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风险大吗人:我为什么一直坚持看好光伏

中原环保:2.4亿元投资“水务+光伏”分布式电站项目|中原环保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中原环保:2.4亿元投资“水务+光伏”分布式电站项目
中原环保:2.4亿元投资“水务+光伏”分布式电站项目
中证网讯(记者 欧阳春香)(月15日晚间公告,公司采用现金增资方式收购河南晟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75%股权。收购完成后,依托公司污水处理厂资源,控股子公司河南晟融积极推进“水务+光伏”分布式电站项目,现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具备实施条件。
公告称,该项目在中原环保旗下具备条件的马头岗污水处理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陈三桥污水处理厂等10家污水处理厂开展“水务+光伏”分布式电站项目。总设计容量为34.26兆瓦,预计总投资24027万元。
经初步测算,项目建成并网运营首年发电量3674万度,能够满足10家污水处理厂三分之一用电量。项目运营周期25年,年均收入2828万元(不含税),年均净利润1315万元。
公司表示,通过“水务+光伏”的模式,充分发挥公司资源优势,增加盈利点并提高盈利能力,项目顺利实施后将对公司长期业绩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
河南晟融主要提供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整体解决方案,此前主要负责建设、运营郑州综保区(航空港区)第二污水处理厂2.1兆瓦分列式光伏发电项目,已于日并网发电。“水务+光伏”模式具备规模小、建设快、设备简便、占地少等优点,不仅能降低高耗能的污水处理厂运营成本,而且符合国家绿色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
文章关键词: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机构投资者看好光伏行业上市公司
&&&&&&&& 09:07:37&&&&&&&来源: 财界网综合
  在近日披露定向增发情况的光伏行业上市公司身上,机构投资者的身影开始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之前陷入分红乌龙的海润光伏(600401.SH)昨日披露了其非公开发行的结果暨股份变动公告,每股7.72元的价格发行4.93亿股共计募集资金金额达到37.17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其中的机构投资者可谓踊跃,数据显示共计10名参与认购的投资对象中,有6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两家证券公司以及一家保险公司、一家私募基金。  其中,兴业全球(340006,)基金获得配售股份数量达到惊人的8193万股,动用资金达到6.33亿元,剩下的5家基金公司包括近年来因定向增发风生水起的财通基金等,动用资金均超过3.81亿元。而在上述机构中唯一的一家保险公司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则仅获配1607万股,斥资1.2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易方达基金也曾经试图参与却未能获得配售。  与此同时,中环股份(002129,)近日也披露了定向增发结果。根据中环股份(002129,)披露,为推进太阳能单晶硅片项目的投资建设公司实施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同样机构投资者参与热情高涨,基金公司获配数量占本次发行数量的31.652%,证券公司获配数量占本次发行数量的28.402%,保险公司获配数量占本次发行数量的9.823%,按此计算机构投资者占比近七成。财通基金、东海基金、华安基金以及华商基金悉数登场。而兴业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更是一举斥资4.51亿元获配2508万股成为机构投资者最大的参与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评论
&重点推荐新闻
02-19 02-19 02-19 02-19 02-19 02-19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注明“来源:×××”(非财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热文排行榜
千股吧热贴
111.20.218*
111.101.164*
107.128.41*
110.137.100*
109.186.240*
基金岛热贴
224.83.91*
224.214.109*
225.116.160*
222.233.180*
222.240.69*
220.189.15*
111.176.76*
109.241.156*
110.231.235*
109.140.136*
7.174.206*
泪水的依靠
泪水的依靠
泪水的依靠
- 联系电话:010-
总机:010-  新闻中心:010-
举报中心电话:010-
举报中心邮箱:
财界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京公网安备号
Copyright & 2007 - 2018
财界网(www.17ok.com)船舶、钢铁、光伏产业的投资前景--知乎zz
市场饱和,运力过剩,需求不足,船舶业产能过剩---整个产业产能过剩
行业已经洗牌
购买游轮,需求大,兼并整合,引进先进技术
军工—国企改革,合资公司,接军队单子—有钱赚,蓝海市场
中国最大民企造船厂—熔盛重工42万吨
先进技术:日本》韩国》欧美
中国—技术含量较低,超大型集装箱船、油轮只没有生产水平,都靠日本韩国
离岸公司-船东—金融杠杠很高,4倍更多
船东要给定金,有订单才造,可以用订单融资
首先,船舶市场是个国际市场,中国造船业不景气的现象如此突出,其大背景是中国造船业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三分之一强的份额(近几年的全球船市的份额大致是:中韩各占三分之一左右,日本占六分之一左右,全世界其他国家分剩下的六分之一)。
“国内”船舶制造业形势好不好,跟“国内”的需求关系不大(尤其是民船)。前几年,资本大量涌入造船业、全球造船业产能大扩张(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的“国有”和民营造船企业的高速扩张),很多原本跟航运没什么关系的企业也买船当投资,银行贷款也容易,就跟炒房地产一样,那泡沫是哗啦啦的涨。后来遇上金融危机,泡沫破灭,而航运企业本身也因经济形势不行而利润降低缺乏动力更新船舶,于是传说中的产能过剩就降临在了造船业上,国内自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其次,造船业现状虽惨,倒也没惨到“23年前”的地步。为啥涅?因为23年前那是奔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怀抱所带来的阵痛,现在则是已经适应了资本主义体系后的产业升级。这两年受到冲击最厉害的,就是那些以散货船这种大路货为主要产品的船厂。大路货,技术含量不高,难以喊出高价,这道理大家都懂。所以韩国三星就玩FLNG,国内有能力的企业也在寻求转型升级、玩高附加值船型,搞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海洋工程啦、超大型集装箱船啦什么的。像沪东中华这样有眼光的企业,金融危机前还未雨绸缪搞LNG船,现在就在狂刷这玩意。至于没能力没眼光的船厂,当然也就被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给淘汰掉了。
最后,中国海军的补偿性扩张为国内部分“国有”造船企业赢得了喘息之机,但这一红利民营企业还没拿到。军舰虽小,造价却高,一条4000吨的054A护卫舰要15亿软妹币,比LNG船还略高——而LNG船已经是民船里造价数一数二的皇冠产品了。排水量225280吨的海洋绿洲号豪华游轮要14亿刀,大家可以算算每吨价格,再跟054A的每吨价格比比(可见军舰才是真正的高附加值之王。)与军舰情况类似还有公务船(海监船之类的),反正市场不开放竞争,就那几个“国有”企业在分蛋糕,哪怕民营企业技术过硬也挤不进这个圈子。不过据说民营企业也在努力游说高层,希望能够分一杯羹,传说中要破产的民营造船第一企业熔盛重工就曾请海军高级将领去“参观”过。
总的来说,现在的“国内”造船业不景气,是在中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背景下,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内在矛盾(周期性经济危机)、先进产能与落后产能的矛盾、“国有”资本集团与民营资本集团的矛盾相叠加的产物。
造船业的危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造船产能的持续扩大,二是造船订单的陆续下滑。一。从2000年开始,中国造船业开始发力,05年左右开始陆续有很大规模的船厂投产。而日韩作为传统的造船强国,他们主动拒绝低价订单,以此阻击中国造船业在高技术船舶上的能力提升。这些订单大都转移到了中国,对于中国的造船产能也是很大的刺激。而中国政府在08年实施的4万亿 投资计划进一步扩大了造船业的产能。一时间全国造船厂遍布,江浙随随便便个民营企业的老板,在沙滩上都开始造船。而这些产能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了低端的船型,最典型的就是散货船。国内能够全部建造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的船厂都不多。而像LPG,牲畜船,PCTC,LNG ,钻井船,半潜式等高技术船型,能够建造的国内船厂更是凤毛麟角。二。08年左右世界经济经历次贷危机,国际贸易大受影响,航运业第一个遭遇冲击。波罗的海航运指数曾经达到过上万点,在最低迷的时候竟跌到了700点,航运企业大量亏损。这使造船订单每况愈下。航运业不再订购船舶,对于国内的造船市场影响很大。而国内的产能已经膨胀到了十分巨大的规模。造船的多了,买船的少了,危机就发生了。造船业经历这样的危机说到底就一句话,供需失衡。如果订单依然十分庞大,那么即使造船成本上升,依然不会导致行业产生危机。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现在船市低迷当然是因为航运业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从经济层面讲,用供求关系来解释最合适。次贷危机衍生成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最直接影响到、也是经济衰退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航运业的萎缩(业务减少、亏损严重)。很简单,大家都没有钱了,做生意的自然没有多少货可以运(可以参考一下过去几年间的波罗的海指数)。楼主要是11年去过大港口(宁波上海等等)就会发现港口停了很多空载的船。第二个原因,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中国船舶业井喷式增长。如楼上所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pspc标准生效时间与金融危机的叠加影响,中国船市在过去几年内呈现出病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07、08年的船市"兴隆"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日韩的非高附加值船制造业务向中国的转移。第三个原因,其实我并不认为这是导致船市低迷的原因,而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船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不足以较好地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中保全自己,这个就另当别论了。
经济危机&欧债危机》》各国之间贸易相对减少》》航运业受影响》》船东亏损》》减少船舶订单》》船舶制造业萧条中国以制造商船为主的造船厂亏损严重,如文冲,外高桥。有军工背景的勉强盈利,如黄埔,沪东,江南。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只是重复制造低端船舶,早在08之前就存在产量过剩的弊端。而大型集装箱船,滚装船,LNG ,VLCC,等高技术含量船舶基本难以制造,船运业萧条后更是捉襟见肘。
船舶主推进动力装置(主机)约为船舶造价的1/3,核心技术被欧洲MAN B&W Sulzer 等厂商垄断,中国的柴油机厂只能制造小部分机型。船用辅机如发电机,分油机,空压机,液压机械等也很少有质量过硬的自主品牌。
短期内就算全球经济有所起色,船舶制造业也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会随经济复苏而复苏。长远来看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能够研发高水平的船用机械自主品牌,从机械制造到船舶组装不依赖外国厂商,才能减少制造成本,具备抗风险能力,这才是中国船舶制造业的春天。
LNG船:目前只有沪东中华有建造业绩,中船重工集团以及熔盛重工在积极谋求订单突破
外高桥、沪东中华、大船重工、熔盛重工、江南造船
贸易保护,影响国际需求;现在需要自产自销
民企—缺钱/融资,缺资源—政府资源---能否并网,上网电价
全产业链整合—从上游开始做—生产多晶硅—建电站
产能过剩,杠杠率过高,资本密集型行业
技术都一样
英利—美国上市—民企
一开始光伏产业缘起德国光伏补贴,中国凭借低成本迅速占领了光伏制造市场。利润很高,出口的产品并没有直接补贴(话说最近兴起的电站补贴,度电补贴也是必须是在国内建设的,服务人民的),所以才有了博士的财富神话。这段历史难道被忽略了吗?光伏产业一开始可是暴利的。然后很多厂商起来了。一起抢大蛋糕。价格越来越便宜,就像中国制造的衬衫,皮鞋一样攻城略地。欧洲警觉了,美国警觉了,开始调查了,开始反倾销,反补贴了。其实哪有这么多补贴,补贴是后来发展国内光伏市场才提出的。光伏组件就像衬衫,中国就是能做的这么便宜,还有利润。你真的认为是在倾销么。在新的能源革命到来时,在光伏领域,中国已经抢得了先锋。这是欧洲和美国最担心的。综合各种因素,中国正在引领光伏产业的发展。这里有最大的市场,最有竞争力的生产能力。像微信一样,通过二维码可以有很大的想象,中国或许通过光伏可以引领一场革命,通过开辟新的市场,新的产业挑战传统强国。这是多么熟悉的商业竞争模式。高层领导也一直在维护光伏产业的利益,想必这东西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就像最近总理对高铁的宣传,高铁就像光伏一样饱受国内质疑,在国外却很响亮。高铁也是一个突破口,中国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引领全球高速铁路的发展。在汽车,火车,传统铁路上我们一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现在,终于有机会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多么伟大的事业!总理没有站出来宣传云南白药,宣传国产汽车等等,而是在努力维护国内光伏行业的利益,宣传高铁,此中深意,明者自见。
大家都知道光伏的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去年全球光伏安装量大概是27GW,而产能至少是在70GW,其中中国有50GW以上的产能(数据来自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那么这些过剩的产能是如何产生的?很大程度是被欧盟国际对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刺激出来的。2004年开始,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相继出台新能源补贴政策,使得国内的光伏企业看到了巨大的的市场,不断扩张。但光伏产业原料、市场“两头在外”,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中国的光伏企业严重依赖欧洲订单,欧债危机后不仅需求减少,各国政府还出台了一些限制措施,并减少了补贴力度,结果光伏企业的财务数字都很难看。欧盟发起的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对企业出口也会造成严重打击。&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某些光伏企业所在城市的主管官员发生了变动,也对光伏企业的政策性补贴有所影响,这里就不多谈了。
新能源给投资者很大想象空间,但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不解决,很难有大的发展,只会沦为“花瓶工程”。相比较传统能源,太阳能能量密度太低,无法成为维持电网运行的主力(即成为“基荷电站”)。 再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在是否大面积推广上,在决策层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动漫产业在政府补贴这一点和光伏产业有相通之处,各地的所谓“动漫创意园”很多都是打着动漫的旗号在要优惠、吃补贴、做地产,而这是不可持续的,等到优惠政策到期后,企业自然难以为继。
国内光伏和动漫产业遇到的危机,本质上都是企业迎合政府而不是市场的需求,一旦政府的财政出现下滑,这些利润主要靠补贴的企业马上就被发现是在“裸泳”。
原因是多方共同导致的,单说某一方面都有失客观。
1,大势。太阳能的市场需求从来不是“刚性需求”,是建立在各国政府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的拓展性选择,他们要给补贴,市场才能起来,投资者和中国的制造企业才有钱赚。这行有多依赖于政府承诺?西班牙光伏市场当时是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后来戛然而止让位于德国,就是政府突然发现投资者投的比想象的多多了快多了,没钱补了,紧急叫停,导致市场剧烈动荡,顿时萎缩。因此,在经济形势下滑的现在,各国政府对这个奢侈选择也都重新掂量,市场容量也好,增长也好都不如从前了。当初国内的光伏起来,企业家顿时赚得本满钵满的时候,也有赖于人家政府的开放,所以别怪人现在保守了。
光伏行业在全球都是受宏观经济影响非常大的行业。在中国更多是光伏制造业,而制造的产品要卖出去有赖于欧洲美国等下游电站开发的拉动,其中电站融资是最最最重要的环节。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这一领域的融资都造成了极大的打击,银行没钱,电站缺融资也很难开发,中国企业卖板子自然更困难。
2,行业周期。光伏跟半导体一样是周期性行业,这行业最关键的是成本,成本的降低有赖于规模的扩张,所以英利尚德这些前几大企业前几年一直拼命扩产,加上做丝袜的羽绒服的那些不明真相的后进入者,到去年下半年开始,产能释放,一看市场需求,过剩了这么多,怎么办?大家都不愿意破产,地方政府和银行也都在背后为本地企业撑着,那大家就都耗着呗,处在行业的下行周期,这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撑到最后活下来的就是未来的大赢家。
3,贸易保护。说了这一行最关键的是成本,技术都差不了太多,中国光伏企业得以在全球异军突起,挤死他们在欧洲和美国的众多著名竞争对手,主要是成本优势。加上现在经济形势糟糕,贸易保护抬头。这两点共同导致海外的竞争对手用反倾销来对付你。美国双反,欧洲反倾销,连印度阿三都宣布要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美国刚刚宣布对中国光伏企业的产品征收30%上下不等的税率,欧洲还没判,如果最后真判了高税率,欧洲市场占了70%这些企业以上,生意可还怎么做?
4,商业模式。现在所说的光伏业,主要是光伏制造业,跟房地产比就相当于建材行业,而像FIRST solar 这样境遇还不错的,除了做建材,自己还做房地产开发商。现在的中国制造企业为了自救,抢占终端市场,也纷纷向下游走尝试开发商的角色,但行业特性相差太大,鲜有成功的例子。而制造业在中国,无论是新兴的光伏还是传统的纺织业,最后走的都是一条路。所以一直劝这行业的从业者心态要摆平,这个行业从无,到有,到极盛,到低谷,走了将近10年,从暴利行业终于走到利润微薄,是回归正常,把他当作一个传统行业来精耕细作才是正道,所以别抱怨,前几年坐在那数钱的日子不是常态,可以怀念,但别太沉迷于回忆。
当然还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起来得太快,自身的经营管理也有问题,在这个大势之下,加上自身经营管理本身就有问题,生存自然就很困难了。未来6个月,是水落石出的6个月,是驴子是马,6个月后见分晓。当然中国很多时候不是市场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这给这个行业最后的命运,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看到大部分行业外人员在回答,让人不能忍了。现在的光伏并非产能过剩,事实上产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只是呈现出来的状况是大量产品积压的表象,原因并非产能过剩,而是需求突然之间没有了。日子好过的时候欧盟只是德国对光伏的需求量就是14GW,现在而且在未来这个数字只是会增加而非降低。原因在于德国莱茵地区的煤已烧完,进口石油天然气发电价格高昂,因此之前德国虽然是内陆国家,但仍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核电大国。但从福岛事件后核电也无法使用,电能的唯一来源就只能靠太阳能来获得。德国由于工业基础良好,工业用电量大,核电退出后,空出的缺口目前只是从法国购买电能。但历史上法德就是一对冤家,长期依赖法国的电能,对德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德国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但欧盟之所以双反,是因为看到太阳能行业的高利润和低风险。(如果你在这里发出轻蔑的笑声,说明你非常外行。)而美国更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欧美的做法完全是希望把利润留在国内,并非需求萎缩。中国在太阳能行业,已具备规模优势,而且科技含量的提升也远超UNSW,施正荣从新南威尔士大学弄出来的冥王星技术,量产仍然不足,效率已经和市面上18%的电池片齐平,科技优势已泯然于众人。这是尚德连续3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美元的主要原因。德国BOSCH虽然已经可以做到22%,但毫无成本优势,因此在中国价廉质量中上等的电池片(效率普遍在18%以上)面前毫无优势可言。太阳能电池片是中国少数几个可以把世界同行打得节节败退的行业,当前这样全行业亏损,是这个时代的不幸。
,本科在读
从电网市场的角度讲,
3分钟把问题讲清楚:
光伏作为新能源发电, 技术刚刚步入成熟, 但相比其他发电方式成本依然过高, 举例来说, 国内水电的上网电价(电厂卖给电网的电价)是2毛每度电, 火电大概是3-4毛每度, 而光伏是8毛-1元每度这个样子. 且光伏发电只能白天用, 还要看天气的影响, 这样对于电力部门安排生产是不利的,&所以从市场的角度讲,
电网公司是不愿意买光伏电的--你看, 火电又便宜出力又稳定, 干嘛买又贵又不稳定的光伏电呢?
但光伏的特点就是清洁环保(其实也不清洁,在光伏设备生产的过程中污染是很多的, 只是发电环节比较清洁), 这是符合政府推广清洁能源的方针的, 所以政府会大力扶持, 给予大量补贴, 所以光伏从这个角度来讲是靠政府和政策吃饭的,尚德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无锡市政府的补贴的, 一旦政府财政方面遭遇危机, 靠光伏企业自己是很难度过难关的.&
那为什么前几年光伏发电很火呢? 要注意光伏的相当一部分市场在欧洲, 当时欧洲各国手头还宽裕, 可以给光伏发电一定的电价补贴(如德国), 但这两年手头紧了, 没那么多闲钱补贴光伏了, 做光伏项目的自然就少了--赔钱的买卖谁做啊?!
&整个光伏产业整合速度缓慢至少是导致行业危机原因之一。
就像造成整合进展缓慢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和银行的保护一样清晰的是,进展缓慢的危害也十分清晰:相较2012年,2013年全球光伏产能未有增加,需求增加了17%以上,理论上,这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应当增加17%。可事实是,有竞争力光伏企业的经营结果差强人意,部分稍有盈利,部分刚刚扭亏,部分还在亏损中。造成这一结果的唯一原因是,大批无竞争力光伏企业还在苦苦地挣扎,压低销售价格则成为他们唯一的武器。它带来的结果就是产业的合理利润不能实现,就是英利在成为全球最大出货量企业的同时成为亏损额最大的企业之一。
保利协鑫对于产业整合进展缓慢更有切肤之痛。2013年中国多晶硅的消耗量是16万吨,其中进口量就高达8万吨,当需求市场呈现严重供不应求时,其结果应当是产品利润空间的提升。可奇怪的是:作为全球硅料和硅片出货量最大、成本竞争力最强的保利协鑫,多晶硅产量增加了36%,生产成本下降了13.7%,经营利润却是-8550万美元。究其原因,除却来自境外企业的价格之争,境内多家无竞争力多晶硅企业的死灰复燃,都在严重削弱着保利协鑫的合理利润空间。&
不能保证合理利润的产业是难有发展的产业。光伏产业整合进展缓慢带来的恶性结果,不单反映在有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难以得到提升,也综合反映在中国领先的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所下降,具体在出口方面就是:相较2012年的59%,2013年中国光伏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下降了1%。&
亏损和泡沫的乌云会很快过去,等待我们的是,光伏安装量的急剧增加,和我国在光伏行业的彻底垄断地位。就和互联网泡沫一样,这次过量投资和泡沫,是新技术走向大众的前奏,是新科技与资本市场结合创造出的一个小高潮。新技术因为新,所以即使投资人也无法完全看清趋势,这个新行业的热点和利润制高点也在不断切换,大众消费更不上产能扩张,贪婪资本沉溺于原本利润丰厚的原商业模式和产品。这次泡沫,挤出成本高的过量产量,以后光伏生产行业利润就同其他普通制造业一样,肯定不长期亏损,但也不会有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依然像互联网泡沫中,门户网站等获得过量投资,泡沫了,但是一旦互联网普及率更高,更复杂更先进的的产品和应用才是利润金矿。光伏行业也到了这个时刻,生产薄膜等已经落后了,行业向中下游发展——电站建设、运行、维护、检修,电站融资等等。考虑多向下游、相关行业渗透,多考虑光伏的各种应用,那么漫长的春天又开始了。
中国房地产下行,开工率不足,产能一直过剩,愈发严重;但全球产能也过剩
钢铁质量较差,能耗高,产品质量不好
宝钢较好,成本能耗较低,只有这一家盈利,其他都亏钱
钢厂太多,国企很多,都亏;
民企也很多,江苏沙钢仅次于宝钢,有基础设施有技术有不错管理层,其他成本高,钢价较低
技术水平较低,高素质钢铁产能不过剩--
出口一般水平,进口高素质钢铁
需求增长低于预期
产能过剩亟待化解
外部约束日益严格
钢企亟须提质、增效、防风险  当前,下游需求增长低于预期,化解产能过剩任务艰巨,环保约束和淘汰落后压力巨大,成本维持高位与钢价持续下跌并存,钢材进出口总额逐月回落,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已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比想象中还要严峻。我们既要高度关注、及时解决制约行业和企业生产运行的短期问题,又要立足长远,从法规、政策、规划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淘汰落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外部环境“苦”在哪里?  当前,需求放缓、资金偏紧是我国钢铁企业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转向中速。前5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1312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4%,增速比前4 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是,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为55702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前4个月回落0.6个百分 点,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7.4个百分点。&  5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按照2012年我国 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计算,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超过200%。有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偏高,与储蓄率较
高等因素有关,但经济发展远离实体经济的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
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其中,明确提出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前期,资金面紧张已经对钢铁贸易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这
种影响可能会传导到钢铁企业。对钢铁企业尤其是中小钢铁企业而言,资金面偏紧的状况可能会加剧。  从下游行业运行情况看,前5个月,全国房地产 开发投资增速、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增速、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均比前4个月有所回落,表明企业购地和项目开工动力不足,房地产行业对钢铁的需求也不
乐观;机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9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5.01个百分点,用钢量较大的几类产品产量大都同比下降,显示出机械行业用钢需求增长
乏力;家电行业的重点品种产量有升有降,总体产量小幅增加;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23.7%,手持船舶订单量下降23%,钢材消费仍在下降。此外,前5个 月,我国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3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5%。2013年,全国铁路投资计划安排65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00 亿元,投产新线5200公里以上。但是,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铁路投资缺少资金。被寄予厚望的基建投资能否到位,仍存较大变数。  等等这些因
素,使我们感到钢铁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愈加严峻。不过,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对坚持结构调整的企业仍能带来利好。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 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加大对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公共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这无疑会给发现需求及时、品种结构调整快的企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除外部环境的制约外,钢铁企业生产运营也经受着钢价下降、盈利困难、亏损面扩大等“痛处”。究其根由,钢材卖不上价和铁矿石价格仍居高位是直接原因,产量增加过快和产能过剩是根本症结。 
 5月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CSPI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比年初下降了3.30%,但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进口矿到岸价格比年初上涨了
8.17%。钢铁企业降本增效的任务艰巨。与此同时,钢材价格整体持续下行。截至6月28日,CSPI钢材综合价格指数降至98.52点,已经低于 1994年的水平。展望7月份,主要钢厂纷纷下调钢材出厂价格,表明市场仍没有起色。  从产量增加情况看,前5个月,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含
重复材)累计产量分别为29921万吨、32525万吨和4261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1%、8.0%和10.8%,比去年同期增速分别提高3.5 个、5.8个和4.5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日产粗钢215.39万吨,相当于年产粗钢7.86亿吨。据了解,一些钢铁企业近期或上马一批新项目,产能增加将
进一步加剧下半年我国钢铁市场的供求矛盾。  钢价和成本的“两头挤压”导致钢铁企业盈利减少,行业亏损面有所扩大。5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14亿元,同比下降3.11%;实现利润仅为1.49亿元,环比下降2.57%,且已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同比下降89.38%。  风险防范如何“发力”?  目前,我国经济虽然增速回落,经济发展对钢材的需求还会增长。不过,受钢铁产能释放较快、市场去库存化、出口面临诸多挑战等因素影响,需求增长对市场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国内钢材需求增长仍低于预期。  同时,由于三大矿山对铁矿石资源的垄断,加之对铁矿石价格的人为炒作,我国钢铁企业面临原料价格波动的巨大风险。 
 债务规模上升和资金紧张状况也要引起企业的警惕。5月末,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银行借款高达12813亿元,同比增加898亿元,增长7.54%。其中,短 期借款增加1039亿元,增长12.68%;应付账款为4223.54亿元,同比增加189.97亿元。企业要高度关注自身的偿债能力和现金流状况,防范
资金面紧缩带来的风险。  此外,钢铁行业还面临着环保要求愈加严格、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等压力,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因此,钢铁企业一定要对行业形势和外部环境有一个理性的判断,不宜对未来需求盲目乐观或悲观。企业要严格按照市场需求和订单组织生产,切勿盲目增加产量
和产能。企业低库存生产不能仅局限于降低原料库存,更重要的是降低钢材产量,减轻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使钢材价格回到上涨轨道。此外,钢铁企业要适时调整
发展思路,降低负债,减少投资项目,关停严重亏损的生产单位,把有限的资金用到能够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地方,力求“提质”而不是“增量”。从国家层
面而言,建议国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合理用地等政策,加快清理违规钢铁项目,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严格控制钢铁产能的无序扩张;在市场准入、环保要求
和财税政策等方面,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减轻国内矿山企业的税费负担,鼓励国内矿山发展,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打破国外矿山的垄断和控制。
兼并重组,更新落后产能,加强环保措施淘汰中小企业,行业开始集中发展,形成寡头格局
PS:钢铁是属于可回收利用的,也就是说这么多年的基建建设也会产生很多废旧钢铁,以后的钢铁行业也会逐步走向回收利用废钢。(废钢利用更加简单,只不过现在废钢比较少,但以后应该是个趋势。)
钢铁与工业的发展以及几乎一切基本建设,都有密切关系。早在计划经济年代的大跃进时期,为了发展工业,超英赶美,在工业上,我国就提出过“钢铁元帅升帐”的口号,其意很简单,就是说,没有钢铁大发展,其他都免谈。1958年,钢产量增幅接近50%,但那时钢的年产量,也就800万吨,接着就是三年困难时期,许多项目下马,钢产量猛降,到1962年时,只有600多万吨。
这以后,钢铁产量又出现猛增几年又大幅下滑的景象,都和按行政指令搞的投资拉动有关。说这段历史是想表明,历史早已反复证明,这样的拉动,是不可持续的,代价也很大。
估计提问者是见了最近钢材价格下滑已到崩盘价库存高企才提的这一问题。这不是唱衰钢铁工业,不是烟雾弹,是实情。现在说一吨钢只赚1.68元,在前说一斤钢只卖1.75元,还抵不上白菜价。还说有的大钢企要去养猪了。早在今年二季度,产能已严重过过剩的钢铁企业,随着经济下滑,就已经是哀鸿一片了。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钢铁产量有约20年的比较平稳的发展期,多数年份的增幅在3%至7%这一区间,1996年时,产量突破1亿吨,并位居世界第一。加入WTO后,开始猛增,低时为15.85%,高时达到27.24%。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增幅减至2.35%。但此时我国的钢产量已经是5.01亿吨了。
这里还要明确一个概念,在钢铁产量高的情况下,每增一个百分点,增加的绝对产量越多。09年启动经济刺激计划起,钢铁产量猛增,增幅在13.5%至8.9%的区间,绝对增加量1.82亿吨,2011年,达到6.83亿吨。前几日有报道称,据工信部和中国社科院的分析,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1.6亿吨。换句话说,这三年间,我们不增加产能,其产能也大体也是够的。
对于中国钢铁产能的过剩,国家也试图调整,但在这几年高歌猛进GDP的态势下,根本调整不下来,我见过外媒报道,说中国报道的钢铁产量是低估数,好像说到有8000万吨被瞒产了。
这里还要明确一个概念,即钢铁生产需要与钢铁的消费相匹配。现在世界经济状况不佳,欧美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幅整体下滑,钢出口受挫,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我国GDP一而再再而三下滑,国内对钢的需求受限,房地产被调控,基本建设规模受控。于是问题总爆发,钢的产能过剩更显突出。不仅是钢,按工商部和社科院的分析,水泥产能过剩3亿吨,而电解铝早已处于亏损状态。
现在我们来想一下,6.83亿吨钢,如果有1.6亿吨没有消费,就是过剩的,这1.6亿吨,花了多少投资,涉及到多少人就业。如果再加上其他,如水泥等的产能过剩,无论是已花的投资、设备和厂房的存量,以及涉及的就业人数都是庞大的。所以,我国的经济不仅被房地产绑架了,更是被投资拉动绑架了。
目前的情况,恐怕即使不再调控房地产,也未必能消化如此庞大的产能。而如果放开不再调控,今后的情况只会更严重。有媒体报道称,仅9月5日和6日这两日,国家发改委所批项目的投资量则达上万亿。今年二季度,GDP三年来首次下滑至7.6%,还没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预期增长7.5%呢,方方面面就慌了。随着投资冲动由地方曼延至国家,眼见得发改委又在大批项目了,于是又出来一帮专家出来分析说,今年增速还是可望达到8%的,于是媒体跟进报道,似乎又可告慰天下了。
在观察宏观经济上,学界说,看用电指标,用电指标上去了,GDP就增长了,反之,就下来了。其实还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指标,钢的供求紧张,价格上扬,那就是在用投资拉动等手段对经济搞强刺激了,反之,经济就从紧了。这也表明了钢铁行业与经济状况的紧密关系。
事实上,我国钢产量虽然高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而在生产钢的能耗上、钢的品种和质量上,都存在大量问题。还有其他方面的大量的产能过剩,究竟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本来产能过剩,就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应该通过市场的作用去调整,哪怕有断臂之痛。如果不痛思此种组织经济的行为逻辑之弊,积累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高速度,真有那么重要吗?
难怪中钢协名誉会长吴淳溪要说,钢铁价格已是崩盘价,是祸起四万亿计划,
钢铁行业是周期性行业,行业自身的起起伏伏非常多。但是她自身是一个基础性行业,是不可或缺的,和石油、木材、化工品一样都属于大宗商品,需求量非常大,我们身边离不开钢铁。为了回答你的问题,我们先看看钢铁行业到底怎么了?产能严重过剩,整体行业亏损或者微利——在发达国家,发生这种现象的时候,行业就会自发进行整合,最终行程几大寡头垄断。看看韩国的浦项,看看日本的新日铁、住友、JFE,再看看美国钢铁行业。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钢铁行业不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而是太多的国有、政府参与在其中。
1、钢厂是利税大户,地方政府不允许他减产,那会影响到政府收入,甚至整个地方经济。所以甚至出现政府威逼钢厂不停产,保证稳定以及税收。特别是一些三、四线城市。
2、国有企业考核制度特殊,大部分国有企业自身管理问题重重,制度不够灵活,特别是在转变发展期,不如民营企业灵活,导致在市场竞争上落后他人。同时大型钢厂在以前是属于军管,甚至政府直接管理的企业,内部有很多特殊制度以及遗留问题。所以钢厂亏损并不是他们最大的矛盾。
3、钢铁资讯越来越透明,导致大部分钢厂失去了定价能力,市场在倒逼钢厂改革,而大部分钢厂没有跟着市场的脚步,仍然施行着30年甚至50年前的那一套管理模式和销售方法。10年~12年,钢厂是把亏损转移至贸易商,那两年贸易商大亏,很多企业倒闭破产。也出现了福建钢贸系的一系列问题。自从出现了沙钢贸易商倒逼钢厂事件以后,贸易商都学聪明了,不在使用原有的钢厂代理模式来操作,更多的转为灵活订货,减少库存,定价和采购随时跟着市场价格走。所以在2012年,2013年钢厂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贸易商不承担了,就必须钢厂自己来承担这部分的风险。看看宝钢,因为他的地位以及品牌,包括直销的模式(学自发达国家),他继续控制着定价权,所以他没有发生这类事件。看看其他能保持盈利或者过得比较好的钢厂,突出的代表是一批民营二线,甚至三线钢厂,他们的机制灵活,根据贸易商和市场的i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甚至自己设厂前库,自己做代理商。工厂的生产保持与市场一致的节奏,所以他们过的还挺滋润。
4、跨区域的并购受政策和国企制度影响,很难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国企的制度问题,中国的钢厂要想跨区域并购是比较难的,现在的解决方法都是一个省内的钢厂进行机构重组。事实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现阶段中国应该出现更多的跨区域并购,最终实现数个寡头垄断集团。这样才能更有竞争力,不仅是市场方面,同时还能在采购方便获得强大的话语权。
前面讲了,钢铁行业怎么了,现在就可以回到问题:现在的钢铁行业出路有哪些出路?行业减产之后是否还有明天?钢铁行业本身比较大,可以分成钢铁生产、钢铁贸易、钢铁加工、钢铁物流、钢铁资讯、钢铁电商。我们从钢铁生产来讲:钢厂是时候改变自己的销售模式了。不同的钢厂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改变贸易模式。比如更多的进行直销,比如更灵活的定价机制等等。但是总体来说,宏观过剩的环境导致了情况不容乐观,除非政府允许钢厂倒闭、破产或者被跨省兼并,民营资金控股等,不然不太会有本质改变。只能说钢厂圈子里,大家拼的你死我活,坚持下来的,总能胜利。从钢铁贸易来说:贸易商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传统的买进卖出的量越来越少,更多的贸易商为了降低倒挂风险,开始做供应链服务商。看看杨浦区大柏树附近的广告牌就知道了,大型贸易商2,3年前就发现了这一点,开始为下游做服务,比如加工、仓储、金融、物流等,这也是发达国家比如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贸易商的现状。(PS:所以本人做了很多贸易商的物流规划工作,包括物流园区,加工设备采购,物流金融咨询等等)所以现在的钢铁贸易本身,就包括了“钢铁加工”“钢铁物流”这两个方面。从钢铁资讯和钢铁电商来讲:我所在的公司就是钢铁资讯的老大,钢铁资讯的透明,确实改变了整个钢铁行业。以前我出去调研,遇到贸易商经常和我说“我以前一顿钢铁赚1000块都有,自从你们公司有了以后,一顿只能赚20块钱了”。原来传统的资讯其实是被行业给逼出来的,大量的下游客户需求,催生了这个行业的产生。但是从现在的角度看,钢铁资讯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那就是钢铁电商的出现。其实很早以前钢铁电商就开始有了,但是那时候的条件不成熟。以前拿到某某钢厂的批条,能拉到货就能赚钱。现在是货多的是,要看价格,要比较质量,要比较服务。电商条件成熟的一个最大的基础就是过剩。看看服装、数码产品,他们都是极端过剩的行业,中国生产的衣服可以供全世界的人穿20年。没有过剩,电商就不可能生存。条件成熟了,电商就会爆发式的发展。钢联估值75亿、欧浦估计60亿,找钢网拿到2亿美金融资。这些都证明,钢铁电商行业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期,而钢铁资讯作为之前的过渡品,是被电商取代,还是共存,亦或是融合,这个本人还不太清楚。但是其他电商爆发式增长的行业,从侧面也证明了,只有拥抱电商的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下来。
回到之前的第二个问题“行业减产之后是否还有明天?”这个就有点太悲观了,行业洗牌的时候,倒下去的是悲剧,但是站到最后的肯定获得更多。
钢铁业受制于制造业和房地产,前者不景气而且技术进步很快,随时面临其他材料的竞争;后者得益于城镇化建设,但竞争太激烈,而且房产不断调控也是危机。钢铁企业内部面对着固有体质难以改革,对外面临着原材料和航运的外资运作。同时虽然亏损严重,但各地地方政府都在支持,所以大而不倒,整合极为困难。未来会随着技术进步,老员工清退,逐渐恢复活力,这个时间需要很长。随着中国改革,才可能制度有所松动。
自认为钢铁行厂如果能及时改革,跟得上潮流,还是有前景的:
1、进一步重视成本控制,开源节流,中国的钢铁产品多数还是比较低端的,而民营钢铁厂普遍不够重视高端产品研发,原来只要炼出钢就挣钱,何必花大力气研发,而现在就必须增加产品附加值。原来各厂对于原燃料成本控制的意识也是很差的,采购部门与生产及技术部门联系不紧密,而且生产部门没有专业从事兼顾成本控制及生产要求的人员,使得原料采购与生产脱节,如果重视这一块,对降低成本是大有益处的。
2、国家从政策上要求减产,但是最终的执行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应取决于市场,自然淘汰一批没有竞争力的钢厂,并促进钢铁业在技术方面及管理方面的进步。
3、多数民营钢厂还是家族式管理,没有完善的强大的技术部门与市场分析部门,无法给决策者好的建议,并且奉行老一套的按照经验生产的模式,所以生产流程控制很粗糙,不改善管理机制,难以形成竞争力。
4、地区发展不均衡,钢铁业集中在临港口区域和传统产矿区,欠发达地区的钢铁需求还是很旺盛的,近些年部分钢铁厂才加大对于内蒙新疆等地的投资,如果钢铁业在全国分布更为均匀,分散式地满足各地的需求,在成品及原料运费方面都是一项很大的节约,进而能增加利润。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钢铁厂普遍体量较大,还能撑一阵子,大洗牌的日子还未到来,但是终归会到来。
前面知友讲的不错,换个角度补充一下。钢铁这种基础材料,也是支柱产业,不管市场如何,它必须要不断发展。就钢铁产品而言,国内钢铁品质和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几年一直产能过剩,但这基本上是粗钢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的研发还远远不够,那些小厂根本没有条件和资金进行新钢种的研发,只是在山寨,这导致了他们不可能持续发展,必将被淘汰。节能减排以及铁矿石的紧缺,要求钢的品质不断提高。比如说承受一定的拉力,用抗拉强度为345兆帕的刚需要十毫米粗的钢筋,那用1100兆帕的高强钢仅需3毫米左右粗,这样钢产量减产一半仍然够用。由于综合性能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强度级别的高强钢,国际一流产品价格都是国内的几倍。再者是钢铁产品的加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焊接,发达国家70%以上的钢都会经过焊接,国内受技术的限制远远低于这个水品,航母的焊接不得不请来很多专家。还有钢铁表面工程,热处理等这里就不说了简单说,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钢铁,仍有很大的前景,需要制度的改革,产品的升级,后续加工技术的提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伏电站投资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