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DE∥BC,CF∥AB,<ABC=<DEH,求证GF∥EH

当前位置: >>
北京中考数学--几何、二次函数综合题压轴题解析汇总
北京中考数学---几何、二次函数综合题压轴题解析汇总25、 (2007?北京)我们知道: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类似地,我们定义: 至少有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等对边四边形. (1)请写出一个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是等对边四边形的图形的名称; (2)如图,在△ ABC 中,点 D,E 分别在 AB,AC 上,设 CD,BE 相交于点 O, 若∠ A=60°,∠ DCB=∠ EB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请你写出图中一个与∠ 相等的角,并猜 A 想图中哪个四边形是等对边四边形; (3)在△ ABC 中,如果∠ 是不等于 60°的锐角,点 D,E 分别在 AB,AC 上,且∠ A DCB=∠ EBC=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探究:满足上述条件的图形中是否存在等对边四边形,并证明你 的结论.考点:等腰梯形的性质。 专题:压轴题。 分析: (1)本题理解等对边四边形的图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就是. (2)与∠ 相等的角是∠ A BOD(或∠ COE) ,四边形 DBCE 是等对边四边形; (3) CG⊥ 于 G 点, BF⊥ 交 CD 延长线于 F 点. 作 BE 作 CD 易证△ BCF≌CBG, △ 进而证明△ BDF≌CEG, △ 所以 BD=CE.所以四边形 DBCE 是等边四边形. 解答:解: (1)回答正确的给(1 分) (如: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 . (2)答:与∠ 相等的角是∠ A BOD(或∠ COE) , ∵BOD=∠ ∠ OBC+∠ OCB=30°+30°=60°, ∴A=∠ ∠ BOD, 四边形 DBCE 是等对边四边形; (3)答:此时存在等对边四边形,是四边形 DBCE. 证法一:如图,作 CG⊥ 于 G 点,作 BF⊥ 交 CD 延长线于 F 点. BE CD 因为∠ DCB=∠ EB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BC 为公共边, 所以△ BCF≌CBG, △ 所以 BF=CG, 因为∠ BDF=∠ ABE+∠ EBC+∠ DCB,∠ BEC=∠ ABE+∠ A, 所以∠ BDF=∠ BEC, 可证△ BDF≌CEG, △ 所以 BD=CE 所以四边形 DBCE 是等对边四边形.1 证法二:如图,以 C 为顶点作∠ FCB=∠ DBC,CF 交 BE 于 F 点. 因为∠ DCB=∠ EB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BC 为公共边, 所以△ BDC≌CFB, △ 所以 BD=CF,∠ BDC=∠ CFB, 所以∠ ADC=∠ CFE, 因为∠ ADC=∠ DCB+∠ EBC+∠ ABE,∠ FEC=∠ ABE, A+∠ 所以∠ ADC=∠ FEC, 所以∠ FEC=∠ CFE, 所以 CF=CE, 所以 BD=CE, 所以四边形 DBCE 是等对边四边形. 说明:当 AB=AC 时,BD=CE 仍成立.只有次证法,只给(1 分)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等对边四边形的定义,把证明 BD=CE 的问题转化为证明三角形 全等的问题25、 (2008?北京)请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如图 1,在菱形 ABCD 和菱形 BEFG 中,点 A,B,E 在同一条直线上,P 是线段 DE 的中 点,连接 PG,PC.若∠ ABC=∠ BEF=60°,探究 PG 与 PC 的位置关系及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 值. 小聪同学的思路是:延长 GP 交 DC 于点 H,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使问题得到解决.请 你参考小聪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写出上面问题中线段 PG 与 PC 的位置关系及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值; (2)将图 1 中的菱形 BEFG 绕点 B 顺时针旋转,使菱形 BEFG 的对角线 BF 恰好与菱形 ABCD 的边 AB 在同一条直线上,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 2) .你在(1)中得到的两个结论 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若图 1 中∠ ABC=∠ BEF=2α(0°<α<90°) ,将菱形 BEFG 绕点 B 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原 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直接写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值(用含 α 的式子表示) .2 考点: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专题:压轴题。 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小聪的思路为,通过判定三角形 DHP 和 PGF 为全等三角形来得出证 明三角形 HCG 为等腰三角形且 P 为底边中点的条件; (2)思路同上,延长 GP 交 AD 于点 H,连接 CH,CG,本题中除了如(1)中证明△ GFP≌HDP △ (得到 P 是 HG 中点)外还需证明△ HDC≌GBC(得出三角形 CHG 是等腰三角形) △ . (3)∠ ABC=∠ BEF=2α(0°<α<90°) ,那么∠ PCG=90°α,由(1)可知:PG:PC=tan(90°α) .解答:解: (1)∵ GF,∠ CD∥ PDH=∠ PFG,∠ DHP=∠ PGF,DP=PF, ∴DPH≌FGP, △ △ ∴ PH=PG,DH=GF, ∵ CD=BC,GF=GB=DH, ∴ CH=CG, ∴ HG,∠ CP⊥ ABC=60°, ∴DCG=120°, ∠ ∴PCG=60°, ∠ ∴ PG:PC=tan6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线段 PG 与 PC 的位置关系是 PG⊥ P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2)猜想: (1)中的结论没有发生变化. 证明:如图,延长 GP 交 AD 于点 H,连接 CH,CG.∵ 是线段 DF 的中点, P ∴ FP=DP, ∵ FG, AD∥ ∴GFP=∠ ∠ HDP, ∵GPF=∠ ∠ HPD, ∴GFP≌HDP, △ △3 ∴ GP=HP,GF=HD, ∵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 CD=CB,∠ HDC=∠ ABC=60°, ∵ABC=∠ ∠ BEF=60°,菱形 BEFG 的对角线 BF 恰好与菱形 ABCD 的边 AB 在同一条直线上, ∴GBC=60°, ∠ ∴HDC=∠ ∠ GBC, ∵ 四边形 BEFG 是菱形, ∴ GF=GB, ∴ HD=GB, ∴HDC≌GBC, △ △ ∴ CH=CG,∠ DCH=∠ BCG, ∴DCH+∠ ∠ HCB=∠ BCG+∠ HCB=120°, ∴HCG=120°, ∠ ∵ CH=CG,PH=PG, ∴ PC,∠ PG⊥ GCP=∠ HCP=60°,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3)∵ABC=∠ ∠ BEF=2α(0°<α<90°) , ∴PCG=90°α, ∠ 由(1)可知:PG:PC=tan(90°α) ,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tan(90°α) .点评:本题是一道探究性的几何综合题,主要考查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三角函 数的综合运用. 24、 (2009?北京)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过点 C 作 CE⊥ 交 AD 于点 E,将线段 EC 绕点 E CD 逆时针旋转 90°得到线段 EF(如图 1) (1)在图 1 中画图探究: ① P 为射线 CD 上任意一点(P1 不与 C 重合)时,连接 EP1;绕点 E 逆时针旋转 90°得到线段 当 EG1.判断直线 FG1 与直线 CD 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② P2 为线段 DC 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时,连接 EP2,将线段 EP2 绕点 E 逆时针旋转 90°得到线 当 段 EC2.判断直线 C1C2 与直线 CD 的位置关系,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2)若 AD=6,tan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E=1,在① 的条件下,设 CP1=x,S△P1FC1=y,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4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专题:探究型。 分析: (1)① 说明△ 1EC 按要求旋转后得到的△ 1EF 全等,再结合∠1CE=∠ 1FE=90°去说明;② P G P G 按照要求画出图形,由图形即可得出答案; (2)① 当点 P1 在线段 CH 的延长线上时,结合已知说明 CE=4,且由四边形 FEGH 是正方形, 得 CH=CE=4,再根据题设可得 G1F=x.P1H=x4,进而可得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② 当点 P1 在线段 CH 上时,同理可得 FG1=x,P1H=4x,进而可得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③ 当点 P1 与点 H 重合时,说明△ 1FG1 不存在,再作综合说明即可.本题第二问较难.学生不明确点 P P1 的几种位置情况,因而不能讨论. 本题考查图形变换和动点问题,而且代数和几何结合,有一定难度. 注意的问题:一是函数关系式不止一种,二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要正确画出. (1)观察图形可知重叠三角形 A′ C′ B′ 是边长为 2 的等边三角形,则这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所以重叠三角形 A′ C′ B′ 的面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2)由折叠的性质和已知可知:A′ D=AD=m,B′ D=BD=8m,所以 A′ =B′ =82m,A′ B′ C′ B′ 边上的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m) , 所以重叠三角形 A′ C′ B′ 的面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82m)×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 2 m)=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m) ;当 D 为 AB 边中点时“重叠三角形”不存在, 故 m<4.而当 D 在 AB 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点处,即 A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时,点 B′ 和点 C′ 恰在矩形 DEFG 边上,符合题意;当 A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时,点 B′ 和点 C′ 就在矩形 DEFG 外了,这与已知不符,故 m≥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因此 m 的取值范围为错 误!未找到引用源。≤m<4. 解答:解: (1)① 直线 FG1 与直线 CD 的位置关系为互相垂直. 证明:如图 1,设直线 FG1 与直线 CD 的交点为 H. ∵ 线段 EC、EP1 分别绕点 E 逆时针旋转 90°依次得到线段 EF、EG1, ∴P1EG1=∠ ∠ CEF=90°,EG1=EP1,EF=EC. ∵G1EF=90°∠1EF,∠1EC=90°∠1EF, ∠ P P P ∴G1EF=∠1EC. ∠ P ∴G1EF≌P1EC. △ △ ∴G1FE=∠1CE. ∠ P ∵ CD, EC⊥ ∴P1CE=90°, ∠ ∴G1FE=90 度. ∠ ∴EFH=90 度. ∠ ∴FHC=90 度. ∠ ∴ 1⊥ FG CD. ② 按题目要求所画图形见图 1,直线 G1G2 与直线 CD 的位置关系为互相垂直. (2)∵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B=∠ ∠ ADC. ∵ AD=6,AE=1,tan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DE=5,tan∠ EBC=tan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可得 CE=4. 由(1)可得四边形 EFCH 为正方形. ∴ CH=CE=4.5 ① 如图 2,当 P1 点在线段 CH 的延长线上时, ∵ 1=CP1=x,P1H=x4, FG ∴△P1FG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FG1×P1H=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S . 2 ∴ y=错误!未找到引用源。x 2x(x>4) . ② 如图 3,当 P1 点在线段 CH 上(不与 C、H 两点重合)时, ∵ 1=CP1=x,P1H=4x, FG ∴△P1FG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FG1×P1H=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S . 2 ∴ y=错误!未找到引用源。x +2x(0<x<4) . ③ P1 点与 H 点重合时,即 x=4 时,△ 1FG1 不存在. 当 P 综上所述,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y=错误!未找到引用源。x22x (x>4)或 y=错误!未找到引用源。x2+2x(0<x<4)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二次函数解、图形旋转变换、三角形全等、探究垂直的构成情况等重 要知识点,综合性强,能力要求较高.考查学生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25、2010?北京) ( 问题: 已知△ ABC 中,BAC=2∠ ∠ ACB, D 是△ 点 ABC 内的一点, AD=CD, 且 BD=BA. 探 究∠ 与∠ 度数的比值. DBC ABC 请你完成下列探究过程: 先将图形特殊化,得出猜想,再对一般情况进行分析并加以证明. (1)当∠ BAC=90°时,依问题中的条件补全右图;6 观察图形,AB 与 AC 的数量关系为 ;当推出∠ DAC=15°时,可进一步推出∠ 的度数 DBC 为 ;可得到∠ 与∠ 度数的比值为 DBC ABC ; (2)当∠ BAC<90°时,请你画出图形,研究∠ 与∠ 度数的比值是否与(1)中的结论相 DBC ABC 同,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考点:等腰梯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专题:压轴题。 分析: (1)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计算出∠ ACB=∠ ABC,所以 AB=AC(等角对等边) ;由等腰三 角形的性质知∠ BAD=∠ BDA=75°,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找出图中角的等量关系,解答 即可; (2)根据旋转的性质,作∠ KCA=∠ BAC,过 B 点作 BK∥ 交 CK 于点 K,连接 DK,构建四边形 AC ABKC 是是等腰梯形,根据已知条件证明△ KCD≌BAD(SAS) △ ,再证明△ DKB 是正三角形,最后 根据是等腰梯形与正三角形的性质,求得∠ 与∠ 的度数并求出比值. ABC DBC 解答:解: (1)① BAC=90°时, 当∠ ∵BAC=2∠ ∠ ACB, ∴ACB=45°, ∠ 在△ ABC 中,∠ ABC=180°∠ ACB∠ BAC=45°, ∴ACB=∠ ∠ ABC, ∴ AB=AC(等角对等边) ; ② DAC=15°时, 当∠ ∠ DAB=90°15°=75°,∵ BD=BA, ∴BAD=∠ ∠ BDA=75°, ∴DBA=180°75°75°=30°, ∠ ∴DBC=45°30°=15°,即∠ ∠ DBC=15°, ∴DBC 的度数为 15°; ∠ ③∠ ∵DBC=15°,∠ ABC=45°, ∴DBC=15°:∠ ∠ ABC=45°=1:3, ∴DBC 与∠ 度数的比值为 1:3. ∠ ABC (2)猜想:∠ 与∠ 度数的比值与(1)中结论相同. DBC ABC 证明:如图 2,作∠ KCA=∠ BAC,过 B 点作 BK∥ 交 CK 于点 K,连接 DK. AC ∴ 四边形 ABKC 是等腰梯形, ∴ CK=AB, ∵ DC=DA, ∴DCA=∠ ∠ DAC, ∵KCA=∠ ∠ BAC, ∴KCD=∠ ∠ 3,7 ∴KCD≌BAD, △ △ ∴2=∠ ∠ 4,KD=BD, ∴ KD=BD=BA=KC. ∵ AC, BK∥ ∴ACB=∠ ∠ 6, ∵KCA=2∠ ∠ ACB, ∴5=∠ ∠ ACB, ∴5=∠ ∠ 6, ∴ KC=KB, ∴ KD=BD=KB, ∴KBD=60°, ∠ ∵ACB=∠ ∠ 6=60°∠ 1, ∴BAC=2∠ ∠ ACB=120°2∠ 1, ∵1+(60°∠ ∠ 1)+(120°2∠ 1)+∠ 2=180°, ∴2=2∠ ∠ 1, ∴DBC 与∠ 度数的比值为 1:3. ∠ AB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是等腰梯形的判定与性质、正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 三角形的内角和. 湖北省荆州市[2011 年 8 月 3 日 22:10] 2010 北京卷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的正确解答是: 作∠KCA=∠BAC,过 B 点作 BK∥AC 交 CK 于点 K,连接 DK. ∵∠BAC≠90°∴四边形 ABKC 是等腰梯形 ∴CK=AB∠KCA=∠BAC ∵DC=AD(已知)∴∠DCA=∠DAC∴∠KCD=∠BAD,∴△KCD≌△BAD ∴KD=BD,∠2=∠4 ∴KD=BD=AB=KC, ∵∠KCA=∠BAC=2∠ACB ∴∠5=∠ACB, ∵BK∥AC ∴∠6=∠ACB, ∴∠6=∠5∴KC=KB ∴KB=KD=BD△KBD 是正三角形∴∠KBD=60° ∴∠ACB=60°-∠1,∠BAC=2∠ACB=120°-2∠1 ∴∠1+∠2+(60°-∠1)+(120°-2∠1)=180° ∴∠2=2∠1 ∴∠DBC 与∠ABC 度数的比值为 1:3 24、 (2011?北京)在?ABCD 中,∠ 的平分线交直线 BC 于点 E,交直线 DC 于点 F. BAD (1)在图 1 中证明 CE=CF; (2)若∠ ABC=90°,G 是 EF 的中点(如图 2) ,直接写出∠ BDG 的度数; (3)若∠ ABC=120°,FG∥ CE,FG=CE,分别连接 DB、DG(如图 3) ,求∠ BDG 的度数.8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菱 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计算题;证明题。 分析: (1)根据 AF 平分∠ BAD,可得∠ BAF=∠ DAF,利用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求证 ∠ CEF=∠ F.即可 (2)根据∠ ABC=90°,G 是 EF 的中点可直接求得. (3)分别连接 GB、GC,求证四边形 CEGF 是平行四边形,再求证△ ECG 是等边三角形. 由 AD∥ 及 AF 平分∠ 可得∠ BC BAD BAE=∠ AEB,求证△ BEG≌DCG,然后即可求得答案 △ 解答:解: (1)如图 1, ∵ 平分∠ AF BAD, ∴BAF=∠ ∠ DAF, ∵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BC,AB∥ AD∥ CD, ∴DAF=∠ ∠ CEF,∠ BAF=∠ F, ∴CEF=∠ ∠ F. ∴ CE=CF. (2)∠ BDG=45° (3)解:连接 GC、BG [注释: 菁优网解析有错,现已改正。] ∵ 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ABC=120° ∵ 平分 BAD AF ∴DAF=∠ ∠ DFA=30° ∴ AD=BC=DF ∵ CE , FG=CE, CE=CF FG∥ ∴ 四边形 EGFC 为菱形 ∴ EG=CG ∠ BEG=∠ DCG=120° ∵ BE=BC-EC=AD-EC=DF-EC=DF-CF=DC ∴BEG≌DCG △ △ ∴ BG=DG ∠ BGD=∠ BGE+∠ EGD=∠ DGC+∠ EGD=60° ∴BDG=60° ∠解法二:9 如图,延长 AB、FG,交于 H, 连接 HD 易证四边形 AHFD 为平行四边形 ∵ABC=120°, AF 平分∠ ∠ BAD ∴DAF=30°, ∠ ∠ ADC=120°, ∠ DFA=30° ∴DAF 为等腰三角形 △ ∴ AD=DF ∴ 平行四边形 AHFD 为菱形 ∴ADH, △ △ DHF 为全等的等边三角形 ∴ DH=DF ∠ BHD=∠ GFD=60° ∵ FG=CE , CE=CF,CF=BH ∴ BH=GF ∴ BHD 与△ △ GFD 全等 ∴BDH=∠ ∠ GDF ∴BDG=∠ ∠ BDH+∠ HDG=∠ GDF+∠ HDG=60° A DB HC E G F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与性质,菱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应用时要认真领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要根 据条件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 (2008 海淀一模)23、已知:如图,AC 是⊙ 的直径,AB 是弦,MN 是过点 A 的直线,AB O 等于半径长. (1)若∠ BAC=2∠ BAN,求证:MN 是⊙ 的切线. O (2)在(1)成立的条件下,当点 E 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中点时,在 AN 上截取 AD=AB, 连接 BD、BE、DE,求证:△ BED 是等边三角形.考点: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证明题。 分析: (1)连接 OB.由 AC 是⊙ 的直径,AB 是弦且等于半径长,易证△ O AOB 为等边三角形, 得到∠ BAC=2∠ BAN=60°,得∠ BAN=30°,所以∠ CAN=∠ BAC+∠ BAN=90°; (2)连接 AE,由 E 是弧 AB 的中点,根据弧相等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和弧的度数与它所对圆心 角的度数的关系得到∠ BAE=∠ ABE=15°, 则 ∠ DAE=15°, 易 证 △ ABE≌ADE . 则 BE=DE , △ ∠ EDA=∠ ABE=15°,得到∠ BDE=∠ EBD=(180°30°30°)÷2=60°,即可判断△ BED 是等边三角形.10 解答:证明: (1)连接 OB.如图, ∵ 是⊙ 的直径,AB 是弦且等于半径长, AC O ∴ OA=OB=AB, ∴AOB 为等边三角形, △ ∴OAB=60°, ∠ ∵BAC=2∠ ∠ BAN=60°, ∴BAN=30°, ∠ ∴CAN=∠ ∠ BAC+∠ BAN=90°, 即 AC⊥ MN, 所以 MN 是⊙ 的切线; O (2)连接 AE,OE,如图, ∵ 是弧 AB 的中点, E ∴BAE=∠ ∠ ABE=15°, ∴DAE=15°, ∠ 易证△ ABE≌ADE. △ ∴ BE=DE,∠ EDA=∠ ABE=15°. ∴BDE=∠ ∠ EBD=(180°30°30°)÷2=60°. ∴BDE 是等边三角形. △点评: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与性质:过半径的外端点与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圆的 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也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的推论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2008 海淀一模)25、已知:如图,一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 P 放在正方形 ABCD 的 AB 边上, 并且使一条直角边经过点 C,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与 AD 交于点 Q. (1)请你写出此时图形中成立的一个结论(任选一个) . (2)当点 P 满足什么条件时,有 AQ+BC=CQ?请证明你的结论. (3)当点 Q 在 AD 的什么位置时,可证得 PC=3PQ?并写出论证的过程.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 分析: (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判断; (2)连接 CQ,延长 QP,交 CB 的延长线于点 E.可证△ APQ≌BPE.即可证得:CQ=CE,据此 △ 即可证得; (3)首先证得:△ APQ∽BCP,然后对三角形的对应边,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 △11 解答:解: (1)△ APQ∽BCP. △ (答案不唯一) (2)当 P 为 AB 中点时,有 AQ+BC=CQ. 证明:连接 CQ,延长 QP,交 CB 的延长线于点 E. 可证△ APQ≌BPE. △ 则 AQ=BE,PQ=PE. 又因为 CP⊥ QE,可得 CQ=CE, 所以 AQ+BC=CQ. (3)当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时,有 PC=3PQ. 证明:在正方形 ABCD 中,∠ B=90°,AD=BC=AB. A=∠ 又因为直角三角板的顶点 P 在边 AB 上, 所以∠ 2=180°∠ 1+∠ QPC=90°. 因为 Rt△ CBP 中,∠ 2=90°, 3+∠ 所以∠ 3. 1=∠ 所以△ APQ∽BCP. △ 所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因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所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合题意, 舍去) . 所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所以 PC=3PQ.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确进行讨论是关键.(2008 海淀二模)23、已知:△ ABC. (1)如果 AB=AC,D、E 是 AB、AC 上的点,若 AD=AE,请你写出此图中的另一组相等的线段; (2)如果 AB>AC,D、E 是 AB、AC 上的点,若 BD=CE,请你确定 DE 与 BC 的数量关系,并 证明你的结论.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 (1)根据等式的性质,则 DB=EC; (2)过 E 点作 EF∥ AB,且 EF=DB,连接 BF.作∠ 的平分线 EN 交 BC 于 N,连接 NF.根据 CEF SAS 可以证明△ ENF≌ENC,所以 NF=NC,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 △ 四边形 BDEF 是平行四边形.故 DE=BF.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判断. 解答:解: (1)DB=EC; (2)结论:DE<BC. 过 E 点作 EF∥ AB,且 EF=DB,连接 BF. 分) (3 作∠ 的平分线 EN 交 BC 于 N,连接 NF(4 分) CEF 因 DB=EF,又因 DB=EC,则 EF=EC. 因 EN 平分∠ CEF,所以∠ FEN=∠ CEN. 在△ ENF 和△ ENC 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所以△ ENF≌ENC, △ 所以 NF=NC,12 因 DB∥ EF,DB=EF, 所以四边形 BDEF 是平行四边形.故 DE=BF. 在△ BFN 中,因 BN+FN>BF, 所以 BN+FN>DE. 所以 DE<BC.点评:此题综合运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三边 关系.能够巧妙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008 海淀二模)25、根据所给的图形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 1,△ ABC 中,AB=AC,∠ BAC=90°,AD⊥ 于 D,把△ BC ABD 绕点 A 旋转,并拼接成一 个与△ ABC 面积相等的正方形,请你在图中完成这个作图; (2)如图 2,△ ABC 中,AB=AC,∠ BAC=90°,请你设计一种与(1)不同的方法,将这个三角 形拆分并拼接成一个与其面积相等的正方形,画出利用这个三角形得到的正方形; (3)设计一种方法把图 3 中的矩形 ABCD 拆分并拼接为一个与其面积相等的正方形,请你依 据此矩形画出正方形,并根据你所画的图形,证明正方形面积等于矩形 ABCD 的面积的结论.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作图―应用与 设计作图。 专题:探究型。 分析: (1)(2)根据图形旋转的性质及图形拼接前后面积不变画出图形即可; 、 (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先证出四边形 EFGC 是矩形,△ AHB∽GBC,由矩形的性质及相似三 △ 角形的性质可得出四边形 EFGC 是正方形,再由 BH∥ CE,HE∥ BC,BH=CE 可得 EFGC 是正方形, Rt△ BAH≌ CDE,S△BAH=S△CDE,根据 EF∥ Rt△ CGEH∥ 可得出 S△EFH=S△CGB,进而可得出结论. CB 解答:解: (1)如图 1; (2)如图 2,M、N 分别是 HE、GF 的中点; (3)如图 4,设 AB=aBC=b ① 以点 B 为圆心,以 BH=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半径画弧,交 AD 于 H; ② C 点作 CE∥ 交 AD 的延长线于 E,过点 C 作 CG⊥ 于点 G; 过 BH BH ③ E 点作 EF⊥ 于 E,交 BH 的延长线于 F,则正方形 EFGC 为所求. 过 CE 证明: 易证四边形 EFGC 是矩形, 可证△ AHB∽GBC, △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G=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3 ∴ 四边形 EFGC 是正方形.∵ CE,HE∥ BH∥ BC, ∴ 四边形 BCEH 是平行四边形. ∴ BH=CE. ∴ EFGC 是正方形. 易证 Rt△ BAH≌ CDE. Rt△ ∴△BAH=S△CDE. S ∵ CGEH∥ EF∥ CB, ∴FEH=∠ ∠ GCB. 又∵EFH=∠ ∠ CGB=90°,EF=CG, ∴EFH≌CGB. △ △ ∴△EFH=S△CGB. S ∴ 正方形 EFGC=S 矩形 ABCD. S ∴ 四边形 EFCG 为所求.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涉及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 性质及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熟知以上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09 海淀一模)24、在课外小组活动时,小慧拿来一道题(原问题)和小东、小明交流. 原问题:如图 1,已知△ ABC,∠ ACB=90°,∠ ABC=45°,分别以 AB、BC 为边向外作△ ABD 与△ BCE, 且 DA=DB,EB=EC,∠ ADB=∠ BEC=90°,连接 DE 交 AB 于点 F.探究线段 DF 与 EF 的数量关系. 小慧同学的思路是:过点 D 作 DG⊥ 于 G,构造全等三角形,通过推理使问题得解. AB 小东同学说:我做过一道类似的题目,不同的是∠ ABC=30°,∠ ADB=∠ BEC=60 度. 小明同学经过合情推理,提出一个猜想,我们可以把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 请你参考小慧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这三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1)写出原问题中 DF 与 EF 的数量关系; (2)如图 2,若∠ ABC=30°,∠ ADB=∠ BEC=60°,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到的 结论是否发生变化?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如图 3,若∠ ADB=∠ BEC=2∠ ABC,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 否发生变化?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14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阅读型。 分析:本题的解题思路是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来求解.先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 形的性质得到一些隐含的条件,然后根据所得的条件来证明所构建的三角形的全等;再根据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出 DF=EF 的猜想. 解答:解: (1)DF=EF. (2)猜想:DF=FE.证明:过点 D 作 DG⊥ 于 G,则∠ AB DGB=90 度. ∵ DA=DB,∠ ADB=60 度. ∴ AG=BG,△ DBA 是等边三角形. ∴ DB=BA. ∵ACB=90°,∠ ∠ ABC=30°, ∴ A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B=BG. ∴DBG≌BAC. △ △ ∴ DG=BC. ∵ BE=EC,∠ BEC=60°, ∴EBC 是等边三角形. △ ∴ BC=BE,∠ CBE=60 度. ∴ DG=BE,∠ ABE=∠ ABC+∠ CBE=90°. ∵DFG=∠ ∠ EFB,∠ DGF=∠ EBF, ∴DFG≌EFB. △ △ ∴ DF=EF. (3)猜想:DF=FE.证法一: 过点 D 作 DH⊥ 于 H, AB 连接 HC, HE 交 CB 于 K, DHB=90 度. HE, 则∠ ∵ DA=DB, ∴ AH=BH,∠ HDB. 1=∠ ∵ACB=90°, ∠ ∴ HC=HB. ∵ EB=EC,HE=HE, ∴HBE≌HCE. △ △ ∴2=∠ ∠ 3,∠ BEH. 4=∠15 ∴ BC. HK⊥ ∴BKE=90°. ∠ ∵ADB=∠ ∠ BEC=2∠ ABC, ∴HDB=∠ ∠ BEH=∠ ABC. ∴DBC=∠ ∠ DBH+∠ ABC=∠ DBH+∠ HDB=90°, ∠ EBH=∠ EBK+∠ ABC=∠ EBK+∠ BEK=90°. ∴ HE,DH∥ DB∥ BE. ∴ 四边形 DHEB 是平行四边形. ∴ DF=EF.证法二:分别过点 D、E 作 DH⊥ 于 H,EK⊥ 于 K,连接 HK,则 AB BC ∠ DHB=∠ EKB=90 度. ∵ACB=90°, ∠ ∴ AC. EK∥ ∵ DA=DB,EB=EC, ∴ AH=BH,∠ HDB, 1=∠ CK=BK,∠ BEK. 2=∠ ∴ AC. HK∥ ∴ H、K、E 在同一条直线上. 点 下同证法一. 点评: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等知识点,在做题时要注意隐含条件的运用. (2009 海淀二模)25、已知:在四边形 ABCD 中,AD∥ BC,∠ BAC=∠ D,点 E、F 分别在 BC、CD 上,且∠ AEF=∠ ACD,试探究 AE 与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 (1)如图 1,若 AB=BC=AC,则 AE 与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如图 2,若 AB=BC,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猜想,并加以证明; (3)如图 3,若 AB=kBC,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猜想不用证明.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探究型。 分析: (1)中所给的是最特殊的一种情况,但对整个题来说,要从(1)中找到基本的解题思 路,此题难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证明线段相等.虽然(1)中没有要求步骤,但能正确16 的解出(1)可以给(2)和(3)定一个基调; (2)是将(1)中的等边三角形变为等腰三角形,但起关键作用的条件没变,任然可以仿照 (1)中的方法去做; (3)中将三角形变为更一般的三角形,但和(1)比较起来还是有两个条件没变,而利用这 两个条件能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利用相似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出结论. 解答:解: (1)AE=EF; 证明:如图:过点 E 作 EH∥ 交 AC 于点 H. AB 则∠ BAC+∠ AHE=180°,∠ BAC=∠ CHE, ∵ AB=BC=AC,∴BAC=∠ ∠ ACB=60°, ∴CHE=∠ ∠ ACB=∠ B=60°, ∴ EH=EC. ∵ BC,∴FCE=180°∠ AD∥ ∠ B=120°, 又∠ AHE=180°∠ BAC=120°, ∴AHE=∠ ∠ FCE, ∵AOE=∠ ∠ COF,∠ AEF=∠ ACF,∴EAC=∠ ∠ EFC, ∴AEH≌FEC, △ △ ∴ AE=EF; (2)猜想: (1)中的结论是没有发生变化. 证明:如图:过点 E 作 EH∥ 交 AC 于点 H,则∠ AB BAC+∠ AHE=180°,∠ BAC=∠ CHE, ∵ AB=BC∴BAC=∠ ∠ ACB ∴CHE=∠ ∠ ACB∴ EH=EC ∵ BC∴D+∠ AD∥ ∠ DCB=180°. ∵BAC=∠ ∠ ∠ D∴AHE=∠ DCB=∠ ECF ∵AOE=∠ ∠ COF,∠ AEF=∠ ACF, ∴EAC=∠ ∠ EFC,∴AEH≌FEC, △ △ ∴ AE=EF; (3)猜想: (1)中的结论发生变化. 证明:过点 E 作 EH∥ 交 AC 于点 H. AB 由(2)可得∠ EAC=∠ EFC, ∵ BC,∠ AD∥ BAC=∠ D, ∴AHE=∠ ∠ DCB=∠ ECF, ∴AEH∽FEC, △ △ ∴ AE:EF=EH:EC, ∵ AB, EH∥ ∴ABC∽HEC, △ △ ∴ EH:EC=AB:BC=k, ∴ AE:EF=k,17 ∴ AE=kEF. 点评: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本题三问由特殊到一般,注意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关键抓住不变量,从而得出结论.本题难度很大.(2010 海淀一模)25、已知:△ AOB 中,AB=OB=2,△ COD 中,CD=OC=3,∠ ABO=∠ DCO.连接 AD、BC,点 M、N、P 分别为 OA、OD、BC 的中点. (1)如图 1,若 A、O、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 ABO=60°,则△ PMN 的形状是 ,此 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2)如图 2,若 A、O、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 ABO=2α,证明△ PMN∽BAO,并计算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的值(用含 α 的式子表示) ; (3)在图 2 中,固定△ AOB,将△ COD 绕点 O 旋转,直接写出 PM 的最大值.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确定圆的条件。 专题:综合题。 分析: (1)由于 AB=OB,CD=OC,∠ ABO=∠ DCO,且∠ ABO=60°,则△ AOB 和△ COD 都为等边三角 形,又 A、O、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则△ PMN 为等边三角形,AD=BC. (2) 连接 BM、 CN, 由于△ ABO 与△ MPN 都为等腰三角形, 且证得∠ MPN=∠ ABO, PMN∽BAO, 则△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值可在 Rt△ BMA 中求得. (3)结合图形,直接可写出△ COD 绕点 O 旋转后 PM 的最大值.解答:解: (1)连接 BM,CN, ∵AOB 中,AB=OB=2,△ △ COD 中,CD=OC=3,∠ ABO=60°, ∴APB 与∧ ∧ COD 是等边三角形, 又∵ M、N、P 分别为 OA、OD、BC 的中点, 点18 ∴ AC, BD, MBO=错误! BM⊥ CN⊥ ∠ 未找到引用源。 ABO=∠ ∠ NCO=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OCD=30°, ∠ ∴ PM=PN=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C, ∴PBM=∠ ∠ PMB,∠ PCN=∠ PNC, ∵BAO=∠ ∠ DCO=60°, ∴ CD, AB∥ ∴ABC+∠ ∠ DCB=180°, ∴MBP+∠ ∠ BCN=180°∠ ABM∠ DCN=120°, ∴BPM+∠ ∠ NPC=360°2(∠ MBP+∠ BCN)=120°, ∴MPN=60°, ∠ ∴PMN 是等边三角形, ∧ ∴ PM=PN=MN, ∵ AD=2MN,BC=2PM,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2)证明:连接 BM、CN. 由题意,得 BM⊥ OA,CN⊥ OD,∠ AOB=∠ COD=90°α. ∵ A、O、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B、O、D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BMC=∠ ∠ CNB=90°.∵ 为 BC 中点, P ∴ Rt△ 在 BMC 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在 Rt△ BNC 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PM=PN. ,∴ ∴ B、C、N、M 四点都在以 P 为圆心,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半径的圆上.∴MPN=2∠ ∠ MBN. 又∵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MPN=∠ ABO.∴PMN∽BAO. △ △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由题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在 Rt△ BMA 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AO=2AM,∴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说明: BO 的中点 R, 连 PR, PR=1/2CO=1.5 RM=1/2BA=1 取 三点共线,PM 有最大值.PM=1+1.5=2.5 PM=(AB+CD)÷2=(2+3)÷2=5/2. 当 CO∥AB 时, 即四边形 ABCO 是梯形时, P,R,M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确定条件,综合性强,较为复杂. (2010 海淀二模)2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B 的坐标为(0,2) ,点 D 在 x 轴的正半轴上,∠ ODB=30°,OE 为△ BOD 的中线,过 B、E 两点的抛物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与 x 轴相交于 A、F 两点(A 在 F 的左侧)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等边△ OMN 的顶点 M、N 在线段 AE 上,求 AE 及 AM 的长; (3)点 P 为△ ABO 内的一个动点,设 m=PA+PB+PO,请直接写出 m 的最小值,以及 m 取得最 小 值 时 , 线 段 AP 的19 长.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专题:代数几何综合题。 分析: (1)已知点 B 的坐标,可求出 OB 的长;在 Rt△ OBD 中,已知了∠ ODB=30°,通过解直角 三角形即可求得 OD 的长,也就得到了点 D 的坐标;由于 E 是线段 BD 的中点,根据 B、D 的 坐标即可得到 E 点的坐标;将 B、E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即可求得待定系数的值, 由此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 (2)过 E 作 EG⊥ 轴于 G,根据 A、E 的坐标,即可用勾股定理求得 AE 的长; x 过 O 作 AE 的垂线,设垂足为 K,易证得△ AOK∽AEG,通过相似三角形所得比例线段即可求得 △ OK 的长;在 Rt△ OMK 中,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即可求得 MK 的值,而 AK 的长可在 Rt△ AEK 中 由勾股定理求得,根据 AM=AKKM 或 AM=AK+KM 即可求得 AM 的长; (3)由于点 P 到△ ABO 三 顶 点 的 距 离 和 最 短 , 那 么 点 P 是 △ ABO 的 费 马 点 , 即 ∠ APO=∠ OPB=∠ APB=120°;易证得△ OBE 是等边三角形,那么 PA+PO+PB 的最小值应为 AE 的长; 求 AP 的长时,可作△ OBE 的外切圆(设此圆为⊙ ,那么⊙ 与 AE 的交点即为 m 取最小值时 Q) Q P 点的位置;设⊙ 与 x 轴的另一交点(O 点除外)为 H,易求得点 Q 的坐标,即可得到点 H Q 的坐标,也就得到了 AH 的长,相对于⊙ 来说,AE、AH 都是⊙ 的割线,根据割线定理即可 Q Q 求得 AP 的长. 解答:解: (1)过 E 作 EG⊥ 于 G(1 分) OD ∵BOD=∠ ∠ EGD=90°,∠ D, D=∠ ∴BOD∽EGD, △ △ ∵ B(0,2) ODB=30°, 点 ,∠ 可得 OB=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为 BD 中点, E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EG=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E 的坐标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分) 点 (2 ∵ 抛物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经过 B(0,2)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两点,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可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分) ;20 (2)∵ 抛物线与 x 轴相交于 A、F,A 在 F 的左侧, ∴ 点的坐标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AGE 中,∠ 在△ AGE=9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分) (4 过点 O 作 OK⊥ 于 K, AE 可得△ AOK∽AEG △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OMN 是等边三角形, △ ∴NMO=60° ∠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6 分) ; (写出一个给 1 分)(3)如图; 以 AB 为边做等边三角形 AO′ B,以 OA 为边做等边三角形 AOB′ ; 易证 OE=OB=2,∠ OBE=60°,则△ OBE 是等边三角形; 连接 OO′ 、BB′ 、AE,它们的交点即为 m 最小时,P 点的位置(即费马点) ; ′ ∵ OA=OB ,∠ OB=∠ B′ AOE=150°,OB=OE, ∴AOE≌B′ △ △ OB; ∴B′ ∠ BO=∠ AEO; 在 AE 上截取 EP′ =BP,又 OB=OE,∠ BO=∠ B′ AEO,则△ OPB≌OP′ △ E; ∴ OP=OP′ ;[注:三角形 OPP’为等边三角形,pp’=op’] ∴ PA+PB+PO=AP+OP′ E=AE; +P′ 即 m 最小=A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1 如图;作正△ OBE 的外接圆⊙ Q,根据费马点的性质知 ∠ BPO=120°,则∠ BPO+∠ BOP=120°,而∠ EBO=∠ EOB=60°; ∴PBE+∠ ∠ POE=180°,∠ BPO+∠ BEO=180°; 即 B、P、O、E 四点共圆; 易求得 Q(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则 H(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0) ; ∴ AH=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由割线定理得:AP?AE=OA?AH, 即:AP=OA?AH÷A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故:m 可以取到的最小值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当 m 取得最小值时,线段 AP 的长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如遇不同解法,请老师根据评分标准酌情给分)点评:此题是二次函数的综合类试题,涉及到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解直角三角形以及费马点位置的确定和性质,能力要求极高,难度很大. (2008 西城一模) 25.如图,正六边形 ABCDEF 中,点 M 在 AB 边上,∠FMH=120°,MH 与六边形外角的平分线 BQ交于点 H. (1)当点 M 不与点 A、B 重合时,求证:∠AFM=∠BMH. (2)当点 M 在正六边形 ABCDEF 一边 AB 上运动(点 M 不与点 B 重合)时,猜想 FM 与 MH 的数 量关系,并对猜想的结果加以证明. 考点:正多边形和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探究型.22 分析: (1) 先有正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六边形 ABCDEF 内角的度数, 再根据∠FMH=120°,A、M、B 在一条直线上,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2)①当点 M 与点 A 重合时,∠FMB=120°,MB 与 BQ 的交点 H 与点 B 重合,故可直接得出 结论; ②当点 M 与点 A 不重合时,连接 FB 并延长到 G,使 BG=BH,连接 MG,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 理可得出△MBH≌△MBG,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1)证明:∵六边形 ABCDEF 为正六边形, ∴每个内角均为 120°. ∵∠FMH=120°,A、M、B 在一条直线上, ∴∠AFM+∠FMA=∠FMA+∠BMH=60°, ∴∠AFM=∠BMH. (2)解:猜想:FM=MH. 证明:①当点 M 与点 A 重合时,∠FMB=120°,MB 与 BQ 的交点 H 与点 B 重合,有 FM=MH. ②当点 M 与点 A 不重合时,证法一:如图 1,连接 FB 并延长到 G,使 BG=BH,连接 MG. ∵∠BAF=120°,AF=AB, ∴∠AFB=∠FBA=30°. ∵{BH=BG∠MBH=∠MBGMB=MB, ∴△MBH≌△MBG, ∴∠MHB=∠MGB,MH=MG, ∵∠AFM=∠BMH,∠HMB+∠MHB=30°, ∴∠AFM+∠MGB=30°, ∵∠AFM+∠MFB=30°, ∴∠MFB=∠MGB. ∴FM=MG=MH.证法二:如图 2,在 AF 上截取 FP=MB,连接 PM. ∵AF=AB,FP=MB, ∴PA=AM ∵∠A=120°, ∴∠APM=12×(180°-120°)=30°, 有∠FPM=150°,23 ∵BQ 平分∠CBN, ∴∠MBQ=120°+30°=150°, ∴∠FPM=∠MBH, 由(1)知∠PFM=∠HMB, ∴△FPM≌△MBH. ∴FM=MH.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正多边形和圆,涉及到正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 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 (2008 西城二模) 25. 设点 E 是平行四边形 ABCD 的边 AB 的中点,F 是 BC 边上一点,线段 DE 和 AF 相交于点 P,点 Q 在线段 DE 上,且 AQ∥PC. (1)证明:PC=2AQ. (2)当点 F 为 BC 的中点时,试比较△PFC 和梯形 APCQ 面积的大小关系,并对你的结论加以 证明.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梯形. 专题:几何综合题. 分析:(1)延长 DE,CB,相交于点 R,作 BM∥PC,交 DR 于点 M.根据题意得∠AQE=∠EMB, 可证得△AEQ≌△BEM,△AED≌△BER.则 AD=BR=BC,再根据 BM∥PC,证出△RBM∽△RCP,即 可得出 PC=2AQ. (2) BN∥AF, RD 于点 N, 作 交 则△RBN∽△RFP. BN/PF=RB/RF=2/3. 则 还可证明△BNE≌△APE. 根 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S△PFC=S 梯形 APCQ.解答:(1)证明: 证法一:延长 DE,CB,相交于点 R,作 BM∥PC,交 DR 于点 M. ∵AQ∥PC,BM∥PC, ∴MB∥AQ. ∴∠AQE=∠EMB ∵E 是 AB 的中点,D、E、R 三点共线,∴AE=EB,∠AEQ=∠BEM. ∴△AEQ≌△BEM. ∴AQ=BM. 同理△AED≌△BER. ∴AD=BR=BC. ∵BM∥PC, ∴RBM∽△RCP,相似比是 1:2. ∴PC=2MB=2AQ.24 证法二:连接 AC,交 PQ 于点 K,易证△AKE∽△CKD, ∴AE/DC=AK/KC=1/2. ∵AQ∥PC. ∴△AKQ∽△CKP. ∵AK/KC=1/2, ∴AQ/PC=1/2, 即 PC=2AQ. (2)解:S△PFC=S 梯形 APCQ. 作 BN∥AF,交 RD 于点 N. ∴△RBN∽△RFP. ∵F 是 BC 的中点,RB=BC, ∴RB=2/3RF. ∴BN/PF=RB/RF=2/3. 易证△BNE≌△APE. ∴AP=BN. ∴AP=2/3PF. 因 PFC(视 PC 为底)与梯形 APCQ 的高的比等于△PFC 与△PQC 中 PC 边上的高的比, 易知等于 PF 与 AP 的比,于是可设△PFC 中 PC 边上的高 h1=3k,梯形 APCQ 的高 h2=2k.再设 AQ=a,则 PC=2a. ∴S△PFC=1/2×2ah1=3ka,S 梯形 APCQ=1/2(AQ+PC)h2=1/2(a+2a)?2k=3ka. 因此 S△PFC=S 梯形 APCQ.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和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难度较大. (2009 西城一模) 25. 已知:PA=2,PB=4,以 AB 为一边作正方形 ABCD,使 P、D 两点落在直线 AB 的两侧. (1)如图,当∠APB=45°时,求 AB 及 PD 的长; (2)当∠APB 变化,且其它条件不变时,求 PD 的最大值,及相应∠APB 的大小.考点:解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的性质. 专题:计算题. 分析:(1)作辅助线,过点 A 作 AE⊥PB 于点 E,在 Rt△PAE 中,已知∠APE,AP 的值,根据三角函数可将 AE,PE 的值求出,由 PB 的值,可求 BE 的值,在 Rt△ABE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 将 AB 的值求出; 求 PD 的值有两种解法,解法一:可将△PAD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90°得到△P'AB,可得 △PAD≌△P'AB, PD 长即为求 P′B 的长, Rt△AP′P 中, 求 在 可将 PP′的值求出, Rt△PP′B 在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将 P′B 的值求出;25 解法二:过点 P 作 AB 的平行线,与 DA 的延长线交于 F,交 PB 于 G,在 Rt△AEG 中,可求出 AG,EG 的长,进而可知 PG 的值,在 Rt△PFG 中,可求出 PF,在 Rt△PDF 中,根据勾股定理 可将 PD 的值求出; (2)将△PAD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90°,得到△P'AB,PD 的最大值即为 P'B 的最大值,故当 P'、P、B 三点共线时,P'B 取得最大值,根据 P'B=PP'+PB 可求 P'B 的最大值,此时 ∠APB=180°-∠APP'=135°.解答:解:(1)①如图,作 AE⊥PB 于点 E,∵△APE 中,∠APE=45°,PA=2, ∴AE=PE=2×22=1, ∵PB=4,∴BE=PB-PE=3, 在 Rt△ABE 中,∠AEB=90°, ∴AB=AE2+BE2=10.②解法一:如图,因为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可将 △PAD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90°得到△P'AB, 可得△PAD≌△P'AB,PD=P'B,PA=P'A. ∴∠PAP'=90°,∠APP'=45°,∠P'PB=90° ∴PP′=2PA=2, ∴PD=P′B=PP′2+PB2=22+42=25; 解法二:如图,过点 P 作 AB 的平行线,与 DA 的延长线交于 F,设 DA 的 延长线交 PB 于 G.在 Rt△AEG 中, 可得 AG=AEcos∠EAG=AEcos∠ABE=103,EG=13,PG=PE-EG=23. 在 Rt△PFG 中, 可得 PF=PG?cos∠FPG=PG?cos∠ABE=105,FG=1015. 在 Rt△PDF 中,可得, PD=PF2+(AD+AG+FG)2=(105)2+(10+=25.26 (2)如图所示,将△PAD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90° 得到△P'AB,PD 的最大值即为 P'B 的最大值, ∵△P'PB 中,P'B<PP'+PB,PP′=2PA=2,PB=4, 且 P、D 两点落在直线 AB 的两侧, ∴当 P'、P、B 三点共线时,P'B 取得最大值(如图)此时 P'B=PP'+PB=6,即 P'B 的最大值为 6. 此时∠APB=180°-∠APP'=135 度. 点评:考查综合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性质,进行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在解 题过称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确定 P′B 取得最大值时点 P′的位置. (2009 年西城区抽样测试) 25. △ABC 是等边三角形,P 为平面内一个动点,BP=BA,若 0°<∠PBC<180°,且∠PBC 的 平分线上一点 D 满足 DB=DA, (1)当 BP 和 BA 重合时(如图 1),∠BPD= ; (2)当 BP 在∠ABC 内部时(如图 2),求∠BPD; (3)当 BP 在∠ABC 外部时,请直接写出∠BPD,并画出相应的图形.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动点型. 分析:(1)由于 P,A 重合,DP=DB,∠DBP=∠DPB,因为 DB 是∠PBC 的平分线,因此,∠DBP=∠DPB=30°; (2) 本题可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来求解.连接 CD,BP=BC,BD 又是∠PBC 的平分线,三角 形 PBD 和 CBD 中又有一公共边,因此两三角形全 等,∠BPD=∠BCD,那么关键是求∠BCD 的 值,那么我们就要看∠BCD 和∠ACB 的关系了,可通过证明三角形 ACD 和 BCD 全等来得出,这27 两个三角 形中,BD=AD,BC=AC,有一条公共边 CD 因此∠BCD=∠ACD=30°,那么就求出∠BPD 的度数了; (3)同(2)的证法完全一样,步骤有 2 个,一是得出∠BCD 的度数,二是证明三角形 BPD 和 BCD 全等,同(2)完全一样. (当∠BPD 是钝角时,∠BPD=∠BCD=(360-60)÷2=150°,还是用的(2)中的三角形 BPD, BCD 全等,BCD,ACD 全等) 解答:解:(1)∠BPD=30°;(2)如图,连接 CD, ∵点 D 在∠PBC 的平分线上 ∴∠PBD=∠CBD ∵△ABC 是等边三角形 ∴BA=BC=AC,∠ACB=60° ∵BP=BA ∴BP=BC ∵BD=BD ∴△PBD≌△CBD ∴∠BPD=∠BCD ∵DB=DA,BC=AC,CD=CD ∴△BCD≌△ACD ∴∠BCD=∠ACD=12∠ACB=30° ∴∠BPD=30°; (3)∠BPD=30°或 150°图形如下:故填 30°.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通过全等三角形得出角相 等是解题的关键. 2010 西城一模28 24.如图 1,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AE⊥BC 于点 E,E 恰为 BC 的中点,tanB=2.(1)求证:AD=AE; (2)如图 2,点 P 在线段 BE 上,作 EF⊥DP 于点 F,连接 AF,求证:DF-EF= AF; (3)请你在图 3 中画图探究:当 P 为线段 EC 上任意一点(P 不与点 E 重合)时,作 EF 垂直 直线 DP,垂足为点 F,连接 AF,线段 DF、EF 与 AF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结 论.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证明题;探究型. 分析:(1)首先根据∠B 的正切值知:AE=2BE,而 E 是 BC 的中点,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对边 相等即可得证. (2)此题要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来求解;作 GA⊥AF,交 BD 于 G,通过证△AFE≌△AGD,来 得到△AF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EF=GD,由此得证. (3)辅助线作法和解法同(2),只不过结论有所不同而已. 解答:(1)证明:∵tanB=2, ∴AE=2BE; ∵E 是 BC 中点, ∴BC=2BE, 即 AE=BC; 又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则 AD=BC=AE;(2)证明:作 AG⊥AF,交 DP 于 G;(如图 2) ∵AD∥BC, ∴∠D=∠DPC; ∵∠AEP=∠EFP=90°, ∴∠PEF+∠EPF=∠PEF+∠AEF=90°, 即∠D=∠AEF=∠FPE; 又∵AE=AD,∠FAE=∠GAD=90°-∠EAG, ∴△AFE≌△AGD, ∴AF=AG,即△AF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EF=DG; ∴FG= AF,且 DF=DG+GF=EF+FG, 故 DF-EF= AF;29 (3)解:如图 3,①当 EP≤2BC 时,DF+EF= AF,解法同(2). ②当 EP>2BC 时,EF-DF= AF.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适中,正确 地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010 西城二模 24. 在△ABC 中,点 P 为 BC 的中点.(1)如图 1,求证:AP<(AB+AC);(2)延长 AB 到 D,使得 BD=AC,延长 AC 到 E,使得 CE=AB,连接 DE. ①如图 2,连接 BE,若∠BAC=60°,请你探究线段 BE 与线段 AP 之间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 结论,并加以证明; ②请在图 3 中证明:BC≥ DE.考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专题:分类讨论. 分析:(1)可通过构建平行四边形求解;延长 AP 至 H,使 PH=AP;则 AH、BC 互相平分,四 边形 ABHC 是平行四边形; 在△ACH 中,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知: AH<AC+CH, HC=AB, 而 AH=2AP, 等量代换后即可证得所求的结论; (2)① 可按照(1)题的思路求解;过 B 作 AE 的平行线,交 DE 于 H,连接 AH、CH;易知 AD=AE, 若∠BAC=60°, 则△ADE 是等边三角形, 易证得 △DBH 也是等边三角形, 此时 DB=BH=AC, 则四边形 ABHC 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则四边形 ABHC 是平行四边形;由此可证得 P 是平行 四边形 ABHC 对角线的交点,且 AH=2AP;下面可通过证△DBE≌△DHA 得出 AH=DE,从而得出 DE=2AP 的结论; ②分两种情况: 一、AB=AC 时,由题意易知 AB=AC=BD=CE,则 BC 是三角形 ADE 的中位线,此时 DE=2BC; 二、AB≠AC 时,仿照①的思路,可以 BC、BD 为边作平行四边形 DBCG,连接 GE;易证得 △ABC≌△CEG, AB=GE; 则 而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易知 BC=DG, 那么在等腰△DGE 中, DG=GE,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知:DG+GE>DE,即 2BC>DE;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即可证得所求的结论.30 解答:(1)证明:延长 AP 至 H,使得 PH=AP,连接 BH、HC,PH;∵BP=PC; ∴四边形 ABHC 是平行四边形; ∴AB=HC; 在△ACH 中,AH<HC+AC; ∴2AP<AB+AC; 即 AP< (AB+AC)(2)①答:BE=2AP. 证明:过 B 作 BH∥AE 交 DE 于 H,连接 CH、AH; ∴∠1=∠BAC=60°; ∵DB=AC,AB=CE, ∴AD=AE, ∴△AED 是等边三角形,∴∠D=∠1=∠2=∠AED=60°; ∴△BDH 是等边三角形; ∴BD=DH=BH=AC; ∴四边形 ABHC 是平行四边形; ∵点 P 是 BC 的中点, ∴AH、BC 互相平分于点 P,即 AH=2AP; 在△ADH 和△EDB 中,{AD=ED∠D=∠DDH=DB; ∴△ADH≌△EDB; ∴AH=BE=2AP; ②证明:分两种情况: )当 AB=AC 时, ∴AB=AC=DB=CE;31 ∴BC= DE; )当 AB≠AC 时, 以 BD、BC 为一组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BDGC(如图) ∴DB=GC=AC,∠BAC=∠1,BC=DG, ∵AB=CE; ∴△ABC≌△CEG; ∴BC=EG=DG; 在△DGE 中,DG+GE>DE; ∴2BC>DE,即 BC> DE;综上所述,BC≥DE.点评:此题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综合性强,难度较大.2008 东城一模 25.已知△ABC 中,AB=AC=3,∠BAC=90°,点 D 为 BC 上一点,把 一个足够大的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 D 处.(1)如图①,若 BD=CD,将三角板绕点 D 逆时针旋转,两条直角边分别交 AB、AC 于点 E、点 F,求出重叠部分 AEDF 的面积(直接写出结果). (2)如图②,若 BD=CD,将三角板绕点 D 逆时针旋转,使一条直角边交 AB 于点 E、另一条直 角边交 AB 的延长线于点 F,设 AE=x,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y,求出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 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3)若 BD=2CD,将三角板绕点 D 逆时针旋转,使一条直角边交 AC 于点 F,另一条直角边交 射线 AB 于点 E.设 CF=x(x>1),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y,求出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 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32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实际问题列一次函数关系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旋转的性质. 分析:(1)由旋转的性质可得出重叠部分 AEDF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 ABC 面积的一半. (2)过点 D 作 DM⊥AB,则 y= BE?DM= 且 x≠ ). (3) 分两种情况: ①如图①, 连接 AD, 过点 D 分别作 AB、 的垂线, AC 垂足为 M, 则 y= x+ N. (1<x≤2); ②如图②,过点 D 作 AC 的垂线,垂足为 N,则 y=9/2x(2<x≤3). (3-x)?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x)(0≤x≤3解答:解:(1)S 四边形 AEDF=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过点 D 作 DM⊥AB,垂足为点 M,y= BE?DM= (0≤x≤3 且 x≠ ).(3-x)?=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x)(3)①如图①,连接 AD,过点 D 分别作 AB、AC 的垂线,垂足为 M,N. ∵AB=AC=3,∠BAC=90°, ∴BC=3 . ∵BD=2CD, ∴BD=2 ,CD . 易得 DN=1,DM=2, 易证∠1=∠2, ∵∠DME=∠DNF=90°, ∴△DME∽△DNF. ∴ME/FN=DM/DN. ∴ME=2(x-1). ∴AE=2(x-1)+1=2x-1. ∴y=S△ADE+S△ADF= (2x-1)?2+ (3-x)?1= x+ (1<x≤2).②如图②,过点 D 作 AC 的垂线,垂足为 N, ∵AB=AC=3,∠BAC=90°, ∴BC=3 . ∵BD=2CD,∴BD=2 ,CD= .33 易得 DN=1,∴y=S△ABC-S△CDF=9/2-x?1=9/2-x(2<x≤3).∴y=x+(1<x≤2)9/2-x(2<x≤3)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旋转的性质以及根据实际问题列一次函数的关系式.2009 东城一模 25. 请阅读下列材料: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即如图 1,若弦 AB、CD 交于点 P, 则 PA?PB=PC?PD.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解决下列问题.已知⊙O 的半径为 2,P 是⊙O 内一点,且 OP=1,过点 P 任作-弦 AC,过 A、C 两点分别作⊙O 的切线 m 和 n,作 PQ⊥m 于点 Q,PR⊥n 于点 R.(如图 2) (1)若 AC 恰经过圆心 O,请你在图 3 中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并计算:1/PQ+1/PR 的值; (2)若 OP⊥AC,请你在图 4 中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并计算:1/PQ+1/PR 的值; (3)若 AC 是过点 P 的任一弦(图 2),请你结合(1)(2)的结论,猜想:1/PQ+1/PR 的值, 并给出证明. 考点:相交弦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阅读型. 分析:(1)由于 AC 过圆心,那么 Q,A 重合,R,C 重合,可根据 OP 和半径的长求出 PA,PC 的长,即 PQ,PR 的长.由此可得出所求的结论; (2)连接 OA,不难得出 OA∥PQ,那么可得出∠OAP=∠APQ,可先在直角三角形 OAP 中,求出 ∠OAP 的度数和 AP 的长,进而可在直角三角形 APQ 中求出 PQ 的长,同理可求出 PR 的长,即 可求出所求的结论;(本题还可通过证△ADP 和△PAQ 相似,得出 1/PQ 的值,同理可连接 CD 得出 1/PR 的值)34 (3)本题要通过相似三角形来求解.过点 A 作直径交⊙O 于点 E,连接 EC,通过相似三角形 △AEC∽△PAQ,得出关于 AC,PQ,AE,AP 的比例关系式,同理可求出 AC,PR,AE,PC 的比 例关系式,两式联立可得出 1/PQ+1/PR 的表达式,然后根据相交弦定理即可证得所求的结论. (第二种证法和(2)的第二种求法完全相同.)解答:解:(1)AC 过圆心 O,且 m,n 分别切⊙O 于点 A,C,∴AC⊥m 于点 A,AC⊥n 于点 C. ∴Q 与 A 重合,R 与 C 重合. ∵OP=1,AC=4, ∴1/PQ+1/PR=1+1/3=4/3. (2)连接 OA,∵OP⊥AC 于点 P,且 OP=1,OA=2, ∴∠OAP=30°. ∴AP=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OA⊥直线 m,PQ⊥直线 m, ∴OA∥PQ,∠PQA=90°. ∴∠APQ=∠OAP=30°. ∴AP=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OA⊥直线 m,PQ⊥F 直线 m, ∴OA∥PQ,∠PQA=90°. ∴∠APQ=∠OAP=30°. 在 Rt△AQP 中,PQ=3/2,同理,PR=3/2, ∴1/PQ+1/PR=2/3+2/3=4/3. (3)猜想 1/PQ+1/PR=4/3.证明:过点 A 作直径交⊙O 于点 E,连接 EC,35 ∴∠ECA=90°. ∵AE⊥直线 m,PQ⊥直线, ∴AE∥PQ 且∠PQA=90°. ∴∠EAC=∠APQ. ∴△AEC∽△PAQ. ∴AC/PQ=AE/AP① 同理可得:AC/PR=AE/PC② ①+②,得: AC/PQ+AC/PR=AE/AP+AE/PC ∴1/PQ+1/PR=AE/AC(1/AP+1/PC) =(AE/AC) ? (PC+AP)/(AP?PC) = AE/(AP?PC). 过 P 作直径交⊙O 于 M,N, 根据阅读材料可知:AP?PC=PM?PN=3, ∴1/PQ+1/PR=4/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和相交弦定理的应用,根据相似三角形得出与所求相关的 线段成比例是解题的关键. 2009 东城二模 25. 如图,在直角梯形 ABCD 中,AD∥BC,DC⊥BC,AB=10,AD=6,DC=8,BC=12,点 E 在下底边 BC 上,点 F 在 AB 上. (1) EF 平分直角梯形 ABCD 的周长, BE 的长为 x, 若 设 试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BEF 的面积; (2)是否存在线段 EF 将直角梯形 ABCD 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 BE 的长;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线段 EF 将直角梯形 ABCD 的周长分为 1:2 两部分,将△BEF 的面积记为 S1,五边形 AFECD 的面积记为 S2,且 S1:S2=K 求出 k 的最大值.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直角梯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综合题;开放型. 分析:(1)由已知,得梯形周长=36,高=8,面积=72.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BEF 的面积, 只需求 FG 即可; (2)根据函数关系式无解,知不存在线段 EF 将直角梯形 ABCD 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 (3)由已知易知,线段 EF 将直角梯形 ABCD 的周长分为 1:2 两部分,只能是 FB+BE 与 FA+AD+DC+CE 的比是 1:2,则有 k=S1:S2=S1/(72-S1),要使 k 取最大值,只需 S1 取最大值, 根据 S△BEF=1/2BE?FG=-2/5 x2+36/5 x (8≤x≤12),求出 S1 取最大值 72/5.得出 k 的最大值是 1/4.解答:36 解:(1)由已知,得梯形周长=36,高=8,面积=72. 过点 F 作 FG⊥BC 于点 G,过点 A 作 AK⊥BC 于点 K, 则△BFG∽△BAK 可得 FG=4/5 (18-x) S△BEF=1/2 BE?FG=-2/5 x2+36/5 x (8≤x≤12)(3 分) (2)不存在.(4 分) 2 由(1)-2/5 x +36/5 x = 36, 整理得:(x-9)2 =-9,此方程无解.(5 分) 不存在线段 EF 将直角梯形 ABCD 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 (3)由已知易知,线段 EF 将直角梯形 ABCD 的周长分为 1:2 两部分,只能是 FB+BE 与 FA+AD+DC+CE 的比是 1:2.(6 分) k=S1:S2=S1/(72-S1)要使 k 取最大值,只需 S1 取最大值. 与(1)同理,FG=4/5 (12-x)S1=1/2 BE?FG=-2/5 x2+24/5 x (2≤x<12), 当 x=6 时,S1 取最大值 7/25.此时 k=1/4 ∴k 的最大值是 1/4.(8 分) 点评:本题结合直角梯形的性质考查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注意此题三角形边与面积,梯形 周长,高,面积相互间的关系.2010 东城一模 25. 如图,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与 BD 相交于点 M,正方形 MNPQ 与正方形 ABCD 全等,射线 MN 与 MQ 不过 A、B、C、D 四点且分别交 ABCD 的边于 E、F 两点, (1)求证:ME=MF; (2)若将原题中的正方形改为矩形,且 BC=2AB=4,其他条件不变,探索线段 ME 与线段 MF 的数量关系.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37 专题:几何综合题. 分析: (1) 求简单的线段相等, 可证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M 分别作 MG⊥BC 于 G, 故 MH⊥CD于 H,易得 MG=MH,而∠EMG、∠FMH 都是∠GMF 的余角,由此可证得∠EMG=∠FMH,即可证得 △MGE≌△MHF,由此得证. (2)此题要分四种情况讨论: ① 当 MN 交 BC 于点 E,MQ 交 CD 于点 F 时;此种情况与(1)类似,不同的是(1)题用到的 是全等, 而此题运用的是相似, 过点 M 作 MG⊥BC 于点 G, MH⊥CD 于点 H, 通过证△MGE∽△MHF, 得到关于 ME、MF、MG、MH 的比例关系式,联立矩形的性质及 BC、AB 的比例关系,即可求得 ME、 MF 的比例关系; ②当 MN 的延长线交 AB 于点 E,MQ 交 BC 于点 F 时.解法同①; ③当 MN、MQ 两边都交边 BC 于 E、F 时,过 M 作 MH⊥BC 于 H,由于 M 是 AC 的中点,且已知 AB 的长,即可求得 MH=1,在 Rt△EMF 中,MH⊥EF,易证得△MEH∽△FEM,△FMH∽△FEM.可得 ME/FE=MH/FM,FM/FE=MH/EM.将 MH=1 代入上述两式,然后联立勾股定理即可得到 ME、MF 的 关系式; ④当 MN 交 BC 边于 E 点,MQ 交 AD 于点 F 时.可延长 EM 交 BC 于 G,易证得△MED≌△MGB,即 可得 ME=MG,那么这种情况下与③完全相同,即可得解.解答:(1)证明:过点 M 作 MG⊥BC 于点 G,MH⊥CD 于点 H.∴∠MGE=∠MHF=90°. ∵M 为正方形对角线 AC、BD 的交点,∴MG=MH. 又∵∠1+∠GMQ=∠2+∠GMQ=90°, ∴∠1=∠2. 在△MGE 和△MHF 中 ∠1=∠2, MG=MH, ∠MGE=∠MHF. ∴△MGE≌△MHF. ∴ME=MF.(3 分)(2)解:①当 MN 交 BC 于点 E,MQ 交 CD 于点 F 时. 过点 M 作 MG⊥BC 于点 G,MH⊥CD 于点 H.38 ∴∠MGE=∠MHF=90°. ∵M 为矩形对角线 AC、BD 的交点, ∴∠1+∠GMQ=∠2+∠GMQ=90°. ∴∠1=∠2. 在△MGE 和△MHF 中, ∠1=∠2 ∠MGE=∠MHF ∴△MGE∽△MHF. ∴ME/MF=MG/MH. ∵M 为矩形对角线 AB、AC 的交点,∴MB=MD=MC 又∵MG⊥BC,MH⊥CD,∴点 G、H 分别是 BC、DC 的中点. ∵BC=2AB=4, ∴MG=1/2AB,MH=1/2BC. ∴ME/MF=1/2.(4 分) ②当 MN 的延长线交 AB 于点 E,MQ 交 BC 于点 F 时.过点 M 作 MG⊥AB 于点 G,MH⊥BC 于点 H. ∴∠MGE=∠MHF=90°. ∵M 为矩形对角线 AC、BD 的交点, ∴∠1+∠GMQ=∠2+∠GMQ=90°. ∴∠1=∠2. 在△MGE 和△MHF 中, ∠1=∠2, ∠MGE=∠MHF. ∴△MGE∽△MHF. ∴ME/MF=MG/MH. ∵M 为矩形对角线 AC、BD 的交点, ∴MB=MA=MC. 又∵MG⊥AB,MH⊥BC,∴点 G、H 分别是 AB、BC 的中点. ∵BC=2AB=4,∴MG=1/2BC,MH=1/2AB. ∴ME/MF=2.(5 分)39 ③当 MN、MQ 两边都交边 BC 于 E、F 时. 过点 M 作 MH⊥BC 于点 H. ∴∠MHE=∠MHF=∠NMQ=90°. ∴∠1=∠3,∠2=∠4. ∴△MEH∽△FEM,△FMH∽△FEM. ∴ME/FE=MH/FM,FM/FE=MH/EM. ∵M 为矩形对角线 AC、BD 的交点, ∴点 M 为 AC 的中点. 又∵MH⊥BC, ∴点 M、H 分别是 AC、BC 的中点. ∵BC=2AB=4, ∴AB=2. ∴MH=1. ∴1/ME=FM/(MH?EF)=FM/EF,1/MF=EM/(MH?EF)=EM/EF. ∴1/ME2+1/MF2=(FM2+EM2)/EF2=1.(6 分) ④当 MN 交 BC 边于 E 点,MQ 交 AD 于点 F 时. 延长 FM 交 BC 于点 G. 易证△MED≌△MGB.∴MF=MG. 同理由③得 1/MG2+1/ME2=1. ∴1/ME2+1/MF2=1.(7 分) 综上所述:ME 与 MF 的数量关系是 ME/MF=1/2 或 ME/MF=2 或 1/ME2+1/MF2=1.点评:此题考查了正方形、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由于 (2)题的情况较多,做到不漏解是此题的难点.2010 东城二模 25. 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1,直线 l1∥直线 l2,l1 与 l2 之间的距离为 1,l1、l2 与正方 形 ABCD 的边总有交点. (1)如图 1,当 l1⊥AC 于点 A,l2⊥AC 交边 DC、BC 分别于 E、F 时,求△EFC 的周长; (2)把图 1 中的 l1 与 l2 同时向右平移 x,得到图 2,问△EFC 与△AMN 的周长的和是否随 x 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变,求出△EFC 与△AMN 的周长的和;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3)把图 2 中的正方形饶点 A 逆时针旋转 α ,得到图 3,问△EFC 与△AMN 的周长的和是否40 随 α 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变,求出△EFC 与△AMN 的周长的和;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考点: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几何变换的类型. 专题:证明题. 分析:(1)分别计算 EF、EC、CF 的长度,计算△EFC 的周长即 EF+EC+CF 即可;(2)证明△AHM≌△ERP,△AHN≌△FGQ 得 AM=EP,HM=PR,AN=FQ,HN=GQ,可得△EFC 与△AMN 的周长的和不随 x 的变化而变化. (3)△AHM≌△FSQ,△AHN≌△ERP 可得 AM=FQ,HM=SQ,AN=EP,HN=RP.可以求得△EFC 与 △AMN 的周长的和为△CPQ 的周长. 解答:解:(1)如图 1,∵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1, ∴AC= . 又∵直线 l1∥直线 l2,l1 与 l2 之间的距离为 1. ∴CG= -1. ∴EF=2 -2,EC=CF=2- . ∴△EFC 的周长为 EF+EC+CF=2; (2)△EFC 与△AMN 的周长的和不随 x 的变化而变化. 如图 2,把 l1、l2 向左平移相同的距离, 使得 l1 过 A 点,即 l1 平移到 l4,l2 平移到 l3, 过 E、F 分别做 l3 的垂线,垂足为 R,G. 可证△AHM≌△ERP,△AHN≌△FGQ. ∴AM=EP,HM=PR,AN=FQ,HN=GQ. ∴△EFC 与△AMN 的周长的和为△CPQ 的周长,由已知可计算△CPQ 的周长为 2, ∴△EFC 与△AMN 的周长的和为 2; (3)△EFC 与△AMN 的周长的和不随 α 的变化而变化. 如图 3,把 l1、l2 平移相同的距离,使得 l1 过 A 点,即 l1 平移到 l4,l2 平移到 l3,41 过 E、F 分别做 l3 的垂线,垂足为 R,S.过 A 作 l1 的垂线,垂足为 H. 可证△AHM≌△FSQ,△AHN≌△ERP, ∴AM=FQ,HM=SQ,AN=EP,HN=RP. ∴△EFC 与△AMN 的周长的和为△CPQ 的周长. 如图 4,过 A 作 l3 的垂线,垂足为 T.连接 AP、AQ. 可证△APT≌△APD,△AQT≌△AQB, ∴DP=PT,BQ=TQ. ∴△CPQ 的周长为 DP+PC+CQ+QB=DC+CB=2. ∴△EFC 与△AMN 的周长的和为 2.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各边长相等的性质,正方形各内角为直角的性质,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运用,几何变换类型题目的解决方法.2011 东城二模 24. 如图 1,在△ABC 中,AB=BC=5,AC=6.△ECD 是△ABC 沿 CB 方向平移得到的,连接 AE, AC 和 BE 相交于点 O. (1)判断四边形 ABCE 是怎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 2,P 是线段 BC 上一动点(不与点 B、C 重合),连接 PO 并延长交线段 AE 于点 Q, QR⊥BD,垂足为点 R. ①四边形 PQED 的面积是否随点 P 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四 边形 PQED 的面积; ②当线段 BP 的长为何值时,以点 P、Q、R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OC 相似?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判定与性质;平移的性质.专题:证明题. 分析:(1)四边形 ABCE 是菱形.证明:∵△ECD 是△ABC 沿 BC 方向平移得到的,∴EC∥AB,EC=AB.∴四边形 ABCE 是平行四边形.又∵AB=BC,∴四边形 ABCE 是菱形. (2)①由菱形的对称性知,△PBO≌△QEO,可得 S△PBO=S△QEO,由△ECD 是由△ABC 平移得到的,42 可得 ED∥AC,ED=AC=6.又∵BE⊥AC,∴BE⊥ED,可得 S 四边形 PQED=S△QEO+S 四边形 POED=S△PBO+S 四边形 POED=S△BED=1/2×BE×ED=1/2×8×6=24. ②如图,∵∠2 是△OBP 的外角,∴∠2>∠3.∴∠2 不与∠3 对应.∴∠2 与∠1 对应.即 ∠2=∠1,∴OP=OC=3.过 O 作 OG⊥BC 于 G,则 G 为 PC 的中点.可证△OGC∽△BOC.可得 CG: CO=CO:BC.从而可求解.解答:解:(1)四边形 ABCE 是菱形.证明:∵△ECD 是△ABC 沿 BC 方向平移得到的, ∴EC∥AB,EC=AB. ∴四边形 ABCE 是平行四边形. 又∵AB=BC, ∴四边形 ABCE 是菱形. (2)①四边形 PQED 的面积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由菱形的对称性知,△PBO≌△QEO, ∴S△PBO=S△QEO ∵△ECD 是由△ABC 平移得到的, ∴ED∥AC,ED=AC=6. 又∵BE⊥AC, ∴BE⊥ED ∴S 四边形 PQED=S△QEO+S 四边形 POED=S△PBO+S 四边形 POED=S△BED=1/2×BE×ED=1/2×8×6=24. ②如图,当点 P 在 BC 上运动,使以点 P、Q、R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COB 相似. ∵∠2 是△OBP 的外角, ∴∠2>∠3. ∴∠2 不与∠3 对应. ∴∠2 与∠1 对应. 即∠2=∠1, ∴OP=OC=3. 过 O 作 OG⊥BC 于 G,则 G 为 PC 的中点.可证△OGC∽△BOC. ∴CG:CO=CO:BC. 即 CG:3=3:5. ∴CG=9/5. ∴PB=BC-PC=BC-2CG=5-2×9/5=7/5. ∴BD=PB+PR+RF+DF=x+18/5+x+18/5=10. ∴x=7/5, ∴BP=7/5.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菱形的判定与性质,难度较大,关键是掌握相 似三角形及菱形的判定定理.43 2008 朝阳区一模 22. 已知:如图,在⊙ 中,弦 CD 垂直直径 AB,垂足为 M,AB=4,CD= O,点 E 在 AB 的延长线上,且. (1)求证:DE 是⊙ 的切线; O (2)将△ ODE 平移,平移后所得的三角形记为△ D′ .求当点 E′ O′ E′ 与点 C 重合时,△ D′ 与⊙ 重合部分 O′ E′ O 的面积. 考点:切线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扇形面积的计算;解直角三角形。 专题:几何综合题。 分析: (1)先求出 sin∠ DOM,即可求出∠ DOM,同样,再利用 tan∠ E= ,可求出∠ E,那么在△ DOE 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可求出∠ ODE=90°,从而 DE 是⊙ 的切线; O (2)由∠ ODE=90°,OD=2,∠ E=30°,易求 DE=2 ,在 Rt△ ODM 中,OM=1,则 AM=3,在 Rt△ ACM 中,利 用勾股定理可求 AC=2 , 于是 AC=DE=D′ , E′ 根据题意, 由平移到性质可知△ ODE≌O′ 那么∠ CA=30°, △ AC, O′ ∠ AOF=60°,再由平移的性质可知 CF∥ OA,在 RT△ FCD 中,易求 CF=2,∠ CFO=∠ FOC=60°,因此△ FOC 是等边三 角形,于是 CF=OA=2,因而 S△AFO=S△AFC,那么重合部分的面积=S 扇形 AOF= π. 解答: (1)证明:连接 OD. ∵ CD⊥ 弦 直径 AB,AB=4,CD= ∴ MD= CD, ∴ OD= =2. ,,在 Rt△ OMD 中,∵ DOM= sin∠ ∴DOM=60°, ∠ 在 Rt△ DME 中,∵ ∴E=30°, ∠ ∴ODE=90°, ∠ 又∵ 是⊙ 的半径, OD O ∴ 是⊙ 的切线. 分) DE O (2 ,(2)解:∵ODE=90°,OD=2,∠ ∠ E=30°, ∴ DE= ,44 在 Rt△ ODM 中,OM=1, ∴ AM=3, 在 Rt△ ACM 中,由勾股定理得,AC= , ∴ AC=DE=D′ , E′ ∵ E′ 点 与点 C 重合, ∴ 平移后的 D′ 与 AC 重合, E′ 交⊙ 于点 F,连接 OF、OC、AF, O 由平移的性质得△ ODE≌O′ △ AC, ∴O′ ∠ CA=∠ E=30°,∠ AOF=2∠ ACO′ =60°. 由平移的性质可知 FC∥ AO, 在 Rt△ FCD 中,可求得 FC=2,∠ CFO=∠ FOA=60°, ∴FOC 为等边三角形, △ ∴ FC=OA=2, ∴△AFO=S△AFC, S ∴ . 分) (5点评:本题利用了三角函数值、切线的判定、平移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扇形面积计算公式、勾股定理.2008 朝阳区一模 23. 我们给出如下定义:若一个四边形中存在一组对边的平方和等于另一组对边的平方和,则称这个四边形为等平方和四边形, (1)写出一个你所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是等平方和四边形的图形的名称: 菱形或正方形 , 2 2 2 2 (2)如图(1) ,在梯形 ABCD 中,AD∥ BC,AC⊥ BD,垂足为 O.求证:AD +BC =AB +DC ,即四边形 ABCD 是等平方和四边形.(3) 如果将图 (1) 中的△ AOD 绕点 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α 度 (0<α<90) 后得到图 (2) 那么四边形 ABCD , 能否成为等平方和四边形?若能,请你证明;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专题:几何综合题;新定义。 分析: (1)据题中定义,只要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即符合要求,则菱形或正方形都符合要求. 2 2 2 2 (2)根据 AC⊥ 和勾股定理易证得 AD +BC =AB +DC 即四边形 ABCD 是等平方和四边形. BD45 (3)作出原梯形 A′ BCD′ ,连接 AC、BD 交于 O′ ,首先证明 A′ ∽COB,再证明△ OD′△ AOC∽DOB,可得 △ ∠ AOD=∠ AOD=90°,以下同(2)的证法即得到 AD +BC =AB +DC 即四边形 ABCD 是等平方和四边形. 解答:解: (1)菱形或正方形; 分) (1 (2)证明:∵ BD, AC⊥ ∴AOD=∠ ∠ BOC=∠ AOB=∠ DOC=90° ∴ +OD =AD ;OB +OC =BC ;OA +OB =AB ;OD +OC =DC . OA 2 2 2 2 ∴ +BC =AB +DC 即四边形 ABCD 是等平方和四边形. 分) AD (3 (3)解:四边形 ABCD 是等平方和四边形. 证明:原梯形记为 A′ BCD′ , 依题意旋转后得四边形 ABCD,连接 AC、BD 交于点 O′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D′BC, A′ ∥ ∴ OD′△ A′ ∽COB, ∴ ,∵ =OA,OD′ OA′ =OD, ∴ ,∵AOA'=∠ ∠ DOD'=α, ∴AOC=∠ ∠ DOB=180°α, 又∵ ,∴AOC∽DOB; 分) △ △ (5 ∴1=∠ ∠ 2 又∵3=∠ ∠ 4, ∴AO′ AOD=90°, ∠ D=∠ 2 2 2 2 由(2)的结论得:AD +BC =AB +DC . 即四边形 ABCD 是等平方和四边形. 分) (7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个新的定义的理解,涉及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勾股定理的、菱形、正方 形的性质等知识点,是一道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好题.2008 朝阳区一模 24. 如图 1,在正方形 ABCD 中,E、F 分别是 BC,CD 上的点,且∠ EAF=45 度.则有结论 EF=BE+FD 成立;(1)如图 2,在四边形 ABCD 中,AB=AD,∠ D=90°,E、F 分别是 BC,CD 上的点,且∠ 是∠ 的一 B=∠ EAF BAD 半,那么结论 EF=BE+FD 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若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四边形 ABCD 中,AB=AD,∠ D=180°,延长 BC 到点 E,延长 CD 到点 F, B+∠46 使得∠ 仍然是∠ EAF BAD 的一半, 则结论 EF=BE+FD 是否仍然成 立?若成立,请证明;不成立,请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几何综合题。 分析: (1)结论仍然成立.延长 CB 到 G,使 BG=FD,根据已知条件容易证明△ ABG≌ADF,由此可以推出 △ ∠ BAG=∠ DAF,AG=AF,而∠ EAF= ∠ BAD,所以得到∠ DAF+∠ BAE=∠ EAF,进一步得到∠ EAF=∠ GAE,现在可以证明 △ AEF≌AEG,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 △ (2)结论不成立,应为 EF=BEDF,如图在 CB 上截取 BG=FD,由于∠ ADC=180°,∠ B+∠ ADF+∠ ADC=180°,可 以得到∠ ADF, B=∠ 再利用已知条件可以证明△ ABG≌ADF, △ 由此可以推出∠ BAG=∠ DAF, AG=AF, EAF= ∠ 而∠ BAD, 所以得到∠ EAF=∠ GAE,现在可以证明△ AEF≌AEG,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证明 EF=EG=EBBG=EB △ DF.解答:解: (1)延长 CB 到 G,使 BG=FD, ∵ABG=∠ ∠ D=90°,AB=AD, ∴ABG≌ADF, △ △ ∴BAG=∠ ∠ DAF,AG=AF, ∵EAF= ∠ ∠ BAD, ∴DAF+∠ ∠ BAE=∠ EAF, ∴EAF=∠ ∠ GAE, ∴AEF≌AEG, △ △ ∴ EF=EG=EB+BG=EB+DF. (2)结论不成立,应为 EF=BEDF, 在 CB 上截取 BG=FD, (如图) ∵B+∠ ∠ ADC=180°,∠ ADF+∠ ADC=180° ,∴B=∠ ∠ ADF, ∵ AB=AD,47 ∴ABG≌ADF, △ △ ∴BAG=∠ ∠ DAF,AG=AF, ∵EAF= ∠ ∠ BAD, ∴EAF=∠ ∠ GAE, ∴AEF≌AEG, △ △ ∴ EF=EG=EBBG=EBDF. 点评:此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在特殊图形中找到规律,然后再推广到一般图形中,对学生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2008 朝阳区二模 24. 已知:在等边△ABC 中,点 D、E、F 分别为边 AB、BC、AC 的中点,点 G 为直线 BC 上一动点,当点 G在 CB 延长线上时,有结论“在直线 EF 上存在一点 H,使得△ DGH 是等边三角形”成立(如图①,且当点 G ) 与点 B、E、C 重合时,该结论也一定成立. 问题:当点 G 在直线 BC 的其它位置时,该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你在下面的备用图②④ ③中,画出相应图形 并证明相关结论.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证明题。 分析:连接 DE、EF、DF. (1)当点 G 在线段 BE 上时,如图① ,在 EF 上截取 EH 使 EH=BG.由 D、E、F 是 等边△ ABC 三边中点, 可得△ DEF、 DBE 也是等边三角形且 DE= AB=BD, △ 可证明△ DBG≌DEH, △ 然后即可证明; (2)当点 G 在射线 EC 上时,如图② ,在 EF 上截取 EH 使 EH=BG.由(1)可证△ DBG≌DEH.可得 DG=DH, △ ∠ BDG=∠ EDH.由∠ BDE=∠ BDG∠ EDG=60°,可得∠ GDH=∠ EDH∠ EDG=60°,即可证明. (3)当点 G 在 BC 延长线上时,如图③ ,与(2)同理可证,结论成立. 解答:证明:连接 DE、EF、DF. (1)当点 G 在线段 BE 上时,如图① , 在 EF 上截取 EH 使 EH=BG. ∵ D、E、F 是等边△ ABC 三边中点, ∴DEF、△ △ DBE 也是等边三角形且 DE= AB=BD.在△ DBG 和△ DEH 中, ∴DBG≌DEH. △ △ ∴ DG=DH. ∴BDG=∠ ∠ EDH. ∵BDE=∠ ∠ GDE+∠ BDG=60°, ∴GDH=∠ ∠ GDE+∠ EDH=60° ∴ 在直线 EF 上存在点 H 使得△ DGH 是等边三角形.48 (2)当点 G 在射线 EC 上时,如图② , 在 EF 上截取 EH 使 EH=BG. 由(1)可证△ DBG≌DEH. △ ∴ DG=DH,∠ BDG=∠ EDH.∵BDE=∠ ∠ BDG∠ EDG=60°, ∴GDH=∠ ∠ EDH∠ EDG=60°. ∴ 在直线 EF 上存在点 H 使得△ DGH 是等边三角形. (3)当点 G 在 BC 延长线上时,如图③ ,与(2)同理可证,结论成立. 综上所述,点 G 在直线 BC 上的任意位置时,该结论成立.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难度较大,关键是巧妙地作出辅 助线进行解题.2009 朝阳区一模 25. (1)已知:如图 1,Rt△ABC 中,∠ ACB=90°,AC=BC,点 D、E 在斜边 AB 上,且∠ DCE=45 度.求证:线段 DE、AD、EB 总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2)已知:如图 2,等边三角形 ABC 中,点 D、E 在边 AB 上,且∠ DCE=30°,请你找出一个条件,使线段 DE、AD、EB 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并求出49 此时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 (3)在(1)的条件下,如果 AB=10,求 BD?AE 的值.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专题:证明题;开放型。 分析: (1)可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将所求的三条线段转换到同一个三角形中,然后证明那个三角形是直角 三角形即可.可以 CE 为一边作∠ ECF=∠ ECB,在 CF 上截取 CF=CB,连接 DF、EF,那么我们可得出△ CFE≌CBE, △ 于是 EF=BE,然后我们再设法求得 AD=DF,就能将三条线段转换到同一三角形中了.要证明 AD=DF 就要证 明三角形 DCF 和 DCA 全等.这两个三角形中已知的条件 AC=BC=CF,又有一条公共边只要证得两组对应边 的夹角相等即可.∠ DCE=∠ ECF+∠ DCF=45°,那么∠ DCA+∠ ECB=45°,因此∠ DCF=∠ DCA 这样就构成了三角形全等 的条件,那么两三角形全等,AD=DF,根据上面两组全等三角形,我们可得出∠ 2=∠ B=90°,因此三角 1+∠ A+∠ 形 DEF 是个直角三角形,那么也就得出 AD、DE、BE 总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了. (2)解题思路和辅助线作法与(1)完全相同,只不过得出 AD=DF,EF=BE 后,要使三角形 DEF 是个等腰 三角形就要让 DE=EF,即 AD=BE,那么这个条件就是 AD=BE. (3)本题可通过相似三角形得出线段的比例来求得.∠ AEB=45°+∠ BCE=∠ BCD,∠ B=45°,我们可得出 AE: A=∠ BC=AC: 即 BD?AE=AC?BC=AC , BD, 直角三角形 ACB 中, 我们知道 AC +BC =AB , AC =50, 即 那么 BD?AE=50. 解答: (1)证明:如图 1,∵ACB=90°,AC=BC, ∠ ∴A=∠ ∠ B=45°. 以 CE 为一边作∠ ECF=∠ ECB,在 CF 上 截取 CF=CB,则 CF=CB=AC. 连接 DF、EF,则△ CFE≌CBE. △ ∴ FE=BE,∠ B=45°. 1=∠ ∵DCE=∠ ∠ ECF+∠ DCF=45°, ∴DCA+∠ ∠ ECB=45°. ∴DCF=∠ ∠ DCA. ∴DCF≌DCA. △ △ ∴2=∠ ∠ A=45°,DF=AD. ∴DFE=∠ 1=90°. ∠ 2+∠ ∴DFE 是直角三角形. △ 又 AD=DF,EB=EF, ∴ 线段 DE、AD、EB 总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2 2 2 2 2(2)解:当 AD=BE 时,线段 DE、AD、EB 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如图 2,与(1)类似,以 CE 为一边,作∠ ECF=∠ ECB,在 CF 上截取 CF=CB, 可得△ CFE≌CBE,△ △ DCF≌DCA. △ ∴ AD=DF,EF=BE. ∴DFE=∠ 2=∠ B=120°. ∠ 1+∠ A+∠ 若使△ DFE 为等腰三角形,只需 DF=EF,即 AD=BE. ∴ AD=BE 时,线段 DE、AD、EB 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当 且顶角∠ 为 120°. DFE50 (3)解:如图 1, ∵ACE=∠ ∠ ACD+∠ DCE,∠ CDB=∠ ACD+∠ A. 又∠ DCE=∠ A=45°, ∴ACE=∠ ∠ CDB. 又∠ B, A=∠ ∴ACE∽BDC. △ △ ∴ .∴ BD?AE=AC?BC. 2 2 2 2 2 2 ∵ ACB 中,由 AC +BC =AB =10 ,得 AC =BC =50. Rt△ 2 ∴ BD?AE=AC?BC=AC =50.点评:本题中利用全等或相似三角形来得出角相等,线段相等或成比例是解题的关键.2009 朝阳区二模 25. 在△ABC 中,点 D 在 AC 上,点 E 在 BC 上,且 DE∥ AB,将△ CDE 绕点 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 CD’E’(使∠ BCE′ <180°) ,连接 AD′ 、BE′ ,设直线 BE′ AC 交于点 O. 与(1)如图 1,当 AC=BC 时,AD′ :BE′ 的值为 1 ; (2)如图 2,当 AC=5,BC=4 时,求 AD′ :BE′ 的值; (3)在(2)的条件下,若∠ ACB=60°,且 E 为 BC 的中点,求△ OAB 面积的最小值. 考点: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代数几何综合题;数形结合。 分析: (1)AD′ BE′ 和 应该相等,可通过证△ ACD′△ ≌BCE′ 来求解.这两个三角形中已知的条件有:∠ ACD′ 和 ∠ BCE′ 是一对等角的补角,因此这两角相等.然后证其他条件,由于 AC=AB,DE∥ AB,因此△ CDE 和△ E′ CD′ 都是等腰三角形,由此可得出 AC=BC,CE′ =CD′ ,由此满足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 SAS 的条件,因此这两 三角形全等,可得出 AD′ =BE′ 即它们的比为 1; (2)方法同(1)只不过线段相等换成了线段成比例,而三角形全等变成了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 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即可得出 AD′ 、BE′ 的比例关系. (3)如果过 B 作 BM⊥ 于 M,那么可根据∠ 的度数和 BC 的长求出 BM 的值,由此可知:△ AC ACB OAB 中, 高 BM 是个定值,因此△ OAB 面积最小时,OA 最小,那么此时 OC 最大.然后来求出此时 OC 的长,由题意 可知,E′ 的运动轨迹是以 C 为圆心,CE′ 为半径的圆,而 BE′ 总和圆 C 有交点,因此要想使 OC 最长,那么 ∠ BC 的度数就要最大,即此时 BE′ E′ 是圆 C 的切线,∠ C=90°,∠ BC=30°(由于∠ BE′ E′ ACB=60°,因此∠ BC E′ 的最大度数只能是 30°) ,那么 O 与 E′ 重合即可求出 CE′ OC 的长,而后可根据 AC 的长求出 OA 的长,根 和 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此时△ OAB 的面积.51 解答:解: (1)1 (2)解:∵ AB, DE∥ ∴CDE∽CAB.∴ △ △ .由旋转图形的性质得,EC=E′ C,DC=D′ C, ∴ .∵ECD=∠ CD′ ∠ E′ , ∴ECD+∠ ∠ ACE′ E′ +∠ =∠ CD′ ACE′ BCE′ ACD′ 即∠ =∠ . ∴BCE′△ △ ∽ACD′ . ∴ .(3)解:作 BM⊥ 于点 M,则 BM=BC?sin60°=2 AC ∵ 为 BC 中点, E ∴ CE= BC=2. △ CDE 旋转时,点 E′ 在以点 C 为圆心、CE 长为半径的圆上运动. ∵ 随着∠ CO CBE′ 的增大而增大, ∴ BE′ C 相切时,即∠ C=90°时∠ 当 与⊙ BE′ CBE′ 最大, 则 CO 最大. ∴ 此时∠ CBE′ =30°,CE′ BC=2=CE. = ∴ E′ AC 上,即点 E′ 点 在 与点 O 重合. ∴ CO=CE′ =2. 又∵ 最大时,AO 最小,且 AO=ACCO=3. CO ∴△OAB 最小= AO?BM=3 S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点, (3)中结 合圆的知识来确定 OA 的长是解题的关键.2010 朝阳区一模 23. 请阅读下列材料:问题:如图 1,在等边三角形 ABC 内有一点 P,且 PA=2,PB= ,PC=1、求∠ 度数的大小和等边三角形 BPC ABC 的边长.? 李明同学的思路是:将△ BPC 绕点 B 顺时针旋转 6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如图 2) ,连接 PP′ ,可得△ PC P′ 是 等 边 三 角 形 , 而 △ A 又 是 直 角 三 角 形 ( 由 勾 股 定 理 的 逆 定 理 可 证 ) 所 以 ∠ C=150°, 而 PP′ , AP′ ∠ BPC=∠ C=150°,进而求出等边△ AP′ ABC 的边长为 ,问题得到解决.52 请你参考李明同学的思路, 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如图 3, 在正方形 ABCD 内有一点 P, PA= 且 PC=1.求∠ 度数的大小和正方形 ABCD 的边长.?? BPC, BP=,考点: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 专题:阅读型。 分析: (1)参照题目给出的解题思路,可将△ BPC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90°,得到△ A,根据旋转的性质知: BP′ △ BPC≌BP′ △ A,进而可判断出△ BP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 P=45°;然后根据 AP′ BP′ 、PP′ 、PA 的长,利 用勾股定理得到△ APP′ 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可得∠ P=90°,即可求得∠ A 的度数,进而可得∠ 的度 AP′ BP′ BPC 数. (2)过 B 作 AP′ 的垂线,交 AP′ 的延长线于 E,易知△ BE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 P′ E、BE 的长, 进而可在 Rt△ ABE 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正方形的边长. 解答:解: (1)如图, 将△ BPC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90°,得△ A,则△ BP′ BP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bc'+ab'c+a'bc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