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趋势的几个判断

央行对经济前景的判断已发生变化
作者:周文渊来源:新浪网 08:14
  如果央行认为经济在回升,则大家期待的货币放松短期是无法看到的,资金适度偏紧的格局难以改变。&&&&央行对经济前景的判断已发生变化  9月30日,季末最后一天,很多人已经开始美好假期,市场成交清淡、除了资金掀起一些波澜,一切似乎平淡无奇。央行在长假之前发布2017年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的公告或许是不希望引起大家太多的关注,又或许是给大家更多的消化时间。  货币政策例会的公告往往不会引发太多的关注,因为它总是千篇一律,其语言体系也是十分官方、四平八稳,看不出所以然来。但是三季度的货币政策例会公告出现一些值得玩味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市场运行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央行对短期货币市场的把控已经炉火纯青,而长期利率的发展则取决于央行对市场机构的预期引导。从货币政策例会的公告看,央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运行的总体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于平坦的曲线预期将在四季度结束,陡峭化可能成为一个高概率事件。  经济从“总体平稳”变成“稳中向好”  纵观近几年以来的货币政策例会公告,对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的表述,央行一直是认为:“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形势的错综复杂不可低估”(自2015年一季度至2017年二季度);直至2017年二季度的货币政策例会“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对形势的判断从“不可低估”发展为“形势错综复杂”,显示对经济运行的扰动因素央行判断有所好转,直至2017年三季度的货币政策例会,可以观察到人民银行对经济形势的基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变成了“经济金融运行稳中向好,但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也就是说人民银行对经济基本面的看法从平稳发展为“稳中向好”。  怎么理解经济“稳中向好”的表述?负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核心职能的发展改革委官员曾经专门有过解释。2015年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李朴民秘书长就指出:“稳中向好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意味着中国经济经过转型阵痛,目前向好势头已经显现。”秘书长指出:仅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最近连续3个月,这一指标持续回升,从4月份的5.9%、5月份的6.1%,回升到6月份的6.8%。其它指标,如固定资产投资5、6月份连续两个月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月份实际增长10.2%,6月份实际增长10.6%,分别比上个月提高0.3和0.4个百分点,也是连续两个月回升。这些数据都佐证了当前经济“稳中向好”的判断。”因此对“稳中向好”的一个直观理解是经济形势从环比上来看,出现了回升的积极迹象。季度GDP同比数据维持在6.9%的位置,二季度GDP环比为1.7%,如果判断经济环比回升,从环比折年率来看,三季度GDP实际增速可能会突破7%,而同比数据向好的话可能意味着三季度GDP同比也在6.9-7%附近。而这仅仅是实际增速,名义GDP增速从PPI和CPI的走势来看,三季度可能会明显超过二季度的11.4%,回升到12%附近。不难想象,如果增长数据真的如此强劲,长期利率的预期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稳中向好”会不会是指经济结构优化?在官方的话语体系里面,涉及到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一般的表述为“稳中有进”,如李朴民秘书长指出:“稳中有进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和民生改善的基本判断,意味着中国经济经过主动调整,目前新引擎开始轰鸣,民生继续改善。”如更权威的表述:日发表在《求是》杂志的评论文章《稳中向好的经济形势是怎么来的》指出“‘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因此,“稳中向好”并不是着重强调经济结构问题而是更偏重经济增长速度。  既然提到了《求是》这篇评论性文章《稳中向好的经济形势是怎么来的》,就不得不向大家提示一下文章的重要性,全文一是对经济形势做出来基本判断:即“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更加明显,呈现出增长平稳、就业向好、物价稳定、收入增加、结构优化的良好格局。”;二是对过去几年的中国经济的深刻分析、经济战略、路线、政策方针和趋势做了系统总结,提纲挈领,承前启后;三是在重要会议之前的表述时间来看,全文的论述也意味着成功的经验后续将继续坚持,特别是强调了“始终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的公平正义将成为增长考核的核心指标,这会牵涉到中央-地方、政府-市场、金融-实体、各社会群体的核心利益。  从“增强”到“提升”  观察货币政策例会的公告,另外一个细微的变化是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表述,这个变化其实是从2017年二季度就出现了。在谈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时候,人民银行的表述从“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变成了“提升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从“增强”到“提升”有什么不同?这里不去纠结于两词的语义区别,以事实来说话。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公布的时间为4月1日,一个月之后5月份初,银监会推出一系列监管文件,拉开了强金融监管的序幕;保监会、证监会随后也跟上,包括央行也加大了政治金融乱象的力度;2017年三季度继续维持“提升”的表述,这意味着金融监管继续强化将是大概率事件。  还有哪些潜在的监管政策会出现?从银监会对银行的检查摸底进度来看,银监会的整个措施和文件可能会露出水面;央行主导的统一资产管理办法以及之前披露的债券交易管理办法、证监会主导的一系列证券基金经营机构杠杆和债券交易的政策法规等等预计也会相继出台;更为重要的是从近期各监管机构纪委的人事变动来看,金融监管与金融反腐的同时深入推进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金融系统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未变  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中维持稳健中性的基调不变。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去年四季度例会指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保持中性”,从今年一季度开始,例会强调“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此后未再做出改变,表明维持货币市场不松不紧基调的决心坚定。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更加注重全面调控。  9月30日,央行宣布对普惠金融领域实施定向降准,对500万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个体与小微企业及农户经营性贷款等领域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分别降低0.5%和1.5%的法定准备金率。有分析认为这标志着央行货币政策开始边际转松,后续宽松可期。事实上,本次降准并非新政,而是对原有定向降准政策的替代,而且标准有升有降,整体来看释放流动性规模有限,据估算,在18年初实施时将释放亿左右基础货币,释放货币金额低于市场预期。因此可见,此次定向降准并未给市场带来充分流动性,也并不意味着央行将转变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央行再次强调“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这从9月份央行的操作与货币市场实际运行情况也可见一斑。9月第一周,央行便重启28天逆回购操作以及超额续作MLF ,以此维稳跨季资金面。但是全月来看,央行通过逆回购、MLF、财政投放等操作,叠加缴税、政府债发行缴款等因素影响,市场资金维持紧平衡状态,月末时跨季资金价格高达7%左右,但是整体来说市场资金充分,机构跨季无虞。  后期来看,资金仍以稳为主。随着季末、考核因素消退,银行将加大融出,节后流动性有望改善。但从三季度央行投放思路看,削峰填谷依然是主要手段,节后央行公开市场态度决定了资金面状况;节前定向降准并不具备信号意义,大水漫灌的概率并不大。  货币政策例会能管多久?  历史上看央行货币政策例会的公告对观察未来一个季度的货币政策方向和举措有前瞻意义吗?我们回顾了自2009年以来的货币政策例会公告(央行公布最早的例会公告为2009年)发现货币政策例会对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非常有效。  第一次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是2009年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的表述,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从2009年三季度的“各项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变成“经济形势总体向好”,货币政策前瞻从三季度的“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变成“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表述发生变化之后,我们看到进入2009年四季第资金价格和债券收益率开始出现回升,而进入到2010年一季度代表货币政策方向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开始确认收紧。&&&债券收益率与7天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 & 第二次是2010年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例会的表述直接发生变化,201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前瞻表述还是“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而到了2010年四季度则变为“认真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个表述非常明确,正是确认进入货币紧缩周期,之后近一年时间,央行货币政策实施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市场利率大幅上行。  第三次是2011年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例会里面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较三季度出现了明显变化,从“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仍处在高位。”变成“金融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长和物价总体趋稳”;少了通胀压力的表述;对海外经济的判断从“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但面临的风险因素仍然较多”变成了“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对海外市场的判断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论述;货币政策基调虽然依然保持了稳健货币政策的表述,但是多了一句“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此后可以看到市场利率开始率先下行,2011年三季度也启动了一轮大幅降息降准的货币宽松周期。  第四次是2013年二季度。经济形势的判断从“稳定增长态势”变成“总体平稳”,货币政策前瞻里面保持了稳健货币政策,但是多了“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了利率市场化和增量存量的控制。之后两个季度大家都知道了,债券市场出现了“钱荒”,官方利率虽然没有出现变动,但是市场化的利率出现了大幅飙升。  第五次是2015年一季度,在货币政策前瞻的表述里面,“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相对于以往多了一条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之后能够观察到官方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开始大幅下调,债券市场也进入两年的大牛市之中。  第六次是2016年四季度,虽然在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的描述上与之前几个季度差异不大,在货币政策前瞻上也保持了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但是没有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从2015年一季度出现到2016年四季度的消失,这一表述基本上成为货币从宽松到适度从紧的指示器。之后一个季度,市场利率开始回升,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跟随美联储回升,债市牛市正式结束。  从过去的历史来看,央行货币政策例会的表述至少对未来一个季度的政策取向有极强的前瞻性。而我们看到在2017年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的表述里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变成了稳中向好,在货币政策前瞻里面继续坚持了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但是继续强调要提升金融市场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而更令人揪心的是,9月份的经济数据确实出现超预期的迹象。9月全国制造业PMI为52.4%,创12年5月来的新高,制造业景气短期回暖。主要分项中,需求、生产、价格、库存全线上升,内外需旺盛、供需格局改善。尽管9月财新PMI出现了下滑,但中采PMI大幅上涨,说明9月经济数据仍会较好,也印证央行关于“稳中向好”的判断。  在这一形势判断之下,如果央行认为经济在回升,则大家期待的货币放松短期是无法看到的,资金适度偏紧的格局难以改变;更令人担忧的是之前预期中的经济下滑可能不会出现,市场面临一次较大的预期调整,这可能导致收益率曲线出现陡峭化上行。  (本文作者介绍: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业务资管管理人、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
中证公告快递及时披露上市公司公告,提供公告报纸版面信息,权威的“中证十条”新闻,对重大上市公司公告进行解读。
中国证券报官方微信中国证券报法人微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何判断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日 09:02:04
来源:求是网  作者:杨自度
多年来,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国际国内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意见、舆论,一种是充满信心、长期看好论,另一种则是充满危机、势将崩溃论。关于这两种分析判断的声音,时而这强、时而那响,该信谁,始终扰动着国人特别是投资者的神经。作为最为敏感的股市投资者,受到的影响最大。今年,由于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增长速度下行的压力较大,来自国内外的糟糕论、危机论、崩溃论的声音越来越响,使许多国人特别是股市投资机构、股民的信心动摇甚至丧失,因此导致股指在一个多月内飞流直下两千多点,虽然政府打出组合拳包括出手降息降准等“大招”,但是仍然难以挽回信心、稳住跌势。亚太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GEDA)首席经济学家江濡山指出,“A股如此‘失魂落魄’、备受纠葛,在于其背后有两大博弈阵营正处于焦灼状态。阵营的一方面是自信而坚定看好主政“改革”的执政集团的一派,另一方面是日益看空中国经济走势和现行政体。股市早已经是‘政治市’,救市必先救心,救国必先护家。”
其实,中国经济形势究竟怎么样,唯有中国的大管家——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分析判断最精准、最负责,因为世界上只有他们全心全意为全中国人民服务,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最客观公正,也只有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难题之症结有最深切的了解,对如何充分发挥中国优势、化解面临的道道难题有一系列对策、妙计,对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发展的趋势信心满满。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改革开放以来,唱空、唱衰中国的声音始终如影随行,但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经济令人惊奇地持续增长,经济总量竟然直线般上升至全球第二,比原来的世界老二日本高出一倍!全球对中国崩溃论嗤之以鼻的客观的经济学者、政治家、新闻记者越来越多。多年来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分析判断中国经济形势,该听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尤其是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凡是爱国爱党的中国人、企业家、投资者更加应该坚信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如果误信那些国际上的反华“砖家”的诽谤、国内那些唯利是图、没有良心的所谓经济“砖家”学者、股评家、分析师的哀叹调,就必须会上当受骗、自毁信心、举止失措、自残自弃!
关于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今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上半年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主要经济指标有所回升,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形势持续向好,发展活力有所增强。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国内外讲述了对中国经济的判断,昨天又借与哈萨克斯坦第一副总理萨金塔耶夫会见之机,向世界郑重宣告:“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扑朔迷离,市场波动较大,也使中国经济受到一些影响。但中国经济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而且支撑实体经济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聚。我们有进一步创新和运用宏观调控的空间,国内需求也有较大余地。随着稳定经济增长、推进结构性改革、通过“双创”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惠民生、防风险等措施的陆续推出与发挥效应,中国有能力、有条件完成全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这对世界经济复苏也是重要贡献。”
全体国人必须坚信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中国经济形势所做的上述全面、深刻、准确的分析判断,而不要听信国内外那些包藏祸心的杂音。有关媒体、舆论平台必须净化舆论阵地,清除杂音、噪音,唱响党中央、国务院所奏的主旋律。党委宣传部门、政府财金管理部门不要认为谈谈经济无关紧要,其实经济宣传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因此必须依法整肃舆论环境,对为唱空、唱衰中国经济者,不允许提供平台,对顽固违反者必须绳之以法、严厉惩处不手软!只有这样,才能净化中国的舆论环境,保护国人的信心少受骚扰,也才能稳定人心、中国经济发展、稳定中国股市。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请自行核实有关内容。】
( 网站编辑:程卫军 )习近平: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界面新闻 · 中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图片来源:网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月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湖北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等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各自地区或各自企业的实际先后发言。他们分别就金融改革与防控金融风险、宏观经济运行与趋势判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北经济振兴与国企改革、国际经济形势、中部地区经济形势、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钢铁行业去过剩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民企发展等摆情况、讲问题、提建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其他专家学者,也就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习近平认真听取专家学者们的发言,不时就有关问题与专家学者进行讨论。专家学者们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基本面和社会大局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但经济走势仍然分化,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从趋势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习近平强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
习近平指出,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要实现更好发展,必须更好分析形势和环境,更好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更好把握宏观经济大势,更好应对挑战。为此,要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养成问计于专家学者的习惯,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好、用活智力资源。对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的要积极采纳。专家学者要立足国情、深入调研,着力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注重从客观经济事实出发,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及规律,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王沪宁、栗战书、万钢、周小川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来源:新华网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5
资深财务会计专员,十年工作经验。本人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作者权利,请作者联系本人删除。
 下载此文档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认识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认识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39|
上传日期: 14:35:5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认识
关注微信公众号对经济形势的最新判断都在这了!
自从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又走过了半年。去年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任务以来,各地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改革落实。半年过去了,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国内外有唱衰的,有看好的,众说纷纭。做这些论断的,很多都是局外人。作为中国经济的把舵人,中央高层对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今天,召开了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意见,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了权威判断。【学习小组认为,重点透露了几个判断】一是经济运行基本面平稳,意思说一切都在预期和掌握中。二是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应该有这个长远的信心。其中,又一次提到了“四个没有变”,延续了去年的基本判断。三是新常态特征更明显,需要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是改革的主线,要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任务。一个困难是,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经济走势依然分化,苦乐不均。好的苗头是,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最终会推动经济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同时,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要求。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过大关,这个经历有别于西方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案。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这么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历程中,应该有更高的理论总结。最后,对怎样培养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各级政府怎样用好经济人才等问题做了指示。详细内容,我们一起来看新闻通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座谈会。[1]哪些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