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该如何应对竞争对手mp3下载的抄袭

注册 | 登录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产品经理就业班,12周特训,测、练、实战,22位导师全程带班,200+名企内推,保障就业!
成功的创业者总是喜欢到处分享经验,创业失败的人却躲得远远的不敢让人知道,久而久之容易让大家犯了“幸存者偏差”,可实际上失败的公司多如过江之鲫!很多年轻人贸贸然上了战场,拿着市面上的创业教材就一头扎进了创业堆里,殊不知创业是一条九死一生的荆棘路。就像电影《死神来了》,一直都在逃离死神的追随。关于初始,我们是懵懂的;关于过程,我们是关心的;关于结果,恰恰是我们所最为顾虑的。
本来创业是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但后来发现真的很多人会选择错,才知道原来大部分人连创业的基本观念都没有,也就是说不懂江湖没有经验只有一腔热血,血仍未冷但事已败。
其中很大原因,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接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错误”。俗话说 10 个创业有 9 个失败,真的去探究原因,很多其实一开始就是被死神盯上,因为基本的创业概念都没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做自己“想”做和“会”做的事情。所以说,创业是一种突破和学习,抓紧重要的事,其实逃离死神的机率会大很多。
创业想要成功,就是要不停的找到答案,让“不知道”变成“知道”,当你知道的越多,就能有更多正确的选择,创业要成功也会变得很容易。本篇的内容就从创业初期会遇到的“危险”说起。
创业是条九死一生的荆棘路
创业这东西,经验都是血和汗积累出来的,没经历过,听别人说出来不是大打折扣而是几乎无效。在定位创业方向之前,最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是否适合创业,不要盲目创业,请务必先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创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不论是什么原因创业、目标是什么,一定要写出来,而且要非常精确,像打算在 3 个月内完成产品、或要在半年内达到每月 30 万元的营收;不要只用想的,因为用想的很模糊,当你“写”下了目标,你的生活重心、思考方式、花钱的方式等等,都会绕着这个目标打转;这就像很多人总是说“我想要很有钱”,但一直没有富有起来,因为只有想并没有做,而且也没有一个精确的目标,于是几十年来也都只在想的阶段。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创业。比如有不少独立设计师选择创业,由于这个创业群体几乎都是从创作者本身出发,常常最初创业的人数就只有创作者,而在创业必备的技能上必定会有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这个群体创业会有着重要的核心价值,通常会与“人”的关怀、生活、感受、思维等等的传达有关。虽然他们都明白如何能够赚大钱,但却对自我的核心价值有很任性的坚持,这也是能够维持与别人与众不同的原因,却也比一般创业更艰难,必须真正对创作抱有热情与喜爱和对创业艰难的认知与坚持才能生存下去。正因为此,这条路上的成功者往往寥寥无几。
不要等到黯然退场连行业的黑话都还没学会
通常创业的起点来自对行业的理解,大多数公司都喜欢制造复杂性,乃至于整个行业面貌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
比如说互联网,虽然可以称为一个行业,但它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之下是科技,而之上则搭载了媒体、渠道、娱乐、服务等种种行业的数字化、去中间化。因此,它继承了科技对于精准的严格要求、媒体的快速变化、渠道的最后一公里战争、娱乐的大好大坏,以及服务的会员经营等诸多特性,再加上互联网独有大数据的取得、分析与应用,以及 20 年的发展历程,让全部知识经验被迫不断被融合、重新发明、重新使用,渐渐造就了今天这个超级错综复杂的结构。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行业环境,你需要大量与市场真实参与者交流,与消费者、渠道、平台、合作伙伴、供应链厂商这些市场的参与者聊天,从他们的口中获得真实的情报。你必须要广泛的吸收,才能逐渐得到整个市场的样貌。不过市场终究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不断变动的体系,你永远无法百分之百掌握它。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可以对它做出相当准确的假设,再用实际的产品去验证这些假设。
如果没有实际在这个行业里待过,要从零开始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想办法全面取得这些前缘的产业知识,并且能够化为实际策略与操作方法,事实上是非常困难,取得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常常需要在错误中学习)。而相反的,去一家已经有些成绩、规模又不会太大的公司上班,反而是取得这些关键行业知识比较低成本的方式。
创业方向越大越好吗?
如果有了经验,正式干活之前,还需要想清楚,你的创业的方向是否清晰?经营模式重要吗?当然重要!创业后发现最困难的事中按比例排名分别是:创业后才发现经营方向或投入产业错误、财务周转不灵、找不到客户、与合伙人意见不合、无创新产品和企业无知名度等。方向选错了,亡羊补牢为之晚已!
一个好的创意往往象征着一个好的创业方向。那么好的创意究竟是怎样的?如果有很多想法在脑中徘徊,那就选择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个。好的创意初始阶段切入点要尽可能的小,想法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解释清楚,并且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无论你选择哪个方向启航,顺流而上才能真正到达终点的盛宴。我们熟知的伟大画家梵高一直都是在“盒内思考”(thinking inside the box),这和大家常说的跳出框框思考(thinkingoutside the box)恰恰相反,梵高喜欢直接运用手边可以找到的素材以及每天所见的平凡的主题。“心不要太大”,这是再简单不过的观念,但多数人却不愿意听进去。
随着一个产业的发展,为了满足越来越多需求,产品或者服务总是在不断变复杂。于是,更专精的产品或服务逐步出现或是诞生新的产品形态。总体而言,大趋势一直都是在拆分。比如说,最早互联网几乎约等于 Yahoo。然后 Google 接管了 Yahoo 的搜索功能,然后 Google 上找人的功能又被 facebook 拆分,而 facebook“分享照片”功能又被更专业的 Instagram 拆分;而通过搜索引擎找餐厅的人,后来会上点评;想找专业知识的人,现在可能去知乎。再到 O2O 的出现,打车 APP 拆分了出租车的调配、管理功能,饿了么拆分了餐厅接订单以及送餐的功能……
创业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如果是强调性能,那么就超过一般市面产品的 10 倍,否则干脆就做出别人没有的。比如说,把现有的渠道、平台、科技做组合,用全新的方式销售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产品;又或者把一些现有的科技整合在一个平凡不过的产品上,让产品脱离原本的定位,让大厂觉得做了没意思,小厂没有技术做这一块。这才是创业者生存空间的所在,也是《从 0 到 1》的精随。不要去想“竞争”、“破坏式创新”,只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利基点,才有机会比走老路的人更快。
挡不住的抄袭,阻不断的创意
很多年轻人头脑中充满创意,但经常发现自己的创意被其他公司抄袭而感到愤怒。老实说,如果很容易模仿,也就不是什么厉害的技术或技巧;厉害的创业者,甚至可以把他的经营门道公之于众,却没人可以真的学得来。换句话,真正保护创意的是创业者自己的创意能力。当你的创意被学走,你还可以想其他的创意,还可以靠其他的创意来执行或保护原本的创意。而抄袭、借用、融会贯通等都被重重限制,不太可能一次又一次。创意确是关键的起头,但绝对不可能马上就走到结尾,中间一定还有其他选择和挑战。因此,藏住最最关键的那一点就好,其他的想法都可以放开心胸跟朋友讨论,因为大家的专业领域不同、观点不同,跟别人多聊一点,就可能会挖掘出更多好的建议,或是完全颠覆自己的想法。
对于初创公司,何来门槛之有?我们不应该想办法去建立什么东西让其他人无法抄,因为抄是“挡不住”的。唯一的办法是创造更多东西让对方去抄,如何让创意源源不断,唯有靠不断的学习。
要如虎添翼,不要画蛇添足
确定创业方向之后,选择合伙人和员工是最最重要的事情。除了不停地学习,创始人还需要心胸、魄力,同时找到真正能屈能伸的高手,无论是合伙人还是一号员工,才能助一臂之力。作为初创公司的老板,应该自己将公司带到一个规模,再寻求转化或转型,人生不见得都可以抢到好牌,能够把别人不要的牌,组合到自己的牌阵,却能玩出一手好牌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与合伙人建立信任感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是靠许多情感的堆叠与时间的累积,只有和格局大的人有共识,才真正说明你有格局。
我的一位企业家朋友遇见一位高手,谈了一年直到理念契合,对方出力也愿意出资金建构自己的梦想,后来合作事业越做越有起色,可谓双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这位高手愿意冒险,全心投入完成自己梦想,而这位老板也愿意让利及给舞台,但这是可遇不可求之事。小公司最好还是自己培养人才,真的来不及要挖高手,心里要有准备,能识人、给舞台、给利润,或许可以像刘备得诸葛亮一样如虎添翼。
很多创业团队喜欢到大公司里面挖高手,但是大公司的“高手”最容易犯的就是眼高手低,执行力不够,因为没有足够的团队与资源,因此挥洒空间打折扣。要不然就是犯了大头病,难以脱掉大企业的光环,身段摆得太高,难以合作,我称之为类高手。类高手一来一去,小公司的组织与文化恐怕禁不起变动。看到太多的公司在创业过程找了类高手以至于损失惨重。所以千万不要“高手”没找到,毁在了“类高手”的手上。
花别人的钱容易上瘾
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资金足够吗?针对不同的创业方向,需要的资金也是不同的。但通常情况下,建议准备最少半年到一年的资金,因为基本上半年就可以知道能不能成功;如果资金不足,明明就快要成功了,但资金却撑不到那个时候而失败,是很可惜的。而且,除了开创事业的资金外,别忘了生活资金,要计算到自己平日的生活、家庭开销,这部份关系着你未来面对事业以外的压力。
通常越是疯狂的创业者,往往越是穷光蛋,往往会到处找钱。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资本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除非公司都是用创业者自己的钱,否则向投资人要钱,没有超强的团队、爆发的市场、明日之星的产品,要钱也不容易;可是没有投资来的钱,要如何去找到超强团队,爆发市场的扩展,开发明日之星的产品呢?也许有的人的确有办法在这种奇怪的鸡生蛋蛋生鸡逻辑里,找到一条生存并且成功的方法。但更稳妥的办法是用最少的资源,做出第一个产品,放到市场上去测试,如果获得了一个初步的成功,再去做增资。以小搏大,打一场大胜战,才会有知名度一直正向循环,才可以建立一个真正可以长久的企业。
对创业者最好的例子就是制造出投资人比你还急的状况,让投资人来找你。越早和投资人接触越好,但是除了朋友亲人以外,大部分都会观望,没人会真正出手,但如果让他们闻到血味,情势马上会变的不一样。创业者靠技术做出产品赚钱,投资人靠精准眼光和投资经验来赚钱,所以某种角度来看,投资人也是在创业,比你更需要表现,所以请试图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变成你事业成功的伙伴。
创业起步的资金,如果可行的话,真得可以试着选择独资或除了父母亲友的钱,不要任何外部资金帮忙。做出有成绩的产品才是王道,连 BP 也不用写,也不会被一些所谓早期投资人占尽便宜而不自知。对首次创业者来说,你的经验越是缺乏,越不应该着急拿外来的资金。花别人的钱很痛快,但也是牵制你创业目标的羁绊,原因在于:当你向外人请求资金融资时,你也得听命于他们。而且,花别人的钱会上瘾。天底下没有比花别人的钱更容易的了。一旦花光你就会再向投资人要钱。每要一次,他们就从公司再多拿走一些,直到你发现你面临两个选择:听从安排、一拍两散。
投资人能给你的不仅仅是资金
当你的方向被初步验证正确之后,你将会遇到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那就是投资人。作为投资人,尤其是风险投资人,出于金融获益的角度,必然会尽力帮助他的投资对象。无论任何方面:人脉、人力资源、公关关系、资本、消费者——只要我能提供,你就能拥有。
投资人到底是个什么角色?风险投资人做的是帮助创业者搭建成熟的思路框架;如果是年轻的创业者,尽可能从优秀的创业者进化成为优秀的公司管理者。在创业者当局者迷的时候,因为投资人的触角很广,很有可能比创业者更早能感受到世界的改变,能够直接提醒 CEO 他所忽略的趋势和真相。在高层次的指导方面,往往有赖于机构的合伙人。另外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帮助找到合作伙伴,无论在内部或是外部。投资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接触创业者,于是接触高级人才的机会也比较多,比较容易有机会牵线。
你选对了投资人么?投资人既要为出资方负责也要为创业团队负责,缺一不可,但在两者的衡量之中依然有不同的风格。有的投资人出入简朴,喜欢陪你讨论商业模式、策略,热衷于在产品方面给出建议,熟悉市场,甚至曾经自己创业过,理解过程的艰辛。这种投资人往往是对创业者更有价值的投资人,甚至会从你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投资人。相反,有很多“能赚钱”的投资人,有着投行、咨询等背景,身着名牌,喜好养生,擅长炒股,往往热衷于和你探讨财务模型,总强调他在投资圈关系良好,认识哪些有钱人,并且一直在说服你拿他的钱。这一类型的投资人,往往也是最早敦促你赶快获利的人,以及从不雪中送炭的人。最糟糕的情形是:有的投资人尽管在被投资公司中占小股,但发号施令,天天骚扰,董事会上从不配合,让你日日胸闷。就因为他最早找到你,就因为他不断引诱你,结果最终把公司搞成四不像,甚至一拍两散。
很多时候投资人没有选择投资并不代表公司不好。投资机构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投资案却很多,当好案子都集中在同一个时点时,就只能做取舍了。就像很多人觉得自己能力很好,面试时的表现也很不错,最后却没被录取,自己怎么想都想不出原因为何,其实自己的表现也真的没有不好,只是没有比人好或者招聘方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而已。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对于创业者而言,仍然需要牢记天使投资人不是“慈善家”、没有成功的铁律、投资行业也有泡沫的真相,最终的决定还是自己亲力亲为。
创造你的口碑是一场长跑
要想先声夺人,创造口碑同样箭在弦上。有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口碑极佳,这大大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但对于默默无闻的团队而言,等到公司稍微稳定以后,即使过去没有“累积口碑”也要努力“创造口碑”,每个月都想一些新的创意来宣传产品,分享经验,最不济想办法跻身娱乐新闻也可以,等到和发行渠道聊天的时候,“靠!原来上次那新闻就是你们搞的……”瞬间就打入心坎拉近话题。但曝光、出名或许是一个选项,但不是最棒的选项,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今天再怎么出名,明天就会被遗忘。更需要持续打造的是在所有行业接触中建立个人和产品的口碑。总之,不只是做好眼前的任务,也要同时思考如何“创造”更多公司和产品的形象,口碑自然就累积了。
如果运气不好,当前没有获得投资,过个一、两年还是可以卷土重来,因为这时经营可能更上轨道、市场可能更趋成熟,此时融资竞争对手少,胜算就更大。但再次向同一机构融资时要特别注意,有时候投资者会把上次的 BP 拿出来与现在新的 BP 做比较,除了看看过去的预估是否能达成外,也同时比较公司的经营策略是否维持一致。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BP最能够获得创投的信任。即便当前的创业失败,如果创始人的口碑非常好,连续创业者也更为容易获得投资。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很难预估何时会需要资金,能维持一贯的经营并持续创造良好口碑,在未来需要募资时,就能发挥莫大助益。同时,对一个公司来说,在不同阶段可能会有多个产品,而同一个产品也可能面临多次转型。对创业者来说,他最重要的产品其实是公司的文化、口碑,员工是不是喜欢这家公司,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如何评价这家公司,相比商业上的变化,这些是创始人可以把握的。所以,经营一家公司,也要像做一个产品一样,要有自己的风格和品牌。
平安走过雷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后,你想好退场的可能吗?(你能承担失败的结果吗?)这是很多年轻人容易忽略的。为了自己也为家人,要思考真的失败之后,失去的金钱、时间、甚至原本的前途,是可以承受的吗?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有更好的将来(金钱、前途、乐趣等),也没有太多的本钱可以重来,更要去思考退场。
我想每个创业者融资的目的应该都是事业成功、梦想实现,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掌握自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梦想与人生目标,但是创业磕磕碰碰,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创业比的是“气长”,谁能平安走过雷区,就能提高创业存活率。很多创业团队在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就面临关张,这真不是危言耸听。
无论你创业成败与否,名声才是无价的,它才是你在创业中得到的最珍贵财富。就算你的公司并没有成功活下去,为团队留下积极影响也非常重要。如果有足够的个人魅力,你就可以把自己在过去积累的经验应用在未来的公司中。最终,你如何对待你的投资人、你的员工、你的伙伴,这才是最重要的。
金钱的获取也许不完全匹配于人品,但人生的高度同样不依赖于短暂的成功。祝福你能够继续走下去!
赞赏是对原创者的最大认可
收藏已收藏 | 0赞已赞 | 3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产品经理群
运营交流群
品牌营销群
文案交流群
Axure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家都在问
5个回答7人关注
6个回答6人关注
12个回答14人关注
4个回答13人关注
9个回答10人关注
4个回答26人关注创业公司该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抄袭?_青年创业网
创业公司该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抄袭?
Twitter、Facebook和Quora的成功例子证明,在这个充满机会的互联网世界里,突破性的idea远比技术重要&&至少产品发布早期是这样的。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小型的不知名的公司正在做些伟大的事情。他们有理想,有技术甚至有非常好的idea,但是没有名气没有钱。这样,在发布新产品时,一个好的Idea很容易快速被人抄袭。如果是被原本用户众多、技术先进、财力雄厚的公司抄袭,那是最可怕的。这很可能意味着的失败&&即使失败远比平庸要好,但漂亮的成功总比失败好。
深处创业公司的你,肩负将公司向前推进的重任。难免会有这样的担忧。这时,有人会跳出来很&大胆&的告诉你:&Just do it!& 但是,别人不只会&Just copy it&,还会将其转型将其包装好。你的付出一无所有,害怕吗?害怕?你这是在浪费你宝贵的创业时间。下面分享些Quora上投票最多的答案。
发布产品获得投资
1. 不发布Beta版产品,怎么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除非你是业界非常有经验的创业者,曾经以高管的身份成功从上市公司脱身。
2. 不要害怕,不要在恐慌中迷失方向。否则,投资人也会拒绝你。只有专注于你自己的产品,才有机会获得投资。
尽早获得用户反馈
尽早发布产品,才能尽早获得用户的反馈。即使所有的用户都反馈不好,失败的声音也可以让你持续改进。从早期用户口中获得第一手改进的资料,这是任何一个竞争对手都无法得到的。
尽早发布产品,做行业的领航者。不管竞争对手怎么跟随,这个行业是你定义的。
避开竞争对手
做些竞争对手做不了、不会去做甚至根本不懂的东西,甩开竞争对手:
做不了的: 假如竞争对手已有成熟确定的方向,就不太可能改变方向。Facebook模仿不了Twitter,因为他们将对方定义为&朋友&。
不会去做的:哪些东西竞争对手不会去做?看似疯狂甚至没有盈利的。很多杀伤力极强的公司,早期做的都是些看起来不起眼甚至不合逻辑的东西。如果竞争对手去做这些,这对他们也有的商业模式是种挑战。而你则不同。与生俱来的&一无所有&,你还害怕什么?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不懂的:世界上每个公司都有其自己的模式,你的竞争者们也有。它们的模式让他们很难看出你的模式有什么苗头。比如,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卖的产品是收费的,那么他们就很难理解你的免费模式(只是打个比方,事实并没这么简单)。如果大英百科全书的缔造者们知道如何让广大用户来帮他们一起贡献内容一起编辑,那它也不会消失&&至少不会消失的这么快。
甩掉竞争对手
如果你的竞争对手非得要copy你,在各方面都要做的比竞争对手好。你能做的就是尽量甩开与它的距离&&无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Google不是第一个搜索引擎,但是做的最好的一个。Facebook是第一个,也赢在网络效应上。LivingSocial抢占GroupOn的市场,不是GroupOn故意让出的,而是LivingSocial在某些方面确实比GroupOn做的要好。
团队、执行力和市场策略
没有一个产品是光靠好的idea成功的。如果没有团队的执行和好的市场策略,一个idea也仅仅是个idea,跟世界上每个人每天产生的无数idea没有半点儿区别。
国内各大门户微博战争已达白热化阶段,近乎冷清的饭否还能拿到不少投资,这是投资给团队的。
从创业那天起,你就投身战场。你注定要四面受击,要想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这是注定要被人打败的弱者的想法。想想如何相对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那个让你欣喜若狂的idea之外,更重要的是你还需有一个有力执行这个idea的团队。同时,你的idea也不光体现在那个早期的决定公司方向的idea,更体现在如何应付竞争对手,如何获取更多更好的用户的idea上。
所以,一切担心都只是纸老虎,都只是对自己团队的担心。最终,这只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本文为Tech2ipo作者何李石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该话题感兴趣,可以留言评论,也可以通过作者新浪微博和他交流。如果您对Tech2ipo其他内容也感兴趣,请通过RSS订阅我们,或者在微博上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
参考:How do you launch a product without the fear of your competition copying you?
申明:本站所有标明出处稿件均来至互联网,所转载内容及图片只为传播信息无任何商业目的,若涉版权及侵权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投稿删稿联系邮箱: &青年创业网首页 &创业投资有风险请谨慎操作
最新图文推荐
好项目推荐
点击排行榜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腾讯立知”被指有抄袭嫌疑,那创业公司究竟该如何“自保”呢?“腾讯立知”被指有抄袭嫌疑,那创业公司究竟该如何“自保”呢?经理人分享百家号面对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打压和借鉴之时,身处草根阶层的中小创业者总是显得那么的无力而无奈,通常一个好的创意和想法在付诸行动之时被巨头抄袭,由于中小创业者由于在各方面都无发与巨头企业相抗衡,导致产品在羽翼未丰之时便轰然倒地夭折,让中小阶层的创业者的努力和想法付诸一矩。腾讯今日上线内测一款基于兴趣的信息订阅和推送APP—腾讯立知,可以为用户提供精准、高效的内容,帮助用户追踪各种大事情、小兴趣的最新动态。然而该产品一经推出,立即有用户质疑,其和市场上另一款即时资讯类APP(即刻APP)十分相似,腾讯立知研发团队涉嫌抄袭。中小微企业创业不易,产品项目大量跟风研发,短期内市场火热,但长久必然会衍生为社会化问题。那么,初创公司应该如何防止大公司的抄袭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我认为应对大公司抄袭的关键是,你要比大公司站得高、看得远。如果只顾着在大公司下游捡钱,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捡到一些,但早晚这些钱都会被大公司收走,这时不要怪它们抄袭,其实是你“挡”了它们的路了。此外,还要挑一个小一点儿的目标市场。因为目标市场有多大,就决定了将面临的竞争对手会有多强。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如果你的目标用户上亿,就算大公司刚开始没有注意到,但总有一天会发现,并成为你的竞争对手。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有核心竞争力。在创业初期,创业者应定义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永远不应该是一个想法或是物质资源,这些都太容易被复制,最好也不要是某种关系。核心竞争力可以是一群有理想、可以玩命的青年人,可以是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信念,可以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创造力,也可以是极为高端、短期无法复制的某项核心技术。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经理人分享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managershare.com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盘点国外最值得“抄袭”的7个创业灵感!
美国每月都会增加50万家新的初创公司,只有那种有独特价值,技术更新,理念超前或者眼光独到的创业者才能脱颖而出,当中很多模式其实是中国的创业者可以借鉴的。
:美国每月都会增加50万家新的初创公司,涌现了无数的创业灵感,其实当中很多模式其实是中国的创业者可以借鉴的,但是有很多都被忽略了,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七个不同的创业灵感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哪儿吧!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下,只有那种有独特价值,技术更新,理念超前或者眼光独到的创业者才能脱颖而出。
今天i黑马小编盘点的这七个创业理念,既有App应用,又有时尚新贵,还有前沿的品牌理念,最新的科技趋势,以及充满特色的服务平台。当然,一味地&复制&也不一定能成功,要仔细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模式,并为&移植和嫁接&到中国做出调整,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1.从快餐连锁到有机品牌:Sweetgreen
创始人:Nicolas Jammet 和 Steve Case
创建时间:2007年
转型时间:2010年
07年时,Sweetgreen只不过是一家绿色快餐售卖店,它卖的是 从当地农场获取的非工业化生产的有机食品。随后它成为了一家绿色概念餐馆,餐具,家具,都要秉持绿色可持续原则,灯也要用节能灯,能源也都用风能。2010年后,sweetgreen通过和学校合作开设可持续发展课程,配合一系列的诸如绿色音乐节的活动,彻底打响了品牌的名气。在13年它获得了2200万美元的投资。这种用绿色深入骨髓的打法,基本上能让人觉得,去它的店里就餐,就好像是你在支持健康餐饮和可持续发展本身一样。
&借鉴&意义:现在中国也有类似理念的餐厅,但是无论在规模,品牌打造还是影响力上都和Sweetgreen相距甚远。打造一个成功品牌远比做一个主题餐厅要有影响力的多。
&借鉴&难度:★★★☆
&借鉴&类型:品牌打造
&借鉴&效果指数:★★★★
2.智能体温计,life Patch
创始人:Aaron Goldstein
创建时间:2013年
其实i黑马小编最早以为智能体温计就是那种入耳式的测试器,觉得没什么新奇的。但是现在这种Life Patch采用的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设计,同时它也从简单的温度测试变成了一个长期的监控系统&&贴身、蓝牙、实时监控。对于无法保护自己的婴幼儿,这种产品能让爸爸妈妈随时了解儿童的温度变化趋势,传统上主动式、高频次的体温测量对父母而言十分痛苦,尤其当孩子发烧时,在夜间也得不到有效休息。同时趋势图可以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策略。
借鉴意义:现在市场上也有两种类似的产品,iThermonitor和豆芽,在产品设计上都很不错,只是规模都不大。在数学模型上Life Patch更为严谨,但其实这是非常好&借鉴&的。未来这种智能温度计可能还会拓展功能,测量更多数据比如心率等,潜在市场还有孕妇、运动员或高危行业从业者。
&借鉴&难度:★☆
&借鉴&类型:科技趋势
&借鉴&效果指数:★★★
3.新型时尚品牌:Ministry of Supply
创始人:Gihan Amarasiriwardena, Kit Hickey,和 Aman Advani
创建时间:2011年
Ministry的试图改变时尚领域的营销和研发模式,旨在于更好的将功能性与样式风格相结合。该公司三位创始人都是麻省理工的科班出身,将工程思维以及转换办公室和变幻莫测的山地气候的应用目标,和时尚糅合在一起。这种独特的经历使得Ministry of Supply拥有与众不同的创新特色,新发布的系列产品包括休闲裤,运动长裤,tee和卫衣这些基础百搭款式。虽然最早是网店,但是他们通过开设实体试穿店来改善设计当中的缺陷,通过互联网来推广试穿活动,从而打响品牌。
&借鉴&意义: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的营销模式可以说是另一种类型的O2O,Online to Offline,这种推广方式和他们本身的效用式时尚服装结合在一起,效果出奇的好。
&借鉴&难度:★★★
&借鉴&类型:反向O2O
&借鉴&效果指数:★★☆
4.抢占租车服务的新地带:Lyft
创始人:John Zimmer等
创建时间:2012年
作为uber的最主要竞争对手,Lyft对于社区运营非常重视,司机乘客的落地聚会活动让lyft的用户的信任度非常高。Lyft会调查司机的车管局记录和犯罪背景,进行面试和车辆检验,最后还有两小时的培训课程,让他们熟悉这项服务与文化。数日前,进入中国市场一段时间的手机订车服务 Uber 正式在北京推出了拼车服务人民优步(People's Uber),主打非盈利公益服务。追随 Uber 的脚步,Lyft、Sidecar 等美国手机订车软件也退出了类似的拼车服务。目前已经有不少媒体讨论过Lyft这种搭车模式未必符合内地的法律规定,这是其一;另一方面,&搭陌生人的车&这个概念未必适合国内的人际关系土壤。而现在美国某些州已出台共享驾乘服务监管提案,基本承认 Uber 和 Lyft 运输网络中司机 (非商业驾驶执照) 的合规地位。不过为了和uber在新地带战斗到底,D轮融资1.5亿美元已进入市场,烧钱大战远未结束。
&借鉴&意义:随着最近uber进入中国以及国家有可能逐渐放宽出租车行业的监管,摆脱利益相关者的垄断,Lyft这种社区制的租车服务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国内的同行要注意了。
&借鉴&难度:★★★★☆(取决于国内的政策)
&借鉴&类型:社区运营
&借鉴&效果指数:★★★
创始人:Marc Liniado
创建时间:2013年
其实做礼品的网站中国有很多,但是主打礼品定制和时间排期的Gifta在模式上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Gifta是一家位于纽约的礼品公司,去年营收已破千万。通过他们的邮件提醒,基本上你可以在第一次浏览Gifta的时候,就把你所有想送的人通过他们的系统来排期,随后在系统会经常给你送礼品的提醒。通过他们独特的定制系统,在主推的产品外,还可以定制那种独一无二的特殊礼品。那些粗心大意的男士用了Gifta之后再也不会错过女友的生日或者其他一系列乱七八糟的纪念日和节日,也不会因为东西送的毫无特色而遭遇冷遇。
&借鉴&意义:简直可以立即就去模仿,毫无难度,而且目前国内没有人做的很好。
&借鉴&难度:☆
&借鉴&类型:礼品创意和排期规划
&借鉴&效果指数:★★★
6.互动视频广告服务:RaptMedia
创始人:Erika Trautman
创建时间:2011年
据techcrunch的最新消息,互动式数字视频技术服务开发商Rapt Media已完成310万美元的新轮融资。这家以服务为主的公司计划用他们融到的资金去开设在纽约和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开设办事处。随着近年来国内电视广告支出不断下滑,在线广告支出开始持续增长。该公司的创始人兼CEO艾里卡&特劳特曼(Erika Trautman)称,Rapt Media希望随着视频广告不断线上化,能够吸引更多的营销者转向它的可定制广告平台。利用该公司的技术,广告主可以引导受众接受根据其回答定制化的商品推销。随着如此多的资金投向该广告市场,数字广告的新特性&&如互动性&&将变得越来越常见。
&借鉴&意义在国内,弹幕文化一向有很大的市场,最近郭敬明的《小时代3》就用了相应的技术。一般来说,广告如果能有足够的互动性将会效果非常好,不过广告技术服务公司,一般很少能在版权意识薄弱的国内大环境下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这个东西的抄袭价值还很难确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Rapt Media申请的技术专利不会对国内想和它做一样服务的人造成影响,因为它还没开始开展在中国的业务,当然未来可就不一定了。
&借鉴&难度:★★★
&借鉴&类型:交互广告平台
&借鉴&效果指数:★★★☆
7.解决停车&难&:Park me 和Best Parking
跟上面六个创业灵感不同,park me 和best parking 其实就是两款停车app。在美国的很多大城市,停车越来越难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Best parking提供的预留车位服务可以帮助旅游者解决自驾出行的问题,它提供的动态价格地图可以让你看到有空余车位的地区和其价格。目前北美已经有105个城市和115个机场和他们的程序联网,同时这种服务还能提高车位的占用效率。而Park Me还抢先和很多商务中心,体育场,国家公园进行了停车应用的合作,甚至还提供会员包年服务
&借鉴&意义:在国内,停车难问题比北美严重的多。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技术来安排停车位,很可能成为未来解决国内大城市停车难问题的趋势。让公司和市场解决问题明显会比执法机关强制操作效率更高。
&借鉴&难度:★★★★
&借鉴&类型:停车服务平台
&借鉴&效果指数:★★★★★
注:部分资料参考techcrunch.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谢竞争对手的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