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潘潘潘治齐这个名字怎么样 能成为传奇人物吗?

历史上因为名字好而被记住的10大人物历史上因为名字好而被记住的10大人物奇趣历史观百家号你若无情我便休,往事如昨易白头第10名:卓文君(生卒年不详),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文君”二字没有过多的艳丽、矫情,可它踱步而来,水墨丹青中,就映出那个文采斐然的卓然君子,就映出那个决绝女子的才情和不输男儿的智慧果断。她不需要葬花,自然风情万种;她不需要醉酒,自然敢作敢为。&司马相如奏一曲凤求凰,她对他青眼有加的情意,让她不顾一切携着相如来到成都。他们家徒四壁,他们当垆卖酒,他们琴瑟和鸣。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可卓文君的父亲终究不能容忍女儿失了面子,他不得不给文君两人足够的钱财,可有了钱真会幸福么?&岁月篡改红颜,薄幸的锦衣郎还是没能免得了世俗,司马相如不再满足于与糠糟妻的举案齐眉,他想娶妾。看过那么多悲剧,可还是觉得,那些都算不得悲剧,生离死别是缘浅,也是情深。可是情到深处情转薄,才是真正的悲哀。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文君肝肠寸断,可她没有哭哭啼啼地去哀求,她潇洒从容地研墨,写下流传千古的《白头吟》:…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你不喜欢我了,我是伤心,可是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那我也不喜欢你好了。你若无情我便休,相爱是对等,不是容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你不是我的独一,也不是我的无二,我还会遇见比你更好的人,他们也会给我弹好听的小曲、送我好看的钗头凤。&可是后来司马相如收到诗,后悔不已,就又和卓文君破镜重圆了,故事求的个圆满。&优昙花次第而开,长卿,我不会等你三千年才来盛放,我只为我的爱情。呵,多果敢的女子!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第9名: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 魏昭王少子,战国四君子之首。无忌太多,春秋费无忌(又作费无极),战国魏无忌,晋代何无忌,唐初长孙无忌,武侠张无忌……无论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还是胸襟宽广的侠义少年郎,我独独选择的是公子无忌,也许他名声不大,一生不完美,可他是战国人心之所向,是王侯将相中无二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他是最公子的公子。无忌,不猜忌,不忌惮,不避忌,这不是恣行无忌,发而无忌,而是我心从容,所以无忌。魏公子无忌之才,甚于齐之孟尝,楚之春申,赵之平原数倍。礼贤下士,各国名士趋之若鹜。窃符救赵,世人赞其侠义之风。邯郸大捷,秦国十年不敢犯魏。他是魏国最锋利的吴钩,他是江湖最厉害的百晓生,司马迁一身骄傲,却尊无忌为公子,列传中一百四十七处只称公子,无限唱叹,无限低徊,仰慕之情溢于言表。七步之才曹植与诗仙李白分别称其为“俊公子”与“贵公子”,赵孝成王更是推崇:“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长孙无忌魏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公子不是任何事都无忌,魏王忌惮公子,公子因此失望,退避三舍,耽于酒色,终是身死。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谅?不需要了,有的只是叹罢了。公子死后,秦便再无忌惮,派蒙骜伐魏,魏国乃至天下终被秦吞噬地一干二净。后来战国归秦,秦分楚汉,一归刘汉,高祖刘邦过公子祠庙时,也会低头点上几柱香,缅怀大风起兮后——那翩翩公子的落落情怀。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剑冷孤高,花醉堂皇。这个时代,这位公子,他没能遂得了凌云之志,可他一定敢笑——黄巢不丈夫。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第8名:柳如是(),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又称河东君。 明末清初名妓,秦淮八艳之一。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明末清初的秦淮河勾栏瓦肆间,没有江南的黄梅雨流水桥,反而歌舞升平,笙歌彻夜,才子们夜泊秦淮近酒家,慕名一睹秦淮八艳的无双色艺。八艳之中,陈圆圆谱就“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绝唱,李香君撰写“歌尽桃花扇底风”之凄美爱情,可那风尘中,世人首推“风骨嶒峻柳如是”。第一次见“如是”二字,是王菲哀怨地唱起“如是我闻,仰慕比暗恋还苦。”这一句,在《天龙八部》里片尾曲中,阿朱跟在乔峰后面,走得漫长的那一路,镜头一转,阿朱像血色蝴蝶坠落下深谷,笑容安详地看着她的乔大哥。后来才知道,“如是我闻”是佛语,再后来,认识了柳如是。柳隐是读辛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取的名,想来是愿同辛弃疾一样的摒弃尘世,心静如青山。流连章台时,柳如是爱好女扮男装,这也可以看出其人同稼轩一般,有豪放的浩然之气。后柳如是嫁与五十多岁颇有才名的大官钱谦益,夫妻伉俪情深。正值清军入关,钱谦益想降清,反而是这个名妓奋身欲沉池水中,以悼山河破碎,无奈丈夫拖住了她。再后来柳如是暗地支助抗清力量,巾帼不让须眉,欲一雪国耻,可惜钱谦益去世,她为保护家产,悬梁自尽,一代风流奇女子香消玉殒,连与丈夫合葬一墓都是奢望。阿朱呀阿朱,她的乔大哥没能和她一起跳崖。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如是我闻,金陵秦淮河边,可有那翩翩佳公子,拂去江南烟雨,将那风流女子看得分明?可笙歌没了她的歌,燕舞没了她的舞,才人岂不白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第7名:戴望舒(~),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现代诗人。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 ...我在这里陪着她,一生一世守护她2004年,名不见经传的唐磊用一曲《丁香花》唱红网络,那首天国的歌曲,旧时光里扎着羊角辫的女孩穿过阴暗的小巷,伴着丁香花的朝生暮死,葬在开满丁香的大山上……一次一次听那些哀伤的歌谣,这么多年再想起这首歌,依然觉得它无可替代。我想这首经典歌曲应是受了戴望舒《雨巷》的影响: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重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不得不说它太美,美得像那丁香姑娘一样不真实。就像戴望舒的笔名,《离骚》中的月神,太惆怅太飘渺,只用望一眼,便已心舒而醉。戴望舒太像丁香,结着愁怨,注定一生都是悲剧。他为施绛年赴法留学,不能饱腹,可施却背叛他,爱上她原本就爱的那人,他哀莫大于心死。是穆丽娟带给他光明,他与其共结并蒂莲,可这也是无果,他们不欢而散。遇见杨静,他以为这就是他的良人,可是年龄让他们裂痕纵生,无奈,戴望舒终于结束了这最后一段爱情——他始终找不到他要找的丁香花。后来的日子,望舒寄心于诗歌。天妒英才,让他的哮喘病愈加严重,呼吸也是一种痛,痛到他不得不给自己打大剂量麻黄素针,不一会儿,心脏急剧跳动,呼吸更加困难,死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时正值壮年。旧时光的雨巷,故事里的诗人再也找不到他的丁香姑娘。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几十年后,网络歌手唱着他扎着羊角辫的姑娘,我想,她和他一定化作了丁香花,住在春暖花开的天堂。望舒坟前——月光下,只有丁香在这里陪着他,一生一世守护他。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第6名:林徽因(~)。 建筑学家和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魂萦梦牵的杭州美得风情万种,烟雨迷蒙中,西湖半掩容颜,见证了一代佳人的缘起。人们取名总以风骚二书为蓝本,林徽因的名字出自《诗经大雅》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赞美周文王及其母亲妻子的颂歌,“徽音”意为美誉,她祖父先是为她取名林徽音,在她身上载了许多希望。早年间,有一个名叫“林徽音”的男子常发表诗歌,林徽音(女)便改名为“林徽因”,以示区别此林徽因非彼林徽音。林家女子总是优雅而有才情,或许是双木给了她们诗意的栖居,得以纵横。“徽因”比“徽音”少了一份女子娇气,多了一点因果看透的豁达。十六展眉,她邂逅徐志摩,泰晤士河边他会给她念他写的诗,他英俊倜傥、满腹才华,可英伦风光中是他沦陷,他抛下尚有身孕的妻子张幼仪,他抛下他两岁的孩子,他抛下他所有的责任和自尊来爱她。这诗人太执着于梦想中的诗意女子,他把他丰沛的想象力赋予徽因,可他爱上的只是他的梦,这是不完整的爱情,正如后来徽因的文字里说“他爱的不是我”。林徽因离开了徐志摩。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就像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偶然》: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诗人死在天空中,可惜没做成那一片云。他有他的陆小曼,她与他再无瓜葛。林徽因的方向是梁思成,那个建筑学家和她有相同的爱好、理想。江南的女子婉约到虚幻,而梁思成给了她真实的呵护,没有康桥诗人的潇洒忧郁,他踏实安定,这就足够了。这是爱情。梁上君子,林下美人,金家老友。我们不能说金岳霖一定是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毕竟哲学家的心太邈远博大,可他爱林徽因,是他等待,是他放手,是他退出,是他在旁人都忘了时还记得她生日,这毋庸置疑。1954年,6月。林徽因死于风寒,弥留之际,她最后念着的,还是梁思成。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人的一生不可能只爱一个人,她笑说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短暂的瞬间,漫长的永远。民国第一才女是个美人,埋在了人间四月天,风华却已传了百年。品林徽因,清茶隽语足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第5名:李白(701年-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要怎么来说他呢?那些个古代大智慧的神来之笔都无法把他描绘得完全,我这拙笔又怎么写得出他万分之一的狂傲?但,还是从名字开始。骆宾王七岁成诗,(相传)李白七岁成“名”。那年春日院头,花开嫣然,木翠葱茏,父亲李客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道:“火烧叶林红霞落。”前三句已出,后句待续,是时蜀地李花一簇簇爬满枝头,李白仰头,灵光乍现,缓缓道:“李花怒放一树白。”天地失色,万物中仿佛只剩下孩子和那一树白花。白是七彩之光的交相融合,白是明镜非台的大彻大悟,白是万物最初的本来面目。父亲便为他取名——“李白”。李白,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李叶是绿色,李花是白色。李白分两色,自然在其间。名字本是单调的字眼,可有了颜色相衬,便从黑白中脱离成独立的整体,有了灵魂。这名字,说它大雅也成,大俗也罢,毕竟雅俗无界,一念之间而已。可李白这个人,你不得不说他大雅,雅到极致。世人皆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却也推崇曹孟德志在千里的决心,那么,是入是出,是做卧龙还是大鹏?&李白选择后者。&以李树而名的青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长江和山峡伴着青莲的家乡梦传他到远方。一路上他把悲欢歌尽,才名远扬。江陵、金陵、岳阳……最后是长安——他理想中展翅高飞的土地。&长安花不是一日能看尽的,凌烟阁不是暂且就能图画的。有志者并不是事竟成,百二楚关照样归了汉;苦心人并不是天不负,三千楚甲还是吞了越。我们以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殊不知现实就一白骨精!朝廷不重视,官场太黑暗。他怨笔写长安“长相思,在长安”,他愤笔写长安“行路难,归去来”。可是长安长到那么远,谁能独自走完这漫漫功名路?他离去又归来,还是没能一展宏图,扶摇九万里。李白太骄傲,太潇洒,不会阿谀奉承,不懂尔虞我诈,他注定了做那李树,登不了国色牡丹那所谓的“大雅之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还是,选择了前者。李白受牵连发配夜郎,死在金陵。华夏一代惊才绝艳的诗仙就此成为绝唱。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千年后再去触碰那些早已泛黄的诗词,是后世蘸尽墨池水再也写不出的狂傲,是他一个人的传奇。那么,就寄愁心与明月吧,随他直到夜郎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第4名:高渐离(生卒年不详)。 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司马迁《史记》中最扣人心弦的,至少我认为,是《刺客列传》。他们只需一把匕首或一把剑,凭着一颗胆,创造出古老依旧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我随着曹沫仗剑登坛,看着专诸鱼肠剑挺,见着豫让吞炭音哑,听着聂政广陵之散,瞧着荆轲图穷匕见,最后,看到了那个背着筑的琴师。短短几百字,他就走过了史书上的一生。第一次看时,前面那些曲折故事的主人公早已没有印象,我所记得的,只有那个名字——高渐离。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离”本身就是悲伤。悄悄是离别的笙箫,离人哀,离歌怨,生离死别道尽世间最大的悲哀。离是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离是月的阴和缺、月成玦,离是分崩离析而不能守,离是爱不能求不得,离还是——我们曾经肩并肩后来尘归尘。可它翩翩还是渐离,渐读一声,是“浸”也是“慢慢流入”。渐离渐离——慢慢的,我们的所有情还是如逝水东到别离。可是荆卿呵,那不会消失,这只是一种循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荆轲唱歌,他击筑,世俗人的眼光于他们的潇洒不过飞蛾扑火,他们相识相知,心意相通。快乐的日子总是不长久,公子丹请荆轲助他刺秦,心怀大志的荆轲慷慨答应。易水岸,白衣飘扬,他为他击起筑,风扬起长发,高渐离只是低头,不去看荆轲越来越远的背影,激昂的音律拍打河岸,易水定格在指尖落下的一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可是这一去,就是再也没回来过。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人一筑,白衣只身往秦宫。他不是不怕,只是觉得,若是离别太久,也许荆轲他会寂寞,那他就让那暴君和他陪葬或是自己去找他。高渐离凭借他世无其右的乐声渐渐逼近了秦宫。快了。秦宫林宇高阁,金碧辉煌,可他什么也看不见,琴师却被熏瞎了眼。始皇多次被行刺,早已有了戒备,知道高渐离是荆轲朋友,却惜他无双才艺,便只好夺取了他双眼。如履薄冰。他千般谋划,把铅装入筑中,待到始皇靠近时,伺机用筑砸向那个凶手。嘭,一声闷响,是地,失败了。最后,他想起荆轲,想起他在燕国同他唱的歌,想起他说起刺秦的坚定,想起他渐渐离去的背影——我们曾经肩并肩后来尘归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嘭。又是一声闷响,地上的人早已没了呼吸,可是他的手指,还抚着弦。“如果我死了,记得给我弹小曲儿。”他说过。“翼折雨兮,奈之若何,朔风凛凛,终不离兮。”后来的谁再唱起这歌谣,才想起其实他未遂了这名这宿命。那忧郁沉稳的琴师,原来有这样不甘和炽热的心。我们曾经肩并肩后来尘归尘,生死相随。荆卿呵,渐离渐离——终不离兮。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第3名: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著名词人之一。纳兰性德和知交从来不称呼“性德”,他们更为偏好的,是“容若”这个字。原因现在早已不清楚,但可以说明,无论是纳兰本身,还是我们,更为喜爱的,始终是“容若”。纳兰容若,容若。虽然是音译,但这也是一阕绝佳的好词,好词不必过分字字追究,如此反而味同嚼蜡,食之无味。我们只需把它轻轻放在舌尖,幽转不息的味道便缱绻于唇齿,涤荡开来。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初第一才士,千古伤心词人。杨雨教授这四句精炼地概括了纳兰这个人,生于“淄尘京国,乌衣门第”,心往“相濡以沫,笑傲江湖”。他说“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心人)易变”,纳兰从御前侍卫到悼亡诗人,这心确是变了。人不可能不变,时间向前,人不可向后,或许这是一种悲哀,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使得人类以变化后绝对的优势“傲视众生”。心在变,那情呢?纳兰一生有三段情,这最深的一段,是他的结发妻子卢氏。或许“一生一代一双人”是他最终的企盼,纵然他“不辞冰雪为卿热”,却也逃不过“一宵冷雨葬名花”的凄清结局。“早点回来。”“好。”三年的举案齐眉,赌书泼墨,将他们的爱推到了最高峰。情在最深处终止,就像流星在最美的时刻划落,凝固于记忆之中的,永远就是最美好的。沧海桑田,“一生一代一双人”只是深切的愿望,爱情终究不会永远深似海,纳兰和卢氏也不可能永远像初见初恋那般投入,所以上天带走了他的妻,毁灭了他,也缔造了他。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悼亡诗将他推上人生的至高点,情感上最降到了最低点,是福是祸,我也不好评说。后来他又爱上了一个女子,或许是爱,或许不是,可这不重要了,他最爱的,始终是他的妻。三十一岁那年夏天,风光正好,兰花却凋零在这生机盎然的时光中。锦衣公子离开这个他无所留恋的尘世,去找他的爱人,他的妻。清泪尽,纸灰起。“早点回来。”“好。”“我回来了。”夜雨铃响,却无白衣凭朱阑静立,月化为环,秋坟未歇双蝶翅轻展。她入了他的画,从此生死不离。别唱木兰花令,别哼长相思,别打扰他们的相见,他已等了许多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第2名:徐悲鸿()。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流艺术家画派创始人。前面这么多名字,许多都带有悲剧色彩,纵然的确是悲剧,可取名也不会有“悲”字。有些东西,还是婉约点好,毕竟“悲”的重量,不是一个单薄字体所能承受得了的。而艺术家是永远不会悲的,他们有的,顶多是未完的遗憾。徐悲鸿就用了“悲”字。据说在他十七岁那年,他去亲友家吃喜酒,满座衣冠楚楚,只有徐悲鸿一人粗布大褂,人们的嘲讽和白眼,使他如坐针毡。顶着世俗的压力和平寒的出身,他借钱读书,可贵人们眼高于顶,怎会瞧得起这个贫家子?世态炎凉,前途渺茫。千里马不得伯乐,是否将姘死於槽枥之间?他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悲鸿悲鸿,“悲”跌入谷底,“鸿”跃入云端。悲是我生不能承受之轻,鸿是我死不能承受之重。用此名的人定然是隐忍到激烈的人,看惯悲情的心胸定是我等没有的雄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他注定不凡。徐悲鸿辗转各地,只为了寻求艺术的真谛。在求学路上,他学而不倦,将西方画法完美融入到水墨画中,在山水笔墨中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实存在。西洋画求个“形”,中国画求个“神”,他力求形神皆备,于无我处寻我,于无人处寻人。他狼豪笔一挥,侧峰转为嶙峋之势,鬃毛尤墨香,毛毡上生宣晕开浸痕,奔马仿佛破纸而出,一马踏万世基业,锋棱瘦骨一笔便成。成转战三千里,曾挡百万师。墨罢,收笔,字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五十八岁那年,他和他最为仰慕的人死在同一个年岁,梦中的悲鸿是否还挥着狼毫,和他爱的奔马踏河山而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他看过同,却没见过大同。妻子廖静文将他上千件作品与收藏无偿捐献给国家,徐悲鸿纪念馆拔地而起,文革时的静默使它感受沉闷的嘶鸣,历史如马,我辈如斯,悲鸿的墨香中是艺术家死如秋叶的静美和一个守护者的忠实。猎猎寒风中,透骨丹青里,奔马俯仰间越千里而终归于墨。我曾经爱水墨爱的痴狂,最后却只叹一句“我负丹青。”正如吴冠中所说:身后是非谁管得,其实,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但生命之史都只有真实一份,伪造或曲解都将被时间揭穿。而他,自不负丹青。第1名:历史(生卒年不详)。一个神话般的存在。中华历史悠悠千载,我只是一个过客,我不能盘点出所有的名字,二十不能包括全部。感谢亲爱的历史,和那些深陷其中的人人事事,予我们无限追思。第一名,送给历史,和那些被我遗漏的芳华。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奇趣历史观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知名历史达人,每日分享精彩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第1章&&&相伴一生的姓名
第1章&&&相伴一生的姓名
作者:&&&&
    姓名,是人的“品牌”,是代表一个人的特殊符号。  名字虽短,但它高度浓缩了深刻的内涵,被赋予了长辈的殷切期望。它凝聚着深刻的寓意,带着时代的信息。也传达着天地玄机。  名字传承人的情、意、志,蕴含人的精、气、神,与人的一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名人姓名学问多  1.为许世友改名  许世友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将军,据传,年少时他的少林武功就十分厉害。他参加革命后,随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战功。因此深受的信任。  许世友原名许仕友,这个名字是按他的家谱字辈取的。许仕友参加革命之后,开始感到自己的名字有些俗气,于是改名叫许士友,意思是要做士兵们的朋友。  1935年,许世友第一次见到时,谈到了自己改名的过程。当时,说:“我常听到你的名字,没见到你这个人,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呀?”许世友回答说:“我的幼名叫友德。学名叫许仕友,是父母依家谱字辈给起的。参加红军后,我有空就学习,后来才知道‘仕’字就是‘做官’的意思。便把‘仕’改成‘士’,这样就是士兵的朋友了。”听后,高兴地说:“改得好,如果再改一下,把‘士’改成‘世’,你不就成了‘世界之友’吗?我们红军战士不但要想到中国,还要放眼世界哟!”许世友听这么一说,深受启发,从此之后,他便改叫许世友了。  2.周恩来为萧赤改名  1935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中央军委决定派几名红军干部去陕北的保安县组织一个新兵师,萧高贵作为特派员也随同前往。临行前,周恩来找他们去谈话。布置完任务后,周恩来笑着对萧高贵说:“你这个名字得改一改啦,否则,到了保安县,你就要整天挨骂!”萧高贵心想,自己的名字叫高贵,是与贫苦百姓有距离,但也不至于遭骂啊。周恩来看出了他的疑惑,便说:“你要去的那个地方,过去曾有一个卧高贵之的反动军官在那儿驻守,这个反动军官欺压百姓,搜刮盘剥,无恶不作,老百姓恨他,便编了许多歌谣骂他。你的名字萧高贵虽然与高贵之不同,但也很容易扯到一起。”  萧高贵觉得周恩来说得有理,便提出让周恩来给自己改个名字。周恩来想了想说:“你是个红小鬼,就叫萧赤吧!”萧高贵说这个名字好。从此之后,他便改名叫萧赤了。  后来,萧赤调到王家坪军委总参谋部。有一天,看完电报的和萧赤聊了起来。一向喜欢评论名字,他说:“你这个名字不错呀!”萧赤说这是周恩来给他起的名字,并说了起名经过。听后哈哈大笑,随手拿起桌上的毛笔,蘸上墨,在纸上连写了3个“萧赤”,然后递给萧赤。后来,萧赤把给他的题名刻成了一枚印章。一直珍藏在身边。  3.陈毅为陶勇改名  陶勇原名张道庸,1912年出生在安徽霍丘县叶家集的一个雇农家庭,16岁参加工农红军,因作战勇敢,足智多谋,23岁时,便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师的一名团长。  1939年,新四军成立苏皖支队时,决定由张道庸和卢胜担任领导。当时任司令员的陈毅对张道庸说:“现在苏北地区形势很复杂,敌、伪、顽三种力量并存。为了迷惑敌人,迅速插入敌后,顺利开辟革命根据地,指挥部决定将你们三营改为苏皖支队,由你和卢胜负责。”陈毅还提出,要张道庸改个名字。陈毅接着说:“为了斗争的需要,我们打着苏皖支队的旗号,你再改了名,国民党就不知道是从哪里杀出来的部队,这样就可以迷惑敌人,不易暴露自己,更好地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张道庸听了,豁然开朗,便问:“改个什么名字好呢?”陈毅稍作思索,说:“我想起了和‘道庸’音韵相近的两个字‘陶勇’。姓陶名勇,乐陶陶的‘陶’,勇敢的‘勇’。”张道庸听后,连说这个名字好。从此之后,张道庸就改名为陶勇了。  正应了这个名字,陶勇在军中以勇著称,临阵时常常脱去外衣,挥舞战刀,赤膊冲锋,人称“拼命三郎”。他是新四军中著名的勇将,一生战功卓著。他历任苏皖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建国后,陶勇曾任我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4.朱德——红色的品德  朱德(公元1886年~1976年),四川仪陇人,戎马一生,声名显赫。  朱德出生时是狗年,母亲为图好养,就给他取乳名叫“狗儿”。4岁时,父亲给他取小名“朱代珍”。1895年,朱德进私塾读书时,按照朱家的祖传字辈,老师把他改名为“朱玉阶”。  1909年初春,由滇人创办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从本省招收学员。朱玉阶因求学心切,假称是云南蒙自县人,并改名为“朱德”考进了讲武堂。  1916年,朱德随援川军总司令蔡锷人川,带兵之余,独自悉心研究《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以及二十四史等文献古籍。  “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为了迅速壮大革命队伍,1928年1月,朱德化名“王楷”,率领起义军打着国民革命军一四。团范石生部王团长的旗号,发动了著名的年关暴动。这次暴动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中谈到朱德时写道:“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这个名字由于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在中文中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大家知道,在汉语中“朱”又当“红色”讲,“德”意为“品德”。朱德一生艰苦奋斗,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确堪称“红色的品德”。  5.贺龙父子名字的由来  贺龙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日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农家庭,小名叫“长长”,根据同音又叫“常常”。  按贺氏族谱,贺龙为“文”字辈,本名为“贺文常”。贺龙在组织农民武装当上营长之后,又求人起了个字,叫“云卿”。后来,父辈们认为这两个名字都表达不了他们所寄托的期望。就想给他重新起个响亮又有深意的名字。叔父贺士奎是个教书先生,说:“云卿、文常(长),取其中‘云’‘长’二字演义下去,云中之长者,当然是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者飞跃宇宙之间。降者潜伏波涛之内。龙能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四海。我看就以‘龙’字为主,再加一个字,理想名字成矣。”但加什么字呢?他们始终没议出个结果来。在一旁的贺文常说:“我看就用一个‘龙’字吧,又好说,又好记,就叫‘贺龙’吧!”从此他就改名为贺龙。  贺龙在青年时期即蓄了胡须,在大革命时期,家乡的人民就尊称他“胡子”或“贺胡子”。1916年,为响应蔡锷反袁护国,年方20岁的贺龙以两把菜刀开始闹革命。  1927年,贺龙与周恩来、朱德等一起,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并任起义军总指挥。起义失败后,他在湘鄂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历任红二军团总指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师长,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  1944年9月,贺龙的儿子贺鹏飞出生于延安。鹏飞这个名字,是贺龙的挚友、时任一二○师政委的关向应给起的。当贺龙的夫人薛明怀孕时,正在延安养病的关向应就对薛明说:“贺龙的孩子应该是学字辈。学什么呢?我们俩都喜欢岳飞,岳飞字鹏举,应在岳飞的名和字上各取一个字。我看就叫‘鹏飞’吧!”  贺鹏飞没有辜负关向应为他起名时的期望。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任总参通讯部副部长、装备部部长、海军副司令员。1988年。贺鹏飞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又晋升为“中将”。  6.刘志丹留取丹心照汗青  20世纪30年代,陕北流行着这样一首民歌:  正月里来正月正。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真勇敢,  他带领队伍上横山,一心要抗战。  这首民歌歌颂了刘志丹一片丹心为抗战的事迹。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1903年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刘景桂青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十分仰慕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常吟诵他的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表示自己为民族、为革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向,他改名为“志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党的指示,刘志丹领导了渭华起义,成立了陕北工农革命军,并领导创建了陕甘苏区。1935年夏,西北红军在刘志丹的指挥下。为第二次反“围剿”展开了大范围的机动作战。  1936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组织了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东征。刘志丹奉命率领红二十八军东征,连战连捷,使神府红色区域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随后,刘志丹进军山西,奔赴抗日前线。  日,刘志丹指挥将士向黄河渡口晋西中阳三交镇发动进攻。为了掌握敌情,刘志丹在离敌不到300米的前沿阵地观察瞭望。突然,敌方机枪向这边猛烈射击,刘志丹左胸中弹,当场身亡。  刘志丹英勇牺牲后。同志称他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同志题诗说:“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同志称他是“红军模范”。刘志丹的英名和他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迹,将彪炳千秋。  7.朱自清—生“自清”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诗人,他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等散文,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曾令无数读者为之痴迷。  不仅如此,他那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更是令人敬佩。朱自清一生狷介耿直、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早在学生时代,他就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在北大执教期间,他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他憎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后,他不怕特务跟踪、迫害,毅然出席成都各界召开的李、闻追悼大会。1948年,深受贫穷和疾病折磨的他仍毅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并发表声明。去世前他还嘱咐家人,不能买美援面粉。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1917年,他报考北大本科时改用“朱自清”之名。他是借《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又从《韩非子·观行》的“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一句中,为自己取字“佩弦”,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朱自清为人名实相符,一生以“自清”自律,过着清苦的生活,从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民族气节。曾在他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高度赞扬他的骨气,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8.贾平凹“凹则不平”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3年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棣花村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为他取名“平娃”,是希望他能平平安安。  平娃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几年。1972年4月,他告别家乡来到古城西安,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三年中,他不停地写作和投稿。1973年他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后。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  进大学后不久,贾平娃觉得自己名字中的“娃”字有没长大的孩子之嫌,就改名叫贾平凹。“凹”本有两种读音,两个字义:其一,读āo,周围高中间低,与“凸”相对;其二,读wā,同洼,低凹处,如低洼。改名后,“凹”取wā音,从字音看,“凹”和“娃”同音,名字的音不变;从字义看,“凹”取āo意(即凹凸不平)。这样,贾平凹的“凹”,音义错开,既保留原来的读音,又有凹凸不平之意。对于如此改名,正如他在《小传》中所写:“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贾平凹曾将自己的名草拟成一则条幅:“凹则不平。”他的人生道路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凹而不平”,有过磨难,有些作品也褒贬不一。他既有长期在农村磨练的生活基础,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庄思想,他的作品在手法上集人、事、理于一体,在内涵上又融道、佛、儒于一炉,逐渐形成了恬淡、诙谐、豁达的艺术风格。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说《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9.张恨水“长恨水长东”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我国现代著名社会小说作家,其小说《春明外史》、《啼笑姻缘》等,曾经名噪一时,在广大读者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心远17岁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开始用笔名“恨水”。这个奇怪的笔名其实来自一首词。少年时代的张心远很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反复吟诵,从中悟到光阴宝贵的道理,于是就截取“恨水”两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意思是不要让时光像流水一样白白流逝。  张恨水用自己的名字时刻激励自己珍惜时间。抗日战争时期,他住在重庆郊区一所茅屋里,生活极度艰苦。为了度日,他经常扛着几十斤重的平价米,从重庆步行50多里回到乡居,一到家又戴起老花眼镜挑拣掺在米中的沙子和稗子。但他并没有被生活的艰苦所难倒。仍然每天坚持写作,甚至连躲避日机轰炸的时间也不放过。抗战8年中他除编《新民报》外,还写作了《八十一梦》、《夜深沉》等中、长篇小说和各种散文。《八十一梦》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曾受到周恩来的好评。  张恨水一生手不停笔,伏案疾书,共创作中、长篇小说120余部计2000多万字。他曾风趣地把自己的稿子称为“榨出来的油”。  在勤奋写作的同时,张恨水还兼任编辑。他曾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南京人报》社长,重庆、北平《新民报》副刊主编,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文化部顾问。  10.李苦禅的名字是禅师给起的  李苦禅原名李英杰,山东高唐人,我国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大师。他的画气势磅礴,风格独特,深受世人推崇。人民大会堂现悬挂有他的巨幅画作《盛夏图》、《松鹰图》。  李苦禅出身贫寒,早年生活十分困苦,在求学的道路上充满艰辛,常常是衣食无着。1918年夏天,19岁的李英杰只身离开家乡进京求学,因住不起旅店,后经一位老乡介绍,借宿于白塔寺附近的慈音寺。庙里的老和尚率真禅师也是山东人,用过晚斋后,率真禅师与李英杰谈起家乡的情况。当谈到奶奶为了供他上学竟累倒在织布机前的苦难日子时,李英杰满脸泪水地对率真禅师说:“李禅师,弟子遭遇坎坷,请师父从苦海中拉俺一把吧!”率真听罢,对李英杰说道:“哪里有什么苦海?苦与甜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今日贫僧与施主一同用晚斋,虽只半碟苦瓜,一碗薄粥,但你能说这不是甜吗?”率真的这段话,使李英杰心中豁然开朗,多年积聚在心中的许多困惑顿时解开了。此时,在他的心中,率真禅师最可亲可敬,寺庙最清静圣洁,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禅师说道:“师父,收下俺吧!俺愿入禅门,随师父参禅悟道。”率真说:“禅门苦啊!”李英杰答:“苦中有甜。”率真说:“有意求甜而入禅门者怕要适得其反。”李英杰答:“俺不怕受罪吃苦。”说到这里,率真说:“好吧,苦甜两味任你自选吧。”李英杰听禅师答应接收他了,急忙趴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率真禅师将他扶起,当即做偈语诗一首送他:“人间悲欢皆虚幻,七情六欲一念牵。一旦悟通烦恼处,心中净土连西天。咄!咄!无染无垢超三界,白藕脱泥即苦禅。”  李英杰感激涕零,进而恳请师父赠他名号,禅师笑道:“名号我已嵌入诗内,号为‘超三’,名由你悟。”  后来,李英杰的一位曾皈依佛门的同窗好友见到此诗,联想到他的苦难经历,悟出诗中最后两字便是禅师为李英杰起的名。从此之后。李英杰便取“苦禅”为法名,并改名为李英。  11.电影巨星成龙名字的由来  成龙,幼时本名为陈港生。他的父亲陈查理会中国武术少林派洪拳,当发现幼小的陈港生有武术方面的天赋时,就每天教他习武、跑步。陈港生8岁时被送到香港著名武师、京剧武生于占元的中国戏剧学校学习。按照学校传统惯例:学生们每人取一个艺名,其中必须含有校长的名字中的一个字。在学校,陈港生被起名“元龙”,这是他的第一个艺名。元龙在该校学习了10年,离开师傅后,元龙又经过四五年的磨练,在罗维执导的《新精武门》中代替世界著名的武打明星李小龙担任主角。  日,罗维导演正式给陈元龙改名叫成龙。这是他的第二个艺名。罗维解释说,这个名字有三层含意:  一、成龙,成龙,希望“陈元龙”成为一条东方巨龙,飞行天下:  二、该艺名与“元龙”都有一个“龙”字,中国人向来喜欢这种传说中可上天入地的祥瑞动物;  三、成龙暗含“望子成龙”之意,且叫起来上口、易记。改名后,成龙的事业渐有长进。  在导演袁和平慧眼识下。成龙摆脱李小龙扮演的冷面凶悍的“硬汉”形象的表演模式,找到了适合自己表演的角色,走上了扮演武打喜剧人物之路。在电影《蛇形刁手》中,成龙一鸣惊人。接着成龙又自导自演《笑拳怪招》,该片奠定了他在影坛上的地位,从此成龙逐渐成名了。成龙集武打、导演、编辑、录制等多方面的才能于一身,堪称电影界的全才。  12.“经国、纬国、安国、定国”的名字是孙中山给起的  经国、纬国、安国、定国是指蒋经国、蒋纬国、戴安国、金定国。蒋经国、蒋纬国是蒋介石的儿子,戴安国是戴季陶的儿子,金定国是金诵盘的儿子。蒋介石、戴季陶、金诵盘都曾是孙中山看重的部下。北伐之初,北洋军阀势力正盛,孙中山希望他的部下精诚团结,推翻军阀统治,共同完成革命大业。有一次,他召见蒋介石、戴季陶、金诵盘谈话时,提出他们应该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戴季陶见孙中山情绪很好,就提出让孙中山为他们的孩子重新起名。孙中山高兴地答应了。  几天之后,孙中山告诉他们,孩子的名字想好了,他说:“我们这一辈人,举义打天下,是为了建立共和国,那么,孩子们应该是国字辈啦,建立共和制的目的,是求得天下大同,我看。四个孩子的名字,就叫‘经、纬、安、定’好了。”于是,蒋介石、戴季陶、金诵盘3人的4个孩子,按年龄排列,分别叫蒋经国、蒋纬国、戴安国、金定国了。  此事本来鲜为人知,直到日。蒋纬国在台北举行的孙中山诞辰124周年纪念会上披露这件往事后,世人才得以知晓。  13.宋氏姐妹改名经过  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是现代中国的三位著名女性。宋氏家族也因出了这么三位风云人物而名闻中外。  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年轻时曾留学美国,十分崇拜为解放黑奴傲出贡献的美国总统林肯,认为是林肯拯救了美国,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他非常希望中国也能出现这样的伟大人物,来改变中国落后贫穷的面貌。为此,他给三个女儿取了“爱琳”、“庆琳”、“美琳”的名字,“琳”和“林”同音。  1904年春天,宋爱琳陪父亲去拜访曾任《万国公报》主笔的沈毓桂,沈老是位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学者。交谈中,他见爱琳风华正茂,气质不凡,便问她的名字。得知她叫爱琳,这位老学者便捋着胡须微笑着说道:“爱琳是洋人的名字,我们中国人嘛,应该有中国式的名字。”宋耀如听后,感到很有道理,便请他给女儿另起一个名字。沈老想了一下说:“女性的名字应该文雅些,不若改‘爱’为‘霭’。改‘琳’为‘龄’。‘霭’和‘蔼’两字相通,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曰:‘望中庭之蔼蔼兮’;苏轼有诗曰:‘湖上萧萧疏雨过,山头霭霭暮云横。’”听了沈老一番解释,宋耀如觉得此名改得好。于是大女儿从此便改名“宋霭龄”,两个妹妹也随之改名为“宋庆龄”和“宋美龄”了。  14.施惠于民的法医宋慈  宋慈,1186年出生于南宋建阳(今属福建)一户官宦人家,父亲宋巩是广东提点刑狱的法官。他深知百姓疾苦,体察民情,期望儿子日后当官时,能当个爱民如子的好官,施恩惠于父老,于是便为儿子取名“宋慈”。字“惠父”。  宋慈7岁时,父亲把他送到同乡吴稚先生办的私塾里去读书。这位吴先生是南宋大思想家朱熹的弟子,很有学问,宋慈向他学到了不少知识。  宋慈从小喜爱读书,在父亲的影响与教育下,尤其喜爱阅读有关介绍各种疑案与破案的书籍。父亲还给他借来了五代后晋时专门汇集历代疑狱案例的《疑狱集》和宋人著的《续疑狱集》等书。  宋巩告诫儿子说:“我给你取名‘慈’,字‘惠父’,就是希望你将来为官后,仁慈爱民,施惠于父老。你要认真诵读这几本书,从小立下洗冤志,长大后为民请命。”  宋慈回答说:“孩儿一定牢记父亲教诲,立下洗冤志!”  23岁那年,宋慈考入南宋最高学府临安太学。32岁那年,他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到浙江任职。  宋慈没有辜负父亲为他取名时的期望,也没有违背向父亲许下的诺言。在他担任广东、湖北等地提点刑狱法官期问,侦破许多复杂案件,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深受人民爱戴。他总结宋代和以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再加上本人的经验编写成《洗冤集录》。这部书后来成为当时刑狱官吏必备之书。元代以后,《洗冤集录》开始传到国外,先后被译成日、英、俄、法、德等十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为法医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宋慈成为我国历史上首位被全世界公认的法医。  15.耶律楚材“楚材晋用”  耶律楚材(),蒙占成吉思汗时期担任中书令(即丞相),先后辅佐铁木真、窝阔台父子30多年,政绩赫赫。  耶律楚材是契丹族,系辽皇族后代,其名字出自《左传》中“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耶律楚材的父亲耶律履博学多识,在金代任过高官,曾编过金朝用的乙未历。耶律履为儿子取名耶律楚材,字晋卿,是希望他成为契丹族的一位人材,并像春秋时“楚材晋用”的故事一样,长大后为其他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成为“晋卿”,耶律楚材3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在母亲杨氏的教育下,耶律楚材从小就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他长大后先在金朝做官,25岁时又被成吉思汗召用。  从此,耶律楚材凭借自己非凡的才能,为成吉思汗开疆土打江山,很快取得了成吉思汗的赏识。后来,成吉思汗采纳了耶律楚材“治理天下需治国良臣”的意见,并当着他的面对太宗窝阔台说:“这个人是上天赐给我家的,以后的军国庶政,都要委托给他。”  元朝以马上得天下,初期重武功,轻文治。自从任用耶律楚材,采纳他的治国建议后,社会秩序迅速稳定,国家财力充足,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耶律楚材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任期间,凡军国大事几乎都由他运筹帷幄,元代的立国大计也多由他奠定。耶律楚材多才多艺,通晓天文、地理、律历,会阴阳,知音律,善文章,工书画,他虽是契丹族人,却为蒙古族开疆治国立下了丰功伟绩。他的一生正如其父亲为他取名时所预言的那样——楚材晋用。  16.金圣叹的悲叹  金圣叹,本姓张,名采,字若采,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  据说,有一次,张若采和一群秀才、监生到“文庙”祭孔。大典刚毕,那群平日斯文温顺的莘莘学子,突然都伸手去抢供桌上的猪肉和馒头。一个个抢肥丢瘦,挑大弃小,丑态百出。因为当时有一种迷信说法:谁抢到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馒头,谁就会中举、高升、做大官、得肥缺。张若采却不信这一套,他袖手旁观,无比慨叹,于是即兴做了一首打油诗,辛辣地嘲讽这一现象:  天晚祭祀了,忽然闹吵吵,祭肉争肥瘦,馒头抢大小。颜回低头笑,子路把脚跳,夫子喟然叹:“在陈我绝粮,未见此饿殍!”  从此之后,张若采就改姓金,名人瑞,字圣叹。“金”者。孔子偶像谓金身也。“人瑞”本意指人间的祥瑞,语出《四子讲德论》:“今海内乐业,朝廷淑清,天府既章,人瑞又明。”他改名“人瑞”,意在“义明”,即表示思念已灭亡的明朝。“圣叹”意指孔子为之叹息。  1661年,清政府在江浙一带征收高额田税,弄得民怨载道。这时恰逢顺治帝患天花病死于养心殿,8岁的康熙皇帝登基。苏州的士绅便联合起来趁哭庙时呈送揭帖,上书要求减轻粮赋。不料朝廷竟以乘皇帝驾崩之机聚众倡乱的罪名进行镇压,金圣叹也被捕入狱。在狱中,金圣叹悲叹:他哭庙并要求减轻粮赋,目的本为效忠清廷,解黎民倒悬之苦,不料得到的却是开刀问斩的可悲下场。  临刑那天,据说金圣叹还耍了个心眼,他想如果等最后一个被斩,那精神压力太大了,于是悄悄对刽子手说:“我手心有一张一千个铜钱的字据,行刑时你第一个先杀我头,这一千个铜钱归你。”  时辰一到,刽子手第一刀就砍下金圣叹的头,可他掰开死者的双手一看,并无任何字据。他上金圣叹的当了!  可真正上当的,却是金圣叹自已:正当刽子手要继续行刑时,一匹快马飞奔而来,传令赦免金圣叹。可惜金圣叹此时已人头落地,难以起死回生了。  金圣叹的名字似乎是个谶语,他的死真应了这一名字的含意:他本无罪,却因哭庙案被错判死罪;他本可赦免不死,临刑前却因耍小聪明反误了性命。真可谓金身圣人也为之叹息!  金圣叹一生颇有才华,为人幽默风趣,史称“狂傲有才气”。他喜欢批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与《西厢》进行批注,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书进行批改,其中都不乏独到之见。  17.曹雪芹的名字取自叠底芹菜  曹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本名曹霭,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1724年,南京一带持续大旱,连续3、4个月没有下雨,到了4月底5月初时,一连降了几场大雨,一下子解决了旱情,世人都很欢喜。恰在这时,曹雪芹降生了,因此他父亲曹頫就从《诗经·小雅·信南山》有关喜雨的名句“益之以霢霖,既优既渥,既霑既足”中选了个“霑”字作为他的名字。  后来,曹霑又为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曹雪芹”,还取了3个带“芹”字的号。他为什么如此喜欢“芹”字呢?  芹原是一种美食,尤其是云梦之芹,自古就受人赞誉。曹雪芹特别喜爱芹菜,尤其喜欢“雪底芹菜”这道菜。宋代名士苏东坡曾有诗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诗后并注曰:“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这就是一首描述雪底芹菜的诗篇。文学家曹雪芹还是一位出色的美食家,在《红楼梦》一书中,就做了大量美食细节的描述。根据其中描写的相关菜肴,后人烹制了“雪底芹菜”这道菜。这道菜的底下是芹菜炒鸡丝,上面盖着自如雪的蛋青,这白色的蛋青是“雪”,“雪”上再插几根嫩芹菜,便是“雪芹”了。  芹喜欢芹菜,也喜欢碧绿的“芹圃”与小溪流水交相辉映的“芹溪”一般的田园风光,更喜欢雪底芹菜那种不畏严寒、傲视逆境的精神。它正与作者的身世与精神相吻合,所以,作者以“雪芹”命名,含意是非常深刻的,取了3个带“芹”字的号,用意也在其中了。甍雪芹喜欢雪底芹菜的精神还可以用他的字“梦阮”作为佐证。“梦阮”其实也是有深刻含意的,“阮”指“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此人性格孤傲,愤世嫉俗,不畏权势。曹雪芹很敬仰他的精神品德,所以取“梦阮”为字,以期梦中与阮籍相见为友。  18.林则徐与徐巡抚  日,在福建闽侯西门街定远桥边的一间木板房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后来的清末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他出生时父亲林宾日已经37岁了,膝下已有几个女儿,多年一直盼望有个儿子。儿子的降生,令全家人都非常高兴。  林则徐出生时,正巧一队官府的人马从门前经过,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轿子里坐的是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徐嗣曾。儿子出生时门外鼓乐齐鸣,又有一位大人物路过,父亲觉得这是个吉祥韵兆头。出于对儿子的期望,林宾日给儿子取名“林则徐”,字“元抚”。“则”,就是学习、效法的意思;“徐”,指巡抚徐嗣曾。“元抚”,意指此儿发端于徐巡抚。他希望儿子能像徐巡抚一样显达高贵。  林宾日是一位穷秀才,一生不得志,靠教书为生。他苦读经书,但没考中举人,于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林则徐4岁时,父亲就把他带到自己教课的私塾,教他认字写字,诵读诗书。7岁时,又开始教他作文。一直到12岁,林则徐始终跟随父亲攻读经史子集。他13岁考中秀才后,进入福建最高学府鳌峰书院读书。  林则徐投有辜负父亲的教育与期望。他曾任湖广总督、两广了总督等要职,力禁鸦片,在鸦片战争中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其历史地位与知名度远远超过父亲要他效法的巡抚徐嗣曾。二、姓名的来源与变迁  (一)姓氏探源  1.什么是姓名  姓名,是人的符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称谓。仅就姓而言,它是表明某人属于某家族的字。简略地说,姓是表明家族的字。  2.姓和氏有什么关系  人们常说:“以姓氏笔划为序。”姓与氏是联在一起的,表明姓与氏相等,但这是现今的概念,在先秦以前,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且在先秦时有严格的区别。  3.姓和氏的发展和演变  在家族、氏族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一种游猎与原始游群状态中,没有确定的婚姻关系,也没有真正的组织。后来经过长时期发展,原始的游群发展成为一种较高级的形态,即母系氏族社会。在这种社会组织中,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而女子则往往定居一方(与现代的定居概念应有不同),从事采集生产。相比而言,女子的食、宿反倒有所保证;而男子则是饥一顿、饱一顿,成为“投宿者”。由于男女没有固定的配偶。其子、女只知有母,母亲便成为后嗣惟一确认的尊亲。“古元时,未有三纲六纪,世人但知有母,不知有父”(《白虎通·三纲六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女娲为人类始祖之一。女蜗人首蛇身,且曾因“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这一神话传说,反映丁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影响;人首蛇身,可能是蛇图腾的反映。这种经母系为中心的氏族,子孙从母而为母系系属。我国最古老的姓氏姬、妫、姒、姚、姜等,或从女旁,或含女字,绝非偶然。这种姓,是母系社会共同血缘关系的标记和表征。  在原始氏族的某一时期,有一氏族(或部落)从穴居和洞居中走出来,构木为巢。巢居是人工的产物,不同于利用自然天成物的穴居和洞居,应该算作一种“发明”。且巢居的环境比穴居和洞居的环境要舒适多了,自然会引起其他氏族的注目、羡慕和摹仿。这一首先发明巢居的氏族,便自称或被称为“有巢氏”。而第一个发明钻木取火的氏族,则自称或被称为“燧人氏”。  由此可见,原始氏族中的“氏”,与先秦时代的“氏”概念有所不同。当然,图腾氏族中的图腾标记,有的可能被传递下来,成为后来某一家族的姓氏;但更多的图腾标记没有被传递下来。其氏族后裔并没有将图腾标记引为姓氏。  上古的姓,源于母系,该是没有大疑问的。即便黄帝和炎帝是由于出生在姬水和姜水,从而得姓“姬”和“姜”,又从“女”旁和含有“女”,那么姬水流域和姜水流域可能就是姬姓母系氏族和姜姓母系氏族繁衍生活的场所。  黄帝以“姬”为姓,却不称“少典氏”或“有跻氏”,而称“有熊氏”和“轩辕氏”。这是由于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以后,又打败了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然后驻在“有熊”这个地方(相当于后来的建都)。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在地而得“有熊氏”。至于“轩辕氏”,一说“轩辕”也是地名,《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轩辕之立,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还有一说,黄帝(氏族)因发明了以马拉车,而得“轩辕氏”(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为“轩”,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为“辕”)。这与“有巢氏”、“燧人氏”的来源类同。  炎帝以“姜”为姓,又称神农氏。《白虎通·号》:“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口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发明了农业,其氏族被称为“神农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原始游群时代、母系氏族时代乃至上古五帝时代(父系氏族)的姓与氏,不同于先秦和现代的姓氏观念。那时不仅可分支,可以重新命名,就是姓也并非全由其后人承继、续传。  上古至西周的帝、王姓氏如下:  黄帝,姬娃,有熊氏,高旭氏。  颛顼,姬娃,名项,高阳氏。  尧,祁姓,名放勋,陶唐氏。  舜,姚姓,名文命。  汤,子姓,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  姬发,姬姓,名发。即周武王,姬昌之子。  从以上帝、王姓氏中可见,以姓名合一而称,是从西周开始的。姬昌(周文王)传子姬发(武王),姬发以下为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东周最后一个王为悼王姬猛。  姓、氏合一,是战国时代逐渐而成的到了汉代,大多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这与家族的宗法制度的确立有关。  (二)人名的起源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卫来保护自己,或者采集狩猎以维持生命。他们的生活十分原始,还不需要姓名来区分彼此。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人际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亦即我们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彼此区分开来,也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一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便可以彼此区分,若与另一群人交往,仅仅称“名”便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只有把自己所在人群的标志“姓”与自己的标志“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这种一群人的标志和自己标志的结合。便是人类最早的姓名。  关于人类名字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以推知其最初含义。“名”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可能通过形体、面貌、声音相互识别。一旦到了晚上,相互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报名字来区分你我了。可见,人名的产生是社会交往的需要,它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交中便于彼此区别。  不过,人类早期的名字还不如后来那样固定。如人们在“以口自名”时,可以用自己身上某些特征作为名字,让别人容易识别;在一些人识别某一个人时,也可以把这个人的某些特征作为他的名字或代号。这种做法,与我们后来习惯把某位身材特别高的人称为“大个子”,把某位走路时腰肢左右摇摆的小姐称为“风摆柳”十分相似。  据研究,我国最早拥有自己固定名字的人可能是那些传说中氏族社会的首领或在部族战争中出现的英雄。这种说法,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在文字出现以后,原由阻头表达的人名也进化到文字阶段。在目前已经发现的一些原始社会的陶器中,上面都刻画有一两个符号,据专家考证,这些符号多与早期的人名有关。如果这种解释可信的话,那么,不同的人名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文字大量出现并趋向于定型,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人名。如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不仅有“名”这个汉字,而且还有示壬、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这些都是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名字。  总之,人名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原始时期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早,它是人们随意用来区分彼此的称号,以后义演变为固定身份的标志。在文字出现以后又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已显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名字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名字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人的名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佐证,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现象:就个体生命和自我价值而言,一个人的名字又是个体存在与生活的象征。一个又一个具有自我姓名的个体组合成社会群体,共同履行着社会义务和个人职责。名字对于社会和个人如此重要,因此,我们在给子女起名,或者未成年人改名起名时,都应该精心酝酿。细心行事,让一个响亮吉顺而又张扬个性的好名字永远伴随你,去履行社会义务,去完成人生使命。  (三)“百家姓”的来源  1.“百家姓”简述  一提起姓氏,人们自然会想到《百家姓》,想到《百家姓》中的开头两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百家姓》出现于北宋初年,是用四言韵文写成的,相传其编写者是北宋初浙江钱塘一位钱姓老儒生。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而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总计438个。其实,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姓氏根本不止438个,就是仅仅汉族的姓氏也不止这些。据说,见于文献的姓氏,就可达5600个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塘儒生所做。宋代的皇帝是赵姓,“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由于姓氏人人都有,并且天天都在使用。它实际上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旧时,《百家姓》还与《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一起被列为孩童入学后的启蒙读物。  2.“百家姓”的十五种源出  从大体上看,酉家姓的形成大致有以下15种:  (1)用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马、牛、羊、龙、风、熊、山、水、花、叶等。但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因为当今的“马”、“牛”、“龙”、“熊”、“花”等姓氏,在史书及传说中均可查到源出,但并不与图腾有什么联系。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罴、貅、貔、虎”等,这些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有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所以他们的上述观点只能看作是一些推测而已。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有案可查的,比如“姜(Jiang)”。相传炎帝(即神农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姜水(渭河的支流)之滨,所以得姓为“姜”。还有,姜(Jiang)和羌(Qiang)同韵而不同声,读音特别相近,且两字都有“羊”字头,一个从羊从女,一个从羊从人。从“羌”字的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时代晚期,羌族居住在我国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图腾可能是羊。而羌族是姜族的一支。或许因为语音的误差而化“羌”为“姜”,或许是母系氏族的母权影响,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为姓,不是偶然。因为他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以炎帝、黄帝为首的部落原是居住在陕、甘、青一带的古羌戍部族的一支,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他们与东夷等部族融合,逐渐形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2)以祖先名字中的字姓氏  孔:出于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子死后由其弟仲衍继承封地。仲衍之后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孙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以父亲的字中的“孔”为姓氏,在鲁国定居。  高:出于姜姓。齐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后人即以“公子高”中的“高”字为姓氏。  常:上古时,黄帝曾以“常先”为相。常先的后人就以“常”字为姓氏。  年(Nián):春秋时,周灵王有一个儿子名叫“王子年夫”(“年夫”应是其名,“王子”则是表明其身份的,就如“公子”、“公孙”等)。年夫的后人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牛:西周宋征子之后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为姓氏。  鱼:出于子姓。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为“司马子鱼”(司马是官职,子鱼为其字)。其后人以其字中的“鱼”为姓氏。  井:春秋时。虞国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后以其字“井”为姓氏。晋灭虞国之后。井伯的后代井奚逃入秦国。秦穆公以井奚为大夫,封邑于“百里”,井奚便号“百里奚”。百里奚之后依旧以“井”为姓氏。  牧:上古时代。黄帝以“力牧”为相。力牧的后人以其字“牧”为姓氏。  终:上古五帝之一有颛顼(高阳氏,姬姓),其后人重黎在帝喾时担任火官。被帝喾赐为“祝融氏”。共工氏作乱时,祝融奉命平叛。叛乱虽被平息,但祝融并未将共工氏成员全部消灭。祝融以此获罪,被帝喾杀掉。祝融死后,其弟吴回担任火官,依旧称祝融氏。吴回有儿子为“陆终”。陆终后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终”字为姓氏。  廉:颛顼的曾孙名廉,其后人以祖字中的“廉”为姓氏。  乐:出于子姓。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字乐父,其后人以其字中的“乐”为姓氏。  皮:周朝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为姓氏。  (3)以封地名和国名姓氏  赵:伯益后裔造父,擅驯马驾车。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练的驾车技术及时将车马赶回。造父因驾车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洪洞县北赵城),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吴: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封少子友于郑(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的后代以“郑”为姓氏。  陈: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河南淮阳)。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  卫:出于姬姓。周文王封其子康叔于卫,建卫国,康叔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  蒋: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子伯龄被封于蒋(河南省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沈: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胞受封于深(河南平舆县北),建沈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韩: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儿子受封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灭掉。此后。桓叔的儿子万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秦:出于赢姓。伯益之后有赢非子。非子擅育良马,周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非子于秦谷(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赢非子的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侯。后来诸侯国秦逐渐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灭亡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许: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建许国。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吕: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伯夷在尧时任掌礼官,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戚: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为戚邑(河南淮阳县东冯东北)。孙林父的子孙以邑名为姓。  谢: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谢(河南唐县南),申侯的子孙中有一支以其封地为姓氏。  邹:周代有曹挟封地于邾,战国时改国号为邹。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国号为姓氏。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柏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章:出于姜姓。齐太公封其庶子于鄣(山东东平县东)。齐太公庶子受封于鄣的后代,去邑为“章”,作为姓氏。  苏:颛顼后裔陆终最小的儿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苏(河南温县西)。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名高,受封于毕,称为毕公高。毕公高有庶子受封于潘,其后代以封地为姓氏。  葛:出于赢姓,颛顼之后,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彭:颛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钱铿受封于彭(江苏徐州一带),为大彭氏,其后人以彭为姓氏。  鲁: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伯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  韦:出于豕韦氏。京韦氏在夏代居于豕韦(河南滑县东南),为一路诸侯,建豕韦国,又称韦国。韦国国君的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子贲皇亡命晋国,受封于苗邑(河南济源县西南)。贲皇又名苗贲皇,其后人遂以苗为姓氏。  任:出于有熊氏。黄帝的儿子禺阳受封于任,禺阳建任国,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柳:鲁孝公有儿公子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为氏,称展无骇。展无骇的儿子叫展禽。展禽的封邑为柳下。他死后谥号为“惠”,所以又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柳下”的第一个字为姓氏。  (4)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司马:上古时代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有的就以此官为姓氏。  司徒:上古时代的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  司空:据说为上古时所设官职,专管天下水利土木工程建设。帝尧时大禹的官职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孙中,有人以此为姓氏。  (5)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姜: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渭河的支流)之滨,因此以河名为姓。春秋时代的齐、申、吕、许等封国都是姜姓。  乔: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有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作为姓氏。  (6)以任地的方位  东郭:出于姜姓。郭,为古代时人们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为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后人便以“东郭”为姓氏。  西门: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贵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时人称西门氏,他们的后代中有人便以“西门”为姓氏。  东门:出于姬姓。鲁庄公有儿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代遂以“东门”为姓氏。  (7)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呼延:东晋时,匈奴呼延部进入中原。后来,其汉化后裔以原部落名称“汉化”后的“呼延”为姓氏。  慕容: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居辽西。后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县境内)建国,莫护跋以“慕容”‘为自己部落的名称。后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为姓氏。  尉迟:尉迟部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尉迟部的人后来就以部落名为姓氏。  万俟:万俟本为鲜卑族的一个部落。东晋时,万俟部落进入中原,后以部落名为姓氏。  (8)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武:周平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字,周平王便赐其姓为武。  (9)以谥号为姓氏  谥号指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以谥号为姓氏的有:  穆:出于子姓。春秋时有宋穆公,其后代子孙中遂有以其谥号“穆”为姓氏的。  文:一出姬姓。商末时周族首领季历死后,其子姬昌即位,后被尊为西伯。西伯患病死后,其子周武王即位,并完成灭商大业,建立周朝。武王追谥其父为周文王,文王的庶子中有以其谥号“文”为姓的。一出妫姓。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人以其谥号中的“文”为姓氏。  康:周公旦之弟叔封地于卫,其死后谥号为“康”,因此又称卫康叔。卫康有庶子以其谥号为姓氏。  (10)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于炅氏。汉代炅横有四个儿子。后家中有难,四子逃避,其中一子避居到幽州。改姓为桂。  田:出于妫姓。春秋时,陈厉公子陈完避祸外逃,不愿以国名为氏,改姓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讨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黄子澄的后人也因避祸而改姓田。  (11)帝王所赐姓氏  金:被尊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中说的西方属金而称金大氏,其后人有以金为姓的。汉武帝时,匈奴休屠王之子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其姓金,取名金日□。  刘:出于陶唐氏。尧之后有刘累,到了周代成为唐杜氏。杜隰在晋做官,为士师,又称士氏,后来又从士氏改为刘氏。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为中国的大姓;汉高祖因项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赐项伯改姓为“刘”,项伯后代遂姓“刘”。  (12)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万: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后代叫毕万,毕万后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万”字为姓氏。  丙:又写作邴。春秋时,晋国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县东),其后以“邴”(后改为“丙”)为姓氏。  (13)少数民族的汉改姓氏  元:春秋时。卫国大夫元亘之后以元为姓。另外,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改革,令鲜卑族改穿汉服,改说汉话,并改换“拓跋氏”为“元氏”。  (14)部分少数发族的姓氏  辽、夏、金、元时代,汉族人改换为少数民族姓氏的为数也不少。  (15)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五个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耶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住在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则以祝为姓。  当然,由于汉字的不断发展,有许多字的读音与古音相比有一定变化,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我们读错。如:  万俟,音为moqi(莫其),常有人误读为“wansi(万寺)”。  区,音为ou(欧),常有人误读为“qu(区)”。  黑,音为he(贺),常有人误读为“hei(黑)”。  3.现代人的“百家姓”排列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其中李、王、张三个姓氏总人口均不超1亿,虽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20年前有所下降,但继续位列前三,它们分别是7.4%、7.2%和6.8%。  此外,至今已收集2.3万个姓氏。  以姓氏在全国人口中比例的多少为序,当代新“百家姓”的排列如下:  (1)李(2)王(3)张(4)刘(5)陈  (6)杨(7)黄(8)赵(9)周(10)吴  (11)徐(12)孙(13)朱(14)马(15)胡  (16)郭(17)林(18)何(19)高(20)梁  (21)郑(22)罗(23)宋(24)谢(25)唐  (26)韩(27)曹(28)许(29)邓(30)萧  (31)冯(32)曾(33)程(34)蔡(35)彭  (36)潘(37)袁(38)于(39)董(40)余  (41)苏(42)叶(43)吕(44)魏(45)蒋  (46)田(47)杜(48)丁(49)沈(50)姜  (51)范(52)江(53)傅(54)钟(55)卢  (56)汪(57)戴(58)崔(59)任(60)陆  (61)廖(62)姚(63)方(64)金(65)邱  (66)夏(67)谭(68)韦(69)贾(70)邹  (71)石(72)熊(73)孟(74)秦(75)阎  (76)薛(77)侯(78)雷(79)白(80)龙  (81)段(82)都(83)孔(84)邵(85)史  (86)毛(87)常(88)万(89)顾(90)赖  (91)武(92)康(93)贺(94)严(95)尹  (96)钱(97)施(98)牛(99)洪(100)龚  跟旧时的“百家姓”排列表相比,此表完全不同,再无所谓“赵、钱、孙、李”的局限,而完全以人口数来排列前一百名。  前10位的姓氏中,曾据“天下第一姓”的有:刘、陈、杨、李、赵。其中汉高祖刘邦,开汉朝400余年基业;南北朝陈武帝陈霸先建立陈国,历时32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立国37年;唐高祖李渊,开创大唐李家王朝290年基业;宋太祖赵匡胤开创大宋300余年基业。其他以国号为姓的有周、黄、吴三姓氏,为帝王子孙后裔的有“张、王”二姓氏。  (四)当代姓名演变趋势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汉族人的称谓从姓、名到字、号,基本形成一定规律,可谓有章可循。保持相对稳定。  总体看汉族人姓名虽然起伏变化不大,但不同朝代的姓名因受时代潮流影响,仍带有当时的一些特点:  春秋时期,姓与名之间多加“之”、“子”等助词,形成一种取名格式。如楚国大夫伍奢,又称伍子奢,其次子为吴国名将伍员,字子胥。曾随晋文公重耳一起流亡国外的晋国贵族介之推,又称介子推、介推。  汉代人名字多为单名。王莽曾禁止以两字为名。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曹操。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均为单名,以“王”字偏旁表示兄弟同出身王侯之家。  魏晋六朝名字喜用“之”字。如东晋“书圣”王羲之,其儿子为王献之;南北朝时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其父祖朔之。史学家陈寅恪经考证认为,“之”字为五斗米道(天师道)标志,当时士大夫竟相以它为名。由于崇尚道教,人们多喜用玄、道等字起名。  唐人名字多喜标排行。如诗人李商隐称李十六、刘禹锡称刘十九。在杜甫的《草堂诗笺》中可见张十三建封、卫八处士、唐十八使君等排行称谓。当时的排行包括远房兄弟在内。  宋人崇尚黄老之学。在文人中多以某某老、某某叟、某某翁为名。清代文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列举名为胡唐老、刘唐老、孟元老、陈朝老的就有19例。  辽、金、元朝人名多用“奴”、“哥”字。如辽景帝的儿子名耶律药师奴,元宪宗本名蒙哥。  “五四”运动后,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各种进步思潮的传人,社会制度的变革,“两千年一贯制”的汉族人姓名结构也出现种种演变。  20世纪20年代。国内知识界有人呼吁取消标志封建宗法关系的姓氏,在进步青年中曾时兴废姓改名风。日,南京政府立法院曾召开婚姻、家庭存废问题座谈会,讨论姓的废与留,出现不同意见:有的认为用父姓不公道,用母姓不妥当,可设法用别的符号来代替;有的表示无所谓,有姓好,没姓也好,从父姓好,从母姓也好。后来社会学家潘光旦在《新月》发表文章,认为姓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历史,废止姓氏会引起纷乱。这场讨论虽不了了之,但对旧的姓氏制度冲击是很大的。女作家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她就是在那时废姓,以字“冰之”为名,后又改名为丁玲的。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不过才80多年,但中国人姓名演变之快,可以说要超过以往的两千年。近几十年来汉族人姓名演变呈现以下趋势:  (1)复姓大量减少,逐渐演变为单姓  早在古代,就有人将复姓“省言”为单姓,如“间邱”省为“邱”姓。“钟离”省为“钟”姓,“司寇”省为“寇”姓。现代人嫌复姓麻烦,大多已改为单姓,如“司马”改姓“马”,“东方”改姓“方”。“欧阳”改姓“欧”,“公孙”改姓“孙”等。有关部门利用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国七省市174900人名进行抽查,仅得8个复姓99人次,占总人数0.058%,少得可怜,而三字姓则一个也没有。几十年前常见的复姓,如司徒、皇甫、宇文等,如今已属罕见。用不了多久,复姓有可能都成为单姓,复姓将走向消亡。  (2)汉字简化带来一些姓氏合二为一  如“術”和“术”。在汉字简化前为不同姓,现在均简化为后者。“雲”简化为“云”后,这两字原为不同姓,也有人仍保留原“雲”姓。  (3)男女平等,妇女也堂堂五在了自己的名字  女子结婚后不再改变自己的姓氏,称某某氏等。这标志着中国妇女已摆脱“嫁夫从夫”的封建夫权统治,被誉为是建国后汉族姓名最大的变化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广大农民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连名字也没有的贫苦农民,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劳动人民没自己名字的苦难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  (4)姓名由复杂向简单化发展  过去,人们的称谓由姓、名、字、号组成,如生于1864年的书画家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名、字、号一大串。如今,名与字合一统称名字,表字、别号已没人使用了,姓加名即为一个人的姓名,或两字或三字,既简单又明确,符合现代化生活节奏。  (5)用单独一个安命名比过去大为增加。由此引起的重名现象  比过去更为突出以前人们多用两个字为名,重名较少,现在的青少年多喜用单字为名,重名相当普遍,仅沈阳市一地,就有3000名以上分别叫“王伟”、“李杰”的人。人们多喜爱伟、杰、英、华、明、志一类有气势的字,又以单字为名,一取名势必与别人撞车重名。  (6)人名用字的政治色彩由浓厚转向淡化  时代因素(政治、社会风气等)往往要影响到各时期人名的用字。建国初期,为孩子取名为“建国”、“建华”、“抗美”、“援朝”等特别多;1958年“大跃进”时出生的人。起“跃进”、“赶英”等名的不少;60、70年代时期出生的孩子,受当时政治气候影响,名字中出现“红”、“军”、“卫”、“兵”、“东”、“文”等字的频率相当高,也有的为“破四旧”而自己改名为“卫东”、“卫红”、“立新”等。  如今,人们在为孩子取名时已注意到避免太浓的政治色彩,转向选择有气魄的字,如“伟”、“海”、“波”、“涛”、“飞”、“毅”、“宇”、“锋”、“巍”等;或追求新颖、脱俗,选用文雅、别致的字,如“婷”、“磊”、“听”、“璐”、“萌”、“淼”、“玮”、“楠”、“莹”、“蕾”等。  (7)文化圈中取笔名、艺名的,或改名的,已成为一种时尚  在封建社会,很少有人改名,因为那是父母起的,轻易动不得。如今改名的日见增多。在原有姓名之外,有的作家、记者另取笔名,有的演员、艺术家另取艺名,还有用化名、别名的,呈多元化趋向。  (8)少数中国人起名国人各字  近代中国由于受西方文化与宗教影响,有些人曾起外国人名字,如原清华大学有个留洋体育教授,就取名马约翰。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批青年学生赴外国留学,国人与外国人交往增多。取外国名字的日见增多,如彼得、乔治、大卫、玛丽、安娜等。但他们仍保留原有姓氏,成为中西合璧式姓名。  (9)单姓四字名正悄然兴起  也许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也许为避免重名现象,由父母双方姓氏组成的四字姓名正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据报载,山东省已出现单姓四字姓名2800多例,大体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父母合姓加两字名;二是父姓或母姓后面带一个三字名;三是以父母姓氏各带一个单字名组成。如中国女排老将曹慧英,丈夫姓殷,女儿取名为“殷悦笑子”。  上述变化趋势,有的是可喜的进步,如妇女有了自己的名字,姓名趋向简单等;也有的属演变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单字取名带来的重名现象等,这些演变可谓有喜有忧,评价不一。如何兴利除弊,积极引导它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已日益引起社会学家们的关注。三、姓名寓意及对人生的影响  姓名,不仅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还带着特定的时代信息,凝聚着深刻的寓意。起名,是人的一种文化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好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人的理想、抱负和志向。一个好名字,可以帮助你树立起人生的追求目标。激励你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一个好名字,可以帮助你塑造良好的个性,在心理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你的一生;一个好名字,可以给人深刻的印象,为你赢得他人的喜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古至今,凡是那些对当时国家和社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都是本着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名的原则,从而确定自己光辉的人生之路,创造了名垂青史的壮丽事业。  (一)好名字给人生巨大的  激励与推动作用  姓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张扬自我价值的人生旗帜。  好名伴一生,好名四海行。一个好名字,往往给人以“鞭策”、“警示”、“希望”,让人不断告诫自己,做事要对得起这个名字,避免背后有人戳脊梁。一个惊世骇俗、独具魅力的名字,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激励着人的斗志蓬勃向上;像一条奔腾的江河,推动着生命之舟节节向前。  综观古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切有成就者,一切成其人生大事的人,无不对自己的名字格外注重,格外珍惜。优秀的精英人物。就是顶着自己的名字行走天下,劈荆斩棘,穿越生活的风雨,撕开命运的罗网,向着人生目标奋勇前进!  汉高祖刘邦,出身卑贱,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时,他起兵反秦。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成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领起义军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统治。此后四五年间,他与项羽进行了争夺帝位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终于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了西汉。  据说刘邦出生时。其母在一片田野上朦胧之间看到-一条巨龙带着云雾笼罩其身,醒来后生下刘邦。刘邦这个姓名暗含着“安邦定国”的寓意,“邦”即“国家”。刘邦的一生驰骋疆场,豪气纵横,由于他的文治武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王朝,他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功不可没的大人物。  北宋时期的清官包拯,一生刚直不阿,公正无私,执法威严,不畏权贵,断过许多大案。论其姓名,“包拯”二字应该说是个响亮而吉顺的好名字。“包”字,虽是姓,但也含有“包准”、“包好”、“一定能做到”的意思;“拯”字的含义是“救助”、“援救”、“拯救”,取意将来可拯民于水火之中。这个姓名似乎就注定了他一生“包准能做到救助危苦百姓”的特殊使命。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苏洵的大儿子出生时取名苏轼,字子瞻。“轼”,古代设在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瞻”,眺望。名与字合起来就是,你可以凭轼而观之,登高而望远。几年后,二儿子出生,苏洵为他取名苏辙,字子由。“辙”,车轮碾过的痕迹;“由”,顺之随之。名与字合起来就是,车轮顺着辙痕,你就走吧。两人的名字连起来是说:上车后凭轼而望,把好方向,顺着辙痕。你就大胆前进吧。苏洵意在教诲儿子,在漫长的人生大道上,要把握好方向,别走错路,要顺着轨道走,以免翻车。后来,为了勉励两兄弟奋发向上,他还特意写篇短文(《名二字说》),分析了两人的名字与不同个性,表达了对他们的劝勉、担心和希冀:以车前横木比喻苏轼,担心他锋芒毕露而不加掩饰;以车轮碾出的印痕来象征苏辙,说他介于祸福之间,翻车不会殃及他,不会出大问题。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后来的境遇证实了父亲的担忧与预言:苏轼由于刚正不阿,遇事敢言,仕途坎坷,屡遭挫折,几次被贬甚至被捕入狱;而苏辙性情温厚,一生仕途平稳。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据说在降生时,有一只身披五彩的大鸟落在他家屋顶上,因此父母给他起名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鹏程万里、远举高飞”,希望他胸怀开阔,壮志山河,长大后像大鹏鸟一样展翅万里,报效国家。岳飞没有辜负长辈的殷切期望,没有辜负母亲对其“精忠报国”的家教,他以身许国,纵横疆场,浴血奋战,造就了一代英雄的光辉伟业。其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多么像一只身披五彩的大鹏鸟,振翅高飞,他的英名也因其悲壮的业绩而万古长存。  元末著名画家黄公望,原名陆坚,父母早逝,家贫无依。当时有位黄姓老人,年迈无嗣,见他颖秀,就收为养子,并高兴地说:“黄公望子久矣!天赐佳儿,来亢吾宗。”由此陆坚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黄公望少年时就聪明、勤奋,曾被举荐参加过神童考试。长大后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因而遭到一些人的妒忌,被人罗织罪名,直至犯罪下狱。出狱后,他看破社会黑暗,回到山清水秀的江南。50岁左右开始学画,在山水画中寄寓自己放达的情趣。他借鉴五代画家董源、巨然和元代大书法家、画家赵盂頫等人的画风,并长期仔细观察自然山水,而自成一家。他的画气势雄秀古拙,笔墨简远多变,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美誉,对明清两代山水画影响很大,其中的《富春山居》等都是传世名画。  黄公望果然人如其名,不负黄公当年收养他时的期望。他擅山水,工书法,通音律,能散曲,诗文词曲无所不精。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1843年。他创立了“拜上帝教”,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率众起义。1853年。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的改称)。洪秀全,原名洪仁坤,乳名火秀。“洪秀全”是他在创立教会立志推翻清政府时所起的名字。“秀全”两字是由“禾”、“乃”、“人”、“王”组成。“禾”与“我”读音相近。四个字组合起来就是“我乃人王”。这是一个谶语。预示着自己将成为新政权的领袖。这一具有特殊含意的名字,果然在他组织发动教徒打击敌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现当代的许多革命者和科学工作者也都拥有一个好名字。他们的名字大都与国家联系起来,显得英武博大,充满阳刚之气,寄寓了建功立业或光宗耀祖的厚望和要求,他们正是借这个名字来不断地鼓舞和激励自己,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的。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幼名叫“帝象”,即“帝王之象”的意思,此名非常大气,甚至还有些霸气,可见从小父母就对他寄寓了很高的厚望。1897年,孙中山在逃亡日本时取名为“中山樵”,表达了他在充满荆棘的丛山中,大刀阔斧为中国革命开辟前进道路的雄心壮志。对此,他也经常幽默地说:“我是中国的山樵。”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其名字中的“钊”字意为“勉励”,“大钊”这个名字的含意是:为了实现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就必须不断地磨砺自己、勉励自己。  在李大钊短促的一生中,他确实存不断地自勉自励,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潘秦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