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不是杭州男士会所秘密人,杭州男士会所秘密的这36个秘密,你知道几个

当前位置: >>
第五十编 人 物 - 中国杭州
第五十编 人物杭州自古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杭州的城市发展史上,曾经出现大量全国知名的杰出人物。政治家 孙权、钱H,思想家龚自珍、章太炎,文学家白居易、林和靖、范仲淹、苏东坡、陈端生、罗贯中、施耐 庵、郁达夫、丰子恺、夏衍,戏剧家李渔、洪N,艺术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李嵩、吴昌硕、黄 宾虹、潘天寿、黄公望、林风眠、盖叫天,国学家俞曲园、马一浮,科学家沈括、毕N、李之藻、竺可桢、 茅以升、钱学森,教育家林启、陶行知、李叔同,医学家吴尚先、朱丹溪、王孟英,民族英雄岳飞、文天 祥、陆秀夫、张煌言,革命家秋瑾、徐梅坤、李成虎、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张秋人、徐英、卓兰芳、 罗学瓒。他们不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更为杭州城市人文精神的形成带来积极的影响。他们身上体现的爱 国爱乡、忠贞不渝,坚忍不拔、勇于创新,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杭铁头”精神, 是对杭州城市人文精神最好的概括。杰出人物的涌现,对于推动杭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而良好的地理、社会环境又进一步吸引、聚集并产生更多的人才。 人物篇主要收录卒年或事迹发生在 1986 年~2005 年的人物,或出生杭州,或寓居杭州,或工作杭州, 或成名杭州,或墓葬杭州,均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第一章 人物传略《人物传》中收录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其他等方面人物。其中,1986 年前逝世的人物为增补首轮《杭州市志? 人物篇》的人物。政治人物王 丝 王丝(989 年~1049 年),字敦素,萧山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6 年)举进士。 王丝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兴庠序(教育)、雪冤狱,深受百姓称道。任大理寺丞时,向朝廷上奏治狱 以宽大为法,禁酷刑,待以人道。任衢州通判时,兴建学舍百间,启发民智。任台州军事判官时,台州城 内少井,用水不便,王丝带领民众淘土,埋下筒管,从城外引山泉入城,且沿途每隔五里挖一井穴,方便 南来北往行人,深得当地官民称赞。 任广南东路转运按察使时,正值交趾(今越南)发生变乱,向广东沿海一带骚扰,广州首当其冲。此 前,广州地方还较荒凉,没有城墙。王丝即组织百姓烧砖筑城;同时又造出海舰只十余艘,组织地方军队练 习水战。交趾乱军知有防备,未敢入侵。其间,王丝兼任广南东路提举市舶,每有舶来品上岸总是秉公办 事,并督促下属按法规收取关税,不得收受贿赂。王丝此举赢得外商的佩服,敬称他为“金珠御史”,越来 越多的中外商贾来到广州。广州城初具规模,日益繁荣。后王丝因身患瘴气,请调他州,旋迁通州知州。 通州也为沿海地区,百姓屡受海潮之患,王丝勘察地势,动员百姓修筑一条长达数十里的拦海大堤,并开 河掘渠,通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宋皇佑元年(1049 年)四月,王丝病故于京都,官终兵部员外郎。时范仲淹知杭州府,亲扶灵柩过江, 归葬西山,并作墓表以记之。 朱
朱(1731 年~1806 年),字石君,号南 。祖籍萧山蜀山街道黄家河村。 朱自小聪慧,师学朱文瑞。清乾隆十二年(1747 年),参加顺天府乡试,与兄朱筠同榜。次年,中 进士,选庶吉士。散官,授编修,迁侍读学士。二十四年,主河南乡试。同年秋,授福建粮道。二十八年, 擢升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三十二年,补湖北按察使。四十一年,命在上书房行走,侍太子学。四十五年, 督福建学政。五十一年,授礼部侍郎,主试江南,督浙江学政。五十五年,典会试,出为安徽巡抚。五十 九年,调抚广东,署两广总督,授左都御史。 嘉庆元年(1796 年),授两广总督,兼署巡抚。次年,授兵部侍郎,调吏部,留安徽巡抚任。后受诏 入京,命直南书房,官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充实录馆总裁,又调户部尚书。嘉庆五年,兼署吏部尚书, 免太子少保,解三库事。七年秋,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十年正月,拜体仁阁大学士,管工部。朱 一生清廉正直。嘉庆帝闻其死讯,特书挽联:“半生惟独宿,一世不言钱”,以表其功德。 朱智 朱智(1829?-1899),字茗笙,又称敏生,浙江钱塘人。朱智自幼聪明好学,文思敏捷,且家境丰饶, 咸丰元年(1851 年)辛亥科举人。咸丰八年(1858 年)春,朱智以优异成绩考中军机章京资格,七月以工 部候补主事入直。次年十月二十三日,正式充补军机章京。同治元年(1862 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朱智以 “常川在方略馆缮写办理”,编辑新档出力,升任员外郎。同治三年(1864 年),已为工部员外郎的朱智 奉旨以“本部郎中,不论题选,遇缺即补,并赏戴花翎。”同治六年(1867 年)十二月初六日,朱智以劳 绩保送御史引见,奉旨“本日引见御史之工部郎中朱智,著即注销御史开缺,以五品京堂候补。”半年之 后,清廷以剿捻成功,降旨令恭亲王等将满、汉军机章京等分别保奖。身为鸿胪寺少卿的朱智,又以“缮 写谕旨,昕夕从公”,升任四品京堂。同治九年(1870 年)五月十八日清廷颁布上谕谓:现已补授通政使 司副使的朱智,“著仍在军机章京上行走。”而后,同治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又因“纂辑《剿平粤匪方略》 四百二十卷、《剿平捻匪方略》三百二十卷”,“能奋勉出力,迅速告成,?? 太仆寺卿朱智,著赏给二 品顶戴,并加随带二级。”虽然朱智已经官至四品京堂,跻身卿贰,仍然还是被军机处王大臣留在“军机 章京上行走”,可见其在枢垣之作用颇关紧要。大约就在此时,朱智奉恭亲王之命,开始续编《枢垣记略》。 此书是专门介绍军机处的建立、职能,以及人员组成的资料汇编。朱智在历史上之所以为学者称道,主要 是因为他补写了梁章钜编纂的《枢垣记略》。光绪五年(1879 年),朱智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光绪七年 四月十五日,朱智因旧疾日剧,陈情开缺,奉旨允准后,返回钱塘原籍, 杜门养疴。病情好转后,朱智又 出钱出力,积极参与赈灾活动。在经理赈务期间,他劳怨不辞,受到朝廷嘉奖。此外,朱氏还亲自参加了 杭州府志的撰修。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杭州地区经济凋敝,满目苍痍,朱智虽年迈体弱,却爱乡情切。他因“目击江塘 及六和塔工程紧要”,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八月,提出“自愿分年措资,独任建修”钱塘江与六合 塔工程,并正式奏请立案。浙江巡抚廖寿丰于九月十五日转奏朝廷立案。光绪帝览奏后,为之动容,为表 彰其仗义疏财,造福乡里之义举,欣然书写“功Y筑捍”匾额一方,传谕奖励。同年十一月初四日光绪帝 的御书匾额颁到杭州之后,朱智深受鼓舞,当即敬谨叩头祗领。除向朝廷谢恩外,他还加紧备工备料,兴 修塘塔。然而,塘塔工程艰巨,颇费周折:盖因钱塘县境内捍江塘绵延迤逦二十馀里,增脚钉桩,须“在 水涸见底之时;逐层加高,尤必俟潮汛缓小,方免随砌随冲。如逢雨雪,即畚蹦咽荒芸唐诳⑹隆保 至于六和塔,则因所在位置特殊,“塔在月轮山巅,前临大江,护塔廊屋支架,登造颇涉危险,风雨冰雪, 皆须停工。”此项工程从一开始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开工仅三年半,朱智便因病去世。朱智生 前几乎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六合塔工程,孜孜LL,朝夕念兹,临终之前,还要遗属、家属,“悉心经理”, “早竣全功”,其造福乡里的执着精神,在当地广为传播。朱智去世后的第五个年头,其孙子朱应鹏终于 实现了他的遗愿。光绪三十年(1904 年)十一月初四日浙江巡抚聂缉苏匠实萘恕拔诩压是氨坑 侍郎朱智,分年捐修塘塔要工,现已一律完竣折”。据该折记述:“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八月初始, 至本年(1904 年)正月塘塔两工一律完竣,计塘工六百二十六丈七尺六寸,塔屋三百十二间。塔心最高两 级,均己全行折造,其余门垣檐宇及佛像彩画等,重新改作,悉复旧观。所有塘塔两项工程, 共用工料银, 十万三千四百五十两零。” 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浙江巡抚聂缉瞬晃薷锌刈喑疲骸安槭前腹こ蹋苯笆辏杩钍馐 万。该故绅(指朱智)捍卫桑梓之功,洵堪历久不朽。该职(指员外郎衔朱应鹏)善继善述,克竟先志, 尤属难得。应请准予销案。此系独力捐办义举工程,断无不实,且始终未动公款。” 胡 胡 (?~1906 年),字芸楣,安徽泗州(今泗县)人,祖籍萧山。因家境贫寒,父胡豫离萧至淮 安做幕僚,自幼便随父客居他乡。少时,聪慧过人,习读四书五经,受父影响,尤好数学。稍长,开始关 心时局,经常阅读西方传入的书籍和刊物,因而较早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后参加乡试中举,入籍安 徽泗州。 同治十三年(1874 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改知广西灵川县,未就。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推 荐下,出任天津候补道。光绪二年(1876 年),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在任期间,妥善处理几件涉外 事宜。光绪十七年任广西按察使。 光绪二十年(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起,受命留驻天津办理东征粮台。战争的进程,使胡 深感中国 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之甚,遂提议修筑京榆铁路。并上疏清廷,主张以西法操练新军。同年冬,光绪帝 采纳胡钡囊饧蚊湓谔旖蚵沓е鞒中率搅繁9庑鞫荒辏浦猎淳熘苁⒗ァ⒅苁⒉乘 统领盛军的营地新农镇(今小站)。胡被蛊盖氲鹿撕耗筛Hanncken)为教习,军队训练全部仿效 西法,力求从组织、训练、技术、武器装备等方面改变湘淮各军的腐朽落后的状况。所练新军被编成十营, 号“定武军”。计有 4750 人,其中步兵 3000 人,炮队 1000 人,马队 250 人,工程队 500 人。是年底调任芦 津铁路督办,小站练兵则移交袁世凯。光绪二十一年,授顺天府尹,上疏言变法自强之要,主张开铁路, 造钞币、银币,制机器,开矿产,折南漕,精兵裁员,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设学堂,以学西法兴办 实业、整训军队。甲午战败,朝野上下痛定思痛,人们纷纷呼吁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胡钡纳鲜枳 章,得到清廷首肯并被转发于朝廷上下,流传甚广,其“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 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之言,在当时产生很大反响。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受命筹办京西运销铁路。 同年,清廷采纳胡钡冉ㄒ椋跃咏懈母铮貌⒙逃⒘酚拢×沸虏佟9庑鞫辏喂啬谕 铁路会办。在义和团运动席卷全国之时,被指为“通敌”,险遭杀生之祸。光绪三十一年,督办津镇铁路。 后累迁刑部右侍郎、礼部、邮传部侍郎。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年,卒于任。天津建有祠。 高其金 高其金(1876 年~1913 年),又名阿金,萧山南阳龙虎村人,大荒会农民运动领袖。青年时,力气 过人,以舂米舂落石臼底闻名乡里,好打抱不平,不惧官绅。 清末民初,萧山南沙连年灾荒。清宣统三年(1911 年)六月十六日至十七日,暴雨连日不止,钱塘江 洪水泛滥,西仓乡外沙仁、忠二字号村落受淹,高其金带领佃农告荒状,要求免租免税,未准。民国元年 (1912 年),夏秋大旱,收成锐减,加之赭山西莫家湾坍江,佃农食不果腹。乡董豪绅却横征暴敛,把佃 农仅有的棉花搜刮一空,佃农苦不堪言。十月二十九日,西仓乡外沙仁字号豪绅向佃农收租收来棉花七合 被窃,疑是高其金一伙所为。遂以租棉不缴为名,抓走其长子高德法。高其金与村民商议,联络仓前、赭 山、小泗埠一带佃农,于十月三十一日组织大荒会,抗租抗暴,救灾度荒。豪绅惊惶失措。十一月四日, 县知事卢观派王驿长领军警镇压,大荒会死伤多人,王驿长亦剖腹毙命。十一月五日,卢观向省市求救, 请火速派兵镇压。十一月八日,绍兴府调军兵六船,二百余人。夜半复有省兵六船 200 余人率先到达坎山, 因风大雨急,驻兵塘上。十一月十日凌晨二时,又有驻宁波的省军至,尚有 200 余名在瓜沥玻璃阁地方, 总计省市军兵 700 百余人,均以风雨不克“进剿”,汇集坎山、瓜沥待命。五时,县知事卢观火速赶到坎山 议事会,邀集议员筹议方法,最后以“见机而行为”。下午二时,佃农高鼎茂等二人被捕,大荒会闻讯遣散, 高其金逃避江北。 民国二年(1913 年),因叛徒出卖,高其金在江北被捕,受尽酷刑。同年,枪杀于仓前岩门白虎山头 梵音洞。 潘漠华 潘漠华(1902 年~1934 年),原名训,又名恺尧,笔名田言等。宣平(今属武义)人。民国 9 年(1920 年)入一师求学,开始文学创作。曾参加组织晨光社和湖畔诗社。10 年、11 年与同学冯雪峰、汪静之先后 发起成立文学团体“晨光社”、“湖畔诗社”,合出诗集《湖畔》、《春的歌集》。13 年考入北京大学。15 年 到武汉参加北伐军。16 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政变后,曾领导宣平农民起义。后在杭州、上海、河 南、河北等地任教,并从事地下革命工作。22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北方左联发起人之一,并任中 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部长。同年 12 月被捕。23 年 12 月在狱中的绝食斗争中牺牲。主要作品编入《应修人潘 漠华选集》、《漠华集》。 包达三 包达三(1884 年~1957 年),浙江镇海人。民主建国会初创时期在上海入会的会员,也是民建浙江 省地方组织的主要创建人。 包达三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后到苏州、上海商店当学徒。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赴日本留学,加 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运动。宣统三年(1911 年)10 月武昌起义前夕,包达三与蒋介 石、张群等秘密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先后在上海、杭州两地组织“敢死团”,参与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和 光复杭州的斗争。共和临时政府成立后,因不满蒋介石向浙江省临时财政厅厅长张申之强借库银军用票和 反对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遂与蒋分道扬镳,去日本继续留学,并参加进步党,任进步党留日支部部长。 民国 5 年(1916 年)回国,参加反对袁世凯活动。7 年,投身“实业救国”的工商业活动。他是上海物品证 券交易所的创办人之一,并倡议在江湾开辟引翔港,建设新上海,以取代上海租界。 民国 16 年 (1927 年) “四? 一二”事变后, 蒋介石指使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徐郛向包达三勒索银元 10 万元, 他愤而与蒋介石绝交。27 年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沦为孤岛,汉奸傅筱庵(汪伪政府上海市长)诱逼包达三 聘任伪实业部长,他坚拒不受。抗战胜利后,受马寅初、马叙伦、胡子婴等的影响,包达三参加民主建国 会。35 年(1946 年)6 月,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前夕,与马叙伦、盛丕华等组成和平代表团,往南京 向国民党政府呼吁和平,发生“下关惨案”。 1949 年 10 月,应中共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制订《共同纲领》,并参加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 监察委员。1951 年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 年当选为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浙江省 副省长。1954 年 9 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 年 4 月,当选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 委员。1955 年,民建浙江省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包达三担任主任委员。 沈钧儒 沈钧儒(1875 年~1963 年),字秉甫,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嘉兴。法学家、社会活动家。 沈均儒早年留学日本,宣统元年(1909 年)夏出任两级师范监督。同年冬,因当选省谘议局副议长而 离校。民国元年(1912 年)5 月,沈均儒参加同盟会,8 月参加柳亚子等人创办的南社,任浙江省教育司 长。大革命时期,沈均儒拥护孙中山实行国共合作和制定的三大政策。21 年 12 月,沈均儒与陶行知等上 海文化界人士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后又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22 年,沈 均儒参与宋庆龄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营救过许多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25 年 11 月 22 日,国 民党当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沈均儒等人被捕入狱。26 年 7 月 31 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抗议和 全国各界人士和国际友人的声援下,沈均儒等“七君子”终于被释放出狱。35 年初,沈均儒作为民盟代表之 一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争取全国的和平民主而斗争。37 年 1 月,沈均儒在香港主持召开 民盟三中全会,宣布与共产党“实行密切合作”,为彻底推翻南京反动独裁政府,实现民主、和平、独立的 新中国而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均儒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大 副委员长。1956 年沈均儒当选为民盟中央主席。1963 年 6 月 11 日,沈均儒在北京逝世。 蒋梦麟 蒋梦麟(1886 年~1964 年),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余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 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6 岁入私塾,12 岁入绍兴中西学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随家迁往上海,入天主教学校读英文。 二十七年, 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 后因学潮离校。 二十八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 (前身为求是学院) , 改名梦麟。二十九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次年中秀才。三十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交 通大学)。在急剧变动的大时代,在新与旧、中学与西学、维新与革命之间,他“尚未成熟的心灵”终于看 清楚了“西化的潮流已经无法抗拒”。三十四年考取官费留美资格,留美近十年,成为杜威的学生。民国 6 年(1917 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办《新教育》月刊。12 年任北京大学 代理校长。16 年 8 月至 19 年 7 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7 年改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8 年 5 月至 19 年 6 月兼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商科)校长(建国后改名杭州商业学校,即现在的浙江工商大学)。先后 担任过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北京大学校长、行政院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施存统 施存统(1899 年~1970 年),原名复亮、伏量,别号伏图,化名方国昌,诸暨人。社会活动家、经 济学家。 民国 6 年(1917 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五四前后,发起成立研究新文化的“新生学社”, 并参与创办《浙江新潮》,在第 2 期上发表反对封建家庭制度的《非孝》一文,引发一师风潮。8 年加入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0 年当选为青年团中 央书记(第一任)。12 年到上海大学任教。后在中山大学、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政治经济 学。15 年任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政治部主任。大革命失败后脱离中国共产党。后从事马克思主义 和革命理论的著译工作,并任上海大陆大学教授、广西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为文化界救国会领导人之一, 并与黄炎培、章乃器等组织民主建国会。1949 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第一 届全国政协常委。后任劳动部副部长。曾当选为民建中央常委和副主席,是第二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1970 年 11 月 29 日病逝北京。著有《现代唯物论》、《中国现代经济史》,译有《资本制度浅说》、《世 界史纲》、《社会进化论》等。其子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 陈望道 陈望道(1891 年~1977 年),原名明融,号参一,以字行,浙江义乌夏演乡分水塘人,现代著名修 辞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民国 4 年(1915 年),陈望道赴日本留学四年,结识日本进步学者河上肇、山川均等。8 年回国即赴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语文主任教员,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主持制订《国文教授法大纲》,推动国 语改革,为该校“四大金刚”(与夏 尊、刘大白、李次九被顽固势力称为“四大金刚”)之首。同年冬,在家 乡分水塘首次完成《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旋离校赴沪,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中共上海发起 组成员。10 年 7 月,出席中共一大并当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21 年,陈望道完成中国第一 部科学系统的修辞学巨著《修辞学发凡》,后在上海与乐嗣炳、胡愈之、夏 尊共同发起“大众语运动”。 1949 年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文化部部长、 复旦大学校长、 高等教育局局长。 1951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任委员。当选全国人大第一至四届代表和第四届 常委,全国政协第一至四届代表和第三、第四届常委。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院 士)。1960 年接任《辞海》总主编。 陈望道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语言文字改革、修辞学研究和语法学研究方面,他是最早提倡使用新式标点 符号的学者之一。他的论著均已收入《陈望道文集》。 金仲椿 金仲椿(1905 年~1978 年),原名金铸,浙江嵊县人。 上海大学毕业后,任嵊县嵊新商业银行经理。抗战期间任国民党兵工署宜昌办事处主任,国民党第 26 集团军总司令部秘书、特别党部少将书记长,第 20 兵工厂总务处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第六、 第八绥靖区司令部秘书、永新县县长、行政督察专员。民国 37 年(1948 年)春,金仲椿在中共地下党领 导下,往来于上海、嘉兴、金华等地策反国民党部队,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 年任国民党浙江省政府 人事处处长、省府顾问。 杭州解放后,金仲椿参加劳军等工作。1950 年出席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当选为杭州市协商委 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主任秘书;又任杭州市工商联副会长、杭州惠兴女中校长,省民革执行委员会常委。 1954 年被选为省民革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委。1956 年兼省民革对台工作委员会主任。1957 年任省民革 专职副主委,民革中央候补委员,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委员。 1959 年肃反时,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投入监狱。刑满后安排为省文史馆馆员。1977 年平反昭 雪,恢复民革党籍、中共党籍。1978 年 1 月,病逝于杭州。 宋云彬 宋云彬(1897 年~1979 年),笔名宋佩韦,浙江海宁硖石人。民盟中央委员、民盟生活上委会副主 任委员,著名爱国民主人士。 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民国 2 年(1913 年),进杭州宗文中学读书,不久,因病辍学。10 年,宋云彬 到杭州,先后担任《杭报》、《浙江民报》和《新浙江日报》的编辑、主编以及国民通讯社社长。期间, 发表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抨击时弊。13 年 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5 年,到广州,在黄埔军校 政治部任编纂股股长,参加《黄埔日报》的编辑工作并结识周恩来。 民国 16 年(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宋云彬成了蒋介石、张静江等密谋捕杀的浙江籍 24 名著 名革命活动家之一,被迫逃亡到上海,在商务印书馆任馆外编辑,校点古籍,与中共失去联系。抗日战争 爆发后,与沈钧儒、邹韬奋等人一起筹划成立“中国人民救国会”,任该会中央委员,先在上海从事抗日文 化宣传活动,后到郭沫若主持的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宋云彬在重庆和沈钧儒、李公朴一起主编民盟中央机关刊物《民主生活》,积极参 加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运动。1949 年至 1949 年 2 月,任民盟南方总支部常委,在香港中共组织领导下 开展革命工作。1949 年 2 月,由中共安排回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4 月,被委任为出版总署编 审局编审,第一处处长,后又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 1951 年 10 月,宋云彬调到浙江工作,曾任民盟省委会领导人、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代表、省人民 政府委员、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等职。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 的, 宋云彬去北京,担任中华书局编辑,参加点校二十四史,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讲课。1979 年初,错划右派 得到改正。宋云彬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代表,第二、四、五届委员。宋云彬著作 甚丰,主要有《辞通》、《骨鲠集》、《东汉之宗教》、《王守仁与明理学》、《明文学史》、《中国文 学史简编》、《康有为》等。 傅永先 傅永先(1950 年~1985 年),萧山义蓬镇新庙前村人。革命烈士。 1968 年 3 月应征入伍,1974 年 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先后 8 次立功 受奖。 在部队,他认真学习文化,苦练军事技术,善于带兵、身先士卒。任排长时,所在的排荣立集体二等 功。任连长后,先后参加军、师、团的 21 次军事项目比赛,夺得 6 项总分第一,34 个单项第一,成为全 团先进连队。在军民共建文明单位的活动中,所在的七连与驻地村双双被评为共建文明先进单位,出席南 京军区和江苏省军民共建文明先进代表会。1984 年 7 月,他在四十二师二团七连任连长时,奉命奔赴云南 前线。1985 年他本可转业,却坚决要求留队打好对越南自卫反击战,并担负主攻任务。2 月 8 日下午 4 时 许,越军突然向七连阵地炮击,阵地上一片火海,弹药库随时有引爆的危险,他带领战士们奋力抢救,当 进洞隐蔽时,发现战士江云发还没有隐蔽好,他跃上前把小江推进防炮洞,而自己被身后爆炸的炮弹片击 中。他身负重伤仍不顾生命安危,坚持留守洞中指挥。因伤势过重,经多方抢救无效,于当晚光荣牺牲。 中央军委授予其“勇于献身的好连长”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向他学习;被云南前线司令部追记一 等功、 中共南京军区党委追认为“勇于自我牺牲的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政府以“人民功臣”荣誉匾授其家属, 萧山县委、县政府作出向傅永先烈士学习的决定。 项德言 项德言(1902 年~1987 年),字润生,原淳安县清平乡项宅村人。《民国日报》主编。 民国 14 年(1925 年)“五卅”运动时,在家乡募捐援助“五卅”惨案死难工人。16 年参加北伐军,任书 记官。后去天津任《民国日报》主编。17 年起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历任文艺科总干事,指导科总干 事、科长、专员等职。23 年 5 月,任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24 年 5 月项德言批准《新生》 周刊发表杂文《闲话皇帝》,文中涉及日本天皇,日本驻沪总领事竟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由,向国 民党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国民政府即以“失责”为名撤除其职务,并查封《新生》周刊。26 年,任中央前线 宣传视察团秘书。27 年,在重庆任国民党中宣部宣传委员。同年在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班第一期毕业,翌 年调任贵州省国民党党部执行委员兼军委会新闻局贵阳新闻处少将主任。31 年,调任国民党西南公路特别 党部执行委员兼书记长。35 年调任云南省国民党党部执行委员兼书记长,因不满蒋介石发动内战未赴任, 携家眷由贵阳回南京,直至解放。 1958 年起在南京中央门职业中学任教,后因病退职。主要著作有《三百八十个》、 《警察》、 《田野》、 《饥饿的旋风》等。1986 年还撰写《我对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回忆》文章。 孙晓村 孙晓村(1906 年~1991 年),余杭临平人。著名社会活动家,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民国 16 年(1921 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预科,14 年,参加抗议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的爱国活 动。18 年,从北京中法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方,先后从事教员、编辑工作。在上海参加社会科学家联盟, 创办《世界与中国》月刊,其间,帮助中共组织营救被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22 年,出任国民政府行政 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专员,主持浙、苏、豫、陕、滇、桂六省农村调查,并任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理事和《中 国农村》月刊发行人。25 年,孙晓村作为南京代表出席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并当选常委。同年 任南京各界救国联合会负责人,因积极宣传抗日救国,被国民党政府以“赤匪嫌疑”罪名逮捕,在狱中坚持 斗争。抗战胜利后,孙晓村任上海法政学院社会学教授、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国内工作委员会主席。 1949 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先后任民建中央常委,中央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执行局主任、副主任委 员、副主席。还担任过多项政府部门的领导和社会职务,历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 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农业大学校长, 中国银行常务董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全国工商联常委、顾问等职。 沈 图 沈图(1918 年~1993 年),原名申屠筠,字逸松,桐庐县江南镇西坞村人。中国民航局局长、中共 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年少时,考入陶行知主办的“湘湖师范”。民国 26 年(1937 年)11 月,投笔从戎奔往延安参加革命。 同年 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7 年(1938 年)2 月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历任抗大主任教员、团政治部主 任、副政委、野战军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二十兵团政治部部长等职。 1950 年,遵照总理周恩来签署的调令,沈图投入新中国民航事业组建工作。同年出任中苏航空公司副 总经理,后任总经理。1955 年任中国民航局副局长。60 年代初,沈图根据总理周恩来指示,组织有关部门 制定开辟国际航线规划,主持重大国际通航谈判。1963 年 9 月,率团去巴基斯坦谈判两国通航事宜,提出 由西线飞入中国的航线方案,达成中巴通航谈判协议。1964 年 4 月起,中国民航飞机可以经过巴基斯坦, 直接飞往欧洲和非洲。当时外电报道:“这是航空史上的盛举。”1965 年,率代表团赴仰光修订“中缅航空协 定”,使中国获得日后飞行东南航线的业务权。与此同时着手研究从北线和西线飞出去的计划。1966 年初, 率代表团去莫斯科谈判,签订“中苏航空交通协定”,使中国获得可经莫斯科通往欧洲、非洲和拉美的空中 通道。同年 5 月,率代表团赴法国谈判,签订“中法航空交通协定”,为中法顺利通航、开通亚洲到欧洲航 线、非洲和拉美航线打下基础。1974 年,主持中日通航谈判。1980 年,根据中央指示和《上海公报》精神, 指导中美通航谈判。沈图为开辟和发展国际航线不遗余力,与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航空协定,建立起以 北京为中心通向五大洲的航空网。 1977 年,任中国民航局局长。20 世纪 80 年代后,全面主持中国民航管理体制改革。《新中国民航事 业的创建者》这样评价沈图:“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沈图的业绩,他为新中国民航事业作出一个又一个重大 贡献。”沈图先后被选为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徐行之 徐行之(1893 年~1997 年),原名梅坤,萧山新街镇富家塔村人。10 岁时便做学徒,后在杭州当印 刷工人。“五四”运动时,受新思潮影响,与倪忧天发起成立“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领导开展工人罢 工斗争,并聘请浙江第一师范进步师生,创办浙江首张工人报――《曲江工潮》。 民国 10 年(1921 年)底,回乡参加衙前农民运动,失败后到上海,进《民国日报》社工作。翌年初, 由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2 年,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执委。自民国 11 年(1922 年)起,先后担任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兼江浙区执行委员会书记、上海印刷总工会委员长、上海总工 会组织部长和全国印刷总工会委员长等职,同时兼管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印刷发行工作。 民国 11 年(1922 年),他受党委派,赴杭州建党,赴绍兴、宁波发展党组织。大革命时期参与上海三次 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领导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16 年(1927 年),因“四一二”政变,离沪抵武汉。不 久到浙东负责中共党组织的组建工作。8 月,在萧山被捕入狱,先后关押于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和浙江反 省院,失去与党的联系。24 年(1935 年),因病保释出狱。在狱 8 年,受到非人的虐待和折磨,仍然保持 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出狱后,仍然靠拢党,为党做出很多有益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监察委员会参事、监察部参事。1956 年 2 月,任国 务院参事。徐行之多次申请要求恢复党籍,渴望重新入党。1981 年 6 月,国务院参事室党支部批准他重新 入党,党龄从他 1954 年 11 月致信党中央要求解决其组织问题之日算起。徐行之一生艰苦朴素,淡泊名利, 对党忠诚,严于律己。著有《九旬忆旧》。 张任天 张任天(1987 年~1995 年),原名家福,自号万竹居士,浙江仙居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到杭州求是书院读书。三十年赴日本,同年,经蔡元培介绍参加光复会。 三十一年参加孙中山在东京召开的同盟会筹备会议,并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将“非欧几何学”引入中国。 宣统三年(1911 年),在上海与戴季陶、陈布雷合办上海通讯社,张任天从外电得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 立即告知光复会负责人陶成章,陶成章派他到杭州面告王文庆。是年 11 月 4 日,浙江革命党人一举攻占浙 江巡抚衙门,光复杭州。民国 18 年(1927 年)起任浙江省教育厅督学、新侠教育实验县县长,27 年(1938 年)被聘为教育部督学。此后曾担任中学教师、杭州吴山数学院讲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肯定张任天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1979 年,省人民 政府延聘张任天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0 的 5 月,张任天参加民革。此时他已逾 90 岁高龄,还拟 定文史资料《西湖白云庵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后浙江选举轶闻》等多篇。1980 年被选为民革浙江 省委员会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届顾问、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并任政协杭州市第四至六届委员会委员。1995 年 4 月 29 日在杭州病逝。军事人物叶长庚 叶长庚(1903 年~1986 年),原名叶樟根,桐庐县百江镇冯家村人。少将军衔。 少时家境贫苦,8 岁替人牧牛,12 岁起打零工。民国 15 年(1926 年)6 月,为本村陈姓地主当脚夫去 广东韶关,遂参加国民革命军,随军北伐。18 年(1929 年)投奔工农红军,翌年 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 后任红五军军部特务队机枪大队大队长、红八军四师二团团长、赣南独立十二师师长、湘赣军区代参谋长 等职,参加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荣获苏维埃政府颁发的 三级奖章和十年英勇善战纪念章。 抗日战争时期,叶长庚历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晋察冀第五专署民兵部部长等 职。民国 27 年(1938 年),他带领 17 名干部,在晋察冀开展 9 个县的地方工作,指挥部队和游击队痛歼 日伪军,被军分区党委授予“模范党员”称号。他还参加由聂荣臻指挥的陈庄战役(在山西灵寿境)。34 年 4 月,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 民国 34 年(1945 年)10 月,担任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从年底至翌年,指挥全省剿匪斗争,稳定黑 龙江省的局面。38 年 1 月,为做好起义部队的工作,受命任五十军副军长。部队整训不久,即挥戈西南, 在四川资阳歼灭国民党军千余,俘万余;在解放重庆、成都等重大战役中,率部担任主攻,完成预期作战任 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副部长、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江西省第五届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江西省第四届常务委员等职。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6 年 1 月,荣获一级八 一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史 说 史说(1910 年~1994 年),字习之,富阳大源镇人。 自幼丧母,由祖母抚养成人。5 岁读书,12 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名师经亨颐、夏丐尊、 李叔同、朱自清、俞平伯等熏陶,学业日进。18 岁后,相继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及陆军大学第十期学习。毕 业后,任京沪警备司令部参谋,筹建无锡、江阴至沪淞地区国防工事。在“八一三”沪淞抗日战役中,任第 九集团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身临前线,指挥战斗。历任湖南省政府高级参议兼保安处第一科长。通讯兵 学校教官处处长、 军委会政治部军务处处长等职。 民国 34 年 (1945 年) 调任新一军少将参谋长, 在印 (度) 、 缅(甸)北部山区抗击日本侵略军,战功卓著。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七军副军长,驻防吉林长春。一贯 主张国共合作,反对内战,37 年(1948 年)10 月 19 日,以代理军长身份率部在长春起义,为辽沈战役的 胜利作出贡献。 1949 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研究员,从事军队教育训练工作。1955 年转业,任黑龙江省政协 委员。1959 年,任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1983 年,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 府参事室主任。其间,屡与定居海外的黄埔军校同学联系,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 所著《“八一三”战役亲历记》、《长沙大火记事》、《缅北战役亲历记》、《辽沈战役亲历记》等文, 先后发表于全国政协、上海市政协所编印的《文史资料》上。 王大田 王大田(1915 年~2002 年),曾用名王立先、王奋生,桐庐县横村镇龙伏村人。 早年就民国 22 年(1933 年)7 月,毕业于杭州大陆高级测量学校,后到浙江大学农学院短期学习。27 年(1938 年)1 月在新四军驻浙江丽水办事处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同年 5 月加入中华民族抗日解放先锋队, 由新四军驻丽水办事处介绍加入建德县战时政治工作队,在梅城镇(建德县城)开办新知书店分销处,推 销进步书刊,发展中华民族抗日解放先锋队组织。28 年(1939 年)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 月,受中共浙 江省金(华)衢(州)特委派遣到桐庐,在县战时政治工作队和大市、钟山农村开展建党工作,发展 6 人 入党。组建桐庐县政工队党支部,开展抗日宣传活动。29 年(1940 年)1 月,经中共金衢特委介绍去皖南 参加新四军,历任战士、班长、军部作战参谋、老三团测绘参谋等。30 年(1941 年)1 月在“皖南事变”中 被俘入狱,3 月初成功越狱,回桐庐家乡。32 年(1943 年)1 月,通过上海地下党组织,重回苏中新四军, 历任新四军 3 旅作战参谋、教育科长、教导大队副大队长、抗大九分校三大队副大队长、新四军 11 纵队司 令部作训科长等职,在苏中、苏南等地与日伪军作战多次。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华东野战军 11 纵队 94 团副团长、第三野战军 29 军炮兵团团长等,参加淮海战 役、渡江战役、厦门战役。1950 年任 29 军司令部参谋长。1951 年 2 月赴朝作战,任志愿军炮 7 师参谋长。 在朝鲜参加多次重大战役,被朝鲜政府授予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3 年回国后,任山东军区炮兵参谋长, 参加组建济南军区并任炮兵参谋长,为解放军炮兵部队正规化建设和沿海国防军事部署作出贡献。1960 年 任炮 12 师师长,兼党委书记。1965 年任济南军区炮兵副司令(正军职)。 1981 年 6 月离休。因作战勇敢,先后曾荣获战时三等功、中央军委三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 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孙成修 孙成修(1917 年~2005 年),富阳市龙门镇人。 民国 26 年(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与一批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27 年 (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配到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工作。其间,致信动员家乡青年赴皖南 参加新四军。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教导总队七中队排长、三中队队长、新四军江北干校军事科副科 长、新四军七师作战科副科长、新四军七师十九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27 年(1938 年),参加巢南根据地 反扫荡及巢南反顽战斗。32 年(1943 年),在皖江反敌、伪、顽战斗中,胸部中弹受伤。解放战争时期, 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三野三纵二十五团参谋主任、华东后备兵团教导师一团参谋长、华东后 备兵团步兵二师五团参谋长、华东淞沪警备司令部教导团副团长,先后参加鲁南、淮南、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 1954 年调任军委军训部炮兵训练处副处长,1955 年任训练总监部战斗训 练部炮兵训练处副处长, 1964 年任总参军训部兵种训练一处处长, 1967 年任第八机械工业部军管会副主任, 1970 年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核心组成员和军管会副主任,1976 年任总参军训部副部长(副军级),1978 年 任南京高级陆军步兵学校训练部副部长。 1955 年被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 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 立功勋荣誉章。 1981 年离休。1991 年回乡探亲时,把故居赠送给龙门中学。经济人物劳希豪 劳希豪(1916 年~1986 年),余杭塘栖镇人,青年时在塘栖镇南横头其祖父(劳诚斋)创办的南德泰 油坊任经理。民国 37 年(1948 年)3 月,塘栖镇商会改选,增选劳希豪为塘栖镇油饼公会理事。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劳希豪带头改组旧商会,成立塘栖镇工商联,出任主任委员(会长)。其时百废待兴,市 场萧条,工商界对新政府心存疑虑,消极经营,有的甚至抽逃资金,停工停产。劳希豪组织商界人士学习 共产党的政策,协助政府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教育商界人士遵守政 府的法令,引导商家搞好生产经营,帮助解决劳资纠纷。劳希豪协助政府平抑物价、参与税务评估、捐献 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动员商界积极参加物资交流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1954 年 8 月,杭县工 商业联合会成立时,劳希豪被推选为工商联主任。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劳希豪率先带头申请要求公私合营。劳氏德泰新油厂改为公私 合营德泰新油厂,劳希豪任第一厂长,兼任杭县工业企业公司副经理。后历任杭县人民政府工业科科长、 余杭县工交局副局长、余杭县政协副主席,多届杭州市、浙江省工商联常委、执委,杭州市政协委员、浙 江省人大代表。 沈锡荣 沈锡荣(1914 年~1998 年),萧山人。 沈锡荣从 13 岁进绍兴云集酒厂做长工,文化不高,但善于钻研。1954 年,他利用废弃枯糟复制黄酒, 为国家节约大量的粮食。1958 年初正值“大跃进”,沈锡荣创造的“淋水蒸饭法”由原来每缸出酒 650 斤提高 到 680 斤,质量也达标,其经验迅速在全厂推广。 在复制糟烧时,通过科学试验,改进操作工艺,使产量大幅度提高。是年酒厂每人平均产值达 19351 元,比上年提高 138.30%,实现产量产值都翻一番。沈锡荣酿制的黄酒曾被列入“全国八大名酒”,沈锡荣 为此被业内称之为“酿酒状元”。1960 年 2 月经浙江省委批准提任为工人工程师,后担任绍兴酿酒总厂生产 股长、厂长。曾 3 次获浙江省劳模称号,1959 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 沈锡荣在酒厂工作整整 55 年,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他 到上海出差为省钱不住旅馆,睡马路。单位每次分房和加工资,他都让给别人。他的 3 个子女一个也没有 安排在自己厂里。 陈铭珊 陈铭珊(1916 年~2003 年),萧山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知名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 主席。 民国 19 年(1930 年),陈铭珊进上海南洋药房当学徒。24 年~26 年(1935 年~1937 年),上海“雷 士”德工学院肄业。26 年~31 年,任南洋药房、万国药房副经理。早在学生时代,就积极参加五卅惨案募 捐和济南惨案演说等活动。抗战期间,他秘密为新四军提供药品,支援抗日斗争。31 年(1942 年)起,任 信谊药厂副经理、经理、总经理。上海解放前夕,他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党员,保护工厂设备,迎接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组织恢复药业生产,克服帝国主义对中国封锁、禁运所带来的困难,试制 成功国内首创的抗痨药。1952 年 12 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他接受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上海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起到推动作用。1954 年~1966 年,任公私合营上海第七制药厂厂长。其 间, 1956 年任民建上海市委秘书长, 1958 年起任民建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 1979 年,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成立,历任常务董事、代总经理、董事长。1981 年起,任上海市医药管理局 顾问,为中国制药工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1983 年起,任民建中央副主席。1984 年起,任全国工商联顾问。 1988 年起,任上海市七届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任委员。1993 年 2 月~1998 年 2 月,任上海市第 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7 年 11 月,被推举为民建中央名誉副主席。陈铭珊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科技人物孙光远 孙光远(1900 年~1979 年),余杭闲林镇人。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微分几何与 数理逻辑研究的先行者。 民国 9 年(1920 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同时从事微分几何、数理逻辑研究。14 年春,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微分几何,16 年以毕业论文《曲面对的射影微分几何学》获博士学 位。17 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经常在国内外数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为中国早期从事研究的数 学家。22 年到中央大学数学系任教,曾任数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38 年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后,仍 任数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光远从事线性规划研究,为抗美援朝志愿军填补道路弹穴解决了土量计算 公式,提高了效率。毕身从事教育事业,其中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达 14 年,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 均受教于他。与孙叔平合著的《微积分学》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蔡 堡 蔡堡(1897 年~1986 年),字作屏,余杭仓前镇人。著名生物学家、医学教育家。 在读小学时,即以“欲斩长鲸无利剑,水云深处独徜徉”诗句,抒发对列强侵华的忧愤之情。民国 8 年 (1919 年),在北京大学参加“五四”运动。12 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生物学, 获硕士学位。抱着“科学救国”理想,婉辞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奥期朋教授聘请,于 15 年归国。历 任复旦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浙江蚕桑研究所所长、中国蚕 桑研究所所长、国立湖州蚕丝职业学校校长等职。1951 年起,历任浙江医科大学教授,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全国政协第三、第四、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科技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动物学会名誉理事,浙江省 动物学会名誉理事长。 1958 年,西湖水色变红。蔡堡受命进行生态研究,作出蓝藻作祟的判断,以螺蛳灭藻的方法,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纪念日前完成西湖水变清任务。先后主编全国医药院校《生物学》、《生物学实验 指导》等教材。研究蝾螈生活史近 10 年。1978 年出版《东方蝾螈胚胎发育图谱》,填补国内空白。还撰 写大量关于动物胚胎、蚕体遗传等生物研究学术论文,受到生物学界称誉。“文革”十年动乱中受迫害。1977 年,蔡堡 80 高龄,重上讲台,讲授遗传学。蔡堡执教数十年,桃李遍天下,其中不乏第一流人才,如著名 生物学家童第周等。蔡堡为民主同盟盟员,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勇于发表己见,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誉为“党的诤友”,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先进工作者。蔡堡亦精于诗词,留存手稿《诗集》一册。 陆士嘉 陆士嘉(1911 年~1986 年),女,萧山城厢镇人。空气动力学家。 民国 22 年(1933 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物理系。26 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物理,以优异成绩获 洪堡奖学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飞机侵华轰炸,陆士嘉毅然改学航空,成当时世界流体力学权威 L.普 朗特教授惟一的女学生和中国籍学生。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实验设施对中国学生严格保密的情况下, 她用求解析解理论,解决飞机喷气发动机一个技术关键难题,其理论和实验结果完全吻合。31 年,《圆柱 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 民国 35 年(1946 年)回国,先后在天津北洋大学、水工研究所、清华大学等校任教。1952 年筹建北 京航空学院时,为筹备委员会委员,后任航空学院教授,并首任该院气动力学教研室主任,主持建设中国 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1955 年~1957 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主要从事粘 性流体运动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教育工作上,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造就新一代科学家。在完成繁 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创建一整套低速风洞和中国第一个高速风洞。其学识理论精深,尤以粘性流体力 学见长。她还关心、支持新兴流体力学分支理论研究,为发展磁流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分离流和旋涡 运动为主体的流体力学做大量工作。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 重译德国著名教授 L.普朗特的 《流体力学概论》 。 1951 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 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力学进展》副主编、 《力 学学报》编委等职。1982 年,应邀赴德国访问,被聘为德国应用数学和力学学会委员。曾是民盟第五届中 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周永年 周永年(),原名周彬,江苏吴县人。民革浙江省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 民国 15 年(1926 年)进燕京大学攻读食物化学、畜牧、园艺等学科。19 年毕业后在安徽省立第四职 业学校任教,先后在天津华洋制革厂、诸暨猪种改良场、浙江制革厂等单位工作。37 年起,任杭州园林管 理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周永年开辟了玉泉、桃源岭、老东岳苗圃,培育大量苗木花卉。1950 年周 永年参加民革,1958 年为民革杭州市委员会创建畜牧场,饲养一批奶山羊。同年,试制香料,因陋就简, 用土法制造蒸馏设备,在当年蒸馏出 1500 余公斤香料油,3000 多公斤香精,是国内第一个用天然芳香植 物提炼天然香精的人。1959 年,成立杭州香料厂。不久,又制成灵猫香,填补国内动物香料的空白,获浙 江省科学大会一等奖,1978 年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荣誉奖。杭州香料厂这个用 400 元起家的土法生产小 厂,成为当时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厂,至 1996 年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先进单位。周永年被轻工 业部聘为香料学术委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周永年虽体弱多病,仍应外贸部、轻工部之邀,赴北京参加芦笋开发会议, 他提交的关于开发芦笋及芦笋栽培、管理、加工技术的两份材料,受到两部领导的重视,并在河南、浙江 省两地推广,至 1981 年,两省发展近 5 万亩芦笋。1982 年,周永年在省民革领导下,创办逸仙科技咨询 中心,先在诸暨市北,为当地花牧农场进行总体规划,引进名贵花木和经济苗木、稀有花草、蔬菜品种, 种植一年,产值就达 100 万元,并为该公司打通深圳的销售渠道。1983 年,应开化县之邀,周永年为该县 规划、创办奶牛场、香菇菌种植场、奶粉厂、罐头厂等。以后又为苍南、衢县、淳安等地发展板栗、猕猴 桃、朝鲜蓟、薰衣草等出口外销产品,增加农民收入。1985 年周永年获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称号。周永年 曾任浙江省民革委员、副主委,民革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省政协常委、委员。1987 年,周永年赴美 国考察,引进一批作物优良品种,为浙江省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作前期准备。 李秉成 李秉成(1908 年~1991 年),富阳常安镇人。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铁道部技术顾问、《上海铁道学院 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上海铁道学院科研所所长、管理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委 员。 民国 19 年(1930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系,获工程学士学位。历任浙江省杭江铁路练习工程师, 浙赣铁路助理工程师、 工务段长, 赣江大桥桥基探钻队队长。 23 年~27 年, 就读于美国康奈耳大学研究院, 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28 年~33 年历任黔桂铁路工程师、国立西北工学院土木系教授、湘黔铁路勘测队工 程师兼总队长。34 年再度赴美,任驻美“中国供应委员会”专员兼铁路组组长。 解放前夕,毅然返回祖国。1949 年底~1973 年,先后任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教授和同济大 学铁路系主任。1973 年调任上海铁道学院教授。 李秉成一生从事铁路建设,曾参与黔桂、杭江、浙赣等铁路选线、维修及桥梁养护、施工工作,负责 赣江大桥桥基钻探工作。所著《铁路勘测与设计》,为中国铁路建设方面较早的教材和专业用书。对选线 设计以及铁路曲线问题研究造诣均深,其论文《曲线半径、超高和最高速度》与《铁路缓和曲线长度问题》 获誉颇高,其中“接地形自然规律选线,工机配合,即利用机械威力以协调自然”的观点,具有广泛影响。 商善最 商善最(1924 年~1991 年),淳安里商乡人。 曾在美国和德国留学,获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1957 年 1 月,响应号召返回 祖国,在国防部第五(后为第七)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1962 年调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所工作,任 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其中 6 篇发表于世界能源会议、国际燃烧会议、 美国工程师协会等会刊。编著和编译的专著有《燃油掺水与超声波》、《掺水燃料的理论与实践》、《能 源、燃烧与环境》等。在任《能源与热工》杂志总编辑时,与中国专利局文献中心合编《燃烧、照明、炉 窑、空调》专利文献,在国际上获好评。1981 年,研制出新型代油液体燃料――煤水浆的国产添加剂及煤 水浆制品及喷燃设备,在锅炉上燃烧煤水浆取得成功。1982 年应邀参加中央能源及环境学术会议,宣布该 项科技成果,受到与会各国科学家赞誉。1984 年,率团赴美国出席国际第五届煤水浆燃烧研讨会,后经美、 英、法、西德等国专家推荐,任国际动力会议主席。1988 年 11 月,主持召开首届国际动力会和首届国际 专利新技术设备展览会。向国家专利局申请 8 项能源专利实用新型能源产品,其中造氢柴油机获 1988 年国 家际首届专利新技术设备展览会颁发的优秀奖状。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候补委员。 许 a 许a(1904 年~1995 年),萧山浦阳镇许家村人。 民国 14 年(1925 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同年以庚子赔款公费赴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17 年获康乃尔 大学土木工程师学位。同年,到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特别生,毕业后在美国铁路实习一年。19 年 8 月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南京铁路轮渡工程处帮工程师、铁道部技士、工程师、总段长、科长、处长等职。 许a长期从事铁路工程建设,参与或直接主持设计建造国内一些重要铁路和桥梁工程。民国 20 年~22 年(1931 年~1933 年),在南京铁路工程处任帮工程师,直接参加铁路轮渡工程的设计和建造。25 年~ 27 年任京赣铁路工程师,参加安徽歙县段铁路测量和建造,任总段长。29 年~34 年,任湘桂铁路工程师, 参加湖南衡阳段铁路测量和建造,任总段长及副处长。其间,直接主持完成柳江大桥、湘江大桥的设计和 建造工程。大桥桥墩用沉箱法建造,采用浮船利用江水涨潮落潮之差架设重型钢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a先后任铁道部计划局科长、铁道科学研究院线路组研究员、学术秘书室 副主任等职。1957 年加入民主同盟,195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 年后,主持组建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 建筑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研究员,对该所的建立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许a在铁道建筑研究所领导的用水泥预应力轨枕替代枕木的科研成果, 不但为国家节约大量优质木材, 而且强度高、耐腐蚀,使用寿命长。领导的长钢轨研制项目,解决焊接处热胀冷缩的关键技术,显著降低 车轮与钢轨之间在节头处的碰撞噪音,减少振动。这两项科研成果,都为以后铁路运输的提速打下基础。 他在参与和主持铁路重大工程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同时,总结研究工程实践,撰写论文专著,在铁路工程理 论方面有许多独到见解,丰富中国铁路工程理论。主要论文和著作有《铁路竖曲线》、《用视距法作铁路 初测之总探讨》、《泰乐鲍陀螺形曲线》、《铁路弧线绳正法》、《怎样搞好铁路弯道》、《绳正铁路计 算新法》等。 管致和 管致和(1923 年~1995 年),富阳富春街道人,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基础昆虫 学和媒介昆虫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昆虫知识》杂志主编,《植物保护》 杂志副主编,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昆虫学专业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政府植保顾问团成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虫害鼠害综合防治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民国 31 年(1942 年)考入福建农学院,后转入浙江大学农学院,主修昆虫学。37 年毕业后进入北京 大学农学院昆虫学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的农学院于 1949 年合 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管致和在该校先后担任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学、昆虫形态学、昆虫生理学、昆 虫生态学、蔬菜害虫学、农业昆虫学、昆虫文献学、化学生态学等 9 门昆虫学课程,培养硕士生 12 人,博 士生 8 人。管致和首次以动力形态学原理研究昆虫演化,提出昆虫进化的双翅化理论;首次研究成功防治玉 米螟的颗粒剂及其施用方法,在全国推广。1982 年~1984 年,与同事一起研究的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及其应 用,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与吴福祯教授一起主编世界首部以昆虫为主题的专业百科全书――《中国 农业百科全书? 昆虫卷》 (1990 年出版)。曾先后出版《普通昆虫学(上)》、 《蔬菜害虫及其防治》、 《昆 虫学通论(上、下卷)》、 《英汉农业词典? 昆虫分册》、 《蚜虫与植物病毒病害》等教科书或专著;译有《伊 姆斯昆虫学纲要》、《昆虫主要目科检索表》、《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农作物害虫及其它有害动物 的防治(上、下册)》、《仓库鳞翅目幼虫的鉴别》、《昆虫化学生态书》等 9 种著作;发表学术论文 60 多篇。曾 3 次应邀出国访问或讲学。1992 年和 1993 年分别被美国传记研究所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选 入世界名人录。 朱祖祥 朱祖祥(),宁波人,著名土壤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民国 23 年(1934 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27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35 年、37 年 先后获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硕士、博士学位。37 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系主任,浙江农学院、 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校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第一任所 长,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 七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及浙江省委员会名誉主委,浙江省科协 名誉主席,中国水利所首任所长等。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朱祖祥主要从事教育并主攻土壤化学的研究及研究生的导师工作。早期研究影响土壤中交换态阳离子 有效性和各种因子,提出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和晶格结构效应等概念。对土壤和水稻营养障碍化学 诊断的理论、方法及标准等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长期从事土壤理化性状检测手段、土壤磷化学及其有效 养份和土壤水份能量概念的研究,并对影响土壤养份有效性的粘粒矿物结构效应、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 效应以及绿肥在土壤耕作过程中所带动的生物循环,进行系统的论证。1978 年起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 是中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第一位培养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方向研究生的导师。 发表论文、著作、译著 90 余篇(部),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 农业卷》编委会委员,《中国农业百 科全书? 土壤卷》编委会主任,并被特约为《国际热带农业》(印度出版,英文版)编委。主编全国高等农 业院校通用教材《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学》、《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其中《土壤学》获 1988 年 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此外主编《土壤营养诊断速测方法》、《土壤常规分析法》等。在科研方面, 1978 年~1995 年,先后获省政府、省科学大会、省教育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多项科技进步二等奖、三 等奖等。 1996 年参加中科院院士为“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献良策”农业专题考察组,在赴江浙沪实地考察时, 不幸于 11 月 18 日在绍兴突然逝世。 周廷冲 周廷冲(1917 年~1996 年),富阳市新登镇人。著名生化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民国 24 年(1935 年)考入上海医学院。大学期间,接触革命,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小队长,与学 校进步同学赴抗日前线做医疗救护工作。 34 年, 赴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留学, 36 年获药理学博士学位。 后转美国,在康奈尔大学进行博士后酶学研究。38 年,到美国波士顿麻省医院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生物化 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携妻子黄翠芬(中国工程院院士)回到祖国。在济 南白求恩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筹建中国第一个药理学教研室,任药理教研室主任。1953 年,调军事医 学科学院任药理系主任,筹建中国第二个药理学实验室,领导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工作;与苏联专家共建毒理 学实验室并举办军队第一期“防化毒理训练班”,培养出第一批军事防化毒理学专业人才。1958 年,随军事 医学科学院迁入北京,建立药理毒理研究所,先后任生化药理研究室主任和药理研究所副所长等职。196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 年,调往国防科委十三院任副所长。1979 年,受命组建基础医学研究所,任第 一届所长,兼任生化药理室主任。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 年后,辞去所长职务, 专门从事科研指导和培养研究生工作。 周廷冲对药理学造诣很深,在英国牛津大学求学期间,证实 5%CO 的混合气体能够催化离子性药物, 透过标本的生物膜和不同的刺激频率,会对箭毒的作用产生相应不同的影响。在美国博士后研究阶段,帮 助导师李普曼完成中间代谢的系列实验,受到很高评价。60 年代以后,领导有机磷毒物的生化机理研究, 梭曼磷酰化酶的脱烷基反应等 7 个基础项目处于当时国际领先地位。 其中“梭曼与乙酰胆碱酯酶作用的生化 原理”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著有或主编《受体生化药理学》、《醋酸的代谢问题》、《实用药学 辞典》、《多肽生长因子基础与临床》、《Sorean PoiSOIling and Acetyl―cholinesterase》等 5 部专著。发 表科研论文 100 余篇。曾立二等功、三等功各 1 次。1990 年 7 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担任军事医学 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总后勤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生物膜 和膜工程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生物大分子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化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 学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编委,《生物化学杂志》副主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李文达 李文达(1920 年~1997 年),建德大慈岩镇李村人。矿床地质学家,地矿部劳动模范,江苏省第六 届、第七届人大代表。 民国 34 年(1935 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37 年 12 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北京地质学院勘探教研室副主任和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等职及博士生导师。 李文达从事地质工作 50 余年,在矿床地质学研究领域具有较高造诣,出版专著 8 部、科普读物 10 部, 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曾任江苏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会员、国际 火山及地球内部化学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会员、英文《地球化学》期刊编委和 《科学大众》、《大众地质》杂志主编之一,是地球科学学术活动的积极推动者。他主持筹建中国第一个 找矿勘探教研室,多次领导和组织地矿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攀登项目及地矿部重大 基础理论项目,在矿床地质和矿床地球化学领域作出贡献。所著《长江中下游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及铁帽的 研究》和《宁玢岩铁矿》研究成果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首次系统地研究硫化物矿床铁帽氧化带和 红土化作用的成矿地球化学作用并总结出一套成矿理论。在《宁玢岩铁矿》一书中首次把火山――侵入过 程与铁矿成矿作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斑岩铜矿成矿模式问世以来,岩浆――成矿作用的又一重大成就, 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章文才 章文才(1904 年~1998 年),余杭临平人。著名柑桔专家、中国现代果树科学技术奠基人之一。章 文才民国 16 年(1927 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获“金钥匙”奖并留校任教。18 年 与管家骥、曾勉等人,在南京发起组织成立中国园艺学会。20 年应陈嘉庚邀请,赴福建厦门筹办集美农林 专科学校并担任校长。22 年在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24 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生院学习,26 年获博士学 位,并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同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27 年任美国加州大学柑桔系副研究员。 同年冬回国任金陵大学教授兼科研部主任。28 年在四川江津进行柑桔选种,选出甜橙良种 26 号、20 号, 后被分别命名为锦橙、先锋橙,成为中国甜橙栽培的主要品种。35 年应于佑任邀请,赴陕西武功(杨凌) 任西北农学院院长。36 年以后先后任金陵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 1950 年任武汉大学教授、园艺系主任。1952 年全国农业院校调整后,任华中农学院(现为华中农业大 学)一级教授、系主任、科研部主任、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等职。他桃李天下,为中国培养出几代园艺学 人。出版有专著《新鲜果实包装贮藏运销学》、《柑桔:生产技术与科学实验》、《英汉园艺学词典》等 11 部。获国家、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1985 年)。 章文才先后任中国园艺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中国柑桔学会首届理事长,国际柑桔学会第四、五 届执行委员、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第四、五 届中央委员,湖北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副主席。 高小霞 高小霞(1919 年~1998 年),女,萧山南阳镇仓前村人。著名化学家。 高小霞 11 岁随父抵沪,在上海念小学、中学。民国 29 年(1940 年)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35 年 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分析化学研究助理员。37 年赴美,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主攻分析化 学、微量分析,1950 年获硕士学位。1951 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催化波的机理 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取得系统的、有创造性的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 世 纪 50 年代初,开始讲授《仪器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课程,并积极开展极谱分析的科研,培养出电化 学分析方面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30 多人。 1960 年后,高小霞领导电分析化学小组进行极谱催化波的研究,开创几十种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在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参加环保监测仪研制工作,著有《电化学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一书,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主编《分析化学丛书》,《极谱催化波》是她总结国内外有关催化波的理论和应用 的专著。其中稀土元素极谱分析的灵敏度比国外同类工作提高三四个数量级,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应 《稀土化学与物理手册》(《Handbookon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Rare Earths》)主编 K.A.Gschneidner 和 L.Egring 教授特邀撰写《稀土的极谱催化波》专章,在第 8 卷发表。 高小霞曾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和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先后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二十二届常务 理事,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兼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 委员,时为中国 14 位女学部委员之一。曾任第一、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科评议组成员,是中国第一批 被批准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从周 陈从周(1918 年~2000 年),原名郁文,别名梓室,自称梓翁。杭州人。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专 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从周早年习文史,后专门从事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教学和研究。尤其对造园独到见解,认为“造园有 法而无式,变化万千,新意层出,园因景胜,景因园异。”主要著述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园 林谈丛》、《说园》、《中国民居》、《绍兴石桥》、《山湖处处》、《岱庙建筑》、《园林谈丛》、《装 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 力之大,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国。说明文《说“屏”》被选入中学课本。 陈从周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设计并主持施工上海豫园东部 园林的复园工程,设计修复豫园、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设计建造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 1978 年应邀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第 一人。 陈从周还是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入室弟子。30 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 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上海画坛。随后出版《陈从周画集》,张大千慨然为之题签。中年以后,所 绘兰、竹,评家称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1978 年冬,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 馆“明轩”建成,贝聿铭雅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霄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 现存纽约贝氏园,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作为散文作家,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 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 40 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 侯虞钧 侯虞钧(1922 年~2001 年),福建福州人。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民国 30 年(1941 年),他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34 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院学习, 获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化工实践硕士学位。1950 年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1954 年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56 年回国,在原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任职。1962 年,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担 任教授。1981 年,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9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化工与工业化学学科组第一、 二届成员,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成员,并先后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荣誉理事,浙江省化工学会副理 事长兼秘书长。 50 多年来,侯虞钧主要从事化学工程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是中国化工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状态 方程、相平衡、溶液热力学等研究领域卓有成就。1953 年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旧金山年会上,他与马丁 (J.J.Martin)共同提出的气体状态方程式,后来被称为“马丁-侯状态方程”,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并 有效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设计和研究中,在中国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等领域产生较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此 外,他还进行电解质溶液、高分子溶液热力学性质的研究和吸附平衡及物质传递性质关联的研究,在化工 热力学领域作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他为国家培养几代化工人才,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 40 多人。 王三一 王三一(1929 年~2003 年),桐庐县分水镇县东村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先后就读于分水玉华小学、桐庐中学、严州中学和唐山工学院。195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历任 国家电力公司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项目组长、设计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高级咨询等。 1953 年,王三一负责江西上犹水电站勘测设计工作。1958 年,担任白莲河水电站工程设计组组长,建 成当时国内坝坡最陡和最高的土坝。在引水隧洞设计中,一改老模式,提出防渗和受力应将围岩与衬砌视 为整体结构的新思路。1972 年,王三一到贵州省乌江,承担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当时在国内属第一高坝的 乌江渡水电站的勘测设计任务。提出“拱坝与重力相结合”坝型方案,解决乌江渡河床两岸地质条件差,既 不宜修重力坝,也不能修拱坝的难题。提出并采用“防渗两岸接头和防区底线及高压灌浆工艺”,解决在溶 岩区大坝设计及防渗漏难题。乌江渡电站的建成,为国内在石灰岩地质区修建高坝创先例,其技术处于国 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优秀设计和勘测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 世纪 80 年代,王三一任国内第二 大水电站――坝高 216 米、装机总容量 540 万千瓦的龙滩水电站工程设计总负责人。为电站勘测设计,忘 我工作,致使乙肝等疾病缠身,几度病重告危。他边治疗边工作,设计出当时国内最大的全地下式厂房和 最高的全新断面碾压混凝土坝型方案。2001 年 7 月,该水电站建成,工程期缩短一年,节省资金 2 亿多元。 王三一于 198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 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4 年 被授予“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2001 年 11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水电事业 50 年,参加 主持设计的国内外水电站共 40 多座,总装机容量达 2000 多万千瓦;所主管的工程,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 51 项。 陈 立 陈立(),字卓如,湖南平江县人。著名工业心理学家,原杭州大学校长。 早年就读于武昌博文中学,民国 17 年(1928 年)获上海沪江大学理科学士学位。19 年公费赴英国伦 敦大学大学院留学,师从著名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教授,并于 22 年获理科心理学博士学位。曾在剑桥大学、 英国工业研究所和德国柏林大学心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4 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心理 所和浙江大学的工业心理学研究员、教授,浙江大学教育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副主 任,浙江师范学院院长兼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浙江省科普协会主席,杭州大学校长、名誉校长,浙江大 学理学院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博士生导师。陈立还先后担任和兼任政协浙江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浙江省 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第八、九届参议委员 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第二至第五届名誉主委,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心理学组 召集人,中国心理学会第一至第九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长,全国行为科学名誉理事长等职。 陈立是中国最早从事工业心理研究的著名工业心理学家,于 1935 年出版的《工业心理学概观》,是中 国最早的一本工业心理学专著。他早采用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博士论文《感觉阈限和智力活动中的起 伏》,就是运用经典的心理物理实验和现代的心理测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对 g 因素取材最广泛的一次研究, 被认为是对时相分析的一种新设想。他引进并自编 10 种测验,对小学、高中、大学近 800 名学生进行测验 和因素分析,结果证明“因素组成随年龄而简化”,批判他的业师 C.E.斯皮尔曼的 g 因素不变说。并撰写《一 套智力测验在不同教育水平的因素研究》(1948 年)一文,发表在英国的《发展心理学报》上,引起国际 心理学界的重视,E.B.泰勒认为这是在 g 因素发展研究中的转折点。他曾在清华大学筹建疲劳研究实验室, 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工厂调查劳动环境对生产的影响,试图改善工人劳动条件,还设计一套纺织工 操作测验。在杭州开展事故分析、细砂工培训、操作分析、工艺流程、视觉疲劳等方面的研究,发表《细 砂工培训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1956 年)等论文。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对认知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发 表 《儿童色形抽象的发展研究》 、 《色形爱好的差异》 等研究报告。 主要著作还有: 《工业心理学概观》 (1935 年)、《管理心理学》(主编,1982 年)、《陈立心理学科学论著选》(1993 年)等。其中,《工业心理 学概观》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工业心理学专著。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他领导组建工业心理学实验室,积极承担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会以及其它部门资助的大量工业心理学研究课题。1990 年,工业心理学实验室被国家计委批准为国家重 点开放实验室。教育人物陶行知 陶行知(1891 年~1946 年),原名文 ,后改名知行、行知。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安徽歙县。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陶行知考入杭州教会办广济医学堂。当得悉须入教会的学生方可去医院免 费实习时,愤而退学。宣统二年(1910 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民国 3 年(1914 年)毕业后考取 公费留学,先后获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和文学硕士学位,成为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 杜威之学生。8 年回国,任南京高师(后改东南大学)教授、教务长兼教育专修科主任。在“五四”运动影响 下,同年 7 月提出教育要“自新、常新、全新”和“自主、自立、自动”的主张,并参加《新教育》杂志编辑 工作,后任该杂志主编。12 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本》,推广平民教育。15 年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倡导乡村教育运动。次年 3 月,在南京创办晓庄试 验乡村师范学校,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等理论;10 月,在萧山湘湖创办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 校。20 年,发起“科学下嫁”运动,从事科学普及工作。次年,组织生活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倡导“教 学做合一”教育活动。“一二? 九”运动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提倡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在重庆先后创 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34 年,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当选为中央委员兼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办 《民 主》周刊。毛泽东同志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著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古 庙敲钟录》等。有《陶行知教育文选》、《陶行知全集》等出版。 崔东伯 崔东伯(1898 年~1987 年),江苏宜兴人。民国 13 年(1924 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今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先后受聘于海州中学、苏州中学、浙江大学附设杭州市高级工业学校, 任数学教师。22 年秋,应校长项定荣邀请,到杭州高级中学任教,直到退休。 民国 26 年(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杭高迁到丽水碧湖,与嘉兴中学等 7 校联合组成浙江省立临时 联合中学。31 年,崔东伯出任校长,主张学校管理家庭化,反复告诫教师职员们,要视学生为子女。在艰 苦条件下,联高的教学仍然很出色,每届毕业班的前几名学生可保送进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 当时,一部分学生向往革命,成立“三月社”,阅读马列著作和进步文艺书刊,用文艺手段向黑暗的反动势 力作斗争,引起当局和校内反动势力的追查。崔东伯不顾个人安危,拒绝开除并保护了“三月社”发起人。 34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联高迁回杭州,大部分路途均靠步行,图书、仪器均由学生肩挑背驮,崔东伯带队 走在最前面。到杭州后,又带领师生员工修缮校舍,使学校在 35 年初开课复校。同年 4 月,崔东伯邀请马 寅初向全校师生发表了“不打倒官僚资本,无法搞国家建设”的演说。马寅初义正辞严的抨击和崔东伯激流 勇进的气魄,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6 月初,当传闻国民党将要“开放内河航行权”,杭高学生决定联合兄 弟学校举行罢课,上街游行,学生代表走访了崔东伯,崔东伯态度鲜明地说:“同学们是有理由的,我不会 干涉你们的行动。”6 月 13 日,在浙大、杭高学生的带领下,杭州市爆发了 5000 名学生参加的大游行。崔 东伯也因此而被免职,离开杭高到他校任教。38 年 9 月,崔东伯回到杭高,专任数学教师,一心扑在教学 上。 年,先后被评为杭州市先进工作者。1956 年,担任副校长,分管教育工作。在长期的教学 实践中,崔东伯写了不少数学教学论文,还编写了《大学投考全书? 数学之部》、《高等代数精解》、《平 面三角精解》、《初中代数教学讲话》和《高中代数》等书。崔东伯于 1955 年加入民盟。曾任全国人大代 表、省政协副主席。 朱新予 朱新予(1902 年~1987 年),字心畲,名学助,萧山浦阳镇十三房人。著名丝绸专家、教育家,原 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 出身教育世家,从小受祖、父两代熏陶,立志兴教育、重实业。民国 4 年(1915 年),考入浙江省立 甲种蚕业学校。8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1 年,考取浙江留日公费生,在日本国立蚕丝试验场研究科、东 京高等蚕丝学校学习。 15 年, 学成回国。 17 年, 任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推广部主任兼女子蚕业讲习所所长。 次年,女子蚕业讲习所迁往镇江,改名镇江女子蚕业学校,后易名合众高级蚕桑科职业学校,校长均由朱 新予担任。21 年后,朱新予相继主办江苏金坛和浙江萧山两县的蚕桑改进模范区的技术指导、推广工作, 同时兼任南京中央大学蚕桑系讲师。29 年起,先后担任中山大学、云南大学蚕桑系教授。抗战胜利后,任 中国蚕丝公司专职委员,兼经济部蚕丝协导会浙江区主任。 1949 年 5 月杭州解放后,被聘为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后担任浙江省轻工业厅副厅长兼丝绸局局长, 其间筹办中国最早的浙江纺织科学研究所,并兼任所长。1960 年,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并入杭州工学院后, 朱新予调离轻工业厅, 专任该院副院长兼纺织系主任。 1962 年~1984 年, 先后担任浙江丝绸专科学校校长、 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1984 后,退任浙江丝绸工学院名誉院长。198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新予曾当选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顾问,省纺织工程学会名 誉理事长,全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是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 从事丝绸教育和丝绸史的研究,致力于丝绸事业的发展。曾创办《浙江丝绸》学刊,参与编写《中国纺织 科技史》丝绸部分,主编《中国百科全书纺织卷》丝绸部分和《中国丝绸史》及《丝绸史研究》,著有《制 丝学》、《浙江丝绸史》等。 袁微子 袁微子(1913 年~1991 年),桐庐县素南乡(横村九岭)罗溪人。 民国 25 年(1936 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曾主持组织“秋梦文艺社”,主编《秋梦》周刊, 毕业后供职上海开明书店,参加叶圣陶主持的《新少年》杂志编辑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创办浙江日报副 刊《江风》,主编东南日报副刊《笔垒》,被称为“浙江才子”,曾出版《浪花集》。抗日胜利前后,先后 在天台、衢州、桐庐、严州、杭州及浙西等地中学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杭州师范学校教导主任,浙江省教育厅中教处副处长、浙江省文联党组成 员,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创办《浙江文教》,主持编写全国十年制、十二年制小学语文 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著有《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儿童发展》、《小学语文整体改革》 等。晚年,积极从事调查研究,跑遍全国 27 个省、市、自治区,为教育事业,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和教材 编研作出贡献。1986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将他的事迹以《把夕阳当作黎明的人》为题编入《编辑家列传》。 沈炼之 沈炼之(1904 年~1992 年),浙江温州人,著名历史学家。民盟中央委员、参议委员会委员、民盟 浙江省委会副主任委员。 民国 15 年(1926 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第戌大学、里昂大学留学。22 年,获文学博士 学位后回国。同年,在广东省立 襄力 勤大学任文史系教授,后又在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地政学院、暨南 大学文学院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历史系主任。 沈炼之长期从事世界历史的研究、翻译与教学工作,精通法文、英文、俄文,博通世界历史,尤其精 通法国史。一生专著、译著近 20 部,主要译著有《世界文化史》、《德国维护帝国宪法运动》、《法国史》 和《盖得派》等;其主编的《法国通史简编》为中国的法国史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先后发表论文、译 文 100 多篇。1978 年,沈炼之率先在国内创建杭州大学专攻法国史的研究机构――法国史研究室,还将自 己多年积蓄的 500 元捐给研究室购置法文图书资料;又积极与法国著名史学家建立联系,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使杭州大学法国史研究室形成一支在国内具有相当实力的研究梯队。与此同时,沈炼之还积极筹建中国法 国史研究会,为该研究会的重要创始人。先后担任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历史学会理事、 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沈炼之从教 50 年,众多的学生成为著名的历史专家、教授。 沈炼之于 198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男士会所秘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