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游戏名字,里面可以制造核导弹的威力多大,核弹,航空母舰,开始是选择自己的国旗,有美国,苏联等电脑上玩的

中国炸沉一艘超级航母要用多长时间 美军曾炸了25天|美军|航母|中国_新浪军事_新浪网
中国炸沉一艘超级航母要用多长时间 美军曾炸了25天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美军在环太平洋军演中经常会设置“击沉演习”科目,就是对退役军舰狂轰滥炸,对此大家是不是有点懵逼呢 ?价值十几亿美元的装备,在其他国家必须当作宝贝供着,而美国佬太豪气了哈,玩得越来越high,就连刚造好的舰船也要拉出来炸一炸!比如,即将服役的“福特”级航母,美国国防部说要把这货拉出来炸一炸,看看抗揍效果怎么样…此时美国海军就炸毛了,说这么贵的航母,造价要150亿美元,你要把它炸出个好歹可如何是好啊!!!
  不过,国防部还是无视了海军的哀求,坚持要为福特“开光”可还行…那么问题就来了——炸沉一艘航母到底有多难?
  2005年,美国海军把小鹰级的第三个娃“美国”号航母拉出来给炸沉了,别以为炸沉航母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有人认为,来一发导弹过去航母就沉了,或一发鱼雷过去航母又沉了。其实呢,并非如此简单,按理论计算,就算没有殉爆,想击沉一艘驱逐舰至少需要7枚反舰导弹,击沉防护等级更高的航母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光看这些干巴巴的数据可能无法形成具象的概念,不清楚“美国”的实力如何,那我们就拿下面这个表格里辽宁舰的基本数据对比一下,大家就能清楚“美国”航母的实力了。
  在制造“美国”号之前,美国海军积累了大量防止舰艇沉没的技术。更何况美国号拥有25000多个水密隔舱。根据海军海洋系统司令部事先精心策划的方案,在准备弄沉“美国”号时把这些水密隔舱都打开了,故意让它进水,并且在内侧安装炸药,先炸一炸热热身,随后就是各种大炸逼伺候。来一轮飞机轰炸没反应,水面舰艇发射多种反舰鱼雷,没反应,水下潜艇发射一轮鱼雷,没反应,就这样来回折腾了20多天,还是没反应…最后,美国人弄了几吨高爆炸药上去,“美国”号终于感觉膝盖中了一箭,这艘曾经叱咤风云的钢铁巨兽默默地沉入大西洋,整整狂轰滥炸了25天啊。这次航母轰炸试验抛除航母自身价值,总共耗费了2200万美元。这次炸沉“美国”号的费用比拆解一艘航母还要低,但要是送给中国轰炸该多好啊,我们绝对保证加料加速不加价,还包邮哦亲!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炸掉航母呢?其实就是为了收集各种测试数据。为美国军方设计建造下一代航母提供了数据。据说当时航母里各个舱室,都放着几百个加固过的摄像机和传感器,进行远程操控,时刻观测毁伤效果。这些数据可能已经用在了新的福特号航母上,这艘航母应该比他们的前辈更皮实,二战以来,美国的航母舰队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针对航母的新武器和新战法的出现,让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忧虑,为了准确试验和评估航母的抗打击能力,美国海军曾做过多种分方案,如计算机数据模拟,毁伤量化分析,材料抗毁,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不能对整个航母的抗打击性能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估。
  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美国海军在无奈之下也只能自己揍自己了。当然大家看到美国号航母坚持25天不跪是不是有点绝望了呢,但其实没有必要,因为这次轰炸是实验性质的。不仅要测试航母的抗沉性,还要测试美军的反舰能力,必须把美国装备的反舰弹药都测一遍,在实战环境下,航母装载了上万吨燃料弹药和其他装备,但这次试验中这些易燃易爆的东西,只保留最低额度做做测试。否则航母一个殉爆就秒沉了,科学家们还玩啥呢?
  这个试验先易后难,像军舰水线这些最薄弱部位都是后面打的,前几年环太平洋军演舰炮射击比赛,美国安排好靶舰,特意把中国排在前面出场准备看笑话,结果中国海军很精明,舰炮对着水线区域Duang!Duang!两炮就给打沉了,比赛提前结束,让其他国家那些摩拳擦掌的小伙伴们都傻眼了。无靶可打,只能去打虚拟靶标。航母相对于驱逐舰抗沉性很高。但二战那些皮糙肉厚的超级战列舰抗沉性也是不弱的,但在实践中还有无数的战列舰要么死于殉爆要么直接被击沉。这见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不沉的战舰,另外,面对东风21D东风26这种末端18倍音速动能和杀伤力极强,且直接攻击甲板的反舰弹道导弹,航母的防护性还是值得怀疑的。最重要对于航母这样复杂的舰载机起降平台,一旦被命中基本就丧失了作战能力,是否沉没已经不重要了。不沉并不能影响战斗结果,只关乎国民士气与精神。(作者署名:蒋校长)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苏联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前苏联一般指苏联
苏联(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语缩写:CCCP),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日由(现名)、(现名)、(现名)、合并而成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为世界上第一个,是联合国创始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解体。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疆域横跨、、的大部分;陆上与、、、、、、、、、、及接壤;与、、的和隔海相望。苏联是一个国家,由15个平等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及政策,由执政
。后,苏联成为了与美国并称的世界,世界进入到,苏联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之后苏联与美国的在1946年3月正式拉开序幕。日,宣布辞职,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所领导的继承苏联主要的和,,苏共解散,遭受重大挫折。
苏联历史沿革
苏联列宁时期
主词条:、、、
1917年3月,爆发,导致下台,解体。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并存的局面。最后以为首的左翼()联合其它极左翼政党在发动起义,于日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革命后改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
日在莫斯科召开。最初加入联盟的有、、、。在第二次会议上成立了苏联政府-以为首的。
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粉碎了14个的武装干涉和地主的武装叛乱,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革命、和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日俄共(布)中央全会上,列宁提出成立新国家的建议得到通过。日,、白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庆日为每年的11月7日。日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在会上作关于成立苏联的报告。列宁因病未出席大会,被推为大会的名誉主席。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盟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1924年1月,逝世,1925年,获得苏联最高权力。
苏联斯大林时期
主词条:、、、、、、
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列宁去世后,当选联共(布)中央总书记。斯大林以计划经济作保障,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使苏联一度成为欧洲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苏联农业方面在斯大林大规模工业化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农业实行了机械化但是集体农庄政策的失误使得苏联农业产值严重下降,仅仅达到1913年水平。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年间,爆发,使250―480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并阻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乌克兰独立后,西方政治家和部分学者认为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年被称为苏联“”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军界、经济和科学艺术界不少精英被清肃
,苏联境内劳教所()也大量增多,任何被怀疑为“反动派”或者“间谍”的公民、侨民都会被关进劳教所,甚至被枪决。而且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不仅仅针对苏共中央,苏联军队高层,也针对普通苏联人民。
卫国战争时期的宣传画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是战胜国之一。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安抚,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与此相反,德国外长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终于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侵略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被强行并入苏联
,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
。1939年苏联发动,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夺回了芬兰占领的土地。苏芬战争充分体现苏联重工业的落后。
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614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的一个转折点。1941年至1945年间,英国与加拿大共同向苏联提供了大约150万吨的军用补给品和粮食
1943年初,苏联红军经过顽强抵抗,获得的胜利后,苏军才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
日,苏联对1936年《》进行了修改,新宪法第18条称:“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权与外国直接发展关系,签订协议并交换外交、领事代表。”新宪法还赋予加盟共和国建立自己武装部队的权力。10月,苏联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地区。
攻占德国帝国大厦
1945年,苏联与中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造成外蒙古独立。5月,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胜利,希特勒自杀, 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为赢得的胜利,苏联军民付出了2700多万人(是战前人口的14%)牺牲的代价,6个加盟共和国被德国占领,1700座城镇和超过3.1万个工厂被夷为平地,四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关东军被击毙83000人,被俘594000人。
战后,在有关战后安排等重大问题上,苏联坚持强硬的立场
,由于发表
和令苏联备感威胁
,斯大林也在土耳其
、伊朗问题
和希腊共产主义革命
、德国的问题
上与美英有分歧,导致1947年成立。日,苏联成功试爆了一枚当量为22000吨TNT的原子弹,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55年苏联相对地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1953年2月底,斯大林夜间突发中风。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苏联共产党的紧急会议,成为部长会议主席,然而斯大林的名字依旧出现在了委员名单中(最后一位)。会议刚刚结束,斯大林就在逝世。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
主词条:、、、、、、
斯大林逝世后,主谋清除了集团,最后
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
成为了最高领导人。日当选为党中央。1958年兼任主席。
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招致东欧各国的反对,出现“”,“”等反对赫鲁晓夫政权的事件。事件均以苏联出动军队镇压而收场。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科技取得长足发展,赫鲁晓夫重用科技人才,大力发展科技。在航天领域,苏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于1958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人类第一位航天员送入
1959年7月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在莫斯科
太空108分钟,开辟历史新纪元,也在美苏中赢得了先手。
日,以为首的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和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次日又解除其职务。
赫鲁晓夫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但全面批判斯大林也一度引发东欧社会主义盟国的政治动荡。此后,苏联和很多国家爆发政治冲突。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主词条:、、、
1964年,赫鲁晓夫被以不流血政变方式被
勃列日涅夫
迫下台,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在解除了等人的威胁之后,跟和一起建立了“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体制。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结束了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的正面形象,纠正了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973年,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按照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66年-1970年为5.1%,1971年-1975年为3%,1976年-1980年为2.3%,而按苏联学者估计以上三个相应时期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3.2%、与1.0%。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军费支出一直以很高的速度增长。年军费开支增长了3倍以上,平均每年递增8%,进入70年代以后,从1972年开始苏联一跃成为世界上军费开支最大的国家,它在70年代的累计军费开支超过美国20%~30%。苏联军备竞赛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了产生严重影响
苏联老人治国时期
安德罗波夫时期
日,长期统治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去
安德罗波夫
世,原克格勃主席继任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主席,安德罗波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在整顿劳动纪律与反腐肃贪,试水改革经济体制与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部分措施也得到了苏联群众的大力支持。因此安德罗波夫也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在因慢性肾病于日病逝,在位时间仅一年零三个月。随着他的与世长辞,苏联的“安氏改革之路”宣告结束。
契尔年科时期
去世后,接替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主席的是契尔年科。当时从契尔年科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威望来看,显然具有过渡性质。他执政仅13个月,虽然未能改善苏联国内外面临的困境,但保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做了一些具体工作。在他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首先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联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将国民经济变成一种高效率的有条不紊的机制。指出,经济试验的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
苏联戈尔巴乔夫时期
主词条:、、、
契尔年科逝世后,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减少对东
欧国家内政的干涉,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
随着开放性政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逐渐失去了民心,最终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苏联军队当时从东欧撤回以及戈式改革饱受争议,这也是在1991年苏联军队倒戈的重要原因。
苏联苏联解体
随着,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
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之后,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从而建立一个类似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从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遭受重大挫折。12月26日,代表们象征性举了手,自行解散,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从现实和法律上正式结束其存在。
后,分裂为十五个国家,且大部分经济及军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国俄罗斯继承。
苏联行政区划
苏联区划沿革
在1957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上,建议,把“
按行业和部门管理的模式变成按地域原则管理的新模式”。为此成立了国民经济委员会。最初曾计划将全国分为20个大经济区,但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个新体系被分成若干块,“列入到”行政区划网中:在俄联邦境内建立了70个国民经济委员会(占全苏行政区划总数105的2/3),覆盖了14个自治共和国及55个州和边疆区;莫斯科市设专门的国民经济委员会。
1962年赫鲁晓夫又建议修改宪法,打算用新宪法的形式将国民经济管理的新结构固定下来。宪法草案第94条规定,“地方苏维埃根据生产和地域原则组成”。赫鲁晓夫坚持要让最高苏维埃和其他苏维埃在经济领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国民经济委员会成为苏联行政区划的第二种尝试。但是,扩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权利是同当时国家稳定的行政区划相矛盾的。这一改革触及到各部门干部的切身利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1962年11月,俄联邦国民经
前苏联解体后的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国徽。
济委员会的数量减少到24个(全苏联减少到48个)。
1991年,几乎所有都宣布自己为联邦共和国,五个自治州中的四个(阿迪格、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克、哈卡斯、戈尔诺—阿尔泰)也宣布自己是属于俄罗斯联邦成员的主权共和国;犹太自治州、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泰梅尔自治区、汉特曼西斯克自治区以及楚克奇自治区都提出要改称自己为自治共和国。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关于自由经济区的指示成为在建立市场关系条件下确定边疆区和州的地位的第一个正式文件。继滨海边疆区(1990年10月的“纳霍特卡”自由经济区)之后,1991年在阿尔泰边疆区、萨哈林、赤塔、克麦罗沃、、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州等地都相继建立了自由经济区。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联邦中的联邦,加盟共和国中的自治共和国,边疆区或州中的民族自治区。
苏联区划详情
苏联包括15个加盟共和国:(、、)、(、、)、三国(、、)、、(、、、、)。
含巴什基尔、等20个,8个,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1936年分裂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3个加盟共和国。年,存在过(1956年并入俄罗斯联邦,改名为),这时加盟共和国总数是16个。
苏联加盟共和国
苏联区域位置
苏联地跨欧亚两大洲,位于和中亚、。东
苏联在二战后的版图
西最远距离达1万多公里,南北约五千公里,总国土面积达到2240.22万平方千米,与北美洲面积相当。濒临、、和太平洋。隔海与美国的、日本的(为苏联实际控制的日苏争议领土)相望。陆上分别与、芬兰、波兰、、、、土耳其、伊朗、、中国以及朝鲜相邻,其中同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有7300多公里的边界线。
俄罗斯的经纬度位置:经度:东经26至西经170度,纬度:北纬41度至82度。
苏联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沿海边界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海岸线在北极圈上。摩尔曼斯克,因为有温暖的洋流湾流,而其他所有在北极圈以北的海岸都被冰封,冻结时间为每一年中的十个月。
高山地形在南部的山脉。在黑
1989年的共产峰图片在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拍摄
海和里海之间,例如,在高加索山脉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度,标志着欧洲和亚洲边界。其中一个山峰,,是欧洲的最高点为5642米。这一山脉,延伸到西北部,如克里米亚半岛和喀尔巴阡山脉和东南部。和,形成了一个宏伟的苏联及其南部邻国之间的天然屏障。在苏联的最高点,海拔7495米,是(Pik Kommunizma)在靠近边境的,巴基斯坦,和中国。帕米尔高原和Tien Shan都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的分支,。
苏联地形地貌
苏联全境中平原和低地约占总面积
苏联地形图
的60%,山地和高原分别占20%。以西主要是、和,以东主要是和。地区是高原。
气候复杂多样,最北部和北冰洋附近的岛屿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大部分国土位于温带,克里米亚半岛南岸、南高加索和中亚的南部属于亚热带。年平均降水量为530毫米。冬季几乎全境降雪。
主要气候特征: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春季、秋季短,气温年较差大。特征强。约80%地区属温带,16%属,4%属亚热带。
呼啸的北极风产生沿海的风寒最低-72°C,或盲目的草原雪灾,气候表现为苏联的靠近海洋,倾向于温和气候的北极点和遥远。结合“西伯利亚高”:寒冷,东部高压系统,加上潮湿,在西冷气旋系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的天气模式。
温带以外的两个领域表现出苏联的气候多样性:苏联远东、太半洋的影响下,与季风气候;以及苏联的最受欢迎的度假区南部海岸延伸的副热带高压带领土,,通过高加索和前苏联的中亚地区,那里的沙漠和绿洲。
大部分的土地,远离海洋,他们提供水分,在苏联降水水平低到中等。超过一半的国家接受少于四十厘米的降雨量每年,大多数前苏联的中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东北部可以依靠几乎一半的量。最潮湿的地方被发现在小,郁郁葱葱的亚热带地区的高加索地区和苏联远东沿Pacific海岸。
苏联拥有稀缺和丰富的水资源。约有300万的河流和大约4
00万的内陆水体,苏联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新鲜,任何国家地表水资源。但这些资源(84%),因为有这么多的苏联的资源基础,躺在从潜在用户的大多数伟大的距离;他们流经人烟稀少的地区,在北冰洋和太平洋。相反,随着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因此供水的最高需求)往往有温暖的气候和蒸发率最高。这导致几乎没有足够的(或在某些情况下不够)在大多数地区水资源需求。
然而,在许多其他国家,最早的村落出现在河上,在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生活的首选。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成为迄今为止苏联最重要的商业航道。三个国家的二十三个城市的一百万多名居民站在银行:,,和。
苏联欧洲部分的广泛、高度发达,并大量使用水资源,其中伏尔加关键该,,,,和河流。作为燃料,然而,最大的水资源在乌拉尔东、西伯利亚深处。在苏联,超过1000公里的河流六十三条,四十是乌拉尔东部,包括四大河流,排水西伯利亚因为他们流向北注入北冰洋:的,OB的,,和河流。这个形成部分的绕组和紧张的苏联之间的边界。驯化和开发这些系统的水力发电的潜力成为一个巨大的、高度公开的苏联项目。一些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运行这些河流。小水电站和水库上建立了相关的河流。对运河相连河公里,湖泊系统的成千上万的农田提供灌溉的重要来源。
苏联自然资源
苏联矿产资源
苏联境内有、库尔斯克煤矿等矿产资源,境内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铀矿在世界上都有相当地位三贵金属矿产优势突出,主要矿产品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联动物资源
动物有俄罗斯鲟,贝加尔湖海豹等,其中,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的稀有动物有“远东豹”和“阿穆尔虎”。特有珍稀植物较少。
苏联植物资源
北方森林,,,和,统称为,由苏联最大的自然区,美国的面积大小。这里的冬天漫长而严酷,按常规登记为居住区在这一带的东北部气温最寒冷的见证。在中纬度地区宽带扩展的针叶林地带,从芬兰在西部边界的在西伯利亚东北部和南部海岸的。大雅的孤立的部分被发现沿山脉,在乌拉尔南部,并在远东阿穆尔河流域。大约33%的人口居住在这个区域,这与混交林带,包括大多数的苏联欧洲部分和最早的祖先的土地移民
苏联水资源
境内有、、、、等主要河流,有蓄水量最大淡水湖——贝加尔湖。
苏联人口民族
十月革命后,苏联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都在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87年1月止,城市数量已达到2176个,城市人口达1.8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6%。
1989年人口普查数字表明,总人口为人。人口较多的共和国为: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中亚各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和吉尔吉斯) 出生率每年高达2.6%,而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为0.4一0.7%。
苏联重要时间人口一览 年份人口数量(亿)1917年1.31926年1.471939年1.71940年1.941946年1.671979年2.6551988年2.8451991年2.867
苏联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占51%,占1
USSR的人口(红色)和苏联解体后的状态(蓝色)从。
5%,占6%,占4%,其他为、、、、、、、、、、、、、等约占24%。还有、达格斯坦族、、、、、、等。
苏联国家象征
苏联国旗(1923年版)
苏联国旗(年版)
苏联国旗(年版)
1920年采用新国旗,由红、蓝、黄三色构成,长宽比为2比1,左边为垂直的蓝条,右边的红色旗面上有一颗五角星和交叉着的铁锤和镰刀。此旗后为国旗。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国旗图案作了修改,为一面红旗,左上角有金色的五角星、镰刀和铁锤图案。锤子象征工人阶级;镰刀象征农民阶级,两者组合,是工农联盟的标志,也是共产党的标志。五角星既象征工、农每一只手的五指(劳动者),亦代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红色是革命的颜色,黄色则是革命光芒的颜色。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国旗的背面并没有图案,为单纯的红旗。
苏联国徽(年版)
苏联国徽(年版)
苏联国徽为椭圆形,图案中心绘的是:在一轮红日的万道光芒上照耀下的地球,地球上有镰刀和铁锤的图案,其含义与国旗同,冉冉升起的红日象征人类光明的未来。地球的上方有一颗五角星。红日、地球、五角星组成的主体图案周围有麦穗环绕,缠绕在麦穗上的飘带有15个加盟共和国的文字写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苏联国歌《国际歌》(1917年-日)
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日-日)
1918年1月,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把《》作为国歌,1922年苏联成立后它成为苏联国歌。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苏联宣布社会主义胜利后决定更改国歌。经过几番争论,1944年斯大林拍板《》成为国歌。赫鲁晓夫上台后,在苏共党内批判个人崇拜的运动中,原《》的歌词被弃而不唱。日最高苏维埃批准了修改过的国歌,剔除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成分。
规定,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典型的苏式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宪法》是确认和规定苏联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的。俄国胜利后,先后于、1936
和1977年颁布了4部宪法。日第五次通过《宪法(根本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
苏联宪法第6条规定苏联共产党为苏联唯一执政党,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的原则,谁能够掌握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苏联最高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 姓名任期备注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日―日主席。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日―日日当选,1941年起兼任(后改称)主席,日至日期间为最高领导人。1952年苏共十九大取消总书记一职,他当选为书记(排名第一)。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日―日,年兼任。1956年主持召开,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被迫下台。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日―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日改称总书记)。年以及年任。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日―日苏共中央总书记、。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日―日苏共中央总书记、。
日―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日~日为,日~日任。
苏联国家元首
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苏维埃的领导人,最开始为执行委员会主席/主席,从1938年起为,1990年后为。
职务姓名任期执行委员会主席日~日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日~日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日~日日~日主席日至日主席团主席日至1946年5月日~日日~日日~日日~日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7月27日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日~日日~日备注:1990年由苏联通过《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根本法)修改补充法》,决定设立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第一任总统
苏联政府首脑
苏联的政府首脑是主席/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理。
职务姓名任期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日~日日~日日~日日~日主席日~日日~日日~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
的最高领导
苏联基洛夫级核能导弹巡洋舰
是、和。实行,海军服役3年,其他军兵种2年。
卫国战争中,苏联武装力量统称“红军和红海军”,战后改称“苏联陆、海军”,没有独立军种的区分。战后,于1946年正式建立了陆军、空军、海军三个独立军种。苏联恢复了国土防空部队司令部的建制:任命了国土防空部队司令,受炮兵司令领导。1948年,正式成立了国土防空军,与其他军种并列,1946年成立了独立的空降兵指挥部,辖空降兵、运输航空兵两主要兵种,任命了空降部队司令,直属国防人民委员领导。
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枚原子弹;1946年,生产第一批喷气式歼击
机米格9、雅克1;1947年开始生产四引擎活塞式轰炸机图4;1953年先于美国爆炸了氢弹。1947年,试射P1导弹;1949年,研制成功大功率液体火箭发动机;1950年,试射P2导弹。1963年制成导弹核潜艇。
截止1979年,苏军总兵力达365.8万人,拥有1398枚洲际弹道导弹,1028枚潜射弹道导弹,156架远程轰炸机,50000辆坦克,55000辆装甲战斗车辆,40700门火炮,大型水面舰艇248艘,作战飞机8479架。
1969年3月,在苏联的提议下,华约组织新成立了国防部长委员会、联合部队军事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外长委员会等机构。华约组织先后组建了两支武装部队:联合武装部队、“一体化”部队。
苏联军队建制
到1991年,苏军分为5个军种:、、、、。另有和内务部队的建制。13个军区、4个舰队和1个分舰队,总兵力约370万人。
苏联是的创始国,在、、、、等国拥有驻军。在、及其他一些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也驻有军队顾问或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
兵役制度起征年龄
征集与复员时间
每年5~6月和11~12月两次
(边远地区和国外在6月和9月)
士兵服役年龄
陆军、空军、防空军等2年
受高等教育者1年
军官最高服役年龄
大尉以下40岁
少校、中将45~55岁
上将、大将60岁
预备役官兵最高服役年龄
士兵、少校50~55岁
中校、中将60~65岁
上将以上无规定
服役前的军事教育
中等学校由九年级起进行初级军事教育
苏联五年计划增长图
苏联在冷战期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是,80年代后期被日本超过。但与实行资本主义及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
。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这也导致了解体后俄罗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国轻工业的严重不足。
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停滞到80年代演变为关键经济部门的危机:经济结构失衡,技术工艺落后。苏联80年代初已形成极度的军工经济特征。军品占机器制造业的60%以上,军事支出占国民总产值的23%;80年代末上述指标分别提高到80%和28%
。苏联农业增速从60年代的 4.3%降至80年代初的1.4%。在此期间,工业增速从8.4%降至3.5%。消费部门长期衰退,限制了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窝瓦河)中下游。苏联自1922年开始实行经济区划。1982年11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苏联经济区为19个,分属西部、东部和西南部3个经济地带。
苏联各经济区中央经济区中央黑士带经济区伏尔加一维亚特卡经济区北方经济区西北经济区伏尔加河沿岸经济区北高加索经济区乌拉尔经济区西西伯利亚经济区东西伯利亚经济区远东经济区顿涅茨一第聂伯河沿岸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南方经济区波罗的海沿岸经济区外高加索经济区中亚经济区白俄罗斯经济区哈萨克经济区---
苏联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产国之一。1983年能源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23%和19%。能源工业是苏联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年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31.3%。能源生产由50年代以煤炭为主逐步过渡到60年代煤炭与石油并重、70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1983年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为:石油占43.4%,天然气占30.8%,煤炭占24.2%,其他占1.6%。
1950年苏联的石油开采量为5420万吨,1985年达到8.5130亿吨,增长了15倍左右。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度依赖油气出口收入来维持经济运转,油气价格下跌使苏联国力遭受重创。能源出口收入占苏联外汇收入最高曾达到54.4%(1984年)。随着世界油价走低,石油出口收入从占苏联外汇收入的38.8%(1985年)下降到33.5%(1987年)。苏联只得靠提高出口量来弥补油价下跌造成的外汇收入的下降。1980年苏联占全球总产量的 19.5%,1990年苏联产量为5.705亿吨,占世界18%。
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1984年全国煤炭产量7.12亿吨,其中硬煤占78%。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和附近煤田(1983年合计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7.5%),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大型煤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7.7% 和20.5%。
纺织工业为最主要的轻工业部门,产值占轻工业的60% 以上,1984年苏联棉、毛、麻织物产量居世界首位,丝织品产量次于美国和日本。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远离中亚产棉区的西部消费区。中央区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生产的棉、毛、丝、麻织品分别占全苏产量的70%、50%、45% 和65%。其次为、西南区、西北区和中亚。主要纺织工业中心有:莫斯科(棉、毛、丝、麻纺织)、伊万诺沃(棉、丝、麻纺织)、加里宁(棉、丝纺织)、弗拉基米尔(棉、麻纺织)、科斯特罗马(麻纺织)等。
鼓励农业建设的宣传画
苏联是农业大国,其农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1987年,粮食产量为2.114亿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0.9%,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麦产量为8331万吨,居世界次席。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棉花、糖用甜菜、向日葵籽、长纤维亚麻的产值均占世界首位。各类牲畜存栏数中,牛占世界的9.4%,略少于美国;猪占世界的9.6%,仅次于中国,羊占世界的9.8%,居首位。1988年,其肉类产量为1920万吨,居世界第三;奶类产量10595万吨,居世界之首;鸡蛋465.6万吨,居世界之三。
苏联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拥有发展多种农业经营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人均耕地为0.86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2.4倍;人均牧草场为1.41公顷,比世界人均数多85%。主要的农业区,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区,约2\3的耕地集中在水、热、土条件配合较好的森林草原带和黑土草原带,这些地带宜于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但交替频繁的自然灾害经常使这里的农业遭受巨大损失,致使农业生产不稳定、丰欠无常。农牧业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现代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单产较低,农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20~25%。再加上农业方面经营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原因,影响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苏联从1975年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进口激增。1970年净出口350万吨,1974年粮食进出口持平,1975 年进口上千万吨。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达2680万吨。年,食品短缺约为210亿卢布(在食品生产总额为1360亿卢布的情况下)
。除大量进口粮食外,1989年进口肉类60万吨,奶油24万吨,植物油120万吨,砂糖550万吨,柑橘50万吨。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发展了
货币:苏联卢布
、商业和商业三种经济成份的国营商业是商业,是城市主要商业系统。
1976年底全国共有零售商业网点21.3万个,零售商品流转额为1397亿卢布,占全苏商品流转总额的69%;合作社商业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是农村中的主要商业,1978年有社员54万人,零售商业网点约占全国零售商业网点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额为599亿卢布,约占全国零售商品流转额的29%。
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各有自己的批发和零售渠道。而集体农庄商业则对城市副食品供应起重要的补充作用,1980年其销售额为57亿卢布,占苏联零售商品总额的2%。集体农庄商业在可比较的食品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平均占8%以上,而象马铃薯、新鲜蔬菜、水果、浆果、青菜、蜂蜜等产品则占30一40%。但在组织国内商业方面,国营商业始终掌握着商品流通周转命脉,居主导地位。
对外贸易方面,实行商品进出口许可制度,完全由国家实行垄断,国家计划,由国家计委以国家法令形式下达计划进行对外贸易。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主要进口项目是粮食和食品。1990年这两种物资在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50%。苏联从西方进口的机械设备包括成套石油开采设备,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29.8%提高到了%。
苏联语言文字
苏联有约130种原住民族的语言
,是苏联的官方语言,约1.375亿人口将俄语视为母语(1979年普查资料),大体有50种语言的使用人数低于3万人,自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各民族许多语言的文字都以俄语(斯拉夫)文字形式为基础。
苏联传统节日
苏联主要有八个公立假日,其他假日与公立假日合计约30个。民族节日按节日的内容可划分为:农事节日、庆贺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 日和游乐节日。
全民性节日有新年、苏联建军节 (2月23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胜利节(5月9日、六一儿童节、十月革命节(11月7日)等。十月革命节、五一劳动节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在1990年的十月革命节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职业性节日有地质工作者日(4月第一个星期一)、渔民节(7月第二个星期日)、海军节(7月最末一个星期日)、矿工节(8月最末一个星期日)、教师节(10月第一个星期日)、苏联警察日(11月10日)等。
每年1月1日
国际节日每年2月23日
1918年2月苏联红军的建立
国际妇女节
国际节日4月12日
1961年尤里·加加林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国际劳动节
在5月1日和2日庆祝
纳粹德国投降,卫国战争结束
苏联宪法日
1977年版宪法通过,年为12月5日
十月革命纪念日
1917年的十月革命
苏联文学艺术
苏联的文学、艺术、电影、出版工作由苏联共产党控制,在避免批评政治、作品经过审查的情况下允许自由创作。但是所谓“消极”、“颓废”的作品(相当于西方的)受到限制和被禁止。
苏联作家机构为。苏联时代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取得了伟大成就,例如,诗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和诗人,小说家,导演,音乐家,舞蹈家等等,他们中许多人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由于幅员辽阔,人口、资源及工农业的分布很不平衡,因此运输对苏联经济的发展尤显重要。1984年全国货物总周转量为76821亿吨公里,其中铁路占47.4%,管道(仅包括原油、油品和天然气管道)占30.8%,海运占12.1%,公路占6.2%,河运占3.5%,航空运输所占比重很小。1984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为14.41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电气化铁路营运里程为4.79万公里。
海运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万吨以上商船总吨位为2379万吨,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5.6%,居世界第五位。海运中,远洋运输约占其货物周转量的
以上。 在黑海、波罗的海、北方、远东和里海5支商船队中,前4支主要承担远洋运输。80年代初,全国年吞吐量1000万吨以上的大港仅12个,且绝大部分属综合性港口。黑海-亚速海是全国货、客运量最大的海域(70年代末占全国海运货物周转量的69%,客运量的65%)。主要海港有沿岸的、、、伊利乔夫斯克、;沿岸的文茨皮尔斯、、;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北冰洋沿岸的等。
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3条。自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对欧洲部分的一些大河进行整治,建成了一系列通航运河及大型,沟通了、、、、、等6条大河,实现了、、、和五海通航。60年代以来,又建成了总长6600公里、水深3.65米的深水航道,将西部地区各大河连成一个完整的水运网。1984年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13.7万公里。内河运输最繁忙的是伏尔加河水系,70年代后期约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55%,客运量的48%。
苏联铁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亦是苏联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分布很不平衡,西部地区约占全国铁路总长度的70%,其中以欧洲部分的中部、南部和西部铁路网较稠密。
截至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苏联铁路运营里程长达14.75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居世界首位,总长5.38万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复线铁路区段总长5.38万公里,同样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当年完成货物运输量逾40亿吨,运送旅客43亿人。苏联铁路承担全国55%的货物周转量和37%的旅客周转量。
苏联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是7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运输方式。1984年全国有干线输油管7.83万公里,干线输气管16.5万公里。管道的基本流向为由东向西,即从西西伯利亚通往西部地区,部分管道进而往西通往东欧和西欧一些国家。此外,还有少量由南往北或由北往南向的管道,如由中亚通往中央区和乌拉尔的输气管等。
苏联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主要承担客运。1984年全国民航线长102万公里,其中国内航线长83.8万公里,客运周转量占全国的18.6%,莫斯科是全国最大的航空港,70年代末年客运量达2000万人,占全国民航客运量的
。 其他主要航空港尚有、、、、及等。
苏联的主要社会保障制度包含退休养老制度
、补助金制度
、医疗保健制度
及社会服务制度
苏联的社会保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1918年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人民委员会批准的《劳动者社会保障条例》实行,1927年开始对劳动英雄实行高标准退休保证金待遇。1928年,苏联第一个关于养老金待遇的国家法令决定对纺织工人首先实行养老金制度:男子从60岁,妇女从55岁起享受养老金。1936年,苏联宪法以立法形式确定了年老、患病和丧失劳动能力时享受的物质保障。
日起,苏联实施了国家保证法。1964年起, 苏联对农庄的主要干部实行国家社会保险和国家保证金待遇。1969年起,对农庄庄员实行社会保险。日, 苏联颁布《劳动立法原则》。日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确立了统一的苏联公民社会保障制度
官方通讯社为。苏共机关报为,其他主要报刊还有、、、、等。
苏联科学研究中心是苏联科学院。1961年4月,国家科委改为
苏联轨道人造地球卫星邮票
苏联部长会议国家科研工作协调委员会。1978年起,改名为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1922年,根据的,苏联科学家指出,宇宙依然处在膨胀之中。1934年,苏联科学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伦科夫发现,运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当它穿过液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发光。这种现象被后来物理学界称为&&。随后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中,用于检测带电粒子并测量它的速度。
1954年,苏联在奥勃宁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9年,苏联空间探测器月球-II号发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1961年,苏联英雄乘坐东方-1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1986年,苏联发射了,在2001年坠毁以前,它是人类最大的飞行器。1988年,苏联顺利发射升空,象征着苏联航空技术水平的巅峰。
类别获奖者1956年1962年1964年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1978年资料来源:
苏联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国实行十年制,并基本消除了文盲。据统计,1983年苏联教育经费为339亿卢布,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6.3%,1984年苏联共有13.8万个学前教育机构,职业技术学校7624所。
1930年,联共十六大提出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任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工作于1934年全面实现。1925年起,在高等学校开始设立研究生部,1934年正式建立学位和学衔制度。根据1984年全苏高校招生手册所列的874所公开招生的高等学校,其中有398所高校归苏联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管理,其余高校归有关部委及社会组织管理。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直接管理32所高校,其中综合大学3所,经济院校4所,法律院校1所,外语师范学院1所,其余22所为工程技术院校。
苏联著名的大学有、、列宁格勒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
苏联在1980年举办了,其在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的成绩:
夏季奥运会:395金、319银、296铜、1010枚奖牌(欧洲第1,世界第2)
冬季奥运会:78金、57银、59铜、194枚奖牌(欧洲第3,世界第4)
夏季大运会:407金、329银、253铜、989枚奖牌(欧洲第1,世界第2)
冬季大运会:95金、85银、63铜、243枚奖牌(欧洲第2,世界第2)
世界运动会:15金、13银、8铜、36枚奖牌(欧洲第11,世界第18)
截至1991年底 ,苏联与152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加入了500多个国际组织。苏联主要影响的地方有东欧及亚洲零星国家。
苏联促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创建于1949年,最初
受苏联影响的最大范围
包括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13个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1950年后被苏联逐出了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在1960年和苏联关系恶化,实质上退出了社会主义阵营。后期越南、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最多时达到17个国家。与此相对应,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和军事合作组织也相继建立。于1949年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共有包括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10个成员国。日,苏联等8国在华沙签署了《华沙条约》,在此基础上成立,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长期进行军事竞争和对抗。
1964年,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的对外战略思想再次倾向于国际主义,积极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
,严控卫星国,同时在第三世界扩张势力范围
,1968年,苏联入侵。1979年,苏联入侵。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新的国家领导人后,开始收缩国际主义对外战略,与美国改善关系
,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
,同时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苏联与东欧
苏联在东欧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多数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或多或少的被苏联操纵
在冷战时期,东欧受苏联操纵或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及西方资本主义及保持中立的国家之间的界限被称为,铁幕以东为苏联的势力范围,组成华沙条约组织对抗北约。
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东欧国家:保加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南斯拉夫及阿尔巴尼亚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并不是和苏联同盟。奥地利部分东方领土是苏联的占领区,直至1955年奥地利宣布成为为止。
苏联与亚洲
苏联在亚洲有很大的影响力,中亚、东亚、东南亚及中东有与苏联关系非常紧密的国家,尤以东亚及东南亚最为显著。苏联在冷战初期积极发展了与南亚国家的关系。
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亚洲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至1969年)、蒙古、阿富汗(至1979年)、越南、老挝、南也门。
苏联与非洲
苏联在非洲都有零星的同盟国,这些同盟国主要集中在南非洲,以及东非洲。在苏联势力范围内或与苏联同盟的非洲国家: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埃塞俄比亚。
苏联与美洲
苏联在中美洲亦有同盟国,主要为古巴
等国。这些国家大部分都在苏联中后期、共产主义政权结束、苏联瓦解及冷战结束时与苏联脱离关系。
苏联与中国
主词条:、、
日,苏联与日本、伪满洲国正式签署转售中东铁路给伪满的协议。
日,苏联与中国签署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开始扩大对华军事援助,以多种军援形式支持中国抗战
。1937年至1939年,苏联与中国签署了3次共计2.5亿美元的贷款协议
。同时派遣军事顾问参与作战指挥
,组建志愿航空队来华参战
日,德、意、日三国签订同盟条约,苏联与德国、日本关系恶化。苏联为缓和苏日紧张关系于爆发前夕,苏日双方于日在莫斯科签订 《》
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及其外长签订了关于日本问题的秘密协定,亦称“雅尔塔协定”
。1945年4月,苏联宣布废除 《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8月14日,中华民国代表被迫与苏联签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时与斯大林在一起
日,中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
朝鲜战争期间,苏方向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在中国、时期,苏联援华的重点是称为“156项”的基础工业设施建设
1960年代中苏关系急
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亲切握手
剧恶化,援助也大大减少直至终止。1962年,中国与印度发生军事冲突(),苏方支持印度。
1969年,中苏在边境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其中包括,同年8月,苏军在中苏西部边界对中方实行报复性打击,双方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这一系列事件史称“”。两国一度处于边缘。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实行较为缓和的外交政策,得到中方的积极回应。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双方关系恢复。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杨宇光.联合国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8-01
刘金质,梁守德,杨淮生;王杰,王炳元,李石生等.国际政治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09
1924年1月,第二次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基本法)》,宪法首先确认了苏联的主权是4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其次规定了苏联国体、政体、国家结构、经济制度和劳动人民的权利与自由等。1936年12月在非常第八次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讨论并通过了《苏联宪法》,即1936年宪法。这部宪法在继承1924年苏联宪法关于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各加盟共和国自愿联合等方面规定的基础上,做了较大改动。首先,确认了苏联由11个平等的加盟共和国在保留自由退出的权利下自愿联合而成。其次,明确了苏联的国体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规定苏联的政权组织形式为议行合一,尤其是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及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对选举制度做出了新的规定,“不问社会出身、财产状况及过去活动如何”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即一律给予政治权利,把政治权利主体扩大为全体公民,充分体现了政治权利民主化。规定苏联的经济制度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凤凰网[引用日期]
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补充议定书规定:1.在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所属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 立陶宛北部边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的利益范围的界线。2.在波兰国家所属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 德国和苏联的利益范围的界线将大致沿着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来划分。3.关于东南欧, 苏联强调它对比萨拉比亚的兴趣。德国声明它对该地区完全没有政治兴趣。参见苏联对外政策档案馆:档案全宗06,目录1,卷夹8,案卷77, 1—2页;苏联外交部编《危机的一年 (年) -文件和材料》 2卷, 莫斯科, 1990年, 321页。 8月28日, 议定书的第2条款被修改为:“ 在波兰国家所属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 德国和苏联的利益范围的界线将大致沿着皮萨河、 那累夫河、 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来划分” 。9月28日, 苏德双方又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友好和边界条约》 及其两项秘密补充议定书, 对先前的协议进 行了如下的修正:卢布林省和华沙省的一部分划归德国的利益范围, 而立陶宛的领土则为苏联的利益范围。 参见《特档中的秘密文件》, 〔俄〕《历史问题》 1993年1期, 9页
日下午,苏联与爱沙尼亚签订了附有“秘密议定书”的《苏爱互助条约》。10月5日,苏联与拉脱维亚签订了附有秘密议定书的互助条约。10月10日,苏联又与立陶宛签订了附有秘密议定书的互助条约。—15日,在苏联的操纵下,波罗的海三国同时进行了议会选举。劳动人民联盟,在三国选举中皆取得绝对胜利,其中,爱沙尼亚劳动人民联盟获得92.8%的选票,拉脱维亚劳动人民联盟获得97.8%,立陶宛劳动人民联盟获得99.19%。—22日,三国议会作出了一样的决定: 实行苏维埃制度,要求并入苏联。8月3—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七次会议决定接受三国加入苏联。
徐隆彬.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基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的考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4 (4):14-24
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附录一:西方对苏联的援助
Vladimir O. Pechatnov,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World, ”, in Melvyn P. Leffler and Odd Arne Westa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ume I: Origi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90
斯大林拒绝在东欧问题上向西方作出让步,1945年8月,斯大林还对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Georgi Dimitrov)表达自己对波茨坦会议的看法。他强调,会议的决定对苏联是有利的,因为西方承认保加利亚“在我们的势力范围之内”。他在日接见波兰工人党代表团时明确告诉哥穆尔卡,要拒绝美国人的“门户开放政策”;他警告说,英国和美国正试图拆散我们的同盟( Andrzej Werblan,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Wladyslaw Gomulka and Josef Stalin on 14 November 1945”,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No.11, Winter 1998,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p.134)。
在1945年9月举行的伦敦外长会议上,斯大林即采取了同西方毫不妥协的既定方针。斯大林在1945年12月还强调:“显而易见的是,在同诸如美国和英国这样的伙伴打交道的时候,假如我们开始屈从于恫吓,并暴露出没有把握的话,那么我们将一无所获。为了从这样的伙伴那里有获取,我们就必须用坚忍不拔和毫不动摇来武装自己”(Vladislav Zubok, The Failed Empire: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Cold War from Stalin to Gorbachev,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7, p.33)。
在苏联领导人看来,“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在被苏联占领的整个东欧地区如同是进行战斗的号角”。斯大林亲自撰写并精心修改了抨击富尔顿演说的文章,发表在日的《真理报》上,斯大林在文章中称丘吉尔是“战争贩子”。
丘耶夫:《莫洛托夫访谈录: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2-103页:战后担任苏联外交部长的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 :“就是指关系紧张。这一切都是他们造成的,还因为我们展开了攻势。他们当然要拼命反对我们,而我们则要巩固已经取得的胜利。我们在德 国部分国土上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德国,而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 南斯拉夫等国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必须普遍整顿秩序,消除资本主义那一套东西。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冷战”。
日,苏联向土耳其政府发出照会,同时抄送英国和美国政府。照会提出了修改公约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海峡在任何 时候对任何国家的商船均予以开放;第二,海峡在任何时候对黑海国家的军舰予以开放;第三,在特别许可的情况下,允许非黑海国家的军舰通行;第四,“作为进出黑海的唯一海上通道的海峡,其制度的建立应是土耳其和其他黑海国家权限范围的事情”;第五,“作为最有利害关系、最能保障商船航行自由和海峡安全的国家,苏联和土耳其将通过联合手段来组建海峡的防御,以防止其他国家出于敌视黑海国家的目的利用海峡”。苏联在照会中正式提出共同防御黑海海峡的要求,要求建立新的海峡机制,其目的就是要把西方的势力赶出海峡地区,谋求建立苏联对海峡的垄断权。与此同时,萨卡向英美驻安卡拉大使通报了苏联的照会;他说,他自己认为苏联照会中最为 重要的,就是苏联要求建立新的海峡机制,使苏联和土耳其共同防御海峡地区,从而达到苏联在海峡地区建立军事基地的目的。日,美国向苏联发出照会,重申美国1945年11月的四点主张。日,英国也照会苏联,表达了与美国相同的立场。8月22日,土耳其详细答复了苏联的照会,拒绝苏联所称的土耳其没有履行《蒙特勒公约》的指控。经过内部讨论,美国在日宣布,作为对苏联8月7日照会的反应,美国声称将在地中海东部永久部署一支舰队。面对美英的强硬立场,苏联作了退让,土耳其危机结束。
日,英国、苏联和伊朗签订条约,条约规定,盟国军队将有权在伊朗境内通行,使用其交通、通讯设施,其驻军不被视为占领;英国和苏联同意,两国军队将在对轴心国战争结束后的六个月内撤出伊朗。苏联和英国在1941年8月出兵占领了伊朗北部和南部,包括首都德黑兰在内的中部地区为中立区。日,伊朗向德国和其他轴心国宣战。雅尔塔会议期间,盟国讨论了伊朗问题。英国人提出了不同的撤军方案,如同时撤军,同期同比例撤军,或者分三个阶段撤军的计划,均被苏联拒绝。苏联以对日战争尚未结束为由,只同意从德黑兰撤军。日,伊朗政府向英苏两国发出照会,并抄送美国,要求三国按照战时的协议,在对德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出驻扎在伊朗境内的军队,贝文在9月19日的伦敦外长会议上提出了分阶段撤军的计划,建议撤军从12月15日开始,到日结束;但苏联坚持按1942年达成的三方协议撤军。11月24日美国照会苏联,提出同时撤军,而美国自己定于日撤军,并指出苏联军队不应阻拦伊朗军队进入叛乱地区。11月29日,苏联答复美国:不能让反动分子进入阿塞拜疆地区,苏军驻留期限只能根据1942年英苏伊三国条约和1921年英苏条约的规定:“苏联政府同意,一旦这种危险消除,即将其军队撤出伊朗”。苏联阻止伊朗政府军进入伊朗北部地区镇压叛乱,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伊朗驻华盛顿武官在11月20日前往国务院,向美国寻求对策。苏联在战时极为关注伊朗北部的石油开采问题,在1944年9月至10月同伊朗政府的谈判中,苏联要求完全控制伊朗北方省份的石油开采,遭到伊朗的拒绝。日、22日和23日,伊朗政府接连向苏联发出照会,抗议苏联干涉伊朗内政。苏联对此加以否认。日,双方达成协议:苏联答应在半个月内完成撤军;关于建立联合石油公司的协议,自3月24日起7个月内由伊朗议会批准生效。10月,新选举的伊朗国会否决了苏伊石油协定。
德军1941年夏占领希腊后,希腊共产党联合左翼政党建立了“民族解放阵线”(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并组成了“全国人民解放军”(NationalPopular Liberation Army)。到1944年德军被迫撤出希腊时,民族解放阵线拥有70万成员,全国人民解放军的兵力超过5万人,控制了希腊大部分地区。1944年9月,在英国的召集下,流亡政府首相帕潘德里欧(M.Papandreou)、国内右翼武装力量和全国人民解放军达成协议,规定人民解放军必须服从民族团结政府和英军司令斯科比(Ronald Scobie)的指挥。德军在1944年10月撤出希腊后,英国伞兵立即占领雅典,随后大批驻扎意大利的英军前来增援。11月底,帕潘德里欧以民族团结政府中的民族解放阵线成员拒绝单方面削减全国人民解放军为由,宣布取缔全国人民解放军。12月1日,斯科比下令全国人民解放军在12月10日前解散完毕。次日,民族解放阵线参加政府的5名部长辞职。随后,效忠于希腊王室的抵抗运动中的保守派力量同希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在1944年底至1945年初,英国军队的介入使得两派力量在1945年2月达成了停火协议,并同意在盟国的监督下就保留王室以及全国选举等问题举行公民投票。3月30日,希共游击队向希腊政府军发动进攻,希腊内战爆发。10月,希腊共产党领导下的希腊民主军成立,由前全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之一的马科斯(VafiadesMarkos)担任总司令。民主军的兵力到1947年春季时已达到13000人,并控制了希腊北部的大片山区和农村。希腊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得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以及阿尔巴尼的支持。1946年9月,希腊举行公民投票,69%的投票人支持保留王室;9月26日,希腊国王乔治二世从伦敦返回雅典。希腊政府在1946年多次向美国提出请求,希望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和军事设备。日,包括“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在内美国舰队访问雅典;9月30日,福雷斯特宣布,美国海军将无限期地驻扎在地中海地区。
战后三年之内的一系列重大的事态,破坏了波茨坦会议有关最终成立一个统一的德国政府的计划,为解决德国的经济问题,1946年3月,盟国管制委员会制定了一个德国工业发展水平的计划,使德国的工业水平达到1936年的70%到75%之间。为此美国驻德军事长官克莱 (Lucius Clay)要求合并四个占领区的进出口活动,遭到苏联方面的反对。1946年10月,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将30家对苏占区经济至关重要的公司归还德国,其170家公司以及400家小公司为支付赔偿进行生产,苏联和西方开始经营各自的占领区,而美英则加快进行双占区的合并工作。日,西方国家在伦敦召开“标志着自波茨坦会议以来解决德国问题的第一个更为明确的、更具建设性的步骤”的会议,会议决定制定正式的德国宪法,邀请德国各州参加制宪会议;同时成立一个国际机构,以便在德国和欧洲国家之间分配鲁尔地区的煤钢生产。面对西方的行动,苏联采取封锁柏林的方式进行反击。柏林危机强化了冷战的局面,加快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危 机加强了美国同欧洲国家的政治、军事联系与合作,巩固了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正是在危机期间,美国以对付苏联挑战为由,使英国同意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60架B—29战略轰炸机。危机加快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过程。
张泽宇: 《苏联首枚原子弹试爆述论》,《军事历史研究》,2013年第2期
徐葵: 《勃列日涅夫年代: 苏联走向衰亡的关键性转折时期》 ,《东欧中亚研究》 1998年第1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 ,“苏联积累了大量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导致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全面停滞。从最近10多年来苏联和俄罗斯发表的许多材料来看 ,我们可以确定地说 ,勃列日涅夫年代是苏联走向衰亡的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时期。”“它为以后苏联的解体准备了条件。”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页、301页:到这个时期 ,我国社会在斯大林专制的艰难年代中得以保存下来的向前发展的潜力看来已经耗尽。而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 ,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已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 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 ,很快被我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官僚主义的管理机关膨胀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规模。
陆南泉.苏联走近衰亡的勃列日涅夫时期:《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1 (6) :64-73
吴敬琏:《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页
〔俄〕瓦·博尔金:《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 ,“商品短缺 ,通货膨胀十分严重 ,以致人们寻找短缺商品的 时间比工作时间还要多”。
孙凌齐.俄罗斯联邦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与改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石人炳.前苏联城市化过速的负面效应对我国的启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4):87-93
E·A·孔德拉什金娜,杨艳丽.前苏联的语言状况:《世界民族》 ,1993 (2) :76-80
李兆勇.由苏联纸钞看苏联国徽的变迁:《中国钱币》,2015 (2) :73-74
许源远.苏刊谈苏联国歌的诞生:《俄罗斯研究》,1983 (3) :87-88
戴察 .苏联军队各历史时期建设特点及演变(下):军事史林 ,日 :2009, (12)
吴昊.论苏联武装力量的衰落与解体:《前沿》 ,2013 (4) :151-152
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下):商务印刷馆,1981年版:第十五章 苏联的经济
Самохин Ю.М.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М.2001.С.304.
樊家乃.苏联的经济区及其划分:《国际观察》,1984 (3):59-62
庞昌伟.国际油价波动与苏联解体 :《俄罗斯研究》,2011 , 172 (6) :71-84
Н·И·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59页
В.В. Хлебников.Топливн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й комплекс России в XXI веке. М.: Научтехлитиздат. 2006. С.66,68.
苏联各民族的语言按其来源(发生学上的亲属关系),分属于以下语系和语族:Ⅰ.印欧诸语言:1.亚美尼亚语;2.波罗的诸语言—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3.东斯拉夫诸语言—白俄罗斯语、俄语和乌克兰语;4.日耳曼诸语言—依地语;5.伊朗诸语言—俾路支语、帕米尔东伊朗诸语言、库尔德语、奥塞梯语、塔吉克语、塔雷什语、塔特语和雅格布诺语;帕米尔诸语言:舒格南―鲁尚语族—巴尔坦语、奥罗绍尔语、鲁尚语、舒格南语;瓦罕语、伊什卡希姆语和亚兹古列姆语;6.新印度诸语言—茨冈语;7.罗曼诸语言—摩尔多瓦语。Ⅱ.高加索(伊比利亚―高加索)诸语言:1.阿布哈兹―阿迪格诸语言—阿巴津语、阿布哈兹语、阿迪格语和卡巴尔达―切尔克斯语;2.卡特维尔诸语言—格鲁吉亚语、赞德和斯万语;3.达吉斯坦诸语言—阿瓦尔语;安季诸语言—安季语、阿赫瓦赫语、巴格瓦林语(或称夸纳金语)、博特利赫语、戈多别林语、卡拉京语、京金语、恰马林语、达尔金语和拉克语;列兹金诸语言—阿古尔语、阿尔钦语、布杜赫语、克雷兹语、列兹金语、鲁图尔语、塔巴萨兰语、乌金语、希纳卢克语和查胡尔语;策扎诸语言—别日京语(或称卡普钦语)、基努赫语和贡吉布语(贡扎尔语、洪扎尔语、纳哈金语);赫瓦尔申语、策扎语;4. 纳赫诸语言—巴茨比语、印古什语和车臣语。Ⅲ. 汉藏诸语言:东干语。Ⅳ.蒙古诸语言:布里亚特语和卡尔梅克语。Ⅴ.古亚细亚诸语言: 楚科奇―堪察加语族—阿留托尔语、伊捷尔缅语、克列克语、科里亚克语和楚科奇语;爱斯基摩―阿留申语族—阿留申语和爱斯基摩语;各自孤立的古亚细亚诸语言—凯特语、尼夫赫语和尤卡吉尔语。Ⅵ.萨莫迪诸语言:恩加纳桑语、涅涅茨语、谢尔库普语和埃涅茨语。Ⅶ.属通古斯―满诸语言的有:那乃语、涅基达尔语、奥罗克语、奥罗奇语、乌德盖语、乌尔奇语、埃文基语和埃文语。Ⅷ.突厥诸语言:阿塞拜疆语、阿尔泰语、巴什基尔语、加高兹语、多尔甘语(部分学者认为该语言为方言)、哈萨克语、卡拉伊姆语、卡拉卡尔帕克语、卡拉恰伊―巴尔卡尔语、吉尔吉斯语、克里米亚―鞑靼语、库梅克语、诺盖语、鞑靼语、托法拉尔语、图瓦语、土库曼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新维吾尔语)、哈卡斯语、楚瓦什语、绍尔语和雅库特语。Ⅸ.芬兰―乌戈尔诸语言:马里语、萨阿米语、莫尔多瓦诸语言—莫克沙语、埃尔齐亚语;鄂毕―乌戈尔诸语言—曼西语(沃古尔语)、汉蒂语;彼尔姆诸语言—科米―济良语、科米―彼尔姆语、乌德穆尔特语;波罗的海沿岸―芬兰诸语言—维普斯语、沃德语、伊若尔语、卡累利阿语、利夫语、爱沙尼亚语。
Ю.Д.Дешериев,刘永红,许高渝,张家骅.原苏联各民族的语言 :《外语学刊》,2016 (4):1-3
杨淑君.苏联民族的节日及节日习俗:《外国问题研究》,1989 (2):20-24
含职工老年退休制度、集体农庄庄员退休制度、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功勋退休制度、科学工作者退休制度、专门业务退休制度(如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艺术工作者、军人等)、残疾退休制度。1968年1月起,法令规定集体农庄庄员的领取退休金年龄与工人和职员相同。80年代在5800万退休人员中符合功勋退休制度规定的约占1%。为了鼓励退休人员在退休后继续工作,日, 苏联政府颁布了《关于退休人员在国民经济中工作的物质刺激措施的决议》, 1964年退休后继续工作的占其总数的10%, 到1980年占到了28%。
在苏联以现金形式提供的社会保障种类中,除了主要的退休金制度,还包括补助金制度。补助金制度是在由于生病或其它原因暂时无法工作时对劳动者提供物质保障,以及补偿一些由于生小孩或家庭成员死亡所增加的开支。补助金或者以固定的数额计算,或者以工资的比例计算补助金,计算比例为月工资的50%一100%。补助金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暂时无劳动能力的补助金制度;怀孕和生育补助金制度;多子女和单身母亲的补助金制度;丧葬补助金制度;职业再教育补助金制度;低收入家庭(低保家庭)儿童补助金制度等。暂时无劳动能力补助金是指因生病、工伤等原因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时享受的一种现金支付。暂时无劳动能力补助金制度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补助金制度。针对工人、职员和军人的残疾抚恤金, 政府在日通过《苏联国家退休金法》,原则规定对工人和职员的残疾抚恤金的待遇。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残废金和丧失赡养人家庭抚恤金数额的指令》,日又修正了1956年的法令,提高了抚恤金。1978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进一步改善集体农庄庄员老残恤金待遇法》,1980年5月起,又提高了在卫国战争中残废者的待遇,1985年5月,苏联又颁布了《关于改善收入少的领养老金者和家庭的物质福利以及加强对独身公民的关心的首要措施》决议。
苏联医疗保健制度建立在劳动者都能享受免费医疗的原则之上,医疗保健事业由国家经营,所有费用由国家负担。除了免费的医疗救助外,苏联还有少数的各医学院和研究院附设的付费诊疗所。苏联医疗保健事业强调预防,其目的不仅限于治疗疾病,也涉及到改善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及体格,降低死亡率,预防消除传染病。苏联的医疗保健制度包括医疗服务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包括改善生产的卫生条件、安全技术),疗养制度三个组成部分。
是指除退休金、补助金、医疗保健服务外无劳动能力者获得的其他所有帮助。其内容广泛而多样,具体包括:专门抚养无劳动能力公民的社会机构(养老院、残疾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等);提供个人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的优惠;乘车方面的优惠;居住、日常生活方面的优惠;安装假肢、矫形器等方面的优惠;残疾人的劳动培训和就业安置;对老年人提供入户的社会帮助等。对儿童、妇女及低收入家庭的援助。从1981年起,对妇女实行一年产假以照顾婴儿,期间工资照发。从1993年规定对不工作的退休人员提供退休金补差。凡领取最低退休金的人都可获得最高补差。除每月的补贴、食品补贴金外, 还对下列公民实行一次性补贴:未成年时被法西斯关押过的人;在阿富汗牺牲的军人家属;为祖国立过战功和获得过劳动功勋的莫斯科妇女;只能领到最低退休金的不工作的退休者;荣获保卫莫斯科奖章、保卫斯大林格勒奖章和保卫列宁格勒奖章的伟大卫国战争的参加者和库尔斯克战役的参加者。从日起开始事实《莫斯科儿童》计划, 同医疗总局一起制订了《家庭计划》和《保护母亲和儿童健康》计划。
汪宁.苏联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特点:《国际观察》 ,1989 (4) :49-53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编:《中外宪法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在宪法总纲中提出:“这个社会的生活准则是大家关心每人的福利和每个人关心大家的福利。”第35条规定:“采取措施保护妇女的劳动和健康”,“对母亲和儿童给予法律保护”。苏联公民有“获得有保障的工作并按其工作数量与质量获得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数额的劳动报酬的权利。”第41条规定苏联公民“有休息的权利”。第42条规定苏联公民“有享受保健的权利”, 第43条规定苏联公民“在年老、患病、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去赡养者的情况下,有享受物质保证的权利。”第44条规定苏联公民“有获得住房的权利”。第45条规定苏联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第46条规定苏联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蒋妙瑞.苏联教育、科研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国际观察》,1987 (3) :16-25
.诺贝尔奖官网[引用日期]
.诺贝尔奖官网[引用日期]
吴福生.年的苏联教育:《国际观察》,1987 (1) :14-18
张泽宇.苏联时期对外战略演变规律研究:《战略决策研究》,2011 , 02 (4):22-29
苏联军费从1965年的326亿美元到1981年增至1550亿美元,占苏联财政支出的1/3。庞大的军费开支使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苏美之间的力量对比。到70年代,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有些方面如洲际弹道导弹甚至超越了美国。1970年,苏联拥有洲际弹道导弹1300枚,美国则为1054枚(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 下册[M].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71年5月苏联与埃及签订《苏埃友好合作条约》,向其提供50亿美元的经济、军事援助,派遣军事专家顾问达18000多人。同年8月,苏联与印度缔结《苏印友好合作条约》,两个月之后,印度入侵巴基斯坦,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1978年11月,苏联与越南签订《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在苏联的支持下,越南入侵柬埔寨。1975年,古巴军队对安哥拉内战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苏联的军事人员也直接参与了军事行动。年,苏联插手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纠纷,指挥古巴和埃塞俄比亚军队的联合军事行动。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在戈尔巴乔夫当政期间 , 苏美进行了7次首脑会晤。1987年12月,两国签署了《苏美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简称中导条约 ),条约规定消除部署在欧洲的1000多枚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并不再生产任何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及有关发射装置。1991年7月,美苏两国首脑在莫斯科签署了苏美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削减射程为4800公里以上的远程导弹及弹头,其中苏联从现有的11000枚削减到7000枚,美国从12000枚削减到10500枚,此外,苏联还裁减过多的常规军备,1988年到1991年4年裁军50万。
1989年2月苏联将军队全部撤出阿富汗。日苏蒙双方签订的正式撤军协定,规定在1992年年底以前撤出全部驻蒙苏军。苏联关闭了在越南的苏联空军基地并撤回全部军事人员。1991年下半年,苏联从古巴撤出1100名军事顾问和军事技术人员,终止与古巴的一切军事合作项目。1990年下半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要将苏联与第三世界的关系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原则基础上”,将苏联对外无偿援助削减75%。
经过中苏两国之间的互访和谈判,最终在1988年底达成共识。日戈尔巴乔夫访华和1991年江泽民访苏标志着中苏关系已经完全实现正常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制定的新的东欧政策,一改以往横加干涉的作风,承认盟国间的平等,允许东欧各国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缓和了苏东关系,也改善了苏联和美国以及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系。
尽管苏联号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国家关系, 但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绝对优势,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政策依然以自身现实的国家利益为准则。
许加梅.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09 (5):70-74
胡志勇.冷战时期苏联与南亚的关系及其影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 32 (5):39-44
1959年两国复交至1962年导弹危机爆发前,双边关系急剧升温; 1962年导弹危机爆发后苏联与古巴的“特殊关系”进入调整、巩固和发展时期。1960年2月初,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伊·米高扬访问古巴并与卡斯特罗举行会谈。2月13日,苏联与古巴发表《联合公报》苏联同意购买古巴当年生产的蔗糖42.5万吨,并在随后4年间年均购买数百万吨古巴蔗糖。为援助古巴政府购买机器和原料,苏联还答应以2.5%的年利率向古巴提供1亿美元的贷款。同年5月8日,苏联与古巴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日,时任古巴总统托拉多首次访 问苏联,与勃列日涅夫发表 《联合公报》并签订长期贸易协定。1963年5月,卡斯特罗对莫斯科进行了首次访问并与赫鲁晓夫举行了会晤。翌年1月,卡斯特罗对苏联进行了第二次访问,两国发表了 《联合公报》并签署了长期经济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年,苏联以高于世界市场的价格从古巴进口蔗糖2400万吨。同年,时任古巴总统托拉多第二次访问莫斯科。1967 年6月,柯西金访问哈瓦那。1970年1月,古巴经济部长罗德里格斯与勃列日涅夫就两国经济的接轨举行了谈判。1972年6月底,卡斯特罗对苏联进行了第三次访问。在苏联的支持下,1972年7月,在经互会第26次会议上,经互会成员国代表一致同意古巴加入这一组织。1972年12月,卡斯特罗再次访问莫斯科并参加苏联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日至2月3日,勃列日涅夫首次访问古巴,双方签署了《苏联与古巴宣言》。1975年苏联每年向古巴提供的援助额为100万美元,1979年为800万美元,1988年增至1600万~1800万美元(包括武器和贸易补贴)。此后苏联对古巴的经济援助大幅度减少: 由1987年的50.11亿美元降至1988年的43.45亿美元和1989年的41.6亿美元。日,苏联与古巴签订1991年两国商贸合作文件,规定从日起,双边贸易必须基于世界市场价格并必须以硬通货作为结算方式。日,戈尔巴乔夫在没有通知古巴的情况下发布命令,单方面宣布撤出苏联在古巴的战斗旅和军事专家。
[韩]朴宣泠:《东北抗日义勇军》,318页,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年,苏联其驻东北领事馆人员,给坚持抗战的东北军所部提供了一定军事援助。东北军马占山部及海拉尔警备司令部获得“装甲自动车4,火炮10,高射炮4、机关枪100,手枪1000”等武器。
[苏]斯拉德科夫斯基: 《苏中经贸关系史 ()》,127~138页,莫斯科,战士出版社,1977: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方中止履约,中国实际用款1.7亿。利用这些贷款,中国共向苏联购买了9批军用物资,包括飞机924架、坦克82辆、牵引车602辆、汽车1516辆、大炮1140门、轻重机关枪9720挺、步枪5万支、子弹约1.8亿发、炸弹3.16万枚、炮弹约200万发及其他军用物资。
[苏]博罗金: 《抗日战争中苏联对中国人民的帮助()》,160页,莫斯科,战士出版社,1965:第一批顾问来华至1942年初最后一批撤离,苏联援华的顾问及教练员、飞机和坦克装配工、筑路和桥梁专家等共计3000多人。在各类军事学校、训练班和部队中受过苏联顾问和教官训练的中国军人达9万以上。
从1937年苏联第一批空军志愿队来华至1941年底撤离,先后有2000余名苏联空地勤人员在华工作,其中700名飞行员参与轮战([苏] 杜宾斯基: 《苏中关系 ()》,102页,莫斯科,战士出版社,1980),并有200多人牺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中国抗日战争史》(下),28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据国民政府统计,到1940年11月,苏联志愿航空队击落击毁敌机544架。此外,苏联航空志愿人员还培训中国飞行员和航空技师,帮助重建空军。1939年8月,他们帮助中国在新疆伊宁成立了一所航空学校。到1940年8月,苏联教官在这里先后对328名中国人员进行了专业的航空指导和训练。([苏] 博罗金: 《抗日战争中苏联对中国人民的帮助 ()》,171页)此外,还有一部分中国飞行员直接到苏联受训,至1939年夏,共有1045名飞行员、81名领航员、198名射手兼无线电人员及各种航空技术人员8354人先后在苏联受训。([苏] 阿格延科: 《苏联对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军事援助》,63、78页,莫斯科,军事出版社,1975)
日,蒋介石在给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的信中写道: “我国对日战争已逾两年,由于苏联各族人民对中国深切同情支持,予以物质及道义上的援助,使有可能进行长期的解放战争。”([苏]《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939 ~1945),第2卷,120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年孙科:“外援方面,自1937年‘七七’以后,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以前,整整4年间,我们作战所需的物资,大部分独赖苏联的援助。”(载 《苏中文化月刊》,1944 (7))
《国际条约集》 (),303~304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Китай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 [M].Т.VII/Отв.редактор Тома Н.Л.Мамаева//История Китая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чала XXI века.В 10 томах/Отв.редактор С.Л.Тихвинский.М:Наука–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М., 2013.Т.VII.С.342-349.С.348-349.С.333-336, 475.С.350-370.С.374-379, 395.397.С.399.
Н.Л.玛玛耶娃,朱显平,王玉国 .中国全面抗战 () 与苏联对华政策新论 :《东北亚论坛》 ,2017 (5):12-21
具体内容如下:苏美英三强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1.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国) 的现状须予维持。2. 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1)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2) 大连商业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3) 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苏联。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大元帅的提议,美国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
李赟.苏联军事援助对中国抗战胜利的贡献:《军事历史》,2015 (5)
沈志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历史研究》 ,1994 (5) :88-103
1950年2月中苏领导人会谈,苏联政府答应帮助中国援建恢复经济急需的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和军工部门的50个重点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情况变化,撤消了1个项目,合并了2个项目,实际建设项目为47个。能源工业项目21个,占44.7%,改建和扩建项目22个,占46.8%,东北建设项目36个,占76.6%。
戴超武.关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和中苏分裂研究的若干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 (4) :127-127
戴超武.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历史研究》 ,2003 (3):58-79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洲际导弹是核弹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