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被“二次放号”遭遇互联网时代新问题,遭遇前机主亲戚朋友的骚扰。 怎么办

微信公众号
新手机号遭遇二次放号惹麻烦,专家支招如何解决
&|&发表时间:&|&访问量:421
[摘要]向新闻热线反映,自己在营业厅购买的新手机号码经常收到前机主的银行卡短信提示,还会接到前机主亲戚朋友的电话,邵先生不胜其扰,查询后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二次放号的号码。手机号码成为身份验证和移动支付重要凭证的当下,用户如何避免二次放号带来的不利影响
& & 自己在营业厅购买的新手机号码经常收到前机主的银行卡短信提示,还会接到前机主亲戚朋友的电话,邵先生不胜其扰,查询后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二次放号的号码。手机号码成为身份验证和移动支付重要凭证的当下,用户如何避免二次放号带来的不利影响?
 邵先生说,新买的手机号码平白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一些麻烦。
 邵先生:有一天突然收到一条银行通知短信,包括银行卡尾号和他的余额情况,我都知道。这个手机号之前用过的人的信息就透露给我了。之后又陆陆续续接到这个人朋友亲戚或者跟他职业有关的人的电话,那段时间每三天至少有一个这样的电话,我得跟人家解释他不用这个电话了。
 除了接到关于前机主的短信和电话,更让邵先生困扰的是,这个号码在常用的APP上都注册过了。
 邵先生:比如大众点评、美团这样的软件,我直接用这个手机号申请的时候,说这个手机号已被注册,然后登陆上去就是原先机主的账号,如果说他的账号里还有余额的话,这个事是不是就比较说不清楚。
 邵先生的遭遇不是个案,随着手机用户不断增多,号码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日渐突出,将销号或停机的手机号码收回,二次放号重新投放市场,成为通信运营商通行的做法。有媒体报道,一位新用户通过手机号找回密码的方式,误打误撞登录云存储看到了前机主的照片和通讯录等。还有人因为前机主涉案,自己被误以为是“老赖”,常常被骚扰。一般用户遇到这种信息干扰的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通信运营商。记者咨询联通客服了解到,运营商只能将自己平台上的前用户信息删除,针对其它平台上的绑定没有办法。
 联通客服:这个我们这目前没有办法做处理,可以打银行客服咨询一下,这个号码是不是有绑定银行卡。
 那么,用户办理手机入网时能否知道该码号是不是二次放号呢?移动的客服表示,营业厅有记录。
 移动客服:一般营业厅那边都有记录的。
 这种情况下,邵先生为了解决信息骚扰的问题,只好自己去银行和联系APP客服,解除绑定。
 邵先生:我一家一家去银行把这个短信提醒给取消了,而且中间还有不顺利,(银行)他觉得这不涉及你个人的什么利益啊,你管他干嘛呢?几经波折吧,最后我终于是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了。
 根据我国《电信条例》和《电信码号资源管理办法》等规定,手机号码是由国家所有的电信资源,用户仅享有使用权。手机号码收回后,通信运营商往往要设置号码冻结期,目前规定是最短90天。一位业内专家在论文中表示,90天的冻结时限是根据2005年发布的《电信服务规范》,10多年来我国电信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运营商应在充分考虑码号资源供应、市场需求、对用户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号码冻结期作适当调整。
 此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陈金桥建议,通信运营商应在用户办理手机入网时,明确告知号码为二次放号号码,保证用户的知情权。
 陈金桥:第一关于明示,在我们的服务合同,或者营业窗口办理,或者网站APP上就应该有明确说明就是回收,应该这么去做,而且也能够做得到,去改进这个事情。
 同时建立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陈金桥:第二个确实运营商不可控,确实不在他的系统内,跨行业的像金融保险啊,甚至用户自己安装的手机APP这种与手机号码绑定的,确实有这种问题。我觉得运营商可以配合,现在的用户就信息困扰提供证据,比如截图,运营商配合通知相关的机构作出改进,也就是说运营商有协助的义务。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认为,用户在手机号码销号前,也应主动在网络注销和解除绑定,保护自己的隐私和资金安全,避免给后续码号使用者造成影响。
 曾剑秋:现在移动支付非常普遍,包括银行、支付宝有一些绑定,比如我这个号不用了,要主动联系银行,支付宝要取消这个。对于我们要怎么保护自己的信息和隐私,的确消费者要越来越明确的,很多时候需要自我保护,尤其在移动支付这个部分。
& 以上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08:00-12:00
14:00-18:00
公司公众号
大量靓号转让、求购信息,尽在九五靓号网!可查看手机号码、固定电话、车牌号、400电话、QQ号码展示信息!
Copyright LH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靓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附近人在搜什么
“二次放号”遭遇互联网时代新问题
  (速途网专栏 作者:田邦德) 所谓电信运营商“二次放号”,即在用户所使用的电话号码停用之后,运营商收回保留一段时间后,重新发放给新用户使用。按照我国现行的规定,已注销的手机号码需冻结90天以上,方可重新发放使用。
  “二次放号”有哪些传统问题
  笔者曾供职于某电信运营商渠道部门,由于受本地号段限制,某些热销号段号源紧张,运营商的确存缩短间隔时间,违规放号的情况,这是运营商官方原因,笔者也无十足证据,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就不再多做描述。
  还有一些情况并不是运营商故意违规,而是当有消费者到营业厅将自己的“靓号”注销时,内部人员认为此号有“价值”,私自过户到自己手里,然后再转手高价卖出。或者当发现有号码欠费,长期续费,即判断该用户已弃号,即赶紧通过内部渠道将该号码归为己有。当然这种情况大多是发生再“靓号”身上,普通号码还比较少见。
  如果未经过90天的冻结期,即转手卖与他人,新用户必定会接到很多原用户朋友的电话。如果原用户是因为受到骚扰、躲债、甚至犯罪逃逸等原因弃用号码,新用户必将先经历一番“寒彻骨”之后,才能安心使用该号码。意志薄弱的朋友,估计在接到两三个向号码原主追债的电话之后,就直接放弃了。
  “90天冻结期”遭遇新问题
  之所以将“90天”作为“二次放号”间隔期的标准,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手机停机三个月,主要社交关系网会自动默认他已换号,原号码本人也会通过某种新的方式,告知其关系网新的联系方式,三个月的时间足够了。在传统的社会关系模型中,这个时间间隔是足够的,但在电子商务时代,简单的用“90天的时间间隔”,已经无法为一个手机号码还原为处女之身,笔者的一位朋友告诉笔者说:他在中国联通办理iphone 4s 合约计划套餐,得到了一个新的手机号码,但这个手机号码是二次放号,虽然没有原号码主人的社会关系骚扰他,但却无法在多家银行、游戏网站、支付宝等平台注册,几乎所有平台都显示“该号码已经使用,无法注册绑定新的账号”。手机号是现代互联网平台认证身份和维护密码安全的重要工具,现在几乎所有的网络平台账号注册与密保都需要手机。朋友使用这样一个“二手号码”在互联网上几乎寸步难行。
  而且由于“手机找回密码”机制已被广泛采用,原号码主人的互联网平台账号也会产生被盗的风险。
  如何解决新问题
  更令人苦恼的是,向电信运营商投诉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投诉得到运营商的重视,为用户更换新的号码,并做出一定的话费补偿,这对运营商来说问题不大。但这只是解决投诉个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二次放号”遭遇的新问题。号码如果已经在银行、保险公司机构或互联网平台注册,运营商并不能看到各家机构的号码数据库,更无权修改,而且这些用户号码数据涉及到商业机密,谈判协商也无法很好的解决。
  在此笔者对电信运营商做出以下几点建议:1、严肃内部纪律,查出内部员工通过官方渠道倒卖号码的行为。2、延长号码注销后“再次发放”的隔离期,并在冻结期内向拨打该号码的用户播放语音提示:“该号码已经注销,一段时间后将重新发放给新用户使用。”3、定期向社会公布“销号”名单,社会机构要定期根据电信运营商提供的销号名单,更改自己的用户数据库,这也有利于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各种社会机构更好的了解自身用户状况。
  据笔者所知中国电信手机号码可以注册为QQ号码,而为了避免“二次放号”导致QQ被盗,腾讯与电信已经达成协议,电信定期向腾讯报送销户号码名单,腾讯则根据该名单删除相应的QQ号码。所以这种方式是可行的。笔者在此也提醒消费者在选取手机号码的时候,尤其是在购买手机靓号的时候,一定要多留心,先"试用",再告知自己的社会关系网,避免“二次放号”所带来的种种困扰。
  如果用户的确正在遭遇这类问题,要积极向电信运营商反映投诉,要求更换新的号码。同时积极联系各个互联网平台客服,申请修正数据库。现行情况下,也只好如此解决。
个人分类:新手机号提示已经注册,那你可能遇到了二次放号!
手机流量当月不清零了,9月1号手机漫游费也不收了,可关于手机号的麻烦还有很多。其中一个问题给许多人带来苦恼:运营商回收的手机号过段时间又进行售卖,然而这些号码有可能已经注册了微信号、支付宝账号。这可是让许多号主深受其害,叫苦不迭的。旧号主隐私不保,新号主屡被骚扰。
“还魂手机号”麻烦越来越严重,旧号主钱飞了,隐私照片轻易外泄。
兴冲冲地去买个新号,可是它可能在数月前还有主人,这便是回收再利用的“二次号”,业界一般称之为“二次放号”,即通讯运营商会将已销户和停止使用三个月以上的手机号码进行回收和二次销售,这些被二次销售的号码就是"二次号"。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手机号码被回收后,由于用户手机号码信息未能及时更新会产生种种问题,对个人隐私、企业运营等带来较大的伤害。
"二次号"再启用后,新旧号主的麻烦开始了。用“二次放号”“回收手机号”“旧号码再利用”等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一搜,会看到许多新闻,几乎月月有。最新一条是9月29日浙江今日早报报道的:一女子新买了手机号,装入智能手机之后,居然发现能够登录到一个第三方支付账号里去,于是利用这个账号绑定的银行卡给自己转了4000多元人民币。原来,她买的是一个回收手机号,那个第三方支付账号是前手机号主的。这样的新闻不胜枚举,4000多元还算好的了,被盗上万者比比皆是。
在网络服务时代,手机号越来越多地绑定服务,也带来巨大隐患在网络服务时代,手机号越来越多地绑定服务,也带来巨大隐患
除了伤财外,旧号主们还面临着隐私可被泄露的窘境。第三方支付账号里除了钱,也关联着许多个人信息,最直观的是自己甚至亲朋好友的地址电话。而在网络时代,也十分提倡云储存服务,有人的手机号便是云服务的账号,通过简单的寻回密码便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录了。比如说,今年1月份浙江在线报道了一条新闻,一位朱女士新购买了某品牌的手机和一个新号。误打误撞下,通过找回密码的方式登录进了该品牌手机里提供的“云服务”,令她吓一跳的是云端里满存着前号主的个人隐私资料,包括照片、短信、通信录等。
新号主无法绑定服务,还可能被“债主”、商家骚扰。
当然,新号主也烦。想用手机号绑定一项服务却发现此号已经用过了,无法再绑定,这样的情形让人闹心。更加痛苦的是找旧号主的骚扰电话。有的人停用手机号是因为躲债等上不得台面的原因,新号主可要被债主给“问候”了。
今年4月,央广经济之声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冯女士在北京买了个135打头的手机号,结果天天被“问候”,怎么耐心解释都不行,甚至有人询问她是否和原号主结识,其涉及一起经济案件。
一位号主买到了在小广告上贴过的手机号,遭遇误停机一位号主买到了在小广告上贴过的手机号,遭遇误停机 手机号“还魂”不可避免 手机号码确实是一种有限资源,回收再利用也是个国际问题。
在关于“二次放号”的民生社会新闻中,地方通讯公司往往会表示无奈——手机号码资源是有限的,手机用户越来越多,号码资源越来越紧缺,十分需要回收再利用。此话不假。电话号码不是一串普通的数字,是不能胡来的,需要向国际电信组织等相关机构取得授权,并受其标准的约束。不能贸然地把11位数升为12位数,这会涉及到巨大的社会成本。号码用起来非常快,尤其是到了3G、4G时代,上网卡也是需要号码的,所以专业人士很担心不够用了。以中国香港为例,在2008年的时候,香港电讯管理局表示担忧8位数的电话号码按照当时的趋势在7年以后用完,因此打算向囤积闲置号码的运营商加收费用。总之,电信号码资源被认为是一种有限的国家资源,而各大运营商需要得到电信主管部门的批准和管束。
小编提醒:对于要弃用当前手机号的旧号主,在注销手机号之前,应该把自己绑定或注册的各个网站的账号先注销或解绑。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次放号不可避免,所以手机运营商和各个互联网平台之间应该建立起一套相关机制以保障用户的信息、财产安全。但现在并没有哪一方在推动这个事情,大家觉得这算不算当下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还不知道”二次放号“?你的手机号码可能就是!-ZAKER新闻
腾讯新闻-北京
业内专家支招如何解决麻烦近日听众邵先生向新闻热线 (公众号 " 问北京 ")反映,自己在营业厅购买的新手机号码经常收到前机主的银行卡短信提示,还会接到前机主亲戚朋友的电话,邵先生不胜其扰,查询后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二次放号的号码。手机号码成为身份验证和移动支付重要凭证的当下,用户如何避免二次放号带来的不利影响?新机主:前机主银行卡余额我都知道邵先生说,新买的手机号码平白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一些麻烦。邵先生:有一天突然收到一条银行通知短信,包括银行卡尾号和他的余额情况,我都知道。这个手机号之前用过的人的信息就透露给我了。之后又陆陆续续接到这个人朋友亲戚或者跟他职业有关的人的电话,那段时间每三天至少有一个这样的电话,我得跟人家解释他不用这个电话了。除了接到关于前机主的短信和电话,更让邵先生困扰的是,这个号码在常用的 APP 上都注册过了。邵先生:比如大众点评、美团这样的软件,我直接用这个手机号申请的时候,说这个手机号已被注册,然后登陆上去就是原先机主的账号,如果说他的账号里还有余额的话,这个事是不是就比较说不清楚。运营商:只能删除自己平台上的信息邵先生的遭遇不是个案,随着手机用户不断增多,号码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日渐突出,将销号或停机的手机号码收回,二次放号重新投放市场,成为通信运营商通行的做法。有媒体报道,一位新用户通过手机号找回密码的方式,误打误撞登录云存储看到了前机主的照片和通讯录等。还有人因为前机主涉案,自己被误以为是 " 老赖 ",常常被骚扰。一般用户遇到这种信息干扰的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通信运营商。记者咨询联通客服了解到,运营商只能将自己平台上的前用户信息删除,针对其它平台上的绑定没有办法。联通客服:这个我们这目前没有办法做处理,可以打银行客服咨询一下,这个号码是不是有绑定银行卡。那么,用户办理手机入网时能否知道该号码是不是二次放号呢?移动的客服表示,营业厅有记录。移动客服:一般营业厅那边都有记录的。消费者:自己 " 动手 " 丰衣足食这种情况下,邵先生为了解决信息骚扰的问题,只好自己去银行和联系 APP 客服,解除绑定。邵先生:我一家一家去银行把这个短信提醒给取消了,而且中间还有不顺利,(银行)他觉得这不涉及你个人的什么利益啊,你管他干嘛呢?几经波折吧,最后我终于是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了。二次放号应公示,运营商应协助根据我国《电信条例》和《电信码号资源管理办法》等规定,手机号码是由国家所有的电信资源,用户仅享有使用权。手机号码收回后,通信运营商往往要设置号码冻结期,目前规定是最短 90 天。一位业内专家在论文中表示,90 天的冻结时限是根据 2005 年发布的《电信服务规范》,10 多年来我国电信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运营商应在充分考虑码号资源供应、市场需求、对用户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号码冻结期作适当调整。此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陈金桥建议,通信运营商应在用户办理手机入网时,明确告知号码为二次放号号码,保证用户的知情权。陈金桥:第一关于明示,在我们的服务合同,或者营业窗口办理,或者网站 APP 上就应该有明确说明就是回收,应该这么去做,而且也能够做得到,去改进这个事情。同时建立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陈金桥:第二个确实运营商不可控,确实不在他的系统内,跨行业的像金融保险啊,甚至用户自己安装的手机 APP 这种与手机号码绑定的,确实有这种问题。我觉得运营商可以配合,现在的用户就信息困扰提供证据,比如截图,运营商配合通知相关的机构作出改进,也就是说运营商有协助的义务。老生常谈,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吧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认为,用户在手机号码销号前,也应主动在网络注销和解除绑定,保护自己的隐私和资金安全,避免给后续码号使用者造成影响。曾剑秋:现在移动支付非常普遍,包括银行、支付宝有一些绑定,比如我这个号不用了,要主动联系银行,支付宝要取消这个。对于我们要怎么保护自己的信息和隐私,的确消费者要越来越明确的,很多时候需要自我保护,尤其在移动支付这个部分。原创稿件 转载请联系授权 否则举报记者丨初日 微信编辑丨初日每一次关注 都是对事实的追问每一个鼓励 都是对我们的支持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北京44分钟前
长沙32分钟前
泉州1小时前
贝壳珠海7小时前
爱合肥10小时前
长沙1小时前
广州6小时前
日报兰州8小时前
内江12分钟前
东方网昨天
郑州头条昨天
上海3小时前
广州5小时前
上海7小时前#盈科律师说法#&运营商二次放号导致支付宝被盗&你的手机号安全吗?
新换了个手机号码,却总是接到莫名其妙的电话。相信不少人都遭遇过这样的窘境。在互联网与通讯业务还不发达的时候,遇到这种事情不过就是接一些骚扰电话,忍段时间也就过了。但现如今,手机号常常作为网络身份验证的凭证使用,与我们的财产,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手机号的唯一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运营商的“二次放号”是否符合规定?其中牵涉的安全问题如何保障?北京盈科(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为您解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盈科(成都)律师事务所微信:yingkecd
如需咨询法律问题,请致电 028-
【新闻回顾】
7月8日消息,针对“虽然把手机号注销了,但因为绑定了网上支付宝钱包,南昌一男子万某被陌生人盗窃了银行卡中的1.85万元。”的报道,支付宝做出回应称:1、仅靠一个手机号没有身份证号等其他信息是无法盗取支付宝的;2、运营商二次放号导致的用户资金损失,我们来承担。
事件回顾:
经查,6月中旬,犯罪嫌疑人范某新买来一部手机,并申请了一个新的手机号码(被万某注销的号码)。范某通过手机上网使用支付包钱包时,发现软件上显示了万某的名字,且可以用万某的银行卡进行充值。于是,范某先后分七次将万某银行卡中1.85万元转进了自己正使用的支付宝中,并立刻将其中的3000元用于手机话费及手机游戏充值。
支付宝回应:
“今天有媒体报道了一位用户因为注销的手机号被他人重新使用导致账号被盗的事情,不过仅靠一个手机号没有身份证号等其他信息是无法盗取支付宝的。我们正在努力联系江西警方了解这名用户的遭遇,以便给用户补偿。放心,支付宝早就承诺过,运营商二次放号导致的用户资金损失,我们来承担,不让用户有损失。”
新闻来源:IT之家
【盈科律师说法】
信息产业部2005年3月份正式公布的《电信服务规范》规定:
1.1.7由于非用户原因需要更改用户电话号码时,电信业务经营者应至少提前45日通知用户,至少提前15日告知用户新的电话号码。号码更改实施日起,至少应在45日内,向所有来话用户连续播放改号提示音。由于用户原因需要更改用户电话号码时,原电信业务经营者应根据用户需要提供改号提示业务。
1.1.8电话号码冻结时限最短为90日。
电话号码冻结时限指该号码注销后至重新启用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说,运营商“二次放号”是有据可依,合法可行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运营商现在的做法是没有瑕疵,完全合理的。
如果一个人的手机号仅仅作为电话、短信等通讯使用,那么90天的冻结期或许已经足够。但是新时代下,网上银行、网站、支付平台、网络通讯软件等都需要手机号注册。这时候,接手“二次放号”的手机用户常常被提示“该号码已经使用,无法注册绑定新的账号。”
手机号是现代互联网平台认证身份和维护密码安全的重要工具,几乎所有的网络平台账号注册与密保都需要手机。用户使用这样一个“二手号码”在互联网上几乎寸步难行。而且由于“手机找回密码”机制已被广泛采用,原号码主人的互联网平台账号也会产生被盗的风险。
那么这种问题如何解决呢?很抱歉,现在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能够避免这种问题发生。能做的只是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
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
运营商应该建立健全公司内部制度,避免手机号码被员工作为获利工具进行违规停机、停号操作之后出售。
延长号码“冻结期”,并在冻结期内向拨打该号码的用户播放语音提示:“该号码已停止使用。”
定期向社会公布“冻结号码”名单,让企业可以定期根据运营商提供的“冻结号码”名单,更改自己的用户数据库,像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定期更新用户的相关信息一样进行更新,避免出现“同好不同人”的情况。
运营商在出售“二手号码”时,应提前告知用户,此手机号为“二次放号”号码,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行销售“二手号码”。否则,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此条法规进行维权。
从消费者的角度防范:
电话号码资源有限,一经使用就无法“再生”。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手机号,避免频繁换号,这样才能减少用到“二手号码”的概率。
消费者在购买新手机号码时,一定要多留心,先"试用"一段时间,再告知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减少“二次放号”带来的影响。
如果消费者遭遇“二次放号”这类问题,要积极向电信运营商反映投诉,要求更换新的号码。同时积极联系各个互联网平台客服,申请修正数据库。
如果你将手机号码办停,一定要记得更换各个网络平台上绑定的手机号,避免自己的账号被冒用。如发现自己曾经的手机号“二次放号”也不可对新用户进行威胁、骚扰,否则可能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在目前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杜绝“二次放号”的情况下,选择新出现的虚拟运营商提供的170号段,也是避免遭遇“二手号码”的无奈之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号二次放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