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打开IMS注册表编辑器怎么打开"是什么?“启用通过IMS发送短信的功能”是什么?我应该怎么设置这些

【图文】IMS注册及业务基本流程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IMS注册及业务基本流程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IMS(IP多媒体子系统)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IP多媒体子系统
(IP多媒体子系统)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子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IMS名词解释
IMS即IP是由(Lucent)提出的下一代通信网()实现
大融合方案的网络架构, 贝尔实验室在IMS关键领域的创新——业务增强层的各种专利技术,决定了朗讯IMS融合解决方案的先进性。IMS解决方案相对于的解决方案有着非常多的优势,在市场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截至2003年,国际权威标准组织普遍将IMS作为NGN网络融合以及业务和技术创新的核心标准。对于大规模商用部署而言,IMS从技术本身已足够成熟。IMS不仅可以实现最初的VoIP业务,更重要的是IMS将更有效地对、用户资源及应用资源进行管理,提高网络的智能,使用户可以跨越各种网络并使用多种,感受融合的通信体验。IMS作为一个通信架构,开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拓展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在五大电信运营商中,迄今已有四家部署了朗讯的IMS技术,对于无线和有线融合有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性意义,标志着IMS在全球的部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当然此项技术系统生长依然将注意力放在基础运营服务上,实现全球的网络统一还有很多需要改变的地方。
IMS本质说明
本质上说是一种网络结构。该项技术植根于移动领域,最初是3GPP为定义的,而在NGN的框架下,IMS应同时支持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涵盖IMS增强特性的3GPPR6已经基本冻结,这标志着IMS技术已经走向成熟。
在NGN的框架中,终端和接入网络是各种各样的,而其核心网络只有一个IMS,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协议和与接入的无关性。
顺应网络IP化的趋势,IMS系统采用SIP协议进行端到端的呼叫控制。IP技术在互
联网上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是Internet的主导技术,它能方便而灵活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并能根据客户的需要快捷地创建新的服务。但是IP技术的一个最突出特性就是“尽力而为”,在的安全性和计费控制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只考虑固定接入方式。传统的基于电路交换的移动网络,虽然具有接入的灵活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交换,但由于无法支持IP技术,所以只能形成一种垂直的业务展开方式,不同业务应用的互操作性较低,而且需要较多的业务网关接入网络。不同的业务分别进行业务接入、网络搭建、业务控制和业务应用开发,甚至包括业务计费等主要的也必须建立独立的运营系统。所以,直到现在电信业务的主流仍然是话音业务。新业务的部署,在的状态下很容易招致更大的风险和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移动网还是固定网均在向基于IP的网络演进,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然而要将IP技术引入到领域,就必须考虑到实际网络运营的需求,需要IMS网络从网元功能、接口协议、QoS和安全、计费等方面全面支持固定的接入方式。从的研究看,是具有简单性、兼容性、模块化设计和第三方控制性从而成为基于Internet通信市场的主流协议。所以基于SIP的IMS框架通过最大限度重用和协议、继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特有的和充分借鉴软交换网络技术,使其能够提供电信级的QoS保证、对业务进行有效而灵活的计费,并具有了融合各类业务的强大能力。这样,利用IMS系统,电信运营商可以低成本地进入其向往已久的移动领域,而移动运营商则可以在保证其原有的语音和短信业务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轻松引入全新的丰富的多媒体业务,即所谓的全业务运营。
至于接入的无关性,是指IMS借鉴软交换网络技术,采用基于网关的互通方案,包括(SGW)、(MGW)、(MGCF)等网元,而且在MGCF及MGW也采用IETF和ITU-T共同制订的H.248/MEGACO协议。这样的设计使得IMS系统的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也可以是固定电话终端、、PC机等,接入方式也不限于蜂窝射频接口,可以是无线的WLAN,或者是有线的LAN、DSL等技术。另外,由于IMS在业务层采用软交换网络的开放式业务提供构架,可以完全支持基于应用服务器的第三方业务提供,这意味着运营商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的网络结构、不投入任何的设备成本条件下,轻松地开发新的业务,进行应用的升级。
IMS主要特征
如下图所示。
图1 IMS主要特征
接入无关:IMS支持多种固定/移动接入方式的融合。从理论上说,不论你使用什么设备、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接入IMS网络。
归属地控制:IMS采用归属地控制,区别于软交换的拜访地控制,和用户相关的数据信息只保存在用户的归属地。用户鉴权认证、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都由归属地网络完成,从而保证业务提供的一致性,易于实现私有业务的扩展,促进归属运营商积极提供吸引用户的业务。
业务提供能力:IMS将业务层与控制层完全分离,有利于灵活、快速地提供各种业务应用,更利于业务融合。IMS的业务还可以通过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提供给第三方,可以为广大的用户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应用。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开发IMS的业务哦。
安全机制:IMS网络部署了多种安全接入机制、安全域间信令保护机制以及网络拓扑隐藏机制。
统一策略控制:IMS网络具有统一的QoS、安全和计费策略控制机制。
IMS功能实体
如下图所示。
图2 IMS系统架构
IMS的系统架构由六部分组成:
业务层:业务层与控制层完全分离,主要由各种不同的应用服务器组成,除了在IMS网络内实现各种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SIP-AS方式)外,还可以将传统的窄带智能网业务接入IMS网络中(IM-SSF方式),并为第三方业务的开发提供标准的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OSA SCS方式),从而使第三方应用提供商可以在不了解具体网络协议的情况下,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业务。
运营支撑:由在线计费系统(OCS)、计费网关(CG)、网元管理系统(EMS)、域名系统(DNS)以及归属用户服务器(HSS/SLF)组成,为IMS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撑,包括IMS用户管理、网间互通、业务触发、在线计费、离线计费、统一的网管、DNS查询、用户签约数据存放等功能。
控制层:完成IMS多媒体呼叫会话过程中的信令控制功能,包括用户注册、鉴权、会话控制、路由选择、业务触发、承载面QoS、媒体资源控制以及网络互通等功能。
互通层:完成IMS网络与其他网络的互通功能,包括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其他IP网络等。
接入和承载控制层:主要由路由设备以及策略和计费规则功能实体(PCRF)组成,实现IP承载、接入控制、QoS控制、用量控制、计费控制等功能。
接入网络:提供IP接入承载,可由边界网关(A-SBC)接入多种多样的终端,包括PSTN/ISDN用户、SIP UE、FTTX/LAN以及Wimax/Wifi等。
IMS系统中涉及的主要功能实体有:
本地用户服务器HSS(Home SubscriberServer)
HSS在IMS中作为用户信息存储的数据库,主要存放用户认证信息、签约用户的特定信息、签约用户的动态信息、网络策略规则和设备标识寄存器信息,用于移动性管理和用户业务数据管理。它是一个逻辑实体,物理上可以由多个物理数据库组成。
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
CSCF是IMS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基于分组交换的SIP会话控制。在IMS中,CSCF负责对用户多媒体会话进行处理,可以看作IETF架构中的SIP服务器。根据各自不同的主要功能分为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P.CSCF(Proxy CSCF)、问询呼叫会话控制功能I-CSCF(Interrogation CSCF)和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S.CSCF(Serving CSCF),三个功能在物理上可以分开,也可以独立。
多媒体资源功能MRF(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MRF主要完成多方呼叫与多媒体会议功能。MRF由多媒体资源功能控制器MRFC(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Controller)和多媒体资源功能处理器MRFP(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Processor)构成,分别完成媒体流的控制和承载功能。MRFC解释从S.CSCF收到的SIP信令,并且使用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指令来控制MRFP完成相应的媒体流编解码、转换、混合和播放功能。
网关功能主要包括:出IMS网关控制功能BGCF(Breakout Gateway ControlFunction)、媒体网关控制功能MGCF(Media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IMS媒体网关IMS.MGW(IMS Media Gateway)和信令网关SGW(SignalingGateway)。
IMS发展历程
国际组织3GPP一直在进行它称为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标准化研究。在3GPP的文件中,IMS是核心网络中提供端到端多媒体业务和集群多媒体业务的中心。在3GPP的R6中,IMS已经被定义为支持所有IP接入网的多媒体业务,可以支持任何一种移动的或固定的、有线的或无线的(IP Connectivity Access Networks),包括,,,以及等等。
IMS由控制会话的网络实体组成,在UMTS中IMS是提供IP多媒体服务的核心。IP多媒体服务使用网络来进行传输。网络提供者同时为IP多媒体服务提供传输实体和实体。网络结构同时允许为第三方提供附加的IP多媒体服务。
在UMTS版本5或更高的版本中,新增加的主要内容就是添加了两个全新的具有重要能力的IMS。第一,增加类似呼叫状态控制功能(CSCF)的新的网络实体来提供基本的IP多媒体服务,例如在两个用户间的多媒体会话的发起。第二,相互兼容已经发展到可以提炼一些网络实体能力的阶段,例如开放业务接入()服务能力。利用基本的IP多媒体服务和网络提供的能力,OSA服务能力的功能被期望能够激励第三方新的IP多媒体服务的产生。
一个IMS包括一个或多个CSCF、媒体网关控制功能()、IMS媒体网关、多媒体资源功能处理器()、订阅位置功能、中断网关控制功能()和应用服务器。我们下面解释IMS如何实现其主要功能和如何为UMTS增加支持多媒体业务。
--IMS的信令和会话业务都是通过IP承载的,但是,并不是任何版本的IP都是可以使用的,IMS要求只有IPv6才能在IMS域中使用。虽然这将使UMTS这一全球第一广泛地发展IPv6,但是这仍将是一个大胆的要求,因为:
IMS中的IP寻址与分组域骨干网中使用的(例如)和电路域中使用的是不同的,所以IPv6和IPv4互通的问题需要解决。
用于移动台接入IP多媒体服务的IP寻址范围必须在IMS寻址域内,这个域是在建立好IP连接时激活的上下文中安排好的。IP地址可以从域而不是归属域的中获得,从路由的效率来考虑,这是一个优点。
呼叫/会话控制--CSCF使用SIP在呼叫控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CSCF可以比作电路域中移动交换中心的信令部分和控制部分。除了语音通信之外,它还能支持多媒体会话。SIP是在移动台和CSCF之间、CSCF之间、CSCF和MGCF之间、CSCF和应用服务器之间有关方面的协议。CSCF起到了很多作用:作为代理CSCF(P-CSCF),这是移动台和IMS连接最初的一点;作为提供的CSCF(S-CSCF),可以用
于会话控制;作为询问CSCF(I-CSCF),这是网络中各个移动台的有关IMS信令的一个主要的连接点。
互通--当会话的一端为IMS用户,而会话的另一端是公共电话交换网用户时,网络需要四个新的功能实体-IMS媒体网关、MGCF、信令网关和。BGCF具有支持PSTN与PS域之间的呼叫的功能。媒体网关用来完成在两端用不同格式编码的媒体的翻译。MGCF控制IMS媒体网关,提供在基于SIP的和基于信令之间应用级的信令翻译,并且与S-CSCF进行通信。传输级的在基于IP的和基于SS7的信令翻译由SGW完成。BGCF识别网络和网络中的MGCF,并确定进入PSTN的位置。
处理用户签订的信息和用户状态的信息--归属用户服务器()是主要的数据库,它存储用户签订的业务信息和本地信息。它可以被考虑为一个增强型GSM网络中的。因为在网络中有几个HSS存在,在注册和会话建立过程中,为了找到有目标用户信息的HSS,用户位置功能被CSCF询问。用户位置功能不需要在单一的HSS环境下实现,因为CSCF知道哪一个HSS会被使用。
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包括基于SIP的应用服务器和OSA应用服务器,这
些应用服务器可以实现各种服务,例如语音提示服务和预付费服务。支持多种服务的应用服务器还可以促进新的业务的产生。在这两种情况下,SIP为S-CSCF的信令服务,然而,在一个OSA应用服务器的例子中,一个OSA容量服务器应该插入在OSA应用服务器和S-CSCF之间。
多方会议-媒体资源功能处理器(MRFP)和媒体资源功能控制器()支持多方多媒体会议,并能体现媒体资源(例如,语音提示功能)的实际能力。MRFP处理和混合实际的媒体流,MRFC控制MRFP的媒体流资源。
其他问题-在设计和标准化UMTS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复杂的问题。例如,在2000年底才确定下来一个用户的服务控制由它的归属网络来执行,并且,当用户漫游到国外网络时,这个功能仍然适用,但是,因为存在仅仅由归属域控制产生的潜在的劣势,例如,归属域的过载和处理分组上的延迟,所以由访问域进行控制的问题也
已经开始考虑了。而且,关于支持由访问域和归属域通过IMS共同控制的问题,3GPP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了。然而支持两种模式必定会使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因此,3GPP最终决定使用归属域来控制,但是,以后可能会重新进行这一问题的讨论。
总之,IMS为未来的ALL-IP网络和与固网的无缝融合提供了可能,是下一代网络和应用的代名词。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的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但是,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xDSL)、等固定接入方式。
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已比较成熟。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
(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触发规则;
(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
总体来讲,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软交换网络体系基于控制的特点,使得其与具体的接入手段关系密切,而IMS体系由于终端与核心侧采用基于IP承载的SIP协议,IP技术与承载媒体无关的特性使得IMS体系可以支持各类接入方式,从而使得IMS的应用范围从最初始的移动网逐步扩大到固定领域。此外,由于IMS体系架构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并且具有一定的服务质量(QoS)保障机制,因此IMS技术相比于软交换的优势还体现在宽带用户的漫游管理和QoS保障方面。
IMS发展应用
对IMS进行标准化的主要有3GPP和高级和互联网融合业务和协议(TISPAN)。3GPP侧重于从移动的角度对IMS进行研究,而TISPAN则侧重于从固定的角度对IMS提出需求,并统一由3GPP来完善。
3GPP对IMS的标准化是按照R5版本、R6版本、R7版本……这个过程来发布的,IMS首次提出是在R5版本中,然后在R6、R7版本中进一步完善。R5版本主要侧重于对IMS基本结构、功能实体及实体间的流程方面的研究;而R6版本主要是侧重于IMS和外部网络的互通能力以及IMS对各种业务的支持能力等。相比于R5版本,R6版本的网络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业务能力上有所增加。在R5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业务特性,网络互通规范以及无线局域网接入特性等,其主要目的是促使IMS成为一个真正的可运营的网络
技术。R7阶段更多的考虑了固定方面的特性要求,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R5版本和R6版本分别在2002年和2005年被冻结,而R7版本也即将冻结。
在TISPAN定义的NGN体系架构中,IMS是业务部件之一。TISPANIMS是在3GPPR6IMS核心规范的基础上对功能实体和协议进行扩展的,支持固定接入方式。TISPAN的工作方式和3GPP相似,都是分阶段发布不同版本。TISPAN已经发布了R1版本相关规范,从固定的角度向3GPP提出对IMS的修改建议;R2版本还处于需求分析阶段。
TISPAN在许多文档中都直接应用了3GPP的相关文档内容,而3GPPR7版本中的很多内容又都是在吸收了TISPAN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一方对文档内容的修改都将直接影响另一方。此外,部分先进的运营商(如、英国电信和)已经明确了未来网络和业务融合的战略目标,并开始特别关注基于IMS的研究。各大设备厂商也加大了对IMS在固网领域应用的研究,正积极参与并大力推进基于IMS的NGN的标准化工作。因此各个标准之间的协调一致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IP媒体业务类型
IMS是一个在分组域(PS)上的多媒体控制/呼叫控制平台,IMS使得PS具有电路域(CS)的部分功能,支持会话类和非会话类的多媒体业务。IMS为未来的多媒体应用提供了一个通用的业务平台,典型的业务如呈现、消息、会议、一键通等等。将不同的业务进行分组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类型。
(1)信息类业务,这类业务对用户来讲已经非常熟悉,而且为运营商带来了良好的收益,IMS的信息类业务将带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在享用这些信息类业务的同时,用户可以随心所欲而且费用低廉的使用其他媒介,比如视频和声音等,同时可以灵活的选用实时业务或非实时业务进行沟通。
(2)多媒体呼叫话音业务,这类业务可以给用户在原有的话音业务操作和应用上带来全新的体验。
(3)增强型呼叫管理,可以实现让用户自己来控制业务,让用户的沟通更加灵活。
(4)群组业务,将不同的通信媒介聚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新的业务体验,而且IMS还可以对业务进行新的开发和组合;突破传统的一对一的通信方式限制,可以提供基于群组的通信方式。
(5)信息共享,常见的邮件携带附件的沟通模式可以完成部分的信息共享功能,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显得不够灵活,所以实时在线的信息共享通信应运而生,多个用户可以实时处理同一个数据文件。
(6)在线娱乐,移动终端可以直接和信息资源互联,IMS方式可以更好地呈现信息的更新和沟通,并可以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对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对于用户的在线游戏,IMS可以为用户提供从单机游戏到多用户在线参与的在线娱乐方式,同时用户还可以采用多种多媒体来沟通交流。
IMS的主要应用
随着IMS技术和产品的逐渐成熟,已经有一些运营商开始了IMS的商用,还有一些运营商在进行相关的测试。从的商用和测试情况看,移动运营商已经开始商用,而固网运营商还主要处于试验阶段。综合考虑,IMS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移动网络的应用,这类应用是移动运营商为了丰富移动网络的业务而开展的,主要是在移动网络的基础上用IMS来提供PoC、即时消息、等多媒体增值业务。应用重点集中在给企业客户提供IPCENTREX和公众客户的VoIP第二线业务。
其次是固定运营商出于网络演进和业务的需要,通过IMS为企业用户提供融合的企业的应用(IPCENTREX业务),以及向固定宽带用户(例如ADSL用户)提供VoIP应用。
第三种典型的应用是融合的应用,主要体现在WLAN和3G的融合,以实现语音业务的连续性。在这种方式下,用户拥有一个WLAN/WCDMA的双模终端,在WLAN的覆盖区内,一般优先使用WLAN接入,因为这种方式用户使用业务的资费更低,数据业务的更充足。当离开WLAN的覆盖区后,终端自动切换到WCDMA网络,从而实现语音在WLAN和WCDMA之间的连续性。这种方案的商用较少,但是许多运营商都在进行测试。
在IMS中全部采用SIP协议,虽然SIP也可以实现最基本的VoIP,但是这种协议在多媒体应用中所展现出来的优势表明,它天生就是为多媒体业务而生的。由于SIP协议非常灵活,所以IMS还存在许多潜在的业务。
基于IMS的网络融合问题
随着的发展与演进,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主题,固定和移动的融合(FMC)更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ETSI给FMC下的定义是:“固定移动融合是一种能提供与接入技术无关的网络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物理上的网络融合,而只关心一个融合的和相应的标准规范。这些标准可以用来支持固定业务、移动业务以及固定移动混合的业务。固定移动融合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用户的业务签约和享用的业务,将从不同的接入点和终端上分离开来,以允许用户从任何固定或移动的终端上,通过任何兼容的接入点访问完全相同的业务,包括在漫游时也能获得相同的业务。”ETSI在给FMC下定义的同时也对固定移动网络的融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IMS进一步发扬了软交换结构中业务与控制分离、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比软交换进行了更充分的网络解聚,网络结构更加清晰合理。网络各个层次的不断解聚是发展的总体趋势。网络的解聚使得垂直业务模式被打破,有利于业务的发展;另外,不同类型网络的解聚也为网络在不同层次上的重新聚合创造了条件。这种重新聚合,就是网络融合的过程。利用IMS实现对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的统一核心控制,主要是IMS具有以下特点。
(1)与接入无关性。虽然3GPPIMS是为移动网络设计的,TISPANNGN是为固定xDSL设计的,但它们采用的IMS网络技术却可以做到与接入无关,因而能确保对FMC的支持。从理论上可以实现不论用户使用什么设备、在何地接入IMS网络,都可以使用归属地的业务。
(2)统一的业务触发机制。IMS核心控制部分不实现具体业务,所有的业务包括传统概念上的补充业务都由业务应用平台来实现,IMS核心控制只根据初始过滤规则进行业务触发,这样消除了核心控制相关功能实体和业务之间的绑定关系,无论固定接入还是移动接入都可以使用IMS中定义的业务触发机制实现统一触发。
(3)统一的路由机制。IMS中仅保留了传统移动网中HLR的概念,而摒弃了VLR的概念,和用户相关的数据信息只保存在用户的归属地,这样不仅用户的认证需要到归属地认证,所有和用户相关的业务也必须经过用户的归属地。
(4)统一用户数据库。HSS(归属业务服务器)是一个统一的用户,既可以存储移动IMS用户的数据,也可以存储固定IMS用户的数据,数据库本身不再区分固定用户和移动用户。特别是业务触发机制中使用的初始过滤规则,对IMS中所定义的数据库来讲完全是透明数据的概念,屏蔽了固定和移动用户在业务属性上的差异。
(5)充分考虑了运营商实际运营的需求,在网络框架、QoS、安全、计费以及和其他网络的互通方面都制定了相关规范。
(6)业务与承载分离,IMS定义了标准的基于SIP的ISC(IP multimedia Service Control)接口,实现了业务层与控制层的完全分离。IMS通过基于SIP的ISC接口,支持三种业务提供方式:独立的SIP应用服务器方式、OSA SCS方式和IM-SSF方式(接入传统智能网,体现业务继承性)。 IMS的核心控制网元CSCF不再需要处理业务逻辑,而是通过基于规则的业务触发机制,根据用户的签约数据的初始过滤规则(iFC),由CSCF分析并触发到规则指定的应用服务器,由应用服务器完成业务逻辑处理。
(7)基于SIP的会话机制。IMS的核心功能实体是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单元,并向上层的服务平台提供标准的接口,使业务独立于呼叫控制 。IMS采用基于IETF定义的会话初始协议(SIP)的会话控制能力,并进行了移动特性方面的扩展 ,实现接入的独立性及Internet互操作的平滑性。 IMS网络的终端与网络都支持SIP,SIP成为IMS域唯一的会话控制协议,这一特点实现了端到端的SIP信令互通 ,网络中不再需要支持多种不同的呼叫信令 ,使网络的业务提供和发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IMS所具有这些特征可以同时为移动用户和固定用户所共用,这就为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接入提供了技术基础,使得网络融合成为可能。
IMS问题分析
IP多媒体子系统(IMS)是3GPP在R5规范中提出的,旨在建立一个与接入无关、基于开放的SIP/IP协议及支持多种多媒体业务类型的平台来提供丰富的业务。它将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传统固定网络技术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为未来的基于全IP网络多媒体应用提供了一个通用的业务智能平台,也为未来过程中的网络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IMS的诸多特点使得其一经提出就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是业界普遍认同的解决未来网络融合的理想方案和发展方向,但对于IMS将来如何提供统一的业务平台实现全业务运营,IMS的标准化及安全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IMS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传统的电信网络采用独立的信令网来完成呼叫的建立、路由和控制等过程,信令网的安全能够保证网络的安全。而且传输采用时分复用()的专线,用户之间采用面向连接的通道进行通信,避免了来自其他终端用户的各种和攻击。
而IMS网络与互联网相连接,基于IP协议和开放的网络架构可以将语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不同业务,通过采用多种不同的接入方式来共享业务平台,增加了网络的灵活性和终端之间的互通性,不同的运营商可以有效快速地开展和提供各种业务。由于IMS是建立在IP基础上,使得IMS的安全性要求比在独立网络上运营要高的多,不管是由移动接入还是固定接入,IMS的安全问题都不容忽视。
IMS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未经授权地访问敏感数据以破坏机密性;未经授权地篡改敏感数据以破坏完整性;干扰或滥用网络业务导致拒绝服务或降低系统可用性;用户或网络否认已完成的操作;未经授权地接入业务等。主要涉及到IMS的接入安全(3GPP TS33.203),包括用户和网络认证及保护IMS终端和网络间的业务;以及IMS的网络安全(3GPP TS33.210),处理属于同一运营商或不同运营商之间的业务保护。除此之外,还对用户终端设备和通用集成电路卡/IP多媒体业务身份识别模块(UICC/ISIM)安全构成威胁。
2、IMS安全体系
IMS系统安全的主要应对措施是IP安全协议(),通过IPSec提供了接入安全保护,使用IPSec来完成网络域内部的实体和网络域之间的安全保护。3GPP IMS实质上是叠加在原有核心网分组域上的网络,对PS域没有太大的依赖性,在PS域中,业务的提供需要移动设备和移动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联盟(SA)后才能完成。对于IMS系统,多媒体用户也需要与IMS网络之间先建立一个独立的SA之后才能接入多媒体业务。
3GPP终端的核心是通用集成电路卡(),它包含多个逻辑应用,主要有(SIM)、UMTS用户业务识别模块(USIM)和ISIM。ISIM中包含了IMS终端在系统中进行操作的一系列参数(如身份识别、用户授权和终端设置数据等),而且存储了共享和相应的(Authentication and Key Agreement)算法。其中,保存在UICC上的用户侧的IMS认证密钥和认证功能可以独立于PS域的认证密钥和认证功能,也可和PS使用相同的认证密钥和认证功能。IMS的安全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中显示了5个不同的安全联盟用以满足IMS系统中不同的需求,分别用①、②、③、④、⑤来加以标识。①提供终端用户和IMS网络之间的相互认证。
②在UE和P-CSCF之间提供一个安全链接(Link)和一个安全联盟(SA),用以保护Gm接口,同时提供数据源认证。
③在网络域内为Cx接口提供安全。
④为不同网络之间的SIP节点提供安全,并且这个安全联盟只适用于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P-CSCF)位于拜访网络(VN)时。
⑤为同一网络内部的SIP节点提供安全,并且这个安全联盟同样适用于P-CSCF位于归属网络(HN)时。
除上述接口之外,IMS中还存在其他的接口,在上图中未完整标识出来,这些接口位于安全域内或是位于不同的安全域之间。这些接口(除了Gm接口之外)的保护都受IMS。
SIP信令的保密性和完整性是以逐跳的方式提供的,它包括一个复杂的安全体系,要求每个代理对消息进行解密。SIP使用两种安全协议:安全协议(TLS)和IPSec,TLS可以实现认证、完整性和机密性,用TLS来保证安全的请求必须使用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如(TCP)或(SCTP);IPSec通过在IP层对SIP消息提供安全来实现认证、完整性和机密性,它同时支持TCP和(UDP)。在IMS核心网中,可通过NDS/IP来完成对网络中SIP信令的保护;而第一跳,即UE和P-CSCF间的信令保护则需要附加的测量,在3GPP TS 33.203中有具体描述。
3、IMS的接入安全
IMS用户终端(UE)接入到IMS核心网需经一系列认证和过程,具体而言,UE用户签约信息存储在归属网络的HSS中,且对外部实体保密。当用户发起注册请求时,查询呼叫会话控制功能(I-CSCF)将为请求用户分配一个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S-CSCF),用户的签约信息将通过Cx接口从HSS下载到S-CSCF中。当用户发起接入IMS请求时,该S-CSCF将通过对请求内容与用户签约信息进行比较,以决定用户是否被允许继续请求。
在IMS接入安全中,IPSec封装安全净荷(ESP)将在IP层为UE和P-CSCF间所有SIP信令提供机密性保护,对于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之间和CSCF和HSS之间的加密可以通过安全网关(SEG)来实现。同时,IMS还采用IPSec ESP为UE和P-CSCF间所有SIP信令提供完整性保护,保护IP层的所有SIP信令,以传输模式提供完整性保护机制。
在完成注册鉴权之后,UE和P-CSCF之间同时建立两对单向的SA,这些SA由TCP和UDP共享。其中一对用于UE端口为、P-CSCF端口作为服务器端的业务流,另一对用于UE端口为服务器、P-CSCF端口作为客户端的业务流。用两对SA可以允许终端和P-CSCF使用UDP在另一个端口上接收某个请求的响应,而不是使用发送请求的那个端口。同时,终端和P-CSCF之间使用TCP连接,在收到请求的同一个TCP连接上发送响应;而且通过建立SA实现在IMS AKA提供的共享密钥以及指明在保护方法的一系列参数上达成一致。SA的管理涉及到两个数据库,即内部和外部数据库(SPD和SAD)。SPD包含所有入站和出站业务流在主机或安全网关上进行分类的策略。SAD是所有激活SA与相关参数的容器。SPD使用一系列选择器将业务流映射到特定的SA,这些选择器包括IP层和上层(如TCP和UDP)协议的字段值。
与此同时,为了保护SIP代理的身份和的网络运作内部细节,可通过选择网络隐藏机制来隐藏其网络内部拓扑,归属网络中的所有I-CSCF将共享一个加密和解密密钥。
在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中相互认证机制称为UMTS AKA,在AKA过程中采用双向鉴权以防止未经授权的“非法”用户接入网络,以及未经授权的“非法”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AKA协议是一种挑战响应协议,包含五元参数组的挑战由AUC在归属层发起而发送到服务网络。
UMTS系统中AKA协议,其相同的概念和原理被IMS系统重用,我们称之为IMS AKA。AKA实现了ISIM和AUC之间的相互认证,并建设了一对加密和完整性密钥。用来认证用户的身份是私有的身份(IMPI),HSS和ISIM共享一个与IMPI相关联的长期密钥。当网络发起一个包含RAND和AUTN的认证请求时,ISIM对AUTN进行验证,从而对网络本身的真实性进行验证。每个终端也为每一轮认证过程维护一个序列号,如果ISIM检测到超出了序列号码范围之外的认证请求,那么它就放弃该认证并向网络返回一个同步失败消息,其中包含了正确的序列号码。
为了响应网络的认证请求,ISIM将密钥应用于随机挑战(RAND),从而产生一个认证响应(RES)。网络对RES进行验证以认证ISIM。此时,UE和网络已经成功地完成了相互认证,并且生成了一对会话密钥:加密密钥(CK)和完整性密钥(IK)用以两个实体之间通信的安全保护。
4、IMS的网络安全
在中,由于在核心网中缺乏标准的安全解决方案,使得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虽然在无线接入过程中,移动用户终端和之间通常可由加密来保护,但是在核心网时,系统的节点之间却是以明文来传送业务流,这就让攻击者有机可乘,接入到这些媒体的攻击者可以轻而易举对整个通信过程进行窃听。
针对2G系统中的安全缺陷,中采用NDS对核心网中的所有IP数据业务流进行保护。可以为通信服务提供保密性、数据完整性、认证和防止重放攻击,同时通过应用在IPSec中的密码安全机制和协议安全机制来解决安全问题。
在NDS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是安全域(Security Domains)、安全网关(SEG)。
4.1 安全域
NDS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安全域,安全域是一个由单独的管理机构管理运营的网络。在同一安全域内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来管理,因此同一安全域内部的安全等级和安全服务通常是相同的。大多情况下,一个安全域直接对应着一个运营商的核心网,不过,一个运营商也可以运营多个安全域,每个安全域都是该运营商整个核心网络中的一个子集。在NDS/IP中,不同的安全域之间的接口定义为Za接口,同一个安全域内部的不同实体之间的安全接口则定义为Zb接口。其中Za接口为必选接口,Zb接口为可选接口。两种接口主要完成的功能是提供数据的认证和完整性、机密性保护。
4.2 安全网关
SEG位于IP安全域的边界处,是保护安全域之间的边界。业务流通过一个SEG进入和离开安全域,SEG被用来处理通过Za接口的通信,将业务流通过隧道传送到已定义好的一组其他安全域。这称为轮轴-辐条(hub-and-spoke)模型,它为不同安全域之间提供逐跳的安全保护。SEG负责在不同安全域之间传送业务流时实施安全策略,也可以包括分组过滤或者等的功能。IMS核心网中的所有业务流都是通过SEG进行传送,每个安全域可以有一个或多个SEG,网络运营商可以设置多个SEG以避免某独立点出现故障或失败。当所保护的IMS业务流跨越不同安全域时,NDS/IP必须提供相应的机密性、数据完整性和认证。
4.3 基于IP的网络域安全体系[2]
NDS/IP体系结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提供上从一跳到下一跳的安全,逐跳的安全也简化了内部和面向其他外部安全域分离的安全策略的操作。
在NDS/IP中只有SEG负责与其他安全域中的实体间进行直接通信。两个SEG之间的业务被采用隧道模式下的IPSec ESP安全联盟进行保护,安全网关之间的网络连接通过使用IKE来建立和维护[3]。网络实体(NE)能够面向某个安全网关或相同安全域的其他安全实体,建立维护所需的ESP安全联盟。所有来自不同安全域的网络实体的NDS/IP业务通过安全网关被路由,它将面向最终目标被提供逐跳的安全保护[5]。其网络域安全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4.4 和分配机制[5]每个SEG负责建立和维护与其对等SEG之间的IPSec SA。这些SA使用因特网密钥交换(IKE)协议进行协商,其中的认证使用保存在SEG中的长期有效的密钥来完成。每个对等连接的两个SA都是由SEG维护的:一个SA用于入向的业务流,另一个用于出向的业务流。另外,SEG还维护了一个单独的因特网安全联盟和密钥管理协议(ISAKMP)SA,这个SA与密钥管理有关,用于构建实际的对等主机之间的IPSec SA。对于ISAKMP SA而言,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这两个对等实体必须都已经通过认证。在NDS/IP中,认证是基于预先共享的密钥。
NDS/IP中用于加密、数据完整性保护和认证的安全协议是隧道模式的IPSec ESP。在隧道模式的ESP中,包括IP头的完整的IP数据包被封装到ESP分组中。对于三重DES加密(3DES)算法是强制使用的,而对于数据完整性和认证,MD5和SHA-1都可以使用。
4.5 IPSec安全体系中的几个重要组成和概念[5]
1)IPSec:IPSec在IP层(包括IPv4和IPv6)提供了多种安全服务,从而为上层协议提供保护。IPSec一般用来保护主机和安全网关之间的通信安全,提供相应的安全服务。
2)ISAKMP:ISAKMP用来对SA和相关参数进行协商、建立、修改和删除。它定义了SA对等认证的创建和管理过程以及包格式,还有用于密钥产生的技术,它还包括缓解某些威胁的机制。
3)IKE:IKE是一种密钥交换协议,和ISAKMP一起,为SA协商认证密钥材料。IKE可以使用两种模式来建立第一阶段ISAKMP SA,即主模式和侵略性模式。两种模式均使用短暂的密钥交换算法来生成ISAKMP SA的密钥材料。
4)ESP:ESP用来在IPv4和IPv6中提供安全服务。它可以单独使用或与AH一起使用,可提供机密性(如加密)或完整性(如认证)或同时提供两种功能。ESP可以工作在传送模式或隧道模式。在传送模式中,ESP头插入到IP数据报中IP头后面、所有上层协议头前面的位置;而在隧道模式中,它位于所封装的IP数据报之前。
标准化组织对IMS的安全体系和机制做了相应规定,其中UE和P-CSCF之间的安全由接入网络安全机制提供,IMS网络之上的安全由IP网络的安全机制保证,UE与IMS的承载层分组网络安全仍由原来的承载层安全机制支持。所有IP网络端到端安全基于IPSec,密钥管理基于IKE协议。对于移动终端接入IMS之前已经进行了相应的鉴权,所以安全性更高一些。但是对于固定终端来说,由于固定接入不存在类似移动网络空中接口的鉴权,P-CSCF将直接暴露给所有固定终端,这使P-CSCF更易受到攻击。为此,在IMS的接入安全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需要不断完善IMS的安全机制。
.百度知道[引用日期]
.知网空间[引用日期]
IMS网络中IPv4向IPv6演进过程中的互通问题的研究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通信学会
原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互联网中心
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中国移动设计院
首席架构师业务总工程师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百度公司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通信学会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评审专家委员会
中国通信学会是全国通信...
提供资源类型:内容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打开注册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