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之泳勇和佩老师哪个好 战神和必火哪个好

后使用我的收藏没有帐号?
提示:使用畅玩APP最新礼包实时提醒!快人一步!
扫一扫领礼包
使用方法:
1.扫描二维码下载畅玩APP2.选择关注游戏,最新礼包实时提醒领取
安卓用户专享,iOS用户敬请期待
加微信号:ka18183,玩游戏还有大量免费礼包领取
1 / 1000 页
参与SLG手游问卷调查 赢千元京东卡!
一起交流调研吐露对SLG游戏的心声!好成绩和坏成绩之间,就隔着一层窗户纸。
我的图书馆
好成绩和坏成绩之间,就隔着一层窗户纸。
其实好学生和所谓差生之间,好成绩和坏成绩之间,就隔着一层窗户纸。
王金战老师用实践证明了“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而他的方法却如此简单。他的每个精彩故事都融入了深刻的教育智慧和独特的王氏幽默,告诉我们:差生和优等生之间只隔着一层窗户纸,而它随时可以轻轻捅破。
王金战是个传奇人物,作为老师,他让无数学生重获信心,找到学习的突破点,创造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作为家长,他为女儿精心设计,全面发展,最终把女儿送入北大!
他被誉为“高考战神”,考前面对面辅导两小时,一般就能让学生提高20分;
他带的一个复读班,83个学生100%考上大学;
他的寥寥数语就能打开“问题”学生的心结,被很多家长当成“救命稻草”……
在书中,王金战老师首度倾囊传授金战学习法,这不仅是他多年教学经验的精华,也是能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智慧。
学习哪有那么难 第一部分
1992年,山东省搞了一个自下而上的演讲比赛。我当时在沂水一中,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出一个节目,结果数学组就把我给选出来了。我一想这个演讲比赛,自己一点优势都没有:第一,我是搞数学的,压根儿就不懂文学;第二,普通话讲得也这么普通。要是跟语文组、历史组、政治组的老师比起来,我只是做个陪衬。但是数学组把任务给了我,我就当个任务来完成,潦潦草草地写了几张纸。
人人都能学习好如果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背负着太多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反而会让这个学生垮掉。因为学习本身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说学习本身可以给人带来一种非常快乐的享受。
学习的效率直接决定了学习的结果,所以我们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把我们学习的效率提高。
有自信必然有好结果
有很多实验证明,用同样的时间干同样的事情,有没有信心,差距是很大的。
1992年,山东省搞了一个自下而上的演讲比赛。我当时在沂水一中,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出一个节目,结果数学组就把我给选出来了。我一想这个演讲比赛,自己一点优势都没有:第一,我是搞数学的,压根儿就不懂文学;第二,普通话讲得也这么普通。要是跟语文组、历史组、政治组的老师比起来,我只是做个陪衬。但是数学组把任务给了我,我就当个任务来完成,潦潦草草地写了几张纸。工会要求提前把演讲稿交给工会,我因为比较磨蹭,交得最晚。工会主席当时跟我说:“这次比赛,估计第一名非语文组莫属,他们的稿子写得特别好,另外参加演讲的张老师普通话讲得非常纯正。”
工会主席很随意的一句话,不知怎么触动了我哪根神经,我当时就想:欺负人也没有这样欺负的,演讲比赛还没开始,你就把第一名定了。我原先确实想着糊弄糊弄就得了,但是工会主席说了这句话以后,我必须要把这个第一拿过来。于是我说:“我这个稿子写得太差劲了,影响不好,我带回去再修改修改。”
这个时候再写稿子,就是以拿第一为目标。当时正好是期中考试,我要监考,反正监考也不是个好差事,不能说话,也不能走动,只能傻傻地看着。我正好利用监考的时间,思考怎么写演讲稿,怎么拿第一。本人形象不行,普通话不行,要想拿第一,就得从内容上下工夫。所以在写稿子的时候,就站在这样的高度和立意上来写,没想到越想思路越多。有一句话叫你想打动别人,必须先打动自己。到最后,我自己写的稿子,自己看着,都感动得流眼泪。我想,挺好,估计能拿第一。
但我迟迟不交这个稿子,我怕提前交了,把秘密武器给暴露了。直到比赛的前半天,才把稿子给了工会主席,说:“主席,你现在必须当着我的面把这个稿子看一遍。”
工会主席就拿起我的稿子看,可以说看了第一句他就眼睛发亮,看完以后,眼泪汪汪地看着我,说:“这个第一就是你的了。”
本人非常自豪地笑了一下,信心也有了。到了晚上,一共12个组参加演讲比赛,我是第三个上场,语文组的张老师是第九个上场。当时全校上下都有一种共识,这次来就是看语文组以什么样的作品拿第一的,结果没想到我第三个闪亮登场以后,把大家都弄懵了:怎么突然之间有这么一个人大放异彩呢?我的评分出来,去掉的最低分比前边两个人去掉的最高分还要高。大家顿时感觉到有看头了,语文组的竞争对手找到了。听完我的演讲以后,语文组的组长就召集骨干教师出去开会:“咱们语文组要在演讲比赛上败给王金战,就丢人了,咱能不能调整调整思路?”
马上要上场了,再去调整思路,这不是自乱阵脚吗?
不过语文组的稿子写得确实好,普通话又讲得好,我也捏了一把汗。但最后总分一出来,我的分数比语文组高,于是我就夺得演讲比赛的第一名。这一次使我感觉到,一个人只要有信心,想干成一件事,确实能把自身的潜能挖掘出来。不久之后,我又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演讲比赛,层层选拔,直到最后拿了全省演讲比赛的一等奖。
像我这样一个普通话讲得实在很普通的人,一个一点儿文艺细胞都没有的人,竟然就凭着一种信念,一路过关斩将,拔得头筹。这件事也使我认识到,一个人非常有信心地去干一件事和非常不在乎,甚至没有信心地去干一件事,效果差距很大。所以我说提高学习效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要自信,你就能够学好。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有一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我发现,中小学生对很多学科的兴趣来源于老师。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好了,学习兴趣就来了,拼了命都行。但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印象不好,这个学科就不想学了。
正因为现在中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给自己学,而是给老师学,这个问题就把较大的压力推给了老师。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职业修养,让自己成为真理的化身,才华横溢,风趣幽默,性格阳光,这样的老师往往给学生带来信心,带来力量,带来兴趣。反之,如果一个老师表现得心态灰暗或者缺乏幽默感,死板、教条,甚至用一些过时的僵化的理念教育面向未来的学生,一般得不到学生的接受,最终影响的是一个班的学生对这一个学科的兴趣。
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我上课只要发现有睡觉的学生,我给学生道歉。前不久,我看报纸上经常出现一些报道,好像某个政府机关开会,发现一个局长在那儿睡觉,就把他给撤职了。
我不知道这个规定是不是合理,本人不做评判,但是我对自己有个要求,只要是我上课,我的学生在睡觉,我不以为这是学生的过错,我以为这是老师的过错。因为老师讲得不精彩,不吸引人,竟然成了学生的催眠曲,所以需要道歉的是老师。
我遇到学生睡觉,真的去给他道歉。我这一道歉,搞得他挺不好意思,本来想睡觉也睡不好了,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出现睡觉的现象还是比较罕见的。但是我有时候看到一些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课,下边有一大片学生呼呼地睡觉,觉得挺不可思议的,我就没有这种顽强的心态。我上课时,要是有一个学生在那儿睡觉,我就开始谴责自己了。但是我发现有些老师,一个班六十多个学生,睡倒三十多个,人家照样心平气和地讲,这个功力是需要我认真学习的。
另一个方面,作为学生也不要去过多地挑剔老师,因为教师这个群体确实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常人的群体,你不能要求这个群体里边的每一个人都得是精英,每一个人都得具有大家的风范,具有艺术家的气质。教师是不可能都做到这一点的,甚至由于教师的数量太多,不客气地说,教师这个队伍中,确实有一批业务水平、职业道德都不配当老师的人,这是一个社会现实。学生一方面要理解这种现实,你不能说遇到一个老师不合你的心意,你就拿自己的前程当儿戏。另一方面,大部分老师还是满腔热情尽职尽责的,可能有时候,他的教学方法和你的期望值不太吻合,但是你如果理解一下这个老师的话,你就感觉到这个老师的那份爱心、那份责任心。单凭这一点,就应该值得你尊重。这样一想,你对这个老师少了一份抱怨、少了一份谴责,多了一份理解,它带来的是你对这个学科的兴趣。所以有一句话,叫“尊其师则信其道”。当你非常感激这位老师,喜欢这位老师的时候,你对这个老师的学科也就比较感兴趣了。我去年就接下了这么一个学生,这个小男孩换了三个学校:在第一个学校待不下去了,坚决要离开,家长给他找了一个新学校,还是待不下去又离开了。一个高一的学生,不能天天躲在家里,家长又给他找了一个学校,结果还是不行。
连续三个学校都待不下去,可把这个家长给逼疯了,家长跑到北京,来找我。找不着,就在男厕所里边等着我,结果把我给逮着了,唉,人有“三急”呀。
家长向我介绍了这个学生的情况后,我问:“你孩子来了吗?”
他说:“我孩子也在楼下,陪着我等了三天了。”
我又问:“你孩子想不想来见我?”
他说:“他看了你的书,也看了你上的一些电视节目,对你太崇拜了,一定要见到你。”
我说:“行,让他上来吧。”
我一看那个小男孩,有一头飘逸的长发,而且还五颜六色的,一看就是一个个别生。但是我一看那个小男孩眼睛特别亮,而且很阳光,我就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着他:“小伙子长得这么帅,这么阳光!这么好的学生还能有什么苦恼?跟我说说,我给你搞定。”
这孩子问我:“王老师,这个教师队伍中怎么有那么多不称职的老师呢?”
我问怎么了,他就列举了他去的这些学校,老师多么差。他的第一个学校,班主任竟然对他说:“我告诉你,今后我们这个班只要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那肯定就是你。”
他愤愤不平地说:“王老师,当老师的能这样说学生吗?说这话的老师,他配当老师吗?”
我说:“老师说这句话,肯定是话赶话赶的,可能因为你的行为力度太大,你的表现太出位了,逼得你老师才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一个老师,凭空去说这样的话,他不配当老师!但要是被你逼得说出这句话,情有可原,或者这里边可能有隐情。”
可他不置可否,又列举了第二个、第三个学校老师有多差,还说班里有一些同学老是跟他过不去……
我跟他讲了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我说:“就是因为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心态、不同信仰的人聚在一起,才有这个美好的世界。你将来除非是遁入空门,或者上深山老林里边过野人的生活,否则的话,你只要生活在人世中,肯定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既有高尚的人,也有在你看来是小人的人,你永远没法儿避免这个现象。但是你不能拿着别人的缺点来折磨自己,我告诉你,孩子,生别人的气,就等于拿着别人的缺点来折磨自己。你也不能要求别人都是完美的。你要有适应这个环境的心态和能力,否则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到快乐和成功。你不妨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自己对这个社会的适应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个能力,就凭你英俊的相貌、一身的才气,学习这件事对你绝对不难的,你缺的就是心态的调整,你能做到吗?”
他一听,说:“老师,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我愿意接受你的建议,我回学校上课。”
后来,我就经常跟这个学生短信来往,过了年他家长告诉我,这个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心态调整得非常好,跟老师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他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
作为一个学生,你不能要求你周边太完美,特别你不能要求你的每一个老师都是人间豪杰,这要求太苛刻。你先想想你本身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吗?你自己既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为什么要求别人都得完美?你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理解了这个道理,对于出现在老师中的一些现象,学生也就能够客观地对待了,也就容易对老师教的课程产生兴趣了。
所以,一个学生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一定要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搞好学习的第一动力。
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
一个人要想学习好,首先要保持心态的宁静,用愉快的心情去从事你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学习之外的事,总想着要是考不上大学的话会多么悲惨,那你是无法安心学习的。甚至你看到你上学,家庭和学校都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不时地告诉自己,不好好学能行吗?
如果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背负着太多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反而会让这个学生垮掉。因为学习本身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说学习本身可以给人带来一种非常快乐的享受。当你碰到一个数学题,把你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突然茅塞顿开,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确实令人心情激荡,这是非常幸福的一种感觉。如果你的学习现在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经过努力以后,成绩不断地提了上来,周边的同学投给你的那种羡慕的目光,老师给你的那种赞许的眼神,家长对你表扬的语气,无不是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
我当这么多年的老师,我也当了许多年的学生,我发现学习的过程其实本身充满着快乐,如果我们忽视学习的快乐,去一味地探讨学习之外的压力,反而让学习变得无味。
前不久,我到四川灾区,去给灾区的学生、家长讲了五天的课。我在讲课期间遇到了一个学生,向我提了很多问题,并执意要留我的电话,我就把我的电话留给她。后来这个学生就经常跟我信息来往,应该说在我的引导下,这个学生的情绪越来越好。
前不久这个学生给我发了一条很长的短信,说新加坡有一个学校到她这个学校招收高二的学生,问我应该不应该去。
我给她回的短信说可以考虑。结果她就报名了,没想到她的班最后推选了八个学生去参加面试,她可能因为成绩的原因没排上。就因为这件事,这个学生就给我发了长长的短信,说她觉得没法儿活了。短信大意是:你看我们班都推选了八个,我也报名了,竟然没推选我。我们学校有一个竞赛班,我也报名了,但是因为我的成绩不突出,老师也不把我当成重点对象。人家都能考上北大、清华,我现在能不能考上一本都要苦苦挣扎,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特别是面对家长那种困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我真的感觉到我活得太窝囊,我都不想活了。所以我现在有一种非常悲观、非常厌世的感觉……
我一看,不过就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挫折,新加坡的大学算什么好大学?但是我一想这个学生既然是这样的心态,确实需要给她引导,更何况我面对来自四川的求助没法儿拒绝,所以我给她回了一条短信,大体是这样说的:
新加坡本来就是可去可不去的,所以我的回信是可以考虑。如果这件事很重要,我就会用别的语气跟你说。至少你还很漂亮,很聪明,化学很突出,成绩至少能够一本。更重要的是,你还认识了我,将来考到北京还可以到我的单位实习和工作,想想有几个人能有你这么幸运?上帝把太多的偏爱都给了你,你却还那么苦恼。多愁善感的小姑娘,要坚强地面对生活。这个学生接到我的短信以后,非常感动地给我回了一条:“王老师,我接到你的短信以后,我在感动中,有一种幸福,有一种冲动,我已经从心理的困境中走了出来。王老师,我会把你的短信永远地保留着,当我没有信心的时候,当我情绪低落的时候,我看看你的短信,就会有劲头了。”
就这么一条短信,就可以让她从心理的困境、郁闷的心态中走出来,我想这个学生的学习效率应该能提高。
别让手机干扰学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的中小学生周围充满了诱惑,比如说电脑、网络、电视、手机、MP3、MP4等,这些工具本来都是为人服务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人反而成了这些工具的奴隶。这些高科技的东西,表面上确实比学习好玩,但从深层次上来看,未必比学习有意思。当一个人全情投入到学习中的时候,虽然要经历一个比较累、比较单调、压力比较大的阶段,但是每一个成功的人士,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之后,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只要坚持下来,最后都会感到心底的坦然、生活的充实、收获的喜悦与成功的快乐。但是如果把精力用在玩游戏、打牌等娱乐活动上,我们都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当时在玩的过程中,可能很爽、很轻松、很愉快,但是当我们这样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地过了一晚上,我们的心里就会感到空虚、失落、自责。所以对一个处在关键时刻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一定要耐得住学习带给你的暂时的寂寞,因为这种暂时的寂寞,将会让你得到未来的成功和辉煌。
我的孩子高中三年一直没有手机,其实我家并不缺手机。我有一次问她,你的同龄人有手机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你为什么不要手机呢?她说:“人家同学有手机是为了跟家长联系起来方便,你们两个都在学校,离我这么近,我有什么事可以直接上办公室找你们,没必要要手机。另外,我只要有了手机,同学知道了,肯定会经常给我发短信。我要是不回吧,对人家不礼貌;我要是回呢,又影响学习,所以我干脆不要手机。人家都知道了,也就不给我发短信了,我也少了那一份烦恼,少了那一份负担,可以集中全部的心思用在学习上。”这是她很主动的行为,所以我看到她高中三年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
我观察我那个班很多学习优秀的学生,他们大部分都有手机,但是平常就把它锁在自己的柜子里,一般每天晚上打开看一看,有没有重要的信息;还有些住校的同学,干脆就把手机锁在宿舍里边,每个周末才把手机打开看一看,跟外界联系一下。这样用手机就不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可是现在有些学生,一刻都离不开手机,上课都不把手机关掉,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肯定会很低。特别是上课开着手机这件事,是对自己的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班级、对老师一种极端不尊重的行为,所以这种现象一定要杜绝。
我有个学生,有一个阶段学习成绩下滑得很快,我也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异常的现象,我就琢磨,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他的家庭环境出了问题?所以有一天晚上,我就给他家打电话,是这个学生接的。我说我找你爸爸有点事,你能不能让你爸爸接电话,这边电话还没放下,他爸爸就说话了。我一听就知道,他家里可能是一个电话两个分机,有一个就在孩子的房间里边。我就问这个家长,你孩子房间里边有电话吗?他说有。我又问,你孩子房间里边还有什么?他说,还有电视、电脑。我说,你孩子是不是也有手机、MP3?真可以说是全副武装,尽享现代科技成果。但是你有没有考虑一下,一个中学生要想把学习搞好,是一定要做到全情投入、排除诱惑的,只有达到心如止水的状态,学习才能有效果。他周围围绕着这么多的东西,能不受影响吗?家长听了,立刻说好,我马上就给他全撤了。我说,你这样做又过分了,你要是不跟孩子商量,强行把这些东西给他撤出来的话,那你在孩子眼里就成了一个恶人,你和孩子的情绪一对立,又会双倍地影响他的学习。家长问,那王老师我该怎么办呢?我说你是一个高智商的人,应该想办法,既要把这些东西撤出来,还得保证让孩子满意。后来他爸爸也不知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反正孩子房间里边这些东西都撤光了。由于孩子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的成绩就慢慢地提了上来。
勤动手才能少出错
很多家长跟我反映说,王老师,我的孩子就是懒得动手,光拿着书看。我不知道别的学科怎么样,从我的了解来看,理科特别是数学,不动手想学好是不可能的。光抱着书看,好像看明白了,其实由于平时不动手,动手能力就会越来越差,解题质量、解题速度这些基本技能就会严重地下降。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生讲,我上课能听懂,但就是不会做题的原因。还有些学生讲,我看着这道题会做,可是怎么抬笔就出错呢?这就是基本技能不过关的原因。基本技能是需要训练的,不是看书看出来的。我们有一句话,叫“看人挑担不觉累,自己挑来累弯腰”。一道题,看着老师讲得挺明白,但是你自己动手试试,可能就不是那回事了。所以很多问题不要只是觉得听明白了就不动手了,其实这不是真的会做。应该是听别人跟你讲,听明白之后,自己再独立地动手做一遍,好多的技巧,好多精彩的地方,好多未被你发现的遗留问题,往往都是在动手的过程中才发现的。
错题千万别放过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问题,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学习中不要怕出错。可怕的是学习中出现了错误,出现了问题,却采取一种漠然视之的态度,这样的学习就很难有高效率。
一些成功的学生谈经验的时候,一般都有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要有一个错题本。很多老师要求学生整理错题,其道理在哪儿呢?就是我们做了一套作业,发现有个题错了,经过老师的批改,给你挑出来,你当时做作业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把这个题做错,但是当你按自己的思路做时却做错了,这就是提高你自己的一次很好的机会。这个时候应该停下你匆匆的脚步,把这个题认真分析一下,到底错在哪儿,究竟是因为基本概念不到位呢,还是基本公式没记住,或者是基本技能不过关,基本方法掌握不到位。就这样认认真真地反思,甚至是顺着这个问题,往它的根源上去想,虽然好像耽误了时间,但绝对是值得的,这样的付出一定是高效的。有些学生做完作业,交给老师,老师利用他的时间,牺牲他的青春,付出心血批改完了,第二天把作业发下去,学生竟不以为然,我觉得这种做法太可惜了。我是教数学的,有时候三个班的作业,经常要批改到夜里12点,而且我是很用心地批改,我付出了这么多的精力和心血,批作业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觉得学生平常的学习时间太紧,没有时间自己来批改,甚至也不知道对错,我付出心血给你把问题找出来,节省了你多少时间。你应该根据老师对你的建议,把这个问题认真地分析一下,你的学习就会抓住重点。
有两类题目,必须引起学生的重视:一类就是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另一类就是考试或者课外练习中遇到的一些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如果钻研一个题目,一直找不着思路,我建议:你既然用心思考还想不出来,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就别再钻牛角尖了,停下来看看答案和相关的提示,一旦看明白了,自己再把它独立地做一遍;或者有不会做的题目,就请教同学,人家一点拨,你只要找着思路,就别让那个同学讲了,你应该回去接着那个思路,进行认真的独立思考。这样的一种学习,才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个题目的铺垫,你的学习就会悄悄地上一个台阶。但是有些题目,你看着非常陌生,甚至看答案都看不懂,这样的题目说明你离它的差距太大,应该敢于放弃。保持好学习的节奏
我这个拳头,直接放在桌子上,再怎么往下压也产生不了多大的力量,但要是把它举起来,再往下砸,这个冲击力就出来了。所以生活和学习中,一定要讲究一种节奏。因为有了节奏,才有了力量;有了力量,才有了效率。
我经常给学生强调的有两句话。一句话是:你可以长时间地不学习,但是你学习的每分每秒都必须是高效的。青少年都喜欢玩,这是一种天性,但学习是要求静下心来的,这一关系需要处理好。做到这一点,动静结合,你的生活就会因此充满着欢乐和激情。比如说想出去踢球,你就尽情踢,踢得汗流浃背;你想听音乐,就纵情地听,陶醉在音乐的情境中。但是你要学习的时候,就得把其他所有的东西都忘了。最忌讳的就是玩的时候想着学,学的时候想着玩,这就很难保证高效率。这不是单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养成一种有节奏的生活习惯。大家平常一定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只要往课桌旁一坐,首先想到的是,排除一切杂念,全情投入到学习中,用我经常讲的话来说就是“四大皆空,全情投入”。这样训练下来,我们的生活就会实现一种高节奏。
我经常讲的第二句话是:七加一大于八。就是7个小时的学习,加上1个小时的锻炼,效果绝对大于8个小时的学习,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一个学生,已经学得头脑昏昏了,处在一种半睡眠的状态下,这个时候再学习,效率是非常低的,所以这时就不要较劲儿了。你想想一个人在半睡眠的状态下学两个小时,可能还不如头脑清醒的时候学一个小时。既然头晕脑涨了,就不妨出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听一段比较振奋的音乐,或者干脆闭目养神,眯一会儿,精力好了再学。但是还要控制一个节奏,头脑昏昏沉沉,感觉累了,出去看一会儿电视吧,本来学了一个小时,想出来放松十分钟,结果看了两个小时,这就是不务正业了。我们交叉休息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有更好的精力来学习,你这一休息,跟电视机耗上了,那肯定不行。所以这个“七加一大于八”,说的就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学习的时候精力是充沛的,一旦感觉到迷迷糊糊,就安排一些相关的活动交叉进行,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科学计划要坚持
你如果要求自己每天背20个单词,然后周末检查,保证自己每周检查的结果,至少能记住80个单词。这样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你每周记百八十个单词,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样一直坚持下来,其实学英语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如果我们要求自己,回家或者课后,首先要完成作业,然后才搞一些课外阅读,培养一些兴趣,或者安排一些课余活动,那么你会发现,你的作业,难的也没有多难,你的生活也会很丰富多彩,最后感受到一种有条不紊、积极充实的生活。如果限制自己8点钟之前,必须把这个卷子完成;或者两个小时之内,必须把这篇课文背会;或者一周之内,必须把这个学科复习完……当你做了这样一些限定以后,你会发现,和没有限定相比,你的学习效率会更高。所以制订计划的科学性,就在于干一件事的时候,要定时、定量、定内容。
我觉得一个学生,如果做到以上说的这些,必然能实现高效率,一旦学习效率出来了,学习成绩肯定会不断地提高,能力一增强,课余时间肯定会更多。所以大家一定注意,要想让我们减轻学习的负担,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你的学习能力越强,你剩余的时间越多,学习上的负担也就越轻。
好习惯是成功的保证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能一开始会难一点儿,但是一旦坚持了一个阶段,形成一种自然,那么一个普通的学生变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也就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有一句话叫: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好习惯和成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给他下一届的学生做报告,讲过一句话,说他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追求优秀,看着那些好学生,挺让人羡慕的,于是自己也力求成为这种优秀学生的一员。第二个阶段,是达到优秀,在自己执著追求的过程中成为优秀。第三个阶段,就是习惯优秀,一旦达到优秀,虽然不一定总是停留在优秀这个平台上,有时候可能要退下来,但是你继续追求,后来优秀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决定学习成绩的三点因素
人大附中有一个学生,叫刘朔,无论为人处世,还是学习成绩,都非常突出。他是人大附中学生会的主要干部,他高考的时候,数学取得了满分的成绩,在数学竞赛中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所以他毕业那年,同时被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录取,现在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
他有一次在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在全体师生面前,谈了谈他的学习体会。当时谈的题目就叫《优秀是一种习惯》,讲得非常实在,也非常到位。他谈到,自己在中学阶段的行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优秀是一种习惯。决定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因素,归结为三点,第一点是智商,第二点是学习条件,第三点就是习惯。
其实影响学习的因素大体上分为两个方面,一个叫智力因素,就是智商,一个叫非智力因素。经过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功过程中起的作用,达到90%以上,也就是说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功中起的作用,不足10%,所以非智力因素是最重要的。
他强调,其实大家的智商差不多,同处在一个学校,大家所共有的学习条件也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不同的人之间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呢?关键就是习惯。词典上讲,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者社会风尚,由此可见习惯是一种养成,是一种比较确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他谈到,习惯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的。学习的习惯是由一些小方面组成的,第一要克服惰性,要舍得花时间,每天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并养成习惯。他说谁也不是天才,不可能不学就会。他们年级有一个同学,非典期间,把初三数学练习册认真地做了一遍,数学成绩因此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刘朔接着讲,我们这些参加数学竞赛的同学,做过的习题不计其数。简单地说,要取得好成绩,数理化是做题做出来的,英语是背课文背出来的,语文是多写写出来的,时间是抓出来的。每天1小时可以干很多事,20分钟,可以背30个英语单词,可以读1至2篇好的散文。我给大家算一个数字,每天背10个单词,加上复习不超过10分钟,3年下来就是1万多,考托福都有富余。所以有些事情你觉得难,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坚持做,积累起来效果绝对超过你的想象。
我记得我孩子高二有一次寒假,数学没考好,我就告诉她,你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你是因为平时没学好,所以期末考试才没考好,考试就是平时学习水平的一个比较真实的再现。你寄希望于考试超水平发挥,有几个人有那么好的运气?既然平时没学好,假期就应该补上落下的课。于是,我就跑到西单图书大厦,给她去挑辅导材料。学生已经把课本学过一遍了,要再学一遍肯定不太感兴趣,所以我就在茫茫书海里,给她挑出了一本叫《同步作业本》的材料。一节课对应着一套作业,题量也不大,但是有针对性,覆盖面也挺广,一套作业大约半个小时就能做完。我买回这本书以后,就跟我孩子讲,你不是这半年没学好吗,这半年大约也就五十多节数学课,你看这本书上,正好有五十多套作业,你利用寒假期间,每天做三套题,一套半个小时,只要把这本书做完了,你的数学成绩肯定就上来了。我孩子一听,这事不难,一天拿出一个半小时,把这个同步作业做一下,寒假还能有很多玩的时间,而且自己的成绩也能上来,她觉得有章可循,目标明确,做起来也很容易,所以就非常自觉地把这本书给做完了。结果开学以后,她的数学确实就转危为安,“脱贫致富”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确实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只要你肯投入。
我另一个学生谈到他的学习经验,说当别人看到我们拿过题就会做,以为我们多么聪明,能力有多强的时候,其实没有看到成功背后,那不为人知的长长脚印和一滴滴辛酸的泪水。这个学生谈到,我们周末被那些竞赛题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我们接受高难度的奥林匹克竞赛夏令营、冬令营折磨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因为做了大量的题目,经过了这种艰苦的努力,所以大脑中多了一些沉淀,遇到难题的时候,就多了一些灵感,多了一些速度。这不一定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更加勤奋,付出的更多。
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刘朔第二个体会是,要讲求方法,少走或者不走弯路。你再用力,花的时间再多,如果方法不对,尽走弯路,效果也不好,还会影响信心,打击自己的积极性。怎么才能不走弯路呢?首先起点要对,就是养成一件事从开始就把它做正确的习惯,不要稀里糊涂、不假思索地就开始,等发现错了再改,肯定浪费时间。这方面我有体会,比如说学习打字,要是一开始就按照那种比较正规的指法练习,虽然开头慢点儿,但是坚持练下来,一旦熟练了就可以盲打,速度很快,但是你要一开始嫌烦,觉得这个指法怎么这么别扭呢,就另行一套,甚至只用一根指头,像敲竹杠子一样那么打,你的打字速度永远也提不上来。所以凡事起点要高。有些学生学乐器,一开始学的时候,或者靠自悟,或者找了一些水平不高的人来辅导自己,一旦动作不标准,将来要纠正起来可就难了。如果有一位比较专业的、水平比较高的人,从第一个动作开始教你,一旦进入正常状态,发展速度就会非常快了。他讲到学数学,学了概念和公式,不一定会做题,会做题了未必能讲明白,如果你按照参加数学竞赛或者能讲明白的标准去学数学,那么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没问题的。他的体会是,用高标准学习和用低标准学习,所用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可结果却差很多。
几种优秀的习惯
他的第三个体会是注意力要集中,要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注意力集中了,效率自然就出来了。还有就是要思考,养成动脑筋的习惯,要善于挖掘,善于总结,学会抓本质找规律,善于联想和想象,举一反三,这不仅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而且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他讲道,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实际是在学习做人。我给在座的同学们提几个问题:各位说过谎话吗,讥笑、讽刺过别人吗,骑车闯过红灯吗,排队加过塞儿吗,说过脏话吗,自己的书包是自己收拾吗?
我想不管怎样,第一要习惯于坦诚,讲实话做实事,千万别撒谎,别作假,否则会影响你一辈子。我现在搞企业,才有一种非常深刻的体会,我充分地感悟到,信誉是最高的成本。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可以说就失去了一切。我记得,有一个员工,我本来想把他当成骨干力量加以培养。结果有一次,他瞒着我做了个小动作,本来是一个股份制的分配方案,结果他瞒着我把这个方案偷偷地给修改了。就这一件事,使得我对这个人彻底地失去信心。诚信是含金量最高、成本最高的一个东西,所以一个人要从中学期间就开始培养诚信,这太重要了。第二要习惯于尊重人,要珍惜别人的优点,宽容别人的缺点,学习别人的长处,理解别人的难处,赞美别人的成功,谅解别人的失误。第三要习惯于守规矩,法律法规要遵守,制度纪律要遵守,其他一些秩序和规矩,合理的也要遵守。第四要讲究礼仪,要注意自己的站姿、坐姿、走姿,衣着要整洁,与人交谈要注视对方,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看到2008年奥运会上,那个伦敦的市长,到北京来接旗,就因为西服的一个扣子没扣上,全世界的舆论就为之哗然。第五要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第六要习惯于团结协作。当然还有一些,比如要勇于克服困难,乐于接受挑战,要坚强沉着,百折不挠,乐观豁达,心胸开阔……
也许有的同学认为,我说的这些标准高了一些,其实这三年来,我和我的许多学生,都在努力这样做,因为现代社会对人的标准就是这样。一个人,站在1楼和站在3楼,境界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想让自己将来有所成就,就得一开始让自己站得高一点儿。
有一次,我领着学生出去搞篝火晚会,学生们平常学得也很累了,所以都玩得挺高兴的,闹了个通宵。第二天临走的时候,学生们都上车了,我到他们宿舍去转了一圈,乱得像猪窝一样;我再上他们吃饭的餐厅一看,稀饭、馒头都摆在桌面上,地面也很脏。我当时一看,要是人大附中的学生走到哪儿,就把垃圾散布到哪儿的话,体现的素质也太差了。所以我上车以后,就给他们讲了个故事,我说第九届亚运会在日本召开,头天晚上搞了一个开幕式的预演,当时那个体育馆能容纳八万人,预演仪式结束、八万人离开的时候,在场的中国记者发现,偌大的体育场,竟然干干净净,连一片纸屑都没有。当时在场的中国记者惊呼,可怕的日本民族!我就讲了这么几句就下车了,结果那些学生拼命地往下跑。司机说怎么了,怎么都跑了呢?我说一会儿他们就回来,放心吧。那些学生回到宿舍里,不停地打扫卫生,收拾床铺,还有的学生,跑到餐厅里,擦桌子,摆桌子,拖地板,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地回来了,我再回去看了看,干干净净的。我上车以后告诉学生,如果人大附中的学生走到哪儿,就把垃圾带到哪儿,那么我们自己的品位,就沦落为一种垃圾的档次了,所以你们记住今天的表现,这才应该是人大附中学生应该有的一种行为准则。自此以后,这个班连班级日常的教室卫生,都保持得很好。所以要养成一种很好的行为习惯,看似很难,但是如果一开始用比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就能够做得很好。
养成良好习惯的六个秘诀
怎样才能养成好的习惯呢?刘朔谈到,第一点,要有目标,人活着总得有个方向。小的方面的习惯的养成,也是同样的道理。树立好目标后,就要能抵御诱惑。比如电脑游戏,虽然好玩,可真耽误事,你要是被它抓住了,陷在里面一时爽了,一辈子可就不爽了。我们的学习效率越高,玩的时间就越多,可一定要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东西,而且一定要管住自己。他特别强调,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有些事是该干的,有些事是想干的,要命的是,该干的往往不想干,想干的又往往不该干。怎么办呢?只能靠管住自己,想办法把想干的纳入该干的范围,把该干的有兴趣地干好,能比较自觉地这样做了,就是成熟。他说现在我和我的一些同学,已经能够在学习的成功中,享受巨大的快乐,那是任何游戏都不能相比的。第二点,要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一个人的习惯好不好,素质高不高,往往反映在小事上。第三点,要开好头不要开坏头,习惯是通过过程养成的,只要想好了准备做的事,就要果断地开头,不要拖,不要等。比如说我打算背单词,那就立刻开始背;我打算写日记,那就立刻开始写。一段时间之后,你觉得它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到时候就自然去做了,好习惯就养成了。第四点就是咬牙坚持,开了好头,就要持之以恒,千万不能松懈。这个学生谈到,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写日记,一天都没有间断过,有累得实在不想动的时候,有病得起不来床的时候,还是咬牙顶住,把日记本放在床头,写一句也要写。事后呢,甚至会被自己的精神所感动,进而更加珍惜自己的成果,越来越不忍心放弃,于是就形成了好的习惯。第五点是创造好环境,可以约定几个人,大家相互督促,形成一个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的氛围,这个氛围一旦形成,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设一个非常好的班级,对于一个学生个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第六点就是不找借口,美国的西点军校的校训就是,不准找借口。我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做错了,却不肯承认错误,不去深刻地认识错误的根源在哪儿,而是找一些客观原因。所以有时候,我的一些员工完不成任务,或者做错了事,到我这儿反反复复地解释,我就告诉他,如果你的智商、你的智慧,全用在怎么找理由上,你不觉得你的智慧用错了地方吗?我说,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事情没做好,想办法找一些原因,让自己心安理得,这是一种坏习惯,它会让你软弱,让你偷懒,让你逃避,让你丧失勇气,让你不去反思,不去分析原因,不去总结经验,结果你丧失了智慧,从找借口到编借口,最终会丧失诚信,这太糟糕了吧。
一个人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能一开始会难一点儿,但是一旦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一旦坚持了一个阶段,形成一种自然,那么就可以说,一切进入到一种自主的状态,一个普通的学生变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也就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学习哪有那么难 第二部分
一个人吃完饭之后,胃部需要大量的血液来消化、吸收刚吃过的食物,但是人的血液量是有限的,大量的血液参与胃部消化,大脑就会缺少血液供应,而处在被抑制的状态下。大部分人在吃完中午饭之后,都会想睡觉、犯迷糊,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一个人刚刚吃完饭接着坐在那儿学习,暂且不说学习效率,对身体也不利。
好头脑创造好成绩大脑可以说是一种思维的花朵,它应该是人间一种最美的东西了。所以我们要懂得科学用脑,讲究用脑卫生,千万不要把这么美好的东西糟蹋了,那岂不是暴殄天物。
大脑可以说是一种思维的花朵,它应该是人间一种最美的东西了。所以我们要懂得科学用脑,讲究用脑卫生,千万不要把这么美好的东西糟蹋了,那岂不是暴殄天物。
虽然大脑在你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你真的认识你的大脑吗?要了解大脑,先要了解一下下面的几个数据:
第一,人的大脑里可以储存一千万亿个信息单位,相当于7?7亿册图书的知识,相当于整个南美洲的电信网络系统的信息量。
第二,一个人的一生,大脑的智力仅仅开发了10%。就像爱因斯坦这样的重量级的科学家,他的大脑也仅仅开发了12%。也就是说,一个人有90%的大脑是要白白浪费的,潜能挖掘不出来。
第三,一个人的大脑越用越灵。所以我们不要担心孩子过于刻苦,把脑子用坏了怎么办。因为研究发现,经常动脑的人,他的智商比懒惰不思考的人,高50%以上。所以,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智力发展得快,大脑的潜能挖掘得多。但是一个无所事事、比较懒惰的人,他的智力衰退得就快,甚至会出现老年性痴呆。
所以,整天无所事事,不光使你的智力受影响,更重要的是可能为你的晚年带来巨大的不幸。
第四,一个人的脑神经只要缺氧一分钟,脑神经就失去知觉了,要是缺氧五分钟,脑神经就彻底死亡了。因此,在火灾的现场,死去的人大多不是被烧死的,而是因缺氧窒息而亡。
我们从以上这几个方面认识了大脑后,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就得讲究用脑卫生。
饥饿伤胃更伤脑
因为人的大脑所需要的葡萄糖来源于肝脏中储存的能量,也就是肝糖。一个人一旦处于饥饿状态,肝糖会自动释放出来,于是大脑就因缺少葡萄糖的供应,处在被抑制的状态。因此,大脑就没法正常运转。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非常饿的时候,脑子就一片空白,啥也不想干,啥也记不起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个学生,不要在饥饿的状态下学习。特别是现在很多学生,早晨6点起床就简单地吃一点儿,甚至有时起晚了就不吃早饭,然后一直要学到中午12点,中间有五节课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到了第四节课就不是学习了,简直就是与饥饿作斗争,到第五节课,甚至饿得发慌,摇摇欲坠。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是没法儿学习的。那么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早餐一定要吃好,多吃些蛋白含量较高的食品,比如喝点儿牛奶,吃个鸡蛋,再来点儿牛肉等,保证自身能量的供应。
饭后学习毫无效率
一个人吃完饭之后,胃部需要大量的血液来消化、吸收刚吃过的食物,但是人的血液量是有限的,大量的血液参与胃部消化,大脑就会缺少血液供应,而处在被抑制的状态下。大部分人在吃完中午饭之后,都会想睡觉、犯迷糊,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一个人刚刚吃完饭接着坐在那儿学习,暂且不说学习效率,对身体也不利。长此以往,压迫正在处于消化状态下的胃部,极有可能形成胃部的积淀而导致胃下垂。有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有科学依据的。
污浊的空气更有害
大脑的活动需要氧气,而氧气源于新鲜的空气。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运作需要很多氧气的补充,但是如果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中,缺少氧气,人就会变得头昏眼花。北方的冬天,天气比较冷,而教室里边很暖和。一个班五六十甚至八九十个学生,都坐在屋子里边,又不敢开窗,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二氧化碳排放器。但是这帮学生在这样污浊的氛围下都习惯了,并不以为然,外人要是推开教室的门,就会感觉有一股热浪,掺杂着各种不好的气味扑面而来,直熏得人想吐。这样的学习会严重损伤到学生的大脑,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乃至身心健康。
我当班主任,一直有一个规定,凡是靠窗的同学,下课的第一个任务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就是马上把窗子全部打开,让外边的空气进来,把里边这一节课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散发出去。上课了把窗子一关,大家来呼吸新鲜的空气,学习效果就好多了。
这一点很重要,而且不费什么事。特别是冬天,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下了课就把窗子全部打开的习惯。如果孩子在家里边学习,家长也要注意为孩子创造空气流通的学习环境。
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生活一定要养成规律,要有节奏感。我们应该形成一种生物钟,比如说到时候该几点起床就起床,该几点睡觉就睡觉。当学习生活形成一个很强的规律时,大脑的负担也就相应的减轻很多。比如说起床,到时候就起来了,大脑也就不需要思考,但是有些懒虫到该起床的时候,还得做痛苦的思想斗争:现在能不能起床?要不再睡上五分钟?有的学生经常为了起床,做这种无谓的思想斗争,甚至有时候家长叫了好几遍还起不来,而且每天的起床都是这么磨磨蹭蹭的。如果这一个小小的行为,都形不成一种规律的话,那你的大脑跟着你可受罪了,什么事都得动脑子、都得去思考。
通过锻炼身体来锻炼大脑
这里不仅是说要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生物钟,调节自己的心态、情绪。比如我的孩子,在高中三年,我一直要求她除了学校安排的体育锻炼之外,每天晚上9点必须出去跑步。起初她不愿意出去跑,我就陪着她跑,后来她形成习惯了,每天晚上9点一到就很自然地去操场跑步。当她锻炼回来之后,她的身体处在兴奋状态,血液循环也比较快,这对大脑是一种刺激,这个时候学习的话,效率特别高。
但是学了一个多小时,身体就开始感到疲劳了,疲劳的身体就会抑制大脑,大脑就警告你抓紧时间睡觉,再不睡觉,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要向你提出抗议了。疲劳的身体逼着她去休息,这个时候人睡得也投入,睡得快,睡眠质量也好。
众所周知,我们要是在一种半睡眠半做梦的状态下睡觉的话,有时候睡八个小时,不仅不清醒,还感觉头脑昏昏沉沉的。我们要是踏实地睡觉的话,哪怕睡六个小时,起来以后也浑身清爽。
所以睡觉也有一个效率问题,有一个节奏问题。你要是经常进行身体锻炼,入睡就快,那些不经常锻炼的人,还可能经常失眠,长时间睡不着,影响学习。
我本人比较喜欢游泳,工作了一天,回家以后吃完饭,累得什么都不想干,有时候就想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但是一种社会的责任要求我得锻炼身体,硬逼着自己去游泳,一个猛子扎下去,一口气游个一千米,出来以后冲一个澡,就感觉到神清气爽,精力旺盛,干什么都有效率。所以游完泳后,就庆幸自己多亏来游泳,要不然的话,我这一晚上就只能躺在沙发上迷迷糊糊地看电视。但是一游完泳,我就有很好的精力,可以干很多事。
我在沂水一中当班主任期间,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家里很穷,甚至有些人只能勉强吃饱肚子,更别提什么补充营养了。作为班主任,我没有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但是我可以帮他们打造一个健康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身体,一切都是白费。所以我当时就做了一个规定,除了学校安排的早操、课间操之外,我要求我的学生在两个时间必须再加强锻炼。一是下午四节课之后,有课外活动,之后就是吃饭时间了。我要求所有学生都得出去跑步,你上哪儿跑、跑多少我不管,但我要求,每个人回来以后必须得汗流浃背,我就站在门口一个一个地验收,如果看哪个学生回来以后,脸不红、气不喘,就说明他活动量不够,我就得采取措施:第二天我上数学课的时候,让不合格的几个同学上操场去跑步去,补昨天的,什么时候跑得汗流浃背了,什么时候回来上课。学生一听,数学这么好的课听不着心里着急,出去后就使劲快跑。冬天跑出汗来还是一个挺难的事,但那几个学生拼命地跑,跑出汗来就可以上课了。那些懒虫明明知道营养跟不上,要保证一个强壮的身体,只能靠锻炼。道理很明白,有些人就不锻炼,我这样罚了他们两次以后,全班的学生就形成一种自发行为,只要下了课,田间小道、学校的操场跑步的,全是我那个班的学生。
另一个时间是晚上,农村中学要上三节晚自习,第二节晚自习和第三节晚自习之间有15分钟,我就要求这15分钟所有学生都得出去跑步,回来以后,最后那节晚自习效率特别高。上完晚自习,身体就开始疲劳,回到宿舍倒头便睡。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知道,如果我们在农田里边干了一天的活,回家之后,哪有失眠的,鞋都来不及脱,在地上都能睡着。
当然这种体育锻炼最好是有氧运动,我原先不知道什么叫有氧运动,还以为有氧运动是在有氧气的地方运动,后来才知道有氧运动就是让自己的心跳加速,促进血液循环。
保证睡眠质量
一个中学生正常的要求是,每个人每天平均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一个学生如果一天保证不了八个小时的睡眠,就会使学习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我说的这八个小时的睡眠,并不是说每个学生每天都得保证八个小时,而是说平均保证八个小时。住校的学生还好一点儿,中午有午睡,晚上睡七个小时,这样每天都能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但是北京的很多学校,学生是走读的,孩子从早晨6点起床,因为没有学生宿舍,中午只有一个多小时的吃饭时间,接着就开始上课了,学生到了晚上9点才回家,这15个小时,学生始终处在眼睛睁着的状态,是难以保证学习效率的。
我在人大附中当班主任,有个规定,我这个班上课可以很闹,课间也可以很闹,但是有一个时间是绝对得保证安静的,就是午休时间。我安排班干部值班,这个时间要保证教室的绝对安静,学生进来了就不能再出去,出去的就不能再进来。在教室的学生可以学习,但是你只能自己悄悄地学,不能跟别人讨论,不能影响别人。我要求大部分学生尽量这个时间趴在桌上睡觉,睡不着闭目养神也好。一开始学生不太习惯,在我的强迫下,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习惯,到了最后发展到什么程度呢?有些班中午比较乱,学生有玩的,有学习的,有讨论问题的,甚至还有老师进去讲课,有些学生中午实在撑不住了,又没地方睡觉,就跑到我那个班里睡觉。
法国有一个规定,法国的公民每天中午都得保证一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保证哪怕只有半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也能起到加油站的作用。试想一个学生从6点起床,到晚上11点睡觉,这么长的时间,中间要没有一个加油站的话,他很多时间是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下度过的。我们可以这样安排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每天晚上睡七个小时,中午再睡半个小时,到了周末,我要求我的学生,只要能睡着就尽管睡,甚至可以睡到中午12点。因为你只要能睡着,说明你生理有需要,这样的话,平常每天好比睡七个半小时,到了周末好好地补一觉。这样平均下来每天能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拥有好的记忆力才能事半功倍学了东西过目不忘的人是不长命的,一个正常的人都会遗忘的,遗忘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和遗忘作斗争的最有力的工具就是重复。
记忆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有些人学生记忆力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有些人学习就是记不住,需要反复记,用了很多时间,效果也不一定好。培养良好的记忆能力,也是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一个有学问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如果一个人脑袋空空,一问三不知,竟然还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这不是一个笑话吗?所以一个人要想成为有学问的人,或者有能力的人,你的头脑中就应该有渊博的知识,这是需要靠记忆的。我们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记忆力呢?
小小压力提升记忆
我们想记住一些内容,要有一些压力和紧迫感。我在我教的两个平行班里边做过一个实验:早读期间我让两个班同时来背诵一篇课文,我在A班说:“大家背诵课文,十分钟之后,我来检查背诵的效果。”我在B班只说了一句“大家背诵课文”,没有强调我十分钟之后来检查。结果十分钟后,同时开始检查,发现A班的记忆效果比B班要好得多。
这个实验让我反思:为什么有没有时间限定,记忆的效果差这么多?这说明记忆一定得有紧迫感,有适当的压力,往往效果更好。
心无杂念天地宽
大凡要记忆就要尽量注意排除一些干扰,即此期间安排的内容相对比较单一,这样就可以集中精力各个击破。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这是在一个小学的两个平行班搞的实验:一个班,一边让学生听着故事,一边让学生做口算。另外一个班呢,先让学生听故事,再让学生做口算。这两个平行班完成的任务是一样的,既要追求口算的正确率,还要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实验的结果是:第一个班口算的正确率很低,也没有几个学生能复述那个故事。可是第二个班,口算的正确率很高,对故事的复述也比较准确。可见同时干两件事和分段干两件事,效果差很多。也就是说,同一个时间段应该是比较集中地、比较单一地去干一件事。
很多家长找到我,说:“王老师,我的孩子一边戴着耳机听音乐一边学习,我强调过很多次,他就是不听,怎么办?”
可能现在中学生比较追求时髦,一边戴着耳机听音乐一边学习,觉得很酷,因为我是班主任,很多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来,我又不能不解决。可我要是在我这个班强制规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准听音乐。我怕自己已经很落伍,再影响到学生无法追求时髦,那我这岂不是罪过吗?所以我不敢轻易做出这个规定。我想以事实说话,于是我又搞了一个实验:还是找两个平行班。我跟英语老师配合,找了两组单词,一组25个。然后让一个班听着音乐,开始背这50个单词;另一个班不听音乐,集中精力背单词,看看效果怎么样。
实验的结果是,听着音乐背单词的那个班比不听音乐的那个班,平均每人多错6个单词。我把这个实验结果公布后,学生也是大吃一惊。由于这个活生生的事实摆在眼前,我的学生就接受我的观念了,只要学习,就排除这些干扰,集中精力。既然要记忆,就尽量排除这些影响记忆的因素,记忆的效果会更好。
理解的内容才好记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其实好多问题,你理解了,就记住了;你不理解它,硬性的记忆,可能用的时间很长,也记不住,就算记住也会忘得很快。
数学上的很多定理,你要把它记下来很难,但你要是把这个定理求证一遍,它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你面前,这个定理你不用记就记住了。举例说明,数学上三角函数这一部分,特点就是公式多,要是记忆这些公式,负担是很重的。但是我的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公式基本不用记,都能掌握得比较好。我让学生详细地把这些公式推导一遍,看这些公式是怎么得到的,顺着源头,一步步地自己推下来。学生推了一遍之后,感觉那个公式就像他们自己发明的一样,再去记忆这个公式就很容易了,即使忘了也不要紧,再从头推一遍就行了。
我记得有一年,有个高一的学生找到我,说高一数学学得很一般,希望我能给他点拨点拨。他就拿着一套卷子来到我办公室,上面有一道题是:
y=sin2x +3sinxcosx+4cos2x
求这个函数的最值。
我一看高一的学生,连这个题都不会做,可见他的水平太一般了。这个题我几句话就能给他讲明白,但我不能光给他讲这个题,而是考虑这个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否则同样的题他还是不会做。
我就问他:“降幂公式会吗?”
他说不知道。
我心想今天是碰着“高手”了,我继续问:“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你会吗?”
他想了想:“没有印象了。”
我继续往回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你会吗?”
他想了想:“sin(α+β)好像等于sinαsinβ+cosαcosβ。”
我都想跳楼了,一个高一的学生,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都记不住,还有什么可说的?但是我这个人也比较固执,我一般要帮的学生,他再怎么差,我也要把他帮到底。我想今天豁出去了,我非要把他不会的根源挖掘出来,继续往回退,问他:“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理,你知道吧?”
他说不知道。
再往回退,一直退到初二的内容上:“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你知道吧?”
他说:“老师,你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儿?”
我说:“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那个sinα等于什么?”
他眼睛一亮:“sinα等于对边比斜边。”
我说:“就是它。”又问:“cosα等于什么?”
“cosα等于邻边比斜边。”
“tanα呢?”
“等于对边比邻边。”
我总算松了一口气,说:“孩子你太厉害了,你竟然连这个东西都记着,就从它开始。”
你看我为了把这个学生的问题解决,一直给他退到初二的内容了,从初二开始讲起。
我说:“跟着我想,我们要把这个直角三角形平移到直角坐标系下边,你看那个斜边成了直角坐标系下的一个角的终边,那么你说,sinα等于什么?cosα等于什么?”
他一想,于是就出现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然后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我引导着他派生出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平方关系、商数关系、倒数关系,这些都是他自己推导的。我继续引导这个学生往前走,结果在我的引导下,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这个学生竟然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开始,把他高中学过的所有的三角函数的公式全部推导了一遍。我在旁边看着,他的鼻尖上都冒汗了,状态非常投入。
我说:“今天这个课就上到这儿吧,我看你这两个小时把三角函数的内容全给搞定了。”
他吃了一惊,问:“老师,多长时间了?真的过了两个小时了吗?”
我说:“你看看表,咱们从八点开始,你看现在都十点多了。”
他说:“老师,原来学习这么好玩!我学了这么多年数学,也没找着一次这样的感觉,这两个小时我怎么把三角函数全给搞定了?”
我笑着问:“现在三角函数的公式还需要记忆吗?”
他说:“不需要记忆,我现在绝对能记住。因为我都会推导它了,我还怕它吗?”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碰到记不住的公式,自己推导一下,就算考试时一时想不起来,现推都来得及。而且你推导过几次,那个公式就逐步成为你永恒的记忆。
喜欢才能记得快
人们一旦喜欢什么东西,记起来就比较快。比如说电视剧《红楼梦》里的《葬花吟》那种歌曲,曲美词更美,听着这首歌,我就感觉我要是不把《葬花吟》的歌词背下来的话,那简直是与人世间最美的东西失之交臂了。因为对它特别喜欢,对其描述的情景特别地感同身受,所以就产生记下来的欲望,而且突然发现歌词虽然很长,但记起来却很容易。
我有一次到南昌,游览滕王阁,读到王勃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序》很长,而且很难记,但是我一想到滕王阁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动人的故事,基本上把《滕王阁序》记住一半了。再一想王勃这么有才气的人,在那样的情况下才思泉涌,写出了这么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所以一感兴趣,就把它背下来了。
因为喜欢,所以记下来就快,这提示我们,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去发现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心情,如果你感觉这个东西挺美,你就愿意把它记下来。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我们需要记住什么,首先得喜欢它。比如要背下一篇文章,最好先跟它培养一下感情,等到你喜欢上它,想要背下来就快了。
系统记忆更有效率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高中的立体几何,高中的立体几何定理多、公式多,而且它的每一个定理都挺有用的,学生还都得把它们记下来,负担很重。于是我帮着学生理顺了一个框架,让学生记起来容易些。
立体几何其实一共包括一个基础、一个定理、两种关系、三个角、四个距离,在黑板上把这个主干一写,然后我就开始给它添枝加叶了,引导着学生想“一个基础”是什么,就是立体几何这个学科当时产生的理论基础,即四个公理、三个推论,学生略一思考就能想起来。“一个定理”是什么呢?就是三垂线定理,因为三垂线定理在立体几何中是一个核心的定理。“两种关系”就是平行、垂直关系。那平行又有几种情况呢?平行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垂直又分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线线平行,课本上给出了五种判断方法,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这五种方法,怎么找呢?课本上的公理、定理都可以作为判断方法,课本上的黑体字,即使出现在一个习题里,但是只要是黑体字,也可以作为结论用。听了我的话,学生就不是一页一页地仔细看书了,而是一本书一本书地看。我要求学生学会证明每一个判断方法,学会三种表达方式,那么学生做起来感觉很轻松。“三个角”就是两条异面直线组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组成的角、两个平面组成的角……在这样一种枝干下,引导着学生顺着每一个分支往下联想,学生就会浮想联翩,这本书就装在了学生的心中,记起来就很轻松,而且他们非常乐意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要增强记忆力,需要在一种整体的架构下来进行科学的规划,可能你记忆的负担就很轻,而且记忆效果很好。
当然记忆最重要的就是要多重复。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老师给我们开过一个玩笑,我到现在记忆很深。他说学了东西过目不忘的人是不长命的,一个正常的人都会遗忘的,遗忘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和遗忘作斗争的最有力的工具就是重复。我们的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每周的小结等,都是很好的重复,可以有效增强记忆。
听课也要有效率学生从老师这儿得到的东西应该是课下自己学习时很难得到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保证高效率,那他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可能课后得用三五堂课的时间来弥补损失,还不一定能弥补过来。
考试高水平的发挥应该来源于平常有扎实的基础,怎么样搞好平常的学习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提高听课的效率。
学生一天主要的时间都用来听课,听课就是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学习,所以每天保证课堂的听课效率,是搞好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的老师经过那么多年的大浪淘沙,他们对这个学科的把握、理解、领会比学生要高得多,再加上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探讨,最后凝结成一节课的内容,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就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且学生从老师这儿得到的东西应该是课下自己学习时很难得到的,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保证高效率,那么他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可能课后得用三五堂课的时间来弥补损失,还不一定能弥补过来。
一个学生的学习其实分成三个环节——课前、课中、课后,我发现现代化的手段如果能发挥作用的话,只能在课前的准备预习和课后的复习中,课中这一段是任何现代化的手段都没法儿取代的。课堂充满着一种人性化的东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友好的微笑,或者让学生上黑板去做一个题,学生做完之后的那种成就感,老师表扬或者同学给他掌声之后的那种荣誉感,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问题、相互竞争、相互帮助形成的这种学习的氛围……这些东西是任何现代化的手段都没法儿取代的。如果说课堂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取代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在全国找几个非常突出的老师,就在演播室里讲课,让全国的学生坐在家里用看电视的方式学习。这样既节省了聘用这么多老师的工资,又因为找了最优秀的教师,讲课的效果自然很好,应该说,是一举数得之事。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相当红火的电视大学不就是这样吗?结果发现,全国的电视大学很多都办不下去了,这就是课堂的重要性。因为课堂充满师生相互沟通的真情碰撞,充满人性关怀的光芒。
一个会学习的学生,首先得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
完成作业是提高听课效率的前提
老师每讲完一节课,如果这节课很重要,或者这节课是后续课程的铺垫的话,一般都要布置作业的,这种作业其实就是让学生温故知新。你通过做作业,使上一节课的内容得到巩固、夯实、提高,这样你下一节课听课的时候就显得轻松。如果下一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恰好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展开的,老师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你没有认真完成,下节课你听着就很累。于是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上节课没学好的东西影响到下一节课,下一节课听不懂又会影响以后的,遗留的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这样很可能就因为一次作业没完成,导致了这一个阶段效果都很差,积重难返。所以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认真对待。
但是现在很多学生不重视作业,有时候就是应付,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抄袭作业。确实,现在我国的学生也很苦,这个学科也布置作业,那个学科也布置作业,导致学生经常完不成作业。我看有些资料上介绍,如果一个学生把各科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都做完的话,那么这个学生在精力比较旺盛的状态下,大约得做到第二天的天亮,就更别提精神委靡的时候了。确实有这种失控的现象,学校如果不注意整体作业的协调,不注意对老师这种行为的限制,就会导致很多老师不负责任地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经常做到深夜也做不完,影响睡眠,从而影响第二天的听课。遇到类似的情况,学生也不能因为作业多,就不睡觉了,我觉得你要注意选择。比如说今天布置的数学作业,要是对明天的数学课非常重要,你应该优先保证把数学作业做好。今天布置了物理作业,但是明天没有物理课,如果你的时间确实不够,可以把这一科作业暂时拖一拖。我说的是在时间严重不够的前提下。当然了,很多学生完不成作业,不是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而是他本人学习的时候太磨蹭,太贪玩。
预习功课才能在听课时有的放矢
预习并不是说把下一节课的内容自学一遍,而是你大约利用五分钟的时间,把第二天老师要讲的课程快速地看一遍。你这五分钟的付出能产生三个效果:第一个效果,你知道老师明天讲的内容哪些是你熟悉的,哪些是你比较陌生的。一个学生很难保证一堂课精力始终高度集中,那么你通过这五分钟看一看,明天老师要讲的内容中,你对哪些内容确实感觉比较陌生,第二天老师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就自然地集中精力了,这样听课时就有非常好的针对性。第二个效果,因为第二天老师要讲的课对你来说是陌生的,其实一个人的探寻精神往往体现在对陌生事物产生兴趣,如果一看老师明天要讲的内容挺刺激,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你往往就愿意主动地去学习。第三个效果,通过提前预习,可以对未知的领域做一番思考,这样就慢慢地使你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其实大家都知道,21世纪就是一个终生学习的世纪,一个人在学校学的那些东西是微不足道的,需要在你工作之后不断地涉猎大量新的知识,所以自学的能力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生存本能,你通过预习能够提升自己这种本能,可以使你受益终生。
不要以为预习是一件很难的事,一个学科,你只需拿出五分钟,就能够做好。我估计一天顶多有六节课,那么每一节课拿出五分钟来,你只需一天拿出30分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30分钟对你以后的学习带来的积极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老师讲课要留有余地
这是对教师提的建议。既然一个学生很难做到40分钟高度集中,那么老师就得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重要的东西讲深讲透,然后腾出一些时间来让学生互动,让学生练习做题,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如果一个老师满堂灌,一节课全是老师自言自语,中间没有互动,学生往往难以集中精力,这样的课堂效率不可能高。一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很多老师上课不在乎这件事,他就只管滔滔不绝地讲,至于学生能不能接受得了,不是他的事。我觉得这样做,说明老师对学生不尊重。如果一个老师不尊重学生,他其实也是不尊重自己。
我记得我刚工作不久,就调到了沂水一中。当时我们学校的校长叫唐乐群,他这个人治学严谨,作风硬朗,他对所有老师提出一个奇怪的要求:一节课45分钟,老师纯讲课的时间绝对不能超过25分钟。他不是喊口号,而是亲自去检查。唐校长大部分时间奔波于各个教室里,而且他听课也不跟老师打招呼,悄悄地就进去了。他听课,除了看教师的表现外,主要是给老师掐着时间。只要这节课,老师的讲解超过了25分钟,你就算讲得天花乱坠,他也是一票否决。而且这个校长只要对某个老师不满意,他一定上报到教育局,让教育局通知你办调职手续,回到农村去。我们这些人好不容易到了县城,找对象就有保障了,要是把我们发配到农村,连个媳妇儿都找不到,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大家对沂水一中都是非常看好的,由于校长有这样的规定,我们每个老师都感到非常有压力。我就对自己有一个要求,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我必须提前进行大量的备课,我得保证我说的每一句话、布置的每一个题都烂熟于心,所以我上课不带课本、不带教案。
有一年我给高一的新生讲课,我提前到教室去,空着个手,就在教室门口游荡,那些学生看到门口有个人晃来晃去的,就在那儿议论,这个人是学生家长来找学生,还是学校打扫卫生的呢?上课铃声一响,我往讲台上一站,学生才知道,原来我是个老师。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唐校长的严格要求下,自觉地形成了这个习惯,以后我讲课基本不带讲义,但是我备课时却比一般人付出更多。如果说我现在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点水平的话,那完全得益于唐校长的严格要求。所以我到现在还非常感谢他,我认为他的做法确实非常符合科学规律和教育实际。
别让记笔记影响听课的效果
我在人大附中基本上是教一个最好的实验班和一个普通班,我发现这两个班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别,实验班的学生没有几个做笔记的,上课瞪着眼,手里拿着笔,连纸都没有。我讲到某个地方,学生的手就开始动,甚至有时候眼睛看着黑板,手在下边演算。结果我一个题讲完,学生的答案也就出来了。例如,我列出一个题目来,我一边列一边讲思路,结果学生的思路基本能跑到我的前边,我这个题抄完了,他们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但是普通班是什么情况呢?我讲题,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边抄,我写完就开始讲了,学生还没抄完,他们就先顾着抄完。所以他们的笔记做得都很认真,但是记笔记的目的是把老师讲的话基本上原封不动地照搬到笔记里边——光顾着抄笔记了,老师讲的内容他都顾不上听,或者听得似是而非。这样完全是本末倒置,记笔记的目的本来是对听课的一种补充,结果这些学生上课的主要任务是记笔记,听课倒成了次要的。最后导致课堂上听不明白,笔记倒是记了一大堆,课后又没有时间去看笔记,所以一个学期下来,笔记记了好几大摞,最后束之高阁,没有多大意义。
我觉得一个学生要学会听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会记笔记。我给学生的建议是,把笔记记在课本上。因为学生的课本都比较大,16开的,旁边都留下了一片空白,这个空白的部分其实就是让学生上课做笔记的。学生上课应该集中精力,以听讲为主,重点记什么呢?第一,老师对课本补充的内容,快速地在那个课本的旁边记下来;第二,你上课时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在课本上记下来;第三,老师讲得比较快,或者你当时课堂上开小差儿,某个问题没听懂,抓紧时间记下来,课后一定要补上。这样你的负担不会太重,而且你把它记在课本的旁边,到复习的时候,你把书翻出来,你的记录清清楚楚地融入你的课本中,效果非常好。
一个学生要协调好记笔记与听课的关系,这是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的环节。
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
只有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才能保证上课的时候有精神。有些学生课间疯狂地玩,一上课就开始犯迷糊。而有些学生正相反,十分珍惜时间,在中午休息时拼命地做作业,这是很不好的。因为吃了饭以后,学生大脑是缺氧的,这个时候学习效率很低。拼命地学习、做作业,把精力用完了,到了下午上课,就开始睡觉了。有些学校下午第一节课,班里睡倒一片,我觉得这些学生挺亏的。利用课堂时间睡觉,利用课间去学习,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让自己上课兴奋,下课可以打个盹,这样才能形成课堂的高效率。
听课要紧跟老师的思路
一个学生上课,跟着老师积极思维,而且是批判性的思维,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过犹不及。比如老师讲到一个问题,他觉得挺好,就不跟着老师听了,顺着这个问题,无限地往下想。结果老师已经讲到别的地方去了,他还在那个地方长期出不来,最后那个问题也没想出来,老师这一节课讲的内容也没有听进去,损失很大。所以课堂上,听着感兴趣的东西,抓紧把它记下来,还是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不是说按照自己的思路,不想明白绝不罢休。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只要有了跟老师不同的思路,就不让老师继续讲下去,“老师你得停下来,你得跟我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辩论个水落石出”,结果全班同学都在那儿等着,这样对其他同学是不公平的。
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学生如果是积极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手脑并用,听课效率必然很高,这样的学生就不容易走神,他的课堂效率就得到保证了。我感到,一个学生能够做到眼到、耳到、笔到、神到,这才叫听课。进入这种境界的学生,他的听课效率才是最高的,必然会出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数学其实很好学数学之美,美在它的对称和谐,美在它的跌宕起伏,美在它的波澜壮阔,美在它的茅塞顿开,美在它的一题多解,美在它的多题一解,甚至美在它的小题大做。
现在很多学生害怕数学,但是你看,我们从幼儿园期间就开始学数学,一直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数学这么一个看似没有用的东西,为什么从幼儿园就一直开始学呢?这是数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不光是中国,别的国家也是如此。我记得有一个叫克莱因的科学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唱歌能让你焕发激情,美术能让你赏心悦目,诗歌能使你拨动心弦,哲学能让你增长智慧,科学能改变你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你以上的这一切。我觉得这句话,对数学的描述,是非常准确的。
数学是一个换脑子的学科
我们现在就来一起认识一下数学吧。第一,数学是一种换脑子的学科。当你的思维比较迟钝的时候,通过数学的刺激能够变得灵敏;当你的思维不严谨的时候,通过数学的刺激能够变得严谨;当你的思维不敏锐的时候,通过数学的刺激能够变得敏锐。为什么呢?你看数学的特点,首先,它非常严谨。我举一个例子,说甲乙两个人爬楼梯,甲到了4层,乙到了3层,那么问甲到了第16层,乙到了哪一层?这道题的背景很简单,就是两个人爬楼梯,但第一步,就把很多学生绕进去了。大家注意,甲到了第4层,其实就是甲上了3个台阶,但很多人在这儿就栽了,光去想“4”了。甲到了第16层,就等于上了15个台阶。你看这个推理过程多严谨,这个问题要是你想不到,就栽进去了。这种险象环生的场面经常出现的时候,就让你变得严谨、避免犯错了。咱们逃过这一关,接下来怎么做呢?15÷3=5,甲用了5倍于上到第4层的时间。同理,乙到了第3层,就等于乙上了2个台阶,于是2×5=10,你一测算,就等于乙上了10个台阶。这时第二个挑战又出来了,很多学生就回答乙上了10个台阶,又栽进去了。你想想,人家问的是乙到多少层,乙上了10个台阶,其实是到了第11层,所以最后的答案就是,乙到了11层。学生从这个过程中受到一种感悟,今后思维就会有意识的越来越严谨。
数学是一个挑战智慧的学科
第二个特点是智慧。就是你干什么事情,都得用心去想。比如说有这么一道数学题:有81个球,其中1个球比较轻,其余80个球重量相同,所有的球大小都是一样的。现在我给你一个没有刻度、没有砝码的天平,你最多用多少次,能把这个比较轻的小球找出来?最多用多少次,这好办,一个一个地称不就行了吗?这是对的,但不叫数学。有智慧的人怎么办呢?你看,我把那81个小球,平均分成3堆,一堆27个,然后这堆放在这个盘上,那堆放在那个盘上,一称,这两堆只要是重量相同,好了,小球就藏在没称的那一堆里;如果这两堆重量不一样,好了,哪一堆轻,小球就藏在哪一堆,这就把藏着较轻的小球的那27个球找出来。然后再平均分成3份,一堆9个,再称一次搞定了,又找出了藏着较轻小球的那一堆。照此办理,最多用4次,就能把这个较轻的小球给找出来。这就是数学培养出来的智慧。
再看一道题,甲乙两个人往一个圆盘上摆硬币,硬币的面积是一样的,然后甲往上放1枚,乙再往上放1枚,依此类推。那么大家想一想,硬币放得越多,圆盘的面积就越少,总有那么一个时刻,其中一个人拿着硬币往上放的时候,就没地放了。问题是甲乙两个人,就这样放,轮到谁的时候放不下了?乱放肯定不行,最后的答案是什么呢?乙最先没法放。怎么放呢?甲拿着这枚硬币,放在那个圆盘圆心的位置上,然后乙随便放,乙放1枚硬币,那么关于圆心总能找到1个对称点,甲就总放在对称的那个地方,那么大家想想,无论乙怎么放,只要乙能够放得下,甲肯定能找着那个对称点,一定能放上。最终呢,肯定是乙没地方放了。这就是数学智慧的体现,你们感觉数学好玩吧!
现在咱们再看一个题,这是一张纸(如下图所示),我把它对折一次,然后沿着中轴线,再把它对折一次,经过这两次处理,然后我用剪刀沿这个折好的正方形中线横竖各剪一次,问剪成了几块?多么好的数学题,不需要什么数学背景,就是锻炼你的思维。一块块数当然可以,但还可以找找规律和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大家看上图,剪刀的剪痕就相当于图二中的粗线,你把纸重新摊开的时候,你看这线条清清楚楚地画在原来的那张纸上,原来的那张纸被这个粗线方框分成九部分了,是不是?所以答案应该是九部分。它就有这样一种联想,你得从折叠后的状态,联想到剪刀进去之后,在原来那张纸上,留下一种什么样的痕迹,所以一观察,答案一目了然,这是数学的智慧。
数学语言最准确
数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准确。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人世间最准确的语言其实就是数学语言。好比说我今年的收入是5万块钱,明年的收入要增长1倍,就相当于收入是10万;说我增长2倍,那就相当于,第二年是5万加上增长的2倍,是15万。增长2倍和增长到原来的2倍,这是两个概念,所以数学要求表达非常准确。
不仅表现在语言的准确上,它在具体问题上的准确性也是令人惊叹的。我上大学的时候,物理课本上有这么一个题目,当时把我折磨得不得了。说一个山坡,它的倾斜度是15°,在这个山坡下面有一门大炮,炮的仰角是30°。这门炮以一个初速度发射了一发炮弹,问能落在那个斜坡的什么地方?当时用物理的方法解起来,就感觉挺费劲,后来我想,我是数学系的学生,是不是应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呢?结果很容易就解出来了。什么办法呢?首先我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把那个斜坡看成是一条直线,把它的方程写出来,那发炮弹离开炮筒的一刻,它做斜上抛运动,是一条抛物线。于是问题就变成,抛物线和直线求交点,结果就变成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所以解起来就比较轻松了。
考大学之前,我还做过一个物理的题目,说在1万米的高空有一架飞机正在飞行,要对着地面的一个目标投弹,问它要从离那个目标多远的地方开始投弹?这个问题要用物理的方法来研究,还真的有点儿难,最好的解法是什么?那个炮弹离开飞机的那一刻,它的初速度和飞机的速度一样,所以这是一个斜下抛运动,斜下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求那个目标正好在抛物线上的坐标。所以你看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又简单又准确。
数学有一种惊人之美
数学的美那可不得了,美在什么呢?美在它的对称和谐,美在它的跌宕起伏,美在它的波澜壮阔,美在它的茅塞顿开,美在它的一题多解,美在它的多题一解,甚至美在它的小题大做。
其实数学远不止这些,它与现实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先不说具体的现实生活,先说说数学与美术。达?芬奇有一幅著名的画《最后的晚餐》,我通过研究发现,这幅画竟然是用数学的远近法原理来画的。那个远近法原理,是要有一个基点的,那个基点,恰好就在耶稣的两只眼睛上,所以你看达?芬奇,既是一个画家,又是一个很著名的数学家。还有一幅很著名的画,叫《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给人的感觉是,看见树木便现森林,看见河流便现大海,你知道利用了什么原理来画的吗?它也是用数学远近法原理来画的。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经常提到一个词“黄金分割”,什么叫黄金分割呢?它是数学上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数据,这个数据是这样来的:一个矩形,如果它的宽和长相比,得出的数据是0?618,这个矩形看上去就最好看,而且这个矩形的结构最合理。于是把0?618这个数,就叫黄金分割数。0?618这个数挺好玩的,把它放到分母上,分子是1,结果恰好是1?618。这个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在一些优选法中,这个数字太活跃了。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女孩愿意穿高跟鞋呢?大家可能感觉穿上高跟鞋漂亮,但是漂亮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些人说穿上高跟鞋,走起路来那种风姿绰约的感觉挺动人,还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其实不是这样的,女孩穿高跟鞋好看的原因就是一个,实现了黄金分割。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她的上半身和她的身高之比,能够达到0?618的话,效果是最好的。但是一个人的上半身和她的身高之比,往往达不到0?618,如果穿上高跟鞋,高度一增加,上半身和身高的比,恰好能达到0?618,她的体形看上去就特别和谐,视觉的冲击就特别大。
有这样的一个题目,好像看似不太可能,其实就是一个数学问题。你看一张纸,我对折一次,纸就变厚了,厚度增加了1倍,我对折两次,它的厚度是原来的4倍,我再对折一次,这张纸厚度成倍增长。我问个问题,要是把这张纸对折64次的话,这张纸的厚度有多高?大家可以放开去猜,胆子有多大,都可以猜。我告诉你一个让你感觉不太可能的数据,这个高度恰好是地球到月亮的高度,就这么厉害。所以你看,我们国家研发神六、神七到太空去探月,其实我上太空吧,不用这一套,我拿这一张纸,折叠64次,我就上去了。我这个数不是虚的,你可以用等比数列算出来。
数学的这种超凡脱俗的美,确实令人震撼,每一个喜欢数学的人,我相信都能够体会到。对称就是体现数学的和谐之美的一个方面,像北京这个城市,天安门、故宫在它的中轴线上,东西依次相互展开,形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城市。在2008年奥运会上大家看到,焰火顺着中轴线,一步一步到鸟巢,也是落在中轴线上。
数学的跌宕起伏之美,体现在它对一个人思维跨度的要求,特别是当你在苦苦思索中,突然眼前一亮,找到了解题的思路,那种对灵魂的巨大冲击,可以让一个人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再有就是茅塞顿开之美,凡是比较好的数学题目,往往都稍有些难度,当我们通过认真思考,突然找到它的答案,就会感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美。
还有它的一题多解之美,有时候一个看似很平常的题目,但是可以找出七八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解法都隐含着一个非常美妙的技巧。
再一个就是多题一解之美,数学可谓题海无边,但是只要注意归纳,就会发现,数学中的许多题目都是可以归类的,万变不离其宗。
还有小题大做之美,本来这个题目看似很小,但是就像一个金矿的入口一样,背后潜藏着一个巨大的金矿,你一旦把窗和门打开,在你面前就是一座宝藏。在教学中有些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可能只讲一节课,但我可以就这个问题,展开讲一周,甚至讲好几周。因为这个题,引发了我的一些情怀、一些感慨,竟然能够把整个数学都覆盖得到。我举一个小小的例子,这是过去数学课本上的一个题目,大家都觉得这种题目难度不大,而且也很基本。但就是这样一个题目,却潜藏着非常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以至于让我讲了整整两周。
这是过去中学课本上的一个题8-2x2-x>-1,因为这道题很基本,所以大家都会做。一般的做法就是,把x移到右边,因为这个不等式里边,最讨厌的就是那个根号,它是一个无理的东西,所以我为了处理这个根号,就把相关的闲杂人员全处理到右边去,把这个比较难对付的根号孤立起来。下面要采取的方法是去掉根号,但是如何去掉根号呢,得考虑这个不等式两边的非负性。于是就出现了这个不等式,一方面是,8-2x2≥0,保证这个根号下不是负数;另一方面是,x-1≥0,保证两边非负。在这个情况下,两边平方得到8-2x2>(x-1)2,这是得到的第一个不等式。第二个不等式,还是8-2x2≥0,因为根号下必须保证不能是负值,但是这个x-1,它当然可以是负的,所以第二种情况x-1<0,那么我们看到,只要是这两个不等式同时成立,原不等式肯定是成立的。于是原来不等式的解,就是这两个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分别把这两个不等式解出来,然后一求并集,答案就出来了,这就是这个题的常规解法。
我想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采用这种解法,而且解完之后都感觉到完成任务了。其实这个题中间潜藏着一些伟大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可是用第一种解法没法儿发现。如果学数学仅满足于这种解法,就会陷入一种套路式、教条式的模式,很难了解到数学的波澜壮阔。我现在构造两个函数,一个是y=8-2x2,再一个是y=x-1,那么大家看,刚才这个问题就变了,变成这两个函数,谁比谁大的问题。大家注意,第一个函数,它是椭圆的上半部分,第二个的图形呢,它是一条直线,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这条直线和椭圆相交,然后只要看看那两个图像的交点,就把这个题很简单地解出来了。本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距离游泳佩戴水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