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制度国家,一定程度的私有个体生产丶经营方式的正确真理性美好甜处内容实际存↙在哪里?

当前位置: >>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中特考试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要点
导论 第一讲1-18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0-27 28-35 36-49 50-64 65-84 85-92 93-97 98-103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七讲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讲义提纲 第八讲 当代中国与世界 讲义提纲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导论 导论(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前世今生 ? ? ? ? ? ? ? ? ? ? 什么是资本主义?怎样认识和评价资本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有多少悖论和纠结? 资本主义的全部历史,是一部波澜起伏、错综复杂的社会运动史。 资本主义既创造了以往人类社会无可比拟的先进的社会文明, 又产生了人 类历史罕见的战争劫难和暴力侵略奴役弱小国家与民族的野蛮行为; 它既有蓬勃繁荣的上升时期,又有过大危机、大萧条的衰败阶段; 它既具有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内部需要和可能, 又存在滞止科学技术 发明和应用的内在阻力; 它既通过摸索和积累建立了一套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机制, 又自我加剧 着阻碍社会生产力稳定增长的内部矛盾; 它既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又积累着社会贫困、精神空虚和道德沦丧; 它既以高新的技术、发达的生产、无所不包的市场改变了世界,又以对自 然生态的破坏、 环境的污染、南北差距的扩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威胁和爆 炸性危机。 ?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搞社会主义,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同-1- 样一个社会主义对西方“列强”和中国人民的意义是截然相反的,它使中 国得救, 使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站在谁的立场上来看?运用什么理论 来看?以怎样的哲学眼光来看?这里是有激烈思想斗争的。 ? 中国正义力量要坚持的思想和价值观,西方最希望中国人能放弃掉,转而 跟从他们的话语、思想、议题,做它们思想的附庸。1953 年杜勒斯就主 张用“和平演变”的方法,即通过“精神的压力、宣传的压力”来解决社 会主义国家“被奴役的人民的解放问题” 。 ? ? 冷战后西方推行“价值观外交” ,核心是希望孤立共产党等西方认为的价 值观不同的政权。中国政府指斥为新的冷战思维。 关于“灌输”问题和“渗透”问题案例:苏联、东德社会主义失败的内部原因 ――追求统一模式的社会主义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和思想体系 ――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维系庞大的军事机器 ――民族与宗教问题的粗暴处置 外部原因:西方的谋划? 1945 年美国战略情报局情报专家、外交官艾伦?威尔逊?杜勒斯当着美国 总统杜鲁门的面,在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说: “我们如何 对付苏联” 。 1991 年 11 月 8 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在美国休斯敦的演讲中谈: “我们是怎 样瓦解苏联的” 。 杜勒斯预言: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美国国务卿 ()把“和 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三、第四代人身上” 。 杜勒斯预言: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美国国务卿 雅科夫列夫的内部瓦解 ? ? ? 成为戈尔巴乔夫心腹, 主抓大众传媒工作,名正言顺地领导了撤换各报主 编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最终使我们陷入了灭亡、落后和良心泯灭” ;共产主义“在 其基因中包含着原始罪恶” 。 “资本主义带来了实用主义的伦理。在资本主义的在资本主义的自由、平-2- 等、博爱的口号中体现了崇高的理想主义??” 普京的感叹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 头脑。 ” 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其极机密“行事手册” (Rules for Operation)中关于对付中 国的部分,最初撰写于 1951 年,以后曾经修改多次,至今共成十项。内部代号 称为: 《十条诫命》 (TenCommandment)一、简要的历史回顾1、资本主义发展的 500 年和 4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 萌生并最终取代封建主义的阶 段,即从 15 世纪到 18 世纪中叶的英国产业革命,为期约 300 年。 (1492 哥伦布 发现美洲/1522 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 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为期约 150 年,即从 18 世纪中叶产 业革命开始到 19 世纪末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止。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产业革命,社会化大机器生产突飞猛进;欧洲主要国家资 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完成;19 世纪末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资本 主义经济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 ) 第三个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期 50 年,即从 19/20 世纪之交到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 (出现了许多托拉斯之类的垄断组织、对殖民地的瓜分、对殖 民地资本输出、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 ) 第四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以国家垄断为基本特征的新阶段, 即 通常所说的当代资本主义阶段。 (一般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 2、资本主义血与火的前 400 年 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羊吃人,黑奴贸易,殖民统治,经 济危机,工人运动?? 马克思说,资本对劳动者剥削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 的” ,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3、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3- (1)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时期(16-17 世纪)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 家庭手工业时期。文学视角。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 、托马斯?康帕内拉() 《太阳城》 。 (2)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二时期(18 世纪)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法 律视角。 摩莱里( ) 《自然法典》 、埃尔?博诺?马布利(
) 《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 (3)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三时期(19 世纪初)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时期。 社会改良视角。 昂利?圣西门() 《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 、 《论实业 制度》 、 《实业家问题》 、 《新基督教》 。 “现代的社会真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的 写照。 ” 沙利?傅立叶() 《关于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 、 《工业 和协作的新世界》 、 《论商业》 。雇佣劳动制是“复活了的奴隶制” ,工厂是“温和 的监狱” 。 罗伯特?欧文() 《新社会观》 、 《新道德世界书》 、 《人类思想 和实践中的革命》 。 私有制是 “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受的无数灾祸的根源” , 它“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以致往往把富人变成两脚兽” ,即“衣冠禽兽” 。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 ,是因为: (1)理论上的空想 他们坚持唯心史观,只是认为资本主义不符合人类的理性,所以应当让位 于符合理性的社会主义。 不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明白生产的社会性和私 人占有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使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他们不要阶级斗争, 不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不认识无产阶级的 历史使命,不把无产阶级看成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从 而不能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实践上的空想 他们以救世主自居, 千方百计地试图以社会改良方案解救工人;他们以为 只要有人跟着他们去搞社会改良方案的试验,劝说资本家捐献或者放弃剥削,就 可以通过阶级合作的道路,通过和平改良的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积极因素” :-4- (1)其观点虽然总体上属于唯心史观,但已包含某些辩证法和唯物论。 (2)他们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揭露私有制是无数灾祸的根源, 力图从经济力量甚至阶级斗争的发展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 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和必然灭亡。 (3)对未来社会的情形做了预见性描述。圣西门深信未来国家将要消亡, 军队和警察已无必要。主张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按能力计报酬,按工效定能力, 一切人都要劳动,一切特权都要铲除。傅立叶设想未来社会城乡、工农、脑体劳 动相结合,生产、分配、消费相结合,劳动、学习、生活相结合,妇女将从繁重 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欧文主张未来社会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人人各尽 所能,各取所需,每个人都随便到公社的总仓库去领取他所要领取的任何物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 ,是因为: (1)理论不是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而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 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 所取代的客观规律,论证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指明了无产阶级 的历史使命是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 的理想。 (3)它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它逐渐为工人群众所接受,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南,形成了规模越来越 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 并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 的实践经验,又反过来丰富并推动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实践 (1)共产主义同盟的创立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852.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大发展和大挫折。 (2)第一国际的成立和巴黎公社的兴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运动的第二次大发展和大挫折。 (3) 第二国际的成立和破产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4,1917.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在第一个 70 年内发展达到了最高峰。二、社会主义近百年实践的曲折历程1、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5- (1)世界革命形势的变化与苏联国际战略的调整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及其成就和弊病 2、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三种方式,1 变 12.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44) 、越南民主共和国(1945) 、阿尔巴尼亚人 民共和国(1946)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 波兰人民共和国(1945)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6)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 国(1947)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8)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 蒙古国(1945)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 古巴()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1975) 柬埔寨(1975) 苏联(1917) 共计 16 个国家。 欧亚大陆东起长白山脉,西至易北河畔,北起北地群岛南至湄公河流域,在 地理上连成一片。并从东半球扩展到西半球。 (2)社会主义国家对建设道路的探索 两个突破:突破多国同时发生、同时胜利论;突破经济文化最发达国家先胜 利论。 一个历史难题: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革命成果,如何建设 和继续发展社会主义? 具有代表性的四次探索:列宁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 , “迂回过渡” , “利用 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 斯大林的探索, 过早地结束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 重要作用,僵化;毛泽东的探索, “以苏为戒” ,开始了中国自己如何建设社会主 义的探索,但是急于求成,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探索, “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 回头看,在前三次探索中,带普遍性的教训和失误,不在具体问题上,而是 在总的指导思想上。这就是: 看近了共产主义, 低估了资本主义,-6- 高估了社会主义, 忽视了封建主义, 扭曲和僵化了马克思主义。 因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主观上是想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则是不 自觉地违反了马克思主义。 3、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与国际共运“大论战” (1)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矛盾斗争的一面 相互借鉴和合作的一面 (2)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 相互支持、合作的一面 矛盾的一面 (3)如何看待国际共运“大论战” “大论战”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一个是党和国家关系上反 对“老子党”和“指挥棒”的问题,一个是意识形态上的争论问题。邓小平作为 亲历者、决策者和参与者,认为:在前一个问题上,总的来说我们是对的;对后 一个问题,应基本持否定态度,今后不能再搞了。 党际关系四项原则: 独立自主、 完全平等、 互相尊重、 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4、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低落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国家,大致分两大类:一类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类是 受其剥削和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即现在的发展中国家。这两类国家的 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 “之”字形轨迹 (2)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造成的“大挫折” (1)苏东剧变的过程 1989“东欧年” 1990“两德合并” 1991“苏联解体” (2) 关于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不同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的人们, 看法和态度是大相径庭的。 西方反共势力: 说明社会主义失败了,共产主义将彻底消亡。西方右翼学者:社会主义取代资本 主义并非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被资本主义取代倒是历史的必然。托派:社会-7- 主义不可能在一国胜利, 所以垮台是必然的。社会主义者中的糊涂人从右的方面 说: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是“早产儿” , “先天不足” ,不改革是死,改革也是 死,因而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也有人从左的方面说:苏东剧变被毛泽东的 “九评” 言中了, 是修正主义把好端端的社会主义搞垮了, 还是要大抓阶级斗争。 唯物史观:一要坚持“合力论” ,二要坚持“重点论” 。 在诸多因素中,西方“和平演变”得手,苏东国家内部将“改革”变成“改 向” ,是两个主要的直接原因;僵化的体制造成经济发展滞缓,执政党陷入深刻 危机严重脱离群众,是两个深层的根源;指导思想上背离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 是一个根本的经验教训。 在内外因关系问题上:内因是主导。搞不搞“和平演变”在西方,但变不变 在社会主义国家自己。 在关键人物与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关系问题上:关键人物起重要作用,有时 甚至是关键作用。但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 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社会状况和生 活条件中寻找。 ” (3)归根结底问题出在执政党内部 党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和指挥中心, 党出了问题就好比人的大脑出了问题, 那是致命性的。苏东执政党的主要问题: 第一, 党的思想很混乱。 (为什么会混乱?怎样才能不混乱?) 安德罗波夫: “我们不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社会” 。70-80 年代,这种状况恶化了。无知变 成了不了解, 接下来则转化成敌意,在一部分精英中甚至达到了偏执的程度当时 无论是在权力中心的知识精英如主管意识形态的雅科夫列夫等人, 还是在科学技 术和文化领域的知识精英如原子物理之父萨哈罗夫、 诺贝尔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等 人,在世界观真空以及思想停滞的情况下,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都倒向了“反苏 势力”一边。――俄国著名学者 C.卡拉-穆尔扎 ? 当时的特点之一是, 领导层无法迅速地揭示、也无法预防社会上已经出现 的矛盾, 而且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已经成熟的问题。这一批新领导人大部 分是苏联共产党的第一代党员知识分子的后代, 这批领导人对处于基层的工业企 业、集体农庄、军队、学校的特点一无所知简直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俄国著名学者 C.卡拉-穆尔扎 ? 当时的苏联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大规模消费的社会, 但是国家的经济政策没 有能够回应这样的社会变化。苏联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已经不错的信息状况, 比如成千上万有条件的人出国、 西方媒体的传播已经相当普遍,使国家有必要及 时对此作出解释, 然而国家却没有这样做,道德和意识形态教条非常危险地越来-8- 越与社会日常生活脱离,也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相脱离。 ――著名的俄国学者维塔利?特列季亚科夫 ? “苏联社会与国家没能胜任在代际更替过程中更新社会制度的合法性手 段的任务; 无法保障文化历史类型嬗变的延续性,这种嬗变发生在现代化和城市 化过程中,并和整个社会走出 20 世纪 20 至 50 年代的动员性发展状态的危机相 吻合。 ” ――俄国著名学者 C.卡拉-穆尔扎 ? 特别是苏联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能够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时代更 替的过程中,当农民共产主义理念逐渐失去效力,在大约 60 年代耗尽了自己潜 能的时候” , “为了巩固苏联社会而保持政治体系的领导权而建立一个新的思想基 础” , “新一代的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现有理论中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可 那里根本就不可能有现成答案。这在党的知识分子当中引起了思想危机” 。 ――俄国著名学者 C.卡拉-穆尔扎 第二,党的干部腐化,严重脱离群众。 第三,党内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不仅使党丧失了战斗指挥部的能力,而且连 自身的矛盾也解决不了。 党内腐败分子希望和欢迎“变天” ,以便合法地保持和扩大自己侵吞来的社 会财富。党外反共分子点燃了剧变之火,他们从党内群起呼应,推波助澜。从一 定意义上讲,苏东剧变是这伙人发动的“自我政变” 。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4)苏东剧变说明了什么 第一, 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 会主义一种特定的实践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失败;同时,也是这些国家的执政党 错误地对待(先是不改革,后是彻底摧毁)这一模式所造成的悲剧。首先,苏联 模式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 但却是严重扭曲和僵化了的模式。不全面突破这一 模式,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没有希望的。其次,对苏联模式必须彻底改革、全面突 破,但是不能“彻底摧毁” 、 “全盘否定” 。否则改革就会变成改向。 第二,剧变告诉人们,当代社会主义面临三种选择或称三条路:坚持僵化的 苏联模式不改革, 那是一条绝路; 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改革, 那是一条死路; 只有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实行改革开放,才是一条繁荣昌盛的活路。 第三,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工程,它同 任何科学实验一样不可能是一次成功的。资本主义在确立的过程中,也经历过多 次王朝复辟、 多种多样的妥协。 一种新制度的确立要经过一些反复可以说是一种 不可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不需要大惊小怪、丧失信心。社会主义在“一球两制”-9- 的条件下,面临两大战略课题,这就是:在国内,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 摇,把社会主义建设好,以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铲除对 社会主义搞和平演变的土壤; 在国际上,要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 家特别是同发达国家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的关系, 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 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5)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总形势:震荡期基本结束,变过去的在很长时期内也变不过来,顶住压力保 留下来的, 一般也不易发生大的变故。将进入一个由紧急应付转入在困难中探索 前进谋求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全面低潮中有局部复兴;大挫折中有 小的发展;外延缩小的同时,有内涵的深化和质量上的提高。已经走到了谷底, 但是尚未走出谷底,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在谷底中波动。复兴是必然的,但 它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对此,更需要有乐观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坚 定不移的信仰、脚踏实地地工作。 总走势:第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仍然活在人们心里。未来社会主义的 发展不会是过去那种一条道路、一种模式、一个中心、一个阶段的发展,而将进 一步走多样化、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化发展的道路。 第二,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主要不表 现在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的增加,而主要表现在“点”的繁荣和“质”的提高,即 中国等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用自己成功的实例来证明社会主 义优于资本主义, 以推动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复兴。非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 的时间内难以出现过去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第三, 共产党和社会党这两大类政党有可能结束过去长期对抗、互挖墙脚的 情况,从各自需要出发,求同存异,谋求合作,实行“大左翼”不拘形式的联合。 第四,国际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没有也决不会放弃对社会主义的“西化” 、 “分化”和“演变”图谋,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6、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创的“新局面”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意义 划时代的意义 (2)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和成功的原因 若干特点: 两个原因: 如果对中国的改革进行哲学思考,成功的主要有两条。其一,从实际出发, 从基本国情出发, 中国的改革方案来自于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中国共产党- 10 - 中央,而不是来自于外国的某个研究所。这叫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其二,坚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多做实事,切忌空谈,在干中学,在干中 积累经验,在干中增长才干,到一定的时候进行总结,对了的就坚持下去,错了 的就改正过来。这就是实践论。三、资本主义跌宕起伏一百年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1、资本主义转危为安的“三部曲” 第一阶段:在 20 世纪前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与革命的年代,资本主义矛盾重 重,危机四伏,其处境总的说来是被动招架。 第二阶段:在 50-70 年代初的近 1/4 的世纪里,特别是在 60 年代,社会主 义运动内部出了问题,忙于国际共运“大论战”和国内阶级斗争的时期,发达国 家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进入了持续 20 余年的快速增长的大繁荣时期。 第三阶段: 在 20 世纪最后的 1/4 世纪里,资本主义在进行内部调整的同时, 凭借经济优势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攻势,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对 21 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权债务问题、占领华尔街、基础四国等 等怎么看?)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 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巨大发展, 直接结果就是资本主义可以在不改变财富 生产关系实现了从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转变。 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 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比例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 相结合;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化,股权分散化;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建立比较完 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收入再分配比例加大;垄断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发展 迅速。 ? 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使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 公民权普遍进一 步扩大; 进一步健全和加强了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了对国家 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 国家的经济社会和职能不断扩大。这些调整疏导和减少了社会压力和冲突,缓和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协调了资产阶级统治集 团的内部关系,从而有效地起到了巩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作用。?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知识工人、白领的比例越来越大;仍然是雇 佣劳动者,但是在经济收入、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等方面与传统的产 业工人都已有很大的不同;资产阶级内部也发生分化:极少数垄断资本家和金融 寡头实力急剧膨胀;家族资本家减少,经理资本家增多;中间阶层越来越庞大。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殖民地时代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与经济全球 化时代生产和消费的全球性不同。从根本上讲,殖民地经济仍然是外在于资本主- 11 - 义生产方式的。 而经济全球化, 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生 产方式。 ?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 这是人类社会即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之 后的又一次历史性的大转变。 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并 将继续发生与以往不同的全新变化。 ? 当代资本主义既不是《悲惨世界》所描述的那种状况,也不是斯大林提出 的“资本主义总危机”概念所表述的那种情况了。 (生产力空前发展、生产关系 有重要调整、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比较健全、社会运转机制比较完备、管理经验 与方法趋向成熟) ? 要实事求是地肯定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这需要胸怀、眼界,更需要 科学的理论思维。证明了马克思关于“两个绝不会”的理论的正确性。即“无论 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们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之前, 是绝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 不会出现的。 ” 2、资本主义绝处逢生的“秘密” (先由学生来思考回答) 第一,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科技革命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加速器。 科技革命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科技革命创造了工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 科技革命开创了新兴产业,拓展了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国际国 内市场。 第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等进 行自我调节的结果。 制度革命还是体制改革?资本主义体制改革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 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基本制度不变,具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却在不断变化。 美国模式、德国模式、瑞典模式、日本模式。五个共同点: (1)在国家职能方面,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国家作为“总资本家” , 对国家进行全面调控和干预。突出社会管理职能,隐蔽阶级压迫职能,使国家越 来越获得“超阶级的” 、 “公正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裁判”身份。 (2)在经济领域,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相结合。从“一手抓”变成“两 手抓” 。 (3)在社会层面,建立标准参差不齐但比较齐全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动- 12 - 力与平衡” 。 (4)在政治领域,扩大了资产阶级民主,健全了资本主义法律体系。 “自由 与有序” 。 (5)在文化意识形态层面,其主流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稳定发展的。提倡 个人自由、个人奋斗、宗教信仰,结果的成败在个人,不至于怨政府和社会,个 人的失意找上帝去。强化道德自律。企业精神。 第三,资本主义新变化,是当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运动的结果,对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维持较强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第三世界的工业化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来说无异于一次新的“地理大发现” 。 为西方资本提供了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为西方产品提供了新兴市场;为西 方提供了大量廉价资源和其他初级产品。 “中心―外围”对立的二元结构的实质,是中心支配外围,即少数发达国 家对众多不发达国家进行控制和剥削。二者之间是主宰与依附、剥削与被剥削的 关系。发达国家的富裕、进步是建立在不发达国家的贫困、落后之上的。中心和 外围之间的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矛盾。 ? 马克思揭示的资本运动必然带来财富在一端积累, 而贫困在另一端积累的 规律,在南北贫富分化的严酷现始终继续得到充分显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 过不平等交换, 使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向发达国家转移,使劳 动人民的贫困化和两极分化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1976 年瑞士比莫桑比克富 52 倍,1997 年达到 508 倍。联合国关于 1999 年发展情况的报告指出,30 年前 占世界人口 1/5 的最富有者拥有的财富为占世界总人口 1/5 的最贫穷者的 30 倍, 如今是 74 倍。 ) ? 五笔账:历史上的掠夺;购买阶段,买廉价的生产性资源;生产阶段,直 第四,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迫于阶级斗争的推动和社会主义力量的 压力,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对资本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 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迫使资产阶级对资本主 义制度进行改良和调整,实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 级获得的经济政治权利, 不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恩赐, 而是工人运动的结果, 是工人阶级经过斗争获得的。 社会主义给资本主义以有价值的启示。 1928 年美国经济学家弗曼?泰勒《社会主义国家生产指南》 。1929 年世界经 济大危机,宣告资本主义旧体制走入死胡同,非改不可。相反,当时的苏联经济 充满活力,一片繁荣景象,对西方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于是才有罗斯福新政、凯 接投资,直接盘剥;出卖阶段,通过价格剪刀差再捞一笔;此外,还有债务盘剥。- 13 - 恩斯主义、现代资本主义新体制。 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后,在某种程度上“演变”着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学习了 “计划” 、 “社会公正” 、 “工人参加管理”等等社会主义思想宝库中的内容。两种 制度的竞争和较量,成为资本主义不断自我调整的推动力。日本《世界》月刊: 资本主义失去敌对者,有可能意味着将失去自我改革的能力。 2012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召开,同时国际工商理事会首次在发展中国 家开会,李克强副总理回答了很多问题。 3、延缓衰老之术不是长生不老之药 (1)经济危机挥之不去,种类反而增多。 (2)社会问题成堆,引起不安和忧虑。 (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失衡与危机, 即南北贫富差距是颗 “定时炸弹” 。 (4)挥霍无度的消费加剧了生态危机。 (5)模式间的分歧:欧洲模式与美国模式、欧洲模式当中法国社会党的 “现代社会主义”与英国工党的“第三条道路” 4、 “后发资本主义”的坎坷道路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问题上的三种“选择” : (1) 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等 (2)非资本主义道路:50 余国,后均放弃。 (3)资本主义道路:除中国等以外的绝大多数从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有成功的“亚洲四小龙” ,但绝大多数是困难的。 苏东剧变后, 前苏东地区国家全部加入资本主义体系。 日子过的有好有坏。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 还灵不灵?怎样看待 “腐朽性” 、 “寄生性” 、 “垂死性” 、 “革命前夜”?(没有过时,但需要丰富发展。 )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离社会主义更近了。 必须经过革命, 但今后的革命不一定都是暴力的。 一方面, 要实事求是地肯定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 (闭起眼睛否认现实 是无知的、落后的,盲目崇拜现代西方,停留在现象层次的观察和判断,是浅薄 的。 )列宁: “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不会忘记,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进步,而 帝国主义又比垄断前的资本主义进步。 ”同理,当代资本主义肯定比战前的资本 主义更加进步。 ? 另一方面, 要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 14 - 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要看到它本质的东西没有变。比如,生 产关系调整了,但是私有制没有变,因而基本矛盾没有变;所有制多样化、股权 分散化了,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改善了,但是工人阶级的雇佣地位没有改变。 ? 美国 90%的个人股票被 10%的富裕家庭所持有;美国《商业周刊》对工人 和首席执行官的收入评估结果表明:1990 年两者的差距是 84 倍,1995 年是 140 倍,1998 年是 326 倍,1999 年是 416 倍。 ? 资本主义调整的最后限度,就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 “新变化” 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 再一方面, 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发 展变化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 新的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在资本主义内部进一步 成熟,资本主义进一步向社会主义过渡。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个过渡的实质是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要求而作的自我调整, 这种调整为社会主义 提供了“现实的形式”和物质基础。 ? 股份公司、 资本主义国有化、资本主义大银行等等都具有向社会主义过渡 性质,合作工厂、合作社、社会保障制度、最低工资限额、超额累进所得税、低 收入补贴等等都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所有这些因素,虽然没有改变整个资本主义 制度的基本性质,但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不仅是科学的理论逻辑, 也是客观存在的趋势。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压力和 影响下,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新变化,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过程 的体现。 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更加成熟的条件,因而它 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了,而是更近了。 ? 当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般规律与具体过渡形式的统一。 人类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是不容怀疑的, 但是资本主义究竟何时过渡和如何过渡 到社会主义, 还是一个需要根据资本主义新变化,不懈地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 未竟课题。 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力量对比态势看,虽然目前总体上是“资富社穷” 、 “资强社弱” 、 “资攻社守” ,但从长远趋势看将会起变化。 “新闻界得意洋洋地在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他们不提资本主义 的更大的失败。资本主义只在世界 10%或 20%的人口中取得了成功。对于第三世 界,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来说,资本主义是灾难性的,而资本主义的失败先 于社会主义的失败。 ” ――墨西哥《美洲纪事》卡德纳尔神父- 15 - 从社会主义的主观方面看, 已经出现柳暗花明的新局面,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 一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实现时间上“由近变远” 、 “由短变长” 。 二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更符合实际, “由高变低” 、 “由虚变实” 。 三是指导思想和发展道路摆脱了统一模式,而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更 适合本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四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了,懂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必须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五是认识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的。 六是不搞西方式的多党制, 但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七是懂得了在“一球两制”现象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要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 义,妥善处理同外部世界,特别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既要对内改革, 又要对外开放。 八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苏东剧变的“大挫折”只意味着过去, 中国的国家的“新局面”却代表着未来。导论(二)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 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 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 两大历史任务 ? ? ? ?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三大事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16 - ? ?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关键 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 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 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 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 问题。 ?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 题。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 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集中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17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 ? 30 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 重大变化。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 挥。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2.在新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 ?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 ?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 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 ? ?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2.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 更加注重学习的理论性、研究性,更加注重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 上,不断增强独立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努力达成新认识、收获 新体会。 ? ? ? 思考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 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经过 90 要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 要同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要同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知识结合起来。- 18 - 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认识。 3、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 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 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 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19 -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思考与讨论: 1.什么是国情?国情最主要的是指什么?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 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历史经历、 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国 际环境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 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 社会发展阶段。 2.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强调国情这一问题 ? 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 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 21 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邓小平有 一个判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将达到中国发 达国家水平,人均 GDP 将达到 4000 美元。而 2011 年,中国的人均 GDP 已超过 5000 美元。 其二,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 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 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2010 年 第二季度,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经 济大国。一时间,国内外有人认为,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模式、 中国崛起”这些词也应运而生。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 你认为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人口:中国是人口大国,并非人才强国 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 13 亿,每年还在以年均 700 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20 - 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 1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 10%以上,达到 1.8 亿人。 高等教育入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1978 年,世界 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 9.85%,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 0.71%, 排名第 97。 到 2009 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 39.27%,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 24.53%,排名 第 57,基本赶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一直低于世界 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更是 相差悬殊。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远快于世界平均增长。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 据显示,1978 年我国人均 GDP 为 155 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的 4.44%,发展中 国家人均 GDP 的 9.61%,发达国家人均 GDP 的 1.68%。2010 年为 4392 美元,世 界人均 GDP 为 10671 美元, 发达地区达到 38417 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达到 4810.56 美元; 世界银行统计,1978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 175 位,2010 年, 在世界排名第 121 位。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二位,但 人均国内生产总会仍居 100 位以后。 人民生活水平: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 发道路。 2011 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 2300 元(2010 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 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 2009 年(1196 元)提高了 92%。经过此次大幅上调, 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名义国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 按国 家最新贫困标准计算, 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也由 2010 年的 2688 万人扩大 至 1.28 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 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 十分之一。 资源占有: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环境压力大 中国自然资源先天脆弱:国土面积的 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 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国所 有的资源都在世界平均 水平之下, 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 190 多个国 家中排 110 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 126 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 76 位以后,森林 面积排在 107 位以后。 目前中国已经有 664 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 均耕地 0.8 亩的警戒线以下。 城市化程度: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1 -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 年我国人口城市化率为 18.72%,世界人口 城市化率平均水平为 46.64%。 2010 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57.93%, 发达地区达到 76.7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 18.84 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与世 界平均水平接近为 56.29%; 中国 2010 年人口城市化水平为 44.90%,比世界平均 水平低 13.03 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 31.87 个百分点。 工业化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 60 余年的工业化进程,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多年 的快速工业化进程, 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 提升,中国已经整体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中国已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比较迅 速,但是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水平 相当。 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 严重落后, 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的消耗量也高于世界 及发达国家等一系列的问题。 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 1978 年,世界三产占比为 47.43%;而发达国家三产占比是 54.78%,发展中国家的三产占比是 44.46%,而中国三产占比是 23.94%,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 23 个百分点。到了 2010 年,世界三产占比上升为 58.17%;发达国 家三产占比为 70.32%, 发展中国家三产占比为 56.25%,而中国 2010 年三产占比 为 43.14%,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5.03 个百分点, 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低于其 13.11 个百分点。 说明中国的三产占比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 这一定的差距,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结论一: “两个没有变”――“三个没有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 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 ――十七大报告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 位没变。 ” ――2011 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 从明确“两个没有变”到“三个没有变” ,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 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22 - 需要说明的是,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 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 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就像一个小孩从 2 岁到 5 岁,虽然都在幼年时期,但 2 岁与 5 岁的特征肯定不一样。邓小平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有 100 年。现在看来,恐怕还会更长一些。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把握发展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 阶段性特征。 结论二: “三个世所罕见”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 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 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 所罕见。 ” ――引自: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的讲话 这“三个世所罕见”也是对国家现状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 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机、境遇和形势,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机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 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与一般的机遇期相比,它具有时间的 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1.战略机遇期的提出 2002 年 5 月 31 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学校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 “纵观全 局,21 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段话当年被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 第一,从国际形势看,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其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三,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 其四, 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 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第二,从国内看,提出这一问题的根据是: 其一,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 23 - 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其二,中国进入矛盾凸现期,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其三,中国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其四,中国进入从全面开放的关键时期。 其五, 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经济起飞的诸多有利条件。 (正确的道路、干部队伍、各族人民的拥护等等) 2.重提“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党的十六大提出战略机遇期 10 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 化,人们在怀疑,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呢?质疑战略机遇期消失的依据是: 第一,2008 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这次危机影响 深远且至今没有结束, 中国也深受金融危机之害,未来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变 数,如何走出危机还是未知数。 第二,国际上“中国威胁论” 、 “中国崩溃论” 、 “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 起彼伏,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境外敌对 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 第三,从 2009 年起,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速度加快。此外,中国同美国等 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 第四, 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之后,中国的人均 GDP 已经超过 3000 美元,进入到所谓“中等发达陷阱”阶段,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 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 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 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 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 结束了。 针对上述情况,2010 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 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 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强调我国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有如下理由: 第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当今世界,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 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 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 24 - 大战很难打起来。国内学者认为,美国“重返亚洲”的意图是要守住既有势力范 围, 美国现在也在逐渐接受中国崛起这一事实,美国也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充满激 烈冲突的亚洲。 第二,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 部氛围。未来十年,适逢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和全球技术革命关键时期,世界各 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把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 以期尽早形成新的 经济增长点。在这一轮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中,哪个国家率先抢占技术和市场的 制高点,哪个国家就能取得全球经济发展的先导优势,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第三, “后危机时代”发达世界自顾不暇。全球经济的大萧条还将持续 5 到 10 年,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财政危机、失业、 反恐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今日欧洲,债务危机阴霾依然笼罩;在阿 富汗和伊拉克,美国的反恐战争仍在艰难中继续;在中东和北非,突然间的政权 更迭让欧美和以色列焦虑难安??在许多专家看来,在“后危机时代” ,从政治 到经济、军事的多重挑战,使得西方国家自顾不暇,这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 佳的战略机遇期。 第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时期 的快速发展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 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城乡统筹取得重大进 展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结构 调整思路日益明晰和政策措施不断出台, 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有力 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了 良好的市场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 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 础。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 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 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第六,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随 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已经在思考“中国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性对 经济发展的支撑,使得全世界都开始注目。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提升,中国对世 界重要性的日益凸显, 中国国际规则话语权将不断提升,反过来将更好地保护和 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的许多舞台,中国已从“沉默的角色”转化为“积 极的角色” 。- 25 - 要说明的是: 第一,我们所面对的机遇期,不仅仅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的,也不仅仅是 哪个领域的,它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决定 性的意义。 第二,战略机遇期不仅仅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也存在着战略机遇期。比如 说美国、日本、俄罗斯。值得指出的是, “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国际性的提法。 这个机遇期可以反映十年、五十年,也可以反映上百年。世界各个大国都有其对 战略机遇的估计。 第三,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这是一个总判断。 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 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我们党提出了 要增强机遇意识、 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这三个意识。 我们在这 “两个判断” 和 “三 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 清醒,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关键看我们工作做 得怎么样。 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大势,为推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踏实工作不懈努力!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第一,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从前面 一系列人均数据可以推导出这个结论。 ) 第二,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算一笔账:201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首次超过日本,出口超过德国。 但是当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量为 32.5 亿吨标准煤, 日本是 6.6 亿吨标准煤,德 国是 4.4 亿吨标准煤。这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 第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高幸福 指数。等等。 第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尊 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 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 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26 - 第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 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上, 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 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 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热点问题) (三)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 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二,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 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 发展的重大问题。 (实现科学发展,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需求。如何评价这个观点?)第三,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看成彼此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不可分割的过程。 (四)坚持统筹兼顾 一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宽广的胸怀、辩证的思维、系统的方法) 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切忌急功近利!实现永续发展) 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 势中把握方向, 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问题上,放到解 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 ) 四要兼顾各方, 综合平衡。 (把经济社会发展看作是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 不平衡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 既要正确认识和充分考虑利益差别,更要善于把握 各方利益的结合点) 思考题: 1、描述和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2、描述和分析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3、中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27 -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 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 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经济建设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制约下所从事的 物质生产活动。经济建设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 要,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 ●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分配制度的思想 ●对外开放的思想 ●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 ●经济发展理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经济制度: 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 经济结构。 经济体制: 是指经济制度基础上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式,或一国国民经济的管 理制度及运行方式。 包括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的支持系统。主要在两 方面:一是信息系统(市场) ;二是监督协调系统(政府法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构成: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 ●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道路, 是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立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具 体途径和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就是立足基本国情,在社会主- 28 - 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具体包括中国 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 特色城镇化道路。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1、市场经济的内涵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市场机制,基本功能是 自动地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体制;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载体和舞台。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 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 2、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 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市场和政府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市场调节的优缺点 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优势,它 是当今世界最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经济调节机制。 第一,可以自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市场机制以分散的决策结构为基 础, 这种分散的决策结构比集中的计划经济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是生产者和消费 者对供求的变化能及时作出有效的反应,可以较快地实现供求的平衡,减少资源 的浪费。 第二,可以提高资源的微观利用效率。 第三,分流风险。 第四,市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在充分肯定市场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巨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市 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 第一,信息的不完全性失灵。 第二,垄断性失灵。 第三,外部性失灵。 第四,公共物品问题。 第五,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29 - ?政府调节的优缺点 长期的经济实践表明,计划机制在战争阶段、战后恢复、资源极度匮乏、国 民经济极度困难等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在熨平经济周期动荡和提高公民福利享 受等方面可以发挥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政府 大量投资公共部门的效率不高, 决策失误和财政浪费经常发生;许多政策实施的 效果并不理想,调节作用滞后,有的甚至根本无效:政府债务庞大,机构重叠、 冗员充斥、行政低效、费用高昂;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腐败屡屡发生、难以有效遏 止,等等。 (2)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的政府和 一个较为完备的市场机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 政府与市场不是谁取代谁 的问题,而是二者有机配合和协调的问题。 市场和政府之间要有分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决定性的调节作用;政府是 有限的政府,有限的政府只能做有限的事,如宏观调控、经济协调、市场监管、 公共品的建设与管理等,还有市场与社会管不了、管不好的“外部性问题” 。 (3)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组合模式 受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优势和文化因素等的影响,市场 与政府之间产生了不同的组合模式。如强调和崇尚个人主义和市场竞争的英美, 其市场经济模式为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在要求个人自由与社会义务相结合的 德国, 所实行的则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工业化进程中后发展起来的受儒家文 化以及历史上帝王专制统治影响比较深的日本等东亚国家, 则推崇政府在经济运 行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市场经济被称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 (4)我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组合模式 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市场与政府的基本组合模式应是尊重市场演进逻辑和 坚持社会制度创新原则的完美结合,即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决定性的调节作 用,而政府不但弥补和克服市场失灵或缺陷、以政府失灵确定其职能边界,而且 还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后发优势及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本身优势, 通过政府体制的改革, 以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恰当地解决好党政双重结构的激 励与约束、民主与监督,以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 要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 不仅要使公有制经济 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而且也要使市场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公 有制经济的性质。 ①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设公有制企业 把公有制企业建设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微观主体,即建立产权清- 30 - 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之成为一个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②按公有制经济要求建设现代市场经济 即通过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势, 解决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符合公有制经 济要求的问题, 包括解决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低的问题、解决好分配 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解决好地区和城乡差距问题等。 3、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独特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之间 的协调。公有制为主体,顺应了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实现了生产资 料占有的平等性,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走共同富裕之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顺应了生产力多层次的客观要求,有利于调动各种因素的积极性。在市 场经济中,两者平等竞争,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不仅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公 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之间的协调。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既遵循市场规律, 又要求国家宏观调控。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 源的基础性作用,使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挥国家宏观 调控的作用,制定长期发展目标、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使经济有规划按比例发 展; 掌握一定的重要资源配置权和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权,促进各项建设平衡协调 发展; 建立和管理必要数量的国有企业,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社会发展 方向,增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保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相机调整财政政 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宏观经济总量 平衡和结构协调; 对新出台的改革措施先行进行局部实验,防止发生全局性失误 等等。三、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而不能搞私有化 一是公有制经济具有历史合理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的 基本原则是追求最大社会公平。 对于人均资源如此紧张的中国来说,节制资本权 力,更多关注公平(既包括起点和程序公平,也包括分配公平) ,是社会的现实 需要。第二,中国百年积弱,快速地依靠自身积累实现工业化,只有在社会主义 制度下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是公有制经济关乎国家战略安全。通观今天的国际环境,国家独立是民族 生存的根本, 拥有和保持独立自主的科技和工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独立- 31 - 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发展民族工业的必要性一点没有减弱。 现实情况是, 大型国有企业恰恰是国家骨干、 战略产业的组织者,承担着科技的积累和创新任 务。 三是东欧和拉美的经验教训。 拉美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 经济阵痛持续二十年没有消失,反而愈加严重,直至 21 世纪初拉美大多数国家 左翼政党赢得选举胜利,巴西、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国经济此后才好转。普京 上台后,也开始纠正俄罗斯私有化政策的失误,制定法律,禁止战略性国企私有 化。新自由主义不仅给前苏联东欧经济转轨国家带来灾难,还在日本、东南亚和 许多拉美国家频繁引发金融危机,最终连被认为市场经济最为成熟、发达的美欧 国家也无法幸免。 东欧和拉美的经验表明,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化会使国家失去 屏障,本国经济的产权乃至经济命脉将被外国资本控制。 2、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市 场竞争中,国有企业更像是精锐的野战军,属于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科技 密集型企业,它们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与世界 500 强企业和世界 2000 强企业开展 激烈的竞争,不仅要在其中占一席之地,而且要迅速崛起,成为行业中的领军企 业;而民营企业就像是地方部队,更多的是创造就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就 业密集型企业, 能够有效地帮助各地方发展,同时也能够在一些领域发挥民营企 业灵活性强、创新力强的优势,并且已经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 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由于它们各自的外溢性形成 了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四、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路径选择(一)中国的经济发展 1、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大 (1)市场规则意识淡薄 (2)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依然突出 (3)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5)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2 - 1、树立市场规则意识 一方面,要建立制度;另一方面,每一个市场经济主体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前 都应该培养规则意识,确立制度思维方式。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主要包括调整需求结构、产业 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还包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 等。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 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消费向依靠消费、投资、出 口协调拉动转变。 这个转变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变化, 涉及经济政策的调整, 其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对于增加消费需求、提高消费需求 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具有直接作用。在历时八年的争议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 方案有望今年推出,这是政府的工作目标。 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协同带动转变。 这个转变涉及三产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主要解决农 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产之间的比重不合理问题。 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 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个转变的关键是要解决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 动者的基本文化水平和劳动者的专业生产技能,提高管理科技创新能力,为加快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的机制保证。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概括起来,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最大的实际, 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 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具体而言,包括: (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基本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 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 工业化路子。 (2)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一条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 33 - 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 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 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 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装 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更包括农民的现代化。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 出来,从农业产业中获得较高的收益,过上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 (4)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 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 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 精神,实现到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4、统筹区域发展 战略布局:打造东中西――跨省区――省域一体化经济区 东中西大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东部开发开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 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振兴;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 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跨省区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京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黄三角经 济区、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 省域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 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州南沙新区。 5、提高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开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 优势,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提高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市场的竞争实质是品牌竞争、技术竞争、 自主创新竞争,而主要不是生产能力的竞争。出口量大并不等于外贸能力强,主 要是看你出口什么东西。没有自己品牌的出口,实际上是在为别人打工,是没有 自己产品的出口。- 34 - 提高外贸水平还包括提高进口水平。在扩大出口的同时,一定要扩大进口, 但主要不是零部件的进口, 而是原材料的进口。大进大出才能真正体现贸易的效 益。要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如何提高外贸的水平,不能只是出口导向。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中国资本走向世界。 利用外资并不是单纯地解决缺乏资 金的问题, 主要是通过外资来得到所需要的其他生产要素,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在 引进外资, 关键如何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还有一个问题是利用外资的形 式, 不同的形式都有利有弊, 应该全面地进行评估。 中国资本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这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体现。 思考题: 1.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 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 因。 2. 在世界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一枝独秀,率先实现经济回 升,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 年的四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 9.6%,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15.3%,占世界比重 由 2008 年的 7.9%上升为 2010 年的 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9.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6%,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与西方国家经济 复苏缓慢、欧债危机蔓延、劳资关系紧张形成鲜明对比。请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3. 当前国际国内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国内不少学者开始攻击公有制,说国 有企业是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 国际上有不少人企图搞垮中国的国有企业。手段 有三: 一是借中国还不是市场经济国家或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阻碍中国国有企业 向外发展;二是认为中国国有企业属于垄断行业,损害了中国百姓的利益;三是 夸大国有企业的问题, 然后形成搞垮国有企业的舆论氛围。请结合我国国有企业 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4.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 也应该看到,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大, 这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 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请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 谈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哪些,解决这些困难的出路是什么。- 3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总体情况。 2.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及其特点。 3. 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重点讲三个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教学大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1. 政治和政治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5.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6.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就 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 4.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 36 - 本讲框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概述 2.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3.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三权分立” 4.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能搞多党制 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就 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 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 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 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 机构为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一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思想;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 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制度体现) ;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 五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六是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 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 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 举制度等。- 37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 群众自治制度。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 从中国国情出发,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5.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6.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1. 民主的内涵和特征 邓小平曾殷切告诫“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主问题”。 (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68 页) (1)民主的内涵 一是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就是通常所说的民主政治。民主就是 政治,民主带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 民主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 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我国作为社会 主义制度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对少数敌对分 子实行强有力的专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 38 -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都是基本政治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主是指国家政治制度。 二是作为具体组织形式、机构、机制、操作层面的民主,就是通常所说的 民主政治的具体组织形式、运行体制、机构、机制和具体运作程序、原则、规 则。它是为一定的国家制度、一定的政治、一定的阶级服务的,为什么服务,就 从属什么,就具有什么性质。一般说来,它本身没有特定的政治性、阶级性和意 识形态性。例如,是议会还是人民代表大会,是总统还是国家主席,并不能说明 国家制度的性质。再如,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民主的通常规则,本身不具有明 确的政治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 三是作为民主价值观、民主思想、民主作风的民主。如对民主的价值追求、 价值判断等价值观,关于民主的理论、观点、认识等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多听 不同意见的民主作风。这些作为观念形态的民主,是有意识形态性、阶级性的。 同样的民主理论,可以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观,也可以是工人阶级的民主观。 三种不同的民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社会主义民主,必然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要求领 导干部具有“公仆意识” 、 “取消一切特权”等优良的民主作风和民主思想。三者 也是相互区别的,第一种、第三种民主的政治属性不能混淆,而第二种的民主则 可借鉴,如民主政治的一些具体组织形式、机构、体制、机制,操作原则、程序 和规则, 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所采用, 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所采用。 (2)民主的特征 ① 民族性和主权性。 ② 历史性和具体性。 ③ 成长性和阶段性。 ④ 差异性和关联性。 (3)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 一个国家能够选择和建立什么样的民主模式,主要取决于四个具体的因素: 一是基本国情。包括国家幅员、自然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等。二是国民性。广义 上讲,这包括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狭义上讲,主要指民族性格等因素。三是 民族国家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历史任务。 这一因素在一个国家民主模式- 39 - 选择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四是国际环境。国际环境也是从古至今影响世界各国 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主政治,必然要受到 国际环境的影响, 也必然要考虑国际因素的影响,即人们在选择和建立民主模式 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到对外部干预的防范。 基于这四个方面的条件与环境因素的影 响,各国的民主模式乃至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民主模式都会有各自特 点,无法形成普遍适用的单一模式。 社会主义民主是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 资 产阶级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不同于封建专制的, 优于历史上其他阶级政体形式的资 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民主的特点:一是结束了人类社会历史上封建专制统治, 带有鲜明的反对封建专制的特性;二是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资本主 义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是相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以往阶级社会 形态来说,赋予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以较多的自由、平等、人权,如承认每一位 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但这只是在资产阶级所容许的范围和限度内;四是形 成了与其民主政治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民主理论,以及一整套比人类历 史上以往任何民主政治都要成熟的民主形式、程序、规则,为今后更先进、更合 理、更高级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理论、形式、程序、规则提供了前提和资以借 鉴的经验??这些都是资本主义民主的长处。然而,任何历史阶段的民主、任何 剥削阶级的民主,都有其历史的和剥削阶级的局限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任何 时代的剥削阶级都是少数人, 该剥削阶级所创造的民主必然首先服从于并服务于 该少数阶级的利益,是少数阶级的民主,这是毋庸置疑的铁定事实。当然,在满 足、 维护资产阶级少数人利益的同时,为了保证该阶级少数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 利益,也会兼顾其他阶级、阶层的利益需求,相比它之前的剥削阶级来说,会给 予其他阶级、阶层以较多宽限和较为广泛的民主。资产阶级在实施民主的同时, 从来没有忘记并丢弃专政。民主与专政是一对孪生兄弟,有民主就有专政,强化 民主的同时也要强化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护资本主义的民主,就要建立和 保持强大的专政工具,资本主义民主是在强力专政基础上实现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三个重要区别: 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历史上 真正多数人的民主,是被压迫、被剥削、被统治阶级多数人的民主;二是社会主 义民主在实行民主的同时亦实现专政, 科学社会主义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改造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