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小米被指小米供应链金融污染会影响小米上市吗

过去是苹果,今天是小米,这场即将沉没的事件还能走多远?_凤凰网公益
过去是苹果,今天是小米,这场即将沉没的事件还能走多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过去是苹果,今天是小米,这场即将沉没的事件还能走多远?今年,小米公司赴港上市。近五年来,这个年轻企业的市值已经上涨了180倍,而距离它成立仅八年时间。长期以来,小米公司被视为业内的经典传奇。在
原标题:过去是苹果,今天是小米,这场即将沉没的事件还能走多远?今年,小米公司赴港上市。近五年来,这个年轻企业的市值已经上涨了180倍,而距离它成立仅八年时间。长期以来,小米公司被视为业内的经典传奇。在手机行业中,它先是凭借性价比崭露头角,随后借一系列手机产品迅速崛起,继而打入智能家居等领域,完成了传奇的神话般的升级。它的故事、商业模式、战略,以及创始人雷军所总结的&互联网思维&,成为了人们这些年来津津乐道的企业发展秘籍。然而,这次上市的时候,却出现了让无数人震惊的消息:这头急速扩张的独角兽背后,却是屡禁不止的供应链污染问题。2018年5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PECC)向港交所提交了一份《供应链再现更严重污染,小米IPO涉嫌披露违规》的调研报告,称小米在过去四年的极速扩张中,供应链屡屡出现污染问题;而面对每年环保组织的质疑和询问,小米只是&一味沉默和回避&。难道小米公司高性价比的产品背后,实际是牺牲了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低成本?那急速上升的年利润数据,是否也意味着飚速上涨的污染排放?更重要的是,为何这个污染问题,竟能持续四年之久,还能屡屡出现?回看环保组织所提供的材料。2018年5月,疑似小米供应商的毅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被发现通过暗管排放污水,取样检测后发现,样品中铜含量超标195倍。而且,这家公司已有多起不良环境记录的前科,数年来一直受到监管,如今,环保部门已介入调查。但有问题的不光这家公司,还有至少四家疑似小米供应商的工厂也被发现存在多起环境违规行为。他们分别是:深圳市深超光电(疑似屏幕面板供应商)、厦门通达集团(疑似外壳供应商)、昆山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疑似外观件供应商)和问泰集团(疑似ODM制造商)。什么是供应商?供应商是向企业及其竞争对手供应各种所需资源的企业和个人,包括提供原材料、设备、能源、劳务和资金等。IT品牌都有很多供应商,小米也是。这些供应商串联形成了小米产品的生产线,在不同地方生产各种配件,运送,组装形成产品,再经小米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售出。他们默默地扶起这个帝国,而将自己深藏于暗处,连同各式各样的违规事实。追求性价比的产品路线,加上多条供应链的运营,让部分小企业不得不同时控制成本和质量,才能跻身于供应链中,略站一席之地。由于企业一般不会将供应商的情况全部告知大众,没有正式文件,大多数供应商情况是无法得到正式承认的。而毅嘉生产的柔性线路板,还要经过手机屏幕厂和组装厂,才能最终接入到位于链条终端的小米,更加难以界定毅嘉是否属于小米供应商的问题。但南方周末报在采访毅嘉电子新闻发言人蔡沛成时,对方说:&我们不是小米的直接供应商。&小益觉得,这就说明了供应商方已经先承认了。然而,当这次事件发生后,小米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不发声。四年以来,面对环保组织多次发送文件的提醒,这是它面对环保问题的一贯态度,唯一的举措仅有一条简短的微博,声称&并没有从事生产制造&,意见&将会反馈给供应链合作企业&。转眼间三年过去了,问题没有解决,态度依然如是。在今年的小米招股说明书中,这样写道:&我们聘用外包合作伙伴组装自主研发的硬件产品,且依赖合作伙伴供应生态链硬件产品成品。我们不经营任何生产或组装设施,仅营运部分关键仓库及委聘第三方运输产品。因此,我们并无面临重大健康、安全或环境风险。&理由是不生产不组装,工作是外包,那生产过程中引发的污染责任,是否也就这样外包出去了?这样冠冕堂皇地声称不存在风险的语气,只是为了刻意规避多年来供应商的环境违规问题。正如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所言,这正像小米公司的&免责声明&。明知续犯,避而不谈,似乎只有公司的形象才应该放在第一位。而事发之后先拖延,后用暧昧不清的预研加以掩饰,则更加让人难以接受。6月21日,香港交易所(以下简称&港交所&)发布小米集团《聆讯后资料集(第一次呈交)(全文档案)1》(以下简称&聆讯后资料集&),首次承认&本集团若干现有供应商曾经违反环保规定&,且&我们的供应商违反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可能会导致我们停止向用户供应产品,使我们的销售成本增加,对我们的业务营运及财务业绩有重大不利影响&。& & 详细附件见此& &小米称,环保违规的供应商&已纠正其不符合环保规定的状况&。但对于供应商是谁、生产现状是什么样的、其它未被揭露的供应商是否存在违规等问题,没有任何阐述和解释。对此,绿色江南主任方应君向《中国企业家》记者表示:管理供应链的环境及社会风险政策&属于&一般披露&,企业有责任做到&不遵守就解释依据港交所2015年修订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15)))&,该修订于2017年开始实施。然而,从始至终,小米在此次港股的招股说明书中都没有履行此项规定,先是不披露,然后是不解释。也许是目前尚未有企业因环境问题而被拒上市的情况,让它得以安心;也许是毅嘉电子仅仅是供应链微小而偏远的一环,替换的链条是存在的;它也许已经非常清楚,然而还是选择了这条是非之路。那短暂的金钱利润,代价是难以逆转的环境破坏,留下的是需要成倍的努力才能勉力修复的重大疮痍。揭发、限制和处罚,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能坦荡荡直面问题、将真相和解决方案公示于众的独角兽,而不是畏畏缩缩、试图拖延以平息舆论的逃避者。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不容忽视,更不应逃避。八年前,也有二十余家知名IT品牌被揪出在华供应链存在污染问题,34家环保机构向多位CEO发出信件,向其确认违规企业是否为其供货商,是否还有其他的供应商存在环境问题,以及是否建立了供应商环境管理体系。而苹果面对问题的态度是最差的。一开始是强硬拒绝披露供应商信息,后是强调自己有能力在内部处理好污染问题,让会议差点不欢而散。后来,苹果终于慢慢接受环保组织的要求,透露供应商信息,承诺供应链透明化,态度终于开始转向。这是环保组织的漫长战役的结果。那年,无数人等着苹果给出合理的答案。今天,这次事件还能发酵多久?6月21日,雷军在小米路演现场这样表示:小米的梦想是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好公司赚的是profit,伟大的公司赚的是人心,需要的是信任。希望能看到一个履行社会责任的小米!图片来源于网络,小编编辑整理- End -
[责任编辑:张亚雯
责任编辑:张亚雯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网公益官方微信
播放数:139010
播放数:79776
播放数:146202
播放数:164319A股小米概念股火了 近20家供应链企业有望享红利 _ 东方财富网
A股小米概念股火了 近20家供应链企业有望享红利
每日经济新闻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小米集团(下称小米)于5月3日披露了招股书,公司年收入已超千亿元。此番赴港上市后估值有望达1000亿美元,或成为今年全球最大IPO之一。
  小米集团(下称小米)于5月3日披露了招股书,公司年收入已超千亿元。此番赴港上市后估值有望达1000亿美元,或成为今年全球最大IPO之一。  小米作为生态型公司,其产业链内有望出现重量级公司。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初步统计,A股至少有20家公司为小米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小米上市后将在智能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等核心业务上进行扩展,上述公司或有望受益。  小米为多家A股公司重要客户  “小米是公司的重要客户之一,小米公司旗下的红米系列(包括红米1~5)都是我们做的。”5月3日下午,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  闻泰科技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手机ODM(委托设计与制造)公司,其客户包括华为、小米、联想、魅族、华硕等手机厂商。“预计2018年华为和小米等客户将会继续保持增长,利好闻泰科技等ODM公司。”闻泰科技在2017年报中称。  “小米是公司的前五大客户之一,双方合作时间已超过5年。我们为小米多款手机、小米笔记本等提供锂离子电池产品。”相关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  此前,欣旺达为了配合主要客户的产品在印度本地化生产,还建立了印度工厂。欣旺达今年3月也在互动平台上称,小米上市会对其生态链上的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公司和小米之间的合作还是比较稳定的,我觉得小米对我们提供的服务还是比较满意的。”欣旺达上述人士称。  “目前主要采取的是OEM模式,未来将针对部分机型,探索采取JDM的服务模式。随着业务的深入,后续的业务模式会逐步升级。”称。  卓翼科技此前曾透露:“早在5年前,公司就开始与小米生态链相关公司进行合作。涉及产品包括小米移动电源、小米智能手环、小蚁智能摄像头、空气净化器等。”去年第四季度,卓翼科技开始与小米合作手机业务,为其产品提供代工服务。  “小米是公司的核心客户之一。去年小米全球出货量大增,也提升了公司业绩。预计小米增速将会持续。”此前透露称,普路通为小米供应链管理方面提供服务。  “联姻”小米并非皆是坦途  “目前,小米已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并且创造出众多智能硬件产品,其中多个品类销量第一。”5月3日,雷军发文称,小米已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连接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雷军还称,小米要构建全球化开放生态,这需要100家甚至更多的“小米”。  未来,小米拟继续扩张。招股书显示,小米计划将30%IPO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智能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等核心产品;30%用于扩大投资及强化生活消费品与移动互联网产业链;30%用于全球扩展;剩余用作一般营运用途。  那么,相应供应商与小米“联姻”是否就是一片坦途呢?记者注意到,过去小米合作的案例,也有一些不达预期的情况。  2014年12月,宣布与小米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智能家居产业链上全面合作。  美的集团还向小米定向5500万股股份,发行完成后,小米科技将持有美的1.29%股权,为第七大股东。  然而几年过去,除了此前联合推出的i青春空调外,双方在智能家居领域并没有太多推进的消息。  此外还有。2014年9月,九安医疗宣布旗下iHealth将引入小米增资2500万美元,并与小米进行战略合作。双方在用户体验、电商和云服务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移动健康云平台。  “iHealth希望借助小米庞大的用户群来迅速扩大用户群,打开国内市场。”九安医疗董秘马雅杰此前称。至今,iHealth业绩未见明显起色。2014年~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iHealth分别亏损4337.99万元、3865.25万元、4005.98万元和2607.11万元。
(责任编辑:DF380)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热门推荐:
  离小米正式在港交所敲钟仅有一周的时间。此前小米IPO最终定价17港元/股,位于17至22港元招股区间低端。由此小米上市估值基本确定为550亿美元,相较此前传闻近1000亿美元的上市估值缩水足4成。
  从上周传出的消息来看,受市况欠佳影响,尽管大陆媒体提出小米成近年来最大散户IPO,但与约11万人认购形成对比的是,超额认购仅逾8倍,冻结资金近230亿元,香港《信报》指出,上述任何一项指标皆是近年主要新经济新股中最差。
(香港信报对近期港股上市新经济新股认购反映的总结)
  小米将于7月6日正式公布分配结果,下周一7月9日在港交所挂牌。但围绕小米上市,依然有诸多问题留待解答。
  互联网公司到“新物种”,小米估值如何说服市场?
  尽管6月23日的香港见面会上,小米CFO周受资强调“小米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值多少钱”,但估值对于小米上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招股书中小米将自己定义为“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但从小米的营收结构来看,手机业务占据70%,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占据20%,互联网服务营收不足10%,从而遭受外界质疑以概念换市盈率。
  弱化硬件公司形象的原因在于,硬件制造商的市盈率从来都低于互联网公司,比如苹果的市盈率大多在17-20倍,而作为互联网企业的腾讯的市盈率则可以达到50倍以上。
  市盈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是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预期。相较而言,硬件制造公司的天花板较低,其市场规模难以进一步增长,小米选择用互联网公司来定义自己,以表明自己的公司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因此围绕小米究竟是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讨论成为了关键。毕竟,它暂时还不能摆脱“手机公司”的设定。
  在香港见面会上,雷军则换了一种表达,他指出不必纠结小米是硬件还是互联网公司,“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是个新物种,这个新物种叫什么名字,后面会有更多这样的公司产生,那个时候会有一个名字来形容这类公司。”
  这比招股书中的定义更加抽象,也留给市场更多的空间,但它也将小米公司的定位这一问题抛到上市之后。
  至6月份临近上市时摩根士丹利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认为,小米的公允价值约在650亿至850亿美元,相当于其2019年调整后盈利预期的27至34倍左右,其他机构给予的估值也在这个数字范围上下。同时有投资者表示如果将小米归为A股硬件公司,其估值应不足200亿美元。这与目前定出的550亿美元相去甚远,而后者一直被认定是雷军的底线。
  上市路一波三折,多少故事还没解释?
  小米选择推迟CDR的一大原因就被认为是为了维持估值,避免港股受到影响。
  根据接近小米的有关人士分析,小米推迟CDR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当其冲是考虑到资本市场的风险和不稳定性,而究其根本是对其估值不利。证监会随后表示,“我会尊重小米集团的选择”。
  在小米宣布暂停CDR前的6月14日,证监会曾公布对于小米上市招股书的反馈意见,将近2.5万字覆盖84个问题。尽管是例行公事,但即便富士康上市时,发审委的反馈意见也只有1.1万余字?超过70个问题。
  随着CDR中止,这些问题最终没有得到小米的全面回应。
  不过有些更为具体的违规披露终于被牵扯出来。调研报告《供应链再现更严重污染,小米IPO涉嫌披露违规》曝光后,6月21日小米更新的IPO招股书中终于承认了“本集团若干现有供应商曾经违反环保规定”,且“我们的供应商违反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可能会导致我们停止向用户供应产品,使我们的销售成本增加,对我们的业务营运及财务业绩有重大不利影响”。
  此外,外界关注的IPO前夕雷军获98.3亿元的股票依然没有得到更具体的回应。香港见面会上,林斌只以“雷总不知情,大家一致赞成”草草解释。
  5%的光环下,小米究竟怎么盈利能力?
  就总的盈利来讲,雷军曾指出剔除账务记账原因,小米利润去年54亿人民币,今年一季度高速增长89.5%利润达到17亿人民币,“小米不仅仅是营收在超高速的成长,盈利能力也在高速的成长。”
  从小米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真正给小米带来销量增长的是1299元以下的机型,小米“中端机”和“入门机”(799元价格以下)分别销售了4329.9万台和3049万台,而可以作为对比的是,2017年全年,小米高端产品(3000元以上机型)小米MIX 2仅销售了138.6万台,今年1~3月份小米MIX 2及小米MIX 2S也仅销售了49.6万台。
小米招股说明书中的手机销量
  小米依然无法摆脱硬件上的低价阴影。这对手机品牌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它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消费者对其产品定价区间的认可。小米并不是不想卖高端手机,从MIX系列和数字系列逐渐冲高的售价就能看出,小米依然想有所突破,不过现实情况是,在华为和OPPO、vivo销售均价逐渐走高的同时,小米逐渐与这三大头部品牌拉开距离,更不用说企及苹果的高度。
  当然,小米给出了一个极为华丽的包装。雷军在发布会上主动宣布,小米的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会超过5%,雷军指出,小米的铁人三项垂直一体化,全系统打通,因此能够让小米实现厚道的定价。
  随后业界对这一数字表达了不同的态度,比如荣耀赵明就直接回应称:“中国硬件公司硬件综合净利润率能够达到5%的公司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荣耀如果能够实现5%就很开心了。”
  雷军表示,硬件定价低并不意味着不赚钱,小米的利润来源于其它的几个方面,比如说互联网服务的收入,比如说生态链的股权收入。但根据招股书信息,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月度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只有9美元,比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平均100到200美元低很多。
  当然反过来思考,这或许将是小米的增长潜力。但与其他互联网公司获客方式不同的是,小米的互联网服务的获客方式是硬件销售,换言之,互联网业务赚不赚钱,能赚多少,在小米的模式下依然先天依赖于其不想多提的硬件销售。如果后者天花板低,自然前者也不会高到哪去。
  三分之二卖货靠分销商,小米之家到底行不行?
  在互联网公司概念之外,另外一种声音是凭借其IoT和新零售,小米所对标的不是苹果,也不是腾讯,而是亚马逊。
  新零售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如果就小米而言,可以理解为以小米商城、有品等线上渠道和小米之家等线下渠道为代表的综合的零售模式。小米从互联网发家,充分享受了互联网手机品牌的红利期,同时又在线下渠道大热的情况下,将小米之家推向舆论关注的焦点。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招股书中小米的分销渠道的数据,会发现其中比较明显的三个趋势:
  首先,小米之家,也就是线下直销渠道占比逐渐走强,但最高依然只占到8.1%的比例。小米赋予的小米之家的光环似乎与现实并不匹配,何况,小米之家已经足足开展了7年。
  其次,互联网渠道占比走低。尤其是直销渠道,占比从2015年的68.9%锐减至2018年第一自然季度的26.3%,其渠道分布逐渐多元。
  第三,直销渠道占比走低,小米的销售渠道正逐渐依赖第三方分销商。2015年第三方分销商为小米贡献了30.5%的销售占比,而到了2018年,线上线下第三方分销商销售的小米产品占比达到65.6%。
  换言之,小米标榜告吹的部分却是在自己销售体系不断收缩的部分,反倒是更加传统的分销商渠道成为了支撑小米销售的关键。
  买股前的终极思考,小米有怎样的未来?
  小米上市后,投资者买股票自然买的是小米未来的前景。因此小米未来会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首先评判一家公司是否愿意为未来买单时,一个重要指标是研发投入。根据小米招股书,截至日,小米研发人员共有 5515 人;研发投入而言,2015年、2016年及2017年与截至日止三个月,研发开支分别为人民币 15 亿元、 人民币21亿元、人民币32亿元及人民币11亿元。2017年研发投入在营收的占比为3.2%。
  可以作为对比的是,同为制造业的格力集团2017年的研发费用为57.67 亿,联想集团的研发投入为12.73亿美元(约81亿元人民币);而作为互联网公司的代表,腾讯2017年的研发投入占比为6.8%,亚马逊的研发投入则为惊人的226亿美元,占比为12.7%左右。
  小米的研发投入自然远远不如腾讯和亚马逊,联想在研发投入上被指投入不足,但小米甚至不足其一半。
  或许上市会让小米的研发投入底气更足一些,招股书中明确了募集资金“3331”的使用策略,其中约30%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及开发核心产品,小米称,公司的计划包括但不限于聘请工程师、设计师、科学家及其他人才、扩大在国内外的知识产品组合以及进一步投资开发信息技术基建、人工智能技术与数据分析能力。
  其中包括三大研发项目,一是系统芯片、相机及其他智能手机核心部件,二是智能手机及智能电视操作系统,三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研发项目。
  当然小米还有更大的未来可以讲,在香港见面会上,雷军将小米的优势总结为三点:巨大的手机市场,小米超强的品类拓展能力,及小米产品的全球布局。
  而IoT及全球扩张,正是招股书中募集资金后的另外两个30%的用途。
  全球市场的扩张自然有终结的一天,单纯手机的硬件销售依然有可见的天花板,但IoT品类的扩展似乎能够更好地拓开小米业务的边界,雷军预测:“ IoT 这个板块的增速非常之快,所以我们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以后,也许八年、十年后,我认为 IoT 业务会占到小米收入的百分之四五十。”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科技官方原创账号。聚焦TMT领域大事件、大趋势和新变化...
1369文章数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小米CDR一波三折,在港估值一路下滑。在小米上市前,我们有必要搞清楚小米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小米上市一波三折。本来是CDR和港股一起发行,并成为首只CDR股票,一度引来诸多期待。但是6月19日,小米宣布暂停CDR,中国证监会也取消了过会进程。
小米一直在寻求最高估值,但估值却一路下调,显示出机构在其中的博弈非常剧烈。小米的估值从最初的1000亿美元甚至1200亿美元,到如今,彭博社指出,最新披露的条款显示,假设超额配售权不被执行,价格范围估值为539亿美元至690亿美元。
那么,对投资者来说,如何理性、冷静看待小米这家公司呢?这个讲着互联网故事的公司,就能否展现出多少潜力?
小米的估值到底应该怎么算?
对于小米的估值,市场有截然不同的几种看法,不同估值方法的理由主要是对小米的定位不同,目前,市场对小米的主流定位是硬件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同时由于IoT(物联网)和生活消费品业务在小米三大主要业务中成长最快,也有分析将小米同小家电企业对标。
小米较早传出高达1000亿美元的估值引发市场热议。然而,在正式提交IPO申请之后,小米估值却被市场连续下调,表明投资者对于小米估值过高的疑虑逐渐加深。
彭博援引市场人士称,投资者对小米的估值或为600亿至700亿美元,较早前传出的最高1000亿美元估值大幅削减三至四成。
华尔街日报还称,小米在接下来的IPO中目标估值为700亿-800亿美元。
在小米估值此前传出700亿美元之际,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研究部主管洪灏认为,这个估值太高了,高过很多同类型的公司。
根据招股书和投行P/E法估值,小米的估值高达83倍。洪灏称,苹果公司的估值仅有13倍左右。而小米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显著低于苹果。
在洪灏看来,当下宏观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市场可能很难消化小米这种巨型IPO。
“小米仍然是一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公司,其多样的业务并不能被投资者所完全了解。”彭博社援引香港科技大学会计学教授尤海峰称,“伴随着很高的不确定性,公司有更大的可能被高估。”
腾讯科技将小米和苹果、酷派进行对标,认为基于对业绩的乐观预测,按市盈率、市销率两种方式估算,小米在2021年的估值均约为1200亿美元。如果用分类加总法(SOTP)对小米三大主业分别估值,然后加总,小米整体估值约为445亿美元。
小米未来增长靠什么?
按照雷军在港股招股书中的公开信所言,小米的铁人三项分别是硬件、新零售和互联网服务。核心硬件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人工智能音箱和智能路由器。在新零售领域,线上的小米商城和线下的小米之家共同打造了新零售分销平台,也是小米增长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服务领域,小米基于自由操作系统MIUI积累了大量活跃用户,同时MIUI和安卓系统全兼容,小米招股书显示,其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平均时间约为4.5小时,通过硬件销售获得的用户过程本身就是盈利的。
小米在港交所披露的招股书中指出:
独特而强大的铁人三项商业模式由三个紧密相连且相互协同的支柱构成。小米努力提供高品质、高性能和精心设计且定价厚道的爆款产品。这些产品能为其零售渠道带来更多客流量。
这一商业模式在小米的平台上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提升了用户体验、参与度和留存率。随着小米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互联,小米能提供更好、更丰富的用户体验,从而为平台吸引更多的用户。
从招股书来看,自年,智能手机在营收中的占比虽然从八成下降到七成,但仍占据绝对优势。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占比从13%稳步上升到20.5%,互联网服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在2016年达到9.6%后小幅下降到8.6%。
不可否认的是,小米虽然自称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硬件仍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同时,从人员上看,在小米1.45万人的雇员中,绝大多数位于中国大陆,其余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印尼。从职能来看,销售与服务占到了六千人,研发人员约为五千五百人,分别占比为41.7%和38%。
截至2018年3月,5500多名雇员持有以股份为基础的奖励,因此,小米在招股书中认为其成功吸引并挽留合资格雇员,尤其是核心雇员。
小米是家硬件公司吗?
从小米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依然是最重要的营收来源。从2015年至2017年,这一比例从八成下降到七成,但是依然难以掩盖其重要性。
不少投行给小米的估值也是基于其手机业务。
小米香港上市的主承销商之一摩根士丹利,就在近期的一份研报中表示,由于小米的市场份额增长快,且成长轨迹明显快于其它公司,因此小米应该以高于其它全球手机品牌的价格来交易。该行认为,小米的公允价值约为650-850亿美元,大约是其2019年调整后收益(预测)的27-34倍。
作为小米IPO另一承销商,高盛分析师给小米的估值范围为700亿美元至860亿美元。高盛表示,这相当于其预测的2019年调整后净收入的26倍至32倍。
据彭博数据汇编,这一估值大约是苹果的两倍。根据苹果2019年调整后预测收益,其估值大约为14.5倍。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小米的估值倍数也可能高于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阿里巴巴市值大约为5270亿美元左右,腾讯约为3.98万亿港币(5060亿美元),百度为900亿美元;而小米的估值将大概率超越京东目前570亿美元的市值。
美国风险投资界的“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在最新的2018年互联网公司估值中,将小米排在全球第14位,认为其市值为750亿美元。这一估值直逼百度,领先优步、滴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市场也观察到,2018年一季度,全球和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下降。
5月2日,权威机构IDC公布了2018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统计数据。根据统计结果来看,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361亿部,与去年第一季度的3.444亿部相比,下降2.4%。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大幅下跌成为导致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中国市场一季度出货量首次低于1亿部,从2013年到现在还是首次发生。
小米一季度的增长主要来自海外。小米继续在印度和东南亚市场扩张零售渠道,但线上销售依然是小米在印度最主要的销售渠道。其中低端的红米5A在印度的销量几乎占到了总销量的五分之二。另外,小米成为继三星之后第二家承诺在印度进行PCB组装的供应商。
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日渐饱和的今天,小米选择“突出重围”,进军海外。然而,如小米在招股书中所言,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操作系统、软件和平台是必备要素。可是,在海外,小米是否真的能讲好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故事呢?
小米到底是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小米在招股书中自称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不过中国证监会对此有一定的疑问。
6月1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小米集团公开发行存托凭证申请文件反馈意见》。《意见》要求保荐券商中信证券回答84个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
公司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报告期内,互联网服务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9.6%和8.6%,主要来自于广告推广和移动游戏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来自智能手机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37.15亿元、487.64亿元和805.6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40%、71.26%和70.28%。请发行人结合公司主要产品、业务实质、收入占比、利润来源等,说明公司现阶段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
诸多券商和市场观察者认可小米是互联网公司的主要原因在于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业务,认为小米基于安卓的操作系统MIUI和诸多应用程序能够为小米带来用户粘性,也是小米培育诸多“米粉”的重要来源。
虽然小米自称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是依然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很低。
据小米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达99亿,占营收的8.6%。99亿互联网服务收入中,56.1亿来自广告业务,占比56.7%;25.5亿来自游戏代运营,占比25.7%;17.4亿来自游戏之外的其它增值服务,占比17.5%。
腾讯棱镜曾指出,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获客成本:每卖一部手机就“获得一座小矿山的优先开采权”,小米会贴心的预装一批应用,买家至少会使用其中的若干款。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为获客“操碎了心”,小米应用商店、小米音乐、小米视频们超千万的月活用户却唾手可得。
关于估值,如果将小米视作软硬一体的公司,那么:
鉴于香港恒生指数市盈率在15倍左右,所以2020年财报公布后,以20倍市盈率为小米估值是比较靠谱的。如此算来,2021年上半年,小米乐观的估值为1200亿美元以内。
如使用市销率估值,小米取苹果公司的一半(即2倍)已经不低了。因为苹果的净利润率数倍于小米,营收的“含金量”与小米不可同日而语。如此算来,小米2021年上半年估值约为1218亿美元。
基于对业绩的乐观预测,按市盈率、市销率两种方式估算,小米在2021年的估值均约为1200亿美元。
此外,市场比较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在中国内地智能手机市场渐趋饱和的今天,小米把目光转向了海外。然而,在海外应用市场和平台被Google垄断,小米到底有没有优势?
小米招股书中称,据IDC统计,在2017年四季度,小米印度的智能手机在印度的出货量排名第一,且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从直销商品成交总额来看,小米印度在2017年是印度第三大线上直销平台。
招股书还提到,小米在印度“拥有本地化的产品和研发团队”。硬件方面,小米在印度的产品能够更抗高温,同时应对当地电力供应不稳的状况。但是在互联网产品方面,小米似乎并没有突出的产品,这一点和市场预期相比,差距巨大。
例如,在中国大陆,根据猎豹大数据,2017年中国APP排行榜,小米视频位列第23位,米家位列第84位。但是在印度市场上,据专注全球APP研究的similar web数据,在印度最流行的前五十名APP中,并没有小米的影子。在印度的APP市场,除了Google等美国巨头的产品之外,还有本土的Jio手机相关产品,以及中国的UC浏览器等产品。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至少目前,很难将小米在海外的业务视作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业务。
此外,如果将一家公司定位为互联网公司,那么也有一定的重要特征。例如,客户成长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增长,往往成本的线性增长会带动客户的指数增长。同时,在拥有较大基数流量后,公司原有的产品会增加新的品类,丰富用户体验。
从公开数据来看,至少小米在海外的互联网服务业务,并没有明显的互联网业务特征。
小米在国内和海外的互联网业务,正如证监会关注的那样,其收入主要来自广告推广和移动游戏业务,但是和BAT等互联网公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小米是一家新零售公司吗?
小米的另一项业务是“新零售”,由线上的小米商城和线下的小米之家组成。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构成了小米新零售的内核。
除了小米手机和互联网服务之外,小米可以被视作是一个新零售公司。
雷军曾在公开信中这样定位小米:
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尽管硬件是我们重要的用户入口,但我们并不期望它成为我们利润的主要来源。我们把设计精良、性能品质出众的产品紧贴硬件成本定价,通过自有或直供的高效线上线下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到用户手中,然后持续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小米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硬件带动其他硬件和服务的销售,打造了自己的生态圈,有不少分析认为,小米的生态圈可以和苹果、Google媲美。同时,小米迎接的是物联网时代。
从小米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IoT和生活消费产品的营收成长速度快过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服务。2015年“IoT和生活消费品”只占小米所有产品总毛利的3.51%,而到了2018年前三个月就已经达到了21.56%。CDR招股书称,“IoT和生活消费产品”包括自产的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路由器、AI音箱,与生态链企业合作生产的移动电源、手环、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扫地机器人、智能平衡车等;除此以外,公司还与生态链企业合作生产了广泛的生活消费产品,包括箱包、床垫、家具、出行工具、玩具等,“构建了丰富的生活消费产品体系”。
小米港股招股书中称:
小米竞争优势是其IoT产品种类繁多且价格大众化,且IoT产品可通过米家APP进行无缝集成及统一控制。其他IoT供应商倾向集中推出领域内的单一产品或产品售价较高。
由招股书可见,同竞争对手的价格比较,某些产品的价格是竞争对手价格的一半甚至更低。
天风证券将小米同Costco进行对照后认为,Costco是使用会员制,单一产品的毛利率不高于14%,会员费占营业利润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是最要的盈利来源。小米与之类似,依靠硬件引流,之后通过一系列IoT和生活日用品的销售,最终通过互联网服务盈利。
在这一模式中,我们暂且不论互联网服务占整体小米营收和利润的比例非常低,难以同Costco的会员费相提并论;即便是在增强用户粘性的小米零售产品中,小米也难以和Costco等公司相提并论。
如果我们换种方式,将小米的新零售产品对标Costco的产品,也发现其实很难有可比性。
Costco作为仅次于沃尔玛的美国第二大零售商,不仅出售自有品牌,同时还有其他品牌出售。从品类上来看,Costco出售从食品饮料、服装到家纺、家具类的几乎所有日用消费品。吸引的是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消费者。但是小米呢?小米新零售的部分主要依托的是小米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拥有者,即“米粉”。同时,小米线上线下销售的产品品类有限,天风证券指出减少SKU也是小米新零售的一个策略;在定位上,小米新零售的目标消费者非常明确,和小米手机的目标消费者一样,以年轻人为主。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在定价策略上同Costco有类似之处,但是依然难以就此认为,小米的新零售就可以同Costco对标。
同样,中国证监会对小米的新零售概念也存有疑问:
关于新零售。请保荐机构和律师补充核查说明新零售的定义,有无标准定义,是否属于发行人首创。发行人的新零售与阿里的新零售、苏宁的智慧零售、京东的无界零售之间的异同。发行人是否在以及如何能实现线上+线下的场景融合;是否属于概念类炒作。缺失支付环节,是否会受制于其他支付工具以致无法实现闭环。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小米同亚马逊有一定的可比性。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小米和亚马逊都坚持把好东西做便宜,对未来都有清晰的路线,都不存在确定的边界。但是同样,就拿电商业务来说,亚马逊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自营产品,另一个是第三方销售。对标小米,不仅体量上无法同亚马逊相提并论,同时,经营模式上也有极大的差距。
更何况,目前的中国电商领域阿里领头,之后有京东、苏宁等一众公司,小米要想在新零售或者电商领域突围,并非易事。
从小米的业务和盈利模式的角度来看,目前,我们给小米的定位依然是一家智能硬件生产商。从短期来看,小米一方面受到智能硬件市场情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诸多宏观因素的影响。
宏观因素主要包括,CDR等因素,以及中国的消费升级和主要海外市场的客户消费能力的影响。小米本是首家进行CDR的企业,但是其进程一波三折。6月19日周二,小米宣布暂停CDR进程,中国证监会表示尊重。在中国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智能设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小米以手机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生态系统自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正如证监会指出的,由于在诸多应用场景中,小米的智能生态系统尚无法形成闭环,未来能走多远还不得而知。
此外,小米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通常来说这些地区的法制环境较差,政局往往不稳,小米能否继续在这些市场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值得画上一个问号。对于发达市场,小米是否要去开拓,暂时还没有看到清晰的路线图。
从长期来看,目前小米并没有将“故事”和“概念”落实的有效举措,如果将其以互联网公司的视角来考虑,容易高估其市值。中国证监会的84个问题也问及小米的核心问题,事关如何定位小米,如何给小米进行估值等议题。未来,小米的定位能否得到市场认可,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因此,投资者需要关注长期风险。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更多精彩资讯请登陆,或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来自主题:
小米公司动态追踪
老虎证券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6.29 虞海安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5.03 虞海安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6.12 一财网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6.19 曹泽熙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7.09
下载华尔街见闻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华尔街见闻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供应链金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