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期货:中国新一轮的中国通货膨胀胀会在何时发生

郎咸平:中国可能面临新一轮通胀
  美联储QE3会引发中国下一轮通胀吗?  媒体报道,本伯南克和美联储终于扣动了第三轮量化宽松(QE3)的扳机,他们宣布将发起新一轮资产购买行动以扶持美国经济,这将是2009年美国摆脱经济衰退、开始缓慢复苏以来最重大的货币政策举措之一。与此同时,上个月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在一份名为《中国政府仍有可能推出经济刺激计划》的报告中指出,如果中国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中国政府仍有可能推出又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这意味着,中国可能即将面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我在《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一书中曾经问到:货币超发究竟是美国输入的,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我发现我们()普遍都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说票子不是央行故意多印的,主要是外国人爱用美元买我们东西,又爱用美元对中国投资,央行也不能拒绝人家的好意,只好对应发行人民币,这样就多印了一堆人民币。另一种观点说别光看票子,看看各地的民营企业吧,到处都缺人,不涨工资能行吗?再看看房价,大家都往城里挤,房价一涨,什么成本不都得跟着涨?还有自然资源,中国人口这么多,有钱的老百姓越来越多,有钱了就买车,买车就要更多的钢铁、石油,这物价不就涨起来了?  我简单总结一下,前面这个是说多印的票子是从外面来的,后面这个是说尽管有外因,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这两种观点其实来自于两位知名经济学家,外因论属于周其仁,内因论属于夏斌。两位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参与中国经济改革了,都曾经担任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我为什么要和两位专家辩论呢?因为这个问题必须要讨论清楚,外因论、内因论,再加上我的政府投资论,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释现在的通货膨胀。但是,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会给出完全不同的政策建议。这就好像郎中诊病,都看出来是体温过高,可是三个郎中诊断的病理却不同,开的方子自然完全不同。  首先,我们先问自己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问题:三大因素,即外汇储备、内部要素价格和政府投资,谁是当前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这个问题很得罪人,但是我希望读者不要觉得是我在故意制造一个擂台,我们只是为了搞清楚一个事情的真相而已。  最公平的方法是我们悉数退场,数据上场,让数据本身来说明问题。  外因论:金融海啸和4万亿后不再有效  先看外汇储备,2011年我们的外汇储备是3.18万亿美元,大约折合人民币20万亿元,而2011年底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即M2是85万亿元。然后我们再考虑到杠杆乘数,外汇给我们带来的票子是不是非常惊人?  可是我们要晓得,外汇储备不是一天囤的,而通货膨胀也是时高时低的!换句话说,如果你认为通胀完全是外面来的美元给冲高的,那么我们应该能看到潮起潮落吧?从印票子到买材料,再到制造出东西来让老百姓消费,都是需要时间的,大概12个月左右。至于细节我就不多说了,经济学界已经有不少计量分析结果了。想知道外因论对还是不对,就看前一年囤的美元和接下来一年的通胀有没有关系就好了。  那么,我们的结论是什么呢?周其仁的外因论在金融海啸和4万亿之前是相当靠谱的。当然,严格来说应该用月度数据来做计量分析,虽然结论基本一致,但是怕有些读者看不懂,所以这里我就用年度数据来说明。2006年、2007年我们的外汇储备增加得非常厉害,结果2006年虽然通胀很低,但是传递一年下来,2007年、2008年的通胀就守不住了,2007年这么疯狂的美元洪水紧接着就是2008年的剧烈通胀。  但是,紧接着就出问题了。2009年通缩的前一年即2008年的外汇储备增幅和2006年的差了不到3个百分点,但是通货膨胀率却截然不同。再看2010年的外汇储备,不仅增长幅度比2009年要小,绝对额也在减少,2010年外汇储备增加了4481亿美元,而2009年却增加了4532亿美元。这样,从外汇储备来看,2011年完全不该有什么通货膨胀。  请读者注意,我并不是说外因论都是错的。我只是说单纯地用外汇储备不足以解释2009年的通缩,也不足以预见2011年的通胀。外因是绝对存在的,而且是重要前提,所以周其仁的观点并没有错。但是,为何通胀不跟着外汇储备上下起伏了呢?我后面会解释。  内因论:究竟是“民工荒”,还是“招工多”?  内因论说到底是短缺论,由供不应求助推物价上涨。具体来说,劳工不足所以工资上涨,其他的生产要素依此类推,都是短缺导致价格上涨,因此出现通货膨胀。可是,我想先请问一句:要是工资涨了,物价房租水电煤气也都涨了,那么,工资究竟是涨了还是没涨?如果工资实际上没涨多少,那么短缺论之下的通胀是不是只看名义物价,而不管纸币本身的购买力?这一两年,超市里的东西,不管是大米豆油还是瓜果蔬菜,都翻了一番吧,不少水果的涨幅恐怕还不止这么点儿,可是,有多少老百姓的收入也翻了一番呢?  如果我们承认纸币购买力在下降,那么工资名义上的上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纸币贬值,又有多大程度上是因为劳工短缺呢?因为我们的统计极度不完善,所以我只能用生活里的经验观察来进行估计。先参照富士康,假设工资涨幅是30%,但是你觉得纸币贬值了50%,那么劳工工资实际上是在下降;而如果你觉得纸币贬值了20%,那么劳工短缺也只能为劳工争取到10%的好处。换言之,在纸币购买力贬值的情况下,要素短缺对要素价格的上涨并没有那么大的实际影响。  但是,我不是说夏斌的观点是错的,相反,顺着他的思路,我们会发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短缺究竟是因为需求增长过快,还是供给不足?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着它自身的逻辑。“民工荒”这个概念根本就是本末倒置,我们误以为是劳工供给不足,所以导致各地招工难。实际上呢?根本不是“民工荒”,而是“招工多”。过去10年里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增加了1亿人。但是,我觉得这个还是被低估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定义劳动力是指年龄在16岁至59岁之间的人口,而实际情况是超龄继续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这个对短缺论有什么影响呢?根据统计局对人口的分析,劳动力供给的拐点是2013年。也就是说,过去四五年里,我们年年开春都能听到所谓的“民工荒”,这种“荒”的背后,劳动力其实一直在增加,只不过这个增幅不及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幅,所以才招不到人。  政府投资论:这才是一切的根本!  内因论留给我们的问号是:哪里来的亢奋需求?外因论没解决的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明明外汇储备增速开始放缓,可为什么2011年通货膨胀异常抬头?与此同时,外因论在宏观总量上的蔚然效果在哪里?20万亿元人民币可都是央行真金白银注入了银行体系,即便在85万亿元的货币供应量面前也是个庞然大物,可是怎么就看不见了呢?  政府投资论恰恰能统一这两个理论并回答其派生的三个问题。不可否认,20多万亿元人民币的外汇储备给我们打下了殷实的基础。各位应该都晓得,我们外汇储备的基础是贸易顺差,我们在2004年以前10年里贸易顺差每年不过只有三四百亿美元,但是到了2005年破千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可是我们用得非常省,因为2007年就开始了通货膨胀,一直到金融海啸前夕,我们还在“双防”,毕竟2008年的官方通胀高达5.9%,于是我们就严格控制信贷,打压经济。现在看来,和今天相比,那时的CPI和房价都是那么温和。  到这里我简单总结一下,从2005年开始我们的外贸赚了不少美元,由此给银行体系注入不少人民币,但是2007年就开始打压通胀,所以这个殷实的家底直到2009年之前一直没用上。  但是,4万亿改变了一切。有一个指标最具说服力,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了让各位更容易理解,我通常把它叫做钢筋水泥。我计算了2005年到2011年的增速,2009年之前的增速都在25%左右,可是到了2009年突然升至30%,一举突破20万亿元。货币供应量也非常惊人,从不足50万亿元一下子突破了60万亿元。可怕的是,本来经济已经企稳,可我们依然继续亢奋投资,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是因为基数太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相对货币供应量的比例竟然达到了破天荒的38.32%。这股庞大的支出,从上游到下游,驱使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了非理性的亢奋需求。  按照内因论,既然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就应该少招人,怎么会招不够呢?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最缺人的是基建、建筑和房地产行业,这些行业出现“民工荒”的背后其实是因为需要的工人太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量信贷资金被投入到了这些行业。  所以,内因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短缺不是因为什么结构调整,也不是因为什么资源短缺,更不是因为人口红利衰减而带来的劳工紧缺,而是因为需求的异常亢奋。当然,我不是说内因论是错的,人口拐点不是2013年到来吗?就像日本制造业腾飞的过程中饱受劳动力短缺之苦一样,我们中国经济马上也要迎来这种内生性通胀的考验了。如果再不进行科学调控,三大因素叠加在一起,一定会造成更可怕的后果。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以下为热门自选股
代码|股票名称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
& &&& 往期回顾 & && &&&
通胀:你的记忆?你的预期?
中国青年报
&&& 苏岁佩眼见着菜场的土豆从每斤不到1元卖到了1.5元——这还是整袋(每袋50~80斤)购买的便宜价。这位全国人大代表是甘肃华煤集团马蹄沟煤矿的工人。在当地,土豆不仅是一种蔬菜,还被当做填饱肚子的粮食。和中国绝大多数百姓一样,苏岁佩承受着这一轮物价上涨中的“豆你玩”、“蒜你狠”、“土豆卖出苹果价”。
&&&&以蔬菜为首的农产品价格自2010年1月起轮番上涨,拉动了本轮CPI一路走高。2010年11月,CPI涨幅达5.1%。很快,在国务院重申的“省长管米袋子”、“市长管菜篮子”等16条强力措施下,价格开始见顶回落。今年1月,CPI涨幅维持在4.9%。
&&&&现在,除了GDP,国人相对熟悉的英文缩写恐怕就是CPI了。每个月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尽管从数字上看,CPI涨幅并非历史峰值,但人们的感觉并不轻松。两会期间,无论是住地还是会场,正式还是私下,代表或委员们说起物价来,各有见解。
&&&&3月6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表示,2010年开始的通货膨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也有要素成本上升的因素,还有国际物价上涨的因素,其中农产品价格上升占主要地位。
&&&&物价会再疯涨吗?本轮通胀和以往究竟有什么不同?
&&&&甘肃:一颗土豆的故事
&&&&提起土豆,作为消费者的苏岁佩会微微皱眉,但另一位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定西马铃薯经销协会会长刘大江则眉头略有舒展。
&&&&2008年,由于经济低迷和丰收等原因,土豆收购价一度跌到每斤0.3元,这让本就生活在干旱贫困环境的定西农民生活更为惨淡,有些甚至不再种土豆。去年,土豆收购价一路高涨,达到每斤0.9元,最高的时候,冲到了1.1元。刘大江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收购价大涨,在稍有减产的情况下,定西农民今年还是赚到一些钱。
&&&&不过,刨除人工、运输、良种、肥料等成本增加因素,农民挣的钱有限,有的人家“新添一台彩色电视机”,还当成喜讯告诉刘大江。
&&&&农民能看上彩电,得益于刘大江的协会。过去几年间,协会致力于搭建从农田通往市场的渠道。除了保产保质,还建立了储藏库群,指导农民让土豆“均衡上市”,防止出现丰收年份却“薯贱伤农”的情况。此外,协会还在国内70多个城市建立了直销网点,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利润。
&&&&有储库和直销渠道的定西农民算是幸运的。在其他一些地方,尽管菜价上涨,但刨除运输和层层转卖的成本,农民所得更少。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马铃薯淀粉专业委员会会长周庆锋告诉本报记者,土豆不仅是老百姓的菜和粮食,也是薯片、粉条以及一些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比如,加工1吨淀粉,就需要7吨半土豆。2010年,用于加工的土豆价格一路暴涨,淀粉自然涨价。很多淀粉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不敢满负荷生产,更进一步加剧了淀粉价格上涨。10月中旬,淀粉的价格已经突破每吨万元,高于国外。即便如此,企业的利润也很低,有的干脆停产观望。
&&&&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连锁反应,就这样在整个产业链中传导开来。在产业链上游的种植农户,其实只比往年多赚了一点点。
&&&&土豆的链条意味深长。在厉以宁看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面临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和以往都不相同。
&&&&厉以宁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有通货膨胀,但那是隐蔽的,有钱买不到东西,表面上物价没有上涨;此后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需求拉动的,当时针对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政策也是有效的。2010年出现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特征越来越明显,主要由4种原因造成,包括原材料短缺造成的商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起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升,以及由需求和成本共同拉动引起的土地和房产价格上升。
&&&&他强调,在第四种原因中,成本型与需求型通胀交织在一起——需求拉动以后,对土地的消耗量、需求量增大了,从而导致了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的进一步抬升。此外,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将越发明显。
&&&&这些成本,都将层层传导到老百姓身上。
&&&&尖叫的不是“通胀”,是“通胀感”?
&&&&今年春节,苏岁佩买菜时发现,“一小捆豆角竟然要将近10元钱,真的有点太贵了,我就放下了没买”。但她也表示,还不至于因为食品涨价而饿肚子,或者出现像以前通胀时期曾出现过的,囤积食物等举动。
&&& 其实,如果和以往几轮通胀中的CPI涨幅相比,此刻形势似乎算不上严峻,所以我们大张旗鼓应对的尚叫“通胀预期”,而非“通胀”。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告诉本报记者,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中国经历了两轮明显的通货膨胀。第一轮是年,当时CPI涨幅均超过18%;第二轮发生在几年后,当时全社会物价普遍上涨,1993年CPI涨幅曾达到14.7%,到1994年攀升至24.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迎来了三次物价攀升,分别出现在2004年上半年,2006年12月到2008年年初,以及去年。
&&&&“不过,像上世纪那种严重的恶性通胀很难出现。”贺强分析说,前几次因物品短缺,容易引起暴涨,但中国自1996年以来产量相对过剩,去年,中国粮食总产更实现了50年来的首次“七连增”,目前粮食储备近两亿吨,为稳定物价奠定了基础。
&&&&既然CPI涨幅不算是历史最高水平,为什么老百姓的感受仍不轻松?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解释说,CPI不是单一商品的价格涨幅,而是一个总体指标,反映的是全国13亿多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化情况。但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而且对价格上涨比下降更敏感。比如大蒜价格暴涨,老百姓感受特别深,但可能忽略了猪肉价格低于去年同期。&&&
&&& 贺强也指出,和去年相比,今年1月份的CPI涨幅好像并不明显,但这有基数比较的问题,去年是和2009年的负增长数据相比的。而且现在CPI修改了计算方法,食品的权重略有降低。
&&&&浙江:一个钱包的故事
&&&&甘肃的矿工可能想不到,大洋彼岸的货币政策,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入世10年之后,目前中国市场的开放和活跃程度也和过去发生几次通胀的背景大不相同,在国际金融的大环境中,很难关起门来,独善其身。
&&&&金融危机之后,在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下,国际石油价格从每桶40美元左右,上涨到接近90美元,涨幅超过100%。以小麦、棉花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也在连续涨价,道琼斯指数攀升到11000点之上,涨幅比最低点时商出70%。
&&&&流动性过剩的大潮中,“热钱”乱窜,寻找出口。数据显示,2009年4月以来,国际金融资本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20个新兴经济体的年均规模达5750亿美元。其中,2010年上半年进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游资78.6%都流向了亚洲国家,对这些国家的货币构成升值压力,埋下通胀隐患。
&&&&贺强委员告诉本报记者,多个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经济过热并有蔓延的趋势,中国难免受到影响。而且,中国在10年间,M2(货币总量)扩大了5倍多。
&&&&“随着中国市场的多元化,这些钱可能流到股市、房市或其他投资领域。”贺强说。
&&&&2010年,稍具投资价值的物品,都有一波波涨价的势头。从中药材三七,到玉器宝石,还有房子、黄金。
&&&&黄金累计全年涨价近30%,甚至有这样的故事:浙江瑞安市一位女士的钱包被窃,小偷用她的现金和银行卡全部买了黄金项链和金手镯。几天后,小偷被警方抓获,当警方将赃物归还给失主时,黄金价格已从买入时的280余元/克涨到了350元/克。这名女士反而赚了两万余元。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曾出现黄金抢购潮,甚至有市民排队抢购,商家卖到断货。改革开放以后富起来的人们,不再为吃饱肚子发愁,作为个人投资者,他们担心的是钱包缩水。在号称“中国金都”的山东招远,听说有好多人等在那儿,出一锅金子买一锅。
&&&&苏岁佩还想不到买金子来保值,不过在她身边,最让她感到“买不起”的,是房子。几年之内,她所住的西北县城,房价由每平方米1000元不到,涨到了三四千元。
&&&&厉以宁委员表示,要抑制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有两个重要因素是我们控制不了的,第一个因素是石油价格。中国是个进口大量石油的国家,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怎么办?这不是可控的。第二个因素是气候变化,这对农业产量有多大影响,也是我们控制不了的。
&&&&但是,“从我们国内来讲,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就可以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厉以宁说。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也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物价仍然可控。中央政府除了适当收紧银根外,在增加供给方面也作足了准备。之所以民众对涨价焦虑,也有一个因素是对收入差距和社会保障的担忧,“一些情绪只是通过物价来说事儿”。&&&&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国将步入温和通胀时代
  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转换之快前所未有。刚把通胀理出眉目,通缩就来了。而现在还没把通缩研究完,市场关于通胀的传闻又起。新一轮通胀真的会来吗? 中国论文网 /3/view-1406176.htm     由于上半年信贷的快速扩张以及近期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日益强烈。鉴于CPI翘尾因素的逐渐缩窄,以及近期农产品价格及肉价的上涨,预计11月份CPI将同比转正,届时中国将正式步入通胀期。   物价拐点来临   CPI止跌回升   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增长-1.2%,相比7月同比上升0.6%(7月份为同比增长-1.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非食品价格上涨0.1%,CPI迎来拐点。9月份CPI再次上涨,同比增长-0.8%,比8月回升0.4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5%,比8月回升0.2个百分点。   8、9月份CPI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猪肉价格出现快速回升。自今年5月份发改委进行冻肉收储后,猪肉价格出现逐步的回升,至目前36城市的猪肉零售价已回升了13%左右,回升幅度较快。猪肉价格的回升除了发改委收储政策作用影响外,受旱情影响导致玉米等粮食价格上升带来的猪饲料成本上升也是猪肉价格上行的一个重要原因。猪肉是食品价格中的重要部分,猪肉在CPI中占比在3%~6%之间。2007年的通货膨胀也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带头上涨,猪肉在中国消费习惯中比较重要,所以其价格也属于一个比较重要和敏感的指标。所以如果猪肉价格上涨,也可能导致CPI有比较明显的上涨。   二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蔬菜价格出现快速上涨。8、9月份,多种蔬菜都出现快速的上涨,如油菜、蒜台等蔬菜价格涨幅都比较大。蔬菜价格受季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根据历史规律,一般8、9月份都是蔬菜价格回升较快的季节,而四季度则可能有所回落。   三是在CPI环比类别中,衣着类和居住类价格环比也有较大上涨。8月份衣着类价格环比增长-0.3%(7月为-0.9%),回升了0.6个百分点,居住价格环比上涨0.5%(7月环比上涨0.3%),上涨了0.2个百分点。衣着类价格环比回升,主要可能源于秋季来临,衣服的换季影响所致。而居住类价格环比回升,一方面是受房地产价格快速上行影响,另一方面与目前正进行的水、电、气等公用事业改革有关。受公用事业改革影响,多数地区的水价等公用价格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预计公用事业改革的推进对这方面的影响仍将持续。   PPI亦迎来回升拐点   PPI同比增速自去年8月达到10.06%高点后便一路下滑,已连续下滑11个月,至今年7月份甚至下跌至-8.2%的历史低位。今年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7.9%,相比7月回升0.3个百分点。9月份PPI同比增长-7.0%,相比8月回升0.9个百分点。   首先,从PPI各分项看,PPI生活资料回升幅度较大,尤其是其中的食品类及耐用消费品类,都出现快速回升,衣着类和一般日用品类也都有所回升。反映出受经济回暖、消费回升影响,生活消费方面的价格回升。   其次,从PPI生产资料看,PPI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增速好转,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都有所回升,也反映出经济回暖现象。预计随着终端需求的逐渐回升,也将逐步影响到最上游的采掘业,采掘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增速也有望逐步上行。   此外,9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增长-10.1%,相比8月回升1.3个百分点;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价格同比上涨-17%,相比8月回升3.9个百分点;燃料动力类同比上升-14.3%,相比8月回升2.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材料类同比上升-18.5%,相比8月回升0.7个百分点;化工原料类同比增长-10.8%,相比8月回升0.5个百分点。可见,这几类价格指数均出现快速上扬。   货币供应充裕   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9.31%,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幅则为29.51%,这是今年以来M1增速首次超过M2。此外,9月份新增贷款达到5167亿元,远高于此前市场预期,也显示出信贷环境依然宽松。上述数据显示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出现变化,货币流动频率仍然较高。   历史上,伴随货币供量的增长,CPI都紧随其后出现明显上涨。虽然目前货币政策开始回归常态,但扩张性货币政策自去年11月份开始执行至2009年第一季度,其累计效应将在2010年逐步体现出来。   对于当前M1的创纪录增长,其中有同期基数过低的因素,但基础货币供应的大幅增长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大部分加工业、制造业的产能都处于过剩状态;同时,在经济尚未完全走出低谷之前,国内需求以及出口都难有大幅度增长,这也加剧了加工业、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因此,笔者比较看好目前我国供应偏紧或未来供应增长缓慢的行业,如以石油、煤炭、有色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行业。   明年将出现温和通胀   2010年中国物价很可能重回上升轨道,初步预计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在4%左右,处于温和上涨水平。鉴于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供给及库存充足,而需求相对疲软,今年估计将在60~80美元区间震荡,明年则在70~100美元之间震荡。同时中国政府农产品储备充足,而且粮食已连续多年丰收,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猪肉价格亦将受限于充足供给而难以出现2007年那样快速的上涨。因此,预计明年CPI大概在2.5%~3.5%之间,属于温和通胀,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高信贷增长不一定必然出现高通胀。   上半年巨量的信贷投放埋下了通胀的隐患,但是高信贷增长是否就必然出现高通胀呢?笔者认为不一定。根据我国1990年以来的三次主要的通胀分析,可以发现,信贷增速与CPI增速虽然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并不是高信贷增速就必然导致高通胀。   1996年信贷增速达到40%以上的历史高位,M2亦接近30%,但是当年及后几年并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CPI增速甚至是逐步回落的。年信贷余额增速及M2增速也达到阶段性新高,但是CPI同比增速也只有几个月超过5%,年CPI分别为1.2%和3.9%,总体上属于比较温和的通胀。而年,虽然信贷余额增速及M2都处于16%~18%左右的历史平均偏下水平,CPI却出现快速大幅上涨,最高达到8.7%的高速增长。年分别达到4.8%和5.9%的高增长。   根据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主要有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因素以及混合型这几种因素。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几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看,1990年以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需求拉动型,因为当时中国处于供给短缺时代。而到1990年以后主要是成本推动及混合型。而导致中国出现成本推动及混合型通胀的重要因素又多与中国经济周期及农产品价格相关。   中国CPI权重中食品占比达到33%左右,非食品占比为67%左右。但由于非食品价格的波动比较小,中国CPI的波动多受食品价格波动影响,而食品价格与农产品、猪肉等价格密切相关,因此,中国通胀一直与农产品价格密切相关。由于目前经济尚处于企稳回升的复苏阶段,要到扩张阶段还为时尚早,因此,今年及明年中国通胀与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密切相关。   第二,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行空间有限,预计今年在60~80美元附近震荡,明年在70~100美元之间浮动。
  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使用农产品制造生物能源日益兴起,从而造成全球农产品库存快速下降,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而其逐渐传导到国内,是造成当时中国CPI大幅上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年初以来受经济复苏的影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亦出现快速回升,至8月份已达70美元左右的水平。但是笔者认为今年原油价格可能将在60~80美元左右震荡,超过80美元的可能性小,而明年将在70~100美元之间浮动,其对中国CPI的推动作用将有限。   首先,虽然美元中长期将疲软,但是从目前看其继续大跌的可能性较低。由于美元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美元贬值往往造成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大幅上扬。前期由于美国财政赤字压力以及避险资金流出美国的因素影响,美元出现大幅贬值,但是笔者认为其造成美元贬值的动力正逐步减小。而目前由于美国经济逐步好转,并且其复苏程度快于欧洲、日本,贸易逆差亦逐步收窄,将有利于支撑美元保持比较稳定,对原油价格上涨形成压力。而如果经济复苏弱于市场预期,市场避险情绪再度升温,美元也可能随之走高,亦将对原油价格上涨形成压力。   其二,从目前原油供需情况看,原油供应仍然充足,而实体经济需求相对疲软。一方面,根据剑桥能源(CERA)预测,目前OPEC的空闲产能已是全球需求量的8%左右,现有的生产能力基本可以保证1年内充足的供给。同时,从美国原油库存看,其库存虽有所下滑但仍处于10年来高位水平。另一方面,虽然全球经济企稳回升,但是需求依然比较疲软,尽管美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在7月小幅回升0.5个百分点至68.5%,但是其绝对水平仍是198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目前全球石油需求依然比较低迷。   其三,目前美国政府已开始采取一些监管措施以抑制石油期货市场的过度炒作从而推高油价,这将有利于减小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有利于保持原油价格的相对稳定。因此,综合各方面分析,预计原油期货价格未来3个月将在60~80美元/桶范围内波动,出现持续上涨的可能性很低。而对于明年,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原油的需求逐步增多,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可能在70~100美元之间,但超过100美元的可能性亦较低。因此,由于原油价格相对稳定,其对中国CPI的传导作用将比较小。   第三,农产品库存充足,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性小。   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空间有限,而使用农产品进行生物能源制造的动力也大大减少,其对今明两年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可能较小。同时,从全球农产品供需来看,整体上供大于求。根据美国农业部预测,年全球粮食中,虽然小麦和玉米有所减产,但是大豆将增产,而且期末库存中除玉米有所减少外,小麦和大豆的库存都将继续提高。因此,受库存提高影响,今年四季度及明年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小,其对中国的价格传导效应也将较小。   从国内来看,截至2008年,中国粮食已经连续5年实现增产。为保障粮食的继续增产及农民的增收,国家采取了增加补助、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及临时收储等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单产提高下,2009年全国夏粮产量12335万吨,比2008年增产260万吨,增长2.2%,连续六年增产。而秋粮预计将与去年持平并略有回升,整体来说,预计2009年中国粮食将有望实现六年连续增产。   受前期国家收储影响,8月份农产品价格回升迅速,而最近由于国家抛储,农产品价格开始有所回落。从农产品价格看,受国家收储及抛储的影响比较大。自日起,国家已分6批实施收储计划,总收储力度较大,大豆收储量占大豆总产量的43%左右,玉米收储量占玉米总产量的24%,稻谷收购量占总产量的12%。虽然近期国家有所抛储,但是预计抛储量有限,国家的储备仍充足,如果未来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国家将通过抛储来压制价格上行,因此,今年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将受到国家储备方面的压力,而明年预计这方面的压力依然存在,明年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也较低。   第四,受制于供给,猪肉价格继续快速上行空间有限。   5月以来的猪肉价格上涨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由于目前供给依然充足,未来大幅上行的空间有限。根据最近几个月的全国生猪存栏量和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7月份全国生猪存栏量已较6月份有较大回升,并且已回升至历史平均值以上,1~9月份,生猪存栏量同比增长2.2%。而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虽不断下行,但是仍远高于历史平均值,因此,从生猪的供给看,目前供给依然充足。而且8月份的猪粮比已从低于6∶1回升至6.61∶1,比7月底上涨4.8%,已高于盈亏平衡点,生猪规模饲养略有盈利,有利于维持生猪养殖的积极性。排除像2007年发生猪蓝耳疫情的突发事件,未来几个月猪肉价格将保持比较平稳,即使继续回升,其回升幅度亦有限。而明年由于粮食价格大幅上行可能性小,养猪成本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控制,同时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生猪供需的调控,明年猪肉价格大幅上行的可能性也较小。   综合以上分析,预计明年CPI可能在2.5%~3.5%之间,属于比较温和的通胀。经济仍将保持回升态势,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可能转为稳健,回归正常。   温和通胀有利消费增长   一般来讲,温和通胀能够促进消费的增长,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根据中国CPI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看,可以明显发现这个规律。历史情况证明,在2000年、年、年温和通胀的环境下,名义消费及实际消费都出现了较为快速的增长。因此,消费可能也会因通胀的到来而快速增长。预计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为15.3%。(见图)   明年出现温和通胀对于股市来说也并非那么恐怖,甚至还将孕育一些机遇。在通胀预期越发强烈的背景下,资金必然会寻找保值的通道,可以逢低布局有明显“抗胀”特征的板块,如金融、地产以及资源类行业个股。   编辑:许倩 xu.qian.省略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通货膨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