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柯桥收重庆什么厂有废纸板出售厂在什么地方?有几个

【原创随笔】柯桥故事系列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本帖被 绍兴海歌 执行提前操作()
01.柯桥故事之家乡的气味我对家乡柯桥的印象,有关于色彩的乐章,有关于声音的片段,最特别的是那些自有记忆以来流转自今、各式各样的家乡的气味。以前的柯桥很小很迷你,在央视纪录片《话说运河》的航拍镜头里,黑瓦白墙,小河石桥,台门里弄,一眼望去便看尽了整个镇子。因为小,镇上仅有的几株泡桐树和广玉兰一旦开花,那独特的香气便窜至小镇的每个角落,不知不觉间浸染了古镇民居们的大段岁月。我喜欢那些味道,不管是有点像淡淡的老式洗衣皂味、又有点类似于以前老款白猫洗洁精味道的泡桐树的花香,还是浓烈如香水,几乎可以将人熏翻的广玉兰花香,每当走过王星记扇厂旁的新季家台门,或是柯桥剧院旁的六一幼儿园,我都会放缓脚步,甚至静立于泡桐树下,看高大的树冠上一丛丛一朵朵喇叭状的花,在细雨里在微风中吐露着洗完衣服后的那种或浓或淡的芬芳,将我和古镇紧紧包围。古镇的周边,山水围绕,一个个乡镇村庄如明珠一般系在柯桥修长的脖颈上。在柯岩柯山下村,我喜欢伫立在早春微寒的轻风里,踩着湿软的泥土,一边看蜜蜂劳作,一边闻着阳光下有些略微呛鼻,与芳香绝对沾不上边的油菜花香。在湖塘古城村,爸爸下乡当知青时结识的好友家,我最喜欢闻土灶里稻草柴火燃烧时热烘烘的气味,到了后来我闭着眼睛,仅凭鼻子就可以辨别出稻草、松木、竹枝、木炭、刨花等燃烧时释放出的不同的气味。在杨汛桥江桥亲戚家,我的喜欢又和田里新翻的泥土那湿润的带着青草味的土腥气,大片的无垠的紫云英的花香,老屋里混合着青石板的潮气、房梁上燕子巢内外陈年累月的鸟粪味及一旁谷仓里满屋满仓的谷物,散发出的沉郁厚重的带壳稻米气味挂上了勾。柯桥,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和茶叶、黄酒、酱油有着非同一般的情份。做春茶的时候,我赖在爸爸单位的炒锅前,使劲地嗅闻着锅中的茶叶散发于空气中的丝丝缕缕略带甘苦的清香。做冬酒的时候,我又坐在姨夫自行车的横杠上,去他工作的东风酒厂,陶醉于如山如塔的酒坛子汇聚成的浓浓酒香中。到了逢年过年,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晾衣绳上,大树枝头,又满是与香醇微甜的酱油缠绵后的酱鸭、酱猪舌、酱排骨、酱鹌鹑,它们在冬日的暖阳和风里静静修炼,在时光中飘散出故乡和家的气息。故乡和家的气息,总是那么普通,又那么世俗,可又无比珍贵,叫人永难忘记。
作为新柯桥人,谢谢你的分享!
很好的话题
很好的话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打开微信扫一扫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02.柯桥故事之乌篷船,摇啊摇说来即惭愧又遗憾,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水乡柯桥人,一不会游泳,二没坐过几回乌篷船。在杭州读书时,或回绍兴工作时,见到外地同学、同事,总有人问起我:哎,你们那里个个都会游泳吧?是不是家门口就是河?出行都坐乌篷船吗?我总会立刻让他们打住,再问下去,肯定要问我,是不是家乡人民都拿黄酒当水喝了……我童年时,的确有过一段时间,河里的乌篷船多过路上的小汽车,翻看绍兴摄影家杨乃燕老先生和沈标桐老师的水乡风光摄影集,他们都曾将镜头对准过柯桥文昌文具店门口的乌篷船大码头,用光影记录下那片热闹繁华的江南盛景,背着画架、拿着板凳的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的师生及美术爱好者们,到了柯桥除了融光桥是必须取景的地方,还有一处,也锁定在这里。我的印象里,那段河道停了许许多多的船,整齐排列,一群头戴乌毡帽,或白胡子或黑胡子的船夫们,一人守着一条船,船上摆着做饭的小风炉,船尾放着旧被褥,船篷一拉紧,躺进船舱好过夜,吃住行都在小小的乌篷船上。其实,我出生的长弄堂、我外婆家的铁路洋桥头、我妈妈后来工作的柯桥供销社新旅馆,都在码头附近,当时的乌篷船相当于现在的出租车,与船夫谈好价格,上船出行,没事谁也不会老是去打船,所以我坐乌篷船的机会真的少之又少。&& 我关于坐乌篷船的深刻记忆有两次。一次大概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从柯桥乌篷船码头包了一只船到湖塘古城村,那里曾是我爸爸知青时上山下乡的地方,我们专程去看望他在古城村的师父、师娘,还有知青时结识的好友孙思尧爸爸一家。现在已经很难想象,从柯桥老街红木桥出发,过龙舌嘴、永进、蔡堰、西跨湖桥……一直到湖塘古城,就算如今坐公交车都要半个多小时,当时小船靠人力划桨,单趟差不多就半天去了。但那一次偏偏都恰好,恰好是凉爽的夏日清晨我们就出发了,恰好老船夫技术熟练,手脚并用,手里一只船桨,脚下一只船桨,双桨齐发,顺风顺水。船舱铺有草席,耳畔水声潺潺,明媚的阳光照着小桥台门人家,我躺在席子上打了一个盹,醒来恍然间发现已经到了村里,村外有个岭下水库,水库的水沿着河道直通村里,我们的船就停在思尧爸爸家河边的埠头。也就只有这么一次,我们去古城很“奢华”地包了一只乌篷船,以后再去那里要么是爸爸骑着老式的28自行车,我坐前面横杠,妈妈坐后座,要么是叫三卡(摩的)或搭别人的顺风车,后来爸爸买了摩托车,村里也开通了公交,去那更方便了,但不管哪一种交通工具,都没有乌篷船来得叫人难忘与留恋。如果说从柯桥去湖塘古城村坐乌篷船是“长途包车”,那我还有一次在柯桥镇内坐乌篷船则是“短途打车”了。关于那次记忆,我和妈妈发生了分歧:我说是因为阿姨结婚,外婆、外婆的三姐(我的三外婆)带着我,从上市头外婆家刘家台门河埠头坐船,沿着急水弄,绕过柯桥和融光桥,一直到了东升路鱼得水大酒店旁,姨夫、阿姨住的东风酒厂宿舍。老妈说,不对,哪有女儿出嫁,丈母娘送到夫家的,没有这样的风俗的,那次是去催生或是满月酒之类的吧。总之,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那一次坐乌篷船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深刻的回忆及好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外婆一起坐乌篷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坐乌篷船从我们柯桥的象征——融光桥下面经过,换了一种角度去打量历尽风雨的“母亲桥”;也是第一次,在阿姨家的河边,看见了认识了绵延在浙东大运河上的古纤道,从此对它一见倾心,难以忘怀。少年时代及参加工作后,我在市区的东湖景区坐过乌篷船,在柯岩风景区坐过乌篷船,带着各地的客人在绍兴各处推荐他们坐乌篷船,可是那些船都是匆匆忙忙,来来回回地运送着成批成批的客人,买票上船,行一圈或划一趟,立刻返回,若同工厂流水线一般,而且家乡的水,水色越来越浑浊,有时水体还有异味,水面漂着垃圾与油污,这样的环境,哪怕安坐于船上,也谈不上赏心悦目、怡然自得。想起“王子猷雪夜乘舟访戴安道”,或许,珍贵的美好的,只能藏于心中,留在此前,当小船悠悠行驶于故乡山水间时,那一段旅程,将去往何方,真的已经不再重要。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03.柯桥故事之寻梦下市头柯桥以融光桥为界,分上市头和下市头,相比上市头店铺林立、热闹繁华,下市头的的街道更为狭窄,店铺也少,而且都摆在家门口,没有延伸到路面。春天的时候,游走下市头,微雨放晴,古老的青石板路散发着亮亮的水光,一路走去家家户户都敞开着门采光通风,同时方便邻里走动寒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不知名的花香,耳边的声音虽然繁杂,但仔细听一听,却可以清晰分辨出这是弹棉花的声音、这是锡匠师傅在敲打的声音,还有剃头店里人们的聊天、某户人家家里传出的轻快的莲花落……下市头的店铺不多,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有好几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个大娘在融光桥北脚边摆摊卖早点,人们都叫她秀娟娘,她女儿叫秀娟,和我外婆、舅舅、阿姨都在同一个纺织厂工作,再后来舅妈嫁到我们家,拉起关系来,她和秀娟好像还是远房姐妹呢。秀娟娘长什么样子,我是一点都记不得了,但是她为人和善,心灵手巧,我却至今不忘,她做的印糕、桂花糕、桔红糕都是拳头产品,最神奇的是她拿糯米粉捏成各种小动物,像泥人师傅捏的泥人一样,小鸭子、小狗、小猫全都栩栩如生,而且还可以吃,生意好得每个清晨不管晴天雨天都是大人小孩围着摊子里三层外三层。那时的我先是在大寺老剧院馄饨店旁上托儿所,后来又在不远处的六一幼儿园上学,每天早上路过秀娟娘的摊子,都要买一只小鸭子或是小狗小猫,边吃边玩。过了秀娟娘的早点摊再往前走十来步,是一对年轻夫妇开的小文具零食店,他们家是两层小阁楼,一楼搬开一条条竖立的门板,是一个小巧的柜台,木阁楼上则是住人,屋后大概还有后门通永丰桥及河沿。文具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读小学时吃的情人梅、“唐僧肉”、“老鼠屎”、芒果干、九制陈皮他们家应有尽有,还有和小伙伴玩的洋片纸、印有港台明星的贴花纸、塑料做的竹蜻蜓以及上课要用的香香的卡通橡皮、花香型的圆珠笔、有0.5与0.7之分的自动铅笔、涂改液、修正贴等。文具店再往北走几步就是我再熟悉不过的荣祥理发店了,理发师傅也就是店主就叫荣祥,与我爸爸差不多年纪,大家都是老柯桥,自小就认识。荣祥家理发手艺是祖传的,他父亲传给了他们几个孩子,除了他,他妹妹开的荣华理发店也是柯桥开了几十年的知名老店。荣祥理发店间接地见证了柯桥的变迁与发展,以前他在小马路与104国道交叉口开店,我爸爸的供销社茶叶收购站离他几步之遥,我们父子常常去他那里理发。后来,小马路口先是建了工人文化馆,后又改建成中国轻纺城西市场,荣祥就搬到了融光桥下市头,在这里他呆的年月最久,直到近两年古镇升级改造,他又搬到了柯福新村继续他的理发事业。下市头直街还有几家和吃有关的店铺,“民以食为天”,关于吃的记忆总是叫人愉悦和倍感亲切的。沿着石板路走过敬老院和弹棉花店,有两三间低矮的小瓦房,里面有一位清瘦的小老头子和一台老旧的噪音很大的制面机,灯泡发出昏黄的光亮,空气中充满着一股面粉的潮气与清香,一周总有那么几天,妈妈给我几张旧钞和一个塑料兜,叫我去面条爷爷那里现买面条,拿回家里,青菜肉丝下油锅一炒,倒上水,放进白里泛黄的已经抖散开的捆捆面条,再加盖子煮一会儿,香气四溢,面爽滑,汤鲜香,简直人间美味。在靠近当时的绍兴县实验小学西大门处,有个半为副食品小店,半为小酒馆的地方,老板娘是个名叫王素珍的中年妇女,勤快能干,热情爽直,当时我们整个柯北新村买点调味品、打几斤老酒都到她店里去,她店里卖黄酒,既有整瓶的,也有一坛坛开封,拿酒吊漏斗灌进顾客拿来的空瓶里按斤卖的,还有像鲁迅先生小说里那样,一碗碗卖的,老主顾们像上茶馆一般,聚拢在她不大的小店里,叫一碗黄酒,拿一碟茴香豆、罗汉豆或豆腐干,咪咪老酒,讲讲大头天话,将日子过得悠哉悠哉。过了王素珍的小店,再一直向北走,那有我的初中同学姚建家开的煤饼店,还有我外婆她们工作过的纺织厂及厂里配套的锅炉开水房、棒冰批发部。再往北走,现在的柯桥步行街农贸市场西大门一带及向北延伸处,以前都是河岸、农田,往来管墅、中泽、缪家溇等周边村庄的小路了。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04、柯桥故事之此情可待成追忆如果和90后、00后的柯桥人提起双梅、管墅、黄社溇、老岳渡等地名,大概已经没几人知晓了,就像我读小学时无意间看到的一张90年代初的柯桥镇地图,惊讶地发现小小的柯桥,居然也会有那么多名堂,每条弄堂,每个台门,都清清楚楚,密密麻麻地标注在图纸上,那些名字少数是熟悉的,多数是陌生的,尽管我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柯桥人。双梅和弥陀是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两个地名。从小到大坐5路车沿着104国道到绍兴市区总要路过那里,如今弥陀站的公交站台还保留着,双梅却已经消失。人在童年时的理解与认知有时会很怪异,每每坐5路车经过一幢国道边的仿古飞檐小楼时,我都会看不够的贴近车窗盯着屋脊上栩栩如生的泥塑彩龙,那小楼似乎是双梅的什么单位,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直将看见“飞龙小楼”当成是到了双梅的记号,它和国道边成排的水杉树,是我对柯桥,对时光,一页难忘的记忆。至于弥陀,我总记得到了那里就要拐弯去柯岩了,我们家年年都要去柯岩柯山下村走亲戚,到了弥陀如果不拐弯就笔直前往绍兴市区了。提起阮社,我的记忆和第四医院、东风酒厂紧紧相连。绍兴的医院按照数字排名,其余几家都在市区或挨着市区,唯有第四医院离得最远,坐落在柯桥阮社,位置差不多在现在东方山水那里。我有几个同学,他们是第四医院医务人员的子女,在柯桥镇上绍兴县实验小学读书,有汽车接送的时候,他们就坐车上下学,没有汽车的时候,就沿着铁路走回医院,表妹出生那年,我放了学,和他们一起沿着铁路边的小道,走到阮社四院去看舅妈和小毛头。也是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得了鼻炎,老是流鼻涕,姨夫工作的东风酒厂靠近四院,妈妈嘱托他带我去四院看耳鼻喉科,配了几瓶药水回家,每天往鼻孔里滴灌,整个鼻腔和咽喉都弥漫着一股药水的苦味,害我好长一段时间,对阮社还有四院都心存阴影。如今,大改造大拆迁,整个阮社被夷为了平地,想起妈妈曾说过的大外婆家的台门庄园,想起电影《阿Q正传》、《祥林嫂》取景于此的旧时水乡风景,想起四院的宽阔庭院、幢幢建筑和东风酒厂如山的酒坛、醉人的酒香,有种惆怅溢满心间。前几日趁着单位午休,步行到新装修后的绍兴市博物馆参观,看见一幅钉在墙上立体的鉴湖地形图,所有的鉴湖源头,所有鉴湖边的大小城镇,还有主要的河、堰、溇、坞、坳、闸……都被一一标注,看见这地形图,我简直恨不得将它拆下来背回家,挂于墙上,天天抚触,日日细看,因为那上面有祖辈父辈走过的痕迹,有传说里故事中的地方,还有故乡的每一个昨天与回忆。那些曾经的渐渐被改变的,甚至消逝了的地名与地方,离开了我们的视线,可是它们毕竟存在过,如同年轮之于大树,文字之于书籍。闲暇之余,我游走于变化日新月异,建设突飞猛进的故乡,脚踩着崭新的马路,眼望着无数的高楼,在记忆与乡愁里一遍遍寻找、对照,这是东官塘,这是沈家溇,这是长弄堂,这是毛家台门。有人说,故乡活在记忆里;有人说,故乡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地方。或许,时光会走远,沧海会变桑田,但赤子之心仍在,那块最温暖最隐秘的地方,终将始终为故乡所留存,故乡,早已和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
四院不在东方山水那个地方个,应该东方山水偏东北方向吧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05、柯桥故事之焦黄喷香的锅焦饭生长在江南,从小吃白米饭长大,我的家乡管“就餐”叫“吃饭”,管“菜肴”叫“下饭菜”,似乎白米饭是主角,五花八门的菜肴是配角,现实中情况却有些相反,每天逛菜场,挑菜买菜洗菜做菜,弄出一桌丰盛的菜肴是本地人一天里的重要事情,至于主食米饭,只要米不是太差,大伙儿都不会很计较。时至今日我还对锅焦饭念念不忘。“锅焦”一词是绍兴、柯桥一带的方言,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锅烧焦了底层的饭结块粘在锅底,再换种大家都熟悉的说法其实就是锅巴。我小时候柯桥长弄堂的家、铁路洋桥头外婆家都有土灶,但是因为家里没有田地与山林,搞不到烧饭的稻草与柴火,那些土灶难得做次饭,渐渐的成了累赘与摆设。有意思的是,等我家搬到镇上第一个新式商品房小区下市头柯北新村,崭新的四层新阳房里居然给家家户户都建了土灶,只不过规模小了一些,一楼二楼三楼四楼几户人家合用一根烟囱,或许这也是柯桥从农村到集镇过度时期的一个小小缩影吧,柯北新村家里的土灶更是一次都没用过,不出两年爸爸就把它敲掉做了水泥灶台,用来安放煤气灶。没有土灶就不能烧大锅饭,没有大锅饭就没有锅焦可以吃,幸好我们在柯岩柯山下村有亲戚,到了那些亲戚家,我总是抢着蹲坐在灶台后面烧火,一则是小孩子天生喜欢玩火,二则我总以为火烧得越旺锅焦就越多越香。每次我外婆看见我疯狂地往灶膛里面塞稻草与柴火,就心疼地不得了,总是一边拿着火钳往外勾,一边唠叨着说哎呦,锅底都要被你烧穿了,你烧一顿饭的柴草别人都可以做三顿饭了。后来才知道,土灶烧饭的难度可比高压锅、电饭煲难多了,要想烧出喷香焦黄的锅焦饭,更是要对火候、时间有精确的掌控。在我少年时,有一个春节,我们又去柯山下村做客,我拿着高脚碗去黢黑的灶间盛饭,打开木头做的大锅盖,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直扑眼帘,混合着水汽、柴草灰气息、米饭香气的味道,带给我的记忆,永远都刻骨铭心。拿起锅铲的时候,我突然灵光闪现,仿佛有个声音在对自己说,“别急,有个宝藏在你眼前呢!”沿着大锅的边沿,将白米饭铲开,果然那久违的熟悉的锅焦,正粘在锅底散发着一股特有的焦香……那天中午我没有打饭,盛了两大片蚌壳那么大的锅焦喜滋滋的走回饭桌上,表弟比我小几岁,或许是有样学样,或许同样许久没有吃过这东西了,一看见马上也嚷嚷着要吃,我记得那天许多人都吃了锅焦,而且也是我最后一次吃锅焦饭。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新千年以后,柯山下村的亲戚们都被安置到了现代化的新农村别墅——新末庄,我们在杨汛桥的亲戚、在蔡堰的亲戚,我爸爸在湖塘古城村当知青时候的老朋友,有的搬进新房用上了煤气灶、电磁炉,有的故人西去、旧村改造,偶有一次走亲访友,吃的也都是和家里一样高压锅、电饭煲里的米饭,一切都已经面目全非。现在一些饭店、农庄时不时有推出土灶饭、大锅饭、饭捂菜等,甚至我家里还有一只据说可以烧出柴火饭味道的球釜电饭煲,但是烧来烧去,吃来吃去,毕竟不是当初的那个味道了。&&&&那常年累月被烟火熏烤的大土灶,那堆满了稻草与柴火、亮闪闪暖烘烘的灶膛间,笨重的裹满了油腻的木质的锅盖、饭架、蒸笼……还有焦黄劲脆、喷香微甜的锅焦饭,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成为风驰电掣的岁月里馨香难忘的一页记忆。
UID:1746133
在线时间0小时
E币27442威望221贡献6
UID:1781236
在线时间0小时
E币21954威望492贡献25
UID:2033255
在线时间6小时
E币60608威望270贡献0
楼主文笔不错,记忆犹新,把柯桥的过去和现在结合,栩栩如生展示出柯桥的古色古香和潮气蓬勃。
UID:1523887
在线时间64小时
E币13620威望519贡献0
过去历历在目的感觉
UID:2088477
在线时间1小时
E币355970威望1084贡献4
看着这些文字,仿佛展开了一幅生活的画卷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06.柯桥故事之做嬉客的小官宁 童年时,柯桥镇实在太小了,根本不够我这样正处淘气值巅峰的小官宁四处做嬉客。柯桥话管游玩叫“做嬉客”,管观风景叫“看野眼”,小男孩叫“小官宁”,女孩叫“夺姑娘”,小女孩则叫“小夺姑娘”,似乎上海话里也有类似的说法。&&&&搬进柯桥镇上第一个商品房小区柯北新村后,起先我对这种狭小气闷、鸽子笼一样的房子是很抵触的,因此老不爱呆家里,老喜欢住到铁路洋桥头刘家台门外婆家里去。慢慢习惯新阳房后,我马上就在柯北新村及周边寻找到了不少乐趣,王素珍家的小店旁有户人家种了满架的葡萄,葡萄还青时,我们一群小伙伴就性急地偷摘了不少;二轻丝织厂周边的管墅江,又大又宽阔,靠近柯北新村处有一段约30米左右的大河埠头,常有船家驾着机帆船、水泥船靠岸来卖西瓜、碗碟等,大人们蹲在河阶上打水、洗衣、洗菜,小孩子就抓鱼抓虾,运气好还能逮到小螃蟹与“土婆鱼”。后来,据小伙伴里的知情人士透露,在柯桥中学靠运河一带的河沟里有大群小蝌蚪,这可把我们激动坏了,大家回家拿上工具,经过县实验小学和老绸厂,到了老柯东桥脚向左转,在柯中围墙外的河沟里果然发现了大团大团黑溜溜的蝌蚪,可惜运河上往来的船只太多,时常泛起大浪将蝌蚪群打散,我们花了一个傍晚也没抓到几只,各自分了分,拿回家里用玻璃水果罐头瓶养着。柯桥水多河多船也多,我不会游泳,偏偏老爱去河边、桥头、船上玩,外婆见过好几个在河里淹死的人,反复告诫我不许靠近河边,但凡我在铁路洋桥头河边玩水,或是跳到别人靠在岸头的水泥船上晃荡着嬉闹,外婆总像是装了监控一样急冲冲地赶来将我押送回家。被抓的次数多了,我也变狡猾了,索性不在铁路洋桥头一带玩了,时常一撒腿沿着石板路过“天王车”的理发店,过油厂,一直跑到得胜桥、浪桥、姚长子纪念碑那里玩。当时,那里差不多就是柯桥镇的边界了,对于一个幼儿园大班或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很远也很危险,一则浪桥那边河宽浪大,掉下去救都救不上来,二则出了镇万一被人贩子捉去,没人看到,直接完蛋。街坊邻居告到外婆那里,说我动不动就带领小伙伴跑出安全范围,外婆很无奈,只好更加紧盯住我。我闹出的最大动静,是大概8、9岁的时候,和柯北新村邻居家一位年长我一、两岁,名叫高婷婷的小姐姐,结伴跑到柯岩蝙蝠洞一带野炊。我们带了锅碗瓢盆和火柴,先走到小马路与104国道交叉口一家馄饨店里买了几斤生馄饨,讨了些调味品,然后过红旗仪表厂、汽车洋桥头、火车洋桥头、得胜桥、浪桥,到了棋盘山烈士墓,再沿着山谷走到了柯山蝙蝠洞。当年的柯岩,还没开发成景区,广阔的农田上耸立着巍峨的大佛与奇巧的云骨,靠山处都是采石遗留下的石窟与水潭,一些洞潭水深不见底,一些石洞据说旧时光村里小孩子夭折了直接扔到洞里了事。我们在这样荒郊野外的地方野炊,吓得全家人走路的走路,骑自行车的骑自行车,一路从柯桥找到柯岩,甚至还发动了外公在柯山下的几户兄弟们浩浩荡荡上山寻人。那次外出做嬉客,是我在没有大人陪同下,与小伙伴独自跑得最远的一次,也是被骂得最厉害的一次,自那以后,爸妈几乎不让我离开柯北新村范围,老妈甚至在午睡时,都能听见我悄悄开门的声音,然后大声喊住我,不让我大中午的到日头底下的河埠头去玩。等外婆和舅舅卖了老房子,搬到柯福新村后,我又开心死了,因为他们小区旁边也有一条很宽很好玩的直塘江,沿着直塘江边、柯中东面的围墙外有大片的芋艿、茭白田,有十来株高大茂密的大槐树,波光粼粼的河里,小鱼乱窜,小虾嬉戏,河岸边还有金黄松软、山一样高的建筑用黄沙,那儿好长一段时间都是我的童趣乐园。童年时,柯桥镇上没有动物园与儿童公园,电影院和老剧院放映的都是大人看的片子,工人文化馆一带马戏团、杂技团的大篷车队很久才能来巡演一次。穿行于上市头、下市头、东官塘、西官塘的河沿石桥间,游走在重重台门、条条弄堂里,嬉戏于柯中、柯小、技校的亭台池榭、操场树林中便是我全部的乐趣与说不完的开心。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07.柯桥故事之古镇动物记&&&&&& 80年代,我生于柯桥镇上,当时城镇化建设脚步开始加快,已经出现了只重经济发展,不顾环境保护的趋向。至少祖辈父辈口上时常提起的许多野生动物,都已难得一见,甚至从未得见。&&&&&&老鹰和红鲤鱼出现在爸爸和二姑姑的讲述中。他们幼年时候,我爷爷在现在的104国道锦绣园一带购置了房产,房屋周边有池塘、有菜地、有果园还有宽阔的晾晒场,家里养了鸡,常会招引柯山、棋盘山等处的老鹰来叼小鸡吃。曾有一度,我想当然以为“老鹰抓小鸡”只是个童年游戏,二姑姑他们却说是真有其事,老鹰一来,小鸡直往母鸡身下躲,看守的人也跑出来,又是拍手又是挥杆将老鹰吓跑。这里的老鹰大概是苍鹰、游隼之类的中小型猛禽,绍兴地区一直没有大型猛禽。多年后我在运河边的柯桥镇中操场上见过一回盘旋的鹰,也就只有这么一回,见到了自由的翱翔的不同于关于铁笼子的鹰,印象深刻。池塘里的红鲤鱼,爸爸他们没说,是前房主卖房时留下的,还是爷爷住进去后自己养的,总之鱼群年年产子于水草间,暖太阳一孵,小鱼越来越多,红彤彤一团,煞是好看,可惜我无法亲眼目睹。&&&&&&黑熊、黄鼠狼、白蛇,这三种动物出现在外婆、外公、妈妈的讲述中。外婆幼时生活艰苦,天天都要上山砍柴,她说乡里人最怕遇到“马勇”,“马勇”是绍兴方言发音,我问她具体是个什么动物,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一描述,说约有一人多高,可以站立,喜欢拍人肩膀与后背,走路吭哧吭哧的,我猜大概是活动于南方丘陵山区的黑熊吧。黄鼠狼,被老一辈的人用绍兴话叫做“昂心孔”,隔三差五出没于上市头刘家台门外公外婆家里,也不知道是冲小鸡仔、小白鹅来的,还是冲老鼠来的,它总是翻过木窗框进一楼,外公就在窗下做了个“暗道机关”,一旦抓住便将黄鼠狼剥皮吃掉,因为黄鼠狼会放臭屁搞得乌烟瘴气,家里人一致抗议,外公每回都去铁路边炖煮了吃,然后漱干净嘴巴,满足地回家。我的单位搬到市区树下王路后,食堂里也闹过一回黄鼠狼,许是周边菜地或建筑工地窜进来的,被同事小姬几扫帚给打死了,死前还放了通“救命屁”,那味道弥漫在食堂整整一星期,跟氨水泄漏了似的。外婆家是二层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一楼青石板铺地,阴暗潮湿,偶尔会有白蛇爬进家中,绍兴人将白化的蛇类奉为“家神菩萨”,只能恭敬地送走,不可以野蛮驱赶,但凡家里出现白蛇,总是闹得一番乱哄哄的。&&&&穿山甲、刺猬、狗獾,这三种动物,我在电视报刊或省内外各个动物园里有见过,但人生中第一次看到都是在镇子上。我有个小学和初中同学,名叫金俊,他爸爸在柯桥四村靠近104国道处,挨着王星记扇厂开了一家摩托车商行,有个周末我去那找他玩,金俊神秘地带我走进配件仓库,掀开一个筒盖,给我看三只缩成一团、腥气熏人的活穿山甲,正好前几天刚看过《葫芦兄弟》,见了实物,我还有些微微失望,觉得它们没有动画片里那么机灵可爱。住在柯北新村时,我家楼下是一户姓李的人家,李家哥哥有一回弄来一只小刺猬,可它胆子奇小无比,成天缩成一团毛球状,不让人看清“庐山真面目”,李家哥哥拿棍子戳它,拿水淹它,它都无动于衷,到最后我也没有看清刺猬的相貌到底如何。遇见狗獾则是在我奶奶家,也是我出生的长弄堂里,那儿也叫宋家台门,有位邻居在个清晨抓住了一只怪物,拎起来顺手关在没有水的水缸里,我挤在看热闹的人堆里朝缸里望去,只见一只尖鼻子、黑白花纹、成年虎皮猫一般大小的动物,缩在缸里瑟瑟发抖,大人们还叫我们离远点,小心手指头被咬断。直到在杭州动物园小兽区看见,我才知道长弄堂里的小怪物其实是狗獾,习惯昼伏夜出,大概夜里跑来弄堂台门觅食,忘记了天亮,才落入人类的魔掌。&&&&还有四种动物,都不是那么可爱,也都和我下市头柯北新村的家有关。当初整个柯北新村都是新盖的商品房,绿化带里清一色的黄杨木,有那么几年,白粉蝶泛滥,在树叶上产卵,毛毛虫啃光了整个小区的黄杨木树叶,居委会请人来喷药水也不管用,现在回想起整个小区绿化带里、道路上、楼梯里、墙壁上密密麻麻满是毛虫和毛虫变的白粉蝶,我还会泛起一阵鸡皮疙瘩。屋外闹虫灾,家里也被小动物吓得不轻,我妈妈生平最怕蛇,怕到会尖叫跺脚失声痛哭的地步,在她眼里,俗称“烟点蛇”的壁虎,也是一种蛇,爸爸跑供销,偶有几次不在家,夏天夜里壁虎跑进来吃飞蛾蚊子,妈妈抱紧我躲在蚊帐里,就像天要塌下来了似的,直到楼下邻居老李伯伯、阿多妈妈拿了火钳夹住壁虎扔到很远很远的野地里,危机才算解除掉。在妈妈眼里,蛇的可怕绝对第一,老鼠与蝙蝠的杀伤力就小多了,那时的小区,每个楼道都有直通式的扔垃圾通道,每个楼层都有一个倒垃圾口,我家住二楼,老鼠很容易顺着垃圾通道进家里,每次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关紧房门,扫帚拖把一通乱打,将老鼠打死扔掉。我的小房间朝南,夏天太阳晒得慌,窗外装了一个防水布遮阳棚,日子一久一只小蝙蝠在那里做了窝,头一回我解开遮阳棚的绳子放下遮阳棚,突见一只蝙蝠窜飞出去,还吓了一跳,急叫他们来看,时间久了,也就把蝙蝠当成了家里一份子,有时候为了不打扰它白天休息,我甚至都不敢放下遮阳棚遮挡阳光。&&&&时光走远,故乡已变,不知道那些小动物是否还生活在镇子周边的残山剩水中,抑或早已消失,成为了一页难忘的记忆。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08.柯桥故事之老妈的记账本 老妈有个同全中国妇女一样的习惯,或者说是爱好——记账本。但是别的女性都是成家后,手握家中的“财政大权”,才开始一分一厘、柴米油盐地细写在本子上,老妈则是从少女时代开始就有了这习惯。家里的几件老古董,老爸的手动机械式海鸥相机算一样,老妈的那本手掌大,发黄卷角了的工作簿也算一样。我曾怀着虔诚敬畏之心翻看本子,里面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既有在上市头娘家绣花边赚钱补贴家用时的一笔笔记录,也有为了能进炒货店、糖糕商店做工,给哪几位头头几月几日送了几个粽子,几月几日送了几个鸡蛋……看到这里我不觉又吃惊又好笑,吃惊的是老妈果然是“老江湖”,虽然东西不值几个钱,可放到现在这些类似的记录足以让管事的被请去好好“喝一壶”;可笑的是,身边有这么一位事无巨细、一一留档的人,真担心她有没有记下我尿过多少回床,逃过多少次学,考过多少个不及格,好当成“传家宝”传下去。老妈的记账本里记的最多的,却也不是什么“正经事”,详详细细、密密麻麻全是看电影的记录,幸好外婆大字不识几个,要是看得懂,见了大女儿这不顾正业之作,铁定是要骂的,据说老妈多跳一会儿牛皮筋,外婆都会“冲着女儿们开炮”。但谁叫她是家里的大女儿呢,身为长姐和偷懒享乐总是无缘的,还好有电影,沉浸在光影的世界里,成了少女时代的老妈少数几个乐趣之一。《刘三姐》7,《梁山伯与祝英台》5,《渡江侦察记》3,《野火春风斗古城》4,《烈火中永生》5……记账本里整齐有序地记着每部电影的名字,还有观看日期,片名后的字数是观看次数。老妈回忆说,那会儿物质匮乏,上市头刘家台门的家里,没装电灯,外婆又舍不得多点洋油灯,一到夏季晚上,只能去铁路洋桥头乘乘风凉,相比这,还是电影院里最舒服,有小伙伴,有谈资,有吊扇,还有好看的电影。读小学时,老妈和街坊小姐妹仗着个子小,时不时逃票进场看电影,再长大点,她绣花边、卖瓜子,自己劳动有了零花钱,一部分上缴给外婆补贴家用,一部分留作自己的看电影基金。那年月,柯桥镇上就一座电影院,一块大银幕,电影都是绍兴市区放好下档了,才将胶片盒送来柯桥等地进行下一轮放映。一座电影院一部电影常常一放就是半个月甚至更久,这就不难理解,那些电影老妈为什么反反复复看了那么多遍。当然,她遇上喜欢的明星和影片,也会立刻化身成“狂热粉”,时至今日老妈但凡一提起王馥荔、王文娟、王心刚,依旧两眼都是粉红泡泡。为了提早看到轰动全国的超级大片、王文娟的《红楼梦》,老妈约了街坊“花巨资”搭车去了绍兴市区先睹为快。等《红楼梦》在柯桥上映了,她又一遍遍的跑去膜拜自己的“女神”,更夸张的是,当“林妹妹”王文娟在银幕外嫁给了电影明星孙道临时,老妈颇为愤愤不平,觉得他压根配不上她,自己圣洁的偶像低就了。&&&& 记账本里的电影都为国产片,除了革命样板戏电影,老妈几乎什么都看什么都爱看,包括俗称“假片”的片头科教片、宣传片或动画片,例如《如何防治血吸虫病》《今日农村》《胖嫂回娘家》等。到了80年代,老妈开始谈婚论嫁,与老爸成了家,告别了少女时代的同时,也与她的观影岁月挥手作别。她的记账本,此后很少再有观影记录出现,她开始记录我们这个小家庭一笔笔的收入支出,感谢老妈的辛苦劳作,精打细算,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们家和小镇上的许多家庭一样,生活都有了很大起色,日子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宽裕和顺畅。
UID:1270677
在线时间106小时
E币9346威望192贡献0
满满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老柯桥画卷,楼主真是有心之人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穿过洋桥下,华强大厦二楼的玩具专柜,波音747的大模型。
UID:1721411
在线时间7小时
E币42666威望458贡献351
朴实地记录
UID:701789
在线时间275小时
E币67245威望2083贡献0
文笔真朴实&&满满的记忆 谢谢楼主让我们重拾记忆
UID:1349133
在线时间413小时
E币威望9293贡献12
坐等继续。
UID:2100860
在线时间0小时
E币888威望236贡献47
楼主说的孙思尧,他儿子叫孙权?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回 3楼(最爱敦煌) 的帖子
:04、柯桥故事之此情可待成追忆如果和90后、00后的柯桥人提起双梅、管墅、黄社溇、老岳渡等地名,大概已经没几人知晓了,就像我读小学时无意间看到的一张90年代初的柯桥镇地图,惊讶地发现小小的柯桥,居然也会有那么多名堂,每条弄堂,每个台门,都清清楚楚,密密麻麻地标注在图 ..( 06:12)多谢空竹01老师指正,我从小阮社去的不多,那里只知道个大概,具体不熟悉。感谢您的指明。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09.柯桥故事之那些稽山镜水的儿女们由于工作需要,我在2010年左右就开通了新浪博客,但因为开通QQ空间的时间更早,而且一直习惯于用QQ空间,所以我的文章,还有同好友的交流都是在空间上进行,新浪博客始终处于闲置状态。最近几年,柯桥开发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随着老柯桥的改造重建,我的乡愁也日益浓重,有一回,在博客查阅资料,找到一篇名叫《笛扬》的文章,讲的是80年代的柯桥镇建设笛扬楼以及柯桥相关的历史典故,看了感触颇深,并爱不释手,打印拿回家给父亲看,一则因为他是老柯桥人,二则他退休前工作单位是柯桥供销社,与笛扬楼是同一个系统。父亲戴着老花眼镜,拿起文章一看,惊讶地叫道:“呐!是王翰樵写的呶!我们不是过年时才和他在金永泰见面吃饭过嘛,你怎么没认出这个作者啊?”我当时一愣,因为一些人的名字,柯桥方言与普通话发音区别极大,我压根没把这篇文章与过年见过面的王翰樵伯伯联系在一起,而且从小到大的记忆里,他一直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主持着有名的柯桥老绸厂,与开鱼得水大酒店的虞德水先生、创办小小企业的王永良先生等都是柯桥镇上响当当的人物,想不到他文章也写的这么好。回忆起与他见面的情景,原来这个戴着眼镜、笑容柔和、充满儒雅之气,如同一个语文老师般的人,离我这么近。出于尊敬、仰慕与一种莫名的亲近之感,我在今年也重新启用了新浪博客,开始了与王翰樵伯伯的互动,了解了更多之后,我才发现,这也是一个柯桥的儿子,柯桥的骄傲;他生于柯桥、长于柯桥、受磨难于柯桥、发愤图强于柯桥,时至今日依旧为柯桥母亲的发展建设劳心劳力,奔走着呼吁着,出谋划策着。在他的博客里有对家乡风土的深情回忆,有对柯山柯水的眷恋赞美,还有对古镇开发保护的献计献策,一字一句,一图一文,都能感受到拳拳赤子之心。上了博客才知道,原来这方热土聚集着一群老柯桥,一群我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从小到大基本都听到过他们的名字,知道他们的事迹,说陌生,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同他们见过面。有了博客这个平台,正好也方便了我亲近、膜拜身边的、家乡的乡贤们。说真话,长大后的我比小时候要内向害羞多了,小时候见了谁都不怕,和谁都能聊个半天,现在见到陌生人,哪怕是心中仰慕、尊敬的人,我都远远地看一眼就满足了,基本没有胆量,也没有愿望去和他们打个招呼或问个好。2018年和父母去参观漓渚兰花节,父亲在茫茫人海里意外发现了籍贯柯桥湖塘的著名越塑艺术家胡阿寿伯伯,他们早在上山下乡时期就结识了,见了面分外亲热,父亲一把拉过我,将我介绍给他,我一听他的名字,脑子里“嗡”地一下,多年来存在于电视、报纸、传说里的民间工艺大师突然出现在眼前,我又害怕又激动,和他握了握手,结结巴巴翻来覆去就只有一句:“我很早就知道你了……我很早就知道你了……”通过博客,我见到了曾任教于绍兴县实验小学(现为柯桥小学笛扬路校区)的美术老师李基阳老先生,见到了他多年心血凝结而成的《乡恋湖塘》一书,他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我在读书的时候经常遇见他,如今看到老先生寻山访水,踏遍鉴湖,为故乡立传,由衷地敬佩与高兴。还有曾经在我们下市头赫赫有名、被人夸张地传说半个柯桥都是他的王永良先生,他已经从著名企业家转身成为了古董收藏家,身份转变了,对柯桥的关心热爱始终不减,上回去明珠广场的越国文化博物馆(原绍兴县博物馆),一整排历朝历代的石佛、石马、石虎等都是他捐献的。还有祖籍湖塘的胡世庆伯伯,他是农民,也是文人,他研究历史,也研究红楼梦,从小就听爸爸一直说他,有了博客一查他的资料,才知道他以前受到过这么多不公平的媒体压力与舆论伤害,而且由于身体原因,他已经于2014年去世了,所幸他的爱人与儿子都很坚强与争气,继续在为他的著作奔忙着努力着。还有绍兴本土摄影界中辈分相当于祖师爷级别的杨乃燕老师,我一直没有找到他的博客,不知道是我搜索的不够全面,还是他没有开通博客,但是通过王翰樵伯伯等博友的图文,我知道了不少杨老师的消息,欣赏了很多杨老师的摄影作品,依照着博客上的讯息,我还专门去二手书网站花高价购买了他的两本摄影作品集,看着里面一张张柯桥母亲的旧时容颜照,鼻子酸酸的,心里暖暖的,有点想哭的冲动。在现实生活中,我路过王星记扇厂,会站在门口伫立一会儿,会在心里面对着这个作坊,对着里面的做扇师傅们问声好;路过瓜渚湖边的小百花越剧团,我也会停下来观望一会儿,隔着空气对它还有里面的吴凤花老师、吴素英老师、陈飞老师们说,我从小就知道你们了呦,而且一直在关注你们,希望你们继续扎根稽山镜水,创作出更多像《一钱太守》那样的好作品;还有路过步行街的柯桥小学,路过寺岔的新、老季家台门……我都只是并只能站于远处看一看,隔着空气问声好,但是有了博客,博客上有许多的文章与照片,写这些地方的过去与现在,写这些地方不为人知的典故与传说,我就仿佛走进了它们,更多的了解了他们。柯山青,柯水流,古往今来山阴客,天南地北笛里人,不管身处何方何地,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我们喝的都是鉴湖水,走的都是纤道路,生我们养我们的是柯桥,我们永远依恋与不舍的也是柯桥。
感谢你的分享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10.柯桥故事之旧书堆里寻宝记现在的柯桥笛扬路以前叫小马路,在柯东桥以南,靠近104国道处是我爸爸原来工作的单位——柯桥供销社茶叶收购站,说是茶叶收购站,其实不止这一项业务,高大宽敞的多开间、数进深的老式黑瓦房里,还收购蚕茧、废旧纸张等。废纸收购站的人与茶叶收购站的人合用一个场地,时常去那里玩耍的我,经常在一旁围观工作人员将废旧报刊上秤、分类、打包。有一回,我在一堆旧书里看见一本花花绿绿封面的小人书,踩着纸堆走过去,拿起那本小旧书一看,只见一个头戴小尖帽的小男孩,正骑在一只展翅翱翔的大白鹅脖颈上,封面上的字只认识一个“记”字,但幸好这是一本图画书,一页一幅图,配上简短的文字。一整个下午,我坐在废旧报刊堆上,屋宇高大阴凉,阳光透过屋顶瓦片间的玻璃天窗斜斜撒下来,照在身上,也照在那本可爱的对我影响深远的小人书上:小男孩胡作非为被小妖精缩小了身体,他们家的大白鹅渴望去远方冒险,小男孩为阻止它,一起被带上了天,随同雁群离开了家乡……到了四点半,供销社要下班关门了,有个叔叔问我爸爸:“胡师傅,你儿子呢,怎么一下午都没声音,是不是溜出去玩了?”“不会又在茶叶仓库玩风箱吧?”另一个人说。有个伯伯拿手指了指对他们说:“呐,在废品堆里看小人书呢,看了一下午了。”我想一个人一辈子总有几件事是难忘的,总有几本书是印象深刻甚至影响到自己人生的,那个下午,那本后来才知道名字的小人书,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千山万水穿越近一个世纪,似在不经意间与我相逢。当时年幼的我,或许还不知道什么是文字的魅力,无法理解什么是书本的营养,但是书里有可爱的人物动物,有奇妙有趣的故事,却已经使我如获至宝,快乐无比。绚烂的夕阳下,从柯东桥到柯北新村家里,我问了爸爸一路的问题:“真的有矮矮的小老人妖精吗?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大白鹅不会飞?还有乌鸦为什么要把硬币藏起来?如果小孩子不乖,真的会被变成小矮子吗……”如同打开了一道大门,以后我时不时地会去供销社里翻找旧书看,另一套让我印象深刻的图书是林汉达老先生撰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这套书早在建国后就开始筹划运作,按照林老先生和出版社的构想是一个朝代或时期一本,从三皇五帝一直写到民国,可惜风云突变,他在写完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四本书后,被迫害致死。我在废旧报刊堆里翻找出来的一本《西汉故事》一本《东汉故事》,是80年代初为林老先生平冤昭雪后,出版社重新再版的。从来没有哪一次,我看着书,却不是因为书里的内容,而是因为书和作者的命运落下眼泪,那一次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我,捧着页面发黄、纸张薄脆的书,痴痴地读到最后,一直读完后记和作者留言,眼泪止不住地掉于书页上,说不出到底是心痛、遗憾、欣慰,还是各种滋味齐齐翻涌在心头。直到很多年以后,我都以没有找齐老先生的四本历史故事为憾,前几年发现了一个名叫孔夫子旧书网的二手书交易平台,终于购置齐了这套书,放在书柜里,它们与许多新版的精装书、礼品书显得格格不入,散发着一股陈旧的味道,但是每一回翻阅,每一次赏读,都会有一种新的体验与收获。有人说好酒愈藏愈醇,对于书籍何尝不是呢,经过了时间与读者的重重筛选,那些闪烁着珍珠般光芒的书籍,即使发黄了变旧了,可它们依然美丽、依然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借用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名作《情人》里的一段话,“表白”那些老旧图书也格外合适“我认识你,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时你很年轻,大家都说你美丽极了,现在我特意来告诉你,在我看来,现在的你比年轻时更美,你现在这张备受摧残的面孔比年轻时娇嫩的面孔更让我热爱。”
UID:2100050
在线时间9小时
E币207382威望426贡献40
回 第19楼(最爱敦煌)的帖子
最爱敦煌:09.柯桥故事之那些稽山镜水的儿女们由于工作需要,我在2010年左右就开通了新浪博客,但因为开通QQ空间的时间更早,而且一直习惯于用QQ空间,所以我的文章,还有同好友的交流都是在空间上进行,新浪博客始终处于闲置状态。最近几年,柯桥开发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随着老柯桥的改造重建,我的乡愁也日益浓重,有一回,在博客查阅资料,找到一篇名叫《笛扬》的文章,讲的是80年代的柯桥镇建设笛扬楼以及柯桥相关...&( 06:52)&说起20多年小小企业老总王永良,在总部大楼门口一条十多米宽的水泥路直通104国道,水泥路旁有个简易足球场,旁边还有个网球场,当时记的小小公司下面有2,30家永字辈企业,如柯西永科热电厂(已拆),104国道边上锦绣园对面的永泰大洒店(已拆),以及东升路上一家永字辈商场等等企业。
UID:2100050
在线时间9小时
E币207382威望426贡献40
还有如今此地已造了浪琴湾,新浪琴湾,浪琴公馆的永利染厂,永利纺织厂。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回 13楼(himelly) 的帖子
:满满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老柯桥画卷,楼主真是有心之人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穿过洋桥下,华强大厦二楼的玩具专柜,波音747的大模型。( 17:37)对华强大厦没印象,我只记得华阳大厦、商业大厦,这两个是柯桥老街的当年的商业巨头。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回 最爱敦煌 的帖子
:对华强大厦没印象,我只记得华阳大厦、商业大厦,这两个是柯桥老街的当年的商业巨头。( 10:00)是华洋大厦,打错字了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回 17楼(大头乌毡帽) 的帖子
:楼主说的孙思尧,他儿子叫孙权?( 06:48)是的,他除了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我叫她燕燕姐姐。
UID:1584975
在线时间8小时
E币33386威望338贡献0
回 21楼(风继续吹﹉) 的帖子
:说起20多年小小企业老总王永良,在总部大楼门口一条十多米宽的水泥路直通104国道,水泥路旁有个简易足球场,旁边还有个网球场,当时记的小小公司下面有2,30家永字辈企业,如柯西永科热电厂(已拆),104国道边上锦绣园对面的永泰大洒店(已拆),以及东升路上一家永字辈商场等等企 ..( 08:02)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观看前段时间上映的《西小河的夏天》,是柯桥乡贤王永良先生投资的,很多人说这电影寡淡、平庸、无味、空洞,但是我喜欢,而且觉得它拍的很不错,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人个眼里有一个哈姆雷特。
UID:1270677
在线时间106小时
E币9346威望192贡献0
回 24楼(最爱敦煌) 的帖子
:是华洋大厦,打错字了( 10:01)不是都读作华强大厦嘛,哈哈哈
UID:1885563
在线时间0小时
E币1765威望110贡献5
回 第3楼(最爱敦煌)的帖子
最爱敦煌:04、柯桥故事之此情可待成追忆如果和90后、00后的柯桥人提起双梅、管墅、黄社溇、老岳渡等地名,大概已经没几人知晓了,就像我读小学时无意间看到的一张90年代初的柯桥镇地图,惊讶地发现小小的柯桥,居然也会有那么多名堂,每条弄堂,每个台门,都清清楚楚,密密麻麻地标注在图纸上,那些名字少数是熟悉的,多数是陌生的,尽管我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柯桥人。双梅和弥陀是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两个地名。从小到大坐5路...&( 06:12)&5路车没双梅站的
UID:1711686
在线时间0小时
E币12025威望104贡献2
感谢楼主分享,又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一切美好的童年时光都被万商路造的那座桥打断了,快的猝不及防。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下载绍兴E网手机APP自助删帖
Powered by & Copyright Time now is:07-24 10:26 &
版权所有 Gzip enabled
Total 0.100911(s) query 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揭阳哪里有收废纸板箱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