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饮水机问题营业模式是什么?

您喝水—他埋单&真共享—不花钱
降低企业采购成本,企业有福利,员工更满意!
供应商合作
一线品牌饮水设备共享使用——解决企业一切后顾之忧
知名茶叶,饮品,生鲜水果,零食免费体验
供应商合作
Loading the player...
客户实景图片
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一线城市公司企业茶水间,也来晒晒你们公司的茶水间?
选择一立的客户
这些聪明的一线公司
已经选择一立作为企业茶水间共享饮水机供应商
申请一立净水机·安装服务
其它敬请期待
深圳市一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广深路松岗段12号同兴达大厦3楼
客服电话:400-
申请成为供应商
知名净饮水品牌商家、各大茶叶、咖啡、生鲜等有机食品供应商如想合作请发邮件与我们联系
收件地址:
备注:邮件标题请注明供产品类别,附件需提供公司完整的资料,产品证书等合格证明
寻求合作类的邮件过多,若我方有合作意向,将会及时回复邮件与您取得联系;若无合作意向则不做回复,谢谢您!
预约安装·一立净水机
其它敬请期待共享直饮水机商业模式
共享商业模式的到来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分享过很多关于共享商业模式的项目,除了共享单车外,包括今年比较火的充电宝和按摩椅项目,很多老板都想抓住共享的风口搞点融资,因为很多共享的项目一开始都是比较烧钱的。
世纪丰源率先提出共享饮水机的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模式创新,全面革新传统开水器的消费模式,采用共享形式,消费者只需支付低廉的服务费就能够轻松享受一流的免费饮水机、免费水检测系统、终身免费滤芯更换、免费维修、免费保养、免费清洗、专属服务团队全称贴身服务,让消费者告别高昂的一次性购机费用及滤芯更换费用,轻松想用安全洁净的纯净水,确保饮水健康。
世纪丰源致力于开发先进好用的饮水机产品,同时开发出手机app远程控制,以及微信支付系统,通过手机及WIFI即可轻松连接饮水机,实现TDS水质检测、使用情况分析、线上装机、移机、在线充值续费、一键呼叫专属服务专员等诸多实用功能,再也不用担心滤芯更换周期及水质安全。
目前世纪丰源正在开发微信小程序,在不久的时间内,世纪丰源将在全国各地投放共享饮水机,用户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即可找到附近的饮水机器,进行取水。
如果您想咨询这块的项目合作,或者是想了解净水行业这块的市场,欢迎致电!
以下是世纪丰源6月推出的行业新款设备——无胆速热饮水机,具备可刷卡、微信支付、隔夜排空,紫外线杀菌,广告屏、水控等功能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校园饮水安全靠无胆,真正解决学生饮水健康问题。服务热线400-
世纪丰源专业解决学校、政府、工厂、企业等公共场合饮水安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今日搜狐热点什么是共享净水器,主要模式是什么样的?_百度知道
什么是共享净水器,主要模式是什么样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共享净水器的滤芯更换消费者应该不用额外付费的。好多家都有类似的机器了,可以看看云净。
我很想知道滤芯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看看力浦的,它的就是共享净水器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企业有担当,随时随地都能有水喝. ”有水喝”引领“共享”饮水新时代!
来源:中华网
点击排行榜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共享净水器走热:是“真共享”还是“假租赁”?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共享净水器走热:是“真共享”还是“假租赁”?》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共享净水器走热:是“真共享”还是“假租赁”?》 精选一原标题:共享净水器走热:是“真共享”还是“假租赁”?净水器是共享还是分期付款?新零售接棒?在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共享物品遍地开花、多方布局后,共享经济还“瞄”上了日用品和消耗品,许多被业内人士称为“蹭热度”的共享纸巾、共享红酒随之出现。近日,共享净水器开始走红。净水器如何共享?是“真”共享还是“假”租赁,还只是为了搭乘共享的“东风”蹭热度?下一个“共享风口”是什么?有业内人士表示,共享净水器符合目前市场趋势,共享净水器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越来越多。但也有相关人士称,市场上存在打着“共享”名号实则是变相分期付款的现象。近日,记者发现网络上出现铺天盖地的“共享净水器”宣传。在一系列的“共享经济”推广后,“共享”是不是已经成为旧的行业“老酒装新瓶”的手段?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向多家共享净水器企业进行了解。一家共享净水器企业负责人称,相对于以往多数的净水器,使用者在购买净水器后,还需要滤芯更换、维护保养、更新换代等后期的资金投入,共享净水器打破了传统用户购买设备所有权使用的形式,转而以用户不掌握设备产权,以净水使用量、使用时间等标准交纳服务费用的创新消费方式。他表示,用户只需要缴纳服务费用,净水器企业负责设备的提供以及上门安装、换芯保养、日常维护等所有服务。有业内人士称,净水器在国内发展十多年,就行业本身来说,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链体系,但从市场来看,仍存在品牌多、价差大、净水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记者在某一购物网站上搜索家用净水器,得到的结果从上百元的水龙头过滤器到上万元主打高端路线的净水器不等。而在该购物网站上销量前十位的则均在200元以内,并且过半在50元~150元之间。净水器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中有害的物质及杂质,该业内人士称净水器产品有着类似的特性,只要采用同样的净化技术,2000元和5000元的产品出水品质差别不大。观点PK:观点1 智能化产品符合市场趋势在这些商家看来,之所以能被称为“共享净水器”,是因为这些净水器为用户省钱:“以常见的五级RO反渗透净水器为例,设备售价普遍在1500元~3000元区间,一些国际品牌甚至更高,后期每年还要再支出500元~1000元不等的滤芯更换费用,如果用户使用3年,整体支出大约在3000元~5000元。”据了解,智能共享净水器的收费标准是押金500元、每月服务费80元,3年整体支出是2880元,如果一次性支付3年费用则优惠至2400元。另外,共享净水器产品会采用技术实现净水器智能化。用户能通过手机随时查看出水的水质、每一级滤芯的使用寿命,也能在线续费、在线预约服务等。该业内人士表示,从以上角度来看,智能化、共享化的净水器产品更符合目前的市场趋势。观点2 共享净水器在打擦边球但也有用户对净水器的共享化表示质疑,自己付费获得的净水器是不是其他人使用过的,质量、卫生如何保证等。用过后的净水器去哪了?有推行共享净水器的企业表示,目前用户安装的净水器都是全新的,净水器采用2G模块进行远程扩展功能,可以通过产品上的二维码与用户手机绑定。该企业负责人称,通过这个二维码可以判断机器是否被使用过,而用户不再使用的共享净水器将会被统一回收,留待其他用户有换机需求时使用。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令人感到所谓的“共享净水器”其实是在打“共享”的擦边球,付满3年的费用后拥有净水器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分期付款。广东教授肖怡称,共享的要义在于不需要拥有一个物品,但可以使用它,“共享物品更多的表现在使用完后,把它放回公共空间,其他人有需要就可以使用”。肖怡称,在购买3年的服务费后拥有净水器,更像是一种分期付款的形式。链接下一个风口是新零售和10月11日,杭州共享充电宝企业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近期共享充电企业Hi电被曝出正全面收缩线下推广团队。今年以来,资本的看好,巨头的入局,使得共享充电宝领域成为继共享单车后的又一热点。然而,共享充电宝行业尚未进入便开始洗牌,令行业深思:共享经济还能火多久?在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看来,共享行业本身非常大,当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衣食住行,到现在这些需求的共享已经基本被做完了。而除了衣食住行之外的其他需求,市场空间并不大。“比如共享按摩椅、共享卫生纸等,本身市场空间没有那么大,想象空间也没那么大,所以对这类项目可能都不是很有兴趣。”朱啸虎指出,现在风口已经转向了,没人讲共享,而是都在讲新零售。事实上,新零售行业从年初开始发酵,数十家“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创业企业纷纷涌现,参与机构数量也超过50家,包括IDG、真格、创新工场等。据统计,今年以来,无人自助设备领域已披露的项目超过25个,累计金额超30亿元。光速中国创始韩彦曾表示,新零售无疑是鲜有的下一个千亿级别的平台性大机会,对团队的要求是极其高的,扎实的供应链、系统、数据能力才是核心。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认为,新零售未来的流量入口在于社区,因此看好新零售的模式有三个特征。第一,实体小店与虚拟大店结合,实体店面要小,起到获客作用。第二,品类要准,选择电商打不死的非标准类、非超市类的产品行业。第三,选好入口,这当中,社区便利、社区生鲜和社区药房的机会很多。近年来,、以及智能芯片应用快速发展;以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取得一定突破;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责编:刘辛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共享净水器走热:是“真共享”还是“假租赁”?》 精选二(原标题:共享充电宝 4.5个月难回本 遭资本冷遇)日,杭州一家商业场所内的共享充电宝。 图/视觉中国11月3日,美团点评通过内部公开信通知,将结束餐饮平台“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电宝”两个项目的试点运营。这个消息一下子挑动了行业敏感的神经。因为,就在几天前,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在乐电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一时间,洗牌、调整、出局的气氛弥漫着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事实上,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从一出生就备受质疑。2017年的春天,风起之时,共享充电宝一夜之间布满街头。不过与这种势头同样火热的是它引发的争论:一方认为共享充电宝顺应了共享经济的大潮,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另一方则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假共享,根本不可能成功。如今潮水开始退去,行业曾经的狂热正被涤荡殆尽,共享充电宝生意圈里的各方开始理性地看待这个事物。新京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对于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和一些还保留着期待,而用户和上游的生产企业似乎热情不高。3家出局,多家将,共享充电宝寒冬来临业内人士称,今年二三季度共享充电宝厂商跑马圈地,现在行业进入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今年3月以来,共享充电宝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短时间内,我家周边的商场、餐馆、咖啡厅等场所突然冒出来很多共享充电宝,外出手机没电了,我也会使用。”赵女士向记者介绍。对于各式各样的共享充电宝,她也从陌生逐渐熟悉。乘着共享经济的风口,一大批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集中成立,一时间资本也大批入局,在春夏之交的40天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拿到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这个融资数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今年上半年行业最鼎盛的时候,市场上至少有20家公司在运营共享充电宝。然而,这个快速成长的新事物很快迎来了拐点。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仿佛让人们听到了共享充电宝行业传出的洗牌声音。先是9月底Hi电传出涉嫌变相裁员的消息,紧接着,10月11日,乐电直接宣布停止运营,在此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另外,还有包括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等多家企业走到项目清算阶段。“这轮洗牌的速度和规模比我们判断的更快、更大,这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的规模效应非常重要。友商出局的消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信号,让我们继续巩固已有领先优势,跑得再快一点”。近日,街电CEO原源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来电科技CMO任牧认为,“2013年底至2016年10月是共享充电宝的萌芽和培育期;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是行业爆发期,各路玩家入局、融资;2017年二三季度是风口期,共享充电宝在大家质疑中快速发展跑马圈地;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是行业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总之,行业进入洗牌期,已经是业内人的共识。成本70元,代工厂接单意愿不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制作新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共享充电宝行业调整,很多人开始担心上游企业代工厂的经营会不会被波及。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自行车制造商就被绑在了共享单车的轮子上,当共享单车行业洗牌来临时,很多自行车制造企业被拖欠货款、缺少新的订单折磨。与经历了共享单车热潮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类似,在共享充电宝的热潮中,充电宝厂商们一度被认为获得了新的机遇和订单。一家为松鼠电电和魔柜等共享充电企业提供代加工的厂商告诉记者,“共享充电宝这块目前(市场反应)还好,有多种盈利方式”。该厂家还向记者透露,入局共享充电宝关键看盈利方式是哪种。落实到生产制造环节,这名厂家表示,买方只需提供自己的后台程序,不需要其他技术,下单后25天可出货。“这款(共享充电宝)还要匹配、调试,需要的时间挺长的,其实做货几天就做完了”。新京报记者随后联系了几家充电宝的代工厂,这些厂商大多数位于深圳。不少代工厂对加工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很感兴趣。联系的几家代工厂中,只有两家愿意提供共享充电宝代加工,另外几家则直接拒绝:不接共享充电宝的代加工订单,只接普通充电宝的订单。厂家不接共享充电宝订单的原因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厂家表示,他们手里已经有不少普通充电宝代加工的订单,每月的业务量已经差不多饱和了。而共享充电宝一般都是小规模订单,生产量很少,还需要重新调整生产设备,制作模具,不划算,所以就不接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了。一家可代工的厂商进一步透露,代工新设计的共享充电宝,首先需要制作新模具才能进行生产,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柜机式充电宝的机柜也需要另外单独定制。代加工是靠量盈利的,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一般量不大。记者随后联系的一家代工厂给出的开模费用在4万-5万元。另一家代工厂也向记者表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买方提供核心技术以及具体的产品方案,例如共享充电宝具备的功能、外观、产品容量以及如何实现弹出收入功能等,“充电宝要根据你们的柜子以及需要实现哪些功能来设计”。今年3月起,来电和街电打起“专利战”,这场让人们开始关注共享充电宝的专利壁垒。对此,一家愿意提供代加工服务的厂商表示,厂家可以提供技术,不需要担心侵权,“我们这块的专利都有十几种,不会侵权的,我们授权就行了”。用户认为可有可无,产品“很鸡肋”偶尔使用过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认为产品“很鸡肋”;即使是经常使用的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此番停运的乐电科技,其布局范围限于杭州市。今年4月,乐电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乐电已在杭州布局了超过300个点,包括商场、酒店、KTV还有公交车站。生活在杭州西湖区的宁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在杭城看到过乐电,街电和来电的机柜比较多,“上个月去云栖大会会场,看到的全是来电和街电的设备”。因为工作需要频繁接收回复信息,宁小姐每天至少要给手机充一次电。如果自己带充电宝还需要回家蓄电,而共享充电宝随借随还能快速充满,她觉得使用共享充电宝给手机充电还是挺方便的。在运营中,得到资本加持之后,共享充电宝尝试凭借越来越密的布点改变人们的充电习惯,以增加用户使用的黏性。但记者对用户采访后发现,这还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邹先生是偶然在杭州一家餐厅看到了摆放在餐桌上的桌面式充电宝,“觉得很新奇,就试用了一下,也没记住是哪家运营企业的”。“很鸡肋”是邹先生对共享充电宝的评价。他告诉记者,虽然经常在网吧和咖啡馆看到共享充电宝,但这些场所一般座位附近都有插座口,手机没电可以去前台借数据线直接使用插座充电。即使是经常使用的宁小姐,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我之前已经买过充电宝,没有(共享充电宝)了也不会特别不方便。”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共享充电宝,有53.3%的用户表示有使用意愿,另有21.9%的用户表示视情况而定,不到四分之一的用户明确表示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该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超1亿人。记者采访中发现,价格仍然是用户选择共享充电宝时的敏感因素。用户宁小姐比较街电和来电时特别关注到街电的新注册用户可以免费充电一定时间,“比较划算”。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用户接受每小时租赁费用在1元以内。创业者看重流量入口和B端用户创业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对于用户来说可有可无的共享充电宝,创业者为什么选择它来作为创业项目呢?来电科技的创始人兼CEO袁炳松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创业心路历程,“2003年,我就进入电池行业,到了2013年,我隐约意识到充电宝市场的拐点要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焦虑。”2013年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件事是2013年7月份,应从事连锁餐饮的朋友之邀,尝试把100台充电宝投在他的餐厅里,“因为他天天被用户的充电需求折磨,结果不到半个月,100台充电宝丢了一半。他问我能不能开发一种可以无人值守的提供充电宝的设备。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充电不仅是C端用户的需求,很多B端的商家也存在着给顾客提供充电服务的痛点和需求。”另一件事是2013年小米进入充电宝领域,这也让他有了紧迫感,袁炳松回忆道,“小米通过尾货生意的方式把充电宝的价格直接拉到了成本以下。对于其他的充电宝厂商来说,国内市场的拐点突然出现了。”随后,袁炳松开始召集团队在2013年底探讨充电宝未来的可能性。共享充电宝的前景,也吸引了曾是阿里高管的街电CEO原源,“未来移动互联网必然将继续扩大份额,智能手机的生活权重很高,移动充电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入口。我来之前只考虑了2个小时,就放弃了价值千万的加盟街电。”“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唱衰这个模式呢?主要是一些入局者没弄清经营模式、盲目跟风,运营不好了、数据难看了,自然不会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无奈,但他对自家产品的盈利模式信心满满。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大家为的是线下流量的入口。共享充电宝将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连线智能手机用户、以及服务的端口,算是一种布局。可能也是各大巨头关注的点。”换句话说,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产生的数据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用户的喜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面对这些数据,我们还没有想过如何使用,但这些数据确实能为后期发展提供助力。”一位共享充电宝的头部玩家向记者表示。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企业在产品导流颇有效果,“产品使用频次挺高,我们企业目前实现盈利了,产品立柜也有显示屏,推出定制充电宝机身投放广告,目前广告收入不错。”一位头部企业向记者表示。一些团队正在加快研发新形态的共享充电宝产品,以期达到和餐馆等合作方的互。来电科技近日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他们预计将在11月推出一款配有屏幕的桌面式共享充电宝,商家可以通过屏幕实现菜品展示、点单等功能。街电CEO原源认为,目前,行业正在变得理性,很多没想清楚怎么玩的创业者陆续在出局;很多以前认为共享充电宝门槛低的创业者也开始正视这个行业,甚至有人在门外观望一段时间后知难而退。这个行业真正能玩得转的,也就剩下头部的几家企业。4.5个月回本,投资者对模式有褒有贬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认为,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有投资者认为市场不大、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乐电宣布停运后,记者联系了乐电母公司杭州兔兔帮科技有限公司,对方工作人员简单表示“就是调整”,一切“根据公告来”。随后记者尝试联系乐电创始人楼莹莹,对方表示不方便接电话。而在此前,楼莹莹曾向媒体表示,已从共享充电宝行业转战其他领域,对于乐电项目的失败,楼莹莹反思为“目前大家脚步都太快了,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良好的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属行业,资金跟不上必然面临风险,但在初期共享充电宝并未受到资本青睐。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曾表示,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乐电在投入运营后的七个月内没能拿到投资。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开始显现。据艾瑞咨询之前的数据显示,来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宝的成本100-150元,每个充电宝一天平均租借频次为一次,单次收入为1元左右,单个充电宝回本周期平均4.5个月。按此计算,再加上流量变现的收入,头部几家企业正处在回本盈利期。这个时候,投资者也开始涌入。在众多投资者中,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大概是最高调的一位,也正是他和的赌约为共享充电宝带来了空前的关注度和话题度。陈欧在宣布投资街电时曾有言“我相信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足够让它在半年的时间远远超过任何垂直电商”,甚至期待街电在未来的发展会超过由自己创立的聚美。其他投资者们对共享充电宝的关注多数集中在共享充电宝本身解决用户充电痛点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具体使用场景中带来的附加价值上。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自己与小电创始人唐永波只聊了半小时就定下了投资,面谈前的小插曲起了更大的作用——朱啸虎的手机因为玩王者荣耀没电了,用唐永波带来的小电样机充上了电。“所以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朱啸虎表示。投资了来电的SIG,其合伙人张琳娜则看中了共享充电宝作为线下流量入口的可能性,“基于LBS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如今共享充电宝经历行业调整,资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风口”。“一开始资本方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期待过高,甚至将其上升至共享单车级别来对待,但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并未达到各方的,短期内难以回本盈利。”一位创投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大家蜂拥而入这个行业,破坏了盈利的模型。“之前商家是求着企业入驻,但入局玩家太多,如今需要不菲的入场费,盈利周期拉长,这就需要靠企业不断融资维持运营。”该创投人士进一步说明,共享充电宝的生命周期较短,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收回成本实现盈利,共享充电宝就没有太大意义。上述投资人的说法得到了企业的印证。一位共享充电宝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些小企业破坏了市场秩序,以前商家得自己购买设备,现在设备进入某些商家却要交入场费,这是一个不健康的现象。“资本市场对这个赛道已经没有热情了。市场不大、毛低、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等问题我们很清楚,资本已经不青睐这个市场。”一位知名的投资人表示。采写/新京报记者 朱玥怡 陈维城《共享净水器走热:是“真共享”还是“假租赁”?》 精选三从最原始的取自然之水,到每个家庭安上自来水,再到饮水机,现在已经发展成追求科技感、智能和美感于一体的饮水时代。饮水不再是生存需要,而成为一种品质生活的享受。因此,智能净水器应运而生。市场上的智能净水器与其他家电产品一样,消费者需要支出一笔大费用先购买设备,安装使用后再定期购买滤芯耗材,联系专业服务人员上门换芯服务。由于净水器是重耗材服务的产品,整个使用过程往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常见的五级过滤RO反渗透净水器为例,设备售价普遍在两至三千元区间,后期每年还要再支出五百到上千元不等的滤芯更换费用,如果用户使用3年,整体支出高达四五千元。而今,由“黄小厨”黄磊代言的中国首个互联网共享直饮净水品牌--浩泽?伊泉净品,推出共享净水服务,革新了传统净水器的购买模式。消费者每个月只需要支付较低的服务费,不需要购机费,就能将高端智能伊泉净品净水器安装回家,并且享受免费更换滤芯、免费上门安装、免费售后维护等专业的一条龙净水服务,为消费者**节省了支出成本,轻轻松松享受品质净水生活。近日,从让智能生活更简单、更开放出发,伊泉净品共享净水正在进行“免费送机,千人尝鲜”活动,向市场免费送出1000台共享净水器,消费者可以免费体验智能的净水服务,真正的“0”门槛净界。伊泉净品该举措,引来众多关注与热议,或将正式吹响共享净水市场爆发的号角,带来一波共享净水消费高潮!为了响应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顺应智能家电的市场发展,浩泽?伊泉净品共享净水器完成了互联网、物联网科技与传统净水行业的技术交融,实现了传统净水向物联智能共享净水的跨越。用户通过手机即查看水质、滤芯状态,人性化设计,方便更快捷,体现了浩泽?伊泉净品共享净水所传达的健康优质生活理念,同时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智能化健康用水交互体验。使用过程中,浩泽?伊泉净品共享净水总部通过云平台来完成对净水器的监控、管理和费用计算,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后续服务需求,解决后顾之忧。你再也不用有这种的担忧了:想给父母装一台净水器,但担心上了年纪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更换滤芯,何时更换滤芯。因为浩泽伊泉净品共享净水可以将机器和服务一起送给父母,可直接通过APP/微信公众号续费,滤芯更换伊泉净品后台会自动提醒以及自主预约服务时间,很方便地解决了你的顾虑。那么,要如何才能领取到免费的伊泉净品共享净水器呢?写在最后:给大家推荐一家3年老平台立即理财拿→(年化收益10%)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于安全110:http://www.p2b110.com/news/298478.html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百度贴吧QQ好友window._bd_share_config={"common":{"bdSnsKey":{},"bdText":"我在【网贷安全110】看到这篇经典的文章,有趣-有料-有内涵!你们看看觉得如何?","bdMini":"2","bdMiniList":false,"bdPic":"http://www.p2b110.com/","bdStyle":"1","bdSize":"16"},"share":{"bdSize":16},"image":{"viewList":["qzone","tsina","tqq","wei***","tieba","sqq"],"viewText":"分享到:","viewSize":"24"},"selectShare":{"bdContainerClass":null,"bdSelectMiniList":["qzone","tsina","tqq","wei***","tieba","sqq"]}};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js/share.js?v=.js?cdnversion='+~(-new Date()/36e5)];《共享净水器走热:是“真共享”还是“假租赁”?》 精选四核心提示:行业进入调整期,创业者快跑争当头部;入场费拉长运营企业盈利周期;用户认为产品可有可无。共享充电宝 4.5个月难回本 遭资本冷遇行业进入调整期,创业者快跑争当头部;入场费拉长运营企业盈利周期;用户认为产品可有可无11月3日,美团点评通过内部公开信通知,将结束餐饮平台“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电宝”两个项目的试点运营。这个消息一下子挑动了行业敏感的神经。因为,就在几天前,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在乐电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一时间,洗牌、调整、出局的气氛弥漫着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事实上,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从一出生就备受质疑。2017年的春天,风起之时,共享充电宝一夜之间布满街头。不过与这种势头同样火热的是它引发的争论:一方认为共享充电宝顺应了共享经济的大潮,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另一方则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假共享,根本不可能成功。如今潮水开始退去,行业曾经的狂热正被涤荡殆尽,共享充电宝生意圈里的各方开始理性地看待这个事物。新京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对于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和一些投资者还保留着期待,而用户和上游的生产企业似乎热情不高。3家出局,多家将清算,共享充电宝寒冬来临业内人士称,今年二三季度共享充电宝厂商跑马圈地,现在行业进入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今年3月以来,共享充电宝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短时间内,我家周边的商场、餐馆、咖啡厅等场所突然冒出来很多共享充电宝,外出手机没电了,我也会使用。”赵女士向记者介绍。对于各式各样的共享充电宝,她也从陌生逐渐熟悉。乘着共享经济的风口,一大批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集中成立,一时间资本也大批入局,在春夏之交的40天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拿到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这个融资数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今年上半年行业最鼎盛的时候,市场上至少有20家公司在运营共享充电宝。然而,这个快速成长的新事物很快迎来了拐点。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仿佛让人们听到了共享充电宝行业传出的洗牌声音。先是9月底Hi电传出涉嫌变相裁员的消息,紧接着,10月11日,乐电直接宣布停止运营,在此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另外,还有包括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等多家企业走到项目清算阶段。“这轮洗牌的速度和规模比我们判断的更快、更大,这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的规模效应非常重要。友商出局的消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信号,让我们继续巩固已有领先优势,跑得再快一点”。近日,街电CEO原源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来电科技CMO任牧认为,“2013年底至2016年10月是共享充电宝的萌芽和培育期;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是行业爆发期,各路玩家入局、融资;2017年二三季度是风口期,共享充电宝在大家质疑中快速发展跑马圈地;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是行业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总之,行业进入洗牌期,已经是业内人的共识。成本70元,代工厂接单意愿不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制作新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共享充电宝行业调整,很多人开始担心上游企业代工厂的经营会不会被波及。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自行车制造商就被绑在了共享单车的轮子上,当共享单车行业洗牌来临时,很多自行车制造企业被拖欠货款、缺少新的订单折磨。与经历了共享单车热潮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类似,在共享充电宝的热潮中,充电宝厂商们一度被认为获得了新的机遇和订单。一家为松鼠电电和魔柜等共享充电企业提供代加工的厂商告诉记者,“共享充电宝这块目前(市场反应)还好,有多种盈利方式”。该厂家还向记者透露,入局共享充电宝关键看盈利方式是哪种。落实到生产制造环节,这名厂家表示,买方只需提供自己的后台程序,不需要其他技术,下单后25天可出货。“这款(共享充电宝)还要匹配、调试,需要的时间挺长的,其实做货几天就做完了”。新京报记者随后联系了几家充电宝的代工厂,这些厂商大多数位于深圳。不少代工厂对加工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很感兴趣。联系的几家代工厂中,只有两家愿意提供共享充电宝代加工,另外几家则直接拒绝:不接共享充电宝的代加工订单,只接普通充电宝的订单。厂家不接共享充电宝订单的原因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厂家表示,他们手里已经有不少普通充电宝代加工的订单,每月的业务量已经差不多饱和了。而共享充电宝一般都是小规模订单,生产量很少,还需要重新调整生产设备,制作模具,不划算,所以就不接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了。一家可代工的厂商进一步透露,代工新设计的共享充电宝,首先需要制作新模具才能进行生产,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柜机式充电宝的机柜也需要另外单独定制。代加工是靠量盈利的,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一般量不大。记者随后联系的一家代工厂给出的开模费用在4万-5万元。另一家代工厂也向记者表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买方提供核心技术以及具体的产品方案,例如共享充电宝具备的功能、外观、产品容量以及如何实现弹出收入功能等,“充电宝要根据你们的柜子以及需要实现哪些功能来设计”。今年3月起,来电和街电打起“专利战”,这场让人们开始关注共享充电宝的专利壁垒。对此,一家愿意提供代加工服务的厂商表示,厂家可以提供技术,不需要担心侵权,“我们这块的专利都有十几种,不会侵权的,我们授权就行了”。用户认为可有可无,产品“很鸡肋”偶尔使用过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认为产品“很鸡肋”;即使是经常使用的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此番停运的乐电科技,其布局范围限于杭州市。今年4月,乐电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乐电已在杭州布局了超过300个点,包括商场、酒店、KTV还有公交车站。生活在杭州西湖区的宁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在杭城看到过乐电,街电和来电的机柜比较多,“上个月去云栖大会会场,看到的全是来电和街电的设备”。因为工作需要频繁接收回复信息,宁小姐每天至少要给手机充一次电。如果自己带充电宝还需要回家蓄电,而共享充电宝随借随还能快速充满,她觉得使用共享充电宝给手机充电还是挺方便的。在运营中,得到资本加持之后,共享充电宝尝试凭借越来越密的布点改变人们的充电习惯,以增加用户使用的黏性。但记者对用户采访后发现,这还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邹先生是偶然在杭州一家餐厅看到了摆放在餐桌上的桌面式充电宝,“觉得很新奇,就试用了一下,也没记住是哪家运营企业的”。“很鸡肋”是邹先生对共享充电宝的评价。他告诉记者,虽然经常在网吧和咖啡馆看到共享充电宝,但这些场所一般座位附近都有插座口,手机没电可以去前台借数据线直接使用插座充电。即使是经常使用的宁小姐,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我之前已经买过充电宝,没有(共享充电宝)了也不会特别不方便。”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共享充电宝,有53.3%的用户表示有使用意愿,另有21.9%的用户表示视情况而定,不到四分之一的用户明确表示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该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超1亿人。记者采访中发现,价格仍然是用户选择共享充电宝时的敏感因素。用户宁小姐比较街电和来电时特别关注到街电的新注册用户可以免费充电一定时间,“比较划算”。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用户接受每小时租赁费用在1元以内。创业者看重流量入口和B端用户创业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对于用户来说可有可无的共享充电宝,创业者为什么选择它来作为创业项目呢?来电科技的创始人兼CEO袁炳松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创业心路历程,“2003年,我就进入电池行业,到了2013年,我隐约意识到充电宝市场的拐点要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焦虑。”2013年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件事是2013年7月份,应从事连锁餐饮的朋友之邀,尝试把100台充电宝投在他的餐厅里,“因为他天天被用户的充电需求折磨,结果不到半个月,100台充电宝丢了一半。他问我能不能开发一种可以无人值守的提供充电宝的设备。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充电不仅是C端用户的需求,很多B端的商家也存在着给顾客提供充电服务的痛点和需求。”另一件事是2013年小米进入充电宝领域,这也让他有了紧迫感,袁炳松回忆道,“小米通过尾货生意的方式把充电宝的价格直接拉到了成本以下。对于其他的充电宝厂商来说,国内市场的拐点突然出现了。”随后,袁炳松开始召集团队在2013年底探讨充电宝未来的可能性。共享充电宝的前景,也吸引了曾是阿里高管的街电CEO原源,“未来移动互联网必然将继续扩大份额,智能手机的生活权重很高,移动充电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入口。我来之前只考虑了2个小时,就放弃了价值千万的阿里加盟街电。”“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唱衰这个模式呢?主要是一些入局者没弄清经营模式、盲目跟风,运营不好了、数据难看了,投资自然不会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无奈,但他对自家产品的盈利模式信心满满。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大家为的是线下流量的入口。共享充电宝将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连线智能手机用户、以及服务的端口,算是一种布局。可能也是各大巨头关注的点。”换句话说,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产生的数据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用户的喜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面对这些数据,我们还没有想过如何使用,但这些数据确实能为后期发展提供助力。”一位共享充电宝的头部玩家向记者表示。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企业在产品导流颇有效果,“产品使用频次挺高,我们企业目前实现盈利了,产品立柜也有显示屏,推出定制充电宝机身投放广告,目前广告收入不错。”一位头部企业向记者表示。一些团队正在加快研发新形态的共享充电宝产品,以期达到和餐馆等合作方的互利双赢。来电科技近日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他们预计将在11月推出一款配有屏幕的桌面式共享充电宝,商家可以通过屏幕实现菜品展示、点单等功能。街电CEO原源认为,目前,行业正在变得理性,很多没想清楚怎么玩的创业者陆续在出局;很多以前认为共享充电宝门槛低的创业者也开始正视这个行业,甚至有人在门外观望一段时间后知难而退。这个行业真正能玩得转的,也就剩下头部的几家企业。4.5个月回本,投资者对模式有褒有贬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认为,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有投资者认为市场不大、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乐电宣布停运后,记者联系了乐电母公司杭州兔兔帮科技有限公司,对方工作人员简单表示“就是调整”,一切“根据公告来”。随后记者尝试联系乐电创始人楼莹莹,对方表示不方便接电话。而在此前,楼莹莹曾向媒体表示,已从共享充电宝行业转战其他领域,对于乐电项目的失败,楼莹莹反思为“目前大家脚步都太快了,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良好的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属重资产行业,资金跟不上必然面临风险,但在初期共享充电宝并未受到资本青睐。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曾表示,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乐电在投入运营后的七个月内没能拿到投资。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开始显现。据艾瑞咨询之前的数据显示,来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宝的成本100-150元,每个充电宝一天平均租借频次为一次,单次收入为1元左右,单个充电宝回本周期平均4.5个月。按此计算,再加上流量变现的收入,头部几家企业正处在回本盈利期。这个时候,投资者也开始涌入。在众多投资者中,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大概是最高调的一位,也正是他和王思聪的赌约为共享充电宝带来了空前的关注度和话题度。陈欧在宣布投资街电时曾有言“我相信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足够让它在半年的时间远远超过任何垂直电商”,甚至期待街电在未来的发展会超过由自己创立的聚美。其他投资者们对共享充电宝的关注多数集中在共享充电宝本身解决用户充电痛点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具体使用场景中带来的附加价值上。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自己与小电创始人唐永波只聊了半小时就定下了投资,面谈前的小插曲起了更大的作用??朱啸虎的手机因为玩王者荣耀没电了,用唐永波带来的小电样机充上了电。“所以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朱啸虎表示。投资了来电的SIG,其合伙人张琳娜则看中了共享充电宝作为线下流量入口的可能性,“基于LBS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如今共享充电宝经历行业调整,资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风口”。“一开始资本方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期待过高,甚至将其上升至共享单车级别来对待,但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并未达到各方的预期,短期内难以回本盈利。”一位创投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大家蜂拥而入这个行业,破坏了盈利的模型。“之前商家是求着企业入驻,但入局玩家太多,如今需要不菲的入场费,盈利周期拉长,这就需要靠企业不断融资维持运营。”该创投人士进一步说明,共享充电宝的生命周期较短,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收回成本实现盈利,共享充电宝就没有太大意义。上述投资人的说法得到了企业的印证。一位共享充电宝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些小企业破坏了市场秩序,以前商家得自己购买设备,现在设备进入某些商家却要交入场费,这是一个不健康的现象。“资本市场对这个赛道已经没有热情了。市场不大、毛利率低、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等问题我们很清楚,资本已经不青睐这个市场。”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表示。【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3】《共享净水器走热:是“真共享”还是“假租赁”?》 精选五日,杭州一家商业场所内的共享充电宝。 图/视觉中国行业进入调整期,创业者快跑争当头部;入场费拉长运营企业盈利周期;用户认为产品可有可无11月3日,美团点评通过内部公开信通知,将结束餐饮平台“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电宝”两个项目的试点运营。这个消息一下子挑动了行业敏感的神经。因为,就在几天前,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在乐电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一时间,洗牌、调整、出局的气氛弥漫着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事实上,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从一出生就备受质疑。2017年的春天,风起之时,共享充电宝一夜之间布满街头。不过与这种势头同样火热的是它引发的争论:一方认为共享充电宝顺应了共享经济的大潮,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另一方则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假共享,根本不可能成功。如今潮水开始退去,行业曾经的狂热正被涤荡殆尽,共享充电宝生意圈里的各方开始理性地看待这个事物。新京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对于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和一些投资者还保留着期待,而用户和上游的生产企业似乎热情不高。3家出局,多家将清算,共享充电宝寒冬来临业内人士称,今年二三季度共享充电宝厂商跑马圈地,现在行业进入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今年3月以来,共享充电宝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短时间内,我家周边的商场、餐馆、咖啡厅等场所突然冒出来很多共享充电宝,外出手机没电了,我也会使用。”赵女士向记者介绍。对于各式各样的共享充电宝,她也从陌生逐渐熟悉。乘着共享经济的风口,一大批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集中成立,一时间资本也大批入局,在春夏之交的40天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拿到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这个融资数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今年上半年行业最鼎盛的时候,市场上至少有20家公司在运营共享充电宝。然而,这个快速成长的新事物很快迎来了拐点。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仿佛让人们听到了共享充电宝行业传出的洗牌声音。先是9月底Hi电传出涉嫌变相裁员的消息,紧接着,10月11日,乐电直接宣布停止运营,在此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另外,还有包括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等多家企业走到项目清算阶段。“这轮洗牌的速度和规模比我们判断的更快、更大,这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的规模效应非常重要。友商出局的消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信号,让我们继续巩固已有领先优势,跑得再快一点”。近日,街电CEO原源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来电科技CMO任牧认为,“2013年底至2016年10月是共享充电宝的萌芽和培育期;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是行业爆发期,各路玩家入局、融资;2017年二三季度是风口期,共享充电宝在大家质疑中快速发展跑马圈地;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是行业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总之,行业进入洗牌期,已经是业内人的共识。成本70元,代工厂接单意愿不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制作新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共享充电宝行业调整,很多人开始担心上游企业代工厂的经营会不会被波及。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自行车制造商就被绑在了共享单车的轮子上,当共享单车行业洗牌来临时,很多自行车制造企业被拖欠货款、缺少新的订单折磨。与经历了共享单车热潮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类似,在共享充电宝的热潮中,充电宝厂商们一度被认为获得了新的机遇和订单。一家为松鼠电电和魔柜等共享充电企业提供代加工的厂商告诉记者,“共享充电宝这块目前(市场反应)还好,有多种盈利方式”。该厂家还向记者透露,入局共享充电宝关键看盈利方式是哪种。落实到生产制造环节,这名厂家表示,买方只需提供自己的后台程序,不需要其他技术,下单后25天可出货。“这款(共享充电宝)还要匹配、调试,需要的时间挺长的,其实做货几天就做完了”。新京报记者随后联系了几家充电宝的代工厂,这些厂商大多数位于深圳。不少代工厂对加工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很感兴趣。联系的几家代工厂中,只有两家愿意提供共享充电宝代加工,另外几家则直接拒绝:不接共享充电宝的代加工订单,只接普通充电宝的订单。厂家不接共享充电宝订单的原因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厂家表示,他们手里已经有不少普通充电宝代加工的订单,每月的业务量已经差不多饱和了。而共享充电宝一般都是小规模订单,生产量很少,还需要重新调整生产设备,制作模具,不划算,所以就不接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了。一家可代工的厂商进一步透露,代工新设计的共享充电宝,首先需要制作新模具才能进行生产,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柜机式充电宝的机柜也需要另外单独定制。代加工是靠量盈利的,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一般量不大。记者随后联系的一家代工厂给出的开模费用在4万-5万元。另一家代工厂也向记者表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买方提供核心技术以及具体的产品方案,例如共享充电宝具备的功能、外观、产品容量以及如何实现弹出收入功能等,“充电宝要根据你们的柜子以及需要实现哪些功能来设计”。今年3月起,来电和街电打起“专利战”,这场让人们开始关注共享充电宝的专利壁垒。对此,一家愿意提供代加工服务的厂商表示,厂家可以提供技术,不需要担心侵权,“我们这块的专利都有十几种,不会侵权的,我们授权就行了”。用户认为可有可无,产品“很鸡肋”偶尔使用过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认为产品“很鸡肋”;即使是经常使用的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此番停运的乐电科技,其布局范围限于杭州市。今年4月,乐电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乐电已在杭州布局了超过300个点,包括商场、酒店、KTV还有公交车站。生活在杭州西湖区的宁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在杭城看到过乐电,街电和来电的机柜比较多,“上个月去云栖大会会场,看到的全是来电和街电的设备”。因为工作需要频繁接收回复信息,宁小姐每天至少要给手机充一次电。如果自己带充电宝还需要回家蓄电,而共享充电宝随借随还能快速充满,她觉得使用共享充电宝给手机充电还是挺方便的。在运营中,得到资本加持之后,共享充电宝尝试凭借越来越密的布点改变人们的充电习惯,以增加用户使用的黏性。但记者对用户采访后发现,这还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邹先生是偶然在杭州一家餐厅看到了摆放在餐桌上的桌面式充电宝,“觉得很新奇,就试用了一下,也没记住是哪家运营企业的”。“很鸡肋”是邹先生对共享充电宝的评价。他告诉记者,虽然经常在网吧和咖啡馆看到共享充电宝,但这些场所一般座位附近都有插座口,手机没电可以去前台借数据线直接使用插座充电。即使是经常使用的宁小姐,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我之前已经买过充电宝,没有(共享充电宝)了也不会特别不方便。”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共享充电宝,有53.3%的用户表示有使用意愿,另有21.9%的用户表示视情况而定,不到四分之一的用户明确表示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该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超1亿人。记者采访中发现,价格仍然是用户选择共享充电宝时的敏感因素。用户宁小姐比较街电和来电时特别关注到街电的新注册用户可以免费充电一定时间,“比较划算”。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用户接受每小时租赁费用在1元以内。创业者看重流量入口和B端用户创业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对于用户来说可有可无的共享充电宝,创业者为什么选择它来作为创业项目呢?来电科技的创始人兼CEO袁炳松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创业心路历程,“2003年,我就进入电池行业,到了2013年,我隐约意识到充电宝市场的拐点要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焦虑。”2013年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件事是2013年7月份,应从事连锁餐饮的朋友之邀,尝试把100台充电宝投在他的餐厅里,“因为他天天被用户的充电需求折磨,结果不到半个月,100台充电宝丢了一半。他问我能不能开发一种可以无人值守的提供充电宝的设备。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充电不仅是C端用户的需求,很多B端的商家也存在着给顾客提供充电服务的痛点和需求。”另一件事是2013年小米进入充电宝领域,这也让他有了紧迫感,袁炳松回忆道,“小米通过尾货生意的方式把充电宝的价格直接拉到了成本以下。对于其他的充电宝厂商来说,国内市场的拐点突然出现了。”随后,袁炳松开始召集团队在2013年底探讨充电宝未来的可能性。共享充电宝的前景,也吸引了曾是阿里高管的街电CEO原源,“未来移动互联网必然将继续扩大份额,智能手机的生活权重很高,移动充电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入口。我来之前只考虑了2个小时,就放弃了价值千万的阿里股票加盟街电。”“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唱衰这个模式呢?主要是一些入局者没弄清经营模式、盲目跟风,运营不好了、数据难看了,投资自然不会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无奈,但他对自家产品的盈利模式信心满满。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大家为的是线下流量的入口。共享充电宝将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连线智能手机用户、以及服务的端口,算是一种布局。可能也是各大巨头关注的点。”换句话说,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产生的数据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用户的喜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面对这些数据,我们还没有想过如何使用,但这些数据确实能为后期发展提供助力。”一位共享充电宝的头部玩家向记者表示。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企业在产品导流颇有效果,“产品使用频次挺高,我们企业目前实现盈利了,产品立柜也有显示屏,推出定制充电宝机身投放广告,目前广告收入不错。”一位头部企业向记者表示。一些团队正在加快研发新形态的共享充电宝产品,以期达到和餐馆等合作方的互利双赢。来电科技近日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他们预计将在11月推出一款配有屏幕的桌面式共享充电宝,商家可以通过屏幕实现菜品展示、点单等功能。街电CEO原源认为,目前,行业正在变得理性,很多没想清楚怎么玩的创业者陆续在出局;很多以前认为共享充电宝门槛低的创业者也开始正视这个行业,甚至有人在门外观望一段时间后知难而退。这个行业真正能玩得转的,也就剩下头部的几家企业。4.5个月回本,投资者对模式有褒有贬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认为,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有投资者认为市场不大、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乐电宣布停运后,记者联系了乐电母公司杭州兔兔帮科技有限公司,对方工作人员简单表示“就是调整”,一切“根据公告来”。随后记者尝试联系乐电创始人楼莹莹,对方表示不方便接电话。而在此前,楼莹莹曾向媒体表示,已从共享充电宝行业转战其他领域,对于乐电项目的失败,楼莹莹反思为“目前大家脚步都太快了,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良好的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属重资产行业,资金跟不上必然面临风险,但在初期共享充电宝并未受到资本青睐。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曾表示,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乐电在投入运营后的七个月内没能拿到投资。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开始显现。据艾瑞咨询之前的数据显示,来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宝的成本100-150元,每个充电宝一天平均租借频次为一次,单次收入为1元左右,单个充电宝回本周期平均4.5个月。按此计算,再加上流量变现的收入,头部几家企业正处在回本盈利期。这个时候,投资者也开始涌入。在众多投资者中,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大概是最高调的一位,也正是他和王思聪的赌约为共享充电宝带来了空前的关注度和话题度。陈欧在宣布投资街电时曾有言“我相信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足够让它在半年的时间远远超过任何垂直电商”,甚至期待街电在未来的发展会超过由自己创立的聚美。其他投资者们对共享充电宝的关注多数集中在共享充电宝本身解决用户充电痛点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具体使用场景中带来的附加价值上。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自己与小电创始人唐永波只聊了半小时就定下了投资,面谈前的小插曲起了更大的作用——朱啸虎的手机因为玩王者荣耀没电了,用唐永波带来的小电样机充上了电。“所以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朱啸虎表示。投资了来电的SIG,其合伙人张琳娜则看中了共享充电宝作为线下流量入口的可能性,“基于LBS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如今共享充电宝经历行业调整,资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风口”。“一开始资本方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期待过高,甚至将其上升至共享单车级别来对待,但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并未达到各方的预期,短期内难以回本盈利。”一位创投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大家蜂拥而入这个行业,破坏了盈利的模型。“之前商家是求着企业入驻,但入局玩家太多,如今需要不菲的入场费,盈利周期拉长,这就需要靠企业不断融资维持运营。”该创投人士进一步说明,共享充电宝的生命周期较短,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收回成本实现盈利,共享充电宝就没有太大意义。上述投资人的说法得到了企业的印证。一位共享充电宝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些小企业破坏了市场秩序,以前商家得自己购买设备,现在设备进入某些商家却要交入场费,这是一个不健康的现象。“资本市场对这个赛道已经没有热情了。市场不大、毛利率低、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等问题我们很清楚,资本已经不青睐这个市场。”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表示。采写/新京报记者 朱玥怡 陈维城编辑:王晓琳《共享净水器走热:是“真共享”还是“假租赁”?》 精选六来源: 新京报金评媒(https://www.**m.cn) 编者按:如今潮水开始退去,行业曾经的狂热正被涤荡殆尽,共享充电宝生意圈里的各方开始理性地看待这个事物。11月3日,美团点评通过内部公开信通知,将结束餐饮平台“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电宝”两个项目的试点运营。这个消息一下子挑动了行业敏感的神经。因为,就在几天前,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在乐电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一时间,洗牌、调整、出局的气氛弥漫着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事实上,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从一出生就备受质疑。2017年的春天,风起之时,共享充电宝一夜之间布满街头。不过与这种势头同样火热的是它引发的争论:一方认为共享充电宝顺应了共享经济的大潮,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另一方则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假共享,根本不可能成功。如今潮水开始退去,行业曾经的狂热正被涤荡殆尽,共享充电宝生意圈里的各方开始理性地看待这个事物。新京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对于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和一些投资者还保留着期待,而用户和上游的生产企业似乎热情不高。3家出局,多家将清算,共享充电宝寒冬来临业内人士称,今年二三季度共享充电宝厂商跑马圈地,现在行业进入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今年3月以来,共享充电宝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短时间内,我家周边的商场、餐馆、咖啡厅等场所突然冒出来很多共享充电宝,外出手机没电了,我也会使用。”赵女士向记者介绍。对于各式各样的共享充电宝,她也从陌生逐渐熟悉。乘着共享经济的风口,一大批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集中成立,一时间资本也大批入局,在春夏之交的40天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拿到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这个融资数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今年上半年行业最鼎盛的时候,市场上至少有20家公司在运营共享充电宝。然而,这个快速成长的新事物很快迎来了拐点。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仿佛让人们听到了共享充电宝行业传出的洗牌声音。先是9月底Hi电传出涉嫌变相裁员的消息,紧接着,10月11日,乐电直接宣布停止运营,在此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另外,还有包括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等多家企业走到项目清算阶段。“这轮洗牌的速度和规模比我们判断的更快、更大,这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的规模效应非常重要。友商出局的消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信号,让我们继续巩固已有领先优势,跑得再快一点”。近日,街电CEO原源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来电科技CMO任牧认为,“2013年底至2016年10月是共享充电宝的萌芽和培育期;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是行业爆发期,各路玩家入局、融资;2017年二三季度是风口期,共享充电宝在大家质疑中快速发展跑马圈地;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是行业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总之,行业进入洗牌期,已经是业内人的共识。成本70元,代工厂接单意愿不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制作新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共享充电宝行业调整,很多人开始担心上游企业代工厂的经营会不会被波及。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自行车制造商就被绑在了共享单车的轮子上,当共享单车行业洗牌来临时,很多自行车制造企业被拖欠货款、缺少新的订单折磨。与经历了共享单车热潮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类似,在共享充电宝的热潮中,充电宝厂商们一度被认为获得了新的机遇和订单。一家为松鼠电电和魔柜等共享充电企业提供代加工的厂商告诉记者,“共享充电宝这块目前(市场反应)还好,有多种盈利方式”。该厂家还向记者透露,入局共享充电宝关键看盈利方式是哪种。落实到生产制造环节,这名厂家表示,买方只需提供自己的后台程序,不需要其他技术,下单后25天可出货。“这款(共享充电宝)还要匹配、调试,需要的时间挺长的,其实做货几天就做完了”。新京报记者随后联系了几家充电宝的代工厂,这些厂商大多数位于深圳。不少代工厂对加工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很感兴趣。联系的几家代工厂中,只有两家愿意提供共享充电宝代加工,另外几家则直接拒绝:不接共享充电宝的代加工订单,只接普通充电宝的订单。厂家不接共享充电宝订单的原因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厂家表示,他们手里已经有不少普通充电宝代加工的订单,每月的业务量已经差不多饱和了。而共享充电宝一般都是小规模订单,生产量很少,还需要重新调整生产设备,制作模具,不划算,所以就不接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了。一家可代工的厂商进一步透露,代工新设计的共享充电宝,首先需要制作新模具才能进行生产,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柜机式充电宝的机柜也需要另外单独定制。代加工是靠量盈利的,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一般量不大。记者随后联系的一家代工厂给出的开模费用在4万-5万元。另一家代工厂也向记者表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买方提供核心技术以及具体的产品方案,例如共享充电宝具备的功能、外观、产品容量以及如何实现弹出收入功能等,“充电宝要根据你们的柜子以及需要实现哪些功能来设计”。今年3月起,来电和街电打起“专利战”,这场让人们开始关注共享充电宝的专利壁垒。对此,一家愿意提供代加工服务的厂商表示,厂家可以提供技术,不需要担心侵权,“我们这块的专利都有十几种,不会侵权的,我们授权就行了”。用户认为可有可无,产品“很鸡肋”偶尔使用过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认为产品“很鸡肋”;即使是经常使用的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此番停运的乐电科技,其布局范围限于杭州市。今年4月,乐电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乐电已在杭州布局了超过300个点,包括商场、酒店、KTV还有公交车站。生活在杭州西湖区的宁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在杭城看到过乐电,街电和来电的机柜比较多,“上个月去云栖大会会场,看到的全是来电和街电的设备”。因为工作需要频繁接收回复信息,宁小姐每天至少要给手机充一次电。如果自己带充电宝还需要回家蓄电,而共享充电宝随借随还能快速充满,她觉得使用共享充电宝给手机充电还是挺方便的。在运营中,得到资本加持之后,共享充电宝尝试凭借越来越密的布点改变人们的充电习惯,以增加用户使用的黏性。但记者对用户采访后发现,这还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邹先生是偶然在杭州一家餐厅看到了摆放在餐桌上的桌面式充电宝,“觉得很新奇,就试用了一下,也没记住是哪家运营企业的”。“很鸡肋”是邹先生对共享充电宝的评价。他告诉记者,虽然经常在网吧和咖啡馆看到共享充电宝,但这些场所一般座位附近都有插座口,手机没电可以去前台借数据线直接使用插座充电。即使是经常使用的宁小姐,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我之前已经买过充电宝,没有(共享充电宝)了也不会特别不方便。”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共享充电宝,有53.3%的用户表示有使用意愿,另有21.9%的用户表示视情况而定,不到四分之一的用户明确表示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该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超1亿人。记者采访中发现,价格仍然是用户选择共享充电宝时的敏感因素。用户宁小姐比较街电和来电时特别关注到街电的新注册用户可以免费充电一定时间,“比较划算”。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用户接受每小时租赁费用在1元以内。创业者看重流量入口和B端用户创业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对于用户来说可有可无的共享充电宝,创业者为什么选择它来作为创业项目呢?来电科技的创始人兼CEO袁炳松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创业心路历程,“2003年,我就进入电池行业,到了2013年,我隐约意识到充电宝市场的拐点要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焦虑。”2013年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件事是2013年7月份,应从事连锁餐饮的朋友之邀,尝试把100台充电宝投在他的餐厅里,“因为他天天被用户的充电需求折磨,结果不到半个月,100台充电宝丢了一半。他问我能不能开发一种可以无人值守的提供充电宝的设备。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充电不仅是C端用户的需求,很多B端的商家也存在着给顾客提供充电服务的痛点和需求。”另一件事是2013年小米进入充电宝领域,这也让他有了紧迫感,袁炳松回忆道,“小米通过尾货生意的方式把充电宝的价格直接拉到了成本以下。对于其他的充电宝厂商来说,国内市场的拐点突然出现了。”随后,袁炳松开始召集团队在2013年底探讨充电宝未来的可能性。共享充电宝的前景,也吸引了曾是阿里高管的街电CEO原源,“未来移动互联网必然将继续扩大份额,智能手机的生活权重很高,移动充电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入口。我来之前只考虑了2个小时,就放弃了价值千万的阿里股票加盟街电。”“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唱衰这个模式呢?主要是一些入局者没弄清经营模式、盲目跟风,运营不好了、数据难看了,投资自然不会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无奈,但他对自家产品的盈利模式信心满满。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大家为的是线下流量的入口。共享充电宝将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连线智能手机用户、以及服务的端口,算是一种布局。可能也是各大巨头关注的点。”换句话说,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产生的数据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用户的喜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面对这些数据,我们还没有想过如何使用,但这些数据确实能为后期发展提供助力。”一位共享充电宝的头部玩家向记者表示。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企业在产品导流颇有效果,“产品使用频次挺高,我们企业目前实现盈利了,产品立柜也有显示屏,推出定制充电宝机身投放广告,目前广告收入不错。”一位头部企业向记者表示。一些团队正在加快研发新形态的共享充电宝产品,以期达到和餐馆等合作方的互利双赢。来电科技近日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他们预计将在11月推出一款配有屏幕的桌面式共享充电宝,商家可以通过屏幕实现菜品展示、点单等功能。街电CEO原源认为,目前,行业正在变得理性,很多没想清楚怎么玩的创业者陆续在出局;很多以前认为共享充电宝门槛低的创业者也开始正视这个行业,甚至有人在门外观望一段时间后知难而退。这个行业真正能玩得转的,也就剩下头部的几家企业。4.5个月回本,投资者对模式有褒有贬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认为,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有投资者认为市场不大、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乐电宣布停运后,记者联系了乐电母公司杭州兔兔帮科技有限公司,对方工作人员简单表示“就是调整”,一切“根据公告来”。随后记者尝试联系乐电创始人楼莹莹,对方表示不方便接电话。而在此前,楼莹莹曾向媒体表示,已从共享充电宝行业转战其他领域,对于乐电项目的失败,楼莹莹反思为“目前大家脚步都太快了,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良好的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属重资产行业,资金跟不上必然面临风险,但在初期共享充电宝并未受到资本青睐。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曾表示,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乐电在投入运营后的七个月内没能拿到投资。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开始显现。据艾瑞咨询之前的数据显示,来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宝的成本100-150元,每个充电宝一天平均租借频次为一次,单次收入为1元左右,单个充电宝回本周期平均4.5个月。按此计算,再加上流量变现的收入,头部几家企业正处在回本盈利期。这个时候,投资者也开始涌入。在众多投资者中,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大概是最高调的一位,也正是他和王思聪的赌约为共享充电宝带来了空前的关注度和话题度。陈欧在宣布投资街电时曾有言“我相信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足够让它在半年的时间远远超过任何垂直电商”,甚至期待街电在未来的发展会超过由自己创立的聚美。其他投资者们对共享充电宝的关注多数集中在共享充电宝本身解决用户充电痛点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具体使用场景中带来的附加价值上。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自己与小电创始人唐永波只聊了半小时就定下了投资,面谈前的小插曲起了更大的作用——朱啸虎的手机因为玩王者荣耀没电了,用唐永波带来的小电样机充上了电。“所以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朱啸虎表示。投资了来电的SIG,其合伙人张琳娜则看中了共享充电宝作为线下流量入口的可能性,“基于LBS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如今共享充电宝经历行业调整,资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风口”。“一开始资本方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期待过高,甚至将其上升至共享单车级别来对待,但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并未达到各方的预期,短期内难以回本盈利。”一位创投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大家蜂拥而入这个行业,破坏了盈利的模型。“之前商家是求着企业入驻,但入局玩家太多,如今需要不菲的入场费,盈利周期拉长,这就需要靠企业不断融资维持运营。”该创投人士进一步说明,共享充电宝的生命周期较短,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收回成本实现盈利,共享充电宝就没有太大意义。上述投资人的说法得到了企业的印证。一位共享充电宝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些小企业破坏了市场秩序,以前商家得自己购买设备,现在设备进入某些商家却要交入场费,这是一个不健康的现象。“资本市场对这个赛道已经没有热情了。市场不大、毛利率低、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等问题我们很清楚,资本已经不青睐这个市场。”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表示。(编辑:田跃清)来源: 新京报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冷夜责任编辑《共享净水器走热:是“真共享”还是“假租赁”?》 精选七日,杭州一家商业场所内的共享充电宝11月3日,美团点评通过内部公开信通知,将结束餐饮平台“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电宝”两个项目的试点运营。这个消息一下子挑动了行业敏感的神经。因为,就在几天前,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在乐电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一时间,洗牌、调整、出局的气氛弥漫着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事实上,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从一出生就备受质疑。2017年的春天,风起之时,共享充电宝一夜之间布满街头。不过与这种势头同样火热的是它引发的争论:一方认为共享充电宝顺应了共享经济的大潮,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另一方则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假共享,根本不可能成功。如今潮水开始退去,行业曾经的狂热正被涤荡殆尽,共享充电宝生意圈里的各方开始理性地看待这个事物。新京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对于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和一些投资者还保留着期待,而用户和上游的生产企业似乎热情不高。3家出局,多家将清算,共享充电宝寒冬来临业内人士称,今年二三季度共享充电宝厂商跑马圈地,现在行业进入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今年3月以来,共享充电宝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短时间内,我家周边的商场、餐馆、咖啡厅等场所突然冒出来很多共享充电宝,外出手机没电了,我也会使用。”赵女士向记者介绍。对于各式各样的共享充电宝,她也从陌生逐渐熟悉。乘着共享经济的风口,一大批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集中成立,一时间资本也大批入局,在春夏之交的40天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拿到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这个融资数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今年上半年行业最鼎盛的时候,市场上至少有20家公司在运营共享充电宝。然而,这个快速成长的新事物很快迎来了拐点。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仿佛让人们听到了共享充电宝行业传出的洗牌声音。先是9月底Hi电传出涉嫌变相裁员的消息,紧接着,10月11日,乐电直接宣布停止运营,在此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另外,还有包括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等多家企业走到项目清算阶段。“这轮洗牌的速度和规模比我们判断的更快、更大,这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的规模效应非常重要。友商出局的消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信号,让我们继续巩固已有领先优势,跑得再快一点”。近日,街电CEO原源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来电科技CMO任牧认为,“2013年底至2016年10月是共享充电宝的萌芽和培育期;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是行业爆发期,各路玩家入局、融资;2017年二三季度是风口期,共享充电宝在大家质疑中快速发展跑马圈地;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是行业调整期,小玩家陆续出局,各企业逐渐拉开差距。”总之,行业进入洗牌期,已经是业内人的共识。成本70元,代工厂接单意愿不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制作新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共享充电宝行业调整,很多人开始担心上游企业代工厂的经营会不会被波及。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自行车制造商就被绑在了共享单车的轮子上,当共享单车行业洗牌来临时,很多自行车制造企业被拖欠货款、缺少新的订单折磨。与经历了共享单车热潮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类似,在共享充电宝的热潮中,充电宝厂商们一度被认为获得了新的机遇和订单。一家为松鼠电电和魔柜等共享充电企业提供代加工的厂商告诉记者,“共享充电宝这块目前(市场反应)还好,有多种盈利方式”。该厂家还向记者透露,入局共享充电宝关键看盈利方式是哪种。落实到生产制造环节,这名厂家表示,买方只需提供自己的后台程序,不需要其他技术,下单后25天可出货。“这款(共享充电宝)还要匹配、调试,需要的时间挺长的,其实做货几天就做完了”。新京报记者随后联系了几家充电宝的代工厂,这些厂商大多数位于深圳。不少代工厂对加工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很感兴趣。联系的几家代工厂中,只有两家愿意提供共享充电宝代加工,另外几家则直接拒绝:不接共享充电宝的代加工订单,只接普通充电宝的订单。厂家不接共享充电宝订单的原因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厂家表示,他们手里已经有不少普通充电宝代加工的订单,每月的业务量已经差不多饱和了。而共享充电宝一般都是小规模订单,生产量很少,还需要重新调整生产设备,制作模具,不划算,所以就不接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了。一家可代工的厂商进一步透露,代工新设计的共享充电宝,首先需要制作新模具才能进行生产,模具开模费用需7万-8万元,一个10000毫安容量的共享充电宝造价一般在70元左右,利润也不大;柜机式充电宝的机柜也需要另外单独定制。代加工是靠量盈利的,共享充电宝的订单一般量不大。记者随后联系的一家代工厂给出的开模费用在4万-5万元。另一家代工厂也向记者表示,代工共享充电宝需要买方提供核心技术以及具体的产品方案,例如共享充电宝具备的功能、外观、产品容量以及如何实现弹出收入功能等,“充电宝要根据你们的柜子以及需要实现哪些功能来设计”。今年3月起,来电和街电打起“专利战”,这场让人们开始关注共享充电宝的专利壁垒。对此,一家愿意提供代加工服务的厂商表示,厂家可以提供技术,不需要担心侵权,“我们这块的专利都有十几种,不会侵权的,我们授权就行了”。用户认为可有可无,产品“很鸡肋”偶尔使用过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认为产品“很鸡肋”;即使是经常使用的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此番停运的乐电科技,其布局范围限于杭州市。今年4月,乐电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乐电已在杭州布局了超过300个点,包括商场、酒店、KTV还有公交车站。生活在杭州西湖区的宁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在杭城看到过乐电,街电和来电的机柜比较多,“上个月去云栖大会会场,看到的全是来电和街电的设备”。因为工作需要频繁接收回复信息,宁小姐每天至少要给手机充一次电。如果自己带充电宝还需要回家蓄电,而共享充电宝随借随还能快速充满,她觉得使用共享充电宝给手机充电还是挺方便的。在运营中,得到资本加持之后,共享充电宝尝试凭借越来越密的布点改变人们的充电习惯,以增加用户使用的黏性。但记者对用户采访后发现,这还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邹先生是偶然在杭州一家餐厅看到了摆放在餐桌上的桌面式充电宝,“觉得很新奇,就试用了一下,也没记住是哪家运营企业的”。“很鸡肋”是邹先生对共享充电宝的评价。他告诉记者,虽然经常在网吧和咖啡馆看到共享充电宝,但这些场所一般座位附近都有插座口,手机没电可以去前台借数据线直接使用插座充电。即使是经常使用的宁小姐,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也并不高:“我之前已经买过充电宝,没有(共享充电宝)了也不会特别不方便。”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共享充电宝,有53.3%的用户表示有使用意愿,另有21.9%的用户表示视情况而定,不到四分之一的用户明确表示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该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超1亿人。记者采访中发现,价格仍然是用户选择共享充电宝时的敏感因素。用户宁小姐比较街电和来电时特别关注到街电的新注册用户可以免费充电一定时间,“比较划算”。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用户接受每小时租赁费用在1元以内。创业者看重流量入口和B端用户创业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对于用户来说可有可无的共享充电宝,创业者为什么选择它来作为创业项目呢?来电科技的创始人兼CEO袁炳松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创业心路历程,“2003年,我就进入电池行业,到了2013年,我隐约意识到充电宝市场的拐点要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焦虑。”2013年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件事是2013年7月份,应从事连锁餐饮的朋友之邀,尝试把100台充电宝投在他的餐厅里,“因为他天天被用户的充电需求折磨,结果不到半个月,100台充电宝丢了一半。他问我能不能开发一种可以无人值守的提供充电宝的设备。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充电不仅是C端用户的需求,很多B端的商家也存在着给顾客提供充电服务的痛点和需求。”另一件事是2013年小米进入充电宝领域,这也让他有了紧迫感,袁炳松回忆道,“小米通过尾货生意的方式把充电宝的价格直接拉到了成本以下。对于其他的充电宝厂商来说,国内市场的拐点突然出现了。”随后,袁炳松开始召集团队在2013年底探讨充电宝未来的可能性。共享充电宝的前景,也吸引了曾是阿里高管的街电CEO原源,“未来移动互联网必然将继续扩大份额,智能手机的生活权重很高,移动充电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入口。我来之前只考虑了2个小时,就放弃了价值千万的阿里股票加盟街电。”“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唱衰这个模式呢?主要是一些入局者没弄清经营模式、盲目跟风,运营不好了、数据难看了,投资自然不会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无奈,但他对自家产品的盈利模式信心满满。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大家为的是线下流量的入口。共享充电宝将是未来线下物联网的节点,连线智能手机用户、以及服务的端口,算是一种布局。可能也是各大巨头关注的点。”换句话说,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充电宝产生的数据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用户的喜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面对这些数据,我们还没有想过如何使用,但这些数据确实能为后期发展提供助力。”一位共享充电宝的头部玩家向记者表示。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企业在产品导流颇有效果,“产品使用频次挺高,我们企业目前实现盈利了,产品立柜也有显示屏,推出定制充电宝机身投放广告,目前广告收入不错。”一位头部企业向记者表示。一些团队正在加快研发新形态的共享充电宝产品,以期达到和餐馆等合作方的互利双赢。来电科技近日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他们预计将在11月推出一款配有屏幕的桌面式共享充电宝,商家可以通过屏幕实现菜品展示、点单等功能。街电CEO原源认为,目前,行业正在变得理性,很多没想清楚怎么玩的创业者陆续在出局;很多以前认为共享充电宝门槛低的创业者也开始正视这个行业,甚至有人在门外观望一段时间后知难而退。这个行业真正能玩得转的,也就剩下头部的几家企业。4.5个月回本,投资者对模式有褒有贬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认为,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有投资者认为市场不大、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乐电宣布停运后,记者联系了乐电母公司杭州兔兔帮科技有限公司,对方工作人员简单表示“就是调整”,一切“根据公告来”。随后记者尝试联系乐电创始人楼莹莹,对方表示不方便接电话。而在此前,楼莹莹曾向媒体表示,已从共享充电宝行业转战其他领域,对于乐电项目的失败,楼莹莹反思为“目前大家脚步都太快了,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良好的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属重资产行业,资金跟不上必然面临风险,但在初期共享充电宝并未受到资本青睐。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曾表示,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乐电在投入运营后的七个月内没能拿到投资。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开始显现。据艾瑞咨询之前的数据显示,来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宝的成本100-150元,每个充电宝一天平均租借频次为一次,单次收入为1元左右,单个充电宝回本周期平均4.5个月。按此计算,再加上流量变现的收入,头部几家企业正处在回本盈利期。这个时候,投资者也开始涌入。在众多投资者中,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大概是最高调的一位,也正是他和王思聪的赌约为共享充电宝带来了空前的关注度和话题度。陈欧在宣布投资街电时曾有言“我相信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足够让它在半年的时间远远超过任何垂直电商”,甚至期待街电在未来的发展会超过由自己创立的聚美。其他投资者们对共享充电宝的关注多数集中在共享充电宝本身解决用户充电痛点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具体使用场景中带来的附加价值上。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自己与小电创始人唐永波只聊了半小时就定下了投资,面谈前的小插曲起了更大的作用——朱啸虎的手机因为玩王者荣耀没电了,用唐永波带来的小电样机充上了电。“所以充电是刚需,未来几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朱啸虎表示。投资了来电的SIG,其合伙人张琳娜则看中了共享充电宝作为线下流量入口的可能性,“基于LBS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如今共享充电宝经历行业调整,资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风口”。“一开始资本方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期待过高,甚至将其上升至共享单车级别来对待,但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并未达到各方的预期,短期内难以回本盈利。”一位创投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大家蜂拥而入这个行业,破坏了盈利的模型。“之前商家是求着企业入驻,但入局玩家太多,如今需要不菲的入场费,盈利周期拉长,这就需要靠企业不断融资维持运营。”该创投人士进一步说明,共享充电宝的生命周期较短,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收回成本实现盈利,共享充电宝就没有太大意义。上述投资人的说法得到了企业的印证。一位共享充电宝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些小企业破坏了市场秩序,以前商家得自己购买设备,现在设备进入某些商家却要交入场费,这是一个不健康的现象。“资本市场对这个赛道已经没有热情了。市场不大、毛利率低、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等问题我们很清楚,资本已经不青睐这个市场。”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表示。《共享净水器走热:是“真共享”还是“假租赁”?》 精选八11月3日,美团点评通过内部公开信通知,将结束餐饮平台“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电宝”两个项目的试点运营。这个消息一下子挑动了行业敏感的神经。因为,就在几天前,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在乐电之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企业出局。一时间,洗牌、调整、出局的气氛弥漫着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事实上,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从一出生就备受质疑。2017年的春天,风起之时,共享充电宝一夜之间布满街头。不过与这种势头同样火热的是它引发的争论:一方认为共享充电宝顺应了共享经济的大潮,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另一方则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假共享,根本不可能成功。如今潮水开始退去,行业曾经的狂热正被涤荡殆尽,共享充电宝生意圈里的各方开始理性地看待这个事物。新京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对于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和一些投资者还保留着期待,而用户和上游的生产企业似乎热情不高。3家出局,多家将清算,共享充电宝寒冬来临业内人士称,今年二三季度共享充电宝厂商跑马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享模式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