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给我一个三国大时代OL31级30级上的号?重金厚谢

浦发成都分行违规放贷775亿遭银监会重罚_新浪网
1月19日,银监会公布依法查处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发放贷款案件。浦发成都分行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四川银监局对成都分行处以罚没4.62亿元,原浦发成都分行行长王兵被“双开”。
分享专题至:
新年伊始,一张高达4.62亿的天价罚单便震惊了金融圈。罚单的递出方,没啥稀奇,是银监会,但是接收方就比较有意思了,是长期有着“零不良
记者梳理近几年以来的银行分支机构风险事件,发现自2000年初以来,呈现几个变化:即从盗用资金、飞单到分行违规掩盖不良;从基层员工(如客户经理、支行行长)到分行层面,性质逐步升级。
据多名银行从业人士反馈,不良率直接与利润挂钩,是一个较为关键的指标,一些银行总行对分行的考核存在“过度要求”从而引发负面效应。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能对分支行做出全方面的引导和评估,也会给分支行留出取舍空间,但全面考核体系的设置,也意味着指标间的“跷跷板”效应增强,“实际上考核越严密,分支行拿到的钱越少。”
支行行长:“坦白说,他们的做法的确不对,但我能理解他们的处境——现在一旦出现坏账,分行支行从行长到客户经理不但超额业绩奖励荡然无存,还影响他们的晋升机会,这导致一些支行行长与分行上下串通、采取一些违规行为,企图瞒天过海。”
“让套利者无利可图,让违法违规者得到应有惩处。才能让银行树立‘合规创造效益’的理念。”一 监管部门人士强调。
四川银监局近日依法查处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发放贷款案件,罚款4.62亿元,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原行长、两名副行长、一名部门负责人和一名支行行长分别给予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警告及罚款。
广发银行团队提到,市场对于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的违规事件已有预期,在监管层2018年严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市场可能会对上一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中高杠杆银行的不良率,进行系统性重估。
1月19日晚,浦发成都分行的新闻震惊了整个金融圈。银监会官网头条发布消息:为掩盖不良贷款,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使出各种“财技”,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该行不良贷款。
自24岁踏入银行大门,61岁的王兵一定没有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会是如今这个结局——“双开”,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王兵,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原行长。嗜好抽烟,他曾如是评价自己——“不求财”。他被誉为有“深刻思想的银行家”,还获得过“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称号。
“从2017年年中开始,感觉到在降薪,全行上下都在开源节流,”一位浦发银行上海某支行员工对澎湃新闻表示。降薪的背后,是浦发银行一起腾挪不良资产案。
  来源:中国基金报
775亿大案刚过 浦发又被坑:乐视员工借2.5亿增持 仅剩1.6亿 还不起了!
今日,乐视网(300104)再次跌停,已是复牌后连续第7个跌停,昔日的1500亿市值创业板巨头公司,市值只剩不到300亿。
近日乐视网公告的2017年预计巨亏116亿,加剧了投资者对乐视网股价的悲观情绪。
受影响的不仅有质押融资给贾跃亭的金融机构,还包括高杠杆增持的员工持股计划,这一员工持股计划还涉及到浦发银行(600000)、华润信托等金融机构。
2018年1月中旬,银监会通报了浦发银行的严重违规放贷案件,详细内容见
微信此前报道:浦发惊爆775亿大案!违规放贷,手段隐秘,涉大批壳公司,9大问题逐个看!
根据乐视网2017年三季报和此前的员工持股公告信息,乐视网员工持股计划对应的信托项目1:1借款了2.55亿,用5.1亿资金增持了乐视网股票,这部分股票已暴跌近70%,最新的市值仅剩1.6亿元,显然早已还不起本金和利息了,出现了新的危机。
更让人担心的是,乐视网股价仍在连续跌停中,每天任由600万股以上的跌停封盘,目前的1.6亿市值等到打开跌停后,还不知道能有多少!
2倍杠杆买入5.1亿
2016年9月,乐视网详细披露了这一持股计划的有关情况,计划计划名称“华润信托润泽14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管理期限为24个月。
对于这一计划的杠杆比例,乐视网员工持股计划也有明确公告。本员工持股计划筹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55亿元,集合计划份额上限为5.1亿份,每份1元,按照1:1设立优先级份额和劣后级份额。本员工持股计划筹集资金全额认购集合计划的劣后级份额。
随后,乐视网还公告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具体增持情况、成本、增持股本数和锁定期等信息。
自己掏了2.55亿,借款2.55亿的这一员工持股计划在2016年9月买入了1095.35万股的乐视网,成交均价为46.61元。该计划所购买的股票锁定期自日起至日(一年时间)。
乐视网股价从2016年11月开始下跌,并于2017年4月开始停牌到2018年1月,由于这一持股计划到2017年9月下旬才解禁,期间不能卖出,只有等2018年1月份乐视网复牌后才能卖。
乐视网季报、年报、半年报中的流通股东信息显示,华润.润泽14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前面有浦发银行的名字。
7跌停后市值仅剩1.6亿
由于乐视网在2017年进行了一次股本转增,10转10派0.28元,乐视网员工持股计划在2017年三季度末持有股本数增加到2190.7万股。
日复牌的乐视网已连续出现了7个跌停,跌幅超过50%,员工持股计划持股市值也从复牌前的3.4亿元暴跌到了1.6亿元。
原本还能支付得起借款本金和利息的乐视员工持股计划,已经明显低于借款金额2.55亿元,这还不包括了利息,该持股计划距离现在已经有1年零4个多月的时间,需要支付的利息不低于2000万元。
此前有媒体报道显示,该员工持股计划的2.55亿优先级份额来自于浦发银行,这和持仓信息中的浦发银行相吻合。
日浦发银行总行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乐视网员工持股计划尚在预警线以上,整体风险可测可控。
但当时持有计划市值还有3.4亿,目前已经暴跌到了1.6亿。
但该计划优先级份额具体有多少客户买了?未来如何处理,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员工持股计划还有担保方,乐视网公告显示,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为集合计划中的优先级份额的权益实现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不过,已经欠“一屁股债”不还的乐视控股,是否还有能力偿还优先级份额的本金和利息,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
  【专题报道】浦发成都分行违规放贷775亿遭银监会重罚
来源:侠客岛
本栏目由侠客岛与《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出品
新年伊始,一张高达4.62亿的天价罚单便震惊了金融圈。
罚单的递出方,没啥稀奇,是银监会,但是接收方就比较有意思了,是长期有着“零不良贷款记录”的明星企业——浦发银行成都分行。
上周五,银监会在官网通报了这一处罚。经银监会查实,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
事儿很大,措辞也是十分严厉。银监会在公告中称,“这是一起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主导的有组织的造假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手段隐蔽,性质恶劣,教训深刻。”
1493个空壳企业?775亿的有组织的造假案?来,小板凳搬好,听姐给你好好唠一唠。
看到这个新闻,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把775亿贷给1000多家根本不存在的公司,这种堪称变脸的挪移术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金融行业从来不乏神奇的段子,其实,很多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业内可能已经操作许久。
比如,在银行业有个非常常见的词,叫做承债式收购,它常见的手法之一就是通过拨放贷款给多家空壳公司来腾挪不良贷款。打个比方,银行一年前给A企业放了一笔贷款,但是约定时间要到了,A企业却还不上来,也就是说,这笔贷款很有可能就要变成不良贷款了,怎么办呢?这时候银行想到了一个办法,让A企业去成立一个空壳公司B,然后银行给B 拨放一笔利息相对优惠的贷款,让企业B来收购企业A,顺便替企业A 还这笔钱。
很显然,在这次的事件中,银行就是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而企业B则是那1493个空壳企业。看似银行没有出现违约的债务问题,但这其实是“拆东墙补西墙”补上的。
那么问题来了,诚如大家看到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处罚力度将是非常严厉的,银行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想方设法去替企业“还钱”呢?
原因很简单,为了业绩好看。作为银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非常重要,小到影响贷款经理的绩效工资,大到影响银行高管的工作业绩,甚至会体现在银行的上市报表里。也就是说,一旦发生不良贷款掩盖,一定是一场由上到下的集体行为。这也应证了银监会的通报“有组织的造假”。
另一个问题是,A企业还不上钱,那就造一个B企业来收购它好咯,这样一一对应下来,怎么也不会有上千个公司。为什么最后的通报里出现了1493个空壳公司?
说来说去,还是为了钻空子逃避监管。复旦大学管理学校教授李若山分析,银行有分期授权,贷款1亿以上需要总行批发。“它的‘窟窿’有700多亿元,所以只有造1000多家企业,让每家企业的贷款指标只有5000万元、7000万元,不用通过总行来批,不断在滚动。而一旦上面来人审计,也大多是看有无贷前调查企业资料,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财务报表等,不是穿透式的审计,很难被发现。”
讽刺的是,此前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一直是业内有着“零不良贷款”记录的明星银行。尤其是在前任行长王兵掌舵的14年里,成都分行的业绩更是突飞猛进。
公开数据显示,2003年,即王兵到任的第二年,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存款余额90亿元。2012年,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的资产总额为1072.49亿元,其中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59.51亿元和604.28亿元,增长了近10倍。此外,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的存贷规模、利润、不良等指标均在同区域股份制银行之首。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因此连续四年被授予风险管理优秀单位。
辉煌的业绩背后有没有一些特别的经营理念呢?
有的。据媒体报道,王兵曾经公开表示,银行长久经营的本质要素是抓住形态不变的增值资本和稳定的现金流量,而王兵本人则对钢铁、煤炭等资源型企业则格外“情有独钟”。尤其在其上任初期,正逢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的黄金十年,王兵在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内部实行了高于其他银行的激励机制。客观来说,这一举措为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带来了丰厚的业绩回报,也刺激了贷款业务的增长。
不过,隐患也就此埋下。细究之下,你会发现,在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向矿类企业投放的贷款中,还存在一部分委托贷款,委外投资、表外投资、非标抽屉协议等众多的“准贷款”。尽管这些贷款的利息回报高,但是由于缺少真正的担保、抵押等缓释措施,容易出现坏账。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钢铁、煤炭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原本高收益的优质贷款开始“变质”了。
也许是发现窟窿时已经为时太晚,也许是陷入多年来“零不良”的光环中无法自拔,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最终选择了,通过腾挪贷款来掩上这一已经开始坍塌的“溶洞”。如果不是2016成都分行迎来了新的掌门人,或许这件事情还会被隐瞒地更久。
值得深思的是,伪造了这么多空壳公司,腾挪了近千亿贷款,为什么直到现在才被发现?
要知道,一直以来,尽管放贷可以通过分期授权操作,但是根据规定,不仅银行内部会对放出去的贷款做抽查审计,地方银监局也要对贷款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审查。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做到一点痕迹都没有。”
“不良贷款为零这件事本身听起来就很荒唐”,一位曾担任某银行分行副行长的人士直接指出了问题所在,在宣布不良贷款率为零的情况下,浦发银行还连续多年被嘉奖,说明银行本身的内控系统就有问题。
问题不仅有,还不小。这一次,银监会就表示,此案暴露出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内控严重失效。该分行多年来采用违规手段发放贷款,银行内控体系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
二是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超高速发展。该分行采取弄虚作假、炮制业绩的不当手段,粉饰报表、虚增利润,过度追求分行业绩考核在总行的排名。
三是合规意识淡薄。为达到绕开总行授权限制、规避监管的目的,该分行化整为零,批量造假,以表面形式的合规掩盖重大违规。此外,该案也反映出浦发银行总行对分行长期不良贷款为零等异常情况失察、考核激励机制不当、轮岗制度执行不力、对监管部门提示的风险重视不够等问题。
因此,这次在罚款之外,银监会还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原行长王兵、2名副行长、1名部门负责人和1名支行行长分别给予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警告及罚款的处罚。不仅如此,成都分行195名中层及以下成员都进行了内部问责。
外部监管机构的问题同样不小。
这一次,银监会还对四川银监局进行了问责。称,鉴于四川银监局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相关风险线索等问题未全面深查,监管督导不力,对其监管评级失真,银监会党委责成四川银监局党委深刻反省,吸取教训,并对四川银监局原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事实上,如果大家记性好的话,会发现,从去年银监会掀起强监管风暴来看,这次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腾挪不良资产并不是孤例。去年11月,广发银行就曾因为侨兴债和萝卜章事件被罚7.22亿。如果加上另外三家涉事银行的处罚金融,总金额超过20亿元的罚单可谓创下了银行业处罚之最。
而这背后,毫无疑问,是金融防风险的强监管信号。就在昨天上午银监会召开的学习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的党委会议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要善于在“强监管、严监管”的氛围下依法开展监管工作,对于违法违规金融行为,要理直气壮加强监管。
有意思的是,针对这一事件,广发银行团队也发布了相关评论。在《浦发事件点评-严惩违规佐证严监管格局,推动行业降低杠杆和风险偏好》一文中表示,银监会在13日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仅仅一周以后,就有了此次对浦发银行成都违规事件的行政处罚,侧面验证了监管层18年严控金融风险,严惩金融违规的监管思路。
撇去向外界传递整改的决心不说,广发银行团队此举无疑也带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味。如今,监管当局整治同业业务、影子银行等金融乱象的文件纷至杳来,监管标准越来越高,举措也越来越严。在此过程中,处罚清单也许会成为行业最深刻的体会之一。
原标题:难禁的银行不良贷款腾挪术
“银行真实不良率或高于账面”的质疑声近年从未间断过,在严监管的形势下,一些数额巨大的案件最先浮出水面。近期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因为借“向空壳公司授信”之名,行“掩盖不良贷款”之实,受到银监会重罚。业内人士指出,银行业为追求规模激进放贷、出现坏账后再花式腾挪不良的做法其实较为普遍。在银行业乱象整治工作持续推进的环境下,银行信贷投放将会更透明,资产质量也会趋好。
腾挪术之一:“时间换空间”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此次被监管坐实的腾挪不良方式,可以看做是“时间换空间”。根据银监会公告,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等业务,向1493家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种掩盖不良的做法其实十分简单,就是授信给空壳公司,由空壳公司收购出现坏账的企业,然后借授信资金偿还坏账,以达到掩盖不良的目的。
业内采取这种做法的银行并不在少数。一家银行总行风控部门人士安琪(化名)介绍,空壳公司没有生意经营,一般材料都很少,肯定是不符合银行授信要求的,这样做风险很大。
之所以称这种方式为“时间换空间”,是因为出现坏账的企业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如果行业环境等条件转好,企业恢复经营,就有可能还上贷款。
也是因为看到有这样的希望存在,有的银行直接给坏账企业续贷。安琪透露,续贷也就相当于展期,让客户可以延后偿还贷款本金,在展期期间只要能按月偿还利息就可以了。再退一步讲,客户实在没有资金周转,还可以通过上下游企业“分担”,尤其是下游企业,比如客户供货给下游,下游不支付货款,直接替客户还贷。
腾挪术之二:“拆东墙补西墙”
比起“时间换空间”的腾挪方式,有的银行更为大胆。2017年初,某农商行上市前夕,该行一位对公客户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该农商行一支行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把该公司账户上的钱借给不相识的公司代偿贷款或进行担保,但之后对方公司还不上钱,该农商行也推翻了此前的协议。
该客户被“借用”的资金共计1100万元,被银行划给了多个他不认识的账户。据他的描述,其中既有他“不知情情况下被银行转走的”,也有“受制于自己企业在该银行贷款而不得不点头应允”的划转操作。逾千万元的资金,由于在数次划转时都没有签署书面凭证,故而在后期遭到反转。该客户“被动担保”的一家企业经营不善,发生逾期,银行将账算在了该客户头上,甚至还将该客户告上法庭。
多位业内人士也都指出,银行充当“中间人”协调客户资金的情况真实存在,不是在明面上,这种代偿可能是给了相应的好处,如一定的利息。
这种仅“你知我知”的做法,和“抽屉协议”的模式颇为相近。一位律师业人士介绍,“抽屉协议”,顾名思义就是只有签约人知悉,未被曝光的协议。有的时候明面协议不能消除交易各方的利益矛盾,因此交易各方会在明面协议之外签订“抽屉协议”,以达到利益平衡。“抽屉协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交易各方的争端,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
腾挪术之三:“假出表”
有一种已不算神秘的“抽屉协议”,也是银行腾挪不良贷款的手段。2017年12月下旬,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55号文),强调银信不能通过“抽屉协议”或回购等“假出表”形式规避监管。
“假出表”再次受到关注。据了解,银行不良资产从表内腾挪至表外,一种做法就是银行将不良资产通过信托渠道出表,再对这类资产回购。中诚信集团创始人毛振华曾在公开演讲中揭露称,信托帮银行倒腾报表,银行把自己的不良资产打包,通过信托公司发行资产管理计划,再由银行的资产池进行回购这笔资产。
有银行内部人士进一步介绍,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将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实际上企业获得表外融资来源于银行的理财资金,以此实现表内资产的出表。这类业务掩盖了很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且是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互相掩护。假设某客户通过银行正常渠道获得表内贷款1亿元,出现不良问题,银行通过借助信托公司通道,在理财资金池通过表外向该客户发放贷款3亿元,表外贷款利率一般在10%以上,该客户将获得的表外3亿元中的1亿元偿还表内贷款,剩下2亿元资金自用。
通过上述渠道,银行将所发放的表外贷款接回表内,用于偿还表内的不良资产,实现了表内不良贷款腾挪出表的目的。
追逐利润下的铤而走险
追溯银行花式掩盖不良的源头,还要说到花式放贷。安琪透露,为了冲贷款规模,银行甚至帮企业“伪造”申请材料,审批过程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李奇霖看来,银行现有激励制度可能也存在一定问题,各家分行为在总行排名中获得优势地位,过于片面追求规模与表面形式上的资产质量,而忽视了内在合规等问题。
风险暴露后,为了让报表看起来漂亮,粉饰数据便成为不少银行的选择。事实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国东方资产股份有限公司,在近年多份报告中都提出对银行官方不良率真实性的质疑,并指出“相当部分地区的银行实际不良率或是官方数据的2-3倍”。前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也曾在2016年的一次公开讲话中表示,银行的不良贷款被大大低估。
对于不少银行在回应不良率下降时提到的加大核销,安琪认为,核销确实占了一部分,掩盖和转移的规模仍不在少数。她解释称,因为核销对银行来说是直接亏损的,要用利润直接覆盖核销的贷款额,对银行来说肯定是不愿意的。
不过,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在银行业乱象整治工作持续推进的环境下,银行存在的这些掩盖风险的问题预计还会相继暴露出来。李奇霖表示,由于整治工作的推进,部分违规掩盖不良或利用抽屉协议、回购约定等方式做不良“假出表”等行为会被查处禁止,银行的不良资产可能会有所增加。
“从长期来看,前期的整治处罚给银行树立了反面的典型,银行的资产质量会更加透明,坏账问题也会更加直接地反映在相关指标上,银行为了应对考核压力,必然会更加谨慎地进行信贷审批,从而使整个银行系统的信贷质量提升。”李奇霖表示。
在北京科技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澄看来,在穿透式监管下,银行的底线意识将会更强,进一步加强贷款主体审查,同时加强发展方式创新,改变单一的盈利模式结构,对银行而言具有向好的推动作用。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记者&程维妙
腾挪不良贷款的三种方式
“时间换空间”
直接给企业续贷或给相关企业授信,企业再以授信资金还贷
“拆东墙补西墙”
银行协调或直接利用客户资金补自己的坏账
“假出表”
通过信托等通道,以“抽屉协议”或回购形式将不良资产挪至表外
  分支行内控之“痛”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被处罚后,银行业分支机构的内控等治理机制再次引起外界关注。银行分支机构的风险事件并不陌生:从早年的盗用资金发展到理财飞单,一些案例时常见诸报端。而在近年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环境中,过度追求高利润、低不良的考核机制,最终使得分支行铤而走险。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中国银行业内控和合规建设并没有完全跟上机构扩张的步伐,分支行的经营与治理机制也需要进行思考与改革。(杨志锦)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掩盖不良贷款的处罚公开后,银行分支行经营与治理话题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向1000多个空壳公司授信掩盖不良,形成分行的系统性风险,总行肯定有责任,但是总行对分支行的管理和考核确实是一门艺术。”某上市城商行分行行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据多名银行从业人士反馈,不良率直接与利润挂钩,是一个较为关键的指标,一些银行总行对分行的考核存在“过度要求”从而引发负面效应。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能对分支行做出全方面的引导和评估,也会给分支行留出取舍空间,但全面考核体系的设置,也意味着指标间的“跷跷板”效应增强,“实际上考核越严密,分支行拿到的钱越少。”
一名股份行分行对公业务人士甚至用“子公司”来形容全国性银行省级分行的地位。“实际上银行还是分行在前线拼杀,包括薪酬、待遇基本上是自己在负担,分行和总行的关系,主要是分行向总行要资源。”
“不良”压力尚未褪去
多名受访银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的不良掩盖方法并非独创或孤例,但如此规模可谓“骇人听闻”。
上述股份行分行对公业务人士表示,以中部某省为例,银行通过给A企业授信,让A企业消化B企业的银行不良贷款,一般授信规模是不良贷款规模的3-5倍。这意味着,实际上银行花费了大量表内资源(风险占用)掩盖不良。这在货币宽松时期可以较快推进,但在当前银行信贷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即使不考虑合规性,也已经难以为继。
上述股份行人士观察该省银行业情况发现,在此前不良爆发时,已经有一批不良被总行集中核销,后续的爆发则更多依靠分行自身消化。就实际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规模(超百亿元)而言,分行处理起来必须“化整为零”,逐步推进。“按照监管的要求,不良全部洁净出表是不可能的,对利润的冲击太大。”
根据《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银监发〔2018〕4号),违规掩盖或处置不良资产的具体行为包括:资产质量分类严重失真,或人为调整分类掩盖不良;违规通过重组贷款、虚假盘活、过桥贷款、以贷收贷、签订抽屉协议或回购协议等掩盖资产质量;通过各类资管计划违规转让等方式实现不良资产非洁净出表或虚假出表等。
从分行角度看,上述城商行分行行长表示,在不良率的考核上,不排除有的总行在制定指标时会“过于主观”。“好比我今年的不良率是0.5%,其实已经非常好了,但总行可能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往下压,但这和去年往下压的难度已经不一样了,硬压的过程中可能会酝酿其他的风险。”
有国有大行分行人士表示,现在分支行行长(一把手)有三年一轮的制度性安排,新行长到任往往会对存量授信业务进行一轮梳理。
“一般来讲,行长不会一个人调动,会有一些主管和客户经理跟着走,客户也很可能跟着调整。从原行长的角度,他会想把好的企业资源带走;从新来的行长角度,他认为有问题的客户,不会续签,同时也会和上级提出权责划分的提议。”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
指标和权限
上述股份行人士笑言:“浦发出事后我做的一笔业务已经被上下检查过4遍了。”
在强监管背景下,各家银行的风险排查纷纷趋紧,分支行业务权限上收也呈普遍之态。
上述国有大行分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该市级分行上千万规模的授信方案要经过省级分行两道评估才能生效;放款时,在落实担保和抵押条件上,要平行市级分行进行交叉评估。
“也有客户抱怨我们为什么这么慢,说其他银行都批出来了,为什么我们不行,客户维护的难度增加了,”该国有行人士表示,“但制度层面设计好了,个人的责任更小了。”
上述股份行分行人士则表示,该行中长期贷款授信权限普遍上收至总行。 “总行批不批,能不能快点批,这也考验分行和总行各条线的关系”。
另有银行人士反馈,该行采用总行人士派驻分行的模式进行审批。“但是就业务论业务,还是可以协调和沟通的。”
就2018年的新指标,多名受访银行人士提到了存款指标压力颇大。
近期,招商银行多款定期产品利率大幅上调,182天定期存款由基准利率的1.3%上浮至4.25%。高息存款产品竞争愈发激烈。一组可以参考的数据是,据央行上海总部统计,2017年上海地区存款余额同比增加仅1.8%,全年新增贷款同比少增4800亿元。从存款结构来看,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增加较为明显。
“从今年指标来看,对基础客户比较重视。”上述国有大行分行人士表示,就手段而言,该行2017年尝试过一定规模活期存款(连续90天在账上)享受3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的活动,但由于成本太高最后停止。目前,主推小商户二维码支付,即通过在银行开户获得小微和个体经营客户交易资金的沉淀。
“我们也在推,但是我个人不看好,”上述股份行分行人士表示,“假设一个客户经理一年500个二维码指标,一天跑下来二三个,我半年时间没有了。然后这些小微客户的定制要求多,一年下来的流水就几万,十几万,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银行不断精细化管理趋势下,总行和分支行的资源配置和博弈还在继续,特别是“指标”体系设计,愈发显现出技术性。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
  本报记者&陈植&上海报道
看到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因违规放贷而被罚4.62亿元、多位当地分支行高层被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的新闻,一家股份制银行华东地区一级支行行长许杨(化名)有种说不清、道不尽的唏嘘。
“坦白说,他们的做法的确不对,但我能理解他们的处境——现在一旦出现坏账,分行支行从行长到客户经理不但超额业绩奖励荡然无存,还影响他们的晋升机会,这导致一些支行行长与分行上下串通、采取一些违规行为,企图瞒天过海。”许杨直言。
在他看来,一方面是经济进入转型期导致企业不良贷款逐渐攀升,令银行员工工作压力骤增,每拓展一项业务都要担心会不会触发新的坏账风险;另一方面,业绩考核压力与日俱增的同时,银行员工收入却在下滑,这导致业务管理难度加大。
“有时一个月要为此失眠几天,尤其在业务骨干递交辞呈、辖区企业告知不能按期还款、上年度业绩未达标、增加业绩考核指标时。”许杨直言。
不少支行行长都面临相似的处境,其中个别分支行行长顶不住“压力”,通过协助贷款企业美化财务报表争取新贷款“借新还旧”、或“指导”企业寻找空壳公司采取承债式收购等方式腾挪不良贷款,以此掩盖自身坏账状况、粉饰业绩,换取超额业绩奖励与晋升机会。
“这种做法迟早会出事,因为这会带来分支行一系列业务操作失控,但从另一角度分析,若超额业绩奖励与晋升机会,能与坏账处罚等考核脱钩,这类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或许会降低。”许杨坦言。
“高开低走”的支行行长
许杨告诉记者,从2011年因超额完成存贷款业务指标被提拔为支行行长后,自己在这个工作岗位已近6年,过去6年的职业历程可谓是“高开低走”。
“事实上,刚担任支行行长时恰逢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我的工作变得格外简单。”他回忆说。当时分行交给他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寻找合适的企业发放贷款。一时间,他接触过众多大宗商品贸易商,通过引入大宗商品抵押贷款模式迅速做大贷款规模,然后再通过“以贷养存”的方式,轻松完成存款指标。
即便分行提出拓展财富管理的要求,他都能轻松让贷款企业认购相应理财产品,协助分行完成理财产品销售工作。
“那时是我担任支行行长最轻松的日子,根本不差钱,也不愁企业会出现坏账,到时只要变个名义申请贷款借新还旧就行。”他直言。
即便随后银根收缩,他依然觉得支行行长的日子过得还算“惬意”。因为很多支行行长通过做大委托贷款业务规模,将企业闲置资金对接给那些需要借款的企业,一方面能完成分行布置的存贷款业绩指标,另一方面又能降低贷款风险。更重要的是,部分支行行长通过撮合借贷双方资金对接,还能收到不少好处。
不过,随着金融严监管与坏账上升压力来临,形势发生了变化。比如,支行原有的一些业务审批权被上收,导致一些企业客户贷款业务因风控收紧而无法获批,令他所在的支行“以贷养存”完成业绩指标的算盘渐行渐难。
从那时起,他发现不少支行业务骨干开始萌生跳槽的想法。但更严峻的冲击,是坏账处罚的考核制度,令支行行长与团队一年的成绩都“化为泡影”。
2016年,许杨所在的支行完成存款、理财产品销售、贷款等各项指标,但由于当年出现了两笔信贷坏账,导致支行行长与相应客户经理年终奖被扣除50%。
“那时与同行聚餐,他们还说我运气不错。有一位支行行长工作勤奋业绩出众,本来已经内定前往总行中小企业事业部担任高层,但由于他所在的支行在年底审计过程被发现存在一笔坏账,尽管这笔坏账不是他经手的,却被降职为支行副行长。”他回忆说。这也是个别银行分支行想尽办法掩盖坏账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
许杨坦言,如今这也是不少分支行遭遇的最大挑战之一。随着宏观经济增速节奏变化,不少中小企业经营情况下行,希望银行能适度放宽还款期限,但这会使分支行的坏账压力与日俱增。
许杨也坦承,他也曾协助个别企业美化财务报表争取“借新还旧”的机会。
尽管他意识到这种做法未必合规,但基于保持团队工作积极性、确保自己与员工收入与晋升机会增加等因素的考量,他只能“铤而走险”。
同时,他会向分行解释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困境,希望能给予还款宽限期,同时暂时不对支行的坏账结果进行处罚。“但要说服上级部门同意我的建议,绝非易事。”他直言。
许杨所在的银行采取贷审集体审批制。放贷时他只需协助企业美化财务报表,在集体审批过程中蒙混过关拿到新贷款偿还旧贷款即可,但2016年起银行内部加强风控,单独设立中小企业事业部并创建一套电子合同流程化审批流程。
变更后,小企业贷款审批改成嵌入式双签制(由授信部派驻审批专员到小企业部专门审批),并以“两表两票两单”(即电表水表发票税票对账单报关单)为信贷要素制作表格式企业信息资料调查报告,供风险合规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导致以往的灰色操作再也“行不通”。
“在中小企业事业部专员定期现场查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时,我会直接告知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希望他们能网开一面,避免提前回收贷款导致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但最终支行与中小企业事业部员工都因坏账上升而遭遇奖金扣除、晋升机会剥夺等处罚。”他直言。
事实上,随着最近两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他收到多家互金平台抛来的橄榄枝。“有两家互金平台直接给我开出百万年薪,邀请我担任他们的区域负责人。”许杨直言,或许这个薪酬在三年前不具备任何吸引力,但随着银行考核压力骤增导致不少支行行长年收入下滑时,他难免也为之心动。
许杨最终还是婉拒了互金平台的邀请,原因是他认为当前银行工作尽管又苦又累,却相对“稳定”,不像互金平台存在一定风险。
然而,他却阻止不了支行多位业务骨干纷纷跳槽投身互金平台。其间他也做过挽留,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不少业务骨干觉得自己很“亏”——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完成存贷款等业绩指标,却因为一两笔不良贷款被扣掉至少50%超额业绩奖金,甚至连晋升机会也被“取消”。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
  1月19日,银监会再出重拳,开出上亿元罚单,拉开了2018年“严监管”的大幕。四川银监局公布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发放贷款案件的处罚结果:共罚款4.62亿元,并对该分行原行长、2名副行长、1名部门负责人和1名支行行长分别给予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警告及罚款。目前,相关涉案人员已被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案件暴露出了银行业潜在的一些风险点。该案件是一起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原负责人主导的有组织的造假案件,暴露出该分行内控严重失效等多个问题。应当看到,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案件的从严处罚,是对2017年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继续深化,显示了监管层依法从严问责违法违规行为的决心。
从2017年3月以来,银监会一直在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2017年,全系统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452件,其中处罚机构1877家,罚没29.32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547名,其中罚款合计3759.4万元,对270名相关责任人取消一定期限直至终身银行业从业和高管任职资格。
通过“三三四十”专项治理行动,银行业各种乱象初步得到遏制,也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效,但市场乱象生成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要想打赢银行业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还需要“下猛药”“除顽疾”。“一案三查、上追两级”“处罚一个、震慑一片”,2018年银监会将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落实“监管姓监”。
处罚不是目的,对银行来说,需要认识到,银监会加重处罚,是要让套利者无利可图,让违法违规者得到应有惩处。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超过240万亿元,是全球最大银行业,占我国金融业资产总量的80%以上,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主战场。过去一段时间,银行业经营理念以高速发展为主,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还有一些银行乱搞同业业务、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等,严重干扰了金融市场秩序。只有严肃整治非法业务和高风险业务,才能让银行业的经营更加稳健,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处罚是为了实现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银行应当树立向合规要业绩的理念,注重向管理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向服务要效益,培育人人合规、以上率下的合规风险文化。还应当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去拥抱和适应新的监管环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新贡献,这也更加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长远利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钱箐旎)
  2018年首个金融大案:浦发遭银监会重罚4.6亿 金额仅排去年来第三
来源:微信公众号“薄荷新金融”
1月19日晚间,银监会一纸公告揭开2018年首个金融违规大案始末。
19日晚间,银监会公布依法查处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发放贷款案件。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
四川银监局公布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案做出处罚,共罚没4.62亿元,原浦发成都分行行长王兵被“双开”。
浦发银行案涉案金额高达775亿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案在2017年4月被曝光。媒体曝光后,银监会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存在重大违规问题,立即要求浦发银行总行派出工作组对成都分行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核查。
通过监管检查和按照监管要求进行的内部核查发现,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权审批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
据了解,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实则利用超1000个壳企业承债式收购,以腾挪不良贷款,违规操作资金规模近千亿。
所谓承债式收购,是不良贷款腾挪的一种手段。比如甲企业由于欠息在银行的贷款即将成为关注类,这时银行找来乙企业(如空壳企业)以一笔资金收购甲企业的这部分债务。与此同时,银行给乙企业新发放一笔贷款,乙企业再用这笔贷款的资金偿还此前甲企业欠银行的利息。通过上述一番腾挪,原本要逾期的贷款就又变成了正常贷款。
通过这番不良资产腾挪,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出现了长期“零不良”的繁荣假象。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起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主导的有组织的造假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手段隐蔽,性质恶劣,教训深刻。
侨兴债事件开出史上最大罚单 广发银行被罚7.2亿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强监管”。此后的3月底至4月,银监会连续下发文件,正式启动“三三四十”专项治理,整治金融乱象力度空前。
2017年,全系统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452件,其中处罚机构1877家,罚没29.32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547名,其中罚款合计3759.4万元,对270名相关责任人取消一定期限直至终身银行业从业和高管任职资格。
2016年12月侨兴债违约事件爆发,有21家机构深陷其中。广发银行与邮储银行也因陷入其中分别被罚7.22亿和5.26亿。
日,广东惠州侨兴集团下属的2家公司在“招财宝”平台发行的10亿元私募债到期无法兑付,该私募债由浙商财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但该公司称广发银行惠州分行为其出具了兜底保函。之后,10多家金融机构拿着兜底保函等协议,先后向广发银行询问并主张债权。由此暴露出广发银行惠州分行员工与侨兴集团人员内外勾结、私刻公章、违规担保案件,涉案金额约120亿元,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约100亿元,主要用于掩盖该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和经营损失。
日,银监会官网公告,针对广发银行违规担保“侨兴债”案件,银监会已于日前向广发银行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广发银行总行、惠州分行及其他分支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罚没合计7.22亿元。
其中,没收违法所得1.75亿元,并处以3倍罚款5.26亿元,其他违规罚款2000万元。
除了广发银行,邮储银行也因卷入侨兴债事件而暴露出来的违规投资问题,遭罚5.26亿。
根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称“邮储行”)1月2日公告,2014年10月,其分四笔投资了由广东惠州侨兴集团下属公司作为融资方、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作为受托人的单一资金信托计划,金额合计为22亿元,投资期限均为3年。
公告显示,日,邮储行接到北京监管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因违反国家规定从事投资活动,违反有关规定及审慎经营规则,对公司没收所得人民币逾2.6亿元,并处一倍罚款,共计5.2亿元,其他违规罚款人民币50万元。
  叶檀财经
1月19日,银监会公布对浦发银行(12.73 -3.85%,诊股)成都分行违规发放贷款案件的处罚结果: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被罚款4.62亿元。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被吊打,这是收紧监管的宣言。
从2018年以来,银监会主席不断敲打银行,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刘士余2017年年初对资本货币市场领域害人精的敲打。
从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到掀开银行业盖子,山上所有的动物,但凡有作妖的可能,一个也跑不掉。
2017年,央行的处罚动作不小,涉及到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
根据央行官网行政处罚公示结果,2017年人民银行作出的行政处罚共计903张(并未全部披露),对金融机构的罚没金额共计为7980万元。
总行层面只有一张罚单,加上各分支机构,那就多了去了,而且包含所有金融机构,一个也逃不掉,显示了央行在金融领域的权威。
罚单903张(其中8张罚单仅开具给个人),范围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服务(包括消费金融)企业(共793张),还包括第三方支付机构和住房公积金办事处(共96张)。
银监会下手就重多了。
截止2017年年底,根据银监会官网,罚单数量2725张,其中银监会公布罚单35张,各地银监局公布罚单728张,银监分局公布罚单1962张。
罚款金额总计27.53亿元,对机构罚款18.67亿元,对个人罚款2749.9万元;没收违法所得8.59亿元(包含了部分没有单独列示的罚款金额);对机构、个人处于警告的830余张罚单;110张罚单做出取消一定期限高管任职资格的处罚;60张罚单做出禁止一定期限银行从业资格的处罚。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银监系统公布了14张金额超过千万的罚单。
2017年3月,向平安银行(14.58 -1.49%,诊股)和华夏银行(9.67 -1.63%,诊股)分别开出了罚款金额为1670万元和1190万元的罚单; 7月,向花旗银行开出罚没金额合计1064万元的罚单;11月底,公布了对民生银行(港股01988)(8.97 -1.54%,诊股)“飞单”案和农行票据案的罚单,农行北分被罚1950万元,民生北分被罚2750万元;民生北分的两名责任人被分别处以50万的罚款,属于本年度个人金额最高;12月,公布对广发的7.2元的“天价罚单”。
2017年开始大规模处罚,前几年金融行业可能让人触目惊心。想想看,2015年上半年,有多少资金通过互金、信托进入股市,背后又有多少资金是银行的。
山上狐狸都当妖怪了。以这次浦发行业案发为例。
早在2017年4月,《财新》杂志就报道,4月5日,一则市场传言发酵:有文章称,截至2016年11月末,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给七个企业集团的2010个“壳公司”授信1655笔,合计1600亿元,目前已显现风险865亿元。这七家企业实则由唐铭杨、罗山东、何文军、杨凤鸣四人分别实际控制。
当天下午,浦发银行回应称,“相关信息与事实不符。目前我行成都分行经营正常,风险整体可控。”
这次结果主要靠现场检查。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权审批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
2009年,在浦发银行的一份新闻稿中介绍,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在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员工无不良记录,无案件事故发生,保持了良好的资产质量并创造了前六年无欠息、无逾期、无垫款、无后三类不良贷款的佳绩。在上级行和监管部门近年的综合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王兵进入浦发行成都分行,在任15年,一直是业内标兵,直到2018年1月公布处罚。
当地的监管部门难道是吃素的?这样的规模,目的如此明显,肯定是集团作案,难题总行一点也没察觉?银行说好的轮岗,表现在什么地方?
只不过,有时候鼓励金融创新,有时候放松杠杆,有时候收紧杠杆,有时候监管收紧——对于银行来说,也是一件极端痛苦的事。
成都分行的事不会影响到浦发行,如果事件曝光会引发金融危机,估计也不会曝光了。
2017年,浦发行总体业绩不错。1月9日发布的业绩快报,2017年,浦发银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86.19亿元,较2016年增长4.8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2.40亿元,较2016年增长2.15%。
截至2017年6月末,浦发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1.5%至633.97亿元,不良贷款率则较年初上升0.17个百分点至2.09%,成为首家不良率突破2%的股份行。
不良贷款恶化严重的,就是包括四川省在内的西部地区。2017年上半年,西部地区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大增133%至89.34亿元,该地区营业利润则下滑199%至-30亿元,是浦发行唯一一个营业利润为负数的地区分部。
如果跟西部的煤炭等矿产相关,这两年煤炭价格已经大幅上涨,有利于不良贷款的处置。
四川分行的不良贷款大部分已经处置,截至2017年9月末,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已基本完成违规业务的整改,总体经营平稳。
现在曝光,为什么?为了继续发布宣言,为了敲山震虎。郭树清的性格,跟在体改委、证监会时,迥然不同。
送给金融机构两句话:一,为实体经济服务;二,不准用看不见的手段加杠杆,蒙骗监管者。监管者露出虎爪,老虎被骗是如何的愤怒,大家自行己想像。
最可怕的是,涉及大额洗钱,不爱国,那就不是吊打的问题,是有没有命的问题。
  【专题报道】浦发成都分行违规放贷775亿遭银监会重罚
来源:侠客岛
本栏目由侠客岛与《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出品
新年伊始,一张高达4.62亿的天价罚单便震惊了金融圈。
罚单的递出方,没啥稀奇,是银监会,但是接收方就比较有意思了,是长期有着“零不良贷款记录”的明星企业——浦发银行成都分行。
上周五,银监会在官网通报了这一处罚。经银监会查实,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
事儿很大,措辞也是十分严厉。银监会在公告中称,“这是一起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主导的有组织的造假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手段隐蔽,性质恶劣,教训深刻。”
1493个空壳企业?775亿的有组织的造假案?来,小板凳搬好,听姐给你好好唠一唠。
看到这个新闻,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把775亿贷给1000多家根本不存在的公司,这种堪称变脸的挪移术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金融行业从来不乏神奇的段子,其实,很多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业内可能已经操作许久。
比如,在银行业有个非常常见的词,叫做承债式收购,它常见的手法之一就是通过拨放贷款给多家空壳公司来腾挪不良贷款。打个比方,银行一年前给A企业放了一笔贷款,但是约定时间要到了,A企业却还不上来,也就是说,这笔贷款很有可能就要变成不良贷款了,怎么办呢?这时候银行想到了一个办法,让A企业去成立一个空壳公司B,然后银行给B 拨放一笔利息相对优惠的贷款,让企业B来收购企业A,顺便替企业A 还这笔钱。
很显然,在这次的事件中,银行就是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而企业B则是那1493个空壳企业。看似银行没有出现违约的债务问题,但这其实是“拆东墙补西墙”补上的。
那么问题来了,诚如大家看到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处罚力度将是非常严厉的,银行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想方设法去替企业“还钱”呢?
原因很简单,为了业绩好看。作为银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非常重要,小到影响贷款经理的绩效工资,大到影响银行高管的工作业绩,甚至会体现在银行的上市报表里。也就是说,一旦发生不良贷款掩盖,一定是一场由上到下的集体行为。这也应证了银监会的通报“有组织的造假”。
另一个问题是,A企业还不上钱,那就造一个B企业来收购它好咯,这样一一对应下来,怎么也不会有上千个公司。为什么最后的通报里出现了1493个空壳公司?
说来说去,还是为了钻空子逃避监管。复旦大学管理学校教授李若山分析,银行有分期授权,贷款1亿以上需要总行批发。“它的‘窟窿’有700多亿元,所以只有造1000多家企业,让每家企业的贷款指标只有5000万元、7000万元,不用通过总行来批,不断在滚动。而一旦上面来人审计,也大多是看有无贷前调查企业资料,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财务报表等,不是穿透式的审计,很难被发现。”
讽刺的是,此前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一直是业内有着“零不良贷款”记录的明星银行。尤其是在前任行长王兵掌舵的14年里,成都分行的业绩更是突飞猛进。
公开数据显示,2003年,即王兵到任的第二年,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存款余额90亿元。2012年,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的资产总额为1072.49亿元,其中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59.51亿元和604.28亿元,增长了近10倍。此外,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的存贷规模、利润、不良等指标均在同区域股份制银行之首。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因此连续四年被授予风险管理优秀单位。
辉煌的业绩背后有没有一些特别的经营理念呢?
有的。据媒体报道,王兵曾经公开表示,银行长久经营的本质要素是抓住形态不变的增值资本和稳定的现金流量,而王兵本人则对钢铁、煤炭等资源型企业则格外“情有独钟”。尤其在其上任初期,正逢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的黄金十年,王兵在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内部实行了高于其他银行的激励机制。客观来说,这一举措为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带来了丰厚的业绩回报,也刺激了贷款业务的增长。
不过,隐患也就此埋下。细究之下,你会发现,在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向矿类企业投放的贷款中,还存在一部分委托贷款,委外投资、表外投资、非标抽屉协议等众多的“准贷款”。尽管这些贷款的利息回报高,但是由于缺少真正的担保、抵押等缓释措施,容易出现坏账。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钢铁、煤炭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原本高收益的优质贷款开始“变质”了。
也许是发现窟窿时已经为时太晚,也许是陷入多年来“零不良”的光环中无法自拔,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最终选择了,通过腾挪贷款来掩上这一已经开始坍塌的“溶洞”。如果不是2016成都分行迎来了新的掌门人,或许这件事情还会被隐瞒地更久。
值得深思的是,伪造了这么多空壳公司,腾挪了近千亿贷款,为什么直到现在才被发现?
要知道,一直以来,尽管放贷可以通过分期授权操作,但是根据规定,不仅银行内部会对放出去的贷款做抽查审计,地方银监局也要对贷款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审查。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做到一点痕迹都没有。”
“不良贷款为零这件事本身听起来就很荒唐”,一位曾担任某银行分行副行长的人士直接指出了问题所在,在宣布不良贷款率为零的情况下,浦发银行还连续多年被嘉奖,说明银行本身的内控系统就有问题。
问题不仅有,还不小。这一次,银监会就表示,此案暴露出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内控严重失效。该分行多年来采用违规手段发放贷款,银行内控体系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
二是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超高速发展。该分行采取弄虚作假、炮制业绩的不当手段,粉饰报表、虚增利润,过度追求分行业绩考核在总行的排名。
三是合规意识淡薄。为达到绕开总行授权限制、规避监管的目的,该分行化整为零,批量造假,以表面形式的合规掩盖重大违规。此外,该案也反映出浦发银行总行对分行长期不良贷款为零等异常情况失察、考核激励机制不当、轮岗制度执行不力、对监管部门提示的风险重视不够等问题。
因此,这次在罚款之外,银监会还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原行长王兵、2名副行长、1名部门负责人和1名支行行长分别给予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警告及罚款的处罚。不仅如此,成都分行195名中层及以下成员都进行了内部问责。
外部监管机构的问题同样不小。
这一次,银监会还对四川银监局进行了问责。称,鉴于四川银监局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相关风险线索等问题未全面深查,监管督导不力,对其监管评级失真,银监会党委责成四川银监局党委深刻反省,吸取教训,并对四川银监局原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事实上,如果大家记性好的话,会发现,从去年银监会掀起强监管风暴来看,这次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腾挪不良资产并不是孤例。去年11月,广发银行就曾因为侨兴债和萝卜章事件被罚7.22亿。如果加上另外三家涉事银行的处罚金融,总金额超过20亿元的罚单可谓创下了银行业处罚之最。
而这背后,毫无疑问,是金融防风险的强监管信号。就在昨天上午银监会召开的学习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的党委会议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要善于在“强监管、严监管”的氛围下依法开展监管工作,对于违法违规金融行为,要理直气壮加强监管。
有意思的是,针对这一事件,广发银行团队也发布了相关评论。在《浦发事件点评-严惩违规佐证严监管格局,推动行业降低杠杆和风险偏好》一文中表示,银监会在13日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仅仅一周以后,就有了此次对浦发银行成都违规事件的行政处罚,侧面验证了监管层18年严控金融风险,严惩金融违规的监管思路。
撇去向外界传递整改的决心不说,广发银行团队此举无疑也带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味。如今,监管当局整治同业业务、影子银行等金融乱象的文件纷至杳来,监管标准越来越高,举措也越来越严。在此过程中,处罚清单也许会成为行业最深刻的体会之一。
原标题:难禁的银行不良贷款腾挪术
“银行真实不良率或高于账面”的质疑声近年从未间断过,在严监管的形势下,一些数额巨大的案件最先浮出水面。近期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因为借“向空壳公司授信”之名,行“掩盖不良贷款”之实,受到银监会重罚。业内人士指出,银行业为追求规模激进放贷、出现坏账后再花式腾挪不良的做法其实较为普遍。在银行业乱象整治工作持续推进的环境下,银行信贷投放将会更透明,资产质量也会趋好。
腾挪术之一:“时间换空间”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此次被监管坐实的腾挪不良方式,可以看做是“时间换空间”。根据银监会公告,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等业务,向1493家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种掩盖不良的做法其实十分简单,就是授信给空壳公司,由空壳公司收购出现坏账的企业,然后借授信资金偿还坏账,以达到掩盖不良的目的。
业内采取这种做法的银行并不在少数。一家银行总行风控部门人士安琪(化名)介绍,空壳公司没有生意经营,一般材料都很少,肯定是不符合银行授信要求的,这样做风险很大。
之所以称这种方式为“时间换空间”,是因为出现坏账的企业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如果行业环境等条件转好,企业恢复经营,就有可能还上贷款。
也是因为看到有这样的希望存在,有的银行直接给坏账企业续贷。安琪透露,续贷也就相当于展期,让客户可以延后偿还贷款本金,在展期期间只要能按月偿还利息就可以了。再退一步讲,客户实在没有资金周转,还可以通过上下游企业“分担”,尤其是下游企业,比如客户供货给下游,下游不支付货款,直接替客户还贷。
腾挪术之二:“拆东墙补西墙”
比起“时间换空间”的腾挪方式,有的银行更为大胆。2017年初,某农商行上市前夕,该行一位对公客户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该农商行一支行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把该公司账户上的钱借给不相识的公司代偿贷款或进行担保,但之后对方公司还不上钱,该农商行也推翻了此前的协议。
该客户被“借用”的资金共计1100万元,被银行划给了多个他不认识的账户。据他的描述,其中既有他“不知情情况下被银行转走的”,也有“受制于自己企业在该银行贷款而不得不点头应允”的划转操作。逾千万元的资金,由于在数次划转时都没有签署书面凭证,故而在后期遭到反转。该客户“被动担保”的一家企业经营不善,发生逾期,银行将账算在了该客户头上,甚至还将该客户告上法庭。
多位业内人士也都指出,银行充当“中间人”协调客户资金的情况真实存在,不是在明面上,这种代偿可能是给了相应的好处,如一定的利息。
这种仅“你知我知”的做法,和“抽屉协议”的模式颇为相近。一位律师业人士介绍,“抽屉协议”,顾名思义就是只有签约人知悉,未被曝光的协议。有的时候明面协议不能消除交易各方的利益矛盾,因此交易各方会在明面协议之外签订“抽屉协议”,以达到利益平衡。“抽屉协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交易各方的争端,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
腾挪术之三:“假出表”
有一种已不算神秘的“抽屉协议”,也是银行腾挪不良贷款的手段。2017年12月下旬,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55号文),强调银信不能通过“抽屉协议”或回购等“假出表”形式规避监管。
“假出表”再次受到关注。据了解,银行不良资产从表内腾挪至表外,一种做法就是银行将不良资产通过信托渠道出表,再对这类资产回购。中诚信集团创始人毛振华曾在公开演讲中揭露称,信托帮银行倒腾报表,银行把自己的不良资产打包,通过信托公司发行资产管理计划,再由银行的资产池进行回购这笔资产。
有银行内部人士进一步介绍,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将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实际上企业获得表外融资来源于银行的理财资金,以此实现表内资产的出表。这类业务掩盖了很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且是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互相掩护。假设某客户通过银行正常渠道获得表内贷款1亿元,出现不良问题,银行通过借助信托公司通道,在理财资金池通过表外向该客户发放贷款3亿元,表外贷款利率一般在10%以上,该客户将获得的表外3亿元中的1亿元偿还表内贷款,剩下2亿元资金自用。
通过上述渠道,银行将所发放的表外贷款接回表内,用于偿还表内的不良资产,实现了表内不良贷款腾挪出表的目的。
追逐利润下的铤而走险
追溯银行花式掩盖不良的源头,还要说到花式放贷。安琪透露,为了冲贷款规模,银行甚至帮企业“伪造”申请材料,审批过程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李奇霖看来,银行现有激励制度可能也存在一定问题,各家分行为在总行排名中获得优势地位,过于片面追求规模与表面形式上的资产质量,而忽视了内在合规等问题。
风险暴露后,为了让报表看起来漂亮,粉饰数据便成为不少银行的选择。事实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国东方资产股份有限公司,在近年多份报告中都提出对银行官方不良率真实性的质疑,并指出“相当部分地区的银行实际不良率或是官方数据的2-3倍”。前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也曾在2016年的一次公开讲话中表示,银行的不良贷款被大大低估。
对于不少银行在回应不良率下降时提到的加大核销,安琪认为,核销确实占了一部分,掩盖和转移的规模仍不在少数。她解释称,因为核销对银行来说是直接亏损的,要用利润直接覆盖核销的贷款额,对银行来说肯定是不愿意的。
不过,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在银行业乱象整治工作持续推进的环境下,银行存在的这些掩盖风险的问题预计还会相继暴露出来。李奇霖表示,由于整治工作的推进,部分违规掩盖不良或利用抽屉协议、回购约定等方式做不良“假出表”等行为会被查处禁止,银行的不良资产可能会有所增加。
“从长期来看,前期的整治处罚给银行树立了反面的典型,银行的资产质量会更加透明,坏账问题也会更加直接地反映在相关指标上,银行为了应对考核压力,必然会更加谨慎地进行信贷审批,从而使整个银行系统的信贷质量提升。”李奇霖表示。
在北京科技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澄看来,在穿透式监管下,银行的底线意识将会更强,进一步加强贷款主体审查,同时加强发展方式创新,改变单一的盈利模式结构,对银行而言具有向好的推动作用。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记者&程维妙
腾挪不良贷款的三种方式
“时间换空间”
直接给企业续贷或给相关企业授信,企业再以授信资金还贷
“拆东墙补西墙”
银行协调或直接利用客户资金补自己的坏账
“假出表”
通过信托等通道,以“抽屉协议”或回购形式将不良资产挪至表外
  新浪财经讯 1月24日消息,上海浦发银行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中国银监会关于浦发银行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同意公司注册资本由196.53亿元增加至293.52亿元。
  分支行内控之“痛”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被处罚后,银行业分支机构的内控等治理机制再次引起外界关注。银行分支机构的风险事件并不陌生:从早年的盗用资金发展到理财飞单,一些案例时常见诸报端。而在近年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环境中,过度追求高利润、低不良的考核机制,最终使得分支行铤而走险。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中国银行业内控和合规建设并没有完全跟上机构扩张的步伐,分支行的经营与治理机制也需要进行思考与改革。(杨志锦)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掩盖不良贷款的处罚公开后,银行分支行经营与治理话题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向1000多个空壳公司授信掩盖不良,形成分行的系统性风险,总行肯定有责任,但是总行对分支行的管理和考核确实是一门艺术。”某上市城商行分行行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据多名银行从业人士反馈,不良率直接与利润挂钩,是一个较为关键的指标,一些银行总行对分行的考核存在“过度要求”从而引发负面效应。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能对分支行做出全方面的引导和评估,也会给分支行留出取舍空间,但全面考核体系的设置,也意味着指标间的“跷跷板”效应增强,“实际上考核越严密,分支行拿到的钱越少。”
一名股份行分行对公业务人士甚至用“子公司”来形容全国性银行省级分行的地位。“实际上银行还是分行在前线拼杀,包括薪酬、待遇基本上是自己在负担,分行和总行的关系,主要是分行向总行要资源。”
“不良”压力尚未褪去
多名受访银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的不良掩盖方法并非独创或孤例,但如此规模可谓“骇人听闻”。
上述股份行分行对公业务人士表示,以中部某省为例,银行通过给A企业授信,让A企业消化B企业的银行不良贷款,一般授信规模是不良贷款规模的3-5倍。这意味着,实际上银行花费了大量表内资源(风险占用)掩盖不良。这在货币宽松时期可以较快推进,但在当前银行信贷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即使不考虑合规性,也已经难以为继。
上述股份行人士观察该省银行业情况发现,在此前不良爆发时,已经有一批不良被总行集中核销,后续的爆发则更多依靠分行自身消化。就实际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规模(超百亿元)而言,分行处理起来必须“化整为零”,逐步推进。“按照监管的要求,不良全部洁净出表是不可能的,对利润的冲击太大。”
根据《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银监发〔2018〕4号),违规掩盖或处置不良资产的具体行为包括:资产质量分类严重失真,或人为调整分类掩盖不良;违规通过重组贷款、虚假盘活、过桥贷款、以贷收贷、签订抽屉协议或回购协议等掩盖资产质量;通过各类资管计划违规转让等方式实现不良资产非洁净出表或虚假出表等。
从分行角度看,上述城商行分行行长表示,在不良率的考核上,不排除有的总行在制定指标时会“过于主观”。“好比我今年的不良率是0.5%,其实已经非常好了,但总行可能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往下压,但这和去年往下压的难度已经不一样了,硬压的过程中可能会酝酿其他的风险。”
有国有大行分行人士表示,现在分支行行长(一把手)有三年一轮的制度性安排,新行长到任往往会对存量授信业务进行一轮梳理。
“一般来讲,行长不会一个人调动,会有一些主管和客户经理跟着走,客户也很可能跟着调整。从原行长的角度,他会想把好的企业资源带走;从新来的行长角度,他认为有问题的客户,不会续签,同时也会和上级提出权责划分的提议。”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
指标和权限
上述股份行人士笑言:“浦发出事后我做的一笔业务已经被上下检查过4遍了。”
在强监管背景下,各家银行的风险排查纷纷趋紧,分支行业务权限上收也呈普遍之态。
上述国有大行分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该市级分行上千万规模的授信方案要经过省级分行两道评估才能生效;放款时,在落实担保和抵押条件上,要平行市级分行进行交叉评估。
“也有客户抱怨我们为什么这么慢,说其他银行都批出来了,为什么我们不行,客户维护的难度增加了,”该国有行人士表示,“但制度层面设计好了,个人的责任更小了。”
上述股份行分行人士则表示,该行中长期贷款授信权限普遍上收至总行。 “总行批不批,能不能快点批,这也考验分行和总行各条线的关系”。
另有银行人士反馈,该行采用总行人士派驻分行的模式进行审批。“但是就业务论业务,还是可以协调和沟通的。”
就2018年的新指标,多名受访银行人士提到了存款指标压力颇大。
近期,招商银行多款定期产品利率大幅上调,182天定期存款由基准利率的1.3%上浮至4.25%。高息存款产品竞争愈发激烈。一组可以参考的数据是,据央行上海总部统计,2017年上海地区存款余额同比增加仅1.8%,全年新增贷款同比少增4800亿元。从存款结构来看,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增加较为明显。
“从今年指标来看,对基础客户比较重视。”上述国有大行分行人士表示,就手段而言,该行2017年尝试过一定规模活期存款(连续90天在账上)享受3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的活动,但由于成本太高最后停止。目前,主推小商户二维码支付,即通过在银行开户获得小微和个体经营客户交易资金的沉淀。
“我们也在推,但是我个人不看好,”上述股份行分行人士表示,“假设一个客户经理一年500个二维码指标,一天跑下来二三个,我半年时间没有了。然后这些小微客户的定制要求多,一年下来的流水就几万,十几万,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银行不断精细化管理趋势下,总行和分支行的资源配置和博弈还在继续,特别是“指标”体系设计,愈发显现出技术性。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
  本报记者&陈植&上海报道
看到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因违规放贷而被罚4.62亿元、多位当地分支行高层被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的新闻,一家股份制银行华东地区一级支行行长许杨(化名)有种说不清、道不尽的唏嘘。
“坦白说,他们的做法的确不对,但我能理解他们的处境——现在一旦出现坏账,分行支行从行长到客户经理不但超额业绩奖励荡然无存,还影响他们的晋升机会,这导致一些支行行长与分行上下串通、采取一些违规行为,企图瞒天过海。”许杨直言。
在他看来,一方面是经济进入转型期导致企业不良贷款逐渐攀升,令银行员工工作压力骤增,每拓展一项业务都要担心会不会触发新的坏账风险;另一方面,业绩考核压力与日俱增的同时,银行员工收入却在下滑,这导致业务管理难度加大。
“有时一个月要为此失眠几天,尤其在业务骨干递交辞呈、辖区企业告知不能按期还款、上年度业绩未达标、增加业绩考核指标时。”许杨直言。
不少支行行长都面临相似的处境,其中个别分支行行长顶不住“压力”,通过协助贷款企业美化财务报表争取新贷款“借新还旧”、或“指导”企业寻找空壳公司采取承债式收购等方式腾挪不良贷款,以此掩盖自身坏账状况、粉饰业绩,换取超额业绩奖励与晋升机会。
“这种做法迟早会出事,因为这会带来分支行一系列业务操作失控,但从另一角度分析,若超额业绩奖励与晋升机会,能与坏账处罚等考核脱钩,这类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或许会降低。”许杨坦言。
“高开低走”的支行行长
许杨告诉记者,从2011年因超额完成存贷款业务指标被提拔为支行行长后,自己在这个工作岗位已近6年,过去6年的职业历程可谓是“高开低走”。
“事实上,刚担任支行行长时恰逢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我的工作变得格外简单。”他回忆说。当时分行交给他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寻找合适的企业发放贷款。一时间,他接触过众多大宗商品贸易商,通过引入大宗商品抵押贷款模式迅速做大贷款规模,然后再通过“以贷养存”的方式,轻松完成存款指标。
即便分行提出拓展财富管理的要求,他都能轻松让贷款企业认购相应理财产品,协助分行完成理财产品销售工作。
“那时是我担任支行行长最轻松的日子,根本不差钱,也不愁企业会出现坏账,到时只要变个名义申请贷款借新还旧就行。”他直言。
即便随后银根收缩,他依然觉得支行行长的日子过得还算“惬意”。因为很多支行行长通过做大委托贷款业务规模,将企业闲置资金对接给那些需要借款的企业,一方面能完成分行布置的存贷款业绩指标,另一方面又能降低贷款风险。更重要的是,部分支行行长通过撮合借贷双方资金对接,还能收到不少好处。
不过,随着金融严监管与坏账上升压力来临,形势发生了变化。比如,支行原有的一些业务审批权被上收,导致一些企业客户贷款业务因风控收紧而无法获批,令他所在的支行“以贷养存”完成业绩指标的算盘渐行渐难。
从那时起,他发现不少支行业务骨干开始萌生跳槽的想法。但更严峻的冲击,是坏账处罚的考核制度,令支行行长与团队一年的成绩都“化为泡影”。
2016年,许杨所在的支行完成存款、理财产品销售、贷款等各项指标,但由于当年出现了两笔信贷坏账,导致支行行长与相应客户经理年终奖被扣除50%。
“那时与同行聚餐,他们还说我运气不错。有一位支行行长工作勤奋业绩出众,本来已经内定前往总行中小企业事业部担任高层,但由于他所在的支行在年底审计过程被发现存在一笔坏账,尽管这笔坏账不是他经手的,却被降职为支行副行长。”他回忆说。这也是个别银行分支行想尽办法掩盖坏账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
许杨坦言,如今这也是不少分支行遭遇的最大挑战之一。随着宏观经济增速节奏变化,不少中小企业经营情况下行,希望银行能适度放宽还款期限,但这会使分支行的坏账压力与日俱增。
许杨也坦承,他也曾协助个别企业美化财务报表争取“借新还旧”的机会。
尽管他意识到这种做法未必合规,但基于保持团队工作积极性、确保自己与员工收入与晋升机会增加等因素的考量,他只能“铤而走险”。
同时,他会向分行解释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困境,希望能给予还款宽限期,同时暂时不对支行的坏账结果进行处罚。“但要说服上级部门同意我的建议,绝非易事。”他直言。
许杨所在的银行采取贷审集体审批制。放贷时他只需协助企业美化财务报表,在集体审批过程中蒙混过关拿到新贷款偿还旧贷款即可,但2016年起银行内部加强风控,单独设立中小企业事业部并创建一套电子合同流程化审批流程。
变更后,小企业贷款审批改成嵌入式双签制(由授信部派驻审批专员到小企业部专门审批),并以“两表两票两单”(即电表水表发票税票对账单报关单)为信贷要素制作表格式企业信息资料调查报告,供风险合规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导致以往的灰色操作再也“行不通”。
“在中小企业事业部专员定期现场查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时,我会直接告知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希望他们能网开一面,避免提前回收贷款导致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但最终支行与中小企业事业部员工都因坏账上升而遭遇奖金扣除、晋升机会剥夺等处罚。”他直言。
事实上,随着最近两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他收到多家互金平台抛来的橄榄枝。“有两家互金平台直接给我开出百万年薪,邀请我担任他们的区域负责人。”许杨直言,或许这个薪酬在三年前不具备任何吸引力,但随着银行考核压力骤增导致不少支行行长年收入下滑时,他难免也为之心动。
许杨最终还是婉拒了互金平台的邀请,原因是他认为当前银行工作尽管又苦又累,却相对“稳定”,不像互金平台存在一定风险。
然而,他却阻止不了支行多位业务骨干纷纷跳槽投身互金平台。其间他也做过挽留,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不少业务骨干觉得自己很“亏”——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完成存贷款等业绩指标,却因为一两笔不良贷款被扣掉至少50%超额业绩奖金,甚至连晋升机会也被“取消”。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
  1月19日,银监会再出重拳,开出上亿元罚单,拉开了2018年“严监管”的大幕。四川银监局公布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发放贷款案件的处罚结果:共罚款4.62亿元,并对该分行原行长、2名副行长、1名部门负责人和1名支行行长分别给予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警告及罚款。目前,相关涉案人员已被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案件暴露出了银行业潜在的一些风险点。该案件是一起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原负责人主导的有组织的造假案件,暴露出该分行内控严重失效等多个问题。应当看到,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案件的从严处罚,是对2017年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继续深化,显示了监管层依法从严问责违法违规行为的决心。
从2017年3月以来,银监会一直在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2017年,全系统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452件,其中处罚机构1877家,罚没29.32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547名,其中罚款合计3759.4万元,对270名相关责任人取消一定期限直至终身银行业从业和高管任职资格。
通过“三三四十”专项治理行动,银行业各种乱象初步得到遏制,也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效,但市场乱象生成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要想打赢银行业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还需要“下猛药”“除顽疾”。“一案三查、上追两级”“处罚一个、震慑一片”,2018年银监会将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落实“监管姓监”。
处罚不是目的,对银行来说,需要认识到,银监会加重处罚,是要让套利者无利可图,让违法违规者得到应有惩处。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超过240万亿元,是全球最大银行业,占我国金融业资产总量的80%以上,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主战场。过去一段时间,银行业经营理念以高速发展为主,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还有一些银行乱搞同业业务、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等,严重干扰了金融市场秩序。只有严肃整治非法业务和高风险业务,才能让银行业的经营更加稳健,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处罚是为了实现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银行应当树立向合规要业绩的理念,注重向管理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向服务要效益,培育人人合规、以上率下的合规风险文化。还应当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去拥抱和适应新的监管环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新贡献,这也更加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长远利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钱箐旎)
  近日,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因为掩盖不良贷款被监管部门罚款4.62亿元,这是2018年针对银行开出的首张亿元级罚单。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动真格”向涉案银行屡屡开出巨额罚单,凸显加强银行业监管的决心。
经查实,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权审批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为此,四川银监局依法对浦发成都分行罚款4.62亿元,对浦发成都分行原行长王兵罚款50万元并终身禁入。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监管部门对浦发银行开出巨额罚单,具有重要的震慑意义。从防控金融风险的角度看,今后一段时间,整治银行业乱象的工作还将持续深化推进。
银监会1月13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指出,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的一项常态化重点工作。
浦发银行一个地方分行就出了700多亿元的“大案”,根源在于不良贷款。简单而言,贷款客户A企业还不出款了,于是银行就找了一个空壳公司B来收购A,并发放给B一笔贷款,来支付A的利息。如此左手倒右手,来不断掩盖不良贷款。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奚君羊认为,这一事件也暴露出近几年部分银行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超高速发展,在内控、合规、检查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合规意识淡薄,从而衍生出一系列风险。
其实,针对银行业乱象,这张超级罚单并非个案,金额也非最大。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已经“频频亮剑”,比如广发银行因为违规担保领到7.22亿元的巨额罚单;兴业银行郑州分行因为违反国家规定从事投资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1.3亿元,并对其负有直接责任者处以警告并进行罚款;恒丰银行因存在17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1.6亿元,包括变更持有资本总额或股份总额5%以上的股东未报银监会批准、提供虚假统计报表、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余额超比例等违规行为。
“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坏账原本很正常,但应该通过合规合理的方式来处置,而此次事件暴露出银行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来逃避掩盖,延迟风险而非消除风险,最后只能是饮鸩止渴。”奚君羊表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认为,要实现银行业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要消除乱象生成的体制机制。同时,从业人员的行为是风险治理的根源,而加强问责,增加从业人员的违规成本,能够促使从业人员更加自律。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也表示,当前我国银行业股东管理、公司治理和风险防控机制还相对薄弱,从业人员的违规行为也时有发生,健全公司治理和强化问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完)
  2018年首个金融大案:浦发遭银监会重罚4.6亿 金额仅排去年来第三
来源:微信公众号“薄荷新金融”
1月19日晚间,银监会一纸公告揭开2018年首个金融违规大案始末。
19日晚间,银监会公布依法查处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发放贷款案件。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
四川银监局公布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案做出处罚,共罚没4.62亿元,原浦发成都分行行长王兵被“双开”。
浦发银行案涉案金额高达775亿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案在2017年4月被曝光。媒体曝光后,银监会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存在重大违规问题,立即要求浦发银行总行派出工作组对成都分行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核查。
通过监管检查和按照监管要求进行的内部核查发现,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权审批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
据了解,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实则利用超1000个壳企业承债式收购,以腾挪不良贷款,违规操作资金规模近千亿。
所谓承债式收购,是不良贷款腾挪的一种手段。比如甲企业由于欠息在银行的贷款即将成为关注类,这时银行找来乙企业(如空壳企业)以一笔资金收购甲企业的这部分债务。与此同时,银行给乙企业新发放一笔贷款,乙企业再用这笔贷款的资金偿还此前甲企业欠银行的利息。通过上述一番腾挪,原本要逾期的贷款就又变成了正常贷款。
通过这番不良资产腾挪,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出现了长期“零不良”的繁荣假象。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起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主导的有组织的造假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手段隐蔽,性质恶劣,教训深刻。
侨兴债事件开出史上最大罚单 广发银行被罚7.2亿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强监管”。此后的3月底至4月,银监会连续下发文件,正式启动“三三四十”专项治理,整治金融乱象力度空前。
2017年,全系统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452件,其中处罚机构1877家,罚没29.32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547名,其中罚款合计3759.4万元,对270名相关责任人取消一定期限直至终身银行业从业和高管任职资格。
2016年12月侨兴债违约事件爆发,有21家机构深陷其中。广发银行与邮储银行也因陷入其中分别被罚7.22亿和5.26亿。
日,广东惠州侨兴集团下属的2家公司在“招财宝”平台发行的10亿元私募债到期无法兑付,该私募债由浙商财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但该公司称广发银行惠州分行为其出具了兜底保函。之后,10多家金融机构拿着兜底保函等协议,先后向广发银行询问并主张债权。由此暴露出广发银行惠州分行员工与侨兴集团人员内外勾结、私刻公章、违规担保案件,涉案金额约120亿元,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约100亿元,主要用于掩盖该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和经营损失。
日,银监会官网公告,针对广发银行违规担保“侨兴债”案件,银监会已于日前向广发银行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广发银行总行、惠州分行及其他分支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罚没合计7.22亿元。
其中,没收违法所得1.75亿元,并处以3倍罚款5.26亿元,其他违规罚款2000万元。
除了广发银行,邮储银行也因卷入侨兴债事件而暴露出来的违规投资问题,遭罚5.26亿。
根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称“邮储行”)1月2日公告,2014年10月,其分四笔投资了由广东惠州侨兴集团下属公司作为融资方、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作为受托人的单一资金信托计划,金额合计为22亿元,投资期限均为3年。
公告显示,日,邮储行接到北京监管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因违反国家规定从事投资活动,违反有关规定及审慎经营规则,对公司没收所得人民币逾2.6亿元,并处一倍罚款,共计5.2亿元,其他违规罚款人民币50万元。
  叶檀财经
1月19日,银监会公布对浦发银行(12.73 -3.85%,诊股)成都分行违规发放贷款案件的处罚结果: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被罚款4.62亿元。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被吊打,这是收紧监管的宣言。
从2018年以来,银监会主席不断敲打银行,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刘士余2017年年初对资本货币市场领域害人精的敲打。
从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到掀开银行业盖子,山上所有的动物,但凡有作妖的可能,一个也跑不掉。
2017年,央行的处罚动作不小,涉及到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
根据央行官网行政处罚公示结果,2017年人民银行作出的行政处罚共计903张(并未全部披露),对金融机构的罚没金额共计为7980万元。
总行层面只有一张罚单,加上各分支机构,那就多了去了,而且包含所有金融机构,一个也逃不掉,显示了央行在金融领域的权威。
罚单903张(其中8张罚单仅开具给个人),范围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服务(包括消费金融)企业(共793张),还包括第三方支付机构和住房公积金办事处(共96张)。
银监会下手就重多了。
截止2017年年底,根据银监会官网,罚单数量2725张,其中银监会公布罚单35张,各地银监局公布罚单728张,银监分局公布罚单1962张。
罚款金额总计27.53亿元,对机构罚款18.67亿元,对个人罚款2749.9万元;没收违法所得8.59亿元(包含了部分没有单独列示的罚款金额);对机构、个人处于警告的830余张罚单;110张罚单做出取消一定期限高管任职资格的处罚;60张罚单做出禁止一定期限银行从业资格的处罚。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银监系统公布了14张金额超过千万的罚单。
2017年3月,向平安银行(14.58 -1.49%,诊股)和华夏银行(9.67 -1.63%,诊股)分别开出了罚款金额为1670万元和1190万元的罚单; 7月,向花旗银行开出罚没金额合计1064万元的罚单;11月底,公布了对民生银行(港股01988)(8.97 -1.54%,诊股)“飞单”案和农行票据案的罚单,农行北分被罚1950万元,民生北分被罚2750万元;民生北分的两名责任人被分别处以50万的罚款,属于本年度个人金额最高;12月,公布对广发的7.2元的“天价罚单”。
2017年开始大规模处罚,前几年金融行业可能让人触目惊心。想想看,2015年上半年,有多少资金通过互金、信托进入股市,背后又有多少资金是银行的。
山上狐狸都当妖怪了。以这次浦发行业案发为例。
早在2017年4月,《财新》杂志就报道,4月5日,一则市场传言发酵:有文章称,截至2016年11月末,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给七个企业集团的2010个“壳公司”授信1655笔,合计1600亿元,目前已显现风险865亿元。这七家企业实则由唐铭杨、罗山东、何文军、杨凤鸣四人分别实际控制。
当天下午,浦发银行回应称,“相关信息与事实不符。目前我行成都分行经营正常,风险整体可控。”
这次结果主要靠现场检查。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权审批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
2009年,在浦发银行的一份新闻稿中介绍,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在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员工无不良记录,无案件事故发生,保持了良好的资产质量并创造了前六年无欠息、无逾期、无垫款、无后三类不良贷款的佳绩。在上级行和监管部门近年的综合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王兵进入浦发行成都分行,在任15年,一直是业内标兵,直到2018年1月公布处罚。
当地的监管部门难道是吃素的?这样的规模,目的如此明显,肯定是集团作案,难题总行一点也没察觉?银行说好的轮岗,表现在什么地方?
只不过,有时候鼓励金融创新,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