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海军司令部行政经济管理处广州房产管理处的详细地址

中国海军的兴衰史(上)
我的图书馆
中国海军的兴衰史(上)
&&&&&&&&&&&&&&&&&&&&&&&&&&&&&&&&& 中国海军的兴衰史
我们伟大的祖国,东面濒临浩瀚的太平洋,有着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5000多个岛屿。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面积达480多万平方公里。  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中国人的祖先就开始制造筏和独木舟。到了商代,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舟船。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在盟津(今河南孟津)举行了大型渡河演习。2年后,周武王召集各路诸候,率领10万大军从盟津乘船渡过黄河,灭亡了商朝。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依江傍海的吴、越、齐、楚等国先后开始制造了专用的战船,组建了最初的水上武装——舟师。公元前549年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这是我国最早的水战记载。公元前485年,吴国舟师北上,在黄海同齐国舟师交战失败而返。这是我国第一次海战的记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很重视发展造船和舟师。秦始皇多次出海巡游。徐福的船队曾东渡到达日本。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曾派遣楼船军20万人征讨广东。公元前109年,汉将杨仆率楼船军5万兵从山东浮海进攻。公元40年,汉伏波指挥战船2000艘南征交趾(现越南境内)。  三国时期,吴、蜀、魏都有一支较强的水军,以东吴实力最强,拥有战船5000艘。208年,东吴名将周瑜、鲁肃率水军3万人,在蜀国军师诸葛亮指挥水军万余人配合下,进行了著名的赤壁大战,击破曹操20万大军。  280年,晋军将领王浚、唐彬率领水军7万由四川浮江而下,直捣东吴建邺(今南京),吴主孙皓被迫投降。  东晋末年,孙恩等人在东海发动了大规模的海上起义。几年中,起义军发展到数十万人,船舶千艘,驰骋于黄海、东海、南海和长江、粤江、湘江水域,奋战到411年。  588年,隋文帝调水陆50万大军伐陈,三路水军配合五路陆军灭亡陈朝,统—了全国。  唐朝的水军又有了进—步发展。663年,日本出兵朝鲜半岛,并攻击唐朝军队。唐军将领刘仁轨率水军在白江口(今朝鲜锦江口)迎战日本水军,四战皆捷,焚毁日军战船400艘。  宋朝时,指南针已用于航海,火器普遍在水战中使用。转战洞庭湖上的杨幺起义军使用的车轮战船,大的装有24对击水轮叶。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与金国元帅宗弼在镇江焦山和黄天荡水面进行了两次大战。1161年,宋将虞允文在采石矶指挥水军大破金兵水军,以18000人的兵力挡住了40万金军的进攻。在水战中,宋军霹雳炮大显神威。接着,宋将李宝率领120艘战船、3000名水兵从平江(今苏州)出发,沿海北上,在陈家岛(今山东灵山卫附近)袭击了金国水军,大获全胜。  元朝在灭宋中,逐渐建立了一支庞大的水军。元朝水军先后在襄樊、阳逻堡、丁家洲、焦山击败了南宋水军,于1276年攻陷临安。1279年,元朝水军追到厓山(今广东新会厓门附近),全歼南宋水军,南宋皇帝赵昺投海而亡,宋朝灭亡。  元朝水军多次出海作战。1274年,元朝水陆军15000人、战船900艘东征日本,大破日军于博多。后因暴风袭击失败。元军动用战船3600艘分两路再征日本,又因飓风掀翻多数战船而还。元朝水军还远征缅甸、安南、爪哇及台湾,具备了远海作战能力。元朝水军已装备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创业时,曾多次指挥过水战,特别是在1363年进行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亲领水军经过37天的激战,全歼陈友谅的水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明代水军战船种类繁多,适用于各类海区。明代战船上主要装备是火铳、“佛郎机炮”、“红夷炮”,并最早使用了水雷(即“水底龙王炮”)、鱼雷(即“水老鸦”)和两级火箭(即“火龙出水”)。  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到达东南亚、波斯湾、红海及东非,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船队由200多艘船只组成,其中有不少战船担任护卫,船上的20000多人中,大多数为水军官兵。在抗倭战争中,杰出的战将戚继光、俞大猷等率部转战浙、闽、粤、苏、鲁数省沿海,基本平定了倭患。& &1598年,中朝两国水军在朝鲜南部露梁以西海面同日本水军进行了大规模海战,歼敌万人,击毁日船2000多艘。朝鲜水军李舜臣和明朝水军老将邓子龙英勇牺牲。  1661年,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水陆大军渡海驱逐荷兰主义者,于次年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大军攻打澎湖,歼灭了郑克塽的水军主力,迫使郑氏集团向清军投降,实现了台湾和大陆的统一。  自1644年定鼎中原之后,基本武装力量为八旗军和绿营军,其水师分布于江海各处。由于清朝军队靠骑兵为主打天下,所以重“骑射”而轻水师;而中国历史上从未通过从海上来的大入侵。因此,清朝建立之后,水师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后来,清政府为了防止沿海人民的反抗,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水师战船也趋于小型轻捷,只用于江河沿海的巡哨捕缉。到鸦片战争前,中国水师最大的战船只有37米长,7米宽,炮10余门。而当时英国大战舰配有火炮100门左右。  鸦片战争前,清朝水师官兵有50000人,舰船890多艘,但真正能出海作战的人员和战船为数很少。绿营水师在广东、福建设有水师提督;浙江、江南、湖南设有水陆兼辖提督,南澳、琼州、碣石、高州、定海、海门、温州、苏凇、福山等处设有水师总兵。提督、总兵下辖水师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军官。水师营为基本战斗单为。此外,在黑龙江、吉林、旅顺口等处有八旗水师营布防。  中国水师的落后状况令人担忧。1835年,黄爵滋向道光皇帝上奏指出:“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但他的警告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  1840年6月,英国少将懿律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入侵中国。该舰队有战舰16艘(其中3艘为装备有74门大炮的大型军舰),蒸汽军舰4艘,运输舰船28艘。战争爆发后,英国从本土又不断增援。除去被替换回国的舰船外,到1842年8月战争结束时,侵华英军战舰达25艘,蒸汽舰船15艘,医院船、测量船、运输船共60余艘。  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中国水师官兵多次同英国海军交手,给予侵略者一定的打击。  日,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带领20多条战船在穿鼻洋击退了英舰的挑衅。  日,浙江定海水师在舟山海面迎战英舰失利,水师总兵张朝发等战死。  日,广东水师在青洲海面发现英舰后,战船和岸上火炮协同射击,严惩了英军。8月31日,水师副将陈连升等驾战船驶往磨刀洋袭击英舰,获得胜利。  日,英国军舰向广东大角、沙角炮台发动进攻。陈连升等数百水师将士力战强敌,因得不到增援,大部英勇牺牲,各炮台先后失守。  日,英军进犯虎门。关天培亲率水师官兵奋力杀敌,直至战死,虎门陷落。  日,在厦门保卫战中,福建水师金门镇总兵江继芸、副将凌志等多人在作战中殉职,厦门被敌攻占。  1841年9月底至10月初,在定海抗英战斗中,水师定海镇总兵葛云飞与陆师总兵郑国鸿、王锡朋并肩抗敌6昼夜,流尽了最后一滴热血。  日,英军调集7艘战舰和6艘蒸汽舰艇猛攻吴凇口,江南水陆兼辖提督陈化成督部拼死御敌,壮烈牺胜。  1840年7月至1842年5月间,台湾军民在总兵达洪阿、道员姚莹指挥下,五战皆捷,扮碎了英国舰船的侵犯。  日,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海军上将西马糜各厘率3艘军舰、10多条满载海军陆战队的划挺窜入珠江,夺取了两岸的10多个炮台,兵临广州城下。  1857年12月中旬,法国舰队同英国舰队一起从香港出发,直逼广州城。12月28日,英法联军击败守军,占领了广州城。  日,英法舰队北攻大沽炮台,守军伤亡惨重,各炮台相继失陷。  日,英法舰队再次进犯大沽。这时,清军已加强了海口的防务,并由新恢复的直隶水师2000名官兵至此驻防。经一昼夜激战,敌舰4艘被击沉或击毁,6艘被击伤。英军伤亡578人,法军死伤14人。  日,英法联军避开大沽的清军主力,从北塘登陆,迂回攻击大沽。清军反击失利,大沽失陷。英法联军乘势攻占了天津、北京。  近代海军的先声  鸦片战争中的惨败,给了长期闭关自守的中国以第一次大冲击。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在亲身参加反侵略战争过程中,认识到加强海防的重要性,初步提出了近代海防思想。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林则徐看到英国凭借坚船利炮侵略中国,极力主张改革中国的水师。他指出:“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  魏源经过艰苦的努力,编辑了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接受世界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指出“师夷长技”有三条: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建议在虎门外大角、沙角二处分别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来造船制炮,聘用外国技师,首先造战舰100艘,蒸汽舰船10艘,“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沙线,能枪炮有准的者,为行伍出身”(《海国图志》卷2);将广东水师近4万人,“汰其冗滥,补其精锐”,练成15000人的精悍水师。这样,就可以“创中国千年水师未有之盛”(《海国图志》卷2)。  为了增强实战能力,林则徐主持整顿了广东水师。他派人将从商人处购回英国1080吨的“甘米力治”号船改成战舰,可装炮34门;购回葡萄牙3000斤大炮装在大战船上。林则徐还调集雇用各种战船,并仿造“底用铜包,蓬如洋式”的西式战船组成一支新水师,在广东抗英海战中多次出击,取得不少战果。在浙江镇海,他与兵器龚振麟共同研究制成了行驶方便的车轮战船,在保卫吴凇之战中发挥了作用。  1842年,文丰上疏购菲律宾一艘“驾驶灵便、足以御敌”的战船,编入八旗军水师营。  同年,广东人潘仕成捐资仿英、美式样兴造战船。工匠何礼贵在为外国人造船时,已掌握了造蒸汽船及各式战船的本领,曾被调到湖北造船。另一名中国人潘世荣则雇用洋匠造出了一艘火轮船。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言行,是对我国重边轻海的传统国防观念的挑战,也是对闭关自守腐朽政策的猛烈冲击,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清末购舰和造船工业的兴起  1852年冬,太平军建立了水营,在江河湖海沉重打击了清军水师。在水战中,双方都使用过蒸汽炮船助战。  在同太平军的作战中,清政府进一步感到“洋炮洋舰”的威力。1861年,太平军出兵浙江,逼近上海。当时风传,太平军正托外国人购买军舰,准备从海路北上进攻天津和北京。清朝统治者大吃一惊,立即下决心要抢在太平军前面买回“洋舰”。  186l年6月,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政府表示,可从海关关税中拨款购船。得到了允诺后,赫德立即写信给在英国休假的总税务司李泰国,请他筹办。 &&1862年2月,两广总督劳崇光奉清廷之命,在广东与赫德商定,清朝政府向英国购买中型炮舰3艘,小型炮舰4艘,连同舰上装备,共值银65万两。李泰国趁机大敲竹杠,又让清政府追加了15万两现款,才将7艘舰艇及一条供应船购齐。8艘舰船分别被李泰国命名为:中型炮舰“江苏”号(后改“镇吴”号)、“中国”号(后改“一统”号)、“北京”号(后改“金台”号);小型炮舰“天津”号(后改“三卫”号)、“广东”号(后改“百粤”号)、“厦门”号(后改“广万”号);快艇“遐荒”号(后改“得胜”号);供应船“巴拉莱特”号。由此组成了所谓的“英中舰队”,曾参加过两次侵华战争的原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被李泰国聘为水师(舰队司令)。清政府原请为每艘大舰各招30人,小舰各招10人左右,其余舰员应由中国人充任。而李泰国擅自招募了600名官兵上舰。1863年1月,李泰国竟然“代表”清政府与阿思本订立了13条合同。合同规定,阿思本在任职4年内有权管辖调度所有外国洋式船只和蒸汽舰船;阿思本只执行由李泰国转达的中国皇帝的命令,“如有阿思本不能照办之事,则李泰国未便转谕”;(《清末海军史料》162页)这样,阿思本指挥的就是一支由中国人出钱、英国人控制的殖民化舰队。  这时候,清政府中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满族权贵和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湘淮军事实力派,都想把这支舰队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因而展开了明争暗斗。曾国藩连总统、各舰管带及600名兵勇都已选定。  1863年9月,“阿思本舰队”驶抵中国后,李泰国声称购船费还不够,又向清政府索取了27万两,前后共用款107万两。此后,每月还需10万两的日常费用。李泰国、阿思本坚持要求清廷接受所定13条合同,并且提出在攻破天京后,平分太平天国的财物。这一下激怒了清朝官员,湘、淮军首领强烈要求清廷退舰遣人。  11月6日,“阿思本舰队”遣散办法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李泰国、阿思本决定:英国官兵发给5个月薪俸后遣散,舰船折价出售。这样,中国共支出白银173.2万两,收回售船款106.86万两,白陪了66万多两,落得个舰银两空。  “阿思本舰队”事件,暴露了外国侵略者妄图把持中国海军的险恶用心,使不少中国人痛感必须自己办厂造船,才能建立中国自己的海军舰队。左宗棠曾明确指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于是,近代中国的造船工业在“阿思本舰队”事件之后得以迅速地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先导。  早在1861年,曾国藩就在安庆设立了一个军械所制造枪炮。1862年春,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寿(,江苏无锡人,翻译了大量外国科技文献,在化学上尤有建树)、华衡芳(,与徐寿同乡,在数学等方面颇有造诣)来所,于8月制成我国第一台蒸汽机。1865年,他们在南京制成了我国第一艘蒸汽轮船,被命名为“黄鹄”号。该船排水量25吨,长55英尺,静水航速约6.7节,试制费8000两银。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购买了美商旗记铁厂,曾国藩把托容闳购回的100多台机器添了进去,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大型军工厂,它以造枪炮为主,也兼造舰船。1868年8月,江南制造局所造的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恬吉”号(后又称“惠吉”号)下水。该舰载重600吨,392匹马力,长185尺,宽27.2尺,配炮9门,用银8.1万多两。1869年之后,江南制造局又先后造了木壳暗轮兵船“操江”号(640吨)、“测海”号(600吨)、“威靖”号(1000吨)、“海安”号(2800吨)、“驭远”号(2800吨);铁甲暗轮兵船“金瓯”号(约300吨)、“保民”号(约1220吨)及7条小型船艇。  1885年之后,由于李鸿章认为还是“在外国定造为省便”,江南制造局停止造船,只承接舰船修理业务。  清末中国最大的造船厂是福州船政局。日,经左宗棠向清廷奏准,船政局在福州马尾破土动工。1869年6月,船政局所造的第一号轮船顾利下水,定名为“万年青”号。该船长238尺,宽27.8尺,吃水14.2尺,排水量1370吨,150匹马力,航速10节,木壳,用银16.3万两。此后到1907年止,船政局共制造舰船40艘,总吨位4.7万余吨,占清末全国造船总数的74%。开办初期,船政局聘用了一些法国员工担任技术指导。1874年,合同期满,大部分人按期离局,仅留下3人。此时,已基本掌握各项技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造船了。  1875年,船政学堂学生吴德章等自行设计制造的炮艇获得成功。该艇245吨,50匹马力,航速9节。1877年下水的“威远”舰已采用了铁胁木壳的新技术,达到750匹马力,超过了法国人在时船艇的马力。1883年下水的“开济”号巡洋舰,排水量为2200吨,马力增为2400匹,航速15节,接近国外先进水平。1888年下水的“龙威”号巡洋舰,是我国自制的第一艘钢质军舰,排水量2100吨,2400匹马力,航速14节。“龙威”舰后服役于北洋海军,改称“平远”舰。它的建成标志看我国造船技术水平进入了较高的阶段。  除了江南、福建两处船厂外,其它一些地方也兴办了近代船厂或兼造舰船。1867年,清政府开办的天津机器局兼造过一些小船,并造过一套舟桥和一艘潜水艇。1873年经办的广州机器局在温子绍主持下,完全依靠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制造小型舰船达40多艘。尤其是1881年造成的“海东雄”号炮艇(当时称“蚊子船”,只有一门炮),造价仅为当时所购英国造同类炮艇价格的1/4。大沽船坞于1880年建立,主要为北洋海军修理舰船。清末时期也造过“飞凫”、“飞艇”等舰船共20余艘。旅顺船坞规模宏大,设备完善,可修理“定远”号等大型舰船。1880年开始筹办,1890年才基本完工。但它是短命的,1894年被日军占领,收回后不久1897年又被沙俄夺去,1905年后又落入日军手中。  中国自制的舰船已不能满足海军发展的需要。于是,清政府先后向德、英、美、日等国购回舰艇85艘。这对我国的海军建设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也产生了不少弊病。一些经办人员与外商勾结,以次充好,受贿贪污,阻碍了我国造船工业发展。曾国藩、沈葆桢相继去世后,海军实权为李鸿章一人独揽,他的指导思想是造船不如买船。以后,中国海军舰艇更加依赖进口,无法独立地发展。  海军学堂的创办  在添置舰艇的同时,沿海各地还创办了一批海军学堂,为建立近代海军造就了一批人才。在甲午战争前,海军学堂共办9所,而陆军仅办2所。  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在福州马尾创办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军事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学堂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学堂用法文教授,专门学习舰船制造,后学堂则英文讲课,初设驾驶班,后又增加了管轮班。学生所学的内容很多,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外语、军事、航海、船艺等几十门课程。学生们通过刻苦钻研,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校术,成为中国海军建设的骨干。清末,该学堂共毕业510人,近代中国海军的大部舰艇管带(舰长),许多海军学堂的教习(教师)及造船厂的技术人员,都出自船政学堂。中法马江之战中,福建海军11艘参战舰艇的管驾(舰长),有8人是船政学堂毕业生,其中5人壮烈牺牲。中日黄海大战中,10艘最初参战的军舰管带,有6人为船政学堂毕业生,邓世昌等英勇献身。  第二个创办的海军学堂是天津水师学堂,建于1880年。设有驾驶、管轮2个专业,共毕业学生21O人。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天津时被焚毁。严复曾在该学堂任总教习(教务长)、总办(校长)近20年。  广东办过2所海军学堂,即1884年开办的鱼雷学堂和1887年设置的水师学堂(初为水陆师学堂,1893年后改为水师学堂),校址在黄埔。鱼雷学堂毕业19名学生,水师学堂毕业122名学生。  1886年,清廷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办了一所水师学堂,这是专为满族权贵子弟所设立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仅有9人到海军任职。第二届学生未能结业,因甲午战败而散去。  1890年,中国海军办了3所学堂,即南洋海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北洋海军办的威海卫水师学堂和旅顺口鱼雷学堂。江南水师学堂设在南京仪凤门内,有驾驶、管轮、鱼雷3个专业,到1911年共有212名学生毕业。威海卫水师学堂仅收了一期30名学生,甲午战争后停办。旅顺口鱼雷学堂也只办了3期,共23人毕业,在甲午战争时停办。此外,在旅顺口还办过一个枪炮学堂,曾训练过约60名学员。  挑选优秀青年出国深造,是培养海军人才的又一个途径。在容闳的热心筹划下,1872年至1875年,中国向美国派遣的前4批留学生共120人。其中,有17人学成后回国担任了海军将领。他们是:尚容谦、邓士聪、蔡廷干、吴应科、宋文翙、邝咏钟、曹嘉祥、吴敬荣、薛有福、杨兆楠、黄季良、邝国光、邝炳光、吴其藻、陈金揆、沈寿昌、黄祖莲。还有2人回国当了海军医官,他们是:何廷梁、曹茂祥。另外,詹天佑回国后曾在船政学堂任教习,后来成为闻名中外的铁路建筑师。在中法战争中牺牲的有杨兆楠、邝咏钟、黄季良、薛有福,在甲午战争中献身的有沈寿昌、陈金揆、黄祖莲。其他留美海军生也都为近代海军作出了贡献。而这4期留学生中,学习陆军的竟无一人。  1875年,沈葆桢派遣船政学堂学生魏瀚、陈兆翱、陈季同、刘步蟾、林泰曾赴法国参观见习。之后,清廷陆续向德、法、英等国派遣留学生。到1885年,共派出了89人,约有80人学习海军和造船等专业。回国后,他们在海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甲午战争中殉国的有刘步蟾、黄建勋、林泰曾、林永升;魏瀚、陈兆翱等成为杰出的造船专家;叶祖珪、萨镇冰、李鼎新、沈寿堃、刘冠雄等人后来成为清末民初重要的海军将领;严复成为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马建忠成为著名的外交家。  在翻译国外文献方面,近代海军也是走在前边的。江南制局用的翻译馆共出版了23类、159种、1075卷译著,其中不少是有关海军和造船方面的。译者有徐寿、华衡芳、徐建寅(徐寿之子)等。此外,许景澄在出使欧洲期间,仔细调查了各国海军情况,将19个国家的1600多艘舰船的资料(其中有240余幅图),编成了《外国师船图表》,于1885年底在柏林出版,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对中国人了解世界海军状况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可惜该书并未引起清政府的重视。  近代海军的初步形成  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造船购舰和海军人才的培养,组建近代海军的计划也被提了出来。最早提出创立近代海军的是丁日昌(,广东丰顺人,历任江西万安知县,曾国藩的幕僚,苏凇太道,江南制造局总办,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和巡抚,福建巡抚和船政大臣,会办南洋海防)。他在日通过李鸿章转呈的《创建轮船水师条款》中提议:“创造轮船水师,分为三阃。”北洋水师驻扎在奉天(今辽宁)、直隶(今河北)、山东沿海,提督坐镇大沽;中洋水师驻扎江苏和浙江海口,提督坐镇吴凇口;南洋水师驻扎福建、广东沿海,提督坐镇厦门。每路配炮艇10艘左右担任守备,“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飞驰援应”。这是第一次提出中国海军应统—指挥、分区设防的主张,轮船水师为近代海军的最初称呼。  建立中国近代海军真正被提到清廷的议事日程上来,与日本的侵华野心及其海军的日益强大有着密切的关系。1853年之前,日本同中国一样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海上力量很落后。1854年,在列强舰队的威逼下,日本打破了锁国状态,把发展海军放到了重要地位。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国策。日本海军得以优先扩充。1872年明治天皇下令设置了海军省。1874年5月,日本以“牡丹社事件”(1871年11月,琉球船民66人因风漂至台湾八瑶湾(今屏东县境内),上岸后有54人被牡丹社的高山族人杀害,12人逃脱。琉球为中国属国,本与日本无关。1872年9日,日本册封琉球王为藩主后对台问罪)为借口,悍然出动“日进”、“孟春”、“筑波”号军舰,掩护10余艘轮船运送3600名陆军官兵侵入我国台湾,在射寮登陆。沈葆桢调集海陆军积极赴台备战,并加强了闽台地区的海防设施。当时,福建海军的“扬武”、“飞云”、“安澜”、“靖远”、“振威”、“伏波”6舰开赴澎湖,“福星”舰进驻台北,“济安”和“万年青”舰分别在福州、厦门待命。日本见中国有迎战准备,加上日兵水土不服,天气炎热,每天病亡10余人。于是日本向清政府勒索了50万两出兵费后,于年底撤兵。  日本侵略台湾再次敲起了警钟,清廷内部感到“海防一事,为今日切不可缓之计”,对海防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日,总理衙门奕訢等奏请筹议海防,并转奏了周家楣的5条建议(即练兵、备船、简器、设厂、筹饷)。建议中明确提出:“应就外海水师及各营洋枪队中,挑选精壮曾经战阵之兵勇,另立海军,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率……”11月19日,广东巡抚张兆栋,转呈了丁日昌拟的《海洋水师章程》,共有6条:一、外海水师,专用大兵轮船,及招募驾驶之人;二、沿海择要修筑炮台;三、选练陆兵;四、沿海地方官宜精择仁廉干练之员;五、北东南三洋联为一气;六、精设机器局。其中,丁日昌规划每洋设大舰6艘,炮艇10艘,半年会操一次,以裁减旧式水师的费用来养新式规艇。丁日昌特别强调,在海上争锋,“非轮船不为功也”。尽管当时顽固派极力指责办海军是“名为设防,实为撤防”,买舰造船和改进枪炮是“掷金钱于汪洋”,并以西北边防(指年间,在英、俄等国支持下,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乘新疆内乱之际,领兵占领南、北疆的大片国土,企图将新疆从中国版图上分割出去)和东南海防同时告急,朝廷经费有限为由加以反对。但清政府仍下决心建立海军,加强海防。日,总理衙门提出的方案经钦准实行。主要内容有:以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先购一两艘铁甲船,西北塞防由左宗棠负责办理,在磁州、台湾试用机器开采煤铁矿等。此后,近代海军在南洋和北洋开始组建,而南洋中的福建、广东不久又自立了门户。 福建海军是组建最早的一支海军部队。清朝旧式福建水师始建于1651年,—直是清军外海水师的主力。但随着蒸汽舰艇被海军采用,它逐步走向末路。由于有船政局和船政学堂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福建海军发展较快。日,福建已有船政局自制的“万年青”、“湄云”、“福星”3艘军舰及外购的“海东云”等舰,清廷任命前水师提督李成谋为“轮船统领”。这标志着福建海军的雏型已经形成。1875年,第二任统领罗大春接任时,福建海军已有自制的“扬武”号巡洋舰等13艘舰艇,外购的“靖海”号炮艇等3艘舰艇,总吨位达1.3万多吨。1879年9月,彭楚汉任第三任统领。中法战争前,福建海军已有舰船近30艘,2.2万多吨。其中,千吨以上的约占一半.& && & 由于其它各地舰船不足,除了在船政局订造军舰外,还多次调福建海军舰艇前往执行任务。如“湄云”号曾去奉天,“镇海”号曾到津沽,“泰安”号和“飞云”号前往山东,“伏波”号到过浙江,“永保”号和“深航”号被差遣上海,“济安”号开赴广东。中法马江之战中,福建海军在马尾的11艘舰船全部沉没,但战后仍有17艘舰船(包括打捞修复的“伏波”号等舰),千余名官兵,实力犹存。只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李鸿章等人的压制,福建海军经费拮据,才逐渐走向衰败。特别是1885年左宗棠去世后,福建海军失去最有影响的支持者,李鸿章公然肢解福建海军。1887年,为台澎防务而向德英两国购回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共4艘巡洋舰,全被调往北洋,就连福建海军仅有的一艘“福龙”号鱼雷艇及原先借用的福建海军人员,连同舰船全被纳入北洋海军名下。从此,福建海军名存实亡。  南洋海军是组建较早的一支海上武装。清朝初年,在江浙地区就设有水师,分外海、内河两部分,由江南水陆提督兼辖。1862年,清廷又增编了长江水师,在江苏有瓜洲、狼山两镇。1875年,清政府决定从海关税和厘金中提出400万两银专拨南、北洋建设海军。但在3年中,北洋总共才收到近200万两,南洋每年实收40万两。经费严重不足,使南洋海军发展步履艰难。南洋海军的舰艇主要来自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少量购自国外。1878年,沈葆桢经朝廷批准,任命了吴安康、王金楷等16名水师将领在军舰上供职。1879年,江南提督李朝斌被任命为“外海兵轮统领,督率各省大小兵轮,定期在吴凇口会操”。1884年,南洋海军又拨归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统辖,共拥有钢质巡洋舰“南琛”、“南瑞”号,铁骨木皮巡洋舰“开济”、“澄庆”、“超武”号,木壳巡洋舰“驭远”、“登瀛洲”、“威靖”号,木壳炮舰“靖远”、“测海”号,铁壳炮舰“龙骧”、“虎威”、“飞霆”、“策电”、“金瓯”号。其中,除“金瓯”号外的4艘铁壳炮舰,是北洋用过二三年后来抵偿李鸿章截留南洋海军所订购的4艘新炮舰的。1890年8月,陈湜被委任为南洋兵轮总统。  189l年,郭宝昌接任总统后不久,为“节饷增船之计”,南洋海军取消总统一职,军舰改由左翼长袁九皋、右翼长吴安康分别督率;当时,南洋海军仅有“南琛”、“南瑞”、“镜清”、“保民”、“开济”、“寰泰”6舰能出海作战。由于南洋海军无钱购买大型铁甲舰(沈葆桢、丁日昌多次提议都未购成),所以海上战斗力不强,只是担任海口巡防之责。南洋海军虽未参加对日作战,却因舰船老化,训练不足而自行萎缩了。  广东海军在清末没有单独编队,一直隶属于广东水师提督。早在鸦片战争时,就开始从国外引进较先进的军舰武装广东水师。广州机器局、黄埔船局也先后建造了40多艘中小舰艇。广东海军委托福州船政局于1877年-1891年造成的“广甲”、“广乙”、“广丙”3艘巡洋舰,吨位最大也未超过1300吨。甲午战争时,3舰正在北洋会操,遂留下参战。结果2艘沉没,1艘被俘。总的看来,广东海军只是一个小舰队,经费全靠自筹,装备更新只能缓慢地进行。  北洋海军尽管起步较晚,但却后来居上,主要原因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以“拱卫京畿”为由,利用手中政、财、军大权全力发展。1873年之前,南方各省沿海都有了一批蒸汽舰船时,北洋还没有一艘近代舰船。1873年9月,福州船政局新制造的木壳炮舰“镇海”号(572吨)调到天津后才填补了空白。1875年,李鸿章与英籍总税务司赫德订约购舰。从此,北洋大规模购舰高潮开始。起初,赫德的助手金登干包揽了购舰事务,使中国花了一些冤枉钱。1876年,首批2艘炮船(320吨)到华,被命名为“龙骧”和“虎威”号。该舰船小炮大,难以出海作战,只能在港湾里防守。次年购回的“飞霆”、“策电”2舰(440吨)也是如此。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了北洋水师营务处,派留法回国的马建忠负责办理北洋海军事务。这年11月,南洋订购的4艘炮舰来华后被李鸿章截留北洋,而以已用了二三年的“龙骧”等4舰调南洋作抵偿。新到4舰被命名为“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号。这一年,李鸿章又通过赫德订购了炮舰3艘、旧式巡洋舰2艘,于1881年交付中国接收。其中1艘炮舰到广东后被命名为“海镜清”号;2艘炮舰是山东所购,被命名为“镇中”、“镇边”号,也纳入北洋编制;2艘巡洋舰被命名为“超勇”、“扬威”号。  1879年之后,清政府就不要赫德再插手购舰了。这是因为赫德除了推销军火之外,还想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聘他为“总海防司”,进而把持中国海军大权。李鸿章的幕僚薛福成得知后,上书反对任用赫德,终于使赫德美梦破产。李凤苞、徐建寅、许景澄等人先后奉命调查各国造船情况,订购了一批较先进的舰艇。  1885年,德国制造的铁甲舰“定远”、“镇远”号及穹甲舰“济远”号来华。1887年,北洋又接回英制巡洋舰“致远”、“靖远”号和德制巡洋舰“来远”、“经远”号。此外,还向英、德两国购回10艘鱼雷艇(含铁甲舰上的附属艇)及辅助船,补充了国产的“威远”等舰,并在威海卫、旅顺修筑海军基地,实力大增。1888年9月,清廷颁布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这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第一个经制舰队(福建、南洋、广东海军未被清廷列为“经制”之列)。  北洋海军共有29艘船艇(铁甲舰2艘,巡洋舰7艘,炮舰6艘,鱼雷艇1艘,练习舰3艘,运输舰1艘),计划再添大巡洋舰1艘,浅水炮舰4艘,鱼雷快舰2艘,鱼雷艇6艘,练习舰1艘,军火船1艘,测量船1艘,通信船1艘。但因为经费无着及派系争斗,使该方案搁浅。到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仅增加了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平远”号巡洋舰,调来了福建海军的“福龙”号鱼雷艇。北洋海军官兵近4000人,提督(司令)丁汝昌(,安徽庐江人,长江水师出身。1879年到北洋海军,1880年赴英接舰,1883年任天津镇总兵)。  在各支海军舰队发展的基础上,清廷感到有必要建立一个全国海军的统帅机构。早在188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新设了海防股,它的职责是:“掌南北洋海防之事。凡长江水师、沿海炮台船厂、购制轮船枪炮弹药、创造机器电线铁路,及各乡矿务皆隶焉”(《光绪会典》卷100)。小小的海防股竟要管如此众多的事务,显然是力不从心的。1884年,由于中国海军各自为战,使法军部队乘机袭击了我东南沿海地区。惨痛的事实迫使清廷决心统一全国海军。于是,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于1885年10月在北京成立。海军衙门总理大臣奕譞,会办大臣奕劻、李鸿章,帮办大臣曾纪泽、善庆。下设总办、帮总办、主稿等章京,并分成海疆、款项、船政、器械4股。海军衙门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然而,海军衙门的大臣和章京们全是兼职,依附于八旗神机营(开始连印章也用神机营的)。而且,除李鸿章及一名帮总办章京外全为旗人,没有一名海军学校毕业生。海军衙门只起筹集海军经费和审批进口海防军械的作用,并无指挥职权。令人吃惊的是,海军衙门竟挪用大量海军经费,为西太后建造“三海”(指北京的北海、中海、南海的皇宫园林)工程(约用436.5万两)和颐和园工程(约用1200万两以上),严重阻得了海军的发展。189l年,丁汝昌提出用15万两进行舰艇大修,用60万两购置21门120毫米舰炮的计划。区区之数,就因为没有经费而被束之高阁。因此,北洋海军的火力和舰艇素质远远落后于日本海军。
二 中法、中日海战& & 中国近代海军在创建的过程中,曾同法国、日本的侵华舰队进行过多次海战。虽然多数作战是失利了,但却展示了中国海军官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较强的战斗力。从鸦片战争中的岸防作战到海上交锋,是中国海防力量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马江之战  日,法国侵略军大举进攻越南的山西地区,驻守该地的黑旗军、清军奋起反击,中法战争爆发。  1884年7月中旬,法国军舰以“游历”为名侵入马江。马江位于福州东南,是闽江的一段,为福建海军的主要基地。马江下游两岸地形险峻,入海口设有长门、金牌等炮台。本是抵御外侵的理想战场。但由于清朝官吏的昏庸,竟让敌国舰队闯入马江,使海口的防御体系,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当时的国际法规定,外国军舰进入别国港口不得超过2艘,停泊不得超出2周。可是,法舰泊在马江达40天之久,最多时有10多艘舰艇。在此期间,3艘法舰于8月上旬前往台湾掩护陆战队攻击基隆,击毁了中国炮台,后被中国军队伏兵击败后又退回马江。日十三时五十六分,在准备就绪之后,利用退潮的有利时机(当时军舰以舰首系泊,法舰位于华舰下游,退潮时,法舰舰首正对着华舰舰尾,便于发挥舰首主炮威力)突然袭击了附近的福建海军舰艇。  在马江的法舰有10艘,共1.45万吨。它们是,装甲战列舰“凯旋”号,木壳巡洋舰“窝尔它”号(法军远东舰队旗舰)、“杜居士路因”号、“维拉”号、“德斯丹”号,炮舰“野猫”号、“益士弼”号、“蝮蛇”号,鱼雷艇“45”号、“46”号。法舰有77门火炮,不少是大口径的线膛炮和速射的哈乞开斯机关炮。另外,法国巡洋舰“雷诺堡”号和情报兼运输舰“梭尼”号在闽江入海口监视航道,防止华军堵塞法军退路。海口外还有装甲战列舰“拉加利桑尼亚”号伺机接应。法国舰队司令孤拔中将担任指挥。  泊于马江的中国舰艇是木壳巡洋舰“扬武”号(福建海军旗舰),炮舰“伏波”号、“济安”号、“飞云”号、“振威”号、“福星”号,铁壳炮艇“建胜”号、“福胜”号,共1.02万吨,仅有47门滑膛炮。福建轮船营务处统领兼“扬威”舰管驾张成负责管理各舰。此外,马江上还有旧式水师战船40多艘,但战斗力很差。总之,中法兵力对比十分悬殊。  战幕一拉开,法舰就集中火力向华舰猛烈攻击。中国舰艇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未及起锚,多数舰艇就已中弹。广大中国海军官兵仓促应战,顽强还击。  在上游方面,“扬武”舰负伤后,仍用尾炮击中了法舰“窝尔它”号舰桥,毙敌引水员及5名水兵,但又被敌46号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中,不到一分钟,“扬武”舰首先沉没。敌46号艇也被岸上清军炮火击中,引起爆炸。“福星”舰中弹后,管驾陈英急令砍断锚链,掉转舰首,开足马力,向敌舰冲去。在敌舰的围攻下,这艘仅585吨的小炮舰多处受创,水兵伤亡过半。陈英屹立望台疾呼:“此吾报国日矣!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于是,“福星”舰鼓轮又向敌舰冲去。陈英突然中弹倒下,三副王涟继续指挥。这时,敌人一枚鱼雷击中“福星”舰暗轮,军舰无法前进。舰员仍以步枪射击。突然,一发炮弹击中舰上的弹药库,军舰被炸毁,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激战中,“福胜”、“建胜”2艘炮艇也遭到敌舰炮火拦截。“建胜”管驾林森林首先阵亡,2艇督带吕翰浑身是血,但他包扎后仍然坚持指挥,随即又中弹牺牲。“福胜”在“建胜”沉没后单艇奋战,管驾叶深被弹片穿透面颊后倒下,不久又挣扎站起来率领水兵炮击敌舰,他肋部再次中弹,倒敌身亡,炮艇亦中弹沉没。“艺新”、“伏波”两舰受伤后边战边退,到上游林浦自沉。“永保”、“琛航”两舰也受伤沉没。  在下游方面,“振威”舰被敌“凯旋”舰炮火击中,首尾起火,失去控制,随波下漂。管驾许寿山和舰员,试图冲撞敌舰“德斯丹”号与之同归于尽。但是,敌舰“维拉”号的1发炮弹在舰上爆炸。“振威”舰沉没前,仍发射了一发炮弹,击毙了敌1名军官和2名水兵。“飞云”、“济安”两舰砍锚链未断,已中弹起火。督带高腾云腿被炸断,仍在“飞云”舰上坚持作战。最后,“飞云”、“济安”舰被烈火吞没。  中国海军的40多艘木质小战船,在激战中全被摧毁。不到半小时,战斗就结束了。  8月24日,法舰炮击了福州船政局,炸毁了厂房、仓库及1艘在造的舰。& && && & 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对法国正式宣战。法舰击毁了闽安炮台。次日,法舰从上游起逐个攻击闽江两岸炮台,摧毁了其中的大部分。到30日止,马江法国军舰全部开出闽江口,泊于马祖澳。不久,法舰又进犯台湾,于10月8日再次在台湾遭到惨败。  在马江之战中,有5艘法舰受伤,50多人伤亡。中国海军9艘舰艇被击沉,2舰自沉,700多人殉难,福州船政局及炮台、水师也遭到严重损失。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惨重失败。  镇海防御作战  镇海防御作战又称甬江口海战。镇海位于浙江甬江口,是宁波的门户。  中法战争爆发后,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宁绍台兵备道薛福成等人十分重视加强镇海的海防,在海口两岸添设、加固了招宝山、金鸡山等炮台,以沉船和木桩堵塞海口(仅留20丈宽水面供船出入,并备有6艘大船随时准备封口),布设了大量水雷、地雷,撤除了航标,组织渔团、民团配合军队作战。  日,南洋海军总兵吴安康率舰5艘支援闽、台抗法。2月12日,南洋5舰在浙江三门湾海面遇到7艘法舰截击后北撤,航速较慢的“驭远”、“澄庆”2舰避入附近的石浦港内。2月14日,敌舰袭击石浦。“澄庆”舰被岸上炮火误伤沉没,“驭远”舰被法舰击沉。“南琛”、“南瑞”、“开济”3舰驶入镇海口内,与在此防卫的“超勇”、“元凯”2舰及水师的红单船队汇合,共同抗敌。  2月28日,法军舰队司令孤拔率领“巴雅”号装甲战列舰等4舰追到镇海口外。3月1日,法军小艇进入海口测量水道,被清军炮火赶走。当日下午,法舰发动攻势,直扑招宝山。守军岸炮和舰炮一起开火,激战达2小时,最靠前的法舰“纽回利”号连中数弹,狼狈逃窜。后边3艘法舰也遭中国炮火拦截,无法前进,进攻失败。当夜,法军2艘小船偷袭钳口门,被哨兵击退。  3月2日,海上大雾。吴安康带领水兵驾驶6条舢板(每条舢板上有1门炮、10支枪)在海口巡逻。2艘敌艇企图冲入海口,用鱼雷攻击华舰。恰巧遇上中国水兵,交战后,法艇退去。  3月3日上午,法舰再次来犯。“答纳克”号敌舰逼近海口开炮,遭到招宝山炮台的有力回击,“答纳克”号中弹后狼狈而逃。  3月5日,敌2条小船运兵企图在南岸馒头山登陆,被守军击沉。  3月14日,法舰在海口外用猛烈炮火向各炮台攻击。由于守军事先换石为土,避免了炸石伤人。所以,未造成守军重大伤亡。  3月20日,清军秘密地把8门野战炮推到南岸海边,出其不意地轰击敌舰,有5发炮弹击中目标。从此,敌舰不敢再靠近海口,只在远处窥视。6月29日,法舰被迫全部退走。  镇海之战是中国近代海军配合陆军作战的第一次胜利。法国舰队司令孤拔被击伤,不久在澎湖死亡。& &丰岛抗敌  甲午战争前,日本进行了20多年的准备,特别是扩充了海军和陆军。1890年,日本海军经费占国家支出的12.37%。1893年,天皇带头节省内廷费用,并要求全体官吏拿出1/10的俸禄作为造舰费。到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巳拥有31艘军舰,24艘鱼雷艇,共5.9万多吨。  这时的中国海军,4支舰队合起来有军舰78艘,鱼雷艇24艘,计8.4万吨。但兵力分散,多数舰艇陈旧,在航速、火力及官兵军事素质等方面,均落后于日本海军。更重要的是掌握清朝大权的慈禧太后正为自己的80寿辰用尽心机,无心抵抗日本的侵略。  1894年初,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爆发后,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请求清廷派兵。6月4日,北洋海军“济远”、“平远”、“扬武”3舰首先进驻仁川。6月5日,日本立即成立大本营,并派出400名海军陆战队入朝。到6月底,在朝日军已有近万人,军舰8艘,大大超过了清军。7月19日,日本海军成立了战时体制的联合部队。7月23日,日军扶植朝鲜的亲日傀儡政权,唆使其驱逐清军。  7月25日晨,中国军舰“济远”、“广乙”号完成了掩护运兵船的任务后从牙山返航,途经丰岛附近海面时,突然遭到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吉野”(旗舰)、“秋津洲”、“浪速”号3艘巡洋舰的袭击,“济远”、“广乙”舰被迫自卫,从而拉开了中日甲午海战的序幕。  当时,中日兵力对比悬殊很大。清舰为钢、木质巡洋舰各一艘,共3300吨,舰炮29门,航速15-17节。日舰全为钢质巡洋舰,共9126吨,舰炮80门(其中120毫米以上大口径速射炮22门),航速19-23节。而且,日舰是有预谋的偷袭。  中国水兵并未被优势之敌所吓倒,在敌猛烈炮火面前,“济远”管带方伯谦躲进了舱内,大副沈寿昌主动登上望台指挥,“济远”的炮火多次命中日舰“吉野”和“浪速”号。战斗中,望台被日舰击中,沈寿昌英勇顿牲,二副柯建章立即接替指挥。不久,柯建章也中弹倒下,舰员共阵亡13人,伤40余人,前主炮已无法射击。“济远”舰立即以尾炮边回击边向西撤退,“吉野”舰紧追不舍。当“吉野”舰追到离“济远”仅2500米时,水兵王国成、李仕茂挺身而出,用尾炮连射4发,命中“吉野”3发,“吉野”受创后转舵逃去。管带方伯谦置“高升”、“操江”2舰不顾,驾舰逃回旅顺。  “广乙”舰仅为千吨的木质舰,火力较差,管带林国祥在命令向敌舰逼近,准备发射鱼雷时,不幸被敌“秋津洲”一炮炸毁了鱼雷管,另一炮使20余名官兵伤亡。但“广乙”舰仍坚持作战,—炮击中“浪速”舰左舷。后终因伤势过重,被迫向朝鲜西海岸撤去,在十八岛搁浅。70多名舰员将舰自毁后离开,途中被日军俘虏,具结后才被释放。  “操江”舰发现敌情后向西退去,但其航速仅9节,不久即被日“秋律洲”舰赶上俘获。“浪速”舰追上悬挂英国旗的“高升”轮(中国雇用的英船)后,强令该船随其同行。英籍船长准备屈服,但船上千余名清军官兵表示,“宁愿死,决不服从日本人的命令”。“浪速”舰竟以鱼雷大炮击沉了“高升”轮,并对落水清兵进行屠杀,除250人获救外,大部分官兵遇难。  丰岛海战后,日本海军基本控制了朝鲜以西海域,切断了牙山清军的海上补给钱。因此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也进一步膨胀。  一周后的8月1日,中日两国分别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黄海大战  日一时,清政府雇船5艘在北洋海军的护航下,从大连启程,运送6000名援军到大东沟,准备从陆路入朝,支援平壤守军。午后,运兵船安全抵达目的地。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命令“镇中”、“镇南”号炮舰及4艘鱼雷艇护送运兵船入海口,“平远”、“广丙”2舰在口外下锚警戒,“定远”(旗舰)、“镇远”、“来远”、“经远”、“靖远”、“济远”、“广甲”、“超勇”、“扬威”10舰在离海口约12海里的大鹿岛附近待命。这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亲率12艘军舰从朝鲜大同江口的渔隐洞据点出发,向黄海北部搜索前进,企图寻找北洋海军决战。日本舰队以第一游击队的“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等4艘快速巡洋舰为前导,以“松岛”(旗舰)、“千代田”、“严岛”、“桥立”、“比睿”、“扶桑”等6舰为本队跟进,另有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乘坐观战的“西京丸”号代用巡洋舰,供搜索侦察的炮舰“赤城”号随本队行动。  9月17日上午,清军卸载完毕准备返航。“镇远”舰观察哨发现西南方向有一支舰队向北驶来,丁汝昌下令备战。  十二时五十分,日本舰队逼近北洋舰队,在约5000米的距离时,“定远”舰主炮首先发炮射击,中日各舰大炮也一起怒吼,大战爆发。  日军第一游击队加速左转,从北洋各舰前方横越,首先攻击北洋舰队右翼的“超勇”、“扬威”2艘弱舰,2舰先后中弹起火。“定远”舰望台被敌炮火击中后,信号索具被毁,丁汝昌负伤。虽有刘步蟾代理指挥,但后来北洋各舰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日舰“比睿”、“赤城”号被打得弹痕累累,在第一游击队舰只救援下才得以逃脱。  在大东沟的“平远”等舰艇闻讯赶来,与日军本队各舰接战。“平远”舰炮击中了“松岛”、“严岛”等敌舰,自己也受了伤。日军本队从北洋舰队右翼绕到其背侧,与已回到北洋部队正面的第一游击队形成了对北洋舰队的夹攻之势。但中国海军仍斗志高昂,奋力拼杀。“超勇”舰身已倾斜,舰炮仍在不断射击,直至沉入黄梅,管带黄建勋等125人阵亡。“扬威”舰着火后向大鹿岛退去,中途搁浅。敌“西京丸”舰被击中后,主机失灵。“福龙”鱼雷艇连射了3枚鱼雷,皆未击中日舰,“西京丸”号乘隙逃跑。  北洋舰队左翼的“致远”舰虽受重创,仍在艰苦地作战。当舰上弹药将用尽时,正遇敌“吉野”舰驶来,管带邓世昌下令全速前进冲撞“吉野”。“吉野”慌忙躲避,并发射1枚鱼雷击中“致远”舰,引起锅炉爆炸,军舰沉没,246名官兵殉国。“济远”舰管带方伯谦驾舰逃跑,撞沉了搁浅的“扬威”舰。“扬威”管带林履中愤而蹈海。“广甲”舰管带吴敬荣率舰逃跑,在大连湾三山岛外沉没。  日军第一游击队未追上“济远”、“广甲”2舰,遂回头攻击“经远”舰,“经远”管带林永升临危不惧,以一抗四。忽一炮击中“经远”舰,林永升等官兵牺牲,但幸存的水兵继续向敌开炮。舰上大火越烧越猛,终于倾覆。  这时,北洋海军只剩4艘军舰,而敌舰尚有9艘。敌以本队5舰包围“定远”、“镇远”2舰,以第一游击队攻击“来远”、“靖远”2舰。“定远”、“镇远”2舰共中弹300多发,伤亡惨重。水兵们一边灭火,一边还击。“定远”舰主炮一发炮弹击中敌旗舰“松岛”号,引起弹药爆炸,舰身倾斜,死伤百余人,顿时丧失战斗力。伊东祐亨只得转到“桥立”舰上,令各部自由行动。“来远”、“靖远”2舰与敌4舰苦战多时,受创不轻,只得退往大鹿岛后背靠沙滩面对敌舰,用前主炮射击,同时抢修机器,扑灭大火。敌舰吃水深,不敢接近,只在远处遥击。  战至下午五时,伊东祐亨见本队各舰已精疲力竭,遂发信号令第一游击队归队。五时半,日舰汇合后向南首先退走。“靖远”、“来远”2舰修复后归队,“平远”、“广丙”等舰也折回,“靖远”舰管带主动代理信号系统被毁的“定远”舰指挥。北洋舰队军威重振,尾追日舰10余里后返回旅顺。整个海战将近五个小时。  黄海大战中,由于中国海军方面指挥失策,舰艇陈旧,弹药不足,致使损失较大。计有5艘军舰沉没,其余军舰均受伤,官兵伤亡800多人,其中包括邓世昌等杰出将领。但是,北洋海军主力尚存,仍有相当战斗力。  日本舰队凭着新式军舰和充足的弹药,配以众多的速射炮、较快的航速和较机动的战术,在海战中占有优势,但仍有5艘军舰被重创,伤亡300多人。日本海军聚歼中国北洋海军的企图未能实现。&&威海卫保卫战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角,遥对旅顺,同为拱卫渤海的门户,是清政府花了很大代价修筑的海军基地,北洋海军提督衙门就设在威海港内的刘公岛上。  黄海大战之后,李鸿章命令北洋海军“不得出大洋浪战”,采取了避战保舰的消极方针,使日本海军完全控制了黄海。10月24日,为了配合第一军从朝鲜渡过鸭绿江进攻中国的辽东,日本第二军在海军的掩护下于花园口登陆,进逼大连、旅顺。该地区清军人数不少,武器较好,但仅有提督徐邦道领兵数营孤军御敌,多数将领没有斗志,望风而逃。11月7日,大连失守。11月22日,旅顺陷落。清廷经营16年,费银数千万的“东方第一要塞”(旅顺口有国内最大的船坞,优良的港口和仓库,13座海岸炮台和12座陆路炮台。大连有海岸炮台5座,陆路炮台1座)被毁于一旦。日本劫获的大炮有459门,枪炮弹256万多发,其它物资更多。日本海军也移驻旅顺,将其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跳板。  日.日本联合舰队21艘军舰、16艘鱼雷艇护送第二军从大连出发,于20日中午到达荣城湾。日本先遣舰“八重山”号等预先派人上岸侦察,被清军哨兵发现后逐回。于是,日舰集中火力炮击海岸,守军向西撤去。到23日止,日本陆军2万多人全部上岸。在威海卫的北洋海军未能出击,坐失战机。  1月25日,日本第二军分2路从荣城扑向威海卫。当时,威海卫筑有陆路炮台5座,海岸炮台6座,分成南北2个炮台群,刘公岛及日岛还有炮台7座,共有炮129门,陆上守军万余人,另有海军舰船30余艘,海口布水雷240多枚,还设置了防材。  1月30日,日军在扫清了威海卫外围的守军之后,总攻南帮炮台群。守台官兵虽有北洋舰队炮火支援,但未能抵御住日军从炮台侧后薄弱方向的进攻,各台先后失守。“来远”舰的炮火击毙了登上了摩天岭炮台的敌第十一旅团长大寺安纯少将。为了防止日军使用海岸炮台,在炮台失陷前,丁汝昌派敢死队炸毁了一些海防大炮,军舰也用舰炮向敌军占领的炮台轰击,但未能彻底加以破环。由于绥军统领戴宗骞的逃跑,致使北帮炮台守兵溃散,日军未经激战就于2月2日占领了北帮炮台群。此后,日本陆海军集中兵力围攻北洋海军。清廷曾让北洋舰队突围或出口作战,但围日本海军严密封锁,丁汝昌无奈,只得决心坚守。  2月3日,日军以第一游击队的4舰守住西口,其余各舰从威海卫东口轮番进攻,岸上日军也开始使用修复的大炮。北洋海军官兵经过激战,粉碎了敌舰的多次进攻。  2月4日夜,敌改用10艘鱼雷艇前来偷袭,北洋海军警戒艇发现后立即予以还击,敌第22号艇触礁破损,第5、6号艇被击伤。5日凌晨,敌9号艇突破防材进入港内,射出的鱼雷击中了“定远”舰,“定远”舰的炮火同时也击毁了该艇。“定远”舰负伤后在附近搁浅,承担东口防御。  2月5日白天,日舰同时向东、西口猛攻,均被击退。当夜,日军艇队再次偷袭。到次日晨,“来远”号巡洋舰、“威远”号练习舰、“宝筏”号布雷船先后中雷沉没。  2月7日晨,日舰发动总攻,遭到刘公岛和日岛炮台以及舰炮的顽强抵抗。敌舰“松岛”、“桥立”、“吉野”、“秋津洲”、“扶桑”、“筑紫”等舰先后中弹。但日岛弹药库被敌军击毁,大炮损坏,伤亡很大,幸存的水兵奉命撤到刘公岛。激战中,“左1”号鱼雷艇管带王平等人率领10艘鱼雷艇和2条汽船从西口逃跑,敌军发现后以第一游击队追击,致使有的被击毁,有的触礁,全部覆灭。失去了小艇的配合,北洋舰队的形势更为严峻了。  2月8日夜,敌军炸毁了东口防材,砍断了铁链。9日上午,敌舰又来进攻。丁汝昌亲领“平远”、“靖远”2舰在日岛附近阻击。“靖远”舰被岸边皂埠嘴炮台上的日军大炮击沉。  连日鏖战,使中国海军官兵疲惫不堪,伤亡剧增。加上援兵迟迟不到,弹药和粮食得不到补充,一些意志不坚定分子开始骚动。丁汝昌竭力劝说以稳定军心。当夜,丁汝昌下令将负伤的“定远”舰自爆,管带刘步蟾悲愤自尽。  2月10日,一些士兵在外籍雇员和营务处提调午昶炳等人煽动下闹事。丁汝昌向众人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并命令沉船,但无人执行。  2月11日,日军大举夹攻北洋海军,再遭败绩。这时,传来了山东巡抚李秉衡逃往莱州的消息,援兵无望。丁汝昌及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镇远”舰代理管带杨用霖等先后自尽。& & 2月12日,牛昶炳伙同外籍雇员盗用丁汝昌名义向日军乞降。14日,牛昶炳向伊东祐亨缴出官兵名册并订立降约。17日上午,日本联合舰队耀武扬威地驶入威海卫港内,陆战队登上了刘公岛,5100多名中国海陆军官兵放下了武器。“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南”、“镇西”、“镇北”、“镇中”、“镇边”共10艘军舰被换上了日本海军的旭日旗,只留下被卸去大炮的“康济”号练习舰运送丁汝昌等人的灵柩及外籍人员去烟台。至此,清朝海军最大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2月17日这一天,成为中国海军史上最耻辱的日子。 三 清末海军的恢复  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舰艇全部丧失,广东海军也失去了仅有的3艘巡洋舰。从此,中国海军元气大伤。日,清政府撤销了海军衙门。7月22日,直系总督王文韶奏请裁撤北洋海军315名军官编制。  恢复海军困难重重  中国海军主力覆灭后,顽固派们又跳了出来,攻击办海军招来了灾祸,主张“自安孱弱,静以待时”,并警告不要再造舰购炮了,否则会“欲御侮而适以召侮”。  对此,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郑观应在《感世危言·海防篇》中指出:“有海军之时,尚不足以御外侮,若并此而无之,则重门洞开,内皆酣睡,有不启盗贼之心者乎”,“海禁宏开患在外侮,……外伤之来,非海军不足以御之。”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朝廷奏称:“今日御敌大端,惟以海军为第一要务……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  日,新疆巡抚陶模在提议“培养水陆军人才勉图补救”的奏折中认为:“夫沿海万里,防不胜防,必有海军数大枝,海口方能联络,各岸防军亦可酌减。”  9月25日,钦差大臣刘坤一奏请整顿中国船政,建议舰船今后尽量自行建造,并对恢复海军提出了设想。  日,直隶总督王文韶调黄遵宪总办北洋水师营务处事宜。3月2日,王文韶在“统筹北洋海防翼渐扩充”的上奏中指出:“海防之利钝,总视水师之强弱。水师任战,陆军任守,奇正互用,庶应变不穷。”他建议从培养海军人才做起,“严饬各练船认真操巡,以娴兵备;俟财力稍裕,即行渐次扩充”。当时,北洋仅剩下“建靖”、“康济”号练习舰和“飞霞”、“飞鹰”号驱逐舰(刚从英国、德国购来)共4艘。为了加强北洋海防,清政府从南洋抽调了“开济”、“镜清”、“寰泰”、“南瑞”4艘巡洋舰(均在1900吨以上),及福建的“福靖”号巡洋舰(1030吨)来北洋驻防。  7月28日,总理衙门对整顿福州船政提出的意见称:添置机器,聘请外国技术人员造舰,兴办煤铁各矿,培养海军人才,保障经费,派徐建寅来任提调。  1898年,中国爆发了戊戌维新运动。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把建立新式海陆军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要建立海军局,治铁舰练军之事。在保国会的演说中,康有为说过:“吾中国无海军,即无海境。”光绪皇帝于7月29日在给各省将军督抚的谕旨中指出:“国家讲究武备,非添设海军,筹造兵轮,无以为自强之计。”8月10日,光绪皇帝又给南北洋大臣及沿海将军督抚下谕:“中国创建水师,历有年所。惟是制胜之道,首在得人。欲求堪任将领之才,必以学堂为根本。”要求沿海各地兴办水师学堂,培养海军人才。在变法过程中,清廷向各省筹款188万两来建造舰船。然而,西太后发动政变后,已筹到的经费多被挪用给荣禄的政变“有功”部队,仅给福州船政局留下15万两。  尽管阻力重重,恢复海军的步伐仍在艰难地向前。1898年11月,清政府向德国订购的3艘巡洋舰来华,分别命名为“海筹”、“海容”、“海琛”号,排水量2950吨。1899年,向英国订购的2艘巡洋舰来华,被命名为“海天”、“海地”(后改“海圻”)号,排水量4300吨。不久向德国购买的4艘小型驱逐舰来华,被命名为“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号,排水量243吨。1902年,福州船政局也造出了859吨的驱逐舰“建威”和“建安”号,50吨的鱼雷艇“建翼”号。中国海军的实力逐步得到恢复。& &清朝海军部的设立  日,清政府重新起用原北洋海军将领,任命叶祖珪为北洋水师统领,萨镇冰为帮统,负责整顿北洋海军(清末时,水师、海军两词通用,但两者性质不同)。这一年2月,意大利派舰6艘来华恫吓,逼迫清政府出租三门湾为海军基地。海军将领闻讯后认为中国海军已有一定力量,“尚堪一战”。于是,清政府拒绝了意大利的最后通牒,意方无可奈何。  1900年6月,在大沽作战中,停泊在海口内的“海容”巡洋舰及“海龙”等4艘驱逐舰被八国联军掠去。后“海容”舰被赎回,驱逐舰却被英、法、德、俄四国瓜分。与八国联军订立《辛丑条约》的议和大臣奕劻、李鸿章等人,建议将中国5艘最大的军舰“撤售”,表示中国无对外备战态度,免得引起麻烦。这事引起了海军官兵的强烈反对,叶祖珪、萨镇冰向朝廷据理力争,才使恢复中的海军免遭夭折。  日,清政府采纳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周馥的建议,委派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叶祖珪总理南北洋海军,统一督办各水师学堂及各地船坞等。7月29日,叶祖珪在上海去世,萨镇冰接任提督职务。  1907年5月,清朝陆军部中设立了海军处,将原练兵处军学司的水师科和工部的船政事宜并入。海军处设正、副使各1人。正使虚位,谭学衡任副使,主持处务。初设机要、船政、运筹3司,不久改为海政、船政、筹备、储备、医务、法务六司,各设司长、司副1人,属下有科长、承发官、科员、考工官、艺师、艺士、股长、股员、录事等人员。  日,清政府任命载洵、萨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成立了直属朝廷的筹办海军事务处,原海军处副使任参赞。处以下设军制(规划、考绩)、军政(营造舰船、检校器械)、军学、军枢(人事、文书)、军储(经费、物资)、军防、军法、军医八司及参赞厅,统一指挥南北海军。舰艇划为巡洋、长江2个舰队,程壁光、沈寿堃分任统领。由度支部拿出700万两作为海军开办费,以后每年常备费500万两由各省分认。  日,筹办海军事务处改为海军部,载洵任海军大臣,谭学衡任副大臣,萨镇冰任统制(总司令),海军部设7司(取消了军防司)及主计处。海军部管理全国海军及水师事务,巡洋和长江舰队由海军统制指挥。巡洋舰队有巡洋舰“海圻”(同型舰“海天”号已失事(日,4300吨的“海天”号巡洋舰在鼎星岛海域触礁沉没,这是中国海军在海难事故中沉没的最大军舰。管带刘冠雄受袁世凯庇护未受严厉处分))、“海筹”、“海容”、“海琛”号,练习舰“通济”号,驱逐舰“飞鹰”号,运输舰“保民”号,鱼雷艇“辰”、“宿”、“列”、“张”、“湖鹏”、“湖隼”、“湖鹗”、“湖鹰”号共15艘;长江舰队有练习舰“镜清”号,运输舰“南琛”、“登瀛洲”号,驱逐舰“建安”、“建威”号,炮舰“江元”、“江亨”、“江利”、“江贞”、“楚同”、“楚豫”、“楚有”、“楚观”、“楚泰”、“楚谦”、“策电”、“甘泉”号共17艘。此外,还有一些舰艇属于各省水师编制。  海军建部前后的几件大事  办学育才  甲午海战后,旅顺、威海卫、昆明湖的水师学堂相继停办。1900年,天津水师学堂又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仅剩的广州、南京两处学堂不能满足恢复海军、培养人才的需要。于是,1903年在烟台创办了海军学堂,到1928年办了18届,共培养航海人才548人,是旧中国海校中最多的。此外,在江苏江阴办过海军雷电学堂,在武昌办过湖北海军学堂。1905年起,萨镇冰除继续向欧美派出海军留学生外,还开始向日本派遣海军留学生。到辛亥革命前,赴日留学的海军生共91人,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  江南局坞成立 江南制造局船坞自1867年建成以来,在封建官僚的操纵下,越来越不景气。起初还造了15艘舰船,近万吨。1885年之后干脆停止生产,至1904年,只修船11艘。两江总督周馥考察了濒临荒废的江南制造局船坞后,认为“穷极当变”。经于海军提督叶祖珪、北洋大臣袁世凯商量后,他于1905年4月报请清廷批准,正式将江南局坞成立。制造局专门生产军火,局坞独立出来后隶属海军,称为“江南船坞”,按商业化方针经营。江南船坞以叶祖珪为督办(后萨镇冰),海军副将吴应科为总办,德国人巴斯任总稽查,英籍和丰船厂经理毛根为总工程师(后任总稽查)。江南船坞的大权后来被毛根掌握。由于毛根善于经营管理,船坞走上了近代化和资本主义化的道路,出现繁荣局面。1905年-1911年间,江南船坞共造舰船136艘,计21040吨,修船524艘。原定10年归还的20万两开办费,1911年(提前了4年)就还清了。  海军大臣的内巡外访及发展海军计划  909年8月24日-9月24日,载洵、萨镇冰等人从北京出发,巡视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直隶、山东、江苏等9个沿海(及长江)省的海防情况,考察了海军学堂、船坞,并参加了象山辟港典礼。10月16日,载洵、萨镇冰等乘船赴欧洲考察海军,廖景方、曾以鼎等23人随同前往英国留学海军。载洵一行先后访问了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英国的海军学校和船厂,并向意大利订购炮舰1艘,向奥地利订购驱逐舰1艘,向德国订购驱逐舰3艘、江防炮舰2艘,向英国订购巡洋舰2艘。&&& &1910年1月,载洵等取道西伯利亚铁路回国。这年8月24日,载洵、萨镇冰乘船前往美国、日本考察海军,参观了船厂及其他海军机构,向美国订购巡洋舰1艘,向日本订购炮舰2艘(载洵所订的军舰,除美、奥、意三国因舰款纠纷而取消外,其余9艘在民国初年来华。德造驱逐舰命名“同安”、“建康”、“豫章”号,炮舰为“江鲲”、“江犀”号,英造巡洋舰命名为“肇和”、“应瑞”号,日造炮舰命名“永丰”、“永祥”号)。11月,载洵一行从日本回国。  在此期间,海军还制定了7年(1909年-1915年)筹办规划,其主要内容为:在7年内,中国海军应添置头等战舰8艘,各型巡洋舰20余艘,其它军舰10艘,水鱼雷艇3队,编设舰队,兴办舰船枪炮学堂及海军大学,发展船厂,建设军港,规定海军征兵区,建立经费预决算制度等。  中国军舰巡逻南海  1909年4月,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伏波”、“广金”、“琛航”3艘军舰,乘员共170人,在南海进行了巡逻,查明了西沙群岛的15个岛屿,并在永兴岛上鸣炮升旗勒石为记,捍卫了中国的领海主权。之后,萨镇冰还向清廷提出应每年派舰南巡。
一 辛亥革命中的海军  海军革命的先驱 清朝海军主力进击武昌  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海军广大官兵先后起义,成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一支生力军和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国海军的光荣开端。 海军革命的先驱  1895年初,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部,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当时正值中国甲午战败,被割地(台湾)、赔款(4.3亿两),并给予日本在华投资办厂等许多特权。清政府的腐败和卖国,激起了全国人民极大愤慨。广东地区的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加入兴中会,在海军中,有广东最大的军舰之一“镇涛”号炮舰管带程奎光、原“广丙”号巡洋舰管带程壁光兄弟,以及程耀宸、陈廷威等人。在程氏兄弟的努力下,广东水师许多官兵都同情革命,一些人准备参加起义。10月26日,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即将发动时,由于消息走漏,各路配合不协调,清政府派出军队大肆搜捕起义者,程奎光、程耀宸等50多人被捕入狱,陆皓东等人被杀害。程奎光在狱中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898年保释后不久病逝,程耀宸在狱中也被折磨而死。程壁光逃往南洋槟榔屿幸免。陈廷威骗取了革命党的活动经费,不久就投降了清政府。程奎光、程壁光是最早为民主革命献身的海军官兵。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出走海外继续奔走革命,又先后组织发动了惠州、萍浏醴等一系列武装起义,但都被优势的清政府陆海军击败。孙中山总结了经验教训,加紧了在新军中的活动,一大批有知识的革命党人渗透到清政府政治基础的陆海军中。  日,赵声、黄兴在广州再次发动武装起义。起事前,以起义指挥部出纳课长李海云负责联络并策反海军。李海云派陆觉生、李箕专门负责策反广东水师。为了加强这方面工作,后又增派了钟义、袁玉云等人。他们先从广州督练公所抄来各军舰及炮台人员的名单,又从香港船厂调查到各舰管带炮手的住所,分头进行联络。他们最初的计划是,由李海云装作督署委员,袁玉云扮侍者,携炸弹上舰逼舰长向水师公所开炮,但这一计划没能实现。起义后,海军肆业生、先锋队员冯超骧在父亲病故的情况下,仍义无反顾地继续参加战斗。水师哨官温带雄率领所部官兵,手执武器奔上街头,准备袭击水师行台,但途中没有佩带起义白布记号,在路口与黄兴、方声洞的队伍发生误会,温、方二人先后倒下,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是役,革命党人损失100多人。  革命党人还组织了多次暗杀行动。熊成基、邝佐治先后计划行刺海军大臣载洵。刘师复、温生才、林冠慈和陈敬岳等人先后暗杀过李准。温生才曾误将清广州将军孚琦当作李准杀死,林冠慈和陈敬岳击伤了李准。革命党人的行动,争取了大批海军官兵投身革命事业,也震慑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清朝海军主力进击武昌  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湖广总督瑞澂逃上了“楚豫”号炮舰,驶到汉口外国租界的码头边停泊。  当时在武汉江面驻泊着清政府海军的“楚豫”、“建威”、“湖隼”、“湖鹰”等4艘舰艇。为了反攻武昌,瑞澂致电清内阁、军谘府和海军部,请求速调兵轮数艘来鄂增援。  12日,革命军渡江攻占了汉阳、汉口,清廷大为震惊,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2镇(师)和海军统制萨镇冰(,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历任管带、总兵、统制、海军总长、省长、代国务总理等职,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率海军主力舰艇及长江水师,共同赶赴武汉镇压革命党人。  10月17日,萨镇冰乘“楚有”号炮舰抵武汉江面。长江舰队统领沈寿堃已从九江先期到达汉口指挥舰队,萨到后,沈登舰向萨镇冰汇报战况,谓郑礼庆、朱孝先等海军军官已投奔革命军。到月底时,清军在武汉江面集结的舰艇有“海琛”、“海容”、“海筹”3艘巡洋舰,“江贞”、“楚有”、“楚同”、“楚泰”、“楚豫”5艘炮舰,“辰”、“宿”、“湖隼”、“湖鹰”、“湖鹗”5艘鱼雷艇。此外,“建安”号驱逐舰、“江利”号炮舰、“列”号鱼雷艇被派往江西,“飞鹰”、“建威”2艘驱逐舰,“江元”号炮舰被调到安徽,在江宁警戒的是“镜清”号练习舰,“南琛”、“登瀛洲”号运输舰,“楚谦”、“楚观”、“策电”号炮舰,“联鲸”号海军大臣座舰,“张”、“湖鹏”号鱼雷艇。除了“海圻”号巡洋舰赴英参加英皇加冕典礼外,海军的作战舰艇几乎全都集中在长江一线布防。萨镇冰到达汉口后,立即下令舰队处于戒备状态。为了防止武昌民军向汉口增援,萨镇冰派出鱼雷艇在江上巡逻,切断水上通路。  在武汉的清军舰艇多次以炮火配合陆军部队作战,向民军发起进攻。  10月18日晨,民军从后城马路(今中地大道)迂回清军,猛攻刘家庙。清军支持不住,向滠口溃退。这时,清军舰赶来,以猛烈炮火向刘家庙的民军炮击,民军被迫退至大智门附近。与此同时,武昌民军组织炮兵向下游的清军舰艇还击,重点炮轰瑞澂所在的“楚豫”舰。双方炮战持续了3小时。下午三时,汉口民军再次发起攻势,又遭到清舰炮击。清舰驶至后湖方向,连续发射30余发炮弹,民军后继部队损失很大,被迫后撤。民军的野战炮在还击中曾击伤清舰1艘。  10月19日晨,民军步、骑、工、炮兵共3000余人再次进攻刘家庙,又遭到清舰阻击,青山民军炮队向清舰轰击。中午,清舰弹药用尽,驶往下游。清军步兵失去军舰支援后,退往滠口。  10月26日拂晓前,清舰乘民军琉于防备之机偷越青山,驶近言谌家矶,向三道桥以南的民军阵地急袭,革命军猝不及防,牺牲500余人。清陆军乘机组织反攻,占领了刘家庙。下午,清舰撤走,民军又夺回刘家庙。当晚,湖北军政府会议决定,向清朝海军提出警告,并通知各处不得供应粮煤给清舰。  27日,清陆军分3路攻击汉口民军,清舰则猛轰民军右翼。民军被迫撤退。  28日上午,汉口民军向敌发起反攻,并在南岸用野战炮向在江岸车站附近的清舰轰击,清舰回击。炮战20分钟后,清舰被迫撤往下游。下午,3艘清巡洋舰又溯江攻击南岸民军炮兵阵地。炮战中,民军4发炮弹击中清舰,清舰又下驶。  30日,3艘清舰攻击武昌塘角,与岸上民军炮兵再度激战,2艘清舰中弹后撤走。  31日起,清军见民军节节抵抗,难于长驱直入,冯国璋(冯国璋当时为清朝第1军总统,即军长)竟决定纵火烧房,使民军无存身之处。清军虽使用大火把民军逼出汉口,却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广大海军官兵本来就不满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不愿为清廷打民军。当冯国璋下令舰队炮击武昌时,官兵们把炮弹都打到江堤边和稻田里。在配合陆军攻击汉阳时,也仅派出“海容”舰及几条舢板和汽艇应付。海军的消极厌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陆军的作战。当时,英国驻汉口领事朱尔典在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文中就明白写道:“水师提督萨镇冰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淡漠。”  武昌起义后,各地群起响应,10多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广大海军官兵也纷纷倒戈。九江海军举义  革命军在与清朝海军作战的同时,也在积极争取海军官兵的倒戈。海军实权掌握在萨镇冰手里,他的向背,对海军关系甚大。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即以师生关系(黎在天津水师学堂时,萨为教习),数次写信劝萨镇冰及各舰管带脱离清政府。信件先后通过海军起义军官朱孝先,瑞典籍红十字会人员柯斯递送。在给各舰管带的信中写道:“汉族存亡之机,在诸船主一臂之助。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满族)奴隶,残害同胞?请勿犹豫。”  萨镇冰目睹清政府摇摇欲坠,各省纷纷独立的局面,既不愿为清廷殉葬,也不愿公然易帜加入革命军,乃回信说:“彼此心照,各尽其职。”黎元洪收到信后又致书萨镇冰:“吾师抱救国之卓见,熟察现势,必知专制政体之必亡。”  湖北军政府政事部长汤化龙也写信结其弟、萨镇冰的副官汤芗铭,希他早日举事。汤芗铭回了信,并让一个家属在武昌的轮机兵前去调查了解。  由于革命军方面的积极争取,清军焚掠汉口的暴行,加上海军主要根据地上海等地的光复,以及驻沪海军投向革命政府的消息不断传来,江中军舰的煤粮供应也发生了困难,促使了泊于武汉江面的海军官兵决心起义。“海琛”舰正电官张怿伯、二副杨庆贞、三副高幼钦、见习官阳明、水手头目李容清、副长林永谟、水手刘文才、号手王容山、轮机长王齐宸,“海容”舰正电官金琢章、枪炮官陈世英,“海筹”舰正电官何渭生、二副沙训龄、教官佘振兴等人进行了广泛联络,一些舰的管带、帮带得知后也予以默认。在此情形下,萨镇冰乃以有病需医为由离开舰队,搭乘英商太古公司轮船赴沪。临行前,他谓各舰云:“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各舰艇好自为之。”沈寿堃也随后离舰出走。萨镇冰等将领的举动,实际上是对各舰公开拥护革命的默许。  11月11日,“海容”、“海琛”、“海筹”等舰离开武汉下驶,次日到达九江。各舰都降下了清朝龙旗,悬挂起白旗,表示归顺革命。  九江早在10月23日就爆发了新军起义,次日成立了军政分府。九江军政分府听说有舰驶来,立即派林森、吴铁城、蒋群、龚永等人为代表,乘小艇到各舰联系。各舰升旗吹号迎接,离舰时还鸣炮17响欢送。于是,“海容”等舰加入了革命军行列。因“海容”舰管带喜昌、“海琛”舰管带荣续、“海容”舰帮带吉升是满族人,不宜继任原职,遂决定于当晚发给路费送走。吉升跳江自杀,荣续、喜昌2人从命离舰。杜锡珪、林永谟分别继任“海容”、“海琛”管带。  11月13日晨,“海容”舰因江水急湍移动锚位,九江金鸡坡炮台以为“海容”舰逃跑,遂发炮射击。“海容”舰不明情况,不敢贸然还击,经过调解才平息下去。当晚,军政分府在九江招商局举行宴会招待起义的海军军官。林森在会上致词说:“海陆颠覆满清,宜协力同心,勿生疑忌,致误大局。”  11月16日,黎元洪闻讯后,马上派李作栋、徐明达带亲笔信及数千元前来慰问,并请各舰补足弹药,上驶助战。九江的舰艇遂分成2个舰队,由黄钟瑛、汤芗铭分任第一、第二舰队司令,准备出航。  11月18日,九江民军海陆军总司令李烈钧带第一舰队“海筹”、“江贞”、“湖隼”等舰艇去安庆整顿社会秩序,制止乱兵骚扰民众。第二舰队“海容”、“海琛”、“湖鹗”等舰艇则回湖北作战。  11月19日,“海容”等舰驶回阳逻,与留汉舰艇汇合。武昌军政府派一名参谋携军用地图前往舰队,传达截击由京汉铁路南下的清军,控制武汉江面交通的命令。  次日,“海容”等舰率先向汉口二道桥、三道桥等处清军炮击。22日至24日,武昌民军从青山渡江袭击汉口清军侧翼。“海容”等舰出动为登陆民军护航,并用舰炮火力支援民军作战。民军进攻失利后,亦在海军掩护下安然撤回。此役,清军被海军舰炮击毙400余人。之后,各舰在阳逻一带巡逻,保卫武昌下游。  25日,黎元洪致电九江,请调“海筹”、“楚谦”舰来鄂增援,并要“通济”舰速运补给来汉。  27日,汉阳失守,海军奉军政府之命在金口-阳逻-黄州江面实施巡逻警戒,防止北岸清军渡江偷袭。海军的封锁成为北岸之敌的巨大障碍,因此,清军在占领汉阳后,不敢贸然进攻武昌,双方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  12月4日,赴皖军舰由安庆增援武昌。12日,“海筹”舰运来炮弹1400发、子弹50万发,及时补充了武昌方面的革命军。16日,“飞鹰”舰又运来飞机—架。南北议和开始后,长江水位也日见下降,不利于军舰航行,海军除留下“江贞”等舰外,大部分舰艇顺江东下休整。& &上海水兵倒戈  上海是旧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凇沪又是海军的主要根据地。上海海军首先举义,对推动整个海军投向革命方面起了极大作用。  海军主力开赴武汉后,上海方面所剩舰艇已为数不多。11月2日,革命党人派出联络员到驻吴凇的“策电”号炮舰上宣传革命道理,获得了大副林舜藩等官兵的拥护。凌晨,“策电”舰与吴凇炮台同时挂起白旗,成为中国海军在辛亥革命中第一艘起义的军舰。3日,陈其美在上海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攻克清军在上海的最大据点——江南制造局。在制造局附近的江面上,海军“建安”、“南琛”、“飞鲸”、“登瀛洲”、“湖鹏”、“辰”、“宿”、“列”等舰艇全部加入了起义队伍。起义海军推毛仲方为沪江舰队司令和上海军政府海军部长。  镇江舰艇易帜 协同攻击南京  在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驻守南京的海军官兵也在积极酝酿响应革命。留日海军生陈复、烟台海校毕业生张汉等人,在已经独立的镇江民军与海军中进行联络,镇江方面的革命党人也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海军。“镜清”舰管带宋文翙与镇军参谋长许崇灏是同乡,“楚观”管带吴振南与镇江都督府秘书郑权为同学,“保民”舰管带甘联璈在镇军中也有许多福建同乡。最后,宋文翙以队长身份召集各舰管带举行会议,讨论时局。陈复率领敢死队到会向与会者讲明形势,并答应解决舰上煤粮补给等困难。各舰管带纷纷表示赞同起义。  11月11日夜,各舰实行了灯火管制,悄悄地离开了当时仍在清军手中的南京。次日晨,“镜清”、“保民”、“建威”、“江亨”、“联鲸”、“楚观”、“楚同”、“楚泰”、“楚谦”、“通济”、“张”等舰艇(有材料说还有“虎威”、“江平”2舰)到达镇江,受到镇江都督林述庆的欢迎。不久,“飞鹰”号驱逐舰也来到镇江加入革命军。到镇江的舰艇编为镇军舰队,“镜清”舰管带宋文翙被推为舰队司令,“楚观”舰管带吴振南被推为镇江都督府海军处长。  11月24日,江浙等地革命军联合向南京进攻。“镜清”等舰艇沿江配合作战,炮击乌龙山、狮子山等防御阵地。  留日海军生王时泽率领的由失散海军官兵、湖州敢死队、广东革命军及华侨志愿者200余人组成的海军陆战队也参加了进攻南京的战斗,作战非常勇敢。12月2日,在海陆军的协力攻击下,南京胜利光复。 各地水师响应革命 清朝的水师主要在内河湖泊活动,隶属于海军部管辖。辛亥革命后,各地水师纷纷起义响应革命。  武昌起义后,汉阳民军派遣陈孝芬、彭超衡前去策动驻汉清军水师,遭到水师总兵张有亮的拒绝。但是,水师官兵多数已表示倾向革命,张有亮被迫潜逃,管带陶启亮、方汉廷率部起义,编成中华民国驻汉水师,下设1标3营,陈孝芬任统带,彭超衡、陶启亮、方汉廷分任管带。荆州、陆溪、巴河、田家镇等处水师营随后也投向革命军。  长江下游方面。驻防上海的巡防水师和太湖水师数营,在上海起义时,也投向革命。江浙联军进攻南京时,水师头领程山率水师13营不战而降。长江水师共22营,除金陵营外,全部反正。  粤闽方面。11月9日,革命党人首先在水师行台树起义旗,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在革命形势压力下反正。同日,福州水师闽江要塞司令陈恩涛、水师营管带吴少岩也宣布率部起义。  山东方面。11月12日,同盟会员王耀东、荣星壑等联络水师哨官宫顺德,在烟台组织海军学堂学生及水师官兵起义。  其它各地的水师官兵也纷纷举行起义,成为革命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民国政府下令把长江及各地水师改编为水上警察,结束了清末水师和海军混杂的状况。从此,海军完全脱离了水师而独立地发展。二 民国海军的建立  日,各地海军起义代表在上海集会,商讨建立统一的海军指挥机构。代表们公推原巡洋舰队统领程壁光为海军总司令,黄钟瑛为副总司令,黄裳治为参谋长,毛仲方为参谋次长。当时,程壁光率“海圻”舰赴英未归,黄钟瑛也未到职,暂由参谋长代行职权。临时海军司令部设在上海高昌庙。  民国海军部的成立与北伐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当天,孙中山公布了“以红旗右角镶青天白日,日有十二芒为海军旗”。1月3日,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亲自任命了黄钟瑛(,福建闽侯人,毕业于福州船政后学堂及刘公岛枪炮学堂,曾任“飞鹰”、“镜清”等舰管带,1907年,担任“海筹”舰管带,1911年率舰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初,就任民国海军第一位海军部总长兼总司令,同年12月去世)为海军部总长,汤芗铭为次长。海军部下设军政、教务、船政、经理、司法、舰政6司及军机处、上海要港司令部。将海军部列于临时政府9部(南京临时政府共设陆军、海军、司法、财政、外交、内务、教育、实业、交通9部)之中,反映了海军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1月11日,孙中山组织6路大军北伐,同时任命汤芗铭为北伐海军司令,率“海容”、“海琛”、“南琛”3舰配合北伐军行动。沪军步兵1个旅、炮兵1个团搭乘“新铭”、“新昌”、“泰顺”、“爱仁”等轮船,在北伐舰队护卫下于1月16日抵达烟台,海军陆战队400多人也随同前往。  烟台早在日成立了都督府。由于起义的革命党人“未谙军事者居多”,而海军的“舞凤”舰正好由津到烟。于是,大家推举“舞凤”舰管带王传炯为都督。王传炯并非真心参加革命,他一边应付革命党人,一边暗地同清朝山东巡抚孙宝琦频繁联络。事情败露后,王传炯逃走。南京临时政府改任胡瑛为都督(由杜潜代理),并出兵援鲁。北伐的海军和陆军到烟台后壮大了革命力量。  北伐海军舰队完成护航任务后,即驶往秦皇岛、营口、龙口等处海面游弋,向清廷示威,配合了山东沿海地区的光复。  日,清朝末代皇帝下诏退位,在诏书上签名的有总理大臣袁世凯等11人,其中海军大臣萨镇冰未到,由副大臣谭学衡代签。 至此,清朝海军随着清政府的垮台而结束了短暂的历史,民国海军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中国军事舞台上。  人事更迭和海军建制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袁世凯继位,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民国海军部也从南京迁到北京石驸马大街办公。黄钟瑛随孙中山之后辞去海军部总长职务(仍保留原兼任海军总司令职),没有北上。黄钟瑛因在辛亥革命中戎马征战,积劳成疾,不幸于日去世。孙中山为悼念他,写下了这样一幅挽联:“尽力民国最多,缔造艰难,回首思南都俦侣;屈指将才有几,老成凋谢,伤心问东亚海权。”  3月30日和4月6日,袁世凯分别任命刘冠雄为海军部总长,汤芗铭仍任次长,蓝建枢为左司令,吴应科为右司令。12月,黄钟瑛去世后,李鼎新继任海军总司令。左司令改为第一舰队司令,仍为蓝建枢,右司令改为第二舰队司令,由徐振鹏充任。  海军部设立参事处(1923年称参事厅)、总务厅(设有机要、编纂、统计、庶务4科;1913年又增加副官处、视察室)、军衡司(设有任官、赏赉、考核、司法4科;1914年,司法科分出,增加典制科)、军务司(设有典制、军事、测绘、医务4科;1914年,新设电政科,去典制科)、军械司(设有兵器、舰政、机器、设备4科)、军需司(设有司计、经理、储备、稽核4科)、军学司(设有航海、轮机、士兵、编译4科)、军法司(1914年新设,下设审检、法学、典狱3科)、技正室。&&& &海军部下设海军总司令处,负责指挥舰队作战、训练等事宜。1916年2月,总司令处一度被撤,另设总轮机处,舰队直属海军部。次年6月,又恢复总司令处于南京下关。12月,改称海军总司令公署,总轮机处则并入该公署。总司令处仅设有参谋3人,副官2人,秘书3人,军衡长、军械长、轮机长、军需长、军医长、执法官各1人。改为总司令公署后,设立了参谋长、副官长、书记官长,并分置军衡、军械、轮机、军需、军法、军医、军务等课。  海军总司令处(公署)下辖各舰队司令处,各处编有参谋1人,副官2人,秘书2人,轮机长1人。  第一舰队辖巡洋舰“海圻”、“海容”、“海琛”、“海筹”号,驱逐舰“飞鹰”、“建康”、“豫章”、“同安”号,炮舰“永丰”、“永翔”号,长官座舰“舞凤”、“联鲸”号,运输舰“福安”号。  第二舰队辖驱逐舰“建威”、“建安”号,炮舰“楚同”、“楚观”、“楚谦”、“楚有”、“楚豫”、“楚泰”、“江元”、“江亨”、“江利”、“江贞”、“江鲲”、“江犀”、“拱宸”、“建中”、“永安”号,鱼雷艇“湖鹰”、“湖鹏”、“湖隼”、“湖鹗”、“辰”、“宿”、“列”、“张”号。  1913年7月,海军增设练习舰队,辖练习舰“肇和”、“应瑞”号。  三 参与进剿“二次革命”  袁世凯在北京登上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后,全面改组了临时政府,排斥、拉拢收买革命党人。刘冠锥和汤芗铭宣布退出国民党后,袁世凯仍保留了他们的职位,并授予海军上将和中将军衔;同时,袁世凯还千方百计削弱或裁撤革命党人掌握的军队。他利用革命党内部的分歧,趁机扩充了自己嫡系北洋军,对革命党人举起了屠刀,先后杀害了湖北军政府军务司副司长张振武,将校团团长方维。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国民党的重要活动家宋教仁。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警醒了革命党人。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起来讨袁。  江西都督李烈钧首先举起武装反袁的旗帜。1913年初,袁世凯下令在九江扣留了江西省向外商购买的7000支步枪和300万发子弹,并派海军8艘舰艇监视,准备把这批军火收归海军。李烈钧把赣军主力调到九江附近,赶走了勾结袁世凯的九江镇守使戈克安,并公开发表声明,强烈要求归还枪支弹药。海军舰艇慑于李烈钧赣军的威力,不敢贸然行事。  双方相持了2个月,袁世凯被迫同意李烈钧于3月中旬取回了枪支弹药。  6月9日,袁世凯下令罢免李烈钧的江西都督职务。孙中山在上海召开的讨袁会议上,李烈钧勇敢地挑起举兵反袁的重担,被推为讨袁军总司令。7月8日,李烈钧秘密回到江西湖口,组织反袁起义。李烈钧打算策反驻江西的海军“楚有”、“楚谦”2舰共同讨袁,计划给2舰指挥官罗致通5万元,舰长3万元,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熟市房产管理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