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评价昆汀 昆汀·塔伦蒂诺 黄金三镖客这个人

秒后自动跳转至回答所在的问题页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乐_DrEaMs歌单 - 虾米音乐
Loading...
第一时间获得TA的歌单
入选曲目(33)
直接生成动态播播
昆丁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复仇····看昆丁的电影会很爽
不需要过多的思考 痛快···直接 是我最能想到的关键词
音乐也是同样
昆丁从一个租带子的服务员上升一个导演
实在是一个可以值得竖大拇指的人!
周末share刚整理完的精选集。Tarantino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导演。我不粉所谓的暴力美学,只是中意电影本身。低俗小说是我收藏,不过杀死比尔就不敢恭维了。除Tarantino画面感和表述方式,最中意的还是他所选的电影配乐,实在超赞!
Un Amico 无耻混蛋里面的
使用手机扫码收听歌单
打开虾米音乐APP
点击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
DrEaMs的其它歌单
收藏了这张歌单的人们...
关注虾米:    昆汀当然是大师。  必须写长一点。  大字去掉,只说师。不如来重新认识一下什么叫“好的老师”。  是“更能启发人的人”,还是“集大成的人”?  分析就不分析了,举几个例子:  关于昆汀,吉隆东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是这样说的,"确实厉害。昆汀他解决的是创作本身的问题。这和以电影故事为目标的拍摄是截然不同的。昆汀根本不考虑电影。往往说昆汀取到了B级片的精髓,那么B级片的精髓是什么?就是很喜欢拍但不考虑拍得如何的人。因此,昆汀没有作品,只有草稿。所以他永远是一个作者,而非圆融的集大成者。"  "原来创作可以这样。"他从电影创作的最低点开始影响人。从电影感官的最基本点开始启发人。启发的都是“业余的作者”而非“专业的工作者”。  第二个说法。通常说昆汀讨喜。深受屌丝喜爱,因为屌丝喜爱粗浅的低级趣味。  而实际上趣味并没有高低之分,不是说大师就是高级、深层次,学生就是低级、浅层次。有趣就是有趣本身,不是别的。这也是为什么喜欢昆汀电影的人要么神秘地坏笑一下,要么自顾自地傻乐。这个时候,严肃的人就会很抓狂,“不知所谓,你们在笑什么?”  如同民科和学院之间,永远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称昆汀为“鬼才”的人,是把他当孙猴子看待的。并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叫"鬼"。鬼佬、鬼子、鬼脚七?《被解放的占哥》最后也问过一句,"这黑鬼是谁?"  其实这是一个认认真真正在试图填平鸿沟的作者。  鸿沟填平了之后会怎样?会扩大视野。  扩大什么视野?打第三个比方。  比如你说生活。这时候有人就会端出一些大师的见解,“生活就是……”等等等等。看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问题是,你说的都是里面。  里面?  生活的边上是什么?生活的边上的边上是什么?  这就像写作上的卡夫卡。这个草稿作家,永远追逐思维和文字的基础意义,反而恰恰阔展了写作这种行为的边界。  昆汀这种趣味从哪里来的?经常听记者传一个传说,“昆汀看录像带无数。”  但我也看碟无数,你也看片无数,怎么什么也没看出来?没看出来边界。所以傻笑分两种。  那么我们知道“业余作者”的人群有多庞大了。“业余”现在是主流的创作方式。在这里,诗意往往来自卑微的地方,语言反而来自字与字之间的缝隙,光影恰恰出现在角落的边缘。  因此,盲流祖大作为歌星左小诅咒而出名。  演员姜文作为导演而出名。  导演贾樟柯却作为动态影像作者而闻名。  上上上届的戛纳评审团主席也有一个说法,“在表现美国人民爽快的性格特征方面,昆汀的电影是唯一一个做到了。在表现中国人民模糊的性格特征方面,贾樟柯的电影是唯一一个做到了。”  这也不是一家之言,金基德说,“在配乐方面,我就服两个人,库布里克和昆汀塔伦蒂诺。我一直在向他们学习。”  什么叫“好的老师”?是“更能启发别人的人”,还是“自己集大成的人”?  用大学老师再举个例子。  几年前有个北大老师拿林语堂跟鲁迅做过一个对比,从作为老师的角度对比。话可能说的有点毒,“林语堂的门下,往往是主动放弃了独立思考能力的猪头,他们不是学生,而是享受被老师用学问做心理按摩的公子们;鲁迅的门下,却可以出像萧红这样的人,这样的学生在某个方面甚至可以超过老师。”  今年的《被解放的占哥》太棒了!不但把自由用直率的方法解剖开了,还分成好几层地发泄了愤怒,最后一脚踏进主流。跟姜文的《让子弹飞》可以作为哥们儿影片一起看待,但比《让子弹飞》拍得更加水到渠成,编剧也更流畅,全片无尿点。赛缪尔杰克逊这次做为被解放的惩罚者,比当年《低俗小说》里知识分子一样的审判者也更简单直接。这个如果不拿大奖都太不应该了。  奖励,应该颁给启发者。  现在后脑勺终于不再疼了。这种直白的事情,不如趁机彻底讲明白。  以上不过是现象,接下来才是原因。  所以现在开始这个贴会变长,很长,也不酷,甚至有些烦人。如果是爽快人就别往下看了。  重复《此时此地》  知道现象不如知道原因  我们要得太多,速度太快,每天我们接收的信息可以比以前的人一辈子接收的都多。我们看到的也更多,知识量和理解力随时都面临挑战,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分辨到底什么是真的。除了现象和数字,我们不关注任何东西。转一圈回来问的还是那个问题:谁知道的数量比较大?或者两年后谁还屹立不倒?完全成了纯粹的体育竞技。那么以“高大全”来评判人和物是有问题的。  当世界走在了头脑前面,产生了一种动物式的本能反应。我们大脑运作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思考变得过时,我们所做的只是接收和反应。我们不必把事情搞清楚,在我们搞清楚之前结果就已经出来了,我们必须从媒体上获知结果。  就像我们走在海边,看到漂亮的贝壳就拾起几颗,或者在沙滩上捡几粒有意思的小石子,当我们看到一把历经几百年的椅子时,会感到好奇,通过它能感受到古人的姿态、想法,但不要因此崇尚它、炫耀它,它除了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外,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那么用现象来回答现象是越走越远的。因为只会造成现象更多,也就是信息的深海化。就像网络,就像用百度知道和维基百科来回答问题。这样对认识本质并无任何帮助。  比如我一个同事是这样说的,“情感在昆汀的大马戏里,属于出来客串一下,就像他本人一样。你纵向看他的片,就知道他追求的是什么了。“  这样讲,看起来是时尚的。  但反过来,应该是这样:  昆汀的形式,是他整个电影语言装置的屋子,血浆、骂人、絮叨、打断也好,都围绕着他对感情的终极追求,都是他感情的一部分。  “感情”。  三观与三观尽毁  如今事情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昆汀曾经是个流氓,现在成了艺术家。  昆汀他几乎没有要表达的。如果说要表达的话,那就是说这个事情是可能的。在更多的情况下,他自己同样很迷惑,愿意通过一个行为,比如牙医马车上摇晃的牙齿,或者是血浆事件,去经验一种可能性,经验和生活是不能分开的。  这人的电影有一个特点,就是留下余地和可能,我们认为这叫自由。他不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让趣味、让情绪回到基本点,这就有了最大的自由,因为基本点是不可能去掉的,除此之不应该再添加什么。  如果我们把昆汀看作一个文字作者,一个作家。判断就再明显不过了。你不觉得整个文学里都缺少一种“简单、直率”的类别吗?两千年来,整个文学被修辞大师们牢牢霸占着。莎士比亚也罢,博尔赫斯就博尔赫斯,没有问题吗?“所有的作家都被文字害了。”确实如此。  把字扫开。  在一个镜头里,可能只需要一盏灯、一张坐椅、一个人说话就能具有神采,具有不可磨灭的痕迹,为什么你非得做出别的象征呢?为什么非要加一个意外?为什么非要突然有人敲门打破他的自言自语?这种情节设定都是盲目的。人的情感不是可以策划的,它有自己的方式,就像猫下一步的去向,我们无法预知。  如果人们很积极地生活,它必然产生意外;如果是颓废地生活,它必然产生困惑。一个人如果有愿望去经历新事物,他人是挡不住的。  自从处女作开始,昆汀始终是被世界认可的艺术家。这是为什么?  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人影响他。他看过不少录像带,我们也看过不少片。但他避免走走过的路,说说过的话,能在做每一个新片时,提出新的看法。这种企图心是无法代替的,让人尊敬。  从全球化的评判视角来看,昆汀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向世界总结了美国人的特质和生活状态。关于《无耻混蛋》和《让子弹飞》的讨论,也曾经是是让政府产生了警惕的当代艺术阵地。政治波普嘛。不稀奇。都搞烂了。不稀奇吗?别忘了中国电影连个政治波普都没有呢,只知道说爽了。  当然他们不会同意我们这种谈论方式,他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他的作品,这跟他是怎么样想的也有很大距离。  茄子就茄子,不是别的。你认为茄子是茄子,是由于你知道番茄什么样,或者黄瓜什么样,才能确定茄子是什么样,茄子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茄子。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认识,都来自于与其他事物的关联。他基本上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当然别人怎么看跟他也关系不大。  新浪潮之后没有太多像样的电影大师,大多缺少对“情感”的一个清楚的认识。  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谁从我们身边经过,如果不干脆点将会面临什么样的事情?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只以为票房高筑或者受人尊敬就非常得意。普遍来说人人皆可,缺少基本的态度,观念比较混乱。虽然电影已经走过百年了,从最初的影画戏,到新浪潮,再到现在所谓的商业时代,如今的导演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回避别人曾经用过的风格,创造出属于本地的、和个人经验有关的风格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很小,在整个作品中,只需要说清一两个问题就很好了。  精确不是电影中的高标准,它往往是在故弄玄虚。无论拍摄、建筑、室内设计、写作,还是说话,都会有细节,有方式,有条理,有情感,这是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是精细的,也可以是粗犷的,这些并不是评价的标准。电影的好坏是在于你是否具有基本的情绪,它来自于你的世界观,你的修养,你对事物的基本判断。在表达中最缺少的其实是常识,包括大到善恶、对错,小到表情、语速、腔调的判断。  常识。“常”是基本,“识”是见地。  常识。就是你对基本的见地是什么。就像和尚到了辩论的最后环节,说,“来,我要看你的见地。”  杂志里没有见地,只有信息。当我说到杂志的时候,指的是所有杂志,包括一切名记专栏。  通常我们会在杂志上看到一些影评,有些看起来似乎写的还不错。但杂志本身是一种有问题的东西。它有一种肤皮潦草的基本特征,就像搜索,就算你把所有肤皮潦草的东西收集起来,也无法得到一个真知。  微博限制字数,一方面是爽的,另一方面是不爽的。所以我们看到微博是信息点很多的一种平台。但你在知乎这个网站里就能写得很长。因为有些打破沙锅答到底需要非常大非常大的空间才行。  无疑昆汀不喜欢现在的主流电影。现在的主流电影没有真正的情绪,不是为情绪而拍摄的,没有情绪的电影里没有真实的人。我们小时候不喜欢深刻,因为深刻是麻烦的。我们长大后不喜欢粗糙,因为粗糙是无质量的。过去我们上厕所时,只需要出门走出几十米,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解决。人是逐渐走向文明的,但文明会有认知的问题,如果一个高大全精的东西,从表达的基本点上就出了问题,对人的影响将是难以退回的。  直白的事情最好直白地讲。愤怒的事情最好愤怒地讲。纠结的事情最好纠结地讲。  如果20年后的气候,本身就是“雾霾天“,你不愤怒吗?  暴力的好处就在这里,对这种影响的愤怒,也是让我们难以冷静的。在一种“坏基本”的笼罩下,事实上很多问题不是越辩越明,打一架可能更好。  基本与不基本  这样的电影令人喜欢,想做事就做事,想半夜做事就半夜做事,想吃饭就吃饭,一切都很自由,也很方便,是一个有弹性的空间。  例如我们用“简约”来形容,这像是一个医学词汇,就像是“糖尿病”、“肾炎”之类的,这个词让人讨厌。  但我们比较喜欢“简单”,用明白的方式有效地去处理一件事,直截了当。因为昆汀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也许我们也一样,遇到的事情都不需要用大量的知识和智慧的头脑,这样我们就会很幸运,需要高智慧的事,我们都不会遇到。  电影和观念表达所涉及的事情也都是相当简单的,只需要凭直觉和最朴素的手段就能完成。基本的材料、基本的处理方式就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就像做菜,我们不需要将所有的调料全混进去,也许只用清水一煮,也会很可口,因为菜本身所包含的气质、色彩、味道是阳光、空气、土地给我们的。从这个角度讲,昆汀的形式乱炖从感受上反而是不乱的,另一些导演比如斯皮尔伯格的条理,从感受上反而是乱炖的。  家中猫狗很有地位,它们比我们更像主人,它们在院子里的架势常常激起我们对这所房子更多的好感,它们不可一世的态度,似乎在说,这里是我的地盘。这是波普或者说屌丝精神的精髓。很少有人能达不到这个境界。但也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境界。自由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这是我根本想不到的。  情绪是奇妙的,它是一种含义。很多人认为处变不惊的情绪最理想,其实这并不重要,愤怒有愤怒的味道,絮叨有絮叨的味道,重复有重复的味道,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特征,都有它的可能。  把自己想要说的话说清楚,那就不要让观众把这块屏幕浪费了,这是电影从业者应该珍惜的地方。这样,工作者才可以说我不太在意公众的评价,因为我是公众的一部分。  很多事情,都应该是做完之后才知道的。比如拍了电影之后,才知道自己是个导演;喜欢玩,做了些东西后,人家说他是艺术家;因为他爱说话,别人说他与潮流和时尚有关……但这一切都是发自他最基本的需要,因为他是个人,所以要思考,不想掩饰自己的看法。  我们更需要那些现在年富力强的导演和作者,他们将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多的可能性。将走向更基础的边界。之前的人有些很好,但过去就过去了,停在那了。  自我实际上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生命本来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抵抗后天的教育、理想等等一切,它的作用是强大的,每个人都一样。  昆汀非常代表现在的人,现在的美国人,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学。  关于谈转行的问题。  如果:没有计划、没有方向、没有目的。有人会说,这怎么能行呢?但实际上,这样是重要的,他可以投入到我喜欢的事情中,因为没有障碍,不会被套住。  把手上的跟电影有关的事情做完之后,就一个也不做了。因为他不喜欢这个套,他可以去做别的,他完全可以做一件让他失败点儿的事情,这个成功让他觉得丢脸。是这个行业的“差”,才让他成功的,那还在这个行业里混什么呢?得赶快拔出脚来。再也不做和电影有关的事情了,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说,叠个小纸人啊,在湖面打个水漂啊。比如饮食,它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一会儿时兴吃粤菜,一阵儿又时兴吃川菜,但每个人不会让自己的味觉随着饮食的潮流而变化,因为我们总有自己喜欢吃的那口菜,喜欢喝的那勺汤,当每个人都能把这件事情弄清楚时,这才是一个有意思的世界,才会有人肯定地说,我喜欢什么。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认为“基本点”很重要,达不到基本点,人和创作就都有问题;越过了基本点,我们认为是“有这一号“的。  而自由这个基本点的好处就在这里,你那样说你有把握,我反过来说我也有把握。  如果所有的人都在盲目地追求一种笼统的方向,这个世界会变得很无聊。生活是每个人走向自己的地方,在自己愿意的心情中去做事情。做回自己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因为经过如此多的斗争、磨难、贫困以及思想的禁锢、教育的堕落、美好的衰败,现实已是千疮百孔。尽管做一回原来的自己很难,但也的确重要。  这些不是我写的,如果是我写难免颠三倒四。只是把艾未未的一篇《此时此地》个别地方改动了一下,因为他说的比我要好。  标记做在这里。以后再看。  这个贴写起来太过瘾了,再加长一些。  一个,是对“基本”的常识。  另一个,是我们为什么会管一些电影叫“艺术电影”?  “基本”是意思和感情的最小单元。现在概念太多了,解释意思变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现在感情太复杂了,表达清楚也变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  你必须不断用一个意思去解释另一个意思,永远加长下去。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感情也是这样,我们只好去叠加无数的微表情,最终成为难以治愈的城市病,知识分子病。  编写《新华字典》的工作组非常了不起。用最简短的话讲清楚是第一要求。另外一项工作就是例举,到底是例举基本词汇还是例举常用词汇?这非常纠结。如果有一本最干净的《新华字典》,它只写下最基本的字,列下最基本的词。我们认为它将是可以定义世界的。  《康熙大字典》和《牛津大字典》则是反面教材,试图列举所有完全不可能,这是两件徒劳无功的东西。  基本应该是表达一切的标准。因为基本本身就是标准。所以我们更多的智力最好用来感受和研究什么是基本。这样一来,我们来定义好电影和好导演就有了根本性的办法。好比现在有个词叫“独立”。独立制片、独立精神。加法是没有好处的,比如我现在把这个东西写这么长,这不过是宣泄,而“泄”是废物。  独立是减法。  有人说减到最后不就减成0了吗?是的。但别忘了0也是一个东西。并不是什么也没有。所以我特别不同意把昆汀的电影称为叠加和混搭了一些元素的电影。里面的任何一项元素都是可以被减掉的,不信你就一项一项减,减到最后减不掉的那个,就是感情。这就像苹果手机,减到最后减不掉的那个,是个按钮。  而显然,并不是很多创造都经得住这样减,更多的造物,减到最后是什么也没有的。因为它们是生造的,并非来自自然界,来自人,是这个地球上不该存在的垃圾。  用“商业”和“艺术”来区分电影的类别毫无道理。  这个电影是不是拍得很艺术,我们就看它是不是很显然在表达感情。  这个电影是不是拍得很商业,我们就看它是不是并非以表达感情为目的。  原因很简单,没有任何玄虚,因为商品无感情,人有感情。  那么撒狗血的感情呢?比如《妈妈再爱我一次》。既然都说了是洒狗血,你又怎么能叫它是真感情呢?  昨天电视上又放一遍《盗梦空间》。  为什么诺兰的电影已经拍得那么好了,胶片质感、数理逻辑、情感胶着和各种意想不到都有。但我们仍然认为还差些东西?缺席的东西,就是没有强烈的感情。  常有人劝告我说,“做评价或者说观点的时候要注意保持中立。”  但显现“中立”不应该是唯一的判断方式。如果它是唯一的,那么就连中立这种方式也是纳粹的。  这就是人,当你真实的感情明确了,其它是不重要的。   不如我们来把事情往最简单里说吧。  今年众多的奥斯卡大奖热门电影里看过三部,  虎头蛇尾的《少年派》,虎背熊腰的《林肯》,和虎头虎脑的《被解放的占哥》。  哪个词印象最深刻?是虎头虎脑。  《少年派》为什么是虎头蛇尾的?因为情绪并不饱满而且确实并不饱满。  《林肯》和《占哥》放在一起看是有意思的,恰恰这两个故事都是解放黑奴。  最终我们发现,故事是不重要的。故事道具场景表演什么的是不重要的。情绪产生的时候它们在哪儿?这个重要。  为什么迪卡普里奥扮演的庄园主是迷人的有魅力的?为什么再迷人也是该死的?  非常棒!自由极其重要,而昆汀让我们得到一个直截了当的理解。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这篇写的还比较符合逻辑,文风也不算乖张。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鎮ㄧ殑浣嶇疆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汀塔伦蒂诺 mp4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