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翊资本股票配资配资为什么会风险不高呢

香港房价7次暴涨和6次大跌始末-财经配资门户_股票配资_配资门户
您好!欢迎来到我的博客!
财经配资门户:有着最新最全的财经新闻,股票资讯。
当前位置: >
香港房价7次暴涨和6次大跌始末
在人类近100年的历史进程中,重要经济体一共爆发过3次房地产大崩盘。 第一次是1926年美国房地产崩盘,后续直接引发了上世纪30年代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第二次是1991年日本房价崩盘,导致日本经济进入长达20年的滞涨期。目前东京的房价,也尚未恢复到历史最高峰值,而这二十几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的房价却已经上涨了十几倍。 第三次是1997年香港楼市梦碎,六年多的时间里,香港房价跌幅一度达到70%,导致出现几十万的“百万负翁”。无数人因为破产而跳楼、吞碳。因为楼市崩盘而破产的人中,最著名的应该是香港演艺明星钟镇涛。 在这三次楼市崩盘的历史中,其中关系最复杂、和我们渊源最深、离得最近、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应该是香港1997年的楼市崩盘。 今天,我们就从历史上香港房价的7次上涨和6次下跌谈起,探讨一下为什么香港的房价能够走到今天的世界第二。 【01
第一轮涨跌:1945年-1953年】 1945年之前的香港,仅仅是一个人口大约50万人的小城市。一切的改变,发生在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后,中国国内战争爆发,无数国民党高官、政府要员、土豪乡绅、大资产家带着万贯家产和家眷纷纷涌入香港。短三四年时间,香港人口从50万暴涨到200万。当时,大陆最著名的逃港人,应当非上海第一帮派头目杜月笙莫属。 同时,加之在二战中房屋损坏严重,香港住房问题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张,房荒随即爆发。稀缺的住房,不差钱的新进入者,两相碰撞,香港的房屋价格和租金价格随即大幅上涨。这是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第一次感受到房子的威力。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香港转口贸易受到严重波及,经济陷入萧条,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进入下降通道。 【02
第二轮涨跌:1953年-1960年】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亚太地区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香港得益于港口地缘优势,经济开始快速复苏,同时,受益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市场在低迷了3年之后,也逐渐恢复活跃。 这时,吴多泰和霍英东在这个时候发明了“分层出售”和“分期付款”这一史无前例的销售新模式,将房屋买卖的主体由之前的大公司整栋购买,扩大到个人分层分户购买。随即,房屋交易量陡然暴增,“炒楼花”一词第一次出现在香港人的视线里。 市场买卖的活跃,尤其是个人可以买房产生的“炒楼花”现象,带动了价格的大涨,一年时间内,核心地段的地价上涨超过一倍,房价上涨超过2倍。面对短时间出现的暴涨,港英政府出手调控,提高交易税费,打击炒楼花行为,随即楼市转冷。1958年,没有夯实的香港房价闻风受惊,出现大跌,两年内下跌约三成。 【03
第三轮涨跌:1960年-1968年】 这一时期,整个亚洲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四小龙开始登上国际舞台。作为四小龙之首的香港,工业化快速推进,社会财富迅速积累,居民收入大福增加,香港第一次吸引了全球资本的关注,国际资本和炒家纷纷涌入香港。这是香港制造业的黄金时期,李嘉诚的第一桶金,就是在这期间通过长江塑胶厂赚到的。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从1960年开始,香港的楼市再次繁荣起来,地价房价快速上涨,一时出现供需两旺的局面。不过,第一次面对国际资本的香港,经验不足,很快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1965年香港爆发银行信用危机,信贷紧缩。严重依赖贷款的楼市被抽水,购买力迅速下降,房地产价格随即大跌。 【04
第四轮涨跌:1968年-1976年】 1968年,香港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在政府的主导下,产业结构也开始转型,制造业逐渐萎缩,而旅游、金融和商贸业迅速发展。香港政府也开始启动新市镇开发计划,香港迎来了经济转型的大发展,GDP快速增长,每年都超过10%,被称之为香港奇迹。 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制造业巨头纷纷转型房地产,长江实业、新鸿基、新世界等地产公司纷纷跑马圈地。 这时,大量国际热钱也快速流入香港,多重因素促使楼市迅速升温。居民炒楼花、开发商捂盘惜售、大资本疯狂扫货,投机的味道弥漫整个楼市,进而传导至股市,股市一路狂飙,从二百多点大涨至最高的1774点。物极必反,1973年疯狂的股市泡沫破灭,一年内跌到150多点,跌去九成,股市哀鸿遍野,无数人倾家荡产,跳楼自杀。紧接着,房地产价格也遭受重挫,最大跌幅超过四成。 【05
第五轮涨跌:1976年-1985年】 1976年,在政府的干预下,香港经济逐渐企稳,股市也从谷底逐渐回升。这时,香港政府重新调整香港的城市发展定位,现代金融中心被首次提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颁布实施,比如实行资金自由往来,税费减免等。随即,一大批国际金融机构、世界500强公司纷纷到香港成立分支机构掘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渐凸显,人口也首次突破500万大关。 500万人口的总量在当时的亚洲仅次于日本东京,在全世界也能挤进前十。同时,香港开始修建地铁,拓展城市半径。在一系列大利好之下,香港楼市迅速复苏。 而长江实业、新鸿基、新世界等地产巨头乘机纷纷上市,诞生了身家数十亿上百亿的地产富豪李嘉诚、郑裕彤等。1981年底,世界经济动荡,同时中国开始和英国谈判97香港的回归问题,国际资本闻风纷纷撤退,人们对香港的前途充满担忧,楼市在持续的火爆会后快速转冷,连跌3年。 【06
第六轮涨跌:1985年-2004年】 面对大众对香港的信心危机,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特别是大陆提出的50年不变政策,逐渐稳住了国际资本、香港富人和普通民众对香港发展的信心。1985年,楼市开始逐渐升温。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轮即将到来的楼市大涨,会持续整整12年。 1986年,港币随着美元贬值,银行利率大幅降低,甚至出现罕见的负利率,这比美国负利率还早了整整20年。在这种环境下,楼市被极大地刺激起来,尤其是投机炒作资金快速流入香港楼市,房价势如破竹,大涨12年一直到97香港回归,中间虽然有过短暂的喘息,但很快空头就被多头打的体无完肤。 尤其是香港回归之前的两年间,房价进入疯狂的冲刺阶段,短时间就实现了3倍的涨幅,因为所有的香港人都坚信,回归之后的香港,一定会成为大陆有钱人向往的天堂。13亿大陆人,哪怕是前1%的富人涌入香港,也会将香港的房价托上天。 巨大的财富效应加上负利率,尤其香港人脑海里潜在的1300万大陆最富裕的接盘侠,让所有的人都加入了购房大军,甚至很多低收入人群,也背负数百万的房贷,所有人都坚信,香港的房价还会涨,不买房就是傻子,一个月涨10%稀疏平常,巨大的赚钱效益让香港楼市陷入完全的疯癫之中。12年间,香港房价涨幅超过6倍。 那时候,所有的香港人,关心的都是房子,大家完全没有心思工作,每天见面聊得最多的就是谁家的物业这个月又升值了多少,哪里又有新的楼盘要开盘了,谁谁谁通过买楼赚取了千万身家。 由于买房人太多,房子供不应求,开发商不得不实行摇号购房,而摇号购房引发的后果就是摇到一套房,转手就能赚取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的差价,一套房的利润超过无数人十几年的工资收入,于是更多的人在赚钱效应的驱使下加入排队摇号大军。 因此,香港在1996年就进入了全民摇号买房的时代,比成都足足早了21年。1997年香港灏景湾楼盘开盘,排队购房的大军连绵3公里看不到尾。 而长江实业、新世界、香港置地、九龙仓等地产巨头也没闲着,他们利用在资本市场上融来的钱,大肆在土地市场上买买买,一时间,土拍疯狂、地王频现,面粉价格逐渐高过面包价格。所有人都坚信,房价必涨无疑。所有人也坚信,1300万大陆土豪会来接盘。 香港永远涨深入人心!十年后,财上海在他的菜场经济学理论中,也提出了核心观点:京沪永远涨。 然而,坚持了12年持续上涨的香港房价,在1997年嘎然而止。对于香港楼市,1997年发生了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任何一件都可能在楼市引发七级地震。一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二是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任特首董建华上任。 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虽然在大陆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香港没有像泰国韩国一样被索罗斯等国际资本割韭菜,但是香港经济本身仍然元气大伤,这直接刺破了香港楼市的巨大泡沫,房价在一年之内直接腰斩。 但如果仅仅是金融危机的话,尚不足以将香港楼市彻底击垮,因为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和美国的房地产都出现过短暂的下跌,但是在中国4万亿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下很快就恢复过来并再创新高。 而真正改变当时香港楼市的,应该是董建华,因为他彻底击溃了香港人对香港房价永远涨的信仰。打击了比黄金还珍贵的信心。 1997年的香港,高房价引发了极大的民愤。所有人都在谩骂高房价,骂。 买不起房的人骂政府,因为他们想买房;只有小房子的人也在骂政府,因为他们想买大房子;有大房子的人,还是在骂政府,因为他们想有更多的大房子。穷人骂政府,富人也在骂,所有人都在骂。所有人都抱怨买房难,而所有人又都在倾其所有加入买房大军。 当时出现过的一个盛况是:没有新楼盘开盘时,香港人就聚集在一起,骂政府管控房价无力,让香港人被房子压得喘不过气来,高房价严重制约了人的创造力,创新力,不利于社会发展。而一旦有楼盘开盘时,所有人又转身就聚集到售楼部加入浩浩荡荡的排队购房大军之中。 董建华作为大陆认同的第一任特首,应该说还是特别希望干出一番政绩的,毕竟作为首任特首,更容易名留青史。同时,董建华也不想让中央政府失望,毕竟香港刚刚从英国哪里收回来,治理好了,是给大陆长脸,治理不好,就是丢脸。 雄心勃勃的董建华提出,在他担任特首的十年内(他以为自己能连任满10年),要让七成的香港人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对于实在买不起的,轮候租房的时间由5年缩短到3年。 为实现这个目标,董建华提出每年新建不少于八万五千套廉价住房的计划。董建华这么承诺,也是这么干的。第一年开工建设数量就达到10万套,第二年8.5万套,第三年10万套,第四年9万套。 从2000年开始,廉价住房开始入市,一次十万套的巨大供应,立刻对楼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金融危机后刚刚有所复苏的楼市再次跳水。而且后续几年廉价住房源源不断入市,香港居民对楼市永远涨的信心彻底被击垮了,房价一泻千里。 到2004年时,最高已经跌去七成。这也是香港楼市有史以来跌的最惨重的一次。几十万高位购房的人,没有等来大陆的接盘大军,却把自己硬生生变成了百万“负翁”。无数人破产,其中就包括香港明星钟镇涛,据说钟镇涛在楼市上共计亏损超过2亿元。 当政府以为打败了高房价,香港市民会拍手叫好送锦旗的时候,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日香港回归六周年时的50万人大游行。香港人游行,不是庆祝香港回归,也不是庆祝终于可以买到便宜房子。 他们游行,是要董建华下课滚蛋,是要政府救楼市。 因为,房价的下跌,影响到了曾经高价位买房人的利益。尤其是很多不顾自身实力,疯狂举债炒楼的人,面对腰斩的房价,只有破产一条路可走。很多炒楼破产的人选择了自杀。 可能连董建华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替香港人击败了高房价,最终却被香港人指着鼻子骂。甚至那些只拥有一套小房子的人,也在骂。因为他们也不希望自己那套小房子跌价,哪怕是他知道他的下一代能够买上便宜的房子也不行,他们考虑的只是眼前自己利益是否受损。 这时候香港人才发现,他们不是真的希望房子价格越便宜越好,他们只是想自己买的时候便宜,一旦到自己的手中之后,就不能跌价。说到底,他们希望的是通过洗劫别人的财富来达到让自己富裕的目的,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当年是因为贪婪而高位买入房产的。他们把一切原因又都推给政府,骂政府。他们呼吁政府挽救负资产者,拯救香港中产阶级。 在人类历史上,让房价涨第一次理直气壮。 据说,当时新上任的温相是准备在香港停留三天庆祝香港回归7周年的,结果,50万人的游行骂街,气的温相参加完上午的庆典下午就匆匆回京了。 面对汹涌的民意,董建华八万五计划停止,紧接着,政府开始急剧压缩土地供应,香港房价逐渐企稳。应该说,香港原本可以彻底解决高房价的机会,最终还是被香港人自己给葬送了。2005年,董建华黯然离场,八万五计划,也成为他政治生涯最大的败笔和离任的导火索。 【07
第七轮上涨:2004年至今】 八万五计划停止后,香港市场上的廉价房屋逐渐退出,同时,有董建华悲惨的先例在那,香港后续的接任特首充分吸取了教训,再也没有一个人提出恢复廉价房屋的计划。 不仅如此,正常的商品房土地供应也逐年压缩。目前全香港每年新上市商品房大概只有2万套,这个供应在香港特首zyq当政期间更少,年均大约为1万套,最低是在2007年,全港只有8000套新房供应。 8000套供应是个什么概念?这个数据放在同等人口规模的内地城市重庆,也就是两周的成交量。香港这种极端的供应简直令人窒息。 与窒息的供应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旺盛的需求。目前香港大约有本地居民750万人口,对应家庭大概为200万个。因此,这两万套新房供应,住房的供需比约为1%,本地居民都完全满足不了。这种巨大的潜在刚性需求,使香港楼市具备极为疯狂的涨价基础。 这种现象与目前的北京极为相似,目前北京每年的新房供应量较最高峰时期已经减少了七成,而且新房供应大多位于五环之外,因此有人预言,五环之内的北京,将和香港看齐,不是没有可能。 推动香港楼市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全球输入性的量化宽松。由于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资金来去自由,金融自由也导致了其紧盯美元的货币政策,而不像国内有人民币的汇率管制,可以确保相对稳定的汇率。 因此,只要美国一放水,香港金融就跟着发洪水,这一点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表现的尤为突出。公开的官方数据显示,自2009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流入香港的国际资本高达1500亿美元。 同时,香港在住房上是不限购的,理论上只要你有钱,就可以无限买,因此,这1500亿美金有很多都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香港的楼市,推动着香港的房价屡创纪录。而前段时间爆出来的最牛香港业主坐拥15645套房正是一个最好的注脚。 当然,在推动香港楼市不断刷出新高的多重因素中,有一股力量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大陆富豪的持续涌入。 1997年回归之前的两年,香港楼市加速冲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香港人坚信人傻钱多的有钱大陆人会在香港回归后冲过去接盘,然而结果并未如他们所愿。当时大陆的有钱人没有冲过香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严格的金融管制,当时正是铁腕总理朱相当政期间,外汇的管制非常严格。 二是1997年时香港的房价相对于大陆来说实在是太高了。当时全港的房屋均价经过12年的上涨,已经达到7万元每平米,是同时期纽约的2倍,而北京四环内和上海内环内房屋的均价也才三千多不到四千。 当时香港房价对于北京上海人民来说也是天价。那时候北京上海看香港,类似于今天银川西宁看北京,不吓的尿裤子就算是人中龙凤了。 同时,那时候大陆还没有进行各种花式私有化,以某生物公司老板为代表的一批新贵们还只是月收入一千多元的国企职工;演艺界的一姐刘晓庆最大的一份合同也没有超过五十万;阿里巴巴要1999年才成立,马云还只是一名英语老师。 一切的改变,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可以看作是大陆富人和资本陆续流入香港的一个分水岭。四万亿政策之后,国内的财富分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陆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富裕起来的新贵们,突然发现香港的房价已经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甚至在很多人的眼中,是那么的便宜。 就在李嘉诚等香港本土富豪大举撤退西游之时,大陆的科技新贵、私企老板、体育明星、演员艺人、隐形贵人却纷纷涌入香港购置物业。同时,香港政府在2006年也适时推出了优才入境计划,吸引外地人来香港定居,大陆很多体育明星和演员都通过优才计划移民香港,而移民香港之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买房。 科技新贵、私企老板、体育明星、演员艺人、隐形贵人在港置业大多瞄准的是香港的顶级豪宅,一出手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亿几十亿。虽然成交套数占总量不算多,但是成交单价和总价高,不断刺激着大众的神经,起到了推高香港房价的鲢鱼效应作用。 据统计,最近五年,香港成交的顶级豪宅,超过60%都是被内地买家买走的。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4年至今,香港的房价已经实现了连续15年的上涨,中间尚未经历一次像样的回调。目前,香港全岛均价已经突破25万,三四十万一平米的房子随处可见。 香港的住房价格目前已经是全世界第二高,第一名是摩纳哥,每平米超过40万。因此,就像1997年香港人坚信大陆人会涌入香港接盘一样,现在,几乎所有的香港人都相信,香港的房价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至少要超过40万一平米的摩纳哥吧? 全文完。感谢你的阅读。
往期文章 ■成都已死,杭州已疯…… ■海航的明天更美好。 ■姑娘,听,那是户籍坚冰融化的声音! ■人民杀死了人民——中国地产30年! ■房价已经癫狂的杭州,为何逃过了住建部的约谈? 【请八哥喝茶】相关拓展:公屋简介公屋,即香港公共屋邨,是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香港房屋协会兴建的公共房屋,惟以前者占大多数,本文亦针对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其前身兴建的公屋。现时香港一半的居民均居于公屋。
下一篇:没有了
8514717访问次数本文共3215字,预计阅读时间1分17秒银行界,都将浦发银行称为“鲶鱼”。浦发银行最早尝试纯线上发卡,聚焦年轻客群,并成功逆袭,跻身国内信用卡前列。这些创新和特别的玩法,激活了整个银行界,被后来者纷纷效仿。但过于迅速的发展,也让浦发银行隐患初现,不良催收的单子明显增加。掌声之后,隐患初现,作为银行界的创新黑马,浦发银行吸引了所有的眼光,大家都在等待它的下一步棋……01 鲶鱼效应对于浦发银行来说,2018年这半年,简直是多事之秋。多位知情人士爆料:“浦发银行的不良开始增多,并高出同行业。”浦发银行的财报,确实印证了这一点。财报显示,浦发2018年第一季度不良贷款率,比去年年底下降了0.01%,但依然高达2.13%。而银行界都知道,爬上2%的坏账率,在圈内已非常之高。“大部分股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在1.3%-1.7%之间。”资深银行从业者吴宣称。譬如,招商银行2018年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率,仅1.48%。也就是说,同期相比,浦发的不良贷款率,比招商高了近一半。但是,根据数据来看,浦发的信用卡不良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比如2017年的信用卡不良率是1.32%,比2016年年末只增加了0.11%。有趣的是,多位知情人透露,最近浦发的信用卡催收,也在大幅度增加。而一位浦发银行的催收合作商称,早在2016年,他接到的浦发银行外包催收单子就开始增加,“而且2017年的整体单量比2016年高出数倍”。“这说明,浦发通过不停地增量,做大了分母,拉低了坏账。”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因为浦发的发卡量在持续增大,尽管催收量增加,但总体的坏账依然很低。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实际上,浦发银行的催单量上涨,和它过去两年创新又激进的发卡政策有关。截至2017年年末,浦发银行已累计发卡4116.52万张。就像一尾鲶鱼,浦发银行搅动着沉闷的银行界,让大家看到银行创新的可能性和想象力。“浦发银行是近年信用卡领域跑出的一匹黑马,超高的营收让其他银行都倍感压力。”银行从业者李雪陆表示。但谁都没有想到,如今让人“侧目”的浦发银行,曾经和信用卡的黄金十年,失之交臂。02 激情岁月浦发是最早杀入信用卡领域的那批银行之一,但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早在2002年,浦发银行就与花旗银行联合发行信用卡。知情人士刘涵透露,当时是浦发银行先找到花旗:“实际上,它是希望从全球发卡大行花旗那里,学到信用卡经验。”而当时的外资银行,乐于和中国的银行牵手。因为它们进入中国遇到困难,限制太多,就尝试用持有中国银行股份的方式,迂回地进入。当时,信用卡中心挂在了浦发银行个人金融部下,而花旗持有浦发银行5%的股份。媒体报道,花旗银行一直计划提升在浦发的股份,从当时的5%提升到24.9%,甚至更多。但花旗却没有实施,在浦发银行融资下,其占股不断减少。2012年3月,花旗转让了浦发银行股份,至此全部退出。而分手的原因,圈内推测,是因为外资银行,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竞争方,进入国内信用卡市场,而花旗,也确实在中国独立发行了信用卡。正因为如此,浦发银行错过了中国信用卡的黄金十年。此间的中国,信用卡市场苏醒,并开始全力猛冲。大量银行杀出重围,扛着时代大旗的,是工行、建行、招行3家银行,占有率合计超过信用卡市场的50%。央行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信用卡发卡量已超过1.47亿张。而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年末,浦发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611万张,仅为招商银行的15.4%。但转机出现了。脱离了花旗银行的束缚后,浦发迎来了一位灵魂人物。2014年,原北京分行副行长刘显峰加入浦发。很多浦发人,都将刘显峰视为信用卡中心的领航者,而他,带领团队乘风破浪,杀出了重围。到来之后,他走了两步重要的棋:第一步,调整组织架构,提升效率。而第二步,尤其重要,就是开始全力发力“线上获客”。他绝对是吃螃蟹的第一人,在此之前,银行发卡,都是通过“人肉扫楼”方式。“请问您需要信用卡吗?”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个穿着白衬衫的银行工作人员,在各个写字楼穿梭,被保安驱赶,活得拮据而狼狈。而浦发尝试了极为大胆的一步:完全放弃线下,转为线上渠道。浦发开始了爆发之路。2017年,浦发发了1358.21万张信用卡,比年10年累计的发卡量都多。而这次逆袭,震慑了整个银行界。“他们发展太快了,所有的银行都如临大敌。”某银行的信用卡负责人贺娟称,他们曾经把浦发银行的案例打印出来,专门开会研究。“但我们要学,太难,相当于信用卡模式要完全变更。从下往上推,难度很大。”贺娟称,他们曾在内部向浦发银行学习,尝试了一段时间,但发现阻力太大,“不可追,难以追”。浦发的杀手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其他银行难以企及?03 掌声与危机5年的时间,浦发银行把一个默默无闻的信用卡业务部,打造成王牌。事实上,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能发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线上获客。”而在此期间,浦发银行也在不断削减线下获客的比重。刘涵表示:“2016年,我们单一个卡部门,做线下的就有四五百人,而2017年就剩下了100多人。”李雪陆也表示,在过去一年里,他拜访的数家线上流量平台,都与浦发银行合作过,“他们起码已经洗过一遍了”。“现在,我们主要依靠线上平台的获客,来撑发卡的数量。”刘涵直言,“一个线上获客的人员,可以顶100个线下的营销人员。”“在过去三年里,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得非常快,到2017年年底,信用卡网上获客的新增客户,达到了70%以上。”浦发银行副行长潘卫东表示。而李雪陆认为,营销手段,是浦发银行信用卡业务窜火的另一关键。也可以说,浦发银行的杀手锏,是营销手段与线上获客双管齐下。譬如,浦发银行多次公开表示,将年轻人作为重点客群。而浦发银行会先从信用卡的形象着手。公开资料显示,浦发信用卡的形象代言人都是当红小生,深受年轻人喜爱,比如杨洋、张艺兴。此外,“他们就根据年轻人的喜好,与各类平台合作,为其客户提供优惠,如演唱会门票。”李雪陆称。刘涵表示:“我们在信用卡设计和客户体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2016年,很多银行也都开始尝试线上发卡,一些新的互联网发卡渠道也在崛起,如51信用卡、融360等。整个银行界,都开始摆脱传统的线下方式,纷纷转到线上。不可否认的是,浦发银行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高歌猛进的同时,浦发的危机也在隐隐出现。潘卫东直言:“浦发银行数字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数字化条件下加强风险控制。”客群下沉过大,就意味着更多的不良。李雪陆表示:“高的不良贷款率,不仅会影响银行资本赚钱的效率,还会影响监管对银行的考核。”事实上,今年浦发银行的风控,已经变得很严。所有的线上获客平台,都要先报备总行信贷运营部、法律合规部、风险政策部和卡中心市场部。“审完之后,我们才知道是否准入这家互联网公司。”刘涵说。结语从压抑到爆发,从束缚到创新,浦发成了银行界的一个标本。创新,就需要背负一定风险。业内都在观望,浦发要如何找到营销和风控的平衡点。(文/米格;应受访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本文系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鲶鱼”浦发:发卡4116万张,凭借线上获客成功逆袭》 相关文章推荐一:“鲶鱼”浦发:发卡4116万张,凭借线上获客成功逆袭本文共3215字,预计阅读时间1分17秒银行界,都将浦发银行称为“鲶鱼”。浦发银行最早尝试纯线上发卡,聚焦年轻客群,并成功逆袭,跻身国内信用卡前列。这些创新和特别的玩法,激活了整个银行界,被后来者纷纷效仿。但过于迅速的发展,也让浦发银行隐患初现,不良催收的单子明显增加。掌声之后,隐患初现,作为银行界的创新黑马,浦发银行吸引了所有的眼光,大家都在等待它的下一步棋……01 鲶鱼效应对于浦发银行来说,2018年这半年,简直是多事之秋。多位知情人士爆料:“浦发银行的不良开始增多,并高出同行业。”浦发银行的财报,确实印证了这一点。财报显示,浦发2018年第一季度不良贷款率,比去年年底下降了0.01%,但依然高达2.13%。而银行界都知道,爬上2%的坏账率,在圈内已非常之高。“大部分股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在1.3%-1.7%之间。”资深银行从业者吴宣称。譬如,招商银行2018年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率,仅1.48%。也就是说,同期相比,浦发的不良贷款率,比招商高了近一半。但是,根据数据来看,浦发的信用卡不良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比如2017年的信用卡不良率是1.32%,比2016年年末只增加了0.11%。有趣的是,多位知情人透露,最近浦发的信用卡催收,也在大幅度增加。而一位浦发银行的催收合作商称,早在2016年,他接到的浦发银行外包催收单子就开始增加,“而且2017年的整体单量比2016年高出数倍”。“这说明,浦发通过不停地增量,做大了分母,拉低了坏账。”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因为浦发的发卡量在持续增大,尽管催收量增加,但总体的坏账依然很低。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实际上,浦发银行的催单量上涨,和它过去两年创新又激进的发卡政策有关。截至2017年年末,浦发银行已累计发卡4116.52万张。就像一尾鲶鱼,浦发银行搅动着沉闷的银行界,让大家看到银行创新的可能性和想象力。“浦发银行是近年信用卡领域跑出的一匹黑马,超高的营收让其他银行都倍感压力。”银行从业者李雪陆表示。但谁都没有想到,如今让人“侧目”的浦发银行,曾经和信用卡的黄金十年,失之交臂。02 激情岁月浦发是最早杀入信用卡领域的那批银行之一,但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早在2002年,浦发银行就与花旗银行联合发行信用卡。知情人士刘涵透露,当时是浦发银行先找到花旗:“实际上,它是希望从全球发卡大行花旗那里,学到信用卡经验。”而当时的外资银行,乐于和中国的银行牵手。因为它们进入中国遇到困难,限制太多,就尝试用持有中国银行股份的方式,迂回地进入。当时,信用卡中心挂在了浦发银行个人金融部下,而花旗持有浦发银行5%的股份。媒体报道,花旗银行一直计划提升在浦发的股份,从当时的5%提升到24.9%,甚至更多。但花旗却没有实施,在浦发银行融资下,其占股不断减少。2012年3月,花旗转让了浦发银行股份,至此全部退出。而分手的原因,圈内推测,是因为外资银行,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竞争方,进入国内信用卡市场,而花旗,也确实在中国独立发行了信用卡。正因为如此,浦发银行错过了中国信用卡的黄金十年。此间的中国,信用卡市场苏醒,并开始全力猛冲。大量银行杀出重围,扛着时代大旗的,是工行、建行、招行3家银行,占有率合计超过信用卡市场的50%。央行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信用卡发卡量已超过1.47亿张。而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年末,浦发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611万张,仅为招商银行的15.4%。但转机出现了。脱离了花旗银行的束缚后,浦发迎来了一位灵魂人物。2014年,原北京分行副行长刘显峰加入浦发。很多浦发人,都将刘显峰视为信用卡中心的领航者,而他,带领团队乘风破浪,杀出了重围。到来之后,他走了两步重要的棋:第一步,调整组织架构,提升效率。而第二步,尤其重要,就是开始全力发力“线上获客”。他绝对是吃螃蟹的第一人,在此之前,银行发卡,都是通过“人肉扫楼”方式。“请问您需要信用卡吗?”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个穿着白衬衫的银行工作人员,在各个写字楼穿梭,被保安驱赶,活得拮据而狼狈。而浦发尝试了极为大胆的一步:完全放弃线下,转为线上渠道。浦发开始了爆发之路。2017年,浦发发了1358.21万张信用卡,比年10年累计的发卡量都多。而这次逆袭,震慑了整个银行界。“他们发展太快了,所有的银行都如临大敌。”某银行的信用卡负责人贺娟称,他们曾经把浦发银行的案例打印出来,专门开会研究。“但我们要学,太难,相当于信用卡模式要完全变更。从下往上推,难度很大。”贺娟称,他们曾在内部向浦发银行学习,尝试了一段时间,但发现阻力太大,“不可追,难以追”。浦发的杀手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其他银行难以企及?03 掌声与危机5年的时间,浦发银行把一个默默无闻的信用卡业务部,打造成王牌。事实上,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能发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线上获客。”而在此期间,浦发银行也在不断削减线下获客的比重。刘涵表示:“2016年,我们单一个卡部门,做线下的就有四五百人,而2017年就剩下了100多人。”李雪陆也表示,在过去一年里,他拜访的数家线上流量平台,都与浦发银行合作过,“他们起码已经洗过一遍了”。“现在,我们主要依靠线上平台的获客,来撑发卡的数量。”刘涵直言,“一个线上获客的人员,可以顶100个线下的营销人员。”“在过去三年里,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得非常快,到2017年年底,信用卡网上获客的新增客户,达到了70%以上。”浦发银行副行长潘卫东表示。而李雪陆认为,营销手段,是浦发银行信用卡业务窜火的另一关键。也可以说,浦发银行的杀手锏,是营销手段与线上获客双管齐下。譬如,浦发银行多次公开表示,将年轻人作为重点客群。而浦发银行会先从信用卡的形象着手。公开资料显示,浦发信用卡的形象代言人都是当红小生,深受年轻人喜爱,比如杨洋、张艺兴。此外,“他们就根据年轻人的喜好,与各类平台合作,为其客户提供优惠,如演唱会门票。”李雪陆称。刘涵表示:“我们在信用卡设计和客户体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2016年,很多银行也都开始尝试线上发卡,一些新的互联网发卡渠道也在崛起,如51信用卡、融360等。整个银行界,都开始摆脱传统的线下方式,纷纷转到线上。不可否认的是,浦发银行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高歌猛进的同时,浦发的危机也在隐隐出现。潘卫东直言:“浦发银行数字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数字化条件下加强风险控制。”客群下沉过大,就意味着更多的不良。李雪陆表示:“高的不良贷款率,不仅会影响银行资本赚钱的效率,还会影响监管对银行的考核。”事实上,今年浦发银行的风控,已经变得很严。所有的线上获客平台,都要先报备总行信贷运营部、法律合规部、风险政策部和卡中心市场部。“审完之后,我们才知道是否准入这家互联网公司。”刘涵说。结语从压抑到爆发,从束缚到创新,浦发成了银行界的一个标本。创新,就需要背负一定风险。业内都在观望,浦发要如何找到营销和风控的平衡点。(文/米格;应受访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本文系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鲶鱼”浦发:发卡4116万张,凭借线上获客成功逆袭》 相关文章推荐二:“鲶鱼”浦发:线上发卡,销售4116万张,不良催收订单却一度数倍增加
  界,都将(,)称为“鲶鱼”。
  浦发银行最早尝试纯线上发卡,聚焦年轻客群,并成功逆袭,跻身国内前列。
  这些创新和特别的玩法,激活了整个银行界,被后来者纷纷效仿。
  但过于迅速的发展,也让浦发银行隐患初现,不良催收的单子明显增加。
  掌声之后,隐患初现,作为银行界的创新黑马,浦发银行吸引了所有的眼光,大家都在等待它的下一步棋……
  鲶鱼效应
  对于浦发银行来说,2018年这半年,简直是多事之秋。
  多位知情人士爆料:“浦发银行的不良开始增多,并高出同行业。”   浦发银行的财报,确实印证了这一点。
  财报显示,浦发2018年第一季度不良贷款率,比去年年底下降了0.01%,但依然高达2.13%。
  而银行界都知道,爬上2%的坏账率,在圈内已非常之高。
  “大部分股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在1.3%-1.7%之间。”资深银行从业者吴宣称。
  譬如,(,)2018年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率,仅1.48%。
  也就是说,同期相比,浦发的不良贷款率,比招商高了近一半。
  但是,根据数据来看,浦发的信用卡不良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
  比如2017年的信用卡不良率是1.32%,比2016年年末只增加了0.11%。
  有趣的是,多位知情人透露,最近浦发的信用卡催收,也在大幅度增加。
  而一位浦发银行的催收合作商称,早在2016年,他接到的浦发银行外包催收单子就开始增加,“而且2017年的整体单量比2016年高出数倍”。
  “这说明,浦发通过不停地增量,做大了分母,拉低了坏账。”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因为浦发的发卡量在持续增大,尽管催收量增加,但总体的坏账依然很低。
  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实际上,浦发银行的催单量上涨,和它过去两年创新又激进的发卡政策有关。
  截至2017年年末,浦发银行已累计发卡4116.52万张。
  就像一尾鲶鱼,浦发银行搅动着沉闷的银行界,让大家看到银行创新的可能性和想象力。
  “浦发银行是近年信用卡领域跑出的一匹黑马,超高的营收让其他银行都倍感压力。”银行从业者李雪陆表示。
  但谁都没有想到,如今让人“侧目”的浦发银行,曾经和信用卡的黄金十年,失之交臂。
  激情岁月
  浦发是最早杀入信用卡领域的那批银行之一,但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早在2002年,浦发银行就与花旗银行联合发行信用卡。
  知情人士刘涵透露,当时是浦发银行先找到花旗:“实际上,它是希望从全球发卡大行花旗那里,学到信用卡经验。”
  而当时的,乐于和中国的银行牵手。
  因为它们进入中国遇到困难,限制太多,就尝试用持有股份的方式,迂回地进入。
  当时,信用卡中心挂在了浦发银行个人金融部下,而花旗持有浦发银行5%的股份。
  媒体报道,花旗银行一直计划提升在浦发的股份,从当时的5%提升到24.9%,甚至更多。
  但花旗却没有实施,在浦发银行融资下,其占股不断减少。
  2012年3月,花旗转让了浦发份,至此全部退出。
  而分手的原因,圈内推测,是因为外资银行,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竞争方,进入国内信用卡市场,而花旗,也确实在中国独立发行了信用卡。
  正因为如此,浦发银行错过了中国信用卡的黄金十年。
  此间的中国,信用卡市场苏醒,并开始全力猛冲。
  大量银行杀出重围,扛着时代大旗的,是工行、建行、招行3家银行,占有率合计超过信用卡市场的50%。
  央行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信用卡发卡量已超过1.47亿张。
  而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年末,浦发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611万张,仅为招商银行的15.4%。
  但转机出现了。脱离了花旗银行的束缚后,浦发迎来了一位灵魂人物。
  2014年,原北京分行副行长刘显峰加入浦发。
  很多浦发人,都将刘显峰视为信用卡中心的领航者,而他,带领团队乘风破浪,杀出了重围。
  到来之后,他走了两步重要的棋:
  第一步,调整组织架构,提升效率。
  而第二步,尤其重要,就是开始全力发力“线上获客”。
  他绝对是吃螃蟹的第一人,在此之前,银行发卡,都是通过“人肉扫楼”方式。
  “请问您需要信用卡吗?”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个穿着白衬衫的银行工作人员,在各个写字楼穿梭,被保安驱赶,活得拮据而狼狈。
  而浦发尝试了极为大胆的一步:完全放弃线下,转为线上渠道。
  浦发开始了爆发之路。
  2017年,浦发发了1358.21万张信用卡,比年10年累计的发卡量都多。
  而这次逆袭,震慑了整个银行界。
  “他们发展太快了,所有的银行都如临大敌。”某银行的信用卡负责人贺娟称,他们曾经把浦发银行的案例打印出来,专门开会研究。
  “但我们要学,太难,相当于信用卡模式要完全变更。从下往上推,难度很大。”贺娟称,他们曾在内部向浦发银行学习,尝试了一段时间,但发现阻力太大,“不可追,难以追”。
  浦发的杀手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其他银行难以企及?
  掌声与危机
  5年的时间,浦发银行把一个默默无闻的信用卡业务部,打造成王牌。
  事实上,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能发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线上获客。”   而在此期间,浦发银行也在不断削减线下获客的比重。
  刘涵表示:“2016年,我们单一个卡部门,做线下的就有四五百人,而2017年就剩下了100多人。”
  李雪陆也表示,在过去一年里,他拜访的数家线上流量平台,都与浦发银行合作过,“他们起码已经洗过一遍了”。
  “现在,我们主要依靠线上平台的获客,来撑发卡的数量。”刘涵直言,“一个线上获客的人员,可以顶100个线下的营销人员。”
  “在过去三年里,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得非常快,到2017年年底,信用卡网上获客的新增客户,达到了70%以上。”浦发银行副行长表示。
  而李雪陆认为,营销手段,是浦发银行信用卡业务窜火的另一关键。
  也可以说,浦发银行的杀手锏,是营销手段与线上获客双管齐下。
  譬如,浦发银行多次公开表示,将年轻人作为重点客群。
  而浦发银行会先从信用卡的形象着手。
  公开资料显示,浦发信用卡的形象代言人都是当红小生,深受年轻人喜爱,比如杨洋、张艺兴。
  此外,“他们就根据年轻人的喜好,与各类平台合作,为其客户提供优惠,如演唱会门票。”李雪陆称。
  刘涵表示:“我们在信用卡设计和客户体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2016年,很多银行也都开始尝试线上发卡,一些新的发卡渠道也在崛起,如51信用卡、融360等。
  整个银行界,都开始摆脱传统的线下方式,纷纷转到线上。
  不可否认的是,浦发银行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高歌猛进的同时,浦发的危机也在隐隐出现。
  潘卫东直言:“浦发银行数字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数字化条件下加强风险控制。”
  客群下沉过大,就意味着更多的不良。
  李雪陆表示:“高的不良贷款率,不仅会影响银行资本赚钱的效率,还会影响监管对银行的考核。”
  事实上,今年浦发银行的风控,已经变得很严。
  所有的线上获客平台,都要先报备总行信贷运营部、合规部、风险政策部和卡中心市场部。“审完之后,我们才知道是否准入这家互联网公司。”刘涵说。
  从压抑到爆发,从束缚到创新,浦发成了银行界的一个标本。
  创新,就需要背负一定风险。
  业内都在观望,浦发要如何找到营销和风控的平衡点。
  (应受访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本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鲶鱼”浦发:发卡4116万张,凭借线上获客成功逆袭》 相关文章推荐三:今年上半年越南海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2.3%
  据Intrafish 7月5日报道:今年上半年越南
额4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6月份单月
出口额超过2亿美元,同比增长33%,1-6月份总出口额10亿美元,同比增长21%。除向
出口,越南鲶鱼对其他市场的出口呈现出积极态势。
  越南水产出口及加工商协会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虾类出口额16亿美元,同比增长7.6%。尽管受到欧盟针对越南IUU捕捞业发出黄牌警告,越南金枪鱼出口额超过3亿美元,同比增长13%。
  越南海产品对美国的出口额仍最大,达到6.26亿美元,同比增长1.3%,其次是日本,出口额6亿美元,同比增长4.8%。对欧盟地区的出口额仅增长了2.7%,位居越南海产品出口市场第四位。
  中国是越南第三大海产品出口目的地,今年上半年出口额5.86亿美元,同比增长16.7%。2017年越南海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额12.8亿美元,占出口份额的15%。过去五年间,越南鲶鱼对中国的出口年涨幅在21%-31%之间。 《“鲶鱼”浦发:发卡4116万张,凭借线上获客成功逆袭》 相关文章推荐四:瑞幸咖啡:能成为咖啡界的盒马鲜生么
  【招商零售|深度报告】瑞幸咖啡:能成为咖啡界的盒马鲜生么
  来源微信公众号: 聪聪说零售
  核心摘要
  2017年10月开始试营业的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以其独特的营销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模式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也成功给自身带来了一定的客流量。本研究希望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分析瑞幸咖啡的新零售模式,比较它与商超新零售标杆盒马鲜生的相似之处。瑞幸当下耀眼的光芒究竟会成为引领行业前进的灯火还是易冷的烟花,我们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报告摘要
  中国咖啡市场具潜力,瑞幸咖啡迅速走红。中国咖啡市场体量较小,2017年规模1000亿左右,但具有较好的增长势头,瑞幸咖啡这类现制饮品的市场空间较大;瑞幸咖啡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525家门店的布局,其app的下载量也在呈现一个上升并趋稳的态势。类似的是,盒马鲜生也一直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
  瑞幸咖啡与盒马鲜生有多个相似之处。第一,二者均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模式,线上业务提升门店效率,线下业务也反哺线上业务。线上拓宽业务渠道,线下加强用户体验。第二,二者均有领先性的自有app,拥有所有的外卖和自提业务,做到了业务的数字化打通,有助于在后期搭建用户体系并搜集大数据信息做精准营销、品类管理。第三,二者都有相当大的资本做前期投入。瑞幸咖啡正通过烧钱快速扩张、吸引客流,采用了多种营销手段,主要分为社交拉新和广告拉新两种,并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优惠;盒马鲜生则是靠着前期大量资金进行系统研发,做密集迭代,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快速跑通商业模式。
  瑞幸咖啡的护城河和壁垒正在建立,若能解决自身面临的一些问题,将可能引领咖啡行业的新变革。长远看,品控和供应链依然是零售商的核心,相比这方面运营已较为成熟的盒马鲜生,瑞幸咖啡还有更多的路要走。在品控方面,虽然瑞幸咖啡正在努力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化非标为标品,比如采用全自动咖啡机等,但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还需解决对店员的标准化培训与管理等问题,并需解决一些消费者对其产品设计方面的争议。供应链方面,公司对供应商的维系能力还需提升,网络等门店必要设施的建设还需跟上。此外,相比生鲜和食品,咖啡并非生活必需品,且目前在中国的市场较小,瑞幸咖啡可能需要付出更多来教育消费者。不过,瑞幸咖啡的护城河和壁垒正在建立,独创的咖啡新零售模式和优秀的品牌营销能力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风险提示:咖啡行业发展不及预期,品控、产品设计和供应链发展不及预期,业务发展不及预期,消费行为改变
  报告正文
  一、中国咖啡市场具潜力,瑞幸咖啡迅速走红
  (一)中国咖啡市场具有潜力
  目前中国咖啡市场体量较小,但具有较好的增长势头。咖啡在中国的历史相对不长,上世纪80年代雀巢的速溶咖啡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国消费者的咖啡启蒙,1999年星巴克在中国开设首家门店,逐步培养中国人的咖啡消费习惯,但是中国的咖啡行业市场体量相对仍然较小,据欧睿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咖啡厅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024亿元,远低于美国咖啡全年消费市场规模的约3万亿元;但是从增速上看,中国咖啡年增长率在10%左右,远高于全球市场2%的增长率。
  咖啡馆市场集中度低,星巴克优势明显。整个咖啡馆市场目前集中度仍然不高,CR5仅为23.8%,其中星巴克遥遥领先,市场份额达17.3%,比第2-第10名市场份额之和还多。星巴克引领咖啡厅作为“第三生活空间”社交打法,霸主地位一直难以撼动。
  (二)风口上的瑞幸咖啡,能否成为行业的“鲶鱼”
  迅速蹿红的瑞幸咖啡。瑞幸咖啡近段时间快速蹿红的一个结合线上线下的新零售品牌,主攻现磨咖啡这一垂直领域。它在2017年10月开始试营业,之后陆续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开设了300多家直营门店,于日正式营业,并完成了525家门店的布局。至此,瑞幸咖啡的门店数超过了在华布局12年,拥有248家门店的Costa咖啡。瑞幸咖啡应用端的下载量也在呈现一个上升并趋稳的态势。2018年3月-5月,iphone上瑞幸咖啡APP的下载量曾多次达到过中国区美食佳饮板块的第一位。
  快速蹿红的搅局者瑞幸咖啡,核心打法模式他们称之为“无限场景”,即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咖啡消费的边界,这种打法和星巴克依托门店的“第三空间”有着很大的差别。用“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模式打传统线下单一的模式,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个企业——盒马鲜生,从不被认可到行业标杆到进一步业务拓展、输出赋能,盒马可以说引领了商超企业的新零售变革,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瑞幸和盒马虽然身处不同的行业,但是打法上有不少相似之处。
  二、瑞幸咖啡与盒马鲜生的相似之处
  (一)线上线下融合,线上业务提升门店效率,线下业务也反哺线上业务
  后入者的物业劣势,通过线上业务破局。盒马和瑞幸作为新兴企业,其实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线下很多优质的物业已被先入者占领,以上海为例,热门核心商圈的超市物业被沃尔玛、家乐福等90年代进入中国的外资巨头占领,大润发、永辉等后来者都很难进入上海的中心地段。星巴克也是在核心区域的商业物业中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而且部分物业还有排他协议,所以留给新进者的物业天然聚客能力会相对较弱。所以打造线上线下的融合,才能在略逊一筹的物业环境下增厚业绩。
  盒马鲜生的配送范围是3km,选址多在购物中心,有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能够全程冷链,承诺30分钟内送货上门,满足消费者对时效和新鲜的需求。此外,盒马鲜生的线下门店强调体验式消费,并且具有前置仓和区域广告的功能。线上业务的拓展成功为盒马鲜生明显增厚了业绩,打破坪效天花板,据公开数据目前线上业务占比达50%以上,发展较好的部分门店甚至能达到70%。同时,线上业务也能为盒马鲜生吸引那些本不会到门店购物的增量用户,并以自提等方式提升门店效率。
  与盒马鲜生类似的是,外送方面,瑞幸咖啡的配送范围是2km,多在商业中心附近开店,以店铺为咖啡制作和储存的前置仓,并选择和顺丰快递合作,利用顺丰在保温、时效上的优势,承诺30分钟内配送完成,否则全单免费,满足了消费者对“快”和“便捷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和星巴克咖啡馆“第三社交空间”玩法的正面冲突。同时,瑞幸咖啡以小而美的“快取店”为主,提供自提服务,给顾客留出了一定的社交空间,也能通过店员指导部分顾客使用瑞幸咖啡APP。通过线上线下业务的结合,瑞幸咖啡不仅能从全渠道增厚业绩,还能如盒马一样,一方面用APP吸引到本无意愿前往门店的用户,并提升门店效率,另一方面帮助打开自有APP的使用量和品牌的知名度。
  (二)领先性的自有APP
  瑞幸咖啡和盒马鲜生一样,都是开创性的在行业中发展自有APP,覆盖所有的到店、自提和外送业务,实现了数字化打通,能在后期很好地搭建用户体系并搜集大数据信息做精准营销。
  盒马鲜生的自有APP自成体系,有外卖、自提、付款等多种功能,产品多样,并且支付基本只能依托盒马APP,想通过这种较为强硬的方式引导非现金渠道,借助盒马APP建立起完善的用户体系,使得前端能充分数字化,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
  相比盒马鲜生APP日渐丰富的内容,瑞幸咖啡的APP更为简洁,但也易于上手。同样通过自有APP掌握****,支付也主要依托自有APP。同行业来看,星巴克有APP,但是主要内容是礼品卡、门店搜索和付款,没有外送功能;而2015年开启自有咖啡外卖业务的连咖啡还没有自己的APP。瑞幸咖啡通过其自创APP下单,能免去顾客在收银台前排队的时间。此外,传统超市虽然也有收银机收费采集数据,但是其数据维度有限,也相对独立难以统筹分析,再加上瑞幸咖啡创始团队的互联网背景,我们有理由相信,瑞幸咖啡将在之后如阿里一样进行用户画像,加强精准营销,甚至能打造一个新的用户社交平台。
  (三)大量资本投入,烧钱做营销、跑商业模式
  瑞幸咖啡和盒马鲜生都有相当大资本做前期投入。瑞幸目前正在通过烧钱快速扩张、吸引消费者;盒马则是靠着巨量资金做密集迭代,快速跑通商业模式。
  盒马鲜生背靠阿里巴巴的资金和人员储备,能够确定方向后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比如,盒马鲜生首店开发前,盒马系统调动了阿里150人以上的高级开发人员,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盒马后台系统的开发,时至今日这也是盒马的核心竞争壁垒之一。在资金的推动下,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盒马鲜生尝试了跨区域拓张、联营模式、万平大店模式、便利店、云超、7*24小时配送等多种商业模式;供应链方面,一方面,盒马积极通过入股、战略合作等方式拓展和把控产品供应,另一方面,盒马在自建“日日鲜”鲜牛奶等自建品牌、自营规模逐步提升;电商服务方面,盒马转型云超、上线成人用品频道“盒尔蒙”、首创7*24小时配送服务。
  而瑞幸咖啡团队自有资金加上天使投资,瑞幸咖啡用来拓展门店和教育市场的资金已有10亿元,并且正在进行A轮融资。这些资金支撑着瑞幸咖啡进行着多样的营销活动,主要包括社交拉新和广告拉新两种,并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优惠。
  瑞幸咖啡的首席营销官杨飞在他所著的书《流量池》中称,咖啡是一种典型的社交饮品,其最核心的获客手段就是将大部分广告费用拿来作为用户补贴,激发老用户分享好友拉新。瑞幸咖啡的社交拉新手段包括:“免费送好友咖啡,各自得一杯”,即,把链接分享给非会员的好友,对方下载并注册APP后,两人都能各得一杯赠饮;“咖啡请客”,即,通过APP内的“咖啡钱包”,通过“咖啡请客”按钮为好友送上一杯或多杯咖啡,享受多买多增的优惠。
  瑞幸咖啡的另一种营销手段是广告拉新,包括:微信LBS定投广告、微信排期品牌广告、分众传媒的电梯广告以及快闪路演。借助腾讯的LBS技术,线下有实体店的零售商家可以在朋友圈进行本地推广,精准定向周边3-5公里人群。瑞幸管理团队曾提到,瑞幸咖啡这种广告的平均点击率达到3.5%,在同类广告中遥遥领先。此外,瑞幸咖啡还使用了微信朋友圈的品牌合约广告进行形象提升,一般在开店量基本覆盖城市主城区后进行。同时,瑞幸咖啡还在分众传媒的楼宇广告中投入了上亿级别的资金,配合了品牌视觉形象、宣传语、核心介绍信息等。而在今年,瑞幸咖啡还组织了在腾讯深圳总部、北京车展、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场合的快闪/路演活动。
  品牌实实在在的让利活动能够让广告更吸引人,同时广告也在潜移默化地帮助品牌塑造自身形象。瑞幸咖啡给初次下载瑞幸咖啡APP的用户赠送一杯咖啡,并设计了全场饮品买2赠1或买5赠5、满35元可免费配送等活动。瑞幸咖啡还请来了汤唯和张震二位优质明星做代言,并以“大师拼配咖啡”为卖点并请世界咖啡大赛冠军站台,针对白领这类品牌的目标用户群,为品牌打造了一个较高的格调。其实在现在获客成本逐步高企的背景下,让利几十元获得新客,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也是一笔划算的生意。
  瑞幸咖啡的资本投入还体现在它迅速实现了500多家直营门店的布局,不仅是为了满足其营销所带来的大量消费者,也是通过门店将品牌曝光给来来往往的客流,是种对品牌的营销。此外门店数量的逐步密集也能够覆盖更多的消费者,更好的保证配送时效。
  三、瑞幸咖啡能成为咖啡界的盒马鲜生吗
  长远看,品控和供应链依然是泛零售领域的核心,相比这方面运营已较为成熟的盒马鲜生,瑞幸咖啡还有更多的路要走。同时相比生鲜和食品,咖啡并非生活必需品,而且目前在中国的市场较小,因此在消费者教育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投入。不过,可以看到瑞幸咖啡的护城河和壁垒正在建立,包括其独创的咖啡新零售模式和优秀的品牌营销能力。无论瑞幸之后的发展如何,我们相信这种新模式能给整个咖啡行业带来新的变化。
  (一)长远看,品控和供应链是核心
  目前,瑞幸咖啡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营销和补贴获客。但是,如果要保持长期的顾客忠诚度,品控和供应链还是核心。
  产品:品控还需努力,产品设计尚存争议
  瑞幸咖啡在努力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化非标为标品。进入中国市场较早的连锁咖啡品牌如星巴克和Costa都是由店员手动操作机器完成咖啡萃取,并且手动添加奶、水和糖的量。虽然这样做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较为个性化的制作,但是也牺牲了效率。而瑞幸咖啡主要采用来自瑞士的Schaerer和Franke两款国际先进的全自动咖啡机,无需人工,直接能完成咖啡的萃取,并根据产品的选择添加相应奶和糖的量。通过对瑞幸咖啡上海湾店的草根调研发现,在通过电脑收到顾客在APP上点的订单后,瑞幸咖啡的店员仅需简单地在咖啡机上选择咖啡品种,就会有咖啡、水、奶等自动流入杯中。
  瑞幸咖啡在品控方面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比如,有一些网友称,瑞幸咖啡的店员出现过不会处理咖啡机故障的状况;瑞幸咖啡的美式咖啡曾几次出现过在在外送过程中由于盖子没盖紧而洒出的情况。在快速扩张、大量招募店员的情况时,如何做到对店员的标准化培训和管理,从而提升品控能力,是摆在瑞幸咖啡面前的一个问题。
  瑞幸咖啡在产品设计上也存在一定争议。比如,相比于星巴克和Costa,瑞幸咖啡的卡布奇诺、抹茶拿铁等部分品类只有热饮一种选择;瑞幸咖啡仅有“大杯”(360ml)这一种量的选择;瑞幸咖啡无法选择脱脂牛奶、低咖啡因等。这些设计上的问题会一定程度影响用户体验。此外,瑞幸咖啡缺乏爆款产品。相比于喜茶的芝士奶盖,乐乐茶的脏脏包,甚至星巴克的星冰乐,瑞幸咖啡目前还没有一个成为网红爆款的产品,若营销减弱、停止补贴,后续流量将可能难以跟上。同时,在口感上,也有咖啡爱好者表示,可能是机器全程制作的缘故,相比于星巴克的美式咖啡,瑞幸的美式少了些咖啡的风味。
  盒马鲜生在2016年1月开了首店后,一直注重对店铺自身的迭代,对店铺和产品管理、供应、配送等内容的自我升级,8个月后才开了第二家店。随着盒马鲜生自身商业模式的迭代、趋于成熟,盒马鲜生的扩张速度才稳中有升。盒马鲜生的创始人兼CEO侯毅曾在公开场合说的“结硬寨、打呆仗”,很好地总结了盒马的这种发展战略。相较之下,瑞幸的开店速度快,营销声势大,而且是在十多座主流城市频繁落子。若能提升产品设计、供应链和服务的稳定性,瑞幸咖啡将有很大的机会成功站稳脚跟,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咖啡品牌。
  (二)咖啡消费习惯的培养任重道远
  改变消费习惯、教育用户和提升产品复购率是三个需要智慧和长期耕耘的事情。
  盒马鲜生主营的生鲜和食品零售业务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咖啡并非人人需要、每天需要。因此,相比盒马鲜生,瑞幸咖啡需要多教育消费者喝咖啡。
  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体量目前仍然较小,其中即饮冲泡咖啡又占据了一定的体量。相比于茶饮这类在中国起源、发展,拥有文化传承和较大群众基础的饮品,咖啡在中国属于西方舶来品,而且进入时间较晚,群众基础也因此相对较小。而且目前以年轻群体为主,中老年群体渗透率较低。
  星巴克进入中国后,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结合,加上较为成功的营销策略和管理理念,成功给很多中国消费者带来了诸如喝咖啡有好处、喝咖啡可以成为习惯、喝咖啡是种社交等理念。瑞幸咖啡一方面保留了线下门店,希望延续咖啡的社交属性,另一方面着力打造线上订购+外送的模式,并且专门开辟了企业合作栏,其试图教育用户在办公室里喝咖啡,强调咖啡“办公属性”的目的很明显。现在一些公司为了员工福利会在办公室内会设有咖啡机的情况,这种用户教育并非从零开始,但也正因此,如何说服这部分用户放弃办公室内的免费咖啡,转而为瑞幸咖啡付费,是品牌面临的一个问题。
  从瑞幸咖啡的定价上看,其创始人兼CEO钱治亚就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希望能提供好性价比的、大家都消费得起的咖啡,比如行业内30元的拿铁,他们卖24,同行卖27元的美式,他们卖21。瑞幸咖啡的成本并没有太大优势,其店铺位置也多在商圈、写字楼等,加上大量的品牌营销和,瑞幸咖啡的成本并不会比同行低。价格主打“性价比”的情况下,瑞幸咖啡需要提高咖啡销量、增加产品复购率,从而获得较好的利润水平。
  (三)护城河与壁垒:独创的咖啡新零售模式和品牌营销能力
  正在迅速拓张的瑞幸咖啡也在建立自己的品牌护城河与壁垒,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他们独创的咖啡新零售模式和品牌营销。
  瑞幸咖啡的新零售模式和盒马鲜生的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采用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通过线上业务提升门店效率,而线下业务也在反哺线上业务。瑞幸咖啡和顺丰的合作解决了这种商业模式对快递员的需求,做到了方便快捷。而顺丰对和瑞幸咖啡的合作也较为重视,在每个瑞幸咖啡的快取店外都有顺丰快递员专门等候订单。同时,瑞幸咖啡极速扩张的门店网络一方面使品牌拥有了大量的前置仓,另一方面依然给顾客留出了一定的社交空间,还能帮助打开品牌知名度和自有APP的使用量。此外,瑞幸咖啡自有APP让品牌能轻松掌握用户数据,对搭建用户体系、做到精准营销大有裨益,也能吸引到本无意前往门店的用户,并提升门店效率。
  相比盒马鲜生,瑞幸咖啡的品牌营销显然更用力,其营销能力可谓业内顶尖。瑞幸咖啡针对“主流城市的白领”这一咖啡的主力消费群体,用汤唯和张震二位优质明星代言、请世界咖啡大赛冠军站台、以“大师拼配咖啡”为卖点,为品牌定了一个较高的调性。同时,瑞幸咖啡的广告密集,灵活使用了微信LBS定投广告、微信排期品牌广告、分众传媒电梯广告以及快闪路演等活动,再加上瑞幸咖啡的社交拉新营销,抓住了咖啡的社交属性,配合大幅让利活动,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了高品牌曝光度,并吸引了大量客流,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来较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凌辰 SF179
《“鲶鱼”浦发:发卡4116万张,凭借线上获客成功逆袭》 相关文章推荐五:数字货币交易所的“血色革命”FCoin交易所区块链本文共4450字,预计阅读时间1分46秒中国的区块链世界中,也形成了BAT一样的巨头。食物链最顶端的,就是“BHO”(币安、火币和OKEx)。而最近,巨头们正在接受革命者的挑战。扛旗者,就是今年突然杀出来的黑马交易所FCoin。FCoin在最近两周的时间内,稳稳把住交易所的头把交椅,交易量甚至是第2名到第7名的总和。在FCoin之后,出现了完全模仿者,也出现了激进创新者,它们喊着革命的口号,浩浩荡荡发起了对传统交易所的冲锋。它们称这是“血色革命”。这将是昙花一现的现象,还是改朝换代的前兆?01黑马杀出FCoin的出现,惊艳了币圈。“不得不承认,这是币圈上半年最厉害的一个项目,最高的时候,币价比私募价,翻了130倍。”币圈资深投资人**叶称。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币圈就是一个创造奇迹、急速迭代的生态圈。币安当年可以逆袭——只用了几个月,交易量就反超火币和OKEx,为何就不能出现新的鲶鱼,搅动原有生态呢?FCoin的核心逻辑,其实并不复杂:交易即挖矿,今天交易产生的交易费用,明天会变成FCoin的平台币FT,返还给用户;持币即分红,昨天平台总收入的80%会返还给持币者。但大部分人没有料到的是,这个经济体会迅速引爆行业。“这个时代真正理解区块链的人,其实并不多,我是其中一个。”FCoin的创始人张健曾对一本区块链表示。张健认为,这个模式是他参透区块链之后,建一个自治生态系统的尝试。某种程度上,FCoin和比特币有相似之处。丹华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张首晟曾经说过:“比特币是利用人性之恶来驱动的模式。”其实比特币矿工挖矿,本质上来说,就是利用人性的贪婪——为了获取利益。而FCoin的挖矿机制,同样也是利用人们对利益的极致追求。目前,FCoin有一个邀请好友返利的机制,好友交易产生费用的20%,也会变成FT返还。实际上,用人性之恶作为燃料的模式,才有可能长久并稳定。这就导致,FCoin吸引了一大批的矿工,用机器人来批量刷单。如果在币价平稳的基础上,每日净赚的收益,都可以达到20%。也就是说,今天刷100元,明天可以获得120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利益诱惑,日息20%,足以让所有人疯狂,这个模式进入“大家嗨”的状态:为了获得币,矿工批量刷单,获得FT,并在第二天抛售出货;大家为了分红或币增值,去购买FT。“我要做一次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张健称,这才是FCoin的本质,将以前交易所和用户的对立关系,变成统一甚至捆绑的关系。这个模式迅速引发了批量效仿者,BiSafe、Bkex、TTEX、CoinBig等交易所都采取了分红机制。“恶性竞争开始了。”**叶称,不少交易所甚至采取100%返还的机制,打破底线。“很多老交易所,正准备上线分红机制,一些刚准备上线的交易所,也准备加入分红功能。”**叶已感觉到市场热得发烫了。而传统交易所,眼看着这股风潮崛起,如坐针毡。最先反击的,是OKEx。6月19日晚8点,OKEx宣布启动“数字资产交易所开放共赢计划”,开放100个名额,锁定50万枚OKB的团队有资格参与。也就是说,大户可以直接在OKEx上,开始参与交易所分红。紧接着,第二天,币安创始人赵长鹏公开怼FCoin,称其交易挖矿模式“其实是资金盘”。此时,扛大旗的FCoin,几乎被所有人围剿。但面对模仿者和巨头们的夹击,张健表现得极为淡定。“他们模仿不来。”张健称,因为他对制度和区块链的理解更透彻。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张健是个“狂人”。尽管张健势在必得,但这一轮的围剿,也让FCoin元气大伤,FT的价格几近腰斩。张健开始了有节奏的反击,他成立平准基金,锁盘同时稳定币价;后又开了个人推特,阐述自己对于FCoin的理解和信仰。交易所市场成为一个赛马场,所有的赛马都意气风发,野性十足。战局将会如何?02有趣创新实际上,这个分红模式并非张健独创。第一个尝试者,是DragonEx。去年11月,DragonEx上线了“交易即分红”的模式。其后,digifinex、CEO等交易所平台也开始了尝试。“最高的时候,我们的交易量冲到了交易所前5的位置。”digifinex的联合创始人kiana称。digifinex原来就有10万的用户,对于他们来说,挖矿是一个获客和营销的方式。他们的模式,和FCoin也略有不同。“我们设置了挖矿上限,也就是说,当天挖了一定量的矿之后,就封顶了。” kiana称。在这个过程中,digifinex迅速生长,10万用户暴增到50万。此时,digifinex的平台币DFT也开始上涨。从0.2元,最高冲到了15元,暴涨75倍,后又回调到7元。当交易所走向一个正循环之后,kiana做出了一个调整:关闭了API接口。这意味着,挖矿大军无法再使用机器人挖矿。“因为我发现吸引了很多的挖矿大军,这些人说白了就是羊毛党。我想把利益分给真正的用户,而非羊毛党。”过快的增长,让kiana担心模式失控。接口关闭后,羊毛大军只能通过手动刷币,效率很慢,如此就被洗掉了。“而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用户。”kiana称,交易所虽然发展变缓,却走向了正循环。“这个模式,被验证是可以走通的。”kiana称,其关键的点在于,是否能在急速发展中建立起自己的生态,并留存真实用户。如果成为羊毛盛宴,价值将大打折扣。张健确实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建生态。”张健称,这正是他下一步棋。而在这个火爆的模式之下,疯狂的刷币产业链开始形成。他们注册一个号之后,再自己邀请自己注册一个号,然后用机器人批量刷币。市面上甚至已开始有刷币的软件出售。“我们从上个月底开始,上线了这款刷币软件。”某刷币软件开发者称,他们收费的方式是“抽成制”,抽走17%-20%的分成。而最近这款软件,已供不应求。另一个行业危机也在爆发。当一个爆款火了之后,抄袭和恶性竞争就会层出不穷,这裹挟着行业走向变质腐败。一个6月18日刚刚上线的交易所CATTLEEX,仅一周后就宣告破产。“由于投资人的撤资,以及我们无法满足绝大部分的矿工的拉盘要求,纷纷砸盘提现,导致平台已无法正常经营,经核心团队决议,我们遗憾地宣告破产。”这无疑启迪了很多人。“我们100万买了一个交易所系统,花了100万做了一个网站和招人,就可以开始这个模式。”大微商出身的元艾称,他们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大赚一笔。“等我们卷到1000万的时候,直接宣布破产。”元艾称,没有哪个方式,比这个更好“募资”了。这个过程,顶多需要半个月。圈内称这个模式为“恶性跑路”。而那些批量刷币的羊毛大军,却被反“薅”。这是一条凶残的食物链。03 新的时代FCoin的出现,恐怕只是一个开场。“交易即挖矿”,这个并不复杂的创新,却搅乱了整个交易所市场。巨头恐慌,生怕被革命;底层兴奋,加入战局。而更多的创新交易所模式,正在涌现,不断迭代。一个名为ByteTrade的项目,玩法也很奇特。任何手持流量者,比如媒体、钱包,甚至社群,都可以建立自己的交易所。这些流量平台,能形成自己的交易所品牌和VI,从它们入口进入的用户,看到的就是它们的VI界面。而背后的底层系统,能将所有的订单打通,做到随时交易。“这就类似于天猫,将所有的B端导入,然后再一起分红。”对交易所模式有深入研究的投资人田鸿飞称。这个模式和FCoin不同的是,前者针对B端分红,都是真实用户;而FCoin针对C端分红,存在很多刷单用户。表面上看,OKEx的合开交易所模式,就类似ByteTrade。“但有区别,B端和大户,不会很愿意和OKEx合作,因为OKEx毕竟还是一个中心化交易所,底层逻辑并非去中心化的。”田鸿飞称。据知情人透露,OKEx采取的方式,是每个项目方需要购买100万的OKB,同时项目方要拿出来24%的币,在OKEx的社群空投。“还有更苛刻的条件,用户的信息,要完全和OKEx共享。”知情人透露,这些细则,都是巨头思维、收割方式。尽管项目交易费可以分红,要付出的代价,同样巨大。但类似ByteTrade这样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不论是账户系统,还是结算系统,都是去中心化的。除了这些新玩法之外,行业还杀入一批新的玩家。一批华尔街和金融精英,正在进入这个领域。“以前的交易所,身处羊群时代,大家相安无事,多多少少都能赚钱。”金融背景出身的罗伊正在筹备一个新的交易所,他觉得,交易所的竞争,即将进入下一个阶段。他称其为“狼群时代”。“为什么大家都说华尔街之狼?是因为金融进入了一个阶段,就是相互吞噬,凶残竞争。”罗伊将交易所的发展路径,和当年证券交易中心的做对比。在20年前,券商活得特别舒服,罗伊眼看着它们从买下一栋楼,到租下一栋楼,再到租下一层,最后破产。那是因为,券商越来越多,它们陷入了恶性竞争。从手续费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最后直接免手续费,还要给用户补贴。交易所同样进入惨烈的竞争之中,为了抢夺用户,大战开打,安逸的羊群时代宣告结束。为什么现在新交易所、新模式集中出现?“这是因为,生态进化已到了这个阶段。”田鸿飞称,接下来的半年,交易所的厮杀将空前激烈。这里面,可能会诞生多条鲶鱼和黑马,行业将掀起血雨腥风。而在这片混乱中,新的行业秩序和格局将形成。乱中,才有机会。区块链时代的进化速度,比以前的金融体系,快了5-7倍。离币安诞生,还差一个月才到一年。而新来的挑战者和宝座争夺者,已兵临城下。“交易所生态,真的是一日四季,短短一个月,已经进化三四代了。”田鸿飞称。金融和区块链的迭代速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这是因为,金融的高速公路已经建立,信息交换越来越快,在这条高速公路之上建立的区块链,将急速迭代,每日一新。结语谁会是最终的赢家?这个高速进化的行业,最终会演变成怎样,没人知道答案。不断变化,持续进化,这就是我们在区块链时代唯一的“不变”。(文/零和 棘轮)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一本财经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鲶鱼”浦发:发卡4116万张,凭借线上获客成功逆袭》 相关文章推荐六:再谈新一轮加征关税名单公布后棉花的机会
  因为中美之间的时差问题,所以经常是一觉醒来感觉世界都变了,昨天一早就有不少朋友发过来
新的2000亿美元加征消息,而从最终实际公布的清单来看,主要的服装和纺织品基本没涉及,涉棉的清单更是有限。其实某种程度上消息本身的影响比较有限,但更多的是心理层面上的影响,市场在***的背景下,就好像惊弓之鸟,杯弓蛇影,担心***继续扩大化,担心影响整体的经济环境,从而影响市场整体需求。确实对于经济的影响其实毋庸置疑,这种***在历史上都是双刃剑,伤人伤己,不过仅对
而言,当前看来基本还是验证此前的判断,美国对于中国纺织品还是有针对性的网开一面。
  原因之前也提到了,一个是中国纺织品体量太大了,以服装数据来说,中国占比33%,而且从单价上看中国是最低的两个之一,一方面是即使加征了10%关税,甚至20%关税也依然是最低的价格之一,而且另外体量太大了,中国纺织品加征关税的直接影响就是转嫁给美国消费者,而且因为价格原因没得替代,柬埔寨是便宜,但体量太小了,最多就是稍微增加一点,毕竟人家的产能也没那么快扩上来,何况产能扩张也需要评估***能否持续,在不确定性这么大的情况下,贸然大量急剧扩张产能对于整个东南亚地区来说都不是很现实,所以最有可能就是中国纺织品加税,增加了其他部分低价国的产品利润,然后美国整个服装成本提升。
  当然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汇率,你人民币这么贬值,加征10%关税抵什么用?基本都被对冲掉了,当然还是那句话,人民币贬值也是双刃剑,也有另外的负面效果,但是就绝对价格来说,其实出口美国的纺织品已经在成本上对冲了,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实际影响很有限,更多的就是***继续深化扩张后的影响,包括对于整体全球需求的影响,至少目前看来对于国内棉花的需求直接影响很有限,而对于国内国外棉花市场而言,其实大逻辑上就是此前国内棉花库存高企,对于整个全球棉花市场都有巨大的威慑力,但是随着国内国储库存的下滑,对于市场的威慑力会有所下滑,再加上滑准配额下发意味着国内棉花市场对国外依赖度增加,所以美棉的价格主导权在慢慢增加。
  对于美棉而言,此前下跌的主要逻辑在于***的影响,包括中国加征25%关税带来的冲击以及此前过度炒作以及7月合约结束多头跑路,但很明显当前这个时期下年度盘面未点价合约就有12万张,这也是创纪录的状况了吧,虽然这些未点价大部分不是对美棉的,但因为其存在于美棉上面,所以自然就带来了美棉期货本身的结构性矛盾。现在又出来一个的MSP价格,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今年提高了整整1000多卢比到5150卢比/公担,这意味着什么,按照各家的算法不一致,实际上折算后的cif到中国价格大约在84-86美分/磅不等,也就是印度棉低于这个价格后,印度棉花公司将入场收购棉花,而印度棉花公司的决心其实不用怀疑,如果没记错的话,2014年收购了100多万吨棉花,而且看其MSP收购和抛储操作,每年都是盈利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85美分左右就对外盘有支撑了,这是瞎算,这中间其实涉及北半球上市季美棉和印度棉之间的竞争问题,一般意义上美棉和印度棉的cif价格在6-7美分不等,也就是意味着一旦美棉高于印度棉价格不到6-7美分,美棉的性价比就会体现出来,对美棉形成支撑。而这样的现货美棉基本是M级或者SM级的,但美棉期货的标准级别是SLM级,当前看来基差基本在不等,所以问题清晰了,以85美分算,那么91-93美分的美棉是相对合理的,所以80美分以上的美棉期货价格是比较合理的,一旦低于80美分,就意味着除了中国发了80万吨配额成了一条国外市场的鲶鱼,印度棉花公司也将成为一条鲶鱼进入市场,这在下年度这个紧巴巴的年度意味着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当然因为中国的介入以及对美棉25%关税的征税,导致市场印度棉的基差大幅的上涨,印度方面预期因为没法买美棉了,所以就必然多买印度棉,但实际上这只是一厢情愿,固然印度棉中的一些好品质棉花确实会收到青睐,但印度棉毕竟整体质量不怎么样,高基差之下性价比降低了,中国方面买来也不合算,毕竟中国缺的当前来看依然只是高等级棉花,并不是什么棉花都缺。另外此前6-7美分的美印棉花价差是综合博弈后相对稳定的价差,当前印度棉基差有900甚至1000的报价,不过成交不咋滴,但毫无疑问与美棉之间的价差这么小,虽然有一定的理由,但美棉连续下跌之后这样的状况出现,只能说明要么印度棉高估了,要么美棉低估了。何况哪怕中国不买美棉全部买印度棉,那其他国家只能买美棉的状况下,美棉也并不充裕,最终市场对两者的比价还是会调整到合理的水平上。当然因为这个比价是浮动了,没法精确的测算,但毫无意味的是80美分以下区间,有了印度棉花公司的这个价格以后,对于美棉期货而言基本算是强支撑了,因为只要到这个价格之下,印度棉花公司也会入场了。
  前面文章也说了,无论怎么传导美棉的价格主动权都在提升,所以连续下跌之后,价格安全垫提升,而短期看来,中美***中对于纺织品服装的担忧显然暂时看来有点自作多情了,有点解读过度了,而国内本身来说,郑棉1809价格都已经到了起涨之前的低点了,本年度前期在那样没有矛盾的基本面状况下都没破位,当前综合来说,基本面上现在国内的价格安全垫也都是很高了,加上技术上来说下降趋势线的突破,加上两个底分型形态完成,符合企稳的信号。另外还是此前笔者一再说到的7、14日均线问题,今日价格突破14日均线压制,短期企稳信号已经比较明确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日线的底部区域已经显现了,不过因为交割库原因,首次出现如此天量的仓单是不是能交割,大家心里没底,所以市场对于仓单的担忧依然还有,另外***在市场心理上的担忧还依然有,虽然边际效应低点,但市场整体的震荡依然会持续,郑棉周线级别的大震荡依然是后面很长时期的市场基调,当然日线底部区域的确认是周线震荡区间下沿的第一个信号。
(责任编辑:高莉珊 HF123) 《“鲶鱼”浦发:发卡4116万张,凭借线上获客成功逆袭》 相关文章推荐七:期货杆秆在线配资公司东南配资:棉花期货的机遇你能否抓住?
东南配资是中国最安全的配资平台,可以选择股票配资,期货配资,1-10倍资金杠杆,1-12个月自由选择,100元起配,利息0.1分,3分钟快速开户。  1、免息配资,杠杆6倍,免息操盘30天,盈利全归您。2、按天配资, 1-10倍资金杠杆,随借随还,操作几天算几天。3、按月配资,杠杆1-10倍,1-12个月自由选择,利息万分一。4、0元加盟推广,邀请好友成功配资,获得客户佣金的50%,月赚万元。
因为中美之间的时差问题,所以经常是一觉醒来感觉世界都变了,昨天一早就有不少朋友发过来美国新的2000亿美元加征消息,而从最终实际公布的清单来看,主要的服装和纺织品基本没涉及,涉棉的清单更是有限。其实某种程度上消息本身的影响比较有限,但更多的是心理层面上的影响,市场在***的背景下,就好像惊弓之鸟,杯弓蛇影,担心***继续扩大化,担心影响整体的经济环境,从而影响市场整体需求。确实对于经济的影响其实毋庸置疑,这种***在历史上都是双刃剑,伤人伤己,不过仅对棉花而言,当前看来基本还是验证此前的判断,美国对于中国纺织品还是有针对性的网开一面。
原因之前也提到了,一个是中国纺织品体量太大了,以服装数据来说,中国占比33%,而且从单价上看中国是最低的两个之一,一方面是即使加征了10%关税,甚至20%关税也依然是最低的价格之一,而且另外体量太大了,中国纺织品加征关税的直接影响就是转嫁给美国消费者,而且因为价格原因没得替代,柬埔寨是便宜,但体量太小了,最多就是稍微增加一点,毕竟人家的产能也没那么快扩上来,何况产能扩张也需要评估***能否持续,在不确定性这么大的情况下,贸然大量急剧扩张产能对于整个东南亚地区来说都不是很现实,所以最有可能就是中国纺织品加税,增加了其他部分低价国的产品利润,然后美国整个服装成本提升。
当然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汇率,你人民币这么贬值,加征10%关税抵什么用?基本都被对冲掉了,当然还是那句话,人民币贬值也是双刃剑,也有另外的负面效果,但是就绝对价格来说,其实出口美国的纺织品已经在成本上对冲了,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实际影响很有限,更多的就是***继续深化扩张后的影响,包括对于整体全球需求的影响,至少目前看来对于国内棉花的需求直接影响很有限,而对于国内国外棉花市场而言,其实大逻辑上就是此前国内棉花库存高企,对于整个全球棉花市场都有巨大的威慑力,但是随着国内国储库存的下滑,对于市场的威慑力会有所下滑,再加上滑准配额下发意味着国内棉花市场对国外依赖度增加,所以美棉的价格主导权在慢慢增加。
对于美棉而言,此前下跌的主要逻辑在于***的影响,包括中国加征25%关税带来的冲击以及此前过度炒作以及7月合约结束多头跑路,但很明显当前这个时期下年度盘面未点价合约就有12万张,这也是创纪录的状况了吧,虽然这些未点价大部分不是对美棉的,但因为其存在于美棉期货上面,所以自然就带来了美棉期货本身的结构性矛盾。现在又出来一个印度的MSP价格,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今年提高了整整1000多卢比到5150卢比/公担,这意味着什么,按照各家的算法不一致,实际上折算后的cif到中国价格大约在84-86美分/磅不等,也就是印度棉低于这个价格后,印度棉花公司将入场收购棉花,而印度棉花公司的决心其实不用怀疑,如果没记错的话,2014年收购了100多万吨棉花,而且看其MSP收购和抛储操作,每年都是盈利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85美分左右就对外盘有支撑了,这是瞎算,这中间其实涉及北半球上市季美棉和印度棉之间的竞争问题,一般意义上美棉和印度棉的cif价格在6-7美分不等,也就是意味着一旦现货美棉高于印度棉价格不到6-7美分,美棉的性价比就会体现出来,对美棉形成支撑。而这样的现货美棉基本是M级或者SM级的,但美棉期货的标准级别是SLM级,当前看来基差基本在不等,所以问题清晰了,以85美分算,那么91-93美分的美棉是相对合理的,所以80美分以上的美棉期货价格是比较合理的,一旦低于80美分,就意味着除了中国发了80万吨配额成了一条国外市场的鲶鱼,印度棉花公司也将成为一条鲶鱼进入市场,这在下年度这个紧巴巴的年度意味着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当然因为中国的介入以及对美棉25%关税的征税,导致市场印度棉的基差大幅的上涨,印度方面预期因为没法买美棉了,所以就必然多买印度棉,但实际上这只是一厢情愿,固然印度棉中的一些好品质棉花确实会收到青睐,但印度棉毕竟整体质量不怎么样,高基差之下性价比降低了,中国方面买来也不合算,毕竟中国缺的当前来看依然只是高等级棉花,并不是什么棉花都缺。另外此前6-7美分的美印棉花价差是综合博弈后相对稳定的价差,当前印度棉基差有900甚至1000的报价,不过成交不咋滴,但毫无疑问与美棉之间的价差这么小,虽然有一定的理由,但美棉连续下跌之后这样的状况出现,只能说明要么印度棉高估了,要么美棉低估了。何况哪怕中国不买美棉全部买印度棉,那其他国家只能买美棉的状况下,美棉也并不充裕,最终市场对两者的比价还是会调整到合理的水平上。当然因为这个比价是浮动了,没法精确的测算,但毫无意味的是80美分以下区间,有了印度棉花公司的这个价格以后,对于美棉期货而言基本算是强支撑了,因为只要到这个价格之下,印度棉花公司也会入场了。
无论怎么传导美棉的价格主动权都在提升,所以连续下跌之后,价格安全垫提升,而短期看来,中美***中对于纺织品服装的担忧显然暂时看来有点自作多情了,有点解读过度了,而国内本身来说,郑棉1809价格都已经到了起涨之前的低点了,本年度前期在那样没有矛盾的基本面状况下都没破位,当前综合来说,基本面上现在国内的价格安全垫也都是很高了,加上技术上来说下降趋势线的突破,加上两个底分型形态完成,符合企稳的信号。另外还是此前笔者一再说到的7、14日均线问题,今日价格突破14日均线压制,短期企稳信号已经比较明确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南配资认为日线的底部区域已经显现了,不过因为交割库原因,首次出现如此天量的仓单是不是能交割,大家心里没底,所以市场对于仓单的担忧依然还有,另外***在市场心理上的担忧还依然有,虽然边际效应低点,但市场整体的震荡依然会持续,郑棉周线级别的大震荡依然是后面很长时期的市场基调,当然日线底部区域的确认是周线震荡区间下沿的第一个信号。
《“鲶鱼”浦发:发卡4116万张,凭借线上获客成功逆袭》 相关文章推荐八:2018年上半年越南海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2.3% - 海外动态 - 中国...
今年上半年越南海产品出口额4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6月份单月鲶鱼出口额超过2亿美元,同比增长33%,1-6月份总出口额10亿美元,同比增长21%。
  越南水产出口及加工商协会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虾类出口额16亿美元,同比增长7.6%。尽管受到欧盟针对越南IUU捕捞业发出黄牌警告,越南金枪鱼出口额超过3亿美元,同比增长13%。
  越南海产品对美国的出口额仍最大,达到6.26亿美元,同比增长1.3%,其次是日本,出口额6亿美元,同比增长4.8%。对欧盟地区的出口额仅增长了2.7%,位居越南海产品出口市场第四位。
  中国是越南第三大海产品出口目的地,今年上半年出口额5.86亿美元,同比增长16.7%。2017年越南海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额12.8亿美元,占出口份额的15%。过去五年间,越南鲶鱼对中国的出口年涨幅在21%-31%之间。
《“鲶鱼”浦发:发卡4116万张,凭借线上获客成功逆袭》 相关文章推荐九:IPFS星际会旗下星际矿池全球节点计划开启认购,力度大!原标题:IPFS星际会旗下星际矿池全球节点计划开启认购,返现力度大!摘要:IPFS星际会旗下星际矿池开启【IPFS星际矿池全球节点】认购,为IPFS项目布道,星际会对前期大客户将进行高额返现。星际矿池是IPFS星际会旗下独立矿池品牌,星际矿池将打造一个10w全球节点的IPFS大矿池。IPFS星际会于日在北京正式成立,IPFS星际会是集IPFS挖矿爱好者社群联盟、IPFS星际会矿池、IPFS星际资本完整生态布局的机构,IPFS星际会将打造一个基于IPFS生态最大、功能最完整的社区联盟。目前IPFS星际会旗下【星际矿池】和【星际矿机】已经发布,引起了行业不小震动,在目前情况不明朗的情况下,IPFS星际会以黑马的姿态很空出世,业内普遍关注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就在这几天,星际矿池公布了【IPFS星际矿池全球节点】认购政策,首批20000节点上线抢购中。作为2017年至今最火热的项目,IPFS具有垫付未来世界的能力。更让投资者垂涎的是IPFS项目将释放20亿个Filecoin,其中14亿将回馈给挖矿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资本股票配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