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下,私人办养老院床位 紧张十张床位国家给予什么样的补贴

星辰话题:要等166年的养老院床位你熬得起不?
分享到关闭
分享按钮不再出现?确定取消
今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破两亿
  原标题[老龄委: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朱勇5日在第二届人口老龄化长寿化国际会研讨会上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面临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亿万老年人福祉的双重压力,在老龄化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问题更复杂,应对老龄化的困难更大。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
  朱勇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过亿的国家,也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峰值高、老龄化程度不均衡的特点。&人口老龄化在给我们带来健康长寿和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他说,总体看,中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的。
  朱勇表示,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变革相交织,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
  朱勇说,中国政府高度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做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决策。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作为根本立足点;坚持围绕主题和主线,把推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把构建大老龄工作格局作为重要支撑;坚持可持续发展,把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的顶层设计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统筹兼顾,把妥善处理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大关系作为科学方法。全面实施&发展为根本、保障为基础、健康为支撑、参与为动力、和谐为要求&的积极老龄化战略,主动对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和体制机制做出战略性调整,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全同协调可持续发展。
&&转载自日中国新闻网
长沙养老山庄没老人成空城
  原标题[长沙养老山庄没老人 无人入住成&空城&]
  赤马湖养老山庄的超市也大门紧闭(10月10日摄)。
  赤马湖养老山庄。
  赤马湖养老山庄内设有专门为老人服务的医疗保健中心(10月10日摄)。
  这是赤马湖养老山庄内闲置的游泳池和门球场(10月10日摄)。
  记者近日走访湖南各地发现,各类社会资本&抢滩&进入养老市场后,一些民办养老机构却陷入空床率高、经营亏损的困境。君孝天下湖南养老服务股份公司于2012年3月在长沙市赤马湖畔投资3000多万元改建了一家养老山庄。根据宣传资料,赤马湖养老山庄占地210亩,养老床位有300个,同时拥有老年人阅览室、网络聊天室、康复医疗中心等设施。记者日前来到赤马湖养老山庄,发现专门为老年人兴建的康复医疗中心虽然贴着医生照片,但里面空无一人,阅览室和网络聊天室内放有一些书籍和几台电脑,但看上去已经长期无人使用。据赤马湖养老山庄总经理樊孝明介绍,山庄自建成以来只有零星散客短期度假,还没有老人长期居住,只能暂时靠接受旅游团体和公司培训来维持经营。
&&转载自日新华网
大量民营养老院闲置亏损
  原标题[中国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 大量民营机构闲置亏损]
  焦点关注:民营养老院为啥住不满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北京共有养老机构总数401家,北京60岁以上老人248万,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仅2.9张。养老院理应一床难求,然而,不仅仅是北京,各地均现大量民营养老院闲置亏损情况,老人们为什么不住民营养老院?巨大的市场潜力本应是民营养老院发展良机,然而,政策优惠落实难等原因困绕着民营养老院前进的脚步。
  记者来到杏林敬老院的时候,正值周末,阳光和煦的秋日午间,在绿树掩映的院落中,并没有看到记者想象中老人饭后散步的场景,大门口鲜有前来探视的人群。这个靠近北京北六环,院长口中&经营状况已经很好&的民营养老院显得有些静谧。
  北京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北京共有养老机构总数401家,其中公办215家,民办186家,北京60岁以上老人达248万,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是2.9张。
  经过几天的采访,记者发现,之前媒体狂轰滥炸报道的养老院&一床难求&并非大多数,且主要是公办养老院。民办养老院由于地理位置距离城区较远,缺乏政策支持、社会认可度,运营成本大等原因,不但不是&一床难求&,而且面临着床多人少&住不满&经营窘境,处于&普遍亏损&状态。市场潜力本应巨大的民营养老院缘何遭遇&成长烦恼&。
  宁排队,托关系,挤也要挤进公办院
  &前面有9000多人排队了!&当记者向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咨询是否还有床位时,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随后又联系了其他几家公办养老院,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
  记者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滨河公园里采访时,饭后休闲的老人们和记者谈起公办养老院和民办养老院话题,他们几乎一边倒地选择了公办养老院,一位大爷告诉记者:&听说一福还有医院了,哪家民办的能有这条件?&大爷表示,只要条件还允许,宁愿排队多等几年,或者&托关系&进公办养老院也不考虑民营养老院。
  公办养老院万人排队,&一床难求&的同时,民办养老院却遭遇&住不满&的窘境。
  &有,有,有!&当记者以家属身份拨通北京大兴区一家民营养老院电话,询问是否还有床位时,电话那头一连说了三个&有&。一家不愿意透露其真实名称的北京朝阳区某养老院院长告诉记者,在养老院刚开业的三五个月内,所有床位连&三分之一都没住满&,目前的情况虽有好转,但仍有大量床位空余。
  杏林敬老院院长张译丹带着记者在养老院内参观时,记者在这家环境清幽的养老院内还能发现空余的床位,张译丹告诉记者,杏林养老院在民营养老院中属于&经营情况好&,即便如此,这里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一床难求&的火爆场面,床位仍有富余。
  张译丹告诉记者,民营养老院入住率很难达到100%。据记者了解,有的民办养老院床位空置率常年达到30%以上。
  民营养老院遭遇政策优惠落实难
  据记者的了解,&需排队十年才能排上号的&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房间,卫生间、家具、电视、冰箱、呼叫器、空调、24小时生活热水、公用灶间等设施一应俱全。
  而在杏林敬老院,这家拥有153张床位的敬老院内,明显与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五星级&式的标准没法比,但是这家看起来干净整洁的敬老院的入住价格同样亲民,含伙食费、床位费等基础服务费用每月也在2000元左右。
  在民营养老院看来,未来&成长的烦恼&还有&一箩筐&。
  &老年产业利润低,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补贴才能有一个稳定良性的运转。&北京杏林敬老院目前的入住率在95%以上,这家在院长张译丹口中&经营情况算好&的北京民办养老院年盈利在10万元左右,而她口中所说的补贴是指每张床位200元的补贴。
  护工难招是民办养老院存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记者以家属身份咨询北京西城区一家民办养老院时一名工作人员明确告诉记者,只接受能够自理的老人,&养老院内没有护工。&
  张译丹告诉记者,目前护工难招一大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待遇低下。据了解,在北京,一名普通月嫂收入在五六千元,金牌月嫂动辄上万,而养老院护工的月收入则普遍不足三千元。张译丹称,北京今年年初有通知要求对持证上岗的护工每月给予800元的补助,至今仍未实行。
  采访中,张译丹一再强调海淀区民政局对其养老院给予了很多帮助,但她坦言,民办养老院目前在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上得到的帮助十分单薄。以每年的评优、评奖而言,民办养老院所占的比例与公办养老院不能相比。民营养老院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跟公办养老院根本没法比。&张译丹称,民办养老院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华老龄》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刘红尘接受采访时分析,公办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的投资是80万元,民办的只有30万元,公办养老院还享受税收、床位补贴、水电费等各项政策优惠。
  &应该形成专业的老年服务产业链&
  在北京的401家养老院中,像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这样的公办养老院还有214家,其余的186家是民办养老院,北京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是29张。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依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年)》,2010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养老床位314.9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也就是说,每千名60岁以上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为17.7张,其中6个省份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不足10张,而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
  张译丹始终强调民办养老院是靠&口碑&来吸引老年人的,她认为民办养老院在等待一个春天,民办养老院的服务并不比公办养老院差,目前存在困境则需要政府加大支持。
  &民办养老院大多处于郊区,交通不便,但是养老院的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张译丹告诉记者,由于多数民办养老院的位置偏远,这使得子女在将老人送往这些地方时会考虑看望的时间成本。
  对目前北京市正在编制的《北京市2013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养老设施用地将纳入本市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张译丹和她的同行们希望,民办养老院随着城市建设&越办越远&的情况将能得到改善。
  除此之外,民办养老院的&当家人&对国家在财政税收政策、配套设施等上对民办养老院的支持也充满期待。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目前民办养老院发展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国家现在还缺乏养老服务设施,养老产业的整体规划,所以民营养老院的用地、税收、政府补贴等方面缺乏规划。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服务。如果老年的餐饮、私人医生、护工等等这些服务,都是个体提供,那么成本会非常的高,如果国家面对老龄化,有老年服务产业链条,那么这样的养老院办起来的成本也会降低。
  杨燕绥认为,很多养老专业化服务,应该形成专业的老年服务产业链,经营养老服务事业应该是微利的,因为税收可能是减免的。
&&转载自日《工人日报》
民办养老院何以步履维艰
  原标题:民营养老院何以步履维艰(阅报)
  民营养老院从&一床难求&到护工&一人难求&,我省社会养老需求强劲,养老市场潜力巨大,政府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民办养老院是否真的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呢?记者在实地调查采访中了解到,由于高投入、高风险、回报低、周期长,民办养老机构在运营中步履维艰,亟待扶持政策落实。
  政策虽好,看得见摸不着
  开封五福爱心护理院大多住着半自理或失能老人。79岁的王大妈正坐在轮椅上看电视,&最近电视翻来覆去就两三个台,不知咋回事。&院长魏丽华告诉记者,今年8月,有线电视要换机顶盒,初装费一个500元,100多台电视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就没换,结果现在没有了有线信号。
  2011年,我省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用水、用电、供暖、用气(燃料)等价格与居民用户同价,并免收相应的配套费;免收养老服务机构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
  &政策很好,但落实太难。水电是居民价,但天然气等还是没享受优惠。&魏丽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月仅燃气就要比民用多出3000多元,一年下来3万多元。&我去反映过,市民政局和物价局去协调,燃气公司说没接到发改委的通知,不能享受优惠。&
  新乡市红旗区世纪村日间照料中心设有配餐中心,专门为周边的老人送餐,四菜一汤成本价8元。记者看到,厨房里燃气灶、消毒柜、饭盒用具一应俱全,&政府提供房子,但水、电、气都按商用来收费,我在市内开办的五家居家养老中心仅这方面开支每个月多出3万多元。&该中心负责人卢世欣说。
  办养老院投资大、风险高
  &办个养老院,别说5年,甚至10年以上都有可能收不回成本。&谈到面临的资金窘境,开封市龙华老年康复颐养园园长杨云君告诉记者,养老院是微利产业,前期投入大,房子、设施、人员等都要一步到位,但成本收回来很慢。即使收回一些成本,还需要继续投入。而且民办养老院90%以上收入来源于床位费,资金的匮乏,常令他们捉襟见肘。
  这一点卢世欣体会最深,他是小保姆床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去年他在新乡市五个区开办公建民营的居家养老中心,为老人提供娱乐休闲、洗衣、理发等多项服务,如今已前后投入800多万元,&没有我的公司做后盾,早撑不下去。养老业看上去很美,但运营起来非常难,仅配餐中心一个月就赔1万元。&
  省民政厅老龄工作处处长田开胜透露,养老院如果没有别的产业做支撑,很难运营下去。开办养老院一般前6年可能都在赔本,所以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这一行风险也大,出一次意外,一家机构就可能面临关门危险。&田开胜说,今年3月洛阳一家口碑很好的民办养老院因发生几起老人摔伤事件,难以承担赔偿而关门,很多老人哭着不愿走。目前我国对机构养老中出现的医疗纠纷没有法律依据,一般按照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来对待,养老机构大多败诉。
  养老服务社会化急需政府支持
  据了解,优惠政策落实&雷声大雨点小&,民政部门也非常无奈,只能拿着文件尽量和这些相关部门沟通,无法强令他们执行。而这仅仅是民办养老机构困境的一个缩影。
  田开胜介绍,大多数养老机构硬件差、收费低、用工难、功能少、服务水平低等形成恶性循环,因老人意外摔伤带来的运行风险大,提高收费标准与老人的承受能力产生矛盾,专业人才匮乏,整体缺乏活力和发展后劲。而我省省级财政没有针对养老机构的补贴资金,土地和社区养老服务用房问题也成为制约养老服务领域的瓶颈。此外,针对养老服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建设标准、服务规范亟待完善,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机构养老没有政府支持,很难办好。&田开胜说,近年来,我省坚持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本并举的办法,加快设施建设步伐。我省有17个省辖市出台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补贴政策,包括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按照规定,各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我省城镇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要达到3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转载自日 河南日报
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
  原标题[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 中国式养老出路在何方]
  最近,北京的傅大爷和老伴儿终于结束了漫长的等待,可以进入养老院度过晚年。
  走进养老院可不容易。按照规定,入住养老院必须有监护人担保,而傅大爷夫妇是失独老人,无人担保。好在北京爱心传递老人关爱中心伸出援手,为其担保。
  2012年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这些老人将无一例外地遭遇无人担保,从而无法入住养老机构的尴尬。
  不仅是失独老人,家庭健全的老年人也面临难以破解的养老难题:&421&的家庭结构使得家庭养老越来越难以实现,缺少服务体系使得居家养老举步维艰,而严重短缺的养老机构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
  据全国老龄办预测,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两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2011年我国老年服务机构拥有床位396万张,平均1000名老人仅拥有17张床位。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平均1000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为50~70张。
  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社会准备好了吗?
  老龄服务刚刚起步
  北京的黄阿姨今年刚刚62岁,但她早就开始计划入住养老院。黄阿姨只有一个儿子,今年30岁出头,患有精神分裂症,丧失了正常生活能力。多年照料儿子让黄阿姨夫妇疲惫不堪,她想一家三口入住养老院。
  但挡在黄阿姨夫妇面前的障碍是担保,儿子已经没有能力出具这样的担保。不仅如此,如果儿子住院治疗,夫妇俩还要为儿子进行担保。
  与黄阿姨一家不同,赵阿姨夫妇则从养老院又无奈地回到了家庭。
  5年前,赵阿姨唯一的女儿因病去世,老伴儿患有帕金森病。为了避免在家中触景生情,通过亲戚做担保,赵阿姨夫妇选择入住养老院。但在接下来的5年中,两位70多岁的老人先后更换了5家养老院。
  先是昌平的一家养老院,赵阿姨的老伴儿因感冒而卧床不起,而这家养老院没有医疗服务,对卧床不起的老人不予接收,住了7个月后,两位老人不得不另觅他处。
  接下来是房山区的一家养老院。该养老院起初介绍院内将成立一家二甲医院,但在赵阿姨夫妇入住一个月后,因为入住老人太少,该养老院成立二甲医院的申请没有通过有关部门的批准。
  赵阿姨夫妇又选择了朝阳区一家养老院,这家养老院成立了专门的医务室,还可以使用医保看病。但这样一来,赵阿姨夫妇不仅要负担床位费,还要交纳住院费,经济负担过重。
  随后,赵阿姨的原工作单位为其联系了西城区的一家养老院,但养老院卫生室不具备输液条件,还是需要往医院跑。4个月后,赵阿姨转到了大兴区的一家老人护养院,但这家护养院冬季取暖条件不好, 2012年11月,两位老人决定回家。
  养老院软硬件上的不足还不是促使赵阿姨放弃养老院的全部原因。赵阿姨告诉记者,在他们入住过的这5家养老院中,有3家养老院的护工曾向赵阿姨索要额外的护理费用,最少每个月也要给500元。
  &如果不给点好处,她们就可能找各种理由不照顾我们。如果给,照顾我们的护工总共有6个人,一人500元,每个月就要3000元,我们还要支付8000元入住费,这前后下来一个月要1万多元。我们的退休金加起来每月才7000多元,根本负担不起。&赵阿姨说。
  赵阿姨入住过的5家养老院,都属于民办性质的养老院。她觉得公办养老院可能会条件好一些,但申请了一年多,至今还没排到。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不仅表现在北京,在全国各地都是如此。
  以前没患病时,赵阿姨并不感觉生活艰难。但如今失去孩子又重病缠身,赵阿姨觉得生活突然间变得很艰难。
  赵阿姨的遭遇并不少见。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相应的老龄服务时,却发现要获得这些服务困难重重。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秘书组副组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从我国现有的制度安排来看,养老保险制度能帮助解决老年人基本生活支出问题,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能帮助解决看病问题,但对老年人的失能、精神孤独问题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
  &如果失去全部或部分生活能力的老人又同时是失独老人,将是雪上加霜。&党俊武说,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足够的老龄服务,不仅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还包含相应的医疗服务。但我国目前的老龄服务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一个能够覆盖所有老年人的服务体系。
  民办养老机构苦苦挣扎
  老年人获得老龄服务困难重重,而在老龄服务的提供方,也有着不少困惑。
  国家老龄委的统计显示,在养老机构的构成中,民办养老机构的比例尽管不断增长,但远远不是主力,不到20%。另一方面,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而很多民办养老院却空床连连。
  &盖一个养老院不困难,有钱就行,但养老院建成了,能不能维持日常运转,就成了大问题。&党俊武说。
  北京翠湖老年庄园至今创办有4年多。目前有400多张床位及配套设施正在使用中。建设中的二期,还将新增600张床位。但是,翠湖老年庄园现在只有70多名老年人入住。
  该庄园院长王伟告诉记者,他所经营的这家养老院只有当入住的老人达到150人时,收支才能基本达到平衡。但4年来,翠湖养老庄园一直赤字经营,虽然政策规定给每张床位200元补助金,但这笔资金至今还没有正式发放。
  翠湖老年庄园收费标准包括了每月床位费1400元、伙食费600元、冬季供暖费200元,而护理费则根据不同级别有不同价格。
  王伟告诉记者,民办养老院的医疗服务始终难以改善,造成很多老年人无法选择民办养老院。公办养老院有政府的支持,所需硬件设施的供给比较快速。民办养老院的设施都是个人出资购买,赚不到钱很难更新设施。翠湖老年庄园现在的外出用车仅有两辆,其中一台还是来自企业的捐赠。
  &民办养老院很难申请成立医务室并开通医保。&王伟说,养老院现有的护士站、康复中心等无法开展医保就医,养老院只能每周出车将患病的老年人带到附近的医院去检查。
  据王伟介绍,在北京市400家养老院里,仅有17家具有卫生部批准的医务室和医保资格,基本上都是公办的养老院。民办养老院只能自己寻找合作医院,解决老人看病的难题。
  &缺员工更是大问题。&王伟说,现在养老院里只有一名护士和一名护士长,年前刚刚有3名护士离职,许多护士都嫌老年人看病麻烦,不愿意干。护工也是如此,虽然现在工资已经提高到每月3000元,还是很难吸引护工。
  &一个老年人失去生活能力了,需要进入养老机构得到服务,却发现没有足够的钱来应付这笔支出。&党俊武说,在北京,失能老人入住养老院每月最少也得3000元,在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这笔支出最少也得1500元每月,对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尤其是农村的老人。
  这样的压力不仅体现在大多数中低收入的老人身上,那些试图进入老年服务市场的民间资本也深刻感受到这种压力。
  &民间资本对老年服务市场非常有兴趣,但很多在算了账之后发现很难实现盈利。&党俊武说,这其中很重要的是,国家对老年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不能真正落实。
  2000年,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下发文件,对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及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
  2005年,民政部出台《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这个意见中规定,社会办福利机构将享受优惠地价,用水、用电、电信业务也将全部享受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
  但这么多年下来,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却难上加难。
  &在地方,对养老机构的这些优惠政策意味着政府要拿出钱来进行补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动力来做这些事情,所以,文件上列出的种种优惠,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落实。&党俊武说。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尽管有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但这么多年下来,占据养老服务机构主力的依然是公办养老机构。
  能否再增加一项养老保险
  养老机构远不能覆盖所有老人,而居家养老同样举步维艰。
  赵阿姨在经历了5家养老院之后选择在家养老,但却一直难以找到理想的护工。几经周折找到的护工每月工资要3500元,已经是赵阿姨夫妇总收入的一半,遇到春节,工资还要翻番。
  &居家养老同样面临费用问题,此外,还有一个大障碍影响着民间资本的进入。&党俊武告诉记者,那些看好居家养老市场的投资人遇到了资质问题,就是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究竟是一个商业公司,还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干脆就是一个医疗机构?
  如果定性为商业公司,会遭到很多老年人的排斥,而且无法享受国家对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但如果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就意味着,所有的投资都变成捐赠。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中,医疗服务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注册为医疗机构,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都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
  这样的困境一直困扰着所有试图进入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机构。从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运作来看,这些机构基本上都是双重身份,既是工商注册的商业公司,同时又是民办非企业单位。而这样的双重身份本身就是矛盾的。
  &老龄服务的核心是服务费用来源和服务体系。&党俊武说,在制度上,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长期照护(照料护理)保障制度。老龄服务的支出不能靠养老金,养老金主要解决吃饭问题;也不能靠医疗保障基金,它主要是解决看病问题。必须在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之外,建立独立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来解决失能老年人所需要的长期照护服务费用来源问题,在此基础上建构老龄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综合性、专业化的服务。
  在党俊武看来,资金是目前制约老龄服务发展的根本。需要对此进行探索,老人有了足够的钱,就能够购买到服务,对养老的需求才能转变成有效需求。这就要求建立独立于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包括长期照护的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和照护津贴制度,再加上一些慈善捐助,这样才能够覆盖老龄服务所需要的费用。
  &老人如果身体健康,需要的费用是可控的,但如果老人失去了自理能力,每天躺在床上等待照料护理,所需要的费用就很难控制,需要有保险的介入。&党俊武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院王广州告诉记者,养老负担一直以来可能被低估了。有研究表明临终卧床半年以上,要按经济成本讲需要花掉他一生积蓄的75%,费用是无边的,弹性很大,很多都需要靠保险支持。
  据了解,对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卫生部、人保部、保监会等部门都曾进行了研究,但至今未有试点。
  &养老金现在表面上看是够的,但要注意到区域的不均衡。&王广州说。
  王广州告诉记者,养老金现在无法跨省接续。农民工打工地点可能不固定,比如北京5年、沈阳5年、广东5年,打了15年工,按道理交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累计是15年的,但由于它不能转移接续,他就只能领最后那5年,还不一定领得到。所以每年都有农民工退保。
&&转载自日《中国青年报》
公立的等不起民办的住不起
  原标题[养老院为何一床难求:公立机构等不起 民办机构住不起]  
  重阳节这一天。尽管天色阴沉,但北京83岁的冯老太仍然像往常一样在福利院的院子里散步。
  她所在的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一福&)是一所公办养老机构,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养老机构中家喻户晓。
  &如果没有关系,这地方是绝对进不来的。&一福的一位老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对家人为其申请入住的具体过程讳莫如深,但他非常清楚,如果不是凭着儿子的关系,他不可能先于那些至今仍在门外等待的老人,享受这里价廉质优的服务。
  更为夸张的是,此前有媒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一福&,询问床位出租情况:1100张床位,已有1万多人排队等待,每年大概有50~60个床位会空出。这意味着,现在要预订一个床位,至少要到166年之后才能等到。
  &老龄化&时代渐行渐近。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日益庞大并加速增长的老龄人口,让养老问题成为不得不亟需严肃应对的课题。
  时逢重阳节,北京市副市长戴均良介绍,北京即将出台两个文件来部署养老事业发展。其中一个就是关于养老机构建设的若干意见。机构养老作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效补充,理应成为老年人的&幸福之所&。但现实摆在眼前: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紧缺,开始比拼&拉关系&;民营养老机构费用居高,缺乏保障措施。
  公立养老机构:排上几年很正常
  随着年岁的增长,冯老太一个人住难免让人有些不放心。她只有一个儿子,考虑到与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冯老太没有选择跟儿子儿媳一起住,而是自己搬进了&一福&。
  &这儿的条件不是一般的好,住进来之后就再没想过回家住。&在这家被外界誉为&标杆&的福利院里,冯老太独自享有一个单人间。屋里配备了全套的家具、电器和独立的卫生间,&每天有人按时打扫,一尘不染&。另外,她还能享受到养老院专业的配餐送餐和体检服务。
  院里闹中取静,冯老太喜欢音乐,偶有兴致,活动中心里的钢琴还能供她弹上一会儿。养老院配套了老年病医院,老人突发急病在院内就能进行救治。&我在这儿住了一年多,从来没听说有谁搬走或者回家了。&冯老太对现在的环境很是满意。
  冯老太退休前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行政人员,每月的退休金和单位补助有近4700元。住进养老院后,原单位分配在北京三环边的住所可供出租。退休金、补贴和租金让她跻身老年人里的&高收入人群&。但在她看来,用每月2550元的房费和便宜的杂费换来全国顶尖的养老院生活,&不管对谁来说都算是物美价廉了&。
  正是配套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让公立养老机构的门前排起了长队。与&一福&百米之隔的&五福&(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也是北京市属养老机构。其仅有的230张床位令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增加床位,我们把腾出的房间都变成双人间了,房费和单人间一样仍是每月3600元,但排队的人实在太多,排上几年时间是很正常的。&&五福&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有限的床位和日益扩大的需求让供需关系变得愈加扭曲。民政部曾披露,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约22.3张养老床位。在西方国家,这一数字是50~70张。
  10月10日出炉的《我国老龄领域社会问题静态预测研究》指出,2012年,全国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4304个,床位416.5万张,入住老年人293.6万人,仅占当年我国老年人口数的1.51%。这一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
  针对上海老年居民的养老意向,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稍早前收集了来自上海17个区县的2248个有效样本,并据此发布《本市城乡居民养老意向调查报告》。受访老人集中反映,公办或条件稍好的养老院需要预约排队等候1年左右才能入住,身体状况差、没有人照料的老人因此可能&等不起&。
  冯老太精神矍铄,身子骨硬朗,看起来并不像已有80多岁。这一点也帮助她顺利进入这家公立福利院。因为很多公立养老机构都把接收范围限定在&生活完全自理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往往被拒之门外。在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3600万。
  民营养老机构:高成本导致高收费
  寸草春晖养老院专门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作为一家民营养老机构,寸草春晖养老院有100张床位,收费元不等,是公立养老机构的2~3倍。这一收费标准在民营养老院中处于中等水平。对于全国2300万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来说,民营养老机构的收费显然是&不能承受之重&。
  虽然收费不低,寸草春晖养老院的院长王小龙仍然叫苦不迭。自2011年年底成立以来,这家民营养老机构发展迅速,但仍需六七年才能收回成本。民营养老机构收回成本平均需要10年左右。&根据市场价租地和支付人力资源构成了我们支出的90%。&王小龙介绍,他们租用了实际使用面积1700平方米的土地,租金100万元;60多位工作人员,平均每个人元的成本投入。
  另一家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营总监徐永英表示,他们也面临同样的处境。由于需要独立承担各项成本、自负盈亏,民营养老机构所面临的困难是&公立机构不能想象的&。徐永英认为,公立养老机构的很大一部分成本由政府承担,这相当于一笔数额巨大的财政补贴。尽管政府也为民营机构制定了按床位补贴的政策,但即便按其执行,补贴力度仍与公立机构相差甚远,这导致资源向公立机构过度集中。
  此外,作为事业单位的公立养老机构员工享有编制指标和较好的待遇,因此人员流动少,不仅队伍稳定,而且机构还能通过定期培训提高其素质;而民营机构人员来源渠道窄,很难招到优秀人才,&即便招到了,大部分人干上几个月就走了&。&人员流动多,企业就不愿多投入资金去搞培训,所以大部分民营机构员工的持证上岗率都不高,低的甚至只有百分之几。&
  高昂的成本最终转嫁到入住老人的身上,又让那些低收入老人多了一道门槛。此外,民营养老机构很难获得医保的批准,一旦有老人生病,缺乏必要的保障。
  &从我接触的客户来看,90%的消费者都会把公立养老机构作为首选。而选择民营养老机构的,大都是因为公立机构床位紧张,排不上队,没有办法才来的。&徐永英坦言。
  &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的模式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张恺悌指出,当前公立养老机构的定位违背了公办养老的基本职能。&公办养老的目的是&保基本&、&保低收入&。像&一福&、&五福&这些条件远远超出平均水平的公立养老院,实际上是财政投入巨资打造出的&畸形儿&。尤其是再分配环节不够透明、不够公平,导致一些人利用政策的漏洞,钻了空子、占了便宜。&这使得本已短缺的供给现状雪上加霜,出现了&需排队166年&的极端现象。张恺悌介绍,事实上,在整个北京,养老机构的床位空置率在40%左右,资源并没有那么紧缺。解决某些公立养老机构床位紧张的问题,亟需将公立机构的定位向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回归。
  对于民营养老机构,&其最初的定位就是&拾遗补缺&,做政府做不了的事;但现在,它不仅要作为一种补充,更要充分发挥&生力军&和&主力部队&的作用&。张恺悌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构养老床位数量要翻番,这其中绝大部分将是民营机构的贡献;按民政部规划,今后70%以上的床位都要由民营机构来提供。这要求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到民营机构&新鲜血液&的作用,鼓励其建立,引导其发展,并提供政策支持&。
  &出于调研需要,我们经常邀请一些民营养老院的经营者参与讨论、畅谈意见,这样的&座谈会&最后往往开成了&控诉会&,他们常常质问&为什么说好要鼓励,却一分钱也拿不到&。的确,政府既要支持企业经营,又要规范整个行业秩序,这个度很难把握。&张恺悌说。
  &经营养老机构的理念很关键,养老产业需要负责任的长线投资,而不是头脑发热进行投机,现在很多地产企业蠢蠢欲动,认为做养老院就是圈地、盖房、靠房子赚钱,但事实上它是服务业,不是建筑业。并且,做养老院的人必须是懂老人的人,老人并非同质化群体,其需求非常分散、多样,这需要经营这一产业的人对个性化服务有充分认识。不具备这点认识,一心把它当圈钱工具,就不要来投资养老机构。&张恺悌担心资本蜂拥进入机构养老行业可能导致混乱,&如果民营养老机构大面积出现问题,将不仅带来经济影响,更会导致社会问题&。
  张恺悌介绍说,机构养老行业的改革方向是逐步形成成熟的&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模式,现有的公立养老机构也会逐步改制。&理顺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行业才谈得上健康发展&。
  在今年5月1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北京市民政局曾透露,今年起,北京新建的养老机构将实现&公办民营&,由政府建设养老机构,通过招标、评审等方式,选择优质的社会力量经营,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
  &我们在养老院里做调研,听老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听说过国家的政策,想法很好,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到,我们等不起了&。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得早日落地,老人们才能受惠。&张恺悌说。
&&转载自中国青年报》
公办养老院门槛有多高
  原标题:公办养老院门槛有多高
  核心提示
  随着我国&银发时代&的到来,社会化养老逐渐形成产业并发展壮大,但是过度的商业化和逐利性,使真正能够享受到公共养老服务这块&优质蛋糕&的老年人只是拥有&特权&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普通老人却因没有&门路&而挤不进公办养老院的大门。 &编者&
  &托底&变&托富&
  特权老人抢占&养老蛋糕&
  近年来,国内一线城市的养老需求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空巢、独居老人希望入住养老院颐养天年。
  近日,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家养老院发现,原本接收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公办养老院,因&物美价廉&成为&特权&老人争相享用的&蛋糕&。
  若不是门口挂着&广州市老人院&的招牌,恐怕有人会以为误闯了桃源仙境:小桥流水,绿树成林,一栋栋别墅屋舍俨然。79岁的高伯退休前曾是一名副处级干部,在这家公办养老院已经住了10年,每天唱歌、打牌、看电视,生活过得怡然自得。
  &为进这家养老院,我找朋友打了招呼,院领导看我年轻、身体好,还让我发挥余热哩。&高伯向记者坦承,自己每月能领到8000多元的退休金加补贴,而包括住宿、伙食、护理等费用在内的养老开销每月只有1300元,入住公办院几乎&零负担&。
  眼下,找关系、打招呼&插队&入住&火爆&的公办养老院,已是行业内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在床位紧俏、有300多人排队等位的上海市第一福利院,85岁的朱伯回忆起三年前入住时的情景,颇为自豪地说:&要不是我让女婿找关系,哪能很快住进来,排队不知要排到猴年马月!&
  在&一个床位千人等&的北京市第一福利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住进来的老人一般都要托关系、批条子,住&一福&已经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然而,在&特权&老人风光无限的背后,一些真正需要入住公办院的困难老人反被拒之门外。为给90岁高龄、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找到一个公办养老床位,广州市民李女士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城区,得到的答案却是:无论市属、区属都要排队。
  无奈之下,李女士只好花3万元的赞助费,把父亲送进一家民办养老院。&就算我们能等,父亲的身体也等不了啊,&李女士说,&其实很多养老院并非没有床位,只是不愿接收失能老人,拜高踩低,把养老责任撇在了一边。&
  定位渐行渐远
  养老机构何以成为&特权&机构
  公办养老院是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保障机构,应优先接收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低保老人等弱势群体,通俗讲就是发挥公共养老服务的&托底&作用。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处处长王辉告诉记者,近年来,受财政投入限制,许多公办养老院选择&适度自营&,面向社会开放部分床位,接收自费入住的老人。
  但在自营过程中,随着自费床位的逐渐增多,公办养老院的&托底&作用正在慢慢变味儿。记者采访发现,大部分公办养老院的自费床位已占到一半以上。如广州市老人院接收自费老人约为一半;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接收自费老人多达三分之二。
  定位不清是当前公办养老院出现特权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究竟该有多少床位用于&托底&,有多少床位用于经营,目前还没有政府文件作出明确规定,全靠养老院&灵活掌握&。
  同样模糊的还有自费老人的入住标准。尽管公办养老院都声称,安排自费老人入住是看排队登记的顺序。但实际上,缺乏公开透明的排队制度,让一些普通老人根本无法获取真实全面的入住信息,反而给&特权&老人暗箱操作留下了较大空间。
  因为政策不明、定位不清,公办养老院以低廉的&托底&价格接收自费老人,形成了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养老畸态,诱使不少有钱有势的老人争夺优质公共养老资源。
  记者采访发现,公办养老院接收自费老人的收费标准普遍在每月1000元到2000元,而民办养老院的收费标准每月至少要三四千元。有些地方的民办养老院在入院前还要收取上万元的赞助费,令经济困难的老人望而却步。
  此外,部分公办养老院由于承担行业示范作用,建筑设施存在高端化倾向,也成为吸引&特权&老人的因素之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公办养老院更应发挥&托底&作用,不能沦为政府部门追求政绩的&面子工程&,忽视了社会群体基本的养老需求。
  借鉴保障房理念
  呼唤普惠性养老院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当前社会,养老就像升学、入园、看病、购房一样,已经成为民生新热点。分好这块蛋糕,关系着广大老人的切身利益。
  在社会养老体系中,机构养老发挥着支撑作用,而具有&托底&功能的公办养老院更是重中之重。一些地方民政部门的负责人呼吁,希望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养老床位提供建设支持,引导项目资金进入养老领域,将用于经营的养老资源尽快与市场接轨。
  为防止公办养老院片面逐利,出现角色偏离,陆杰华建议,在国家政策中对&托底&服务比重、&适度自营&的入住标准和收费标准予以明确,划清底线边界。
  &每一项公共政策的脱胎换骨,都离不开监督的力量。&广东省社科院人口与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梓桢建议,公办养老院可通过网站及时公布轮候情况及入住人员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同时,针对公办养老院出现的高端化、特权化倾向,业内人士建议,借鉴保障房理念,建设朴素实用的普惠型公办养老院,既能扩大&托底&容量,又能避免豪华设施&诱人犯罪&。
  上海市杨浦区福利院院长谭秋玉说,倘若公办养老院都建得像保障房一样,在满足老人养老需求的同时,又不过分奢华,对于特权老人的吸引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据新华社广州10月10日电)
  新华社发
  &&转载自日 宁波日报
公立养老院理应回归公益
  原标题:公立养老院理应回归公益属性
  近日一些媒体报道,在一些城市,原本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儿: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
  最近的十几二十年,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同时老龄化问题又日益显现。有更多的老人需要赡养,工作人群虽然缺乏精力照料却有了更强的消费能力。这两方面因素同时决定了人们对养老院需求日益增加。这是正常现象,不过在这其中,公立养老院却角色日益尴尬。
  目前的公立养老院,存在着公益和盈利的双重属性。中国的公立养老院建立的初衷就是收养和安置城市中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三无老人&,这是保障属性,且至今未剥离;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国家财政拨款不足,公立养老院又都开始接受&自费收养&,进行&适度自营&,以盈利补贴公益,这是盈利属性。这样的客观后果是,公立养老院既可以以公益的名义向上索要拨款,又可以以经营的名义向社会收取费用。
  当然,假如确实不得不以经营补贴公益,又确实完成了公益的任务,那么也无可厚非。不过目前的问题是,在保障方面,公立养老院门槛越来越高,一些本该得到保障覆盖的&三无老人&因为&没关系&或有病等原因被拒于门外;而在经营方面,公立养老院火爆的最大原因是其&物美价廉&。广州市老人院中入住的高伯向记者坦承,自己每月能领到8000多元的退休金加补贴,而包括住宿、伙食、护理等费用在内的养老开销每月只有1300元,入住公办院几乎&零负担&。那我们必须提出疑问,到底是养老院的经营补贴了公益收养,还是国家的公益拨款补贴了经营?目前的经营行为有无背离&以经营养公益&的初衷?
  近日各家媒体不断报道的&公立养老院成特权&的内容,无非是这种畸形经营的表现而已。当公立养老院将商业经营作为主业,又有拨款支持的时候,能够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就既不是最需要养老院的,也不是最有钱能购买养老服务的,而是最有关系的。
  其实,养老院对于多数老人来说,并非一种必需的服务。对于那些有儿有女有收入,自己健康问题又不大的老人,完全可以依照自身经济情况决定是否入住养老院。而市场上民营的养老院,也足以满足这部分需求,公立养老院没有必要加入其中逐利。而真正需要社会保障加以关怀的,正是那些自身有困难的老人。他们有的虽有子女也并非缺钱,但因为某些慢性病症而被普通养老院拒绝,或者没有子女担保,或者确有需要但无法承担普通养老院费用的。这时候,国家的公益拨款理应去帮助他们。
  在市场本身能够解决的领域,公立机构存在的意义就只有为弱势人群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公益属性本该是其第一属性。目前公立养老院特权化正是同时具有了双重属性又本末倒置了的结果。公立养老院本就该回归公益属性,退出一般性的经营,转而面向那些真正需要保障的弱势群体。
  &&转载自日 央视网
养老院难进政府应"有担当"
  原标题:养老院门难进,政府应&有担当&
  新华网近日对城市养老问题进行了一番调查,揭示了一个共性:原本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儿,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
  进公办养老院难的问题,和读幼儿园难、读优质高中难的问题如出一辙,都是公共资源供给匮乏,最终导致需求无法满足。令人惆怅的是,从摇篮到轮椅乃至墓地,整个人生历程中,我们要经历太多类似的门槛和瓶颈。而要获得这些资源,我们常常还无法通过自己的实力公平竞争取得。即使经济已经高度发展,只要制度显失公平,每一代人依然逃不过无序争抢公共资源的境况。
  市场是运作资源和满足需求的最有效手法。然而,面对刚性的涉及公民福利、健康教育的诸多事项,市场只会显示嫌贫爱富的特性,因此政府履行本分就显得很重要。在住房、教育、养老、医疗这些市场上,市场提供的本应是增值与升华的满足,而政府是公民生存权的保障。如果因为僧多粥少带来潜规则横行,必然削弱保障的公平,降低公共服务效能,进而破坏整个社会的福利宗旨。少数人利用金钱和特权享受到广大纳税人供养的机构服务,而大部分更有需要的人,却无法获得。
  要解决老人入院难的问题,我们首先当然要呼吁公开透明的排队制度,这就和经济适用房政策类似,审核、排队、抽签,都应该是面向社会公开的。其次,公共资源也要对外公示,杜绝特权暗箱获得公共服务的可能。但归根结底,政府还是要正视老龄化社会的严峻性,而不能再用仅服务困难群众的传统来对待养老问题。比如,老人养老就不可能轻轻松松等上几年再去养老,而这也是公办院得以寻租、歧视和挑选老人的一个动因。政府必须像对待适龄儿童入学那样,积极去应对老龄化浪潮。
  虽然政府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市场去运作,但鼓励民间投资运营养老机构也是必须的。只有良性的竞争、完备的行业管理,才能真正肃清畸形垄断、官商不分所带来的弊端。同时,各级政府自身也要承担起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硬件配套和人员安排。比如,和民间组织合作、外包服务、配以细则管理,进一步构建起社会养老的安全网。什么时候,老人家不用再花棺材本去争一个公办院的床位,我们的社会也才算向和谐社会又进了一大步了。
  &&转载自日 羊城晚报
民营养老院的创新发展样本
  原标题:民营养老院的创新发展样本
  在京郊城乡结合部,昌平区八达岭高速辛庄桥西、海淀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东侧,建有一家民办养老机构,名叫北京太申祥和山庄(国际敬老院)。它靠自主创新,十年磨一剑,在环境、制度、文化、养生等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从而在目前步履维艰的民营养老产业中创出了一条路。去年11月,该机构获评北京市敬老爱老为老服务示范单位。
  太申祥和国际敬老院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继以边营业、边建设方式,滚动向前发展。到2004年第五期工程完成,已初具规模;再到2009年,对外营业的太申祥和中医医院、王府会馆相继落成,整整花了十年功夫。在这十年里,为创办一所让老年人满意的&长期休养所&养老院,以民营企业家杨海金为首的院领导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
  &做国内最好,创国际一流&,这是太申祥和国际敬老院的发展愿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建院伊始,杨海金不仅看到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迅速来临,认定兴办敬老养老事业是个很有意义的朝阳产业,而且决意要在我国城市养老机构传统模式、格局基础上谋求创新。&敢为人先,定要有所创先,有所争优,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太申祥和常务副院长杨艳梅介绍说。
  &环境育人,也养生&。为了满足适应与满足来自国内外、四面八方,社会阅历、文化素养、情趣爱好等等各不相同的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太申祥和特地请来了建工学院的教授,在他们的帮助下将宫廷、豪门大宅、苏(州)杭(州)园林、现代宾馆、城市公园多种建筑风格特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养老院打造成为北京市旅游景点之一,&这在京城三、四百家养老院里,该是第一家。&
  在管理上,太申祥和创新&会员制&,在京城首开先河。据介绍,建院之初,太申祥和的管理者就借鉴国际流行的&会员制&形式,赋予养老实质性内容,以使入院老人&来去自由,提高生活自由度&。并从经营管理上的收费制度改革入手,一改传统月月缴费、收费办法,变为三年一次性收费、缴费,减少双方繁琐手续以及可能发生的欠交、催交、补交等问题。&会员制&具体操作简便易行,很受有条件的老年人欢迎,乐于接受。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太申祥和管理层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在行政管理层面,只要有利于会员老人养生,有利于节约国家和社会资源,就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动声色、不拘一格地有破有立,改革改进。
  在国营养老机构,精简机构、调整人员通常难度比较大,必须层层请示、审批,但对民办、民营企事业机构来说,此规此格可以不拘。太申祥和国际敬老院开业头几年,院长曾有4位,2004年一下精简了2位,轻而易举地实现了1正1副。8年来,实践表明,这样的1正1副,实际上相当于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关系明确,各担其责,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常见的因人设事、人浮于事的弊端,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转载自日 中华工商时报
入住养老院需等100年的启示
  原标题:入住养老院需等100年的启示
  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被称为最火的养老院,地处黄金地段,设施齐备,单间每月仅需2250元。按目前情况计算,正常入住排队需等100年。
  正常入住排队需等100年,反映的是优质养老资源的稀缺。不但在北京,在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公办养老机构供不应求、私人养老机构住不起的问题。到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突破2亿人。笔者以为,破解养老难的问题,我们还应推广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制度。
  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多数老年人更愿意在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养老。如何使老年人既能享受到较好的照料,又能同时享受到与家庭成员、邻居生活在一起的精神快乐呢?社区居家养老正是这样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它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下,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聚合社会力量服务于家庭,以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服务。比如,浙江省宁波市在社区全面推广&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方式,使老年人在家即可获得社会化的养老服务。
  &&转载自日 福建日报
条形码记者董书蓉 :在昆明采访民办养老院现状。有民办养老院负责人直接说:他们从不指望政府部门能给他们扶持。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免得政府部门不高兴,给自己惹麻烦。这些民办养老院可以从政府获得补助,一张床一块钱。
开着空调吹风扇:在日本老人入住养老机构90%的费用是由政府承担的,但庞大的人口基数让中国做不到这一点,同时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也让养老院根本无法承担它所应尽的社会义务。
木夕儿1 :虽然国家已经减免了养老机构的部分税收,由于是非营利性,大多数养老机构依然面临人才短缺,难以招到工作人员等困境。真心希望养老这块能快速发展。老有所依。
文兔子兔子:根据中国人的传统,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比建养老院更符合实际。希望政府能重视,把养老产业越做越好,老年人实在太可怜了。
  总策划:何旭
  策 划、值班编委:朱彦军
  值班主任:王彦峰
  值班编辑:乐先文 曾璐
  美术编辑:陈宇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老院床位面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