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央行能中国能否打破文明轮回的怪圈四个货币怪圈吗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恐慌性下跌或告结束―君茂周度观察-中国机电网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恐慌性下跌或告结束―君茂周度观察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恐慌性下跌或告结束―君茂周度观察 09:31来源://原标题: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恐慌性下跌或告结束―君茂周度观察一、一周市场表现回顾本周全球市场有所调整,a股市场内部分化较大,前期跌幅较大的创业板指本周率先开始反弹,创业板50和上证50成为本周涨幅最大和跌幅最大的两个极端板块。引发市场本周五大幅反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的快速下跌本身即孕育着反弹的动力;二是货币政策层面的宽松预期。6月28日晚间,央行网站发布关于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的信息,而央行上一次发布该例会情况是在2017年的第四季度。与2017年第四季度例会召开时相比,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中美贸易冲突悬而未决,股市与汇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措辞的三项变化显示,货币政策正在通过改善流动性、稳定预期等手段减少不确定性对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冲击。第一,对流动性的表述由“合理稳定”转为“合理充裕”。从“合理稳定”到“合理充裕”的变化,折射出流动性的改善有望持续。第二,要求“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而2017年第四季度例会中并未出现类似的提法。那么,如何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呢?此次例会的措辞中另有两处相关变化。其一,将2017年第四季度例会中“切实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改变为“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其二,将2017年第四季度例会中的“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为“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结合5月社会融资规模大幅不及预期的情况来看,“引导”和“管好”可能意味着货币信贷数量上不再边际收紧,而应该注重松紧适度,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第三,此次例会增加了“稳定市场预期”的表述,要求“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走势,加强形势预判和前瞻性预调微调”。受中美贸易冲突等因素的影响,近期我国股市与汇市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市场情绪脆弱的情况下,预期引导与前瞻性预调微调的作用更为凸显。一方面,会议强调:“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不断上升,外贸依存度显著下降,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以缓和市场对中美贸易冲突的担忧。另一方面,央行决定在7月5日定向降准,而7月6日美国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关税的措施可能生效。降准时间点恰逢中美贸易战关键节点,反映了货币当局或许希望通过补充流动性缓和潜在风险对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冲击。未来看,影响市场的三大因素主要是经济去杠杆、中美贸易战以及独角兽上市节奏的快慢等。在经济去杠杆方面,随着央行政策的微调及降准政策的不断实施,前期去杠杆对市场的影响大概率会边际弱化。中美贸易战层面,随着7月6日中美双方确认开征关税的500亿美元商品中的340亿美元即将正式开征,中美双方也互相放出风声来试探对方的贸易战底牌。通过近几个月以来中美贸易战的双方博弈策略来看,中方的高度克制并没有使得美方有所收手,反而继续变本加厉的增加对中方的制裁。近期的人民币快速贬值应该是中方为降低中美贸易战对外需的负面影响而做出的主动性贬值,这是继中方做出对美方等额征收500亿美元商品关税以来的第二步主动性反击。本周美国总统特朗普收回了针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实施新限制的威胁姿态,转而求助于国会正在推进的一项法案,期待用后者来加强对海外交易是否危及国家安全的审查。有分析认为,如果特朗普的上述决定得以维持,就意味着他向中国发出的威胁大幅松动,可能是7月6日对中国商品加征第一波关税前向中国伸出的橄榄枝。“独角兽”类公司上市节奏来看,随着小米在a股上市计划暂时搁浅,传达出政策层面开始重视“独角兽”类公司上市引发的市场流动性问题,因此其发行节奏开始变得缓慢,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二、估值与资金流向(一)市场估值从市盈率角度来看,本周估值前两位的板块和对应估值分别为创业板综51.07x(上期49.07x)和中小板30.9x(上期30.77x),估值最低的两个板块和对应估值分别为上证50的9.89x(上期10.19x)和上证180的10.53(上期10.85x)。本周市盈率最新值/中位数最高的板块为创业板综(51.07x,88%)和中证100(10.99x,87%),最低的板块为中证500(22.41x,59%)和深证综指(26.89x,74%)。从市净率角度来看,本周估值前两位的板块和对应估值分别为创业板综3.53x(上期3.40x)和中小板2.86x(上期2.85x),估值最低的两个板块和对应估值分别为上证50的1.21x(上期1.24x)和上证180的1.27x(上期1.31x)。本周市净率最新值/中位数最高的板块为创业板综(3.53x,79%)和沪深300(1.44x,78%),最低的板块为中证500(1.99x,69%)和上证50(1.21x,69%)。(二)资金流向陆股通资金方面,北向资金本期延续净流出,而南向资金连续三周净流入,北向资金本期净流出3亿元,南下资金本期净流入21.15亿元。从a股主力资金动向可以看出,本周资金净流入的行业有8个,其中软件服务和电子信息两行业流入净流入超过1亿,此外券商、汽车、专用设备等行业等有资金小幅流入,资金流出行业较多,主要为医药、通讯、房地产、银行、酿酒等。个股层面,根据十大成交活跃个股的资金流向情况统计来看,北向交易方面,中国平安单周净买入高达16亿,排名第二的伊利股份儋州净流入6亿,此外贵州茅台、洋河股份、恒瑞医药、海螺水泥等也有少量资金流入。北向资金持股比例较高的上海机场、白云机场、中国国旅、大族激光、格力电器等均遭到北向资金抛售,净卖出超过4亿。而持股比例方面,本周陆股通资金持仓大参林增加2.23%至6.2%,位居增幅榜首。其次蓝思科技、国盛金控、聚光科技、首旅酒店等持仓周增均超过1%。南向交易方面,南下资金净买入前三名分别是融创中国、建设银行、顺宇光学,净买入均超过5亿。南下资金对银行股的关注增强,除建设银行外,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均出现在在净买入top10内。南向资金流出最多的是腾讯控股,单周流出12亿,其次为碧桂园和瑞声科技,流出均在5亿左右。港股通持股方面,单周持股比例增幅超过1%的有东江环保、民众金融科技、百富环球。(三)行业估值市盈率:横向来看,各行业pe排名同相比变化不大,但数值均有小幅回落。当前估值最低的行业为家电15.27x,其次为交通运输16.05x、汽车16.28x、轻工制造19.66x、商业贸易21.33x,估值较高的行业为国防军工60.52x、计算机48.05x、休闲服务37.08x;纵向来看,同历史中位数相比,目前商业贸易、轻工制造、传媒、农林牧渔、家电5个行业相对低估,最新值/中位数分别为62%、62%、63%、68%、76%。交叉来看,家电和商业贸易两行业估值仍处于低估区间。市净率:横向来看,当前银行、建筑装饰、非银金融三个行业估值较低,分别为0.78x、1.25x、1.25x,有色、化工、电气设备三行业估值最高,分别为2.23x、2.07x、1.95x;纵向来看,同历史中位数相比,目前非银金融、电气设备、银行三个行业处于低估状态,pb最新值/中位数分别为51%、56%、57%。交叉来看,当前银行股估值依然处于低位。三、热点事件(一)中国6月官方制造业pmi回落至51.5,非制造业pmi为55,创1月以来新高。今年以来,制造业pmi均在50.0%以上的景气区间运行,上半年均值为51.3%,本月制造业pmi为51.5%,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仍高于上半年均值0.2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保持扩张。本月主要特点:一是制造业基本面总体向好。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15个行业的pmi位于扩张区间,其中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pmi均位于54.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保持较快增长。二是生产和需求总体稳步增长。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6%和53.2%,虽低于上月0.5和0.6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上半年均值0.6和0.4个百分点,市场供需持续扩张。三是进出口景气度有所回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8%,比上月下降1.4个百分点。进口指数为50.0%,低于上月0.9个百分点,制造业进出口总体有所放缓。四是价格指数继续上行。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7.7%,高于上月1.0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上升;出厂价格指数为53.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为今年高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升至70.0%以上,涨幅有所扩大。从企业的规模角度看,大型企业pmi为52.9%,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9.9%,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有轻微回升说明了民间投资增速进一步有所好转。然而,从结构上看,大型企业的扩展速度仍然快于小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这表明了企业补库存以及招工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不强。6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0%,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势头。具体行业大类看,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实现快速增长。对于股市而言,尽管pmi指数比上个月有所回落,但是整体回落幅度不大,宏观经济整体风险不大,更多存在结构性机会,比如一些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的龙头企业以及非制造业中超高速增长的行业都值得跟踪。(二)易纲: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央行行长易纲表示,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要着力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从小微企业成长阶段看,从未与银行发生过借贷关系的初创期小微企业获得首次贷款是相对不容易的,首次贷款后小微企业与银行的信用联系会逐步增强,更容易持续获得融资。易纲表示,考虑到80%以上的小微企业初次融资额在500万元以下,目前的政策着力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先一公里”,聚焦单户授信500万以下小微企业贷款,旨在打破金融服务“小微不小”怪圈,引导金融机构服务重心下沉,发放更多单户授信500万、10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易纲提出,近期将安排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限额各500亿元,合计1500亿元,并从放宽申请条件、扩展抵质押品范围、加强精准聚焦、创新借用模式等方面对再贷款申请考核进行简化优化。畅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需要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建立互信关系。易纲强调,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要在优化考核激励上下功夫,这也是亟需打通的政策传导“最后一公里”。他表示,外部监管考核要做好小微企业贷款“量”与“价”的监测考核,股份制银行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增设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地方性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向县域和乡镇等地区延伸服务触角。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激励要“算好账”。一方面,要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完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实施内部资金转移优惠价格。另一方面,对分支行领导班子的考核要考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情况,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制定具体的奖励和支持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积极性。(完)
编辑:中机分析
&&图片资讯
机械加工行业如何
加大装备改造升级
似锦年华:自动化
新益世纪建材 让
&&推荐企业
珠海市智烘节能工
程力专用汽车股份
湖北成龙威专用汽
苏州率尔捷机电科我们进入一个怎样的债务怪圈?_网易财经
我们进入一个怎样的债务怪圈?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我们进入一个怎样的债务怪圈?)
本文作者为江海证券北京事业部固定收益投资总监蔡年华,授权华尔街见闻发表。
源于11月开始的利率反弹在央行资金投放和监管层强势干预下,暂时企稳。在2016年的最后关头,债市投资者失去了几乎全年的收益,除去部分有对冲工具和进行久期防御的外,大部分投资者尤其是产品户损失惨重,此轮回撤无杠杆的情况下,大部分回撤了近6%,有多倍杠杆的产品户就更为惨痛。当然,中依旧有非常成功的投资者,市场波动的加大给予这类机构以更为丰厚的回报。面对这样一种格局,我们需要复盘思考,从中去总结可供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一、此轮债灾的演化逻辑是怎样的?
在出现债灾之前,我们需要回到问题的初始,解铃还需系铃人,2015年10月份之后市场原本已经出现了分歧(记住这个日子,这是央行最后一次下调公开市场7天回购利率),但是最后市场却出现了资产荒,这是为何?
根源在于央行将公开市场7天利率稳定在2.25%,同时,国开行等大行每天的开盘利率也稳定在这个水平,且央行给了市场稳定的预期,即央行愿意在2.25%的位置稳定供应资金。这使得市场形成稳定的套利模式,即赚取央行负债成本低的钱。当整个市场发现这一稳定的套利模式时,问题就来了,市场上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同业理财、吸收同业存款并将其委托给券商、基金等机构进行资产管理,形成稳定的套利链条。这一链条里面有两个核心的环节:
一是中小银行之间的同业理财和同业负债,这里面有二种模式:
1)单纯的通过发行同业理财来吸取资金,并将资金进行委外投资;
2)通过吸收同业存款来直接购买资管产品。银行一般都会将委外的期限跟募集资金的期限进行匹配,激进一点的会进一行错配,即通过滚动的3m、6m短期负债来匹配1年的委外。
二是券商、基金等非银机构通过发行小集合或者定向专户的方式来提供服务,这里面又存在着两类期限错配:
一类是资产端是1年以上,负债端1年以内;
二是负债端更多受制于商业银行前端的同业负债错配,来匹配资管产品的期限错配。
在技术上,通过成本估值的方式,机构可以规避掉短期的利率波动,但当波动加大时,就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偏离,小集合的偏离可以通过滚动发行产品的模式来使得前期到期的资金达到预期收益,而定向专户则面临到期亏损的问题,所以银行在选择的时候会根据资金的来源区选择适合的产品模式,根据观察,一般来源于同业资金的银行更偏好于报价型的小集合产品,而负债来源相对稳定的银行会选择定向专户的模式。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因为同业负债的扩张,市场出现资产荒的第一阶段,即市场边际的定价主力由银行理财资金池让位于同业负债支撑的委外业务。第一阶段的产生就是10月份以后市场机构疯狂抢购债券,使得流动性好的资产端的收益快速的接近于委外资金的成本。这一阶段完成后,有风险意识的机构开始纷纷收缩委外的规模,这时我们看到大部分的大型证券公司开始对委外持谨慎态度。
但是,不得不说,从2014年以来的大牛市,催生了市场上新生代的投资经理和基金经理,人员结构和管理经验参差不齐,市场变得极其浮躁。当一部分大型机构开始收缩的时候,却给予另一部分小型机构更大的市场空间,一时间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券商都在开展委外业务,传统上我们看到的是券商债券自营和资管部门以及基金公司在做这类业务,后面发展成为投行条线,机构业务部门都在做委外,同一家机构七八个部门先后去一家银行拜访的案例比比皆是。当然,不得不说,一些机构的退出给予这类机构迅速做大委外业务的绝佳时机。但是这一阶段进入的只能通过大比例的增加流动性差的资产才可以满足收益。当然,这一阶段只是通过牺牲流动性来完成收益。
委外最疯狂的阶段在于2016年年初,这个阶段之前退出的机构发现市场的排名开始下滑,又加入到增加委外的竞争中来,这使得市场的竞争接近白热化,这一阶段市场大部分资产的收益已经无法满足委外的预期收益率,只能通过加久期、加杠杆和加信用风险来完成收益,市场上表内4倍杠杆,表外3倍杠杆多产品屡见不鲜。市场疯狂的程度令人咋舌。当然,加信用风险在4月份因为中铁物资等一系列的信用事件也导致过一次超过100bp的反弹,但当信用风险平息之后市场重回疯狂。
可以说,市场在这种完全偏离理性的路径中运行,市场坚定的逻辑无非两点:一是央行能在2.25%的位置稳定供应资金,二是经济长期向下,走向零利率。但是这两个基本条件在8月份开始发生根本的转变,一是央行开始重启14天,后期还将mlf期限拉长至6m和1y,这意味着央行供应的成本中枢在抬升,之前低利率的预期开始动摇;二是经济数据长期背离,生产端持续改善,企业盈利不断增强,但需求端持续弱化,难见实效。但是到了9月份ppi提前转正,这给市场当头一棒。当三季度gdp数据公布后,市场对经济的预期开始分化,同时通胀预期开始抬头。最要命的是因美联储加息预期以及特朗普上台的干扰,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大幅抬升,资本流出压力加大。央行为稳定预期,降准也被迫雪藏。
这一事件的持续发酵,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持续恶化,即稳定而成本低廉的负债资金持续下降,表现为外汇占款下降,基础货币下滑,而央行仅仅通过mlf和公开市场补充的资金成本远远高于商业银行此前通过外汇占款增加所带来的负债。另外,商业银行面临长期资金流失而补充的是1y以内的资金,负债结构持续失衡,在关键考核时点就会出现明显的压力。这也就加剧了货币市场月末、季末的时点紧张局面。
另外一件大的监管事件就是央行将银行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银行年末有做大理财存续规模的考虑,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内部之间还面临理财跟存款之间的竞争关系,这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负债结构失衡。
那么,在11月份,此前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总结了一下:
一是,加杠杆的流动性压力由承担委外的非银机构来承担,而当我们看到ncd价格持续攀升到时候,银行负债端问题开始集中爆发,此前的链条开始进行负反馈,非银机构发现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稳定的杠杆资金,同时资金成本已经完成无法覆盖资产端的收益。当问题刚刚暴露时市场还存有侥幸心理,当资金成本维持高位2个月以上时,市场预期开始松动了。
二是,在资金成本预期恶化和基本面预期分化的时候,市场总有一波先行者,类似于华尔街危机时刻的场景,市场总有一波聪明的投资者,他们总是有比市场其他人更敏锐的嗅觉,能及早行动,这一波人开始在市场集中卖债,市场的情绪会迅速的传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发生在成熟金融市场的危机情景出现。机构大幅赎回基金,货币基金大面积卖债,利率继续抬升,继续赎回,市场进入恶性的负反馈环节。
但是,我们的市场如此脆弱,道德风险的显露,尤其是国海事件的出现,表外代持,萝卜章等等凸显了某些机构风险的脆弱和执业人员的道德底线。这使得市场瞬间出现现券的流动性危机。负反馈继续。
当然,不得不说,面对这样的危机,我们的监管处理比2013年要成熟的多,如果在去杠杆的过程中造成新的危机,那么监管机构将疲于应付,而对危机的解决于事无补。
监管的迅速出手确实平抑了市场的非理性波动,但后续过程中,监管还是需进一步梳理市场的链条和可能的传导路径,治标还需治本。粗暴式的去杠杆往往事与愿违。
二、债灾之后我们应该怎么重拾信心?
债灾之后,市场陷入极度悲观的氛围当中,市场的交易热情明显下降,成交量下滑明显。可以肯定,监管的去杠杆进程并未结束,这也意味着,此前困扰市场的核心因素短期都没有修复,监管去杠杆的决心市场要有清醒的认识。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来讨论后期我们应该怎么来修复市场的信心。
首先市场需面临新的制度重建。一是对货币基金的改革,加大市场波动的问题以及可能给机构带来流动性危机和破产风险的问题较为严重,成本估值而又引入影子价格进行负偏离监测的制度是否合理,是否可以直接将产品改为市价估值。同时资产的期限是否应该继续缩短,等等问题都需要经过更深入的讨论确定。二是对机构的代持行为的监管,市场无法监测机构的表外杠杆,但可以监测机构的代持规模,通过将代持规模纳入表内监管,同时优化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对代持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三是建立投资交易人的诚信档案,国内投资交易人员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一直未解决,市场的违约成本也较低,原先基于银行间的信任关系在市场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时已经不完成有效,因此需监管机构建立投资交易人员的诚信档案,对失信人员进行公示,情节严重者可永久禁入。
其次,委外业务的管理,尤其是委托人资金来源的监管以及期限错配的管理,另外就是管理人经验的考量,此前以机构和规模论英雄的时代应该结束,而以团队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投资业绩为导向的模式应该得到提倡。粗放发展过后,增量增速下降,存量需要更加精细化。
第三,做市商的市场稳定器作用,这次现券流动性的丧失危机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做市商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对出了问题,导致市场情绪进一步恶化,做市商不能单纯沦为过券的机构,而应该是市场流动性的提供者。
第四,对冲工具的重要性,面对市场非理性调整,有对冲工具的机构往往受损较小,而没有对冲工具又失去流动性,只能面对亏损无法作为。因此,国债期货和irs等对冲工具应该大力发展,在cds发展受限的情况下,以信用利差为标的的互换产品能否加快推出呢?
三、怎么看待2017年的债市?
开始讲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讨论我们到底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2014年当讨论牛市基础时,我们给出的最坚定理由是,我国企业是以债券和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直接股权融资不发达,这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杠杆率持续攀升,企业超过100万亿的债务,每年的利息负担近3万亿,也意味着,每年新增的债务中3万亿是借新还旧的,并未创造任何其他价值。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在2014年以后,企业的资本回报率已经开始显著的低于融资成本,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企业永远无法还本付息。这时候,降低融资成本就成为最为紧要的任务,那么央行能怎么做呢,无非就是降准降息,不断的拉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并带动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这也是近三年我们看到的企业发债的融资成本确实出现了大幅的下降,相比贷款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低利率环境会激发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当金融机构通过同业负债进行金融的自我膨胀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增加,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央行被迫进行去杠杆的操作,这一过程中刺破了金融体系微弱的链条,市场利率出现大幅反弹,这一事件出现在2016年底,这一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大幅下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是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了利润的再分配。
但是步入2017年,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当负债成本依旧远远高于资本回报率的情况下,债券利率维持高位是否可持续,原先的债务怪圈是否重现?
这里面,我们观察到,近期无论是证监会口径的ipo速度,还是银监会口径的债转股进程,都明显加快,这意味着我们正通过债转股和增加股权融资来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并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这一规模能有多大目前不敢妄猜。对于100万亿以上的债务规模来说,可能还是远远不够的吧。
因此,大的宏观基本面来说,我们并没有脱离此前的债务怪圈,在刚性兑付不加快出清的情况下,目前的高利率环境显然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未来金融系统的稳定。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回到目前困扰市场的两大核心因素,一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我们当然不能期望央行会如14、15年如此的博爱,当然我们也不用担忧会如13年那么激进,整体的资金成本抬升是市场共识,如果边际上1y的mlf资金利率应该是央行能容忍的市场成本的上限,那么应该是3%,而我们目前的10年国债利率反弹了近60bp,资金成本的中枢也基本接近于这一位置,且历史平均来看10年国债的中枢也就在3.2%附近。因此在目前的点位,我们不悲观。
对于央行会不会加息,这个我觉得市场是过分担忧,在超级债务怪圈的背景下,央行加息等于刺穿泡沫。
第二个层面,即是对经济基本面的看法,明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共识,而基建投资的空间本身也不大,财政政策的空间有,但不能期望太高。而且明年川普上台后,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会成为常态,这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不容小觑。当然,也有人会说制造业投资增速在经历2016年点盈利持续改善之后是否会大幅提升,这个个人觉得不太可能,制造业的产业里面,低端行业在逐步退出中国市场,产能过剩行业处于去产能的风暴中心,高端产业还在逐步培育,制造业短期快速复苏的概率也较小。经济大概率还是维持一个小幅下行的走势。
当然,市场普遍担忧的通胀预期确实可能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一个点,这一通胀预期的抬升主要说成本导致的,而非货币推动的,因此,即使央行保持货币稳健,通胀的担忧短期还是难以消除。这也是制约货币政策的一个核心关切。
因此整体来看, 明年债市的双轮,一轮利好债券,一轮利空债券,这个格局下,曲线可能还是依旧很平坦,曲线的走势还是依赖于货币政策的走向。因此,从交易的角度,波动会加大,央行会依旧维稳而不是呵护,这对交易而言是最好的时代。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本文来源:华尔街见闻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财经头条网丨有深度的财经媒体]热门财经资讯、股票行情、原油期货、外汇汇率、贵金属投资、国际债市、财经专家解读尽在 https://www.cj1.com.cn/weMedia/
在币圈缺乏流动性的今天,目前唯一能够让投资者提起兴趣的无非就是期货了。但大家都明白,期货只是又一个收割机罢了,疯狂收割币圈最后的流动性。 熊市跌跌撞撞走了半年,在先后炒作了EOS主网上线,超级节点选举和世界杯概念过后,市场便再没有热点吸引资金进场。但是最近,比特币ETF再次被提及,被寄予厚望的比特币ETF被看做是虚拟货币这个年轻市场的救星。 比特币ETF真的可以拯救市场吗?那就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比特币ETF吧。比特币ETF全称: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份额可变的开放式基金。相比期货,比特币ETF并没有那么多收益,因为比特币ETF牺牲了大幅获利的可能,换回了稳定获利的安全性。
如果比特币ETF获批上市,那无疑会给虚拟货币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届时,比特币ETF会和债券ETF、黄金ETF和股票ETF一样,只要有股票账户就可以轻松交易。比特币ETF的买卖流程会便捷很多,大量股票、债券和黄金市场中的资金和流量会进入到虚拟货币市场。 市场对比特币ETF的期待是有理由的,参照黄金价格的走势,便能说明这个问题。2004年是黄金ETF大发展的一年,3只黄金ETF产品在那一年相继诞生,并开启黄金ETF的全球认购热潮,由此引起了黄金价格接近7年的暴涨。但比特币ETF的诞生并不顺利,从去年开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收到了大量比特币ETF上市的申请,但都被一一驳回。 据外媒报道,今年7月9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再次向SEC提出比特币ETF上市申请,虽然此前申请全部宣告失败,但这一次申请通过的可能性比较大。SEC已经对公众发出问询函征询意见,8月10日SEC将宣布是否通过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比特币ETF上市申请。 如果比特币ETF上市申请通过,则新一波牛市还是可以期待的。比特币震荡下跌纵观近几天的比特币行情,7月10日放量下跌,7月11日又出现缩量反弹,但一直在6300附近。专家人士表示,弱势行情再次来临,尽管出现缩量反弹,但是难以改变整体趋势,整体行情再次反身向上的概率并不很大,预计在6300一带震荡过后,仍会出现下跌突破。 而7月12日,比特币经历了近几天的震荡之后,最终跌破了6300,与之前的市场走势预测相符。至此,市场再次陷入了下跌放量,反弹无量的怪圈。下一个接受挑战的阶段性底部,将会是,比特币市场再次受到考验。随之出现的新一轮预测走势是:后市将出现较长时间的弱势震荡行情,将成为新的震荡箱体。 市场流动性枯竭
目前的市场依然是弱势的市场,市场内资金缺乏导致了整体的流动性枯竭,市场缺乏生机活力。而造成资金缺乏的原因有二: 一是市场内资金被大量收割。许多项目方挥舞着镰刀想尽办法收割韭菜,最终导致资金被项目方直接跑路收割或是被高位套牢。 二是市场外缺乏资金进入。一旦市场没有了赚钱效应,就没有新增资金入场,最终将会造成市场进一步流动性枯竭。市场由于缺乏资金流动,越来越像一潭死水,逐渐枯竭。账面价值难以变现
行情下降、市场流动性带来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账面价值难以变现,进一步导致市场低迷。许多从业者帮助项目方做募资投行工作,他们挥舞着资源大旗,大肆收割想进入圈内的项目方,从白皮书帮忙写起,再到融资、上市等一系列过程。 这个过程中会收取到价值一两亿的项目方代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赚取一两个亿,何尝不是一份美差?但是这只是账面价值,需要变现才能真正成为获利。而市场流动性枯竭,没有新人进场接盘,币就无处可卖,账面价值没有机会变成现金。 目前看来,市场似乎陷入一个不好的循环。市场内资金被收割导致资金缺乏流动性降低,而市场失去了赚钱效应又让市场外观望的人不再入场,进一步导致了市场枯竭。在这样的情形下,市场或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持续震荡走低。紧握比特币衍生品的市场 近日有消息称,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自去年12月推出比特币期货合约之后,又在今年申请推出比特币ETF,这一消息来自于美国证监会6月底的文件。这意味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明显意识到了加密货币衍生品的潜力。 市场上很多人都觉得,即使近期以来比特币期货跟随加密货币市场的趋势整体走低,但是这些加密货币衍生品仍然能够在推动人们接纳数字资产方面发挥作用。并且,比特币期货赋予了这一资产类别严肃的合法性。 不仅如此,今年6月底,根据美国投行高盛的首席运营官David Solomon证实,高盛也已经在与对比特币期货交易感兴趣的客户合作,并正在考虑与比特币期货交易相关的一些其他活动。David Solomon表示:“高盛的动作非常谨慎,但是我们必须发展业务,适应环境。” eToro高级分析师Mati Greenspan认为:“比特币期货的推出对华尔街交易员来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事情,因为加密货币资产与其他金融市场的相关性相对较低。因此,比特币期货可能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一个很好的对冲工具。然而,尽管比特币期货合约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要想再出现2017年第四季度那样的大涨,则需要更广泛的加密货币衍生产品。”对衍生品风险的担忧 不少交易所都在积极或谨慎地推动加密货币衍生品的进程,之所以谨慎,原因还是在于对这一新事物有所顾虑。欧洲证券与市场管理局和英国金融监管机构金融行为监管局,都表达了对比特币期货此类资产的担忧,且均对加密货币衍生品合约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立场。 Enosi首席运营官Bill Barden表示:“未来一段时间,衍生品将处于加密货币的边缘。这是因为,易于波动和波动幅度非常大的特性,均会使纯粹卖出波动性的风险过高以及买入波动性的成本过高。唯一能从中受益的是那些能够卖出备兑认购期权的长线持有人,但我不确定谁会购买,除非这些备兑认购期权卖得很便宜。” 事实上,对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来说,加密货币衍生品能够得到严格的监管才是最重要的,衍生品受到的监管比加密货币本身要更为严格。随着市场的成熟,有效的监管将有助于降低波动性,推动数字货币投资向前发展。 无论如何,加密货币衍生品都是加密货币领域制度化的又一项进步。Firmo首席执行官Omri Ross博士认为:“这些金融工具可能给加密货币经济带来更多流动性,为这种新资产类别打开市场,并为高波动性的加密货币市场带来更多稳定性……” Carats.io创始人Dor Eligula Dor Eligula说:“随着加密货币市场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更多人将对加密货币产生兴趣并使用它们,他们将更有可能进入加密货币市场。”目前,很多机构都在推进加密货币ETF和集中化期货。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已推出比特币期货,后期以太坊和其他加密货币期货可能也会出现。本文出自 财经头条网
https://www.cj1.com.cn/weMedia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打赏,就是鼓励我写作的动力。
微信扫码捐赠
支付宝扫码捐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行数字货币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