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的管理措施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二章国际储备与管理.ppt 4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第二章国际储备与管理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国际储备/进口额:25%
与进口贸易的支付规模相适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R·Triffin)认为,这个比例最高额为40%(相当于5个月的进口额),最低额为20% (相当于2.5个月的进口额),如从全年平均看,以25%即相当于3个月进口额为宜。这个方法自6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沿用至今。 对国际储备同进口额之比方法的评价
优点:这种方法将进口作为反映国际储备适度性的惟一变量,结论明确,简便易行,因此,许多国家都把这一比例作为衡量国际储备适度性的因素之一。
缺陷:①它在理论上存在缺陷,国际储备的作用并非是支付进口,而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②各国情况不同,国情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储备政策的差异,因而各国对储备的需要量也就不同,只用进口贸易额这个单一指标作为决定各国国际储备需求数量的依据有失偏颇。 2)国际储备/外债:50%
一国的国际储备应与该国的外债总额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各国一般认为,一国的国际储备量占外债总额的1/2较为合理。
但外债的偿还不仅由国际储备量多少决定。一国的经济实力较雄厚,开放程度高,对外融资能力强,其国际储备量可适当减少;一国出口能力强也可适当减少国际储备量。
在遵循1/2的标准基础上,可根据本国具体情况酌情决定。 3)国际储备区间
很多经济变量和政策措施与国际储备需求有因果关系,国际储备的不足或过剩往往能通过一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的变化体现出来,因此,只要考察这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就可以得出国际储备是否合理。
4)货币分析法(外汇政策)
一国的货币要具有一定的地位并实行稳定的外汇政策,必须保持较充裕的储备,以适应干预外汇市场和稳定本币汇率的需要。
如果一国经过综合考虑,采取的是较灵活的外汇政策,其国际储备量可适当略低。 5)成本—收益分析法
假定政府是经济人。
政府对国际储备的需求水平是由储备资产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机会成本)决定的,当政府持有的国际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国际储备就达到了适度的水平。
评价: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其最大的优点,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得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具体数据非常困难,因此,这一方法难以在现实中找到实践的机会。 二、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一)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观念 一国如何最佳地配置国际储备资产,从而使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SDR四个部分的国际储备资产持有量之间,以及各部分的构成要素之间保持合适的数量构成比例。 (二)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国际储备资产的实际不会减少 。 2、流动性原则。外汇储备资产可以随时动用,以满足随时发生的国际支付需要。 3、盈利性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投资活动来取得盈利。 结构管理主要集中在黄金和外汇两项资产上
黄金储备管理 黄金储备数额和比重的控制主要取决于黄金的性质 黄金的安全性。相对其他金融资产较高。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通货膨胀严重时,较高;反之,较低。 黄金的流动性。缺乏流动性。 黄金的盈利性。比外汇低。 外汇储备管理 外汇储备管理是国际储备结构管理以及整个国际储备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包括: 外汇储备数量及其在储备总额中的比重控制。一般来说,大多数国家将其外汇储备数额维持在3个月的进口量左右。 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 储备资产的投资决策。(储备资产可分为一级储备或流动资产、二级储备、三级储备) 对外借款的管理。
1)外汇储备的三级分类法
根据流动性的高低,西方经济学家和英格兰银行等货币当局把储备资产划分为三级:
一级富于流动性,但收益性较低,包括活期存款、短期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
二级收益性高于一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一级储备,如2~5年期限的中期政府债券;
三级收益性高于二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二级储备,如长期公债券。
2)另三种储备资产的三级分类法
普通提款权,由于会员国能随时从基金组织提取和使用,故类似一级储备。
特别提款权,由于它只能用于会员国政府对基金组织与会员国政府之间的支付,会员国若需将它用于其他方面的支付,须向基金组织提出申请。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日才能完成,因此,特别提款权可视为二级储备。
各国货币当局一般只在黄金市价有利时,才肯将黄金卖为储备货币,因此,黄金储备可视为三级储备。
3)三级储备资产各自的功能(作用)
一级储备作为一国货币当局随时、直接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干预外汇市场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欢迎来到自考365,请选择您的地域
当前位置:
自考“国际金融”考试大纲国际储备及管理
  来源:    字体: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国际储备对于一国的对外支付和保证该国的国际信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一国应如何有效率地管理国际储备及其保值增值也引起了各国货币当局的重视。所以,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考者应掌握国际储备的概念及其构成;了解国际储备的作用;掌握国际储备水平的管理;掌握国际储备结构的管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国际储备的概念和作用
  (一)国际储备的概念
  (二)国际储备的构成
  1.黄金储备
  2.外汇储备
  3.在IMF的储备头寸
  4.特别提款权
  (三)国际储备的作用
  第二节 国际储备的管理
  (一)国际储备水平的管理
  1.国际储备的需求
  2.国际储备的供给
  (二)国际储备结构的管理
  1.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
  2.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国际储备的概念和作用
  (二)国际储备的管理
  四、考核要求
  (一)国际储备的概念和作用
  1.识记:(1)国际储备的概念;(2)黄金储备的概念;(3)外汇储备的概念;(4)在IMF的储备头寸的概念。
  2.领会:(1)国际储备的特征;(2)国际储备的作用。
  (二)国际储备的管理
  1.识记:(1)国际储备水平管理的含义;(2)储备/进口比率法的含义;(3)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的含义;(4)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含义;(5)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概念。
  2.领会:(1)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区别;(2)影响国际储备需求量的因素;(3)国际储备的供给;(4)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5)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内容;(6)外汇储备资产形式的结构管理。
  编辑推荐:国际金融期末简答题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国际金融期末简答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国际储备体系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国际储备体系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体系,是指在一种下或的构成与集合的法律制度安排。这种安排的根本问题是中心或资产的确定及其与其他货币或资产的相互关系。
国际储备体系演变
体系的演变,实际上就是中心货币或资产在交易中的延伸与扩大。整个演变是随着的变迁,从单元的储备体系逐步向多元的储备体系发展。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单元化的储备体系
在典型的金本位制度下,上的是金币。因此,体系单元化,其特点就是受单一支配。
由于制度率先在英国实行(1816年),各国只是后来仿效,于是逐渐形成了以为中心,金币(或)在国际间和被广泛储备的现象。因此,在这个制度下的储备体系,又称──储备体系。在这个储备体系中,黄金是的主要手段,也是最主要的。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过渡性的储备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典型的金本位制崩溃,各国建立起来的是或(美国仍推行金本位制)。中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非典型性的多元化储备体系,不完全受单一货币统治。但由于该体系不系统、不健全,因此,严格地说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储备体系。当时,充当的有、、等,以英镑为主,但美元有逐步取代英镑地位之势。
三、二战后至70年代初以为中心的储备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起来。取得了与等同的地位,成为最主要的。这时的储备体系称为──体系,其特点是储备受美元统治。
在这个体系中,仍是重要的,但随着交易的恢复与迅速发展,成为最主要的储备资产。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时世界产量增加缓慢,产生了的多样化需要与黄金单方面似不应求的矛盾;另一方面,在各国的持有量比例失衡,美国持有了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其他国家的持有比例则相小。因此,在各国中,逐渐下降,而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比例却逐渐超过了黄金而成为最重要的。如在1970 年,世界储备中占47.8%,而储备又占外汇储备的90%以上。因此,从总体上看,这时期各国的僻备仍是独尊的一元化体系。
必须注意,二战后的──体系与金本位制下的黄金──英镑储备体系是有区别的:
(1)在典型的制度下,各国的货币直接同挂钩,黄金是体系中的主要中心货币,并且由于黄金具有稳定的内在,因此,不存在和危机等问题。
(2)在二战后以为中心的下,各国货币并不直接与挂钩,而是直接同美元联系,然后再通过美元兑换黄金,美元成为最主要的中心货币。由于美元是,本身没有,美元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并流通,是因为当时美国具有以下条件:①大量的,②强大的实力,③政府的保证,由此保证了美元作为中心的特殊地位。一旦美国,国际收支恶化、美国保证下降以及大量流失,这个中心也就随之动摇了。
四、70年代后至今的多元化储备体系
崩溃后,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这表现在储备体系完成了从长期的单元化向的过渡,最终打破了某一货币如一统天下的局面。20多年来,形成了以、、、以及()等多种混合构成的一种典型性的国际储备体系。其特点是国际储备受多种支配。多种互补互衡,共同充当国际间的、和储备手段。
国际储备体系产生主要原因
一、“”的出现
“特里芬难题”的出现及其补救措施的失败,是促使体系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前所述,保证的中心储备地位须有三个条件,但自60年代开始,这些条件均不同程度地丧失或被破坏。
1、美国自60年代开始,持有的逐年降低,从战后初期的245亿降至1967年的121亿美元,再降至1971年美元第一次贬值时的 102亿美元。美国的已远远不能满足其他国家官方储备向美国兑换黄金的;
2、由于只存在单元的中心,因此,随着各国持有的储备的增长,对美元的需求压力也会增大,美国必然。美国从50年代开始,国际收支就连年出现,至1970年,其逆差累计高达492亿。从1971年开始,曾连续80年之久的也转变为,从而加剧了外流。 1977年和1978年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两年都在140亿以上。
3、大量外流,国际收支连年,导致了下降进而导致人们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最后导致爆发。
在这里出现了这样一个两难其全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发行国即美国要满足世界各国对储备货币的,其国际收支就会发生,而又会降低该储备货币的信誉,导致储备货币危机;另一方面,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要维持储备货币信誉,则必须保持,而国际收支顺差又会断绝储备货币的,导致他国的短缺,最后影响。由于最初揭开这个矛盾现象的是美国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因此称为“特里芬难题”。为解开这个难题,还于1969年10月创设了,试图以此作为的补充,减轻不断增长的对的压力,缓和美元危机,并最终取代和美元而成为中心。但由于的“”性质以及其他局限性,这一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危机仍不断产生。据,从1960年10月爆发了战后,至1973年2月美元战后第二次贬值为止,先后共发生了l0次美元危机。危机又反过来削弱了美元的,且进一步加剧人们对美元储备的心理预期,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抛售美元,去寻找新的来源。
二、、等货币地位的上升
随着战后日本、西欧的恢复与发展,相应地,这些国家的也被人们不同程度地看好而成为。当逐渐削弱而使美元危机迭生时,这些也就成了人们作为中心的最佳选择。因此,许多国家在预期到时,就纷纷将美元储备兑换成日元、马克、等,甚至还抢购,从而使分散化和多元化。1979年11月,美国对伊朗资产的冻结,又加速了多元化的进程。石油输出国为避免储备的,将大量的从美国调往日本和欧洲,并兑换成日元、马克和其他。这样中的比重就不断下降,而其他的比重则不断增加。据统计,至 1979年底,在诸多中所占的比重从1973年的84.6%降为1979年的65.1%,而其他货币所占比重则由1973年的15.4%上升为34.9%。到70年代末期,构成已包括、、法国、瑞士法郎、、日元和以及等,一个新的、系统的、以多元化为特征的国际储备体系建立起来了。
三、西方主要国家意识的变化
一个储备体系的建立,除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这个主观条件,主要是指各国对的意识。多元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这一意识的变化推动的,表现在:
(1)美国愿意降低的支配地位。战后美国一直坚持维护在储备体系中的地位,这样,美国可借助于的发行国这个优势,用直接对外支付美元的方式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还可以用美元大量发放贷款或进行,获取高额,甚至其他国家的。但70年代以来,因危机对内外造成巨大的压力,迫使美国改变意识,表示愿意降低美元的支配地位,同各国分享储备中心货币的利益。
(2)前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家愿意把本国货币作为中心储备货币。
这些国家最初是不愿本国货币成为中心储备货币的。因为一旦成为中心,就成为储备货币发行国,它虽然可获得一定的好处,但必须对外完全开放,对入也不加任何限制,这样就会影响国内的乃至发展。同时任何一国作为都会遇到“特里芬难题”,即随着储备货币发行量的增长,其保证必然下降,进而影响。但自1979年遭到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后,这些国家改变了态度,放松了对的管制,鼓励外资内流以及外国持有本国的增加,加速了这些货币作为的进程。
四、保持的
从1973年开始,成了国际的主体,随之而来的是汇率剧烈波动,且很大。为了防止,保持的,各国就有意识地把,以此,减少损失。这种主观行为也推动了体系走向多元化。
国际储备体系发展特征
一、,但仍居主导地位 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形成直接导源于美元在70年代的两次贬值,引起信誉下降。多元化储备体系的发展变化也基本上由地位与信誉的沉浮而引起。在多元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始终是最重要的作用因素。美元信誉下降,多元化储备体系发展进程快;美元信誉提高,多元化储备体系的发展进程就缓慢。在 80年代初,多元化储备体系还有回归到原来的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单元化储备体系之势。这是因为:
(1)70年代的多元化,减轻了世界各国对的需求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特里芬效应”,从而有利于美国减少国际收支逆差,使美元币值保持稳定,进而再度提高了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
(2)1981年里根上台后,美国采取了高的政策,促使回流,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作用又再度扩大,信誉提高,复升,因此,增加了许多国家扩大美元储备的要求。
(3)70年代末,日本、西欧等国虽表示愿意把本国货币作为,但这是被动性的甚至是被迫的。因为它们都不愿看到“特里芬难题 ”在本国出现,既影响国内的货币政策,也对本国造成影响。因此在80年代初,日本、前联邦德国均想法阻止本国货币成为。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长会议决定市场,迫使日本开放日元市场,促使日元升值和贬值,目的之一就是增强日元和马克的国际地位,增强这些货币作为的吸引力。
由于日本、前联邦德国等国家在推进本国方面呈被动性,因此在多元化体系发展进程中仍居主导地位,不同的只是日元、马克及其他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有所增强而已。如1975年初,日元和马克在世界中的比重分别为0.5%和6.3%,到1990年分别升至 6.7%和11.1%,虽减少,但仍占57.8%。90年代以来美国保持持续增长,其间(年)发生了新的危机,美元兑日元曾跌至l美元兑80日元以下,美元的地位受到了新的挑战,但美元并未如某些所言的“江河日下”。目前,在中的比重逾6成。可见,迄今为止仍是世界最主要的,美元在多元化体系中仍处于主导地位。
二、总额迅速增长
二次大战后,尤其70年代以来,世界总额迅速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50年世界总额(不包括中国、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仅为183.25亿,但至1970年增长为932.43亿美元,1983年底(包括中国)更增为4 154.6亿美元(合3 968,29亿,按每盎司35个特别提款权计算),约增长了23倍,平均每年增长68%还多。1985年总额升至4 368.66亿。1994年总额更高达8 445.52亿,又比1985年增长了93,32%。
三、中仍占相当比重,但非显著增长
在中,占绝大比重,但亦占相当比重。由于自解散后,逐渐非,1978年基金组织还宣布取消黄金条款,切断黄金与货币的直接联系,9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出现了抛售黄金的现象或抛售黄金,所以在中的比重呈快速下降趋,金价也一跌再跌,目前1盎司仅为255左右尽管如此,由于黄金仍是财富的象征或,所以仍在各国国际储备中占重要地位。所不同的是当人们要动用黄金来清偿或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时,得先把黄金出售,换回再进行支付而已。
四、分布不均衡
的数量及其分布始终是不均衡的,即拥有了绝大部分的和大部分的非黄金储备,实力雄厚,国际清偿力充足。相反,极少,非黄金储备也不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实力薄弱,国际清偿力不足。由此也引发了与的矛盾,而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还须国际社会作长期的努力。
国际储备体系深远影响
一、多元化体系建立的积极影响 1、缓和了供不应求的矛盾。在一体系或以为中心的储备体系下,美元是单一的,但随着各国的发展,对美元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无法满足,造成了供不应求的矛盾,这显然不利于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在多元化体系下,同时以几个发达国家的为中心,使各国可使用的增加,为各国提供了满足多样化需求和灵活调节储备货币的余地。
2、打破丁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在美元一体系下,美国可利用其特殊地位,推行对外扩张的,操纵局势,控制他国经济。多元化体系的建立,使美国独霸国际金融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各国不再过分依赖美国。同时因多样化,可以很大程度上削弱一国利用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而强行转嫁和的可能性。此外,多元化的付诸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为了维持多元化储备体系的健康发展和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各国必须互相,共同干预与。这些都有利于各国加强在国际间的合作,改善相互间的。
3、有利于各国。一方面,各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多种用于平衡国际收支逆差,这比起只有单一储备可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方便得多;另一方面,多元化体系处于各国实行的环境中,在此制度下,各国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国际收支,但在单一储备体系下,各国为调节国际收支而需变更汇率时,须征得IMF同意后才可进行。
4、有利于各国调整储备政策,防范、分散因储备货币而带来的风险。这是因为多元化体系可为各国提供、的条件,即各国可根据具体的变化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储备,对其进行有效的搭配组合,从而避免或减少因单一储备资产发生危机而遭受的损失,保持储备的相对稳定,并尽力获取升值的好处。
二、多元化体系带来的难题
多元化储备体系的积极作用,使该体系多年来经受住了多事危机的严峻考验,如两次石油危机、两次严重的世界性以及严重的国际等。但该体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难题。
第一,分散化,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世界性通货膨胀的一个导因是总额的过分增长,而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恰好能“制造”出更多的储备货币,促使国际储备总额成倍增长。如在1969年底才397.93亿,至1980年底却增长了7.4倍,达2 931亿特别提款权,每年平均增长逾20%,大大超过60年代平均增长7.5%的水平。而1985年更达到4 368.66亿,从而使西方国家的通膨胀率,由60年代的平均2%~3%增加到70年代的两位数以上(平均),直至80年代中后期,才使回落至4%左右。
第二,多元化体系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分散化以后,储备资产的稳定如何,就成了国际性问题。因此,一国在管理时,必须要密切关注诸多国家的政治动态,密切关注市场上这些的变化,根据各种储备货币的外汇风险和,不断调整的货币构成,而这需要极发达的通信系统、灵敏的判断力以及过硬的操作技术,因此增加了储备货币管理的难度。
第三,多元化体系尚无法彻底平抑市场,甚至有时还会刺激动荡不安。
多元化体系扩大了储备供给,同时增加了世界储备总额,但与此同时,市场短期或也在成倍增长。天生有两个特性--趋利性与投机性,且“光速般”地流动。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表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短期银行和其他至少有7.2万亿,约等于全世界产出的20%。此外,当今世界国际层出不穷,而这些的,又对短期的流动起了作用,使其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各国尽管也一直在增长,但仍然有限,因此就一国来说,是无法抵御庞大游资的冲击的。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国际社会在1985年成立了机制,以期通过联合的力量来捍卫主要货币。但从现实来看,危机仍不断出现。90年代以来发生的重大,都与国际游资在全球的“游击”密切相关。
由于国际游资的存在和制造机会赚取高额的投机家处处可见,因此就多元化体系来说,一旦该体系中某个因某种原因日益坚挺时,就会在出现竞相抛售其他货币而抢购此的行为,其结果就会导致储备中的相对去“追逐”硬货币的现象,导致储备货币的大起大落,当市场投机力量过大时,就会刺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此外,这种资金的流动又会给各国政策的运用带来负效应。如一国为控制通货膨胀采取了紧缩信用的措施,提高,使大量游资流入,并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一国的增长,但很显然,大量游资的流入,又抵消了紧缩的经济政策效力,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
可见,多元化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具有它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管理上的困难。因此,如何利用这些优点,克服它的缺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储备政策与管理体制,是摆在各国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国际储备的管理内容_百度知道
国际储备的管理内容
我有更好的答案
1、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国政府调整国际储备结构的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各种储备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2、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管理(1)币种结构管理:各国通常根据分散原理安排预防性储备货币的币种结构,即实行储备货币多样化。在币种结构管理中,政府主要考虑的是储备资产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关系;(2)储备货币流动性结构管理:而在流动性结构管理中,政府主要考虑的是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关系。根据流动性的差异,同种货币储备资产可分为多种层次。
采纳率:5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国际储备的构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