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与挤出效应。这个图哪个部分是挤出的,

四万亿投资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不知道是谁的演讲吹捧四万亿)【经济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6,872贴子:
四万亿投资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不知道是谁的演讲吹捧四万亿)
开场白:大家应该不会忘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全国性特大洪灾,即使在这两重打击面前,中国还是保持了7.8 %的较快经济增长。这当中就有政府将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到1万多亿元的功劳。这一措施明显带动了国内钢铁、水泥等建筑物质的市场需求,为经济正常运转提供了良好契机,而这一带动的背后就是投资的乘数效应的作用。同样的,2009年政府实施了4万亿投资, 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8.7%,实现保八成功,我们可以猜想,这背后也应该有乘数效应的作用。所以今天我们来具体谈谈4万亿投资的乘数效应和对民间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一、什么是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一、从民生工程看四万亿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民生工程大部分是投资于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那么今天就主要从投资对农民增收方面来看乘数效应。在此之前,向同学们回顾一下: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MPS+MPC=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和是1)政府投资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即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设K为乘数,△G为政府增加的财政支出,,则乘数效应(总量) B= K•△G。票面金额*月贴息率/30*贴息天数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G的国民收入。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MPS+MPC=1表明: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化,与边际储蓄倾向呈反方向变化。因此,政府财政投资作为一种基础性投入,一方面可以吸引金融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农业;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并通过农民消费刺激需求,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政府有500 亿元财政支出,运用这笔资金作为向农村投资的贷款贴息(国家为扶持某行业,对该行业的贷款实行利息补贴),以年利5 %计算,可带动10000 亿元的资金投向农村(贴息计算:贴息=面额* 5%/365*365)。假设其中的40 %转化为农民的劳务收入,就会有1 亿的农村劳动力一年增加4000 元的货币收入,不仅农村和农民从这10000 亿元的农村投资中获益,城镇人口也会随着农民消费的流动而增加收益,政府同样也会在社会财富的增长中,获得比500 亿元贴息多得多的财政收入。(假设, 4万亿中的1000亿作为农村贷款贴息,可带来的资金可高达20000亿。同理,用40%转化,农民的收入将增加8000元。可支配收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变大,乘数变大,当政府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多时,乘数效应B会因为乘数K的增大和政府投资额支出△G的变大而加倍增长,这是相当可观的。年利率
带动资金5%
1000亿(1.76万亿当中)
20000亿分享到新浪微博2、从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看乘数效应。无论是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当中的那一块项目,一个项目的建设必然会刺激为该项目提供原料或半成品的产业或行业的发展。从与重大基础设施相关联的行业来看,有能源,建材,钢铁,机电,建筑,公共服务,其他服务业等,这些高投人型的国家基础建设项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效应。不妨设K 为基础交通投资的效应乘数,B为基础交通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乘数贡献效应,I为政府对项目的投资额。
B= K*I年份
投资(亿元)
创造效应(亿元)
1.24 看实例分析:《人民日报日铁路拉动经济增长》一文指出“ 过去4年, 铁路建设投资完成2177亿元,直接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达2698亿,相当于这里的K=1.24.虽说不同的国内环境,不同的经济时期,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对国家的乘数效应是不同的,但是可以进行以此类比:
经济学硕士:10大类在职研究生热门专业~金融/经济/人力/财务等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可~直博出国留学评职称~可申请免试入学.
四万亿投资中有23%,即0.92万亿的投资基础设施。就算是只按照2002年K=1.24 来计算,未来四年的乘数效应都可达:0.92*1.24= 1.1408 (万亿),需要弄清楚的是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构成中的土建工程如线路,车站等占总投资的比重较高超过50%,相对而言, 土建工程对的增值效应不如机械和电气设备, 因为后者因技术构成的复杂性, 产业链往往更长。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土建费用一般在30%-40%而车辆,供电,信号,通讯,环控等相关费用包括车辆检修基地超过40%。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技术性投资项目对GDP的贡献率应高于铁路土建工程。铁路当中况且会因为项目工程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贡献效应,那么其他基础工程项目呢?因此上述类比中只采用铁路的作为基础设施的项目进行计算估计,明显是低估了其投资乘数,从而低估了乘数效应带来的更大的贡献效果。那么这样推论的话,就是说0.92万亿的投资所带来的乘数效应应该远远大于1.1408万亿。(而须知0.92万亿是指全部的四万亿中基础设施投资的23%)3、从公共支出看乘数效应。1998年的政府投资一万亿元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1万亿元投资用来购买生产物资,会形成社会需求的第一次扩张,同时这1万亿元的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等形式流入生产要素者手中,使居民收入增加1万亿元。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也会增加。假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那么居民会将1万亿元中的80%用来购买消费品,这又相当于用8000亿元购买生产这些消费品的生产物资,结果又将以各种生产要素收入的形式使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增加8000亿元,并形成社会需求的第二次增加……如此类推下去,1万亿元的公共支出实际上会产生5万亿元的社会总需求(按照公共支出乘数效应的公式计算)。同理:我们猜想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同样为0.8,政府投资0.12万亿(四万亿中0.3%),那么:——效果同样十分可观。边际消费倾向
实际GDP的变动
乘数效应0.8
0.12万亿(四万亿当中)
0.6万亿其实政府四万亿投资不仅有上面三部分,还有汶川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的14%(0.56万亿)和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的 16%(0.64万亿),但是从四万亿投资中的大头民生工程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从小部分公共支出投资中的分析可知四万亿投资真的可以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回报。4万亿的投资,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的回报?据估算,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在未来数年总共带来6万亿以上的GDP,相当于2007年广东、上海、浙江三省市GDP的总和。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这种乘数效应,一方面,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必须着力于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大的项目;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扩大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易导致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抵消作用。那么4万亿如此巨大的投资,会不会导致民资的萎缩,造成实际的经济拉动效果打折? 三、什么是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或参考书本财政政策那一章中的对于举出效应的分析,中文版P384,从短期和长期来分析。)当政府增加投资N时,乘数效应会使总需求的增加大于N.但是,乘数效应的大小可能收到限制,因为政府投资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了私人投资的增加,大量通过国债刺激经济,在一定程度减少民间资金的供给,挤出了私人投资。所以挤出效应产生了。 根据发改委资料显示,四万亿中央出资是1.18万亿,其余近3万亿要靠拉动民间投资实现。经济形势好时,政府一元投资,可以拉动5-8元民间投资,现在能否拉动3元尚是个问题。为了衡量我国财政支出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下面建立以下投资函数来探讨:
It=α0+α1Yt+α2rt在实证中,Y代表总收入,以GDP 来表示。I 代表民间投资,从统计数据来看,民间投资等于总投资减去政府投资,由于政府投资缺乏直接的统计数据,我们用国家预算内投资来代替政府投资。r 代表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其计量原始数据均来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中国金融年鉴2008》。投资回归结果如表2。因此投资函数为:I=- .4121Y- 293.64r。从中可以看出,GDP 每增加1 亿元,投资平均增加0.4121 亿元;实际利率每提高1 个百分点,投资将减少293.64 亿元。从结果来判断,政府的大规模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2、关于政府支出挤出效应发生机制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财政支出扩张使得利率上升,从而抑制民间投资,导致市场上出现“与民争利”现象;二是政府大量投入的行业是国有企业控制的领域,对民营企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民营企业在资金供给上面临发展困境,导致市场不活跃,缺乏有效竞争。但不能一味地认为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就会导致挤出效应 3、如何才能让4万亿花得值?评估机制的建立必不可少,必须在考虑到社会效益的同时,对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核算评估。针对全国性项目如铁路建设等,可以通过其成本核算、投资预期等评估出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并以一段时间的贷款利率做准绳,大大超出准绳的投资才可以放行。而所有项目也可以按投资收益率排队,如果投资收益率还比不上贷款利率,那还不如不投资。更不能因有了“4万亿”就开始盲目上马项目,项目评估制度必须贯彻和坚持,成为政府投资的必备步骤与常态。3、如何才能让4万亿花得值? 评估机制的建立必不可少,必须在考虑到社会效益的同时,对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核算评估。针对全国性项目如铁路建设等,可以通过其成本核算、投资预期等评估出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并以一段时间的贷款利率做准绳,大大超出准绳的投资才可以放行。而所有项目也可以按投资收益率排队,如果投资收益率还比不上贷款利率,那还不如不投资。更不能因有了“4万亿”就开始盲目上马项目,项目评估制度必须贯彻和坚持,成为政府投资的必备步骤与常态。 4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表现
虽然近几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普遍出现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虽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却又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1995年以来,我国个体经济的投资增长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了政府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投资的过程中,引起了私人投资增长率的下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明显的。根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95年个体经济的固定投资增长率为上年的19.2%,1996年下降为11.3%,1997年为5.5%,1998年为8.9%,1999年下降为3.5%.80年代以来,一直到1995年,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高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但从1995年以后,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低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这说明了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存在着挤出效应。
第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国内的许多学者认为:由于我国目前利率尚未市场化,政府增发国债,扩大投资的举措,不会影响利率水平,不会增加私人投资成本,因而没有挤出效应。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充分的资金供给能力,增发国债不会导致资金供应紧张,从而也不会存在与民争夺投资资金的问题。笔者认为仅凭上面几点就断定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目前无挤出效应的论断是不全面的。从市场利率来看,虽然我国利率仍未市场化,但从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目前在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其他有价证券市场的利率已经市场化,国债招标发行方法中利率的确定也已市场化。这样随着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国债发行的规模及国债利率水平的高低肯定会影响到同业拆借市场和其他有价证券市场的利率水平,影响到私人的投资成本,影响个体经济的投资规模。以上的分析说明,以大量增发国债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肯定引起了挤出效应。实际上1995年以来个体经济投资增长率的下降就是例证。
第三,扩张性财政政策方向的不一致,即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有些政策属于扩张性的,但同时有些政策又是紧缩性的;或者存在政府的扩张财政政策与民争利的情况,是目前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又一独特表现。
如1998年,政府在增发1000亿国债的同时,当年税收却增加了约1000亿元。可能从加强税收征管的角度是合理的,但增发国债的扩张性政策应在很大程度上被紧缩性的增加税收政策所抵消了。对于非国有企业,紧缩性的政策效应甚至大于扩张性的政策效应。又比如,政府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不断鼓励居民增加消费需求,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又出台了许多增加居民负担的改革措施,或者是降低居民收入的措施,使居民想扩大消费而又不敢消费。特别是城市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的减缓,都弱化了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再比如2001年,政府又在证券市场上,盲目地推出了高价减持国有股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的方案,导致深沪股市全面下跌(该方案目前虽已停止执行,但受到重创的深沪股市仍处于低迷状态),筹集到的社保基金不足百亿元,股价市值却蒸发了好几千亿元,90%多的股民亏本,居民收入下降。在此情况下,居民怎么能扩大消费需求呢?
第四,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供给型挤出效应,它的表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现的原因就是国有投资的低效率,如果国有投资的效率提高了,这种挤出效应就不会出现。在此不再赘述。 发改委就社会上认为4万亿元投资计划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等说法做出回应,认为从4万亿元投资计划执行效果看,政府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实际上引导和带动了民间投资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一是实施好4万亿元投资计划不会挤占民间投资的空间。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外部需求严重萎缩、企业投资信心和投资意愿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央及时果断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大规模增加中央投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弥补有效需求不足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出台,迅速拉动了市场需求,稳定了各方面信心,为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揽子计划、实现保增长目标赢得了时间,也为民间投资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中发[2008]18号文件要求,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重点投向有7个方面,包括: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这些投资方向,突出了加强“三农”和改善民生,突出了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突出了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突出了向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这些领域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是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也是中央财政发挥结构调整主导作用的领域。对这些方面加大中央投资力度,既有利于稳定了当前增长,也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是“与民兴利”而不是“与民争利”。
二是实施好4万亿元投资计划不会挤占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各方面投资主体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有力保障。前9个月新增贷款达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长39.4%,自年初以来持续高于投资增速。由于货币供应充足,利率水平基本稳定,民营企业的借贷成本并没有上升。今年以来银行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上半年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为54.3%,比年初增长24.1%,比全部企业贷款平均增幅高1.5个百分点。从4万亿元投资计划执行效果看,政府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实际上引导和带动了民间投资增长。前9个月城镇非国有投资增长29.5%,呈稳步回升态势,比年初回升9.2个百分点。此外,反映民间投资活跃度的房地产投资也持续回升,前9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长17.7%,比年初大幅回升。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什么会出现挤出效应_百度知道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什么会出现挤出效应
我有更好的答案
  第一,由于我国目前的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政府支出的增长并没有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民间投资的成本没有增加。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挤出效应不会出现。事实上,从1995年起,在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实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市场的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利率水平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二,由于在我国每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个体和私人经济投资占的比重仍比较小,即使利率水平上升了,对总体的投资规模影响也不大。实际上从1996年起,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体上保持稳定。(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不同经济类型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从1996年以来变化并不大,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比重。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影响比较小,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不明显。  第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又确实存在着挤出效应。从1995年开始,政府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实行了积极的货币政策,连续地降低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不断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但个体经济的投资比重并没有增加,说明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又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第四,由于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占绝大比重,因此国有经济投资的效率、国有经济投资的产出率是决定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型挤出效应是否出现的关键。  
鄂尔多斯集团员工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使得企业借贷成本提高而降低私人投资,相当于政府的公共投资挤掉了企业的私人投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挤出效应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有挤出效应吗_百度知道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有挤出效应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1、财政政策有挤出效应。货币政策没有。2、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3、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扩展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得总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呢会增加货币需求,从而使得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水平上升,私人投资会减少(因为借贷成本增加了),那就会降低总需求。这就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货币政策没有挤出效应。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挤出效应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中的挤出效应问题知识重在应用,分享产生价值。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中的挤出效应问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我的图书馆
按Esc退出全屏模式2 贡献值841.5K 大小&
发表评论: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政策效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