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股廋如柴的蚂蚁大力士士

  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刚开始读来觉得的乱七八糟,看的眼晕,后来慢慢理清了脉络,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正好闲来无事,随笔奉上一段,如有雷同,额,不是,如有错别字和史实错误,望不吝赐教!  因为那段历史比较乱,所以我选取了其中一个杰出人士当主线,王猛同学就这么不幸的被我看上了,果断拿他来充当男一号,与王猛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名人也会有所涉及,虽然不是太详细,不过我觉得讲故事么,就该有详有略。  当然,天涯高人太多,写这段历史的也不少,我大概看了一下,都写的太棒了!我上国就是人才济济!但本着关公面前耍大刀的大无畏精神,我还是来卖弄一下,就图个乐吧,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话,欢迎来交流。  本文应该不会太长,毕竟王猛出道晚不说,还没干多少年就累死了,而前秦帝国也在王猛死后急速走向下坡路,很快就土崩瓦解(本人深表遗憾),除此之外,我也不太会啰嗦,所以不会太长,不过我掐指一算,几万字还是有的吧,再看吧,边写边数着。  提前声明一下,我虽然是中文系出身,但文采么,呵呵,基本为零,也就是能把故事讲清楚的水平。  因为是第一次发帖,不太清楚这里的规定,要发多少字呀!!!怎么还达不到要求!!!为什么要有字数限制,好吧,终于凑够了,真不容易!!!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65次 发图:0张 | 更多
  时间:公元325年  地点:东晋北海郡剧县  大事件:王猛出生了!  虽然在当时看起来这并不算是大事件,公元325年,平凡的一年,无数的人出生,无数的人死去,王猛是哪根葱?既不是王公贵胄,也是不豪强地主,更没有赤光紫气之类的非自然现象来助阵,他的出生,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对于一贫如洗的王猛家来说也是如此,新生儿出生的喜悦很快就沉默在了贫困的忧虑里,多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让这个贫民家庭徒增了几分窘迫。  没关系,会好起来的。王猛的父亲当时这样想。  不过现实很快击碎了这个看起来并不是奢望的梦。  羯族建立起来的赵国(史称后赵)已席卷中原,兵锋所指之处,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北海郡也迎来了胡人的铁蹄,该怎么办?身为社会底层的王猛一家,没得选择,面对即将要来的灾祸,只好脚底抹油,走为上计。  自古以来,国人的乡土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英勇如项羽,也说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富饶的的关中也抵不住回乡的诱惑,况平民乎?家乡始终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存在,若非性命有关,怎会抛弃故土。可悲的是,乱世之中,平民百姓往往要为那一小撮权贵膨胀的私心付出惨痛的代价,轻则背井离乡,重则家破人亡。  一家人最后望了一眼生活多年的家乡,擦干眼泪,便踏上了流亡之旅。  乱世之中,烽火连天,饿殍遍地,年幼的王猛随家人颠沛流离,过着风餐露宿,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战乱残破的场景,饥寒交加和流亡的艰辛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没有战争,该多好呀。  与广大的中下贫农相比,王猛一家运气还不错,辗转千里,躲过了兵乱,也没遇到山贼强盗,艰辛是艰辛了点,但总算活了下来,一家人最终在魏郡安定了下来。  过早的体会到了生存的艰难不易,让小王猛成熟坚韧了许多,这次被迫搬家,除了贫困还跟着他们一家子,别的什么也不剩下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小王猛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往来于城乡之间,贩卖畚箕,以此来获得一些微薄的收入。  填饱肚子之余,王猛没有找邻家的伙伴打闹玩乐,他发现了一件更为有趣的事——读书。  书中的智慧散发着神圣的光芒,王猛像遇见初恋一般,仅那一眼,便抓住了他的全部身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就这样,日复一日,十年又十年,生活虽然单调,但也充实,幼年王猛在书香的熏陶中逐渐长成英俊魁梧的青年王猛,举手投足与眉宇之间多了一份与年纪不符的沉稳睿智。  不过长得帅不能当饭吃,放下书本,王猛同学还要为生计奔波,这次贩卖畚箕的地点是洛阳。  长途跋涉了好些时日,王猛终于把几大车畚箕运到洛阳,还没来得及叫卖,便有一人径直走过来,表示要出高价把货全包了,不过身上没带现金,让王猛随他回家去取。  天下还有这等好事?王猛想了一下,反正也不远,还可以把货物一次性解决掉,总算来了一次快钱,爽快的同意了这个交易方案,然后便跟随在这位财神爷后面去取钱。  估计王猛当时正心算着可以挣多少钱,也没注意走了多远,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觉周围的景色已由闹市变为深山,幸好王猛心理素质过硬,没有慌乱,定睛一看,面前居然凭空出现了个头发胡子全白了的老头儿,他身边还站着十几个僮仆,王猛虽然有些奇怪,但出于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礼貌的给老人家揖拜。  那个老头儿好像知道王猛的底细,连忙去扶,并说道:“王公,您怎么能拜我呢?”言语中无不流露出对王猛的尊崇之情。然后老头儿给了王猛买畚箕的钱,并让人送其出山。  王猛对今天的奇遇有点摸不着头脑,出山后,数数手里的钱,竟然是市场价的十倍,等平静了一下激动的心情,回头一看,才发现这山原来是中岳嵩山。  很明显,上面那个故事是在胡扯,除非王猛有特异功能,一眨眼便可从洛阳瞬间移动到登封嵩山去,虽然这个故事出自正史,也不能增加它的可信度。  对于历史,特别是文字材料,常常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根据作者的好恶,难免有夸大,隐瞒的成分,所以,读史书,就要将信将疑,慢慢抽丝剥茧,方能无限的接近真相。  那么我们就来过一把侦探的瘾吧,剔除上面刻意加上的神话部分,至少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1、王猛已经小有名气,并赢得了部分人的尊崇。  2、这次交易,王猛获得了十倍的利润。  相对于第一条来说,第二条显得尤为关键。
  有钱人  王猛酷爱读书,但他决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人生的前二十年,他经历过战乱的残酷、悲惨的流亡、极度的贫困,任何一个都能轻易的夺去他的生命。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王猛,越发坚毅,在书中寻找智慧和慰藉,慢慢地,他有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然而野心愈来愈大,能力却后天不足,王猛日复一日,手不释卷的读书充电,希望自己的能力足够到可以支撑自己的野心,但是有一个问题,他那么穷,哪儿来的钱买书?  在印刷术尚未问世的年代,书,可不是一件便宜的东西,就算放到现在,书也是贵的要死,楼主作为根正苗红的贫八代,每次买书,都得抱着三天不吃肉的决心,一咬牙一跺脚,迅速下单付款,手脚麻利,一气呵成,慢一秒都怕自己心痛到后悔,哎,这就是贫困的悲哀,想想都心塞。  东汉王充,家庭贫困,买不起书,但他有一个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本事——过目不忘,所以他经常到书店蹭书看,一遍就可以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闭门就造出一本《论衡》来。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王充一样天才,王猛是个平凡人,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外挂可开,然而他却造就了博览群书的既定事实,那是因为他有钱,至少有可以买到所有他想要看的书的钱。看似与前文有些矛盾,一个穷小子怎么就突然翻身农奴把歌唱了?答:他自己赚的。  古代多重农抑商,视商业为末业,为了进一步打击商业,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商业,贬低商人的政策,士大夫读书人在骨子里是看不起商人的,但王猛没有这样的行业偏见,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稍微分到商业上一点,便获得了成倍的利润。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到,王猛跑到洛阳做生意,而他的家在魏郡,大约在今河南河北交界那块儿,只是卖几个畚箕,至于跑那么大老远么,挣那几个钱恐怕连物流费都抵不了。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王猛把生意做大了,十倍的利润绝不是特例,这时的王猛,虽然达不到土豪的级别,但偶尔还是可以小资一把的,兜里有了几个闲钱,生活也轻松不少,再也不用为生计而起早贪黑了。有钱有时间的王猛,就到处走走看看,顺便扩大一下交际圈,毕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中学习的理论也要结合实际才行。王猛同学可是心怀天下的,整日闷在书房里,不了解国际形势,还怎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王猛就在这期间结识了不少士人,通过一系列深入交流,王猛的才识初步显露,在圈中小有名气,故事中白胡子老头儿的态度就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的看法:王猛,是个人才!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一个惨痛的结论:把钱踩在脚下作为垫脚石,才能逐步触摸到那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的梦想,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必须要钱才能做成。所以,时常去查一下自己的银行卡余额,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奋斗吧。
  出游邺城  从无产阶级蜕变为资产阶级的王猛同学,为了克服科技和交通落后而带来的信息阻塞,经常活跃于各大城市中,漫步于大街小巷,收集时事新闻,然后用自己聪明的大脑将道听途说的情报加以分析处理。  这一次,他来到了赵国都城邺城,那时候的邺城可是国际化大都市,是北方经济政治中心,通过赵国王公贵族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房地产开发,邺城出现了很多地标式建筑,个个富丽堂皇,贵族们还不留余力的从全国强征了几万名美女,以此来提高首都人民的审美观。邺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奢华之都。  小有名气的王猛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可踏进了邺城城门,还是有一种民工进城的感觉,朴素的他与周围的奢华显得格格不入。  对于像王猛这样不起眼的外来客,邺都市民在天子脚下讨生活的优越感油然而生,纷纷投来‘从哪里来的乡巴佬’这样的眼光。  王猛并不在意,依旧昂首挺胸,目不斜视,视繁华富丽的建筑和鄙夷嘲讽的眼光为无物,甚为潇洒。  我王猛不是来征服你们的,我要征服的,是这座城市,还有天下。  通过之前积累的人脉,王猛顺利的见到了邺城的达官贵人,但由于贵人们长期处于高位,脑部严重缺氧,智商已经欠费,根本不觉得王猛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想让他赶紧走人,免得耽搁自己宝贵的文娱时间。  碰了一鼻子灰的王猛本以为自己一来到邺城,便会像紧俏商品一样,被各大政要哄抢,结果,却被像抹布一样,被人扔来扔去,成了万人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王猛走在繁华的邺城街头,脸上少了几分初来时的傲气。  不过伯乐马上就出现了,赵国侍中徐统素有‘知人之鉴’,只那一眼,便马上察觉出王猛是个难得一见的奇才,极力邀请他留下来当官。  令人诧异的是,王猛拒绝了。  要知道,侍中的职权约等于宰相,在他手下好好混,高官厚禄只是时间问题。  拒绝任官,可不是王猛因为前些日子屡次碰壁把脑子碰傻了,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通过这些时日的观察,王猛极其敏锐的意识到,石赵帝国气数已尽。  为什么这么说?答:都是帝国高层自己作的。  石赵帝国一方面大肆修建壮丽雄伟的宫廷建筑,一方面用严刑峻法震慑人民,这种只有我享乐而不让你舒服的治国方针,已经让帝国上下离心离德,人民只是摄于统治者的淫威,敢怒不敢言罢了。  王猛此时深入帝国心脏,亲眼见到了愚蠢的贵族们纸醉金迷的腐败生活,近距离的感受到了帝国的残暴和腐朽,即便到了如此程度,帝国也没有幡然悔悟的意识,在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统治者内部也是危机重重,赵国皇帝石虎是远近闻名的暴君,在皇帝老爸荒淫残暴的旗帜下,石虎的儿子们也不甘示弱,纷纷效仿,搞的全国乌烟瘴气,穷奢极欲之余,顺便争争权,一不小心玩大了,先是父子相残,再是兄弟掐架,最后再来一出父子相残。老皇帝石虎还活着呢,儿子们已经英勇牺牲了三个,其余还健在的儿子们也都不是什么好鸟,和他们死去的兄弟一个德性。帝国上层大抵如此。  邺城穷奢极欲的的虚假繁荣,只是毁灭前最后的疯狂。  任凭在高明的舵手,也无法驾驭这艘千疮百孔、腐烂到骨的帆船,它只要遇到任何一点风浪,即会分崩离析。  这样无可救药的石赵帝国,不值得王猛去陪葬。  邺城,我要征服你,但不是现在。  王猛谢绝了侍中徐统的好意,头也不回的走出了城门,一溜烟就跑到了华山,在那里拜师深造,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他冷静地观察这片多灾多难的华夏大地,静候风云之变而后动。  果不出王猛所料,公元349年,赵国皇帝石虎去世,还没死透呢,他的几个儿子就打了起来,当时但凡手里有几个兵的,胆子都肥了,不是割据,就是称王,偏安一隅的东晋也派兵来搀和了一把,企图捞些便宜,北方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没有让王猛等太久,公元354年,关中这片秦汉发家之地,已经被少数民族政权占据多年,突然听说了一支晋军势如破竹,攻武关,扫南乡,生擒前秦将领郭敬,击退淮南王苻生,犹如天兵天将一般神勇,战功卓著,气势恢宏,二月出兵,四月就进驻霸上,迫使前秦君主苻健退守长安小城。  这个消息着实让身为汉族的王猛激动了一把,没想到东晋窝囊了那么久,不打则已,一战惊人呀。王猛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赶紧从华山上跑下来,打听了一下,得知这支晋军的领导,是东晋荆州镇将桓温。
  东晋权臣桓温的发家史  桓温,字元子,民族汉,国籍东晋  在介绍桓温前,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东晋是个什么样的国度。  短命的西晋是大统一的封建王朝,东晋作为西晋的延续,继承了华夏正统的地位,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作为曾经‘阔过’的王朝,东晋一直有恢复中原的期望,组织了数次北伐,但现实是骨感的,大多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打仗不行,我把江左治理好总行了吧。东晋的皇帝这样天真的幻想着。  可是东晋第一任皇帝司马睿基本属于空降过来的领导,没有任何根基,全凭江左士族的支持才勉强站稳了脚跟,在这种情况下,皇权衰弱是必然的,纵观整个东晋王朝,权柄依次在王、庾、桓、谢、刘五族之间更迭,基本没皇帝什么事儿。  到了东晋第三位皇帝的时候,由于晋成帝司马衍太小,才五岁,还在尿床的阶段,皇太后庾氏就理所当然的临朝听政,庾氏外戚由此飞黄腾达,执掌权柄,皇太后她哥庾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朝廷大事几乎由庾亮一人说了算。  当然,由裙带关系上位的人,通常没什么本事。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被汉武帝随手一拎出来,就能堪当大任,真是少之又少,事实证明,汉武帝只是运气好罢了,他后来拎起来的另一个外戚李广利就不怎么样。  当上了东晋首席执政官的庾亮,可谓是意气风发,想要开辟一片新天地,新官上任三把火么,结果一不小心就玩过火了,差点引火自焚,酿成火灾。  事情的起因都是因为他没事找事,认为地方实力派苏峻有造反的可能,看好了,只是可能,我想,晁错可能是他的偶像,都有被迫害妄想症,看谁都会造反,他奉偶像的名言为金科玉律,‘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一意孤行的要削苏峻的权,然后用朝廷的名义下诏征苏峻进京任官,其实明升暗降,逐步削权。  人家苏峻又不傻,进京那还有命么,反复与朝廷沟通数次无果,苏峻急眼了,你不让我舒服,我也不让你们好过,一咬牙一跺脚,反他娘的!一口气就打到了京师建康,庾亮见打不过,也顾不得太后妹妹和皇帝外甥的死活,撇下他们,自己撒丫子就跑了。苏峻为出一口恶气,在京师无恶不作,建康城顿时变成人间地狱。  虽然这次叛乱很快就被更强大的地方实力派兼灭火队长陶侃平定了,但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说,桓温的父亲桓彝被叛军杀害,给年轻的桓温造成了极大的心灵创伤。  这一年,桓温15岁。  丧父之痛使桓温肝肠寸断,他立志为父报仇,杀害他父亲的是苏峻的部将韩晃,可是此时韩晃已经被斩杀,桓温便将复仇的火焰投向了参与此事的帮凶泾县县令江播,但人家好歹是个县令,桓温只是个已故官员之子,无权无势,根本靠近不了人家,最为关键的是,江家不知从哪儿听说了桓温要为父报仇的消息,天天把利刃揣在怀里,以备不测,桓温根本找不到机会下手。  没事,我可以等,总有机会的。  三年后,机会来了,江播死了,他的三个儿子正在家里给江播开追悼会,桓温瞅准了时机,以掩耳不及盗铃之势混入吊唁的人群中,趁其不备,一举将江播的三个儿子刺杀于剑下,把在场的人都给吓了一跳,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乱。  父债子还,我桓温今日终于报了杀父之仇,父亲,您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话说桓温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了人家三个儿子,不但没有被送进警察局,反而声名鹊起,大家都一致认为桓温是个好孩子,真英雄,后来由于名声在外,竟然还娶到了公主,成了驸马爷。还有没有王法了?不管怎样,三年前立下的誓言,桓温实现了。  英勇决断,敢作敢当。这一年,他18岁。
  公元334年,救火队长陶侃去世,但他的儿子们不争气,没能继承陶侃的地位,有的还因为抢家产打了起来,陶氏家族就此衰落,我们通过石赵帝国皇帝石虎和一代名士陶侃的例子可以得出一个教训:良好的家教是多么重要!幸好还有个曾孙陶渊明挣回了一点面子,足以安陶侃的在天之灵了。陶家子孙的不争气给了庾亮一个机会,因为之前的原因,他没脸面在朝中待下去,便接下了陶侃大部分家业,成为地方大员,督六州军事。  为了恢复一下自信心,有权有兵的庾亮便派兵欺负了一把躲在四川盆地弱小的成汉帝国,不出所料的打了个胜仗,这似乎让庾亮忘了之前的伤疤,他认为打仗还挺容易的,说赢就赢了,打算玩个大的,去欺负一下石赵帝国,顺便收复中原,还没来得及行动,石赵帝国的兵锋就扫到了东晋的邾城,邾城方面告急,向庾亮求救,谁知庾亮陷入了自己的幻想不能自拔,他认为邾城城池坚固,谅那些胡人也打不下来,就没有派兵去救,结果邾城被攻陷。  连接的失误让庾亮终于认清了自己,至此以后,忧闷成疾,很快就一命呜呼了。不过庾亮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庾氏外戚家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还要为了自己的利益继续战斗,庾氏家族中年长且有威望的,只剩下庾冰、庾翼两人,但不幸的是,他俩很快就与哥哥庾亮相聚于黄泉,庾氏家族的顶梁柱接二连三的西登极乐,让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外戚家族走向落幕。  人走了,职位还在,权力的蛋糕即将重新分配,这给了桓温一个染指大权的机会。  庾翼死前,曾上书请求任命自己的儿子为荆州刺史,庾氏家族长期驻守荆州,根深蒂固,而且还是外戚,应该安抚一下,于公于私,这个请求都看似合情合理。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荆州的重要性,当时的荆州是东晋的西面门户,北与胡人相接,西又与蜀国成汉相邻,地势险要,地域广阔,为军事重镇,并且拥有百万之众,荆州镇将,只要他愿意,便可拥兵自重,左右朝局。  不过这时,庾氏已经变成皇帝的远亲了,东晋的皇帝普遍短命,在位时间都很短,这还没几年呢,就换了俩皇帝,比换衣服还勤快,现在在位的是东晋第五位皇帝,晋穆帝司马聃,即位时只有两岁,皇太后褚蒜子临朝称制,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庾氏家族还想阴魂不散,继续霸占荆州刺史的职位,想都别想。  时任东晋宰相的何充,正气凛然,任人为贤,不私亲朋,极力辅佐幼主,以国家兴盛为己任,最为关键的是,当初在册立皇帝时,与庾氏家族有过节,这时自己大权在握,怎会给庾氏家族重新翻盘的机会?所以,何充根本没有搭理庾翼临死前的最后请求,大手一挥,就把荆州刺史的职位给了桓温,他天真的认为桓温英略过人、文武识度,并且还是皇族司马氏的驸马,怎么看,都会尽忠于皇室的。  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这是桓温名片上的头衔,32岁的他接下了几乎庾氏家族的全部家业。  权力大了,自然野心大了,野心大了,自然想要谋取更大的权力。桓温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背景,想要在权力的大厦上更上一层楼,必须建立不世军功。  桓温把他火热的眼光投向了蜀国成汉。  此时的成汉皇帝李势荒淫无道,国内乱象丛生,桓温打算一举灭掉成汉,搁在哪朝哪代,灭国之功都是天大的功劳,就这么定了,发兵灭蜀。  尽管朝廷反对灭蜀计划,毕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且还是客场作战,只要成汉稍微精明一点,以一州之兵力根本不可肯能取胜。桓温不管那么多,把西征的奏章往朝廷一送,管你中央怎么批复,我桓温打定主意灭蜀了,估计奏章还没送达京师,桓温拉着自己的队伍就跑到了蜀国。  从结果来看,东晋朝廷显然高估了成汉皇帝李势的智商,并低估了桓温的实力和运气,桓温亲率主力,三战三胜,所向无敌,进展神速,很快就将战线推到了成都城下。  李势也不甘示弱,没你桓温这么欺负人的,打到我家门口来了,赶紧调集部队,摆出了决一死战的架势,两军厉兵秣马,在成都东南两公里处的笮桥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主场作战,并且是保卫家园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成汉士兵英勇无比,桓温部伤亡惨重,前锋袁乔不敌退却,参军龚护阵亡,桓温本人也进入到成汉弓箭手的射程范围之内,乱箭在桓温耳边飞来飞去,随时都有被射中的危险。  在这万分紧急之下,一向英勇的桓温也不禁有些心虚发慌,在这么下去,部队非被打光了不可,为了保留实力,减少损失,只好下令鸣金收兵。  转机就在这时悄然降临,传令官由于过度紧张,居然把命令传错了,撤退变成了进攻,大军后方响起了总攻的战鼓,不明真相的士兵以为胜利就在眼前,一时士气大振,战斗力也瞬间提升了好几个等级,一下子就把成汉士兵的锐气压下去了。你强了他就弱,就这样,桓温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顺利的占领了成都,蜀国成汉就此覆灭。不得不说,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桓温一战成名,权势愈来愈大,连东晋朝廷也不得不看他的眼色行事。桓温的咄咄逼人,使本来就衰弱的皇权面临着溺死的危险,连呼吸都变得困难了起来,皇族不甘心被这么任人宰割,以会稽王司马昱为首的皇权维护者提拔扬州刺史殷浩处理朝政,以抗衡桓温日渐增长的势力。  一提起殷浩这个人,大家脑海里就蹦出一个词:德高名望。殷浩在朝野之中非常有人气,也是一个理政能手,随随便便就把朝政打理的有声有色,基本达到了政通人和的境界,生生从桓温嘴里抢过来一大块权力蛋糕,这让桓温很不爽。  公元349年,暴君石虎死了,后赵大乱,这可是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  这对桓温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中原乱哄哄的,凭自己的本事,那还不是随便就能打几个胜仗,等把政治资本捞够了,接下来想干什么都顺利成章了,谁敢不从。便立马上表要求北伐。  朝廷知道桓温的险恶用心,没有搭理他,要收复中原没错,就是不用你桓温。朝廷一方面谅着桓温,一方面让殷浩领五州军事,加强军备建设,以图北伐。  桓温当然不愿意干瞪双眼,就这么眼巴巴的看着殷浩北伐,一封封请战奏章如雪花般飘向京师,朝廷就假装没看见,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手段来恶心桓温,就谅着你小样的,你能咋滴。  就这样耽搁了两年,殷浩也没什么大动作,眼看着北方风云际变,再不捞一把政治资本就晚了,但是朝廷依然对桓温的建议置若罔闻,这让桓温很受伤,让你们看看,我桓温也不是好惹的。  桓温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一如既往的上表要求北伐,但这次采取了相应的军事行动,当天便率领了五万大军,从荆州顺流东下,跑到了武昌。  这个路线怎么看都不像北伐,像是东征,再往东一点,可就威逼京师了。  朝廷终于慌了,抛弃了以往的矜持,赶紧麻溜儿的给桓温写信,一面表示慰问,一面自我检讨,态度相当诚恳。  朝廷,也就这德性。桓温只是想刺激一下当权者,还不到撕破脸面的时候,然后桓温表示,这次带大军出来只是旅个游,吓到你们了真是不好意思,我马上就把大军带回去。  于是,朝廷危机解除,不过桓温的这次赌气行动,还是起了一定效果,殷浩决定不再小打小闹,正式上书北伐。  但结果是悲惨的,政治小能手殷浩显然没有上过军事理论课,就算有补习过兵法,估计也是赵括的水平,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部将反叛的反叛,战死的战死,还丢了很多军需物资,财物损失严重,这让东晋朝廷很恼火,本来就财政赤字,这下可好,脸面家底全赔进去了。  殷浩的人气跌落到历史最低谷,桓温赶紧上去踩一脚,趁机弹劾殷浩,迫于无奈,朝廷只好把殷浩贬为庶人。  至此,已经没有人可以与桓温相抗衡,桓温一支独大的局面出现了。  与此同时,桓温上表北伐,鉴于上次京师被威逼的经历还历历在目,想想还有点胆战心惊,朝廷也不得不慎重对待桓温的提议,殷浩败北,朝中无人,好像没有理由阻止桓温北伐了。  是的,没有人能够阻止我桓温了。公元354年,野心勃勃的桓温亲率大军北上。这一年,他不过41岁,便把一众同龄人远远的甩在身后,踏上了人生的巅峰。
  扪虱而谈  桓温入关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关中父老激动的热泪盈眶,有些上了岁数的老人看见熟悉的晋朝官军,不禁触景生情,当年国破家亡的悲惨画面顿时涌入眼前,一时控制不住情绪,失声痛哭起来。平时受少数民族欺压的百姓,自发准备酒菜,纷纷前往桓温大营,给士兵们送温暖,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一举荡平关中。  王猛得知晋军主帅是桓温之后,小小犹豫了一下,不过还是决定亲自来慰问一下这位矫勇善战的将领,毕竟大老远来一趟怪不容易的。  在王猛前去桓温大营的这段空隙,我们先来探讨一个小小的问题: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隐居现象?  隐居,在我来看,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神农架野人的隐居不在谈论范围之内。  1、完全归隐。这类人通常有相当的本事,无忧无虑,随老子高兴想干嘛干嘛,‘学而优则仕’在他们看来就是放屁,属于看破红尘那种类型。比如南朝刘宋的画家宗炳。  2、时隐时仕。这类人是想当官的,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政局有变或者自己一时不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只好去隐居,通常这些人看的挺开,也不排斥隐居生活。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3、以隐求仕。这类人通常不见得是真正的隐居,就是想通过隐居来提高自己的名声,以此来博得官位或谋取更大的利益。有唐一代,因为科举名额很少,走后门考试作弊之类的非法行为也很猖獗,很多人欲求官而不得,歪点子应运而生,就去京郊附近终南山隐居,装作清高的样子来提高名声,出名了之后想弄个官当当自然容易多了。成语终南捷径说的就是这事儿。比如在本文最后会露把脸的东晋名士谢安,他就是越隐居名声越大,请他当官的人都得排队挂号。  当然,如果细分的话,还可以再分十几个种类,我们就不费那脑子了,让学究们去干这事儿吧。  说了这么说无关紧要的废话,主要是想说明我们的主人公王猛荣登第三类。不管王猛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栽柳柳成荫,凭借他至少五年的隐居生涯,王猛已经从小有名气晋级为名气大大的。远在东晋的桓温也知道这位在华山隐居的名士。  所以王猛在千军万马中轻易的见到了主帅桓温,桓温也热情的接见了这位传说中的名士。  一代权臣,一代名相,政治舞台上闪耀的明星,拥有足以改变历史的力量,两大巨头历史性的会晤开始了。  本以为这次会谈将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和平友好的进行,事实却令桓温大跌眼镜,王猛的非主流行为让这位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将领着实震惊了一把。  身为名士的王猛,完全没有名士的派头,见到桓温后,开始旁若无人的侃侃而谈,狠狠的显摆了一下自己的才华,这到没什么,关键是王猛一边说还一边玩起了行为艺术——抓身上的虱子。王猛属于那种‘扫天下何须扫一屋’的人,不在意细小琐事,衣服不常换,澡也不常洗,所以自身卫生条件远远不达标,虱子都来找他玩。不过王猛可与现在有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同,那些低能儿活活把书给读死了,分数倒是考的挺高,但不见有什么创新,有的居然连系鞋带,剥鸡蛋皮这种小事都不会,洗衣服等高难度技术活就更别提了,整个就是生活不能自理,现在国家还不留余力的培养这种废物,分数一个比一个考的高,可是于国何益?导弹之父钱学森问的好,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希望咱们国家官员在贪污腐败的同时,稍稍关心一下教育,毕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不想谋,谋了也白谋。废话不说,言归正传,无论怎样,那些废物也不能与王猛同学相提并论,我们王猛不是不会干,而是不屑于干。  面前站着万军统帅,周围还有若干将领,在这种严肃的公共场合,王猛一点都不胆怯,把这里当成自己家,想干啥干啥,虱子抓了一个又一个,一下就把周围的人给震住了。  吃惊之余,桓温细细打量着王猛,这个王猛虽然不修边幅,但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绝对是个奇才,便不敢轻视,礼貌的向王猛咨询了一个问题。  桓温入关,普通老百姓倒是来了不少,但是关中的各路豪杰却没见几个,桓温觉得自己的号召力没那么弱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多么鲜明,军队在我英明领导之下,战果丰硕,我桓温的账他们居然不买,是豪杰们眼瞎,还是我桓温名气不够。  “三秦的豪杰名士怎么不前来响应呢?”桓温道出了心中的疑惑。  王猛当然知道这是为什么,自己来之前还犹豫了一会儿呢,你桓温在东晋干的好事,把朝廷捏在手里玩,各路豪杰能不知道么,这次北伐就是捞政治资本来的,真的想恢复关中?那只能图一个虚名,与其消耗自己的实力与敌人较劲儿,不如留敌自重,还可以仰仗优势兵力欺负东晋朝廷。王猛直言不讳的说道:“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  如果此时是十八岁的桓温,他肯定一口气就扑过去把前秦灭了,但是时间久了,人是会变的,此时的他已经不是当年的他了,年已不惑的桓温,位高权重,顾虑尤多,最为重要的是,比起国家的前途,他更关心自己的荣辱,‘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能说出这样的名言来,桓温怎么可能把自己经营多年的实力毁在对外战场上?岂不是让东晋朝廷得了渔翁之利?就算灭了前秦自己能得多少好处,又损失了多少利益,还没计算好呢,先等等再说。桓温知道王猛摸透了他的心思,默然良久,为了缓解尴尬,才慢慢的说了句:“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  就在桓温滞留在灞水犹豫不决的这段期间,前秦政府缓过一口气,赶紧组织反击,分别击败了桓温两个别动队。  桓温无力反抗,因为在出兵之前,作为精明的财务管家,桓温把小算盘打的噼里啪啦响,为了省一点粮食和物流费,计划着让军队借粮于敌,走哪儿吃哪儿,但是如意算盘落空了,桓温北伐前的保密工作没做好,前秦皇帝符健老早就听说了这一重大的军事行动,提前实施坚壁清野的对抗政策,把秦地的麦苗全部割去,自己不吃也不能便宜了敌人,结果,北伐刚三个月,粮食就吃的差不多了,没有后续补给,只能全军撤退。前秦为扩大战果,派军追击,而在撤退之中,手里没粮,心里发慌的晋军根本毫无斗志,屡战屡败,损失惨重。桓温为了一点小利,居然忘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常识,不惑之年的桓温,关键时刻,犯了浑。  桓温临退之前,极力邀请王猛跟随自己,并亲切的表示跟着他有肉吃。  王猛面对桓温描绘的锦绣蓝图,不禁有些眼晕,有点摇摆不定,便回华山征求自己师傅的意见。  能够成为王猛的师傅,自然不是一般人,师傅相当清醒,一句话就把当局者迷的徒弟点醒了,“傻孩子,你与桓温岂能同朝为官?留在此地,富贵自来,无需远去。”  王猛顿时恍然大悟,跟随桓温,他势必要谋朝篡位,自己岂不是成了乱臣贼子,玷污一世清明,留下万古骂名?不跟随桓温吧,想要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里有一番作为,难度指数比谋朝篡位还要高。而占据关中的前秦上涨势头迅猛,是一支潜力股。风投专家王猛认真的做了各个方案的风险评估,非常看好前秦的发展前途,便决定买进这支成长股。
  潜力股前秦帝国的发展始末  那么让王猛同学看上的前秦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  一切还得从暴君石虎去世说起。当时中原大乱,割据势力各种火拼,打的热火朝天。  曾经臣服于后赵的氐族首领符洪不得不重新找棵大树乘凉,便投降了看起来很强大的东晋。但是好景不长,石虎的部将麻秋想要吞并符洪的兵众来提升自己的实力,就摆了个鸿门宴把符洪毒死了。  符洪的法定继承人符健马上就怒不可遏的跳了出来,杀了麻秋,报了杀父之仇,然后顺理成章的继承了老爸的地位,继续称臣于东晋,而且装出一副乖孙子的样子,事事服从朝廷命令,很听招呼,把东晋朝廷哄的非常高兴。  就这么甘心的做东晋的臣子?不,这不是符健的风格。  符健清楚的知道中原“民心思晋”,如此这般,便可以利用晋朝残余的号召力来糊弄老百姓,能省不少力气。  除此之外,他还留了一手,在称臣于东晋的同时,还接受了襄国石袛封的官,石袛是石虎的儿子,而襄国则是赵国的残留,虽然襄国很弱,但名义上,石袛继承了赵国,是正统,其他的各路军阀都是乱臣贼子。无论怎样,襄国石袛占据着道德上的制高点。  符健两头讨好的效果是明显的,两边都没有打他的主意。符健就在自己的根据地,关起门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向外界表达了一个淳朴的愿望,自己就是一个小富即安的土财主,我不打你们的主意,你们也别来敲我的竹杠。符健就这样默默地提升了自己的实力,又迷惑了敌人的眼睛。  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符健行动了,立马带上自己的全部家底,一路狂奔向西,意图占据关中。  为什么要占据关中,而不是别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关中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中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四周都是天然的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仅有几个狭小的关隘,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名副其实的‘四塞之国’。除此之外,在水土流失还不普及的年代,关中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在战乱的当时,中原大旱,粮食歉收,而关中地区却是年年大丰收。  这样一个天险地利,物质基础丰厚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打着东晋特派员旗号的符健,成功的蒙骗了关中各族人民的感情,他们纷纷前来响应,很容易的就把此时占据长安的后赵守将杜洪赶跑了。  不过此时符健在关中的根基还不稳定,所以依旧打着东晋的旗号坑蒙拐骗,来投降投靠的人都排着队。  到了第二年,符健觉得时机成熟了,立马另起炉灶,坚决的撇清与东晋的臣属关系,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秦。  一个乖孙子突然变成白眼狼,这让东晋朝廷很难堪,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所以东晋朝廷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孙子,三番五次的派兵问候前秦的领地,但是这个孙子翅膀硬了,爷爷拼了老命也没打赢几回,反而自己伤筋动骨。  直到桓温北伐,一口气打到灞水,这才挫了一把前秦的锐气。  幸好有惊无险,在皇帝符健的英明领导下,成功的击退了一批又一批的进攻者。  除了打仗是一把好手,符健在政治上也不差,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赋税也收的很少,提倡儒学,优待老人,还制定了优惠政策吸引移民。  关东地区混乱不堪,遍地饿殍的同时,关中却政治清明、家给人足,这样一个乱世中的绿洲,不得不让王猛另眼相看。
  又一个残暴君主  就在王猛盘算着怎么推销自己的同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不得不让王猛推迟出山计划。  公元355年,也就是桓温北伐的第二年,前秦开国皇帝符健因重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在王猛看来,不管符健是三十九岁去世,还是九十三岁玩完,跟他关系不大,但符健的英年早逝对前秦这个国家来说可是个重大的灾难。  因为在前一年,为了不让桓温吃饱而实施的坚壁清野对抗政策也让前秦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当年关中便颗粒无收,今年又闹了大规模的蝗灾,百姓余粮吃完了,个个都饿的面黄肌瘦,人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少不了出门挑事儿的。除此之外,统治阶级内部因为皇帝的死亡而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没有符健的英明领导,那些当权者是什么货色还不清楚,在政局尚未稳定之前,王猛决定先观望一下再说。  这个决定对王猛来说无疑是正确甚至是英明的。  因为新上台的皇帝符生是个残暴无比的独眼龙,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他的内心异常邪恶,经常变着花样杀人,不分地点、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分男女,不分年龄,不分亲友,全部一视同仁,只求自己杀的爽快。  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位残暴皇帝的杀人生涯。  符健去世的第二天,符生就登基了,诏令大赦,改元寿光。到目前为止,似乎看起来一切都还正常,可马上就有一大波人跳出来指正皇帝的错误,历代王朝,为了表示对死皇帝的尊重,一般都第二年改元,符生的屁股刚挨到了龙椅就改元,于礼不合,因此大臣们上书要求皇帝改正错误。  符生立马就怒了,感觉群臣冒犯了自己至高无上的皇帝尊严,天下只有臣子的错,皇帝怎么可能会有错?就揪出此事的发起者段纯,毫不犹豫的把他剁了,要知道段纯可是辅政大臣,是死皇帝留给新皇帝的得力干将,通常很有威望,这种级别的大臣,符生说剁就剁了,实在有些不可理喻。不过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符生给群臣们的下马威。因为符生生于皇家,不可能不知道改元要等到第二年,那在当时,都算常识,特别是符健临死前曾对符生说过“六夷酋帅及贵戚大臣,如不从命,宜设法早除,毋自贻患!”。而且上书的大臣有很多,却只诛杀了段纯一人,所以这次恐怖行动可能是符生威慑大臣的一种手段。  群臣拍了拍他们受惊的心,也如此宽慰着自己,这只是一次意外,等符生坐稳了皇位,就没事了,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会让他们的心狂跳不已。  符健的尸体还没凉透呢,此时正是守孝期间,符生思想超前,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坚决冲破礼法的束缚,追求独立人格,所以他依然像往常一样吃喝玩乐,这么做,来劝谏大臣的吐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符生自己也知道,他提前做好了应对工作。  接见群臣时,符生亲自手持弓箭,并把佩刀擦的闪闪发亮,为了更加引人注目,符生把铁锤、铁钳、大锯、凿子等实用性工具依次排开摆在身边,看这阵势,想要劝谏的大臣八成也就闭嘴了。你以为这就完了?不,符生的变态之处就在于想要杀你,没有理由创造理由也要杀。  有大臣拍马屁,说:陛下您真是英明呀,天下超级太平。  符生回:你这是献媚,拉出去处斩。  又一个精明的大臣据此认为符生不喜欢听好听的,就打算挑刺儿,说:陛下您用刑稍微严厉了一点,恐怕人民群众会不满意。  符生回:你这是在诽谤我,拉出去处斩。  无论说好的还是坏的,皆逃不了一死,碰上这样的领导,大臣们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这就是符生的风格,杀人的理由很重要么?  符生荒淫残暴,杀人成性,有这样一位君主,国家自然好不到哪儿去,看着国家被这样祸害,一些有良心的大臣决定继续劝谏,但是去劝谏肯定会被杀,该怎么办?中书监胡文和中书令王鱼决定改良劝谏的方式和方法,计划着用自己的天文学知识来唬唬符生,就上书说:“近日有彗星划过大角,火星进入东井,大角代表皇帝陛下您,而东井对应秦地,这预示着,不出三年,国家将有大丧,大臣戮死。不过还是有破解方法的,只要陛下您多积德行善就可以了。”  符生思维跳跃,反应很快,认为这个破解方法太麻烦了,就说道:“皇后和我一起君临天下,皇后死了就可以应对国之大丧;太傅毛贵、尚书令梁楞、尚书仆射梁安都是辅政大臣,他们死了就可以应大臣戮死之兆了。”  光嘴上说说可不行,符生是个行动派,很快就亲自动手杀了皇后,那几个大臣也一并处死。中书监胡文和中书令王鱼得知了消息后,肯定扇了自己几个大嘴巴,好心办坏事。
  又一个残暴君主  就在王猛盘算着怎么推销自己的同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不得不让王猛推迟出山计划。  公元355年,也就是桓温北伐的第二年,前秦开国皇帝符健因重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在王猛看来,不管符健是三十九岁去世,还是九十三岁玩完,跟他关系不大,但符健的英年早逝对前秦这个国家来说可是个重大的灾难。  因为在前一年,为了不让桓温吃饱而实施的坚壁清野对抗政策也让前秦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当年关中便颗粒无收,今年又闹了大规模的蝗灾,百姓余粮吃完了,个个都饿的面黄肌瘦,人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少不了出门挑事儿的。除此之外,统治阶级内部因为皇帝的死亡而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没有符健的英明领导,那些当权者是什么货色还不清楚,在政局尚未稳定之前,王猛决定先观望一下再说。  这个决定对王猛来说无疑是正确甚至是英明的。  因为新上台的皇帝符生是个残暴无比的独眼龙,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他的内心异常邪恶,经常变着花样杀人,不分地点、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分男女,不分年龄,不分亲友,全部一视同仁,只求自己杀的爽快。  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位残暴皇帝的杀人生涯。  符健去世的第二天,符生就登基了,诏令大赦,改元寿光。到目前为止,似乎看起来一切都还正常,可马上就有一大波人跳出来指正皇帝的错误,历代王朝,为了表示对死皇帝的尊重,一般都第二年改元,符生的屁股刚挨到了龙椅就改元,于礼不合,因此大臣们上书要求皇帝改正错误。  符生立马就怒了,感觉群臣冒犯了自己至高无上的皇帝尊严,天下只有臣子的错,皇帝怎么可能会有错?就揪出此事的发起者段纯,毫不犹豫的把他剁了,要知道段纯可是辅政大臣,是死皇帝留给新皇帝的得力干将,通常很有威望,这种级别的大臣,符生说剁就剁了,实在有些不可理喻。不过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符生给群臣们的下马威。因为符生生于皇家,不可能不知道改元要等到第二年,那在当时,都算常识,特别是符健临死前曾对符生说过“六夷酋帅及贵戚大臣,如不从命,宜设法早除,毋自贻患!”。而且上书的大臣有很多,却只诛杀了段纯一人,所以这次恐怖行动可能是符生威慑大臣的一种手段。  群臣拍了拍他们受惊的心,也如此宽慰着自己,这只是一次意外,等符生坐稳了皇位,就没事了,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会让他们的心狂跳不已。  符健的尸体还没凉透呢,此时正是守孝期间,符生思想超前,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坚决冲破礼法的束缚,追求独立人格,所以他依然像往常一样吃喝玩乐,这么做,来劝谏大臣的吐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符生自己也知道,他提前做好了应对工作。  接见群臣时,符生亲自手持弓箭,并把佩刀擦的闪闪发亮,为了更加引人注目,符生把铁锤、铁钳、大锯、凿子等实用性工具依次排开摆在身边,看这阵势,想要劝谏的大臣八成也就闭嘴了。你以为这就完了?不,符生的变态之处就在于想要杀你,没有理由创造理由也要杀。  有大臣拍马屁,说:陛下您真是英明呀,天下超级太平。  符生回:你这是献媚,拉出去处斩。  又一个精明的大臣据此认为符生不喜欢听好听的,就打算挑刺儿,说:陛下您用刑稍微严厉了一点,恐怕人民群众会不满意。  符生回:你这是在诽谤我,拉出去处斩。  无论说好的还是坏的,皆逃不了一死,碰上这样的领导,大臣们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这就是符生的风格,杀人的理由很重要么?  符生荒淫残暴,杀人成性,有这样一位君主,国家自然好不到哪儿去,看着国家被这样祸害,一些有良心的大臣决定继续劝谏,但是去劝谏肯定会被杀,该怎么办?中书监胡文和中书令王鱼决定改良劝谏的方式和方法,计划着用自己的天文学知识来唬唬符生,就上书说:“近日有彗星划过大角,火星进入东井,大角代表皇帝陛下您,而东井对应秦地,这预示着,不出三年,国家将有大丧,大臣戮死。不过还是有破解方法的,只要陛下您多积德行善就可以了。”  符生思维跳跃,反应很快,认为这个破解方法太麻烦了,就说道:“皇后和我一起君临天下,皇后死了就可以应对国之大丧;太傅毛贵、尚书令梁楞、尚书仆射梁安都是辅政大臣,他们死了就可以应大臣戮死之兆了。”  光嘴上说说可不行,符生是个行动派,很快就亲自动手杀了皇后,那几个大臣也一并处死。中书监胡文和中书令王鱼得知了消息后,肯定扇了自己几个大嘴巴,好心办坏事。
  怎么发重复了?怎么删???
  在朝堂上杀人已经无法满足符生的变态需求,他决定加班加点,下班之后也继续奋斗。  下了班的符生跑出宫门,在街上看见有两个眉目清秀的男女并排行走,便让左右拉住二人,当面问:“你二人真般配呀,结婚了没?”二人回答说:“没有,我们是兄妹,不是夫妻。”苻生的恶趣味一下子就起来了,笑着说:“朕赐你们为夫妇,你们即可就在此地交欢,请不要推辞。”兄妹两个面面相觑,这等乱伦之事怎会服从?当即拒绝了这个无礼请求,苻生二话不说拔出佩剑将兄妹二人砍死。那年头,出个门都不安全,长相清秀也是错。  就这么一个变态杀人狂有时候还会吃醋,有一次,符生和他一个爱妃登楼远望,正欣赏风景之际,素有美男子名声的尚书仆射贾玄石从楼下经过,爱妃就指了一下,问符生那是谁。独眼龙符生本来看见长的比他帅的就不爽,这下可好,连自己的爱妃也想移情别恋,不禁醋意萌生,当即命人把贾玄石的脑袋割了下来,然后把血淋淋的脑袋递给爱妃,酸溜溜的说道:“你喜欢就送你好了。”把那爱妃吓的花容失色,赶紧匍匐在地上请罪,幸好其姿色美艳,正被苻生宠爱,才侥幸拣回一条命。可怜的贾玄石就这么被自己给帅死了,还是我们的王猛同学聪明,躲在山上没下来,否则凭他的长相,估计和贾玄石一个下场。  祸害完美女帅哥,符生又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亲属。  事情是这样的,符生在三月份征发了很多民众去修渭河大桥,金紫光禄大夫程肱劝谏说:“此时修桥有害农时,不应劳民。”你小子竟然还敢劝谏?苻生当即就把他杀了,符生只有这么一个优点,当天的事情当天办,绝不过夜。谁知四月长安城刮起了十级狂风,树木被连根拔起,行人都被刮倒在路上,屋顶也被刮飞了。一般陆地上不会刮这么大的风,所以对政府不满的民众就充分发挥想象力,说敌人将会趁机进攻,把苻生也给吓了一跳,赶紧紧闭宫门,白天也不敢开,五日之后见没什么动静,才反应过来,然后把造谣的人都刳心剖胃,以解心头之恨。  符生的舅舅强平看不下去,出于好心,就上书希望符生积点德,别成天整那没用的。符生怒了,管你舅舅不舅舅的,杀杀杀!结果,强平的脑袋被凿子凿穿,脑浆流了一地,而强平的姐姐,也就是符生的亲妈强太后也被气死了。  连自己的至亲都杀,这让大家觉得符生真不是个东西,看他的眼神都变了。符生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看气氛不对,赶紧下诏解释一下,把自己描述的非常无辜,他理直气壮的宣称自己才杀了几千人,你们就说我残暴,我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容易么我。然后话锋一转,说街上还有那么多人,杀几个有什么稀奇的,老子就杀了,你们能怎么滴,来打我呀。  符生这充满特色的语言风格,着实让人们震惊了一把,能不能再无耻一点?符生呵呵一笑,答道:能!更无耻的还在后面。  那时环境保护的还不错,满山遍野都是野生动物,可不知怎么的,老虎和大灰狼不在山上呆着,成群结队的跑到城里,破坏当地的基础设施,最为恐怖的是,它们吃人,鸡鸭鱼肉看都不看,像是商量好了一样,就专门吃人,一下子吃掉了七八百人,老百姓都吓的不行。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自然引起政府官员的高度重视,他们希望皇帝去祈祷一下消消灾,然后拿出个切实方案来处理这起突发事件。  符生满不在乎的说:“野兽饿了,自然就要吃人,等他们吃饱了,自然就回去了。不用我费劲儿去祈祷,老天爷本来就很爱人民,但是为什么还有灾祸,就是因为百姓闲着没事老想着去作恶,所以老天爷才会派野兽出来帮我把有罪之人处理掉。只要老百姓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那么自然就没事了。”  说的好像很有道理,群臣竟无言以对。  除了对别人凶狠残暴,符生连自己都不放过。在他小时候,爷爷符洪,就是被毒死那位,开玩笑的问符生的随从:“听说瞎眼的孩子只会一只眼流泪,真的假的?”随从如实答道:“是。”身体残缺的符生自卑情结严重,听不得有人开他瞎眼的玩笑,就算是自己亲爷爷也不行,当即怒火攻心,拔刀猛刺进自己的瞎眼里,直到眼睛流血,才说道:“这也是眼泪。”符洪大吃一惊,这孩子有病吧,然后他给符生治病的方式比较直接,拿鞭子就抽。符生嘴硬,狠狠的说道:“生来不怕刀刺,岂能受不了鞭打。”苻洪气急败坏的教训道:“你如果这样下去不改,我把你贬作奴隶。”苻生也不甘示弱,立马对嘴:“难道如石勒不成?”苻洪听后很害怕,赶紧捂住他的嘴,因为石勒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奴隶皇帝。  在符生继位以后,谁敢开他瞎眼的玩笑,那就一个字:杀。其实有很多人被冤枉,就不一一细表了。  符生为了不产生审美疲劳,杀人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锯脖子,拉肋骨,截四肢,剖腹取婴等多种方式,有时为了增加杀人的趣味性,就剥去死囚的脸皮,迫令他们下颌挂着脸皮歌舞 ,那画面太美我不敢想。除此之外,符生还有一个全天下男人都有的爱好,不过他的比较特殊,不仅自己玩,还喜欢看别人玩,人家喝酒吃肉,他喝酒非要看现场直播,命令男女数人裸体交欢,那画面太美我不敢想。有时候真的很庆幸自己能活在改革开放新时代。  这样一个杀人狂魔,成功的超越了他的前辈石虎,符生继位不过才两年,就已经把前秦的宗室、勋贵、亲戚、忠良杀的差不多了,还剩下的一些王公重臣窝在家里装病,吓的不敢上班,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眼看着跟着符生混不下去,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使大臣们有了想法,既然这位皇帝不行,那就换一个吧,否则日子没法过了。  换谁呢?这个关系到大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不得不谨慎考虑。
  46天减40多斤,冫咸 月巴的过程被我拍成礻见 步页。此视频曾上了糊南台“新闻大求真”的节目。  看 礻见 步页我惦里面有。  逃宝扌叟店 金甫:  火  1531  焰中  975  的  75  宠儿  (中间的阿拉伯数字去了,剩六个汉字才是枉枉。你懂滴)
  救世主来了  在符生大肆杀戮,大臣人人自危的同时,符生的堂弟符坚却恰恰相反,他广招贤才,网罗英豪,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出了名的宽厚,并且脑子聪明,博闻强记,能文能武,这样一个贤明之人,在符生的衬托下,更显得引人注目,不少大臣都悄悄的给符坚稍话,希望他可以出头把符生干掉。  眼看着国家快被玩残了,国外敌对势力随时可能乘虚而入,到时候大家都一起玩完,符坚心急如焚,也动了这个心思,但是堂兄符生本身就是个大力士,而且杀人那么有经验,符坚有点忌惮他的凶残,不敢贸然行动,便偷偷的找尚书吕婆楼商量对策。  吕婆楼心有余而力不足,觉得自己的智商要策划如此大事恐怕有些困难,便说道:“这事我办不了,但是可以给殿下您推荐一个人,此人智谋世所罕见,殿下若能虚心请教,则大事可成。”  “谁?”  “王猛。”  霸主符坚、贤相王猛,将来横扫中原,统一北方的当世最佳拍档,第一次有了交集。  王猛早就对符坚的事迹有所耳闻,凭借多年来修炼的敏锐嗅觉,他认为符坚是一个可以成大事的人。所以符坚去请王猛,王猛也没有耍大牌,直接就来了,他等明主已经等的太久,是时候亲自去验验货了。当见到面的那一刻,两人心中同时泛出一丝涟漪。  这,就是我王猛要等的人。  这,就是我符坚要找的人。  两人一见如故,谈起天下大事,十分投缘,从白天聊到黑夜,不知不觉东方既白,两人仍意犹未尽。谈论中,符坚感觉自己此时仿佛置身于南阳卧龙岗,如鱼得水像是遇见诸葛亮一般,随即热烈的邀请王猛留下来。  王猛毫不犹豫的同意了,这足以载入史记的一刻散发着七彩的光芒,仿佛风雨之后初见彩虹的兴奋,他已经等不及要摩擦智慧的火花了,随即全面开动脑力,为符坚出谋划策。  公元357年六月的一个傍晚,符生睡觉前不知脑子那根筋出了问题,就对身边的侍女说:“符法、符坚兄弟俩也不可信,明天就把他们杀了。”  符生忘了自己唯一一个优点,准备把事情拖到明天干,事实证明,拖延症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  打入敌人内部,才能及时获得最新情报,随机应变,在王猛的指导下,符坚早就把符生身边的人策反了,那个侍女也不例外,待到符生睡熟了以后,侍女一溜烟就跑了出去,把这个消息报告给符坚。  再不行动就要脑袋搬家了,符坚兄弟立刻召集亲兵,兵分两路,杀向皇宫。  本以为厮杀在即,谁知道大家都看符生不顺眼,明白跟着他迟早没有好果子吃,皇宫宿卫将士们很有默契,一致采取不抵抗政策,纷纷丢下武器投降,就这样,符坚和平占领了皇宫。  士兵们拿着家伙就闯进了皇帝寝宫,动静很大,把符生吵醒了,符生起身迷茫的看着众人,问道:“你们都是什么人?”  大家并不急着动手,想逗一逗手中的猎物,便回道:“是贼。”  符生果然不负众人所望,充分的发挥娱乐精神,幽默的问:“既然是贼,怎么不拜见我?”  这么严肃的政变场合,喜剧演员符生竟把在场的士兵逗笑了,场面一下子热闹起来,符生大惑不解,催促着士兵给他下跪叩头,还扬言若不拜见,就杀头。  众人笑够了,不想再跟这个白痴玩了,就把他绑了起来,很快将其诛杀。  残暴的符生终于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年仅23岁,可我依然觉得他活的太长。
  没人看。。。文笔真的很差么,高中时作文被老师拿去当范文读,还自豪了几分钟,来这里果真不行了!捂脸逃走!
  ...继续
  @感谢抗日英雄
21:55:39  ...继续  -----------------------------  第一个看官!握爪!!
  实验试点  公元357年七月,符坚成了大秦的新领导,为表谦虚,他降皇帝之号改称大秦天王,改元永兴,实行大赦。  王猛策划的除符生之计,顺利实行,功劳尤多,作为符坚的心腹,他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个职位——中书侍郎,职掌军国机密。  黑暗时代终于过去,一个充满阳光的新时代即将来临。  但是经过符生坚持不懈的败家,符坚接手的前秦已是一个残破不堪的烂摊子,本来前秦在战乱中建国,法律制度就不健全,苻生又实施残暴统治,水灾旱灾蝗灾常常光顾关中,人民在受苦受难的的同时,还要被豪强地主欺压,搞得阶级关系十分紧张。  符坚决心开创清明的政治局面,他希望减轻人民的负担,就下令与民休息,但是现实比他想象的要难得多,政策根本执行不下去,老百姓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中。因为豪强横行惯了,一纸诏令就想要他们乖乖的呆在家里根本不可能,什么狗屁政策,我欺负老百姓多爽,谅你朝廷也没法管。  所以实行政策前,必须先要整顿吏治,惩处不法豪强,符坚把眼光对准了京师附近的始平县,作为京师的西北门户和直辖县,始平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那里也集聚了不少横行霸道的豪强贵族,豪强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常走基层,把老百姓当成自己亲爸亲妈,拿爸妈的东西从不手软,老百姓叫苦连天欲哭无泪,只能在心里咒骂这不孝的儿子。始平县骄傲的摘取了前秦治安混乱榜首的桂冠,多年来都无人能敌。  枪打出头鸟,就你了。符坚打定了主意,准备把始平县作为打击豪强、整顿吏治的试点,不过这个实验有相当的难度,派谁去呢?这是个关键问题,别第一枪就打偏,以后就更整不了那些不法豪强了。符坚想了想,还是王猛合适,他一向处事公正,赏善罚恶,很适合这个工作岗位。  接到任命书的王猛,一下子就明白了符坚的意思,这是王猛第一次从幕后走向前台,激动之情难以言表,立马信心勃勃的跑到始平县上任,是时候大展身手了。随即,王猛雷厉风行的实施了一系列禁暴锄奸的政策,明法严刑,希望豪强官吏们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但豪强们根本不买账,你王猛是个什么东西,铁打衙门流水的官,我们在此根深蒂固,而你只是一个空降兵,让你滚蛋就得滚蛋,还想装出一副青天大老爷的样子,回家玩吧您呐。  结果可想而知,根本没有人理睬王猛,这种情况下,软的不行那只好来硬的,王猛决定亲自动手,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没几天王猛瞄准了一个作恶多端的奸吏,带有表演性质的把他当众鞭死。  在观赏完战友被鞭死的戏码后,豪强们群情激奋,恨不得拿钱把王猛砸死,但是人家是朝廷命官,打死他谁也跑不了,就联合起来到有关部门把王猛给告了。  王猛的上司以故意杀人罪把王猛逮捕,并押送到京城听后处置。  一向宽厚的符坚听闻此事,非常震惊,王猛不是那么冲动的人,怎么会干出这种事?符坚亲自跑到监牢,略带责备的教育起了王猛:“为政之体,德化为先。你刚上任就杀人,太残酷了。”  王猛表现的很平静,有条不紊的说:“可臣听说的是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您让我担任难治之地的长官,我当然要为明君铲除凶猾之徒。这才杀了一个,还有成千上万个没杀。若是陛下嫌我杀的少把我关起来,我心甘情愿接受惩罚,但这才杀了一个,陛下就说我残酷,实在不敢接受。”王猛这一通连夸带捧,顺便给自己叫冤的言论,让符坚很受用。  历代成大事者,无论他们秉性如何,学历如何,阶级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听人劝。而且还能从众多的意见中找出最正确的那个,并坚决贯彻实行。比如刘邦,就经常把‘为之奈何’挂在嘴边,时常征求别人的意见,刚进入咸阳的时候,嬴秦富丽堂皇的宫殿一下就把乡下孩子刘邦整蒙了,只想着好好享受一把,樊哙一劝,立马忍住。刘邦的对手项羽,身边也有一大批谋士,可项羽就是不听劝,让干啥就不干,不让干啥偏干啥,成功的跳过了几乎所有的正确选项,最后把自己也给整没了,这就是差距。善于听劝是一个技术活,而符坚正具备这一成功者的素质。  想做明君,对那些凶滑之徒决不能手软,符坚听出了王猛的言外之意,当即表扬了王猛,当着群臣的面给予了高度评价:“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王猛字景略),并赦免了他的杀人之罪。  王猛安然无恙的出狱了,官复原职不说,还被领导通报表扬,这就放出一个信号:朝廷这下来真的了!没辙的不法豪强官吏这下慌了,只好任凭王猛摆布,没多长时间,始平县就被王猛治理成了国家级治安标兵。
  一大波皇亲勋贵袭来  王猛治绩卓著,符坚很高兴,对其言听计从,在王猛的建议下,符坚盘算着把实验成果推广到全国,就连接给王猛升官,特别是王猛36岁那一年,连接升了五次官,升迁速度堪比航天飞机呀。  此时王猛的主要头衔有:京兆尹、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徒校尉、骑都尉、居中宿卫。  这一串的头衔不免让人眼晕,不过我们要明白这些头衔代表的含义,才能明白此时王猛同学的权势有多大,我简单的解释一下。  京兆尹:长安市长  吏部尚书:国家级人事部部长  尚书左仆射:副宰相  辅国将军:国家级军事长官  司徒校尉:监督京畿地区的秘密监察官,和明朝的东厂、锦衣卫类似,但权势要比其大的多。  骑都尉:掌皇家禁军  王猛同学可谓是春风得意,领着军队,捏着官吏任命升迁之权,还时刻监督着官员,办的不好随时抓人,军政司法一把抓,基本总领了前秦的朝政,可谓是权侵内外,正准备大干一场,但是发现阻力重重,根本迈不开脚步。  这样一颗政坛新星难免会遭人眼红记恨,特别是氐族的皇亲国戚和元老旧臣 ,他们戴着民族歧视的有色眼镜看王猛,觉得王猛抢了他们的风头,夺了他们的利益,凭啥让一个外族人骑在咱们头上指手画脚的,而且他还没有什么功劳,所以就处处找王猛的不痛快,变着法子使绊子。  看着这一大帮敌对势力,王猛真想把他们一巴掌全拍进墙里,抠都抠不出来,不过这帮人跟最高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不知道领导有什么想法,就去找符坚沟通了一下,结果令王猛很高兴,符坚表示,你爱咋办咋办,谁敢反对你,就往死里整。  得到了最高领导的支持和肯定,王猛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决定挫挫皇亲勋贵嚣张的气焰,否则工作都开展不下去了。  但是皇亲勋贵的反应稍微迟钝了一点,没有见好就收,依旧我行我故。  有一天,曾在符健入关之战中立有大功的氐族豪强樊世,看王猛不顺眼,也不懂克制自己的情绪,当着王猛的面挥洒着自己多日来的不爽:“我们曾与先帝共兴大业,却不得参与机密。你无汗马之劳,凭什么专管大事?这不是我们种庄稼而你白拣粮食吗!”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这么多天真是受够了冷嘲热讽,一向沉稳的王猛也争起了口舌之快:“种庄稼算什么,还要你做好饭端给我吃呢!”看来王猛很有毒舌的天赋。  头脑简单的樊世一下就被激怒了,差点跳了起来,说不过王猛就准备采用暴力,但这是公共场合不好动手,就威胁的说了一句:“姓王的,迟早叫你头悬长安城门,否则我也不活了!”说完,便扬长而去。  王猛面对死亡的危险,毫不含糊,立马就去打小报告,符坚听说了此事后非常生气,敢如此当众侮辱我任命的军政一把手,还整治不了你们了!必须杀了他,杀一儆百,如此才能整治百官,便决定亲自动手,给王猛铺路扫尘。  不久,符坚召樊世进宫,樊世完全没有察觉出任何危险,傻呵呵的就去了。  符坚和王猛早就合计好了,在屋子里假装聊天,看樊世刚踏进门槛,赶紧故意的大声说:“我要让杨璧当我的女婿,你觉得这个杨璧怎么样?”  这哪儿行呀,杨璧可是与我闺女定了亲,公然抢女婿太过分了,樊世赶紧跑过来阻止,他大老粗一个,没有注意场合,语气有点冲。  王猛逮着机会就赶紧添柴加火,板着脸教训樊世与当朝天子抢女婿,就是目无君上,就是大逆不道。  樊世果然被点着了,老子没去割你的脑袋,你反而教训到老子头上了,这一着急一上火也管不了那么多,抡起胳膊准备去揍王猛。  侍卫们眼疾手快,及时拉住樊世,樊世挣脱不开,就破口大骂,把王猛的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一遍。  符坚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按预先排练的程序,在这时大发雷霆,然后顺势下令让侍卫把樊世拖出去处斩。樊世就这样为了自己女儿的婚姻而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樊世一死,诸氐豪强顿时炸了锅,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纷纷跳了出来,扬言要给王猛好看。  符坚十分愤怒,这帮人太不懂体谅领导的苦心了,就把这些人统统叫过来上思想教育课。符坚老师的课堂可不是那么好混的,学员们先是挨了一通骂,然后又接受了鞭子的洗礼,符坚老师从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来净化学员们那颗躁动的心。效果是明显的,学员们都闭了嘴,但是心里依然很不爽,把对付王猛的议案移交给了地下党,准备在背地里偷偷下黑手。  符坚也知道这样治标不治本,他一方面继续给王猛加官进爵,让王猛的地位更加尊崇,谁想动王猛都得掂量掂量,另一方面要找个靠谱的人给王猛做帮手,王猛一个人有点势单力薄,应付不过来那一大帮人。找谁呢?符坚把官员名单翻来翻去,终于锁定了一个名字:邓羌。
  不错,好文
  写地真逗,继续,期待
  好文笔 好故事
  @治与乱
15:47:09  不错,好文  -----------------------------  啥也不说了,眼泪哗哗的
  @飘逸的梦想家
16:35:48  写地真逗,继续,期待  -----------------------------  感动的泪流满面,已哭晕在厕所
  @万年青石
19:09:17  好文笔 好故事  -----------------------------  天吶!感动到泪崩
  @xcgzyj
20:00:50  顶  -----------------------------  欣慰感动到热烈盈眶!
  @最後之作
11:22:05  一大波皇亲勋贵袭来  王猛治绩卓著,符坚很高兴,对其言听计从,在王猛的建议下,符坚盘算着把实验成果推广到全国,就连接给王猛升官,特别是王猛36岁那一年,连接升了五次官,升迁速度堪比航天飞机呀。  此时王猛的主要头衔有:京兆尹、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徒校尉、骑都尉、居中宿卫。  这一串的头衔不免让人眼晕,不过我们要明白这些头衔代表的含义,才能明白此时王猛同学的权势有多大,我简单的......  -----------------------------  诙谐的写法,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那纷乱的历史。
  @最後之作
11:22:05  一大波皇亲勋贵袭来  王猛治绩卓著,符坚很高兴,对其言听计从,在王猛的建议下,符坚盘算着把实验成果推广到全国,就连接给王猛升官,特别是王猛36岁那一年,连接升了五次官,升迁速度堪比航天飞机呀。  此时王猛的主要头衔有:京兆尹、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徒校尉、骑都尉、居中宿卫。  这一串的头衔不免让人眼晕,不过我们要明白这些头衔代表的含义,才能明白此时王猛同学的权势有多大,我简单的......  -----------------------------  @难得糊涂94
20:56:00  诙谐的写法,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那纷乱的
。  -----------------------------  知己呀,心砰砰乱跳,赶紧发一段刚出炉的
  猛将邓羌  邓羌,是前秦的高级将领,矫勇善战,被誉为‘万人敌’,打仗很猛,但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那种,反而有勇有谋,熟知兵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那种。  在深入了解邓羌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另一个人:姚襄。  姚襄,羌族首领,身高八尺五,两米左右,垂臂过膝,和刘备一样,是个长臂猿,在他还不是羌族一把手的的时候,跟随他老爸姚弋仲归降了后赵,后来后赵大乱,老爸病死了,便听从老爸死前的临终遗言,投降了东晋。  但是东晋的政治小能手殷浩,民族政策做的不咋样,他认为‘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所以对投降的少数民族将领很不友好。  姚襄也不是吃素的,你不喜欢我,没关系,我也不喜欢你,这破地方,老子还不呆了。姚襄就趁着殷浩北伐的时候偷袭了晋军,顺便抢了许多军需物资,用实际行动与东晋朝廷决裂,并且在临走之前还向朝廷告了殷浩一状,把罪过都推到殷浩头上。  然后姚襄领着部队准备北上投奔前燕,但碰到了东晋的军队,被狠揍了一顿,部众被打散了,元气大伤,姚襄只好到河南一带流窜,并占据了许昌,慢慢舔伤口。  第一次北伐的桓温虽然没能收复关中,但他打仗那么猛也着实提高了自身的威望,为了更上一层楼,桓温计划着让朝廷迁都洛阳,洛阳可是西晋的都城,迁都过去,可谓意义重大。可东晋朝廷不想迁,大家都住在江南多少年了,安稳悠闲多好,干嘛还要回到洛阳去,而且洛阳那么不太平,周围各种军阀乱窜,多不安全,还是江南好,能不忆江南?但朝廷是一把软骨头,不敢跟桓温耍横,就说中原地区尚不稳定,特别是盘踞在许昌的姚襄,就是一个破坏治安的不安定因素。  既然如此,把姚襄灭了不就成了。桓温说干就干,着手实施第二次北伐。  姚襄消息灵通,听说桓温来了,赶紧集结部队迎战,但结果是悲惨的,一战回到革命前。  桓温乘胜追击,但由于姚襄有多次战败逃跑的经历,已经成了专业的田径选手,桓温追了老远都没追上,只好回师占领了洛阳。  在洛阳的桓温再次上书朝廷要求迁都,但这次没那么强硬,他看到了洛阳城饱经战乱,残破不堪,迁都过来也不现实,只是挣个面子而已,朝廷委婉拒绝后,桓温也没说什么,领着部队回家了。但是由于东晋的将才实在少的可怜,没有人能守住战果,桓温刚走没多久,洛阳以及河南的广大地区又被别人抢走了。  姚襄一口气跑到河北边境上,远远地甩开了追兵,这才松了一口气,好不容易经营的根据地许昌没了,姚襄肯定在心里问候了桓温一家老小,问候完了,还要面对现实,只好再开发个根据地休养生息。去那里好呢?看看面前的河北,已经被前燕占领了,不好混。而手下的部众大多都是关中人,大家急迫的想要回家发展,便动了回关中的心思,但是关中现在可是前秦的天下,你领着一大帮人想要在关中生根发芽,有点困难,估计人家门都不会让你进。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打呗。姚襄领着军队很顺利的打下了前秦的匈奴堡,有了战果,那么就可以谈判了。不用奇怪,有时候打胜仗就是为了谈判时有个更好的筹码。姚襄派人到长安去,请求当时还活着的前秦皇帝符生,让他打开大门,自己好借道回陇西(甘肃),当时符坚就认为姚襄是个祸害,不能让他到关中来,就建议符生拉拢姚襄,趁他放松警惕的时候干掉他。于是符生拒绝了姚襄的请求,然后派使者送来了安慰奖——官爵委任书。  姚襄很生气,自己费了老鼻子劲儿可不是要当你前秦的奴仆,一刀就把使者剁了。  符生很生气,自己派使者过去可不是要你姚襄练刀功的,谈不拢,那就打吧,随即命令前秦大将军张平去揍姚襄。  但是所选非人,这个张平是个吃里扒外的家伙,拿着前秦开的工资,经常和前燕眉来眼去,貌似还和东晋有联系,政治立场十分不坚定,接过命令后,很顺利把姚襄击败,不过姚襄很会来事,送了一堆金银珠宝过去,张平立马两眼放光,竟与姚襄结拜,成了哥俩。  有了间隙,就给了姚襄喘息的机会。第二年姚襄卷土重来,由于符生太过残暴,人民群众十分不满,拖家带口的投降了姚襄。姚襄一举将战线推到黄落,威逼长安。
  符生赶紧组织反击,派家族中比较能打的苻黄眉,苻道,苻坚与邓羌一起率兵抵御。  姚襄的部众此时远远多于秦军,但是经过多场战斗,将士疲惫至极,不宜再战。所以姚襄决定固守不战。这是一个英明的决定,等大家休息好了,再把投降过来的人训练一批,凭借优势兵力,不愁打不过秦军。  但是姚襄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容易被激怒,怒火中烧的人最先烧掉的是自己的理智,之后通常会变得不顾后果的冲动起来,一冲动就什么蠢事都干的出来。  然而不幸的是,邓羌不但深知兵法,心理学也学的相当不错,他明白姚襄当缩头乌龟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待技能冷却恢复,千万不能让他得逞,必须趁其疲惫一举击垮,邓羌据此做了一系列军事部署。  很快,邓羌就领着三千骑兵跑到姚襄的营垒前大吵大闹,很嚣张的样子。  明摆着就是来示威的,姚襄很配合的脑袋充血大发雷霆,气的跳了起来,立马带领精兵冲了出去。  两军刚一接触,邓羌假装不敌,表情惊恐的拔马而逃,其精湛的演技和一气呵成的动作令姚襄深信挑衅者害怕自己的兵威,为了扩大战果,姚襄追了过去,等他明白的时候,已经离大本营很远了。  邓羌见计谋得逞,调转马头,回军迎战,不一会儿,苻黄眉和苻坚率军支援,几支军队联合起来群殴姚襄。  姚襄总算反应过来,人家这是计,自己义无反顾的就跳了进去,估计这会儿大本营也被端了,眼看着打不过,姚襄准备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逃跑。  在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姚襄逃跑的技术问题,作为常败将军的姚襄,有过多次被打残的经历,为什么他每次都跑的掉,难道真的有幸运女神青睐于他?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姚襄这个人非常有人格魅力,素有‘仁义如刘备’之称,对部众相当关照,所以他每次打败仗,部众死伤一片,但很快就有其他的铁杆粉丝拖家带口前来投奔,心甘情愿的给他逃跑打掩护,队伍也越拉越大。除此之外,姚襄还有一匹优秀的坐骑:黧眉騧。这可是相当名贵的千里马,历史上有名字的马屈指可数,而姚襄很幸运的拥有一匹,黧眉騧经常托着它的主人逃来逃去,远远地将追兵甩在身后。  但这一次出了意外,姚襄的幸运值耗尽了,黧眉騧因为长期奋斗在战争前线,劳累过度,在逃跑时突然跌倒,姚襄也被甩了下来,前秦士兵很容易就追上了他,然后将其斩首。  姚襄就这样被一个不知名的小卒杀死了,他有刘备的长臂,有刘备的仁义,唯独缺了刘备的运气。  主心骨被摧毁了,羌族部众斗志全无,姚襄的弟弟姚苌率众投降,前秦的反击战以胜利结束。姚苌,请记住这个名字,他对大秦来说是一个危险人物。当然那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不管怎么说,此次战争前秦用最小的损失换取了最大的利益,基本上归功于邓羌的矫勇善战和他的谋略机敏,一向爱才的符坚对当时的这位战友也投去了欣赏的目光。  除此之外,邓羌还非常有运气,当年符生要杀他舅舅强平的时候,邓羌极力阻止,再三劝谏,按照常规剧情,邓羌的小命到这里基本就该画上句号了,但结果只是贬官而已。要知道劝谏大臣遇上符生的死亡率高达99.99%,去找符生谈谈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人生理想,那就是玩命。可邓羌依然去劝谏了,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在符坚看来,邓羌就是一个不畏强权,真心为国的正直大臣,事实也确实如此,符坚没有看错人。
  王猛确实是一猛人!
  @xcgzyj
09:01:02  王猛确实是一猛人!  -----------------------------  对,人如其名
  本来我一直认为文章拖得太长不是好事,浓缩才是精华之类的,但是按照目前的剧情进度,估计要超过十万字了!!好吧,坚持写完它!!!
  整肃长安  就这么定了,敢找符生玩命的人,整治几个不法豪强就跟玩似的。随即符坚任命邓羌为御史中丞,协助王猛整肃京师治安。  王猛、邓羌,都是耿直坚韧之人,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元老旧臣,只要犯了罪,全部一视同仁,立抓不饶。符坚推出他们俩,足以见其整治不法豪强的决心,可有些不怕死的贵族,依旧我行我故,兴风作浪,你想放他一马都没有借口。  王猛本来就主张坚决打击罪犯,那些豪强们不赶紧躲在家里拜佛求神,居然还敢顶风作案,那就是找死了。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强德,他是前秦开国皇帝符健的皇后的亲弟弟,名叫德,却很缺德,经常喝醉酒跟个土匪一样跑进老百姓家抢劫,无论良家妇女还是百姓少的可怜的财物,来者不拒,统统带走。  就拿你开刀了,王猛当即下令把强德抓起来扔进监狱。  符坚听到消息,慈悲之心又发作了,怎么说强德也是咱的亲戚,教训教训就得了,落到王猛手里,肯定会被处死,顿时于心不忍,赶紧派人去监狱里提人。  但是符坚低估了王猛的行政效率,他派的人还在路上,强德的尸体已经凉了,此时正挂在长安街头进行展览。  这一下,不法豪强们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是玩真的!犯到王猛手里连老大也罩不住,不过很快他们就不担心了,因为他们已经手拉手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了。  才几十天的功夫,王猛和邓羌通力合作,就处死了二十多个豪强贵族,百官们吓的不行,各个遵守法律法规,爱岗敬业,豪强们也躲在家里,不敢出来为非作歹,秦地的风气大变,出现大治的迹象。  王猛再接再厉,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选用贤才,兴办教育,兴修水利,奖励农桑,还制定了恰当的民族政策,不搞歧视,对各族人民一视同仁。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前秦显得生机勃勃,全国各地盗贼绝迹,仓库充实,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难得一见的社会景象,致使防盗门安全锁之类的行业萧条下去,并且没有官员敢去徇私舞弊,把纳税人的钱真正的用在了纳税人的身上,真是难能可贵呀。  这些政策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一条条枯燥的法律法规,瞅一眼都觉得眼疼,没什么可讲的,但是操作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王猛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最高领导人的鼎力支持,在短时间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政绩,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了的,可谓是劳苦功高。  符坚很高兴,看王猛把内政搞的有声有色,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不断的给王猛加官进爵,并忍不住感叹道:“吾令始知天下之有法也。”  既然国内政通人和,那么是时候放眼国外了。
  @最後之作
10:13:29  本来我一直认为文章拖得太长不是好事,浓缩才是精华之类的,但是按照目前的剧情进度,估计要超过十万字了!!好吧,坚持写完它!!!  -----------------------------  坚持就是胜利,虽然是写给读者看,实际上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检测!
  @最後之作
10:13:29  本来我一直认为文章拖得太长不是好事,浓缩才是精华之类的,但是按照目前的剧情进度,估计要超过十万字了!!好吧,坚持写完它!!!  -----------------------------  @xcgzyj
10:30:00  坚持就是胜利,虽然是写给读者看,实际上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检测!  -----------------------------  谢谢支持!!有人看我就很满足了!
  智取秦州  国内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符坚并不满足,他志在“混一六合,以济苍生”,说白了就是统一天下,最好能占领地球,不过想要扩大地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得有一个合适的名头,所谓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大家都是文明人,不搞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很快合法的名义就来了,割据秦州的军阀李俨曾经归顺前秦,住在略阳的羌族人剑岐率领四千多家羌族部众向李俨称臣,李俨顿时觉得自己牛气哄哄的,都有人来向我称臣了,那意味着我李俨也是独当一面的领导了,还在前秦手底下混太没面子,果断与前秦划清界限,干脆绝交算了。  自我感觉良好的李俨觉得与前秦绝交挺好的,还上瘾了,紧接着就与前凉也绝交了。  前秦在东,前凉在西,秦州夹在中间,李俨的地盘兵力各个方面都不如前秦和前凉,就这么和人家绝交了,那不是找打么。在展示李俨自我毁灭的疯狂行为同时,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前凉是从那颗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前凉的第一位领导叫做张轨,汉族人,张氏是凉州大姓,西晋政府封张轨为凉州刺史,后来西晋政府垮台,中原大乱,张氏据守凉州,名义上依旧效忠于东晋朝廷,实际上山高皇帝远,慢慢独立起来。到了张轨的孙子张骏统治时,始称凉王,都姑臧,国号凉。张骏和他儿子张重华统治期间,前凉发展极为迅猛,达到全盛,但盛极必衰,张重华一死,他儿子太小,就被张重华的哥哥张祚欺负死了。张祚自己当了领导,但他不是个好领导,凶残暴虐又来路不正,大家都讨厌他,张氏内部各种争权夺势,前凉的大族们也起来挑事,这样打来打去十年,内耗相当大,国势从此一蹶不振。最后张祚被不满的群众杀死,大家都高兴的手舞足蹈,并推举了张重华的另一个儿子当领导,但这个领导也是太小,又被欺负死了,这次欺负他的人是张重华的弟弟张天锡。  时任凉王的张天锡虽然不咋地,但一向跟大凉眉来眼去貌似很听话的李俨居然敢公开和大凉绝交,实在太没面子了,张天锡决定亲自去教训李俨,很顺利,张天锡就打下了李俨的两个郡,并把他的主力摆平了。  李俨终于害怕了,赶紧从自我陶醉里走出来,带着自己的残余部队,退守枹罕,并派人去前秦交代错误,希望前秦大人有大量,不要计较细节问题,要是能派兵来救就更好了。  在李俨刚与前秦绝交的时候,符坚就做出了相应的军事行动,派王猛率领大军去摆平这件事,为什么指派一个书生?莫不是符坚脑子抽了,就算欣赏王猛也该有个度,不应该军国大事都指靠王猛一个人,符坚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有原因的。我们的王猛早在读书时代,就博览群书,特别是对兵法之类的书籍情有独钟,虽然不知道王猛有没有练过武功,但他的脑子里可是摆满了各类武功秘籍,有着相当高水平的军事造诣,可谓是文武全才。经过几年来的深入了解,符坚十分清楚王猛的本事,在此之前,秦国与周边国家偶有小摩擦,王猛经常统兵征讨,攻必克,战必胜,逐渐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范,符坚感觉赚大发了,出一份工资,就可以让王猛打两份工,这么好的人力资源,放着多浪费,赶紧利用起来,所以王猛在国内担任着国务院总理,在国外还得扮演着最高军事统帅,相当繁忙,不过这对于王猛来说可是小菜一碟,符坚指派的任务,王猛统统打包接下,像是个不知疲倦的工作狂。  是的,我没有时间悠闲了,我王猛等这一天等的太久太久,生平所学还不知能否全部施展,我没有理由停下来,一刻也不能。
  王猛一路急行军,先去讨伐这件事的起因,即住在略阳的羌族人剑岐,羌族人听说姚苌也在王猛大军里,便果断抛弃了剑岐,投奔了老领导,所以王猛很快就把略阳平定了,紧接着就收到李俨的求救信,王猛火速进军,在枹罕城下和前凉打了一仗,斩首一万七千余,随后与前凉在枹罕相持不下。  虽然打胜了,但王猛没有把握全歼前凉军,因为自己连续作战,粮草不济,再这样僵持下去,恐怕要为国捐躯了。不过办法都是人想出来了,博览群书的王猛脑子活络,一下就想到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决定空手套白狼,用计把前凉大军诓走,顺便收复秦州。  天下有这么便宜的事?答:当然有,如果对手智商够低的话。  而张天锡就属于这种智商欠费的,自从他当上凉王,荒淫声色,不理政事,智商就开始下滑,一直滑到了现在的负值。  王猛就瞅准了这一点,他给张天锡送了一封信,信中表示,大家这么打下去两败俱伤有什么好,不如你捞一把就退兵回去,臣民财物都归你,我只要李俨就好了,本来大秦天王让我来只是解救李俨,没有与大凉交战的任务,按我说的做,你落了实惠,我完成了任务,这样多好。  张天锡看信后,完全忘了前几天还被人家揍了一顿,觉得王猛说的真有道理,比王猛的儿子还听话,马上就退兵回家了。  诓走了张天锡,王猛着手准备对付李俨。不过李俨貌似有防备,没有对前来支援的友军大开城门,李俨天真的以为这样固守城池,等王猛粮食吃完了,自然就走了。  王猛没有着急,能干出两面绝交这种事,想必李俨的智商也高不到哪里去,王猛决定接着忽悠李俨,就请求与李俨见个面,并表示自己只带十几个随从。  李俨觉得这个要求不过分,人家大老远过来帮自己赶跑了前凉大军,自己没什么招待不说,还把人家拒之门外,一想到这个,李俨的愧疚感油然而生,便同意见面。让我怎么说这个李俨好呢,是单纯还是蠢?  到了约定的时间,王猛坐着小轿子出现在枹罕城下,身边只有十几个随从,为了增加可信度,王猛还特意穿了便装,以此来表示自己没有敌意。  李俨站在城墙上看到这个场面,顿时放了一百个心,让人把城门打开。  上钩了!大忽悠王猛表情自然,神态稳定,尽量放慢进城的脚步,就那十几个人晃晃悠悠,老半天还没进去城门。就在这时,前秦的大队人马飞奔而至,顺势冲入城门,毫无防备的李俨瞬间被控制,主帅被俘,士兵们只好放下武器投降。  就这样,王猛兵不血刃的拿下李俨,因为前凉大军早早的回家,整个秦州都被大忽悠王猛笑纳了,前秦一下子辟地千里,实力大涨。
  不错,我喜欢这样的记述。  
  @lg4-12-20 12:26:33  不错,我喜欢这样的记述。  -----------------------------  又增加了一名观众,激动死了!!
  文武兼备
好人才 堪称柱国
不剧透 先生继续
  写的不粗,顶一顶,给楼主增加点信心
  @万年青石
13:25:10  文武兼备
好人才 堪称柱国
不剧透 先生继续  -----------------------------  一看见有人回帖就激动,恩恩!马上把刚写好的一段发上来
  @zhoudavid007
14:00:27  写的不粗,顶一顶,给楼主增加点信心  -----------------------------  太好啦!还是有人看的,激动的我不能自持
  五公之乱  符坚高兴坏了,笑的合不拢嘴,不过马上他就笑不起来了,人生就是这么悲喜交加,大起大落,老天爷最爱看这样的戏码,因为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是继位以来第一次生死危机。  当初符坚干掉他堂兄符生后,并没有扩大打击面,符生的四个弟弟都还好好活着,不但如此,还各个手握重兵,据守一方,符坚对他们几个很是宽容大度,但王猛早就看出来这是个隐患,曾经在暗地里劝符坚把那四个弟弟一锅端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不过仁慈的符坚没有听。  符坚对四个堂弟很友好,不代表四个堂弟就会感恩,他们不但不感恩,还时刻准备着要捅符坚一刀子,毕竟符生是他们亲哥,就算符生玩完了,继承皇位的不是符生的儿子,就是他们哥几个,符坚凭什么占据皇位?在他们看来,奸诈的符坚夺了他们的荣耀和地位,他们当然恨的牙痒痒了。  公元365年,机会来了,曾臣服于前秦的南匈奴右贤王曹毂、左贤王刘卫辰叛秦,符坚亲自率领大军去教训右贤王曹毂,同时令猛将邓羌去教训左贤王刘卫辰。符坚不在长安,跑去了前线,还带走了军队,长安城必定防务空虚,多么好的一个机会。四个弟弟之一的淮南公苻幼凭自己的猜测兴冲冲的从杏城起兵,奔袭长安。  但结果对于符幼而言,只能说是乘兴而来,败兴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力士药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