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社保去伐款送日子男方须要拿什么什么条件

城乡社会保障改革-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
城乡社会保障改革
来源:chinazhaokao &责任编辑:小易 &
导读: 城乡社会保障改革(共8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其统筹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其统筹发展摘
要: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在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然而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尽完善,尤其是社会保障城乡差异显著,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论文首先...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其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改革 第一篇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其统筹发展
要: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在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然而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尽完善,尤其是社会保障城乡差异显著,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论文首先指出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具体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中国社会保障城乡统筹之对策思考。
关键词:社会保障
ABSTRACT: social security is the essence of safeguarding social justice and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in safeguarding and promoting all-rou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at present, however, China has basically forme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still not perfect, especially the social security in rural areas, to the detriment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ignificantly. It firstly point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and social security in rural areas, and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in rural areas and pointed out the cause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and finally presents China's social security the path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Overall development
社会保障不仅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更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社会保障工作,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保障逐步由国家统管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转变,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转变,由政策调整向法律规范转变,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框架体系,社会保障投入明显增加,各项社会保障项目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但是,我们更应清醒的看到,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我国客观上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社会保障项目差异大,农村社会保障存在制度缺失;二是管理体制不统一,多头管理、体制分散,影响了社会保障管理的效果;三是城乡保障水平差距大,城乡劳动者境遇很不平等;四是城乡社保基金筹资方式不公平,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筹资困难。这些问题主要映射出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其实质是,在国家总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实际上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国家将本应平等投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资金中的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广大农民无缘享受,结果必然是既无法为农村居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严重地阻碍着城镇化的步伐,制约了经济的全面统筹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国迫切需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发展,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①
一、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城乡社保项目差异大,城镇覆盖率远大于农村
当前我国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基本上涵盖了社会保障的所有项目。然而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于存在制度缺失残缺不全,项目和城镇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仅包括五保供养、低保、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优抚安置等项目, 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养老、合作医疗还未完全建立,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障等则基本没有。农村社会保障的项目少不说且覆盖面窄,制度空白点多,社会化程度低。
(二)城乡社保水平差距大,城乡劳动者境遇很不平等
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的边缘,且已有的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和城镇相比差距显著。以养老保险为例,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付已达13 933元,而同年农村人均年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付仅为1 109元,城镇水平约为农村水① 安增龙.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6 .
平的12.56倍,差距由此可见。①
入城务工的农民工基本享受不到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农民工的就业和劳动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农民工子女不能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城乡劳动者的待遇很不公平。
(三)城乡社保筹资方式不公平,公共财政支持主要用于城镇
社会保障本应首先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但事实却是国家对城镇社会保障的补助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补助。资金筹措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在城镇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而在农村由于制度不完善,对筹资方式的规定也不尽完善,那么筹资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公共财政对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补助很多,但是对农民却很少,基本上都靠农民自己出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四)城乡管理体制不统一,农村社会保障管理过于分散
由于受到国情的限制,现在城乡社会保障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不但城乡是完全分开的,甚至不同乡镇、不同地区都是相互独立、各自为政,而且各管理体系内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例如当前城市的社保基金是由中央政府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的,而农村的社保基金则仍然是由地方各级政府的下属机构来管理,城市社会保障可以通过社保部的运作解决监管的问题,但是农村由于管理分散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非常难。
二、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成因分析及负面影响
(一)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成因分析
1、现行体制性缺陷的制约
(1)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改革滞后
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政策,其弊端正日益显现,亟待改革。农民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地位与待遇,国家往往按户籍身份来分配公共资源。制度上的不平等,导致农民不能和城镇居民平等的享受社会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
(2)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有欠合理
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合理,过于偏向城市,造成城乡之间在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存在城乡间的不公平现象。在初次分配上,农民收①黄英君、郑军.我国二元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反思与重构: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分析[J].保险研究,2010(4):52-60.
入不足城市居民的1/3,还要承担各种数目不小的税费负担,在再分配上,政府过于偏向城市,对农村取多予少。①由于政府对农村财政投入的不足再加上农民财力实在有限,肯定会增加农村社保基金筹资的困难程度。
(3)管理体制分散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不同地区都是相互独立、各自为政,而且各管理体系内也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地方上普遍存在着机构分散、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现象,造成资金分散、成本上升。如果不先整合机构,解决机构重叠问题,就在现有机构的基础上开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那么统筹的效果可想而知。
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立法滞后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是需要法律来保障的。然而现有的法律支持,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法规为主,法律法规数量少、层次低,立法分散,难以形成体系,尤其缺乏综合性社会保障基本法,这使得社会保障只能通过行政手段,影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而各地零散颁布的各种条例、决定,相互之间也缺少必要衔接,甚至之间有相互冲突和矛盾的方面,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同时农民自身也缺乏法律意识,不懂得通过法律及有关规定使自身的社会保障利益最大化。相关立法的滞后也是影响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干部缺乏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为要抓的工作很多,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只是民政部门的事情,同时搞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费钱费时费力气,抓得好与不好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再加上当前对地方领导的政绩考核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把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列入年终考核,这样地方领导往往热衷于抓经济求发展却忽略了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领导层重视程度不够,行政推动力不足,这也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建设滞后的因素之一。②
4、思想观念的制约
(1)农村传统观念的制约
当前农民和农民工的参保率还很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众的社保意识还较差,再加上用工企业的责任缺失和缴费门槛高等因素,农民和农民工参保积极性还不高。①
②莫秋明.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问题研究―――从统筹到统一的三步走发展战略[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4):17-19.
谭均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难点及途径[J].统代经济,):57-58.【城乡社会保障改革】
①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与农村尚存的落后观念有很大关系,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生老病死都应该由家庭来负责,要靠家庭保障。狭隘的小农意识使农民只看到眼前利益,他们即希望政府对自己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却又不愿出自认为并不需要的社会保障费用。广大农村存在的落后观念,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政府中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导致农民的权力遭受漠视
在决策者政策制定者乃至立法者的观念和意识里,城乡二分割不是一种可以逐渐改
变的现象而是被固化的历史,所以很多政策制定实际就是把农民作为另类看待。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物品,应该为社会个体成员所平等享有,但是政府对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一直不怎么感冒,农民的权力遭受漠视。
5、农民自身财力有限
与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相比,在二元制结构下的农民受制于种种因素平均收入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农民自身财力的有限加重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困难。资金筹措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资金的不足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正常进行,农村的社会保障成了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
(二)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负面影响
1、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利于城乡的统筹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失衡及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一方面限制和阻碍了劳动力要素
的流动,不利于全国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即使由于农村资源的挤压和城市生活的拉力,使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工作,但他们还是无法被城市接纳,不能同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但城乡二元体制在当前并没有根本性改变,“重工轻农”的政策本质仍然没有变化,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2、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保障制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作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然而当前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享受不了各种保障和扶持,他们在生活困难时期难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帮助,在急需医疗的时候没有什么优待,在年老的时候没有养老保障,这些都极大地危害着社会的稳定。一些农民正是因为生活没有保障,从而走上了危害社会的道路,影响社会的稳定有序。 ①
②王善于.论统筹欠发达地区城乡社会保障[J].发展,2009(8):127-128. 杨翠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J].浙江大学学报,):12-20.
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城乡社会保障改革 第二篇
龙源期刊网 .cn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
作者:杨翠迎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3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差异性;统筹改革;城市;农村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改革 第三篇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社会保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2008年中央将劳动保障部和人事部合并后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是践行“大社保”的构想。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立完善权责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有着强烈的需求,但目前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针对这些问题,探讨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现状
1、我国社会保障的实际覆盖范围不平衡,城乡差别大。
社会保障应当是惠及全民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起到稳定器的作用。近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覆盖范围有所扩大,然而也应看到在整个社会成员的保障方面其覆盖范围还是有限的。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保障范围很广泛,而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建立初就侧重于城市,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要远远好于农村居民;在城市,又侧重于全民所有制部门,也就是国有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
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缺乏监督管理
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虽经过改革,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缺乏统一管理。当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由劳动部门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由人事部门管,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救济等由民政部门管,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由人寿保险公司管;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由卫生部门管。由于社会保障的管理分散在劳动、人事、民政等多个部门,导致了在管理的实际运行中出现了社会保险的标准不一、管理机构重叠、工作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目前,铁路、邮电、电力、民航、银行、交通等行业都建立了行业保险,使本来已经很乱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更加混乱,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3、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保障法制化程度低。
社会保障立法是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社会保障必须以社会立法为手段,才能使其运作法制化、规范化。纵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无一不是立法在先,奠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滞后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
到目前为止,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国家颁布的众多的法律中,却没有一部是专门调整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在国务院已经颁布的行政法规中,也没有哪一个行政法规是专门为调整社会保障法律关系而制定;没有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基本上依靠行政法规、决定、命令、文件等方式。
4、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困难,保障水平低。
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全由国家和企业负责,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这不仅加大了国家财政和企业经济的负担,影响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稳定性,而且使得个人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责任缺乏,权利和义务不统一,浪费社会资源。正是由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缺乏应有的保障,其资金管理和收支平衡也存在巨大的困难。
二、当前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
1、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过程。
2、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3、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调整不合理的消费结构的保证。
4、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最低生活标准的重要环节。
5、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轻老龄化带来的压力的途径。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
1、统一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应由目前的分散管理逐步向统一集中管理转变。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建立覆盖城乡、制度一体、标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大势所趋。【城乡社会保障改革】
2、推进“政事分离、管办分离”,加强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建设
基于“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度和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督促检查,不承担社会保障具体经办事务和基金运营管理。社会保障具体经办事务和基金运营管理由专门的经办机构承担,从而提高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3、构建综合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大平台
所有社会保障事务性工作实现前台一个窗口对外,后台一个系统支撑,在此基础上统一建设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网络和社会保障卡,进一步提高运行、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将各项社会保障服务功能进行整合,构建综合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大平台,有利于发挥管理服务的规模效益,提高服务效率,方便群众办理社会保障事务,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深远意义。
4.制定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以法律形式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参与社会保障管理的机制、侵害公民社会保障权利行为的处置等等做出具体规定。有了立法保障,才有可能建立统一高效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5.充分调动社会参与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各个方面,不再由政府和单位统包统揽。这样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又能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改革的趋势城乡社会保障改革 第四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愈来愈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构成一套立法统一、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的社会保障体制。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趋势性特点。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是一条客观规律。实践证明,社会保障的紧迫性程度以及社会保障的项目、范围和水平,都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社会保障若超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和社会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落入&福利陷井&。相反,如果社会保障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会保障将呈现以下主要趋势性特点:
(一)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长速度由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向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发展。
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长应低于经济的增长,两者保持一种适当的比例,这样才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稳定。但由于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费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以超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
全国社会保障事业费支出总额:1992年比1978年增长13.2倍,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3倍,平均每年增长14%。其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1%提高到
6.2%。城镇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人均保险福利费1993年比1978年增长8.4倍,剔除物价因素实增2.7倍,而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为1.7倍。我国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保障原有水平较低,欠帐较多;同时也由于离退休人员急剧增加和职工福利与补贴过快增长。这种社会保障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趋势,可能会再持续一个时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它应逐渐转为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城乡社会保障改革】
(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水平将继续呈现较大的差异。
我国经济发展呈东中西梯度发展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与此相关,社会保障的地区发展亦极不平衡。发达地区人均全年离退休金比欠发达地区高161.5%。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也是后者远比前者大,因此,在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大城市周围,首先探讨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问题,能够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个条件好的县市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参加的农民有3500多万人。
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在短期内这种地区发展的极不平衡性还不会有很大的改变,而且可能扩大(近几年沿海地区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60%以上),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于西北,西南边远地区仍然是大趋势。
(三)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社会保障二元化格局,是相当长的时期内的社会事实。
我国80%人口在农村,但农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仅占国民收入总额的30%,而20%的城市人口却创造国民收入的70%。发达的城市经济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同时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这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由经济二元结构决定,我国过大的城乡差别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享受89%的社保障费,而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仅占全国保障费的11%。城镇已初步建立了较高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已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模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女职工生育保险,都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和逐步完善。而在广大的农村,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城镇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农村覆盖率不足2.4%。这种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改变。因此,城乡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建设还应从实际出发,分别发展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在解决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使农业人口按照现代化的国家标志降到30%以下时,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才可能实现。
(四)经济发展的市场导向,决定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失业保险必须先行。
失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国为失业主要是由下面两个原因引起的:一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人口再生产与生产资料再生产之间的比例失调,劳动人口再生产超出了生产资料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调节着经济运行,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机制使技术落后、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破产而形成部分工人失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社会经济结构得以调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被淘汰了的产业和企业职工将失去或暂时失去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上述两个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
失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但是,在没有建立失业保险的条件下,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并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失业保险作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社会保险体系改革中首先被提出来。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有企业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虽然实施的范围有限,但它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自1986年以来,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国有企业47万户,职工7400万人,并已覆盖1800万非国有企业职工。1994年失业保险基金在全国共救济职工180万人次,帮助106万人实现再就业。失业保险已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将作为社会保险体系中的关键性项目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略的理性选择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难度较大。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社会保障的现实状况,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方针、战略和策略的选择,既要考虑长远的理论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考虑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改革步伐,又要充分注意约束条件,循序渐进。为此,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作以下理性选择:
(一)社会保障走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国家不宜包得太多。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的经验都证明,政府越是包得多,越处于被动地位。西方福利国家的办法已难以为继,我们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我国的社会保障应适合国情,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较底,国家只要多包一些,负担就很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更多依靠社会的力量和实现受益与奉献的紧密结合,社会保障与个人的贡献积累挂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并使之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领域广泛实现。
(二)社会保障的项目与水平允许城乡有别和区域有别。我国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经济水平和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会在很长时期内存在。不同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对社会保障有不同的需求。为了减少改革中的利益磨擦和降低改革成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和调控下,允许社会保障有地区和城乡特色,社会保障对象范围、项目设置、保障标准、结构模式和筹资方式等,都可以在地区内有突破性的推进。
(三)社会保障社会化主要是在管理、服务和监督方面,而在覆盖面上则是适度范围。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理想目标是覆盖全体社会成员,但我国社会财富的生产能力还不足以在短期内将全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网中,在经济实力不能承受刚性的保险水平时,覆盖对象上的过多承诺,无疑是作茧自缚,既不利于经济增长,也不利于社会保障的健康有序推进。因此要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过渡到覆盖全社会的保险制度。
(四)广大农村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经济条件建立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险制度。我们不能不适当考虑城乡差别,不可能很快将城市的社会保障模式覆盖到农村。在落后地区的农村,主要还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是以扶贫救济为主,发展合作医疗制度和某些集体福利项目。在中等发达地区的农村,可以采取个人储蓄积累式养老保险,建立家庭保障为主与社区扶持
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并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兴办一些社会保障的服务项目。在富裕地区农村,可以进行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发展社区保障项目,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
(五)加快建立赋予激励机制的部分积累式养老保险基金模式。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养老支付压力,减轻下一代的负担,应尽快建立部分积累基金模式。基金的缴纳和积累,需要引入个人参与,打破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中的平均主义。通过建立个人帐户,在基金缴纳和积累上调动职工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由于记入个人帐户的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的一部分都是一种职累,这样有利于实现从现收现付模式向部分积累模式的转换,为将来顺利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作好准备。
(六)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基线要低。这是人们对社会保障进行国际比较后得出的灼见。它符合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律,也是由我国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还处于改革和新建的过程中,任何一项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我国的国力和长远的影响。不然会使经济背上沉重负担。例如,某些先期进行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省市,退休费占在职时工资总额已接近90%,这与国际上一般养老金水平控制在在职时工资收入的40%到60%的水平相去甚远。改革必须注意&福利陷阱&。
(七)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来减少劳动者的劳动风险。社会保障分担风险的功能固然重要,但这毕竟是在风险发生之后补偿。现代社会保障应积极发展预防风险的功能,特别是对失业的预防,应立足于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劳动力转移,活跃劳动市场。另外树立社会保障预防风险的观念,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支撑着欧洲传统福利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福利与社会投资论等劳动型社会保障政策和保障基本收入等非劳动型社会保障政策开始实行,传统福利国家走向衰退。工作福利与社会投资论强调加强劳动与福利之间的联系,而基本收入论则相反,它们围绕劳动与生产的理念差距形成了对策上的对立结构。虽然这些制度在联系劳动与福利的关系上是对立的,但在通过福利国家达成社会统合目标的过程中,有可能会相互融合,以达到新福利国家政策的愿景。
[关键词]欧洲社会保障变革;工作福利;社会投资;基本收入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西欧国家借助持续型经济发展进入了福利国家时代。经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工人为核心的市民阶层势力不断壮大,国家又无法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福利国家应运而生。福利国家立足于社会民主主义理念,旨在消除市场中的不公平和不稳定,建立一种社会机制实现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由全社会共同应对各种社会风险。福利国家的理念不再是济贫法时代的慈悲与稳定,而是根据市民权提供福利。但是,福利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得不面对各种批评,如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官僚主义、无效率、福利病等,立足于有效需求理论的凯恩斯社会经济政策濒临瓦解。1979年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和1980年美国的里根政府开始实施货币主义政策(即通过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这意味着压缩了社会保障政策,作为福利国家最大受益人和支持者的高收入劳动者和中产阶层对此表示默认,最终导致福利国家进程倒退。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提出福利国家危机,由此大多数欧洲国家中开始出现社会保障民营化趋向。有关民营化的讨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工作福利(workfare)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一概念旨在联系劳动与福利,努力通过社会保障恢复劳动力市场的市场纪律。工作福利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美国的AFDC改革以工作为条件,而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工作福利则更多地重视劳动力价值和社会投资,两者中间还存在标榜由福利到劳动的英国的第三条道路。工作福利是由工作(work)和福利(welfare)两个单词合成的,换言之,亦
即w elf are t o w ork,本质上是重视人类劳动的意义,将劳动(生产)与福利联系在一起。 作为劳动为主型的收入保障政策,社会投资论(social investment)是在西欧不断变更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环境中和福利国家体制受到攻击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与政策环境中诞生的。事实上,在西欧,社会投资政策的登场一般与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1]相关,重点在于探讨新社会风险出现的社会结构中传统福利国家和新自由主义政策将如何克服其局限性。与克服这种局限性的意图相同,社会投资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增加国民个人的人力资本,提高
就业率,并通过这些方式刺激经济增长。
工作福利和社会投资论是两个新型社会保障政策,基本收入(basic income)理论则以欧洲为中心展开讨论。工作福利意味着不工作、没饭吃,旨在强化劳动(生产)与福利之间的联系;社会投资论通过提高个人人力资本,引导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以提高经济发展潜力,联系劳动与福利;而基本收入则与之完全相反,不论工作与否或受助资格,向所有具有市民权的人提供一定收入。如果由劳动与福利的联系来看,基本收入理论与工作福利、社会投资论是明显对立的理论。
对工作福利、社会投资论迥然不同的评价与基本收入等对立方案有关,而且与联系劳动(生产)和福利的构思本身的合理性及其问题也有关系。本文将考察以福利国家改革的福利战略为中心而提出的各种理论,探求福利国家的新政策方向,重新审视以上三种社会保障政策的妥当性和可行性。
一、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背景
在探讨欧洲社会保障改革历程中登场的新福利战略!!!工作福利、社会投资论以及基本收入论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些新社会保障政策出现的背景。具体来说,我们应当看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这段时间内,大部分欧洲国家支撑传统福利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是如何在持续的经济发展中发生变化,并在什么样的变化压力中逐步解体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支撑福利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所经历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西欧国家以持续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了传统的福利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可能会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两个目标。根据泰勒!古庇的理论,西欧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政治、社会条件呈现出以下特点[2](P1):第一,大多数国家中存在大规模、稳定的制造业,这种经济模式不但可以提供高水平的家庭津贴,还可以保证稳定的经济增长。第二,形成可以有效地为儿童和体弱的老人及其他弱势群体提供照顾的稳定的核心家庭结构。第三,拥有通过新凯恩斯主义政策保障低失业率和稳定增长的工资,由此有效管理国民经济的政府。第四,劳动阶层和中产阶层结成同盟,为满足其需求而组成了就福利工资和服务提供提出要求的政治体系。上述因素中包括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经济结构变化和家庭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支撑传统福利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基础逐步瓦解,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支撑着传统福利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表现出相当巨大的压力,最终传统福利国家走向瓦解。导致传统福利国家瓦解的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因素可谓是多种多样,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第一,在人口结构上,传统福利国家要求努力维持适当的老年人赡养率,然而,低出生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国家不得不面对迅速的老龄化,并且稳定的人口和家庭结构也在逐步崩溃。第二,在家庭结构上,传统的福利国家一直遵循着男性家长模式,女性一般参与家务劳动等,这是传统福利国家的家庭结构设计的前提,而现今西欧大部分国家中离婚率和非婚生子女率不断增加,这种传统的家庭模式正逐步走向崩溃。第三,在劳动力市场结构上,传统福利国家的前提是稳定的工
薪阶层不断增加、低失业率、个体工商
业者逐步减小,而现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是雇佣不稳定和劳动力市场弹性增加、失业率和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率持续上升,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传统的家庭正走向衰弱。第四,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可概括为经济全球化及由此引发的国际竞争、制造业大规模转换为服务业(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等。这些变化都加大了劳动力市场弹性,降低了生产率,侵蚀了传统福利国家的前提!!!雇佣稳定性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最终导致传统福利国家的危机。第五,由经济结构变化的延伸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作用及能力的缩小。经济全球化及由此引发的国际竞争强化,则要求为了保障!32!民间企业的生产力而缩小国家的作用和能力,由此,大部分的发达福利国家逐步缩小自主政策决策及实行能力,使得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自主能力的传统福利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欧洲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中的新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欧洲传统福利国家的解体,针对变化了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出现了若干新的福利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工作福利、社会投资论和基本收入论。
1.工作福利
工作福利这一概念,是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期间在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的同时,为了摆脱当时自身面临的经济危机而提出的概念。由于福利制度被滥用,当时出现了对社会安全网不利于刺激劳动者的工作热情、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的各种批评之声。英国国内失业人员为了领取失业津贴,在失业期间必须学习新技术或者提高原有知识能力。只是收入援助项目的提供标准并不与有无职业挂钩,而只提供给需要最低生活费援助的人。失业者需要主动到职业中心去找工作,并且要表现出自己希望工作的强烈意愿。如果他们拒绝了职业中心介绍的职业教育、面谈,或者不参加职业计划相关项目的话,失业津贴就会中断或者被减少金额。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工作的意愿或者准备不充分的人是没有资格领取失业津贴的。因此,始于英国的初期工作福利的概念,是追求整体社会福利削减的新自由主义政策。
社会救助会受到周围环境对贫困层的看法和认识的影响,而工作福利正与这种社会价值紧密相关。就算认识上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对贫困层的认识并不好。很多人认为,贫困层一味依靠由国民缴纳的税金而建立的社会救助系统、不愿意工作,长此以往,就会助长贫困层的依赖心理。此外,还有人提出由于有劳动能力的女性获得社会救助直接导致了福利费支出增加的观点。也就是说,工作福利是在如果无条件提供社会救助就会导致贫困层的工作欲望降低的前提下展开的。而工作福利的例子正好向我们展示了随着主流社会对贫困层依赖社会救助的认识变化,社会救助的领取条件也随之发生变化的事实。
欧洲特别是英国在过去的20年间失业家庭数量大幅度增加。由于劳动力市场中没有奖励努力寻找劳动机会的社会保障津贴领取阶层的措施,失业者的队伍不断壮大。因此,为了建立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补贴制度,英国社会保障部主张必须引入更多与工作福利密切相关的措施。具体而言,劳动福利在英国体现出如下特点:第一,需要更多的措施来面对那些第一次申请社会保障补贴的人;第二,在各个机关的密切配合下,一方面向受助者提供援助,一方面需要实施类似newdeal那样的劳动连接福利措施。强调工作福利的现象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也有出现。以瑞典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虽然看起来确立了保障平均生活水准的普遍主义原则,并且呈现出把劳动与福利分割开的表象,但是,在福利国家内部的积极劳动市场政策中却包含了过剩劳动力的再教育和再配置的举措。也就是说,完全雇佣是普遍主义原则存在的前提。因此,社会民主主义模型中福利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尽管较弱,但它可以看做是一种国家同时提供了福利和劳动的系统。[3](P13-14)
在许多国家中,工作福利是与公共事业参与联系在一起。例如,一些国家规定了参与公共事业
2016县域经济发展改革工作方案城乡社会保障改革 第五篇
一、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方面
(一)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就业局设立服务大厅,开设失业登记、就业登记、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培训指导、再就业专项服务等多个基本服务窗口,实现办理各项就业服务业务计算机联网操作,做到流水式作业,方便办事群众和用人单位。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设施,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二)建立乡镇、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做到人员、机构、职责等“六到位”。落实社区(村)聘请劳动保障协理员。在现有基础上,所有乡镇、社区设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聘用劳动保障协理员,承担辖区城乡失业人员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障相关工作,实现了再就业业务进入社区,真正落实到了基层。所需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四)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县、乡镇和社区(村)三级联网的就业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就业失业登记系统、岗位信息查询系统和统一的接收高校毕业生报到的电子系统。建立覆盖各类就业对象的电子台账,主要包括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台账、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台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台账、灵活就业台账、自主创业台账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台账等。
(五)加强就业服务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定期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对基层就业服务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以上全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六)扩大服务范围。在保证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将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异地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纳入服务范围,面向全社会各类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系列服务。
(七)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进一步规范劳务用工和劳务输出,以市场带动就业。抓好劳动关系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一)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并轨。建立全民社保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二)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加强社保基金征缴力度。一方面以工伤保险为主线,加大宣传力度,将民营企业用工纳入养老、医疗、生育、失业保险覆盖,保障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在政策许可条件下,对国企,破产关闭企业、集体企业已退休或未退休人员纳入社保覆盖,尽可能减少遗留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完善城乡统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四)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业务的经办水平,尽快做到城乡养老保险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在健全社保登记制度上,以社保统一卡制发为契机,把居民、职工纳入网络管理,切实做到“同人同城同库”。
(六)加强基金收支监察、稽查。形成年度自查、主管部门抽查,纪检、监察、审计外部监督与内控监督相统一的监督制度,自觉维护权益人利益的公正、公平。
2016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调研报告城乡社会保障改革 第六篇
XX区是198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市辖县级区,位于XX市城区中西部,版图面积657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万人,辖8个乡镇街办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XX区自去年7月被确定为第三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充分结合区情,积极探索,采取“五法”并举,狠抓落实,卓有成效的推进了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深入。2016年3月,省人社厅授予区“2016年度全省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城乡居民参保22622人,其中参保缴费13880人,征收保费417.34万元,参保缴费率达99.86%;待遇领取8722人,发放养老金579.76万元,发放率达100%,发卡率100%,已超额完成省、市定2016年度目标任务。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部门合力。一是成立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财政、金融、公安、人社、审计、社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组织、协调、管理、监督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相关单位、部门负直接责任的三级工作机制;二是制定实施办法。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XX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施办法》,办法在原则任务、参保范围、基金筹措、个人账户、待遇领取、基金管理、经办服务以及加强领导、部门责任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三是加强部门联动,针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覆盖面广、工作量大,先后组织人社、财政、金融等部门召开协调会20余次,进行工作对接,明确部门责任,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二)畅通宣传渠道,营造参保氛围。一是成立政策宣讲专班,进行有声宣传。区人社系统成立了分别由局长、分管局长、经办机构负责人带队的城乡居保政策宣讲专班,深入乡镇村组现场宣讲惠民政策,讲参保带来的好处,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印发宣传资料,进行有形宣传。印制《致XX区城乡居民的一封信》50000份,《XX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文件汇编》5000余本,为群众免费发放;同时,要求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村居组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营造氛围。三是利用手机平台,进行动态宣传。把中央、省市有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编辑成短小精湛的信息,每日向城乡居民群发一条,加强动态宣传,达到了预期目的。四是开展经办人员培训,进行日常宣传。成立9个工作专班,分片、分点对乡镇、村居经办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其入户宣传的骨干作用,促进参保缴费和基础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序推进。
(三)落实层级责任,增强工作动力。一是落实目标责任。年初,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目标任务纳入了区政府“十件实事”及部门“二三工作法”,重点予以推进、重点督办检查、重点细化考核,同时将目标任务分解至各基层单位,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明确责任、明确目标,强化了抓落实的动力。二是落实包保责任。区人社系统成立了7个包帮领导专班,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深入各自包帮乡镇街道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帮助推进工作。三是落实帮建责任。区委、政府成立了“百队千人进万家”工作队,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工作队重要内容,落实帮建责任,聚力帮助抓落实。
(四)规范经办重点,促进参保缴费。一是规范经办流程。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包括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支付、基金管理、关系转移接续、信息统计、档案管理、稽核内控等环节,汇编成流程手册,免费下发基层经办人员,提高经办质量。二是规范缴费方式。对收缴的方式,采取“上门征收、加班征收、典型带动、亲属代缴、政府促缴”等多种方式,全力推进参保缴费;对申请参保对象的材料首先由乡镇街道、开发区劳动保障所审核把关,再集中送至区级社保经办机构审核存档;对参保所交费用统一由乡镇街道财政所征收,集中后转账到区级财政专户管理。三是规范待遇发放。根据工作进度和工作实际,采取信息核对一批、确定一批、发放一批的办法,发放待遇统一使用“惠农卡”,发卡时,由区人社局领导带队、财政部门、金融部门、经办机构派人参加,深入到乡镇街道按花名册现场签字发放,发放率达到100%;四是规范信息录入。按照省、市要求,在抓好参保缴费工作的同时,同步开展参保信息录入工作,目前基础信息录入率达100%,实现了省、市、区、乡四级信息专网联通,提高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五是规范服务行为。组织区、乡镇、村经办人员认真学习居保业务流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运作,提高经办服务效率和水平。六是规范基层平台建设。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要求,突出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重点,加大经费投入,扎实推进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目前,乡镇基层服务中心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已基本到位,办公场所实现了“六统一”,即统一制作标识、统一配备电脑、打印机,统一订购桌椅、档案柜、除湿机、灭火器,统一安装空调,统一职能、职责、制度上墙,统一工作资料建档。
(五)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扎实有效。一是建立定期反馈制度,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各基层单位对参保缴费进度进行反馈,做到及时掌握、及时跟进、相互促进、总结提高。二是建立大员督办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包联乡镇街道制度,明确1名县级领导干部包联一个乡镇街道,加强工作督办,保证进度。三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区政府督办室实行一周一督查,半月一通报制度,对措施得力、行动迅速、成效显著的乡镇街道和部门予以通报表扬;对行动迟缓,导致居民参保缴费延误,影响居民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四是建立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区、乡、村三级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纳入了年度工作目标,严格考核奖惩,实行一票否决,确保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扎实有效。
二、存在问题
XX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一年多来,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工作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城乡居保参保扩面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城乡居民认为城乡居保政策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相比,缴费虽然较低,但退休后待遇也偏低,致使其参保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参保后又要求退保;二是部分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家庭收入较低,生活有较大压力,虽然每年可最低交100元,但参保畏难情绪大;三是少数乡镇村组干部重视不够,政策宣传不够深入,方法措施还不够灵活,致使村(居)民被动参保较多;四是失地农民数量的增加,补偿安置不到位等问题的凸显,客观上增加了抵触情绪,影响了村民参保的积极性。
2、城乡居保经办队伍素能亟待提高。随着城乡居民参保人数的显著增加,居保经办工作业务量急剧攀升,这对于具体经办人员素能要求来说,也越来越高。但问题是,目前区级经办工作人员10人中,学历偏低(第一学历高中就有6人),年龄结构偏大(平均年龄46.8岁),能熟练运用电脑操作业务的偏少(仅有3人),身体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乡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不仅人少,还不够稳定,随意变动较大,影响了工作连续性、有效性;村级工作人员多数年龄偏大、业务水平低,且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导致全区城乡居保工作推进不平衡,城市街道、社区参保情况较好,偏远乡镇参保率相对较低。
3、城乡居保经办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公场所不容乐观,基础条件与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区级经办机构不仅没有足够的场所创办综合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基、服务层群众受到限制,而且缺乏标准的档案室,影响了城乡居保档案的提档升级;乡级办公条件拥挤,大小不一,有的仅有一间办公室,既是档案室,也是办公室;村级多数还没有专门的办公室,这些都难以适应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需要。二是基础设备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随着城乡居保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的深刻变化,客观上对居保经办服务信息网络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目前全区城乡居保信息系统刚刚实现省、市、区、乡四级接轨,基础设备、业务经办手段仍然与信息化建设有较大差距,直接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提升。三是经办业务程序、基础台账不够规范,影响了工作深入。目前,全区城乡居保业务经办仍处在一种自上而下“赶、压”式操作模式,基层自觉、常态化的“自下而上”工作模式尚未形成,且经办手续不规范,初始档案资料不健全,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水平。
4、城乡居保工作专项经费不足。主要原因:一方面,中央、省、市没有下拨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专项经费。另一方面,由于财政体制等原因,区级财力匮乏,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新农保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之规定,区政府在经费上虽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结合经办机构日常征收业务办理和待遇报销所需要的帐、表、册等印刷费用,易耗材和电脑设备等维护费用,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宣传费用以及信息系统维护费用等开支的实际,还有较大差距,影响了经办工作质量和实际工作效果。
5、稽核任务面临更大挑战。主要问题是:一是部分参保城乡居民居住分散、情况复杂,偏远乡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门稽核难度大;二是稽核渠道单一,特别是与大型企业东风等公司离退休人员、公安派出所等部门信息比对渠道不够通畅,协调难度大,影响了稽核工作深入;三是稽核手段比较落后,信息化稽核程度不高,再加上区级经办人员少、缺乏必要的稽核专用车,稽核已难以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导致城乡居民养老待遇重领、冒领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不仅给国家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党的十八大高屋建瓴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要求,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旗帜、方向、行动指南,我们必须以此来总领、以此来谋划思路和对策。
1、要更新观念明思路。新观念决定新思路,新思路就是新出路。推进并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着眼于全域稳定、发展的大局,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充分把握城乡居民工作的内在规律,以争先创优为动力,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扩面为主线,突出“宣传、收缴、发放、稽核、管理”五大重点,强化层级责任、业务督办、培训教育等措施,克难奋进,锐意创新,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2、要多法并举促参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参保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可持续,是做好城乡居保工作的重点。一是以宣传教育为根本促参保。要充分运用报纸、刊物、手机信息平台、网络、宣传单、宣传标语、广播、宣讲团、样板戏等多种方式方法,把专项宣传与常态化宣传、动态宣传有机结合起来,让城乡居民真正明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惠与好处,充分调动其参保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二是以灵活收缴为基础促参保。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按照参保缴费、养老金发放、信息录入目标要求,积极灵活的采取服务上门收缴、培植样板典型带动收缴、鼓励亲属代缴、政府落实养老待遇促缴等多方式,全力推进参保缴费工作。三是以奖惩激励为动力促参保。对参保缴费积极的乡镇、村户、居民,要在创先评优、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比中优先考虑;要完善奖惩办法,实行以实物奖,或发一定数额奖金,或免交一年保费等方式,调动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3、要强身健体抓经办。提升经办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城乡居保工作的核心。要紧紧围绕“扩面、续保”目标要求,一是调优配强经办人员队伍,提升经办能力。要本着“年龄结构调轻、文化素质调高、业务能力调强、基层经验调丰”的要求,采取竞选、交流、下派等多种手法逐步配强区乡村具体经办城乡居保工作人员队伍,务实工作基础。二是规范三级经办程序,推进工作的科学化。村级参保缴费,突出在参保登记、缴费档次、、基础信息采集,待遇领取、关系转移等环节完善程序,确保台账清晰、收缴、发放及时;乡级参保缴费,重点在基础信息录入、资格审查、政策咨询服务、档案资料等环节规范到位;区级参保缴费,重点在参保基础信息的核对入库、、待遇发放、基金的管理、个人账户的建立与管理、稽核与内控、统计报表等环节下功夫,健全机制,完善程序,促进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信息化建设深入;规范城区居民参保缴费,配合地税部门,规范全区城区居民参保缴费程序,把好参保缴费的核定关,确保居民参保缴费率的上升。三是加大经费投入,提升服务平台建设水平。按照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六有”目标要求,区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重点在区乡村场所建设、信息化建设、宣传培训等方面增加经费预算,确保基层平台建设提档升级,促进工作上水平。
4、要严格稽控强管理。稽核和内控是防止养老退休人员冒领、重领、错领,加强基金安全管理,提高城乡居保工作的有效手段。一是配强稽核人员队伍,要建立人社、财政、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稽核工作专班,统筹部门合力,落实稽核专用交通工具、制定稽核计划,明确目标责任,确保稽核有计划深入开展;二是规范稽核制度和工作流程,要按照《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健全日常稽核、专案稽核、现场稽核、书面稽核等制度,规范参保人数、缴费凭证、养老金发放、生存认证等重点环节,保证稽核深入有效。三是畅通渠道,积极采取电话、深入乡村户、与东风公司、市养老局、公安部门、财政、民政部门、农行等比对信息等方式方法,防止养老退休人员冒领、重领、错领等问题发生。四是健全基金内控稽核机制,建立规范内设科室、业务运行、基金财务、信息系统等内控流程,强化动态监管,严把政策关口,确保基金专款专用,坚决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风险,积极建立基金收缴定期报告制度和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运行。
5、要健全机制保实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是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效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健全责任机制,抓好三级落实。要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纳入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重要内容,会议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要与乡镇街道、开发区签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目标责任状,并要求各乡镇街道分别与所辖村(社区)签订目标责任状,层层明确责任、目标,强化抓落实。二是要建立健全长效的督办机制,确保工作实效。要落实县级领导干部包联乡镇街道制度,切实把城乡居保工作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督办,保证进度;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区政府督办室要实行月督办通报制度,对措施得力、行动迅速、成效显著的乡镇街道和部门予以通报表扬;对行动迟缓,导致居民参保缴费延误,影响居民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要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狠抓奖惩落实。要严格目标考核奖惩,实行一票否决;要拿出一定资金对成绩突出的乡镇给予兑现,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扎实有效。
(编辑:果宝)
2016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城乡社会保障改革 第七篇
一、我区城乡社区建设的现状:
我区共有城乡社区77个,其中:城市社区34个,农村社区43个,绝大多数农村社区达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建设标准。近几年来,我区投入200万资金建成农村社区村卫生室46个、警务室35个,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治安、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共10多项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全区95%的村建有卫生计生、农资供销等社区服务站(点)。
几年来,全区用于城镇社区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达到800万元,34个城市社区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2个,全部实现了规范化建设标准。为了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通过在社区开展“创先争优”和“星级社区”活动,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涌现出昌明、景航等8个全市先进社区。各社区健全了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形成了人防、技防、物防“三防”立体防范体系。目前,全区共有34名社区民警,34支治安巡逻队伍,有55个小区实施了全封闭,25个小区新安装了电子监控设施。
今年,区委、区政府把推进小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区今后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方面把街道、街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稳步推进竟成镇街居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鱼山、丽阳、荷塘等西区乡镇小城镇规划,重点抓好鲇鱼山小城镇建设。这些举措必将大力推动我区城乡社区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二、推进城镇化对城乡社区的作用和影响
(一)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一是由城中村改造拆迁所引发的利益矛盾、下岗职工再就业、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城市区域性的协调发展。我区每年处理的上访案件,有相当部份是城中村改造拆造引起的。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区竟成镇“城中村”改造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都在促使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不断产生利益诉求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排斥甚至对立的状态。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小农意识与城市文明实现对接过程中会产生矛盾。我市管理比较的差地方往往是城乡结合部,如竟成镇村、村等,由于这些村民不能很好适应城市文明,从而引发了社区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在社区乱扔垃圾、破坏绿化等屡有发生。
(二)社区在城镇化过程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社区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功能和地位日益突出,而要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离不开社区,因此,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与推进城市化有着紧密的关系。社区在城市文明建设发挥巨大作用,近年来,我市创建文明城过程中,社区干部和社区志愿者清扫街道、维持交通秩序等工作中付出辛勤的汗水。十七大代表森林社区主任李金霞在拥军优属、社区党建等工作做出有目共睹的成绩。
(三)城镇化是实现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就目前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实来看,在当前和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小城镇与农村社区的关系,就像小动脉与毛细血管的关系一样。就我区鱼山镇、竟成镇城镇化比较高的乡镇来看,城镇是农民所需商品的日常交易中心,也是农民出售其产品的重要场所。同时,城镇也是是农民获取各种生产、市场信息的重要场所。如果城镇建设发展滞后,显然会影响农村社区中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从而影响农村社区的建设。
三、城乡社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社会保障制度制约城乡社区协调发展。我区目前建立的是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这种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违社会公平,面且制约城乡社区协调发展。农村社区,只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滞状态,其它保险项目还未实施。这种城乡社会保障相互隔离、发展水平不一的客观现状,不但阻碍城乡统筹发展,延缓城镇化进程,导致城乡社会矛盾的加剧,而且不适应城乡社区协调发展。
(二)城乡社区工作各级部门没有有效合力。城乡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但现实情况是涉民部门各干各的,没有形成工作合力,这样势必出现工作严重失衡,也制约了城乡社区建设上水平。
(三)投入不足成为城乡发展的最大矛盾。城乡社区建设和运转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社区建设资金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筹集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由于社区建设资金缺乏,社区设施相对不足。从街道来看,还有30%的社区是租房、借房,所有的社区办公经费短缺。薄弱的基础设施和落后的办公手段使社区满足不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需求,影响了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另外,由于经费短缺,社区工作人员没有纳入社会统筹,不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社区工作人员有后顾之忧,较低的待遇影响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一是政策制度缺陷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基本的土地资产还不能进入市场。另外,户籍制度缺陷,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社会保障制度缺陷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二是土地经营制度缺陷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承包土地的易变性及短期性,使得农民不能形成有效的投入,农业生产率低;过于细碎的土地分割缺乏规模效益,不利于农业产业化。
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城乡社区建设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加强城乡社区党的建设
要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健全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形成以街道、乡镇党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以社会性、地区性、群众性工作为载体,社区内单位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党建工作格局。社区党组织要组织和引导社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支持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合力。
(二)转变城镇基层政府职能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乡镇要面向社区,明确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和关系,做到人员配备、工作重心、服务承诺、监督考评、工作经费到社区。要强化“小政府、大社会”意识,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独立行使管理社区的职权。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沟通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作用,代表居民及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依法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按照“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将社会性服务职能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由社区承担,对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的事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实现社区管理责、权、利的配套统一。
(三)搞好农村社区建设,要进行体制创新
1、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利,允许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多种形式将承包地流转。其次,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发挥市场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元户籍制度。首先,要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和中小城市落户,允许地方户口在农村城镇之间迁移,同时也要允许农民工通过劳动部门和劳务市场进入大城市工作,逐步降低人口迁移的门槛,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其次,户籍与社会待遇脱钩,消除户籍所引起的社会公平问题。
(四)规范各部门工作职责,形成合力。建议由省、市两级出台文件,规范各级涉及城乡社区工作部门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搭台协调,部门积极参与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形成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上下配合,各部门相互协作的工作协调机制。希望成立城乡社区办公室,主职责是负责研究制订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方案;负责协调各部门和指导各街道(镇乡)社区建设工作等具体工作。该机构的建立,能进一步规范了城乡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推动社区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2016社保股工作总结和城乡社会保障改革 第八篇
2016年社保股在局班子的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财政社保工作中心,早计划,早安排,每月市级考评中社保各项资金实现预算收支进度执行均衡,财政社保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提升,其次是就业资金管理中政府购岗及政府购买培训服务获得财政厅表彰,同时搞好优质服务,规范资金管理,积极与省市社保口沟通,狠抓学习宣传,深入基层完成调研任务,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解决了困难群众养老、医疗、就业、社会救助等难题。
一、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6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新农保、新农合等九项主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达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社会保险基金财政补助收入达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社会保险支出达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各项社保基金收支计划的完成,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提供了财力支撑,夯实了经济发展基础,促进了我县社会和谐稳定。据统计2016年共有33.4万人参加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占97%;发放城市低保2036.3万元,农村低保2249.5万元,发放五保供养资金410.1万元,孤儿生活补助及临时救助175.5万元,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840.6万元,发放优抚资金794万元。2016年公共卫生投入达1360.37万元,基本医疗保障投入11238.8万元,农村公共卫生投入9511万元,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395万元,推进了7个乡镇卫生院、15个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
二、城镇职工养老金提标全部发放到位
2016年我县城镇职工退休人员10383人,其中企事业离退休人员8244人,失地农民2139人。其中企事业离退休人员提标月人均230元,其中正常离退休人员提标月人均269.7元,小集体及退休知青一次性缴费人员提标月人均186元,失地农民月人均提标96元。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及失地农民养老金全部按照规定要求发放到位。
三、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完善
2016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由人均年280元提高到320元,城乡居民抵抗大病能力增强。2016年新农合首次开展新农合大病保险,即对参合农民因患大病治疗费用除新农合报销外,年度累计个人负担的合规费用减去起付线9000元后的自付费用,分别按50%-70%比例进行补偿,年最高封顶线为25万元,同时继续开展住院支付方式改革,在新农合基金住院补偿总额控制的基础上,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行按床日付费、按病种付费,严格控制目录外药品使用比例(村卫生所不允许使用目录外药品,乡镇卫生院控制在5%以内,县级医疗机构控制在10%以内)。将精神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病、慢性肾病、脑卒中后遗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帕金森氏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病、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等12类疾病列入门诊大病补偿范围,同时将恶性肿瘤、肾衰透析、血友病输血(含Ⅷ因子)、器官移植后抗排斥治疗的门诊医药费用按住院补偿办法进行补偿,门诊大病的补偿比提高到40%。按照市级统筹下推行新农合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将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5%,统筹基金使用率达到85%。继续巩固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改革成果。
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今年,我们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完善基层卫生院和推进172个村卫生所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统一使用全省政府采购的基本药物及零利润销售等医改措施实行多渠道补偿,累计拨付公共卫生、基本药物补助等医改资金达1339.2万元,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覆盖全县21个乡镇卫生院和172个村卫生所,乡镇医院和村卫生所按照时间节点,推进药品零利润销售,统一网上采购为内容的改革,让农民从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中得到实惠。
五、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实施
今年,我县完成2016年农村危房改造户770户的检查验收工作,并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及时将改造资金383.25万元打入危房改造户一卡通存折。确保了770户贫困农民居有所住。
六、稳定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2016年度财政投入1427万元帮扶困难群体及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其中政府购岗及政府购买金蓝领培训获得省财政表彰。2016年度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447.4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663万元,解决了566人创业人员资金困难难题;用于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公益性岗位补贴等150万元;帮助1676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506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劳务收入2.63亿元;拨付2016年购岗资金248.3万元,为全县乡镇购买399个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岗位。
七、完善免费救治重大疾病长效机制
为解决困难群众重大疾病治疗费用负担,我县继续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及“儿童两病”免费救治工作,开展困难患者尿毒症免费血透、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等民生工作,1-10月份,完成光明微笑56例次,救治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儿童9例,免费血透147人次、重性精神病救治140人。均较好地按时间节点完成下达的目标任务。
八、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
针对基层社保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今年,我们按照社保资金管理规定,对社保基金收入户资金进行按月催缴,各经办单位及时将基金收入上交财政专户。今年各经办单位缴入财政专户资金达2.26亿元。平时我们按照有关资金管理办法,更加注重对项目资金附件的审核及上报文件的相关原始资料,确保资金审批有据可依;其次对社保有关重大民生工程,我们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涉及到补助范围、补助标准及相关政策,督促相关部门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
九、社会救助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自2016年起,我县农村低保财政补差标准月人均达145元,比上年增加20元;城市低保财政补差标准月人均达270元,比上年增加3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月人均达275元,比上年增加30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月人均达260元,比上年增加40元;优抚参战对象补助标准月人均达435元,比上年增加35元。各项救助标准的提高标志着我县社会救助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十、退役士兵生活补助全部兑现
2016年度我县财政投入227.71万元,对自主就业退役士兵124人按4500元/人年标准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实现了退役士兵生活补助政策全覆盖,解决了退役士兵因生活补助不到位长期上访的问题。
十一、社会保障工作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社保资金难以监管。社保对象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到经办单位审核、项目确认等各个环节,社保股日常工作人手少事情多,监管工作难以周全。
十二、2016年工作打算
2016年度,我股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上级财政对社保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保就业、重民生、促改革、强管理为核心,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全力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积极做好社保各项改革工作。一是配合农医局做好大病医疗救助的监管,二是配合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药品零利润销售为主的新医改工作;三是配合有关部门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工作程序,推进全县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业有所就等。
二、加强社保资金预算执行管理,确保执行进度更趋均衡。
以社保资金执行进度为抓手,充分发挥财政社保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各项社保政策有序的实施效果。2016年,实现了第4季度支出占全年支出的比重连续第3年下降1.3个百分点,确保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合理性在不断增强。
三、认真学习,提升政策理论水平。一是要对新出台的财政社保改革规范性政策文件,用心学习,深入分析,确保实际工作中回复群众无偏差,执行政策不走样。二是要把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准确掌握我县社保专项资金管理情况,找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推进社保基金规范化管理。
四、尽心付出,努力完成工作任务。认真搞好财政社保股各项预算、决算报表,按时报送市局要求的各种财务信息,着力注重报表报送的时效和质量,确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主动与有关部门搞好工作对接。强化财政专户管理,按财政社保政策对专户资金拨付严格把好“三关”,即:政策关、事前审核关及监督关,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相关:
- Copyright & 2018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保生育险报销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