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行卡被广州银联网络支付诈骗有限公司客户备付金刷走2000是怎么回事?

网联或引发支付市场大变局_新浪网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8月4日发布209号文,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网联的横空出世,对于曾经清算市场的唯一的参与者银联而言,是值得警惕的对手。
分享专题至:
第三方支付迈入网联时代。按照央行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据最新报道,目前已有20余家支付机构和银行完成了接入工作,包括财付通、支付宝等。
论起这两天的财经热词,网联、支付宝们被收编……无疑是排行最靠前的,也是最抓眼球的消息。
银联系统可能是这场博弈中唯一的输家。毕竟,银联系统此前一直在觊觎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而网联的推出意味着银联这一梦想的粉碎。
网联成立后,钱不在支付宝和微信了?都存到网联了?
“网联”还是个纯政策产物,怎么做到创新监管,挑战不小
第三方支付此前普遍采取直连银行模式进行资金的转接清算
而眼下妾身未明却如火如荼的银行系清算中心模式也消失。
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文件,明确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并给出了具体时间。
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账户的网络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网联预计今年接入超200家银行,实现机构清算中心化运作
国际卡组织Visa相关人士确认,已向中国人民银行递交了在国内建立银行卡清算机构的申请材料,并期待人民银行会根据已颁布的相关规定和指南考虑其申请。
记者获知的情况是,关于业界最为关心的费率制定标准,网联将在本月股东会上深入探讨。“总之,就是前期给人力和技术支持,后期献计献策。现在第一个阶段过了,到第二阶段了。”
作为清算平台,网联有自身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则,持有网络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不需要再分别与每家银行谈判签约,只需一次性接入网联即可。
未来支付宝和微信势将囊获90%以上的支付交易上了线,这些交易都被屏蔽在银联之外,银联要靠剩下那10%的交易产生的收入,去维系全市场的账户基础。
《财新》此前的报道里,一位央行支付司人士的说法是‘不允许接入银联’。那么,这就可能出现政策打架了。
网联的推出,对银联是利空,对传统银行是利好。这意味着,银行未来被“第三方支付寡头”奴役的命运可以避免了。
银联与网联,虽然表面上和平共处,但是未来随着业务发展,角色站队等情况的发展,竞争在所难免,国内清算格局已经改变。
评价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监督管理、入网运营市场合作、跨境业务、风险防控、业务规范等类别。评价得分采取百分制,业管委秘书处根据支付机构评价得分情况,将支付机构分为I、II、III、IV、V共五类。
据悉,支付机构业务评价工作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评价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监督管理、入网运营市场合作、跨境业务、风险防控、业务规范等类别。
“如果那山不向我们走来,我们就向大山走去。”这是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在两年半前的一场员工大会上说的。
市场对银联充满质疑声音,这位卡基支付时代的巨无霸在这场激烈的互联网移动支付大战中是否已经“姗姗来迟”,从而“错失良机”?
有第三方机构不完全调查测算,活动期间从参与活动店铺支付工具的使用上,银联闪付使用率比微信要高,银联的“烧钱”策略似乎看到了效果。
  央行力推网联登场 网络支付明年6月大一统
时代周报记者 曾令俊 实习生 李雅颖发自广州
期待已久的网联清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联”)股东明细终于出炉。
8月2日,一份《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显示,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在内的45家机构和公司共同签署,央行为该平台的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梧桐树投资平台,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直属机构。同时,其他几大国有机构也占据较大比例股份。
“这也是预料之中的,央行成为第一大股东,有利于主导和协调各大支付机构和银行。”8月10日,深圳某支付机构高层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评述称。
两天后,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明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与银行原有的直连模式将全部切断,网络支付交易全部通过网联模式转接清算。
网联实际上就是网络版的“银联”,为支付宝、财付通这类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搭建一个共同的清算平台,接受央行的统一监管。多方争霸的线上支付江湖,即将大一统,网联将“归位”。
近日,时代周报记者联系多个大型支付机构,均对网联表示支持,比如支付宝已经在8月7日正式向网联平台切量;在6月30日切量当天,财付通部分交易通过网联完成。
央行系是第一大股东
7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及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等45家机构签署了《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拟共同发起设立“网联清算有限公司”。
据了解,网联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亿元整,协议各方均以货币出资,出资额分3期缴纳,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和20%。
在全部45个股东中,央行下属7家单位共同出资7.6亿持股比例达到37%,其中,第一大股东为央行直属的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占12%股份,第二大股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直属机构东梧桐树投资平台,占10%股份。
而支付宝和财付通占股比例都为9.61%,位列第三大股东;京东旗下网银在线以4.71%占比,位列为第四大股东。中国清算支付协会持股比例为3%,代表不符合入股资格的中小支付机构行使投票权;而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银联商务,排在第九位,银联在网联中的话语权颇小。
“央行是网联的第一大股东,这个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显示了网联这个企业或者品牌的属性。它是由央行来牵头的,并且带有一定的政府监管或者行业监管的思考在里面,只不过以企业化的方式去做而已。”艾瑞咨询CEO张毅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
除了股东阵容强大之外,网联的高层也浮出水面。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董俊峰此前借调到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专门牵头筹备网联搭建。若不出意外,董俊峰有望担任网联总裁。
事实上,从一年前开始,央行关于网联的筹备工作就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2016年4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建设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清算平台的议案”,当年10月,央行正式批复了网联筹建的方案。
今年3月31日,“网联平台”启动试运行,在此期间来验证网联平台的系统功能、业务规则和风控措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6月30日,网联平台宣布正式启动业务切量,即开始转接清算一般用户实际交易场景的网络支付业务。
央行8月4日通知,从日起,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需从直连模式转为通过网络支付平台处理。央行支付结算司发布关于网络支付业务处理的通知规定,各银行及支付机构需在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及业务迁移的准备工作,并组织测试、验证及压力测试等技术支持。
网联的使命
对于外界而言,“网联”颇为神秘。简单点说,网联并非支付机构,而是清算平台,角色类似于银行间的清算系统—主要是在各金融机构之间办理资金调拨、划拨支付结算款项,并对由此引起的资金存欠进行清偿。
据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介绍,网联相当于是第三方支付和银行间竖起的一堵“墙”。原则上讲,任何第三方支付机构想要接入银行,用户进行跨行转账,未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走银联的清算渠道,另一种通过网联平台。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央行之所以设立网联,是为了解决原来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存在的问题。
此前,由于银联的转接清算模式业务流程涉及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转接清算平台三方,并按照7:2:1的比例进行分成,作为唯一的转接清算平台,银联能从中获取一成手续费,同时还可以向收单机构收取万分之二的银联品牌管理费。
对于新进入者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这一垄断会让成本剧增。于是,他们决定与银行建立直连模式,绕过银联进行转接清算,即从用户、支付账户,再到银行账户的三方模式。但这种模式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
“在直连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充当了银联转接清算的角色,银行与银行之间的转接清算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完成。绕过银联后,很多信息或数据不能被央行或监管者所获取,使资金的流向游离在央行的监管之外,监管的空白也为洗钱或非正常的资金流动提供了温床。”上述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分析说。
此外,第三方支付机构还存在着大量的资金沉淀。“清算机构有资金沉淀,又有运营的商业利益的话,实际上存在很多扭曲。”曾刚分析称,现在有4000多亿元的资金沉淀,都是潜在的风险。“这扭曲了它的收益特征,收益很多都被第三方支付所占用,实际上资金本身不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
在曾刚看来,取消原来的直联模式,改为网联,银行、机构、客户的四方清算模式,并收归到央行平台上,“实际上有助于把支付清算机构的公共职能从一般意义上商业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剥离,回归到它的本源。”
央行早在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提出,要让第三方支付回归支付通道的角色。因此,在互联网金融整治趋严的背景下,这一要求被提到日程上也是必然之事。
在张毅看来,设立网联的根本目的就是金融安全。“从本质上来说,央行需要在非银行之间网络支付的清算平台这块,有一个更能懂得新的规则、新的玩法的更高效的机构来运行。”
动了银联的奶酪?
时代周报记者近日采访获悉,大部分支付机构都对网联持积极态度,也有部分机构认为此事较为敏感,不方便发表评论。
支付宝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我们一直按照央行和筹备组的工作要求和安排,积极参与并完成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在8月7日正式向网联平台切量。
财付通表示,财付通是首家将部分支付业务切量到网联的支付机构。他们将一如既往地配合央行等监管部门,与其他机构共同建设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
财付通回复称,网联切量于今年6月30日开始,3月31日网联试运行时,财付通也是网联平台上成功完成首笔跨行清算交易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该笔交易通过微信红包由腾讯财付通平台发起,收付款行分别为中国银行与招商银行。
汇付天下高级副总裁、汇付数据总裁穆海洁表示,汇付天下去年开始就已参与了网联的整体系统建设。
穆海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网上支付、特别是快捷支付主要还是靠支付公司直连银行的方式运行,是“多点连接”。网联的成立,打通了所有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的连接,实现“一点连接”,这使得支付系统的稳定性更优、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系统接入成本、运营成本将大幅降低,支付效率将得到提升。
对不同类型的支付机构,网联造成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8月9日,北京某不便具名的支付机构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对于大机构而言,尽管取消转接清算职能短期内使得他们与银行就费率空间谈判的能力相对被削弱了,但从中长期而言,这样的转型让它们更好地将重心回归支付本源,减少了兼顾清算带来的不必要风险,从而大大降低运作过程的难度。
“对于中小机构而言,由于所有机构都一视同仁,不存在费率的差异,原来不公平的竞争形势便得到改善。不过,由于备付金的利息是很多机构重要的资金来源,连接网联后,这部分资金将不会再停留在这些机构的账户上,而是存到中央银行的账户上,因此高度依赖备付金利息的小机构受到的打击较大。”曾刚说道。
“网联费率会比直连模式的低,对于中小支付机构来说是一个好的消息。”网联公司某股东单位的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一般来说,直连模式下,通道费率为千分之二到千分之四左右,大型支付机构议价能力较强。
网联的出世,不仅意味着第三方机构直连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中国银联一家独占的时代走向尽头。网联是网络版的银联,承担着转接清算的职能,那么两个同等地位的角色是否会导致番位之争?
“两者的职能还是有很大的重叠,相当于央行生了个二孩,对银联有影响是很正常的。”张毅说。
“银联系统可能是这场博弈中唯一的输家。毕竟,银联系统此前一直在觊觎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而网联的推出意味着银联这一梦想的粉碎。”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永伟表示。银联对此则不予置评。
曾刚向记者分析称:“如果银联所有的业务涉及的都是线下的、POS机的业务,网联全都是线上的业务,而线上业务只对应着网上的交易,其他所有的线下产品都对应着线下的交易,那么网联和银联的冲突可能就比较小。”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记者 毕陆名
近日央行发布的银支付(号文件通知,明确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网联平台的最后期限,在10月15日之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并于明年6月30日起全部通过该平台处理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
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该通知中的概念界定需要区分清楚。通知提到“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其中针对的是银行账户,而非银行卡账户。银行卡账户的清算由银行卡清算组织负责,后者在国内目前指的就是银联。
此外,通知也明确,是“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不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不在通知范围内,比如微信零钱转微信零钱,这是支付机构内部的一个账户体系,不涉及跨行结算。
7月下旬,央行支付司相关负责人曾透露,预计到年底接入银行数量超过200家,覆盖市场大部分银行机构。
●银联相对网联业务类型更广
在网联45家股东中也有银联的身影,股东之一便是银联商务,该机构从事银行卡收单业务。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告诉记者,网联平台是针对第三方支付直联模式而推出的,上线主要切入的业务是支付机构与银行直连,说是和银联没有直接的竞争,其实也没问题。但从更广的层面看,网联的上线,对于银联而言,他肯定迎来了一个竞争者。
银联和网联比较起来,前者可以做得业务类型更为广泛,可以承接第三方支付清算,也可以做银行发起的业务,还可以做线下收单,网联仅针对第三方支付发起的网络支付业务。两者的关系是银联业务覆盖了网联,存在交叉。
银行在扫码支付领域近一两年也在持续发力。去年底,银联正式推出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主要包括《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安全规范》和《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应用规范》两个规范。
今年5月,银联联合40多家商业银行正式推出银联标准二维码产品,主要针对的是线下支付,持卡人通过银行APP可实现银联云闪付扫码支付。
中国银联官方曾表示,这一新产品能够实现不同机构之间二维码的互联互通,帮助商业银行有效整合不同机构的海量商户和用户资源。
首批支持云闪付二维码的商业银行彼时超过40家,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另有近60家商业银行正在加紧测试并即将开通,年内其他主要银行也将基本实现全部开通。
京东金融首批加入了银联二维码支付体系。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曾表示,基于银联受理侧的开放,作为银联成员机构,银行、京东金融及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可以更多地将人力、资金、流量等资源投入到产品创新、用户体验层面,建立核心竞争力。
法律学者吴蒙蒙称,网联的推出是要破除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绕过银联等支付清算系统直接与银行对接的情形,也就是说网联是要作为一个中介,一头对接各个第三方支付平台,另一头对接各银行。
●预计年底接入逾200家银行
与传统清算平台建设不同,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是央行指导市场主体首次运用分布式架构开发建设的。
7月下旬,央行支付司相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中国网络支付市场飞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便利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央行于2016年牵头开展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中,将建设网联清算平台作为一项重点任务。网联清算平台定位于处理非银行支付机构发起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通过提供统一公共的转接清算服务,实现资金清算的规范化、透明化、中心化运作。平台于日成功启动试运行,并于6月30日由市场代表性机构开始业务切量,后续将加快机构接入速度和切量规模,最终取缔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模式。
该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平台还将继续举办其他银行机构的接入培训,预计到年底接入银行数量超过200家,覆盖市场大部分银行机构。
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的建成运行,将有利于畅通支付机构业务处理通道,进一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多样化的支付需求;有利于支付机构降低业务处理成本,提升业务处理稳定性和处理效率;有利于实现支付机构相关业务资金清算的透明化,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表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具有特殊性,正如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其回忆录中写道:“若是要存心搞垮美国经济,只需摧毁电子支付系统就行了”。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如同经济基础设施一样,在初期严重缺乏的时候,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尽快布局,从而保障金融“交通和物流”的顺畅。但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就需全面提高建设质量,严格防止“豆腐渣”工程和低效项目。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络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到约1639亿笔,位居世界首位。同时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某中国网络支付巨头的实时业务峰值达到12万笔/秒,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面对如此高并发处理需求,传统集中式架构系统难以适配。
网联平台筹备组组长董俊峰介绍,网联平台采用3地6中心多点多活互备设计,传统业务系统一般采用2地3中心模式。
  网联上线提速 支付市场变局在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媒体报道,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至此,网联上线有了明确的时间期限,第三方支付直连模式算是走到了历史尽头。作为第三方支付领域最重要的模式“创新”,直连模式的终结给支付市场带来新的变局。
网联全称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与银联的功能属性相似,是专门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统一转接清算服务的平台,属于“四方模式”,或称为间联模式。与之相比,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银行直连则绕开了银联等转接清算机构,是典型的“三方模式”。
第三方支付机构绕开银联“创造”银行直连模式的初衷,是为了省去“7:2:1”模式下的银联分成,节约支付成本。但随着银行直连成为行业标配,模式本身便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也衍生出一些潜在问题。
直连模式下,支付机构通过在多家银行开设备付金账户实现资金的跨行清算,对合作银行而言,带来了吸收存款的额外收益,积极性大增,且更愿意与交易规模大、备付金存款沉淀多的支付机构合作。而对支付机构而言,则可通过备付金账户存款的“诱饵”反过来从银行处获取更低的费率。
时间一久,中小支付机构因沉淀资金有限得不到银行的青睐,直连银行数量远远落后于大型支付机构,在费率上也不占优势,在商户拓展中便处于劣势,加速了行业分化过程,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正是基于这个角度,网联的上线本身,将利好中小支付机构,使得他们终于和大中型支付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再背负直连银行数量少、费率高的先天劣势,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对大中型支付机构而言,原有的优势被抹平,行业加速分化的链条被中断,需要在新规则下重新建立优势。
至于市场中关于支付巨头的支付信息被网联截留数据优势不再的提法,其实并不准确。
由直连到间联,支付结算的环节拉长,但支付机构作为交易发起方,仍然掌握核心的交易信息,唯一的不同在于,原来只有支付机构掌握这些信息,现在央行和网联也能看到这些信息,对支付机构自身的信息积累而言,并无本质的损害。
接下来,便是信息和数据层面的问题。
支付机构通过在多家银行开设备付金账户实现资金的跨行清算,变相具备了清算职能,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信息流还是资金流,都在第三方支付系统内循环,且每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息流还分别独立,产生了信息孤岛。
站在监管角度,不掌握具体的支付信息,便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所以改变银行直连一直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的重要原则和要求,只不过涉及到系统建设和业务迁移等问题,需要循序渐进,才拖延至今。
基于这个角度,网联的上线成功切断直连模式,实现了第三方支付交易数据的集中化,消除了信息孤岛,其最大的效应是便于监管,监管机构在第三方支付反洗钱、交易合规性检查等方面有了具体的抓手。
此外,作为转接清算机构,网联的上线,也意味着银联终结了在支付清算领域一家独大的格局,开始迎来竞争者。
其实,银联的竞争者不止网联一家,还有虎视眈眈的国际卡组织。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2016年6月,央行发布《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为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提供可操作性的细则。2017年6月,《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服务指南》正式出台,国际卡组织进入国内人民币清算市场提上日程。
对银联而言,无论是网联还是国际卡组织,都是一般无二的新的存在。网联上线并未直接触动银联的奶酪,毕竟原来的直连模式下,银联本就被排除在外。相反,网联上线加速了直连模式的终结,支付机构在间联模式选择中,可以选择网联,也可以走银联通道,对银联而言,未尝不是新的机遇。只是,面对支付清算市场的整体开放,银联真的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
最后,谈谈困难。
网联建设之初,市场反应普遍较为悲观,一方面是网联的上线意味着直连模式的下线,支付巨头积极性未必高。失去了支付巨头支持,其系统建设和机构接入速度也会受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网联股东结构和系统方案未明,市场担心其中立性和客观性,积极性不高。但是随着金融强监管的到来,网联平台得到的资源支持明显增强,系统建设和机构接入显著提速,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网联,无论在意愿上还是技术层面,都不存在明显的障碍。
当然,大家可能仍会担心,网联系统性能能否支撑双十一等高峰节点的并发要求,这一点需要通过时间去验证。不过,第三方支付机构按期接入网联平台已经毋庸置疑,任何困难都会被克服。
整体上,网联上线送走了直连模式,也揭开了支付清算领域的新篇章,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社论】别让“网联”重走银联老路
来源:澎湃新闻
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文件,明确到明年6月30日,第三方支付将全面停止“直连银行模式”,所有网络支付业务将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网联”全称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是一家由央行及其下属机构主导投资的第三方支付清算平台。
在“前互联网时代”,面向商户与消费者的支付清算是四方模式,发卡行、收单机构、商户通过银联清算,银联与发卡行、收单机构共同分享商户缴付的手续费。这里的收单机构不能直连发卡行(银行),必须通过银联连接。
电商兴起以后,第三方支付伴随兴起,银联主导的四方模式费率畸高,模式复杂而又低效。于是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抛开银联,直接与银行连接服务消费者和商户,降低了中间环节,备付金又托管在银行,也因此可以与银行议价,手续费大幅下降,消费者从中得了实惠。
但相比“前互联网时代”的四方模式,支付宝等的“直连银行”模式存在两个争议:第一,第三方支付都没有清算牌照,但直连银行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资金往来服务,事实上成为跨行清算平台;第二,现有第三方支付大多数都提供账户服务,留存备付金,数百家机构备付金存管极为分散,存在一定流动性风险。
对这些问题的担忧促成了“网联”的成立,但也要避免出现新问题。
事实上,监管者偏好单一、扁平、完全穿透式的市场结构,整个市场的信息交换在其眼中一览无余。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市场结构下,缺乏多层次、多样化机构生存的土壤,所有机构千人一面,能竞争的只有手续费率,越拼越低的费率,使得大多数机构都无法做好的服务,证券市场的表现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方支付能有今天,并不是监管机构设计的结果,而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十余年来自建系统、不断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一家一家银行跑出来的。更进一步说,连消费者的需求和使用习惯,都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打车软件、线下服务、无现金活动等竞争中塑造的。
市场的创新是应该得到回报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衔着金汤匙出生的“网联”,出生之时就与第三方支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公众需要解答的问题是,“网联”作为第三方支付的行政性清算平台,会不会重走之前银联的“保守之路”?回顾银联的二十年历史,因为缺乏竞争,银联长期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技术进步缓慢,一直到第三方支付做大,银联才不得不多次调降费率,迎合市场需求。
相比中国现有的、领先于世界的第三方支付,“网联”还是一个纯政策产物,怎么做到创新监管,不走老路,挑战不小。
  8月4日,央行的一份文件,给“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带来一场天翻地覆的巨震。央行宣布:从日起,类似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必须通过“网联支付平台”处理。下面就是这份文件:这是几个意思?四个!第一,“央妈”给银联生了个小弟弟,名叫“网联清算有限公司”。银联吃独食的时代终结了。也就是说,一直觊觎第三方支付的银联,彻底歇菜。以后第三方支付的事情,由网联来负责(银联只占网联1.55%的股权)。而银联在其核心业务——银行卡清算业务上,正面临着“国门全面打开”,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的全面杀入。所以,银联有理由痛哭一场:昔日独享蛋糕的时代终结了,洋鬼子来了,第三方支付也“侯门一入深似海”了。第二,从业务管理的角度,央行把第三方支付“收编了”,支付宝和财付通的超级金融梦想,遭遇到了天花板。下图是即将成立的网联公司的股东名单:注:网联的注册资金是20亿元,上述金额为首次出资金额,股权比例是最终股权比例。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就是央行;第二大股东(梧桐树)是外管局的投资平台,常常在股市里翻雨覆雨的国家队成员,可以理解为央行的“孙公司”;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大股东,也都是“央行的人”。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在“收编”的同时苦乐不均。财付通获得了跟支付宝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友军京东也跻身第五大股东。相比之下,马云会不会感到不爽?第三,央行通过组建网联,把对第三方支付的控制权牢牢抓在手中。以前,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直接跟各银行对接,就出现了客户交易央行无法监管的情况。这很好理解:比如你使用支付宝,从自己的建行账户向朋友的农行账户转账。如果是传统的银行卡汇款,这笔钱从建行出来,进入银联的清算系统,然后到达农行。但在第三方支付出现之后,不是这样完成的。你通过支付宝从建行转出的钱,进入了支付宝建行账户;然后,支付宝从自己的农行账户,给你的朋友打了一笔相同金额的钱。这样,除了支付宝,没有一个中介机构、监管机构可以看到这笔交易。这是最令央行不安的,因为央行无法监管。所以,网联平台是央行强加给第三方支付的一个中介机构。有人说,网络时代是“去中介化”的,但由于“去中介”的同时完成了“去监管”,所以政府不会答应。网联就是这样诞生的。下图,就是网络、银行、央行、第三方支付的关系图:第四,央行通过网联,获得了更多的金融大数据,这是结束“数据寡头”垄断的重要一步。今年7月14日到15日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对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会议闭幕当天,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一个公开论坛上出语惊人——要警惕数据寡头!他说:可以看到金融巨头产品线的汇集,也有大量的数据,客观上可能会产生数据寡头的现象,可能会带来数据垄断。数据垄断比技术垄断更难突破,容易产生所谓的数字鸿沟问题,形成信息孤岛。金融数据依赖于大数据,信息孤岛的形成不利于行业良好的发展行业、生态。由此可见,央行对于金融、消费大数据的重视。从目前支付发展趋势看,银联代表的银行卡支付日渐衰微,第三方移动支付才代表着未来。如果没有网联,未来的金融、消费大数据必将被支付宝、财付通等机构垄断,形成数据寡头。所以,争夺这些数据的控制权,也是央行推出网联的重要原因。影响:网联的推出,对银联是利空,对传统银行是利好。这意味着,银行未来被“第三方支付寡头”奴役的命运可以避免了。对于支付宝和财付通们来说,这当然是利空。虽然这两大巨头各占了接近10%的网联股权,但失去了很多想象空间。不过,由于这些“想象空间”事关国家安全,属于国之重器,私人企业不碰也罢。毕竟,这些网络巨头们可以干的事情还有很多。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件事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只是某些人洗钱不太方便了。
  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发布《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银支付[号文,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网联的时代要来了,中国支付行业的新时代要来了。值得玩味的是,文件的底部一行字:“抄送:中国银联。”朝野之外,闻者无不会心一笑:东宫事发,网联夺嫡;天下支付事,新子欲统之。自此以后,朝野之外再无战事,朝野之内再无宁日。相处无犯乎?时间回到前一天,财新网针对网联的专题文章《网联:“不可能”的任务》一文中,一位未具名的银联人士,评论网联与银联之间的竞合关系:“网联和银联,解决的是不同领域的问题;协同好了是双赢。”在此不禁想问,若是协同不好呢?对于网联的定位,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本办法所称网络支付业务,是指收款人或付款人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依托公共网络信息系统远程发起支付指令,且付款人电子设备不与收款人特定专属设备交互,由支付机构为收付款人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活动。对于网联的业务覆盖范围,银联基本不涉及,所有的NFC支付都是通过POS来完成。而银联二维码,目前也没有P2P转账功能,基本是通过POS系统扫取用户的银联二维码,通过支付内网完成支付。唯一可能与网联有所传统的业务,可能就是银联在线了,不过在银联体系内,该业务也不算主要业务,让道于极具政策性的网联,冲突也不会太大。新账越算越糊涂看似平和而又愉悦的气氛之下,是银联和网联未来商业布局的不断交叉。首先值得深思的一个产品就是智能POS,目前POS厂商都在开发智能POS,并且不断的应用于市场中,具有开放系统的POS已然成为未来趋势,在开放系统之中加入互联网应用,聚合网络支付,也不再是新奇的事。而银联也期望在开放的POS系统上,不断完善安全,具有软硬安全兼具优势的TEE-POS成为银联力推的一个方向。在手机厂商方面,TEE也已经被大部分厂商所接受,也就是说,在未来,具有TEE的POS和手机,其差异性将越来越少,POS就是手机,手机就是POS的时代已经不远。此时,谁又分的清,网联口中在消费者手上的像POS的手机和银联口中像手机的POS,未来的业务冲突可以预期。另外一件事,是近期产业讨论的焦点——京东闪付,这一让银行不怎么爽的银联创新,银联与京东声称该合作模式遵守四方模式,尊重各方利益,但是舆论上说银联允诺京东发卡,银联授权京东干了支付宝的事。争议存在,但是合作模式上,京东引流,银联提供用卡环境,活跃了银行的卡,目前来说,对于各方都是有利的。那么京东与银联的合作,网联该作何感受呢?网联的作用是取消直连,维系银行和支付机构,而京东与银联的合作,似乎也是如此。在今年5月初,网联第一期股东会上,传闻网联成员也讨论二维码技术标准,如果标准成立,那么很可能所有支付机构推出的应用都扫一个码将成为可能,网联干了聚合支付的事。然而,就在5月底,银联发布二维码产品,京东、美团宣布合作并不久之后接入,京东和美团的APP调出的二维码已经可以在线下完成银联二维码支付。无论是京东闪付还是银联二维码,银联都已经开始密切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引流进而盘活四方模式,在势头如此猛烈之下,网联来了,能够与银联完全和睦相处,“协同双赢”,怕是没几个人会信。旧酒换新瓶早年第三方支付崛起之时,那时还没有支付牌照,对于直连银行,银联曾与第三方支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银联的理由是,第三方支付使用了62的银联账号,要求银行断开与支付宝的直连,而第三方支付则认为,直连的是银行的账户,账户是不属于银联的,直连没有任何问题。中华文字博大精深,银联与第三方支付关于账号与账户的争论悬而未决,甚至吵到鸾殿之下也未有结果。而今,由于网联的上线,直连步入死亡倒计时阶段,但是两大阵营就此形成,一个是银联牵头,银联、银行、收单、商户的银行卡体系四方模式。另一个是网联牵头,网联、银行、第三方支付、线上支付场景的互联网账户体系四方模式。银行卡账号与账户的口舌之争,变成了银行卡账号与网络支付账号之争。从股东组成上说,银联主要是银行入股,而网联主要是支付机构入股,银联与网联的竞争,背后是银行与支付机构的竞争。值得玩味的是,目前银行与支付机构的竞合关系也非常微妙,前段时间四大行与BATJ合作,银行需要学习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能力,而互联网公司也希望加强自身的金融属性,各取所需。虽然合作之后都并没有宣布具有实质性的成果,但是股票还是涨了的。总而言之,银联与网联,虽然表面上和平共处,但是未来随着业务发展,角色站队等情况的发展,竞争在所难免,国内清算格局已经改变。另外,8月4日,Visa也宣布中国清算牌照正在申请,但讲真,中国如此复杂的金融环境,Visa入华没那么容易,对国内清算格局的影响力也不会太大。Visa见识处理过大规模直连吗?Visa见识过占据大部分移动支付市场的第三方支付巨头吗?Visa见识过中国如此低的支付费率吗?进入中国Visa需要学习和改变的还有很多,缓过气来再谈影响中国清算格局吧。Visa入华的最大意义,或许是告诉国内支付行业,什么才是真正的清算机构,帮银联做个市场科普。
  关于网联的五个关键问题
来源: &新浪金融&程蝉
谈网联,首先要解释下在我们日常的“无现金(卡)支付”背后发生了什么。
你在超市,买了把伞,现在你拿出手机要付账。
1、你打开Apple Pay,收银机滴一下,招行的短信通知来了,你消费23.5元。——这走的还是传统的小额支付系统,银联完成收单和清算。
2、你打开微信支付扫一扫。收银机滴一下,从你的微信钱包零钱里扣掉23.5元。这时候,第三方支付完成了收单和清算的全过程。
在第一个场景里,快捷支付遵循传统的收单清算流程:
一刷Apple Pay,超市POS机向银联发起请款请求。
银联收到请求,分别通知用户所在银行招行,以及超市账户所在银行,假设是工行。
生成记录,记录用户招行账户支付23.5元,记录超市工行账户收到23.5元。
招行扣款成功回复银联,银联把更新数据通知工行。
当然,记录的同时,银联还要通过央行的支付系统,完成跨行清算头寸交割(非即时)。
而在第二个场景里,由于用户支付的是微信钱包零钱,所以,整套流程里没银联什么事,微信支付替代了银联的角色,完成了收单和清算的全套服务。
要知道在日CNAPS 2代(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二代)上线时,没人能想到未来将颠覆所有公民的消费习惯。这个系统除了接入了超级网银(2010年推出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更大的一点突破,是接入了第三方支付服务业务处理系统。
但是呢,这里就要说到但是了。
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到底是不是清算机构呢?不是的话,他们做了清算的工作。是的话,他们又缺乏相应的授权和监管——清算机构在每个国家都属于金融基础设施。当然,银行卡清算机构只有一家,就是银联,VISA本月刚刚递交银行卡清算机构的申请。
但第三方支付机构呢,通过直连多家银行,形成了一种“类银联”的地位和业务模式。从业务系统的逻辑看,和银联通常处于平级地位。像银联一样,介入到具体的交易场景里,完成收单和清算服务。可银联账上不留钱呀。
说来说去,这好像和央行发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定位不同,现在任由第三方支付公司直连央行,最后只能是占据消费场景的公司(其实就是地推能力强)有话语权,小支付公司根本连不上几家,只能依托银联商务等变相直连银行。
所以央行琢磨来琢磨去,考虑组建一个网联——就是网上银联啰,来解决这种逻辑困惑。
这个公司早就放风声了,但本周才出现共同发起的消息,通过多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央行清算总中心和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45家机构,7月28日签署了《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要共同发起成立网联。
看公开报道可知。网联最大的困难和压力,是是否能满足电商消费场景和抢红包场景的高并发需求,所以采用了分布式架构,从各个支付机构调人(同时支付机构也是网联股东),于今年1季度末实现试运行。大的支付公司已经全部都接入了。
大限是一年后。到日,根据央行文件要求,所有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必须放弃直连模式,迁移到网联平台处理。更具体的时间表里显示,要求10月15日完成准备工作。
网联来了,有五个关键问题值得探讨。
网联成立后,大家的钱不在支付宝和微信了?都存到网联了?
“大家的钱”叫做“客户备付金”,网购时我们会支付货款,这笔钱在你确认收货之前,会一直存放在支付机构的账户上,这就是所谓的客户备付金。
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合计超过4600亿元。
按照规定,备付金中50%以上必须存在银行。现在支付机构都有多个备付金账户。平均每家支付机构开立13个,最多的开立账户达70个。
这部分资金的利息收入,占支付机构总收入的11%。
央妈的底线是什么?是把清算系统捏在自己手上,以便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网联的全称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
所以年初,央妈发文件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
大意:央行/商业银行不可以给备付金账户利息。支付机构先把20%左右的备付金都交到我们央行来。以后慢慢交全部。每家机构不能开那么多备付金收付账户了,开一个就可以,我会启动一个叫网联的公司。
所以,网联成立后,这笔钱不会再沉淀在支付机构里,由支付机构来收取利息,而是集中统一交到央行,当然,没有利息。
对纯靠吃利差的小支付机构,这是个很大的噩耗。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有些小支付机构会挪用这笔钱,捐款潜逃,或者买一些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同时,不少机制机构因为备付金账户比较多,变相做了资金清算业务,对央行监控资金进出,反洗钱的管理埋下了隐患。
所以,以后大家的钱不再存在支付机构了,全部都交到了央行统一管理。
网联成立对银联的影响是什么?
“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银联高层平静地对笔者说。
其实银联都快哭死了吧。
支付机构做做线上业务也就算了,这几年线下收单搞得如火如荼,大家拎着手机就敢出门,还要谴责高速公路收费站不够便民,居然不支持微信支付。
Apple Pay这种,在别的国家都是王牌大杀器,在国内根本无法和微信支付宝对抗。
银联其实也推过二维码,你们知道吗?好歹微信能聊天,支付宝能理财,谁没事下个银联钱包,就为了商场付款用?更何况,你家门口煎饼摊会买个银联的扫码机吗?
这导致银联二维码轰轰烈烈之后,悄无声息。
银联是国内唯一的银行卡清算机构,这使得银联在过去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一直躺在金山上赚钱。
回顾历史,支付机构是怎么出现的?一方面,源自银联对线上支付的忽视,不要忘记2004年是银联主动拒绝了马云,才导致阿里自建支付宝。另外一方面,银联多年坚持的7:2:1坐地分成模式,让收单机构艳羡非常,纷纷跳过银联自建网络。
先说支付机构直连银行绕过网联这事儿,在2013年其实还被央行隐性支持过。在日,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中,取消了之前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的
收单机构提供人民币银行卡收单服务,涉及到跨法人交易转接和资金清算的,应通过央行批准的合法银行卡清算机构进行”相关条款,又在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收单机构将交易信息直接发送发卡银行的,应当在发卡银行遵守与相关银行卡清算机构的协议约定下,与其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交易信息和资金安全、持卡人和商户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懒得看文件的,看我总结,意思就是收单机构的跨行清算默认直连模式存在。
时文朝上任后,做了很多整肃工作,和支付机构座谈,要求线下收单必须走银联,还曾经通过央行卡住了二维码收单的脖子,支付机构花了两年才卷土重来。
这一次,央行懒得再帮银联了,或者说,央行需要的,银联不仅做不了,还寄望于央行助拳,把监管机构的地位都快模糊了。
所以啰,托福国家计生政策的变革,央行也生二胎了,这一年,银联大哥已经十五岁了。
尤其是今年6月30日,《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服务指南》也正式出台,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之后,外卡清算组织的人民币清算牌照发放也已提上日程。
清算市场,由银联一家独大,即将变为多头竞争。当然,到现在为止,银联和网联还处于“划疆而治”的局面,一个负责银行卡清算,一个负责无卡收单。
无论如何,银联稳若磐石的国内市场,即将骤变三分天下。当然,网联的结算规则应该是按笔收费,目前的利润应该是远远低于银联的。毕竟网联的成立时机非常微妙,不可以出现与民争利的槽点。&
网联对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影响有哪些,对中小支付机构的影响有哪些?
网联成立,利空支付宝和财付通,利好中小支付机构。
支付宝和财付通这两家大公司,基本可以等于第三方支付。易观发布的2017年一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显示,支付宝占53.70%,财付通占39.41%。
多年艰辛努力,跨过银联桎梏,接了最多家银行,连接成本最低,客户备付金也多,和金融机构讨价还价的空间超大,转眼间,接入网联后,全部都会被“降维”。
1、备付金逐步要存入央行,利息收入骤减。
央行的“非金融机构存款”科目显示,今年二季度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央行上缴的客户备付金规模约为841亿。毛估一下,第三方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可能有个五千多亿。
我本来以为对财付通的影响可能更大。因为支付宝已经和余额宝打通,并鼓励用户把余额存入货币基金,微信钱包接货币基金还没做到T+0,提现也需要手续费,再加上微信的用户量大,对财付通的收入还是有影响的。
但查了一下数据,发现还是余额宝的备付金总量更高。看来淘宝真是深入人心。根据媒体测算,支付宝一个季度将损失4000万利息,财付通3000万。
2、以前支付宝财付通可以靠着高额备付金,和银行谈判,争取地板价。现在只能在一家银行开户,谈判空间变窄。所以这对所有支付机构都利空。
3、虽然以前支付宝和财付通银行数量多,费率低,但现在大家都接网联了,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反倒是中小金融机构比较开心,可以和大支付机构一样,连接大量银行,费率也低廉。不用竞价后,可以多做一些细分服务,对用户是有利的。
总之,违规和创新的空间都变小了。支付公司回归通道本质,可能无法也无望申请银行卡清算机构牌照。
网联对银行有哪些影响?
网联的成立,整体来说利好银行。
其实央行这几年的相关政策,可以说步步利好银行。2016年杀死大额支付,通过支付账户实名、三类账户和支付限额,完美地把监管的幻想“支付机构定位于小额支付”落到了实处。大额支付还是我们银行的!
2017年杀死银行直连,则是通过备付金集中存管、网联和银行卡清算机构申请,把第三方支付的定位卡死在支付上。清算功能,收走收走。
此前银行直连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好处是:
1、节省给银联的分成。
2、强化竞争优势,排挤中小机构。
3、通过支付基础设施,滋养体系内公司,培养壮大。
由此也可以看出,网联成立后,对银行的影响包括:
1、支付机构,尤其是大型支付机构对银行的议价能力下降。
2、用户交易信息有可能返回银行,但现在还没声响。在原来的交易模式下,支付机构保留用户的交易信息,并未返回银行,不利于央行监管,也不利用银行二次开发。现在网联获取交易信息,支付机构回归本源。银行有望从网联拿到交易数据。这也应该是接下来大家的关注重点。
3、利好中小银行。他们不用花费巨大成本去接两百多家支付机构,只要接入网联,就可以服务好自己行的用户,分享互联网巨头们拓展出的消费场景。以前可能会关注银行卡的商户营销,以后可能更关注用户营销。因为都接网联了嘛。这和对中小支付机构一样,由于进入门槛变平等了,反倒留出了部分个性化、创新服务用户的空间。
4、有部分利空,对一部分金融机构来说,支付机构不能直连,会损失备付金合作银行的身份。
网联对用户有哪些影响?
1、用户基本不会感到变化。网联的设立,是为了改革和优化现有清算体系,前端使用不会也不应该受到影响,也不会改变用户的操作逻辑和行为。
2、如果网联的系统设计得当,性能良好,分布式服务能够承受住高并发的压力,那也不会影响用户体验。
3、对部分用户来说,洗钱更不方便了
【新浪金融】
微信公众号:gh_b
新浪财经旗下原创栏目
专注银行、保险、互联网金融
每日提供干货满满的新闻资讯
喜欢【新浪金融】的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查看公众号】关注我们。
欢迎补充评论与小编互动
也可写电邮到Money@staff.sina.com.cn 欢迎骚扰
  原标题:网联出世:谁家欢乐谁家愁?
【析政策】
8月4日,央行的一份文件在第三方支付市场引起不小骚动——从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支付业务都必须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尽管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对于接入网联已有预期,并且也做了一些相关技术准备,但央行宣布的接入时间点还是比想象来得早了些。
此举一出,相关评论不绝于耳。一些观点认为,网联的横空出世,会阻碍第三方支付进行金融创新;另有评论称,此举会让银行失去备付金合作方身份。那么,果真如此吗?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从网联概念谈起。
“网联”并非支付机构,而是清算平台,角色类似于银行间的清算系统——主要是在各金融机构之间办理资金调拨、划拨支付结算款项,并对由此引起的资金存欠进行清偿。
举例来说,如果张三欠李四8万元,李四欠王五6万元,王五欠张三10万元。在没有清算中心的情况下,三人间清偿债务非常复杂,需要让张三还李四8万,李四还王五6万,王五还张三10万。如果有一个清算系统,交易就可大大简化,只需王五还张三和李四各2万即可。
“网联”的出现,就是在各支付机构和银行间接入了一个清算系统,第三方支付机构只需接入网联,就相当于接入所有银行,无需和银行分别结算。对于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网联并不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所谓“网联动了第三方支付的奶酪”,其实并不确切。
事实上,此前各支付系统都是直接与银行连接,由于机构和银行众多,账户关联复杂,资金流向难以观测,这给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这种无序运作会让风险在无形中积累,为金融系统留下安全隐患。而在网联推出后,就可以为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标准服务,有效解决监管困难问题,为整个支付体系的安全运作提供保障。
网联的推出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笔者以为,大体为“几家欢乐几家忧”。
首先,相对大型的支付机构的利益可能会受到部分冲击,中小型的支付机构则可能由此获益。此前,一些大型支付机构由于业务量巨大可获得较大谈判力,能够在与银行合作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网联出现,支付机构与银行直接连接的优势不再,溢价也由此削弱;然而,由于此前支付机构对用户支付习惯的培养,网联的出现对各巨头利益能产生多少实际影响尚难判断。
不过,此举倒是为中小型支付机构崛起提供了窗口期:网联不仅省去中小型支付机构与各银行建立连接的成本,大型支付机构的优势削弱,也意味着中小支付机构在竞争中能够获得更平等的位置。
其次,对于银行而言,网联的影响则是多面的。诚然,一些银行会由于丧失备付金合作银行的身份而遭到损失,但同时,它们也可以通过网联获得关键资源。例如,更为详细的客户交易数据,这在大数据时代,对于制定商业策略是十分宝贵的。至于那些规模较小的银行,网联则可以让它们省去单独拓展线上消费业务、建立相关渠道的成本。
最后,银联系统可能是这场博弈中唯一的输家。毕竟,银联系统此前一直在觊觎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而网联的推出意味着银联这一梦想的粉碎。
对消费者而言,网联其实不会对使用支付平台产生根本性影响。由于监管的介入,交易的安全性也将大大增加,前几年频繁发生的P2P和支付机构跑路事件应该可以得到有效避免。至此,网联之下,支付市场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也是目之所及,不过,影响终究利大于弊,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会因此而获得提升。
陈永伟(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记者 毕陆名
近日央行发布的银支付(号文件通知,明确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网联平台的最后期限,在10月15日之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并于明年6月30日起全部通过该平台处理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
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该通知中的概念界定需要区分清楚。通知提到“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其中针对的是银行账户,而非银行卡账户。银行卡账户的清算由银行卡清算组织负责,后者在国内目前指的就是银联。
此外,通知也明确,是“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不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不在通知范围内,比如微信零钱转微信零钱,这是支付机构内部的一个账户体系,不涉及跨行结算。
7月下旬,央行支付司相关负责人曾透露,预计到年底接入银行数量超过200家,覆盖市场大部分银行机构。
●银联相对网联业务类型更广
在网联45家股东中也有银联的身影,股东之一便是银联商务,该机构从事银行卡收单业务。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告诉记者,网联平台是针对第三方支付直联模式而推出的,上线主要切入的业务是支付机构与银行直连,说是和银联没有直接的竞争,其实也没问题。但从更广的层面看,网联的上线,对于银联而言,他肯定迎来了一个竞争者。
银联和网联比较起来,前者可以做得业务类型更为广泛,可以承接第三方支付清算,也可以做银行发起的业务,还可以做线下收单,网联仅针对第三方支付发起的网络支付业务。两者的关系是银联业务覆盖了网联,存在交叉。
银行在扫码支付领域近一两年也在持续发力。去年底,银联正式推出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主要包括《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安全规范》和《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应用规范》两个规范。
今年5月,银联联合40多家商业银行正式推出银联标准二维码产品,主要针对的是线下支付,持卡人通过银行APP可实现银联云闪付扫码支付。
中国银联官方曾表示,这一新产品能够实现不同机构之间二维码的互联互通,帮助商业银行有效整合不同机构的海量商户和用户资源。
首批支持云闪付二维码的商业银行彼时超过40家,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另有近60家商业银行正在加紧测试并即将开通,年内其他主要银行也将基本实现全部开通。
京东金融首批加入了银联二维码支付体系。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曾表示,基于银联受理侧的开放,作为银联成员机构,银行、京东金融及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可以更多地将人力、资金、流量等资源投入到产品创新、用户体验层面,建立核心竞争力。
法律学者吴蒙蒙称,网联的推出是要破除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绕过银联等支付清算系统直接与银行对接的情形,也就是说网联是要作为一个中介,一头对接各个第三方支付平台,另一头对接各银行。
●预计年底接入逾200家银行
与传统清算平台建设不同,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是央行指导市场主体首次运用分布式架构开发建设的。
7月下旬,央行支付司相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中国网络支付市场飞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便利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央行于2016年牵头开展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中,将建设网联清算平台作为一项重点任务。网联清算平台定位于处理非银行支付机构发起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通过提供统一公共的转接清算服务,实现资金清算的规范化、透明化、中心化运作。平台于日成功启动试运行,并于6月30日由市场代表性机构开始业务切量,后续将加快机构接入速度和切量规模,最终取缔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模式。
该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平台还将继续举办其他银行机构的接入培训,预计到年底接入银行数量超过200家,覆盖市场大部分银行机构。
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的建成运行,将有利于畅通支付机构业务处理通道,进一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多样化的支付需求;有利于支付机构降低业务处理成本,提升业务处理稳定性和处理效率;有利于实现支付机构相关业务资金清算的透明化,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表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具有特殊性,正如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其回忆录中写道:“若是要存心搞垮美国经济,只需摧毁电子支付系统就行了”。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如同经济基础设施一样,在初期严重缺乏的时候,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尽快布局,从而保障金融“交通和物流”的顺畅。但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就需全面提高建设质量,严格防止“豆腐渣”工程和低效项目。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络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到约1639亿笔,位居世界首位。同时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某中国网络支付巨头的实时业务峰值达到12万笔/秒,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面对如此高并发处理需求,传统集中式架构系统难以适配。
网联平台筹备组组长董俊峰介绍,网联平台采用3地6中心多点多活互备设计,传统业务系统一般采用2地3中心模式。
  网联上线提速 支付市场变局在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媒体报道,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至此,网联上线有了明确的时间期限,第三方支付直连模式算是走到了历史尽头。作为第三方支付领域最重要的模式“创新”,直连模式的终结给支付市场带来新的变局。
网联全称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与银联的功能属性相似,是专门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统一转接清算服务的平台,属于“四方模式”,或称为间联模式。与之相比,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银行直连则绕开了银联等转接清算机构,是典型的“三方模式”。
第三方支付机构绕开银联“创造”银行直连模式的初衷,是为了省去“7:2:1”模式下的银联分成,节约支付成本。但随着银行直连成为行业标配,模式本身便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也衍生出一些潜在问题。
直连模式下,支付机构通过在多家银行开设备付金账户实现资金的跨行清算,对合作银行而言,带来了吸收存款的额外收益,积极性大增,且更愿意与交易规模大、备付金存款沉淀多的支付机构合作。而对支付机构而言,则可通过备付金账户存款的“诱饵”反过来从银行处获取更低的费率。
时间一久,中小支付机构因沉淀资金有限得不到银行的青睐,直连银行数量远远落后于大型支付机构,在费率上也不占优势,在商户拓展中便处于劣势,加速了行业分化过程,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正是基于这个角度,网联的上线本身,将利好中小支付机构,使得他们终于和大中型支付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再背负直连银行数量少、费率高的先天劣势,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对大中型支付机构而言,原有的优势被抹平,行业加速分化的链条被中断,需要在新规则下重新建立优势。
至于市场中关于支付巨头的支付信息被网联截留数据优势不再的提法,其实并不准确。
由直连到间联,支付结算的环节拉长,但支付机构作为交易发起方,仍然掌握核心的交易信息,唯一的不同在于,原来只有支付机构掌握这些信息,现在央行和网联也能看到这些信息,对支付机构自身的信息积累而言,并无本质的损害。
接下来,便是信息和数据层面的问题。
支付机构通过在多家银行开设备付金账户实现资金的跨行清算,变相具备了清算职能,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信息流还是资金流,都在第三方支付系统内循环,且每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息流还分别独立,产生了信息孤岛。
站在监管角度,不掌握具体的支付信息,便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所以改变银行直连一直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的重要原则和要求,只不过涉及到系统建设和业务迁移等问题,需要循序渐进,才拖延至今。
基于这个角度,网联的上线成功切断直连模式,实现了第三方支付交易数据的集中化,消除了信息孤岛,其最大的效应是便于监管,监管机构在第三方支付反洗钱、交易合规性检查等方面有了具体的抓手。
此外,作为转接清算机构,网联的上线,也意味着银联终结了在支付清算领域一家独大的格局,开始迎来竞争者。
其实,银联的竞争者不止网联一家,还有虎视眈眈的国际卡组织。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2016年6月,央行发布《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为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提供可操作性的细则。2017年6月,《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服务指南》正式出台,国际卡组织进入国内人民币清算市场提上日程。
对银联而言,无论是网联还是国际卡组织,都是一般无二的新的存在。网联上线并未直接触动银联的奶酪,毕竟原来的直连模式下,银联本就被排除在外。相反,网联上线加速了直连模式的终结,支付机构在间联模式选择中,可以选择网联,也可以走银联通道,对银联而言,未尝不是新的机遇。只是,面对支付清算市场的整体开放,银联真的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
最后,谈谈困难。
网联建设之初,市场反应普遍较为悲观,一方面是网联的上线意味着直连模式的下线,支付巨头积极性未必高。失去了支付巨头支持,其系统建设和机构接入速度也会受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网联股东结构和系统方案未明,市场担心其中立性和客观性,积极性不高。但是随着金融强监管的到来,网联平台得到的资源支持明显增强,系统建设和机构接入显著提速,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网联,无论在意愿上还是技术层面,都不存在明显的障碍。
当然,大家可能仍会担心,网联系统性能能否支撑双十一等高峰节点的并发要求,这一点需要通过时间去验证。不过,第三方支付机构按期接入网联平台已经毋庸置疑,任何困难都会被克服。
整体上,网联上线送走了直连模式,也揭开了支付清算领域的新篇章,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社论】别让“网联”重走银联老路
来源:澎湃新闻
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文件,明确到明年6月30日,第三方支付将全面停止“直连银行模式”,所有网络支付业务将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网联”全称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是一家由央行及其下属机构主导投资的第三方支付清算平台。
在“前互联网时代”,面向商户与消费者的支付清算是四方模式,发卡行、收单机构、商户通过银联清算,银联与发卡行、收单机构共同分享商户缴付的手续费。这里的收单机构不能直连发卡行(银行),必须通过银联连接。
电商兴起以后,第三方支付伴随兴起,银联主导的四方模式费率畸高,模式复杂而又低效。于是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抛开银联,直接与银行连接服务消费者和商户,降低了中间环节,备付金又托管在银行,也因此可以与银行议价,手续费大幅下降,消费者从中得了实惠。
但相比“前互联网时代”的四方模式,支付宝等的“直连银行”模式存在两个争议:第一,第三方支付都没有清算牌照,但直连银行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资金往来服务,事实上成为跨行清算平台;第二,现有第三方支付大多数都提供账户服务,留存备付金,数百家机构备付金存管极为分散,存在一定流动性风险。
对这些问题的担忧促成了“网联”的成立,但也要避免出现新问题。
事实上,监管者偏好单一、扁平、完全穿透式的市场结构,整个市场的信息交换在其眼中一览无余。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市场结构下,缺乏多层次、多样化机构生存的土壤,所有机构千人一面,能竞争的只有手续费率,越拼越低的费率,使得大多数机构都无法做好的服务,证券市场的表现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方支付能有今天,并不是监管机构设计的结果,而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十余年来自建系统、不断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一家一家银行跑出来的。更进一步说,连消费者的需求和使用习惯,都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打车软件、线下服务、无现金活动等竞争中塑造的。
市场的创新是应该得到回报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衔着金汤匙出生的“网联”,出生之时就与第三方支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公众需要解答的问题是,“网联”作为第三方支付的行政性清算平台,会不会重走之前银联的“保守之路”?回顾银联的二十年历史,因为缺乏竞争,银联长期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技术进步缓慢,一直到第三方支付做大,银联才不得不多次调降费率,迎合市场需求。
相比中国现有的、领先于世界的第三方支付,“网联”还是一个纯政策产物,怎么做到创新监管,不走老路,挑战不小。
  8月4日,央行的一份文件,给“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带来一场天翻地覆的巨震。央行宣布:从日起,类似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必须通过“网联支付平台”处理。下面就是这份文件:这是几个意思?四个!第一,“央妈”给银联生了个小弟弟,名叫“网联清算有限公司”。银联吃独食的时代终结了。也就是说,一直觊觎第三方支付的银联,彻底歇菜。以后第三方支付的事情,由网联来负责(银联只占网联1.55%的股权)。而银联在其核心业务——银行卡清算业务上,正面临着“国门全面打开”,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的全面杀入。所以,银联有理由痛哭一场:昔日独享蛋糕的时代终结了,洋鬼子来了,第三方支付也“侯门一入深似海”了。第二,从业务管理的角度,央行把第三方支付“收编了”,支付宝和财付通的超级金融梦想,遭遇到了天花板。下图是即将成立的网联公司的股东名单:注:网联的注册资金是20亿元,上述金额为首次出资金额,股权比例是最终股权比例。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就是央行;第二大股东(梧桐树)是外管局的投资平台,常常在股市里翻雨覆雨的国家队成员,可以理解为央行的“孙公司”;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大股东,也都是“央行的人”。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在“收编”的同时苦乐不均。财付通获得了跟支付宝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友军京东也跻身第五大股东。相比之下,马云会不会感到不爽?第三,央行通过组建网联,把对第三方支付的控制权牢牢抓在手中。以前,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直接跟各银行对接,就出现了客户交易央行无法监管的情况。这很好理解:比如你使用支付宝,从自己的建行账户向朋友的农行账户转账。如果是传统的银行卡汇款,这笔钱从建行出来,进入银联的清算系统,然后到达农行。但在第三方支付出现之后,不是这样完成的。你通过支付宝从建行转出的钱,进入了支付宝建行账户;然后,支付宝从自己的农行账户,给你的朋友打了一笔相同金额的钱。这样,除了支付宝,没有一个中介机构、监管机构可以看到这笔交易。这是最令央行不安的,因为央行无法监管。所以,网联平台是央行强加给第三方支付的一个中介机构。有人说,网络时代是“去中介化”的,但由于“去中介”的同时完成了“去监管”,所以政府不会答应。网联就是这样诞生的。下图,就是网络、银行、央行、第三方支付的关系图:第四,央行通过网联,获得了更多的金融大数据,这是结束“数据寡头”垄断的重要一步。今年7月14日到15日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对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会议闭幕当天,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一个公开论坛上出语惊人——要警惕数据寡头!他说:可以看到金融巨头产品线的汇集,也有大量的数据,客观上可能会产生数据寡头的现象,可能会带来数据垄断。数据垄断比技术垄断更难突破,容易产生所谓的数字鸿沟问题,形成信息孤岛。金融数据依赖于大数据,信息孤岛的形成不利于行业良好的发展行业、生态。由此可见,央行对于金融、消费大数据的重视。从目前支付发展趋势看,银联代表的银行卡支付日渐衰微,第三方移动支付才代表着未来。如果没有网联,未来的金融、消费大数据必将被支付宝、财付通等机构垄断,形成数据寡头。所以,争夺这些数据的控制权,也是央行推出网联的重要原因。影响:网联的推出,对银联是利空,对传统银行是利好。这意味着,银行未来被“第三方支付寡头”奴役的命运可以避免了。对于支付宝和财付通们来说,这当然是利空。虽然这两大巨头各占了接近10%的网联股权,但失去了很多想象空间。不过,由于这些“想象空间”事关国家安全,属于国之重器,私人企业不碰也罢。毕竟,这些网络巨头们可以干的事情还有很多。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件事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只是某些人洗钱不太方便了。
  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发布《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银支付[号文,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网联的时代要来了,中国支付行业的新时代要来了。值得玩味的是,文件的底部一行字:“抄送:中国银联。”朝野之外,闻者无不会心一笑:东宫事发,网联夺嫡;天下支付事,新子欲统之。自此以后,朝野之外再无战事,朝野之内再无宁日。相处无犯乎?时间回到前一天,财新网针对网联的专题文章《网联:“不可能”的任务》一文中,一位未具名的银联人士,评论网联与银联之间的竞合关系:“网联和银联,解决的是不同领域的问题;协同好了是双赢。”在此不禁想问,若是协同不好呢?对于网联的定位,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本办法所称网络支付业务,是指收款人或付款人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依托公共网络信息系统远程发起支付指令,且付款人电子设备不与收款人特定专属设备交互,由支付机构为收付款人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活动。对于网联的业务覆盖范围,银联基本不涉及,所有的NFC支付都是通过POS来完成。而银联二维码,目前也没有P2P转账功能,基本是通过POS系统扫取用户的银联二维码,通过支付内网完成支付。唯一可能与网联有所传统的业务,可能就是银联在线了,不过在银联体系内,该业务也不算主要业务,让道于极具政策性的网联,冲突也不会太大。新账越算越糊涂看似平和而又愉悦的气氛之下,是银联和网联未来商业布局的不断交叉。首先值得深思的一个产品就是智能POS,目前POS厂商都在开发智能POS,并且不断的应用于市场中,具有开放系统的POS已然成为未来趋势,在开放系统之中加入互联网应用,聚合网络支付,也不再是新奇的事。而银联也期望在开放的POS系统上,不断完善安全,具有软硬安全兼具优势的TEE-POS成为银联力推的一个方向。在手机厂商方面,TEE也已经被大部分厂商所接受,也就是说,在未来,具有TEE的POS和手机,其差异性将越来越少,POS就是手机,手机就是POS的时代已经不远。此时,谁又分的清,网联口中在消费者手上的像POS的手机和银联口中像手机的POS,未来的业务冲突可以预期。另外一件事,是近期产业讨论的焦点——京东闪付,这一让银行不怎么爽的银联创新,银联与京东声称该合作模式遵守四方模式,尊重各方利益,但是舆论上说银联允诺京东发卡,银联授权京东干了支付宝的事。争议存在,但是合作模式上,京东引流,银联提供用卡环境,活跃了银行的卡,目前来说,对于各方都是有利的。那么京东与银联的合作,网联该作何感受呢?网联的作用是取消直连,维系银行和支付机构,而京东与银联的合作,似乎也是如此。在今年5月初,网联第一期股东会上,传闻网联成员也讨论二维码技术标准,如果标准成立,那么很可能所有支付机构推出的应用都扫一个码将成为可能,网联干了聚合支付的事。然而,就在5月底,银联发布二维码产品,京东、美团宣布合作并不久之后接入,京东和美团的APP调出的二维码已经可以在线下完成银联二维码支付。无论是京东闪付还是银联二维码,银联都已经开始密切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引流进而盘活四方模式,在势头如此猛烈之下,网联来了,能够与银联完全和睦相处,“协同双赢”,怕是没几个人会信。旧酒换新瓶早年第三方支付崛起之时,那时还没有支付牌照,对于直连银行,银联曾与第三方支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银联的理由是,第三方支付使用了62的银联账号,要求银行断开与支付宝的直连,而第三方支付则认为,直连的是银行的账户,账户是不属于银联的,直连没有任何问题。中华文字博大精深,银联与第三方支付关于账号与账户的争论悬而未决,甚至吵到鸾殿之下也未有结果。而今,由于网联的上线,直连步入死亡倒计时阶段,但是两大阵营就此形成,一个是银联牵头,银联、银行、收单、商户的银行卡体系四方模式。另一个是网联牵头,网联、银行、第三方支付、线上支付场景的互联网账户体系四方模式。银行卡账号与账户的口舌之争,变成了银行卡账号与网络支付账号之争。从股东组成上说,银联主要是银行入股,而网联主要是支付机构入股,银联与网联的竞争,背后是银行与支付机构的竞争。值得玩味的是,目前银行与支付机构的竞合关系也非常微妙,前段时间四大行与BATJ合作,银行需要学习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能力,而互联网公司也希望加强自身的金融属性,各取所需。虽然合作之后都并没有宣布具有实质性的成果,但是股票还是涨了的。总而言之,银联与网联,虽然表面上和平共处,但是未来随着业务发展,角色站队等情况的发展,竞争在所难免,国内清算格局已经改变。另外,8月4日,Visa也宣布中国清算牌照正在申请,但讲真,中国如此复杂的金融环境,Visa入华没那么容易,对国内清算格局的影响力也不会太大。Visa见识处理过大规模直连吗?Visa见识过占据大部分移动支付市场的第三方支付巨头吗?Visa见识过中国如此低的支付费率吗?进入中国Visa需要学习和改变的还有很多,缓过气来再谈影响中国清算格局吧。Visa入华的最大意义,或许是告诉国内支付行业,什么才是真正的清算机构,帮银联做个市场科普。
   10:01 蓝鲸TMT 刘敏娟近期,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文件,明确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并给出了具体时间。文件称,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网联清算有限公司公布的股东结构,网联注册资本为20亿元;协议各方均以货币出资,出资额分3期缴纳,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和20%。在股权结构的设计上,央行系为第一大股东,其他国有机构也占据大比例股份,剩余的由其他30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有。其中,央行清算总中心、上海清算所、黄金交易所等在内的央行下属7家单位共同出资7.6亿占股比例达到37%;支付宝和财付通均持股9.61%;京东旗下网银在线紧随其后,持股4.71%。资料显示,“网联”的全称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指要为支付宝、财付通这类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搭建一个共有的转接清算平台,受央行监管。早在今年3月底,有着“网络版银联”之称的网联平台便启动试运行。经过三个月的试运营后,网联平台正式上线。截至6月30日,国内12家商业银行和包括支付宝和财付通在内的大型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正式接入网联平台。其中,财付通、网银在线、快钱、百付宝、支付宝、平安付、翼支付等7家支付机构已完成接入。
   09:25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央行支付结算司近日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网联即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网联模式在国际范围内并无先例。业内人士表示,网联这一专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服务的支付清算平台的成立,凸显了监管部门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资金流向等监管的决心。以两大巨头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迅速发展,资金交易量猛增,第三方支付此前普遍采取直连银行的模式来进行资金的转接清算。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这种直连银行的模式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的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同时,该模式给反洗钱、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调节、金融数据分析等央行的各项金融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原则上讲,任何第三方支付机构想要接入银行,用户进行跨行转账,未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银联的清算渠道,一种通过网联平台。网联平台作为第四方金融服务平台,在不直接对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并且不碰触资金的情况下,通过统筹银行和第三方金融机构,间接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服务。”王蓬博说,网联平台可掌握具体商品交易信息和资金流向,防范洗钱、挪用备付金等行为,其建立也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风险进行了有效管控。从今年3月底至今,网联试运行已经超4个月。今年6月末,网联平台正式启动业务切量。截至6月30日,在支付机构接入方面,已有财付通、网银在线、快钱、支付宝、平安付等机构完成接入。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网联的数据处理技术能力还未经过“双十一”这样海量交易的考验。王蓬博表示,央行要求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要在明年年中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这一时间表实际上早于市场预期,这对网联平台的技术能力也将形成一定压力。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支付之家网zfzjcn丨微信www.zfzj.cn丨网址支付之家网(WWW.ZFZJ.CN)&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以下简称209号文)。209号文要求,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所谓的“网联”平台,全称叫“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其平台由“网联”公司(全称为“网联清算有限公司)在运营。此前报道,日,网联平台启动试运行,并成功完成首笔资金交易验证,正式接入央行支付清算系统。据了解,首批接入四家商业银行和三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而截至6月30日,已有超过10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接入网联。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要求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不过,支付之家网发现早在去年互金整治期间,人民银行联合多部委下发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即112号文)中,针对跨行支付业务的情形要求的是“支付机构开展跨行支付业务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进行”。这里所说的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目前来说就是指中国银联。也就是说,如果央行要求跨行清算也要全部迁移至网联,那么,第三方支付机构似乎就要同时接入银联和网联。《财新》此前的报道里,一位央行支付司人士的说法是‘不允许接入银联’。那么,这就可能出现政策打架了。对于有第三方支付机构提出能否同时接入银联和网联的设想,央行支付司相关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第三方支付机构一律都要接入网联,目前不允许接入银联。网联刚起步,支付机构要积极支持网联建设。未来的终极目标是,随着市场各种机制发展成熟后,也有其他的清算组织进场后,才可以自主选择接入某家监管认可的清算组织。”由于此前银联也承担了大部分第三方支付的线上转接清算职能,但209号文明确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都要接入网联,这意味着线上转接清算这块“大蛋糕”,或许银联要拱手相让了。人民银行把线上的重任委以“网联”,中国银联似乎无缘线上。数据来源:2017年《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另外,根据已经曝光的网联股东明细,除了银联旗下的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银联商务以外,并未有其他银联系相关身影,而银联只占网联1.55%的股权。毫无疑问,无论是外卡清算组织的虎视眈眈,还是网联的横空出世,对于曾经清算市场的唯一的参与者银联而言,都是值得警惕的对手。网联的推出,对银联绝对是利空!- - - - - - - - - -责编丨陈晨(微信zfzjcc)支付之家网(WWW.ZFZJ.CN)
  央行:网络支付业务未来将全部通过网联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央行支付结算司近日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 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各银行和支付机 构应于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
网联即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网联模式在国际范围内并无先例。业内人士表示,网联这一专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服务的支付清算平台的成立,凸显了监管部门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资金流向等监管的决心。
以两大巨头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迅速发展,资金交易量猛增,第三方支付此前普遍采取直连银行的模式来进行资金的转接清算。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表示, 这种直连银行的模式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的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同时,该模式给反洗钱、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调 节、金融数据分析等央行的各项金融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原则上讲,任何第三方支付机构想要接入银行,用户进行跨行转账,未来只有两种 方式,一种是走银联的清算渠道,一种通过网联平台。网联平台作为第四方金融服务平台,在不直接对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并且不碰触资金的情况下,通过统筹银 行和第三方金融机构,间接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服务。”王蓬博说,网联平台可掌握具体商品交易信息和资金流向,防范洗钱、挪用备付金等行为,其建立也对第三 方支付行业的风险进行了有效管控。
从今年3月底至今,网联试运行已经超4个月。今年6月末,网联平台正式启动业务切量。截至6月30 日,在支付机构接入方面,已有财付通、网银在线、快钱、支付宝、平安付等机构完成接入。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网联的数据处理技术能力还未经过“双十 一”这样海量交易的考验。王蓬博表示,央行要求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要在明年年中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这一时间表实际上早于市场预 期,这对网联平台的技术能力也将形成一定压力。
  央行动态央行规定日,所有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从历史经验观察,美联储缩表追踪纪录非常糟糕;英国央行希望商业投资能从目前“非常低迷”的状态尽快恢复过来;......让我们一起观央行、知天下。中央银行南方都市报日前,央行下发文件,明确要求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并规定日,所有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报道称,《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显示,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的相关准备工作;此后网联将组织开展接入工作,最终在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央行相关负责人此前曾公开表示,网联的建立将纠正支付机构违规从事跨行清算业务,改变目前支付机构与银行多头连接开展业务的情况,以节约连接成本,提高清算效率,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对社会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测。据悉,此前,多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包括央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在内的45家机构于7月28日签署了《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拟共同发起设立网联。本次在股权结构的设计上,央行系为第一大股东,其他国有机构也占据大比例股份。据悉,网联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亿元整,协议各方均以货币出资,出资额分3期缴纳,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和20%。具体时间以网联发出的缴纳出资通知为准。按照流传的“网联清算股份有限公司第1期股东出资明细表”来看,第一期45家机构实缴出资1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本次实缴出资额达1.2亿元,占比达12%,为第一大股东。梧桐树投资平台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外汇管理局直属机构)本次出资1亿元,股权占比达10%,居第二。支付宝和财付通股份同列第三方大股东,占比9.61%。京东旗下网银在线紧随其后占比4.71%。美联储中金网过去几个月中,美联储开始让市场为缩减高达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做好准备。金融危机期间,资产负债表变得膨胀起来,美联储希望借此帮助刺激经济走出危机。美联储即将开始缩减其资产负债表,然而从历史经验来看,缩表追踪纪录却非常糟糕:过去几乎每次央行尝试这一进程,衰退都接踵而至。过去100年以来,美联储曾启动过6次缩表进程,分别在年、年、1937年、1941年、年和2000年。根据MKM Partners首席经济学家和市场策略师Michael Darda,在这6次缩表试验中,5次以衰退告终。资产负债表趋势反映了美联储在长期加息之后的情况, 在过去13次紧缩周期中有10次以衰退结尾。“此外,除了年代之外,没有资产负债表/基础以两位数年率下滑的先例,而这是明年晚些时候可能出现的情形,”Darda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过去十年中,美联储实施了三轮超宽松计划,也就是俗说的“印钞票”,令资产负债表达到了当前的规模。美联储在最近的政策声明表示将相对较快开始缩表。自美联储开始扩张资产负债表以来,美联储将每月从债券中获得的收益重新用于投资以保持资产负债表规模的稳定。市场预计美联储在9月宣布开始允许逐月削减购债规模,然后将剩余部分进行再投资。预计初期规模较小,然后每个季度增加一次,直至达到每月500亿美元。目前的市场预期是缩表至2万至2.5万亿美元,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耗费4至5年时间。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这一过程类似于“看着油漆变干”,不会对市场造成冲击。然而,怀疑论者质疑这是否会如此轻松。“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一个紧迫的问题出现了:进入明年下半年,当资产负债表减少和加息这一双管齐下的紧缩政策开始全面推进之时,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能否继续保持平静?”Darda称。他认为,如果美联储关注低通胀趋势遵循一种缓慢的紧缩轨迹,那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行银联白金卡权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