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乃数英雄 论成败么意思

是谁提出不以成败论英雄?
是谁提出不以成败论英雄?
09-12-09 &匿名提问
我也是打辩论的,强烈建议你不要照抄辩词,那样对你个人的逻辑思维辨正能力都没有好处的,当然我给你这个资料只是给你参考,祝你进步! 吴天(正方一辩):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河,虎势何雄哉”,东周列国詹何却说“见义勇为真汉子, 莫以成败论英雄。”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然而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以成败论英雄早已 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标准,而是作为一句俗语,一种价值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第一,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本身就有可取之处。尽管古人对此争论不休,但之所以千百年来还争论不休,不正从一个侧面说明它 有可取之处吗?我们今天看待这句话,并不是从这样一个简单地角度去看,而是要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务实态度,使其顺应时代的需要。 第二,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其可取性在于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英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人,也不是一枚英雄像章, 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墓碑。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的旗帜与国民的榜样。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因为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鼓励全社会学习英雄,追求成功。 蒋舸(反方一辩):古人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对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我们才能展开一场有意义的辩论。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辞典》 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英雄是指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 了就不是英雄。我方之所以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理由有二。第一,以全面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丰满鲜活的英雄,因此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 误的。一个具备了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能否取得外在功业上的成功,还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二,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片面 地夸大了功利的意义,如此一来,这本已功利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 郑子豪(正方二辩):我先指出对方同学犯的两个错误。第一,在逻辑上,“可取”我方是指有可取性,但不等同于照搬照抄,“不可取”在对方 是指毫不可取。对方必须论证这句话,无论在任何角度,任何层面,都不值得学习与接受。第二,对方把成败论英雄当成了一个具体的方法应用在现实 生活的实践当中,但对方请不要忘记,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 我们之所以提倡以成败论英雄,是基于这一价值观,在个人、国家,乃至社会三个层面都有其可取性。第一,在个人层面上,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 表现在他倡导成功,鼓励人们追求成功。第二,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也表现在他推动了国家发展,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追寻崇尚成功的同一个道理。 这个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可取性表现在可以塑造、创造成功,鼓励追求成功的社会价值观,成为社会潮流的一种价值取向,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导 方向。 袁丁(反方二辩):对方从一辩到二辩都告诉我们说,他们今天的观点只是要证明以成败论英雄是有可取之处。 其实,以成败论英雄最大的不可取之处,就是它论不出英雄来。 第一,从成功方面看,如果成功了就是英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战初期的希特勒不可不谓是个英雄,创建第三帝国,铁蹄横扫欧洲,可是,难 道你们同意他是英雄吗? 第二,从失败的方面看,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那荆轲、布鲁诺都不是英雄,但是他们真的不是英雄吗? 第三,把成败综合起来看,成败作为相对的概念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竞争之中,竞争一方的成,就意味着另一方的败。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 任何竞争的结果都是一方英雄,一方狗熊。按照对方同学的观点,以成败论英雄,其结果只能是假英雄大行其道,真英雄纷纷落马。 付欣(正方三辩):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的可取性。 第一,当我们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时,成功的含义就被扩大了。因为这时,成功还包含有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它不是简简 单单的个人目的的实现,还包括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第二,倡导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能够破旧立新,用一种更加公平、客观的观念去评价人。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所提倡的是一种更加客观、 公正的观念。我们说英雄不怕出身低,不看出身,看什么?看成功,看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从传统的眼光看,有些人永远也成不了英雄,但是他只要 追求成功,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的可取性还体现在它对于失败者特殊的意义。吴作栋总理说:“我们的社会应该给失败者一个再次成功的机会。” 我想请问在坐的各位,谁没有尝到过失败的滋味?但是因为这样,我们就放弃追求成功了吗?追求成功的价值观正是让我们不要唾弃失败者,而是要鼓 励他继续追求成功。 余磊(反方三辩):首先看一下对方同学的逻辑,对方同学说,今天他们只要举出一点点的可取之处,他们就等于可取,而我方举出再多的不可取 之处,也不叫做不可取,这是不是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如果对方同学今天一定要我方说,有没有一点点的可取之处,我说有,在哪 里?这就可以让大家认识到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的危害是多么大。 再来看看对方同学的论证方式。对方同学的论证有两条。首先,如果没有成功就是不成功,因此就应该以成败来论英雄。让我们想一下,如果英雄 不吃饭的话,英雄就要变成鬼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以饭量来论英雄,看谁吃得多,谁就是英雄呢?对方同学还告诉大家,要追求成功,鼓励成功。但 是,鼓励成功、追求成功就意味着要用成败来论英雄吗? 其实,今天对方同学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他们对审题没有清楚。什么叫做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说一个人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便不是英雄。那么让 我们想一下,许多英雄身上有成功的影子,我们不反对,但是,哪个普通、平凡人的身上又没有一点点的成功呢?如果英雄和平凡人都有成功,仅以成 功如何论出英雄? 交锋 正方:对方辩友只将以成败论英雄看做是一种衡量英雄的标准,可是没有看到他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 反方:我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们鼓励成功,但是也要看人们怎么 样去追求成功,恰恰是以成败论英雄,往往就是导致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 郑子豪:请问对方辩友,以成败论英雄是否鼓励成功? 周玄毅: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要鼓励成功,但是我们不能鼓励不择手段的成功。所以我们不能鼓励以成败论英雄。我想请问你一个逻辑上的问题。 请问成功到底是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付欣:为什么对方辩友只是看到不择手段的成功呢?我们倡导时难道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吗? 余磊:不是我方要看到不择手段的成功,问题在于以成败论英雄的幌子下,有多少人去不择手段地获取成功呢?请对方同学回答我方四辩的问题。 吴天:难道对方辩友因为今天经济的发展可能带来环境破坏,就说经济发展不可取吗?难道我们今天没有其他价值观去制约吗? 袁丁:对方同学类比不当,你怎么知道,以成败论英雄是经济发展而不是破坏环境呢?对方同学还是没有回答我方四辩的问题。我再问一个具体的 问题,“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都没有成功,请问夸父和精卫是不是英雄? 陈晓欢:其实今天错解题意的是对方辩友,他们只将以成败论英雄看做是一种衡量英雄的标准,可是没有看到他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请问鼓 励成功到底哪里不可取? 蒋舸:我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们鼓励成功,但是也要看人们怎么样去追求成功,恰恰是以成败论英雄,往往就是导致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刚 才您没有回答,成功到底是成为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再请问您一个反面的问题,失败是成为非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呢? 郑子豪:我们的社会并不是只有单一的价值观,在多元并存的价值观中能够相互制约。我们的社会也倡导道德,我们也追求真善美。 余磊:原来对方同学说,以成败论英雄是一个正确价值观的一部分。英雄是可取的,可是让我们想一下,轮胎还是汽车的一部分,坐在汽车上是可 取的,大家坐在轮胎上,可取还是不可取呢? 付欣:对方辩友说得好,你们确实看到了负面效应。但是我们现在谈的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为什么在提倡社会价值观的时候,不能取其精华,弃 其糟粕,难道我们的社会会提倡功利主义吗? 袁丁:按照对方同学的说法,今天的辩题应该改成“以成败的精华论英雄才是可取的”。请对方同学不要混淆论题。对方同学对于充分与必要的条 件一次都没有回答,请您告诉我,究竟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是不是没有关系呢? 吴天:这到底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我们不用看。因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以成败论英雄,是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为什么不可 取?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 蒋舸:这个问题,我想我方二、三、四辩,包括我,都已经回答得很清楚了。逻辑问题您不解释,再请问一个具体的问题。岳飞的理想是直捣黄龙, 与诸君痛饮,这个理想最终失败了,为什么他还仍然是青史留名的大英雄呢? 总结 ■正方: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是可取的,是因为首先它符合人的本性,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而成功则是对这种意义最好的诠释之一。 ■反方: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有卓越之处,也有凡人的弱点,而成败不过是一时一事的结果。 周玄毅(反方四辩):今天我们一开始想谈逻辑问题。对方辩友说以成败论英雄怎么会只是一个逻辑问题呢?我方谈事实判断,对方同学说,以成 败论英雄怎么会只是一个事实判断呢?那么我真不知道,我们今天该谈什么好了。 的确,我们很理解,对方辩友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要在成功之中看出英雄的本色所在,这一点我们从不否认。但是当我们真正理论英雄的时 候,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成功时和失败时我们都说关 羽是一个英雄呢?这恰恰说明,英雄本色超越了成败而存在。 今天,我方一辩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有卓越之处,也有凡人的弱点,而成败不过是一时一事的结果。决定成败结果的 因素有很多,既有英雄本人的主观努力,也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时、地利、人和等等的客观因素。方寸之地,如何容得下东海蛟龙,成败之尺又 如何评判得出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呢? 然而,当成败成为评判英雄的尺度时,英雄身上那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就会被我们淡忘了。当成功成为衡量英雄的标准时,手段就变得无关紧要。于 是,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而高尚只能作为高尚者的墓志铭。如此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英雄观对于当今这个功利理性膨胀,人文精神衰微的现实 社会来说,到底是会纯化我们的道德,还是会泯灭我们的良知,这不是一目了然吗? 陈晓欢(正方四辩):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什么?因为大家体现的正是一种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然而今天对 方辩友看英雄,是只看事实,不看价值,他们要论证的是一个不可取性,也就是说无论从事实角度还是价值角度来看,以成败论英雄都是不可取,可是 今天对方辩友不但没有论证不可取性,还一度陷入一个事实判断的泥潭不能自拔。 以成败论英雄,作为一种事实判断是否正确和他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否可取?根本是两码事,即使是单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看,以成败论英雄也并 不是不可取的。 今天我方认为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是可取的,是因为首先它符合人的本性,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而成功则是对这种意义最好的诠释之一,没 有人不渴求突破,没有人不希望成功,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向往。 其次,以成败论英雄,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失败的教训固然可贵,可是进步还是要*成功来达至,一个社会绝不是由一群失败者来建设的,社会的 进步是由无数人的成功累积起来。 再次,以成败论英雄,有利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游离于社会价值之外,就可能沦为一己私利,而缺少了个人价值的社会价值也 只是徒有虚名。 新的时代,赋予了成败新的内涵,新的世纪给予了一种新的使命,只有追求成功的英雄,才是一个时代的强者,只有藐视失败的英雄,才是一个民 族的脊梁。 (辩词有删节) 评委亮分 徐庭芳(评委代表): 正方的战略主轴是这样的,那就是成败之后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取向是可取的,这种开宗明义,给正方一个很宽阔的空间。反方也不甘示弱,他们的 立论是达到了就是成功,有崇高的气概就是英雄,这种定义把正方的那宽松的定义缩小了。 今天的辩题是成败,正方强调的是成败背后的精神价值取向,重点、关键点是在成败二字,反方是以崇高的气度为英雄的定义标准,重点是在英雄。 如果正方敢于正视关键中的一个矛盾,那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辩论或许精彩的程度会更上一层楼。就在双方都各有建树的时候,反方突然间异军 突起,因为正方用一个论点,反方必须证明完全不可取,正方只要证明一点可取就可以了。反方说,这样的一种论点其实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 姓点灯”,这样的反攻方式不但一针见血,几乎接近于见血封喉。评委判定:反方胜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是汉高祖时代白登之围发生后的一位刘姓宗室女儿,没有留下具体的姓名和出生.但是是以皇帝嫡生公主的身份出嫁匈奴的冒顿单于的.
公主和亲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由来已久,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个诸侯国之间就常用和亲来相互结好或制衡。在以后的大一统朝代,也不断有公主和亲,她们受命远嫁到塞外不同的边陲,走的是同一条艰辛的不归路。      前200年,匈奴屡犯边境,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在白登之役大败而归,建朝不久的大汉陷入了极惨淡的境地,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娄敬建议把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以熄战火,刘邦采用了这个建议,当然把自己的女儿豁出去是舍不得的,他选了一个宗室女孩封为公主,嫁给了单于冒顿,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和蕃”远嫁的公主,她没有留下名字,史上也没有留下她远嫁后的记载。      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时的西汉虽然已经是一个能发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音的庞大帝国,但仍然采用和亲政策来维护边境的安宁。   经过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此时以远离了漠北,可余威仍在,汉武帝用怀柔兼武力的办法积极打通西域各国,联合夹击匈奴,当时西域比较强盛的国家乌孙国就是主要的争取对象。   元封六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达的女儿细君封为公主,远嫁乌孙国王昆莫。昆莫的孙子年纪比细君还大,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不得不来到荒凉的漠北,嫁给这么个老眼昏花的丈夫,心中该是怎样的悲苦。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昆莫年老,言语不通,公主悲,乃自作歌” 这就是传世的《悲秋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诗传到汉庭,汉武帝亦是感慨不已,他派特使带上珍贵的礼物去慰问细君,但细君思乡的愁苦怎能是用珠宝黄金就能填补的呢!   细君远嫁的第二年昆莫就死了,他的孙子岑陬即位,按西域收婚风俗,他也将继承祖父的妻妾,包括细君公主,这和大汉的儒家礼教相悖,细君上书武帝陈情,汉武帝劝她以国家利益为重,入乡随俗。细君只好嫁给了岑陬,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因为产后失调加之长年的心情抑郁,细君不久就病死了,死时才二十五岁。      岑陬又向汉廷求婚,汉武帝就把楚王刘戊的女儿解忧公主嫁给了他,史载解忧公主人如其名,个性宽容而爽朗。两年后,岑陬死了,解忧依照风俗嫁给了他的弟弟翁归靡,翁归靡和解忧公主两人的感情很好,还生了三个王子。对解忧的感情使翁归靡也对大汉无比信赖,冷落一直拉拢他的匈奴单于,恼怒的匈奴单于在汉宣帝本始三年发兵征讨乌孙国,翁归靡和解忧一边亲自督战,一边派使节驿马不停地去汉廷请来重兵助战。   匈奴单于在这场战役中共损失了四万多人,七十多万马匹,元气大伤。自此大汉北方边境保持了很长时期的稳定局面。   可惜翁归靡死后即位的泥靡,是岑陬和一位匈奴王妃生的儿子,他倾向匈奴,且施政残暴,被国人称为狂王,乌孙国自此陷入了动荡的局面,解忧公主照例不得不忍辱含悲地嫁给他,并且和他生了一个儿子。   转眼又过去很多年,解忧公主自汉武帝太初年间嫁到西域塞外这片冰冷的土地,到汉宣帝甘露初年已经有五十多年了,历朝四代,三度嫁人,受尽了辛酸与委屈。她情词哀切地给汉宣帝上书表示了想叶落归根的心意,汉宣帝亦为之动容,派人把解忧及两个孙子她接回长安,并赐以宅田侍婢,解忧公主总算善得其终了。        汉代似乎是英雄与美人的故事流传最多的朝代,而英雄的血和美人的泪大多洒在西域。汉代一共有十三位公主和亲远嫁,除了解忧公主终于在晚年得以还乡,其余都默默无闻地作为政治牺牲品,在边疆塞外的孤寒里倍受煎熬,终了一生。      相对汉代的以和亲结好,唐代的和亲有一种宣展大国风范的赐婚的意味,但无论如何,去和亲的公主都是身不由己的政治棋子。 从新、旧《唐书》中摘录她们的芳名   太宗朝      640年,弘化公主嫁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宗室女)   641年,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宗室女)      高宗朝      664年,金城县主嫁吐谷浑王子苏度摸末(会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   664年,金明县主嫁吐谷浑王子闼卢摸末      中宗朝      709年,金城公主嫁吐蕃赞普迟德松赞(雍王李守礼女)      玄宗朝      715年,固安公主嫁奚王李大(酉甫)(宗室出女辛氏)   717年,永乐公主嫁契丹首领李失活(东平王外孙女杨氏)   722年,燕郡公主嫁契丹王李郁于(宗室出女慕容氏)   726年,东华公主嫁契丹王李邵固(玄宗侄甥女陈氏)   726年,东光公主嫁奚王李鲁苏(成安公主女韦氏)   744年,和义公主嫁宁远国王阿悉烂达干(宗室女)   745年,静乐公主嫁契丹王李怀秀(玄宗外孙女独孤氏)   745年,宜芳公主嫁奚王李延宠(玄宗甥女杨氏)      肃宗朝      756年,仆固怀恩女嫁回纥可汗少子(后为英义可汗)   758年,宁国公主嫁回纥英武威远可汗(肃宗幼女)   758年,小宁国公主陪嫁回纥英武可汗,后嫁英义可汗(荣王李琬女)      代宗朝      769年,崇徽公主嫁回纥可汗(仆固怀恩女)      德宗朝      787年,咸安公主嫁回纥长寿天亲可汗(德宗女)      穆宗朝      821年,太和公主嫁回纥崇德可汗(宪宗女) 第一位执行和亲外交的唐朝公主,是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即文成公主入藏的头一年,嫁给吐谷浑末代国王诺曷钵的弘化公主。由淮阳王李道明以左骁卫大将军衔,与右武卫将军慕容宝持节护送于吐谷浑。即使只是出嫁旁系宗亲,礼仪也十分隆重。大概还想借此蒙混过关,让人家以为做的是天可汗唐太宗的真女婿。不料李道明一不留神,竟泄漏了&国家机密&:弘化公主并非皇帝的亲生女。      因这起严重的外交事件,李道明被革除王位,降职为郓州刺史。唐立国之初,一度大封宗室,亲王到处都是,不稀罕。太宗即位,采纳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之议,将大批宗室降爵为郡公,仅少数有功者(主要是战功)封王。而至李世民族兄弟辈而能继续王位者,只剩下河间王李孝恭、江夏王李道宗等了了几位。李道明原不过武都郡公,自己倒没什么战功,是他哥哥淮阳王李道玄十九岁战死沙场,因袭其位。弘化公主出嫁时才十七岁,三十岁那年,立国三百五十年的吐谷浑为吐蕃所灭,诺曷钵及其残部被唐高宗内徙至甘肃安置。吐谷浑故国所在地青海,自此成为吐蕃(大西藏)的一部分。   即使为人传颂留下美名的文成公主,出嫁后的日子也是寂寞时候居多。她的丈夫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娶她的时候虽然不过二十五岁,却已经有了三位藏族妻子芒妃墀嘉、象雄妃勒托曼、木雅茹央妃嘉姆措,以及一位尼泊尔妻子墀尊公主。   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娶得最迟的一位,从私人感情来看,也是排名最后的一位。虽然松赞干布对她的美貌赞叹不已、对她雄厚的娘家背景也十分看重,但是能够给她的也不过是最大限度的物质满足而已。直接影响夫妻关系的小节:生活习惯的各个方面实在都差得太远了,哪有共同语言可找?在这方面,文成公主不但没法跟三位藏族后妃相比,就连墀尊公主都比她有优势:好歹尼泊尔也是喜马拉雅山一脉相传的。   更何况,松赞干布迎娶墀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巩固国家关系,而且更重要的原因,他希望能够得到释迦牟尼的八岁及十二岁两尊等身像。同时他也需要唐王朝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这也列在了他和亲的请求之中——果然,墀尊公主从尼泊尔、文成公主从大唐王朝,把他想要的佛像都带了给他。   与其说松赞干布娶的是妻子,不如说是藏地得到了两位文化交流的使者。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十年婚姻,没有生育过一男半女,可见她的婚姻生活虽然富贵已极,却也是寂寞已极。      金城公主是第二位嫁入吐蕃的公主,她是废太子李贤的孙女,唐中宗把她自幼留在宫中,而且非常疼爱,吐蕃赞普向唐中宗求娶金城公主,中宗犹豫了一番还是答应了。《旧唐书.吐蕃传》里记载,景龙三年正月,唐中宗亲临始平,为公主设宴送别,宴席中,中宗对吐蕃使节悉猎亲自托付年幼的公主,话未说完,可能是想起惨死的哥哥,悲从中来,竟掩面抽泣,不能自禁。   金城公主怆然拜别了中宗与故里,泪水不干地沿着六十年前文成公主走过的路入藏,自此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 玄宗一朝,和亲最多,主要对象是唐帝国东北面的两个小国,--契丹与奚。只有一位宗室女和义公主,嫁给宁远国王阿悉烂达干。宁远原国名大宛,或曰拔汗那、破洛那、沛汗等等,在今日乌孜别克境内,属邑大小七十余城。阿悉烂达干这个译名太不好了,仿佛是说一个&烂仔&。      契丹与奚,在唐与突厥两个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时叛时服总是难免,所以要不断地和亲。三十年当中,一共有四位公主嫁给契丹王,三位公主嫁给奚王。她们是嫁奚王李大(酉甫)的固安公主,嫁契丹首领李失活的永乐公主,嫁契丹王李郁于的燕郡公主,嫁契丹王李邵固的东华公主,嫁奚王李鲁苏的东光公主,嫁契丹王李怀秀的静乐公主,嫁奚王李延宠的宜芳公主。七位公主都不是宗亲,只是外姓公主,如前面所说,不过是公主的女儿,或王亲的外孙女。为什么以外姓公主相嫁?因为这两个小国的国王皆已被唐王朝赐姓为李,名义上已是皇室&宗亲&,自然不好再以宗女妻配。就这样一种亲上加亲的关系,结果却很不美妙。公元745年,唐玄宗把自己的一个外孙女、一个侄甥女嫁给这两个小国的国王,没想到才半年,他们就一同把两位公主给杀了,相约起兵反唐。很多年以后,奚渐渐沦为契丹的附庸,而契丹终于发展成为威胁中原王朝的一个大国,在五代及北宋时竟然扮演了一个历史上的重要角色,此是后话。 肃宗的幼女宁国公主,下嫁回纥英武威远(田比)伽阙可汗。这回也不叫人家&烂仔&了,给送了个这么威风的名称。护送公主去回纥的是汉中郡王摄御史大夫李(王禹),他见了可汗,不拜。      可汗问:&见了国君,礼无不拜。&      李(王禹)答:&天子顾可汗有功,以爱女结好。比中国与夷狄婚,皆宗室子。今宁国乃帝玉女,有德容,万里来降,应当以天子女婿礼见的是可汗,怎能坐着接受诏书?&      可汗惭,于是起身拜受。第二天,尊公主为可敦(王后)。      这是《唐书》中记载的一则和亲小片断,说明中国怎样将值得夸耀于世的&礼仪&,连同和亲外交传播到&化外之邦&,终于以礼仪折服了夷俗。李(王禹)是睿宗长子所生,肃宗的堂兄,精于音乐,可以听出乐工是躺着吹笛,比&曲有误,周郎顾&更胜一筹。礼乐在古代是相通的,派他出使回纥,果然扳回了一点脸面。这宁国公主也到底是帝女,有性格。出嫁时肃宗到咸阳给她饯行,反复慰勉,倒是公主流着泪对父皇说:&国方多事,死不恨。&第二年,英武威远就死了,回纥人要按国俗将公主殉葬,她却不肯了:&中国人死了丈夫,顶多丧期三年。回纥万里结婚,本应该向慕中国。我不可以殉葬。&回纥人只好作罢。不过她还是割破了脸哭丧,以从当地风俗。不久她回到唐朝,改封萧国公主,又先后两次嫁人。      当初随宁国公主陪嫁到回纥去的,还有一位唐宗室女,回纥人称之为&少宁国公主&,又作&小宁国公主&。她父亲是荣王李琬,玄宗的第六子。英武威远可汗娶了一对堂姐妹,她一个人却又嫁了父子两人。英武死后,次子移地健即位为英义建功可汗,再娶小宁国公主,并使生二子。无论如何,为了求助于回纥,唐肃宗竟一反成例,让亲生女儿与兄弟的女儿同时去嫁给一位行将就木的老头,其迫于无奈的窘态与苦涩,已不是说服其可汗行&子婿之礼&可以掩饰得了的了。      英义建功可汗在他父亲娶大小二位宁国公主的同时,跟着娶了一位唐朝大将仆固怀恩之女,也可算作和亲外交的一部分。这位将军之女与唐宗室并无血缘关系,而那时他也只是可汉的次子,后来太子获罪死,才由他继承汗位。既当上可汗,将军之女也就做了可敦。小宁国公主以皇帝的亲孙女,反倒位居其下当一名妃子。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仆固怀恩在平安史之乱中建功殊伟,仅次于中兴名将郭子仪,为极少数以外姓封王者之一。他性格刚烈,恨朝中谗言诋毁,竟索性联络吐蕃、回纥起兵二十万反唐,不料举事不久即暴病身亡。在《新唐书》中,他名列《叛臣传》之首,但对他多有褒辞,为其被迫反叛开脱。也幸好他女儿为回纥可敦,经两国交涉,唐王朝竟完全赦免仆固家族。公元769年,代宗更册封仆固怀恩最小的女儿为崇徽公主,嫁给这位英义建功可汗。      一人娶这么多唐朝的公主,反而更看不起&天可汗之国&。公元779年,英义建功可汗欲大举犯唐,为其堂兄顿莫贺达干劝阻不听所杀,自立为可汗。这就是武义成功可汗,又称长寿天亲可汗。他不但杀了英义,还将英义与小宁国公主所生二子都杀了。公元787年,德宗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他做可敦,是为咸安公主。第二年,应其要求,将回纥译名更改为回鹘。      咸安公主在回鹘生活了二十一年,直至病逝,创造了历嫁祖孙三代、两姓、四位可汗的和亲记录,一举超过汉公主解忧和隋义成公主。长寿天亲可汗死,改嫁其子忠贞可汗;忠贞被其弟毒死,再嫁其幼子奉诚可汗;奉诚死,其相骨咄禄继任,是为怀信可汗,又嫁怀信。在唐代和亲的公主中,可以说她是最为成功的一个,自始至终都在和亲,而她本人能保持&咸安&。咸安公主时期,回鹘与唐朝打交道减少,改向西方经略,国势一度达到鼎盛。      公元821年,回鹘保义可汗请婚,唐穆宗许以亲妹妹、宪宗之女永安公主嫁之。尚未成行,保义可汗就死了,永安公主留在唐土,出家做了道士。穆宗的另一妹妹太和公主,则于同年嫁给保义可汗的儿子、崇德可汗。这是唐代最后一位和亲的公主,唐回两国边贸自此重新活跃,只是好景不长。一是公主嫁过去才三年,崇德可汗也死了。二是回鹘在战争中先败于吐蕃,公元840年又大败于其西北部族黠戛斯,盛极一时的回鹘汗国竟然转瞬崩溃。黠戛斯自认是汉将李陵之后,与李氏唐室本为一家,遂派人送太和公主归唐,中途为回鹘残部乌介可汗所劫,企图奉公主南徙至唐朝边境重振河山。这时唐帝国见其衰败若此,便再也不将一度不可一世的回鹘放在眼里,果断出兵予以痛击,抢回公主,一吐咽了将近百年的恶气。乌介可汗不曾料到和亲了这么多年的岳家,竟会从背后给自己来这么一刀,仓惶中率三千人逃走,后为部下所杀,回鹘亡国,众部族离散。唐回两国恩怨,终于了断。      太和公主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国,悲喜交集,尤其见到宗亲故旧,说起国外所经历的周折、磨难及思乡之痛,欷嘘流涕。唐王朝以极为隆重的礼仪恭候公主来归,在京百官班迎再拜。并进封为定安长公主,以感谢她为国家作出的贡献。而那些未被远嫁他乡执行和亲的她的姐姐妹妹们,在京中养尊处优惯了,有七位公主见她回来享有那么高的荣誉,竟拒不出迎,激起武宗皇帝愤怒,差夺了她们的封绢(公主食俸)以赎罪。      太和公主以后,唐代还有没有过和亲之议?有是有的,只是未能实行。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1961年中华书局),记公元883年(唐中和三年)十月事:&以宗女为安化长公主,妻南诏王。&这位南诏王,是南诏国第十二世国王隆舜。查《中国历史大辞典》(2000年上海辞书)&隆舜&条,亦有&中和三年(883),唐以宗室女安化长公主妻之&之句。其实这两种重要的工具书都说错了。安化长公主只是许婚,并未成婚。      对南诏和亲议由来已久,朝中重臣赞同反对各执一词,故好几年未能决。公元880年,镇守西南边陲的地方节度使再申和亲议,唐僖宗被劝说不过,同意以宗室女为安化长公主许婚。南诏王隆舜见求了多年才有结果,十分高兴、慎重,当即派三位宰相前来迎接公主。而最先提出和亲的唐前西川节度使高骈从扬州上书僖宗,说这三人都是南诏重要谋臣,最好将他们毒死,&蛮可图也&。于是三位南诏宰相被毒死。第二年,南诏又遣使臣来迎公主,还带来一百多床珍异毡毯进献。僖宗找了个托词,说是正为公主准备嫁妆,把他们打发掉了。过了两年,南诏不屈不挠再遣使来迎,僖宗大概也不好意思再推托,只好约定礼使、副使及婚使,择日送公主南下和亲。这一年正是中和三年,即公元883年。《新唐书·南蛮传》的记载是,&未行,而黄巢平,帝东还,乃归其使。&最终还是让他们空手而返。 唐以后的和亲外交,大不如以前。只有辽朝(契丹)的四位公主嫁与西夏国王,阵容还算可观。宋朝对辽、对夏、对金、对元的邦交,只说&和议&,不说&和亲&,盖将和与亲分开来谈。和固然可以和,亲则没法子再亲了,宋朝公主没一个外嫁的。而西夏与金朝在蒙古大军围城之时,都曾献公主以求和,这已经不是婚嫁了。与宋恰恰相反,亲固然可以亲,和则未必能求到真正的和。      元朝有三位公主嫁给高丽国王,包括世祖忽必烈的一位亲生女儿。高丽虽沦为蒙元藩属,毕竟没有彻底亡国,还能独获元廷如此亲睐,实在是一个奇迹。明清两代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密切,明常向朝鲜索取美女以充后宫,老了又将她们送还朝鲜。清末袁世凯出任朝鲜监国,掌握重兵,平乱御倭,李熙王朝一次赠给美姬四人,其中一位还是李氏内戚,亦即&宗室出女&。除一人早死,其余三人分别成为后来贵为民国大总统的袁氏的第二、三、四房如夫人。 还有一个大义公主,是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号千金公主,有诗才。周大象二年(580),千金公主出嫁突厥沙钵略可汗。出嫁后不久,因为周静帝年幼,执掌朝政的大臣杨坚,乘机篡位。以“禅让”的形式,建立隋朝,取代北周。      由于突厥在北方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杨坚对这位前朝的公主,表面上恩惠有加,内心却难以信任。大业九年(589),隋攻灭南方的陈,隋文帝将陈后主宫中的一架屏风赐给大义公主。这本是表示恩惠的手段,但大义公主从屏风上的绘画,联想到陈的覆灭,又联想到北周王朝和个人的命运,写下一首《书屏风诗》: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廷。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隋文帝得知后,大为恼怒。当时沙钵略可汗已死,其自雍虞闾在位,号称都蓝可汗;另一子染干号称突利可汗,分据北方。突利可汗为了加强自己在突厥中的势力,向隋求婚,文帝派人告诉他:“杀了大义公主,方能许婚。”突利可汗便向都蓝可汗进谗,唆使他杀了大义公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英雄论成败是什么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