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如何更好地父母陪孩子的图片大全玩游戏

会陪孩子玩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不管是育儿图书,还是微博观点,我们都会把陪孩子一起玩,作为一项重要的亲子活动。很多父母其实也明白,经常陪孩子一起玩,对于增进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但关键问题是,孩子们喜欢玩的东西,很多成年人并不感兴趣,因此,很多时候陪孩子玩只是敷衍了事而已。
我们常常看到的画面是,当孩子积极投入到游戏中的时候,父母只是随意做做表面文章,甚至还常常故意输掉游戏。父母刚玩几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着爸爸、妈妈,希望唤回神游的父母。如果这样陪孩子玩,可能持续不了多长时后,孩子和父母都会感到索然无味而草草收场。这样的陪玩,也完全达不到亲子互动的目的。
究竟如何陪孩子玩,才能既让孩子收获快乐,又让亲子互动的效果最佳呢?
1、转变心态:从陪孩子玩转变为和孩子一起玩
要让家长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把我们的心态进行转变,从陪孩子玩,转变为和孩子一起玩。当我们感觉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就不会把陪伴孩子当作一种任务,更不会随便应付孩子。同时,我们也会从中享受到早已久远的童年欢笑,重新唤回那颗尘封已久的童心,不断发掘曾经熟悉的童言稚语。
每次和伊伊一起玩,我都彻底进入玩耍和游戏的状态。不管是什么游戏,我们常常都玩得兴高采烈、大汗淋漓。我每次都不禁感叹,和孩子一起玩这么有意思,怎么还会有家长觉得是一种负担。
2、投入状态:从敷衍了事转变为全力以赴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尽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让孩子感觉是在应付差事,而不是高质量的陪伴。无论多么简单的亲子活动或者游戏,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关键是我们的心与孩子的心,每时每刻都要在一起。
有一段时间,在小区和伊伊散步的时候,她发明了一种老虎抓小朋友的游戏。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动范围,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况她都在这个圈外活动,偶尔误闯老虎的地盘,就要跟老虎斗智斗勇,最后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我们在游戏中笑着、跑着、打闹着。就在那个时候,我仿佛也感觉回到了童年的时光,我们甚至会玩得忘记了时间,平时半小时的散步时间,我们往往会玩到一个小时。我所扮演的老虎,张牙舞爪、凶神恶煞的样子,常常引得路人围观。妻子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却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雅,更不会感到难堪。因为我没有觉得是在陪伊伊玩,而是我们一起在玩这个快乐的游戏。
3、回归童心:从成年人转变为大孩子
当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们需要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长的权威,退回到曾经的童年时代,与孩子一起嬉笑怒骂。我们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临下地随便指责孩子。如果父母经常不耐烦地对孩子责骂说“你真笨”、“怎么老是教不会”,孩子也许以后就再也不愿和我们玩游戏了。
如果在孩子看来,我们就是一个喜怒形于色的“大男孩”或“大女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放松,也会更加愉悦。如果有人要问伊伊最喜欢我们家里的人是谁,伊伊的回答一定快速而坚定:“爸爸!因为爸爸最喜欢陪我玩。”确实,我是平时和她玩得最开心的家庭成员。孩子的心是最容易俘获的,关键就是我们自己要永葆一颗童心。
4、不断成长:从黔驴技穷转变为陪玩高手
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并不是不愿对孩子用心,其实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当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驴技穷时,在他们眼里,孩子就会在转瞬之间从人见人爱的“天使”变成调皮捣蛋的“魔鬼”。
要跟孩子一起玩得开心,我们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需要学会很多方法的。如果父母的兴趣爱好不广,那就尽量多培养一些兴趣特长;如果父母的游戏方式单一,那就尽可能学习更多的游戏;如果父母的耐心不够,那就努力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如果父母的激情缺乏,那就尽情享受亲子之悦。
其实,陪孩子玩也是一门学问,在选择和开展游戏时,我们需要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合于孩子所处年龄段的游戏。假如孩子总是粗心,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坐不住,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拼图;对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比如在医院游戏中当医生,让他学会照顾别人。
瑞士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儿童的游戏要经历三个阶段:
练习性游戏,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内出现,这类游戏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动作的重复再现。比如:一次次地把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一遍遍地拉着小车来回走,乐此不疲。爸爸妈妈要了解的是:对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任何一种活动、任何一样玩具或材料,只要他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进行和反复摆弄,就意味着对他来说还有挑战性。
象征性游戏,即模仿游戏,出现在幼儿园时期或者说学前阶段,所获得的最主要的认知发展能力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儿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动,如“过家家”、“小医院”、“商店购物”等,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爸爸妈妈要了解的是:儿童游戏在象征性阶段正是想象力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将教育要求内化为孩子“玩耍”需要的最好契机。
规则性游戏,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出现,代表规则意识的萌芽。爸爸妈妈要了解的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会选择玩伴,变化玩的方式(选择玩的时间,改变玩的空间和环境,约定协商玩的方法等),他们不再局限于那些固有的游戏,而更喜欢创造新的游戏,拓展游戏的空间。
5、改变观念:从把玩耍看作浪费时间转变为视玩耍为学习成长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多父母往往就把孩子的任务局限于学习知识和复习功课,把孩子玩耍看作是浪费时间的事情。殊不知,玩耍也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成长。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认为,玩也是成长,并提出:“孩子们总是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以孩子的方式干着坏事成长的。”他本人还为此给自己的孩子们立下规矩:只能星期六在家看书,其余时间必须出去尽兴玩耍。令人惊诧的是,他的六个孩子虽然都是在玩耍中成长起来的,但他们长大后都事业有成。他们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玩也是学习。这一点,恰恰正是当下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忽略的。
其实,玩和学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很多时候的玩耍其实就是学习,相应地,很多东西的学习也是可以变得好玩的。很多父母总认为,学习就该是正襟危坐的样子。对幼儿的教育更应该从玩耍和游戏开始,孩子在学龄前所学的,绝大部分都是可以在玩耍和游戏中学到的。玩中学,看似在玩,实则在学。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一本幼儿园家长必读的亲子成长手记。
国内唯一的一本专门研究如何培养儿童自控力的教育专著。
今日搜狐热点您的位置:&&&&孩子爱玩手机,沉迷游戏怎么办?家长可以这样做
孩子爱玩手机,沉迷游戏怎么办?家长可以这样做
日 10:34阅读次数:95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用手机玩游戏,家长没看着的时候甚至可以玩一整天,很多孩子的视力也急速下降。孩子爱玩手机,沉迷游戏怎么办呢?聪明的家长都是这样做的,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暑假,又有几个朋友带孩子去医院散瞳配眼镜了,最小的刚上一年级。
聊起来,发现这几个孩子平时都喜欢玩游戏,家长虽然会管,但也没有太严格限制。
都知道过多的玩游戏不好,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沉迷于游戏呢?
我特地“采访”了身边的一些亲子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她们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年龄不等,但有些回答,却大同小异,出奇地一致。
问:你家孩子喜欢玩游戏吗?
答:喜欢啊。
问:你会为这事发愁吗?
答:不会,我觉得还好吧。
问:你会禁止孩子玩游戏吗?
答:不会。一点不玩游戏是不可能的,适度就好了。
经过长期的“磨合”,这些妈妈们都发现,让孩子一点不玩游戏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随着孩子长大,游戏更带上了社交属性,班上同学都在玩,不玩的孩子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游戏,已经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一味地禁止,只会把孩子逼到对立面,想方设法地钻空子——家里不让玩,就到外面玩;设了密码,就千方百计地破解;表面不玩了,学会了偷着玩……
压制得越严格,反弹得越强烈。
百堵不如一疏。与其这样,还不如想办法和游戏“和平相处”,引导好了,这件事还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几位妈妈情况不同,共同之处就是,基本不会为孩子玩游戏这件事苦恼,把它当成孩子的正常需求,适时适度地玩就好。
下面就是这些妈妈们的一些做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1. 约定规则,限制玩游戏的时间。
我采访的妈妈里,90% 都会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少数不限制的,也是因为孩子自己会控制游戏时间。
有的是每天中午固定玩一个小时;有的是周五周六周日,每周三天,每天30分钟;有的是晚饭后半小时。
约定好了,就严格执行。
有的妈妈一开始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会有些变通,但时间一长,发现心软反而助长了孩子钻空子。
说到做到,按规矩行事,不再讨价还价,彼此反而很轻松。
时间长了,孩子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什么时间学习、玩游戏、做其他事情,他自己就会有一个统筹规划。
畅畅上四年级,非常喜欢爱看跑男,但周末只有30分钟看手机看的时间,那么他就要学会取舍,决定是看跑男,还是玩游戏。
在著名的棉花糖心理实验中,专家发现,面对棉花糖的诱惑,表现出自控力和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长大后会更事业有成,人生也会更幸福。
在玩游戏这件事上,游戏就成了“棉花糖”。
只要规则制定得合理,就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控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从小学会了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
(调查数据也显示,限制玩游戏的时间会大大降低孩子沉迷游戏的几率。)
2. 告诉孩子游戏的危害,对一些风险提前防范。
很多妈妈都提到,她们会找一些新闻报道给孩子看,提前告诉孩子玩游戏有哪些严重的后果,比如有的小孩充值充了几十万元,不加节制玩游戏毁了身体等等。
18岁以前的孩子,心智还未成熟,他们只觉得游戏好玩,根本意识不到沉迷进去会有哪些严重后果。
提前告诉他们,先入为主,在他们头脑中植入这些概念,会比等事情发生了再敲打,效果要好得多。
好几个妈妈都提到了蓝鲸游戏。
她们会先了解这个游戏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怎样一步步控制人,诱导人自杀的,然后把游戏的本质和危害讲给孩子听。
相当于提前给孩子打了预防针,在内心设置了一条警戒线。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心中就有了警惕性,会提醒自己不要掉进去。
3. 帮孩子把好第一关,培养孩子辨别选择的能力。
一个朋友说,她会和孩子一起下载游戏,看看哪个游戏不适合小孩玩,就删掉,从一开始就把好关。
孩子班上有四十多个人,小孩子们各种排列组合的QQ群就有200多个,这位妈妈把所有的QQ群都“审”了一遍。
有些孩子会转发比较血腥的图片,说收到的人要转发到10个群,不然会怎样怎样,还会碰到社会上的发红包群。
这位朋友就会给孩子讲解,这些信息背后的人的意图,他们真正想要做什么。
孩子会睁大眼睛问:真的吗?
她才发现,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多大人一看就明白的套路,涉世未深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如果没有防范和引导,很容易出问题。
所以,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必须要帮助孩子把好关,同时培养孩子自己的辨别能力,这是作为监护人的责任。
4. 培养孩子更多的兴趣爱好。
一个妈妈说,她没有太多限制儿子玩游戏。
儿子在读重点高中,每天晚饭后,美其名曰休息一下,也就是他的玩游戏时间。
一般也就玩半个小时,孩子自己就不玩了,因为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要做,要,要弹,要剪片子上传到B站,要和同学们一起骑行……
那么多有趣的事,都忙不过来了,游戏自然而然只占了他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所以,有意识让孩子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围魏救赵,也是很有效的一个方法。
很多家长禁止孩子玩游戏时,会说:别玩游戏了,学习去,看书去!
当孩子的生活中只剩下学习和玩游戏,他不时刻惦记着玩游戏才怪呢。
不让玩游戏,很多孩子宁可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也不愿意去看书学习。
孩子需要快乐,需要放松,需要友谊,现实中找不到,他就会到游戏中找。
让孩子的生活充实起来,让他在生活中找到乐趣,交往几个说得来的、高质量的朋友,有趣的现实生活会比有趣的虚拟游戏更有吸引力。
(有调查发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孩子,沉迷游戏的比例为12.8%,四五线城市的这个比例为34.1%,相差了近三倍。
重要原因就是,经济越发达,孩子的娱乐活动越丰富,孩子在游戏上面分配的注意力就越少。)
5. 放下你的手机,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当你指责孩子沉迷游戏的时候,别忘了看看自己在家里是怎样的状态。是不是也整天抱着手机刷微信刷剧刷淘宝?
很多家庭,晚上经常是一幅“安静和谐”的画面:一家三口,妈妈看电视,爸爸刷手机,孩子玩平板电脑,各自全神贯注,互不打扰。
大人身体力行地刷手机,孩子耳濡目染,有样学样,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味地禁止孩子玩游戏,是不是也太考验孩子的意志力了?
不想让孩子沉迷游戏,自己就先做到,不沉迷手机。
空出来的时间,就用心和孩子玩吧,做各种游戏,亲子阅读,到户外玩,讲睡前故事……只要有心,能想出很多花样来。
(调查研究也证明,亲子关系也是孩子沉迷游戏的重要因素。家庭亲子互动的频率越高、亲子活动种类越丰富,孩子沉迷于游戏的比例就越低。)
说了这么多,其实,当孩子沉迷游戏,家长最需要做的,是反省自己。
同样的网络游戏,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沉迷于此,毁了一生,有的孩子会控制适度,不耽误走上人生巅峰?
只能说,游戏是一个问题,但不是最主要的那个问题。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家庭。这个家庭能不能给到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和情感支持。
家庭决定了孩子的内因,游戏只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同样的感冒病毒,有的人被传染了,有的人安然无恙,区别就在于自身的。
为什么孩子沉迷游戏?
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很多都能从家庭环境中找到共性,比如:
父母控制过多,过于严厉,打骂孩子是家常事;
父母和孩子缺少交流,只关注学习,忽视了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父母关系不好,情绪不稳定,家庭气氛比较压抑……
生活在这些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当他不玩游戏的时候,被迫回到现实中来,就会感到空虚、孤独、压抑和挫败感。
这些负面的感受连大人有时都承受不了,何况孩子。他们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些负面感受,只是下意识地想逃避。
逃到哪里去?只能逃到游戏里去。
游戏可以让他放松,让他宣泄,让他开心,让他体会到成就感、全能的控制感。
在游戏中,他不惧怕失败。失败了,没有指责,可以一次次重来。
过关了,会有各种奖励,会有同伴的祝贺,这些成就感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
在游戏中,他会收获友谊,感到和同伴之间的连接,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孤独的一个人。
在游戏中,他确确实实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人存在下去必须要有的精神力量。
这些,都是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
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在游戏中全得到了。
两相对照,他在游戏里有多开心,他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多失落,这才是孩子沉迷游戏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孩子沉迷游戏,不如说他像落水的人想紧紧抓住救命稻草。
所以,当孩子沉迷于游戏,作为家长,我们需要问问自己:孩子需要的这些心理营养,我们给够了没有?
一味地禁止、打骂、围追堵截,只会把孩子推向游戏的怀抱。
我采访的这些妈妈,平时和孩子的关系都不错,教育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她们的孩子,都没有太多问题,有的还很出色。
这些妈妈,并不是在玩游戏这个问题上有多么神奇的做法,而是平时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就注意和孩子的交流,尊重孩子的感受,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氛围。
孩子得到了充足的心理营养和情感支持,就像吃饭一样,在精神上“吃饱了”,知道了真正营养又美味的食物是什么味道,自然不会无节制地去吃垃圾食品。
游戏不是带娃神器,也不是洪水猛兽。
孩子玩游戏,不能不管,也不能全管。
在管和不管之间,如何拿捏这个尺度,需要父母们的智慧。
而最大的智慧,就是反省自身,作为家长,给孩子创造了怎样的家庭环境,是否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接纳。
这才是根本。寒假又来了!家长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玩游戏问题寒假又来了!家长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玩游戏问题中国日报网百家号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24日电(记者 李晗)近日,全国中小学生开始放寒假。在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北京市景山中学初一年级的作文题目是“有什么最好”。男生小强(化名)在答卷里写下了自己的想法:电子游戏最好。   玩游戏在小强学习苦闷、紧张时候,让他特别放松、有成就感。阅卷老师看了忧心忡忡,找到男生的班主任北京市景山中学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周群,告诉她这种题材是绝对禁止进作文的。   “从本意上说,我挺喜欢孩子说真话”,周群在1月23日下午举办的腾云下午茶游戏沙龙“有效沟通:青少年与游戏”上说。与传统教育对玩游戏一刀切禁止态度不同,她提出家长、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面对,公开就游戏这个问题一起做更多探讨。  游戏上瘾的核心:正面鼓励与成就感   为帮助家长以更科学的方式,更好地沟通孩子的游戏行为,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第九区》杂志推出了《玩得开心 玩得安心 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在北京、深圳两地同步举办游戏沙龙,教育学、心理学、游戏专家与家长们相聚在一起,探讨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游戏话题,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   儿童为什么会沉浸在游戏中,而且出不来了?游戏设计师李涛提出,按照斯金纳箱原则和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游戏通过有趣的操作可以不断给玩家正面鼓励,让玩家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游戏上瘾这个事情,最核心的是这一点,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大人知道这个套路以后,就不太会被套进去。”李涛向家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诸多案例显示,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考入重点学校之后无法面对考试名次下降的失落感,选择到游戏中寻找成就感。   深圳中学高级心理教师王新红指出这是典型的青少年在新环境中的自我定位问题,她建议家长先判断孩子是否有情绪障碍,然后跟孩子沟通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危机时期,重点是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在沟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玩游戏,为什么小朋友会一直觉得大人的陪伴不够?周群提出,小朋友的成长不是要大人的陪伴,更多是同伴、伙伴,家长要注意把自己的身份转换成伙伴。  游戏的另一面:提升认知学习成效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研究显示家长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游戏,可以帮助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王腊梅副教授说,“SRI国际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玩电子游戏可以让学生的认知学习成效提高多达12%,并且让手眼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记忆力得到改善。牛津大学研究发现,与那些从来不玩游戏以及每天玩3个小时以上的同龄人相比,每天玩1小时以内电子游戏的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适应能力较同龄人更佳,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最高,所遇到的友谊及情绪问题以及多动的情况较少。”   心理专家们认为,孩子在通关游戏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挑战,获得一种艰难的乐趣,会知道经过艰难的练习能得到一定成果。而在游戏中,玩家需要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难度逐步增大的谜题,这一过程提高了玩家做出决策的能力与速度,这是当今的雇主很看重的能力。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博士高璇是《玩得开心 玩得安心 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编纂者之一,这本小册子力求用最直白的语言,向玩游戏的孩子的家长们全方位介绍电子游戏发展、打游戏的益处与隐患,以及如何应对孩子在玩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和应对电子游戏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亲密关系中尽早建立“玩游戏”的规则   来到深圳沙龙现场的多位家长听众提出无法与孩子就游戏问题进行沟通,往往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恶化。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教授吴岩提醒家长,“玩游戏”与“家庭关系不和”是两个问题,应该区别对待。   深圳中学高级心理教师王新红说,“当孩子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游戏成为他们处理问题的手段,往往问题根源可能在家庭关系、学业负担过重或者生理等问题。”   来自深圳石岩公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田春利主任通过一个生动的“杯子倒水”小演示,告诉家长们,“不能向装满水的杯子或者杯底朝上的杯子再倒水,这就像孩子们关闭的心。”田春利说,“家长承认自己有问题,是我们跟孩子沟通的第一步,从游戏里走到现实中的第一步。”   高璇强调了“规则”在家庭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她建议规则一定要越早设置越好,否则到了青春期再去管束孩子也许不再有效。高璇也指出:“到了青春期,即使是从小被父母陪伴得非常好的孩子,随着他们独立意识的增强,也会和父母产生冲突。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探讨,制定出更适合他/她这个年龄段的规则。”   王新红处理了很多家庭的个案,她建议家长要学会和青春期孩子沟通,学会尊重孩子的同时,通过“谈判”设定自己的底线,并且守住自己的底线,否则与孩子的“谈判”便失去了意义。   从小玩游戏的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博士姜振宇分享了自己与父亲谈判游戏时间的经历,建议家长与孩子在讨论游戏与学习的问题时,可以先讨论孩子“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可以放弃的”,他们对一些耗时而无多少益处的事情达成共识之后,便可形成一种对游戏时间的默契。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中国日报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全天候传播权威国际、国内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如何更好的陪孩子玩呢_百度宝宝知道
&&>&&帖子详情
如何更好的陪孩子玩呢
宝宝2岁3个月LV.8
 对于身心快速成长的儿童来说,游戏的意义是重大的,特别是对幼儿来讲,更需要在玩中学,学中玩。相信你的孩子,他想游戏是因为游戏与他的身体发育紧密相连。而游戏也是你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的大好时机。
  为游戏正名
  家长语录:孩子玩就是傻玩儿呗。他不会干别的,只能玩儿。
  专家解析:游戏在儿童心智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的日常活动,也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
  体验愉快的&我&。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身体的协调能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还收获了愉快、自主的感觉。
  确定成功的&我&。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到&我能做这些&、&小朋友喜欢和我在一起玩&等感受,觉得他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这对确立自信很重要。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怎样交往、怎样认识事物、怎样使用已有的知识技能。
  表达真实的&我&。儿童玩一些过家家、购物等有想象色彩的游戏,将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表现出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家长们不知道孩子的小脑袋里想的是什么的话,请加入孩子的游戏吧!
  陪孩子玩说简单不简单
  典型场景:&别去碰那些沙子,脏!&不能玩沙弄土的孩子站在一边恋恋不舍地、羡慕地看着别的小朋友玩得兴致勃勃。站在他身边的父母生怕扬起的沙土弄脏了他身上的漂亮衣服,牢牢地握着孩子的小手。
  对于那些没有太多机会接触沙子的孩子,让人不禁惋惜他失去了大自然赋予每一个孩童最好的玩具之一&&沙土。而沙土对儿童具有的吸引力,几乎是天生而无法阻挡的,孩子们在沙土堆上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地用沙子堆成不同的场景。如果再配上一些塑料玩具,那么一个沙堆就成了孩子最好的游戏场。
  沙是绝好的玩具,它带给孩子粗糙触觉,满足孩子皮肤对外在刺激的需要,捧起沙子时感觉到沉甸甸的,这一系列的感觉刺激是感知觉统合的途径之一。
  在儿童混乱的内心纠缠的情绪状态下,他手下的沙的世界也是一片混乱。此时家长不必过多干涉、解说,儿童在玩的过程中能慢慢整理自己的世界。从玩沙的活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孩子与生俱来的心理自愈的能力。
  教你一招
  户外活动时让孩子穿上易于清洗和不怕磨损的衣服,这样家长不会因为衣服的问题有顾虑。
  典型场景:雨后,为为发现了地上的积水,快乐地一脚踩进去,妈妈追赶不及,大叫:&为为,会感冒的。快出来!&
  多数孩子天生喜欢玩水。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对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事物具有非常的兴趣。在游戏中,水是一种替代物,替代滋养生命的奶、流质食物,替代孩子排泄的尿,儿童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替代性的满足感。玩水还是一种可以表达攻击的方式,帮助儿童放松,给他们更多自由的感受,真实体会自我控制的感觉。看到孩子在雨后路面上的小水坑里快乐地踩水时,恐怕谁也不会否认水是如此让孩子快乐和满足。
  教你一招
  水可以衍生出许多游戏,比如与沙土混合、吹泡泡、吹画等等。玩水时小杯子、奶瓶、布、海绵等都是必备的物品。水是夏季最好的玩具之一,北方天凉时可考虑吹泡泡、吹画等游戏。
  过家家
  典型场景:宏宏和冰冰玩过家家,正在给娃娃做大餐。宏宏妈妈过来一看,不满地说:&你是个男孩,这么大了还玩过家家!&
  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模拟和重现现实生活,不仅有助于他们发展身体协调的能力,还可以协调心理的不平衡状态。不管是不是益智游戏,都会对儿童智能发展,情商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儿童常玩的过家家,除了具有帮助儿童了解、熟悉现实世界、认识不同社会角色的作用,在游戏中儿童还可以将自己的经历、感情、生活中重要或幻想的人物投射到玩具物品上,通过认同某一个角色,达到心理状态上的平衡。过家家并不是女孩子的游戏专利,男孩子也可以在游戏中满足自己在生活中没有实现的愿望或需要。
  在过家家的游戏中,儿童在空空的锅里煞有介事地炒啊、煮啊,还要端起碗来假装吃饭、喂小娃娃,对他们的想像力是一种锻炼,而想像力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创造力高低。
  和小朋友一起过家家对内向的孩子来说,是学习交往技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在游戏中孩子没有学习的压力,学习在自然自发的活动中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似乎天生就知道如何学习生活所需的各项技能。
  教你一招
  玩&在医院里&的游戏,对害怕上医院的孩子来说,有助于缓解恐惧。在游戏中儿童可扮演医生,由家长(或玩偶)代表看病的孩子,表现孩子的害怕与需要,比如在儿童扮演医生给洋娃娃打针时,家长可替洋娃娃说:&哎哟,好痛啊,我不要来这里,我要走!我要回家!&在这个游戏里,孩子是医生,是有力的,可控制局面的。这类游戏不仅重现儿童看病的经历,而且释放了他们的恐惧。
  如何更好地陪孩子玩
  要在游戏中了解和引导孩子,家长应注意:
  1.不干涉。孩子才是能够真实、完整知道自己内心世界的人,让孩子在玩中充分表达自己,家长不宜过多干涉,特别是在游戏的开始阶段。不少父母在和孩子玩时,总忍不住指指点点:&这块积木应该放在这里&、&哎呀,还是妈妈给你摆吧&&&这样很难让孩子感觉轻松、愉快,即使是在游戏中他也不能放松地表达自己。所以,家长要注意用你的眼睛看,用你的耳朵听,了解孩子的内心,营造一个完全接纳孩子的氛围。
  2.作为同伴参与。当发现问题、了解到孩子的不良感受时,家长可以以适当的方式介入。但介入时不宜以一种训斥、责备的态度,而是通过作为一个&大玩伴&提供行为示范,或在与孩子做扮演角色的游戏中模仿孩子在生活中的真实反应,让孩子在家长的言行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逐步帮助他消除不良感觉。
  3.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让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当他不知如何选择时家长可给予建议,或者若无其事地在一边玩,引导他参与游戏。
  4.游戏时间有保证。每天为学龄前的孩子安排至少半个小时的游戏时间,家长在一旁陪伴,当孩子希望你参与游戏时,请按照孩子的想法进行游戏。学龄儿童的游戏时间可适当减少,但至少每周有一个小时的自由游戏时间。
  因此,家长们可以经常陪着孩子玩的,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让孩子更好的发育。
我在网上看到了这篇文章,讲的挺好的,大家也看看吧。
宝宝2岁7个月LV.11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感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