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移动企业上云云

企业上云三问:为什么上云,用什么云,怎么上云云计算是一种按需分配的IT资源供给方式,可以满足对IT资源的“拿来就能用”,“想要就能有”的需求。企业上云,是一个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技术带来“弹性、灵活、安全、低成本”的特性,使“上云是常态,不上云是例外”成为共识。其实云计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大上”,企业在上云的时候要考虑清楚为什么上云,用什么云,怎么上云等问题,才能发挥云计算带来的好处。为什么上云企业上云是要根据企业自身IT系统的情况来定,要考虑企业IT现状、企业发展现状等因素,并结合对云的理解而定,并不是一刀切,不要为了云而云,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企业IT系统是否需要更新换代。云计算对于企业上云来说,主要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即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如果企业的IT基础设施、IT系统的架构需要更新换代,可以考虑采用云的供给方式。每年IT是否持续投入很大成本,但基础设施还是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资源利用率却不高,资源供给不灵活,运营的成本居高不下。现有的应用架构是否能够满足云计算的特点,是否能够低成本的迁入或者部分迁移。是否理解云计算“共享”模式和传统IT“烟囱”模式的区别,评估资源共享带来的风险。用什么云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来评估是建设自己的私有云还是租用公有云来承载自己的应用。一些大型企业从数据、应用的安全性角度考虑可以利用自有的机房、人才优势和IT设备建设一个企业的私有云,实现从应用——底层IT设备——网络的全流程控制。企业建设私有云,特别是在建设初期并不一定能降低IT的成本,只有合理的使用这些资源才能发挥云的集约优势和成本优势。但是到底采用“商业软件体系的路径”还是“开源软件的体系”也是根据企业自身的能力决定。开源软件除非自己建立整套研发体系,不然最终也会成为受制于人的封闭商用软件,失去了开源软件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开源软件不是不要钱,也不一定会比商业软件更省钱。特别在企业IT运营能力缺乏时,还是建议采用租用公有云。利用公有云的较为完善的网络接入能力、计算、存储、内部网络、安全等能力,在公有云内建立企业的“私有云”,把这个私有云的IT资源作为企业IT体系的有效补充。可以通过网络将公有云内的IT资源和企业原有的IT资源池打通,形成双活或者容灾体系的“混合云”,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IT服务能力,提升IT资源可靠性。需要选择哪种公有云作为企业IT的补充,需要结合原有IT资源现状重点考虑:01组网能力验证根据企业IT资源池的总体需求和网络拓扑,重点考虑接入公有云的网络方案。是否可以根据企业网络需求和经济能力,选择专线、虚拟专线或者互联网等接入方式;是否可以和原有资源池网络进行二层互通或三层互通;公有云提供的网络方案是否能实现双活或容灾的需要等。02资源性能验证测试、验证公有云方提供的计算、网络和存储资源的性能,特别是忙时提供的各种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性能是否和标称的性能有无明显差距,能否实现虚拟机的HA功能和迁移功能等。03安全性验证网络出口上是否有安全防护,不同用户(企业)间是否已经安全隔离,在企业“私有云”内是否还能配置vlan或安全组,是否有防病毒、木马组件等。04可运营性验证公有云提供企业维护平台是否安全、可靠、便捷和规范;能否自主创建、配置企业“私有云”内的各种资源,比如创建虚拟机,根据用户需求任意配置私有网段,创建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负载均衡、用户vlan等。能否实时监控各种资源的性能、状态等;能否和企业原来的IT资源形成双活或者容灾的拓扑并灵活配置和调度;能否像管理自己机房里的设备一样管理公有云上的虚拟设备。05兼容性验证验证各种资源是否能适应迁移的应用,特别是验证云上资源支持大型数据库的能力。怎么上云企业IT上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简单租用几台虚拟机部署应用,不是将物理配置直接搬到虚拟机上,不是简单的将物理机架构上的应用直接迁移到虚拟机上。需要结合企业IT发展的规划,现有IT资源的现状,应用的需求等因素来确定。对于大部分的企业来说,原来的IT应用部署模式,都是竖井式的,不同的应用都由不同的软件开发商提供的,系统之间还有网络安全隔离,各系统间还有协同关系,网络、应用拓扑很复杂。所以需要首先确定上云的规划,是整体上云还是部分上云,是逐步上云还是一次性上云。还要确定上云的步骤,哪些系统可以先迁移,哪些后迁移,并解决迁移后和周边的系统怎么协同等问题。企业的应用有些部署在小型机上,有些部署在X86上。对于部署在X86上的应用都可以迁移到“云”上,而原来部署在小机上的应用就需要先进行X86的改造,在支持用X86服务器承载以后才能迁移。原来的应用可能还需要结合云上提供的虚拟机、网络和存储的特点进行必要的改造。比如利用虚拟机可以按需配置规格、数量,可以脱离硬件的限制,采用“小颗粒、多数量、弹性伸缩”加负载均衡等网络设备构建更加稳定、可靠、快速的分布式应用体系。简单的“原来物理机什么配置,虚拟机什么配置,原来应用什么架构,上云后什么架构”的迁移方法,实际上完全失去了“上云”的优势,要防止为了上云而云的做法。(完)编者的话:企业上云的脚步近年来的确可以说是如火如荼。作为亚马逊云计算(AWS)的中国对标者,品高云早在2008年开始发力云计算,在2010年推出了品高云第一个版本,定位企业私有云,并以约一年一个版本的进度演进,到2016年发布第7个版本已能为用户实现混合云。在云服务领域,品高云多年来一直坚持自主研发、安全可控,深耕行业8年,相继通过了CMMI5认证、ISO27001认证、等保三级、解放军涉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质认证、公安部信息安全等测评。品高云用产品的成熟及稳定性与对政府和企业需求的敏锐度,斩获了包括广州地铁、广东公安、广州政府、腾讯、科大讯飞、一汽大众等12个行业的150+重要政企客户,为他们提供云自动化运维、SDN负载均衡、云容器服务、灾备服务、云存储网关服务、机器学习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以全面交付的姿态帮助企业上云,让云成为企业IT运营的坚强支撑。有意向部署企业云平台的用户,或了解更多信息,欢迎扫码添加品高云微信客服小表妹,我们将为您提供贴心到位的企业上云顾问服务。原文标题:《企业上云的三个正确姿势》作者:顾炯,系中国电信科技委委员、中国电信浙江公司中国电信云计算实验室、SDx联合技术开放实验室专家委员。品高云获原作者授权转载,经编辑后发布。相关阅读: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无线济南客户端
济南发布客户端
泉城蓝客户端
市中手机台客户端传统企业上云的三个正确姿势_TMT圈_互联网_赛迪网
传统企业上云的三个正确姿势
发布时间: 15:29&&&&&&&&来源:&&&&&&&&作者:
7月5日,传统企业的三个标志性企业万科,新东方,美的的掌门人郁亮,俞敏洪,方红波齐聚腾讯,在腾讯的&云+未来&峰会一起畅谈云计算。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因为早在一年多以前,很多传统企业,都集体患上了&互联网焦虑症&。在他们的心目中,互联网是一个神秘的东西,会席卷一切。在他们的心目中,互联网,就像《三体》小说中的那个神秘的三体世界。捉摸不透,但是拥有毁灭一切的力量,三体里面,有一句著名的话:&消灭你,与你无关&。难道真的与我们没有关系吗?在&云+未来&峰会,马化腾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未来是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方式处理大数据&。从这个观点里面,仿佛可以看到了&面壁者&所一直寻找的一把钥匙。但是大佬们只是畅谈了一些治愈&互联网焦虑症&的思路,但是并未给出具体的药方。所以传统企业上云,只是药引,而非完整的药方。
创造增量市场,而非改造现有流程
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叫&发现你的太平洋&。这期节目,表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别跟存量较劲,寻找增量,边缘创新,发现新大陆。,很多传统企业,当他们想通过上云来试图拥抱新的业务模式时,会发现面临非常大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原有的IT架构,很难向云端迁移&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做这样的迁移&原有的IT管理和维护人员,无法理解云端的业务模式&原有的数据格式,无法适配云的模式
曾经和一个银行业的朋友谈到金融业务上云的问题。当时他给出的结论是不要指望传统的大银行能够将业务搬迁到云上面。因为银行的这些系统,都是好多年累积建设起来的。所有的业务软件,数据,都是以传统的方式去设计的。没有人能够迁移的了。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很多银行开始试水一些新兴的互联网业务。云其实是可以驱动业务创新的。譬如,有些银行会定期做理财产品的限量抢购,做会员的运营,做小额支付,做远程开户。这些业务,都是银行业务最佳云上实践。
除了用于新的业务模式以外,云还可以用于流程的创新,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去年回老家,和农村信用社的朋友聊到征信的问题。在农村在贷款,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很多农民没有任何的征信记录。通常都要配备很多信贷员,去农民家里现场勘测。如果一笔贷款用途是购买生猪,甚至每个月都要去现场数,有多少头猪。其实,现在已经有一些机构,基于云上面做了一点点非常简单的创新。利用云上的音视频能力,开发一个APP,让贷款人实时直播一下现场场景,就可以不用信贷员亲自走乡串户了。节省了宝贵的人力资源。这种方式,虽然没有所谓的大数据征信那么高大上,但是确确实实是用技术手段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万科的郁亮在演讲中,提到了万科开发了一个APP&住这儿&将业主和物业连接在了一起,这其实也是一种业务模式的创新。万科上云,并不是将其复杂的OA的系统改造后搬上云端,而是利用云来创新新的业务模式。
顶级云计算战略家 Joe Weinman 在&云+未来&峰会里面降到,云的未来,不是一个成本中心,而是一个利润中心,它能创新很多新的业务模式,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泰康人寿,之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保险公司。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他们也尝试一些新的业务模式,探索向互联网去转型。2015年春节的时候,他们率先尝试了微信红包的模式,吸引了超过5000万的用户,通过对这5000w的用户运营,创造了平时30倍的业务量。其实,这背后是依靠了腾讯云超过300台云主机,620GB的NoSQL高速缓存的支撑。如果是传统的IT基础设施下,是无法尝试这样的业务模式的。所以,既然传统的架构无法变革,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云,去寻找自己的&太平洋&。
建立和云业务相匹配的组织架构
在&互联网焦虑症&的影响下,很多传统的企业,纷纷制定了互联网化转型的战略。于是乎,一夜之间,很多企业,都有了自己的网上商城,有了自己的公众号,有了自己的网站,开始去做红包营销,开始去做产品秒杀,开始去使用云计算。这的确是具有互联网形态的新兴业务。但是,实际运作这些业务的,可能还是公司的老的IT部门,通过老的一些组织,一些老的人员,加上一些项目外包,开始尝试这些业务。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其实是分四个层次的:
&第一层:传播互联网化(公众号,微博,微信,网站)&第二层:营销互联网化(网上商城)&第三层:业务流程互联网化(互联网融入到生产流程)&第四层:组织架构互联网(收购/控制新的创业公司)
从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路径来看,组织架构互联网化是最后最后一块拼图,也是最难的一块。IT系统云化,其实是业务流程互联网化的底层基础。IT部门+项目外包的模式,显然无法适应这种转型。技术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康威定律&,大概意思是:有什么样的业务架构,就有什么样的团队组织架构,康威定律提出50多年了,一直在IT领域发挥的作用。云化转型非常成功的企业,一般都是有一套和自己的业务模式相匹配的组织架构。一个银行界的IT管理人员说过,银行系统为什么无法向云端迁移,最难的并不在于系统架构,不在于数据格式,而在于,如果发生迁移,整个银行的组织架构都会随之调整。技术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人的问题,利益格局的问题,是更难解决的。
那什么样的一种组织架构,才是与云业务匹配的架构呢?传统的公司,最好不要让自己的IT部门尝试去转变,因为思维模式是很难转变的。最好的方式,是去投资或者控股一个新的创业团队,让其独立去自由的发展。传统的公司可以导入资源,但是业务架构,组织架构以新创公司的模式去发展。小团队,敏捷开发,基于云去构建IT的体系,逐步将原有公司的数据导入过去,以一个点去带动公司业务逐步朝云化去转型。
大数据是果实,云化是种子,应该先播种
最近,大数据非常的火,很多人都认为,是传统企业转型的战略支撑点。都希望通过大数据去实现自己企业向互联网化的转型。甚至很多企业,认为,云就是等于大数据。于是乎,主动的去收集各种的数据,然后希望从数据中寻找珠玑。但是,我想说的是,大数据,其实只是云化的果实,并不是种子。所有试图把大数据作为一粒种子播种下去,希望收获果实的,都是搞错了逻辑。当企业真正尝试更多的互联网的模式,开始去接触海量的用户,并且内部实现了云化的转型,才会产生并记录更多的数据,才有能力收集和处理数据。这个时候,大数据才真正开始发挥出作用。才开始去正向的促进业务去增长,创造更多的利润。并且大数据并不等于很多数据,而是很多维度的数据,只有当多个维度数据在一起了,才能起化学反应,产生真正的价值。
譬如,白酒行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有的酒厂,尝试互联网化转型,在天猫,京东去开旗舰店,去卖酒,但是这只是很初级的营销互联网化,并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化,也没有实现企业的云化。只能分享流量,但是无法沉淀和累积数据。茅台尝试自建网上商城。可以累积一些消费数据,但是流量又是瓶颈。洋河,做了一件事情,利用微信二维码实现了&一瓶一码&,每一瓶酒,都有唯一的二维码,微信扫码后,可以鉴别真伪,可以领取红包,还可以和更多的互联网场景连接起来。实现了商品和人的连接。这是一种生产流程互联网化,云化的必然结果。需要在生产流程,销售流程通过云计算去联通。但是正是由于这个结果,可以累积大量的数据,知道哪个用户,在什么时间,打开喝了这瓶酒。这是以往所收集不到的数据,但是,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洋河的模式,并不是一开始有意去通过收集数据去驱动营销,大数据只是在云化模式下自然结出的果实。
所以,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请首先忘记大数据,大数据,仅仅是成熟后结出的果实,首先需要的是播种。
企业上云,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一剂药引。但是真想治愈&互联网焦虑症&,还需要一个完整的药方。从自己的增量市场出发,建立和云业务相匹配的组织架构,首先让企业云化,自然后结出大数据的果实。最终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让企业成功的实现互联网化转型。
日,腾讯&云+未来&峰会将走进苏州,金鸡湖旁IT盛宴,畅想云端数据未来。来自国内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顶级专家将和苏州本地企业一起,探讨大数据驱动下的企业云化转型。更多的信息可以关注:腾讯&云+未来&峰会(苏州站)
关键词阅读:
1(共条评论)
2(共条评论)
3(共条评论)
4(共条评论)
5(共条评论)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本质是要贯彻落实...
58同城昨日正式对外宣布并购安居客集团(Anj...
联系我们:
广告发布:
方案、案例展示:
京ICP000080号 网站-3
&&&&&&&&京公网安备45号什么才是企业上云的王道?什么才是企业上云的王道?英特尔商用频道百家号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至顶网等协办的第九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此次会议以“生态构建、深化应用”为主题,对云计算的发展现状和部署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英特尔作为企业云部署领域的积极参与者和引领者,在本次大会上从不同角度带来了精彩分享。数据时代看云计算发展变革在上午的主日程中,英特尔数据中心销售部、云服务提供商销售总监Terry Thorn带来了以“云计算发展变革”为题的主题演讲。Thorn在演讲中向大家介绍了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如何使用云计算更好的解决企业运算IT方面的载量问题,并讲解了为什么英特尔即将推出的最新平台可以帮助刺激云计算需求的增长。Thorn提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和数字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生活中产生的数据量正在不断扩大,来自普通网络用户、云视频供应商、以及智能互联设备等方面的数据量在2020年都将会有显著增长。这些增长的数据洪流也在推动云计算量的增长,并带来了以下三点变化:第一个点是企业业务的变化,企业业务需要有更灵活的适应性,让数据产出更多有用的信息;第二个变化趋势来自用户的视角,消费者正在无形中享受移动设备普及的便利,比如通过应用软件进行叫车或点外卖;而第三个变化趋势则是智能互联设备间的联系与日俱增,性能标准也越来越高。以上这些变化的基础都是云计算,不论是信息互通的软件,还是高性能运算、抑或是不同领域的数据分析,都需要通过大量的运算进行支持,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环境当中的数据量跟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同时,数据的增长推动了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时代有10亿设备相互连接,这也带来了企业对云计算需求量以及IT变革要求的增长,需要被整合的数据正不断扩大。英特尔认为一些典型企业的云计算优化方式,就是混合云。强大的混合云是企业所需要的、能够提升企业运行稳定性的云模式。英特尔一直致力于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云部署。下个月即将发布的全新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可扩展家族,就是一个可以助力企业搭建云模式,部署云计算的有力武器,为企业增强云计算的存储性和敏捷性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企业到底该上什么云?建立私有云还是将整个应用放到公有云上?这是很多企业均会遇到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或现成的答案,很多时候需要企业综合考虑。在下午的主题为“云计算IT基础设施与自动化运维”的分论坛中,来自英特尔云创新中心的资深云架构师胡明月先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对如何构建适应企业IT应用负载的云战略进行了解答。胡明月先生说,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中,英特尔在不断翻新架构体系,在面对选择云战略的问题上,私有云还是公有云不是一个简单的单选题,而是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综合考量。在现阶段复杂的大数据时代,没有任何一种单纯的公有云或私有云可以完美的契合企业的需求。而所有在企业部署云战略时,都应在交付的概念基础上,进行有关导入效益的考量。在企业考虑部署何种云平台时,可以从业务、生态系统和技术三方面下手进行分析。企业的业务是什么?所处的生态系统是什么样?技术上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这些都需要被综合考虑到。具体的影响因素请见下图:胡明月先生表示,根据企业IT应用负载部署云平台时,在技术层面上,会有4种最常见的技术特性——性能、安全、集成量和数据量成为企业选择采用何种云计算类型的最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当这四种技术总和的占比越大,企业选择私有云的可能性就越大。然而,在各个企业面临各自的情况和问题时,混合云部署显示出了其在成本和效益上的双优势。胡明月先生在论坛中拿英特尔自身的IT部门举例:作为一个拥有2000名员工的部门,针对采用私有云还是公有云的考量上,不仅仅要考虑成本问题,还要考虑在效益上提升的可能性。经过综合考量,英特尔最终采取将业务分至私有云和公有云,实现混合云部署的方法。根据内部估算,实行混合型云部署后,英特尔IT部门节约了60%左右的成本。一个企业在选择云战略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业务、技术、以及整个生态系统这四大方向,同时注意对四大技术因素的综合考量。英特尔一直在帮助企业找寻最适合自己的云平台,在数据洪流中奋勇向前。英特尔,让云创“芯”精彩。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英特尔商用频道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关注英特尔商用频道,获取更多企业级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传统企业上云的三个正确姿势
稿源:站长之家用户
7月5日,传统企业的三个标志性企业万科,新东方,美的的掌门人郁亮,俞敏洪,方红波齐聚腾讯,在腾讯的“云+未来”峰会一起畅谈云计算。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因为早在一年多以前,很多传统企业,都集体患上了“互联网焦虑症”。在他们的心目中,互联网是一个神秘的东西,会席卷一切。在他们的心目中,互联网,就像《三体》小说中的那个神秘的三体世界。捉摸不透,但是拥有毁灭一切的力量,三体里面,有一句著名的话:“消灭你,与你无关”。难道真的与我们没有关系吗?在”云+未来“峰会,马化腾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未来是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方式处理大数据”。从这个观点里面,仿佛可以看到了“面壁者”所一直寻找的一把钥匙。但是大佬们只是畅谈了一些治愈“互联网焦虑症”的思路,但是并未给出具体的药方。所以传统企业上云,只是药引,而非完整的药方。创造增量市场,而非改造现有流程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叫“发现你的太平洋”。这期节目,表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别跟存量较劲,寻找增量,边缘创新,发现新大陆。,很多传统企业,当他们想通过上云来试图拥抱新的业务模式时,会发现面临非常大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o原有的IT架构,很难向云端迁移o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做这样的迁移o原有的IT管理和维护人员,无法理解云端的业务模式o原有的数据格式,无法适配云的模式曾经和一个银行业的朋友谈到金融业务上云的问题。当时他给出的结论是不要指望传统的大银行能够将业务搬迁到云上面。因为银行的这些系统,都是好多年累积建设起来的。所有的业务软件,数据,都是以传统的方式去设计的。没有人能够迁移的了。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很多银行开始试水一些新兴的互联网业务。云其实是可以驱动业务创新的。譬如,有些银行会定期做理财产品的限量抢购,做会员的运营,做小额支付,做远程开户。这些业务,都是银行业务最佳云上实践。除了用于新的业务模式以外,云还可以用于流程的创新,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去年回老家,和农村信用社的朋友聊到征信的问题。在农村在贷款,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很多农民没有任何的征信记录。通常都要配备很多信贷员,去农民家里现场勘测。如果一笔贷款用途是购买生猪,甚至每个月都要去现场数,有多少头猪。其实,现在已经有一些机构,基于云上面做了一点点非常简单的创新。利用云上的音视频能力,开发一个APP,让贷款人实时直播一下现场场景,就可以不用信贷员亲自走乡串户了。节省了宝贵的人力资源。这种方式,虽然没有所谓的大数据征信那么高大上,但是确确实实是用技术手段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万科的郁亮在演讲中,提到了万科开发了一个APP“住这儿”将业主和物业连接在了一起,这其实也是一种业务模式的创新。万科上云,并不是将其复杂的OA的系统改造后搬上云端,而是利用云来创新新的业务模式。顶级云计算战略家 Joe Weinman 在“云+未来”峰会里面降到,云的未来,不是一个成本中心,而是一个利润中心,它能创新很多新的业务模式,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泰康人寿,之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保险公司。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他们也尝试一些新的业务模式,探索向互联网去转型。2015年春节的时候,他们率先尝试了微信红包的模式,吸引了超过5000万的用户,通过对这5000w的用户运营,创造了平时30倍的业务量。其实,这背后是依靠了腾讯云超过300台云主机,620GB的NoSQL高速缓存的支撑。如果是传统的IT基础设施下,是无法尝试这样的业务模式的。所以,既然传统的架构无法变革,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云,去寻找自己的“太平洋”。建立和云业务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在“互联网焦虑症”的影响下,很多传统的企业,纷纷制定了互联网化转型的战略。于是乎,一夜之间,很多企业,都有了自己的网上商城,有了自己的公众号,有了自己的网站,开始去做红包营销,开始去做产品秒杀,开始去使用云计算。这的确是具有互联网形态的新兴业务。但是,实际运作这些业务的,可能还是公司的老的IT部门,通过老的一些组织,一些老的人员,加上一些项目外包,开始尝试这些业务。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其实是分四个层次的:o第一层:传播互联网化(公众号,微博,微信,网站)o第二层:营销互联网化(网上商城)o第三层:业务流程互联网化(互联网融入到生产流程)o第四层:组织架构互联网(收购/控制新的创业公司)从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路径来看,组织架构互联网化是最后最后一块拼图,也是最难的一块。IT系统云化,其实是业务流程互联网化的底层基础。IT部门+项目外包的模式,显然无法适应这种转型。技术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康威定律”,大概意思是:有什么样的业务架构,就有什么样的团队组织架构,康威定律提出50多年了,一直在IT领域发挥的作用。云化转型非常成功的企业,一般都是有一套和自己的业务模式相匹配的组织架构。一个银行界的IT管理人员说过,银行系统为什么无法向云端迁移,最难的并不在于系统架构,不在于数据格式,而在于,如果发生迁移,整个银行的组织架构都会随之调整。技术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人的问题,利益格局的问题,是更难解决的。那什么样的一种组织架构,才是与云业务匹配的架构呢?传统的公司,最好不要让自己的IT部门尝试去转变,因为思维模式是很难转变的。最好的方式,是去投资或者控股一个新的创业团队,让其独立去自由的发展。传统的公司可以导入资源,但是业务架构,组织架构以新创公司的模式去发展。小团队,敏捷开发,基于云去构建IT的体系,逐步将原有公司的数据导入过去,以一个点去带动公司业务逐步朝云化去转型。大数据是果实,云化是种子,应该先播种最近,大数据非常的火,很多人都认为,是传统企业转型的战略支撑点。都希望通过大数据去实现自己企业向互联网化的转型。甚至很多企业,认为,云就是等于大数据。于是乎,主动的去收集各种的数据,然后希望从数据中寻找珠玑。但是,我想说的是,大数据,其实只是云化的果实,并不是种子。所有试图把大数据作为一粒种子播种下去,希望收获果实的,都是搞错了逻辑。当企业真正尝试更多的互联网的模式,开始去接触海量的用户,并且内部实现了云化的转型,才会产生并记录更多的数据,才有能力收集和处理数据。这个时候,大数据才真正开始发挥出作用。才开始去正向的促进业务去增长,创造更多的利润。并且大数据并不等于很多数据,而是很多维度的数据,只有当多个维度数据在一起了,才能起化学反应,产生真正的价值。譬如,白酒行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有的酒厂,尝试互联网化转型,在天猫,京东去开旗舰店,去卖酒,但是这只是很初级的营销互联网化,并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化,也没有实现企业的云化。只能分享流量,但是无法沉淀和累积数据。茅台尝试自建网上商城。可以累积一些消费数据,但是流量又是瓶颈。洋河,做了一件事情,利用微信二维码实现了”一瓶一码“,每一瓶酒,都有唯一的二维码,微信扫码后,可以鉴别真伪,可以领取红包,还可以和更多的互联网场景连接起来。实现了商品和人的连接。这是一种生产流程互联网化,云化的必然结果。需要在生产流程,销售流程通过云计算去联通。但是正是由于这个结果,可以累积大量的数据,知道哪个用户,在什么时间,打开喝了这瓶酒。这是以往所收集不到的数据,但是,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洋河的模式,并不是一开始有意去通过收集数据去驱动营销,大数据只是在云化模式下自然结出的果实。所以,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请首先忘记大数据,大数据,仅仅是成熟后结出的果实,首先需要的是播种。总结企业上云,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一剂药引。但是真想治愈”互联网焦虑症“,还需要一个完整的药方。从自己的增量市场出发,建立和云业务相匹配的组织架构,首先让企业云化,自然后结出大数据的果实。最终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让企业成功的实现互联网化转型。日,腾讯“云+未来”峰会将走进苏州,金鸡湖旁IT盛宴,畅想云端数据未来。来自国内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顶级专家将和苏州本地企业一起,探讨大数据驱动下的企业云化转型。更多的信息可以关注:腾讯“云+未来”峰会(苏州站)
本文由站长之家传媒平台( )分发,站长之家传媒平台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互联网品牌推广营销服务!目前,平台已经上线自助软文投放系统,对接直编、出稿更快速、价格实惠,还能获取“免费”的自媒体分发资源(头条号、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推广稿件,发布本文的目的在于推广其产品或服务,站长之家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站长之家赞同其观点,不对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请读者使用之前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移动企业上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