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比较有趣ios有啥好玩的游戏知识付费平台吗?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头条也要做知识付费,你有什么想法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头条也要做知识付费,你有什么想法》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头条也要做知识付费,你有什么想法》 精选一原标题:头条也要做知识付费,你有什么想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一昨儿蓝鲸发了一条消息,称今日头条也要进入知识付费这块地盘。有人发现今日头条正在拉勾网上语音合成科学家、语音识别工程师等岗位,据知情人士透露,今日头条将于近期上线音频内容,名叫「新知」,据这个新频道的名字来判断,也许还与知识付费有关。昨儿我又去了一趟某互联网音频公司参加一个内部研讨,会上该公司首脑们的言论,让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打算在知识付费领域中要大干一场的感觉——当然,他们现在已经在干了。知识付费恐怕是内容行业里2017年最火爆的一个词之一。几乎每一个行业头部都在考虑这件事,抑或,索性在做这件事。但批评声也不绝于耳。在我的观察里,对于知识付费最主要的批评大致是这样的:他们根本传授不了知识;他们其实在制造焦虑;他们兜售的,其实是某种针对焦虑的感性解药。似乎买了,就可以不焦虑了。但其实越买越焦虑。这种批评不能说全无道理。但从商业上而言,这种批评并不能和“知识付费商业模式不成立”划上等号。甚至我们不能这样认为:知识付费不传授知识,所以很邪恶。如果说这样的事是邪恶的话,那么,太多人类社会里的商业行为,都是邪恶的。二作为一个直男中的直男,我到现在无法理解女性对包包的渴望。恐怕这辈子都不可能理解了。从功能角度讲,一款大牌包,怕是和一个环保袋没啥区别。但这不妨碍几乎所有的女性,对所谓大牌包的趋之若鹜。而且据我的观察,入手一个大牌包,并不能缓解女性对包包的继续趋之如骛。她们通常还会考虑下一个大牌包,且需要更大牌,更昂贵。比如说,从雪奈儿到驴牌再到爱马仕再到什么——抱歉,我对包包了解得不多,可能鄙视链写错了。虽然直男很难理解这件事,但这一点不妨碍包包成为一个站得住的行业,而且做得还不小。三但我能理解旅游这件事。因为我每年都要出去旅游,还不止一次。其实旅游并没有什么功能性的东西——包包好歹还能放东西。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要了解一个地方,未必一定要亲身前往。亲身前往非常贵,而资讯非常便宜,甚至可以说是免费的。旅游带来的是三样东西的满足:感性、感觉、感知。后来社交网络时代兴起,地理位置大赛和照片大赛,还带来炫耀性的满足。其实,这也能算入“感性”的范畴。了解一个地方,明明有很便宜的方式去解决,非要费钱费力肉身抵达,这和理性什么的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说,旅游我可以吃到原汁原味的当地美食呀。对这种说法,理性的态度是:当地美食不一定要当地去吃;如果口味有差,太多人恐怕舌头没那么敏感;真的来个原汁原味,太多人未必能适应那种口感;好吃,说到底,还是感性感觉感知的感。吃完了不也就是得去“五谷轮回之所”去轮回吃下去的东西。旅游这个事是有瘾的,就像买包一样。当你开启旅游生活时,隔三差五的,你就又想去旅游了。有些地方,你甚至还会频繁造访。放飞心情。典型的与三感有关的四个字。四举了两个例子,其实无非是想说明,人类很多c端的交易,并不见得要做理性考量。这和b端交易不同。人类不是,不是说什么付出都需要在那里计算理性回报。三感回报也是回报:感性、感觉、感知。我有个朋友,邀请了一枚学者,在豆瓣上做了一个课程,叫“哲学闪耀时——不一样的西方哲学史”,送了我一个码,请我免费听。我听了一集,还挺好的。但我的确后来没再听下去。忙。我现在回顾一下,如果我在豆瓣上发现了这个课程,且让我自己掏腰包,我会不会买?可能真的会。买了以后听不听?可能真的就只听一集。我会不会后悔?不会,因为我老觉得我以后会有时间和场景去听的——请注意这句话里的“觉得”二字。这和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何其相似!五现有的知识付费产品,能不能用“良莠不齐”这四个字?这事真的不好讲。每个人的眼界都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单个内容,在不同的人的眼里,价值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一个理工科类型的知识栏目,比如“编写APP入门”,这个恐怕能判断好坏。但如果是一个文科性质的呢?比如“***正讲三国”,这事不好判断的——只要史实细节基本没搞错,主观发挥这件事,就不好讲。很多人瞧不上于丹讲的东西,但你不可否认,还有很多人瞧得上。做生意嘛,又不是打算把东西卖给14亿人,一部分人认同就行了。如果你第一次接触,觉得“良”,这件事就算做对了——至于你是不是以后一年都频繁“学习”,这事压根不重要。正如我前段所言,我“觉得”以后我有空的时候,会再听的。六但的确有可能知识付费这一行里的供给者,会有新入局者。这群人是:出版社的策划编辑们。这些人一部分已经入局,接下来可能规模化入局。一个资深的策划编辑,有“选题”的能力,也就是ta大致知道什么样的题目,会有足够的受众覆盖。而且他们还有做目录的能力,也就是制订书的架构。有些作者,其实是策划编辑弄好了目录,ta在那里逐章逐节地填空罢了。不要小看架构的作用。很多人买书的时候,会根据标题和目录——当然也有人还会参考腰封。一个好的架构使得内容得以体系化。内容制作者会因为有架构使得内容生产变得有效率。这句话我一点不夸张。以音频为介质的课程,特别需要目录。每个目录都是小标题,消费者一般依靠这种小标题来判断要不要听这一节。音频和图文不同,后者如果2000字,判断是否值得可能要不了三十秒。前者得听完一半才能知道。判断成本非常高,尤其需要目录,提纲携领制作精良的目录。据说,某音频平台的老大,近日去了一趟北京,拜访了一堆出版社的策划编辑。这批人会成为2018知识付费的核心人群的:幕后操盘手。七依然会有人问,知识付费总盘子到底会有多大。首先要说明,收费媒体不是知识付费。比如纽约时报付费墙,最近宣布全网收费的财新。收费媒体不兜售焦虑,也不兜售三感。它们不是靠这个的。应该说,内容付费两翼:所谓知识付费,所谓媒体收费。(交钱做会员看视频影视剧,恐怕越发不能算知识付费,勉勉强强算内容付费吧)知识付费是大部分非虚构写作的图书的替代者,不过不是教科书及学术书籍(知识付费在可见的未来里无法成为职称考评的依据,至今大部分网络文章不能算论文,当然中国有些奇葩规则)的替代者。这是知识付费长远的方向。过个若干年,可能某场演讲上台的speaker是这么介绍的:某知识产品的制作人,狂卖数十万份。这就类似今天的speaker介绍:著有狂卖百万册的畅销书《*****》。如果能到达这一步,知识付费将替代图书业的大部分。八至于这些书,买回去到底多少人读完了?重要吗?(来源:钛媒体,作者:魏武挥,天奇阿米巴,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微信公号ItTalks)《头条也要做知识付费,你有什么想法》 精选二焦虑感,比“贫穷”本身,更能伤害一个年轻人。1、关于“贫穷”,我们受到的恐吓不下10000次中国的年轻人,光是今年,受到贫穷的恐吓就可能不下10000次。一篇细致描绘北漂生活的《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阅读量高达700万:“在北京,没有祖产的移民一代,注定一辈子要困在房子里。十几年奋斗买了一套鸟笼子大小的首套房;再花十几年奋斗,换一套大一点的二套房,如果发展得快,恭喜你,可以考虑学区房了。”某爆文《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戳中了多少人的心:每天都在用六位数的密码,保护着两位数的存款。世界那么大,你真的能随便去看看吗?总能半夜狠心删空购物车,你知道这种“理性”一文不值。在这些文字中充满了都市贫穷生活的细节描写,让贫富差距变得立体可感。这时,你刚好在下班时间,好不容易被挤上了地铁后,回到家一个人打开刚泡好的方便面时,拿起手机,看到这些文字,仿佛就看到一面镜子,字字都真实地映射出困窘的你。结果就是,本来就焦虑的你,又被狠狠地恐吓了一下。要知道,这种焦虑感,比“贫穷”本身,更能伤害一个年轻人。2、为什么说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假性贫穷”?什么是贫穷?各种营销号、、,甚至你的朋友圈,都在告诉你现代的贫穷是什么。根据这些描述,若想脱离贫穷,那你至少需要:一套房、一辆车、大牌的服装和化妆品想买就买,每年至少出国旅游一次,最好不是东南亚.....可是,去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城镇居民平均也就是3万多。按照这个标准,全国的大部分人,都是穷人,更何况是缺乏时间和经验积累的年轻人!其实,在当代,对于贫穷,国家有着一个标准——中国贫困标准:家庭人均纯收入少于3000元年。与真正贫穷的人相比,我们过早的“贫穷焦虑”显得更像是一个虚幻的泡沫。然而在这些泡沫中、膨胀的欲望面前,都市的年轻人,被冠上了贫穷的帽子,过上了迷茫的日子。3、陷入“假性贫穷”,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大部分年轻人在脱离了十几年的学校生活,踏入社会之后,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需要经过大量的磨练,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提前到来的焦虑感,往往容易打乱一个人成长的节奏。贫穷也是这样。如果盲目地陷入焦虑中,而无法耐心做探索,你可能就会……(1)习得性无助:少年弃疗习得性无助,大概可以理解为:无论怎么尝试,都无法做到一件事,索性就不再尝试了。这样的状况,容易发生在与他人对比后,急于赶上的年轻人身上。举个例子,一次,华谊总裁王中磊带着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去宠物店。普通的小孩儿可能只能认得出猫猫狗狗,但这个小孩张口就是蚯蚓、蜥蜴等过了四六级的大人都要卡壳的英文单词,并且和外国人聊天40分钟毫无压力。让网友们既叹服又自叹不如。而仔细想想,这样的现象似乎挺合理的。在一般人家的孩子玩着泥巴,被幼儿园老师批评不守规矩时,这些富人小孩已经上着全英教学的幼儿园,玩泥巴成了发挥创意的课程,他们做出来的作品不断地被表扬和鼓励......在他们的幼儿年代,不仅仅是学会了英语,他们的探索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叹息,可怕的是富二代除了财富之外,能力也远远超过你。你努力着,偶尔背背单词,却总想起似乎背得再多,也不如人家从小的全英环境好,那又有什么用呢?你努力了,发现无论怎么做,拿着那一点点工资,似乎永远也无法过上人家那么富裕的生活,所以你想,算了吧,也没有努力的必要啦~于是你扔掉了英语单词本,也不想如何升职加薪的事情,回到了家,继续过着啃老的日子。却忘了一个事实,那些考过专业八级英语的人、那些努力在职场上升来获得更好生活的人,很多都不是富人家的孩子。(2)归因偏差:阻碍深度思考和学习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归因偏差,指的是当某件事情发生后,我们可能会在分析原因时,歪曲或过分强调某种客观事实。比尔盖茨的成功,常常被归因为母亲的资源,却忽视了是他想出了一个很好的idea,然后不断地寻找资源去争取,才能推动这件事情。而当我们深陷贫穷的焦虑,看着他人成功,而自己迟迟未达时。这种偏差就会悄悄地在你耳边说:他可以是因为他富有,而我穷,所以我不行。这类的归因,好处在于能短时间地缓解我们对自身的攻击,但长时间而言,其实是在毁掉我们的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看到表面的不可改变的因素,那也意味着我们否定了内在的改变的力量,不去分析人们成功的原因进行学习,最后别说成功了,连将一步步将现状搞好都做不来。(3)自我设限:苟且偷生作为一个贫穷的年轻人,可能以下这些场景并不少见:当你的同事想出去走走,请假去旅游了一圈,你很想去,但查了查机票,好贵,算了;当你的朋友每次聚会都穿着好看的衣服,散发着优雅的气质,你看了看牌子,想了想自己的工资,没钱,算了;当你的上级参加了一个行业峰会,你很想去,但一看门票,太夸张了,算了......这些“算了”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奇怪的心理机制:因为贫穷,所以我没办法享受生活和自己。但真的是这样么?大前研一在《箴言录》里面说过一个例子.在很多人的眼中,游艇是一个奢侈品,似乎只有富人才能玩。但其实 ,若人们肯花几分钟查询一下价格,就会发现租游艇游玩并不奢侈。中档游艇的售价,甚至比汽车还要便宜。但很多人往往一看到游艇,觉得肯定是因为有钱才能坐,所以没有去真正地去做了解,也自然失去了体验的机会。而反观我们的生活,买不起大牌的衣服,难道所有的好看衣服,都只能是贵的么;没钱去出国游,周边游就不快乐了么;参加不了的一个培训,能不能从别的途径获得相似的知识呢……你可能会说,廉价的东西不好用。昂贵的东西可能给你的生活+100分,而廉价的东西可能只能+40,当无法支付起昂贵的东西时,你就不给生活加分吗?有个事实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无法有足够的资源去直接获得更好的东西时,确实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达成相同的效果,但如果这个效果很重要,那费点努力又如何?最怕的是,一边在贫穷中焦灼,一边生活质量**降低。因为穷,不寻找让自己开心的方法,也忽略了人生的可能性。4、年轻人,别急,稳住在合适的时候,完成合适的目标,才是对自己负责的行为。当我们发现自己在焦灼中,无助弃疗,或者玩命奔跑时,是时候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状态,反思一下自己的执念。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至少可以努力,不要让这种焦虑感捆绑住,不要被营销号恐吓住,积极地去做探索和尝试,然后可能我们会慢慢发现:其实,面对这些焦虑和无助,我们也是有选择的,这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内在价值的判断,以及我们所认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有句话说,莫欺少年穷,指的是不要看不起贫穷的年轻人,因为只要他们努力,总会有成功的一天。而在这里,希望年轻人们,莫怨少年穷,莫怕少年穷。(转载自互联网)帮助中心如何激活晋商账户如何注册保尔金操作指南保尔金如何进行投资保尔金操作指南如何修改保尔金密码如何更换《头条也要做知识付费,你有什么想法》 精选三一、知识创业火当时最近,我的一个朋友阿飞很忙碌,每天都在捣鼓各种网络平台。我禁不住问他,你这天天拿着身份证拍来拍去的,是要认证什么呀?阿飞得意洋洋地一笑,我要做网红啦!噗,笔者忍不住笑出了声。阿飞看我一脸不信任的样子,忙说,不是那种网红脸做直播的,是知识网红!说着,他随手一列,你看最近知识付费很火,我正好在演讲方面有特长,想针对这个领域做一个知识付费内容创业。不过阿飞很纠结,喜马拉雅、得到、知乎live、千聊、小密圈、饭团、分答、小鹅通、问视……知识付费平台太多了,该从哪赚到第呢?这也是很多有志于知识付费的创业青年共同的困扰。与此同时,盛夏天,知识付费更火了。6月6日,喜马拉雅推出66会员日,围绕知识内容付费推出会员服务、强化付费用户粘性,三天召集会员342万,会员销售额达到6114万。根据该平台公布的消息,今年以来其付费用户的月均arpu值已经超过了90元。6月3日,千聊召开“知识变现破局”峰会,邀请300多位kol,该平台已有注册讲师80万,做次课程且收入超过500元的讲师达到5万人。5月18日,得到举办知识发布会,罗胖发布了12款知识产品,并发布了内部品控手册,其订阅销售数量已经达到206万份。5月17日,知乎上线“知识市场”,推出类似淘宝的“7天无理由退款”等规则。知乎live上线11个月,已经举行2900场,超过300万人参加,主讲人平均时薪达到了11000元。5月6日,36kr发布知识付费年度报告,指出该领域目前总体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0-500亿元,成为“新风口”。年初,行业媒体虎嗅、36kr、钛媒体分别推出了各自的知识付费会员服务。……与此同时,各个细分领域的知识创业者们开始取得令人惊羡的战绩。声音教练徐洁《如何练就好声音》单日销量达到190万,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田艺苗的《古典音乐很难吗》付费课程播放量达到781.5万,华师大心理学教授陈默的《如何做不焦虑的家长》付费播放量达到350.6万。去年底,笔者曾作文一篇《知识领域四国大战》,预言“中产阶级的焦虑感”将使知识付费逐步爆发。那么半年过去了,行业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想做知识付费,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吗?“知识创业”者的第一桶金来了吗?二、好消息:第一阶段验证完成先说好消息。过去半年,有几点结论可以明确:1、四国大战已经演变成“群雄逐鹿”,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知识付费领域。和团购、直播、共享单车这些“风口”不同的是,虽然玩家很多,彼此抄袭同的并不多,大家各有各的玩法,说明尽管“知识付费”需求存在,但是最好的切入和解决模式还需论证。目前主要的模式有:a、内容出版(名人专栏、课程、节目)派,喜马拉雅、得到。b、问答咨询派,分答。c、直播分享派,知乎live、千聊。d、社群圈子派,小密圈、饭团。e、分销工具派,小鹅通、新榜。f、会员派,喜马拉雅、虎嗅、钛媒体。2、声音渐成首选模式。无论喜马拉雅、得到的售卖课程,还是知乎live、千聊的直播分享,声音都是首选模式,这主要因为:a、更符合现代人学习场景和习惯,都市白领工作繁忙、可以边听学边做其他的事情。b、相对图文,相对能较好地保护版权。相对视频,制作成本门槛更低。c、声音可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比如说话的节奏、力度等。3、用户付费习惯逐步养成。进入2017年,直播开始退烧,用户已经对“打赏”出现了审美疲劳。与此同时,知识付费领域增长明显。根据网络公开数据,目前知识付费用户已经达到5000万,而根据喜马拉雅的公开数据,该平台付费用户的月均aurp值90元,已经超过了网络文学和视频的行业均值。知识付费正在成为内容领域新的增长点,甚至未来成为内容付费的“主力军”也不是没有可能。4、垂直细分领域正在崛起。根据新知榜公布的榜单,目前排在前列的大热内容,除了财经科技类的李笑来、吴晓波,还有个人成长类的好好说话、小学问、声音教练,上海音乐学院田艺苗、最美唐诗、细说红楼梦等陶冶情操类也逐步抬头。知识付费已经从最初最火的商业财经、技能培养,向更多更丰富的细分领域扩展,未来几年内每个垂直领域都可能出现”头部“。5、第一阶段:内容爆款模式已经成熟。各个知识付费平台都已经有大卖的案例,从喜马拉雅的好好说话,到得到的李翔商业内参,到知乎live的李开复分享,各家都有了当红的”爆款“标杆。更重要的是,在打造内容爆款的过程中,各家都积累了经验,形成了逐步丰富完善的”套路“。今天重点就谈谈这个”内容爆款“模式,因为它成为知识付费第一个被充分论证的模式。三、爆款的逻辑听我说到这,阿飞一下子激动了,我也要打造爆款!可是知识爆款,真的有这样简单吗?这究竟是少数”头部玩家“的红利,还是每个人都可能挖出这一桶金?知识爆款的背后,其实是知识付费的”内容出版模式“。它的逻辑很简单:1、喜马拉雅这些平台,就像是一家家出版社(书商)、培训机构(课程)。2、好好说话、陈志武的课这些知识付费产品,就像是出版社推出的一本本书(影、音、课程)。3、某个知识付费产品成了爆款,其实就是成了”流行一时的畅销书(课程)“。ok,看明白了吗?知识爆款的本质就是”畅销书“模式。就像《影响力》、《巨婴国》、《怪诞心理学》、《货币战争》、《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余世维讲座》这些打着知识名号的”非虚构读物“会成为图书爆款一样。就像探索频道、易中天品三国、舌尖上的中国可以成为知识节目的爆款一样。相较于其他模式,喜马拉雅和得到们走的路线其实是最自然成熟的模式,把知识当作书影音来卖,那么所有出版商片商用过的”套路“,他们都能用。所以,知识爆款的公式:普适+痛点+易用+名人+群体+促销+包装+心理1、普适,针对的人群要足够广,最好是具备付费意愿和能力的(伪)中产人群,不然谁花这个钱呢?都想练练口才吧,都想财务自由吧,来我这里咯。所以知识付费一定是从人们的通用热点(财经、技能)打到垂直细分,即便垂直细分也是规模“付费意愿”人群的细分需求。目前的热门类目主要有商业财经、个人成长、外语培训、国学音乐、亲子养生等。2、痛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往往更好卖!比如,《好好说话》解决的就是具体场景的说话问题,沟通谈判不一而足。李翔和樊登解决的就是信息爆炸、时间和眼球不够用的问题,帮你筛选有用信息,并且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话语。3、易得,虽然学习从来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但是知识付费产品必须“易于上手”。一方面,课程必须短平快,不能耗时太长或者信息量过大,得让人有一种“每天十分钟就能进步”的易得感。另一方面,内容的表现形式要生动有趣、寓教于乐,通过突出的演说技巧一直抓着你的注意力。4、名人,知识付费不是“指定教参”,也没有经历“出版”这样一个国家机构背书的过程,要取得人们的信任,必须导入名人的ip背书。试想,如果好好说话不是黄执中、马薇薇来讲,谈判学不是熊浩来讲,就算内容质量再高,还能取得这么好的销量吗?5、群体,仅仅名人背书还不行,还得周围的人都在买,才能产生“群体认同”的信任。罗胖是这方面的好手,从早年的会员至今,积累了相当多的人群,而每一次h5病毒传播又能恰到好处。6、促销,即便1到5都满足了,仍然有人处于观望状态,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这个时候促销就很重要。知乎live在16年下半年的大推效果明显,而喜马拉雅推出的123知识狂欢节、66会员日,更是直追阿里双11起步时的销售额。7、包装,为了突出各项优势,这些知识付费产品都要进行精心的包装、设计和打磨。比如罗胖的品控路线,喜马拉雅的知识网红孵化体系,要从第一眼就直抓眼球、逼格十足。8、心理。这些知识付费产品是否真的解决了你的问题,让你成为“有知识的人”,这一点尚未可知。但是,好的知识爆款一定第一时间对你进行心理按摩、缓解中产们心中的焦虑,进而构建某种身份标签和优越感:你看,我买了……,我是有知识、爱学习的,我和low逼屌丝们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样说来,完成了第一阶段商业验证的知识平台们,要想迅速扩大战果,只需要做这几件事就行了:1、规模复制,生产更多的爆款,甚至批量化、标准化、规模化地生产爆款,比如喜马拉雅的知识网红矩阵和孵化体系。2、抢占头部,爆款们能成为大多数细分领域的“头部”内容,从而获取较高的毛利,比如得到从头部出发自上而下地打造。3、打造品牌和标准。爆款们从流行变为经典,甚至变成细分行业的标准,进而产生持续地复购。卖得更多、卖得更好、卖得更久……这个故事很美好,可是实际操作起来有那么简单吗?知道了以上的套路,知识创业者就可以打造出爆款吗?四、坏消息:三个瓶颈最近,公众号“老汪这个人”撰文一篇,阐明了自己不再续订某知识付费产品的5个原因。第一,免费的信息都看不过来,付费的更是无暇顾及。第二,使用太低频。第三,在如此低频的情况下还续订,那岂不是床头摆了个闹钟、天天提醒并刺激我说“老汪你不爱学习,老汪你浪费钱,老汪你这个懒鬼”。第四,一些免费公众号和头条号的内容质量毫不含糊。第五,穷。需要说明的是,他说的是“不再续订”,也就是一个复购问题。这几句大实话,道出了知识“爆款”规模扩张的三大瓶颈,你必须首先想清楚怎么对付:1、赋能问题,“付费”比“免费”强在哪里?说来有趣,知识付费面对的首要对手,不是其它付费产品,而是免费的内容。试想,李翔做一个商业内参,那么如果有一个名气相当的人也做一个免费内测呢(当然李翔已经免费了)?好好说话讲口才,那么一个名气相当的人来免费讲口才呢?再比如,现在的很多收费专栏,真的就一定比行业大咖们的公众号写的好吗?付费产品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说明付费的理由,说明自己比免费内容的价值更高,有什么独特和稀缺的地方,但实际上这个价值往往很难衡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或许你要问,那为什么优质的内容生产者要做免费内容呢,为何不干脆一起都收费呢?简言之,其实就是“人各有志”,有的大咖追求的是“传播和流量”,有的大咖追求的是“赢利和变现”:我要做付费内容,那我内容的传播和影响力肯定受限,我还不如把流量做上去、未来接广告呢?所以,追求流量和传播的免费优质内容生产者,是知识付费的第一个威胁。如果你做知识创业,先想好如何一句话讲清楚“付费的原因”。2、复制问题,爆款模式能广泛适用复制吗?知识“爆款”模式需要“名人背书”,但并不是每个名人都适合,也不是越有名越好,前提是这个名人是“适合包装打造ip、会被吸引的名人”。什么意思:首选,并非学术的大咖泰斗都适合“知识付费”,因为很多人其实是学术研究的大咖,未必是学术“包装传播”的大咖,研究得很深入,讲的未必“生动有趣浅显易懂”,这就违背了易得性原则。其次,对很多商业实践的大咖来说,这个模式“时间、太高”,吸引力不足。这帮人往往做个项目都能一个小时几万几十万了,时间太值钱,可选择太多,何必每天费脑子苦思冥想知识课程?再次,对没有流量、无法打造成ip的“普通人”来说,哪怕有真才实学,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也可能转眼被淹没,结果就是精心准备的东西根本赚不到钱。“泰斗不浅显,大咖不稀罕,普通人不挣钱”,这样一来爆款模式的复制空间是有限的。这个人得有一定流量和话题性、有一定知识底蕴又善于深入浅出、且确实对这个模式感觉ok愿意投入。按照罗胖说的,至少每年都保底挣到100万。所以,就像不是每一个文学青年都适合做自媒体人一样,也不是每一个知识青年都能成为“知识创业者”。你先得想明白自己的特质,然后得找到适合的平台,得到的品控、喜马拉雅的孵化培养体系,等等。3、复购问题,用户“一招鲜”后会不会买下去?这个问题相对复杂,至少有几点需要考虑:a、用户的体验满意吗?满意是大多数复购的基本前提。但是现在很多知识付费产品的第一个问题是用户“买而不读”或者“根本消化不完”,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用户读书也是“书非借不能读”,但是试想如果对一个作者的书总是读不完,下次他出新书,复购的可能性也**降低。另外,知识付费是一个非标产品,这就导致用户的难以统一,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大多数人满意就是一个难题?这也是内容和教育培训最大的不同,教育培训(应试)往往有一个权威标准化的教案和考试,其结果也很好衡量,就是看考试成功率了。或许你会认为,用户“知识付费”就不是为了阅读消化的满意,而是购买瞬间的“仪式感”,是一种缓解焦虑、建立优越感的心理满足。但问题就在于,见异思迁的用户为何每次都通过对你的“买而不读”来满足呢,不腻吗?b、有没有持续的需求场景?很多知识付费的尴尬在于,用户“学完”的那一刻,也就是不再需要的时刻。能不能产生持续的需求场景,这很关键。又或者,是否可以嵌入用户的生活方式中,让他觉得这是自己小资情调的必备组成?c、有没有其它粘性手段?比如,让用户付出沉没成本,他已经学了你的内容,那么接着学下去、一定比转而从头开始学别人的,来得更方便一些。比如,有没有一些免费内容提供给用户,建立日常的连接和销售的触达,这压力又大了。比如,能否让用户对内容生产者形成类似ip的人格化认同感,我喜欢你所以支持你;或是某种社群的身份,这一点罗胖是专家了。d、替代方案怎么办?用户第一次体验很满意,但是第二次他在淘宝上发现了“盗版”,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从网盘上下载全部内容,你该怎么办?要解决以上三大问题,你是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做系统规划了,坦白说知识创业看起来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未必适合。说到这,阿飞还是很纳闷,知识付费平台那么多,我究竟该去哪个平台呢?六、去哪个平台掘金?目前,喜马拉雅的付费专区已经有2000位知识网红,成为知识网红第一平台。第一知识社区的知乎全面放开live门槛,得到则按照精品路线推出了24个专栏。如果对标电商,喜马拉雅是天猫模式,知乎live更接近淘宝,而得到则是精品店。我们今天很难断定谁会是最好的模式,但是可以肯定,对于不同的知识创业者、在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选择。如果你还没有成熟的课程规划,只是想做一次知识创业的“实验”,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先在知乎(某个话题)积累一定的流量和口碑,然后做一次live分享试试看。如果你已经有较为完整的课程规划,且认为自己可以被包装打造,那么喜马拉雅的主播孵化体系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已经名声在外,自认为在专业领域有很高造诣,有打造成ip的潜质,那么应该直接联系喜马拉雅或得到的首推了。对比三个平台的特征:得到的特点是包装营销能力最强但门槛也最高。喜马拉雅是内容媒体平台,流量最多、孵化体系相对成熟,但必须找到合适的细分领域、否则会容易在知识网红人海中被淹没。知乎live的社区氛围最好、用户付费意愿和能力较好,但需要一定的流量基础,对专业性和解决力要求高,否则很容易得到差评。知识创业不是一时兴起。是要赚点,还是要打造个人品牌、走上半职业化之路,你得想清楚。如果以此为业,前景可观吗?七、未来市场有多大?目前的预计是,知识付费用户已经达到5000万,2017年知识付费的总体规模可以达到500亿元,那么我们再往后推,未来五年呢?2015年,全国出版行业的营收是19967.1亿元。下面我们做2个假设:1、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无法适应快节奏现代社会的图书影音很可能想报刊电视那样逐步下滑,而基于网络和移动端的内容消费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这会是一个多大的市场?2、线上内容消费的人群中,付费意愿和能力相对较好的新中产人群,首要的问题不是“无聊和需要放松”,而是“缓解身份焦虑、获得阶层标签和寻找继续向上的优势资源”。如果以上两点成立,那么相较于纯粹娱乐内容,寓教于乐的知识付费会有一个明显的增长期。当媒体报道中评价喜马拉雅要从知识网红第一平台升级为“内容消费第一平台”时,我们无法评价这究竟是目标愿景还是营销口号,但无论喜马拉雅123知识节和66会员日惊人的6000万销售数据,还是得到的精品专栏打造出的一个个爆款神话,似乎都在预示着:知识付费确实正在成为内容消费的增长引擎和重要组成。所以,阿飞们去占领每个图书曾经占领的市场吧,去打造知识付费领域的《影响力》、《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吧,细分领域是我们的星辰大海。八、必须澄清的两个误解1、知识付费是在线教育?有个加了我,深夜发来对知识付费的一连串提问,大意是说:对这种新形态的mooc,你认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节点是什么?哪一家更具有优势?我当时只说了一句:这一波知识付费,绝不是慕课,和在线教育基本无关。眼下这一波知识付费浪潮和15年的在线教育投资热是两回事,分属于内容和教育两个赛道。如果用教育的逻辑去理解知识付费,你可能从起点就错了。那么,具体的区别是什么呢?请看下表:知识付费向左,在线教育向右。2、罗胖们错了?现在世面上对罗胖们最大的指责是:你传播的都是“二手知识”,不是真正的学习。可“二手知识”真的错了吗?一手知识(专业学术)学到后头一般不会太生动有趣,没有那么多故事可以讲。而二手知识多半是进行了简化装,变得寓教于乐,牺牲的是内容的深度、严谨和系统,常常成为“通识读物”。“二手知识”真的是新鲜事物吗?其实几千年来,中国人早就习惯了二手阅读。到了现代,从简报内参到科普读物,从十万个为什么到名著缩编,从奥秘飞碟探索科学画报到易中天品三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国家地理,这不都是吗?小时候,我们读十万个为什么,就觉得自己是科学家、小博士。长大以后,我们知识付费,尽管听不完,还是会觉得自己有逼格是中产阶级。这不是异曲同工吗?罗胖的“二手知识”真没错,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每个人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精深掌握一手知识就行了。其他领域知道个基础常识也就行了,消费“二手”总比完全不读书好。只不过,罗胖这故事讲的有点大,说的好像“二手知识”会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这样一来就刺中了知识界敏感的神经了。九、最大的难点是注意力为什么很多人买了课程,来不及听呢?现代社会有一个重要的趋势:信息量越来越大、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认知习惯越来越碎片化。在这个背景下,用户很难持续地保持注意力,他没有耐心,他需要的是简单迅速的爽。所以,用户“注意力的稀缺”是知识付费产品设计最大的难点。之前,很多在线教育恰恰是载在这里。任何一种知识内容的吸收,都必须保持注意力,边学习边思考,甚至迅速付诸练习和行动。否则,很可能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很多时候很可能是,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一过就忘,一做就错,一会就不耐烦坐不住,最后并没有什么卵用。“三心二意和懒惰懈怠”就是人性,没有哪个对抗人性的产品可以做起来。在线下的学习中,我们至少可以有课堂氛围、师生互动去保持注意力,而在没有监督的个人消费中,如果不是讲的悬念四起、极其有趣,可能用户很快就走神了。十、知识付费“内容模式”的未来?一阶段“知识爆款”已经得到验证,那么接下来呢?在我看来,知识付费内容创业的下一步,一定是“从流行走向经典”,抢占细分领域的头部。眼下之所以成为“流行风尚”,可能主要还是在于缓解中产焦虑的“标签意义”,和排队喝喜茶、吃鲍师傅异曲同工。但是,知识付费内容创业的未来应该远不止于此,它应该在未来取代图书影音成为咖啡、米饭一样的存在。以下提供几个思路:a、敲门砖。成为某个细分品类的标准、必阅经典,你要是没消费过,都不好意思说学过。甚至成为获得某个优势资源的基础门槛。b、工具库。成为某个细分领域实施操作的参照工具,这就是字典和百科全书模式。比如好好说话列举了各种说话场景和问题,你未必要按顺序听完,但以后遇到类似问题了可以“按图索骥”。c、社交圈。像中欧、长江这些商学院,课程内容是另一方面,超高门槛构建的企业家同学圈同样引人注目。今天的知识付费产品都在有意识地打造“圈子”,只不过——谁能让圈子的社交价值最大化呢?最后,一切才刚刚开始,问题还很多,但正因为问题这么多,才给了你解决瓶颈、赚够红利的机会。知识青年们,准备好了吗?【钛媒体作者介绍:;公众号阿辩论(ID:bianlunlove)】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头条也要做知识付费,你有什么想法》 精选四  日,第七届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成都顺利举行中,成都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范毅、腾讯集团首席运营官任宇昕、腾讯副总裁林松涛、腾讯副总裁钟翔平、腾讯网总编辑李方、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快手创始人兼CEO宿华、米未传媒创始人兼CEO马东等嘉宾出席。此外,来自全球互联网、AI、内容产业的350多位行业领袖和嘉宾以及近万名创业者参会,围绕“开放·创想”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创想·投资”分,双百项目冬吴同学会主讲人梁冬主持了圆桌论坛,与斗鱼直播创始人陈少杰、紫牛创始人张泉灵、新榜创始人徐达内、华映资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助理总经理余海洋一同探讨了一下内容投资新风向。  梁冬:各位早上好!这个月8号阅文集团上市,我昨天看新闻说是香港十年来的,是腾讯的内容的平台。新闻说创始人自己也没有想到做到这么大规模的公司,泉灵你怎么看?  张泉灵:时间花在哪就把价值变成变现的可能性,小说是为数不多可以花很长时间阅读的,而且这个内容A读完了B还可以读,有着很长的生命力,用户又愿意在上面花时间,这两者一相乘,内容领域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一块。  梁冬:关于阅文上市动态的形式,尤其内容上的形式。  陈少杰:内容和我们现在做的直播平台很接近,也需要很多和内容的创作者合作,比如说他是写小说的人,发布的人,我们是和机构,还有我们的主播。  梁冬:关于主播我有个小问题,我听说有另外一个平台,他们曾经在广州打造了一个主播集中营,很多主播,在北京往北有大片生活在那里,你们有没有?  陈少杰:我们公司没有一个主播。  梁冬:以后不会向下延伸自己做吗?  陈少杰:很多主播都是自己签约的,持续培训,基本上都是线上的。线下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还是太重了,更多我们称为经纪公司,有经纪公司把这个管起来,对他们培训。  梁冬:不会投主播的经纪公司,可能随时被挖走。  陈少杰:很多平台和内容有一个变相的效率,在这边跳槽,对于一些内容型的主播是OK的,但变现型主播跳槽账就算不过来,效率变低了,以前还有很多粉丝,这个粉丝是主播和内容的粉丝,另外也是平台的粉丝。  梁冬:我问一个问题,在你们平台上,最热的三个主播年薪可以超过多少?年收入。  陈少杰:最高的三个应该在四五千万吧。  梁冬:原来没有好几个亿,我就放心了。你们在时候有很多人做内容,哪个多?  季薇:最早看内容,是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内容的平台,所以是一些阅读的网文平台,都有投资。刚刚讲到阅文,这个也是一个内容整个的产业一个爆发式增长的缩影,毕竟内容IP最大来自于网文和动漫,本身有自己的量放大,下游也有量发达,叠加起来就是基数的放大。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水到渠成资本市场给到企业。  我们跟内容相关的投资非常多,大概投了50多家,而且是全产业链覆盖的,各种内容形态,各个垂直领域。很多从内容切口,从内容形态来说从阅读的,从上游的这个阅读的,网文出版到巨头网站,到下游变现影视、长剧这些,音乐也有,短视频、图文资讯的、搞笑的都有,这是付费的。  梁冬:你看好流量变现还是什么?  季薇:它依不同的平台,流量变现更成熟的是微博、淘宝体系流量变现非常顺畅,也比较成熟。当然就是知识付费这个领域起来如此之快,我觉得一个是内容付费本身是一个消费习惯的养成,大家除了在娱乐上愿意去为内容付费买单之外,逐渐愿意为知识这样原本教育培训类才会付费的去付费,当然很多人讲焦虑感,我觉得中国人的焦虑感会长期存在的。如果说焦虑感再加上消费习惯,而且内容付费的这个习惯是不可逆的,这个人群越来越大,买的东西越来越大,这个市场一定是比较大的发展。我觉得风口没有那么火爆,但它会长期存在。而且对各家来说考验也蛮大的。  梁冬:什么叫讲通俗的话?  徐达内:这段时间跟95一个小姑娘讨论一个话题的时候,讲了很多最后我反思了一下,承认她说的是对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消费内容的习惯是向碎片化这个方向去发展,其实过去很多传统的生产方式其实回头再看传统,过去消费它是一个报纸,当然跟物理层面有关系。到今天可能是消费的一个颗粒品,我就看其中一个专栏,今天就看这个,本来不看其他的,为什么为其他的版面买单呢?这里更加聚焦带来具体阶层的人的价值或者利益,回头看不管是微信公众号还是其他平台非常多的我们称之为情感,也有人称它为鸡汤。会发现里面有非常多的类型找准一个代言群体,说全世界我最牛逼,你们对误解了我,你们都不理解我。像我这样的中年男子也一定不会火。  梁冬:海洋,我感觉腾讯尤其微信公众号,因为你们是可以看到最好平台的内容。这个猜测对不对?  余海洋:这是我想讲一下内容对行业整个开发,第一非常看好内容行业,第一就像张老师说的忽然间和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占据大家的时间,所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量占据用户的时间。第二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对内容需求越来越多。  还有就是说我们在内容面或者腾讯跟大家去合作方面,我们也会去投很多平台和CP,包括阅文昨天上市了,包括少杰的斗鱼,还有快手,还有音乐集团,都是非常细分的平台。我们这样看,我们自己是连接着很多的互联网用户,但是在每个细分领域我们有时候跟一些更加垂直或者更加精细化的平台去合作,能够让我们的用户获得更好的内容,这是一个大逻辑。  你问的问题,就说我们做内容收割者,我们的初心怎么给用户提供更好的内容,但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确实自身连接很多用户,然后我们在一些细分领域确实做得非常好,比如说像游戏,导致从结果上看可能我们从内容领域赚的钱最多,同样刚刚讲也把很多资源和获利或者钱拿出来再投到行业里,帮助更多人发展。  梁冬:我一直有个担忧,很长一段时间内容是受到专业的训练、有某种的内容使命感的人在做。现在我们看过来整个的趋势变化了,每个人都在创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家。于是今天有个误解,最后的标准变成是说谁的流量大,谁的影响力大。我们也知道真的让一个东西很容易传播,八卦的东西或者说不那么有竞争含量,但其实真的很迎合大家恶趣味的这种内容真的很好。流量它也是一个饲料,作为一个饲养员的心态和做内容心态可能不太一样。我的问题是,问在座的各位就是说当你们面对一个选择,一个内容赚钱,这个内容可能会社会产生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引导而不仅仅是迎合的时候,你们内心里面是什么样的标准。我想从泉灵开始问。  张泉灵:从我的角度上来说,有些事情不那么矛盾,不需要把它完全的分割开。我举个例子……流量非常的高,但是整个的变现的天花板相对比较低,那块比较清楚。在他们100的排行榜中每个号归属的公司,发现至少20个号是归山西的同一家公司,再看一下500里面能找出100个号是山西同一家公司,再问是同一个夫妻做的,我仔细搜索过,专门跟这夫妻讨论过,流量非常大,这两个集群主要体现在四类内容上,分别是星座、养生、拜佛、两性关系,人群覆盖年龄段非常广,从20到70岁都是他们的用户。这两夫妻就是玩流量。  梁冬:不是做内容出生的。  张泉灵:大多数绝非原创。商业价值蛮高的,从流量变现的情况来看天花板相对比较低,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其实是一个你什么价格投到什么未来,流量导致对价格的预期也蛮高的。而且说句实话干这活的成本很低,导致不需要任何投资,自己活得相当不错。我作为外部的进来这个价值在哪里,最后没有投,这是蛮大的问号。我觉得不是很需要去把它说有的流量很大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它价值很高,是否有些好像内容不错,这两个事情不是那么对应的。  我讲另外一个例子,我们投的项目当中至少有三个项目是完全基本上活在微信生态里的。那么刚才季总说变现的逻辑,我觉得微信可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变现逻辑,内容用来干什么,淘宝很明显就是电商,那么微信恰恰有一个你可能综合变现的一个可能性,我们投了年糕妈妈,销售量上数一数二的状态。非常有意思就是随着今年整个的知识变现更好的状况下,因为它本来是内容获客,继续内容付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所以刚刚知识变现今年有非常好的收入,对电商来说又是正向促进的循环,那部分内容有没有社会价值,回到始初的问题对年轻妈妈来说无非想得到的就是两件事情。年轻的妈妈需要年糕妈妈给她的就两样东西,第一个就是怎么养孩子,这是个知识诉求,第二该买啥,因为都不知道买什么,哪个更有经验,微信体系下这两个东西都同时可给,而且是正向循环。  梁冬:在你们的后台看过来,你们认为这两个方向哪个跑得更远一点。、  张泉灵:这两件事情当中还有一个连接的可能性,就是新品牌孵化。所以我不觉得这两个是分离的赛道,有可能在微信体系下是融合的赛道。  梁冬:少杰,现在的主播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直接内容很好,很喜欢直接打赏,另外也变成是直销的一部分,他们也变成流量变现的一部分。这两种趋势哪种更具有方向性。  陈少杰:目前看还是以内容作为主流,打赏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方式呈现。直接由主播来做电商现在还是比较少。相对来说变现的效率还是比较低,卖个东西要的,另外还有一些各种各样的环节。因为打赏是最方便的。  梁冬:直播我看得少,哪一种内容是最容易获得打赏的。从那个学术后台背景讲,不是前台看到的,从后台看到的你们的逻辑。  陈少杰:我们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肯定美女多,帅哥美女是最容易。  梁冬:帅哥赚得多还是美女?  陈少杰:其实差不多,快手前10很多都是男的,我们也有男主播是比较大的,可能在前10名以内有三四个是男主播。  梁冬:通常干什么呢?  陈少杰:就是打游戏给大家看。  梁冬:你有没有觉得说挣半天没主播挣得多,有没有想说自己去干直播创业算了。  陈少杰:这个没有人看,要么看帅哥美女,要么看打游戏。  梁冬:可以兼职,不要给投资人更多压力。这两个赛道其实是有交叉的,季老师你认为有没有更多赛道的可能性,内容直接变现或者是流量,有没有中间的可能性,可能是什么?  季薇:内容和电商完全能区分开来,不是的,这个东西是虚拟的商品,既可以卖这个东西,包括我们游戏道具的交易,这些东西都是虚拟的商品,虚拟商品的交易变成实物的交易要求,要相对来说对拷贝的要求各方面更麻烦,对投资的要求非常高。所以这东西也不能完全分开。内容第一就是引流,内容不是作为流量的入口各大平台也不会去把内容作为这么重要的一个话题来讲,首先是流量,然后自身的变现更多样化。每一种内容形态来说变现的效率是不太一样的,我举个例子来说内容本身付费,网文可以,剧也可以去付费。短视频内容付费,那广告,然后接下来就是电商,这个多一些,对每一种内容的形态来说变现的可能性不太一样,这要区别每一类内容形态上再仔细的观察。整体来说一定愿意选择人群比较广泛的,然后大家愿意去讲,但这么看也挺重要。  梁冬:现在网络看过来,愿意为内容相关的电商付费的人群最集中是在哪个?像年轻的妈妈吗?在你看来哪些人群是最核心愿意付费的人群?  季薇:首先微信体系里本来电商付费也是比较大的一个领域,如果从电商的角度来说确实是微博跟淘宝更直接一些,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可能非更容易一些,服装等等,这相对来说产业链更完整,物流、供应链要完整。垂直品类产业链不完整,有些品类没有带运营商,那自己物流比如从媒体人去做,内容去做的一个团队来说,对他来说建供应链是很麻烦的事情,也要看垂直频率怎么样。  梁冬:徐老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新榜在后台看到有代表性的,要开始重新开始说通俗的话,年轻人的观点。我想问两个问题,能不能给我们更深入的讲讲什么叫说通俗的话,我也需要学习。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你们在新榜后台看到了什么让你们很新奇的发现。  徐达内:我们不是专业的,从自己的平常的工作中去发现的一些规律,我其实现在看内容更多的时候会把它放在场景里去看,这个内容我会在什么场景下去消费,上下班途中去看的,还是我躺在被窝里看,还是早上的洗手间去看,我觉得非常重要。场景里看内容,前段时间我看一个视频,讲让大更大,让小更小,坦白讲现在市场上绝大多数短视频我认为都还不够短。在周末的晚上我愿意坐下来打开腾讯视频上游戏类的,我准备两个小时做这件事情。但地铁上刷一个非主流的时候,希望不用打开它,直接一闪而过的。就说让大更大,让小更小。我先从场景上看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恐怕是我现在去看内容的一个基本的这么一个设想。  我想讲的是接下来人工智能,会使得我们过去有些纯粹的记录者,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这个价值就更加小了,我自己做编辑的,所以编辑很重要。  今年年初发现一个号,估计在座各位从来没有在朋友圈里看到过这个也听这个号,他是去年年底的时候好像才100万粉,现在已经2500万了,后来我总结我的朋友圈从来没有看到,为什么呢?我把妈妈的手机拿出来输入了夜听两个人发现他的朋友圈好多。发现微信是挺圈层的东西,这个领域不存在,别的领域就存在。  我们需要爱,不仅仅你需要,他们也需要,刚刚泉灵讲的养生、星座、两性、拜佛,还有人在网上做烧香、敲木鱼,这样的生态里现代人情感需要慰籍的状态,《知音杂志》是多么成功的传统类型。现在讲微信,包括整个腾讯的大内容生态,包括现在企鹅号都会有非常棒的超出我们的朋友圈,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朋友圈就是全世界。  梁冬:有一天有个快手的投资人开两个半小时来我办公室教育,说老梁就这么多人了,大部分人都在我们快手上面,我说快手做什么的,然后展示给我。那时候发现中国的分层,中国社会的分层比每个人想象都严重,这个分层还挺明显的。海洋分享一下双百计划投资人的一个思路好不好?  余海洋:我觉得我们思路有几个大点:  第一点就是说我们坚信,你看提到很多内容,很多吸引流量的内容,这方面很关注到,我们认为就是说随着行业逐渐走向成熟,它用户对于内容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这分为有很多不同的细分品类,对于每个品类的内容要求很精致。所以我们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去找最优秀的内容。优秀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用户是不是真的喜欢,第二平台所宣扬的价值观,有可能用户喜欢的不是一个特别让公众看到的东西,这两个都要去考虑的,这个确实有这个平台的社会的责任在里面。  第二点就是我们也看到了创业,大家还是有从一个小的团队到一个或者更成功的公司来讲,还有创业者比较纯的做内容的,他们对一个公司怎么样一个更好的商业化、规模化,这需要平台扶持和引导的,这方面我们做很多的努力。我们应该后续建立渠道让大家找到我们。《头条也要做知识付费,你有什么想法》 精选五日,由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办,清科集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创新峰会》在北京如期举行,峰会邀请了青松基金、华映资本、君联资本、华盖资本等,何仙姑夫文化传媒、新湃传媒等优秀传媒机构,等金融服务机构,共同探讨如何整界与文化产业的高端资源,分享了产业动向和趋势,以及如何以资本之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发展。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在会上做了题为《文化产业的新常态和新机遇》的主题演讲。季薇认为,现在已经从“流量入口时代”进入“内容入口时代”,内容成为平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随着新生代消费人群的崛起,用户付费意愿越来越强,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上一代付费人群, 同时,的进步以及版权保护力度加强,都加速了付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娱这个大的领域里,早期阶段的创业已经过去,现在更加注重整合布局,不管从产品形态、团队的专业能力、还是发行传播机构的多样化、直至最后变现能力的多样化,都需要团队有更高的协同能力。无论是创业者和投资者都要把握这个里面的变量,看看在内容的生产、传播领域,变量到底体现在哪里。”季薇表示。以下为季薇演讲实录:华映资本从09年和10年就开始投资文化领域,当时说投资文化领域还属于“天方夜谭”但是,之后这个行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华映在那时已经投了内容聚合平台类的项目,包括小说、动漫、网剧、音乐等,到现在大多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如果现在再做一个平台类的聚合公司,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到目前为止,华映资本在文化领域大概投资了50多家公司,在一些重点的领域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文化产业的新形态和新机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文化产业是非常大的领域,体育、教育、旅游都属于泛文化。 另外,对什么是好的头部内容,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断,所以今天我讲的东西不一定完整,不一定全对,希望跟大家会后多交流。文创为什么成为了风口?这几年,文化是风口行业,风口不是人为吹起来的,也不单单是资本推动,背后有政策环境和产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总的来说:第一、人均GDP达到了以上,国民收入增加,使得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文化是消费升级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现在文化的消费人群都很大程度上是新生代人群,他们有自己的消费观,有自己的消费习惯,有更强的品牌意识,同样他们在内容消费里也有自己喜欢新的内容和消费方式。所以文化产业的蓬勃,可以说是伴随着消费升级这个大概念蓬勃兴起的。同时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属于互联网的已经衰竭,我们也观察到中国现在网民的增速已经是个位数的增长,去年中国网民是8亿多,3%的增速,是非常低的。目前,大家更加注重用内容的方式去获取新的用户。第二个主要变化是中国网民付费习惯正在逐渐的养成,并且快速推进。这里有几个前提条件,没有版权保护就没有内容付费,网上都有盗版的内容,根本不用付费,你都可以获得。另外就是移动支付,中国是移动支付最普遍的国家,去美国还要带,在中国带手机就可以了。第三是新生代的兴起,他们已经形成了内容付费的习惯,同时也带动了我们这些比他们老一代的付费人群,所以现在付费内容的形态越来越多。“流量入口时代”正在演变成“内容入口时代”所以总结来说,我们把文化领域的变化归结为两大点。第一是文化内容作为流量入口,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刚刚讲的传统流量获取方式的成本非常高,现在任何一个APP,流量性平台格局基本稳定,从商业模式来看,很多流量平台入口没有大的差别,差别就是你吸引什么样的人群以及提供什么样的内容。第二是人群的变化,年轻人他们需要的内容肯定跟我们这一代,甚至我们上一代是不太一样的。内容作为一个变现的工具,也发生了一个系统性的、指数级的变化。以前传统的内容变现方式是广告,而且是最主要的变现方式,内容是免费的,通过收取广告费来获取收入。近一两年来发生了三个非常大的变化。1,内容进入收费时代。很多人已经成为视频网站的会员,付费看正版的内容。2,同样的内容可以多次变现,生命周期延长。3,内容引导消费。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内容在社交平上进行分发,最后引导成用户的消费行为,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消一个新的入口。所以我们认为,现在已经从“流量入口时代”,开始进入“内容入口时代”。90和00后都已经长大成人,他们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同时在内容变现方面,通过内容付费、衍生付费、引导消费等,变现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所以这几方面因素叠加,使文化产业得到了一个飞速的发展。内容已经成为平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现在内容已经成为平台差异化竞争的一个关键。我们看到很多新兴的平台,靠做出好的内容,有调性的内容来获取用户,他们获取用户的成本可能低于一般的传统方式,而且转化率比较高。我们投的“开始吧”,是一家通过制作好的内容,来引导做生活消费类众筹和其他金融变现的公司,他们的口号就很直击人心:“这就是你报复平庸的方式”,我们内心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希望借助他的产品和消费机会,去获得不一样的效果。我们还投资了推荐型的平台,比如买手推荐型的电商平台——火球买手。还投了一家公司做原创漫画,虽然在漫画领域巨头有腾讯,但还是有希望可以做出另外的平台来。现在的内容头部平台都有巨大的用户量,但目前的发展还是希望通过做出好的内容来吸引流量,今日头条最近又挖了知乎300个大V,可见大家对内容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淘宝直播和淘宝视频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以前是希望大家到微博上去种草,然后到淘宝上去拔草,现在则希望最好种草和拔草都在自己这里,这样才能留住用户,才有价值。在内容平台方面,我们也联合上海报业与人民网一起打造了一款针对年轻人、主打趣味性阅读的个性化阅读资讯APP——唔哩,他们现在已经通过开放平台的方式,结合APP流量,然后做内容的精准化的推荐服务。新兴消费人群带来了新内容的崛起新兴消费人群带来了新内容的崛起。他们更喜欢个性化、比如二次元这类的内容,强调互动,同时,他们倾向在网上展示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们所带来内容的需求,跟我们这一代人对内容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举一个例子,动漫行业,这是一个传统的古老行业,漫画在日本800年前就有,中国漫画始于1925年。当时上海《文学周报》连载了丰子恺的画,该刊主编郑振铎把这种独特风格的画定名为“漫画”。而现在则是漫画另一个新春,去年中国的漫画人群差不多7000万,漫画是二次元的一个主要的载体。动漫领域的增速非常快,年轻人占到了整个动漫人群的三分之二,50%以上集中在超一线和一线的城市。它正逐渐从一个亚文化,或者次文化,慢慢变成主流文化,我们非常关注这个领域的一些变化。动漫领域增速快,变化也很快,现在是全网分发,衍生能力也不一样。以前这个领域的变现,靠衍生品以及周边去实现,但是现在可以通过内容本身,实现变现。近一年,我们看到腾讯、网易等都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进去到动漫领域,为什么?虽然动漫现在的变现能力还不是最强的,动漫跟影视剧的变现能力还是不能同日而,付费看影视剧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习惯,但是大家认为这是未来一个非常大的流量入口,所以巨头会持入。现在中国已经逐渐从免费互联网的时代,进入到了收费互联网的时代,我们都是生长在免费互联网的时代,可以从网上搜到,找到一切。但是现在很多东西都是收费的,为什么?有几个原因在,技术上移动支付工具的出现促进了增强了付费便利性,版权保护意识的增强让好内容得到保护、人们通过付费的方式让专业的人去做精选,从而节约时间成本,以及前面所说新消费群体付费意识的增强,这都使得知识付费兴起。以前人们认为娱乐付费是很正常的,是符合人性的。但是知识付费是反人性的,你要逼迫自己去学习,所以知识付费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去年年终到现在,这个行业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我们现在看到了市面上这些知识付费的公司,“得到”,“喜马拉雅”加起来,在知识付费方面的年收入超100亿。从这些平台来看,提供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认知类,我怎么内在提升自己。还有一大类是技能类,比如说怎么做好一个PPT。现在的头部平台,头部内容接下来也会面临很多调整,如何持续付费,如何做好内容,怎么样能覆盖更多的人群,怎么样可以系统化的提供知识让用户持续买单,这对所有的平台都是很大的挑战,所以我认为这个行业刚刚兴起,仍有很大的机会。文娱投资的早期阶段已过,要从产业链的变化中寻找机会IP在中国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形态,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全职高手》在网上连载火热,华映在这个领域早已布局童石网络,获取了漫画的独家版权。目前根据这一IP改编的电视剧也马上要推出,手游也会跟进,这基本上是一个小说IP全产业链的覆盖。《鬼吹灯》我们也有布局,电影和网剧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这种例子在现在的市场上有很多很多。这是一个新的形态,以前IP内容通过商品变现的比例仍很小,并不成规模。但慢慢发展过来,现在可以通过内容高效引导用户进行消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往人们是关注价格、关注性价比的主动消费,很多时候是先看广告再去买它,但现在不同,如商品的品类,品牌太多,很多消费者是被动消费,先被推荐商品,基于信任去购买,这当中还包含偏好与个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新型消费公司,比如MCN,这是一个连接创作者和平台之间的服务机构,创作者可以产生创作内容,平台可以进行电商的转化。如何批量化的培养孵化网红,帮助网红、达人们制作好的内容,帮他们运营好网店,通过社交平台进行放大和传播,最终通过电商平台去进行消费,这就需要有一个专业的平台进行服务。这就是MCN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在文娱这个大的领域里,早期阶段的创业投资机会已经过去了,现在更加注重整合布局,不管从产品形态、团队的专业能力、还是发行传播机构的多样化、直至最后变现能力的多样化,都需要团队有更高的协同能力。无论是创业者和投资者都要把握这个里面的变量,看看在内容的生产、传播,变量到底体现在哪里,这个是我们认为文化发展的一些趋势。最终的结论我们认为现在内容形态非常丰富,靠单一产品打天下,靠一款APP去打天下,这个创业难度非常大,而且成功的概率非常低。我们可以看到今日头条这样巨无霸的资讯平台,同时还会布局一系列的APP,比如说抖音;一下科技有秒拍、一直播、达人秀等等,有一系列的产品进行整体布局。从内容形态以及从产品形态来看,都是越来越丰富。在这样的过程中,产业链内部的整合、协同,以及产业之间的协同,比如文化产业跟金融,文化产业跟互联网,文化跟电商,这些跨行业的创业,需要复合型的团队与人才,对他们能力的要求比以往要高得多。更重要的是要做出好的内容来,有工匠精神,这才是根本。所以对投资人来说,我们看的是文娱,但是文娱现在已经是跟各行各业都结合在一起了,所以对于投资人的要求也更高。华映资本在文娱领域的布局包括整个IP产业链里面是实现了全覆盖。但是对我们来说,整合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其中资金是最容易的,但是人才、资源和合作方,这些是非常难的。在这样的发展下,我们认为属于文娱2.0时期的投资机会在以下两个层面:从流量端来看:我们重点关注能高效获取微信、微博、淘宝等平台流量的企业;重视内容即入口,关注围绕内容构筑流量入口的企业;关注利用MCN(头部内容、头部网红)获取大规模、低成本流量的企业。从内容本身来看:我们关注拥有IP或能孵化IP,特别是策划能力的企业;关注离钱近,能利用内容快速变现,并能提供阶梯式产品的企业;关注能打造服务内容的新兴核心技术平台的企业。最后跟大家共勉,不管是投资还是创业,我们看的是未来,但是需要做好的是当下,当下即未来,所以专注每一个当下是非常重要的,再次感谢大家。《头条也要做知识付费,你有什么想法》 精选六前段时间,朋友大鹏在喜马拉雅FM上,买了某知名新媒体人推出付费音频课程。课程团队还向大家保证:“三年后加薪不超过50%,可以申请全额退款”,后来更是把“退款”改成“双倍退款”。课程原价99块,优惠打五折,只要49.5块。一上线,30分钟内就卖出了1万份。大鹏说:“我升职加薪,就靠这门课程了。”兴奋得不得了。而我只想说:“呵呵。你被套路了。”套路在哪里呢?这很简单:想买这门课程的,主要是刚出来工作的小年轻。本来薪水都稍微低一点,考虑到、工资自然增长等因素,三年加薪50%那是大概率事件。而刚出来工作,三年后涨不到百分之50%的薪水,真的那绝对是废柴了,少之又少!而且,谁会为了区区这几十块,在麻烦的手续下去申请退款?再退一步讲,哪怕所有听课者都没涨工资,都要求退钱。那人家将收上来的钱,三年内拿去搞点,人家也是稳赚不赔!聪明如那位知名新媒体人,看准的就是这一点,无怪乎有很多冷静理智的网友在惊呼:“这TM就是在收割智商税啊!”其实这课程,和古代包生男孩的秘方一样,效果本身值得商榷,套路却是一脉相承。他们为什么会愿意缴纳智商税吗?他们蠢吗?他们没能力吗?他们并不蠢,也不是无能,而只是太过焦虑。过度的担忧和焦虑,让他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被精明的商人们算计、屠宰,被肆意收割智商税。刚才说的那位朋友大鹏,二逼兮兮地去买这收割智商税的课程。就是因为他有严重的焦虑。是成功的焦虑,也是知识的焦虑。买了一堆线上课程,听各种牛逼人士讲经济金融,指点江山,但也只是买了而已,听课没时间。我问他:“你到底学到什么了?”他也答不上来。但就是图个安心,图个心里踏实。焦虑让他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他已经不清楚哪些对他真正有意义,哪些只是无用的信息废物,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金钱,却什么也没收获到。这样类似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数不胜数。不仅是年轻人的知识焦虑、成功焦虑,让成功学、知识付费烂大街。每一类人,都有他自己的焦虑。这样的焦虑,让社会中所有人,无时无刻不被老奸巨猾的人收割智商税。父母的育儿焦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最好的,才是好父母”……要买学区房;要买最好的奶粉;要上顶级的幼儿园;要让孩子学钢琴、学绘画、学围棋、学书法、学跆拳道、学英语……在孩子身上肯花钱、舍得投入,固然是好事,但一焦虑,容易折腾自己和孩子,也容易交不少智商税。花了钱就感觉心安,花的钱越贵,就越心安,从来没想过自己是不是交了智商税!也从来不去考虑,这钱到底花得值不值,花得有没有效果?!女人的外形焦虑公众号上流传各种鸡汤文:“长得好看是一种本事”、“为什么不和颜值差的人做朋友”、“你连身材都管理不好,你还有什么本事?!”女人也全都吓着了,成天担心:“老公会不会因为我变丑变胖不爱我了?”“我的职业发展会不会受到影响?”越想越焦虑,越焦虑就越想!所以,去整容的、隆胸的、抽脂的啦,都特别多,各种美容护肤品,也特别流行。在国内,有不少女性跑到“黑整形”去做整形的,做完变丑、越整越丑、或者脸部肿烂的……为了别人眼中的“美丽动人”,而甘愿承受各种各样的风险,把钱包里不多的、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就这么轻易贡献给别人哪!她们都有着严重的外形焦虑,就爱给别人贡献智商税,可管不了这么多了呀!所有人的健康焦虑所有人都怕死,都怕不健康,怕生病!这是人之常情。但制造恐慌、制造健康焦虑,搞得你好像明天就可能患癌,好像你明天就阳痿了,好像明天你就衰老了。各种五花八门的保健品,走入了大家的生活之中。本来功效不明的冬虫夏草,被吹得神乎其神、包治百病,被炒到上千块钱一克。搜狐新闻上之前发了一篇文章指出:“在中国,所有的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是的,都是骗人的!没有那么多奇效无比的保健品,都是在利用大众的健康焦虑,在制造健康恐慌,然后收割大众的智商税。那么,这么多人,为什么会焦虑?又为什么会因为焦虑去缴纳那么多智商税?是媒体无节操的制造恐慌吗?是这个时代生存艰难吗?除了这些不可控的外在因素,陷入焦虑的人,本身是有一些思维缺陷的:非黑即白的极端化思维想着“我变丑变老,就毫无价值”,那你肯定会有外形焦虑;想着“朋友们啥都懂,我啥都不懂,我真没用,真没文化”,那你肯定就会有知识焦虑;想着“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人才,我就是差劲的父亲”,那你肯定就有育儿焦虑啊!极端化思维,让你觉得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做不到最好,那就是最差劲、最没价值、最无能!这种喜感的思维方式,没有焦虑才怪!过分在乎别人的眼光许多人完全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别人的眼光而活,对于别人的评价非常恐惧。你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处处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焦虑就会找自动上门来。灾难化思维肚子痛了,立马想到自己是不是得了胃癌;亲朋好友有人得病死了,马上就想到特别担心自己的身体,害怕是不是身体有什么毛病。不给孩子报班学这学那,会担心孩子以后被人比下去,混出一个挫样怎么办?总之,一个很细小的问题,在那些具有“灾难化思维”的人眼中,总是会想到一连串小概率的后果,越想越心惊,把自己吓得不行。要避免被收智商税:·你不要去相信别人兜售的捷径你要成功、得自己好好努力;你要把孩子教育好,得自己好好下功夫,不是给孩子多报几个班就能解决问题。想要健康,那需要你有规律的作息、充足的营养,也不是保健品能够代替的。相信自己的努力,不要相信别人兜售的捷径。认识到大部分事情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重要。曾经有个朋友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是傻逼;大部分事情都没有意义。”执着于某些事情,会产生过分的焦虑,然后被那些精明的人,收割智商税。于是,自带思维缺陷的傻瓜们,异化成圈养的猪狗,被喂食像猪饲料一样的信息,让他们生长焦虑,然后收割着一波又一波的智商税。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说:“通过认识到那些引起焦虑的事物并不重要,可以缓解大部分的忧虑。”人生中大部分事情,确实都没有别人告诉你的那么重要,按自己的路子去活。放下那么多无关幸福的执念,你才能获得恣意洒脱,才能对别人刻意传播的焦虑病毒免疫,才能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中,守护住自己那难得的判断力和理智,活出最幸福的自己。(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金融视界立场)(本文由金融视界转自国馆)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关于我们|互联网|创新金融|新媒体||P2P|众筹|创客|证券|基金|支付|||监管|政策|热点|曝料|让您的每一次点击,都能转化为价值!投稿邮箱:《头条也要做知识付费,你有什么想法》 精选七【本文正在参与最新一期话题竞拍《知识付费上演“四国大战”,何为正途何为歧途?》,奖励丰厚,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投稿来辩!】提到“知识内容付费”,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现如今知识经济领域中的诸多产品,而是一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前互联网巨人。如果你是一位互联网的早期用户,或者对社交产品有过研究,那我猜你一定听说过MySpace这个网站。当今天社交巨头Facebook的市值早已突破千亿美金之时,有多少人还记得它还曾经是MySpace考虑收购的目标?十二年前,MySpace的创始人德沃尔夫(Chris DeWolfe)走进了扎克伯格的公司,再三权衡后,拒绝了后者给出的的报价。MySpace在过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绝对的统治级社交产品——从03年创立,到07年占据了全美社交网站流量的80%,MySpace名声大噪。寻求转型的默多克新闻集团在同一年花了5.才将其收入囊中,而也正是在那一年,MySpace访问量超过了雅虎和谷歌。在当时的互联网江湖内,其地位之尊,声名之盛,可谓一时无两。而回溯MySpace的发展之路,对我继续思考“知识付费”和“内容变现”意义非常。因为,我总希望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处境,看向那些跨领域的成功者或失败者。而MySpace就是那个站到过峰顶,也跌落过的亲历者——它兴时,机会遍地可寻;它衰时,总躲不开“头部内容”这个关键词。透视MySpace的过往,或可成为如今我们从外层探讨“知识付费模式”的最好镜鉴。网红的悖论回顾分答、知乎live初期的生长历程,可以感受到的是大V们强大的流量召集能力。不断拉入影响力巨大的“网红”,不仅为平台提供了足够丰富的话题性,而且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用户流量。这样的崛起形式并不新鲜,至少在十多年前,它就已经是MySpace之所以击败更早的社交产品Friendster的重要原因。那时的网红还只是含蓄地被唤作“网络达人”,MySpace的首批用户目标,瞄准的正是那些极具争议的网络写手、乐队和类似如今的段子手这类强势吸粉的“网络达人”。可以说,MySpace是最早践行社群概念的大型社交产品。用户在MySpace上还可以任意改造自己的主页,以便快速建立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认知和亲近感。但谁又能料到,可以算作是互联网第一波网红的用户,不仅是MySpace崛起的原因,也同样是后期产品问题大量显现,用户体验糟糕的根本诱因——在社交网络领域比Facebook有更多的先发优势的MySpace,在网站内容方面积累了大量音乐和流行文化资源,被收购后又有新闻集团的大力支持,这使得MySpace上汇集了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者。而这,却造成了产品体验严重下滑的局面。为什么内容丰富了产品却承受不起了?这背后的逻辑也是我多次在文章中提过的,头部内容生产者终究会相互抗衡的逻辑。都熟知的微博Feed流管控等案例就没必要再说了,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在知识变现领域去理解内容的生态。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是群星璀璨的芝加哥***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这位毕生致力于研究***和社会科学的巨擘,在其著作《歧视***》一书中,给出过如下的经典论述:***上存在着“超级明星”现象。它首先体现于,市场上每位顾客都想享受最优生产者提供的物品。于普通用户而言,知识经济的兴起,所带来的需要付费的专业知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付费内容不多时,用户认可的网红IP所产出的内容,用户甚至可能追随这位网红大咖继而成为平台的新用户;另一类是可付费内容充裕时,用户根据专业程度或其它标的而筛选出的另一类知识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类的内容选择形式将会成为主导。而这,也正是“超级明星”现象在知识领域的一种显现。也许有人会反问,为什么第一类专业知识的消费不能持续。其原因在于,网红经济的人物背书形式,既缺乏市场竞争的效率,也没有在用户层面上体现出足够的忠诚度——当人们在网络世界里不断对某某某“路转粉”之时,透露着的是内容消费需求不断转变的内在逻辑。在变化之中,只有“享受最优”是不变的,“最优”可能是指最专业,也可能是指最搞笑;总之,用户在丰富的内容面前永远缺乏忠诚度。用户可以靠网红IP被,但只能靠最优内容被留存。所以对知识经济下的产品而言,一面是担忧网红成长起来后重心转移,席卷走平台的用户;一面则是畏惧网红太多,在丰富了内容的同时,让用户也变得挑剔,一旦用户找不到最优的“超级明星”,就会改变对产品的认知,最终打破产品的生态平衡。历史总能给我们以启迪和明鉴,曾如日中天的MySpace也是死于此困境。MySpace的两位创始人都酷爱音乐。毗邻好莱坞的洛杉矶,娱乐文化产业发达,民间有大量的酒吧和乐队。最早定位于音乐社区的MySpace也正是从乐迷开始了最早期的推广尝试。规模做大后,MySpace却发现用户不再追随那个带他们“进门”的音乐网红,而是开始不断寻找更强更厉害的新星。然而MySpace没有解决好需求的匹配,希望落空的用户,忘记了产品最开始的定位,泛化的内容再也堆不起金字塔的层级结构,没有塔尖的MySpace开始成为用户认知中那个玩一玩就好的普通音乐社区。还能佐证其衰落的是,MySpace在后期,甚至还利用用户对其认知的变化谋求转型。在2010年10月,MySpace推出颇为抽象的新LOGO,并宣布退出Facebook主导的社交网络,转型为社交娱乐网站。这意味着,MySpace正式宣布在对其内容泛化的管理上彻底失败,它已沦落为消费音乐评论和名人八卦之处。那么,此种困境有没有解决办法?首先要承认,产品变革道路上偶然因素极多,每一次正确的战略校正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MySpace的逐渐式微,纵然也有忽视校园社交、急于更大规模盈利等诸多原因,但如果允许“事后诸葛”地提出一些关键的破局方案,“头部内容”四个大字一定内蕴其中。在这一点上,MySpace之所以能够具有特别的参考意义,是因为在每一款互联网产品中都必须存在头部内容,而大部分试图依赖于网红、大V引流,来促进内容消费的知识付费产品,和同样靠网络达人带量进行社交消费的MySpace,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现如今,知识付费平台需要格外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网红扎堆,谁都是头部等于没有头部,最后极有可能与MySpace一样,将用户对产品的积极认知消耗殆尽。互联网产品要做头部内容,一是要依赖于流量入口(比如搜索),借助排序筛选,产品可以间接定义有说服力的头部内容;二是要有针对性,泛化的网红们一涌而进,收割一波流量是可以的,但不同的网红完成的是对不同意见的站队,在微博这样的社交广场还有共处的可能,但在知识付费产品里,由于核心是付费掏钱,每一队粉丝的付费痛点都大不相同,很难用一样规格的池子来装下所有的需求。于是,在市场的另一边已经有了对赌者。诸多垂直领域的知识变现平台开始出现,这些垂直领域的文字或语音变现平台本身,往往拥有更为专业的人才积累,更容易占领用户认知,因为他们不做大而全,只为做好一个领域的“头部”。用户只想要最好的。由网红大咖带来的流量红利终会过去,用户要留下来应该做什么?我想还是要去探索自己兴趣方向的头部内容——当的粉丝因被某话题吸引,注册成为某知识产品的用户之后,剩余时间不可能按图索骥,如果不能尽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某领域的头部内容,离开就是必然结果。这就是残酷的事实,网红不比垂直领域的专业人士,一方面是术业有专攻,大部分网红可分享的专业知识远不如插科打诨的讨巧来得要多。但这样的东西消遣可以,点赞可以,有多少人愿意对长期付费说可以?另一方面是网红的知识生产和变现激励存在矛盾,一个网红越火,变现渠道就越多,很难长时间留守成为头部内容的贡献者——王思聪入驻分答,固然是他们拉人的本事,但他本人最近一次答题已经是9个多月前的事了。所以,虽然很多知识付费产品已经有了正向的现金流,但他们仍然危险。以明星产品分答为例,它的宣传语有一条是“搜索不到的上分答”——这是看轻了搜索入口这个头部内容的天然加工区;它引以为豪的“十万知识网红等你来问”,又存在着生产者不可持续生产,带来的消费者又难以找到后续消费内容的尴尬处境。分答和其他同类型产品现在缺的都是时间,在很短的时间内如果不能迅速拉开规模差距或功能差距,其它如法律、教育、医疗等垂直领域的知识产品,将拥有比他们更强的变现能力。因网红而火,一定也要提防因网红而衰。流量的陷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曾经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MySpace,在经历了08年用户增长顶峰过后的两年内,网站每个月平均要流失掉100万名美国用户。这个一度能掀起流行文化革命的互联网巨人,最终还是倒在了泛化、杂乱的内容面前。流量不只是提供用户增长的红利,也可能会带来大量内容需求错置的风险,这就是流量的陷阱。理解了这个,若回头再看知识经济领域的这场“四国大战”,我们就会从内容生态上看清他们各自并不相同的切入策略。虽然看上去都是在做知识内容付费,但罗振宇的“得到”,是倾向于打造人文商业和科技创新的头部内容区块;所以,停掉的《罗辑思维》视频栏目,并非是受限于付费与不付费的博弈——毕竟他从不缺付费的受众。真正的原因,是忧虑《罗辑思维》的栏目过于泛化,看似可以笼络更大的受众,但却无法承接这批用户后面的需求。挖得深或挖得准的历史故事,会造成栏目用户与“得到”用户需求不相匹配的困境。别看“得到”也有所谓“大咖专栏”,但娱乐网红大咖和社交名媛无论如何也很难走进他们的门脸。而喜马拉雅则定位于“有声化平台”,从最早的电台应用场景切入付费音频,不论有意无意,喜马拉雅都保持了在产品定位上的克制,付费内容只是其一个部分,它既不挣抢大牌网红,也不过分急于捕获明星的流量红利,既然是“有声化平台”,把有声的个体都服务好就行了,暂时没有需求承接的顾虑。但只要开始更多野心化的尝试,喜马拉雅就必须在“搜索”上有更多的布局,让丰富的头部内容为产品营造出更多的“超级明星”。知乎live也有特别之处,它可以看作是一个低门槛的私人会所,或者高门槛的分享沙龙,通过直接在知乎产品的头部内容贡献者中找到分享嘉宾,每一个嘉宾再将其所在领域的心得和经验以付费内容形式传递给普通用户,整个过程不涉及内容消费需求的转移,而嘉宾由于就是知乎社区的用户,也能保持同样的生产频率。这也是相比于“值乎”,live产品更需要被看好的原因所在。分答最为不同,目前来看也最为危险。它另辟蹊径,从网红大咖们的语音问答起步,拉来了诸多用户的同时,也留下了大范围的需求迟滞的隐患。大咖们的生产不具有持续性,不客气的说也没有多少专业性内容;用户抱着消遣娱乐的动机而来,一旦给产品打上主观上的认知烙印,产品想要再扭转就难上加难了。对于分答而言,如果只是作为“果壳”或“在行”的战略布局产品,做网红大咖的另类社交工具,完全可行;但如果想要做得更大走得更远,最好的选择可能正与我们的直观感觉相反——只有尽早抛弃以网红为中心的运营手段,才有可能稳固内容生态,锁定用户需求。综上来看,“得到”、“喜马拉雅”,和“知乎live”三者,都是在自己某个产品或服务的基础之上,在已有用户的生产和消费存在的场景下,做出的付费尝试;相比于他们三者,分答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纵身一跃的。所以,不管是直联微信,还是网红引流,也确有其合理之处,只不过这种流量玩法,本身也还是对产品生态的破坏;前面已经说过,分答最缺的就是时间,要等待用户进入、兴趣分流、建立习惯、持续留存的过程走完,如果有充裕的时间,流量确实是会一点点积累下来的。但如果时间不够,分答就该做出决断了。但至少从目前产品的宣传语上看,它作为一款非工具产品,似乎还在过份执念于网红大V们的流量。也许MySpace还有一点教训可以做参考。MySpace在2007年曾对外宣布将会实现的收入,而在同一年,正在追赶MySpace的Facebook,不仅没有任何收入,每年还要亏损掉2.——这当然不是在说亏损就是好的,而是在说一个我们温故多少遍都不为过的真理:在产品的长期目标面前,我们谁都可能被短期的流量获利所吸引,束缚住前行的脚步。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头条也要做知识付费,你有什么想法》 精选八作者:张泉灵我前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东北人讲述自己的故乡,我读了感触挺深的。这篇文章里面,作者讲了一个案例,他说:他爷爷有一年给他打电话,特别着急,说你们俩夫妻别在北京混了,赶紧回哈尔滨吧,这儿有好事情,这儿的环卫局在招环卫工人,不是临时的,是正式的,而且给上,2000多元/月,可好了。如果你不是一个东北人,可能理解不了“体制内、有保障”这六个字的魔性,也就更理解不了作者爷爷为什么会如此看中一份2000元/月的工作了。但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后来哈尔滨招环卫工这个岗位时,报了几千人,其中200多人有完整本科学历,甚至还有硕士毕业生。我不知道这些硕士在走进大学校园时,甚至在完成他们硕士论文时,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将来竟然会去做一个环卫工。当然,在中国**正确的语境里边,我们还是比较强调“人人平等”,强调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实际上,不同的职业对社会的贡献还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去选择走环卫工这样一条路呢?借着这个案例,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活得特别不容易,因为这个时代的变化太快了,但我们内心的价值观有可能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甚至在上上一个时代。这个故事里的爷爷,我相信他的价值观其实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早期,他相信一个不变的体制、一个不变的单位,一个体制内可以每个月给你固定工资的人生状态是最有安全感的,他完全不知道在外面世界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面对变化的焦虑感,其实在两年前也发生在我的身上,很多媒体会问,你当着央视的主持人,为什么要去改变身份,做另外一个职业,你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我通常开玩笑说,我在央视面临这样一个状态,就是一开始的时候会有人说:泉灵姐,我特别喜欢你。后来有人说:泉灵姐,我妈特别喜欢你。再有人说:泉灵姐,我奶奶特别喜欢你。我特别担心很快就没有人喜欢我了,我就离开了。这是一个玩笑,但真实地反映了我内心的焦虑,这个焦虑是其实我的外部环境已然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极其担心的是一个做传播的人,最后在自说自话、自怨自艾、自恋自哀,我们晚清不知道真正想说服的人在哪里,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变化。除了这种焦虑,对我而言,更大的恐惧来自于你明明知道世界在变,变得如此之快,变得如此无孔不入,进入你的方方面面,但是其实你并不知道它是怎么变的。跟大家分享几个我自己体验到的,可能在原来环境里很难去理解的,到底这个时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01我的一个朋友,文怡,早期在各种电视台上各种教人做菜的节目,后来在网络上她变成了KOL,是意见领袖、网红,干的也是也教大家怎么做菜,但有很多粉丝。有一天她突然想能不能教大家做菜以外,把在厨房里用的工具、锅、案板各种好的东西跟粉丝分享?一个个体,搭乘上互联网能量时能有多大呢?有一天她决定要卖一个产品,三块案板,就是厨房里中餐用的剁的、切的,生熟分开的三块案板。在我们这一代人(70后),你们认为三块案板应该多少钱?我们心目当中几十块钱一块,贵一点也一百多块钱,但她这三块案板最后卖了1500元。当时我这样一个对价格不敏感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凭什么,为什么这么贵?她很快说服了我,她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玩的室内游戏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