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ai音箱换喇叭喇叭坏了想换个,看了下后面只写着功率30-300w并没有写多少欧姆。换两个的话要在那个范围之内

音箱功率与功放功率如何匹配功放的功率要比音箱的功率大一些,功放的功率是指最大输出功率,那时的失真是很大的,一般额定功率是80%,音箱的功率是指额定功率,在这之内的指标是很好的,所以音箱的功率选在功放功率的80%或稍小是合理及安全的.你说用一台功放来带这两个音箱,一般功放都是双声道输出的,分别接二个音箱,不用把二个音箱并联接在一个输出端上的,功放标签上有~~~w*28(或4)欧,如果8欧输出而你把二个音箱并联接成4欧,功放会超负荷(超过标签上的w数达1倍)容易坏,各项音质指标也会变差很多,建议阻抗一定要匹配,功率大小不是第一位的,只要阻抗相同,哪个功率大些都无所谓,功放大了使用时注意不要把音量开很大,一般在1倍以内都行,而音箱大一倍还是能正常工作的,只不过比带正常音箱的音量稍轻些,但不比较或仅用耳朵是听不出的.请教各位,功放功率与音箱功率如何匹配?在专业扩声领域里,音响器材的配置是十分考究的,其中功放与音箱的配置是最重要的,虽然,一些音箱生品使用说明中向用户推荐了所配功放的具体牌号或型号,但还是有局限性,因为用户经常面对诸多型号的功放,无从下手。功放与音箱的配置所涉及的方面很多,例如功放牌号、功率管类型的选择及低灵敏度音箱应配置哪种功放等。功放与音箱的具体配置,一般来说与设计人员的经验、爱好、听音习惯等因素有关,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用户或设计人员为了节省开支常给音箱配置较小功率的功放,有些用户又为了所谓的"功率储备充足"给音箱配置很大功率的功放。显然,这样做都是不合适的。重要的是,这样配置会给设备造成损坏。在功放与音箱配置中,功放功率的确是关键,也就是说,功放功率的确定原则应该是统一的。大家都知道,在进行厅堂声学设计后,需要根据一系列计算确定音箱功率,然后再由音箱功率确定功放功率,但是究竟两者功率如何选配才能达到最佳匹配呢?首先,在人耳听域的20Hz~20kHz内,真正集中大量能量的音乐信号一般在中、低、频段,而高频段能量仅相当于中、低频段能量的1/10。所以,一般音箱高音损失的功率比低音喇叭低得多,以求高低音平衡;而功放好比一个电流调制器,它的输入音频信号的控制下,输出大小不同的电流给音箱,使之发生大小不同的声音,在一定阻抗条件下,要想让标称功率为200W的功放达到400W或几倍的输出其实很容易,只是功放的失真(THD)将会大大地增加,这种失真主要产生在中、低频信号中的高频谐波,其失真越大,高频谐波能量就越大,而这些高频失真信号都将随高频音乐信号一同进入高音头,这就是为什么小功率功放推大音箱会发生烧高音头的原因。而在不少人的概念里,只要功放功率大,就有可能烧音箱。虽然有些功放没有失真指示,但由于设备配置已经先天不足,失真有可能在使用中时有发生,这时失真指示已失去意义。况且,由于使用者的经验和素质的限制,功放的失真往往容易被忽略。其次,功放与音箱的功率配置与目标响度以及所使用场合也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目标响度下,应该让音乐信号的动态在每件器材上都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如果功放功率太大,其增益设置很小时,响度已达到要求,但这时功放的增益就限制了信号的动态范围。所以,功放功率不能太大;否则,既然浪费开支,又会带来响度和音乐动态无法兼顾以及音箱负荷过重的麻烦。根据以往经验,一般语言、音乐扩音场所和大动态的迪厅等场所是有区别的。有一般扩音场所信号起伏小,不需要功放长时间或很快提供很大电流给音箱,所以功放功率应该比要求强劲有力的大动态扩音场所的功率要小;另外,所谓的"功率储备"也应该针对音箱而言,值得注意的是,功放的选定必须由音箱决定,不应该有"功率储备"的概念去配置功放。换句话说,在一定的目标响度下,音箱可以比设计值大一些,以备不同用途,而功放的功率应该严格由音箱决定,没有太大的灵活性。总之,功放与音箱功率配置的具体标准应该是:在一定阻抗条件下,功放功率应大于音箱功率,但不能太大。在一般应用场所功放的不失真率应是音箱额定功率的1.2-1.5倍左右;而在大动态场合则应该是1.5-2倍左右。参照这个标准进行配置,既然能保证功放放在最佳状态下工作,又能保证音箱的安全,即使对经验不足的操作人员,只要不是操作严重失误或前级周边设备调校不当,就能让音箱和功放工作在稳定状态。从你描述看,这个搭配一般家庭用是可以的。5.1声道功放功率大的不好找,家庭用足够了。...功放输出功率与音箱功率的匹配问题。音箱和功放的功率如何搭配?相信大家一般都会说出几种方案,有人说,功放功率要逼音箱大1.2-1.5倍,有人说要功放功率比音箱要大两倍,有人说1:1也行。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道?先说音箱,按照AES标准,一般音箱可以在短时间内承受高于它额定输入功率4倍(6分贝)的瞬间峰值输入功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标称300W的音箱,短时间可以承受1200W的输入功率。再说功放,按照美国FTC实验室的标准,在电源供应能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功放可以瞬间输出高于其额定输出功率3分贝的峰值输出功率,也就是说一台额定输出功率为300瓦的功放,可以短时间提供2倍于额定输出功率的峰值输出功率,也就是在短时间内提供600W的输出功率。那么,如果要求一台能够提供1200W峰值输出功率的功放,这台功放的额定输出功率就需要达到600W。好了,现在大家可以通过上面的说明知道了,要让功放和音箱都能够完全把各种音乐峰值信号的表现完全表现出来,那么,功放的额定输出功率就要等于音箱输入功率的2倍。但是,这种配置下,要求你不能把功放的额定功率完全加到音箱上,如果完全加上,那么音箱实际上在承受了超过它额定输入功率1倍的输入功率,也就是音箱始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这对音箱而言,就是非常危险的状态。所以,按照功放输出功率和音箱输入功率为2:1的比例,其目的仅在于让音箱可以表现其峰值输出能力。但此时对功放输入电平的控制就比较严格。在正常情况下,比如功放额定输入电平为0分贝,那么此时功放输入电平设置要比额定功率输入电平低3分贝,也就是说在让600W的功放只工作在300W的状态,此时,当一个具有4倍(6分贝)峰值特性的信号进入功放的时候,功放的实际输入电平就达到了6+(-3)=+3分贝,而此时功放瞬间输出功率也就达到额定输出功率的1倍,正好和音箱的峰值输入功率匹配。如果不这样控制电平,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比如同样额定600W的功放推300W的音箱,功放仍按照其额定输入电平,那么功放就正常输入600W的功率,音箱等于吃1倍的功率进来,当一个+6分贝(4倍)的峰值信号进入的时候,按说功放峰值输出功率要达到2400W,但是,功放的峰值输出能力只有2倍,它不能发出4倍的不失真功率,发不出来的时候会怎样呢?削波了,削波怎样呢?本来是正弦波的音频信号变成了方波,好了,喇叭就因为这个方波很容易地挂掉了。所以,用2倍于音箱输入功率的功放推音箱,理论上也有依据,只不过对系统电平设置的要求很高,如果针对于能正确操控电平的高手,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取得很完美的音乐表现。但是,如果操作人员对此不是很了解,那就很危险了。怎样设置这个电平?有两种方式,第一种,设定系统正常工作电平全部为0分贝,当功放前级的设备输出电平指示为0分贝的时候,把功放的音量电位器减小3分贝。第二种,设定系统正常工作电平全部为0分贝,然后把调音台的输出电平在正常情况下减小3分贝。我个人倾向前一种方法,这样系统前端的信噪比可以提高3分贝。说到这里,有朋友说:那我怎么控制这个电平啊?这就需要用限幅器来帮助你控制了,如果按照前一种方法,假如功放输入灵敏度为0.775v(0dB),那么限幅器就设置为+6分贝。如果按照后面一种方法,限幅器就设置为+3分贝。这样,前面的信号就是加大了,加到功放上的峰值信号电平也就不会超过6分贝,系统就安全了。再说音箱与功放功率匹配为1:1的问题。功放和音箱的功率采用1:1的匹配方式,同样按300W的音箱,峰值接受能力为120......请问功放与音响的功率关系如何计算?公式是全部都有,不过这也无需精确计算,也不可能准确得了,按最大功率看,功放与音箱之比为(1.2-1.5):1为宜,在这个范围内都行,但超出了也没事,比如功放为20w,音箱是10w,使用时只要注意别把音量开很大即可,又比如功放10w,音箱20w,也只是没把音箱的优势(大功率)发挥出而已,对音质基本无影响,至于一套音响适合的面积,那公式不用也罢,因为很多参数都不是普通人能估计准的,比如房间的吸音系数,反射率,共振频率,需要多少声压更是因人而异,这都只能用经验来确定,不过一般来说,20-30平米的家庭住房,实际有额定10-20w*2的正弦功率就足够了,最大不会超过30w*2,在50w*2下人是根本不习惯的,市面上动不动几百上千w的那种标法是糊弄外行的,不用理会.这功放的功率和喇叭匹配吗双音圈的喇叭?喇叭应该把音圈按同一个方向串起来,这样喇叭阻抗jiu就有4欧姆了,可以勉强用你的功放4欧姆输出推,或者直接用功放2欧姆输出推,每个通道推一组音圈,注意连接是的相位。总之阻抗一定要匹配。相位要一致。功放功率相对喇叭来说有点小。但可以勉强推动。请教喇叭与功放的功率匹配问题。晶体管功放,一般不存在功放与音箱的阻抗匹配问题。一个功放8欧。表示这功放的测试条件是8欧。并不代表音箱要配8欧。可以6欧,可以4欧。甚至是2欧。功率你要看功放标的是最大功率还是额定功率。如是额定的,配上比嗽叭大一点就行了。如是最大功率配上嗽叭的三倍吧。高手进!!!我想买个功放的功率和现有的音箱功率匹配问题1,SUBSperker:低音喇叭功率25瓦,MianSpeakers总功率80瓦(每个音箱40瓦)2,16欧和6欧(指不同的(音频)频率下试测音箱的阻抗。)3,你搞错了,如标称功率为200W它的峰值功率可达800--1000W4,装在电脑上用30--50WX2足够了,过大音箱易被烧。5,省钱音质又不打折扣的办法,买成品功放板+环牛变压器:NE5532+LM187530WNE5532+LM388650W(OP275运放音色也很好)。绝对比市面上清一色的TDA2030好得多。不懂叫商家帮配套接好,价格不贵实在,就是不美观。6。买整台功放一般功率都大于50W,天逸AD-66A性价比很高,口碑不错。补充:实际功率就是连续功率,45w已经很般配了,怕损坏不要调到最大声,实际上也极少会这样做的,家庭音响的音箱总额定功率、总最大功率怎样与功放匹配?"音箱功率一般以额定功率来配功放(最大功率和峰值功率都是不靠谱的);阻抗是6欧姆,就需要考虑功率变化情况。如果配8欧姆100W功放,因为音箱阻抗6欧姆,功放功率就会增加到150W(阻抗小,输出大,音箱的特点).不过只要你注意声音不要开过一半就基本安全,声音失真也非常小,音质最好。(不能配几百元的差功放,那个木有好声音,一分钱一分货)。100W*2的HIFI发烧级功放音质比较好,价格在2000左右,名牌音箱才会有这个功率保障,杂牌音箱就不能提升功率--音质差就在这些地方。你可以买一台LM3883或TDA7294功放,这2个功放的输出功率都是额定70W*2左右,最适合你的音箱,而且是发烧级功放。(价格1000元左右)如果你买这2个发烧功放板(木有外壳,只是机芯,需要自己用一个纸盒子装起来,也木有问题),价格200元就可以买到一套成品功放(功放板,变压器,整流滤波和开机保护、喇叭保护电路)。"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感悟发烧的好文章之二:一&烧&三&十&年
器材也需要摆位?
  发烧友谈摆位时,大多数人指的是音箱的摆位而鲜有人提及器材如何摆放才靓声的。
在未谈到正题前,我想回应一位读者的问题,同时也想补充一下上次器材架的校声方法。
这位朋友一向以来都是把器材随意地摆放在地面上,声音也着实不差,相安无事,但不幸一次家里浴室的水龙头漏水,弄到水浸,幸好抢救及时,没有损坏器材,为了安全计,终于斥资买了一些金属器材架,以为从此可以一劳永逸,但当他把器材往架上一搁,发觉声音全变了,以前颇为中性的声音变得冷硬,中高频呱呱叫,小提琴像锯钢线,女高音像鬼夜哭,低频瘦削,整体声音欠缺丰韵,这改变令他失望不已。日前,刚巧他看过我上期的文章,于是他设法把铁制的器材架上的钢钉脚换成铜的制品,声音稍为正常,于是他再用泥胶把铜钉包着,情况也有改善,但他仍感到声音生硬,而且音场也无法像以前一样有立体感,尤其是在听人声时,歌手无法像以前般有站在面前唱歌的感觉。
  我仔细和他研究过他摆放的方法和放置器材的位置,觉得他正像很多发烧友犯了共同的错误,值得在这里和大家研究一下。
他用的是四层高的架,摆放在两个音箱的中间,架的钉脚穿过地毯直接插在水泥地上,器材放上架后,高度和他所用的音箱高度差不多。
  这样的布局,很齐整,美观而又兼顾到音箱线的平均分布,他把CD机放在顶层,前置和功放依次放在下面,表面上器材的摆放兼顾到整洁有序,合乎使用和实用的逻辑,也是大多数人喜欢的摆设的方法,但在发烧角度上却犯了下列的错误。
  一、发烧友稍有经验都应该知道有驻波这回事,我不想在这里详细解说,只是想提醒大家,切勿以为驻波只是在房间的角落才有,其实驻波聚集的地方除了房间四个角落外,在两个音箱的正中间,和音箱的后墙正中间都是低频驻波最强的地方。试想您把器材放在这个区内,所有器材,不论你用什么方法避震,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再者若你的CD机避震欠佳的话,只要低频一出,保证跳线频频甚或停止工作,否则CD虽能然工作,但改错系统不断因震动而努力改错,你以为会靓声吗?
  我就曾经试过把放在驻波区内的CD机移离只约一尺的位置,跳线问题便解决了。有些发烧友(特别是日本的)喜欢把器材放在座位面前一字儿排开,这样在操控器材的音量或按CD时便不用跑来跑去,表面上这样的方法没有不对的地方,只是用的音箱线稍长而已。&
我没有试过这样的摆法。但我有一次经验使我清楚知道这是错的!我很喜欢喝茶,所以往往是一面听音乐,一面在座位面前的云石茶几泡茶,一向不以为意,直至有一天,我把云石几搬往一边以方便维修天花灯饰,修好后我没有把它搬回原位,当天晚上,我一开声,令我吓了一跳,为什么今天的声音特别靓,音场特别玲珑,低频踏地而来?听了一会儿茶瘾发作,便把茶几搬回原位,泡好茶后,坐下再听,先前的感觉,竟然全不是那回事,百思不解,正自狐疑不决,忽然想起,我只是把茶几搬过而已,莫非是茶几作怪?于是立即把茶几搬走,坐下一听,心头大乐,从此我的座位前再没有茶几了。&
  这经验说明了一点就是凡是声音直射的地方都不宜摆放物件或器材,这样做的话,只会折射或反射声音,破坏音色和音场,影响立体感。当你知道这些敏感的驻波区后,你还会摆器材在这些地方吗?
  二、把器材放在两个音箱的正中间而架的高度又和音箱相若的话,其实也是一个大忌,因为架上的器材金属表面会把声音反射,影响两个音箱
声音交汇而结成的音像,这样又如何可以有准确的定位?这正好解释了前面所述那位读者的问题。
解决上述这类问题,唯一的方法是换过矮身的架,或把架向音箱后墙移,移离两个音箱的正中位置,这样不但可以避开驻波区,也可以令音场和定位正常。
我经常见到有些发烧友,喜欢在两个音箱中间放置大电视机,如遇到上述的困扰而器材又不便移动的话,也可以在听音乐(不看电视)时,用大毛巾或布之类吸音物覆盖着电视,也可改善一二。
  三、虽然多层的器材架把器材逐层分隔开,但由于上下距离相当近,很易产生彼此干扰的机会;试想CD机会漏出数码噪音,影响前级,而后级亦会因变压器磁场强大漏磁影响CD机和前级,上下层放置的方式最易被彼此感染而令到整个系统产生莫名其妙的杂声和噪声,所以有经验的发烧友,条件许可的话,多喜欢用矮架把器材一字长蛇阵摆放,为的是避免彼此干扰。用矮架一方面可以避免破坏音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开地磁的影响和大音量时地面震动对器材的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器材的互扰,你可以尝试把机摆成不同的距离和角度,这没有一定的法则,你可以和朋友一起试。一个负责听一个负责移,当移到某一距离或不同角度时,你会感到豁然开朗,这位置就是最不受干扰和最靓声的位置,所以你往往在杂志的图片中,看到很多高手的器材摆成横七竖八的样子,切勿以为故弄玄虚,其实个中大有学问,更是校声的一些秘技。他不单可以校声而且更可以调校音场的阔窄,深浅和声音的密度呢!&
  最后提醒大家,如你系统中有用升压牛或隔离牛之类的补品,请你把它放得越远越好。&
  差点忘记告诉你,那位朋友依我的方法再次摆过器材和将几粒中国木象棋承起钉脚后,整体问题解决了,声音和音场都生色了不少,你有兴趣试试吗?
功 放 的 疑 惑
  多期谈过前级后,应该是谈谈后级(又称功放)的时候了。&
  很多人都知道,功放的工作只是把前面输入的讯号加以放大,然后推动音箱,作用就像汽车的一部引擎,发出动力去推动汽车前进一样,原理虽然简单。可是很多发烧友对功放都有所误解甚或存在一定的偏见,而这些见解,令发烧友在选择功放时,往往得不到预期效果,搭配不当时更为组合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更甚者,往往毁掉音箱或与功放俱亡。
  选择功放,一般人都只着眼于它的输出功率是多少瓦数,很少人顾及其它需要配合的因素。其实音响组合的搭配是一种学问,除了一般原厂组合外,不同厂生产的器材配在一起时,往往产生令人预料不到的效果。同时并不是所有最好的器材配在一起便会得到好的效果,君不见有些财大气粗的发烧友,满屋名器效果呢?简直可以令人笑掉大牙。有关器材匹配的问题,直至今天,仍是人言人殊,各师各法,难有定论。在别人家里表现很好的组合,搬到你府上时可能令你大失所望也屡见不鲜,由于匹配问题太复杂,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讨论。&
  话题扯得太远了,我想还是把一些发烧友在选择功放时忽略了的因素在下面谈谈:
(一)所听音乐的类型&
  只听轻音乐或喜欢用小音量听音乐的人和那些喜欢大型爆棚像拆楼般的音量的人在选功放时的需要便大不相同,在买功放时得首先问问自己是哪类的音乐爱好者,这样可免买错。喜欢用细音量听音乐的人买一些巨无霸级功放,可能是一种浪费。若喜欢听爆棚音乐的人买一部小功率的功放,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更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看下去你便知道原因。&
(二)聆听环境的大小
  一个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和一个数十平方米的房子,需要的功率差异很大,买功放必须考虑听音乐时的音量和功放所能推动音箱的能量。一般而言,聆听者和音箱的距离远一倍时,声压便减少6dB(在全没有反射的环境下),在家居环境里,一般衰减4-5分贝左右。若你坐的位置距音箱愈远的话,所需的功率便倍增,因为在电声学上,当增大3dB音量时,电能需增大一倍,当增加10dB时,电能便需增大十倍之多!
  选择功率大或小时,除了需考虑房子的大小外,还得看音箱的效率,和音箱对电流量的需要以及最大功率的输入容忍力,才可决定所需的功率。
(三)音箱的效率&
  当购买音箱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日后我会作一专题讨论。当买音箱时,不要为它的音色迷惑,或被它的外表吸引而匆匆买下。你首先要选一些你喜欢的音色的音箱,它的大小是否配合你的聆听环境是最重要的一环:把一对书架型的音箱放在一个数十平方米的房间是绝对错误的做法,因为细小音箱根本没有可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去推动空气来制造足够的音压,给你轻松地去欣赏音乐,强把音量加大,只会令到它声嘶力歇,声音紧张、失真而同时易把音箱的喇叭单元烧毁。相反,把一对巨无霸音箱放进一个小房间,由于能量过大,房间无法提供足够的呼吸空间给音箱,结果只会弄到满屋轰鸣,混浊不堪,无法收拾!&
  这情形正好说明为什么音箱厂会制造不同大小的音箱供发烧友选择。
  除了音箱的大小要和环境配合外,音箱的效率也是发烧友极需留意的一环,因为它关系到功放的功率配合问题。
  简要地说:音箱的效率高,所需的推动功率比较小,效率低的音箱所需的功率比较小,效率低的音箱所需的功率比较大。但这个常规,并不一定准确和绝对,也有一些音箱效率很高但需要的功率也很大的,所以一定要真正和功放搭配及正式聆听比较过,才可下定论,不要见到效率高,便以为用细功率功放便可把它搞定。&
  我就曾经有一个痛苦经历,至今仍常常引以为诫,且听我道来。
  当年我遇到一对一听倾情的法国巨无霸音箱,一听便着迷(至今仍在我的家里),看见它的效率是92dB,店家只是用一部几十瓦的功放,便推得它有声有色,满心欢喜,便倾尽所有,量珠斗聘,迎返家门,满以为今后有好日子过,岂料用一部每声道200瓦的功放去推它,高中音都不俗,但低音只是胡胡声,懒洋洋,轻飘飘的,毫无线条感和劲道,更谈不上动态了,于是乘厂家的设计师来港巡视业务,向他请教如何去玩这音箱,如何才可以玩得靓声?你想这设计师如何教我?他说,他用800瓦去推低音,200瓦去推中音,100瓦去推高音,这便可做到最靓声的效果!朋友,当你知道这答案时,你的感觉如何?&
  为了玩好这对音箱,光是买功放,已使我几乎倾尽所有!&
  一般发烧友和HiFi行业中人的不成文的理解是:90dB以上是高效率,85至90dB是中效率,85dB以下是低效率。这对法国音箱效率是92dB,的确是用很小功率的功放也可以推动得很响亮,但为什么要用到这样大的功率才可使它就范?卖个关子,下次告诉你。
功放的疑惑(续一)
  上次谈到音箱的效率和功放的输出功率匹配的问题,我曾经举出一个例子,一对高达92dB的音箱,竟然需要动用到过千瓦的功放才可以达到靓声的境界,原因何在?&
  这关系到音箱和功放的设计取向。&
  先谈音箱的设计为什么会令到一对音箱效率高但却大食无伦的原因。
  近代的音箱,喇叭单元的组合多是两路以上的组合,有些甚至用到几十只单元的旗舰级的组合。由于使用的单元众多,分音器的设计更为复杂,为了迁就每只单元的工作特性、效率和矫正单元工作时的相位,分音器都用上了不小的电容、电阻和线圈,而这些零件都会消耗不少的功率,虽然单元的灵敏度和效率很高,用很少的功率便可推动它,可是在众多单元一起工作时,所需的推动电流便很大,如功放的电流输出不足的话,轻则引起失真,若强行把音量加大的话,功放本身又没有过荷保护的设计时,就会烧掉功放。甚或把音箱的单元也烧掉。
  发烧友常有一个误解,以为大瓦数的功放一定好力,其实瓦数的大小只是功放其中一项指标,最重要的还是看它输出的电流量的大小才是关键所在。
  君不见市面上那些只有几公斤的便携式的旅行音响组合所标称的功率也有几百瓦吗?你会相信一部只用几个大号电池的功放有此能耐吗?只要你想想,几百瓦功率的电饭煲已可以煮饭,你试试用个电池可以做到吗?这些连制造厂家看到了也脸红的数字,只是一些商人的噱头而已!
  要电流充足,功放一定要有强大的电源供应,配合强大的输出级才可以做到,当电流能应付音箱众多单元的需求时,才能达到靓声的效果,这就是近代的旗舰级或那些高档的功放,只有三数百瓦的输出,而其体重惊人的原因。
音箱和功放配合的原则,不光是看音箱的功率,还需要看它对电流的要求。光是看它的功率而去配功放的话,往往就犯了我以前所说的例子中的错误。&
  谈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是不是我有一部大瓦数而电流强劲的后级,就可以配合世界上任何的音箱,无往而不利?
  有很多人曾试过用一些大电流的功放去推某些高效率的音箱,但效果反而不及一些细瓦数和细电流的功放,原因何在?&
这牵涉到喇叭单元设计的问题,特别是那些70年代前设计的音箱,和那些号角式的音箱。&
  那年代一般厂家出产的功放只有几瓦至几十瓦的品种。当时的音箱单元设计灵敏度和效率都很高,需要的电流很小,只需几瓦的功放便可推到震天响,而有很多厂家至今仍在生产此类音箱,计有JBL、KLipsh、Lowther、Altec、TAD等品牌。
  这类产品,在不断改良之下,有些不单可以具有高效率的特性,更可以承受很大的功率,但有些产品只能用低功率的功放才靓声,例如Lowther的产品,你若用一些稍大功率(例如超过10瓦)的功放便完全失去它那独特的韵味和美感。KLipsh(杰士)的音箱也只适宜一些低瓦数而音色美的功放去推动才靓声,要是你用一些强劲电流而高瓦数的功放去推它,声音只显得硬梆梆,呱呱叫,完全失去它本身的音色和气质。
  除了上述的现象外,更有趣的是,一些低功率的音箱,用一些细功率的功放去推它,也推得头头是道,这又如何解释呢?另外,有些人用一部100瓦的机去推它竟然输给一部只有几十瓦的功放,连力水也输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此外,一部几瓦的胆机,听起来,它的力水比一些几十瓦的石机的表现也不遑多让,原因在哪里呢?
  为什么一部几十瓦的功放会把音箱单元烧掉而一部几百瓦的功放在同一音量下却不会烧单元呢?&
  我相信,这都是发烧友感到迷惑的地方,有兴趣的话,记得买下期看看。
功放的疑惑(续二)
  我在上期提到一些有关功放和喇叭之间匹配时所发生的怪现象和一些似乎脱离常理的表现,令到很多人都感到迷惑和不解。&
  在解释这些现象之前,我得先让读者明白一些音箱的特性,这里只可粗浅地说明一下,因为若将这些技术上的特性和指标详细解释和从学术和专业的角度剖析的话,真的可以注书立说。
  这些还是留待专家去做吧。 音箱和功放之间一起工作时,音箱特性最影响功放的有下面的几个因素:
  第一是音箱的功率,在上期我已粗略地谈过,相信大家已有一个概念,这里不赘。
  第二是音箱的阻抗。我们在买音箱时,很多时都会从箱体背板铭牌或说明书上列明的特性中,看到音箱的额定阻抗有16Ω、8Ω或4Ω,这都是一般常见的例子,有些音箱的标称阻抗更有15Ω、11Ω或6Ω的。通常一般发烧友的理解,以为这些音箱的阻抗在整个音频段内(即20Hz-20000Hz,人耳可以听闻的频段)的恒定不变阻抗,事实上,很多音箱的阻抗特性在不同频段都不同,例如有些标称8Ω的音箱,可能在低频段的50Hz的阻抗有16Ω也不出奇,也有些在高频段例如5KHz处阻抗低至1-2Ω也说不定。厂家在测量阻抗时很少把整个频段的特性列出图表,他们通常只把几个频段的阻抗特性列出作为参考。
  再者,生产音箱的基本要求是频应平直,而对阻抗的要求,以目前国际上的几个标准,一般要求在整个频带范围内,阻抗变化不该大于标称值的20%为准。虽然如此,一般厂家都只求频应平直便算,很少把阻抗也做到平直,需知要是把这些不平直的阻抗弄平的话,得在分音器上作了补偿线路,这样不单只把成本增加,更把分音器复杂化,影响声音的表现,所以一般厂家设计,只要音箱工作时,不影响功放的安全的大前提下,尽量不在分音器加上阻抗的补偿电路。&
  很多发烧友都知道,音箱的阻抗直接影响到功放输出的功率。一般功放标称8Ω时输出200W的石机,在接上4Ω阻抗的音箱时,它的功率可能倍增至400W,但驳上16Ω的音箱时,可能只有100W的输出(是否能保持这比例输出,得视乎功放本身电源的设计而定,若电源不足的话,在4Ω时可能只有300W或更少也不定)。大家更应清楚知道,功放的输出,是以8Ω纯直流电阻负荷时整个音频段的输出功率计算。(国际上也有以1KHz时的输出计算,也有标称瞬间音乐功率计算,这些都是取巧的办法,这说明了为什么有些手提音响标称有几百瓦输出的原因)。
  当你明白到上述两个因素时,你就知道原来音箱的阻抗在不同频段时有不同的阻抗,对功放所需的功率也有所不同,就以先前举例的音箱阻抗变化来说,50Hz时阻抗16Ω的话,若要和其它频段得到同样输出音压的话,别的频段只要10瓦的话,在50Hz时则必需以倍增的功率才可以做到。要是在5KHz的阻抗只有1-2Ω的话,更可能令功放输出强大的电流,超过负荷的话,可能令功放不稳定,引起振荡和失真,轻则损毁喇叭单元,严重的话,可能功放也烧掉。&
  刚才这例子,正好说明了有些音箱为什么它的效率高,但若不是用大电流输出的功放时,低音总是不足,而高音呱呱叫的原因。这例子也说明了另一现象,一部标称只有100W的功放而电流量有20A的机推动刚才所说的音箱时,能胜过一部标称200W而电流量只有10A的功放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有时一部细瓦数的功放比一部大瓦数的能更有力的推得同一音箱更靓声的原因之一。&
  当你明白到音箱阻抗如此影响功放的表现时,你应该理解到,有的音箱的效率虽然低,但若是它的阻抗整体平直,对功放的需求并不苛刻的话,功放便可在全频轻松地工作,这时你就感到虽然音箱的功率低,但用不太大功率的功放也可做到满意的效果。
希望上面的解释能令你明白部分怪现象(其实不怪,只是欠缺对这方面的知识。)的原因。&
功放的疑惑(续三)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过一个不甚为人理解的现象,就是为什么一部只有几瓦的胆机,听起来比一些几十瓦的石机的表现也不遑多让,原因在那里?这次就谈谈这话题吧。&
  一向以来,胆石之争无日无之,胆石拥趸,各持不同理论,技术观点和数据,加上一己的主观甚至偏见,仍在争论不休,甚至有些人在电台媒介上肆意攻击对方。有人列举胆机的什么十大罪状,也有人对一些天价般的石机不屑一顾,而眷恋一些古董名器,不惜重金搜购。这些现象其实我们不用花精神去争论,我相信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不需去计较别人的批评。也不应把自己的主观加诸别人身上,强迫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在这里,容许我大胆地说一句,绝大多数的发烧友都有这样的观点:老婆是人家的好,HiFi是自己的最正!怪不得有些人调侃地说,世界上那一种专家最多?那一行业人才最多?答案很简单,就是HiFi这种玩意!为的是只要认识几个名词,连真正意义都一知半解的人便充当专家教训人的多的是;手上拥有稍为似样的甚至名牌器材而声音弄到一塌糊涂的专家多的是;略懂焊机,识用电路把机器改到声音不忍卒听而自称天下无敌的专家也多如牛毛;行业中把器材像电饭煲般卖而自称专家的也多不胜数。&
  值此,有感过去多期都是谈一些有关技术性的话题,实在有点令读者感到厌闷,所以在未带入正题前,我有一则全行皆知的关于"专家"的笑话列出,聊博一粲。
  城中某自称名店,店主人数年前入行,平时把器材像电饭煲般推销,除了懂得接驳一般简单组合,有声音出来之外,对什么Bi-Wire(双线接驳)Bi-amp(双功放推动)都不懂,连超低音接驳的方法或是电子分音、平衡和单端的道理也一无所知,平素喜自称专家,但被同行讥为HiFi白痴而不自知。某次他将一部名贵的功放接驳音箱时,一开机便把喇叭烧掉,累及功放也冒起烟来烧掉了,后来修理技术员随口告诉他该功放电源部分出了问题,导致出直流而把音箱单元烧毁。店主人对电方面知识一无所知,连电源插头上的三条线,哪条是"L",哪条是"N",哪条是"E"他都弄不清楚,对"直流"一名词的真正意义更是彻底地不知所以,但由于他这次损失实在太惨重,电源部分有问题会出直流这概念一直铭记在心中。某日,来了一名贵客,问及他一些关于净化电源的滤波器和隔离牛在哪里可以买到时,他为了表示自己的专家地位,同时又不想客人去光顾敌对的行家,他竟说:"你千万不要相信这些劳什子的电源净化器件,一旦出事时,它会直流把你的音箱烧掉的,我就曾经此苦,我心地好才告诉你,看来,你想靓声的话,还是跟我买一条极品的拖板来用化算得多,你看,这拖板用的电源线像蟒蛇一般粗,拖板多巨型,某名家试用过后,效果连升几级。那些什么叫电源净化的器材,只是骗人的玩意而已!"说罢,还摆出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满以为此次生意还愁做不成?谁知客人对着他白了一眼,不屑地对他说了一句:"正一HiFi白痴!"头也不回便走了。店主怔怔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相信稍有点电学常识的朋友都知道,电源净化处理用的隔离牛和电源滤波器的作用只是把电源中的污染物例如各类电器、电脑、机器和空气中的无线电波等对电源产生的干扰和杂声过滤,把市电(即交流电)净化后,提供清洁的交流电给功放使用而已,就算这些净化电源的器材损坏,只会令到电源供应中的保险总掣启动,关掉电源,而绝不会令到功放出直流烧掉音箱。这位自号HiFi专家的无知,可见一斑。HiFi行业中有这样的从业员,我实在感到悲哀。&
笑话说过,言归正传。&
  只有数瓦输出的胆机,在配合得宜时,听起来像一部几十瓦的石机的感觉,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胆机在多方面的工作特性和石机有很大不同,我且把我的一已之见列出,若有谬误之处,望高明指正。
  首先最影响输出的是喇叭的阻抗,我们都知道不同频段时,阻抗会有不同的变化,这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功放(特别是石机)的输出功率,石机在遇到阻抗低时,输出会大,可是遇到某频段的阻抗高时,输出变小,因此整个频段的整体功率输出变化波动很大。胆机绝大部分用输出变压器输出(除了OTL式,即没有输出变压器的机种)输出恒定,不大会因音箱的阻抗变化而波动,因此它工作时,输出的功率(覆盖整个频宽的平均功率)均大于石机,听起来就感到力水充足。
  第二是胆石机的工作电压的摆幅。石机通常的工作电压最高也不过是几十伏至100多伏,可是胆机功放的工作电压等闲由200多伏到过千伏,高工作电压时,动态起落比较大,摆幅也大,对市电的起落变化容忍度高。石机由于工作电压低,市电起落容易影响工作点而引起声音变差甚至失真。工作电压高而摆幅大的胆机,听感上动态绝不比石机差。&
  第三是石机和胆机的电能量的储备(Power
Research)彼此不同,胆机的电能量储备约是石机的3倍。
  有些人问为什么有些胆机(特别是较早期的产品)并不像你说的那般有力?&
  的确,早期甚至有些新一代的胆机,力水并不理想,那纯是设计时是否在电源和输出变压器上加足料,你可以看到那些极品级的胆机无论它的电源牛和输出牛体积都大得惊人,电流的输出能力绝不会输给石机。加上线路和零件的素质不断改良,胆机无论在瞬变、电流输出、功率输出、工作稳定等方面,已绝非吴下亚蒙。&
  我总觉得,玩HiFi能摒除成见,兼容并蓄,以宽广的胸襟去接受事物,借它山之石以攻玉,取长补短,那么你能享受的层次就更高,乐趣更多,何必浪费时间于口舌之争,以争一时之气?
你 要 多 少 瓦
  我记得在某一期说过一个现象,一部几十瓦小功率的功放在某一大音量时会把音箱的单元烧掉,可是当用一部几百瓦的功放而用同样的音量时,音箱却安然无事,这现象如何解释?&
  很多发烧友虽然玩了多年音响,仍对音箱上标示的功率和功放的功率分不太清楚,常把音箱功率作为音箱的输出功率。实际上音箱或说明书上所标示的只是音箱能承载的最大输入功率,超过这额定功率,可能就会损坏或烧毁音箱上的单元。这项功率有几种表示方法,一是只标出最大的承载功率,但大多数都标示由若干瓦至若干瓦,而这范围也是颇为广阔的,例如有些标出50瓦至300瓦,这就是说由50瓦至300瓦的功放也行,一般发烧友也就照这推荐的功率去配搭功放,并以为功放的输出功率只要不超过音箱厂所推荐的功率,音箱便可保平安大吉,就算把音量控制扭尽,也不会烧音箱,更有发烧友以为,我只把控制音量的旋钮扭到一半的位置,输出的音量和功率只有一半,哪有机会烧音箱?&
  这种见解,其实是最危险的误会,播音乐时功放的输出功率并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音乐讯号的强弱而不断改变的,一般平静的乐段可能只有一瓦或半瓦的输出,可是到爆棚时,可能在一瞬间输出几百瓦,数倍于功放的输出。&
  需知功放的额定输出功率是受频率响应、失真率和本身线路工作条件限制的,若输出功率远超过功放额定功率时,便会产生过荷现象而引起削波失真,轻则引起声音失真,若功放这时不稳定的话,更会引起高频振荡而输出强大的高频讯号,假如功放的保护线路不能及时启动或输出端的保险丝断开的话,对音箱是十分危险的,很多时会把高中音单元毁掉。&
  一般功放都能在极短的一瞬间输出比本身额定功率高几倍的不失真功率,以适应音乐的瞬间变化,而音箱上的单元也能承受瞬间(例如千分之一秒)的高功率而不损坏。可是若稍长时间超过功放本身能力的话,这便会引起削波失真和引起线路不稳定而产生振荡以至危险。所以在正常小心使用下,理性地去控制音量,功放和音箱是很安全的。&
  当你明白了上面所说的各种因素,那你会如何选择功放去搭配音箱?&
  假设你的音箱所推荐的功放功率是50瓦至200瓦,而功放是50瓦,若被强大的讯号驱策,瞬间输出是200瓦的话,那么这部50瓦的功放便很容易引起削波现象而导致烧毁音箱。但当你用的是200瓦功放时,虽然功放被驱策满度输出200瓦,它仍是在本身工作安全范围内,当然不会有危险发生,更不会损及音箱,这也正好说明大功率机只要小心使用,反而比小功率机更安全的原因。&
  其实,当输出功率超过功放的额定功率或音箱承受不了太大的功率时,很容易听出来,那时声音的表现有失真,拆声、紧张、沙哑、或拍边等现象发生,立即收小音量即可避免损坏。最坏事的是那些突如其来的特强讯号,例如那些炮声,枪声,鼓声,行雷闪电,打烂玻璃等。若你事前不知道有这些讯号,而你在听正常音乐时的音量开得较大些,到这些强音突如其来时便无可救,即使你飞身扑去收小音量时都已来不及了,巨响过后,一就是烧掉音箱,一就是连功放也毁掉,真是欲哭无泪,所以发烧友在放这类唱片时,最安全的是用小音量先试,逐渐加大音量,便知什么音量是尽头,否则烧机破财,无一幸免。&
  很多人喜欢用大功率的功放去推小音箱,玩得很出色,是否合理且不论,但若能得到满意效果的话,却是无可厚非的。况且,当用大功率推小音箱时,很少有见推出祸来的,可能是用家对大功率机用得特别小心的原因吧。反观那些用小功率的发烧友,满以为功放的功率远低于音箱的承受功率,一定安全,使用时粗心大意,往往把音量恣意开到很大,一不小心便导致机毁箱亡。
  无论用什么功放,当电源开着时,切忌搬动器材或移动接线,若偶一不慎引致连线突然松脱,一下突如其来的短促怪叫声便会烧掉高中音单元,若不幸引致功放输出短路的话,真是吾不欲观之矣!所以在搬动任何器材或线材时,必须先收小音量后,拔掉电源,稍等一会,在功放放电后,才好有所行动,这样才可保平安。&
  当你下一次选购功放时,你除了要声音匹配外,要是财力允许的话,还是选购功率大一些的功放较为化算,因为日后在你换一些大食的音箱时,不用一下子连功放也要换,而且只要小心和理性地使用,大功率的功放其实更安全!
  很多场合中碰到一些发烧友,总是喜欢问我同一问题,就是为什么我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器材、音箱和线材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调校出相同或极为接近的音色?&
  有些老朋友更幽默,他们说,无论什么器材到了我的手里,都会变成"李哥声"!
  对于我校出来的声音,我不敢认为是一种任何人听见都认同的靓声,这只不过是我个人喜欢的声音,自然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在内,对于别人是否认同,或作出某些批评,只要是有建设性,正确而又善意的,我都乐意接受。
  我很幸运,我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喜爱钢琴,家里不是他们弹琴的声音,就是我音响系统播出来的声音,音乐在我家,除了孩子温习功课的时间外,总是响个不停。他们虽然不是发烧友,但却是专在我的系统找碴子的诤友,声音一有点不对劲时,便毫不客气地叫停,批评一番,连老子也不给面子。虽然如此,他们的意见往往一语中的,使我知道问题所在而把问题加以解决后,往往又向前跨  了一大步。这例子刚好说明了若不消除个人的主观,不知道当局者迷的道理,将是发烧友进步的一个大障碍。&
  大多数发烧友都有一个通病,喜欢批评别人的系统百般不是,不堪一听,别人礼貌地向他请教时,总喜欢扮大师,扮高深,扮如何见多识广,把别人的系统批评到一文不值,但当你想去见识他的无敌系统时,往往不是今天没有空,便是后天约了人,下星期又要出差,总是推三推四,事实上,他们自知系统的声音比朋友的更差劲,如何够胆给人听?&
  所以我宁可听一些不是发烧友但真正懂音乐的人的批评,也不去听一些有自大狂而又无料的人的所谓高见!
  话说回来,为什么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器材,我都能较出相似的音色?
  虽然绝大多数的发烧友认为,不同器材有绝不相同的音色,很多匹配都存在一定的顾忌,事实上不同厂的产品,就算是那些高档的货色,摆在一起工作时,效果往往也令人颓丧。在我而言,一些匹配欠佳的器材,也未必能随心所欲地调出自己喜欢的音色。但,只要系统的搭配不是太差劲,而聆听环境的僻性不太重(存在太多驻波,回响过度,或反射过度,声音过死)的话,调校便轻松得多。
多年来,笔者有幸参加过数不清的音响演示系统的调校工作,包括在全国各地的酒店房间的音响展示,剧院和宴会厅等音乐会演出,深深地体会到,器材,环境和调校技术的三者配合的重要性,也彻底了解到器材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和器材调校才是关键所在。我将在稍后把我的经验写出来,希望能抛砖引玉,高明有以见教。
  在谈到校声前,人们总有一个疑问,我以什么作准?
  我其实在本专栏早期已说过,必须在心中建立一个标准,这所谓标准就像一把尺,去量度你校出来的声音是否准确,至于精准度如何,得视乎你的修为和功力了。&
  心中没有一个标准的发烧友,系统出现了问题时,根本不知那里出了毛病,若是不幸碰上了一些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识少少,扮代表的专家的高见而去乱搅一通的话,只会越弄越坏,不忍卒听。结果,整天不是忙于搅高音过多,就是低音不够,又或中意过强,像狗追尾巴,团团转,永远达不到目标。
  要玩好HiFi,其实是不难的,只要你首先建立一个标准,当有了标准时,你便能客观地去评价系统在音色上的毛病所在,再在器材的调校上着手,加以改善聆听环境的声学特性,耐心调校,经过不断的实践,耐心地去归纳所得经验,你必定能加强驾驭器材的能力,克服不同环境所产生的问题,而达到靓声的目的。&
  玩HiFi的最终目的不外是听音乐,校声当然以音乐为准(喜欢听唱歌的当然是以人声为准),要取得心中的标准,当然以听现场的演奏为准,这都是一般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可是你更是难得有机会去音乐会,那岂不是永远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标准?要是你是属于这类不幸的人,不用灰心,下次我有好方法告知你!
心 中 有 剑
  上次我谈到用耳筒直接驳在CD机的耳机输出点去听CD上所录的声音作为校声的参考标准时,有些朋友就曾致电质疑是否可行和这方法是否正确,有没有缺点?
  在回答上述的问题前,我想把我过往的一些经验告诉大家。记得我在中学时,我已是一个音乐迷,我听古典音乐的启蒙老师是香港《音响技术》的陈浩才先生,他的"醉人音乐"专栏是我必听节目之一,当年每星期六在香港大会堂由香港管弦乐团所主演的音乐会,因为学生票价有优惠的关系,我几乎每场必到,虽然在音乐会浸了多年,可以在调校自己的HiFi系统时,总是觉得当某一牌子的录音靓声时,其它牌子可能是衰声异常。钢琴靓时,小提琴又嫌过硬;小提琴声靓时,钢琴又欠缺铿锵,高音靓时,中音又嫌薄,低音又欠力水,总之是问题多多,顾得头来脚反筋。当时CD机还未面世,讯源只有电台广播,唱片或录音带,当时差不多所有发烧友都以唱片(即是黑胶唱片LP)为中心,每个发烧友都必备唱盘,当时唱盘是由唱头,唱臂和转盘三部分组成,廉价的由原厂装好以组装套餐形式出售。高级的由发烧友自选自己喜欢的配件组成,并需要自己去调校唱臂及唱盘,试想光是唱头和唱臂的配搭已是一个难题,唱臂和唱盘的配合又是另一难题,再加上唱头放大和唱头的搭配,还有与前级结合时所产生的问题,便足以把人折磨得半死,更甚的是调校唱臂和唱盘时,三者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令到发烧友恶梦连连,试想把守第一关的唱盘都弄不好,何来靓声?想把唱盘讯源校好声,谈何容易,光是调校方法就可以写成一本书!
  当年很多发烧友对器材搭配,调校线材的运用和房间声学的处理仍欠缺认识,只是把器材驳好。有声音,便开始校唱盘,他们没有考虑到喇叭是否摆在适当的位置,房间的音响特性是否有缺陷,是否有驻波,或其他问题,只是埋头埋脑地去校唱盘,以为唱盘校好便靓声!结果,幸运的话,声音还不错,但绝大多数人都感到失望,因为你不能单从调校唱盘便可克服配搭上出现的问题,也不能解决房间的先天缺陷,也不能克服音箱摆在不当地方引致衰声的问题。
  经过一段颇长时间的摸索,人们开始认识到要准确重播录音,必先知道唱头在拾音时所拾到的讯号是否准确无误,他们渐渐明白到音源经过前后级放大,经讯号线到音箱再重放时会受到每一环节产生的失真和渲染的影响,而房间的音响特性更可以令声音面目全非,聪明的发烧友于是就用耳机驳在前级的耳机输出端(当年很多前级都有这设备),直接听取唱头拾得的声音,这样便可消除功放、音箱和环境的影响,就像录音工程师直接用耳筒听录音带一样,准确而直接。当他们用熟悉的歌声或乐器校准唱盘后,然后才把整个系统接上,摆好音箱,做好房间处理,精细调校后,自然就会靓声。
  我本人就是用这方法去取得心中的标准,当然这标准不会一成不变,随着器材的进步,对音乐的认识和音乐会的经验增加,心中的标准自然有所改变。
  自CD机发明后,发烧友幸福得多,因为CD机本身的镭射头转盘、解码和音频输出都经由厂方校准,基本上拾音的准确性没有问题,有的只是素质的高低,所以若是发烧友用一些监听级标准的耳筒直接驳上CD机的耳筒输出端听取CD录音时是最接近原始声源,最小失真和渲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发烧友经常提到的所谓原汁原味!
  当你用上述的方法,经常反覆地去听一些你常用的校声CD后,到滚瓜烂熟时,你便能很轻易地分辨出耳筒和音箱所发出的声音有很大的差异,这时你已有了一个判断的标准,而这标准就是你日后调校时的基准。当你能把系统的声音能校到和耳筒所听到的音色一样时,你的系统才可以说是达到一个"准"字。但音色是否美?音场是否准确地重现,动态、质感、音乐感诸如此类的表现,要走的路还很远呢,因为用这方法调出来的声音,一般来说只可以达到基本音色的准确度和一个不错的平衡度而已,但这已经不是很多发烧友都能达到的标准。
  其实,我主张用耳筒去监听CD录音以取得标准只是针对一些没有玩过乐器和甚少参加音乐会的发烧友,希望他们能够用这方法早日建立起心中的标准。事实上,耳筒也有它的缺点,它最大的弱点就是音场的表现,用过耳筒的朋友都知道,当歌手唱歌时,他站在你的头顶上唱歌,乐队演奏时,它像一个弧形的音场在你的头顶上,和现实所听的全不一样,所以你不能以它的音场表现作为调校音场的参考。但上述的只是目前较传统和一般人所用的耳筒,事实上在多年前,日本的Stax已经可以在耳筒上附加一件配件(当然价值不菲)把音场矫正,而最近得知,大半年前,在美国已经有公司制造出可以令一般的立体声耳筒,制造出家庭影院般AC-3等制式的   5.1六声道效果,而且逼真惊人。
  市面上有些耳筒的声音,当和你的系统的声音比较过后,你才知道你的系统是多么的差劲,不信,请试试看。下次再谈!
  很多场合中碰到一些发烧友,总是喜欢问我同一问题,就是为什么我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器材、音箱和线材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调校出相同或极为接近的音色?
  有些老朋友更幽默,他们说,无论什么器材到了我的手里,都会变成"李哥声"!
  对于我校出来的声音,我不敢认为是一种任何人听见都认同的靓声,这只不过是我个人喜欢的声音,自然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在内,对于别人是否认同,或作出某些批评,只要是有建设性,正确而又善意的,我都乐意接受。
  我很幸运,我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喜爱钢琴,家里不是他们弹琴的声音,就是我音响系统播出来的声音,音乐在我家,除了孩子温习功课的时间外,总是响个不停。他们虽然不是发烧友,但却是专在我的系统找碴子的诤友,声音一有点不对劲时,便毫不客气地叫停,批评一番,连老子也不给面子。虽然如此,他们的意见往往一语中的,使我知道问题所在而把问题加以解决后,往往又向前跨了一大步。这例子刚好说明了若不消除个人的主观,不知道当局者迷的道理,将是发烧友进步的一个大障碍。
  大多数发烧友都有一个通病,喜欢批评别人的系统百般不是,不堪一听,别人礼貌地向他请教时,总喜欢扮大师,扮高深,扮如何见多识广,把别人的系统批评到一文不值,但当你想去见识他的无敌系统时,往往不是今天没有空,便是后天约了人,下星期又要出差,总是推三推四,事实上,他们自知系统的声音比朋友的更差劲,如何够胆给人听?
  所以我宁可听一些不是发烧友但真正懂音乐的人的批评,也不去听一些有自大狂而又无料的人的所谓高见!
  话说回来,为什么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器材,我都能较出相似的音色?
  虽然绝大多数的发烧友认为,不同器材有绝不相同的音色,很多匹配都存在一定的顾忌,事实上不同厂的产品,就算是那些高档的货色,摆在一起工作时,效果往往也令人颓丧。在我而言,一些匹配欠佳的器材,也未必能随心所欲地调出自己喜欢的音色。但,只要系统的搭配不是太差劲,而聆听环境的僻性不太重(存在太多驻波,回响过度,或反射过度,声音过死)的话,调校便轻松得多。
多年来,笔者有幸参加过数不清的音响演示系统的调校工作,包括在全国各地的酒店房间的音响展示,剧院和宴会厅等音乐会演出,深深地体会到,器材,环境和调校技术的三者配合的重要性,也彻底了解到器材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和器材调校才是关键所在。我将在稍后把我的经验写出来,希望能抛砖引玉,高明有以见教。
在谈到校声前,人们总有一个疑问,我以什么作准?
  我其实在本专栏早期已说过,必须在心中建立一个标准,这所谓标准就像一把尺,去量度你校出来的声音是否准确,至于精准度如何,得视乎你的修为和功力了。
  心中没有一个标准的发烧友,系统出现了问题时,根本不知那里出了毛病,若是不幸碰上了一些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识少少,扮代表的专家的高见而去乱搅一通的话,只会越弄越坏,不忍卒听。结果,整天不是忙于搅高音过多,就是低音不够,又或中意过强,像狗追尾巴,团团转,永远达不到目标。
  要玩好HiFi,其实是不难的,只要你首先建立一个标准,当有了标准时,你便能客观地去评价系统在音色上的毛病所在,再在器材的调校上着手,加以改善聆听环境的声学特性,耐心调校,经过不断的实践,耐心地去归纳所得经验,你必定能加强驾驭器材的能力,克服不同环境所产生的问题,而达到靓声的目的。
  玩HiFi的最终目的不外是听音乐,校声当然以音乐为准(喜欢听唱歌的当然是以人声为准),要取得心中的标准,当然以听现场的演奏为准,这都是一般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可是你更是难得有机会去音乐会,那岂不是永远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标准?要是你是属于这类不幸的人,不用灰心,下次我有好方法告知你!
  自上次提议过给一些没有多大机会去听现场音乐会的朋友试试用耳筒去建立声音的标准后,有朋友曾怀疑是否可行,同时怀疑耳筒又如何能做到震憾的低频(特别是超低频)方面的效果?又如何可以校准系统的声音?
  的确,一般耳筒给人的感觉只是一件附属品,在不方便打扰家人或邻居时,不用来听听音乐的工具而已,而且一般人也怀疑,小小的一对耳筒,声音又怎可胜过一对音箱的喇叭单元,无论声压和动态,耳筒都比音箱输了一大截,而且耳筒的价钱(包括一些极品级的)都比音箱便宜很多,以一对价钱如此低的耳筒作为声音的标准去调校昂贵音箱系统,岂不是笑话?
  在回答上述问题前,我希望发烧友首先不要存有偏见,凡事以价钱和实物体积去比较,若你仍坚持你的观点的话,你就不用看下去!
  耳筒其实不便宜,你仔细分析一下,一对高价耳筒所给你的材料有几多?几万元一对耳筒是平常事,但当你用一对高质耳筒去比较一套失调的系统时,你会发觉有时好像日与夜,天与地之比,耳筒比它贵十几倍(甚或几十倍)价钱的音箱系统相比靓声得多!原因何在?
  正如我上期说过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直接驳入最近讯源,没有经过前级和功放的渲染,没有讯号线的染色,耳筒声音更没有经过聆听空间的声学特性影响和声波没有经过长距离的传送而引起的渲染和失真,耳筒的振膜以最短的距离直接和耳的通道和耳膜偶合,声音自然是失真最小和最准确,所以绝大多数的录音师都以耳筒作为录音监听,你试想,难道录音室没有监听级的音箱作为参考吗?由于耳筒振膜和耳膜直接偶合,能量感其实更强,低频那有欠缺之理?为什么有人说耳筒没有低频的震撼感觉,那只不过是一般音箱所发出的声音透过室内空气的传递而到耳朵,而绝大部分声音的能量都传到聆听者身上,身体除了耳朵可听到声音外,皮肤其实也受到声波的冲击,低频的能量比例在音乐中占的比例其实很大,当身体受到低频冲击时,脑的中枢神经便收到信息,因而有震撼的感觉。耳筒的振膜很小,只足以震动耳膜,所以欠缺一种震撼的感觉,但你的耳膜所受的低音,因为集中在耳的通道直振耳膜,其实能量更为强劲,只不过因为身体皮肤没有被声波冲击,因而有错觉感到低音不足,而耳筒制造商也没有骗你,他们用仪器测试耳筒的频应时,低频是足够的。再者人们感到音箱低频足够,有时感到比耳筒强得太多,其实可能是听音的房间有驻波或谐震,导致低频过多引起的错觉而已。&
  有一点发烧友更不可不知,若你把耳筒的音量加到和听音箱时的声压一样时,你的耳朵在很短时间内,听觉神经便会受损害,目前很多年青人喜欢把耳筒音量开到很大去听那些"随身听",弄到听觉受损也不知,日子久了,便会发现听觉有问题。记着,听觉长期处在110-120dB之间的音压时,听觉神经便会受损,所以那些滚石乐队的队员,很多听觉都有问题,当你用耳筒听音乐时,为了保护你的听觉,切勿开得太大声,因为听觉损坏了是没有方法可以医治的!
  再者,人的听觉记忆能力是很短暂的,对音色的记忆,一般人多是几十秒而已,所以在试音室比较音色时间一长,耳朵和精神状态欠佳时,往往分辨音色的能力也大打折扣,所以为了牢记试音碟的音色,你最好每次校声时都温习一下,才开始调校你的系统,最好是边校边听耳筒和音箱的音色,分析他们不同之处,经一段时间训练之后,你便会轻易分别它们细微差异,再着手细心调校,摸透器材的特性和音色变化的规律,那时你便可驾驭器材,随心所欲了!
  欲想训练自己的判断力,摸透器材的特性和音色的变化,其实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你把音箱在原地向前移动若干寸时,你先把原有原音色的特点,缺点和可取地方用笔记下来,(也把原地位置的尺寸记下来),移动后再听时作同样的比较,也把音色变化和特点记下来;把多次移动时所引起的变化细心分析,那么你便可以摸到喇叭向某方向移动时,声音变化的规律,以后便可凭着这些经验,听到某种同样结构或相似结构的喇叭的声音特点时,你便可知道它摆放的位置是否正确,继而作出适当的处理而不是靠运气,乱撞一通去校声。
  当然,不同种类和构造的音箱,例如普通纸盆音箱,静电喇叭,屏封式及号角式音箱等都各有自己的特性和对房间的反应,并非千篇一律只用一种摆音箱的方法去调校,否则发烧友便不会那样头痛了。
  记着,用笔记的形式写下每次的变化,再详细分析,捉到它的变化规律是学习调声的不二法门。只靠运气,乱搅一通的发烧友,肯定一世被器材和音响经销商牵着鼻子走,终身被HiFi奴役。
  自本栏目创立以来已写过多篇文章,由于不惯写一些测试文章,内容总是环绕着玩'HiFi'的范围,但多年来在国内外的杂志上,差不多所有的题材被人写过,更多的是重覆又重覆地被人写过,同一题材再由我写而又没有新意的话,恐怕被人误会小弟炒冷饭,骗稿费,所以很多时我都为文章的题材而大伤脑筋,虽然我多年在'玩'的过程中有不少新发现,但往往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透过科学鉴证去肯定,我都只视为一种特殊现象,不敢写出来,以免贻笑大方或被人视为神话。&
  回顾过去我写过的题材都是一些基础知识和一些很容易为发烧友忽略,但却足以对声音表现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小节,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触及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聆听室的声学、也就是一般发烧友经常提及的试音室声学问题。
  以前,HiFi圈中很少人提及试音室的声学问题,一是很少人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主要是它是一门冷门学问,就算世界知名的学府,也很少人有兴趣进修读这科目,市面上这方面的书籍也甚为罕有,所以发烧友想在这方面探索也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入手,就算你能从某些杂志得到部份资料,也纯是理论性,欠缺设计和改良聆听室声学环境的指导和范例以供参考。&
  过去我也认识过数位真正修读音响的工程师,他们涉及的多是音乐厅、公共场所、音响专业录音室和广播室之类的音响工程,对一般发烧友试音室的声学设计,多缺乏实际经验,另一方面,他们未必是发烧友,所以对发烧友的要求,甚至音色的认识也只是纯理论的认识,很多时他们用仪器去验证多过用耳朵。我就遇过一些音响工程师连我们常提及的音色平衡也不能用耳朵分出来。我亦曾经见过几位工程师为一些高级音响店设计试音室,结果大失所望,效果不消提,还弄出不少笑话,成为行中人取笑对象。&
  这现象不是某地区的音响工程师所独有,很多有名的工程师也经常失手,这并不表示他们的学术水平低,只不过在声学的范畴里,未知和不能预知的因素和变数太多,别的不说,就以家居形式或一般音响店的试音室来说,你若照理论去设计的话,做成后,声音理想的话,当然是上上大吉,可是只要你把其中某些家具更换或改动位置,例如把皮沙发换成布艺沙发,地毡由薄换成厚的,或把窗帘换过别的材料都会使到声音变坏,甚至不忍卒听,这不是工程师的错,错在他设计时,难以考虑这些日后难以预计的变数,就算你能把一切的数据和物料的运用都在预计之内,例如音乐厅之类的设计,依照理论去设计,也难保证靓声,世界上的音乐厅也不是每个也好声便是例证。这些音乐厅不是一早就照声学理论把所有影响声音因素例如空间大小,人数,座位数目,所有物料的吸音和反射系数等等都一早计算在内吗?理论上只要依公式计算,按图施工便可以得到好的效果吗?可是,不到实际演出开声那一刻,谁也不敢说一定靓声,何况,一个家居的试音室,光是房子就不是根据声学的需要建成,房间形状也不是由你决定,加上家居装修,房间家具摆设等无数变数和附近环境的影响等等问题,也令音响工程师头痛不已,有时你甚至肯出钱请这些工程师,他们也未必能为你解决试音室的问题。&
  近年发烧友已认识到,靓声是由几个重要因素配合而成,一是器材素质,二是聆听环境的配合,三是要有纯净的电源,四是调校技术,缺少任何一环的配合也难以靓声,其实除了调校技术难以用金钱罗列和全靠个人的修为外,其它最难处理的是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
  经多年的不断探索,不断的试验和参与过多个试音室的设计和改良,也从很多学术性的文献中得知一些设计上扼要的地方,总算得到了一些经验,开始对房间声学有所认识,但很多奇异的现象和难题有时仍是感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待进一步研究,我常常想,若有一位这方面的专家而又是发烧友的话,肯定会在这方面助我一臂,使我解决心中的疑团。&
  数月前,得遇多年失踪的老友李维恩(VIAN
LI),追问之下,原来此君原先修医科,后竟因对音响极度发烧而去转修Electronics Acccustic
Engineering(电子及音响工程学),追随世界著名电子学`权威Professor E.M.
Cherry教授,他于二十年前设计了世上最低失真扩音机线路,所得的160美元奖金却是澳洲发明家得奖的最高纪录。另外李兄还跟Greg
Cambrell博士学音箱设计,Dr.Cambrell是静电喇叭及声学大师,去年设计了被美国THX权威称为世上最佳超低频音箱。他还用了五年时间在澳洲跟世界十大扬声器单元设计师之一Michail
Barabasz学习喇叭单元设计。得悉他的际遇,当下如获至宝,心想此次可以找到名师,把很多有关音响学的难题向他请教。
  原来李兄不但从事音响工程工作,更与他的师父Michail
Barabasz以及多名Monash大学的教授合作,建立了AER公司,出产了一系列音箱,于是我急不及待到他的试音室一行,看个究竟。
  他的试音室座落在一所工贸大厦,面积约120平方米,装修得清雅舒适,甚有品味。整个试音室经过声学处理但表面毫不着迹,开声一听之下,无论音色,音场和HiFi的种种要求,均达到极高的水准,如此不着痕迹的声学处理方法,是我第一次遇到,真是心服口服,更难得的是,当时听的是AER音箱(A1型,最平价的书架箱),也靓声异常,日后,我一定要亲自试试他有份设计的音箱。
  最近,经常和李兄见面,话题当然离不开发烧,最多的是涉及试音室的设计问题,从中我得益不少,也解开我心中不少疑团,我兴奋之余便向他作了一个不情之请,希望他能把房间声学的处理方法和心得,为文向发烧友介绍,希望大家从中得益,解决试音室的烦恼,原以为他会拒绝(事实上他忙到连睡觉也几乎没有时间),岂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我不定期写一些这类文章,真使我喜出望外,我随即把这消息转知本刊周道先生,周先生亦喜不自胜并为此而作出特别安排,由于版面所限,可能安排在我的专栏登出他的文章,(到时我又可以躲懒了!多谢维恩兄!),他今期写的题目是浅谈房间声学处理。
  你说,这不是喜讯是什么?
  编者后语--多谢李哥为本栏目操心,请来专家加盟写作,而且是甚有价值的房间声学处理。读者有福矣。唯李哥的文章很受欢迎,仍不能断。有劳有劳。
没 有 答 案 的 问
  虽然多年来在多本杂志上撰稿,也成立了一间音响顾问公司,蒙读者们的信任和青睐,也接到不少朋友们的来信和电话问及很多有关音响问题,但对某些问题,我从不作答,致使有些朋友误会我摆大款,扮高深,崖岸自高,为此,我不得不借此一角剖白心声,希望朋友们能谅解我的苦衷。以下都是一些我不愿作答的问题:
器材搭配的问题
  正如我在本栏目文章里提过,我最怕写测试器材的文章。虽然年轻时试听过和玩过不少器材,目前很多时也凑兴参加一些器材测试,但近年已很少在家测试,一是年老力衰(我已不是哥级年轻小伙子,实际上很多人已称呼我叫阿伯!)
,测试时涉及大量体力劳动,我这副老骨头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二是世界上器材品牌太多,每个牌子更有不同型号,要我用大量的时间去测试,每天都听同样的试音碟,对我来说是花不来,因为我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我只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去听更多不同的音乐,使我的精神生活更富足,便于愿已足,测试工作还是留给别人去做好了!当我偶然去参加别人的测试时,我只是听听效果,没有做笔记或作评论,这样的短暂试听和印象,我深知若凭此结论而答朋友问题的话,会误导朋友,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一件器材的评价,我若不是经长时间去聆听、比较,用不同的器材,线材和音箱去匹配,再经仔细调校,我是不会轻易下结论的,试想,世上这么多的器材,我花得起这么多的时间吗?就算是一些杂志写手,有谁敢说他已试尽天下器材,他的结论和评价一定正确吗?你又知道他们会否牵涉到一些商业利益在内吗?&
  个别器材的测试已是如此困难,当和其它器材组合时更是千变万化,效果难以预测,未经实试更难以作出定论,更遑论在不同的聆听环境中。器材肯定受聆听室的声学条件影响而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所以有些朋友往往在购买器材时听到店家的试音室表现时很满意,但当同一器材搬回家时,效果竟然不堪入耳,他们不明就里,以为店家骗他,其实是他一厢情愿,以为买了这样配搭的器材,在家里便可得到同样的效果,从没想象器材是需要和家里聆听室的声学条件相配合,加上精细的调校技术,才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相信,没有一家音响店,在没弄清楚你家里的聆听室环境和特性,和你用的器材配搭前可以保证你向他买的器材回到家里一定靓声,除非他肯定无条件借给你回家试听满意才买,否则还是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花言巧语,这样才不致贴钱买难受。
  器材配搭已是一门大学问,加上需要聆听环境的配合和精细的调校技术才可得到靓声,试想当你提出此类问题,而我又没有实际聆听过你的组合,不了解你聆听室的问题时,作为一个负责的人,我不会轻易作出购买器材的建议,更不会对器材轻易作出主观的评价,写到这里,相信你已理解我为什么不愿作答的原因。&
聆听室的问题
  看过我上期文章的朋友都知房间的声学问题是一专门学问,就算是由工程师设计的音乐厅或聆听室,未到完成之日和正式开声之前,谁也没有把握说一定靓声,很多时在事后得知效果后还得大兴土木作出大的修改才能达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准。聆听室所牵涉到声学问题如此复杂,而绝大多数发烧友的试音室通常又多和家庭的起居饮食,家人活动和社交结合一起,房子又不是专为听音乐而设计,形状变化多端,窗户、房门、走廊位置千变万化,加上家具摆设和装修的间格和布局,都在影响着声音和音场的表现。试想,当有朋友向我问及房间的声学处理问题,而我又没有实地去勘察,去聆听和用仪器去测试以找出问题所在。只是凭臆测而教朋友去做一些毫无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你认为这是一个负责任和有良知的人应为的事吗?在这里,我毫不讳言我鄙视那些不学无术,扮专家而教人如何如何去处理聆听室的所谓高手。&
  我得承认,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不是什么高手,当我遇到这类问题,我仍需要向我的工程师寻求协助,结合过去经验,透过试验和实践,也可能经数次失败,才可解决问题,所以当一些朋友只是透过电话或函件简单地描述他们遇到的聆听室问题时,你想,我会回答吗?&
  问题实在太多了,但多数都就我曾写过的题材而提出的,其中由于我曾在电源处理方面着墨较多,有些读者照我建议去做时,效果不如理想而质疑的,经过我了解后,才知道他们用料和制作过程有疏忽而引致,须知,就算所有材料都是一样,甲乙两人用同一套工具去制作出来的成品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正如坊间那些教你如何烹饪的书一样,你照他教你的方法去煮一道菜时,是否好吃,还得看你的功夫。所以当你照我所建议的方法去做而欠佳时,你教我如何去作答?这正如很多人都去搜集马兰士7这部名器前级的零件而照原机线路去焊制,他制作出来的作品就和原作一样吗?
  最近,有一位珠海的发烧友致电我的顾问公司,当时我身在外地,他趾高气扬地对我的职员说,他现在用的是某德国名牌价值廿多万的绝顶级CD转盘和某一名牌解码器,音箱也是美国某世界绝顶名牌音箱的书架箱,最近他不满意组合的表现,想升级,希望我提供其它配搭器材,职员听完后向他表示我在外游,他随即问及我现在用的是什么器材,我的职员据实回报我现用的是JBL
K2音箱,CD机Sony的CD
P5000,前级是新加坡电子怪杰林子贤的作品,后级是Rowland7号,岂知道这位朋友听完后,竟然对我的职员很认真地说:"JBL
K2哪能听呢!Rowland7应该拿去填海啦,那部土炮前级土头土脑哪里会有靓声?看来,李哥还未够班答我的问题,叫他回来后找他的朋友Leo(音响之路的主编冯炜国先生)打电话给我吧,我的电话是XXXX!
  对一个这样幽默的朋友,我实在不懂得如何去答他的问题!
HiFi如是说
  很多朋友见到我时,每每都问我玩了音响多年,可有些秘诀相授?有什么诀窍可以玩好HiFi?对目下许多HiFi友玩音响的态度和一些似是而非、光怪陆离的论调有什么感想?
  其实自本栏目创立以来,我已经把我历年的经验有系统地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要是你都看过我的文章,相信你已很清楚我对HiFi每一环节的重点所在,一些禁忌和一些最易为人疏忽的环节作出详细的分析和提出一些处理的方法,这些说不上是甚么心得,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和一众发烧友交流经验,也顺便提醒一些初哥发烧友,避免他们多走冤枉路,从而少交学费(给一些无良商人欺骗),也提供一些方法去改善他们的系统,如此而已。至于一些超级高手或一些自认为天下无敌的大师级发烧友,可能视这些芜文是老生常谈,不值一看!为的是我写得太肤浅,所用的器材不够班,所以不够权威去写HiFi文章,又或我调校出来的声音不够水准,所以为文不足取!对于这些批评,我毫不介意,因为我不是为这类人而写的,况且我到目前为止,每天仍花不少时间去寻求改善自己的系统,我认为目前的系统距完美的境界仍很遥远,我真的希望别人有以教我!
  写到这里,我忽地想起一些可能是很多发烧友都碰到过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和论调,或仍未找到答案的问题,我试列出来,希望大家能好好地思考一下,有否答案不要紧,只希望能令你动一下脑筋,或许对你玩HiFi(甚或荷包)有所收益。
(1)器材如是说
●有人认为,只有贵的器材,才能做出好的效果,其他因素,毫不重要。&
●器材都有僻性,有些没有高音,有些欠低音,总是难得合意,声音欠佳,只有换器材才可解决问题。&
●某些牌子器材只合用来听某类音乐。
(2)线材如是说
●线越贵越靓声。
●线越粗越好,细线只会鸡声鸡气。
●线也像器材一样,有些高音靓,可是低音不成,有些性格相反。
●线可医HiFi百病。系统若是欠高音的话,可买一些有高音欠低音的线去迁就系统便成;要是有低音驻波的话,也可用线去消除驻波。
●线一定要银质才靓声,而且一定要特富龙外皮(Telfon)的才靓声。
(3)聆听室如是说
●只要铺上厚地毡,便可把低音吸掉。
●房间做好吸音便会靓声。
●器材靓,音箱好,便无需考虑房间的音响特性,因为器材可以克服一切房间的声学问题。&
●换器材或线材可解决房间的一切问题。
●不用购买专业用的调声器材(例如调音柱、扩散板等),只须依样葫芦,用类似物料照样子做,便可达到效果。
●用木条做好骨架钉附在墙壁上,再在木架上钉上木板便会靓声。&
(4)器材供电如是说
●用电源滤波或隔离牛只会衰声。
●只要用粗电源线直接在墙上插座接取电便会靓声。
●什么也不用搞,只要买最贵的电源线用在机上便会靓声,扩音机力水也会倍增。&
●只要用稳压器把电压稳住便会靓声。
●隔离牛越大越靓声。
(5)配件如是说
●所有器材必需用钉脚承起才靓声。
●越是名贵材料(例如宝石、钻石或水晶之类)所造成的钉脚越靓声,声音才会高贵。
●配件可以起死回生,只要用上某些配件,便可克服系统某些毛病。
(6)摩机如是说
●所有器材均有缺点,买回来一定要摩过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的境界。&
●靓零件一定靓声,好的器材一定用天价级的零件,零件素质主宰一切。
●一部平价机摩过后,往往胜过一部贵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名机,所以不用买靓机。
●所有音箱必须摩过才好声。
●小音箱经摩过后也可以有超低频。
(7)自作派如是说
●自己制作的器材,必定胜过厂制品,而且价钱便宜得多。
●所有名机一旦在自作派家里比拼时,必定输到一败涂地。这证明自作派如何了得!
(8)校声如是说
●校声功夫不重要,只要器材靓便可,换器材可解决一切问题。
●音箱摆位是一种骗人技俩,音箱移动一两次,任何人也难以分辨声音的变化。
●也有人说,摆位可以克服一切系统所产生的毛病。
  上述的每一项,相信很多人都碰到过或深信不疑,可是你有没有认真、客观和冷静地去思考过它们背后的真理?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有科学根据?你有否怀疑过?如何去分析和界定对或错?&
  您可愿意花一些时间去想想?
发烧友,但愿你的名字不是粗人!
  每年在广州白天鹅宾馆举行的国际音响唱片大展,本人必躬逢盛会,亦在期间主持了几场音乐欣赏会,展会后有发烧友告知趣闻数则,谨录如下,至于内容是否属实或纯系虚构,无从证实,故四方君子或有心人士,切勿自作多情,对号入座,则幸甚焉!
以下的一则趣闻,颇堪令人发噱。&
  发烧友好鼓,特别喜爱以鼓去考验器材,自炎黄第一鼓面世以来,无不人手一张,喜其动态强劲,录音佳而内容丰富动听,卖HiFi器材的试音室亦喜以此CD来Show
qually(演示实力),发烧友械斗或演示自己套音响如何了得时,亦喜以鼓示人,音响展自不例外。参展期间,不时鼓声隆隆,爆个不亦乐乎。话说有某发烧友参观某展房,要求播第一鼓时,某主事人挪动他那水鱼般的五短身材,用手托托他那自认为满具书卷气的眼镜,用那副像死鱼般眼睛,阴沉沉地把这发烧友由头到脚打量一番,然后用鄙夷的眼光望着他说:"没有品味,鼓是粗人听的东西,你还是到那些粗人的地方去听吧!"
告知我这段趣闻的发烧友后来告诉我,此家所用的器材只能播些鸡声鸡气的软件,一播爆棚音乐,定死无疑,故以此作藉口来遮丑焉。
  在展会期间,某展厅外堆满人群,人人争先恐后,但由于座位有限,加之当时场内也站满了人,很多人都不得其门而入,只好自觉地排队等候下一场,其中有一中年人在展厅门外接待处取过产品资料后,欲强行进入展厅,工作人员婉拒,他竟然破口大骂,并将手上的产品资料愤然掷地并大声说:"巴X闭,要老子俾面听你才出奇!"然后用愤怒而目空一切的目光,横扫全场(他当然希望别人附和他!),岂料全场鸦雀无声,人人报以鄙视眼光,他只好悻悻地离去!&
  在一般展示房间中,大都是人来人往,间或有人坐下细意欣赏,聆听他感兴趣的产品,但在正式有主持人举行的欣赏会中,很常见到的一个现象就是,有些发烧友在主持人讲解或播放音乐时,竟然旁若无人,高谈阔论,使其他人欣赏时备受干扰,当别人报以愤怒而鄙视的目光时,他还以为人家欣赏他的高论,更意气风发地去批评所听器材的不是之处,他家里的器材表现如何了得,并高声教他的朋友如何去听,结果他的朋友或其他听众只好全场都哑忍着他絮絮不休的伟论,欣赏会结束后,我相信他的朋友会发誓,以后再也不会和他结队前往这类展会,以免出尽洋相。
  你别以为一些自大狂的发烧友才有这些举动,就连一些业界人士也犯了同样毛病,我就听闻某业界名人曾带同他的手下到别家展厅参观别人的欣赏会。主持人一面讲解,他一面在后面批评(当然不是好评啦!),当播放歌曲时,他又大声的弹:"这样的声音,能听吗?",当时旁边有几位听众按捺不住,请他收声,他才发觉失仪,面懵懵地听几句歌后便匆匆地离去。
朋友,当你看了上述的听闻时,你有何感想?
  我没资格去批评他们的所为,但我觉得HiFi是一种高雅的爱好,作为一个发烧友每每被人视为曾受高层次的教育,行为和举止都有教养,有风度和文明的人,无论在公私场合,待人接物都应持礼貌和公德心,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粗口烂舌、不守秩序而自称发烧友的人,相信别人羞与为伍,在音乐会中高谈阔论,打电话,随意走动,或恣意批评,妨碍别人欣赏的人,只是显出他毫无教养,不尊重别人欣赏的权利。他们的行为只有令人厌恶和鄙视。
  我常常提醒自己,个人的行为不光是代表本身的教养,在公众场合或外国人在场的地方,更代表着我们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准、公德心。在外人面前也代表着民族素质的高低。你试想想,若外国人看到人们上述的行为时,他会怎样评价我们这个礼仪之邦?
发烧友啊,我真的不希望你的名字是粗人!
XRCD,你相识吗?
  XRCD是由日本JVC公司开发研制出来的,这种"扩展解析度CD"(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XRCD)技术的重点是加强母带录音处理及CD唱片的制作,其目的是让聆听者听到更高保真度和更好音质表现的录音效果。XRCD的录音处理技术均是在目前的CD标准范围之内,因此,重播XRCD版本的CD唱片不需要特殊的CD唱机和解码器,目前的CD重播设备均能重放XRCD版本的CD唱片。&
  一般来说,现在的原始录音多是通过U-matic
1630开盘式录音座处理并转换成原版磁带,然后再送到唱片生产厂生产出压片母版,最后生产出CD唱片来。就这一点来说,音乐艺术家、唱片制作人、音响录音师们都希望CD唱片能重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原音效果。不过,由于制作工序并不是标准化的,因此即使是数字化处理是正确的,也并不意味着CD唱片总是能重放出最好的音质。既然唱片制作处理工作是由各个不同环节组成的,那么唱片的整体性能表现就有可能受制于这些环节。这也就是说,在唱片制作时,工作人员必须格外细心,对母带处理及唱片制作的各个方面都必须一丝不苟。&
  因此,为了保留原始录音的最好的声音纯净度,JVC公司在母带处理及唱片制作的每一步骤中都付出了辛勤的工作。其目标的实现不只是依靠技术手段,广泛的试听测试也是最好的测定方法之一。作为整个录音技术处理流程,录音设备,传输接口,交流电源校准,字时钟分配,母带格式,重放系统和CD重放设备都需经过测式。最终的结果就是JVC公司推出了XRCD。和以前的CD唱片相比,XRCD版本的CD唱片具有更有清澈的清晰度,更精确的声像呈现,更高的音质表现。更重要的是,听XRCD版本的CD唱片不需要特殊的解码处理,其重放方法同原有的CD唱片一样。&
  XRCD录音技术的着手点是母版带电平。直接来源于母版带控制台的模拟信号经过JVC公司的20比特K2超级编码(20bit K2
Coding)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JVC公司的这种K2是一种20比特量化精度、128倍超取样的模/数转换器。其特点是动态范围高达108dB(-96dB,THD),平坦的频率响应(20Hz-20KHz,+0.05dB),低电平信号具有极低的谐波失真等。&
  K2超级编码还提供有20比特转换为16比特的比特下降模式,以及在数据流中通过接口信号的再成形处理来消除时基抖动误差的功能。这两个功能对唱片制作也大有稗益。20比特数字信号通过SDIF-2标准传输界面(接口)传送到索尼PCM-9000光磁机。通过索尼PCM-9000将原始信息记存在光磁碟片中,而不是象以往一样,通过U-matic
1630开盘式录音座将原始信息记录在原版磁带之中。由于光磁碟片具有极好的稳定性以及20比特的存储容量,因此,JVC的XRCD利用它作为传送到唱片制作的音频记录媒体。
  位于日本横滨市的JVC唱片制作公司,就是通过SDIF-2传输标准,利用索尼PCM-9000光磁机,采用K2超级编码技术之中的20比特转16比特的工作模式进行录音数字处理。这种处理方式能使高解析度的20比特信号转换成16比特的信号时仍保留有完整的低电平信息。在没有采用噪声整形技术的同时,能确保信号具有真正的16比特动态范围。最后,16比特信号再进行EFM编码处理。
  另一个K2电路叫K2 Laser。在把EFM信号传到激光拾取头之前,通过K2
Laser电路对EFM信号进行再成形处理。这个电路的输出级同样采用K2超级编码接口。通过K2
Laser电路可以消除可能会出现在数据流之中的时基抖动。贯穿于整个处理过程,需将字时钟放大并分配至各个过程之中,以获得最大值的优异的信号保真度。同样地,每一台设备的电源在供应之前也需进行净化处理。为了保证音质以及音乐内在性能得到真实记录和重现,设备之间的电缆连线和插座等都采用SDIF-2接口。经过测试,SDIF-2标准接口具有更好的数字音频信号传输性能,远胜于AES/EBU传输标准。至于CD唱片的反射层也经过大量测试,包括采用24K镀金膜及纯铜膜反射层,最后测定出铝膜反射层具有最好的音频效果。XRCD最后的制作过程就是将高质量的数字信号从母版带上转录到CD唱片上。
  JVC之所以精工细作采用XRCD,是为让聆听者在享受音乐的同时,音乐艺术家、唱片制作人和音响录音师们的各自初衷也都能一一真实呈现。同样的原始录音,经过不同的录音技术处理,在音质表现和声像呈现方面必然会出现细微的差别。而XRCD,追求的就是真实的原音再现。(意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1音箱换喇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