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王者开区166区谁做我大哥,三百万战力以上

手机访问安趣网
免费领礼包王者最新章节_王者无弹窗全文阅读 _ 166言情小说网
王者最新章节
最新章节:
【】【】【】王者全文阅读
王者相关小说:
王者无弹窗阅读提示王者
《王者》故事提要
02年,村长的闺女被拖进了苞米地里...【我从来不懂什么叫年少轻狂,只知道这世界胜者为王!】[求收藏(追书),求推荐,求钻石,求打赏,摸爬打滚的求]作者微信公众号:期发放书中人物照片和剧透)作者号码:三万字以前每天一更,三万字以后一天两更,上架后保底三到四更!玉佩捧场加更一章,皇冠捧场加更十章!
166言情小说阅读网提供王者无弹窗阅读环境,让书友在清静无干扰环境享受阅读乐趣,我们呼吁净化阅读空间—“无弹窗才是真阅读!”
我们坚持第一时间更新本书最新章节,如您发现本小说王者最新章节,未及时更新,请通告我们,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很多读者对王者全文阅读后,评论本书是部精彩脱俗,为了让作者寻飞能写更多更好的新书,请您购买本书的VIP或王者完本、全本、完结版实体小说,同时多多宣传和推荐本书,也是对作者的一种支持!
必需声明《王者》书中文字情节内容纯属虚构,其表达观点仅代表作者寻飞本人的观点,与166小说阅读网的立场无关。  通过写作,逼自己阅读更多更详细的历史资料。  通过写作,思考更深。  岳飞的故事千古流传,研究和描述宋史、岳飞的作品汗牛充栋,但我想写出不一样的岳飞,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的岳飞。  也许本文比《明朝那些事儿》还长,比《德川家康》、《大秦帝国》还长。  时间跨度,从岳飞出生的1103年写起,到他被追封武穆的1179年为止。  地理跨度,从宋金的所有邻国也许延伸到欧洲。  如果一年的事写4万字的话,77年也可以写300万字以上。  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鼓励。也许还要大家帮助提供一些资料。  现在就出发。  附:岳飞年谱  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癸未 ( 公元 1103 年 ), 一岁。   是年夏历二月初五日甲子,岳飞生于河北西路真定府(今河北正定)路相州(今 河南省安阳)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县东三十二里之程岗村)。飞字鹏举,父和,母姚氏,以务农为生。   姐某,甥婿高泽民曾在其军工作。(《系年要录》卷五十绍兴元年十二月丁丑 条)   弟翻,为贼党杨再兴所杀。(《系年要录》卷五十三绍兴二年闰二月丙申条)   舅姚某,为岳飞所杀。(《系年要录》卷四十一绍兴元年正月乙酉条)   三年甲申(公元 1104 年),二岁。   四年乙酉(公元 1105 年),三岁。   五年丙戌(公元 1106 年),四岁。   大观元年丁亥(公元 1107 年),五岁。   二年戊子(公元 1108 年),六岁。   三年己丑(公元 1109 年),七岁。   依当时习俗,开始入家塾读书。(清杨世达《汤阴县志》卷一《地理志 . 风俗》)   四年庚寅(公元 1110 年),八岁。   政和元年辛卯(公元 1111 年),九岁。   是年九月,宦官童贯使辽,载辽叛臣燕人马植归,易马植姓名曰李良嗣,荐诸 朝。良嗣献策,宜结好女真,约与攻辽,其国可图。帝纳之,诏赐姓赵。图燕之 议自此始。(《宋史》卷二十《徽宗本记二》)   二年壬辰(公元 1112 年),十岁。   三年癸巳(公元 1113 年),十一岁。   四年甲午(公元 1114 年),十二岁。   从枪手陈广学击技,一县无敌(《金佗续编》卷二十八永州判官孙 编《鄂王 事》)。是年,女真叛辽。金国在辽东北,为古肃慎氏之地。五代时始称女真, 常通中国,后臣属于辽。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 1101 年),辽海滨王耶律延禧 立,号天祚皇帝,立十五年,女真完颜 min 始叛, 即阿古达。冬十月,阿古达攻 辽取宁江州(今吉林扶县东南石头城子)。十一月,又大败辽萧嗣先兵于混同江 (亦号黑龙江),取辽宾(在今吉林农安县东北滨江处) . 咸(今辽宁开原县 ) . 祥 (故治在今辽宁辽阳县境)三州。辽人常言:女真兵若满万则不可 敌。至是女真兵 始满万云。   五年乙未(公元 1115 年),十三岁。   春正月,女真阿古达称帝,建国号曰大金。辽与议和。不许。九月金取辽黄龙 府。   六年丙申(公元 1116 年),十四岁。   七年丁酉(公元 1117 年),十五岁。   居家力学,昼夜读书,书传无所不览,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金 佗续编》卷二十二刘光祖《襄阳石刻事迹》)。十二月,以登州防御使马政持国 书使金,其略曰:“日出之分,实生圣人。窃闻征辽,屡破强敌。若克辽之后, 五代时陷入契丹汉地,愿畀下邑。”(《金史 . 本记》)   重和元年戊戌(公元 1118 年),十六岁。   正月,金遣使散睹来报聘,书曰:“所请之地,今当与宋夹攻,得者有之。”   二月,遣武义大夫马政由海道使女真,约夹攻辽。(《宋史 . 徽宗本记三》)   娶夫人刘氏。(《系年要录》卷八建炎元年八月乙亥条引《绍兴日历》)   宣和元年己亥(公元 1119 年),十七岁。   六月,长子岳云生。岳云,字应祥,号会卿,别号赢官人。   二年庚子(公元 1120 年),十八岁。   二月乙亥,遣赵良嗣使金,约夹攻辽,以取燕云之地(《金史 . 本记》),   《续资字通鉴卷九十三》)   九月四日壬寅,金人来议弓辽岁币,遣马政报之。   三年辛丑(公元 1121 年),十九岁。   从乡豪周同学射(《金佗续编》卷四《鄂王行实编年》卷一)   十二月,进封帝第九子广平郡王构为康王(韦妃所生)。   四年壬寅(公元 1122 年),二十岁。   应真定府路宣扶刘(韦台)募敢战士备胡,为小队长。(《鄂王行实编年 》卷 一)   擒农民起义军首领 陶俊,贾进和, 余党尽散(《鄂王行实编年》卷一)   父和卒 ,奔丧还汤阴。   九年已卯 ,辽将 郭 药师 等 帅常胜军以 涿易二州来降。( 《宋史 . 徽宗本纪 四》)   十二月辛卯, 金人攻入辽燕京,辽主萧氏出奔。金人遣使来献捷 。   长女安小娘生。   《 金佗粹编 》 卷十三 《 先兄琛等补官告 》 :   “女安娘,夫系高祚 。”   岳飞 卒于绍兴十一年(公元 1141 年),时安小娘已与夫高 祚 结婚。按我国古 礼“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之规定,则是年安小娘至少已有二十岁。 绍兴十一年上推二十年为宣和四年。   五年癸卯 (公元 1123 年),二十一岁 。   在汤阴家守制   正月,金升平州为南京,以辽人张觉(彀)为留守。   四月癸巳,金人来归燕京及 涿易檀顺景蓟等六州 ,仅得空城。   五月,辽主奔夏。   六月丙 戌 ,张觉据城叛,以平州 来归,乃拜觉为泰宁军节度使,世袭平州 。   十一月,金人闻觉叛,遣将取平州 ,张觉奔燕山,金人以纳叛来责罪,并索之甚 急。诏命王安中缢 杀 之,函其首畀金。自是辽降将切赤齿 ,而常胜将军亦解 体,而金人乃以纳 叛为借口,兴兵南侵 。   六年甲辰(公元 1124 年),二十二岁。   为韩魏王(琦)家庄客,保韩魏王家堡。一小股起义群众来围攻韩琦故墅 ,岳飞 乘垣射杀首领张超,余众散去。(《 鄂王行实编年》 卷一 )   是岁,投平定军,为效用士,稍擢为偏校。 (《 鄂王行实编年》 卷一,又见章 颖 《 鄂王传》)   按平定军为一行政区划,属河东路,在今山西平定县,不是部队番号。“投平定 军”即到平定军应募。   七年 乙巳 (公元 1125 年),二十三岁。   在平定军。   正月,辽主天祚帝趋党项,二月行至应 州 被金人俘 虏以归,辽 亡 。   十月,金帅完颜宗 望 (即斡离不)、完颜 宗翰(即粘罕)率 兵分路南侵。宗望 自平州 起兵,进取燕京;宗翰自云中府起兵,进取太原。两路兵都指向宋国都东 京(今开封)。   十二月己酉,辽降将郭药师以燕叛降金,金尽取燕州府所属州县。郭药师为响 导,宗 望 引兵向东京。   已未,诏天下率师勤王。   庚申,诏内禅 ,传位于皇太子。皇太子桓即皇帝位,是为 钦 宗,改明年元曰 靖康,尊帝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   钦宗赵桓靖康元年丙午(公元 1126 年),二十四岁。   在平定军。   正月初七日癸酉,宗望将兵围京师,尚书右丞兼东京留守李纲御之。召诸道兵入 援。金人攻城不下,遣使来议和。十四日庚辰,遣康王赵构往为质以求成。   二月丁酉朔,是夜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率步骑万人劫金营,以败还。   初二日戊戌,罢李纲以谢金人。   初七日癸卯,更以肃王枢为质于金,康王乃还。   初九日乙巳,诏割太原 . 中山 . 河间三镇畀金。   初十日丙午,金人宗望引兵北去,京师解严。   二十四日庚申,罢诸道勤王之师。   二十五日辛酉,遣将将兵援三镇。   宗翰闻宗望议和,亦遣人来索赂,宰相以勤王兵大至,拘其使而不与。宗翰怒, 乃分兵破忻(今山西忻县),代(今山西代县),遂回太原。   五月十二日丁丑,河北 . 河东路制置副使种师中与金人战于榆次县,死之。(《续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六月初三日戊戌,以知枢密院事李纲为河北 . 河东路宣抚使,将兵万二千人以援太 原。   河东路(平定军属之)分季团练(失其名)知岳飞勇,命飞去榆次县觇金人,补 进义副尉,复归相州。(《 鄂王行实编年》 卷一 )   八月,金人既不得三镇地,初十日癸卯,以书来责叛盟,复引兵深入,十四日丁 未,以宗翰为左副元帅,宗望为右副元帅,仍分两道南侵。宗翰发云中(今山西 大同县治),宗望发保州(今河北清苑县)。   九月丙寅,宗翰破太原。   十月初五日丁酉,宗望破镇定,攻中山,上下震骇。   十四日丙午,朝庭议割三镇。   十一月十四日乙亥,宗翰,宗望两军分道渡河。   诏康王构使宗望军,许割三镇,奉衮冕 . 车辂,尊其王为皇伯父,上尊号曰:大金崇 天继序昭德定功休仁敦信修文成武光圣皇帝。康王至磁县,州人杀其副使,止王勿 行,王复还相州。   金宗望宗翰合围京师,邀帝出盟。   闰十一月十八日己酉,诏康王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陈遘为元帅,宗泽汪伯彦副元 帅,使尽河北兵速入卫。   二十五日丙辰,京城陷。三十日辛酉,帝如金营请降。   枢密院官刘浩在相州募敢死义士,岳飞应募。   十二月壬戌朔,康王开大元帅府于相州,有兵万人。盖枢密院官刘浩及相州所募义 士,及信德府勤王兵,大名府救河东兵,与所招太原 . 真定府 . 辽州溃兵而已。分为 五军。刘浩为前军统制,岳飞隶刘浩军。(《系年要录》卷一)陈淬都统制五军兵 马。岳飞因刘浩得见康王。( 《 鄂王行实编年》 卷一)命招群贼吉倩等,由是受 知于康王,补承信郎。   败金兵于李固渡(在河北大名县西)侍御林,转成忠郎,改保义郎。   《金佗续编》卷十四《天定别录》卷二《忠愍谥议》:“尝闻公际遇之始,自我太 上皇(高宗)凤翔于河朔,公已先负敢死名,受知大元帅府。”   十四日乙亥,康王发相州,十五日丙子履冰渡河,刘浩任先锋。十六日丁丑,次 于大名。又檄兵会大名。   岳飞留妻刘氏侍母,从康王履冰渡河,至大名府。(《金佗粹编》卷九《遗事 》)   二十二日癸未,副元帅宗泽从磁州以所部二千人先诸军至大名来会。   二十七日戊子,康王命宗泽以万人进屯澶州(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差先锋刘 浩改隶宗泽下前军统制,岳飞于此时随刘浩改隶宗泽,驰援京师,以解京师之 围。   二十九日庚寅,是日宗泽以所部至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时遣精锐与敌挑战。 (《系年要录》卷一)   从刘浩解东京围,破金兵于滑州(今河南滑县),迁秉义郎。 ( 《 鄂王行实编 年》 卷一)   康王大元帅,移兵东平(今山东东平县)。   二十九日庚寅发大名,竟不入援。   是年三月,次子岳雷生。   《 金佗宗谱》:“雷字发祥,又号声甫。”   二年(五月后为高宗建炎元年)丁未(公元 1127 年),二十五岁。   正月初三癸巳,康王次东平。   是月,与金人战开德,败之,转修武郎。   二月,大破金人于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七十里),转武翼郎。 ( 《 鄂王行实 编年》 卷一)   十四日乙亥,金人取秦桧并太学生三十人,博士正录十员;何 以下随驾在军千 人,并取家属。   二十日庚辰,康王如济州(今山东钜野县)。   是日,副元帅宗泽自澶州移军南华县(今山东东明县),与敌遭遇,都统制陈淬 败之,即据南华县。(《系年要录》卷二)   二十四日癸未,康王次济州。   三月初八日丁酉,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   二十六日丁巳,金右副元帅宗望退师,道君太上皇帝徽宗北迁,自滑州路进,后妃 诸王以下皆从。   二十九日已未,宗泽自南华移 临濮(故城在今山东濮县南六十里)(《系年要录》卷三)   四月庚辰朔 ,金左副元帅宗翰退兵,钦宗北迁,皇后,皇太子诸臣皆行,由郑 州路进发。   二十一日庚辰,康王发济州 ,命张换,孔彦威,刘浩,丁顺等悉以其军从。   二十四日癸未,康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驻军府治。   《鄂王行实编年》卷一“大元帅移南京,复令先臣以所部从。”   五月庚寅朔,兵马大元帅康王即皇帝位于南京,改元建 炎。   以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李纲为尚收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有《南京上皇帝书》言事,坐小臣越职,夺官归田里。(《鄂王行事编年》卷一)   二十一日庚 戌,宗泽充龙图阁学士知襄阳府,旋徙知开封府。   六月初四日癸亥 ,贬僭逆张邦昌潭州 安置。   二十七日乙酉,知开封府宗泽为延康殿 学士开封尹东京留守。知沧州 杜充为大名尹北京留守。   二十九日丁亥 ,张所为河北西路招抚使。   八月十八日乙亥 ,诣河北招抚使张所,自白身借补修武郎,阁 门宣赞舍人,充中军统领,寻又升 统制。(《乞以明堂恩奏 张所男宗本奏 》,《系年要录》卷八)   九月十五日 壬寅 ,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岭南安置,死贬所。(《系年要录》卷九)   二十一日戊 申,河北招抚司都统制王彦率裨将张翼,白安民,岳飞等十一将,以所部七千人渡河,与金人战,破之。是日,遂复新乡县。(《系年要录》卷九)   复败金人于侯兆川(在河南辉县西北六十里,亦名侯赵川,有关,重山四障,险隘天成)。(《鄂王行实编年》卷一)   复战太行山,擒金将拓跋耶 。   二十五日壬子,诏赐张邦昌死于潭州。   二十八日乙卯,河北招抚司都统制王彦及金人战于新乡县,败绩,兵溃,彦奔太行山,聚众准备,将岳飞引其部曲去,自为一军。(《系年要录》卷九)归宗泽,泽命为留守司统制。王彦将兵万余渡河归宗泽,既至汴,泽大喜,彦即以所部兵马付留守司,量带亲兵赴行在。(《宋史 王彦传》)   明钱士升《南宋书》卷十五《岳飞传》:   “飞尝乱行,几为王彦所斩,飞遂弃彦投宗泽,为统制。”   十月丁巳 朔,帝登舟幸淮甸, 翌 日发南京。   二十五日癸 未 ,帝至扬州,驻跸州治。   十二月初八日癸亥初,金人知张邦昌之废,与帝至扬州,在尽陷河北州郡后,分道南侵。宗翰自河阳(在今河南孟县南)渡河攻河南;宗弼自沧州(今河北沧县)渡河攻山东;洛索与其副撒离喝自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渡河攻陕西。中原大震。   是日,金人犯 汜 水关。(《系年要录》卷十一)   秉义郎岳飞犯法(犯脱离主将王彦,自成一军,当斩之法)将刑,泽一见奇之,曰:“此将材也。”会金人攻 汜 水(今河南汜 水县),泽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遂升飞为统制,飞由是知名。(《宋史 . 宗泽传》)   留守宗泽授以《阵图》,并与宗泽论《阵图》。   二十四日,宗翰陷西京。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343次 发图:0张 | 更多
  顶岳飞
  1102年  1、岳母有喜  大宋天下,州、府、军、监几于四百,共分十五路。河北西路有四府九州五军六十五县,相州的汤阴以在荡水之南得名。自唐以来,县即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宋初以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汤阴,紧。  县治以东有个永和乡,永和乡孝悌里有户农人姓岳,大名一个和字。当时将民户分五等,四五等为下户,下户有的自有些薄田,有的还需到大户家为佃。岳和是四等户。  岳和的浑家姓姚,两人早育有一女,但一直到姚氏三十多了,尚无子息。眼见香火传继困难,外人自然免不了闲话,二人也有些着急。  崇宁元年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是个好日子,姚氏高兴地对丈夫说,“我又有了。”  “真的吗?”岳和不大相信。  “怀没怀我还不知道吗?这次我非常确定。”  “什么时候知道的?”  “还是一早敬祖先,当时我就想和你说的。”姚氏答非所问。  她的语言风格一向如此。不过岳和也明白了。从生女儿后,姚氏又怀了几次,也掉了几次,到底怀没怀,她是有经验的,绝计弄不错。  “我第一求保佑这胎别掉,第二求保佑是个男孩。”岳和想起来什么,再叮嘱道,“对了,你少乱走动,有些重活就不要做了,有我,你逞什么能?”  “那晚上看瑜伽焰口,看荷花灯,看目连戏,也不能去?”姚氏觉得丈夫大题小做,前几次怀孕也没见他这么认真小心过。  “不瞒你说,你一告诉我这消息,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有种预感,这次一定是个男孩子,还一定能平安落下。”岳和再劝她,“年年一样的几个村丑,你还没看够?再说了,你现在不比以前,年纪一日大似一日,又掉了几次了,再不小心点,以后难道真的要断了我岳某的香火?”
  2、相州韩府  岳和和当地很多农户一样,丰年还可维持粗衣蔬食,歉年可能就自保困难,要给人当佃客了。一般他都是求到韩家,因为韩家是相州第一豪家。  韩府不仅在当时当地,在整个大宋朝都是顶尖望族。两代为相几十年,家财山积。  这一年五月,韩忠彦罢相,因为与曾布不和,曾布指使言官攻击他,把他排挤出朝廷,到大名府去了。  韩家的发迹从韩忠彦的祖父韩国华开始。韩国华的岳母是五代时后晋宰相李崧的侄女,他长得很漂亮,书读得也好,性格纯直,中举做官后自然适合担当出使高丽和辽国这样一般人视为畏途的重任。  宋太宗雍熙年间,当时辽国圣宗初立,萧太后临朝,主少国疑,宋太宗准备对辽开战,因为高丽与辽接壤,与辽关系当时已经破裂,就决定联络高丽南北夹攻辽国,于是派监察御史韩国华假太常少卿出使高丽。  但这次出使是注定无结果的,宋朝其实不了解高丽实际情况。王建建国后,起初有意交好契丹。但契丹吞并渤海国后,两国直接毗邻,矛盾就立刻突出了。王建曾经有意联合当时还是五代时期的后晋夹击契丹,以夺回原来渤海国的领土,但石敬瑭的后晋本来就畏惮契丹,甚至割让燕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哪里会答应高丽的要求?王建此时已接近生命的尾声,也无力实施这一宏大计划,不久他死后,这一战略也就作罢。  等到韩国华出使高丽时,是王建的孙子,年轻的王治为国王。  说起高丽的风俗,是很奇怪的。他们是家族内部结婚。王建的儿子娶的老婆是他的亲侄女、王建的孙女,这就是韩剧表现过的千秋太后和她的丈夫景宗。王治则是千秋太后的同胞弟弟。
  3、千秋太后  按照韩剧《千秋太后》说的,王建的第四妃神静皇太后代表南方利益集团,景宗的母亲是新罗人,所以新罗裔支持他。神静皇太后一开始就想把自己的亲孙子王治扶上王位,所以双方发生激烈的矛盾。当时高丽国内因为长期接纳渤海国遗民,而这些遗民又被关照不周,成为游民,发生暴乱。千秋太后当时还是少女,同情这些游民,与他们一起反抗官府,被抓后甚至企图用刀刺杀景宗,结果二人反而因此产生了情愫,最后结婚,而且还是她亲姐妹两个都嫁给她们的叔叔。景宗不久死去,千秋太后的亲弟弟王治当上国王。  这就说到韩国华出使高丽了,成宗准备答应宋的要求,并且还宣布自己成为宋的藩属国。千秋太后很不满,绑架了韩国华。  难怪韩国华回来说高丽风俗很坏,人很糟糕。他当时虽然威胁说,高丽最好亟守臣节,否则天兵东下,无以逃责。但高丽其实还是未出兵。  对辽这一仗,宋朝当然大败亏输,最有名的失败是杨家将第一代杨业战死,撞死李陵碑,国人都很熟悉这段故事。  在辽宋大战前,辽国虽然也勉强派出使者到高丽请和,但对高丽的不满是越蓄积越多的。辽宋大战后,当年七月辽国就派出军队攻打高丽,但由于洪水阻路,无功而返。  为了筹备对高丽作战,辽国假意对宋请和。宋朝君臣们都怀疑其中有诈,又派韩国华到河北西路任职,让他就近刺探情报。他得出的结论是辽国果然有诈,并不是真正愿意和宋和平相处。果然,在第二年辽国对高丽又大又拉彻底斩断高丽和宋的联系后,很快就展开了对宋的进攻,进攻的结果就是檀渊之盟。  辽国对高丽的进攻是警告性的,目的只是为了恐吓其不要和宋联手,辽国的主要敌人始终是宋。  当时对高丽作战,辽国东京留守萧恒德率80万大军,高丽方面是侍中朴良柔为上军使,内史侍郎徐熙为中军使,门下侍郎崔亮为下军使,帅三军出战,成宗王治亲征督战。两军刚一接触,辽国才俘虏了一个高丽先锋军使尹庶颜,高丽就吓得赶紧派朴良柔奉表请罪求和。辽国吓阻的目的达到,也赶紧回撤。高丽又派出中军使徐熙来朝,以向辽称臣纳贡并与宋断交为条件,请辽国赐其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辽国爽快答应。双方皆大欢喜,辽国多了一个属国,少了一个敌人,可以专心致志对付宋,而无后顾之忧了。高丽打了败仗居然还能得到梦寐以求、靠打仗打不来的领土,外交能力确实太厉害了。
  我也广告一下。我些了2000年来最好《道德经》注释,我说这话当然知道河上公、王弼、白玉蟾、任继愈这些大家,知道对《道德经》的注释上万。但我要说镇的只我读懂了 :::读出了《道德经》完整的宇宙本体轮模型,不吹捧政治谋略去实际糟践《道德经》。
  4、金致阳  徐熙是高丽订立如此成功条约的人,当然按韩剧《千秋太后》说的,也离不开千秋太后的功劳。千秋太后早就知道辽国所谓八十万大军是吹牛皮吓唬人,辽人的虚张声势还吓坏了她哥哥王治,打算割让大片国土给辽,千秋太后坚决反对,王治还把她关进大牢,是徐熙说服王治放了千秋太后,并对辽重新谈判。千秋太后和姜邯赞等在前面奋力抵抗,打得漂亮,才使得主持谈判的徐熙争取到了极大的利益。  千秋太后和哥哥王治反目,后来又和解。千秋太后的儿子穆宗王诵继承了皇位,千秋太后自此成了太后。在宋金再次展开大战后,千秋太后宣布高丽是皇帝国,辽国很不满。  千秋太后和身为新罗裔的大将金致阳偷情生下一个儿子,金致阳一直要求千秋太后立这个私生子当国王,似乎千秋太后也有动摇。也许金致阳的复国计划即使打算这么靠片太后上床实现。  千秋太后妹妹的儿子、他的堂叔王询,也就说穆宗王诵的表兄兼堂叔,封号是“大良院君”,千秋太后和金致阳非常忌恨他,强迫他出家当和尚,金致阳又派人前往暗杀,幸亏僧侣们的保护才得以幸免。
  6、姜邯赞  高丽以平章事姜邯赞为上元帅,率军二十八万八千三百迎战。  姜邯赞是文官,高丽和宋朝一样喜欢用文官带兵。据说姜邯赞出生的那天,一颗陨石落入他家院中。来访的高官见此景,说这孩子长大必大有作为。此地名“落星垈”,现在首尔还有。  姜邯赞中举当官,一路高升。此战他伏重兵于兴化城,准备以逸待劳,一举歼灭辽军。但辽军出其不意,迂回包抄,绕过兴化城,直趋开京。不过可惜辽军准备不足,攻城能力差,硬是拿不下来。  辽军与姜邯赞所帅之高丽军后来发生遭遇战,战前辽军主要将领们发生了一场决定性的争论。大多数人主张,诱使高丽军队去渡两河,等他们一开始渡河就全力攻打他们,必然会出其不意获胜。都监耶律八哥则自以为高明地发表不同意见,说:“你们说的大错特错。敌人如果开始渡河,突然被我门攻击,必然会背水一战,气势不可挡,对我们才叫大大不利。不如我们在两河之间攻击他们。以敌我双方的正常战斗水平,他们无论如何是不会取胜的。”  都统萧排押当然认为他言之有理,力排众议采纳了他的建议。  战斗打响,高丽以强弩夹射,双方相持未决,正那时,忽有一阵狂风暴雨自南而来,将高丽人的军旗都吹得飘向辽军了,高丽兵士气大振,一鼓作气,乘势而攻,辽师逆着风雨战斗,大败。辽军在河中淹死的溺毙者不计其数,许多大将也战死。  此役辽军惨败,可高丽杀敌一千自损何止八百,不敢再战。  因此一战,姜邯赞成为与历史上击败隋炀帝的乙支文德齐名的朝鲜战神。乙支文德也有诗流传,《遗于仲文》:  神策究天文,  妙算穷地理,  战胜功既高,  知足愿云止。   高丽不想打,辽军可咽不下这口气,两年后再派兵攻打。高丽根本不想打,立即遣使求和。更于次年释放了被他们扣押了八年的人质耶律资忠,并上表请称蕃纳贡,辽遂允其请。  辽国对高丽一连打了四次仗,没有什么实际收获,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高立人坚决不给,谁让辽人以前答应了他们来着,既然用刀枪拿不去,就别想从谈判桌上拿走。至于虚头巴脑的称臣,无所谓,他们对宋朝也一样称臣来着,又没有损失一块肉,也许还能讨到很多便宜。
  7、韩琦  檀渊之盟后,韩国华又奉命出使辽国,这次倒没有大事发生。  因为檀渊之盟奠定了宋辽长期和平,辽人真的以为和宋是兄弟之国,当然宋人对燕云十六州是一刻也不会忘的,对贡献岁币也一直认为是耻辱,但知道打不过辽国,只好认了。宋朝甚至想有一天积累足够的钱从辽国手里把燕云十六州买回来。至于岁币,也有很多后人认为,占的国家财政份量并不多,而且实际上宋朝通过贸易早就赚回来了。  韩国华的时代谢幕了,他儿子韩琦比他更耀眼地走上历史舞台。其主要事迹,一是对付新崛起的西夏,二是和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关系,三是和王安石的关系,这都关乎国运。  他是文官,也是名将。  苏东坡兄弟联袂高中科举,为千古佳话。19岁的苏辙进士曾给韩琦写了一封信,在历史上大大有名,即《上枢密韩太尉书》,说,“太尉(韩琦)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周宣王时南征荆蛮、平定两淮的大将),而辙也未之见焉。”并谦逊地说,“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8、西夏  韩琦是进士第二名出身,俗称榜眼。当时宣布的时候,如同日本阴阳师一样角色的太史说看到太阳下有五色祥云,他的神奇可得一见。三十岁时,大家就对他很尊重,叫他韩公。  他的时代,辽宋已经和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西夏总是不断捣乱。李元昊雄心勃勃,29岁继位后,首先将王族包括自己改掉汉姓,现在他姓嵬名了。然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年号,开运。不过这是一个笑话,因为他很快听说开运是后晋用过了的年号,不吉利,又改为广运。接着在头发上做文章,要求国人都要剃掉头顶上的头发,这是固化本民族特色,不执行秃发令者,斩。到他30岁那年,终于称帝。对于宋朝来说,这就是公开造反了。  在元昊疯狂侵边时,韩琦、范仲淹两个著名的文人亲自披挂上阵了。  以起居舍人、知制诰韩琦为枢密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天章阁待制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句都部署司事。他们的上司是夏竦。  韩琦主管泾原路,范仲淹主管鄜延路。元昊一面麻痹范仲淹假意和他约和,一面积极进攻韩琦。他亲帅十万大军攻打渭州。韩琦组织了一万八千人,命环庆总管任福为主将,迎敌。  临战前,韩琦还特意要任福迂回到羊牧隆城,这一带宋军堡砦众多,之间相距仅四十里,路近又好走,粮草充足,并且要求任福不要冒进,看情况而动,可战则战,不未可战则据险设伏,等敌人往回走时拦击之。他大概对任福的能力一直不大相信,任福要出发了,他还亲自到城外再次眼里告诫,要坚决执行他的方略,绝对不能自作主张。  可是放兵不由将,任福一出城就中了元昊的圈套,在获得小胜后就把韩琦的交代置之脑外,最后陷入元昊预先设下的包围圈,被敌人的长枪刺穿脸一直贯穿到喉部而死。  战后,元昊的汉人幕僚张元得意地在边界庙墙上题道:“夏竦何曾耸,韩琦未是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把韩琦挖苦得够呛。  韩琦被降职为知秦州。范仲淹被降职为知耀州。因为这场大败战,还掀起政坛大波澜。同样是大文豪的参知政事宋庠被降职知扬州。先是吕夷简为宰相,其他宰相和参政都买他的面子不敢反对他任何意见,唯独宋庠几次与他争论,吕夷简因此对宋庠心存芥蒂。等到范仲淹与元昊私自通信约和的事被提到朝糖来议时,吕夷简对宋庠很郑重地说:“人臣无外交,希文(范仲淹)何敢如此!”宋庠此时大概也想对吕夷简示好,毕竟大家都同僚,都是赤心为国的大臣,还要和衷共济。他以为吕夷简诚真的要拿范仲淹开刀,就主动上奏请斩范仲淹。但后来吕夷简态度变了,觉得范仲淹也是为了对付元昊而采取的军事手段,并不为罪,宋庠遂仓皇失措,最后被仁宗给赶出执政。  政治真的是高智商的人玩的游戏,其实在这件事上也无所谓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这二人总的历史表现都是不错的。  宋朝对大臣们一直是很宽厚的,特别是宋仁宗最宽厚,韩范二人很快起复。夏竦军事上确实既无能力也没心思,主动求解兵权,被应允。韩、范、庞籍等四人为四大帅共同对付西夏。不久,韩范二人升官去当枢密副使,可说是升为执政官了。当然一是由于制御元昊还算有点效果,二是他们都是朝野非常赞许的人才,无论文采还是政事见地、人品都比较出众,所以被重用是必然的。  富弼建议,这两个人不应该同时调进政府,元昊力量还非常大,需要他们去对付。即使要用他们,也应该至少留一个在西边。不过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此时政府内,可谓群贤毕至,空前绝后,章得象、晏殊、贾昌朝、韩琦、范仲淹、富弼同时执政,而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并为谏官。有个国子监直讲石介,为人正直,见此极好政治光景,大喜曰:“此盛事,歌以颂之乃吾职责所在,不写首诗行吗?”因此作了一首《庆历圣德诗》,对这些名贤一个个歌颂,他认为的可能成为大奸臣的夏竦,则虽未指名道姓也并不含蓄地斥责之。此诗一传出,有人就说:“石介祸始于此矣。”
  9、庆历新政  按照富弼以前建议的,韩范二人总要留一个守边对付元昊,先是范仲淹被命令去陕西,但他好久也没有真正去,于是又改派韩琦去。范仲淹胸怀大志,想在朝内好好整顿一番。韩琦离开政府,避开了范仲淹遭遇的明枪暗箭,也不能说不是一件好事。  范仲淹和富弼提出十件亟需改革和办的事: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仁宗除了请设府兵一事其他执政一致以为不可外,其他悉数同意,按他们的意见办。  当时裁撤不合格官员甚多,富弼有点不忍心,对范仲淹说,“你听没听见那些人一家在哭?”范仲淹说,“一家哭,总好过一路哭。”  范仲淹并想复古劝学,于是朝廷下令每个州县都要立学校。并改革科举制度,重意思表达,轻苛责声律对偶,于是古文派兴起了。这才有后来苏东坡等人的以韩愈为师的古文复兴运动。  反对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激进改革派的人指责他们是结成朋党,欧阳修于是写作《朋党论》反驳,说,“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小人见利忘义,因为利益结合在一起。君子因为共同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所以有朋党的是君子,指责他们是朋党,他们感到光荣。这是把历史上关于朋党的贬义定义给彻底颠覆了。当然别人不会理他的这番洋洋大论,只说一点就够了,那就是,欧阳修承认他们一伙在搞历史上为人所不齿的朋党。既然在搞朋党,那就是小人,就是危害天下的政治危险集团,仁宗还不赶紧处理他们?  这时韩琦等人在陕西忙着和元昊谈判,最终元昊放弃称帝,继续向宋称臣,这也算他的一个重大成就。元昊之所以对宋改变态度,是因为此时辽人要攻打他们,他不能腹背受敌。  而反对范仲淹等人的势力也有了成果。夏竦为了扳倒他们,想了一个绝招。他安排一个女奴偷偷模仿石介的笔体,用了很长时间终于练得一模一样,正好石介给富弼写了一封信,鼓励富弼要向古代的贤臣伊尹、周公看齐,这封信被夏竦得到,于是叫那女奴模仿石介的笔体,改伊、周曰伊、霍,伊尹、霍光一并称就必然是指他们都做过废除君主再立新君的故事,这对后来的君主来说都是跋扈臣子的行为,绝对不可容忍。又伪造石介已经替富弼撰写了废立诏草,传的沸沸扬扬,并将此传言报告给仁宗。仁宗虽不信,而范仲淹、富弼已经感到深深的恐惧,再不敢留在朝廷授人以柄,请求离开政府到边地任职。仁宗开始不同意,后来还是答应了,让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先后离开政府,到外地任职。  范仲淹后来政治上基本失落,韩琦则很得意,为枢密使,为宰相,宋仁宗无子,韩琦对英宗被确定为继承人有很大作用。 
  10、弥合两宫关系  曹太后是仁宗遗孀,英宗继母。英宗32岁当皇帝,曹太后是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女,时年48岁。当时仁宗噩耗传来,韩琦等执政官说英宗即位,英宗还吓得赶紧说,“我不敢为,我不敢为。”转身就跑。还是群臣们不顾一切捉住他,给他解散头发的解散头发,给他换衣服的换衣服,好不容易哄他当皇帝,他说要为仁宗守孝三年,不理朝政,叫韩琦代他总理国事,群臣当然以为不可行。登基第四天就发了一场病,病得很重,一个人都不认识了,胡言乱语发昏。于是群臣请曹太后垂帘听政,代英宗料理国事。  英宗得病后性情大变,对宦官特别厉害。这些刑余之人也不是好惹的,就在曹太后面前搬弄是非,母子之间隔阂越来越深。曹太后忍不住对执政官们说英宗种种不是,韩琦对曹太后曰:“我们这些为臣子的一般也见不着官家,官家在宫中是好是歹,保护和管教责任全在太后。若官家失去保护和管教,太后亦未安稳。”太后被他的危词所惊,连忙说:“相公是何言!我对他的保护和管教绝对很用心。”韩琦说:“太后用心照管,宫中其他人自然对官家也用心照管了。”  他这种大胆直言,吓坏了同同僚。同僚担心他一句话激怒了太后,会引来不测之祸,心一直提在嗓子眼,为之缩颈流汗。事后,有人对他说:“你说话是不是太过了啊?”韩琦:“不如此不得。”  当时宫外传说很多英宗在宫中过失事,众臣颇以为真,韩琦斩钉截铁地说:“岂有殿上不曾错一语而入宫门即得许多错!我绝对不信。”因为他和大臣们的坚决态度,这些传言才逐渐消失。  英宗病得越来越厉害,甚至言语之间多次顶撞太后。太后又气愤又伤心,将英宗写的有问题的歌词和他在宫中种种让人不能容忍的言行的记录给韩琦看,韩琦一把火横烧了,回复太后说,“太后每说官家心神未宁,语言举动不中节,何足怪也!”韩琦奏对时,太后哭着说,“老身确实忍受不了了。”韩琦劝太后,英宗是因为有病才有这些不好的言行,他说,“孩子病了,做母亲的对他不是一般都会很宽容的吗?”意思叫太后别往心里去,原谅英宗是个病人。  一方如此,另一方也如此。英宗精神好一点,对韩琦说 ,“太后待我无恩 。”  母子之间闹成这样,难为臣子。韩琦劝英宗说:“自古圣帝明王也不少,唯独大舜被称为大孝,难道其他的都不孝吗?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极为难得。但恐陛下事还不至于此,父母岂有不慈者哉。”英宗也赫然大感悟,从此不再在韩琦等臣子面前说太后的不是。  当然不仅是韩琦,欧阳修、司马光等很多臣子也在竭力给这对母子做工作,劝说他们母慈子孝,别这么闹矛盾,让天下人担心和不忍心。  为了皇帝早日亲政,让天下人安心,韩琦想了个办法。当时玉玺在太后那里。韩琦以旱情为由,劝英宗去求雨,露个面以安定人心。等到英宗带着玉玺秋雨回来,韩琦令玉玺再不送回太后那里。为了给天下人看英宗现在没事了,有能力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他曾经一天之内找了十几件事禀告英宗要他当场裁决,英宗每个裁决决定都妥妥当当的。  韩琦退朝后,有意大声对同僚们说了英宗今天的表现,说,“大家都来共同庆贺一下,我们的官家一点问题都没有了。”于是大家喜气洋洋同贺。  他又出了一个主意,对同僚们说:“我一直想退出政府;只是一直因为皇上身体未康复,才拖延至今。皇上听断不倦如此,实在是天下大庆。我想先禀告太后,申请退职,我这么说的时候,你们必须表示一力赞成。”  于是韩琦面见太后,报告刚才英宗所裁决的十几件事,太后每事都说处理得好。  等同僚全退下,韩琦独留,遂启奏太后,提出退出政府的申请。  太后想也不想就说:“相公你怎么能退呢?要说要退的人是我,我本当居深宫,却每日在此,甚非得已。”  韩琦连忙接话说:“太后真是难得的贤明。前代有很多贤德的太后,也不免贪恋权势;只有太后您毫不贪恋权势,总想着要还政,远非前人之所及。”说着就再拜称贺,并且说:“台谏亦有章疏乞太后还政,不清楚太后决定何日撤帘?”  太后被他这一环接一环的动作给弄烦了,知道再不还政也没意思了,他话音刚落,太后就遽然站起来。  韩琦等的就是这一刻,一看到太后站起来,就立刻厉声命仪銮司撤帘;帘既落下,犹于御屏后微见太后衣也。  太后这个背影留得好。
  11、王安石  曹太后有个弟弟,后人附会就是八仙中的曹国舅。  英宗死的时候,一听说他死了,群臣连忙请太子赶紧来继位。但英宗死又未死断,等太子在路上还没进宫的时候,英宗的手又突然动了一下。别的大臣吓坏了,说这可怎么是好,万一他又活过来,那我们叫太子来继位是不是有问题啊?建议叫太子暂时别进宫了。 韩琦确实是个做过将军的人,办事不一样,要他坚决反对,说既然已经宣告天下太子要继位了,那么,“即使先帝复活,也是太上皇而不是皇帝了。”反而催人叫太子赶紧来催得更急。  当然英宗还是真的死了。  韩亿的儿子韩绛、韩维和王安石关系非常好。神宗登基前,韩维是他王府官员,每次讲论,只要受到表扬,总要说一句:“这不是我的意见,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说法,我不过是搬来而已。”并且还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的职务以辅佐,所以神宗未当皇帝前对王安石这个名字就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即位,就决定大用王安石。而王安石一和神宗见面,就语出惊人。神宗表示要学习唐太宗做个好皇帝,王安石说,“唐太宗有什么值得学的?要学就学尧舜。”  他们这一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狂的一代,也是古往今来从所未见文化精英政治精英最集中的一代,基本个个都是将文化精英政治精英集于一身,每一个都在中国文化史上起到继往开来砥柱中流的作用。他们也既有文化自觉更有文化自信,从前没有过,后来也不曾有的,是他们这代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除了传说中的三代尧舜禹,没一个朝代他们看得起;除了传说的周公和实在的孔子,他们对历史上的无数大人物没一个瞧得上,连孟子他们内心里都有不满意的地方,他们的目标是自己成为孔子这样独一无二的圣人。  王安石当然觉得皇帝要向他理想中的君主尧舜看齐,超过历史上其他任何君王。唐太宗这个所谓最好的皇帝在他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他自己就想成为孔子那样的人。  程颐则认为自己是唯一窥见了历史的秘密、唯一有资格继承孔子的人。  王安石认为苏东坡是几百年都难得一见的奇才,当然他自己也一样。  苏东坡父子兄弟三个都不怎么看得上诸葛亮,在诗歌方面他也许以为自己集合了李白杜甫二人所长,他还是唯一和李白一样活着就被人称之为仙的大诗人。当然他本朝的皇帝代代都认为苏东坡比李白远远有学问得多,文章方面杜甫也无法与苏东坡比。  曾巩也一样自负得要命,有一次宰相撩他,说你昨天一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曾巩毫不客气地问,那你觉得比班固应该强不少吧?司马迁和班固的文章在宋朝人看来是绝顶的,但曾巩内心里根本不把他们两人当回事。宰相被问得苦笑,回头对人讲,我真的很后悔撩曾巩,恨不得打自己嘴巴一下。  韩琦老了,他不能适应这一代人。当初韩琦知扬州,王安石刚及第,在他属下为佥判。王安石每天读书从夜晚读到天亮,伏案睡片刻,日已高,急着去点卯,很多时候都来不及梳洗,就这么蓬头垢面去。韩琦对他根本不了解,以为他少年人经常晚上去喝酒玩乐。有一天,忍不住说王安石:“君少年,不要废书,不可自弃。”王安石不答,退而言曰:“韩公非知我者。”韩琦后来逐渐了解王安石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向王安石做他的学生,王安石觉得他既然无知人之明,也就没什么了不起,还看不上他了,坚决不答应。  韩琦当时虽然觉得王安石很有水平,但重视他的文学,并不以为他有什么具体的行政能力。殊不知王安石并不打算仅仅在文化上有建树,他的目标是成为政治上的超级英雄,改变国家的命运改变历史的轨迹。王安石调走后,有一次,有一个人上书给韩琦,里面用了很多古字,没人认识,韩琦笑而对僚属说:“可惜王安石不在此。此人颇识难字。”有人把此话传给王安石,王安石非常愤怒,认为韩琦是在当众宣传他是个只会认得一些古字的书呆子,这个人真是岂有此理。  所以朝上有人要排挤韩琦的时候,因为明了韩琦和王安石的历史矛盾,就极力推荐王安石。神宗也知道这一点,先把韩琦赶走,接着王安石就开始大用了。  在韩琦临离开政府前,神宗还要明知故问,“你觉得王安石如何?”韩琦还是坚持说,“王安石当个翰林学士一点问题都没有,要当宰相那是万万不行的。”
  12、王韶开边  宋神宗想做一个大有为之君,首先就要对付西夏,而在军事上要取得成功,必须先在财政上找到办法,在人事上有一批得力的人。所以他要变法,而王安石是能够提供这些变法办法的唯一一人。  在宋神宗赶走韩琦召来王安石王安石的骨节眼上,有人识破天机,准备毛遂自荐,一封信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这个人叫王韶。  王韶也是进士出身,是个芝麻官,但很有见地,他跑到开封去上书给皇帝,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平戎策》三篇,他的观点是:国家要对西夏用兵,必须先解决盘踞在河湟一带的唃厮罗政权。得到河湟,则盘踞在河西的西夏也就在我们鼓掌之间了,那时急则可以荡覆其巢穴,缓则可以胁制其心腹。  神宗发现,好像从来没人这么提出过这么一条彻底解决西夏问题的办法,此人很了不起,马上召见,亲自与其谈了一番,更觉此人靠谱,立刻提拔他到陕西去任职,先做参谋机要工作。  接着就提拔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了。当时宰执诸人,有“生、老、病、死、苦”的说法,王安石生龙活虎锐意改革,曾公亮屡说自己老了要告退,富弼称病不管事,唯一敢对王安石说点不的唐介很快病死了,赵抃根本抗衡不了王安石,遇一事变更,称诺者数十,处境苦得要命。  苏东坡此时官虽不大,但早已名震天下。在他兄弟二十郎当岁刚刚进举的时候,神宗的爷爷仁宗就对皇后说,“今天我为子孙选了两个好宰相。”神宗的爸爸英宗要提拔苏轼,大臣们说,按照规定苏轼必须要考试,英宗当时说,“别人考是别人考,苏轼,谁不知道他的水平,对他还需要考吗?”神宗自己也特别喜欢读苏轼的文章,经常吃饭的时候拿着一篇文章看,看得就忘记了吃饭,大家就知道,不必问,必然是在读苏轼的文章。  神宗召见苏轼,问:“当今政令得失何在?虽朕过失,你直说也无妨。”  苏轼直言不讳说:“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帝悚然说:“卿这三句话,朕当好好琢磨一番。”  苏轼将他的君臣告诉了别人,王安石很不高兴。  神宗准备叫苏轼参与进变法中,叫他修改宰执制度,这是最关键最紧要的顶层设计,王安石当时表示反对说:“苏轼与臣所学及议论皆大不同,他参与进来只会使事情难办。如果要用他,叫他干别的可以。”他建议让苏轼负责开封府判案工作,大概他和当年的韩琦一样,韩琦当年以为他文学肯定没话说,具体行政能力估计不怎么样。他也以为苏轼文学肯定没话说,但具体行政能力估计不怎么样。没想到即使在开封府这样号称最难做的地方,而且还是难中之难的判案工作,苏轼也很快干得声名鹊起。  富弼终于被排挤走了,当然他自己也不想和王安石合作。  而在外的韩琦指责王安石的变法,神宗觉得他说的也许有点道理,王安石赌气不干了,说自己身体不好。  神宗索性准备用与他政治对立的司马光,王安石也不那你饿了,先是说司马光有问题,后就不再称病,出来工作了。  因为变法,王安石与朝中大臣的关系越闹越僵,很多与他以前关系好的也闹翻了,大臣们纷纷被罢或自己请辞,而一大批急于进用的小人则主动依附在王安石周围。  王安石的毛病是喜欢别人赞同他的意见,不赞同他意见的人,他一般喜欢说别人不读书,没有学问,所以眼界低见识错误。他自负古往今来他的学问第一。他对政敌手段还是正常范围内,那些反对派最后全部集中在西京洛阳,闲居着高谈阔论攻击他,他也没拿他们怎么样。  苏轼一直在朝内反对他的政策,因为苏轼为神宗信任,王安石忍了他好几年。苏轼越来越过分,利用当出题官的机会,以“晋武平吴,独断而克,苻坚伐晋,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功异”为题,要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论述。这是要全天下读书人来攻击王安石,说他的霸道只会给国家带来灾难。王安石见之大怒,但还是让苏轼顺利离开京城,到杭州去任职。  苏轼被赶走不久,王韶终于被大用了。这才是熙宁四年的事,距离王韶上书才三年。他一出手就招了十二万青唐吐蕃人来归附,那个吐蕃人头领有意思,说,“我平生听说大宋包公最好,希望圣旨让我改姓包。”他就此改名包顺。  王韶攻打的唃厮罗,既是人名也是国名。开国祖唃厮罗据说就是史诗《格萨尔》的格萨尔,本名欺南陵温钱普,欺南陵温是名,钱普是号,“唃厮罗”是为王后的尊称,“唃”是佛的意思,“厮罗”是男子或儿子的意思。他十二岁的时候,有个河州的羌人大商贾何郎业贤到西域高昌做生意,发现了他,并得知是吐蕃赞普的后人,以为奇货可居,就带回河州安置。他后来又被当地一大首领带走,此人想打欺南陵温的旗号称王,但还未来得及称王,欺南陵温又被河湟地区的大首领宗哥李立遵和另一首领抢到手,他们并与各部落首领制定誓约,立唃厮罗为赞普,李立遵自己当伦布(宰相),把政治中心移到了宗哥。李立遵为控制唃厮罗,还把女儿和侄女都嫁给他。后李立遵企图自己当赞普,名将曹彬之子曹纬打败过李立遵。唃厮罗转投温逋奇,还取温逋奇的女儿为妻。温逋奇立唃厮罗为赞普,自己当伦布,不久温逋奇发动政变,抓了唃厮罗把他关在王宫一口旱井里,并捕杀其亲信族党,唃厮罗被看守他的士卒放跑,迅速集合部族平息温的政变,唃厮罗后来迁都青唐。青唐造的铠甲闻名遐迩,韩琦经略泾原时,曾用青唐铠甲做实验,来检测其保护性能,在五十步之外,强弩射出的箭都不能穿透。有一支箭射穿了铠甲,仔细一看原来是箭射穿了铠甲穿带子的小孔,箭头被小孔刮削的铁都卷了起来。  唃厮啰又与历精城大族乔氏联姻,娶了乔家大小姐,就在唃厮啰迁到青唐城这年,乔氏给唃厮啰生下第三个儿子,取名董毡。而李立遵之女和侄女为其各生一子,一为瞎毡,一为磨毡角。此二女皆失宠,各携其子逃出青唐,磨毡角居宗哥;瞎毡居龛谷,后其子木征迁河州。董毡为乔氏所出,唃厮啰在世时,董毡就已参与军政事务,他即位后,西夏出兵攻宋环、庆二州,董毡还曾提兵助宋,乘西夏西线空虚,沿边抄掠,迫使西夏撤兵。王韶开边,占领熙、河、洮、岷、叠、宕等地,招抚大小蕃族三十余万帐。宋军占熙河后,遇到董毡的奋力抵抗。他先与西夏通好,西夏以公主、国王李秉常妹下嫁董毡的儿子蔺逋叱,同时派出部将鬼章攻打河州,杀宋将景思立于踏白城。董毡侄河州大酋木征也率部助鬼章围河州宋军,后因军力悬殊而败绩。木征降宋,赐名赵思忠,成为宋朝的命官。熙宁十年十月,董毡派人到宋进贡,宋依旧例回赐。董毡由保顺军节度使改为西平军节度使,后又由常乐郡公进封武威郡王,其他首领则依其实力授团练使、刺史、本族军主、副军主等职。  王韶因为开边有功,以后升任枢密副使。元宵节,王韶第十三子、五岁的王采(南陔)穿着珠帽襐服,由家人背着去街上看灯,街上人山人海,箫吹雷动,热闹非凡,家人一个疏忽,王采就不见了。家人跑回家报信,全家人都惶惶不安,想要马上报官,王韶说:“如果丢的是我别的儿子,一定要告官寻访,但现在是十三子,他会自己回来的。”置若无事。直到十几天过去,有位宦官来王韶家宣旨,赏赐压惊金犀,从轿中抱出王采还给王韶,家人才知道,原来那天家人背王采出门,有奸人看中了王采的服饰,跟在后面,在人群中乘乱将王采架在肩上出城。王采发现背自己的是个陌生人,就将自己的珠帽摘下藏在怀里。当时城门口有几乘轿子从王采身边过,王采伸手去攀轿幌,大喊“有贼”,奸人急将王采撩下,脱身窜走。轿中人是一宦官,将要入宫,见王采长得俊秀,抱在膝上,一起来见神宗。神宗问:“你是谁家孩子啊?”王采说:“我姓王,是大臣韶的小儿子。”并说了事情原委。神宗见他眉清目秀,口齿清楚,叹说:“王韶有个好儿子。”将王采留在宫中,传视宫人,作为宜男之祥。过了十几天,案子破了,将王采送还王韶。
  知邕州萧注,喜言兵,羡王韶等获高位,于是也上书朝廷说:“交趾虽奉朝贡,实则早就对我包藏祸心,现在不取,必为后忧。”当时得到情报说交趾人才为占城所败,有的甚至说言其尚存的军队已不满万,可轻易打败。  等到他因此上书被任命为知桂州,去具体筹备打交趾事宜,赴京领命,神宗再次详细问他具体的攻取之策时,他又说其实很难很难。  这时有另外一个小官沈起说打交趾根本不难,于是他代替萧注知桂州。沈起出知桂州,自称受密旨准备讨伐交趾,依保甲法点集土丁。继沈起出知桂州的刘彝更激进,断绝交趾李朝给宋的表章,禁止宋交贸易。交趾李朝检校太尉李常杰主张先发制人,分兵两路,水路并进攻宋。李军四处张榜称中国做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救。连破钦廉二州,杀八千余人。最后二军合围邕州。不久邕州城破,知府苏缄、先叫他家属三十六人自杀,然后他纵火自焚。李军杀邕州军民五万八千余。此时朝廷派郭逵与赵卨出兵,李军从邕州后撤,宋军追击并收复钦廉二州,破越南广源州,广源州守将刘应纪投降宋军。宋军抵富良江,两军决战,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战死,左郎将阮根被俘。李仁宗奉表求和。此时宋军多为北方禁军,水土不服,疫病流行,死者大半。郭逵表示,“愿以一身活十余万人命”,同意撤兵。  郭逵,始从军在范仲淹麾下。当时朝廷方议取灵武,郭逵分析说:“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果然不久泾原任福以全军没,人服其先见。陈执中安抚京东,郭逵为驻泊将。陈执中与宾佐论当今名将,共推葛怀敏,郭逵说:“怀敏为人太轻率,他日必败朝廷事。”陈执中始怒,过了数日,找到郭逵问:“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的?”郭逵说:“葛怀敏喜功冒幸,有勇无谋,一战被俘必然的事。”陈执中叹倒:“君真知兵,葛怀敏刚刚全军覆没了。”郭逵忼慨喜兵学,神宗曾经问他诸葛亮的八阵遗法,他说:“兵无常形,八阵图仅仅是奇正相生之一法,并不特别。”于是很详细地给神宗讲解其中的名堂。在延安,别人教兵,久久不能成功。他择诸校尉熟悉金鼓屯营者六十四人,让每人教一队,顷刻而成。尤善使用偏裨小将,多获成功。之前,在陕时,郭逵是王韶的上司。郭逵认定王韶那套必定引发边患,所以某次就战备物资財赋等问题,移文王韶质询。王韶读罢文书,气冲冲将其抛掷地上。过了半晌,慢慢捡起,若有所思揣入怀中。不一会又掏出,当着信使面,将公文撕碎。信使报告郭逵,郭逵立刻将此事奏报朝廷。朝廷很快怪罪下来。王韶回奏道:“郭逵怎能如此开玩笑?擅毁国家重要文件,那是多重的罪!借两胆臣也不敢。郭某常编谎言中伤诋毁臣,这点恳请陛下明察。”并随折附送郭逵那件公文,完好无缺,无一字损坏。神宗故而认定郭逵人品有问题。从此,凡是郭逵反映王韶问题的奏报一概不予理睬。
  王夫之说:“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汉光武帝刘秀白手起家,他和他的追随者们历经艰辛,百折不挠,创立了一个伟大王朝,他爱护下属,体恤百姓,他拥有生杀大权却从未杀过一个功臣,他拥有整个天下却衣衫简朴一生勤俭,他,——汉光武帝刘秀是一个杰出的管理者,更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评点历史古籍《东观汉记》时,毛泽东这样评价刘秀,他说:“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给仁厚英明皇帝刘秀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不仅得到优厚待遇,而且都能善终,可惜岳飞没有遇到刘秀!  《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王曾瑜 著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html  岳飞抗金形势图及解说    在南宋时期,人们对岳飞的评价如何?     金国的内忧外患与公元1140年岳飞北伐直捣黄龙的可能      岳飞郾城大捷和颖昌大捷战绩战况考证    岳飞朱仙镇之战肯定存在,但大捷的规模有待进一步考证    岳飞并非愚忠!岳飞“愚忠”论,可以休矣!    岳飞到底为什么会被冤杀?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坚持议和?    岳飞之死与徽钦二帝是否归宋无关,岳飞冤案的起因与经过    南宋军民如何看待岳飞冤案?岳飞冤案的平反昭雪    《宋史》和《金史》的史料来源,兼谈《金史》中关于岳飞的错误描述    秦桧篡改历史及其对后世研究岳飞的消极影响    岳飞孙子岳珂书中的文献资料之来源及其史料价值    民族英雄岳飞并非临阵脱逃,用史实戳穿“无知小丑”的欺世谎言    岳飞与南宋其他将帅的比较,南宋初年著名将领之简介    农民起义问题与岳飞平定杨么之乱    《满江红》是岳飞的作品,——铁证如山!  
  自南宋以来,岳飞就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杰出英雄人物,成为后世学习崇拜的楷模。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代的华夏子孙和中华儿女,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众多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转折点,岳飞爱国精神所产生的感召力更为震撼。  岳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承载了中国人太大的爱国精神和忠义信念,所以孙中山先生说“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历史上,崇拜、敬仰岳飞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而以岳飞为榜样,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英雄和勇士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英雄和勇士,无论是留名后世的,或者是没有留名后世的,何止成千上万,正是这些英雄和勇士们的奋斗牺牲,才使华夏民族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使历经磨难的中国能够顽强不屈地继续存在,并发展复兴。例如,南宋时期的陆游、毕再遇、孟珙、文天祥、陆秀夫,明朝时期的徐达、于谦、戚继光、郑成功、张煌言,清朝末年的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抗战时期的张自忠、戴安澜、薛岳、贺龙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崇拜岳飞且以岳飞为榜样的。  邓广铭教授评价岳飞:岳家军的战斗实践,证实了它的战斗力之特别强大。至于其所以特别强大的原因所在,固与岳飞平素的操练和教阅分不开,而更加重要的,则是因为具备了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都具体反映出来,岳飞是如何地要把他的部队与人民大众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还具体反映出来,岳飞确实是一个卓荦不群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王曾瑜教授评价岳飞: 为着光复故土,南北重新统一,维护文明和进步,岳飞不屈不挠地奋斗了后半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履践着自己“尽忠报国”的誓言,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张其凡教授评价岳飞的军事才能: 指挥大兵团,发动进攻战,战强敌而胜之,威震敌胆,环顾两宋三百年间,唯岳飞一人而已。他的战略战术,他的军事思想,是两宋军事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笔珍贵宝藏。       龚延明教授评价岳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岳飞,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八百多年来,一直在感染和鼓舞着后来人。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岳飞已成了一面爱国统一的旗帜,廉洁奉公的楷模,蔑视权贵、伸张正义的正人,以身殉志、宁死不屈的英雄。     绍兴二年(1132年),南宋爱国名臣李纲在给朝臣的书信中指出:『岳飞年齿方壮,治军严肃,能立奇功,近来之所难得,……,异时定为中兴名将。』   以下摘录南宋朝廷在绍兴初年给岳飞升官的部分诏书中对岳飞的评价:『(岳飞)料敌出奇,洞识韬钤之奥;摧锋决胜,身先矢石之危。』『(岳飞)千里行师,见秋毫之无犯;百城按堵,闻犬吠之不惊!』『(岳飞)精忠许国,沈毅冠军,身先百战之锋,气盖万夫之敌。机权果达,谋成而动则有功;威信著明,师行而耕者不变。久宣劳于边圉,实捍难于邦家。有公孙谦退不伐之风,有叔子怀柔初附之略。』   绍兴六年(1136年),闻知岳家军北伐战果辉煌,势如破竹般收复襄汉六郡,宋高宗赵构在诏书中欣喜地评价岳飞:『卿学深韬略,动中事机,加兵宛、叶之间,夺险松柏之塞。仍俘甲马,登闻三捷之功,实冠万人之勇!』   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绍兴十年(1140年),南宋朝廷在授予岳飞“少保”官位的制词公文中评价岳飞:『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千七百户岳飞:智合韬钤,灵钟河岳,气吞强虏,壮哉汉将之威棱;志清中原。奋若晋臣之忠概。师屡临于京洛,名远震于荒夷。』   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遇害后不久,金国使者刘祹评价岳飞:『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说郛》卷18叶寘《坦斋笔衡》,以及赵葵《行营杂录&》)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南宋太学生倪朴上书宋高宗,要求南宋朝廷尽快给岳飞平反昭雪,倪朴在其上书中写道:『臣闻故将岳飞,忠义无比,志清宇宙,一旦为权臣所害,天下痛其冤,至今大小犹云云也!夫孝妇之冤不伸,犹历年为之不雨。况忠臣义士,勋烈炳天地,精忠贯日月,无尺寸之封,而反受大戮,其怨怒之气,岂不充积于天地之间哉?…………臣愿复故将岳飞之封爵,禄其子孙,以伸其冤抑之气。』   岳飞遇害后二十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原文『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宋孝宗在位期间,岳飞冤案得到昭雪。岳飞冤案昭雪后,宋孝宗在非正式场合对岳飞三子岳霖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乾道六年(1170年),南宋湖北转运司在湖北武昌为岳飞立庙的公文中评价岳飞:『伏见故少保岳飞顷提十万之众,留屯鄂、汉,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捐躯殉国,有百战百胜之功。至今鄂州一军士卒整肃可用者,皆飞之力也。(岳飞)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淳熙五年(1178年),南宋朝廷在给岳飞评定谥号的官方公文《忠愍谥议》中评价岳飞:『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而在为岳飞定谥号的官方公文《武穆谥议》中,南宋官员对岳飞廉洁奉公、舍身报国的精神也多有称誉:『呜乎!为将而顾望畏避,保安富贵,养寇以自丰者多矣。公(岳飞)独不然,平居洁廉,不殖货产,虽赐金己俸,散予莫啬,则不知有其家。临阵亲冒矢石,为士卒先,摧精击锐,不胜不止,则不知有其身。忠义殉国,史册所载,何以尚兹!』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与门生论岳飞:『问(门生):“岳侯若做事,何如张、韩?” 曰(朱熹):“张、韩所不及,都是他识道理了。”  问(门生):“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  曰(朱熹):“次第无人。”』      南宋学者曹彦约称赞岳飞:『若夫智略足以料敌,鉴裁足以用人,纪律严而下不忍怨,粮运竭而众不忍叛,身死八十年,闻风者犹且悦之,其惟岳飞呼!古之所谓名将,不过于此。然而南北分合,应有定时,忠邪生死,应有定数,岂权臣一日所能自为之?哀哉!』   文天祥评价岳飞之一: 『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    文天祥评价岳飞之二(摘录自文天祥给岳飞曾孙岳觌的回信):「惟中兴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报勋劳,克昌厥后,虽百世可知也。」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对岳飞的评价:『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明
朱元璋评价岳飞: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明神宗朱翊钧评价岳飞:咨尔宋忠臣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愤泄靖康之耻,誓清朔漠之师。   满清乾隆皇帝评价岳飞: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     孙中山评价岳飞: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民族英雄更重要的意义是指其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乱世,以驱逐胡虏、救民水火、恢复旧山河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不计个人得失,尽忠报国、至死不渝,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建功立业,从而成为叱咤风云的杰出英雄人物,更重大的影响是他们反抗外侮的英雄事迹和道义精神,而不仅仅只是狭隘的军功大小!  历代名将很多,但是能够成为影响千秋万世的杰出英雄人物的却屈指可数,而岳飞就是这些英雄人物中最杰出,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个!!!  后世的很多英雄人物都很崇拜岳飞,他们首推岳飞为其精神偶像,却没有首推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这已经说明问题!例如,南宋时期的陆游、毕再遇、孟珙、文天祥、陆秀夫,明朝时期的徐达、于谦、戚继光、郑成功、张煌言,清朝末年的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抗战时期的张自忠、戴安澜、薛岳、贺龙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崇拜岳飞且以岳飞为榜样的。  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名将身处汉唐盛世,当时国力鼎盛,皇帝又是英主明君,全力支持他们的对外战争,而他们自身也多有背景,成长环境相对更优越,建功立业的客观条件也更加充分完备,又没有什么后方牵制阻挠等不利因素,他们能够立下巨大的战功显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岳飞身处他们那样国力鼎盛、皇帝英明的好时代,肯定能够比他们建立更大的功业!  事实上,即便不讨论精神、道义和后世影响力、知名度,只讨论军功,岳飞相比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也毫不逊色:  认识岳飞需要考虑几点:  认识岳飞需要考虑几点:  1、当时的女真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朝代都是一流的军队,而岳飞却在乱世中把汉族农民训练成了超一流的军队岳家军,本人认为岳家军在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朝代都是超一流的,都是不可战胜的,岳飞是不可超越的。  2. 宋朝向来重文轻武,南宋小朝廷主张偏安东南,处处牵制阻挠岳飞北伐。  3. 岳飞所处的时代是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风雨飘摇的乱世,南宋的国力与汉唐时期无法相比,岳飞却能克服众多不利因素的制约,敢于多次发起北伐,并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率领岳家军将士以寡击众,与女真骑兵硬碰硬地对决,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重创金军主力。  4、女真族是渔猎民族,多有擒杀虎豹熊狼的勇士,金军有杰出的统帅完颜兀术等  5. 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作为岳飞的敌人,女真骑兵实力雄厚,比汉唐时期的匈奴、突厥骑兵要强大得多,女真骑兵包括用于迂回包抄而后突击的轻骑兵“拐子马”,以及用于正面攻坚冲锋陷阵的重装骑兵“铁浮图”,轻骑兵“拐子马”的机动性极强,重装骑兵“铁浮图”的战斗力和防御力都极强,主要任务是正面攻坚,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  郾城之战,是岳家军几千精骑加几千步兵对阵女真一万五千精骑,而且岳家军赢了。   先不说黑水靺鞨历来善战的武力传统造成的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光说这场大战的特点和规模。   这种几千骑加几千步兵对付女真一万五千精骑,进行硬碰硬的对阵厮杀,经过一个下午的惨烈大战后分出胜负,唐朝没有这个例子。   即便是汉朝,那时候一个汉兵由于技术优势,可以顶三到五个匈奴兵,而当时匈奴骑兵还没有马蹬,其战斗力与后世骑兵相比要差得多,而宋金之间没这么大的差别,女真骑兵在吃饱喝足的情况下,不比任何骑兵差。岳家军纯粹是铁的纪律造就的战力,才能搞定同样数量的女真骑兵(这里面还有岳飞出其不意以奇招破掉金方重铠“铁浮图”的原因,金兀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后来蒙古灭西夏的灵州之战,是蒙古万骑对西夏数千骑,西夏因数量不足被歼灭。蒙古灭金主力的三峰山之战,是蒙古拖雷三万骑加窝阔台的大军,对金国两万骑另加13万步兵,但拖了几个星期,把金兵断粮饿了三天、饿扁了以后才通过伏击战歼灭的。要么规模不够,要么时间太长,这都不及郾城之战骑兵主力短时间对阵决胜激烈。   明朝也就明
那八次北征打到乌兰巴托、打下整个东北时还很风光,后来就不行了。第二次北征徐达的中路军打到乌兰巴托西,在万骑对万骑的较量中还被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和贺宗哲的联军大败,死万余人,还是比不上岳飞。   所以我认为郾城之战是被低估了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大规模骑兵对阵战役,从规模和短时间爆发的激烈程度两方面综合考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激烈的骑兵对阵,这是汉、唐、明各战役所不及的。  岳飞郾城大捷和颖昌大捷全面考证         当时金国女真兵作战的最大特点,在于“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每次必“更进迭却”,作“数十合之鏖战”。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的战斗必然是惨烈异常的,更何况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并且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进而迫使金军大败而逃,势必已经重创金军。岳家军能挡得住敌方精锐的攻击,并能击败金国女真主力部队,进而缴获包括战马、金、鼓、旗、枪、器甲在内的众多武器装备,这显然已经对女真骑兵造成了重大杀伤。  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就更为不易。颍昌大捷和郾城大捷,都是空前的胜利,其意义非凡。  在这两战中,岳家军统帅能够临危不乱,正确判断形势,及时采取因应措施。岳家军将士则身负国耻家仇,同仇敌忾,以忠义许国,故士气旺盛,即使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也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同时他们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加之平时的严格要求、训练有素,故岳家军将士战斗力强,个个英勇善战,堪称无不“以一当十”。  加之,岳飞重视骑兵建设,岳家军以过去历次战争(尤其是绍兴六年的两次北伐)中缴获的战马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高素质骑兵部队,也就有了和女真骑兵争雄较长的资本。同时宋朝发达的经济技术条件,使岳家军配备的弓矢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  所以,有了以上这些必要的条件,加上统帅的杰出军事才能,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岳家军将士还能够接连击败完颜宗弼(兀术)所率领的金国军队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郾城之战中,岳飞针对金军作战特点,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岳家军步兵和骑兵密切配合,扬长避短,破敌所长,击敌所短,故能克敌制胜。在战争一开始,岳飞就“遣发背嵬、游奕马军”出击,同金国引以为骄傲的女真骑兵进行周旋,运用巧妙的战术,来对付女真骑兵,“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用能使敌人之强,不得逞志于我”,同时通过骑兵冲杀,来分割打乱金军阵势,让步兵殿后,以强弓劲弩御敌。  当女真人的重装骑兵(“铁浮图”)上阵以后, 岳飞当即让岳家军步兵出动,命令“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来对付装载厚重铠甲且以皮索相连、“堵墙而进”的女真重装骑兵“铁浮图”,破其精锐。  在颍昌之战中,岳飞正确判明金军必攻颍昌的企图,适时调整部署,及时增援颍昌驻军,为岳家军与金军主力展开决战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在战斗中,面对金军的阵势,岳云率领八百名背嵬骑士居中,正面猛冲金军大阵,而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分左右翼继进,以翼蔽马军,与敌军厮杀。  同时岳家军将士英勇执著,奋不顾身地坚持与强敌浴血奋战,既不畏缩,更不退缩。而在战斗的最关键时期,城中守军及时增援,合兵奋击,终以强劲勇锐之师,大破金军。
  13、苏轼  王安石第一次执政共计五年,曹太后是神宗的祖母,一日,曹太后对神宗说:“祖宗法度,不宜轻改,我听说青苗、助役两法很扰民,应该撤销。”神宗说:“这都是利民的好办法,并不是扰民。”不以为然。曹太后又说:“王安石固然很有才学,但怨恨他的人也很多,如果你真的想保全他,不如暂时将他放到地方上去。”神宗说:“群臣之中,只有王安石是真正为国家敢于担当的。”意思说所以才被人怨恨。当时神宗的弟弟岐王也在,对神宗劝道:“太皇太后之言,是真正的好话,你不可不思。”神宗当时极为恼火,说:“你的意思是我败坏天下吗?要不这个皇帝你来做!”岐王下滑了,当时哭道:“何至于此!”大家都不欢而散。  过了很久,曹太后又对神宗流着眼泪说:“王安石乱天下,怎么办啊?”  神宗也觉得王安石可能真的该出去避避风头了,王安石自己也提出要求,于是外放知江宁府,他的好友韩绛代他为相,他的门徒吕惠卿助之,为参政,二人共同维持王安石的变法事业,当时人称韩绛为“传法沙门”,吕惠卿为“护法善神。”   吕惠卿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将他的私敌、曾巩的弟弟曾布给罢了官。曾布以前对神宗说他不可共事,两人长期有很深的矛盾。  吕惠卿当执政后,居然不想王安石再次进政府,趁着当时有大赦的政策,上奏将王安石的名字列入受到赦免的名单。神宗一下看破他的用意,说,“王安石并不是因为犯了罪才离开政府的,这点你不知道吗?怎么把他的名字加进去?”吕惠卿无法回答。他就是要昭告天下王安石被罢官是因为犯了罪,借此败坏他的名声,让他永远别想回来为相,元代三者神宗不注意给批了他的奏章,没想到被发现了,尴尬。  吕惠卿随后又准备对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下手。当初,吕惠卿和王安石关系如同父子,王安国很讨厌他这么不顾廉耻的做派,经常当着王安石的面指责他。一天,王安石在家里与吕惠卿谈论新法,王安国也在场,不知怎么说到王安国好吹笛的事上,王安石教训他说:“宜放郑声。”意思是为大臣者怎么能做这种为人笑的事,那是乐工才干的,这不是招别人轻贱吗?王安国马上说:“好,那么也请兄远佞人。”吕惠卿知道他是直接在骂自己为佞人,气昏了,一直想找机会报复他。他上台后,就制造了郑侠案,并以此攀引到王安国。   凡可以害王安石的事,他无所不为。朝臣们以为他得势了,为了讨好他,也跟着极力陷害王安石。但他得意没几个月,王安石又回来了。韩绛对他的霸道没办法,为了制服他,密请神宗复用王安石,神宗一口答应了。  王安石再次为相一两个月后,韩琦去世,享年六十八岁。他死之后三十八年,岳飞出生。在他死后,有个大人物自称是他的遗腹子,因为是遗腹子,没有得到他们家的关照,居然沦落到去割了命根子当宦官,但即使这样,一样自立自强,做出了比他还出色的业绩,这个人就是童贯。  童贯长期公开这么说,当然他自报的履历表上,出生要与韩琦的死挂上钩,韩琦死后不久他才出生,否则如何是遗腹子?  与童贯一文一武共同操纵政局的还有一个大宦官梁师成 ,号称内相,宰相都要认他当干爹。他则自称是苏东坡的私生子。当然他也和苏东坡一样极有文采,就如童贯和韩琦一样事业以军事为主,这样才让使人相信他们确实是正宗,基因遗传得好。作为卑下的宦官,梁师成居然能够偷偷地报名参加科举考试,还一举得中当了进士,以进士出身和其他人一样正常做官,它是中国几千来几千万个宦官中唯一一个当了宦官后考上进士的。  还有两个大人物则自称当过苏东坡的书童,一个是高俅,一个是超级大道士、地位等同王侯的林灵素。就是这些人在将苏东坡打成奸党的时代混得风生水起,使宋朝几乎亡国。  王安石一上台,惠卿就被免了职。先是吕惠卿再三自请外任,神宗问他:“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因为和王安石关系不好处理?”吕惠卿说:“倒不是因为这点。这次王安石回来复职后,一反常态,对变法的事根本不上心,我不知道他准备将变法事业留给谁来做。”神宗问:“王安石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吕惠卿说:“王安石不安其位,肯定是因为臣还在政府内。不如我离开,王安石安心致志从事变法事业,天下之治可成。”神宗说:“我的想法还是你们两个都留在政府里。”吕惠卿顿首曰:“臣不敢奉诏。”他在神宗面前表示与王安石已经势不两立,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但神宗明显更偏重王安石。王安石的儿子王雱看他说走还不走,就干脆安排言官攻击吕惠卿兄弟强借华亭(上海)富民钱五百万与知县张若济买田共为奸利事,准备办成大案将他扳倒。于是吕惠卿只好离开政府去知陈州了。  苏轼在湖州任职,因为写诗指斥变法,被抓了起来。当时曹太后已经病得要死了,听说了这件事,对神宗说:“我还记得你爷爷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被抓,他是不是被仇人中伤啊?在文字里找毛病,这也太琐屑了。我快不行了,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你一定要查清楚。”神宗涕泣,苏轼由此得免。她救了苏轼后,很快就去世了。  不仅是曹太后,王安国的弟弟王安礼也为苏轼脱罪起了作用。王安礼对神宗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罪人。苏轼本以才自奋,今一旦致他于法,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愿陛下赦免之。”神宗说:“朕本就不打算深追究,但是言官们这么攻击他,我本着先王教训不能堵塞言路。卿既然这么说,我马上会安排放了他。”既而告诫王安礼说:“今天我和你说的话,你不要传出去。苏轼就是因为说话太多得罪了人,这些言官对他积怨很深,如果他们得知了你为他说话,恐怕会转过来攻击你。”  苏轼贬到黄州 ,神宗总想用他。先是打算叫他负责修国史,宰执们不想苏轼回来,面有难色。神宗说,“如果不用苏轼,那就只有曾巩。”但曾巩的水平神宗不满意。神宗还是念念不忘苏轼,下旨苏轼知江州。其他宰执都同意,王珪独以为不可。宋朝宰相权力极大,真正是君相共治天下。王珪在苏轼乌台诗案中本就是得罪了苏轼的,根本就不打算苏轼起来。于是神宗的意图无法实现,苏轼知江州不行,神宗退让一步,改苏轼任江州太平观,又被王珪否决。神宗干脆不通过政府,亲自出手札,命令苏轼转任到汝州,有“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之句。苏轼上表谢,且言有田在常州,愿得居之。神宗同意他的要求,改常州团练副使。  王珪的孙女后来嫁给一个人,就是秦桧。王珪还有一个外孙女,叫李清照。  苏轼到常州,此时王安石病得很重。神宗挂念他的病情,派一个大臣到江宁(南京)代表神宗去看他。这个人是王安石的女婿,叫蔡卞,他的哥哥叫蔡京。
  14、深宫再起波澜  神宗要死了,他有十四个儿子,没有确立太子。第六子延安郡王是皇后所生的最大的儿子,当时才八岁。  起先,在神宗重病时,大臣邢恕和次相蔡确想建拥立之功,蔡确请皇太后的侄子高公绘、高公纪一起到邢恕家中去,邢恕说:“家有桃开白花,可治愈天子的疾病,这个说法出自《道藏》,我们家正好有这么一本奇异的桃树,请到我家来吧。”他们作为神宗的至亲,当然关心神宗的病情,希望真的有这么一种神奇的药,就去了。入中庭,看到的仅仅是常见的红桃花,高公绘惊问:“你说的白花呢?”邢恕抓住二人手说:“今天我们来谈的是一件极其秘密的事,延安郡王年纪太小,雍王、曹皆贤王,可以在他们两人之间考虑。”雍王赵颢、曹王赵頵都是神宗的弟弟,高公绘兄弟复惊曰:“这是什么话,君欲使我家遭祸吗?”赶紧跑出来。  邢恕计不成,反说雍王赵颢有凯觎帝位之心,皇太后打算换掉延安郡王而立雍王继承皇位,王珪在这个大阴谋中为主要人物。  邢恕知道次相蔡确与首相王珪长期不和,准备借助蔡确的力量扳倒王珪。他选择了一天,装着很着急的样子问蔡确:“皇上最近到底怎么样了?”蔡确也不和他说实话,敷衍道:“没事了,过几天就能上殿理政了。”邢恕微哂道:“公别蒙我了。皇上已经病得不行了,听说宫内已经开始召唤继承人了,具体负责的是首相。公为次相,不知道吗?一日片纸下,以某个公想不到的人为皇位继承人,那时公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公自度有功德在朝廷乎?天下士大夫素归心乎?”蔡确竦然曰:“然则计将安出?”邢恕说:“延安郡王是必然的继承人,群臣无人不知。公何不以问疾为名率着大家一起去见皇上,在皇上面前当面敲定继承人的人选。若东宫因公言而早建,千秋万岁后,公安如泰山矣。”蔡确深以为然。邢恕又说:“此事当略设备,今与平时不同,具体情况只告诉章惇,别的人不要让他们知道。”蔡确感谢,并对他说:“你去具体对他说。”邢恕告诉章惇,章惇答应了,他还亲自找与蔡确定议,为以防万一,还安排知开封府蔡京咱天带着大队士兵在外面守卫,蔡确对蔡京说:“大臣共议建储,若有异议者,当以壮士入斩之。”于是在蔡确建议下,首相王珪、次相蔡确等三省、枢密俱入问疾,初亦未敢和神宗谈及建储事。等到大家退出来,乃于枢密院南厅共议之。蔡确、章惇屡以话挤压王珪,盼着王珪稍微表露出一点不同意思,即安排蔡京带兵进来斩之。王珪也很紧张,说话口吃起来,连称是字数声,慢慢地说:“皇上自己有子,还有什么问题吗?”蔡确、章惇找不到纰漏,拿他没办法。  于是王珪等人再次进去,王珪要神宗立延安郡王为太子,说了三次,神宗只是微微点头。王珪又请示要英宗遗孀、神宗的母后辅助幼主垂帘听政,神宗也首肯。  大家一起出来,逢雍、曹二王于殿前,章惇厉声道:“已得旨,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矣。你们如何?”雍王曰:“天下幸甚。”  经此一吓,王珪吓病了。哲宗即位没几天,王珪就死了。蔡确当了首相,章惇负责枢密院。  神宗的母后,宣仁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首先召回司马光。司马光建议尽废神宗王安石所行新法,一时风气为之一变,蔡确与章惇、邢恕等共谋诬罔太皇太后的事被揭发。  司马光一回来,不管王安石所行新法具体哪些好哪些不好,一律废掉。苏轼对司马光废免役改为差役大不以为然,认为司马光只知免役之害而不知其利,两人争吵得很厉害。苏轼说:“我听公说过,昔日公对韩琦的争执也很厉害,韩琦不高兴,公亦不顾。岂今日公作相,不许我尽言了?”光笑而谢之,但还是坚持自己的作法。  有人对司马光说,“公现在尽变神宗时所行新法,那时的大臣们很多是小人,万一今后他们有一天对皇上说公是害得以子反父,那时就一场大祸来了。”  司马光说,“老天要是保佑我大宋,就必然不会出现这样的事。”  蔡确罢相,司马光为首相。王安石一直在养病,听说后,叹道:“司马十二丈作相矣!”怅然久之。  司马光大力更张,章惇还在职,经常以玩弄的口吻使司马光难堪,言官不停地攻击他。发展到章惇与司马光当着宣仁太后面大声吵起来,章惇越说越激动,说,“我怎么可能它日奉陪你吃剑?”意思是说现在哲宗小,等他大了一定要今日司马光所行之事报复,司马光现在干的是将来要抄家灭门的事。太皇太后不以为是哲宗以子反父,而以为她是作为母亲为子改过,对章惇的话非常愤怒,就将章惇赶出政府,去知汝州。  程颐被安排去当八岁小皇帝的老师。他老师架子摆得十足,粗暴生硬。听说小皇帝在宫中洗澡的时候避开蚂蚁,问:“有这事吗?”小皇帝说:“有。”程颐就发挥一大套不知所云的大道理:“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小皇帝曾凭栏偶折柳枝,程颐很严肃地对他说:“方春时和,万物发生,不可无故摧折。”小皇帝听了很不高兴。  王安石死在司马光之前。王安石后期因为病一直住在江宁,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的有一个人,就是吕惠卿。于钟山书室多写“福建子”三字,恨得咬牙切齿。  他的死讯传来,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颇多过人,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如今我们正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覆之徒,必诋毁百端。光以为朝廷特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主张朝廷对王安石予以最高的礼遇,避免别有用心的人说话。  也是为了给王安石的家人和支持者一个安慰,给新法的党人们一个警告,对吕惠卿给了很重的处分。苏轼负责写公文,其中有:“先帝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以孔子之圣,不信宰予。”他能力不行,是通过试出来的。他的德行不好,最后大家都知道了。又有:“尚宽两观之诛,薄示三苗之窜。”本来该处决的,仅仅是给个闲官赶出去。此文一出,天下传诵称快。  王安石死后不久,司马光也去世了。他当宰相仅仅只有九个月。时间并不长,但引起的积怨却很深。苏轼给他起外号是司马牛,司马牛是孔子的学生,苏轼不过是借这个名字说司马光性格像牛一样不会转弯,不会通融,那种除恶务尽的作风,引来很大的后患。  司马光死前,旧党是团结的。他们致力于共同对付新党。他死后,立刻旧党内部发生矛盾,又有蜀党洛党争斗。在司马光葬礼上,因为明堂降赦,臣僚称贺刚结束,中书、枢密院这政军两省的宰执们又要赶往去祭奠司马光,程颐反对,引经据典说:“孔子于当日哭,则不歌。”有人质疑道:“孔子说的是哭则不歌,又没有说歌则不哭。”刚出了丧事,就接着办喜事,当然与人情不合。孔子的观点也是发自人之常情。但是,出了喜事,突然又接着有丧事发生,难道还必须要接着高兴吗?孔子的话反着说肯定是让人想不通的。程颐这种执行古礼又对古礼理解不全面,还要坚持己见,确实有点迂腐。苏轼忍不住说:“此乃枉死市叔孙通所制礼也。”叔孙通是替汉朝制礼的大儒,但其实学问很差,所制礼被后人讥评很多。叔孙通后来结局又很可悲。  听了苏轼这么刻薄的话,众皆大笑。  本来程颐当小皇帝的老师,就多用古礼。苏轼说他不近人情,根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乱世王者3区九鼎直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