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混业下如何挑选私募基金是资管产品吗

资管混业下,如何挑选私募基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资管混业下,如何挑选私募基金
今年基金从业协会正式将私募基金主动纳入管理,鼓励私募基金以正规军的方式,进入到资本市场,显示出管理层对私募基金业的重视。诚然,得益于基金经理利益与客户利益的一致性
原标题:资管混业下,如何挑选私募基金
今年基金从业协会正式将私募基金主动纳入管理,鼓励私募基金以正规军的方式,进入到资本市场,显示出管理层对私募基金业的重视。诚然,得益于基金经理利益与客户利益的一致性,私募基金已俨然成为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的必备产品。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阳光化的私募基金已有4000余只,发行平台众多,有基金专户、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显示出私募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并且私募基金产品种类涵盖丰富,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CTA基金、对冲基金等,产品线的繁琐,必然导致私募基金业绩的参差不齐,这也为普通投资者挑选私募基金制造了一定的障碍。
同时,市面上还涌现了一大批FOF的产品,即以母基金的方式募集资金,再投资到各种子基金的私募基金。这类产品较单一私募而言,主要是将资金分散给了更多专业的投资者,能有效的降低系统性风险对产品净值的冲击,资金安全性更强;但由于私募基金公开信息少,因而更加隐私,普通投资者很难能有一个系统化的标准或合理的方式去筛选私募基金。
卜亚投资建议,即使投资者无法实地调研私募公司,也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作为挑选私募基金的标准。1、搜索私募基金近期是否经常进行客户路演,即媒体曝光度如何,根据卜亚投资对私募基金的跟踪经验来看,频繁进行客户路演或宣讲的基金经理,常常因忙于营销,而疏于调研上市公司,进而未来业绩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下滑。2、其次投资者可以根据各大网站公开的数据,观察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产品业绩如何,是否容易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即观察基金业绩的波动性;波动性代表着不确定性,应尽量避免波动性大的私募基金。3、再次,基金经理能否在大市中坚持独立思考,这是卜亚投资跟踪大量私募基金得出的一条重要判别标准; 在资本市场里,从众的现象络绎不绝,即羊群现象,如何在每天真假信息满天飞的市场中,坚持自我的投资理念是私募基金业绩长久的内在动力。投资人可以在市场悲观情绪弥漫,或各大主流媒体、券商都看空某一行业时,观察基金经理是否能坚持了逆向投资。4、业绩至少与大盘步调表现一致,最好能独立大盘走势,这个可以从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与沪深300指数比较得出结论。
未来随着私募基金产品供给的增加,私募业有望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力军,同时也会催生出越来越多的FOF产品,将优秀的私募基金、对冲基金整合起来,为投资者创造一个更加稳健持久的绝对回报;资管混业将是未来的大趋势,越来越多优秀的投顾,会从不同的平台崭露头角,而私募基金的业绩只是基金经理过去投资能力的一个参考标准,而他们的理念才是屹立于资本市场的圣杯。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凤凰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渭南查获食品添加案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金融资管混业潮涌
  规模在崛起、门槛在降低,牌照变得越来越不值钱。随着监管的逐步放松,资产管理业务的行业藩篱被打破,机构间的竞争已走出行业领域,呈现跨行业短兵相接的局面。 中国论文网 /3/view-3946907.htm  日,证监会颁布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对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放宽管制,最显著的变化是集合理财计划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投资范围显著扩大,打破了此前信托享有的融资类项目的垄断权。这被券商资产管理领域人士看作是行业新时代的到来。   至今仅三月有余,券商相关业务总量扩张数倍,行业排名也被改写。近日,2012年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公布,此前200亿元规模即可排名前三,而今五百亿元以下无缘进入前五。   “全能投资平台”信托遭受到的挑战不仅如此,更多的投资平台正在涌现。   日,证监会修订后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开始施行。自此,基金公司可正式通过子公司,获得投资于“未在证券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等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通道,其投资范围几无限制。   行业藩篱也在反向打破。   2012年底,证监会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了《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阳光私募三类机构直接开展公募业务。   至此,基金和券商得以进入信托既往的势力范围,私募、保险、券商在业务权限上得以与公募一较高下,金融龙头银行则通过若干通道,控制着最全的金融产品线。资管行业混业格局初现,从“比牌照”进入“拼财技”的新时代。   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周小明看来,此轮资产管理热潮的催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制度和需求相契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各种财富管理产品的需求足以支撑一个行业的形成;二是从金融制度本身看,中国存在严重的金融压抑,越压抑越会呈现出非理性的需求,加之一定程度上的监管竞争因素及资金追逐热点的特性,大量参与主体纷纷涌入这一领域。两项因素刺激了财富管理行业快速繁荣。   对于这一轮快速兴起的资产管理热潮,官方并无统一的界定,甚至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但这一现象却有着一个公认的特点,即打破了过去谁专属、谁不专属的业务边界,其实质是金融分业监管下的混业经营。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所呈现的混业经营趋势,再度对现有的金融分业监管格局提出了挑战。   1月29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在银行业理财业务热点问题座谈会上称,当前银行与保险、证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越来越多,需要积极加强监管,避免出现监管套利。可见,加大分业监管下的监管协调已势在必行。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建议,按照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的方式规范财富管理市场,适时启动《证券法》和《信托法》的修改工作,扩大对证券的界定范围,规范信托经营行为。   打破行业藩篱   2012年以来, 中国证监会先后放开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限制。市场大门刚刚打开,原有制度庇佑下的超额利润就迅速被瓜分,随着费率竞相压低,信托得以“躺着赚钱”的通道业务沦为鸡肋。   年初,某国有大行资产管理部人士比往年更加忙碌,各家券商的拜访络绎不绝。来者都期待新的一年可以顺利进入该大行合作名单。顺利入围意味着动辄上百亿元的理财资金到手,这对迅速做大规模颇有帮助。   没有净资本要求的券商和基金公司在通道费率上更能“放开尺度”。相关费率一路下降,2012年底报价已经降至0.5‰。业内戏称“合同、盖章、收费”三步走。   “也可以不要费率,”一位股份制银行业人士私下透露,“先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除了新兴业务,传统权益投资的大门也正在向更多的资产管理机构打开。2012年底,证监会发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阳光私募三类机构直接开展公募业务。这被认为标志着公募基金暴利时代的结束。   上海某基金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牌照贬值、竞争引入,对公募基金是重磅利空。失去政策保护的基金行业,将被蚕食份额,金子塔尖将被钝化,小基金公司尤其堪忧。   得渠道者为王,银行系基金公司顺势成批涌现,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商行纷纷成立或正在筹备公募基金。   保险资管依托保险强大的销售能力,介入公募也被认为“有先天优势”。   公募基金原有专属地盘被打破的同时,另一扇大门向其打开。证监会放开基金公司子公司投资业务范围,为其划定了一片全新的市场。   今年初,多家基金公司迅速调整分支机构,将外地分公司的主要人员派驻至信托业务密集地区,并实行常驻制度,目的即是高效率地联络当地银行发展通道类业务。   随着行业藩篱破除,不同金融机构在资管大业竞争中的长短板各有显现。   起步早、投资门槛低,使基金产品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券商对股票和债券市场有着多年的经验和嗅觉,且其网点布局非信托和基金可比;信托此前享有几乎无所不及的投资权限,部分先试先行的信托公司对融资类实业项目培养了良好的感觉;银行则占尽优势,其产品最灵活且品类最完整,客户基础庞大,融资类项目资源和运作最为便利和成熟。   作为资管行业龙头老大,银行凭借绝对优势业务量狂飙突进,但银行之间的竞争已日渐激烈。   “今年我们的理财业务的市场份额增长了5个点。”一位国有大行相关人士说。该行2012年理财规模增长超过50%,2013年的工作计划仍然维持50%的高增速,但“内部心照不宣会超额完成任务”。   “不做财富管理将来就没饭吃。”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坦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速度超过预期,传统存贷利差的盈利方式失去了保障,发展中间业务是必然,而理财是其中最有前景的业务。   “财富管理”已经被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在内的十几家银行列为发展战略之一。此前交通银行的标识已悄然变化,名称下增加“你的财富管理银行” 一行小字。   在目前财富管理市场格局中,除了银行以外,券商的潜力最为明显。在周小明看来,过去,分业经营的监管格局,使得银行理财、信托等行业享受了制度红利。如今,对于中国证监会管制放松释放的资产管理新政,券商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2010年,受宏观调控影响,信贷规模控制严格,银行纷纷通过银信合作,将银行资金借用信托的渠道输送到实体经济,即银信合作,但是监管部门为控制规模,随即叫停。不过银行资金转而绕道券商,再通过信托的通道流入实体经济。如今券商政策管制再次松绑,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当前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相对初级的阶段,拥有客户和渠道便可占领市场。而券商有仅次于银行的网点布设,即券商营业部,这将成为其与银行抗衡的重要筹码。   资管时代来临   尽管竞争激烈,但市场远未饱和,各路金融机构混业竞争的角斗场足够广阔。得“资产管理”者可能获得后来居上的战略契机。   “就像一条宽阔的马路。”一位国有大行理财业务负责人形容国内理财业务市场前景时说,“路上跑的有奔驰、马自达,也有三轮和板车,甚至马车和黑摩的。但是依然畅行无阻,再多一些也不会堵车。”   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2年末,银行人民币理财存量达7.6万亿元,较之2011年末增长66%,占目前各类人民币存款额不到10%,潜力仍然巨大。   凭借垄断性的投资权限,截至2012年末,信托管理资产超过7万亿元。   2012年11月末保险理财产品规模达6.6万亿元,基金2.6万亿元,券商资管产品0.48万亿元。除此以外更有以万亿元规模计算的民间融资以及私募基金。   中国资产管理业务保守估计约有20万亿元的规模,其近两年的突飞猛进与宏观经济调控不无关系。   2011年至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有意压缩银行信贷规模以减轻4万亿元天量投资带来的后遗症。此间,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等银行监管指标趋严,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额度管控则直接限制银行信贷规模。前期纷纷上马的中长期贷款项目面临后续资金没有着落的窘境。   “包括银行理财、信托在内的诸多资金暗渠发挥了‘拼缝儿’的作用。”一位专注银行业研究的人士说,“在中国做长期投资,往往被调控政策打个措手不及,这类表外资金其实帮助平滑了实体经济的周期。”   强劲的资金需求以及庞大的居民存款增值需求,助推了国内资产管理业务在过去两年中异军突起。   除了中国特殊时期的经济金融需求,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爆炸式增长有着深刻的动因。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收入3000美元以上居民开始有财富管理的概念。目前中国人均收入已达4000余美元。花旗银行私人银行部在2012年初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财富东移的大趋势,与此相关的金融机构和服务将快速发展。加之国内利率管制尚未彻底打破,官方与市场利率之差,人为地制造了非银行体系金融机构的繁荣,居民存款追逐高收益且规模日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银行业也曾经历存款外流。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对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政策使得银行资金大量流出,大批小型银行破产。资金流入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主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   根据国信证券研究报告,美国基金证券规模占银行存款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00%变为2000年的500%,之后随着科技股泡沫破裂回调,但目前仍然维持300%的比例。   一枯一荣间,美国金融完成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市场的巨变。   公募基金、对冲基金、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等各路资产管理机构蓬勃发展,提供了股票、私募基金、债券、抗通胀型国债、存款等全谱系风险投资产品。   根据国信证券研究报告,目前中国证券基金规模与存款比例约为51%。   虽然资管业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中国的路径可能有别于发达市场。与美国自由金融市场不同的是,国内金融监管严格,受束缚的非银行机构吸引客户资金有限。银行在吸引客户以及提供相关金融产品方面仍然优势明显。其中银行理财业务因为较高且稳定的回报,以及与客户之间较强的黏性而异军突起。   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马续田曾对外表示,国外大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与表内资产规模基本为1∶1。以工行目前13万亿元的表内业务规模,其资产管理余额也应达13万亿元,而目前仅1万余亿元,空间巨大。   中国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也是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光大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张旭阳认为,大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价,最终标志着一个无风险或者低风险市场利率的诞生,且银行系理财填补了断层的风险谱系产品,在股票与国债、存款两大类之间提供了稳健的投资品。   目前中国资产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在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林国沣看来,乐观估计需要三年到五年才能有比较开放的产品市场,而监管部门放开的速度至关重要。   2012年6月,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参加中国基金业协会成立大会时发表《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财富管理行业》讲话,肯定了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对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收入分配的重大意义,称其尚处幼年期,仍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当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模式较为粗放、服务偏离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产品创新不足是最为明显的三个阶段性特点。   波士顿咨询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在撰写《2012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调研期间发现: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产品和快速消费品差别很大。在快速消费品领域,很小的一些公司都很注重客户调研;而财富管理行业基本没有客户调研,是监管给了什么牌照,看能做什么产品,然后再推向消费者。   市场有待细分   自2012年证监会放开基金子公司、券商等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资质,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由商业银行理财、证券公司理财、公司制或合伙制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理财产品和信托理财五类机构增至八类。   “看上去很美,实际上什么也不会做。”一位证券公司总经理在内部讲话中形容新拿到的资管牌照。除了对股票、债券略懂,其他资产的运作一概不通。他认为这是目前资产管理行业同质化竞争,竞相压低身价为银行当“通道”的根本原因。   东亚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认为,对于提供全产品线的大型金融机构,可以覆盖大部分市场,但小型机构,“必须发现自己的专长在哪里。”   在缺乏核心竞争力背景下,竞争者增多,业务的争夺屡屡打破底线。   “一方面是费率可以打到最低。”一位券商资管部业务人员说,“另外我们的业务部门很强势,别的机构不敢做的项目,我们也敢接。”其所指项目是从银行介绍来的类信贷项目。   他坦言,其机构内部的风控部门边缘化严重,不仅没有对运作项目的“一票否决权”,而且其日常意见只做“参考”。   无底线竞争不可持续已是行业共识。相关纠纷已经在业内爆发多起。   一位大型银行理财部负责人坦言,银行借道信托、券商投资类信贷资产,一般是资金和项目两头都是“自己掌握”,所以风控方面会特别小心,一些银行对项目的筛选不弱于信贷标准。但是也有零星情况是项目由对方提供,“出事多是此类合作”。   即使是以信托名义发行的产品,银行暗保等情况已是行业潜规则。由此导致的权责不清在项目无法兑付时频频曝光。   数月前,一款名为“2010年中诚-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的产品,被曝项目方涉嫌民间融资相关诉讼而面临兑付风险。   此款产品为中诚信托针对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发行,为期三年,募资金额高达30亿元。项目暴露兑付风险后,中诚信托曾与工商银行沟通,希望银行兜底。   据业内人士透露,针对此项目工商银行收取了高达4%的发行费,远远高出平均水平,说明银行并不是单纯地提供发行渠道那么简单。业内传言该项目即为工行山西分行的项目,只不过借道信托融资。   随后工行否认了这种说法。双方就谁来担责发生激烈争论,并由山西省政府出面调解。至2014年项目到期还有一年多时间,最终责任仍然悬而未决,多方都寄望于项目本身起死回生。   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分析此类案例认为,包括信托、券商以及PE等在内的诸多资产管理机构,投资和风险管理能力仍然薄弱。   他坦言,银行与此类机构合作,“一般非银行内部的项目不敢接”。这也是这些机构最终沦为银行通道,为一点微薄的通道费打破头的原因。   作为资管行业主体,商业银行虽拥有渠道和客户优势,其近年来的运作模式也表现出较大波动,长期存在资金运用不当的情况。包括个别大型银行在内的一些银行,主攻保本型理财产品,所募资金划入表内存款项,由资金部门统一调度,与其他行在业务规模上“一争高下”。   某国有大行理财业务部负责人认为,只有从银行战略上确定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性,才可能避免将该业务作为信贷和存款的附属品“走偏方向”,彻底告别业务发展短视引发的业务大起大落的结局。   光大银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张旭阳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理财业务吸引存款的能力下降;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理财资金满足信贷需求空间缩小,投资者也可以直接到市场上购买各种金融产品;理财业务纳入大资产管理的概念,基于对市场和宏观经济形式的判断,在投资组合能力中培养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各资产管理公司的竞争还处在初级阶段,业务创新也多为渠道创新,缺乏制度和技术创新下的真正产品创新。低级操作模式盛行并不利于非银行资产管理机构成长壮大。   中国资本市场发育尚浅,市场深度广度均不足。在利率管制的现实下,相关的信用产品无法实现差别定价,赚钱凭“出身”而不是比“技术”。   另外,相关对冲和做空机制缺乏,使得基金、券商等业绩大起大落。基于此生存的相关资产管理机构自然无太大的创新空间。   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机构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机制转变,挖深市场深度;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打通市场藩篱,由市场竞争来决定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事实上,诸多蓝海仍然存在。   国信证券2012年下半年研究报告指出,从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国内资管行业5%以下以及10%以上收益率产品已经充分竞争。   从客户来看,一年期8%-10%回报率的投资品供不应求,从产品形态上来看,债券型结构化产品以及对冲基金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举例,信托行业除了受人之托做理财之外,其他领域如股权、遗嘱、教育以及慈善管理可大有作为。现在信托公司没有兴趣做,还是“利润太高,日子太好过”。   随着大资产管理行业藩篱纷纷拆除,早早嗅到竞争气息的行业领先者已在谋变。   “信托应赶紧离开通道业务。”一位资产管理业资深人士称,“重点回到主动管理融资上来。”   2011年起,中信信托等行业领先者正在纷纷建立自己的直销队伍,摆脱银行渠道。   不少券商也在多方尝试。一位证券公司高管在年初的内部讲话中提到,随着多类牌照可以涉猎资产管理行业,该类业务已经实现了行业间的混业经营和竞争,接下来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觅食。最终核心竞争力是风险识别、定价、管理能力的比拼。   2012年底,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认为,未来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将迎来一个分工不断细化、客户不断细分、服务模式不断差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规范市场运行   规模在狂飙突进的同时,涉及多类金融机构的大资管行业在业务定位、市场纪律、运行规范等方面漏洞不断。   2011年风头颇劲的PE以及VC迎来了寒冬期,其与银行以及第三方之间的或明或暗的代销合作开始暴露问题。2012年12月终因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员工私售中鼎财富系列PE项目无法兑付引爆舆论。   根据此后相关方面披露,“中鼎”项目由银行员工违规私售规模超过亿元,运行一年有余资金流向不明,担保、托管等各个风控环节如同虚设。近日,该纠纷以投资者获赔本金不了了之,相关责任人处理情况未对外公布。   据业内人士透露,“华夏案”仅仅是资管大市场中的一个缩影,类似情况并不罕见,劣质甚至违规项目失败后,往往得不到市场和法律清算,行政部门紧急灭火是行业惯例。   收益率普遍高达10%-15%的信托产品在2012年鲜有无法兑付的案例,但事实上,多个已近失败的项目,是通过发行新信托接盘,即在不同信托公司间“击鼓传花”来实现 “刚性兑付”。   一位长期观察该行业的学者介绍,信托公司产品创新往往蕴含较大风险,而此类信托项目出事后屡屡被“善后处理”,这反而鼓励了不少冒险之举。   他举例,大量集合理财计划做结构化处理,个人投资者往往充当优先级,以撬动金融机构资金。但机构资金往往是信托公司“自己的钱”,只不过绕道某投资顾问公司,签署名义协议,违背了信托公司“受托理财”的正业。一旦市场出现波动,较大的损失就可能危及信托项目兑付。   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之间权责不清,动辄上升到“社会风险和稳定”的高度,倒逼决策者施以援手,这让监管者很是头痛。   与此同时,资产管理行业参与机构资质万千,其运行特点和规律已与银行主导时代大大不同,传统的监管和风险控制方式难以适应。   一位监管机构高层人士近期在小范围讨论会上坦言,对包括信托在内的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管中,其业务虽然实行备案制,但是对具体业务类型和资金投向都有严格控制。   “这样的管理压力越来越大。”2012年全年没有干别的事儿,将“所有信托项目来回捋了两遍”。   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认为,唯有扶正市场纪律,用法制手段解决一系列纠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银行理财业务为例,其制度架构颇多借鉴先进市场经验,执行原则监管,对业务细节并未做过细规定。但具体落实时却多有“灵活掌握”和行政干预,使得原则性监管大有水土不服的尴尬。   “戒除行政化干预需要勇气。” 一位国有大行理财业务部门负责人说,如此才能有利于资管市场的发育。但他同时表示,对短期内改变这种格局并不乐观,国内法制文化和投资者教育仍然路漫漫。他对华夏银行员工私售案责任追究模糊化处理甚感可惜,“行业缺少一个打明白官司的判例。”   急需改变的是“信息披露”现状。当前大部分资管业务未在阳光下运行,其间暗藏风险。   “城商行和农商行大多没有相应的管理系统和产品设计能力,往往通过购买其他银行理财产品等方式吸引客户,目的是‘冲存款’缓解存贷比压力,另外表外循环变相发放贷款突破额度管控。”一位国有大行理财业务人士介绍。   没有相应的理财管理系统,信息不透明,且往往提供给投资者固定的预期收益率,其间资金和项目如何匹配,收益如何划分多有暗箱操作。   2012年中,银监会就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资金投向、成本核算等方面重申标准,要求“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披露充分”,整顿理财资金操作。   但行业内人士坦言,银监会这些原则性要求早在2005年的理财管理办法中即有明确,但是各家银行并未落实。除了主观原因外,“系统落后无法对庞大的理财资金和产品进行有效管理”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据了解,目前国内除了工商银行等少数几家将理财业务作为战略性新业务,并开发独立系统,可以做到产品信息充分披露外,更多的银行并没有对此多下工夫。   目前在监管难以协调、各类财富管理业务“百花齐放”的格局下,各类产品法律关系和产品特点不尽相同,应该从消费者角度,建立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这方面美国的情况值得借鉴。凡是同一类运作机制的产品,实行注册制或备案制,产品设计透明,信息披露充分,以此达到保护消费者的目的。   让各方遗憾的是,从监管机构角度看,中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格局已经形成,却深深地打上了“一行三会”监管割裂的烙印,即“一行三会”各自成立相关的司局级部门。   混业监管新局   庞大的资产管理业务体量迅速膨胀,在业务层面实现了混业经营,但参与其中的各路机构资质千差万别。由于各行业监管标准的不统一,不同机构之间的“监管套利”行为渐盛。   近年来,银监会曾陆续提出20余项规范性政策,以规范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和信息披露等行为,但执行多有阻力。   当前,资产管理的诸多业务大多被业内标以创新标签。周小明认为,金融创新的核心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法律方面,创新是法律上交易者权利义务、责任在空间、时间上的重新组合,所以任何一种金融产品的创新是风险性、流动性、收益性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要变成有效的产品,而且通过法律确认;二是技术层面,尤其是标准化金融产品,要提升其流动性,变成交易体系,没有大的技术方面的配合也很难称之为创新。   真正的金融创新,需要大的金融制度变革为前提,但实践往往走在制度变革之前,当前,中国资产管理业便游走于制度边缘,由于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变革没能及时跟进,反而存在法律层面的漏洞和风险。   中国庞大的财富管理市场,明显带有规避现有监管的色彩,而“监管套利”的产生则是由于,同质业务因从业者不同且分属不同部门监管,所受监管标准不同。   具体分析来看,本来用信托制度来安排的集合产品是最有利于投资者保护的,但是券商资产管理、商业银行都可做集合产品,而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其发行的产品不能称之为信托。   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从制度、法律本身入手,统一同质业务的监管标准。   吴晓灵一直呼吁,要对资产管理行业实行统一的监管安排,并建议,按照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的方式规范财富管理市场,适时启动《证券法》和《信托法》的修改工作,扩大对证券的界定范围,规范信托经营行为。   据了解,目前《信托法》立法后评估工作已经展开,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信托法》司法解释工作也在推进中。因信托关系广泛存在于目前资产管理业务中,且被认为是目前相关业务中最优的法律关系,《信托法》的修订或从制度上为资产管理业务壮大铺路。   以券商、基金为代表的第二轮资产管理新势力的扩张,带有典型的监管竞争的色彩,由此带来的混业经营已经不可避免。周小明指出,综合经营不一定导致混业监管,在分业监管的格局下,加强监管协调和沟通是可行、可取之策。   中国前期分业监管的体系对金融稳健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如果没有专业化的分工及加强监管,中国金融业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但当金融混业趋势来临,就要强调功能监管,以产品的业务和性质来进行监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一位副所长认为,这一难题的协调,显然已不是“一行三会”所能完成的,需要达成更高层面的共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募基金高管任职资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