了一组鹿角状天线。9日,贝克少尉机组在暗夜中完全利用机上雷达拦截并击落了一个目标。1942年,贝克本人又发明了“斜乐曲”战术:即利用机背部72度斜置安装的20毫米机炮从目标腹部进行攻击。日,擅长于夜战的赫尔盖特少校在一场48分钟的空战中,依靠雷达瞄准一次击落8架飞机。   进入1944年,盟军战略轰炸编队开始得到远程战斗机的护卫,Bf110开始推广双机编队,机组人员普遍增至3人。3月30日,德第6夜战飞行团的Bf110起飞拦截皇家空军795架“兰开斯特”和“哈里法克斯”大型轰炸机,一举击落英机95架,重创71架,这是Bf110在夜间战斗中的最后一次胜利。在一段时间里,由于装雷达的Bf110提高了电子战的能力,使英机战损率上升了七个百分点。从1944年7月开始,Bf110几乎全都用于本土夜间防空作战,因为在白昼,双发战斗机绝对不是英美的单发战斗机的对手。   日,夜战飞行团司令谢诺法少校因在一个夜晚击落10架飞机而获得纳粹当局颁发的最高勋章,他本人还同时获得了“桑托隆幽灵”的别称,他的Bf110座机战后被大英战争博物馆永久收藏。   Bf110成为大战中德国最有名的双发战斗机。   Fw190(FOCKE—WULF Fw190)作为Bf109的后继机种,德国的福克·武夫飞机厂于30年代未研制成功新一代单座单发活塞战斗机Fw190,该机最终成为大战中、后期性能超群的主战机种。   由库尔特·坦刻主持设计的Fw190绰号“百舌鸟”。试飞于日,原型机除飞行速度外,其他性能指标均优于Bf109,特别是加速度性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后盟军在试飞了所缴获的Fw190D9后作出了如下评价:该机巧妙地平衡了各项战术、技术性能,是德国战时最好的活塞式飞机。   Fw190是一种全金属构造的悬臂上反下单翼白昼用战斗机,在诸多德国战斗机中,独树一帜地选用一台14缸的星形空冷活塞发动机,因此机头显得有些粗壮,而机尾十分尖细,机身背部拱起部分是个透明的滑动开启的座舱盖,其后方机身背脊向下倾斜,向下向后视界良好。电动收放后三点起落架着地稳定,主轮柱向前向内倾斜,构成了Fw190的一些外观特征。   Fw190在前机身上方安装2挺7.92毫米或13毫米机枪,在机翼内安装4门20毫米机炮,另在翼下或机身下还可悬挂各种炸弹或300公升副油箱,其火力之强,为当时战斗机所少见。   Fw190总产量为20001架,先后派生出从A到S等许多改型。   Fw190A是生产和使用最多的改型,从1941年9月开始,主要用于与英国皇家空军进行空战及对地战术支援(对地攻击)。其中又分成A—0至A—10共十一种亚改型和一百多种更细的改装型。在众多改进中,A—3第一次将2枪2炮调整为2枪4炮,加装了防弹钢板,发动机功率增至1700马力,而A—3/U成为可替代Ju87的对地攻击机。A—4的功率竟高达2100马力。A—5/U3可挂一吨炸弹,是一种优良的战斗轰炸机,于1943年9月用于萨米尔诺反登陆作战以及地中海战线。A—6、A—7是A—5的武器改装型,从A—7开始,机头2挺机枪口径改成13毫米,背部蒙皮为之隆起,成为识别特征。A—8于1944年问世,翼内机炮被翼下的双联20毫米炮吊舱或30毫米炮吊舱所替代,成为Fw190各型中火力最强的基本改型,A—9改良了A—8的高空特性,A—10可外挂1.7吨炸弹,为此构造作了加固。   Fw190B、C试装水冷发动机,但未投产。   Fw190E用于侦察。Fw190F是对地攻击改型,油箱与驾驶舱均得到良好保护,F—3可挂弹0.7吨,多用于东部战线,F—8为重武装型,F—9的发动机得到增压,可挂50~500千克炸弹多枚以及80毫米BLITZ—1型反坦克火箭。Fw190F 可选挂的炸弹有14种,最大的重达1.8吨,相当于当时轻轰炸机的载弹量。   Fw190G是相当于Ju87那样的俯冲轰炸机改型,载弹0.7~1.8吨。   Fw190S是双座教练改型,也用于联络飞行。   Fw190E、F、G的机体构造与A型相同。   Fw190A、E、F、G、S采用BMW801空冷发动机;B、C型试用过DB603水冷发动机;D型改装容克·尤莫213水冷发动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期重新启用水冷发动机的高性能改型Fw190D。由于机头大大延伸,俗称“长鼻子”。1943年底服役,飞出了704千米/小时的瞬间高速度,成为唯一能与美军P—51匹敌的飞得最快的德国军用机。其中D—9的机身极其修长,很易识别。D—11用于对地攻击,故外翼炮改为30毫米;D—12是全天候战斗机,桨轴内装一门30毫米机炮,是对付大型目标和装甲目标的良好武器;D—13用于对地攻击。   从1944年开始Fw190D获得进一步发展,型号也以主任设计师坦刻的姓名标注,称之为Ta152。少量试生产的Ta152C飞出了740千米/小时的活塞飞机极限速度,Ta152H 用于高空护航,升限14800米,翼展延伸4米,发动机可喷水助力;并能在12500米高空飞出时速760千米的惊人速度!上述两改型仅生产67架,产量极少。据说,还发展过Ta153。   与Bf109一样,Fw190还作为母子组合型轰炸机的子机部分,由无人化了的Ju88重轰炸机驮着飞行,成为遥控Ju88冲向目标的指令机。   Fw190于1941年秋首次参战,是第一次令英国皇家空军感到棘手的战斗机,于是不得不搬出“喷火”9型加以对抗。   在无数次阻击盟军大规模空袭编队的空战中,Fw190的飞行员们采用了由马依雅大尉首创的冒险战术:与敌机群同高度迎头接近,以尽量减少被击中的机会,在靠近目标时集中开火,然后大机动拉杆向上脱离。1942年8月至12月,美国第8航空队曾27次空袭德国本土,共出动1302架次,被击落29架;月又发动34次空袭,出动3935架次,被击落154架,7月份10次空袭中共出动2829架次,被击落109架,战损率大幅度上升。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英军的轰炸部队。   日下午,轰炸德国秀瓦因夫露特轴承工厂的美军229架B—17型轰炸机刚刚与护航的P—47战斗机分手,就遭到200架Fw190和100余架Bf109的迎头拦截。Fw190首次发射了W·Gr21大型空对空火箭弹,顷刻间,有数十架B—17向大地坠落,这场由Fw190唱主角的反空袭空战,使盟军轰炸机的战损率高达20%,竟迫使盟国对德空袭暂停了一个月。事后,美国飞行员回忆说,这场截击空战规模之大,战术之狡诈,气氛之炽烈,都是空前的。   1943年9月,由超级王牌哈·赫尔曼少校设计的“狂蛮战术”开始被配备Fw190战斗机的第300、301和302飞行团所采纳。飞行员在地面管制站的无线电诱导下,利用探照灯协助照明,进行夜间空战,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家空军在用金属箔条作电子干扰的情况下所实施的夜间空袭的效果。   由于德国战斗机力量日渐薄弱,到1944年6月,声势浩荡的诺曼底登陆战役的第一天,面临海面上成千上万的渡海舰船和空中5400余架护航飞机,德军只有26飞行团的普利拉中校及其副手共2架Fw190飞抵海岸,向下象征性地打了几梭子子弹。   1944年下半年,战斗机全被调回国内投入防守战,新型的Fw190D—9“长鼻子”和Bf109K也被派往前线作战。大本营组建了“突击飞行队”,企图孤注一掷,垂死抵抗。火力强、装甲厚的Fw190A—8/R—8“狂飙箱”战斗机被用于阻击前来空袭的盟军的四发大型轰炸机。由于该改型机变得相当钝重,为避免遭盟军护航战斗机的反击,不得不再派出Bf109施行掩护,于是出现了战斗机为战斗机护航的现象。   1944年12月,希特勒纠集残兵败将在阿登组织了最后的反扑,650架Fw190、450架Bf109和少量的Me262突袭了盟军20个前线机场,曾摧毁盟军地面飞机300余架。   在战争中,许多个人击落过100架以上或200架以上敌机的超级王牌飞行员使用的就是Fw190。   Fw190是大战中性能优异的名牌战斗机。   Me163彗星(MESSERSCHMITT Me163 Comet)   大战末期,一种外形奇特、集三个“世界第一”于一身的飞机出现在德国。它就是梅塞施米特飞机厂的Me163“彗星”战斗机。   Me163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唯一的)可实用的火箭动力飞机;世界上第一种投入战斗的无尾飞机;大战中飞行速度及爬升速度均为世界第一的军用机。   1936年,德国滑翔机研究所(DFS)开始试制由无尾翼滑翔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组合而成的特种飞行器DFS194,1939年1月,该工程转交梅塞施米特工厂继续发展,1940年春动力飞行成功,1941年春,改良型Me163的两架原型机先后试飞成功。10月2日,一架样机达到瞬间速度1002千米/小时,人类飞行首次突破时速1000千米大关。   1942年8月,实用型Me163B又试飞成功,1943年初,新组建的实验飞行部队开始为Me163的参战进行各种探索飞行并培训人才。1944年5月,世界第一支火箭动力战斗机部队——JG400飞行团宣告成立,并进驻特蒙、德哈劳、布兰蒂斯、霍松以及荷兰的芬罗等基地,装备机型为Me163B—1。   Me163有一个水滴形的全金属机身和一对前缘后掠27度的木质中单翼(机翼安装于机身中等高度上),机头有一个驱动发电机的小风车,座舱盖隐没在流线形机身中,机腹是一个着陆用的可收放式滑橇,一对主机轮仅用于起飞滑跑,离地后即抛弃。Me163的武器是装在翼根处的30毫米机炮两门,Me163的动力装置是瓦尔塔HWK—109—509A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和氧化剂贮存箱设在机身中段。推力1700千克,每次可工作7.5分钟。   Me163A用于试飞,共10架;B型用于空战,C型装有另一个推力为300千克的小喷管,用于延长有动力巡航时间,但未投产。1944年9月,又由梅塞施米特工厂和容克飞机厂合作改进研制出Me163D,亦称Ju248(容克248),外形全面改进,座舱盖突出在机身上部,起落架改为先进的前三点可收放式,但也未投产。Me163的双座型是M163S。   Me163总产量仅369架。Me163是特殊动力、特殊构造的飞行器,故为它设计了特殊的战术程序:接警后由Bf110飞机牵引或自行驱动起飞,在爬高中编好队,在地面雷达引导下飞至目标机群上方1000米处,以积累一定的势能,并以高速滑翔的形式占据最佳攻击位置,然后推杆以近乎垂直的俯冲接近目标(通常指大型轰炸机,一般不作太大的机动飞行)并开火。如一次不成,可作第二次跃升和第二次俯冲攻击。由于燃料消耗快,一般每次飞十来分钟,作战半径80千米。   日,Me163B首次击落盟军担当护航机的3架P—51,此后建树不大。在又一次由10架Me163拦截空袭罗纳市人造石油工厂的美军编队的空战中,曾一次击落2架B—17。1944年底,因火箭燃料紧缺,Me163的出击转入低潮。到1945年初,又击落一架皇家空军的“蚊”式飞机,JG400团便永远中止了Me163的作战行动。Me163在大战中累计战果仅为7架(一说9架)。   由于火箭动力飞机须自携氧化剂,所以从重量角度来讲很不经济,作亚音速飞行时的推进效率低,仅为活塞飞机的1/6和喷气机的1/4。极高的爬升加速度和丧失动力后的着   陆,给飞行员带来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麻烦甚至恐惧。因而Me163的着陆成为事故多发阶段和最易遭受攻击的时候。操作动作粗暴引起的地面诱爆也时有发生,还出现因过氧化氢氧化剂泄漏而把飞行员溶化掉的惨剧。尽管如此,Me163有限度的参战仍造成盟军部分飞行员的“彗星恐慌症”,以致有些飞机不得不绕道而行。   日本通过潜艇获得技术资料,仿造研制出相近似的“秋水”战斗机一架,日毁于试飞之中。   Me262(MESSERSCHMITT Me262)日,首席试飞员弗·文德尔在德国的莱普海姆机场上空举行了一次划时代的飞行,大战中最成功的实战型喷气战斗机Me262问世了。   早在四年前,德国当局就命令梅塞施米特飞机厂尽快研制一种能兼容由巴伐利亚或容克公司试制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全新型战斗机。1939年6月,P1065双发方案初审通过,1941年1月,原型一号机Me262V1出厂,4月18日临时用活塞发动机驱动试飞了机体,日,增加改装了两台巴伐利亚公司的推力暂为500千克的109—003型喷气发动机,作了三发混合动力飞行,7月18日,改装容克公司2台尤莫109—004A喷气发动机,终于获得完全成功。10月1日,Me262原型二号机也相继投入试飞。   Me262成为继世界首架喷气飞机He178(首飞)和竞争对手He280(日首飞)以及英国“格罗斯特”F28/39喷气实验飞机(日首飞)之后,世界航空史上第4种飞行成功的喷气飞机,并且比大战中另一种实用型喷气军用机、英国的“流星”早问世8个月。   Me262的研制成功,令德国军界形喜于色,扬言盟军3架战斗机才能抵挡住一架Me262。独裁者希特勒在观看飞行表演后甚至极其武断地下令先将Me262作为高速轰炸机投产使用,因为他认为当时只有进攻,毋需防卫。殊不知,他的这一武断的决定,不仅大大延缓了Me262作为新一代战斗机的正常发展,差一点断送了这种性能超前的机种。   1943年6月,Me262正式投产,7月份开始组建第一支实验飞行队。飞行员在驾驶Me262对法国境内盟军目标进行轰炸时发现,传统的瞄准具已不适应高速飞行。   日,Me262首次与皇家空军一架“蚊”式飞机不期而遇,尽管前者以663千米/小时的速度俯冲脱离,但仍引起了盟军的注意和惊奇。8月,由翁兰少校指挥的第51轰炸航空团第一次将轰炸型Me262A—2a投入北非战场,但因挂弹后速度降至670千米/小时,常常成为盟军螺旋桨战斗机追击的靶标。加上为预防俯冲引起飞机解体,飞机只许作平   飞投弹,造成命中点偏差达到1~2千米……事实证明,Me262根本不适于作为轰炸机使用。   真正的战斗机改型Me262A—1a是1944年6月才正式参战的,EK262实验飞行队年轻的指挥官诺沃托尼少校率先击落盟军侦察机一架。8月末,希特勒允许“有限生产”这种战斗机改型。9月,刚刚组建正规战斗部队,即“诺沃托尼司令官飞行队”拥有飞机40架,主要任务是本土防空作战,作战对象是飞入境内的盟军四发动机大型战略轰炸机。在一次战斗中,6架Me262于数分钟内接连击落15架B—17型轰炸机,Me262的大口径航炮开始显示出对大型目标的有效摧毁力,而高速飞行又提高了自身的生存性。10月中旬开始,该部每天出动3~4架,伏击于敌轰炸机航线两侧,三十天内又击落敌机22架。   诺沃托尼殒命后,部队改编为“第7兴登堡飞行团”,由施泰因霍夫上校接替指挥,全团飞机也改装了55毫米的R4M 空对空火箭。   至1945年2月的最后一周,该团共击落大型轰炸机45架,战斗机15架。   机头装上FuG—218型雷达的Me262B—1a/U1双座夜间战斗机改型于1945年2月参战,从属于“贝他司令官飞行队”,负责柏林夜间防空。4月又改称第11夜间战斗机中队,至4月底解散前,共击落“蚊”式飞机30架,其中16架系贝他一人所为。   至大战结束,各型Me262合计生产出1433架(一说1294架)。世界头号“王牌”飞行员埃利希·哈特曼少校在战争后期曾改用此机作为座机,并击落了3架敌机,为其个人击落352架的战绩画上了句号。   Me262是一种全金属半硬壳结构轻型飞机,流线形机身有一个三角形的断面,机头集中装备4门30毫米机炮和照相枪。半水泡形座舱盖在机身中部,可向右打开。前风挡玻璃厚90毫米,椅靠背铺15毫米钢板,均具备防弹能力。EZ—42陀螺瞄准具或莱比16B瞄准具可用于机炮和火箭的发射瞄准。   近三角形的尾翼呈十字相交于尾部,两台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短舱直接安装在后掠的下单翼的下方,前三点起落架可收入机内。   作为新型动力装置,Me262采用的是容克公司的尤莫109—004型发动机,海平面静止推力850千克,油耗1650千克/小时,自重720千克,推重比(推力/重量之比)1.181,翻修寿命50小时。虽工艺粗糙,故障率高,但仍不失为航空史上早期空气喷气发动机中最成功的型号之一。   Me262除V型原型机外,还发展过14种改型,主要有:Me262A—1a单座昼间战斗机;A—2a轰炸机(可挂弹1吨);B—1a双座教练机;B—1a/U1夜间战斗机;B—2a用途不变,但机身延长1.2米,油箱扩大,增加了夜战巡航时间;C—1a是截击机,由于加装液体火箭助推器,从海平面爬升至11700米高空仅需4.5分钟,但未投产。   Me262火力凶猛,最大速度超过一般敌机160~200千米/小时,占有一定技术优势。但Me262也同时存在着发动机工作不可靠、空战机动性差,加速度与横滚速率较迟钝,操纵复杂等等不足之处。   F2A 水牛(BREWSTERF2ABuffalo)   F2A作为美国海军第一种制式单翼舰载战斗机,设计始于1935年,1937年12月试飞成功,一举击败XF4F—1和P—351两大竞争对手,被海军选中投产。1939年,F2A—1作为第一种改型获得订货,该型飞机装备R—0马力空冷星形活塞发动机,同年2月,工厂又按军方要求开发改装出性能更好的XF2A—2(X代表正处于试验状态),这种改型装备有1200马力的R—1820—40发动机,螺旋桨也从电动变距改为液压变距,并重新设计了燃油系统。   F2A有着极粗短的机身和一对中单翼。可收放式后三点起落架能收入机身,机头装有发动机及三叶螺旋桨,大面积的封闭式单座座舱盖有多道框架。   继F2A—2之后,又发展了强化防弹装甲的F2A—3,其中一架加装了增压系统,改称F2A—4,适用于高空飞行,但未投产。   为扩大出口,工厂生产了一批陆基型(以陆地机场为起降基地的型号)F2A。例如为比利时生产过40架、为英国生产过170架、为芬兰生产过92架,它们主要参加了大战中的远东战区作战,主要战斗地域是马来半岛和新加坡,主要作战对象是日本飞机。由于加装了装甲设施,飞机超重,爬升性能恶化,爬升到6000米竟需要30分钟,很不适应瞬息万变的空战,这也许成为F2A在对日作战中战果平平的主要原因。   但出人意料的是,有44架从美国海军调拨给芬兰空军的F2A却在苏芬战争中打得机动灵活,且连连得手,甚至涌现出一些王牌飞行员。在芬兰,这批飞机一直使用到1944年夏季。   1939年8月,F2A—1首次配备在“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上,该机一直使用到珊瑚海海战。此后,因飞机性能落伍,F2A转用作教练机。   F4F 野猫(GRUMMANF4FWildcat)   F4F“野猫”舰载战斗机,是战前由格鲁曼飞机厂研制成功的美国海军第一代全金属单翼飞机,并成为后来久享盛名的“猫”族海军飞机的第一种型号。曾作为大战前半期美国海军战斗机之主力,与日本飞机进行过无数次殊死的较量。   日,当双翼型的XF4F—1在竞标中即将败给F2A之际,工厂决定对它动大“手术”:除保留格鲁曼舰载机传统的粗短机身外,重新设计成中单翼布局形式。这种改头换面的新飞机XF4F—2于9月2日试飞,可是其后并不顺利,几乎夭折。海军经仔细审定后,肯定了F4F的基本设计。   工厂又进行了改进,原型机XF4F—3再次试飞,终于成功,成为“野猫”飞机的第一种正式改型。   F4F粗短机身前部两侧可半裸式收起主起落架机轮,主翼展弦比小,翼梢为方形、上反。部分外翼能后折,适应了甲板操作。在向上隆起的机身背部,设有单座封闭座舱盖,机尾有高矗的立尾。机头装R—1830系列空冷星形活塞发动机和三叶变距螺旋桨。机翼配备机枪数挺。   1940年3月,F4F—3服役,两年中造出285架。1939年秋季法国海军为其两艘航母订购81架,改称G—36A。后因法国沦陷,飞机转售英国,改称“欧洲燕”Mk.Ⅰ型。F4F—3装备4挺12.7毫米机枪。   F4F—5试装可靠性更好的R—1820—40发动机,仅造两架。F4F—6改装带一级双速增压器的R—1830—90发动机,效果良好,投产后改称F4F—3A,部分援希腊,实际转售英国,即“欧洲燕”Mk.Ⅲ。后又改良成援英的G—36B,共100架,用于皇家海军航母部队,改称“欧洲燕”Mk.Ⅱ,拥有机枪6挺,1941年3月交付。   相当于“欧洲燕”Mk.Ⅱ的F4F—4供美国使用,也是F4F真正的舰载改型,防弹功能强化,与F4F—3同样使用R—1830—83发动机,也装6挺机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即匆匆投入使用,共造1169架。—4B型是专为皇家海军改制的,也即“欧洲燕”Mk.Ⅳ,共220架。   曾改装出7架F4F—7,是拆除武装的照相侦察机,翼内油箱扩至2600升。因未获重用,后又全改回到F4F—4状态。   1942年开始,因工厂重点生产更先进的F6F战斗机,故通用动力公司东方分厂接替了F4F的批产任务。该厂生产的1150架F4F—4应称作FM—1,机枪4挺,但弹药数从1440发增至1720发,内有331架转售英国,即“欧洲燕”Mk.Ⅴ(欧洲燕5),F4F—8的投产型是FM—2,立尾加高,用R—1820—56旋风发动机,武器不变,机体轻巧,爬升灵活,起降性能好。1943年9月服役,至1945年8月共生产3627架,内340架转售英国,称作“野猫”6型(绰号同美国)。   F4F总产量7906架(含FM—1、—2),其中1082架销往英国,主要型号是F4F—4、FM—1和FM—2。   上述“欧洲燕”Mk.Ⅰ于1940年10月最先参战,12月25日击落一架Ju88轰炸机,成为战时皇家飞行员驾驶美式飞机击落的第一架敌机。1941年2月,“欧洲燕”Mk.Ⅱ登上航母,活跃于太平洋战场。   美国海军从1940年12月才刚刚启用F4F,当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企业”号、“大黄蜂”号、“突击者”号等六大航母已各配置18架,均为—3和—3A型,可惜当时出勤率仅达25%。   珍珠港事件当天,日军空袭威克岛,美海军陆战队211战斗机中队的F4F—3一下子损失了三分之二,中队长普托奈姆少校率剩下的4架从硝烟中强行起飞迎击敌机,表现得十分英勇。12月10日,埃尔洛特上尉击落“一式陆攻”一架,成为战时陆战队中第一例战果,次日,除继续击落2架日机外,还挂上小炸弹炸沉了日驱逐舰“如月”号,击伤轻巡洋舰“夕张”号。推迟了日军登岛进程,但全中队中只剩下两架“野猫”。   23日,南云舰队有39架飞机猛烈攻击该岛,两架F4F仍坚持起飞反击,竟一举击落性能上明显占有优势的“零”式战斗机一架,但F4F最终仍全部被击毁,该中队气贯长虹的英勇行为,获美国国会最高嘉奖,也为F4F作战档案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日,从“企业”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勒威中尉驾驶F4F击落日军96式舰载战斗机一架,成为大战中美国海军舰队航空兵的第一例战果。2月20日,日军17架“一式陆攻”轰炸机轰炸所罗门群岛附近以“列克星敦”号航母为首的美国海上编队,空战异奇激烈,直打到只剩一架F4F可以迎战日机,飞行员爱德华·布奇·奥黑尔上尉孤军奋战,于4分钟内一口气打下5架,打伤3架日机,成为战时美海军第一个王牌飞行员。   F4F面临不断增强的性能优良的日本飞机,从未退却,却愈战愈顽强。在中途岛海空大战中,一开始日美海军战斗机的战损比竟高达1∶17。尽管如此,在6月5日早晨那次反击战中,84架SBD俯冲轰炸机和41架TBD雷击机在26架F4F 的全力掩护下,终于击沉“赤城”号、“加贺”号和“苍龙”号3艘日本航母,下午又击沉“飞龙”号航母一艘,为珍珠港事件受挫报了一箭之仇,F4F为此立了大功。飞行员萨奇少校在战斗中推行了他发明的“萨奇编队”战术,被证明有效而逐步获得推广。F4F以弱胜强,也打破了“零”式飞机不可战胜的神话。   日,著名的瓜达卡纳尔岛攻防战打响了,这又成为F4F施展威力的重要战场。在战争前半期,F4F所建立的战绩将永垂青史,不少老牌的日本飞行员连同其先进的“零”式战斗机座机一起被葬身海底,而美国海军陆战队配备F4F的223、224、112、121、122、212中队却先后涌现出十大王牌飞行员。半年来,共有427架日机被击落,而美方仅损失118架。当1943年2月中途岛海空战结束时,F4F完成了艰辛的历史使命,由F4U战斗机接替。   F6F 地狱之猫(GRUMMANF6FHellcat)   在太平洋战争前夕,为获得一种能与日本“零”式飞机匹敌的舰载战斗机,并能弥补刚刚投产的F4U在低空领域的一   些缺陷,格鲁曼工厂奉命为美国海军研制F4F的后继型号F6F“地狱之猫”(亦译“泼妇”)舰载战斗机,F6F成为“猫”族飞机之第二代。   装R—2600—10发动机的原型一号机XF6F—1于日顺利试飞。后又试飞了XF6F—2,均因功率不足而达不到军方性能指标,XF6F—3果断换装2000马力的R—2800—10W型发动机,于7月30日试飞中,终于博得军方的首肯。   迫于战争形势之紧迫,F6F—3作为第一改型,在试飞前就先行奉命建立生产流水线,当首架出厂时,距F6F设计之开始日仅十四个月,创造研制战斗机的时间记录。   日,F6F—3初次参战,很快显示出她在速度、火力、生存性诸方面的优势,第一次成为“零”式飞机的克星。性能全面超越美国海军当时在役的F4F和F4U。1944年5月,生产线又让位给性能更好的F6F—5。   F6F是在充份听取使用者意见之后,在F4F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再设计的产物,因此两者外观存在不少近似之处,但F6F的机体扩大了60%,装甲与火力得到加强,发动机功率倍增,成为当时一种大功率大型单座单发舰载战斗机。   由于机头部分容纳了大直径空冷活塞发动机及一系列辅机与附件,使前机身显得十分粗大。机翼由F4F的中单翼改为合理的下单翼,面积扩大到31平方米,居舰载机之首,且可液压助力向后折叠。机腹设两个防弹橡皮油箱,小展弦比主翼两侧安装6挺考脱·布朗宁12.7毫米机枪,这种火力配备方式在F6F各改型中几乎一成不变。主机轮可向后扭转90°收入机翼,比F4F略胜一筹。后机身上方座舱盖之后的背脊向下斜削,成为F4F、F6F共有的特征。   F6F共有6大改型,总产量12274架。   其中F6F—3是第一种批产型,共有4402架,极少量改装成带机载雷达的夜间战斗机或带照相机的远程侦察机。   F6F—4改装R—2800—27发动机,未继续发展。   F6F—5从—3型改良而来,自1944年4月投产,产量最多。R—2800—10W发动机的战斗输出功率高达2200马力,全机装甲重100千克,机身下可挂两枚炸弹,机翼下可挂6枚5英寸口径的火箭弹,可兼作战斗轰炸机。后期的部分飞机,又将最内侧一对机枪改成20毫米机炮,成为火力极强的机种。F6F—5N左翼炸弹挂架下装有探照灯,右翼装AN/APS—6A雷达,成为能在夜空中搜寻敌机的夜间战斗机,而F6F—5P则是侦察机。至1945年11月,F6F—5共生产7870架,其中930架援英,改称“地狱之猫”Mk.Ⅱ,另有80架F6F—5N援英,改称“地狱之猫”NF.Mk.Ⅱ。   F6F—6的升限与速度都是一流的,原作为战斗轰炸机研制,后因F8F问世而下马。   1943年1月,F6F—3最先在“埃塞克斯”号反潜航母上的VF—9中队进入新机改装训练。7月,一度称作“塘鹅Mk Ⅰ”的F6F—3开始交付英国皇家海军800飞行中队使用,年底投入实战,袭击了挪威沿海的德国舰船。第二年,又参加了对“蒂卑兹”号战舰的攻击。但英国皇家海军中的“地狱之猫”Mk.Ⅰ、Mk.Ⅱ主要还是用于太平洋战场,配合“海火”、“萤火虫”战斗机对东南亚地区日军作战。   在美国,F6F—3于原型试飞后仅14个月,即日即参加了空战,第5战斗机中队从“约克城”号航母起飞,攻击了马尔库斯群岛上的日军目标。不久,海航与海军陆战队航空兵这两个兵种均大量装备了F6F。主要用于空中护航和对地战术攻击。11月26日,著名的“孤胆英雄”、王牌飞行员奥黑尔少校驾驶一架崭新的F6F—3N从“企业”号航母起飞,进行了“地狱之猫”的首次夜间空战,在击落一架日本轰炸机后,奥黑尔阵亡。   F6F的作战最盛期发生在马里亚那群岛、菲律宾群岛和硫磺岛等一系列发生在美日之间的攻防战役,使日军“零”式飞机屡遭挫折。   1944年6月发生在塞班岛附近的著名的“马里亚纳猎火鸡日”战役,更令F6F出尽了风头。19日,290架F6F从美国第5舰队起飞,从正前方90千米开始面对面拦截326架前来袭击的日本海军飞机,经一番混战,有105架“零”式飞机、56架舰载轰炸机、31架舰载攻击机被击落,坠入大海,F6F成功地保卫了己方的水面舰只。此役之后,远东的日本海军航空兵从此一厥不振。   10月24日,美国海军头号王牌飞行员D·S·麦坎贝尔中校驾驶F6F在十分钟内一人至少击落9架敌机,创造了大战中美海军单人单次战斗战绩绝对记录!1944年秋后,F6F—5装备了太平洋战区美军部队,常以优势兵力歼击日机。到1945年,F6F已控制了该战区的天空。   F6F一直使用到战后,一度成为“蓝色天使”特技表演队的专用飞机。   作为专门对抗日本第一流零式飞机而设计的F6F飞机,并未辜负海军对她的种种期望,不仅研制是成功的,使用也是成功的。她的功率为“零”式的二倍,除垂直面机动和低空爬升性能外,其他性能,特别是抗中弹能力和对目标打击力度,均明显处于领先地位。F6F虽略嫌钝重,但坚固、耐用,故障少。   难怪成为日本人心目中可怖的“格鲁曼宿敌”。   F6F是大战中美国海军最佳战斗机。   F4U 海盗(VOUGHTF4UCorsair)F4U“海盗”舰载战斗机诞生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为响应美国海军对新战斗机的招标,渥特飞机厂以V166B方案投标,该机从一开始就选用了功率最大的空冷星形活塞发动机R—2800“双黄蜂”。日,海军允许其以F4U 的制式型号投入研制。日,原型机首飞成功。   10月1日,在从斯特拉托德至哈特福德的飞行试验中,创造了平飞速度652千米/小时的飞行记录。一种世界上时速最先逾越400英里(643千米)大关、世界上最早装备2000马力级发动机、而后又创美国海军单发螺桨战斗机产量最高记录的军用机就这样问世了。   F4U又称“海盗”,是一种机体娇小,短机身,偏前设置立尾和采用少见的倒海鸥形机翼的轻型战斗机。倒海鸥机翼既可缩短主起落架柱长,又减少了翼——身之间的干扰阻力,但制造比较麻烦。F4U有一个封闭的半水泡座舱盖,机翼前缘装有全部射击兵器及汽化器进气开口。双排星形14缸2000马力的双黄蜂发动机装在机头(舰载机因考虑到维护方便问题,一般已不采用水冷发动机)。F4U的外翼可向上折叠,以减少占用甲板之空间。   可是1941年9月,在“圣戈蒙”号航母上进行的试飞表明:F4U并不适合舰载作战。理由很简单——前下方着舰(着陆)视界差,倒海鸥翼曲折部大迎角易使气流分离诱发失速。   因此,1942年9月,F4U最先服役的部队不在海上,而在海军陆战队的124中队里。此后数年间,F4U更多地是用在陆战队的岸上基地而不是在母舰的甲板上。   日,该中队首次在布甘比尔岛上空与日军“零”式飞机遭遇,结果大败而归,原因是飞行员对F4U尚不熟悉。但不久,F4U便显露出她优异的性能,如同年9月,海军一支F4U部队进驻新几内亚后,在一次历时79天的战斗中共击落日机154架,从而一举成名。同时,这支部队还先后造就出27名王牌飞行员,荣获“历史上最强海军战斗机中队”的称号。   10月开始,替代下F4F的F4U开始配合F6F,频频打击日军分布在中部及南部太平洋诸岛的日军,其中以新不列颠岛的拉巴沃空战尤为激烈,有时双方均投入400架飞机。至1944年2月,日本海军战斗机在该地区已基本被歼。   1944年12月,F4U—4终于堂堂正正作为舰载机登上航母参战,结束了仅以陆地为基地的战斗生涯。1945年后,美海军9艘航母全面装备F4U和F6F,每舰40~50架。这支海空力量分成三个攻击编队轮番参战,充分发挥了海面上空机动作战的作用。在此后诸如菲律宾决战、冲绳之战和对日本本土的攻击作战中,F4U都发挥得很好,直至日本投降。太平洋战场拥有174架舰载型F4U及几百架配属海军陆战队的陆基型F4U。   在大战中,F4U的飞行员们累计击落日机2000余架。其中,陆战队24中队的波茵顿中校一人击落28架,是该兵种中的头号王牌。   大战全期,英国皇家海军先后获得2012架各种改型的F4U(含FG—1等),至1945年,兵力已达19个中队。新西兰海军也曾获得过370架F4U,它们都投入了对日作战。   在朝鲜战争中,F4U曾用于对地支援(攻击),F·G·伏尔麦曾驾驶一架F4U—5先于己方的喷气战斗机将一架米格—15击落。1957年后,F4U才退出现役。   F4U共发展了七大改型,其中大战中的主要改型是F4U—1和—4型。   F4U—1于1941年6月首飞,6挺机枪全部移至外翼,取消原型机的翼内油箱,装甲加厚,座舱后移,副翼加长以提高滚转速率,换装2000马力的R—2800—8型发动机。其中F4U—1A的座椅抬高0.175米,改善了视界,1944年起用于舰载作战。—1B专供英国使用,正式交付时改称—1C,大多改为4门机炮。   为适应战场急需,古德异公司和布留斯塔公司也奉命仿制生产F4U—1,但型号改为FG—1和F3A—1,分别造出了803架和735架,而渥特工厂本身造出F4U—1共计4102架(一说4700架),故F4U—1的产量居各改型之首。战后,少量—1型改成双座教练机,俗称“双座海盗”。   F4U—2是美海军第一种夜间用战斗机,拥有自动驾驶仪和右翼下的AⅠ雷达,机枪减为4挺,日首创海军飞机靠机载雷达夜歼敌机之先例。   F4U—3是高空战斗机型,故加装涡轮增压器(可利用发动机废气驱动增压汽化器吸入空气之压力,以抵消高空空气稀薄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机头设颚下进气口,1944年4月试飞,后因故障多而未投产。   F4U—4是“真正的”舰载战斗改型,日,投产型试飞,12月服役。其中—4B外销英国;—4C改装4门20毫米炮;—4E和—4N为夜间战斗型,分别装有AN/APS—4和—6型机载雷达;—4P为照相侦察机。至1947年8月,F4U—4共造出2356架。   战后,于1945年12月又改装出装R—2800—32W发动机的全金属结构的F4U—5(指舵面不再用布作蒙皮)。其座舱进一步被抬高,翼内装4门机炮,发动机排气消焰,适合夜航。F4U—5N右翼下装雷达,夜战用。   F4U—6为战斗轰炸机改型,后改称AU—1,均参加过朝鲜战争。F4U—7为最终改型,日出厂,装4炮,共生产93架。   在13年内,“海盗”飞机总产量为12681架(一说12770架),创美国海军飞机产量最高记录。   在战争中和战后,F4U凭借其航程远、载弹多、火力猛和速度快等优点,使用了较长的时间,成为深受飞行员爱戴的一代名机。   P—38闪电(LOCKHEEDP—38Lightning)P—38“闪电”双发单座活塞战斗机,是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工厂在战前研制成功的该厂第一种军用飞机,也是大战中著名的高空远程截击、护航战斗机。   原型机L—22由H·L·赫巴德主持设计,1937年6月在获得军方的试制经费后,正式更名P—38,在耗费了76.1万美元的研制经费后,一架漂亮的原型机终于在日首飞成功。它不仅在6100米高度飞出了664千米/小时的好成绩,还在两周后仅用7小时02分成功地飞越了北美大陆,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头号新闻。   P—38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双尾撑气动布局,两台艾利逊V—1710系列水冷却活塞发动机分别安装在双尾撑的前端,尾撑中段设有涡轮增压器及其大型进气开口,尾撑末端是左右各一枚椭圆形垂尾,它们之间是矩形共用平尾。一副梯形平面形的中单翼不仅连结了左右尾撑,其中央还单独设置了水滴形驾驶员短舱,又称机头。在这里,集中安装着1炮4枪的前射武器。前三点起落架可完全收入驾驶舱及尾撑中,着陆时可从机翼上放下后退式襟翼,以改善滑跑性能。   1941年6月,在YP—38试验样机做完了全部作战评估试飞工作之同时,首批生产型P—38A共30架交付陆军航空队(空军前身)服役。这批飞机加强了装甲,炮口直径增至37毫米。   跳过P—38B、C,工厂直接又发展了D改型,D型改装防弹油箱。不久,机头改装高射速20毫米依斯派诺机炮1门和   12.7毫米布朗宁机枪4挺(后成为P—38标准火力配备方案)的P—38E也接踵而至,该改型曾派生出99架照相侦察机,型号改为F—4,成为战时陆军首批高速侦察机。   1942年2月,改装起飞功率为1325马力的V—发动机的P—38F问世,由于翼下可挂2只副油箱,航程增至3100千米。其中一架试验机悬挂过2枚鱼雷,但未投产   6月,副油箱更大的P—38G投产,航程3860千米,超过美国其他单发战斗机,成为大战时期唯一能够为战略轰炸机编队进行远程有效护航的战斗机。至1943年3月,共生产1082架。   P—38H改装了瞬时军用功率高达1600马力的“艾利逊”F—15型(V—)发动机。从1943年3月开始陆续交付了600架。   同年8月,在发动机下方增设新型中间水冷却器的P—38J也被推上了生产线。该改型除了机翼前缘新安排了2个208升油箱,还可外挂两个1140升的副油箱,当它以318千米/小时巡航时,转场航程可达4108千米。如改挂2颗454千克的炸弹,则作战半径为603千米。典型作战模式是外挂2个625升副油箱,行动半径1280千米。P—38J共制造2970架。   由于P—38是最早遇到高速飞行引起的空气压缩效应的活塞飞机,所以俯冲后拉起时M数可达0.67至0.8,常因无法改出而失事。后期的P—38J加装了前缘阻力板和操纵助力器,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一架采用3.82米大直径螺桨的P—38J成为XP—38R,另一架P—38J试验了可收放式滑撬式起落架。   P—38L于1944年6月问世,时值战争后期,它换装了1475马力的两台V—/113型发动机,翼下可挂10枚火箭弹,总产量3810架。另外,联合——瓦尔梯工厂为按合同仿制过113架P—38L—LO,成为制造数量最多的改型。   P—38L时速高达667千米,与J型一样成为大战中的高速飞机之一。
1944年,机头改装玻璃罩的P—38L的轰炸机改型问世。   撤去了枪炮,代之以投弹手席,俗称“低鼻子”,用于精密轰炸或充当轰炸编队的向导机。还有一些机头改成雷达包的轰炸改型,俗称“探险者”。   最终改型P—38M又称“夜间闪电”,共75架,机头下悬挂一个水滴形雷达吊舱,雷达手坐在飞行员后上方,全机身涂黑,是典型的夜间战斗机。   战争末期一些P—38的炸弹载运量竟毫不逊色于B—17这样的大飞机,某些改型的航程大于4800千米,作为一架战斗机,都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P—38F、G、H、J、L还分别改装过照相侦察机,如F—4A、F—5A~F—5F等等,极少量P—38拆去座舱后的电子舱,或利用左尾撑加设一个座椅,成为双座教练机改型。   P—38曾少量出售给英、法、澳等国。英国皇家空军于日开始接受洛克希德L—332—61(P—38的工厂代号),改名为“闪电”Mk.Ⅰ,共667架,因改装后使用不理想,大多转作他用,少量再改装后返交美军使用,即“闪电”Mk.Ⅱ。   P—38的18种改型之总产量为9923架。   1942年初,一架F—4侦察机突然出现在西南太平洋上空,P—38在战场上第一次亮相,后陆续投入欧洲战场。在8月的冰岛防御战中,P—38第一次参加空战,于大西洋上空击落德军Fw200“信使”大型海上巡逻机。这也是大战中美国陆军航空队(空军之前身)击落的第一架德国飞机。同年11月,P—38进驻北非,与法国伪空军及意大利空军展开较量,成功地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和拦截敌空袭编队。P—38被当时的轴心国军队称之为“双身恶魔”。   1942年夏季,P—38F、—38G纷纷来到英国,在不列颠之战中协助皇家空军共同抵抗德机的入侵,9月1日首次升空交战。   进入1943年后,P—38连同P—47和P—51一起,加入了为空袭德国本土的美军第8航空队战略轰炸编队护航的行列,为降低己方损耗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与之同时,P—38也开始出现在广阔的太平洋战场,5月份,已在所罗门群岛拥有一个大队的兵力,尽管数量不多,但很快被证明是一种优良的海上远程陆基型战斗机。   同年4月18日,在精心策划下,美国陆军航空兵339中队16架P—38G奉总统之命,挂着特制的副油箱,从亨德森基地起飞,伏击了途经布干维尔岛空域的日军专机编队,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元帅击毙,给日本朝野造成巨大打击。   1944年下半年起,又有3个大队的P—38加入为B—29空袭日本本土进行远程护航的行列。至年底,已有13个大队的P—38转战在欧洲各个战场。战后,中国空军也少量使用过。   在大战中,曾有包括美国头号王牌理查德·Ⅰ·邦格在内的不少尖子(王牌)飞行员使用过P—38。   P—40 战鹰(CURTISSP—40Warhawk)P—40“战鹰”单发单座活塞战斗机的原型机XP—40,于1938年10月在美国的寇蒂斯飞机厂试飞成功,成为该厂“鹰(Hawk)”族飞机的最终型号,次年4月列装后,在大战全期转战四海,成为美国最早打下日本飞机的战斗机和产量居第三位的陆航(空军前身)主战机种。   P—40通过渐改法由P—36A改设计发展而来,装备水冷却的艾利森13(V—1710)型发动机,有一个尖锐的机头桨毂罩和下部装进冷却器的粗大的机头。在飞机优美外形的上部,设舱盖可滑动打开的封闭座舱盖,梯形上反(翼尖上跷)的主翼内装有全部射击火器:6挺机枪,后三点起落架可半裸地收入机体内,全机构造简洁而坚固,轮廓线条圆滑流畅。   200架最早的批产型P—40A服役于1940年5月,旋即为法国(实际最终交付英国)制造了相似的“战斧”Mk.Ⅰ,以及ⅡA、ⅡB三个改型(代号H—81A—1、—2、—3)。其中“战斧”ⅡA有装甲板和自封防弹油箱,1941年6月首次击落法国维希部队的“马里兰”飞机。ⅡB的机枪从4挺增至6挺,并可挂机腹中线副油箱。援英“战斧”合计生产出1180架,这些飞机除用于土耳其等战场之外,有195架支援了苏联,有100架用于支援中国抗日的美国志愿飞行队(后称“飞虎队”,内有1架转运途中吊装不慎滑入大海)。从1941年2月日、美开战前,开始按战斧Ⅱ的式样开始生产P—40B,共计3131架。因此,P—40如同其他一些美国作战飞机一样,在太平洋战争前夕先是作为援外飞机生产出口,开战后,又成为本国在战争初期的主战机种。在珍珠港事件中,P—40B首创美国陆航击落日机之先例。   此外,按“战斧”ⅡB式样生产的P—40C共制造了193架。   P—40D是为全面替代P—46试制计划而发展的新改型,陆军认为宁可生产成熟机种的改型,也不愿在战事紧迫时期去耗费时间冒险开发太多的全新型号。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P—47和P—51在战争后期诞生之日。22架D型在机身、军械、装甲和发动机方面均有所改良,出口型(H—87A)在英国皇家空军内改称“小鹰”Mk.Ⅰ。区别是散热器上移,油箱扩大,机腹可挂227千克炸弹1枚并拆去机头上方的机关枪,“小鹰”Mk.Ⅰ与ⅠA生产了560架。   2320架P—40E是利用援英的“小鹰”ⅠA图纸生产的,其中1500架又销往英国,部分援苏。   为改善高空作战性能,改装增设双级涡轮增压器的“梅林”28型水冷发动机的P—40F于1941年11月试飞,虽全部以“小鹰”Ⅱ的名义援英,但实际都移交给了苏联红军及法国抵抗组织飞行部队。P—40F的识别点是:机头上方的汽化器进气孔被取消,机身延长,共生产1311架。   1943年,P—40L问世,共700架,是“轻量级”改型,调整了装甲、油箱和机上设备的配置,机枪减少至4挺。   由于战时名牌发动机“梅林”供不应求,大修过的P—40F 与P—40L均恢复使用V—1710发动机,这些“动力降格”者均改称P—40R。   接着又为英国改装生产了装上改良型V—1710和P—40E机翼的P—40G。   P—40H与—40J是试验飞机,未投产。   P—40K与—40M是后来英美空军用于地中海、澳洲及远东地区的主要改型,也是果断地让P—60新机下马后P—40的又一种改良型。它们的机头同D型,但机身延长。其中K 型于1942年8月出厂,装1300马力V—1710—73发动机,为抵消大型螺旋桨造成的扭矩,垂尾前缘向前延伸为一片小脊,装备6挺机枪,制造了1300架,包括支援英国的21架。M 型装V—1710—81发动机,共600架,包括支援英国的595架,改称“小鹰Mk.Ⅲ”。   上述两型又派生出P—40N,全机减轻了重量,另配有视界良好的水泡型座舱盖,全机仅装有4挺机枪。其中前400架为提高升限,卸去一些设备,速度创“战鹰”之最;中期有1577架将机枪恢复成6挺,发动机同P—40M,后期的3022架则改用V—1710—99型发动机,最终220架使用V—型发动机。P—40N的产量居诸改型之首,内有586架支援英国。   P—40Q试飞于1944年4月,是P—40的“大改”,安装1425马力高功率的V—型发动机,螺旋桨也从三叶改作四叶,以充分吸收能量,翼尖切平,12.7毫米机枪减为4挺,散热器隐入机翼夹层中,使机头直径锐减,阻力下降,加上采用水泡座舱盖,外观上发生了较大变化。P—40Q最高时速为680千米,但因综合性能仍逊于当时的新飞机P—47及P—51,故未获继续发展。   1944年底,当疲惫不堪的生产线终于停止运转时,已有13738架“战鹰”飞向四面八方。在这一年的4月份,曾创月产量2499架的最高记录。   大战初期,P—40在性能上一度处于前沿水平,故在中国大陆等地屡建战功,曾显赫一时。如由名将陈纳德于1941年8月来中国组建的“飞虎队”驾驶着99架“战斧”ⅡB驰骋奋战在缅泰及中国华南地域,经过几次空战就击落了不少日机,大灭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又如在日的昆明防空作战中,他们仅用20分钟就击落6架敌99式轻轰炸机(“九九轻爆”型),另打伤4架,极大地鼓舞了我方士气。P—40在灵活多变的空中游击战中,充分发挥了它防弹性能好,俯冲速度大等优势,采用双机下滑攻击和“打了就跑”的战术,以劣势兵力,狠狠打击了包括“零”式飞机在内的日本飞机,至1942年7月全队解散时为止,已在空战中击毁日机297架(一说286,一说272架),另击毁地面敌机225架,己方仅损失50(一说80)架,取得了战损比1∶20的奇迹。在半年时间里,还诞生出32名“战斧”飞机王牌,其中的R·H·尼尔一人战果为15.5架。   日,日本军队大举偷袭珍珠港。当日,只有25架P—40代表美国陆航的空中抵抗力量升空迎战日机。   由于仓促应战,仅47中队的G·S·威尔奇中尉一人击落4架敌机……   1941年秋后,曾有107架P—40和B—17应麦克阿瑟将军之请求调往菲律宾驻守。日美宣战后,24联队20中队有4架P—40首先截击了来袭日机,以R·D·凯塔少尉为首的编队一举击落4架“零”式飞机,打破了后者“不可战胜”的神话。此后数月间,P—40成为亚太地区与日本海、空军的“零”式,“隼”式等飞机直接较量的主力战斗机。直至日攻占爪哇的一场残酷无比的空战中,开萨中尉率领9架P—40扫射了滩头阵地,这才给P—40在东南亚全域失守前的最后一次空中抵抗划上了句号。在与日本飞机格斗中,P—40年轻的飞行员们逐渐认识到,与“零”式等一流水平的敌机对垒,只有采用编组协同的战术才能取胜,而决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传统的“混战”形式上。   尽管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暂时处于守势,但P—40一直是美国陆军以及英国空军的主要战斗机型,如1943年2月之前的半年中,P—40还积极投入瓜达尔卡那尔岛的拉锯战。   在遥远的北非,号称“西部沙漠空军”的英国皇家空军部队自1941年初装备了“战斧”飞机后就先于美军对轴心国展开攻势。同年6月,在对德军隆美尔装甲军团发动的攻势中,空中同样也留下了P—40的轰鸣声。在沙漠上空,“战斧”飞机还协同皇家空军的“飓风”战斗机和“马里兰”及“布伦海姆”等型轰炸机投入了袭击德、意军队地面目标的战斗。1942年8月美国第12航空队登陆北非,从11月开始动用P—40、P—39与Bf109等敌机展开过多次拼搏。   P—40除了在阿拉斯加、澳洲、爪哇、夏威夷、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等战场使用过之外,还在苏联战场参加过战斗,仅在苏军内部就先后有2000架服役(尽管苏联人曾抱怨它不如P—39那样好使),因此,P—40是同时对日本及德、意“宣战”的机种。   至大战结束时,美军中仍有一个联队的飞行员在使用P—40。   中国空军于大战中期开始接收使用这种飞机。1942年,4大队首先配备27架P—40E,1943年,在“中美空军混合团”内,也配备有P—40E和P—40N。直至P—51引入大陆后,P—40才全部调入空军11大队,一直使用到抗战胜利。   由于P—40在战时于机头处发动机散热器的侧面大量涂画有鲨鱼嘴的装饰性图案,所以成为当时颇具特色的一大“景观”。   P—40由于装机功率偏低,水冷发动机维护不易,飞机的高空性能平平,外形阻力较大,影响了速度的提高,所以飞行   员往往靠大智大勇并凭借着灵活多样的战术来取胜。由于P—40的战术技术性能并不代表美国的最高水准,所以主要供盟国使用。由于生产技术成熟,飞机牢靠坚固,造价低且易生产,故仍赢得了大批订货,不失为战时可供快速补充并带有辅助性意义的又一种出色的战斗机。   P—47雷电(REPUBLICP—47Thunderbolt)在1940年6月举行的一次秘密会议上,美国陆军航空兵向共和飞机厂(战后并入仙童公司)提出了研制一种“充分吸收欧洲战训;大功率,强火力和重装甲;能在亚成云圈高度为远程轰炸机编队提供切实保护的新型战斗机”的招标要求。   俄裔设计师亚历山大·卡特弗里(AlexanderKartveli)在一年后就拿出了已装上一切作战设备的XP—47B原型,并于日试飞成功(XP—47与XP—47A装水冷发动机,均被淘汰)。   这种外观强悍威武的重型战斗机是从P—35、—43和—44型飞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首次采用大功率2000马力级的R—2800型“双黄蜂”空冷发动机,所以使陆军战斗机开始和水冷发动机分道扬镳。同时,P—47的总重越居海军的F6F—5、F4U—4以及英国的“台风”Mk.ⅠB、“暴风”Mk.Ⅴ等型号之上,成为大战中最重的单发动机军用机,它具有双发战斗机的尺寸和轻轰炸机的载弹量。   P—47在机头装一台18缸双排星形活塞发动机,竖椭圆形截面的粗壮机身配一组直径3.7米的四叶螺旋桨。一对椭圆形双梁结构的低单翼内装有多挺机枪。机腹内铺设有长长的废气涡轮增压系统以及增压空气再冷却系统,所以大大改善了全高度发动机工作状况。   第一种批产型P—47B在1942年3月问世,舵面由布质改为金属蒙皮,座舱盖也改作滑动开闭型。在8480米高空最高时速可达690千米,强大的功率立刻显示出出众的飞行性能。用P—47B还改装过XP—47F和XP—47E各一架。前者   试验了层流翼型之机翼,后者改装了高空增压座舱   9月份,P—47C研制成功,后造出602架。机身放长0.3米,取消斜杆天线,发动机应急功率可达2300马力!机腹可挂副油箱或一枚227千克的炸弹,提高了续航和对地攻击能力。   “雷电”飞机的主要改型是P—47D,在两家分厂中同时投产,1944年以后的大部分生产型从多框式座舱盖改成先进的水泡形座舱盖,并换上了R—)发动机,在9150米高度最高时速达696千米,成为大战中飞得最快的飞机之一。因为战局对飞机航程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故机内燃油容量从1160升增至1400升,翼下另可挂625升副油箱两只或454千克炸弹1~2枚或127毫米火箭弹10枚,作战半径延伸至515~1110千米,实战价值极高。   从P—47D派生出四种试制型:XP—47N;试用突出型座舱盖的P—47K;翼下撤去挂弹架的YP—47M和改装2300马力克拉依斯勒XIV—2220—1倒置V型16缸发动机的唯一尖机头外形的XP—47H。它们均未投产。   英国皇家空军曾购入240架称作“雷电”Mk.Ⅰ的前期生产型P—47D及590架称作“雷电”Mk.Ⅱ的后期生产型P—47D,均用于东南亚战场。   仅P—47D一种改型的产量就多达12602架。   用P—47C改装的P—47G近似于P—47D的前期型,于1944年3月造出354架,其双座教练型为TP—47G。   1944年,为支援皇家空军拦截德国V—1导弹,改装成138架P—47M,装2100马力的R—2800—57发动机及空气减速板。   “雷电”的最终改型是P—47N,也是1944年9月之后太平洋战线有效的远航护航机。机翼放大后,8挺机枪的总携弹量多达2136发,翼下武器同P—47D。由于它的内外油箱容积高达4380升,使作战半径远达1610千米,最大留空时间可超过9小时,成为总重为9400千克的“巨型单发战斗机”。到1945年12月,共生产1816架。   P—47总产量高达15660架,居大战时期美国三军军用飞机产量之冠!1942年末,美国陆军航空兵第56、第78联队成为最早组建的P—47部队,1943年1月开赴英国助战,4月18日首次为B—17护航,也是P—47首次参战。从此,逐渐替代下陈旧的P—39、P—40并弥补了P—38数量上之不足。1944年以后,P—47、P—38和P—51三种远程战斗机先后加入到庞大的盟军对德国战略轰炸编队中,使B—17、B—24等飞机的战损率逐月下降,P—47成为美国大型轰炸机的保护神,为推进战局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在亚洲,应第5航空队司令肯尼将军之请求,新型飞机P—47、P—38于1943年7月陆续进驻新几内亚群岛。下半年,日军的一式和三式战斗机已无招架之功,连“零”式飞机也遇到了巨大威胁。年底,又成立了东南亚战区盟军航空队,“喷火”和P—47等一流飞机分别装备了英、美航空部队。   1944年4月,P—47进入中国大陆,部分替代旧式的P—40和P—43。6月,又一批P—47用航空母舰运抵南太平洋的塞班岛,至此,P—47已几乎在全球各条战线投入反法西斯的战斗。同年雨季过后,英皇家空军第14集团军大举南下,P—47在对地攻击中成功地扮演了战斗轰炸机的角色,直至1945年5月攻占仰光。   1943年11月,P—47进入地中海战区,P—47D在打击地面目标的战斗中表现突出,战功不凡,而P—47M则在西欧用于打击V—1导弹。   P—47N作为最终改型,赶上了太平洋战场对日大反攻,曾掩护B—29战略轰炸机空袭日本。   P—47又粗又壮,看上去十分笨拙,被飞行员戏称为“大奶瓶”,在其成千上万名乘员中,有不少是王牌飞行员,其中包括弗朗西斯、S·加布雷斯基中校、罗伯特·S·约翰逊少校和纽尔·E·卡比上校等名人。   最早装备P—47,同时又使用到最后一天的第56联队(被誉为“狼群大队”,也是加布雷斯基所在的联队)在大战中共击落敌机674.5架,敌我战损比8∶1,创美国陆航第8航空队内的最佳战绩。值得提到的是,P—47又是大战全期出击架次最多、投弹吨位最多的美国战斗机,战时每千架出击损毁仅7架。   P—47虽在爬升速度和转变半径等格斗性能方面及不上轻型飞机,但它拥有有效的打击力量、坚实的装甲、所向披靡的冲刺速度和不断改善的远航能力,能很好地满足东西方战场在战争后期的作战要求(如远程护航和攻击地面目标),成为一种威力强大的杰出机种。   作为主力机种,1944年12月在陆航中已配备了31个联队,至战争结束,有5595架正在服役中!除此之外,P—47还援助前苏联203架、巴西88架。战后,又在美国州立空军、法国、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及中南美诸国空军中继续得到使用。   1953年危地马拉革命战争中,P—47执行了它作战生涯中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P—51 野马(NORTHAMERICAN P—51Mustang)   P—51“野马”战斗机,有称大战中美国最好的战斗机。   1940年4月,英国军备使团赴美追补订购P—40D战斗机,美国北美飞机厂主动提议:用同样的发动机,保证在四个月内提供一种性能更好的新飞机,德裔设计师伊·斯谬博采众长,兼收欧美最新航空技术,在每天工作16小时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提前三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造出了P—51的原型机NA—73X。后来装上发动机后于10月26日进行了首飞。   外形漂亮的全金属结构单发单座P—51在机头装一台水冷活塞发动机和卵锥形桨毂罩,一对梯形带上反的下单翼的下部,还安装着可调节空气流量的腹式水散热器,构成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外观特征。P—51在世界上最早采用了层流翼型(由埃德·霍奇设计),具有极好的升阻比特性。11.5%~15.1%的机翼相对厚度不仅减轻了结构重量,也为在翼内安排油箱至射击火器提供了较充裕的空间。一系列功力独到的设计使全机阻力大大降低,后期改型采用了水泡形座舱盖。   P—51为英、美两国发展了不少改型,除广泛用于空战截击、对地攻击和侦察外,更多用于远程护航。   最先生产的“野马”Mk.Ⅰ是为英国皇家空军设计的,1941年8月开始交付,共620架。装备着当时美国唯一能批量供应的水冷发动机:艾利逊V—1710。机头与机翼上共装备   12.7和7.62毫米机枪各4挺,中低空性能良好,大多用于对地攻击。其中2架交美军试用,更名XP—51。   美国陆军航空兵最早的订货是P—51,同时赋与该机“野马”之别称。当时为满足对地战术攻击而不是空战,机翼内改装20毫米机炮4门,机身内燃油容量增加到681升,共生产150架。其中93架再次出口英国,成为“野马”Mk.ⅠA。后者有55架又进一步被改装上K—24照相机各2台,成为侦察机,型号更改为F—6A,1943年冬季用于突尼斯。   P—51曾利用原型机专门改制成攻击机,所以型号从P 改为A字打头,即A—36A,共200架。该机保留了P—51良好的俯冲性能和操纵性能,机翼构造加固并装有俯冲阻力板,防止俯冲中过载太大引起损坏。翼下可挂227千克炸弹2枚,翼内装12.7毫米机枪6挺,采用V—1710—87发动机,总重达4850千克,军中绰号“入侵者”。   1943年3月面世的P—51A保留了炸弹架,但只在机翼内留下机枪4挺。如挂568升副油箱两只时转场航程延伸到3800千米!共生产了310架。其中50架援英,即“野马”Mk.Ⅱ型,有35架改成F—6B侦察机。P—51A用于中印缅战区,但性能逊于日本“零”式飞机。   “野马”X,亦称“梅林野马”,是应美驻英武官希科克少校和英国罗尔斯·罗依斯发动机公司试飞员罗尼·哈克之倡议而研制的改装著名的“梅林”61型水冷发动机的改型,因带有一台二级双速增压器,高空性能明显提高,但只试制了4架。   XP—78又叫XP—51B,是改装美国仿制型“梅林”发动机(即帕卡德V—1650—3)的试验机,于1942年8月造出2架,起飞功率1380马力,喷水加力时为1595马力,装机炮4门,在9080米高空飞出709千米/小时的好成绩。   以上努力,均出自换装名牌发动机以期提高整体性能的目的。真正达到批量生产的改型是1943年夏季开始在印格乌梅分厂投产的P—51B,它装有按英国的“梅林”图纸生产的发动机V—1650—3。从外观上看,汽化器进气口移至机头下方,机腹冷却水散热器放大,座椅后方加一个85加仑油箱,性能全面优化,成为P—51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总共1988架的P—51B中间,有275架援英后成为“野马”Mk.Ⅲ,其中部座舱盖由老式的多框型改为英式的短水泡型。71架P—51B被改成F—6C侦察机。   达拉斯分厂生产的P—51B叫作P—51C,共1750架,内有636架援英,也称“野马”Mk.Ⅲ,另20架改作F—6C。   P—51D是1944年问世的产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优秀改型。它在火力被强化为翼内装6挺12.7毫米机枪(携弹1880发)和外挂454千克炸弹2枚或127毫米火箭10枚的同时,首次采用全视界(后部也无遮挡的)水泡形座舱盖,一举解决了视界上的不足之处。同时,垂尾根向前延伸为脊面,弥补了由此造成的方向不稳定。装备V—1650—7发动机的P—51D还为飞行员配备了一套相当先进的作战装备,如抗荷服、K—14陀螺瞄准仪等。P—51D在两个分厂中共制造出7956架。其中援英281架,即野马Mk.Ⅳ,另136架改作F—6D。澳大利亚曾利用零件组装出100架P—51D,后又仿制200架。TP—51D是双座教练机,仅10架,曾作为艾森豪威尔视察战场时的高速座机。   为遏止住因不断改进而带来的增重势头,经过反省,试制出减重900千克的XP—51F,速度与爬升率自然优于P—51D,但因稳操性有问题而未投产。   它进一步减重之后,于1944年9月试制出2架XP—51G,装1665马力原装“梅林”14SM发动机及五叶螺旋桨,配备6挺机枪,在7000米高度可获得2080马力加力功率,后应发动机无来源而作罢。   XP—51J试飞于1945年4月,是最后的轻量化试验机,装V—发动机,6000米高度加力功率达1720马力,汽化器进气口已隐入散热器空气通道内,曾创时速788千米的惊人记录,后因发动机不过关,只造出2架来。   P—51K是利用后期P—51D装上另一家工厂制造的3.35米直径螺旋桨后的改型,共生产1337架,内有594架援英,即野马ⅣA;314架援澳(大利亚),163架改成F—6K型侦察机。   P—51K的轻量化改型方案是P—51L,旨在提高空战格斗性能,未付诸实施。   P—51H是P—51的最终改型,是集各改型,特别是F、G、J型的新技术于一身的轻量型空战机种。该改型的外形得到充分的流线形修正,蒙皮外表更加光滑,尾翼升高,所装备的V—1650—9发动机在3000米高度加力功率达2218马力,曾在7625米高度创造784千米/小时的世界活塞飞机飞行速度绝对记录,并获国际航联承认。因对日作战结束,只来得及生产555架。P—51H在达拉斯分厂也同时生产,但只造出一架即停产,型号为P—51M。   P—51在战时的总产量仅次于P—47,达15484架(含澳大利亚仿制的200架)。   为了进一步为B—29提供一种可另外搭载一名领航员的双座护航飞机,北美工厂利用两架P—51H并列拼装出双机身双座双发的新式战斗机P—82,并于日试飞。战争结束前,P—82共造出20架,内含P—82C、D型夜间型各一架。战后出现的F—82G(相当于P—82G)在左右座舱中央的中翼上加装了一具香肠形机载雷达吊舱,使该机替代了P—61,成为“喷气时代前夜最完美的活塞双发战斗机”。   在朝鲜战争开战第3天,即日下午,哈德逊机组的一架F—82G在汉城附近的低空中击落雅克—9U一架,成为该次战争最早的“空战记录”。   由于P—51设计合理,在有些国家的空军里一直使用到80年代。在民间,用它改装的创记录竞赛飞机不断刷新着平飞速度世界记录。   P—51出现在大战的中、后期,曾投入西欧、地中海和太平洋战区。   1942年4月,英国皇家空军最早拥有“野马”Mk.Ⅰ,7月27日即投入实战,同年10月作为单座战斗机首次飞入德国纵深领空,“野马”从此名声鹊起。   1943年6月,美国陆航第27和第86战斗轰炸机大队在地中海的庞地莱利亚岛和西西里岛战斗中投入了A—36A攻击机,成为美军最早使用P—51系列飞机的实例。   12月1日,美国第8航空队第354战斗轰炸机大队在伦敦郊外组建,成为P—51B战斗机最早的部队。13日即起飞为轰炸机担任了远程护航。不久,第8、第15航空队的P—51还利用英国、北非、乌克兰和意大利的一些基地作为起降点,和远程轰炸机队一起执行了许多次著名的对德“穿梭轰炸”行动。由于P—51的介入,使美国轰炸德国纵深地带目标的B—24、B—17等大型飞机的作战损耗率从10~20%降至1~2%。P—51在战争后期已完全成为凌驾于德军Bf109和Fw190战斗机之上的最优秀的远程战斗机,它的伴行,大大减轻了轰炸机乘员们的心理负担,投弹命中率大为提高。有时在实施对德“千机大空袭”时,已能一次派出十几个大队的P—51协助行动,P—51D被轰炸机飞行员亲切地称之为“小伙伴”。日,在德国南部所谓的“最后空战”中,为B—26护驾的P—51与德国Me262喷气战斗机展开了搏斗,德军“空战权威”加兰德中将被击成重伤,不几天后便迎来了纳粹政权的末日。   从1942年7月至1945年5月,美军各型P—51仅在欧洲就累计出动213873架次(仅次于P—47),投弹5668吨,在空中击落敌机4950架,并在战争最后几周内炸毁地面敌机4131架,歼敌成绩占美陆航战斗机总战果的50%!而己方战损率仅仅1.2%,是很值得骄傲的良好战绩。其中4大队空战战果583.5架,炸毁敌机469架,在陆军航空兵中独占鳌头。   在亚洲战场上,P—51是1944年才刚刚进入缅甸与日军交手的。1945年元月后,第7航空队有四个联队的P—51分批掩护B—29巨型轰炸机开始了从关东到近畿,从冲绳到西部日本海猛烈的战略空袭,也是对日本本土轰炸计划中第一种参战的陆军战斗机。P—51与前来阻截的日本“紫电”、“零”式、“疾风”战斗机频频展开空战。4月开始,P—51凭借着远程高速飞行的技术优势,已能从新攻占的就磺岛基地起飞抵达1100千米外的东京,空战后再飞回原地。如果说气势宏大的B—29大编队及其造成的“火海效应”加快了日本投降的时间进程,那么P—51则为这种威慑和打击提供了难得的安全保障。   在中国大陆,先后有P—51A、B、C、D、K各型参加过抗日战争。1944年底,继美国陆军航空兵14航空队之后,中国空军获得该机,并在中美混合团的第3、第5大队中正式使用。1945年初,中国空军第4大队也装备该机。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使用过少量的P—51D,在台湾的空军当时拥有383架P—51C与P—51D。   P—61黑寡妇(NORTHROPP—61BlackWidB ow)   战后不久,P—51更名F—51,出口到澳大利亚、加拿大、古巴、丹麦、多米尼加、法国、印尼、以色列、意大利、波利维亚、南非、韩国、荷兰、瑞士、瑞典等23个国家。在朝鲜战争初期,曾有三个联队的F—51投入对地面战术目标的攻击。   由于P—51性能极为先进,颇得飞行员青睐,也造就出一大批飞P—51的王牌尖子来。他们主要是欧洲战场上的明星,如普来蒂少校、马雅中校和简塔上尉等等。   P—51是大战后期在速度、升限、作战半径和机动性各方面都雄居榜首的一代名机,被专家们推崇为“活塞战斗机的顶峰杰作”。   1940年,美国陆军航空队根据战争发展的实际需要,急切希望拥有一种专门研制的真正的夜战战斗机。针对此种趋向,美国诺斯洛普飞机厂推出了双发双身、带雷达员的重火力多座重型机方案,这就是P—61。陆军破例向该厂提前发出了一年之内的几个批次的订货单。   原型机XP—61于日首飞,这种尺寸近乎于当时中型轰炸机的“巨型战斗机”,装备有两台2000马力级的R—2800双排星形空冷发动机,发动机一左一右安装在双尾撑形式的机身上,其后部成为双垂尾,并由一片平尾连结。P—61有一副梯形平面的中单翼,翼的中央是大型座舱,从前往后坐着飞行驾驶员、雷达员和射手。在中央舱段的腹部集中安装4挺12.7毫米机枪,顶部是4门并列的20毫米机炮,后者可水平转向遥控射击。机翼外侧有一对小小的副翼,但襟翼很大,中翼前缘开有发动机进气口,翼下有几处炸弹挂架,一般用于吊挂副油箱。一副前三点起落架能完全收入机身内。因P—61习惯于通身涂黑,故绰号“黑寡妇”(又译“黑蜘蛛”)。   投产型P—61A于1943年10月出厂,共造200架,改装R—2800—10或—65型发动机,从第38架以后拆去顶部炮塔,制止了机尾的振动源。   日,最先装备P—61A的第18中队在南太平洋某地上空第一次击落了敌机。同年,美陆航各夜间战斗机部队全部换用P—61。   1944年7月,开始生产交付P—61B,共生产450架,该改型特点是翼下有4个挂架,可挂725千克炸弹或4具1140升的大副油箱。其后期250架恢复了机舱顶部的炮塔,使火力大大加强。   为解决速度偏低的问题,在改装带有涡轮增压器的R—2800—73发动机(应急输出功率为2800马力!)两台后,出现了P—61C,从1945年7月开始,共生产出41架,最高时速已提高到692千米。   XP—61D又改装了R—2800—77型发动机,仅2架。   XP—61E是白昼用的远程双座护航战斗机,座舱盖改为全水泡形,机头装4挺机枪,也仅造2架,但后者成为F—15A侦察机之原型。P—61各型总产量仅607架。   P—61参战较晚,从1943年1月开始交付第1架以来,到1944年5月共组建了18个夜战中队的兵力。它们大半被派往太平洋战区,包括中缅战区在内共有7个中队。这些夜间空战高手曾给与丧失制空权后纷纷转入晚间出击的日本飞机以巨大威胁。日,一架“隼”式战斗机在冲绳岛伊江岛上空被击落,使P—61成为大战中全球各战场最后一例空战战果的取得者,为该机赢得了战时最后的荣耀。   飓风(HAWKERHurricane)“飓风”飞机,是大战中英国海、空军使用最频繁的战斗机之一,也是仅次于“喷火”飞机的著名主战机种。   “飓风”由西多尼·卡姆爵士设计,K5083号原型机于日在英国的霍克飞机厂试飞成功,成为英国航空史上第一种时速超过500千米的飞机。   1936年6月,该机投产,1937年底,“飓风”Mk.Ⅰ作为第一种改型装备部队,又成为皇家空军第一种起落架可以收起的低单翼制式飞机。   由于该机开发于30年代中期,所以尽管外观上已具备40年代单翼机的布局,但仍是一种半金属结构的飞机,而且机身内承力构架依然由钢管焊接件组成,后机身外部是亚麻布蒙皮。“飓风”在机头装一台“梅林”水冷活塞发动机,故前机身显得较为尖削。从多框的滑动开闭座舱盖后部开始,后机身背部向下倾斜,最后是一片近半圆形的垂尾。梯形平面上反下单翼内装有全部射击火器,翼下可挂小炸弹,机腹为水散热器。整个机体显得质朴、美观。   “飓风”先后发展过20种左右的改型。   “飓风”Mk,Ⅰ,机翼埋装8挺7.62毫米机枪,最早服役的第111中队队长H·B·哈斯特少校于日在北海上空最初击落一架德军的He111轰炸机。   Mk.Ⅱ于1939年交付,改装“梅林”XX型1185马力发动机。主翼蒙皮换用铝板,翼下可挂副油箱,部分飞机在机头下加装有汽化器进气道防沙尘罩,外观上易于区别。   Mk.ⅡA于1940年6月问世,仍装8挺机枪。   Mk.ⅡB于1941年问世,属于战斗轰炸机改型,总重为3154千克,绰号“哈里波马”。翼内装8~12挺7.62毫米布朗宁机枪,携弹3600发!翼下可挂2枚炸弹或副油箱,成为“飓风”的主要设计用途由纯空战向对地攻击改变的转折点,绰号“飓风轰炸机”,曾援苏3000架。   Mk.ⅡC于1942年问世,用4门机炮替下所有的机枪,在印缅战场用于对付日本“隼”式等战斗机,在空战机动性和火力方面一度领先,也可改挂炸弹或夜间目视空战,双座教练机是Mk.T.ⅡC。   Mk.ⅡD的翼下可挂2具40毫米大口径反坦克炮的保形吊舱,在北非与远东发挥自如,可用于打击装甲目标,但最高时速比ⅡA不得不减少100千米。   Mk.Ⅲ是试制机。   Mk.Ⅳ(Mk.4)是Mk.Ⅲ的正式批量生产型,专用于对地攻击,成为一种轻巧的攻击机。装“梅林”20、21、22、24或27型发动机,最大功率可超过1600马力。其主要特点是腹式散热器获装甲保护,以提高低空作战的抗弹生存性。翼下可挂2具反坦克炮吊舱或副油箱,也可改挂2颗225千克炸弹或8枚火箭弹,素有“万能机翼”之美称,从1943年后大量投用。   Mk.Ⅴ.(Mk.5)型是最终改型,但未投产。   Mk.ⅩⅡ(Mk.12)型是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东线战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