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进口游戏机禁令是中国失败大约多少亿美元

科技实力世界垫底:中国每年需进口2000多亿美元芯片,超过石油进口额
发帖人:书虫
参与评论(0)人
俗称&芯片&的集成电路目前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以及水利、电力等公共设施和设备上,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命脉。然而,我国大部分芯片需要从欧美国家进口。业内人士担心,外国垄断芯片不仅直接阻碍我国工业发展,而且芯片制造厂商有可能通过在芯片面板程序植入木马来窃取机密数据以及公共信息,威胁国家安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芯片成第一大进口商品信息产业发展缓慢
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3200亿美元,全球54%的芯片都出口到中国,但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只占10%。全球77%的手机是中国制造,但其中不到3%的手机芯片是国产的。我国芯片产业长期被国外厂商控制,不仅每年进口需要消耗2000多亿美元外汇,超过了石油和大宗商品,是第一大进口商品。而且,受制于人的技术设备直接制约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芯片被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普遍应用于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几大领域,几乎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但我国芯片产业长期被国外厂商控制,不仅每年进口需要消耗2000多亿美元外汇,超过了石油和大宗商品,是第一大进口商品。而且,受制于人的技术设备直接制约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研究数据表明,芯片产业一美元的产值,可以带动信息产业10美元的产值和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 D P)。世界各国纷纷将芯片作为国家重点战略产业来抓,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确保技术领先,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取得飞速发展。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争夺中国芯片市场,或将使中国芯片面临&灭顶之灾&。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平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3200亿美元,全球54%的芯片都出口到中国,但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只占10%。全球77%的手机是中国制造,但其中不到3%的手机芯片是国产的。
&一个长期无&芯&的国家,只能被动地选择全球产业链的下层位置。&李平说,国内企业制造的芯片普遍是&傻大黑粗&,而且成本也无法降下来。正是由于芯片生产、设计能力的缺失,导致遍布国内的芯片设备普遍长着一颗&外国芯&。未来中国公司如果不建立自己的产业核心技术体系,失去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产业安全也将没有保障。
我国芯片产业一直发展缓慢,在芯片制造的每一个领域,无论是CPU、还是嵌入式DSP或者传感器、存储等等,几乎全都是一片空白。这意味着我国电子产品,包括计算机、家电、手机等在内的制造处于国外的控制之下,很难再打破业已形成的垄断,国内工业一旦用上&外国芯&将会形成长期依赖,在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方面继续落后。
网友:看中国砖家、教授、院士等等平时一套一套的,原来真本事一点也没有啊!就是从国家骗取科研经费的本事!看看满大街跑的汽车,不是合资就是进口。上川藏线,进藏还得靠美国发动机或者日本车。芯片也是一样啊,看看手机和电脑。
中国连个内存都做不了啊,不要说处理器了!还什么超英赶美呢?可笑啊!逗比啊!做中国梦啊!
连韩国都比不了啊!
看看韩国,原来基础还不如中国呢。现在韩国的汽车、韩国的芯片都已经可以和欧美日本竞争了!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
2015十大最新科技潮物 不知道你就OUT了
曾经拯救世界的6个人!没有他们人类早灭亡了
速度与激情8在长沙首映!飙车少年坠入深坑2人重伤
印度神庙上雷人的雕刻 居然还可以跨物种!
世界十大美臀!可以让你一饱眼福!
最强中国式停车Top排行榜出炉
抗战后我们看足球神剧 大宋足球队出征世界杯?
黑丝嫩模拍游戏写真 大妈说我看不惯!
北京十大加班狗大厦 你的单位在这里吗?
日本女同性恋举行婚礼 两人同穿婚纱秀恩爱
香港11大经典喜剧片 你看过有几部?
广东河源闹市区挖出43枚恐龙蛋化石
日,英国护卫舰“紫石英”号未经允许进入解放军渡江战役作战江面,遭到解放军炮兵的警告性射
热门关键字中国从美国进口是多少亿美元_百度知道
中国从美国进口是多少亿美元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一共进口1500亿美元的东西。也没什么牌了。美国两次1500亿美元后面还有3000亿知识产权。还有个终极命门,那就是中国权贵阶层和无道利益集团的家属及财产都在美国,这个终极命门在打主战朝鲜的时候才拿出来。就不敢插手朝鲜半岛事物了。呵呵。现在这些都是外围吵吵。主战还是剿灭金三球。
采纳率:76%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美国人玩游戏机一年电费10亿美元 新主机更耗电_电子竞技_新浪游戏_新浪网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绑定手机号也能登录了。
登录名或密码错误
&下次自动登录 &&&&&&
美国人玩游戏机一年电费10亿美元 新主机更耗电
  过去“耗电”这样的字眼,大多被用来形容冰箱电视等大家电,而不是游戏机。然而,随着家用游戏设备硬件性能的不断提升以及对联网依赖的持续增加,游戏机也开始加入家庭耗电大户的光荣行列。
  根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统计,在过去一年中,美国人花在微软、索尼和任天堂三家的新游戏主机上面的电费就超过10亿美元,且绝大部分的电量并非被消耗在运行游戏或服务时,而是在主机处于待机状态下被消耗的。
  在三大厂商的新主机中,除了任天堂的Wii U以外,索尼的PS4和微软的Xbox One都是耗电大户,甚至比他们各自前代的耗电量还要高出2-3倍之多!而从上面这张图表还可以看出,游戏机一年消耗的电量高达100-110亿千瓦时,相当于4座大型电厂一年的发电量。
  不知道各位在享受酣畅淋漓的游戏时,有没有注意过你们的电费单呢?
  13:58:27
  16:16:00
  10:01:31
  16:55:46
  16:44:06
  09:43:56
  14:30:42
  11:58:36
  中国网络游戏排行榜(China Game Weight Rank)是由新浪游戏推出的目前国内最全面、最专业、最公正的最新网络游戏评测排行榜,涵盖内所有新游戏,力图为中国游戏玩家打造最值得信赖的新网游推荐平台。
  新浪中国网络游戏排行榜是以由新浪游戏专业评测员组成的评测团队为核心,以游戏的画质、类型、风格、题材等游戏特性为依据,对中国(大陆港澳台)、欧美、日韩等地区正在进行测试或正式运营的新网游产品进行评测并打分后产生的权威游戏排行榜。新浪中国网络游戏排行榜将网络游戏从六大项、二十八个小分项与同类游戏进行横向比较,再将该游戏与自身的不同版本进行纵向对比后,由评测中心根据加权平均数得出最后的游戏分数,并以游戏测试及上线时间点为分组,根据每款游戏的CGWS分数在每个季度发布排行榜榜单,实现了排行榜的透明化和实时化,帮助玩家准确、迅速地找到心目中的理想游戏。
  评天下游戏、测产品深浅―新浪中国网络游戏排行榜CGWR!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芯片之痛:每年花2000多亿美元进口 超石油等商品_产经-产业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中国芯不能再痛
  中国芯片之痛由来已久。
  一个鲜为人知的数字是,为了指甲大小的芯片,中国每年要消耗掉2000多亿美元外汇,超过石油等大宗商品类别,是第一大进口商品。
  而2013年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爆发后,解决“芯”痛,已不仅是经济问题,更上升为国家安全。
  为了培育中国芯片产业,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出台,随后,是1380亿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近1400亿元地方基金的建立。
  “政策导向+资本入局”,开创了中国芯片产业的黄金期,芯片产业也迎来了解决“芯”痛的最佳时机。
  “中国第一芯”沉浮录
  可是多数人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要成为中国的英特尔,只有技术指标显然不够。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李庭煊
  如果不是2015年11月龙芯中科总裁胡伟武一番“要政策”的言论,恐怕很多人还不知道,龙芯居然还活着。
  在几乎所有人的印象中,这家“中国第一芯”,应该和其他老一代国产芯片企业一样,在2006年的“汉芯”造假风波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虽然最近一两年,市场上总会不时冒出一两家国产核心软硬件企业的消息,但多属“中科红旗倒闭”那样的“惨案”。
  以致现在,但凡搭上“国产”二字的芯片、操作系统,很容易成为网络上一些评论人士的吐槽对象,甚至有的被钉在“骗取国家经费”的耻辱柱上。
  而胡伟武的一番话让他们惊喜发现,居然还有这么一个绝佳的“靶子”。
  2015年12月的一个下午,胡伟武坐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对面。他说,自己的原话虽然是“政府应在黑暗森林里围个篱笆,把国外芯片挡一挡”,但完整意思是,当下国产芯片鱼龙混杂,希望国家能界定何为自主可控的芯片,免得鱼目混珠。
  而一些网络媒体更愿意把它解读为“国产芯片又在要政策”。以如此形象和方式重回公众视线,胡伟武哭笑不得。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2006年,他被汉芯造假丑闻“株连”时,类似乃至更甚于此的口诛笔伐同样铺天盖地。
  所不同的是,和10年前相比,如今的龙芯和胡伟武,即便被推上风口浪尖,也仍安于自己的小日子,不想争辩太多。
  在全球芯片形势风云际会的当下,这种小情调与整个中国国产芯片产业需要发展的紧迫有些格格不入。在一波又一波的大基金、大并购、大发展下,中国国产芯片产业正在塑造一个披荆斩棘、豪胆雄心的形象。
  这让胡伟武有些许不安。2000年前后,也即龙芯等老一辈国产芯片如雨后春笋般的那个阶段,产业同样不乏豪情壮志。
  物换星移,从龙芯经历的14年来看,要用速度赶超欧美芯片厂商数十年积累的技术与市场地位,仍非易事。
  技术还是市场?行业还是消费?借鉴还是自主?快还是慢?大还是强?中国国产芯片产业正走上一个十字路口。
  中国第一
  龙芯的开始,有着不同寻常的宏大背景。
  其诞生的21世纪初,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普及期,又恰逢我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南海撞机等系列事件,中美关系进入低谷。来自市场和国家安全的双重需要,让决策层和不少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中国必须尽快有自己的芯片,尤其是逻辑芯片(CPU)。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没有国家立项,中科院计算所依然决定先在内部研发逻辑芯片,龙芯团队应运而生。
  2001年,33岁的胡伟武自动请缨,出任首席科学家,组建队伍,在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的领导下,几十名年轻人(半数为胡伟武中科大校友)日夜鏖战,中科院计算所仅有的1000万元家底,不到一年就被花光。
  但这一切,在中国第一枚通用CPU的成就面前显然是值得的。日清晨6点,当龙芯1号实机运行的画面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所有人欢呼了起来。中国终于拥有了首枚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处理器芯片。
  2003年,凭借龙芯1号,龙芯团队成功申请到国家863重点项目,而完成863任务的核心指标只有两个,CPU主频达到500MHz,space CPU2000(当时国际公认的CPU测试软件)分值在300以上。
  为了这两个目标,龙芯团队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在一年内设计出龙芯2号,该芯片在space CPU2000上的分数,超过了当时英特尔的奔腾2。
  依靠龙芯2号优异的指标性能,龙芯团队也走上中国技术殿堂的巅峰,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先后获得中科院“杰出成就奖”、“重大创新贡献团队”等奖项。
  胡伟武也迎来了人生迄今最为荣耀的时刻。2003年,他获得“五四青年”奖章。“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等荣誉也纷纷到来。当时刚刚在发展的网络媒体,更称他为“民族英雄”。
  短时间内聚集的巨大光环,把龙芯推上了中国CPU代表的位置,接下来的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在所有人看来,龙芯应该加速快跑,成为中国的英特尔,尽快实现中国芯替代。
  可是,没有人意识到,耀眼光环的背后,阴影开始拉长。
  盛名之下
  胡伟武自承,现在回头再看,龙芯当初设定的目标,显然犯了“左”的错误。
  2001年,龙芯的研发开始时,胡伟武和同事们曾确立了技术路线:从高性能通用处理器入手;兼容性设计;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这样的路线在龙芯2号出来前一直都被严格地执行,但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稳扎稳打”的路线被搁置一旁。大步快干,追赶上英特尔的技术指标,逐渐成了当时唯一的追求。
  可是多数人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要成为中国的英特尔,只有技术指标显然不够。英特尔之所以成为当时一家独大的英特尔,除了自身30多年的技术和市场积累,还有一个重要的盟友——微软。
  上世纪80年代,IBM在业界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后,将芯片和操作系统订单分别交给了英特尔和微软。从那以后,这个隐形的“Wintel”联盟居然垄断桌面电脑市场长达近30年之久。
  在这个稳固联盟中,微软提供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每隔一段时间就升级系统,吃掉用户的硬件性能,迫使用户升级硬件,英特尔则适时地升级硬件,提供更强的性能让微软的系统和软件运行更流畅。双方配合默契,为对方在各自的领域实现垄断竭尽所能。
  龙芯在国内没有这样的盟友。相比成熟强大的微软,当时的产业刚刚起步,国产操作系统和国产芯片一样,仍在襁褓中艰难成长。
  不过,随着863计划及核高基项目的推动,中国核心软硬件在当时的确有了巨大的进步。龙芯2号的流片企业,也从最初的境外公司转为上海中芯国际。
  这似乎给了龙芯乃至当时国内整个产业界一个错觉:一个由中国芯片所支撑的个人电脑生态,就要浮出水面了。
  在一片叫好声和大干快上声中,也少有人注意或是愿意说破这个事实,彼时中国核心软硬件产品,其实仍然嫁接在国外产业的粗大树干上。
  比如,龙芯团队使用的芯片设计软件(EDA),当时还是外国公司的产品;负责流片生产的中芯国际,所采用的关键制造设备,也是从外国引进。
  盛名之下,还没有开始产业化的龙芯,几乎就注定要偏离市场轨道。
  内忧外患
  产业化的难题很快到来。
  2005年4月,龙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龙芯2号的首次产品发布会。发布会后,很多电话打到胡伟武的办公室,问什么地方能买到龙芯芯片。对这样一个问题,他无法回答。
  产业化后的龙芯,都卖到哪里去了?
  2004年,江苏省当时著名的纺织企业梦兰集团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组建“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一年后搭载龙芯2号的个人笔记本电脑也随之问世,江苏成为了龙芯个人电脑产品的主要销售和使用地区。
  然而,搭载龙芯的电脑还没进入市场,接连而来的造假风波和专利危机,就将龙芯拉进泥潭。
  2006年,汉芯造假事件被曝光。作为21世纪之初中国第一科技造假案,汉芯事件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芯片。
  同为中国芯的典型代表,龙芯自然也被夹裹其中,“外国核心中国外壳”、“龙芯和汉芯是一路货色”、“龙芯汉芯凉了中国心”等质疑铺天盖地而来。
  内忧未解,外患又袭来。同年,美国半导体设计公司MIPS通过媒体就专利等问题给龙芯施压,称龙芯的指令集95%与MIPS相似,属于抄袭。
  实际上,此时龙芯虽已经开发出自己的EDA研发设计平台,但为了能运行Linux系统,还必须兼容MIPS等指令集,这种设计让龙芯有口难辩。
  为了摆脱专利枷锁,龙芯采用了曲线救国的方式。2006年,中科院与欧洲最大半导体公司意法半导体签署协议,龙芯从意法半导体间接获得MIPS64位的专利使用权,将芯片微结构授权给意法半导体。
  本次合作被誉为中国芯片首次出海,但龙芯并未就此解决身份问题。不过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日子同样不好过的MIPS在专利授权上有所让步,龙芯最终取得MIPS32位与MIPS64的永久专利授权,卡在“龙芯”头上的紧箍咒总算拿下。
  虽然掌握了专利,可在市场化的前五年里,疲于应付专利纠纷和抄袭风波的龙芯,没能推出一款让人叫好的电子产品,软件生态的推进更是步履维艰。
  市场泥潭
  在个人消费市场推广不畅的龙芯,只能先从政企市场寻找生机。
  2009年3月,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在参加全国两会时,提交了两个与龙芯相关的建议,呼吁教育行业的政府采购应该优先采购龙芯产品,政府、军队及安全部门的电脑也应采用龙芯处理器。
  龙芯也在2009年迎来了政府采购的第一单。4月底,江苏省常熟市政府签约采购1万台龙芯电脑,用于常熟当地的中小学数字学堂建设。同年年底,江苏省再次采购15万台龙芯电脑,为5000所中小学提供教学终端。
  在政府采购的支撑下,龙芯产能一度达到几十万片,然而相比英特尔与微软的生态联盟,龙芯所依托的MIPS架构+Linux系统,可使用软件少。即便是政府采购市场,后来的推广也不太顺利。
  一位参与当时江苏中小学15万台采购项目的政府采购负责人介绍,这一项目执行的效果并不出色,主要还是产品性能,当时的龙芯电脑一是反应速度比较慢,打开一个文件要数秒钟;二是和其他系统不兼容,因此无法进一步推广。
  胡伟武说,打拼几年,龙芯也曾想再次进军个人消费市场。2006年底,他们曾做过统计,当时英特尔芯片的销量是每年1亿多片,每片毛利都在150美元以上;而龙芯的价格可以做到20美元左右,使得整机价格下降近一半。
  此外,当时中国的电脑普及率并不高,13亿人口只有大约5000万台个人电脑,而且随着微软XP系统换代,还有大量电脑可能被淘汰。看来龙芯还有巨大的市场可以开发。
  但想要在个人消费市场上有所斩获,就始终绕不开与软件和整机电脑厂商的合作。而一直以来,龙芯都没能找到真正的合作伙伴。
  自龙芯电脑生产以来,龙芯一直在跟国内外的软件公司淡合作。但由于用户量过少,开发环境简陋,知名企业愿意把Windows上的软件移植到龙芯电脑Linux系统上的并不多。
  一家国内知名软件公司的负责人曾对胡伟武直言,他们每年在Windows平台上投入超过10亿美元用于软件研发,而要将软件移植到龙芯等平台上,会得不偿失。
  此外,在与联想、华硕等整机厂商的合作中,龙芯也同样遇阻。不支持Windows系统,没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成为龙芯的死穴。整机厂商做龙芯的产品越多,赔得也越多。
  龙芯不被整机厂商接受,胡伟武说,早在2007年就看到,整机厂商作为整个IT产业的最后一环,很大程度是靠批量采购英特尔这样的垄断公司芯片,获得让利来生存的。
  尤其是芯片处理器这样决定整机操作系统环境、性能的核心部件,若没庞大用户基础,没有芯片企业的返利,整机厂商自然不愿采用。
  在没有软件公司和整机厂商的生态体系支撑下,仅靠国家安全、“中国芯片”理念,单打独斗的龙芯,深陷市场化泥淖之中,很难自拔。
  回到原点
  两头不靠的局面,迫使龙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初衷和定位。
  胡伟武和中科院计算所的领导意识到,与国外芯片相比,龙芯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技术指标,而是未能与产业链对接、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生态系统。
  “芯片只是整机系统的一部分,无论是用于桌面电脑还是高性能计算机,必须与其它软硬件有机结合。”胡伟武说,龙芯必须搭建起一个基于龙芯芯片的生态系统。
  意识到这点后,龙芯开始从学院派向市场派的转型。2010年,胡伟武带领龙芯核心团队脱离事业编制的中科院,在北京市政府牵头注资后,成立了龙芯中科有限公司。
  “头三年企业办得糊里糊涂。”胡伟武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坦承,因为长时间研发与市场和服务脱离积弊,龙芯在个人消费市场依旧打不开局面,销量数字也不好看,2013年时,龙芯芯片的产量仅有1万多片。
  不过,好消息是,龙芯与中下游软硬件企业在行业市场的合作。2011年,龙芯与曙光合作,推出了基于龙芯处理器的“龙腾服务器”,随后锐捷网络、、浪潮、同方等其他国内的软硬件企业,也开始研发基于龙芯的网络交换机、防火墙、高性能服务器、安全计算机、高性能工控模块等产品解决方案。
  得益于这些行业市场的进展,龙芯芯片的销量从2013年的1万片,增长到了2014年的35万片。龙芯也逐渐从数年的亏损,转而过上了盈亏平衡的小日子。
  但从通用芯片转向行业芯片后,龙芯也受到了众多质疑,被批评躲进了“防空洞”。不过在胡伟武看来,龙芯至少丢掉了虚名包袱,“完成了从学院派向市场派的转变,可以在市场的大海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了。”
  毕竟,在市场化大浪中,活下来才是第一位的。
  欲速不达
  如今,龙芯更愿意称自己为一家小公司,几百个员工,2015年1亿元左右的销售额,与当前市场上动辄上万员工、数百亿营收的其他企业没法相比。
  但胡伟武说,“目前龙芯很能赚钱,如果做到5亿销量,利润就能达到一两亿元。利润率比号称销量要达百亿的其他芯片公司好得多,他们的利润总额不见得能比龙芯高。”
  在当下中国芯片产业新一轮的扩张期,这种小心思显得很不协调。
  2013年,“棱镜门”事件后,网络和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软硬件的自主可控呼声再次高涨。
  而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大基金”)的成立,中国芯片产业掀起了一场资本介入潮。
  大基金募集资金超过1380亿元,在其带动下,多个地方政府也设立了地方版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并购星科金朋、收购AMD封测厂、中芯国际增资扩股等10多个项目陆续尘埃落定。
  以紫光集团为代表,中国芯片和中国资本更是拉开了海外并购的大幕,引发了全球芯片行业的关注和大讨论。
  龙芯在2014年下半年获得了一笔来自私募机构鼎晖的投资。在他看来,虽然凭借资本运作和收购可以促进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收获关注度和产业热度,也可以获得一系列技术和专利,但资本运作并不能完全实现自主可控。
  让他担心的是,中国芯片产业如今似乎已出现过热的苗头,陷入了烧钱和快跑的怪圈,相当一部分芯片企业不烧钱就会倒闭。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胡伟武说,“中国芯片产业的问题在于软件、生态缺乏,不在技术和产品。就拿代工企业来说,130纳米做好了就能很赚钱,并且养出90纳米的设备。大家都是上一代养下一代。想要直接投资出一条先进生产线,不管理,不想办法挣钱,企业和产业都不会好。”
  龙芯用了14年时间,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明白这个道理。现在,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与中国速度的诱惑如何取舍,摆在了更多中国芯企业的面前。
  “中国芯”缘何只此份额?
  除了圆晶代工、封装测试等技术要求相对不高的环节,中国芯片产业在其他绝大多数板块都与欧美芯片产业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李庭煊
  一块小小的芯片,从最初的沙子原料,到最终的成品,中间要经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诸多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由来自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完成。
  中国芯片企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设计、制造以及封测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不小的企业,但与全球芯片巨头的技术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一起来看看,在全球芯片生态链的各个版图里,中国芯片到底是什么水平?
  1、设计软件
  芯片设计软件是芯片公司设计芯片结构的关键工具,目前芯片的结构设计主要依靠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来完成,Cadence(美国铿腾电子科技)、Mentor Graphics(美国明导国际)、ALTIUM(澳大利亚ALTIUM公司)、Synopsys(美国新思科技)、Magma Design Automation(美国微捷码)、ZUKEN INC.(日本图研株式会社)等几家公司,几乎垄断了世界半导体设计软件。其中,仅美国的四家公司在全世界的EDA市场份额就占到70%以上。
  目前,中国开发EDA软件的企业主要有展讯和华为。两家公司的设计软件主要供内部使用,市场份额还很低,总占比不到10%。
  2、指令集体系
  从技术来看,CPU只是高度集合了上百万个小开关,没有高效的指令集体系,芯片没法运行操作系统和软件。作为IT产业的土壤层,世界主流的指令集体系屈指可数。
  由于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CPU指令集分为复杂指令集和简单指令集两种。简单指令集有:ARM(英国ARM)、Power Architecture(美国IBM)、Mips(美国普思科技公司)。复杂指令集:X86(英特尔)。
  目前,英特尔、Mips、ARM三家公司的指令集体系,几乎占领了全世界所有的智能手机、电脑及服务器等设备。中国芯片在这方面的占有率不超过3%。
  3、芯片设计
  芯片设计公司,作为芯片产业连接电子产品、服务的接口,是平时产业界乃至公众接触最多的企业类型。全球芯片设计公司主要有高通、英伟达、联发科以及专注于物联网领域的美国博通等。
  据市场调研机构IC Insights发布的2015年全球前十大芯片设计公司排行及整体销售额显示,高通、博通、联发科排在前三位,这三家公司的销售总额超过后7家之和,接近380亿美元。
  中国共有三家企业上榜,台湾的联发科、大陆的海思及展讯。华为海思排名第6位,销售额为38亿美元左右,展讯为18亿美元。
  4、制造设备
  目前,世界半导体制造设备主要供应厂商是AMAT(美国应材)、ASML(荷兰艾司摩尔)、Lam Research(美国科林研发)、LKA-Tencor(美国科磊)、Dainippon Screen(日本迪恩仕)。这五家公司的销售额占世界总份额的80%以上。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电子、中芯国际等厂商的关键以及主要半导体设备均由这几家美国及欧洲公司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ASML是全球领先的光刻机生产制造商,20纳米左右制程的芯片,均需要其光刻设备才能生产。
  目前国产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厂商以七星华创、北方微电子、中国电科集团等为主,一些企业也研发出了28纳米的等离子硅刻蚀机,但主要是在国内消化,应用于特种、军工等领域,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占比不超过3%。
  5、圆晶代工
  芯片生产方式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叫IDM,通俗理解就是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于一身的企业。有些甚至有自己的下游整机环节,如英特尔、三星、IBM就是典型的IDM企业。
  另一类叫Foundry,就是企业本身不设计、销售芯片,只负责生产。最著名的就是台积电。圆晶代工厂是芯片从图纸到产品的生产车间,它们决定了芯片采用的纳米工艺等性能指标。
  从规模看,全球代工企业主要有台积电、台湾华联电子、美国格罗方德半导体、韩国三星以及中国大陆的中芯国际等公司。
  目前,前五家海外圆晶代工厂的市场份额超过全球70%。中芯国际、武汉新芯、上海华力微电子等大陆企业,虽然近年来增长较快,但大陆芯片代工企业的市场份额不超过15%。如果算上英特尔、IBM这样的IDM企业,中国芯片在圆晶制造方面的份额还会更低。
  6、封装测试
  封装测试,作为芯片进入销售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保证产品的品质管理,对技术需求相对较低。像英特尔、AMD等芯片厂商内部都拥有封测部门及配套企业。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比如台积电则将封测业务外包,这也就促成了全球近半的封测企业都集中于台湾地区的情况。2014年,台湾芯片封测业产值占全球比例达55.2%。
  目前,规模较大的封测企业有台湾地区的日月光集团、矽品、京元电、美国的安靠等。
  封测领域是中国芯片产业最早可赶超世界平均水平的领域,而中国大量的封测企业,正在抓紧并购全球的封测公司。
  比如,2015年,长电科技与新加坡星科金朋的合并,造就了次于日月光(全球第一)和安靠(全球第二)的全球第三大封测厂,全球市场份额9.8%;南通富士通微电子出资约3.7亿美元收购AMD旗下的苏州厂和马来西亚槟城厂;目前,紫光集团也已入股矽品,占股份25%。从总量来看,中国企业在封测领域的占比接近20%。
  7、总结
  整体来看,除了圆晶代工、封装测试等技术要求相对不高的环节,中国芯片产业在其他绝大多数板块都与欧美芯片产业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在指令集、设计等一些体现技术含量的环节,中国芯片产业的技术实力几乎可以用“堪忧”来描述。
  想要解决中国芯片主要依靠进口的痛点,中国芯片产业界仍需努力。
  芯片大并购:繁荣勿忘清醒
  全球集成电路企业的资本开支与研发支出高达800亿美元,是中国本土公司的20倍。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李庭煊
  中国芯片产业正呈现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和10年前“核高基”等国家发展规划带来一波发展高峰类似,新一轮芯片产业盛宴在国家力量推动下正式启幕。
  随着1380亿元的国家芯片产业投资基金以及近1400亿元地方基金的恢弘入局,以紫光集团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和资本在海外完成了超过150亿美元的国际并购,并吸引了大量外资芯片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可是,靠资本的力量能否为中国芯片产业带来质变,以收购为根基是否能弥补中国芯片一直以来的领军企业、核心技术缺失,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并购潮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下称《纲要》),提出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大基金”)。仅过了两个月时间,国开金融、中国烟草、华芯投资等8家企业就共同投资组建起这一国家级基金。
  此后不到一年时间,大基金就在25个项目中投资了400亿元,由此带动的地方政府基金则吸引了上百个投资项目落地。
  乘着国家和地方芯片基金的东风,社会资本也开始进入芯片产业。在各路资本的推动下,中国芯片企业掀起了全球扩张浪潮。
  在众多买家中,如果要选出一个代表,非紫光集团莫属。
  2013年,紫光以18亿美元收购在美上市的展讯,随后以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2014年,紫光把被收购的二者20%股份作价90亿元人民币售予英特尔。
  2015年5月,紫光又以25亿美元收购华三51%的股份。随后不到半年,紫光以38亿美元收购西部数据15%股份,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2015年底,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还赶赴台湾,对联发科、台积电等芯片大鳄表示出浓厚兴趣。
  紫光不是特例,最近一年,想靠“买买买”迅速打造出国际级芯片巨头的企业,大有人在。
  2014年年中,上海浦东科投以6.93亿美元收购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澜起科技,并于10月与清芯华创一起向苹果摄像头供应商OmniVision发出总价达16.7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一个月后,处在停牌期的国内芯片封装龙头长电科技公告称,以7.8亿美元收购新加坡上市公司星科金朋所有发行股份。
  2015年10月,集成电路封装公司通富微电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收购著名微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公司AMD旗下两家子公司85%股权。
  2016年1月初,有消息称,美国Marvell公司正考虑出售其对无线芯片业务的控制权,来自中国的联芯科技和上海浦东科投对此产生兴趣,正考虑参与竞标。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以来,以建广资本、武岳峰资本、清芯华创、紫光集团为主的中国企业、资本在海外投放了150亿美元,完成了10次国际并购。
  就在中国芯片买家在海外大手笔频频出手的同时,几大外资芯片巨头也纷纷加速入华布局,希望参与到中国芯片市场中来。
  2015年6月,由中芯国际、华为、IMEC(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美国高通4家企业共同投资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新技术研发公司浮出水面。
  2015年10月,英特尔与大连市达成协议,计划投资55亿美元,将当地一座工厂改造为存储芯片制造厂。而芯片代工之王台积电也在2015年12月表态,计划修建价值30亿美元的芯片生产工厂,落户南京。
  两条腿走路
  大手笔并购和投资合作为中国芯片产业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度:“这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中国缺芯之痛?”
  先来看看中国这些看似体量庞大的投资,是否足以撼动全球产业格局。
  麦肯锡最新的报告《建设中的:中国与半导体》指出,尽管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了超过150亿美元,但这笔资金在2015年的全球芯片业收购占比不足10%。
  作为对比,报告给出的另一个数据是,这一年来,全球集成电路企业的资本开支与研发支出高达800亿美元,是中国本土公司的20倍。
  以圆晶代工为例,《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自给率70%”的目标,但目前中国最大的圆晶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在全球排名第五,收入不及第一名的10%。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克里斯多夫?托马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道,以收购为根基的半导体帝国绝不稳固,随时有崩溃的可能。
  另一层面,随着智能手机市场接近饱和,热潮退去,芯片销量近年来也在不断萎缩。据半导体行业协会11月发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852亿美元,同比下滑2.8%。
  市场调研机构IC Insights近日还发布了2015年全球前十大芯片设计公司排行及整体销售额。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芯片设计公司预计总营收为589.19亿美元,较2014年下滑5%。
  这些数据意味着,全球芯片行业正从高利润向低利润转变,除非建立起从芯片到软件的完整生态层,否则中国芯片的这一轮并购潮或将是入不敷出的买卖。
  除了并购本身的意义和风险,行业观察人士、《在前线》创始人老凉认为,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虽然收购对于中国芯片产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应该看到,芯片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英特尔、高通、IBM、AMD等美国公司手中。
  大基金管理公司华芯投资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芯片企业仍然处于小、散、弱的局面,500家设计企业收入仅约高通公司60%~70%,芯片制造行业全行业的研发投入不及英特尔一家公司的1/6。
  以火爆的智能手机和通信设备行业为例,虽然华为、小米、中兴等国产手机厂商纷纷表示要加大芯片设计研发方面的投入,但就目前而言,向高通和ARM购买芯片框架,仍是众多手机芯片厂商唯一而无奈的选择。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芯的差距还很大,仅仅通过收购无法完全实现质的飞跃,仍然需要两条腿走路,踏踏实实地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培育生态。”老凉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没有自己的游戏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