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像spaceX那样的中国铜川商业航天城公司?

中国也有了“SpaceX公司” 马斯克的公司比有何优劣?中国也有了“SpaceX公司” 马斯克的公司比有何优劣?武器正能量百家号  中国也有了自己的SpaceX,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与丹麦Gomspace公司日前签订火箭发射服务协议,这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承接的第一笔国际市场商业火箭发射服务的订单。按照协议约定,北京蓝箭将于2018年使用LandSpace-1运载火箭发射GomSpace的“立方体”卫星群。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是一家由PayPal早期投资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2002年6月建立的美国太空运输公司。它开发了可部分重复使用的猎鹰1号和猎鹰9号运载火箭。SpaceX同时开发“龙”系列的航天器以通过猎鹰9号发射到轨道。SpaceX主要设计、测试和制造内部的部件,如Merlin、Kestrel和Draco火箭发动机。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日发射一枚猎鹰9号火箭执行国际空间站货运补给任务,火箭升空2分半钟后突然爆炸解体,携带约2500公斤补给的货舱也被炸毁。这是8个月内,空间站补给任务第3次失败。日,“猎鹰9号”火箭首次实现发射、回收全过程,同时也是人类第一个可实现一级火箭回收的轨道飞行器。  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早进入运载火箭研制的民营企业,是目前国内已经开始服务于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第一家民营商用运载火箭提供商。该公司已具备了运载火箭总体系统研制能力,包括火箭的箭体结构系统、控制系统、分离系统及其系统单机设备的设计等核心能力。同时,通过贯通上下游产业链,具备了运载火箭总装、总测的研保条件和能力。  SpaceX新发布了猎鹰9号和重型猎鹰的报价及其最大有效载荷,猎鹰9号标准报价6200万美元,发射至近地轨道(LEO),最大载荷22.8吨;发射至地球同步转换轨道(GTO),最大载荷8.3吨。重型猎鹰标准报价9000万美元,发射至近地轨道(LEO),最大载荷54.4吨;发射至地球同步转换轨道(GTO),最大载荷22.2吨;发射至火星,最大载荷13.6吨。如果购买多次发射任务,报价上还会有折扣。  发生在2016年9月的发射爆炸事故让SpaceX和“猎鹰9”火箭陷入可靠性质疑,而在原定于北京时间2月18日23时01分发射的“猎鹰9”火箭在发射前倒计时13秒时因引擎故障紧急取消发射。随后,SpaceX CEO马斯克表示取消发射的故障原因是由于二级火箭发动机转向液压活塞的运动轨迹异常。需要进一步调查。据此前安排,此次“猎鹰9”火箭计划将装载国际空间站补给物资的“龙”飞船送入太空。  北京时间2月20日早间消息,美国民营火箭公司SpaceX上周日在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完成了一次历史性发射。虽然此前曾经因为担心火箭本身的问题而推迟了24小时,但最终的发射堪称完美。  根据市场预测,到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市场总额将达到4850亿美元,而对应到中国市场,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宽带互联网等,“十三五”期间就将达到8000亿人民币。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武器正能量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谈武器,谈正能量,偶尔谈军史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商业航天:中国的spaceX们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经济观察报 赵文宇/文 近期商业航天投融资消息密集。4月21日,民营卫星公司天仪研究院宣布公司获得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5月23日,航天科工集团设立的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开启A轮融资,拟计划增发28.57%的股权。自2015年政策鼓励民营公司进入卫星和火箭领域,商业航天正成为一条火热赛道,被各路资本看好。
相比同样火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技领域,商业航天又是截然不同的。因为这个市场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资源与人才相互博弈始终相伴。这源于中国商业航天的三大特点:第一,政策先行,国家对航天产业的开放程度决定了行业发展进程;第二,盈利周期比一般科技产业长;第三,核心技术和人才资源基本都聚集在传统航天产业链中,尽管目前已有外溢的趋势。
对于中国的商业航天赛道也存在着科技领域的普遍问题,即正出现市场热度偏离实际价值的趋势。但和其他科技领域相比,行业仍相对理性。
业内普遍期待的是,国家能否在未来设立以商业航天定位的产业级基金。目前民营公司投资者者仍是风险投资。尽管国有航天企业已有部分航天基金,但是仅限于传统航天产业链。同时,国家层面能否出台商业航天的管理办法,以及体制内对体制外的具体采购协议,这将规范市场参与者的商业行为。
中国的spaceX更值得尊敬
对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旗下投资管理平台哈工大机器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哈工大机器人”),从没有要求所投企业成为中国的SpaceX,那只是一个类比概念。事实上,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与SpaceX从生存环境、发展历程等多维度存在诸多不同。而其中,两者最大的不同是资金渠道不同。SpaceX靠注资,而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靠融资。这意味着中国团队注定要走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承担着比SpaceX更大的压力和风险,他们的成功更值得尊敬,也将得到更大的商业回报。
目前民营火箭公司属于初期阶段。从估值的角度看,A轮在5个亿左右,B轮在20个亿左右。若从企业未来在中国主板上市的价值来看,这个估值是偏高的,但如果市场会淘汰至1-2家后留下独角兽,这个估值就偏低了。
国外商业航天比国内发展早得多。马斯克2002年创立的私人火箭公司SpaceX,以低成本提供火箭发射为竞争力,在2008年成功将运载火箭送达太空轨道。而马斯克以近乎狂热的、想要移民外星的太空愿景,在2014年将SpaceX估值带到100亿美元。
SpaceX每一次火箭发射或融资的消息,无不激励着国内投资人更加关注和看好这个产业。但不应该将国外的SpaceX和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相比。两者在政策土壤、资金渠道等诸多发展维度中截然不同。
SpaceX在最初成立的10年内获得了40亿美元的合约,其中约5亿美金来自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并在2006年获得NASA(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的合同。2014年,NASA再与SpaceX签订了一个26亿美元的临时合同,项目关于运送人员前往太空。2015年11月,SpaceX与NASA确认Elon Musk主导的空间货运合作项目将会在2017年以前承担起运送宇航员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任务。而在近期,SpaceX成功发射了高度机密的间谍卫星,这是通过美国国家侦察局(NRO)和美国军方签订的第一单合同。
SpaceX是注资模式,即便火箭多次发射失败,依然有NASA的订单合同和马斯克大量自有资金支持;而中国火箭公司依靠融资发展,也就更经不起任何一次的发射失败,失败意味着之前一轮投资人的资本打了水漂,中国的投资机构中,没有哪家公司可以让火箭公司反反复复地发射失败。目前情况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火箭一次都没有发射过。二者唯一相同的是,中国民营火箭公司若出现独角兽,则在概念和市值上能达到SpaceX的水平,或是更高。
而哈工大机器人需要做的,是利用哈工大航天军工背景,提供技术、人才资源以及品牌,扶持他们快速适应中国的商业航天环境,成为一个行业先行者。目前,我们仍然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上寻找适合的投资标的涵盖从卫星、火箭到地面终端设备。
低成本是民营火箭生存之基
但以目前航天科工与航天科技的火箭载体数量来看,未来火箭发射市场将出现较大供需缺口。目前市场上出现以制造商业火箭为业务的公司有五家,包括3家民营创业公司和2家航天集团设立的公司。按照燃料类型不同将火箭分类,大型火箭是液体发动机,小型火箭是固体发动机。商业用途的火箭主要是后者。而民营火箭公司主要从事火箭集成,即采取零部件或部分模块采购的模式。
民营火箭公司的生存空间在于制造出比传统模式更低成本的火箭。中国航天技术之所以在世界闻名,归功于产品的高可靠性,这也意味着将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实验和技术验证。
军民融合后,非核心零部件的部分产业链向民营公司开放,这种模式下民营公司的进入会降低国家火箭的造价成本。按照这样的思路,通过减少为保证高可靠性而进行反复实验的过程,以降低火箭制造成本。不同于传统模式按照国家任务研制和设计火箭,民营公司在做集成的过程中,走入招标、议价等诸多环节都可节省成本。
物联网是下一个焦点
目前,对中国市场的民营火箭和卫星公司,BAT等互联网巨头并没有介入投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参与。商业卫星在将来势必成为收集大数据的主流渠道。因此,布局商业航天对互联网巨头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当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巨头们将努力形成自己的通信网络、大数据业务,未来也会将商业航天作为下一个竞争焦点。
据哈工大机器人统计,根据目前商业用途卫星发射计划,未来有超过3000颗以上的卫星将要上天。其中诸多大型企业纷纷提出了组网计划,除了传统卫星公司外,组网计划的提出者包括了BAT、大唐等公司。这也决定了商业卫星市场的火箭发射是供不应求的。
一方面,卫星作为形成物联网、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覆盖区域远超过地面基础设施,如何形成天地互联,成了布局物联网等业务的公司竞争焦点,率先发射卫星的公司可以提供同业提供不了的服务;同时,卫星可发射的轨位资源和频段资源有限,更让国内外公司急于抢先发射卫星。
不同于充满着风险的火箭领域,商业卫星市场的爆发几乎是肯定的。商业航天的产值能扩大到什么程度,不在于制造端,而在于下游应用的拓展。卫星传输下来的大数据如何应用,将成为市场拓展的关键点。虽然目前商业卫星市场规模并不大,公司主要以制造为主,但部分优秀的民营企业正积极探索卫星应用,积极探索着商业蓝海。
(赵文宇,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哈工大机器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商业航天:中国spaceX的下一个焦点或是物联网_网易航空
商业航天:中国spaceX的下一个焦点或是物联网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SpaceX近期商业航天投融资消息密集。4月21日,民营卫星公司天仪研究院宣布公司获得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5月23日,航天科工集团设立的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开启A轮融资,拟计划增发28.57%的股权。自2015年政策鼓励民营公司进入卫星和火箭领域,商业航天正成为一条火热赛道,被各路资本看好。相比同样火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技领域,商业航天又是截然不同的。因为这个市场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资源与人才相互博弈始终相伴。这源于中国商业航天的三大特点:第一,政策先行,国家对航天产业的开放程度决定了行业发展进程;第二,盈利周期比一般科技产业长;第三,核心技术和人才资源基本都聚集在传统航天产业链中,尽管目前已有外溢的趋势。对于中国的商业航天赛道也存在着科技领域的普遍问题,即正出现市场热度偏离实际价值的趋势。但和其他科技领域相比,行业仍相对理性。业内普遍期待的是,国家能否在未来设立以商业航天定位的产业级基金。目前民营公司投资者者仍是风险投资。尽管国有航天企业已有部分航天基金,但是仅限于传统航天产业链。同时,国家层面能否出台商业航天的管理办法,以及体制内对体制外的具体采购协议,这将规范市场参与者的商业行为。中国的spaceX更值得尊敬对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旗下投资管理平台哈工大机器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哈工大机器人”),从没有要求所投企业成为中国的SpaceX,那只是一个类比概念。事实上,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与SpaceX从生存环境、发展历程等多维度存在诸多不同。而其中,两者最大的不同是资金渠道不同。SpaceX靠注资,而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靠融资。这意味着中国团队注定要走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承担着比SpaceX更大的压力和风险,他们的成功更值得尊敬,也将得到更大的商业回报。目前民营火箭公司属于初期阶段。从估值的角度看,A轮在5个亿左右,B轮在20个亿左右。若从企业未来在中国主板上市的价值来看,这个估值是偏高的,但如果市场会淘汰至1-2家后留下独角兽,这个估值就偏低了。国外商业航天比国内发展早得多。马斯克2002年创立的私人火箭公司SpaceX,以低成本提供火箭发射为竞争力,在2008年成功将运载火箭送达太空轨道。而马斯克以近乎狂热的、想要移民外星的太空愿景,在2014年将SpaceX估值带到100亿美元。SpaceX每一次火箭发射或融资的消息,无不激励着国内投资人更加关注和看好这个产业。但不应该将国外的SpaceX和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相比。两者在政策土壤、资金渠道等诸多发展维度中截然不同。SpaceX在最初成立的10年内获得了40亿美元的合约,其中约5亿美金来自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并在2006年获得NASA(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的合同。2014年,NASA再与SpaceX签订了一个26亿美元的临时合同,项目关于运送人员前往太空。2015年11月,SpaceX与NASA确认Elon Musk主导的空间货运合作项目将会在2017年以前承担起运送宇航员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任务。而在近期,SpaceX成功发射了高度机密的间谍卫星,这是通过美国国家侦察局(NRO)和美国军方签订的第一单合同。SpaceX是注资模式,即便火箭多次发射失败,依然有NASA的订单合同和马斯克大量自有资金支持;而中国火箭公司依靠融资发展,也就更经不起任何一次的发射失败,失败意味着之前一轮投资人的资本打了水漂,中国的投资机构中,没有哪家公司可以让火箭公司反反复复地发射失败。目前情况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火箭一次都没有发射过。二者唯一相同的是,中国民营火箭公司若出现独角兽,则在概念和市值上能达到SpaceX的水平,或是更高。而哈工大机器人需要做的,是利用哈工大航天军工背景,提供技术、人才资源以及品牌,扶持他们快速适应中国的商业航天环境,成为一个行业先行者。目前,我们仍然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上寻找适合的投资标的涵盖从卫星、火箭到地面终端设备。低成本是民营火箭生存之基但以目前航天科工与航天科技(000901,股吧)的火箭载体数量来看,未来火箭发射市场将出现较大供需缺口。目前市场上出现以制造商业火箭为业务的公司有五家,包括3家民营创业公司和2家航天集团设立的公司。按照燃料类型不同将火箭分类,大型火箭是液体发动机,小型火箭是固体发动机。商业用途的火箭主要是后者。而民营火箭公司主要从事火箭集成,即采取零部件或部分模块采购的模式。民营火箭公司的生存空间在于制造出比传统模式更低成本的火箭。中国航天技术之所以在世界闻名,归功于产品的高可靠性,这也意味着将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实验和技术验证。军民融合后,非核心零部件的部分产业链向民营公司开放,这种模式下民营公司的进入会降低国家火箭的造价成本。按照这样的思路,通过减少为保证高可靠性而进行反复实验的过程,以降低火箭制造成本。不同于传统模式按照国家任务研制和设计火箭,民营公司在做集成的过程中,走入招标、议价等诸多环节都可节省成本。物联网是下一个焦点目前,对中国市场的民营火箭和卫星公司,BAT等互联网巨头并没有介入投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参与。商业卫星在将来势必成为收集大数据的主流渠道。因此,布局商业航天对互联网巨头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当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巨头们将努力形成自己的通信网络、大数据业务,未来也会将商业航天作为下一个竞争焦点。据哈工大机器人统计,根据目前商业用途卫星发射计划,未来有超过3000颗以上的卫星将要上天。其中诸多大型企业纷纷提出了组网计划,除了传统卫星公司外,组网计划的提出者包括了BAT、大唐等公司。这也决定了商业卫星市场的火箭发射是供不应求的。
一方面,卫星作为形成物联网、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覆盖区域远超过地面基础设施,如何形成天地互联,成了布局物联网等业务的公司竞争焦点,率先发射卫星的公司可以提供同业提供不了的服务;同时,卫星可发射的轨位资源和频段资源有限,更让国内外公司急于抢先发射卫星。不同于充满着风险的火箭领域,商业卫星市场的爆发几乎是肯定的。商业航天的产值能扩大到什么程度,不在于制造端,而在于下游应用的拓展。卫星传输下来的大数据如何应用,将成为市场拓展的关键点。虽然目前商业卫星市场规模并不大,公司主要以制造为主,但部分优秀的民营企业正积极探索卫星应用,积极探索着商业蓝海。
本文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赵文宇
责任编辑:肖琦_NN6799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2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scaled.com/不远处是与Scaled Composites 曾经掰手腕的XCOR,该公司曾致力于为太空旅游设计制造航天飞船,也被视为是布兰森维京系的维京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的主要竞争对手。据称XCOR 曾搞出了“令NASA和美国空军神魂颠倒的在低成本高复用率的环境里的末级火箭推进技术“ (前CEO John Gibson语)。不过最近传来XCOR最大的主顾ULA已对其停止融资供血,XCOR的财务状况已经崩掉,并在六月裁光了所有员工。一个将近二十年的大叔型初创公司说崩溃就崩溃,也是挺令人唏嘘的。其棺网:而这也仅仅正是高精尖行业千军万马的 “从0到1”之中的一丝炮灰而已。和其光,同其尘,天使的宿命往往是光荣牺牲。只能说愿意花十万刀去太空旅个游的市场,不能说没有,但是绝对没成熟。在这种不能自行造血的行业里你要生存,那你就必须有亲爹,干爹都不行。比如同样在莫哈维试飞的维京银河,技术上未必有多牛,并且还在2014年发生了机毁人亡的重大飞行事故,但架不住人家有亲爹布兰森啊,就是能够挺过来。我只能说对于这种初创公司,有一个有太空梦的甘愿奉献一切的大土豪大亲爹要胜于有一个有军方背景的大企业大主顾。即使喜剧与悲剧交织不休,莫哈维的天空也是永恒的湛蓝。正如航空港的CEO说:这就像是硅谷精神,大家在这里共享资源、彼此切磋;你有成有败有笑有泪,当你某次试飞结束,你的同仁或对手一定就在不远处聚集。成了,他们会恭喜你的胜利;败了,他们会恭喜你勇于尝试的精神。官僚僵化的NASA能够做到吗?这就是新太空的莫哈维之梦。五、目标火星当然我们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殖民火星。但为啥只能是火星呢?因为太阳系其实没啥好去处,离地球比较近的几个,水星离太阳太近又没有大气层,白天400多摄氏度晚上零下170多摄氏度;金星,她嘴太损……啊不是,她大气压强太高,是地球的90倍,空中飘有大量硫酸气体;月球太小,没有大气,日暖夜凉,也几乎——这么说吧,啥都没有,除了怀古嫦娥和凝视地球,其他你啥也干不了;再剩下的一些行星和卫星都太远,飞过去,到了,人都挂了。论骨骼清奇,就你火星还算凑活。如果有兴趣,你可以读一读这一篇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美轮美奂的火星梦。-------------------------------本文行文仓莽,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海涵斧正。 转载我是欢迎的,但请您署名陈达,在此谢过。 新开微博:陈达美股投资,欢迎关注。赞同 86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国的“SpaceX”在哪里
关注新华网
  2018年2月,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首飞成功,夺下当今航天界“运载之王”的桂冠。这也使该公司具备了在载人探月这样的任务中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竞争的资本。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SpaceX一次次打破航天界固有的“禁忌”,将传统观念中的“不可能”变为现实,其成功之路引来航天界广泛关注。
  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也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参与层级正由一般配套零部件向总体和分系统提升,但央企“国家队”一直牢牢占据着“主角”地位。“国内民企目前还无法涉足空间活动的主战场,暂时还得依靠‘国家队’担当航天主力军。”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委员说。不过,随着近年商业航天越来越受重视,一些不甘于“跑龙套”的民企开始奋力向航天市场进军,希望能搭建自己的舞台。
  在前景广阔的航天市场中,“国家队”和民企如何共同发展?中国什么时候能出现SpaceX一样的民营航天大腕儿?来自两会内外的航天人向科技日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观点。
  顾虑“泡沫”?泡沫中杀出了联想华为
  对于民企的加入,“国家队”纷纷表示欢迎和支持。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院长刘志让代表说:“民企参与竞争是件好事,会带给我们紧迫感,许多优秀资源也能交流应用,不仅双赢,也能促进航天强国的建设。”
  但他们也有忧虑。包为民说,航天是高风险产业,如果没有金融保险行业的介入,民企可能很难拿到航天订单,这方面或许有待进一步健全。
  刘志让说,搞航天需要高技术、大投入,例如火箭发动机,做到一定阶段,需要大型试验验证设置。如果很多企业都去盲目建设,将来难免造成资金浪费,也会给公司带来风险。“其实我们愿意向民企开放资源或共建平台,包括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共同提质增效。”他说,“国家是否能分领域、分层次地进行一些引导、统筹?”记者了解到,许多航天专家执此观点。
  成立于2016年的天仪研究院,专注于研制面向商业市场的航天系统与载荷,已有4颗卫星在轨运行。该公司CEO杨峰认为,火箭比较特殊,主要是太危险,准入需慎重。但在其他航天领域,无需对一些市场乱象或重复建设太过顾虑。他将此称为“泡沫”,表示“不可无泡沫、不可太泡沫”,这是任何商业领域的一部分。他表示,如果拿其他行业比较,几十年前计算机、通信行业也很封闭,只有“国家队”来干。当国家把它放开,用市场来管理,很快就有联想、华为这样的企业发展起来。“联想、华为都是从泡沫中拼杀出来的,优胜劣汰本是市场规律。”他说。
  地上泡沫可以有,天上卫星却不能乱飞。对此杨峰表示,目前从军方到国防科工局、无线电管理局等部门,对卫星发射的审批很严格,层层把关,同时航天活动也要遵循国际空间法,泡沫到这个层次会得以抑制。“有钱你可以在地面造一万颗卫星随便玩,但别想随便发上天。”他说,“我能理解专家对泡沫的顾虑,但不希望这种顾虑对民企形成压制。泡沫中也有有价值的企业,不能全部掐死。”
  “国家队”体制限制有待解决,民企更灵活
  被问及“中国的SpaceX”何时会出现,许多专家表示:很快。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代表说,或许民企在技术能力上暂时有欠缺,但相信将来会具备。同时,民企的优势是体制机制灵活,只要能通过市场手段获得足够的资金,可能会发展得非常快。
  “作为央企,发展商业航天面临最现实的困难正是来源于体制机制,这个问题亟待解决。”胡胜云说,例如资金,如果发展商业航天还要靠政府和企业自身投资,显然走不通,必须从市场上融资,按市场规则办事。但很多地方跟央企目前的管理还存在矛盾。
  2017年12月,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在上海与8家社会投资机构签订协议,现场募集资金12亿元。“这跨出了很大一步,但还不够。”胡胜云说,靠市场机制拿到了钱,也必须按照市场机制花钱,让它发挥最大效益、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他表示,目前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出台的政策,不仅在航天领域,许多央企都开始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多元化等。虽然目前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只要国家真正重视,相信一些问题能很快解决。
  杨峰很能理解“国家队”的苦衷。“央企为了保证那么大的国家资产不受风险,自然会有一些约束力,这是应该的。”他说,“民企的优势就是足够灵活,想做一件事马上就能调动资源去做。即使有风险,我们会自己承担,不涉及任何资产流失。”
  民企需要机会,也要有“太空情怀”
  除了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灵活的管理,SpaceX的成功背后也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而杨峰表示,国内民营航天企业目前更需要的是机会。
  “我们这些民企刚刚出来,还非常弱小,所以几乎所有的任务都还在‘国家队’手里。”杨峰说,“希望国家能开放一些‘国家队’看不上,我们吃得下的小课题,以此支持我们就够了。”同时他希望,这样的课题不要采用立项、定计划的模式,这样脱离了商业的本质;而是“悬赏”,例如需要什么数据,让各企业自己投资去做,谁先把数据拿出来,国家就出钱采购。
  包为民还表示,未来,并非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而是来自社会的商业航天活动会越来越多,社会需求会成为推动航天建设的重要动力,这将是航天发展的重要方向。
  此外,有专家劝告,希望民企不要借航天之名炒概念、圈资金。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雨菲曾向媒体表示,商业航天不是概念,而要有对这个行业整体发展的感情与责任,要遵守基本商业道德。如果企业的定位和出发点偏了,不可能成为SpaceX,也无法推动中国航天的发展。
  由此,民营企业真想在航天市场有所作为,还需要责任、担当,以及一份“太空情怀”。(付毅飞)
责任编辑:
记者4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我国针对将用于重型火箭的三型液体发动机,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工作,已经完成多轮核心组件和部件级联合热试验。
带着一辆红色特斯拉电动跑车,世界现役最强大重型运载火箭“猎鹰重型”6日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升空,飞向遥远的火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商业航天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