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请问下 什么手机音乐相册制作软件软件可以制作一张静态图变成动态 嘴巴可以动的那种

这些建议可以让你的速写画面更生动!
生动的速写仿佛会说话
①首先我们来聊聊什么样的速写才是生动的,简单来说生动的速写在动态上一定是非常舒服的,不一定要完全参考模特的动态,而是要把动态画得更加极致、合理。要做到夸张的同时又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肢体的动作不一定要特别大,但是要能让速写更有张力,同时生动性也可以体现在表情中。
②同学们一般在画速写的时候,都是在画静止不动的人物,模特的动态相对也比较小,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找一些照片或者是素材,多练习一些动态较大的速写,一定要在画的同时掌握人体的运动规律,以后想要夸张动态的时候就能派上用场,我们在画模特的时候,一定要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可以是一个特殊的角度,也可以是一个有趣的表情,这都是激发你创作欲望的因素。
首先人物表情和动作要把握好
①一张好的、生动的速写,头部是塑造重点,模特是高兴还是悲伤,可以通过人物的表情来识别,头部是整幅画的开端。大多时候一些生动的神情都是通过眼睛来传达的,所以我们可以先把头部画好之后,眼睛暂时不画,当然如果你一开始就捕捉到了很有意思的眼神,那一开始就可以画出来。其次是嘴巴,基本上五官的表情就是通过眼睛和嘴巴来传达的,抓住了这两点就基本上可以把握到大部分的神态了。
②除了表情关系表要达到位之外,人物整体的动态也是非常关键的,模特正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一瞬间发生了什么事,这都是需要全身的动作去协调的。如果我们是在画照片,那么动态就会有非常多种类,建议大家多去画各种各样的动态,以备不时之需,因为很多学校甚至联考都会考到默写,如果你的考试存储里没有一些画过的动态,那么真的遇到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
③虽然很多时候人物都是静态的,但是把人物画活,画得“动”起来是很多人的追求,因为速写与素描的不同就在这里,有时候你需要很快的去把握一个动态或者是人物,这样的情况下你就需要很强的观察力与捕捉力,而你想把人物画活的时候就需要很多因素了。
①想要把人物画生动,要把人物神态及动态画好,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多画一些动态大的人物。
②动态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夸张,不能为了追求大动态就忽略了形体。
-更多内容关注51美术高考网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画室选择季
我们怎么找画室
今日搜狐热点经常念错的100 字 正确读音, 单音字括号内为正确读音:除了敬字,再没学问。
经常念错的100 字 正确读音, 单音字括号内为正确读音:
恬(甜)静 包庇(毕) 酗(序)酒 造诣(义) 揠(亚)苗 粗犷(广) 木屑(谢) 绚(炫)丽 谄(产)媚 棘(集)手 机械(泻) 砧(真)板 谒(页)见 舐(是)犊 拯(整)救 箴(珍)言 翌(艺)日 哺(补)育 恪(客)守 赏赐(次) 书笺(肩) 贮(注)存 修葺(泣) 纨绔(裤) 阐(产)述 迁徙(喜) 瑰(归)宝 澎湃(派) 同胞(包) 簇(醋)拥 麻痹(毕) 濒(宾)临 玷(电)污 罹(梨)难 嗾(叟)使 鞭笞(吃) 饿殍(瞟) 逮捕(补) 粗糙(操) 拂(服)晓 嗔(抻)怒 炽(赤)热 歼(肩)灭 发酵(叫) 狙(拘)击 憧(充)憬 糟粕(破) 掮(前)客 干涸(河) 畸(基)形 咆(袍)哮 手帕(怕) 翩跹(仙) 蓦(漠)然 脍(快)炙 褴褛(旅) 抚恤(序) 愤懑(闷) 龋(取)齿 桎梏(固) 按捺(纳) 回溯(诉) 鞭挞(蹋) 塑(诉)料 狡黠(匣) 瞠(撑)目 媲(屁)美 讣(副)告 斡(沃)旋 联袂(妹) 赈(镇)济 汲(鸡)取 浸(进)透 刚愎(闭) 窠(科)臼 潸(山)然 妊娠(身) 阴霾(埋) 惴(坠)惴
栉(至)风 膏肓(荒) 百舸(ge上声) 淙(丛)淙 针砭(匾)
龟(qiu秋)兹
龟兹国(拼音qiū‘cí,梵语Kucina)又称丘慈、邱兹、丘兹,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汉朝时为西域北道诸国之一,唐代安西四镇之一。
咳嗽(sou去声)莅(粒)临 取缔(第) 证券(劝) 喟(溃)然 嫩(nen去声)叶
混淆(xiao阳平) 谬(miu去声)论 湍(tuan阴平)急 冗(rong上声)长
吸吮(shun上声) 高耸(song上声)怂(song上声)恿 怙(户)恶不悛(quan阴平)
酝酿(niang去声) 铿(坑)锵(枪) 悚(song上声)然 唾(tuo去声)弃
容易读白字的词和成语的正确读音 恫吓(贺) 要挟(邪) 呜咽(业) 拓(榻)片 禅(善)让 呆(癌)板 凹(ao阴平)陷 叨(涛)扰 提(低)防 堆(dui阴平)积 咯(卡)血 龟(君)裂 屏(丙)息 侧(摘)歪 亲(庆)家 参(cen阴平)差(ci阴平)不齐 数(朔)见不鲜 自怨自艾(义) 否(匹)极泰来 审时度(夺)势 心宽体胖(盘) 一曝(铺)十寒 一叶扁(篇)舟 大腹便便(pian pian阳平) 瓜熟蒂(第)落。
刘先银题写《君子不器》2018北京
刘先银题写书名《君子有九思》2018北京
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道德经》只四句话就能让你全部释然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读明朝吕坤的清言《呻吟语》
除了中字,再没道理;除了敬字,再没学问。 学莫大于明分。
中,是千古道脉宗;敬,是圣学一字诀。
为官不忘民生疾苦,做人要存天地良心。
吕坤,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人,自号宁陵抱独居士。自言《呻吟语》乃三十年来所记,病时之语,病后之戒,携以自药,亦以警人。书分六卷,多长篇大论, 不似向之清言简洁。观其所述,他通阴阳易经而尚儒,怨宋儒理学之束缚人。自是官场中人,当过主考,似历战事,懂治国安民,想来是个好官。其文好把话说尽, 又如编故事说寓言。斗胆不敬,删其繁琐,录其简约,以代观感。
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大段。收敛沉着人,怕含糊,怕深险。浅浮子虽光明洞达,非蓄德之器也。
气,无终尽之时;形,无不毁之理。
真机、真味要涵蓄,休点破。其妙无穷,不可言喻,所以圣人无言。一犯口颊,穷年说不尽,又离披浇漓,无一些咀嚼处矣。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辨,是第三等资质。
六合原是个情世界,故万物以之相苦乐,而至人圣人不与焉。
性者,理气之总名。无不善之理,无皆善之气。论性善者,纯以理言也;论性恶与善恶混者,兼气而言也。故经传言性各各不同,惟孔子无病。
宋儒有功于孟子,只是补出个气质之性来,省多少口吻!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辨,是第三等资质。(卷一《性命》)
心要如天平,称物衡不忙,物去悬空静虚,何等自在!
事事留心,一毫不苟,德业之进也,如流水矣。
不动气,事事好。
高卧山林,游心廊庙;身处衰世,梦想唐虞。游子思亲,贞妇怀夫。若不论邪正,只较出入,却是禅定之学。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也。
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去恶在纤微,持善在根本。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得破。
自家好处掩藏几分,这是涵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
大丈夫不怕人,只是怕理;不恃人,只是恃道。
躁心、浮气、浅衷、狭量,此八字,进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静。”静则凝重。静中境自是宽阔。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人生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
此心果有不可昧之真知,不可强之定见,虽断舌可也,决不可从人然诺。
才要说睡,便睡不着;才说要忘,便忘不得。
举世都是我心。去了这我心,便是四通八达,六合内无一些界限。要去我心,须要时时省察:这念头是为天地万物?是为我?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知;过思者,迷正应。
不存心,看不出自家不是。只于动静、语默、接物、应事时,件件想一想,便见浑身都是过失。
迷人之迷,其觉也易;明人之迷,其觉也难。
君子畏天,不畏人;畏名教,不畏刑罚;畏不义,不畏不利;畏徒生,不畏舍生。
“忍激”二字是祸福关。
吾辈终日念头离不了四个字,曰:“得、失、毁、誉。”
心要虚,无一点渣滓;心要实,无一毫欠缺。
士君子作人,事事时时,只要个用心。一事不从心中出,便是乱举动;一刻心不在腔子里,便是空躯壳。
欲,只是有进气无退气;理,只是有退气无进气。善学者,审于进退之间而已。
恕心养到极处,只看得世间人都无罪过。
物有以慢藏而失,亦有以谨藏而失者;礼有以疏忽而误,亦有以敬畏而误者。故用心在有无之间。
欲理会七尺,先理会方寸;欲理会六合,先理会一腔。
静者生门,躁者死户。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天下国家之存亡,身之生死,只系敬、怠两字。敬则慎,慎则百务修举;怠则苟,苟则万事隳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莫不如此。此千古圣贤之所兢兢,而亡人之所必由也。
气盛便没涵养。
厕牏之中,可以迎宾客;牀第之间,可以交神明。必如此,而后谓之不苟。
为人辨冤白谤,是第一天理。
杀身者不是刀剑,不是寇讐,乃是自家心杀了自家。
为恶惟恐人知,为善惟恐人不知,这是一副甚心肠,安得长进?
良知何处来?生于良心;良心何处来?生于天命。
不怕来浓艳,只怕去沾恋。
不见可欲时,人人都是君子;一见可欲,不是滑了脚跟,便是摆动念头。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第一受用,胸中干净;第二受用,外来不动;第三受用,合家没病;第四受用,与物无竞。
欣喜欢爱处,便藏烦恼机关,乃知雅淡者,百祥之本;怠惰放肆时,都是私欲世界,始信懒散者,万恶之宗。
处世莫惊毁誉,只我是,无我非,任人短长;立身休问吉凶,但为善,不为恶,凭天祸福。
念念可与天知,尽其在我;事事不执己见,乐取诸人。
心无一事累,物有十分春。
吾心原止水,世态任浮云。(卷一《存心》)
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长尊,则家治。
人子之事亲也,事心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
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恩宠过礼,臣妾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长者有议论,唯唯而听,无相直也;有咨询,謇謇而对,无遽尽也。此卑幼之道也。
孝子侍亲,不可有沉静态,不可有庄肃态,不可有枯淡态,不可有豪雄态,不可有劳倦态,不可有病疾态,不可有愁苦态,不可有怨怒态。
慎言之地,惟家庭为要;应慎言之人,惟妻子、仆隶为要,此理乱之原而祸福之本也。人往往忽之,悲夫!
恩礼出于人情之自然,不可强致。(卷一《伦理》)
庙堂之乐,淡之至也,淡则无欲,无欲之道与神明通;素之至也,素则无文,无文之妙与本始通。
真器不修,修者伪物也;真情不饰,饰者伪交也。家人父子之间不让而登堂,非简也,不侑而饱食,非饕也,所谓真也。
百姓得所,是人君太平;君民安业,是人臣太平;五谷丰登,是百胜太平,大小和顺,是一家太平;父母无疾,是人子太平;胸中无累,是一腔太平。
至道之妙,不可意思,如何可言?可以言,皆道之浅也。
自然者,发之不可遏;禁之不能止。
道在天地间不限于取数之多,心力勤者得多,心力衰者得少,昏弱者一无所得。
七情总是个欲,只得其正了都是天理;五性总是个仁,只不仁了都是人欲。
气盛便不见涵养。浩然之气虽充塞天地间,其实本体闲定:冉冉口鼻中不足以呼吸。
有天欲,有人欲。吟风弄月,傍花随柳,此天欲也。声色贷利,此人欲也。天欲不可无,无则禅;人欲不可有,有则秽。天欲即好的人欲,人欲即不好底天欲。
造化之精,性天之妙,惟静观者知之,惟静养者契之,难与纷扰者道。
万物生于性,死于情。故上智去情,君子正情,众人任情,小人肆情。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肫肫其仁,天下一家滋味。天德只是个无我,王道只是个爱人。
道是第一等,德是第二等,功是第三等,名是第四等。自然之谓道,与自然游谓之道士。体道之谓德,百行俱修谓之德士。
知彼知我,不独是兵法,处人处事一些少不得底。
静中真味至淡至冷,及应事接物时,自有一段不冷不淡天趣。
三氏传心要法,总之不离一静字。下手处皆是制欲,归宿处都是无欲,是则同。
天地间道理,如白日青天;圣贤心事,如光风霁月。
衰世尚同,盛世未尝不尚同。衰世尚同流合污,盛世尚同心合德。故曰,道德一,风俗同。
世间物一无可恋,只是既生在此中,不得不相与耳。不宜着情,着情便生无限爱欲,便招无限烦恼。
君子之于事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于言也,语乎其所不得不语,默乎其所不得不默。尤悔庶几寡矣。
道有一真,而意见常千百也,故言多而道愈漓;事一有是,而意见常千百也,故议多而事愈偾。
说自然是第一等话,无所为而为。说当然是第二等话,性分之所当尽,职分之所当为。说不可不然是第三等话,是非毁誉是已。说不敢不然是第四等话,利害祸福是已。
只隔一丝,便算不得透彻之悟,须是入筋内、沁骨髓。
天下之事,真知再没个不行,真行再没个不诚,真诚之行再没个不自然底。自然之行不至其极不止,不死不止,故曰明则诚矣。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此是大担当。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此是大快乐。
世之欲恶无穷;人之精力有限,以有限与无穷斗,则物之胜人不啻千万,奈之何不病且死也?
处明烛幽,未能见物,而物先见之矣。处幽烛明,是谓神照。是故不言者非喑,不视者非盲,不听者非聋。
儒戒声色货利,释戒色声香味,道戒酒色财气,总归之无欲,此三氏所同也?儒衣儒冠而多欲,怎笑得释道!
惟得道之深者,然后能浅言。凡深言者,得道之浅者也。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善养人,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万世,养之义大矣哉!
道非淡不入,非静不进,非冷不凝。
天德王道不是两事,内圣外王不是两人。
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非构有趋避,目眩于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
知识,心之孽也;才能,身之妖也;贵宠,家之祸也;富足,子孙之殃也。
道不可言,才落言诠便有倚着。
中,是千古道脉宗;敬,是圣学一字诀。
人事就是天命。
我盛则万物皆为我用,我衰则万物皆为我病。盛衰胜负,宇宙内只有一个消息。
天地间惟无无累,有即不累。有身则身为我累,有物则物为我累。惟至人则有我而无我,有物而志物,此身如在太虚中,何累之有?
理会得简之一字,自家身心、天地万物、天下万事尽之矣。
事事只在道理上商量,便是真体认。
使人收敛庄重莫如礼,使人温厚和平莫如乐。德性之有资于礼乐,犹身体之有资于衣食,极重大,极急切。人君治天下,士君子治身,惟礼乐之用为急耳。
百姓冻馁,谓之国穷;妻子困乏,谓之家穷,气血虚弱,谓之身穷;学问空疏,谓之心穷。
我不是道,不是释,不是老、庄、申、韩学,我只是我。
豪放之心非道之所栖也,是故道凝于宁静。
轻重只在毫厘,长短只争分寸。明者以少为多,昏者惜零弃顿。
天地所以循环无端积成万古者,只是四个字,曰“无息有渐”。圣学亦然,纵使生知之圣,敏则有之矣,离此四字不得。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圣学入门先要克己,归宿只是无我。盖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此便是舜、跖关头,死生歧路。
心于淡里见天真,嚼破后许多滋味;学问渊中寻理趣,涌出来无限波澜。
百毒惟有恩毒苦,万味无如淡味长。(卷一《谈道》)
率真者无心过,殊多躁言轻举之失;慎密者无口过,不免厚貌深情之累。心事如青天白,言动如履薄临深,其惟君子乎?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清人不借外景为襟怀,高士不以尘识染情性。
官吏不要钱,男儿不做贼,女子不失身,才有了一分人。连这个也犯了,再休说别个。
圆融者,无诡随之态,精细者,无苛察之心;方正者,无乖之拂失;沉默者,无阴险之术;诚笃者,无椎鲁之累;光明者,无浅露之病;劲直者,无径情之偏;执持者,无拘泥之迹;敏练者,无轻浮之状。此是全才。有所长而矫其长之失,此是善学。
少年之情,欲收敛不欲豪畅,可以谨德;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将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倍惑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之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善居功者,让大美而不居;善居名者,避大名而不受。
人不难于违众,而难于违已。能违已矣,违众何难?
明理省事甚难,此四字终身理会不尽,得了时,无往而不裕如。
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健,但自不可过耳。
士君子之偶聚也,不言身心性命,则言天下国家;不言物理人情,则言风俗世道;不规目前过失,则问平生德业。傍花随柳之间,吟风弄月之际,都无鄙俗媟慢之谈,谓此心不可一时流于邪僻,此身不可一日令之偷惰也。
财色名位此四字,考人品之大节目也。
只一个俗念头,错做了一生人;只一双俗眼目,错认了一生人。
淫怒是大恶,里面御不住气,外面顾不得人,成甚涵养?
凡智愚无他,在读书与不读书;祸福无他,在为善与不为善;贫富无他,在勤俭与不勤俭;毁誉无他,在仁恕与不仁恕。
古人之宽大,非直为道理当如此,然煞有受用处。弘器度以养德也,省怨怒以养气也,绝仇雠以远祸也。
初看得我污了世界,便是个盗跖;后看得世界污了我,便是个伯夷;最后看得世界也不污我,我也不污世界,便是个老子。
有道之言,将之心悟;有德之言,得定躬行。有道之言弘畅,有德之言亲切。
学者说话要简重从容,循物傍事,这便是说话中涵养。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奋始怠终,修业之贼也;缓前急后,应事之贼也;躁心浮气,畜德之贼也;疾言厉色,处众之贼也。
人一生大罪过,只在自是自私四字。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闻。
难管底是任意,难防底是惯病。此处着力,便是穴上着针、痒处着手。
万物安于知足,死于无厌。
礼义之大防,坏于众人一念之苟。此开天下不可塞之衅者,自苟且之人始也。
大行之美,以孝为第一;细行之美,以廉为第一。
吉凶祸福是天主张,毁誉予夺是人主张,立身行已是我主张。
不得罪于法易,不得罪于理难。
听言观行,是取人之道;乐其言而不问其人,是取善之道。
有德之容深沉凝重,内充然有馀,外阒然无迹。
人人各有一句终身用之不尽者,但在存心着力耳。
毁我之言可闻,毁我之人不必问也。
只一个贪爱心,第一可贱可耻。
闻世上有不平事,便满腔愤懑,出激切之语,此最浅夫薄子,士君子之大戒。
仁厚刻薄,是修短关;行止语默,是祸福关;勤惰俭奢,是成败关;饮食男女,是死生关。
浑身都遮盖得,惟有面目不可掩。
世间至贵,莫如人品与天地参,与古人友,帝王且为之屈,天下不易其守。而乃以声色、财货、富贵、利达,轻轻将个人品卖了,此之谓自贱。商贾得奇货亦须待价,况士君子之身乎?
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
世有十态,君子免焉:无武人之态(粗豪),无妇人之态(柔懦),无儿女之态(娇稚),无市井之态(贪鄙),无俗子之态(庸陋);无荡子之态(儇佻),无伶 优之态(滑稽);无闾阎之态(村野),无堂下人之态(局迫),无婢子之态:(卑谄),无侦谍之态(诡暗),无商贾之态(衒售)。
作本色人,说根心话,干近情事。
无责人,自修之第一要道;能体人,养量之第一要法。
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谁能亡之?
君子慎求人。讲道问德,虽屈已折节,自是好学者事。若富贵利达向人开口,最伤士气,宁困顿没齿也。
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深险。
既做人在世间,便要劲爽爽、立铮铮的。若如春蚓秋蛇,风花雨絮,一生靠人作骨,恰似世上多了这个人。
处身不妨于薄,待人不妨于厚;责己不妨于厚,责人不妨于薄。
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
大相反者大相似,此理势之自然也。故怒极则笑,喜极则悲。
多门之室生风,多口之人生祸。
凡外饰者,皆内不足者。至道无言,至言无文,至文无法。
本分之内,不欠纤微;本分之外,不加毫末。
智者不与命斗,不与法斗,不与理斗,不与势斗。
学者事事要自责,慎无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枕席之言,房闼之行,通乎四海。幽独盲动可不慎与?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谨言慎动,省事清心,与世无碍,与人无求,此谓小跳脱。
身要严重,意要安定,色要温雅,气要和平,语要简切,心要慈祥,志要果毅,机要缜密。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
内有不可瞒之本心,上有不可欺之天日,在本人有不可掩之是非,在通国有不容泯之公论,一有不实,自负四愆矣。
士君子澡心浴德,要使咳唾为玉,便溺皆香,才见工夫圆满。
古人云:“有勤心,无远道。”只有人胜道,无道胜人之理。
士君子只求四真:真心、真口、真耳、真眼。真心,无妄念;真口,无杂语;真耳,无邪闻;真眼,无错识。
欺大庭易,欺屋漏难;欺屋漏易,欺方寸难。
不难天下相忘,只怕一人窃笑。
人不自爱,则无所不为;过于自爱,则一无可为。
与其喜闻人之过,不若喜闻已之过;与其乐道己之善,不若乐道人之善。
人生惟有说话是第一难事。
人生天地间,要做有益于世底人。纵没这心肠、这本事,也休作有损于世底人。
福莫美于安常,祸莫危于盛满。
祸福是气运,善恶是人事。理常相应,类亦相求。
物忌全盛,事忌全美,人忌全名。
言语不到千该万该,再休开口。
过宽杀人,过美杀身。
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
敬对肆而言。敬是一步一步收敛向内,收敛至无内处,发出来自然畅四肢,发事业,弥漫六合;肆是一步一步放纵外面去,肆之流祸不言可知。
祸福者,天司之;荣辱者,君司之;毁誉者,人司之;善恶者,我司之。我只理会我司,别个都莫照管。
不患无人所共知之显名,而患有人所不知之隐恶。
要得富贵福泽,天主张,由不得我;要做贤人君子,我主张,由不得天。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长进。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过多,更有长进。
只人情世故熟了,甚么大官做不到?只天理人心合了,甚么好事做不成?
俗气入膏肓,扁鹊不能治。
克一分、百分、千万分,克得尽时,才见有生真我;退一步、百步、千万步,退到极处,不愁无处安身。
回着头看,年年有过差;放开脚行,日日见长进。(卷二《修身》)
熟思审处,此四字德业之首务;锐意极力,此四字德业之要务;有渐无已,此四字德业之成务;深忧过计,此四字德业之终务。
读书人最怕诵底是古人语,做底是自家人。这等读书虽闭户十年,破卷五车,成甚么用!
不由心上做出,此是喷叶学问;不在独中慎超,此是洗面工夫,成得甚事。
上吐下泻之疾,虽日进饮食,无补于憔悴;入耳出口之学,虽日事讲究,无益于身心。
天地万物只是个渐,理气原是如此,虽欲不渐不得。而世儒好讲一顿字,便是无根学问。
只人人去了我心,便是天清地宁世界。
悟者,吾心也。能见吾心,便是真悟。
明理省事,此四字学者之要务。
学者大病痛,只是器度小。
识见议论,最怕小家子势。
圣门学问心诀,只是不做贼就好。
脱尽气习二字,便是英雄。
工夫全在冷清时,力量全在浓艳时。
怠惰时看工夫,脱略时看点检,喜怒时看涵养,患难时看力量。
自德性中来,生死不变;自识见中来,则有时而变矣。故君子以识见养德性。德性坚定则可生可死。
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
天下至精之理,至难之事,若以潜玩沉思求之,无厌无躁,虽中人以下,未有不得者。
学者万病,只个静字治得。
学问以澄心为大根本,以慎口为大节目。
事事有实际,言言有妙境,物物有至理,人人有处法,所贵乎学者,学此而已。无地而不学,无时而不学,无念而不学,不会其全、不诣其极不止,此之谓学者。今之学者果如是乎?
无才无学,士之羞也;有才有学,士之忧也。
富贵之士叹荣显之未极,功名之士叹事业之末成,放达之士恣情于酒以乐馀年,贪鄙之士苦心于家以遗后嗣。
学问大要,须把天道、人情、物理、世故识得透彻,却以胸中独得中正底道理消息之。
讲学人不必另寻题目,只将四书六经发明得圣贤之道精尽有心得。此心默契千古,便是真正学问。
有志之士要百行兼修,万善俱足。若只作一种人,硁硁自守,沾沾自多,这便不长进。
《大学》一部书,统于明德两字;《中庸》一部书,统于修道两字。
除了中字,再没道理;除了敬字,再没学问。
学莫大于明分。进德要知是性分,修业要知是职分,所遇之穷通要知是定分。
休蹑着人家脚跟走,此是自得学问。
学问博识强记易,会通解悟难。会通到天地万物难,解悟到幽明古今无间为尤难。
无慎独工夫不是真学问;无大庭效验不是真慎独。终日哓哓只是口头禅耳。
日落赶城门,迟一脚便关了,何处止宿?故学贵及时。悬崖抱孤树,松一手便脱了,何处落身?
学问要诀只有八个字:“涵养德性,变化气质。”守住这个,再莫问迷津问渡。
点检将来,无愧心,无悔言,无耻行,胸中何等快乐!只苦不能,所以君子有终身之忧。
除不了“我”,算不得学问。
圣人千言万语,经史千帙万卷,都是教人学好,禁人为非。
天下事皆不可溺,惟是好德欲仁不嫌于溺。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内视之谓明,反听之谓聪,自胜之谓强。
纵作神仙,到头也要尽;莫言风水,何地不堪埋?(卷二《问学》)
道眼在是非上见,情眼在爱憎上见,物眼无别白,浑沌而已。
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简傲人争礼,不与盛气人争是非。
只是平心易气,为辨家第一法。才声高色厉,便是没涵养。
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
天下之物纡徐柔和者多长,迫切躁急者多短。故烈风骤雨无祟朝之威,暴涨狂澜无三日之势,催拍促调非百板之声,疾策紧衔非千里之辔。人生寿夭祸福无一不然,褊急者可以思矣。
凡祸患,以安乐生,以忧勤免;以奢肆生,以谨约免;以觖望生,以知足免;以多事生,以慎动免。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善处世者,要得人自然之情。
察言观色,度德量力,此八字处世处人少不得。
惟有道者,智能谅人之愚,巧能容人之拙,知分量不相及,而人各有能不能也。
古人爱人之意多,今日恶人之意多。
观一叶而知树之死生,观一面而知人之病否,现一言而知识之是非,现一事而知心之邪正。
论理要精详,论事要剀切,论人须带二三分浑厚。若切中人情,人必难堪。故君子不尽人之情,不尽人之过,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饰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馀,亦天地涵蓄之气也。
贫贱以傲为德,富贵以谦为德。
凡听言,先要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知言者识见、知言者气质,则听不爽矣。
处世只一恕字,可谓以已及人,视人犹己矣。
不闲则不忙,不逸则不劳。若先怠缓,则后必急躁,是事之殃也。十行九悔,岂得谓之安详?
使气最害事,使心最害理,君子临事平心易气。
字到不择笔处,文到不修句处,话到不检口处,事到不苦心处,皆谓之自得。自得者与天遇。
处事先求大体,居官先厚民风。
临义莫计利害,论人莫计成败。
君子处事主之以镇静有主之心,运之以圆活不拘之用,养之以从容敦大之度,循之以推行有渐之序,待之以序尽必至之效,又未尝有心勤效远之悔。
君子与人共事,当公人己而不私。苟事之成,不必功之出自我也;不幸而败,不必咎之归诸人也。
有当然、有自然、有偶然。君子尽其当然,听其自然,而不感于偶然;小人泥于偶然,拂其自然,而弃其当然。
字经三书,未可遽真也;言传三口,未可遽信也。
实处着脚,稳处下手。
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
当事有四要:际畔要果决,怕是绵;执持要坚耐,怕是脆;机括要深沉,怕是浅;应变要机警,伯是迟。
天下之祸非偶然而成也,有辏合,有搏激,有积渐。辏合者,杂而不可解。搏激者,勇而不可御。积渐者,极重而不可反。此三者,理势之自然,天地万物皆不能外,祸福之来,恒必由之。
识有馀,理感而即透;才有馀,事感而即办;力有馀,任感而即胜;气有馀,变感而不震;身有馀,内外感而不病。
无识见底人,难与说话;偏识见底人,更难与说话。
争者,两小人也。
方严是处人大病痛。圣贤处世离一温厚不得,故曰泛爱众,曰和而不同,曰和而不流,曰群而不党,曰周而不比,曰爱人,曰慈样,曰岂弟,曰乐只,曰亲民,曰容众,曰万物一体,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饭休不嚼就咽,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择就交,话休不想就说,事休不思就做。
参苓归芪本益人也,而与身无当,反以益病;亲厚恳切本爱人也,而与人无当,反以速祸,故君子慎焉。
誉既汝归,毁将安辞?利既汝归,害将安辞?巧既汝归,罪将安辞?
天下万事万物之理都是闲淡中求来,热闹处使用。
圣人只有一种才,千通万贯随事合宜,譬如富贵只积一种钱,贸易百货都得。
仕途上只应酬无益人事,工夫占了八分,更有甚精力时候修正经职业?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养定者,上交则恭而不迫,下交则泰而不忽,处亲则爱而不狎,处疏则真而不厌。
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
应万变,索万理,惟沉静者得之。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
君子不受人不得已之情,不苦人不敢不从之事。
教人十六字:诱掖,奖劝,提撕,警觉,涵育;熏陶,鼓舞,兴作。
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者。
争利起于人各有欲,争言起于人各有见。惟君子以淡泊自处,以知能让人,胸中有无限快活处。
疾言、遽色、厉声、怒气,原无用处。万事万物只以心平气和处之,自有妙应。
人人因循昏忽,在醉梦中过了一生,坏废了天下多少事!
人事者,事由人生也。清心省事,岂不在人?
恩莫到无以加处:情薄易厚,爱重成隙。
当急遽冗杂时,只不动火,则神有余而不劳事,从容而就理。一动火,种种都不济。
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先众人而为,后众人而言。
天下事最不可先必而豫道之,已定矣,临时还有变更,况未定者乎?故宁有不知之名,无贻失言之悔。
世道、人心、民生、国计,此是士君子四大责任。
捱不过底事,莫如早行;悔无及之言,何似休说。
苟时不苟真不苟,忙处无忙再无忙。
《谦》六爻,画画皆吉;恕一字,处处可行。
才逢乐处须知苦,既没闲时那有忙。
难乎能忍,妙在不言。
休忙休懒,不懒不忙。(卷三《应务》)
天地间之祸人者,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令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祸媒也。
以肥甘爱儿女而不思其伤身,以姑息爱儿女而不恤其败德,甚至病以死,患大辟而不知悔者,皆妇人之仁也。噫!举世之自爱而陷于自杀者,又十人而九矣。
仁者寿,生理完也;默者寿,元气定也;拙者寿,元神固也。
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之觉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哉?(卷三《养生》)
天地只一个光明,故不言而人信。
天地不可知也,而吾知天地之所生,观其所生,而天地之性情形体惧见之矣。是故观子而知父母,观器而知模范。天地者,万物之父母而造物之模范也。
天地盈虚消息是一个套子,万物生长收藏是一副印板。
六合中洪纤动植之物,都是天出气、地出质熔铸将出来,都要消磨无迹还他。从无中生来,定要都归无去。
阴阳合时只管合,合极则离;窝时只管离,离极则合。不极则不离不合,极则必离必合。
定则水,燥则火,吾心自有水火;静则寒,动则热,吾身自有冰炭。
大抵和气致祥,戾气致妖,与作善降样,作恶降殃,道理原是如此。故圣人只说人事,只尽道理,应不应,在我不在我都不管。
草木一衰不至遽茂,一茂不至遽衰;夫妇朋友失好不能遽合,合不至遽乖。天道物理人情自然如此是一定的,星陨地震,山崩雨血,火见河清此是偶然的。
天地全不张主,任阴阳;阴阳全不摆布,任自然。世之人趋避祈禳徒自苦耳。其夺自然者,惟至诚。
万物生于阴阳,死于阴阳。阴阳于万物原不相干,任其自然而已。
天地万物只是一个渐,故能成,故能久。所以成物悠者,渐之象也;久者,渐之积也。天地万物不能顿也,而况于人乎?故悟能顿,成不能顿。
彼天下万世之所以仰慕钦承痰恶笑骂,其祸福固亦不小也。
以理言之,则当然者谓之天,自然者谓之天;以数言之,则偶然者谓之天,会逢其适,偶值其际是已。
动者静之死乡,静者动之生门。无静不生,无动不死。圣人主静以涵元理,道家主静以留元气。
自然谓之天,当然谓之天,不得不然谓之天;阳亢必旱,久旱必阴,久阴必雨,久雨必晴,此之谓自然。君尊臣卑,父坐子立,夫唱妇随,兄友弟恭,此之谓当然。小役大,弱役强,贫役富,贱役贵,此之谓不得不然。
心就是天,欺心便是欺天,事心便是事天,更不须向苍苍上面讨。
天者,未定之命;命者,已定之天。天者,大家之命,命者,各物之天。命定而吉凶祸福随之也,由不得天,天亦再不照管。
吾人浑是一天,故日用起居食总念念时时事事便当以天自处。
天地之于万物原是一贯。
冬者,万物之夜,所以待劳倦养精神者也。春生、夏长、秋成,而不培养之以冬,则万物之灭久矣。是知大冬严寒,所以仁万物也。愈严凝则愈收敛,愈收敛则愈精神,愈精神则生发之气愈条畅。譬之人须要安歇,今夜能熟睡,则明日必精神。故曰冬者万物之所以归命也。(卷四《天地》)
世人贱老,而圣王尊之;世人弃愚,而君子取之;世人耻贫,而高士清之;世人厌淡,而智者味之;世人恶冷,而幽人宝之;世人薄素,而有道者尚之。悲夫!世之人难与言矣。
终极与始接,困极与亨接。
三皇是道德世界,五帝是仁义世界,三王是礼义世界,春秋是威力世界,战国是智巧世界,汉以后是势利世界。
士鲜衣美食,浮淡怪说、玩日愒时,而以农工为村鄙;女傅粉簪花、冶容学态、袖手乐游,而以勤俭为羞辱;官盛从丰供、繁文缛节、奔逐世态,而以教养为迂腐。世道可为伤心矣。
六合是个情世界,万物生于情死于情。至人无情,圣人调情,君子制情,小人纵情。
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变士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天下治矣。
古之居官也,在下民身上做工夫;今之居官也,在上官眼底做工夫。古之居官也尚正直,今之居官也尚縠阿。(卷四《世运》)
圣人一,圣人全,一则独诣其极,全则各臻其妙。
所贵乎刚者,贵其能胜己也,非以其能胜人也。
天下古今一条大路,曰大中至正,是天造地设的。
圣人之道不奇,才奇便是贤者。
战国是个惨酷的气运,巧伪的世道,君非富强之术不讲,臣非功利之策不行,六合正气独钟在孟子身上。故在当时疾世太严,忧民甚切。
浩然之气孔子非无,但用的妙耳。孟子一生受用全是这两字,孟子是浩然之气,孔子是浑然之气。浑然是浩然的归宿。浩然是浑然的作用。
读书要看圣人气象性情。乡党见孔子气象十九至其七情。
休作世上另一种人,形一世之短。圣人也只是与人一般,才使人觉异样便不是圣人。
圣人于万事也,以无定体为定体,以无定用为定用,以无定见为定见,以无定守为定守。贤人有定体,有定用,有定见,有定守。故圣人为从心所欲,贤人为立身行己,自有法度。
无过之外,更无圣人;无病之外,更无好人。
天道以无常为常,以无为为为。圣人以无心为心,以无事为事。
圣人不强人以太难,只是拨转他一点自然底肯心。
圣人不随气运走。不随风俗走,不随气质走。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不可知,可知之祖也。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乐。
学问到孔子地位才算得个通,通之外无学问矣。
圣人不示人以难法,其所行者,天下万世之可能者也;其所言者,天下万世之可知者也。道本如是,其易知易从也。(卷四《圣贤》)
圣人做出来都是德性,贤人做出来都是气质,众人做出来都是习俗,小人做出来都是私欲。
士君子在尘世中,摆脱得开,不为所束缚;摆脱得净,不为所污蔑,此之谓天挺人豪。
达人落叶穷通,浮云生死;高士睥睨古今,玩弄六合;圣人古今一息,万物一身;众人尘弃天真,腥集世味。
上士宜道德,中士重功名,下士重辞章,斗筲之人重富贵。
心术平易,制行诚直,语言疏爽,文章明达,其人必君子也。心术微暖,制行诡秘,语言吞吐,文章晦涩,其人亦可知矣。
土气不可无,傲气不可有。
士有三不顾:行道济时人顾不得爱身,富贵利达人顾不得爱德,全身远害人顾不得爱天下。
从容而不后事,急遽而不失容,脱略而不疏忽,简静而不凉薄,真率而不鄙俚,温润而不脂韦,光明而不浅浮,沉静而不阴险,严毅而不苛刻,周匝而不烦碎,权变而不谲诈,精明而不猜察,亦可以为成人矣。
厚德之士能掩人过,盛德之士不令人有过。
无识之士有三耻:耻贫,耻贱,耻老。
一个俗念头,一双俗眼目,一口俗话说,任教聪明才辩,可惜错活了一生。
寻行数墨是头巾见识,慎步矜趋是钗裙见识,大刀阔斧是丈夫见识,能方能圆、能大能小是圣人见识。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当局之君子不如旁观之众人者,有心有我之故也。
乐要知内外。圣贤之乐在心,故顺逆穷通随处皆泰;众人之乐在物,故山溪花鸟遇境才生。
可恨读底是古人书,作底是俗人事。
言语以不肖而多,若皆上智人,更不须一语。
面色不浮,眼光不乱,便知胸中静定非久养不能。《礼》曰:俨若思,安定辞,善形容,有道气象矣。
士之遇不遇,顾上之所爱憎也。
圣人悲时悯俗,贤人痛世疾俗,众人混世逐俗,小人败常乱俗。故明王在上,则移风易俗。
凡见识,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气质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为下。
人言之不实者十九,听言而易信者十九,听言而易传者十九。
一切人为恶,犹可言也,惟读书人不可为恶。读书人为恶,更无教化之人矣。一切人犯法犹可言也,做官人不可犯法。做官人犯法,更无禁治之人矣。
多学而识,原是中人以下一种学问。故夫子自言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但不到一贯地位,终不成究竟。
闻毁不可遽信,要看毁人者与毁于人者之人品。
士君子高谈阔论,语细探玄,皆非实际,紧要在适用济事。
不做讨便宜底学问,便是真儒。
亲疏生爱憎,爱憎生毁誉,毁誉生祸福。
真是真非,惟是非者知之,旁观者不免信迹而诬其心,况门外之人,况千里之外,百年之后乎?其不虞之誉,求全之毁,皆爱憎也。其爱僧者,皆恩怨也。故公史易,信史难。
众人但于义中寻个利字,再没于利中寻个义字。
极宽过厚足恭曲谨之人,乱世可以保身,治世可以敦俗。
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士君子立身难,是不苟;识见难,是不俗。
大凡与人情不近,即行能卓越,道之贼也。圣人之道,人情而已。
道高毁自来,名重身难隐。(卷四《品藻》)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能使贤人君子无郁心之言,则正气培矣;能使群黎百姓无腹诽之语,则元气固矣。
兴利无太急,要左视右盼;革弊无太骤,要长虑却顾。
为政之道,以不扰为安,以不取为与,以不害为利,以行所无事为兴废起敝。
为政先以扶持世教为主。在上者一举措间,而世教之隆污、风俗之美恶系焉。
君子之于风俗也,守先王之礼而俭约是崇,不妄开事端以贻可长之渐。
能使天下之人者,惟神、惟德、惟惠、惟威。神则无言无为,而妙应如响。德则共尊共亲,而归附自同。惠则民利其利,威则民畏其法。非是则动众无术矣。
只有不容己之真心,自有不可易之良法。其处之未必当者,必其思之不精者也。其思之不精者,必其心之不切者也。故有纯王之心,方有纯王之政。
王法上承天道,下顾人情,要个大中至正,不容有一毫偏重偏轻之制。
法久而弊奈何?寻立法之本意,而救偏补弊耳。善医者,去其疾不易五脏,攻本脏不及四脏;善补者,缝其破不剪馀完,浣其垢不改故制。
圣明之世,情礼法三者不相忤也。末世,情胜则夺法,法胜则夺礼。
治世莫先无伪,教民只是不争。
任是权奸当国,也用几个好人做公道,也行几件好事收人心。
至人无奇名,太平无奇事。皇锡此极,民归此极,道德一,风俗同,何奇之有?
公私两字,是宇宙的人鬼关。若自朝堂以至闾里,只把持得公字定,便自天清地宁,政清讼息;只一个私字,扰攘得不成世界。
王道感人处,只在以我真诚怛恻之心,体其委曲必至之情。
天下所望于圣人,只是个安字。圣人所以安天下,只是个平字。平则安,不平则不安矣。
三军要他轻生,万姓要他重生。不轻生不能勘乱,不重生易于为乱。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安施。
下情之通于上也,如婴儿之于慈母,无小弗达;上德之及于下也,如流水之于间隙,无微不入。
不齐,天之道也,数之自然也。故万物生于不齐,而死于齐。
宇宙有三纲,智巧者不能逃也。一王法,二天理,三公论。
任是最愚拙人,必有一般可用,在善用之者耳。
公论,非众口一词之谓也。满朝皆非,而一人是,则公论在一人。
治病要择良医,安民要择良吏。良吏不患无人,在选择有法,而激劝有道耳。
足民,王政之大本。百姓足,万政举;百姓不足,万政废。
百姓只干正经事,不怕衣食不丰足。君臣只干正经事,不怕天下不太平。
化民成俗之道,除却身教,再无巧术;除却久道,再无顿法。
为政之道,第一要德感诚服孚,第二要令行禁止。
世道有三责:责贵,责贤,责坏纲乱纪之最者。贵者握风俗教化之权,贤者明风俗教化之道,责此二人,此谓治本。风教既坏,诛之不可胜诛,故择其最甚者以令天下,此谓治末。
恩威当使有馀,不可穷也。明君养恩不尽,常使人有馀荣;养威不尽,常使人有馀惧。此久安长治之道也。
权之所在,利之所归也。圣人以权行道,小人以权济私。
为人上者,最怕器局小,见识俗。
洗漆以油,洗污以灰,洗油以腻,去小人以小人,此古今妙手也。
五刑不如一耻,百战不如一礼,万劝不如一悔。
世人作无益事常十九,论有益惟有暖衣、饱食、安居、利用四者而已。
今之用人,只怕无去处,不知其病根在来处。今之理财,只怕无来处,不知其病根在去处。
用人之道,贵当其才;理财之道,贵去其蠹。
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
治世用端人正士,衰世用庸夫俗子,乱世用愤夫佞人。
愈上则愈聋瞽,其壅蔽者众也。愈下则愈聪明,其见闻者真也。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贫民不可威也。
无事时埋藏了许多小人,多事时识破了许多君子。
徇情而不废法,执法而不病情,居官之妙悟也。
宽简二字,为政之大体。不宽则威令严,不简则科条密。
世上没个好做底官,虽抱关之吏,也须夜行早起,方为称职。才说做官好,便不是做官的人。
六合都是情世界,惟朝堂官府为法世界,若也只徇情,世间更无处觅公道。
进言有四难:“审人、审己、审事、审时。”一有未审,事必不济。
善处世者,要得人自然之情。得人自然之情,则何所不得?失人自然之情,则何所不失?不惟帝王为然,虽二人同行,亦离此道不得。
当多事之秋,用无才之君子,不如用有才之小人。
肩天下之任者全要个气,御天下之气者全要个理。
怀宽心不宜任宽政,是以懦主杀臣,慈母杀子。
盈天地间只靠二种人为命,曰农夫、织妇。
使马者知地险,操舟者观水势,驭天下者察民情,此安危之机也。
酒之为害不可胜纪也,有天下者不知严酒禁,虽谈教养,皆苟道耳。此可与留心治道者道。
有美意,必须有良法乃可行。有良法,又须有良吏乃能成。
把天地间真实道理作虚套子干,把世间虚套子作实事干,吁!所从来久矣。
做上官底只是要尊重,迎送欲远,称呼欲尊,拜跪欲恭,供具欲丽,酒席欲丰,驺从欲都,伺候欲谨。行部所至,万人负累,千家愁苦,即使于地方有益,苍生所损已多。(第五卷《治道》)
人说己善则喜,人说己过则怒。自家善恶自家真知,待祸败时欺人不得。人说体实则喜,人说体虚则怒,自家病痛自家独觉,到死亡时欺人不得。
迷莫迷于明知,愚莫愚于用智,辱莫辱于求荣,小莫小于好大。
将好名儿都收在自家身上,将恶名几都推在别人身上,此天下通情。不知此两个念头都揽个恶名在身,不如让善引过。
朝廷法纪做不得人情,天下名分做不得人情,圣贤道理做不得人情,他人事做不得人情,我无力量做不得人情。
福莫大于无祸,祸莫大于求福。
以患难时,心居安乐;以贫贱时,心居富贵;以屈局时,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以渊谷视康庄,以疾病视强健,以不测视无事,则无往而不安稳。
不怕在朝市中无泉石心,只怕归泉石时动朝市心。
人皆知少之为忧,而不知多之为忧也。惟智者忧多。
笞、杖、徒、流、死,此五者小人之律今也;礼、义、廉、耻,此四者君子之律令也。
人情愈体悉愈有趣味,物理愈玩索愈有入头。
人欲之动,初念最炽,须要迟迟,就做便差了。天理之动,初念最勇,须要就做,迟迟便歇了。
心怕二三,情怕一。(卷六《人情》)
入钉惟恐其不坚,拔钉推恐其不出。下锁惟恐其不严,开锁惟恐其不易。
古今载藉,莫滥于今日。括之有九:有全书,有要书,有赘书,有经世之书,有益人之书,有无用之书,有病道之书,有杂道之书,有败俗之书。《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此谓全书。
莫向落花长太息,世间何物无终尽。《卷六物理》
天下之势,积渐成之也。自古天下国家、身之败亡,不出积渐二字。
火之大灼者无烟,水之顺流者无声,人之情平者无语。
水千流万派,始于一源,木千枝万叶,出于一本;人千酬万应,发于一心;身千病万症,根于一脏。眩于千万,举世之大迷也;直指原头,智者之独见也。故病治一,而千万皆除;政理一,而千万皆举矣。
鉴不能自照,尺不能自度,权不能自称,围于物也。圣人则自照、自度、自称,成其为鉴、为尺、为权,而后能妍媸长短,轻重天下。
心体不虚,而应物亦然。故禅家尝教人空诸有,而吾儒惟有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故有发而中节之和。
恶言如鸱枭之噭,闲言如燕雀之喧,正言如狻猊之吼,仁言如鸾凤之鸣。
家家有路到长安,莫辨东西与南北。
千金之子非一日而贫也。日朘月削,损于平日而贫于一旦,不咎其积,而咎其一旦,愚也。是故君子重小损,矜细行,防微敝。
无涵养之功,一开口动身便露出本象,说不得你有灼见真知;无保养之实,遇外感内伤依旧是病人,说不得你有真传口授。
言教不如身教之行也,事化不如意化之妙也。事化信,信则不劳而教成;意化神,神则不知而俗变。
一法立而一弊生。无弊之法,虽尧、舜不能。生弊之法亦立法者之拙也。故圣人不苟立法,不立一事之法,不为一切之法,不惩小弊而废良法,不为一对之弊而废可久之法。
积衰之难振也,如痿人之不能起。然若久痿,须补养之,使之渐起,若新痿,须针砭之,使之骤起。
驼负百钧,蚁负一粒,各尽其力也,象饮数石,鼷饮一勺,各充其量也。君子之用人,不必其效之同,各尽所长而已。
极必反,自然之势也。故绳过绞则反转,掷过急则反射。
蜀道不难,有难于蜀道者,只要在人得步。得步则蜀道若周行,失步则家庭皆蜀道矣。
天下事常震于始,而安于习。
两物交必有声,两人交必有争。有声两刚之故也,两柔则无声,两让则无争,一柔可以驯刚,一让可以化贪。
挞人者梃也,而受挞者不怨梃,杀人者刃也,而受杀者不怨刃。
只见倒了墙,几曾见倒了地。
抱得不哭孩儿易,抱得孩儿不哭难。(卷六《广喻》
圣人不作无用文章,其论道则为有德之言,其论事则为有见之言,其叙述歌咏则为有益世教之言。
圣人之言,简淡明直中有无穷之味,大羹玄酒也;贤人之言,一见便透,而理趣充溢,读之使人豁然,脍炙珍羞也。
诗辞要如哭笑,发乎情之不容已,则真切而有味。果真矣,不必较工拙。后世只要学诗辞,然工而失真,非诗辞之本意矣。故诗辞以情真切、语自然者为第-。
学者读书只替前人解说,全不向自家身上照一照。
《左传》、《国语》、《战国策》,春秋之时文也。《史记》、《汉书》,西汉之时文也。今之时文,安知非后世之古文?文贵理胜,得理,何古何今?
诗家无拘鄙之气,然令人放旷;词家无暴戾之气,然令人淫靡。道学自有泰而不骄、乐而不淫气象,虽寄意于诗词,而缀景言情皆自义理中流出,所谓吟风弄月,有“吾与点也”之意。(卷六《词章》)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如果回流溯源,探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话,恐怕会有很多结果:礼仪明经之根在于孔子,法理规矩之根在于韩非,数理博爱之根在于墨子,阴阳名辩之根在于惠子。而在百家争鸣时期能为各家共仰同尊的只有老子,他所创立的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华民族性格根基。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仅用区区五千个字,就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样宏大的哲学命题阐述清楚,可谓中华第一奇书。而人世间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得意失意,更是用四句话道破,正所谓:洋洋洒洒五千字,道尽三千世界,信手撷来四真言,便解世人烦忧。
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字解读】:势【读史释义】:人道法地,即是不同的人类文化授之于周围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就是势的影响。扩展到人类整体,不同地域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就体现在风俗文化上,如同“北人骑马,南人乘船”。而文化即是“人道”,人所依托的周围环境即是“地道”,故曰:“人法地”。地道法天,即是不同的地形环境成之于天,植被、物产是由日照、气候所决定,就连地形地貌也是由长时间的雨水侵蚀,泥沙冲击而成,沧海桑田在以千百年为衡量单位的时间轴上,其源动力就来自于天,由此,环境是“地道”,而气候、日照的运行规律就是“天道”,故曰:“地法天”。天行法道,即是上天也是依据“道”来运行,而“道”就是客观规律。故曰:“天法道”。大道亦法自然,“道”既然是客观规律,但具体来说是怎样的规律呢?这个规律就是“自然”。“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万物运行规律。就如,豺狼捕兔,就是自然规律,而如果有人怜惜兔子打尽豺狼,就是违背了自然之道,兔子最终也会因没有天敌而种族退化。所以说,这一句话就道破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在这样的规律之下,老子给我们的教导就是顺势而为,人力总是有限,违背规律就是逆势,是会处处碰壁的,然而顺势而为,即使其力轻若羽毛,但乘其势,亦可行进千里。【悟道】这样的道理引申到生活中,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酸甜苦辣都是人生中的一种经历。按照《道德经》所讲,了解了自然之大道,眼前的沟沟坎坎也便不足挂齿,即便是你遭遇的是人生中的最重大挫折,只要你所做所为符合事物发展的“道”,那么你所处的低谷仅仅是在势不在利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必然过去,届时定可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既然必然会过去的困难,我们何必惴惴不安、哭天戗地呢?只要视野放宽,心怀大道,自然看不到眼前的沟坎,所以才有了“君子坦荡荡”一说。
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一字解读】:度【读史释义】 当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如停下来,为人锋芒太露,终究是不能长久保持的。当金银财宝充斥屋堂的时候,就难以一一把守,人一旦富贵,往往会骄傲自大,就会给自己带来祸根。”这句话从四个方面讲了一个道理,就是“度”,上面我们讲了“自然之道”,而自然之道的一个原则就是“衡”,如果自然之道不是一个平衡之道,就无法循环往复的存在下去,而这个“衡”引申到人类社会就是“度”,凡事皆有度,进取当知止。无止境的进取就等同于攫取,会破坏自然之道的“衡”,自然也就会招致倾覆。【悟道】就我们内心而言,也就是要适度的管理情绪,很多人对这个道理不屑一顾,遇到大悲之事就精神垮散,一蹶不振,但更可怕的是,遇到人生的顺境就会自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别人都比不上,加上周围人的阿谀逢迎,不断灌输你无比伟大无比成功的假象,久之,你就会失去客观理智的分析,就会目中无人,刚愎自用,所导致的结果会比一蹶不振更加危险。一个女人,她如果是普通的女人,有普通女人的活法,如果这个女孩子的条件非常好,或者长得好,或者有名,或者家世好,或者模特扭屁股扭得好,总而言之,她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特别优秀的时候,就会奇物滋起,男人有一部分好的条件以后,他会忘乎所以,会不可一世,会嚣张,会骄傲,可是这个自我膨胀的程度可能只是一倍或者两倍,可是对一个女人说起来,当她优秀的时候,有机会出人头地的时候,她的不可一世,她自我膨胀的程度绝不是一两倍了,她可能是十倍,可能是十五倍……我们看到这些性感尤物的女性……忘乎所以……所以说遇到悲喜,要进退有度,我们说能够掌握自然之势的人有很多,但能掌握好自己内心起伏“度”的人却很少,能在大悲大喜之中仍能认清形势,这才是成功人所具备的品格。
三、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字解读】:止【读史释义】 人生中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人生中最大的错误莫过于贪欲。因此,人生中能够做到知足就已经是最长久是满足了。
【悟道】这句话很好解释,但很难真懂,乍看上去,它的道理和“度”很相似,但是止的道理是单方面的,是强调对贪欲的遏止。为什么单单要说“止欲”呢?欲是人类的动物本性,因为我们所有的欲望都可以归为“食”和“性”,这是作为动物,作为群体存活的最基本要素。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将这两种欲望引申,化为占有欲、求知欲等,合理的欲望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感到充实和幸福,但欲望有一种特质就是“成瘾性”,一般人难以控制欲望的“度”,一旦欲望失去管控就会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克服“欲”必须懂得“止”,道家倡导“寡欲”,寡欲就是“止”的表现。一个人管控一次情绪的波动能算是智者,而一个人要想长久的管控情绪,就需要心如止水,以“止”克“欲”,能够经过修炼做到心明澄澈、清心寡欲才可成为道师,也才能进入“清净”的境界,才能感受到“赤子之心”的快乐。
四、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一字解读】:辩【读史释义】万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使它获得增益,有时增益反而使它减损。
【悟道】从这句话中就可以很明了的看出老子的辩证思想,何为辩证?简单的说就是全面地看问题,既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不好的一面,既看到现在的一面,也看到将来的一面。在辩证的思想下,福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心胸自然能够豁达不少,以前你不理解的事,你站在他的立场上想一想,也许你也就会理解他的决定,有时候明明不好的事,你用发展的眼光看一看,也许就能看到它未来的前景。所以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欢喜悲离,都是暂时的状态,如果用《道德经》的思想和视野去看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之中没有不过去的坎儿,没有解不了的愁,没有挥不去的烦,如果有,你照一下镜子,问题的始作俑者难道不是自己的吗?读史:博闻通识,知古鉴今。
-第58章-顺化章第五十八【老子·第58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闷闷」是代表“浑厚”。如果你所带领的政治、施政,或是在公司当主管、在家里,对人、处事也是一样,「其政闷闷」做事情的原则要「闷闷」,就是浑厚。「其民“淳淳”」你的百姓会展现敦厚、忠厚的质量。如果你的待人处事、施政方式「其政察察」,什么事情都要查的清清楚楚,法纪很严明,就「其民缺缺」,百姓的人情会越来越薄。
有一位同修的先生是一位法学博士,在大学里面当法学教授,在法庭里面也像是在当检察长,把当法官、检察官的这一种习性、观念带回家庭,造成太太、小孩子在他面前就好像是犯人,常常要接受审判,小孩子过得也很苦,没有亲情、没有爱情,夫妻之间也是一样,法律、纪律严明,就是「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有一句话「水清则无鱼」,越是什么事情都要清清楚楚的交代、要怎么样…,法律越严明,人情就越淡薄!如果你对人处事是一种浑厚、憨厚,别人对你也是一种忠厚、忠诚。待人处事掌握一个大原则就好,假如你是公司里面的上司、董事长,如果对待属下是完全的信任,属下对你也会是完全负责。如果上司对属下是怀疑的心态,在背后不信任的监督,属下对上司会忠心耿耿吗?所以大家要将心比心去体会。
不要以为当公司的董事长,对员工就是大大小小都去注意、都去叮咛、都要怎样…,这样当属下的也会做得很苦。而且他们也是「好啊!你有看到的时候,我就表演给你看;如果没有看到,我就摸鱼啊!」所以,我们真的要彼此信任,掌握大原则就好,做人浑厚、憨厚、信任,大家才拥有超越以金钱去衡量的信任与情份。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如果以哲学推理,就没办法了解!如果A代表:是的、对的、好的、白的、善的,B代表:非的、错的,坏的、黑的、恶的,众生都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包括再伟大的逻辑家、哲学家,还是一样用二元对立思考答案,如果用逻辑观点去推理,用是非、善恶二元对立去推理,A跟B之间是不会相等的。
A是不会等于B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善人就是善人、坏人就是坏人,你会严格划分出来,所以逻辑推理就是白就是白、黑就是黑,白不会等于黑,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用二元对立去界定。人类常常用「自我」界定,如果一个人在五年前给你坏印象,到现在早就浪子回头,但是在你的心目中仍然把他认为是坏人。
所以,老子就提出很重要的法则,认为A跟B之间是会互动、变化的,A有可能会变为B,B也有可能变为A,包括你认为这是福的、好的事,或是祸。福,也有可能变成祸;祸,也有可能变成福。像刚刚看到新闻报道,一个人本来很贫穷,在经营彩券,剩下一些彩券卖不出去,于是抱着那些彩券在哭,怨叹生活要怎么办?没想到隔天开奖,竟然中了大奖,一夕之间成为“暴发户”。
本来是住在铁皮屋,现在改住高楼洋房、大厦,拥有轿车。本来卖不出去是祸、悲事,结果现在突然中奖了,变成是好事、福事。但是,有了这些横财之后又不知惜福,开始浪费福报、花天酒地,没多久、几年之后又欠下很多债务,因为展现挥霍习性。
「世间法」是活的在变化。人类的头脑推理,都是死板板的教条。但是现象界实相是不断变化,白天会变成黑夜,黑夜也会变成白天。白天跟黑夜的明显界线在哪里?福跟祸是会不断变化,如果能够体会原来「是非、好坏、对错」那种很深的观念,你会慢慢松动,不然都在二元对立的世界,没办法来到超越,怎么溶入一体的世界呢?!
「一体世界」不是不知好坏,是非、好坏都很清楚,但是跟一般众生不同之处在哪里?一般众生是从「自我」界定是非、好坏,一个真正开悟的解脱者所认定的是非好坏,不是从「自我」去界定,而是从事情的实际、实相来看,是「如实观」。一般的生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会有交集,但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好的也会变成坏的,坏的也会变成好的,它是不断在变化,除非超越、跳脱二元对立,才能够来到一体世界。
「祸兮,福之所倚」,同样的「福兮,祸之所伏」你以为中了爱国奖券或是中了彩券,成为暴发户!你以为梦想成真,但是却没有看到背后潜藏多少祸害,包括修行也是一样,如果你的贪、瞋、痴没有断尽,有神通未必是好事,就好像你不懂得惜福,成为暴发户未必是好事,极可能会害了你。所以「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谁能够预判最终结果?这是无法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其无正」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答案,它都会不断的变化、变化,就是「无常法印」。「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的,也会变成弯的;对的,也有可能变成错的;错的,也有可能变成对的…,都有可能变化。「善复为妖」善也有可能变成恶。「人之迷,其日固久」众生不知道法界就是不断在变化,众生迷于二元对立,不知道实相的奥妙无穷变化,众生就是在愚痴、无明的世界里面。
「其日固久」已经很久、很久了,「是以」,所以「『圣人』方而不割」,真正体道、悟道的解脱者,他的内心是方正的。有时候我们会鼓励大家要直心,「直心是道场」,但是我们一般人说话就变成很直。如果没有看因缘情况,有时候直心很容易伤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言者无意,但是听者有心-「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直心里面还是有刚强,不够柔软,也会伤到人。
当我们身心的不够柔软,「直」就容易伤到人。「直心」要有智慧,当因缘情况不允许我们说,不该说、不必说的时候,就保持沉默。所以,圣人是「方而不割」,他的内心是方正的。以前在学生时期就勉励自己要「内方外圆」,做事方面要有原则,我们是方正、正直的,但是在世间方面要稍微圆融一点,但不是狡猾。如果没有这样,一方面会处处碰壁,还有很多棱角也会伤害别人,就是「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廉」就是锐利,但是不会去伤害别人。「直而不肆」内心是很正直的,但是又不会很放肆的去伤害众生。「光而不耀」你是有内涵、有光芒的,但又不会去炫耀,正直而不伤人。如果内心没有方正,就是很狡猾,根本就不用说,老子提供我们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原则,要怎么做、才比较理想。
-第59章-守道章第五十九【老子·第59章】治人事天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保(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包括面对一切历缘对境,不管是「治人」或「事天」,为人处事、处理种种事情,「莫若啬」,不是“又啬又抠”的吝啬,最主要强调「惜福」,当你能够知恩,就会感恩、也会报恩。在社会、世间能够活着,不是我是、我能,都是整个法界的恩赐。生命要能够存在,都是整个法界的恩赐,不要想说:「这我知道啦!我懂啦!我听过了!你讲过好几遍了!我听过啦!…」你是从右耳听进去、左耳跑出来,还没有深深去震撼。如果真正好好去体会这些,你的生命会整个脱胎换骨。
这些都是修行上面很重要的检验,你自认修行境界再怎么高,如果没有来到知恩、感恩,都还没有真正身心柔软。所以,我们整个生命的存在,就是整个法界的恩赐,当你越体会之后,越会懂得感恩、懂得惜福。当你懂得惜福,就会珍惜大自然的资源!不会浪费。
这里所讲的「啬」是惜福。「惜福」来自于能够知恩、感恩,进一步报恩。「报恩」不是某个人对我特别恩,然后我只是针对他。「恩」是你的报恩,也是回馈整个法界。「是以早服」懂得惜福一定是看到整个法界的恩赐,当你能够体会到这些,会慢慢体悟生命的存在,都是需要整个法界的因缘具足,所以会来到「知恩、感恩」。
当你能够真正由衷的知恩、感恩,内心里面一定是充满着臣服,但不是无奈,不是因为有一个大国用武力在背后掌控我,于是不得不低头…,绝对不是那一种无奈。我们所讲的臣服,是真正体会到你的生命跟整个法界的密切关系之后,法界就是老子所讲的「道」,你的生命分分秒秒都需要「道」的长养,都需要法界的养育,这时候才会真正知恩、感恩。
对法界所能够做的,你、我、他顶多只能够做助缘而已,你才会来到臣服整个法界,就是「早服」,才会及早臣服法界。你的苦来自哪里?是来自于有我慢,要反推找出来。有苦,是因为有我慢;有我慢是因为你还不知道法界是什么,还不会臣服法界,还用「我慢」在修行。你要对抗整个法界,改变「无常法印」、「无我法印」,很多世间的修行是要这样!要慢慢去体会。
现在不拘限于哪个宗教、哪个宗派,很多的修行是要用「我慢」去改变、对抗法界,要去对抗「无常」、「无我」,是不会臣服。所以,不知「一」归何处,你的心还是在苦海里面浮沈。如果一个人不知臣服,就是苦海无边。当一个人能够如实现观整个法界,他会知恩、感恩、报恩,臣服整个法界。唯有你臣服整个法界,自我、我慢才会完全消失,才会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
「夫唯啬,是以早服」因为懂得惜福,及早臣服整个法界,因为体道、悟道而行道,不会浪费福报。像佛陀、老子,都不会浪费法界这些福报,本身只要能够过得去就好,不会有无穷的欲望,佛陀托钵生活一样过得很快乐、很安详、很自在。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因为他不断修身、养性,然后知恩、感恩又惜福,就不会福尽还堕。「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因为体道、悟道、而行道,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穷通整个宇宙阴阳的变化,跟整个宇宙是溶为一体,所以「莫知其极,可以有国」这样体道、悟道的人,才是真正可以治理国家的人。
「有国之母,可以长保(久)」有保国的根本之道,懂得知恩、感恩,以爱心、无我无私出发,善待一切众生、为人处世,这样就「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包括我们养生,或是一个人的「自我」能够消失,来到「无我」的世界,才会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长生久视之道」,更深层的意思就是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波浪有生生灭灭的变化,整个大海总体却是不增不减,法界里面现象界这些,有生生灭灭变化,但是整个法界却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要迈向究竟解脱,就是看什么时候真的完全臣服整个法界、大自然、「道」,这些都在强调最重要的修行核心,希望大家好好珍惜,朝着这方面努力。
不管打坐、持咒、念佛、经行…各方面,都是方便法门,要让我们身、心净化,不要迷恋那些禅相、幻相,当你一旦迷恋,中途就会被幻相吸引走了,不知道修行的目的是要在哪里,这都是告诉大家很快「直趋无上道」。种种方便法门就是让我们的身心静下来,然后如实现观整个法界、大自然、「道」的奥妙,当打开智慧眼去看之后,就可以越早来到知恩、感恩、报恩,会越早来到「自我」消失、懂得惜福,你也会真的知足常乐。
-第60章-居位章第六十【老子·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若烹小鲜」表示老子自己本身也会烹调,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如果一直在锅中翻滚,煎到后来会只剩一些骨头而已,那些鱼肉都会散掉了。如果你常常在翻动、搅动,包括常常朝令夕改,人民也无法可循。一个政党轮替之后,整个全部都推翻,很多人就是茫茫然,变成前面建立制度,因为观念、理念不同就破坏,常常朝令夕改的变动,受害的就是整个国家、整个人民。
能不能放下政党利益、个人见解?能够无我、无私,真正以全民、百姓的福利,以国家的安稳为考虑,就会建立很好的政绩。
「以道“莅”天下」一般众生的视野都停留在人、我相方面,很难超越《金刚经》所讲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般众生都是在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方面绕,不然就是「法执」。「法执」的「法」不是法界的「法」,而是修行方法,都在方便法上面绕、执着。一般众生的视野都是常常停留在这里,没办法来到「道」的视野。
如果你的心胸、你的视野、你的智慧,能够提升到「道」的立场,再回来看就不一样。「以『道』“莅”天下」就是你的视野、心胸、心境,都提升到「道」的立场,来看懂这一部无字天书,看懂整个大地风云经,然后你再回来看世间,就不一样了!
「其鬼不神」那些鬼就没办法神气了,而且那些天神也不伤人、不会做怪了。如果你的心胸视野没有提升到『道』的立场,一些鬼神会有神通,你会被那些神通所炫惑、迷惑住,也会被牵着走,会去崇拜那些小神通。但是不管那些鬼神有多大的神通,如果没有来到『道』的立场来看,当看到戴维魔术变一变,就觉得「哇!是我的英雄、我的偶像」你就跟着他走,就会变得很厉害。像前一段期间,电视也都有播放那些舞台上表演大家赞叹不绝的魔术,然后却制作另一个节目,把那些魔术一一破解,让有的魔术大师很不爽。
当有人把那些一一破解之后,你就知道事实上都是用一些技巧让众生看不出他里面是一种幻象、变化或是欺骗。但是,因为魔术是让大众知道是在骗你,他是坦诚公开在欺骗你,所以你知道。如果是真正魔术师的表演,他是没有罪过的,这是一种娱乐、一种技巧,你也知道我在骗你,我只是用一些技巧让你看不出来,让你叹为观止的一种花招。
如果一般背后另有企图、私心,让人误以为你有奇招或是特异功能、有不良企图,这样就很不好!众生如果没有以「道」的立场来看,就会被一些鬼神、神通,把你迷惑住、炫耀住,只要看一看汤匙会弯曲,就觉得很厉害,但他能不能禁得起魔术师的检验?
所以,要提升视野,不只是那些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真正了悟「道」的人,是不会伤害任何人,一方面也没有任何瞋心。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因为这些天、人都能够互敬互爱、相辅相成,所以会流露出很良好的品德。当你提升到「道」的立场来看,那些鬼神就没有什么好神气的。从另一个比喻让大家体会,像上次有人说有特异功能可以隔空抓药,但是后来被魔术师揭穿。因为魔术师一看,就知道你在耍什么花招。再者很多神通,如果去除宗教信仰、迷信色彩,能不能禁得起考验、检验?如果你真本事、可以禁得起检验,有的人说「好!我们有用摄影拍摄下来」你能不能离开这个背景环境,到另外一个地方也可以这样做呢?
为什么魔术师一看就可以揭穿?因为是明眼人。现在假设你变这些魔术、法术,大家看得很法喜,但是如果戴维魔术师过来,他一看就知道你这个没什么。纵使有神鬼、六道方面,你也不会被那些所迷惑、炫耀。因为很大的场面都看过了,你这算是小CASE。
为什么「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他不会去伤人,也不会欺骗众生,这也是六道众生里面最重要的。你如果真的看到法界大师的法力无边,法界大师就是「道」,真的看得懂法界大师是法力无边,我们讲说「佛力无边」,不要把目标只有锁定在佛,这样只是在人相上面而已,你要看到整个法界大师的法力无边,以及真正的魔术师。
「真正的魔术师」是法界大师,只有他能够从空中生妙有,变化实际的东西出来,让大家真正可以受用。不管你是戴维魔术师也好,或是很会催眠的“马丁”,包括神通再怎么厉害,然而能够真的无中生有、从「空」生出来吗?
从魔术师方面来探讨就好了,你能够真的无中生有吗?你能够对着一个空袋子,然后嘴巴念一念,就跑出一只鸽子?真的是从「无」里面,然后变出一只鸽子吗?人类的魔术师都只是善用法界的东西,然后变化而已。不管再多厉害的魔术大师,也不可能无中生有。
在法坛里面,拿一粒南瓜籽给你做做法术,经过一个月就长出累累的果实,不管神通再怎么广大、再怎么厉害,你能够做到吗?所以,真正最伟大的魔术大师就是法界大师,大家怎么都看不到?看不到他的厉害?看不到他的伟大神通?世间人类被那些魔术师蒙骗,于是就觉得「哇!赞叹啊!」的偶像崇拜。
如果把视野提升到法界大师、「道」的立场来看,你真的是赞叹整个法界的法力无边,这时候再看人类的魔术、六道众生的神通,都只是雕虫小技,这样你还会被那些雕虫小技所迷惑吗?「以道“莅”天下,其鬼就不神」不管怎么神通广大,做了法会、法术之后,能够把原本没有水的钵变出水?这些水也不是无中生有,还是要仰靠法界的水。
法界这些水是哪里来?就像魔术大师变一变,从空箱子关起来、摸一摸,然后端出十道菜给大家,就认为「哇!好厉害喔!这是我们的大师、我们的偶像」真的是无中生有变出这十道菜吗?你不可能无中生有,一样是要借助法界的资源、材料,你所演出的那些道具,全部都需要整个法界大师的提供。
所以,不管人类修行到神通多么高、多么厉害,你不可能增加法界一杯水,也不可能减少法界一杯水。老子从头到尾都不会强调人类神通的厉害,因为这些都只是雕虫小技,要看到真正的魔术大师是「法界」、是「道」。当你真正看懂,自我、我慢才会臣服。当你的视野能够来到「道」的「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其它的这些就可以类推。
【幻灯片】
以「幻灯片」介绍法界大师的法力无边,协助大家对「道」更进一步的认清、了解,帮助大家找到「道」。《老子道德经》协助大家体会「道」、找到「道」。「道」在哪里?除了讲解以外,又配合实际的幻灯片,让大家进一步体会「道」、找到「道」。几块木头接一接,组合起来就像一个人,一队乐团就在这里,一些因缘条件组合之后,形象就出来了。
我们众生也都是地、水、火、风、空这些因缘、条件聚合之后,一个形象就出来了,但是众生不容易看到这些只是一些因缘条件的聚合,于是就会产生「我很厉害!我能够怎么样啊!」慢慢去看到我们的存在,背后整个法界、「道」的因缘,慢慢去解析,才会体悟佛陀一再宣说,一定要体证到「无我」,否则没办法解脱自在。
众生常常就像在空中、沙滩中,建筑城堡、构筑梦幻世界,不切实际!就像一个人心的宁静、清净,如同这些水面上的景色,就能够如实映现出来。如果因缘条件改变之后,你的内心充满着污垢,充满着贪、瞋、痴,这些水面就不一样了。如果你的心充满贪、瞋、痴,就无法如实照见实相,如果心是一面明镜,这些就会映现在你的心中。
所以,要透过一些修行、打坐,让我们身、心宁静下来,透过种种方便法静下来,是要让我们如实去看到整个法界的奥妙,体悟「道」在哪里,进一步协助大家去体会「道」、找「道」。于是大家就不断的上山、下海,不断在找寻「道」。种种方便法、种种闻、思、修,就是要去找「道」。
大家上山下海、禅堂内,到处去找「道」。「道」在哪里呢?极乐世界、净土在哪里呢?天堂在哪里呢?于是就上山、下海去找「道」。为了让你找到「道」,就告诉你:如果你的内心动荡不安,法界实相就无法如实映现在你的心湖。你心越宁静,法界的这些相就会慢慢如实映现、呈现。当你的心很宁静,心就像一面镜子,法界的这些就如实映现出来。
你要找「道」在哪里?如果没有对焦、心动荡不安,就无法跟法界对焦。拍摄幻灯片也是透过各种方法,让大家慢慢了解心的宁静,法界实相就会如实映现在心湖,就是「明心见性」。你的心要明,才能够如实见到法界的实相,就是「明心见性」。跟我讲很多「道」,但是我现在还没有真正安心,到底「道」在哪里?
整个「道」就在孕育这些食物,而且「道」也在养育众生,我们就浸泡在「道」之中,就踏在大地身上,就踩踏在「道」的身上,也浸泡在「道」的空气、「空」之中,你平常都不知道它的重要,你问「道」在哪里?讲说「道」就在这里,你还是无法体会「道」在哪里。看到稻子在这里,却没有看到是法界大师这个「道」,在这里慢慢孕育、孕化,这是真正的魔术师。
人类的哪一位魔术师能够让小秧苗渐渐长大?当人类把秧苗播种下去之后,法界大师(地、水、火、风、空),就慢慢的孕育,于是秧苗渐渐成长起来了。所以,「道」在哪里?「道」就在这里。你就浸泡在「道」、法界里,你就浸泡在上帝的怀抱里,你还要到哪里去找上帝?!你就浸泡在「道」里面,还要到哪里去找「道」?!到哪里去得「道」呢?!
老子讲「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你越一直向心外去找「道」,表示不知道「道」在哪里,你就浸泡在整个地、水、火、风、空,那些就是「道」的化身,你就浸泡在里面。人类就像水中的鱼游来游去,你就浸泡在「道」里,就像水中的鱼就浸泡在水里。你没有浸泡在「道」里,是不可能活着,水中的鱼没有浸泡在水中,也是不可能活着。人类没有浸泡在「道」里,是不可能活着,所以现在要提高觉性,去找「道」在哪里。
天使鱼有两个翅膀,搧着、搧着悠游,就像天使一样,牠是上下游动。你不知道「道」在哪里,说「我浸泡在水中,浸泡在『道』中」但是我怎么找不到?怎么感觉不到?不要以为你知道了,只要还没有臣服法界,表示还没有真正知道,没有找到「道」。只要还有我慢,还有苦、还有不安,还不知「一」归何处,都是没有真正找到「道」。
你们就在「道」里,就浸泡在水中,这些鱼还是说:「我还不知道『道』在哪里啊?」或是说:「我知道啊!」但是你的知道,还是头脑里面的知见。就像我们在水中,还是找不到海水在哪里。水中的鱼一直在找「大海在哪里?在找『水』在哪里?」就像水中的鱼在找「水在哪里?『道』在哪里?」你就浸泡在水中,就浸泡在「道」中。
告诉你「就浸泡在『道』中,『道』就在这里!」众生浸泡在「道」之中,说「哦!我找到了!我知道了!」好像说「我找到!我知道了」。这是食人鱼,一般把牠认为是恶名昭彰,尤其巴西亚马孙河的食人鱼,是真的会吃人,说「哦!你告诉我『道』在哪里,我知道了!我找到了!我知道『道』在哪里?」结果你告诉我「倒」在哪里,于是就把垃圾就倒在这里,以为说:我已经找到啦!已经找到可以倒垃圾的地方?找到「道」在这里,结果把垃圾倒在这里,还是没有真正知道「道」在哪里。
你说:「老师!我找得很累啊!还是没有找到!我已经找得很累!我躺下!没办法!」跟你讲这么多「道」在哪里,你还是没有找到,我也晕倒了!已经找得很累了,还是找不到,还是不知道「道」在哪里,好啦!老师还是要再耐心的告诉你,告诉你「道」在哪里!
地、水、火、风就是整个空中能源的化身,如果以整个道来讲,就是「空」。老子以无形方面来讲,「空」就是「道」的本体,「道」演化出来就是地、水、火、风,太阳系、银河系的现象界这些。有太阳系、有银河系,才会孕化动物、植物,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真正实际的「道」就在眼前、就在这里,大地、流水、空气、阳光就是整个「道」的化身,人类就在这里善用大自然的资源,但是却看不到整个大自然的重要,认为是用钱购买地,我是有在耕作,所以才有东西吃,你认为这是人类的行,却都看不到背后整个「道」的默默化育。
「道」就是这样,从人类耕地之后种下秧苗,法界大师就让这些逐渐一直成长,人类哪一位魔术大师能够无中生有,让这些稻子长大呢?哪一位神通大师能够这样呢?所以,最深奥的法界奥秘,都呈现在眼前,你看到了吗?不要以为这没什么,认为没什么,那是因为你的智慧眼没有打开,还想用「我慢」对抗法界,还不臣服法界。
法界能够让这些小秧苗渐渐长大、成熟、开花、结果,哪一位人类大师能够这样做到?如果以「道」的立场来看,「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含意很深!所以,真的打开智慧眼,才会看到整个法界大师是能够如此从「空」中生妙有,变化出真正的东西,让人类受用、养育人类。如果人类没有看到法界大师,没有提升到「道」的立场,自认为说:「这是我们种的,人类行啊!」觉得「是我们在辛苦耕耘,然后播种、耕耘,就会有很多的收获」就只是看到人类的行、人类的能,没有看到法界,你不会臣服的。
法界就是孕育这么多的食物来养育众生,人类只是善用自然所提供的因缘而已,任何魔术大师也是一样,他再怎么变化无穷,都是善用法界的因缘、条件而已,任何修行再高的神通大师也是一样,你所应用变化出的这些,都是善用整个法界的因缘。所以,「道」在哪里?「道」在这里!能不能静下来、停下来?好好看这里面都在告诉你。
如果你真的看懂这些,会臣服、赞叹法界的奥妙,人类的那些神通、魔术师,都是雕虫小技。要慢慢静下来,才会看到世间最奥妙的魔术,就在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宇宙最奥妙的真理、实相展现,都展现在这一花一草一木,一棵葱、一棵菜里面。
不要以为这些没什么,如果你的心越静下来去察看,就会真的懂得感恩、惜福,就是「啬」,不是吝啬,而是懂得感恩,亦即知恩、感恩、报恩。你懂得惜福,我们都是借助整个法界的因缘。我空海只是法界的代言人,因为我觉得法界大师实在太委屈了,对众生这么照顾、这么重要,众生都不了解他,不知感恩,所以才讲出这些实话,能够讲出来的就跟大家讲,再者透过这些「幻灯片」,把法界大师对我们众生的重要,慢慢呈现出来,让众生能够及早臣服,知道「一」归何处,知道我们来自哪里、回归哪里,了悟生死大事。
这都是法界大师展现出来的,你平常看菜只是菜,觉得这就没什么,当你心静下来去看,这里面都在跟你「传神」,都在跟你讲经说法。如果你会看,我们的「幻灯片」都是有生命、都是活的,都会跟你讲经说法,就是「无字天书」。法界大师就是这样「土土」的,不会这样讲,我只好透「幻灯片」让大家看,这是真正的法力无边。人类再怎么修生养性,再怎么活着我是、我能,都是需要地、水、火、风、空的养育。
不管你是哪棵葱或是哪棵蒜,不是说我是、我能,长得又高又壮、很厉害,不管你是那棵葱、那棵蒜,都要伸直脚力、脚踏大地,需要整个大地的支撑,需要整个空气、法界的供养。
静下来看这葱里面是空心的,而且里面充满空气,就像气球,如果捏它,是有弹性的,里面是充满空气,就像汽球撑胀起来,所以它「空」,竟然能够撑胀起来,要慢慢去看。
众生就是浸泡在法界的甘露水之中,你要脚踏大地,也是浸泡在法界的甘露水之中,要慢慢去体悟,就会知恩、感恩、报恩,如果你能够慢慢把心静下来,真的不用到天涯海角去找「道」,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道」的化身,有一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在一朵花里面就在宣说「无上甚深微妙法」,宣说整个法界因缘条件具足、就形成,在宣说「缘起甚深」,也宣说「无常」、「无我」。
所以,要到哪里见法?从当下自己的身心,从当下的眼前历缘对境,处处去见法。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这里。我们讲说天堂、天庭、天宫是金黄色-金光闪闪、黄金铺地,但是事实上金色是上帝透过粉刷漆成金色,他最初在粉刷这些,因为上帝不是这方面的专长,是比较外行。当他在粉刷油漆的时候,很多油漆都掉下来,掉到树叶上面,才变成这样,法界缘起甚深啊!以上纯属虚构。
为什么会变化无穷?真的是缘起甚深!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慢慢去看!处处就可以看到法喜无限。大家抬头看看法界的奥妙,不是只有看到甘蔗,要看到甘蔗背后所跟我们指引的“空”,不是只叫你看甘蔗而已,要去看到法界、看到「空」,看到现象界的这些变化,也看到「空」的奥妙。
你越看,真的会臣服整个法界,如果能够体道、悟道、而行道,我们就可以在法界相聚,就可以逍遥法界,这时候真的会来到「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处处心花朵朵开。所以,祝你平安归来,早日回归法界的怀抱,早日体道、悟道、行道,而与「道」合一,祝各位在这一条解脱道,很平安的归来。
-第61章-谦德章第六十一【老子·第61章】大国者若下流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这一章经文是属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视频特效制作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