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黛莉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巴金写给黛莉的七封信手稿
第一封信首页
第一封信尾页
第二封信首页
第二封信信封和邮票
第四封信1——3页
第五封信1——3页
第六封信两页
第六封信信封及三枚邮票
第七封信末页
少女赵黛莉在太原晋祠
九十高龄的赵黛莉老人
赵瑜在赵黛莉女士家中翻看老照片。
赵瑜著作《寻找巴金的黛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首印50000册已售罄,即将再版。
赵瑜、刘文青、郭宇一、竹无俗韵合影
200672010162009
&&&&&&&&&&&&&&&&&&&&&&&&&&
&此文已被推荐到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首页头条。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总第580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文学评论:赵瑜和他的《寻找巴金的黛莉》
【郭进拴原创】赵瑜和他的《寻找巴金的黛莉》
“找不到黛莉,当然就不会有这本书了。一个职业报告文学作家必须承担找不到的可能性,这也是报告文学的应有之义,没有什么奇怪的。”面对有人钦慕运气好,找到当年信件主人,从而最终成书之说,赵瑜如是回答。
2006年一个冬日,用去两年时间成稿八十万字的《牺牲者》杀青之际,爱好收藏的赵瑜闲逛太原文庙古玩市场。古董商人赵从平有七封巴金信件,收信人是太原坡子街20号一位名叫赵黛莉的读者,时在1936年至1937年。赵黛莉是谁?她的命运如何?购得信件后,赵瑜开始踏上漫漫寻找之路,太原、襄汾、宁武、西安,柳暗花明,费尽周折,两载寒暑之后,终在2009年夏天见到年近九十的老人赵梅生,黛莉是她当年化名。
“长期以来,我的观点是,明白人要下笨功夫。”在接受《文学报》记者采访时,赵瑜坦陈。这位中国当代报告文学领军人物,多年以来就是靠着艰辛的“田野考察”功夫,北上南下,为读者捧出一部部厚重之作。可想,如果在寻找黛莉过程中稍一泄气,这个健在人世的传奇老人,可能就要湮没无闻了。
相比赵瑜以往作品,《寻找巴金的黛莉》仅十八万余字,可谓一个小制作。与赵从平的反复“捉放”,对巴金写信之际生涯的钩沉,断而复续的寻找黛莉之线,黛莉身负的沉重的家国命运……看似娓娓道来,实则扣人心弦。仿佛不是报告文学,而是一部悬疑小说。“不能稀释情节,不能‘水化’,我有意写得精短,集中来写。”我是在夜行火车上读的,本想看一会儿睡觉,没想到一头扎进去出不来。好在书不厚,合上之后还有时间迷糊。不少读者,也有如此阅读感受。
《寻找巴金的黛莉》最先刊于2009年12期《中国作家》纪实版上。
在前期编排中,这个关于寻找的故事流传开了,传到了巴金女儿李小林耳中。远在上海的巴金研究界难以置信,怀疑这些信件的真实性,派人北上京城,取了复印件回去。为谨慎起见,在刊发时,《中国作家》去掉了“巴金的”三字,以“寻找黛莉”为名。缜密研究之后,李小林致信《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证实了七封信件,并“对赵瑜先生的辛苦劳动表示尊重”。巴金研究专家、《巴金传》作者陈丹晨发表文章称,这是目前现存的最早的巴金书信。
就在《中国作家》刊发不久,2009年12月,《寻找巴金的黛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单行本,印数五万。为了最大限度地抑制盗版,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在文学作品中加印八面彩页。
《寻找巴金的黛莉》迅速热了文坛,国内数百家媒体纷纷开始连载、转载、选载、评介。仅在山西,《太原日报》、《山西晚报》、《上党晚报》、《太行晚报》几乎同时连载。《新华文摘》更将全文精编成五万多字刊发。“后来选载,我就用新华文摘版了。”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在《新华文摘》上读到后,专门托付人找到赵瑜索求全本,并表达了他的称赞之情。新华社连发三篇新闻通稿,介绍赵瑜发现巴金信件及其寻找黛莉过程,这种作法实属罕见。主人公从抗战到改革开放的七十多年变迁中的人生轨跡引起我的一些思考:当时的大家闺秀黛莉在封建压迫和外敌入侵的挤压下,不甘堕落、随波逐流,心向光明进步,但由於自身的局限性和客观环境的阴错阳差,她徒有一腔热血和对光明的向往,疲于奔命却终未能走进革命的队伍。此后几十年里在新中国建设的热潮,在那个政治运动此起彼伏的年代,她历经坎坷而坚持做人的尊严与自己的个性,最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安享九旬晚年。
当时与黛莉一同出走的文彩霞、董边在黑暗中找到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抗战救国之途;二者的失之交臂就划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跡。看似是机遇影响个人的发展,实质上是不同的信仰、政治团体在影响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
可能,社会的进步与时代变迁在逐渐改变年轻一代的观念,当今说起清末民初及至1978年间的历史来,诸多质疑猜测,甚至不乏与传统结论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说,谈历史的基点是要尊重史实;谈现实问题的基础是客观地面对事实,而不是道听途说或个人主观猜测。
于今,中国已经不是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中国了,但我们面对的现实与未来并不轻松,凡是中国人皆有目共睹,毋须赘言。
从黛莉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家庭当家的、一个国家民族的核心力量(或所谓执政党)溃散了,后果可想而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国家尚存的前提下,才有提出建议意见的可能,才有改进工作的实行;才有畅所欲言、尽抒己见的今天。国家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是以主人翁态度进言献策还是痛责而不顾其及,乃至否定一切?是不是该认真思考的呢?设想今天之中国面对世界上如此多的挑战甚至挑衅,国人不团结而先自乱起来,如逢内忧外患、主权领土不保,国之不存,民族危亡,国民任人宰割……真不知现今黛莉们的追求从何谈起?历史的惨痛不该忘记。
近年来的北非、中东、东南亚、东北亚的局势难道只是说书样的听着玩儿的?当然,咱也不用自己吓唬自己,只是别尽顾蒙上眼睛自说自话。
聪明、可爱的现今黛莉们该是为国分忧,为国出力的人杰,而不是忧愤发洩的代名词。因为我们每个国民都与国家有著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今黛莉该是民族进步发展的动力,而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寻找巴金的黛莉》被读者,也被评论家、作家热读、热议。雷达认为,此书正是他一直寻找的好作品——一粒沙可见大千世界。李炳银评论,作者将信件作为线索,巧妙融入历史写作追求中去。邱华栋撰文,作家将一个少女的命运与近代史联系在了一起,描绘了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残酷冲突。陈晓明分析,晋文化的底蕴与晋人品性的书写,是这部作品成功关键。韩石山看重此书的文体意识,对叙述节奏予以称许。赵勇觉得里面藏着某种玄机,这种玄机似乎也是构成此书的魅力要素之一。白烨、贺绍俊、陈丹晨、刘茵、崔道怡、黄集伟、左文纷纷予以好评。
甫一上市,《寻找巴金的黛莉》荣登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的2009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前列。2010年春天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八位书评家组成的专家组又将此书列为汉语原创作品首位。4月,《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在渝参加中国作协主席团会时,向重庆读者推荐十本书中也有此书。近日,此书又被列入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对外翻译的13部中国当代长篇文学作品之一。
凭借这一作品,日,赵瑜获得第三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唯一大奖;日,又摘得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在五部作品中排名第一,这已是赵瑜三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了。
2010年3月,作为中国作家北大行活动一部分,赵瑜应邀到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作了演讲。
想不到两年之后,2011年,中央电视台读书频道《子午书简》派出栏目摄制组,前来太原找到赵瑜,要按照当年寻找路线重走一遍。他们揣着《寻找巴金的黛莉》,从太原坡子街赵公馆旧址出发,前往宁武赵家大院,又到西安黛莉家中。为薄薄一本小书,《子午书简》制作、播出了七集。播出之后意犹未尽,台里又请了专家学者,就七封信件反映出的“把心交给读者”的巴金精神进行解读,又是三集。七集加三集,整整十集。
黛莉染病住院,她的女儿赵健接受采访。千里迢迢,摄制组多想前往医院见到老人啊。可是,他们没有打扰。先是黛莉不希望媒体打扰,只想过平静的生活,要求登门拜访的赵瑜他们对她的住址保密。“老人仍然健在,安心养病,没有记者打扰。”赵瑜向他的作品主人公一直信守诺言。
其实,自从《寻找巴金的黛莉》面世,不断有人想要通过当年一同找上黛莉家门的赵瑜、李炳银、李彬,想见主人公。这些人中既有记者,也有读者,甚至声言与黛莉沾亲带故的人。
这些人中,有位名叫郭宇一的太原读者,他家与黛莉家有亲戚关系。听到这个故事后,郭宇一的老母亲念叨,家里好像还有黛莉三姐妹少女时代一张老照片呢。郭宇一听非常兴奋,可是年代久远,老母亲记不住放哪儿了。他们翻箱倒柜,最后果然找出。在这张泛黄的老照片上,黛莉姐妹三个一身当时女学生打扮,剪发,长棉袍,白袜,皮鞋。中间斜斜坐着,面孔清瘦一些的,便是黛莉。时光流逝,照片泛黄。
这张珍贵的照片,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半年后再版《寻找巴金的黛莉》时,已经补入其中。
《寻找巴金的黛莉》引发轰动,不仅因为其中故事,也因为丝丝入扣的动人心弦写法手法。这种好像属于虚构作品的元素,奇妙地进入赵瑜的非虚构作品。2012年2期《长篇小说选刊》中,将《寻找巴金的黛莉》予以刊登。这是一部小说吗?人们不禁发问。前面“编辑手记”写道:“赵瑜是一位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纪实文学作家,他借鉴小说家讲故事的方式,把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叙述得风生水起、跌宕起伏。”在同期配发的创作谈《文学报告小议》里,赵瑜写道:“一时有不少小说家朋友产生兴趣,来和我探讨纪实与虚构之间搅拌‘鸡尾酒’的趋向。”“《寻找巴金的黛莉》能够在这里选用,我欣喜中还有些意外。”
对于报告文学文体的拓宽,赵瑜坦陈,以往也有尝试,只是不明显。
故事足够吸引人,引得几家影视公司找上门来,一位影视集团一把手前来太原会见赵瑜,商谈改编的可能性。“我不积极。我的个人观点是,”赵瑜分析,“这部作品不具备影视的规律,没有影视的特征。符合文学艺术规律的读物,不一定适合拍成影视作品。《寻找巴金的黛莉》没有直接的影视冲突。”
因为锐利的眼光、深广的情怀与扎实的表达,赵瑜迭出的作品,总是引发一轮一轮的热议。当年他的《太行山断裂》甚至把复印机都复印坏了,他的“中国体育三部曲”特别是《马家军调查》,在体育界、文化界乃至中央引发巨大争论。转眼十年过去,网络冲击,人们的阅读方式大大改变。在今天这个呈加速度前进的时代中,一本薄薄小书引发轰动,实属不易。“作品以寻找巴金七封信为源,牵出一位现代女性传奇而坎坷的命运。作者精湛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结构能力,标志着中国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文本价值,更体现了作家忠诚于土地的精神。 —《中国作家》文学大奖·授奖辞 !”
作为草根读者,我对《中国作家》这个观点既表示尊敬又有所担忧。尊敬的是,《中国作家》慧眼如炬,推出赵先生这部精品大作。担忧的是,“牵出一位现代女性传奇而坎坷的命运”,这个观点很容易诱导我们陷入,“巴金写给情人的老信!”(古董商赵从平语),当然作家选用词汇“巴金的”命题立意不排除“涉情”,涉及巴金与赵黛莉的一段“情缘”,新版的电影电视剧是否出现将这段“情缘”,制作成烟雨蒙蒙,庭院深深的爱情故事,很可能。这就是一种无聊的炒作。
那么,赵作家这部非虚构文学《寻找巴金的黛莉》,它的“文本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去寻找它的文脉与文心?七柳以为应从巴金研究或者现代文学史料角度(书信本身)、文化研究与文化探寻(作家赵瑜本身)、旧中国赵黛莉等人命运(书信引发、作家对历史的叩问)几方面去探寻。
关于作家赵瑜先生收藏的这七封巴金写给赵黛莉书信,书信真实性已经铁板钉钉,无人提出异议。七封书信,无疑丰富了巴金的研究史料,充实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基础。二赵先生(作家赵瑜,古董商赵从平)可谓功德无量。至少徐开垒先生的《巴金传》;陈丹晨先生的《巴金全传》会作出一些润色修改。
七封书信,多都是作家巴金与读者赵黛莉谈写作谈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对读书的一些指导,与私人情感毫无牵涉。逝者赵从平曾语,“巴金写给情人的老信!”纯属商人的噱头,“巴金的黛莉”也只是一种善意的诱导。从这一点也见证了巴金对萧珊感情的纯与真!
七封书信,七柳见到了巴金的“柔、善、真、忍”,“你的信给我带来一点慰安,一些鼓舞…不该拿那些惨痛的图画来伤害你的孩子的心灵…有一个对于正义的信仰,爱一切需要爱的人,恨一切人为的不合人性的传统”,“我是一个极平凡的人,而且我也幼稚,甚至有不少的孩子气”,我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所以我的文章也是的。我在生活里追求着光明、爱、人间的幸福,我在文章所追求的,也是这个。但我行为却常常不能和思想一致,这是社会环境使我如此的,所以我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也不是一个幸福的人”,“离开上海到别处去走走,多看看社会,多体验生活”,“他(七柳注,指左拉)的书我几乎全读过,但大部分我都不喜欢,而且读了一遍就不敢读第二遍。他写得太残酷,太冷静,而且他那种绝望的宿命论也是够可怕的(他晚年的作品…绝不同了)。像娜娜那种作品,我读第二遍就要作呕的(商务译本更坏)”,“我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心而流泪…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轮着每个中国人都必须为一个大的战斗来牺牲他的一切”,“关于我写的文章,没有秘诀,我只知道多体验生活,多读欧洲大家的作品,多写”,“尼采的书对于你们并不适宜,在那样的情形里,他的超人哲学帮助了我,但以后或者以前读来,有些地方又会引起我的反感。所以我不介绍给你”……。伟人的力量,伟人的人格就是这样炼成的。
至于这七封书信更多历史价值,还是那句话,不可估量,这应是《寻找巴金的黛莉》文本价值核心所在,全书的文脉与文心。
说到文化与文化人,似乎在这个大谈GDP,高论繁荣发展,一切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时代,谈文化似乎难以启齿,羞于见人。可是,偏偏有人执着于文化探寻与坚守,请看赵瑜先生“无法割舎”“反复追索不舍”那些陈旧散乱,相貌不堪的信件,“我所看重者,是信件内容。七封信加起来好几千字,总还是丰富的。我没有涉及巴金研究工作,仍坚持把信收藏回来,怕它们流失损坏,就是为了给巴金研究者们救得一份素材”。“虽源于个人爱好,却主要是为了社会,七封老信,应是巴金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历史文化遗产。我只是一名老信搜集整理者,不是占有者,对于这份工作,一个晚辈作家理应尽心尽责。…。人们把这一资源研究利用好了,我才高兴。”
曾几何时,我们为了充实全国独家的“梁思成纪念馆”,前去收购梁思成一纸书信,在拍卖会场居然铩羽而归。一座煤城居然为几万块钱而痛失良机。单论那几万块钱,仅仅是一所中等初中的择校费而已,若是官家豪门替自家子女选择一所高等初中(比如市一中,二中),十多万投资用雁同人的话说,“连眼皮都不待撩!”。可惜,我们面对别人高高举起的号牌,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认怂了。见证了我们经济的强大,文化的虚弱。这样看赵瑜先生数年辗转反侧,可谓挖空心思,花费一万元“拿下”巴金写给黛莉的七封书信,古都煤城人真的应该静下心来反思反思自我。
“作者精湛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结构能力”,读《寻找巴金的黛莉》,七柳很赞同《中国作家》这句授奖词,对于赵瑜先生一贯对文化研究的坚守与探寻,很多评论没有提及。与古董商赵从平展开较量,其实就是一种“名”与“利”的厮杀。逝者已矣,我们对赵从平先生不敢无端指责,但他当初拥有此批信件,看重的应是隐藏在文化名人巴金影子下的高额利益,所以他敢喊“一个高价”。赵瑜先生却相反,他看重的是文化价值,一种无形的软实力。
请看赵瑜先生比他语言更“精湛”的商业谈判技巧。“放长线钓大鱼”法:一开始“强装淡漠”,“时断时续与这位赵从平先生保持着交往”“无端买下他几样东西…展开了一场冷战”。“围点求援”法:找中间人人说和;“利诱”法:请酒,送书。瞒天过海之后,时机成熟,赵瑜先生又显出一种精明,“签了一份买卖合同”,这一招按作家的说法叫“流传有序”,兵法讲“上屋抽梯”。最后一招,说明我们公民日益知法用法,省却了好多日后纷争。
不然,看了日新闻报道:“时值巴金诞辰110周年,巴老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也受到不少关注。在前天落幕的嘉德秋拍上,一件巴金与刘旦宅的通信此前估价为15万元人民币,经过多轮竞拍,最终以632500元人民币成交。”看了这一结果,是否存在卖家反悔的可能?毕竟现在是个追求经济利益的年头啊!
接下来的“寻找黛莉”,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也许,我想在黛莉那坎坷人生当中,寻找并且证明些什么—要国?要家?要民族解放、个人自由?这些概念是分裂的还是统一的?我们怎样看待巴金先生和他的《家》?事到如今,我们对于现当代文学的主旨,又将如何评说?现当代文学之间是什么关系?作家与痴心读者之间,在历史上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全书后半部分,赵瑜先生和他的诸位好友,带着我们从山西省府“太原坡子街20号”出发,穿梭于山陕大地,黄河两岸,寻觅于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从襄汾赵逢冬家的赵文英,一直找到宁武赵廷雅家的“梅生子”。
生活在西安的赵梅生就是赵黛莉,一切尘埃落定!因嫌弃原先名字土气,读太原女师的赵梅生新起名黛莉,现在一些学生因学了外语,取名“戴维”或者“莎莉文”显得洋气,就是这么一回事。黛莉赵梅生女士,出生在那个风云际会,战乱不断的年代,她的回忆有些让大家唏嘘有些失落。在我们常人眼里,毕竟她曾是“巴金的黛莉”,很多人希望看到一位知识女性,变得像丁玲等那样姹紫嫣红,或者因了巴金像萧珊那样让人敬仰。
“读巴金当然更多些,也最喜欢巴金。你说啥?对,当时太原买不到巴金新写的《家》,是我姐姐过生日,姐夫把书当作礼物送来的,我一下子就迷上了。正巧,我在家里看《大公报》,上面刊登了巴金一段回忆录,也是我好高骛远吧,就给巴金先生写了信,没有地址,就请《大公报》转给巴金。当时我害了病,猩红热,还是坚持写完了第一封信。我谈我的读书感想,谈虚无主义理论。我记得是晚上点蜡烛写成的。我一心只想离开这个家,投身革命。真没想到,巴金先生很快就回信了。对啊,我一看,他说我自己就是一个琴!我让同学们都看了,大家非常高兴,文彩霞她们说,还不快给人家回信呀!”
“几十年过去了,真不敢相信这些信还能留下来当时离家走时,她把一批书和一包信放在房间顶棚上,有一块方格子天花板,是可以活动的。…。三哥说曾经发现过她藏在天花板上的那些书,跟共产党的书很接近,就都给烧掉了。这就是说,三哥他们发现了一批书,烧掉了,却没有发现这包信。…。老人点点头,感叹地说:战争也没有毁掉它们。”
“巴金的黛莉”离家出走,欲“投身革命”,从此没有与巴金再有过联系,或者一丝念想,包括她几次回到上海,与巴金近在咫尺或擦肩而过。我们感叹“一位现代女性传奇而坎坷的命运”,我特别喜欢赵瑜先生对“黛莉”精辟的论断,“黛莉是一位真正坚守自己人生的人!”估计那些世俗的炒作依然不能打搅她平凡的坚守。
赵瑜先生留存了巴金的书信,寻找到真实的“黛莉”。面对“黛莉”,我们想一想那些曾独领风骚,后几近沉寂万马齐喑的文学社团;想一想一生都想“说真话”却多有违心的巴金;想一想最后时刻凄婉的萧珊;想一想,战乱年代的那些“赵家”,和平年代而无辜失去生命的赵从平。这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诡秘,生命多么无常!
原创版权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
《智泉流韵》平台上的任何文章不得在任何公众号或媒体上擅自刊载,违者必究。但是欢迎转发,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2) 《智泉流韵》要求投稿者必须是原创首发,严格强调是首发。不是首发一律不刊登。
主编:郭进拴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岚韵居商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