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每月26年工龄退休费费借两万谁能帮我加利息急用打官司用

带你走出十大退休误区_网易财经
带你走出十大退休误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大部分人虽然都已经懂得退休规划的重要性,但却还都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混沌状态下。 青年、中年、老年这样三个年龄群体在退休问题上有着各自典型的迷思,我们来一一分析。
虽然大部分人都已经懂得退休规划的重要性,但却还都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混沌状态下。我们按照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这样三个年龄群体划分后,发现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在退休问题上有着各自典型的迷思。
所以,我们从典型案例出发,为老中青三代人各自归纳了一些常见的退休迷思,看看大家主要的困惑具体都有哪些,正确的观念又该是怎样的。
青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一种是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忙于应付眼前的结婚和购房等压力,觉得自身离退休时间尚远,思想上尚未引起重视。而一些收入较高的年轻人,则觉得自己现在挣得多,将来不怕退休没钱。
迷思1:现在才刚入社会,每个月存不了多少钱,晚一点再做退休规划就好了。
孙颖今年26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有银行工作,朝九晚五的生活一晃就是三年。对于退休,她可是从来没有想过。
“退休?这可是三十多年后的事情,现在想太早了吧?”她直言,自己当前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比如存点积蓄和男友结婚、买房、买车,以后还要生孩子,并准备教育金等等,无论怎么安排,都没把养老规划提上日程。
“我才工作三年,退休的打算以后再想不迟吧。”孙颖说,现在开始准备退休,为时尚早。
本刊点评:社会新鲜人也要及早准备退休规划
与孙颖相似,大部分的上班族在青壮年时只想到了“家庭组建计划”、“购房购车计划”、“子女教育储备”等等,却忘了提早为自己规划一份退休金,等到退休日子一天天逼近,才惊觉已经来不及准备了。
要知道,愈早规划退休,愈能享受时间与复利累积财富的效果。千万不要以为距离退休还有很长的时间,而忽略提早规划的重要性。
有个例子或许你似曾相识。美国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Steve从20岁工作开始,每年将2000美元存入他的退休账户中,存了10年后不再追加资金。弟弟Bill等到30岁时才开始作退休规划,但是之后每年也存入2000美元,坚持到65岁退休为止。假设两人的投资每年均成长10%,65岁的时候,Steve的账户超过100万美元,可Bill的账户却只勉强超过60万美元。
10年的投资竟然胜过35年,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
由于每一分钱都有时间价值,因此时间是你富足退休最好的帮手。换句话说,你越早投资的每一元钱,成长的效率越高,时间永远不算太迟,重点是要赶快开始。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对自己未来的经济收入、家庭状况都无法估计,又如何知道该准备多少退休金呢?
不错,早早地开始进行退休规划的确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通胀的高低、收入的涨幅,甚至家人健康状况都会影响退休规划。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鼓励年轻人早早树立“退休需要尽早准备”的思想。应该说,养老规划不仅是对退休生活有所准备,更是对人生的一种长期规划,能够帮助年轻人从踏上社会开始,确立人生的目标,并分阶段逐一实现。
比如,当你想清楚了退休生活要靠丰富的资金结余来支撑时,你就会思考,工作的30年中,每年投入多少、收益多少可以完成这样的累积呢?买房、买车、教育储备去除后,还能否保证养老储备的投入呢?
当你的心上有了这样一根“弦”,或许就能早些预算出人生不同阶段的开销,也更了解未来如何“开源节流”了。
而且,就同时间一样,钱也是可以“挤”出来的,“收入低”、“压力大”无非是不肯强制储蓄的借口。哪怕只是每月从生活开支中省下一两百元,只要坚持投资几十年,相信结果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迷思2:社保退休金、加上企业年金,应该够我退休用了吧。
“我每月的收入有2万多元,还要为养老准备?”在家居公司上班的沈思敏似乎一点都不为退休担心。虽然研究生毕业后正式工作不过3年时间,可他的收入已超过同龄人许多。拿出工资单,上面清楚地列举着养老金、企业年金的数额,“听我们公司的人事说,我的收入已经达到养老金缴纳的上限了,加上企业年金的投入,退休后的收入应该很高吧?怎么会不够用呢?”对于社会上热议的养老金危机问题,思敏好像完全不放在心上。不仅如此,思敏的想法还受到了父母的影响。他认为,父母年轻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养老金的问题,更不会想着理财,现在眼看就要退休,生活依旧稳定,自己何苦早早地“杞人忧天”呢?
本刊点评:光靠社保和企业年金,大多数人都无法实现退休目标。
一些年轻人对于未来的退休生活过度自信,认为现在的收入比较高,不仅仅自己和单位都在缴纳养老金,而且还有企业年金的辅助运作,退休后当然可以无忧无虑地养老。不过很可惜,这样的想法在当前的环境下有些偏差。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实际发放中,在职职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远远无法支撑当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因此造成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上所积累的资金被大量挪用,给退休职工发放工资,个人账户“空账”运转现象严重。其次,急剧增加的老年人口推动养老危机加速逼近。我国无疑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在职劳动者的逐渐减少。
根据有关统计,现在每4名劳动者支撑着一位退休人士的养老金,那么试问,当老龄潮来袭时,养老金“空账”运转的齿轮是否有一天会难以转动了呢?再来看看思敏所说的企业年金。有企业年金的单位的确给职员多了一份希望,但很可惜,我国目前提供如此福利的企业并不多,而且,企业年金究竟能带来多少保障也是未知数,美国401K计划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常说的养老金替代率的目标仅为6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在职职工退休后的收入目标是工作时工资收入的60%。
在这个概念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目标”,也就只是一种希望,二是“工资性收入”,也就是排除了各类奖金、补贴等隐性收入的部分,而对很多人来说,这只占到劳动收入的很小比例,如果以所有收入为比较,想必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不足40%。因此,即使真正实现养老金替代率目标,收入还是面临大幅缩水。
在了解了以上情况后,你是否仍然觉得依靠社会养老金、企业年金非常可靠呢?
如果说当前面临退休者和已经退休者中,大多数人只是把退休生活的目标定位于温饱、安逸,那么以现代年轻人比如思敏目前的收入水平分析,对于老年生活的追求应该不止于此吧。更何况在养老金、企业年金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要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目标,当然只有依靠自己的长期储备和积极投资了。
中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特点,往往呈现两种极端,一类人觉得自身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无暇关心自己的退休安排;还有一类人是觉得有点闲钱抓紧投资,等股市楼市赚了钱就不怕退休了。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这两类人都失去了进行退休金筹备的黄金时期,无形中加大了未来安排退休生活的难度。
迷思3:双方父母尚在,每月、每年都要尽孝心,孩子尚小,各项开支很大,是否只能委屈自己,将退休规划搁置一旁?
算起来,齐先生和太太的收入都挺不错,刚过不惑之年的他们月收入相加有近3万元,可两人却没有为养老做过准备。“还贷6000元、基本开销4000元、购物3000元、孝敬父母2000元、孩子补习1500元,要花钱的地方可多呢。”齐太太粗略数算着每月的花费。虽然夫妻俩日积月累有了几十万元的结余,可在他们看来,这些钱可不是为自己准备的。齐太太坦言,“现在这些积蓄,一是要备着给父母将来看病用的,二是给孩子预备留学学费的。我们养老的事情还没顾得上多想呢。”
本刊点评:中年“夹心族”的退休金准备不能无限期压后。
齐先生和太太可算是典型的“夹心族”,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不得不为父母、子女考虑在前。工作多年攒下的存款除了要为父母建立“医疗储备账户”,还要给孩子搭建“教育储备基金”,压力可真是不小。而就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他们自己的养老金就这么不见了踪影。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很糟糕。当齐先生夫妇二人退休时,由于他们的积蓄不断被父母、子女所用,以致没有充足的养老积蓄,生活品质很可能无法保障。而且,正是因为养老金的累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这笔钱的需求与这个累积的时间都是“刚性”的,所以当然是早准备比晚准备好,晚准备比不准备好了。
考虑到夹心族各项开支较大,我们建议可以从小钱开始,一点点强制储蓄,再配合适当的投资工具,靠长期投资把小钱变大钱。
夹心族家庭首先可以考虑“节流法”,以减少家庭每月的开支。比如通过记账的方式,先掌握每月的固定开销有多少,再慢慢从中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自然就把钱存下来了。
又比如当前物价上涨的时候,购物还要学着挑时间、挑商场。同样一个品牌的冬季新品,在这个商场可能只打8折,换一个商场没准能打6折。下馆子吃饭也要算计一下,可以在网上下载优惠券的千万别错过,或者你还可以试试时下超级火热的团购,只要提前预约一下,同样一餐饭的价格可能是平时的一半,甚至更3折、2折呢!
当每月固定支出都能够控制住以后,便可以进一步采用“账户管理法”,也就是依照不同的花费类别分别由不同的银行账户支付。每月薪水拿到后,可以先依照规划的预定金额分别转到各账户,如生活基本开支账户、教育账户、娱乐性消费账户等,再由这些账户直接扣款支付各类生活所需。量入为出、先进后出的办法,每月余钱将不再是难以预估的,随后也较能进行计划性投资。
另外,在较大金额的花费预计方面,也要学会“按比重分配”。我们发现,很多家庭都将孩子的教育费、父母的赡养费特别是医疗费用混在一起随便使用,没有区分账户对待,更没有统一的筹划,家庭账务状况比较混乱。我们建议这样的家庭先预估一下资金的使用时间、使用金额,再寻找相应的积蓄方法。
孝养父母、清偿房贷、子女高等教育金以及自己的退休金准备,这4大花费最好能同时进行,因为这些都是非常“刚性”的需求,不要因为计较准备顺序,结果就耽误了其中某一项费用的准备。唯一能调整的就是资金分配的比重,以确保专款专用。
迷思4:有儿子(女儿)做靠山,将来退休没什么好担心的。
“宝宝,爸爸妈妈以后就靠你啦!要快快长大哦!”小豆豆刚出生13个月,陈礼羽和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想到了将来。“我们宝宝在抓周儿的时候,可是拿了算盘的,将来一定善于理财,财运亨通啊。”礼羽高兴地说,在一周岁生日时,她和先生给宝宝准备了算盘、笔、书、羽毛球和钱,因为宝宝平时贪玩,他们觉得一定会选羽毛球,没想到,宝宝对算盘最感兴趣,拿在手里就不想放,“以后我们就等着享他的福啦,等我们退休了,没准真能周游世界呢。”虽然抓周儿只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风俗,但倒是给了礼羽夫妇很多的遐想与期盼,就连退休后的生活,他们也把一份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和礼羽夫妇有些相似,年近半百的范烨和太太也对女儿的未来十分看好,“她现在在市重点高中读书,每次考试都在前十名,将来上名牌大学一定不成问题,等毕业找个好的工作,我们两个的下半辈子就不愁了。”范烨说,他和太太从来没有为养老的事情担心过,虽然他们知道养老金空账、老龄化等很多社会的问题,但想到自己有女儿这个“靠山”,他们依旧觉得很有盼头。
本刊点评:随着社会老龄化压力增大,“养儿防老”观念落伍。
自古以来,养儿防老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在长辈们眼中,儿孙满堂就等同于老来无忧。不过,时过境迁,风俗可以沿袭,养儿防老的思想却不得不变一变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下,越来越多家庭的结构变成了“倒金字塔”形,“4-2-1”家庭模式非常普遍,这与过去的家庭模式反差巨大。过去的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养老生活可以依赖于多个子女的共同照料。再来看看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只生一胎。这样一来,未来家庭的格局只会是“2-1”、“4-2-1”甚至“8-4-2-1”了,依靠多个子女来赡养老人的情况不复存在。
家庭结构的变动,对下一代的压力是巨大的。当前我国老龄人口正在快速增长,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见附表),60岁以上人口数量在近几年中逐年攀升,尽管15-59岁的人口比重基本持平,但数量也在增长。0-14岁的婴幼儿数量虽然同样出现增长,但这与“80后”人口大潮中出生者正值结婚、生育高峰有关,当这轮高峰过去后,婴幼儿的数量可能出现明显的下滑,待到那个时候,中国整体的人口格局,很可能“头重脚轻”。
另一方面,“啃老”现象也在加剧。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家待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想结婚了,就向父母讨要积蓄用来买房买车,就连最简单的信用卡还款都要依赖于父母的供给等等。在父母都还没有退休时选择“啃老”的子女,等到父母年迈时,应该没有能力扛起为父母养老的重任吧。
即便是参加工作,生活完全可以自己负责的中青年,要在“倒金字塔”模式下为父母、祖父母养老,也并不容易。毕竟当他们建立小家庭后,也需要顾及子女教育、买房、自身养老等诸多问题。即便有心孝敬父母,也可能无力。因此,养儿防老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实现,中年人必须为自己的退休生活早做打算。
附表:全国人口年龄段分布情况
全国总人口(单位:万人)
60周岁以上
14901(65岁以上10419)
15340(65岁以上10636)
15989(65岁以上10956)
16714(65岁以上11309)
11.3(65岁以上7.9)
11.6(65岁以上8.1)
12(65岁以上8.3)
12.5(65岁以上8.5)
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迷思5:趁股市楼市好抓紧“捞一票”,为追求高收益率而盲目投资。
买股、买房、买商铺、海外投资……张国强涉足过的投资领域还真是不少。今年58岁的他虽然已临近退休,可丝毫没有闲下来的心。
“我们家可是一点存款都没有的,银行的利息那么低,连抵御通胀的能力都没有,当然要积极投资了!”张国强说,他把商铺出售后,几乎全部的流动资金都放在了股市中,现在,家里除了自住房和少量的现金储备外,只有股票资产了。他希望两年内出现一个大牛市,好让资产翻几番,富足养老。
“哪个市场有希望,就要进入哪个市场,要不是当初我和朋友联手买卖商铺赚了钱,现在可没那么多本金。”张先生还对海外买房有兴趣,“说不定我股票里赚好了,还能到国外炒房呢!”看得出,张先生是个十足的激进派投资者。
本刊点评:退休是长期理财,要赚的是稳定的“时间财”。
当牛市来临时,股票投资越积极,收益可能越高,不过对于自己的养老本,在积极投资之余,还应做好“软着陆”的打算。特别是像张先生这样,还有两年光阴即将退休的中年人,更应该为退休前3年的生活准备好稳定的资金。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让很多人看到了投资的风险,当时有不少参与澳币投资的中年人损失惨重。张先生如此有勇气拿养老本冒险,可万一股票的走势与张先生的判断相反,万一在即将退休的时候摔了这样一个跟头,他能否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又能否爬起来,再在投资的路上走下去呢?
我们比较鼓励中年人对养老储备做适当的投资,毕竟通胀的背景下,简单地存银行、买债券只会让资产贬值,但对于你所不了解的投资项目,应当尽量回避。如果实在想要尝试,也应当使用其他闲散资金,做好亏损的最坏打算。
另外,要对退休储备心中有底,不妨根据当前年龄、退休后计划的每年支出反推合适的投资方式。举例来说,假如张先生和太太都是58岁,两人计划在60岁至70岁时,每年旅行1至2次,花费在2万-3万元左右。那么距离60岁还有2年时间,考虑到证券、基金等投资的风险系数较大,为保障61岁至63岁的三年中足够的旅行花销,可以选择存款、债券等稳健型投资方式。如果年收益按照3%来计算,3年中每年2万~3万元的花费,需要在60岁时留出5.7万~8.5万元,这笔费用可以通过58岁时一次性投入5.4万~8万元实现(年收益依然为3%的前提下)。
而70岁前另外7年的旅行基金则可以通过较为积极的投资方式取得。因为从长期来看,股市、基金的风险并不大。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平均每3年一个轮回,其中最长的一次熊市也只有4年而已。如果张先生夫妇坚持投资,相信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假设预期平均年收益率达到10%,那他们58岁时只需要投入6至9万元的资金就能解决63至70岁前共7年的旅游费用。
这样有针对性的投资方式、资金分配比张先生目前的方法更让人放心,效果也未必会差。
迷思6:退休规划,就是多买点保险。
“退休?我当然不愁啦。”谈起退休的话题,曾雨显得胸有成竹,“你看,重疾险、寿险、养老险、意外险,各种保险我几乎都买了。”曾雨说,这些保险每年的保费就要2万多,不过想想以后可以靠它们养老,也就咬咬牙全买了。
不过,细看曾雨的保险组合倒是让人有些不解了。在他的保障中,除了养老险、重疾险的保险金给付对象是自己,其他险种似乎都是为后人准备的。比如他投保的定期寿险和意外险,就丝毫不能起到补充养老金的作用。
再看重疾险和养老险的保障能力,前者的保额是12万元,后者提供60周岁后每月1000元的养老金,直到88周岁。以目前的医疗费用来说,曾雨的重疾险还算合适,但多年之后可能就显得少了。而每月1000元的养老金补助亦是如此。以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这笔资金作为社会养老金的补充还算不错,可今年40岁的曾雨距离退休还有20年时间,在通胀的影响下,1000元的消费能力在20年后肯定大大降低,到时候可能只相当于现在四五百元的购买力。届时这样的补充似乎难以满足需求。
本刊点评:退休金准备不能依赖于保险,需多种方式进行配置。
说到对退休生活的保障,首推的当然是养老保险。它的优点在于,能够做到本金安全、适度收益、抵御通胀、有一定的强制性,有助于帮助那些消费倾向明显、储蓄率低、投资习惯差的人群获得稳当的养老保障。在低利率背景下,分红型产品比较适宜。被保险人除了享受这类产品本身内含的固定收益率部分的利益外,一旦将来利率上升,投保人还能通过分红获取收益,抵御一部分的通胀影响。
除养老保险外,还有一些产品也能对退休生活予以支持。比如重疾险。一些家庭会把重疾险作为退休后的“健康基金”,在发生疾病时,希望借此弥补经济损失。还有的投保人会将投连险作为养老储备的工具,希望借助其投资能力,获取高收益。
不过,在借助保险养老的问题上,应当注意适度,而不能完全依赖。
例如,养老保险内含的收益率较低,往往无法产生较高的收益以满足人们庞大的养老需求。曾雨的这款产品需要他从35岁开始每年缴费12445元,缴费20年。从60周岁起,他每月可领取保险金额1000元,直到88周岁。计算后我们发现,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5%,而这也是养老险市场的整体水平。
又比如重疾险,虽然对发病率最高的几十种重大疾病给予保障,但并不等于完全保障。当你所患上的疾病不在保障范围之内时,就需要依靠养老储备中的流动资金了。另外,考虑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问题,投保重疾险时还要注意保额的问题,过低的保额其实不能给投保人多少经济上的支援。
又比如投连险,它的投资账户就与股票账户、基金账户一样,也会出现亏损,对于这一点,中年投保者还要有个心理准备。如果你只是希望借这一险种在短期内凑足养老储备,风险性还是很大的。
可以说,保险只能作为退休准备的一种方式,养老保险也只能作为退休后收入来源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差不多占到退休金来源地20%~30%,要想过高品质的退休生活,更应依靠多样化的投资理财储备。
老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特点,主要集中在捂住钱袋子,不敢投资或乱投资。还有就是对退休生活毫无规划,或者随遇而安无聊度日,或者是盲目羡慕别人的精彩退休生活而自己又力不从心。建议老年人要在财务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对自己的退休生活合理安排,并展开适当投资,做到多方面的平衡。
迷思7:每月拿着四五千元的退休金,生活无聊,不知如何打发时间。
“人家嘛,退休后,要不就是含饴弄孙,要不就是打打麻将,可我既没有子女更没有孙子孙女,也不好麻将这一口,退休后的日子真的有些无聊,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只能偶尔去去老父亲老母亲家里,跟他们闲聊几句家常里短。”
家住上海普陀区的董阿姨,本来是当地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今年54岁。本来,董阿姨的退休生活还算充实,主要是照料工作比较繁忙的先生。去年,董阿姨的先生因为突发重病过世,董阿姨一下子觉得没了主心骨。而且,董阿姨夫妇当年是新派的“丁克族”,一直没要孩子,如今,家里一下子冷清了。
“从物质条件来说,我先生原来的工作单位条件很好,他的职务也比较高,所以我们家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从我个人说,我现在退休工资也有4000多块,听学校里的人讲,最近又要加退休工资了,以后每个月肯定超过5000元了。我现在一个人生活,根本花不了几个钱。虽然不用担心钱不够花,但心里总归不太开心,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日子重新充实起来。”面对未来漫长的岁月,面对那些清冷的家具,董阿姨神色中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本刊点评:老年人可通过合理安排,发挥余热,从各个角度提升退休生活品质。
董阿姨这样的情况,在城市“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中,还是颇有代表性的。他们的经济条件差别比较大,但大体上至少都能自食其力,有些经济条件还很不错。但退休以后,与退休前忙碌的工作状态相比,他们心理一下子有了落差。尤其是一部分老人本身性格比较内向,在社区各类活动中也不是活跃分子,于是退休后的他们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待在“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里”,空虚寂寞的无聊感随之用上心头,甚至觉得自己“很没用”。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对着自家的墙角顾影自怜。相比年轻人和中年人,虽然已退休人士的年龄较大,但是他们本身也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比如经验足、阅历深、人脉广、性格稳当办事牢靠等。所以,有些技术型的老人退休后可以重回相似的工作岗位,继续发挥“带头作用”。有些有奋斗精神的老人下海经商开创自己的事业。更多的老人则会依托本人的特长,或者在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上,在社区参与公益性的活动。
在国外,大部分老年人更是会将慈善和公益活动作为自己退休人生的主要目标,而且还搞得有模有样,甚至成为一个大项目、大组织。更多的退休专业人士则创办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社区慈善机构的创业孵化器或成为机构顾问,而这些资深人士开设的顾问机构则往往对社区服务机构免费开放。
当然,身体还比较健康的老人,也可以走出自己的小屋,走出社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或寄情山水,或游历世界。总之,退休后的人士,应该将眼光放得远一些,让心胸宽广一些,在为自己创造出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追求更高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自己重识对生活的兴趣,重新发掘出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一定的成就感。
迷思8:退休了,赚不赚钱,理财还是保守点比较好。
生活在上海的苏先生今年58岁,即将退休的他是一名工程师,每月收入8000元。同岁的太太已经退休,每月退休金3600元。
早在十年前,因为预估到退休后收入水平可能下降,主管家庭财务大权的苏太太就已经开始了自备退休金的储蓄计划,夫妻俩的一些季度奖金和过节费,都被她存到了一个银行储蓄账户中,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动用。
“我们的考虑是,我们俩对股票什么的根本没研究,也不像年轻人那样能玩转基金,闲钱还是放在银行比较安稳、安心。”
如今,夫妻俩的银行定期存款已经“小有成就”,已经达到了30万元。但最近,物价不断上涨,电视和报纸上天天提“CPI创新高”、“通货膨胀”等字眼,让苏太太有些疑惑:“物价都涨了4.4%,怎么银行利息还只有2.5%,那我们放在银行的钱真的越来越不值钱了么?”
考虑到苏先生两年后即将退休,夫妻俩想为今后重新打算一番。但除了储蓄和国债,苏太太不知道自己还能投资点什么。
本刊点评:如果不想被通胀侵蚀财富,退休理财也要追求一定的效率。
储蓄是达成理想退休生活的基本方法,很多人也倾向以定期存款的方式来累积未来退休所需的财富。但只采用这种退休金积累方式的人群,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通货膨胀对于储蓄金的侵蚀力。
由于储蓄这一投资理财过度保守,虽然安全性极佳,但收益率却很低,很容易导致资产成长率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长期处于“负利率”时代之中,举例来说,假设你2007年有10万元存放在银行储蓄账户中,储蓄年利率在4%左右,但通货膨胀率却上了6%,本金在储蓄一年后,非但没有增值,还实际贬值了2%。
在中老年人群中,为退休计划进行的投资过于保守非常常见。毕竟,投资总会有风险,人们往往不愿意拿自己的退休生活做赌注,因而更加倾向于谨慎、稳健的投资方式。然而,谨慎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过于保守就会以牺牲回报率为代价。
理财专业人士则认为,虽然我们一再强调退休金需求的“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退休储备金的理财应完全排斥风险。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投资可以获得合理的回报而又不必承担过大的风险,那么这样的投资在退休计划中是可以考虑的。为此,我们建议最好能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来准备退休金,而不是进行单一的存款储备。再者,我们建议保留一定比例的股票,而不是全盘卖出。另一方面,不同的股票本身也有不同的风险等级,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和构建不同的股票池组合,通过不同的仓位增减,在不同的阶段改变和改善其风险特性。为此,股票并不一定同“高风险”挂钩或等同。事实上,长期(如十年甚至数十年)坚持投资股票的风险并不一定有多么高,反而可以作为一种获取稳健收益的手段和工具之一。
诚然,股票投资可能面临着股价下跌令退休资金缩水的风险,但退休人员往往还要面临其他风险。比如,在20年至30年的退休生活过程中,通货膨胀可能给你的生活成本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为了防范这种风险,你的投资综合回报就要超出通货膨胀率──这也就是你的退休资金储备中需要持有一定比例的股票等积极投资工具的原因。
所以,退休理财不等于保守理财,为了战胜漫长退休生涯中的“头号敌人”——通货膨胀的威胁,退休理财也该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迷思9:去银行存款结果误买了保险,老年人理财为何总会上当?
上个月,市民贺大妈想把自己积攒的2万元现金存到银行,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贺大妈来到旁边的一个“理财柜台”。工作人员告诉她,只要每年存2万元,连续存5年,5万元就可获得高利息的回报。贺大妈觉得挺划算,就在工作人员给的一张回执单上签了字。办理完毕,银行工作人员递给她一个装着保险公司材料的大信封,她以为是银行给客户发的宣传资料,也没当回事。直到一周后,她忽然接到一位自称是保险公司的来电,对方告知她,她购买的分红保险即将生效,以后就得承担一定风险,作为回访,她这次与保险公司的通话将被录音,意味着今后她要承担法律责任。
自己的存款为何变成了保险?而且还得承担风险?贺大妈打开装资料的信封一看,都是在介绍保险产品,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条款,她和老伴看了半天也没看懂。第二天,贺大妈到这家银行去了解,原来储蓄本上的1万元是购买了一种理财保险产品,好在贺大妈的保险刚好还在10天的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款。
本刊点评:注重学习,了解理财产品,不能听信误导随意投资。
类似贺大妈这样,在银行听信“忽悠”导致“存款变保险”的故事,在全国各地早已屡见不鲜。
不少老年人承认,他们根本分不清储蓄和买保险有何不同,只知道银行是提供储蓄服务的,至于银行工作人员所称的高回报、高利息,老人们或者以为是什么临时优惠政策,或者因为“贪小利”的心理作用,继而草草签约。而对于保险材料中的投保内容、如何理赔、相关费率、退保的限制,很少有老人能看得懂,他们大都以为是储蓄时银行赠送的保险。
的确,在推销银保产品时,销售人员(不论是隶属银行还是保险公司的)喜欢说“这就跟存钱差不多”。虽然储蓄型银保产品广义上也可以说是“存钱”的概念,但储蓄与保险是有很大区别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作为保险产品的一种,银保产品在提前支取“本金”的时候,会发生现金损失,是不保本的,如果投保后,要从中“取钱出来”,实际上就是申请退保,那么在保险合同生效的头几年,无法拿回100%的本金,只能按照“现金价值表”来退钱。而储蓄是完全保本的金融工具,即便是定期储蓄,提前支取也是可以拿回100%本金的,损失的只是利息多寡。
与存款变保险相类似的,不少老年人还听信别人推荐,或者被误导后,把自己的养老钱盲目投资于自己完全不熟悉,或者一知半解的金融工具上,比如代客炒股、权证、期货、黄金甚至被拉去投资于一些杠杆金融工具、非法的地下金融交易等。
究其背后的原因,大多还是因为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与风险承受力盲目跟风市场上的投资热点,或是贪图“高回报”的允诺而进入“圈套”。所以,对老年朋友们而言,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要谨记一条原则,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馅饼变陷阱。
表:某款五年期银行保险的现金价值表&(单位:元)
迷思10: 退休后有时间,想干啥就干啥,怎么也不行?
张先生和太太今年58岁,一个原是一家国企的会计人员,一个是普通的技术人员,夫妻俩几年前均已退休。两人育有一子,已经上大学一年级。平常,这个三口之家平常生活还是比较精打细算的,也没有什么大宗消费。
随着夫妻俩年龄逐渐增大,儿子上了大学,让这对夫妻对退休生活有了不小的盼头。最近,他们看到一则报道,讲述的是国外的老年人如何周游世界,异常潇洒,令他们非常羡慕。于是,身体都颇为健康的这对夫妻也规划起了“未来二三十年”的美妙生活。只是,算来算去,觉得目前的储蓄和今后的退休收入,似乎无法承担起这些旅行计划的费用,觉得有些沮丧。
本刊点评:退休后要维持高品质的生活,也需量力而行
其实,张先生和太太根本不用沮丧。每个人在退休后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自己开心,不一定要盲目崇拜别人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前面50年、60年,不得不为家人、社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很多时候都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在职期间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的理想所在,人生前几十年的生活状态并不是那么如己所愿,所以,退休后就更多从自己的爱好出发,趁“最后的机会”好好为自己“活一把”。比如,即便平常生活比较节俭的夫妻,也会想象“每年至少一次出国旅游、两三次国内游,15年内走遍五大洲”、“没事就做做SPA打打高尔夫听听高级音乐会”、“生病要住最高等级的病房,请最好的阿姨”……于是算下来,使得必需准备的退休金一路飙升。
事实上,你若现在不是生活奢华的人,退休后也不可能真的太喜欢奢华生活。再者,通常退休后日常生活开销虽然会减少,但医疗费用则因年龄渐长而增加;若设定过高的退休金目标,反而会使筹措退休金的困难度加大,而且在相应的投资工具和资产配置选择上产生偏差。
为此,我们建议大家,特别是准退休族和已经退休的银发族们,退休后要维持较高品质的生活,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要太过于“天马行空”,那样只会增加自己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从具体技巧上来说,我们建议大家尽量具体地把退休后的生活梦想写下来,这也恰恰是退休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
表2:合理安排退休生活的主要项目
本文来源:理财周刊
作者:张安立 陈婷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本退休费如何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