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为媒、荣耀三赎基督灵歌百篇播放,是怎样的一种理念?

我们的敬拜是为遇见基督——以基督为中心预备讲章的十个步骤
在之前几讲里我们阐述了以基督为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也考察过两千年教会历史上的多个圣经诠释学派(比如亚历山大学派、安提阿学派等)以及他们是如何从自己的解经理念出发应用以基督为中心这个原则的,接下来也归纳总结了以基督为中心的若干方法。
&&&&&&在此,再次稍微回顾一下以基督为中心从旧约圣经传讲基督的方式:救赎历史进程、应许-应验、预表论、类比、纵向主题、类比和新约圣经参照的方式。这几种方法互相有重叠,其中救赎历史进程居于统领地位。
&&&&&&当代讲道学大师柴培尔(Bryan
Chapell)曾提出这样一个令人扎心的问题:“每个讲道的人都应该在每篇讲章结束时问:听众走出这圣所,去实行神的旨意时,他们与谁同行?”
&&&&&&这真是个好问题,我们不能让人以为不靠耶稣就能够自己行出来。如果每个基督徒能被带领在救主耶稣的视线范围内,当他们从教会走向世界时,能够“牢牢抓住祂的帮助,盼望和胜利便会照亮前路。”因此,可以这么说,信徒是无助般地独自离去,还是被紧紧握在救主的手中而信心满怀地离开,这成为有无信心、律法主义和真正的顺服、表面属灵和真正的敬虔之间的分别。
&&&&&&因为对于那些渴慕神话语的弟兄姐妹来说,他们不需要一堆泛泛的道德律例,也不需要一番不痛不痒的道德说教,他们需要耶稣,需要聆听耶稣的教导,需要耶稣的同行!因此,这才是以基督为中心传讲圣经的意义所在。
&&&&&&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思想预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从旧约圣经经文里进行以基督为中心的传讲,总共有十个基本步骤,其实这也是一个预备讲章的基本过程。步骤如下:
&&&&&1.选择经文:着眼于会众需要,选择合适的经文单元。选择好,就要忠实地传讲。
&&&&&2.敬虔阅读:根据经文的文学语境,反复阅读默想经文。读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在提问中推进阅读深度。这时候尽量避免过早地使用解经参考书。
&&&&&3.观察经文:在不断阅读默想中勾画出经文的结构。这时需要探究经文的字面意思,并且借此发现和揭示其结构。对于叙事型经文,可以采用归纳式方法里的“6何”法,打开经文的图画。
&&&&&4.注解经文:根据经文本身的历史背景进行诠释。注解经文时为忠于原意,避免望文生义,要使用宗教改革家们所恢复并提倡的文法-历史解经法,寻求在经文本身的历史背景中明白经文的信息这时候要借助解经参考书了,比如丁道尔新旧约圣经诠释。
&&&&&5.归纳中心:建构所选经文的中心主题。经文的主题在阅读和注解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用一句话陈述,总结经文的中心思想。我们在此不能太快跨入当下,而是要问的是:作者在这段经文里说什么,给原来的听众(以色列)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并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6.全面解读:放在圣经正典和救赎历史进程的背景下来全方面解读信息。第五步骤是针对当时以色列的,现在要进行延伸了,寻求经文在整个救赎历史进程和圣经正典背景里的意义,这就要把文法-历史诠释进一步拓展为救赎历史诠释。要问的问题是:在神由创造到救赎再到新造的故事大背景下,这段经文有什么意思?里面包含了有关基督的怎样的预表、应许或暗示?这时要从经文本身进入以基督为中心的诠释了。
&&&&&7.确立讲章主题:建构讲章的主题和目标,这决定了讲章的灵魂和方向。在确立经文的主题和以基督为中心的方向后,接下来要确立讲章的主题,并要和当下听众的生活对接。
&&&&&8.确定讲章形式:选择合适的讲章形式,把讲章主题表达和呈现出来。
&&&&&9.走向应用:一篇讲章必须有应用,应用由主题决定,讲章最后必须走向应用,没有应用,就好比是放空炮。应用要紧扣时代,切合当下需要,要对准焦点,把听众连于基督。
10.写出大纲:包括题目、引言、本论和结论。
&&&&&最后要强调一点,预备讲章过程中也要列出例子:一篇讲章不仅有主题有论证有应用,还要有合适的例证,例子可以来自教会历史、弟兄姐妹个人见证或新闻素材,平时要注意收集积累。
&&&&&在教会的敬拜中,基督是我们敬拜的中心。弟兄姐妹们来到教会是为要遇见基督,听到基督,并要得着基督。因此传讲上帝的道必须以基督为中心,要带出基督,高举基督。斯托德牧师说的好:“遇到基督就是触及现实和经验超越。祂赋予我们自我价值观和个人的意义,因为祂向我们保证神对我们的爱。祂释放我们脱离罪咎,因为祂为我们死……因为祂作王,我们可以脱离使人瘫痪的恐惧……祂为我们的婚姻和家庭、工作和休闲、个人身份和公民身份赋予了意义。”
&&&&请听上帝儿子的话语——
“你们查考圣经(注:或作“应当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约5:39-40)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8:31-32)
我的更多文章:
( 17:03:21)( 08:56:23)( 19:39:48)( 21:19:01)( 19:43:08)( 16:26:30)( 12:15:00)( 19:39:42)( 16:09:46)( 18:44:0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原创】个人价值【尼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1,166贴子:
【原创】个人价值
这本书是依据尼采的权力意志创作的,欢迎大家多给点意见
本书开始通过一些社会现象浅显的讨论和思考,引出一次大屠杀的审判的深思,进而展开对人性的探讨,从而引申出人性中个人价值这一概念,本书观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起先这个士兵在犯罪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丝人性的挣扎,随着周围人对于他的影响,他的内心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是根据仇恨和轻视造成的,现在或许能直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是否一个人没有了价值,便能随意的去践踏与伤害呢?我们在反思这种暴行的根源究竟是如何产生时,&价值&这个被人们所忽视的概念,开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第二节 价值的意义现在或许能直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是否一个人没有了价值,便能随意的去践踏与伤害呢?我们在反思这种暴行的根源究竟是如何产生时,&价值&这个被人们所忽视的概念,开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如何去了解&价值&这个概念呢?只要对生活留心,我们很快就能发现,这种心理根本就像空气般,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但却不必为此感到恐惧,因为我们在对每件物品,每件事,甚至是每个人都是以价值观的高低来区分的,它构成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石,如果我们不是以价值的高低来区分我们的生活的话,那我们如何来区分每件事的重要性,每件物品所具有的价值呢?我们对每件事物不可能都一视同仁,否则我们将无法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什么事对于我们来说是重要的,同时也无法在处理事物中抓住关键问题。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我们仍有贫富,地位以及权利的高低之分,我们对价值较低的事物,所存在的轻视、偏见、甚至是歧视,在社会中比比皆是,我们对所有事物都是以内心的价值观来衡量,每个人的眼光都不同,而对于事物的喜恶同样如此。而这种价值感的轻视,并非仅仅存在于战争的暴行中,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阶级所决定的,乃至于我们除了在法律意义上所拥有的权利义务外,我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财富,出生,还有所拥有的权利都是不平等的,正是这种不平等,造成人与人之间所受到的待遇和享有的权利都是不同的,因彼此之间价值的差距,而产生的轻视,当某人受到社会不公时,虽然法律能保证他的权利,但他呼声的高低与能得到的补偿,都是与其价值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具有的财富,地位和个人能力都决定了,其在社会中所具有的价值,而其个人价值也决定了他所具有的待遇,这种社会中的不平等的问题,是根本无法避免和忽视的,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各种歧视,例如地域歧视,就业歧视,阶级歧视,种族歧视等等。虽然我们的法律以禁止了这种行为,但对于以价值观高低为基础的世界观来说,这种努力收效甚微。例如种族歧视,虽然有许多法律规定,严格禁止种族歧视。如果房主出租房子如果拒绝有色人种,房客可以到法院控告;但白人至上主义在某些美国人中十分顽固,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共有537个种族仇恨集团(三K党之类),其中绝大多数是仇恨黑人的白人极端组织。此外,大多数人内心看不起有色人种,但却没有激烈行动的,只是他们在公共场所,例如餐厅,公司商号、餐馆、旅店、公共娱乐场所,当其他有色人种跟他们享有同样待遇时,他们会表现出了一种及强烈的敌意,认为那些人根本没有资格享有这种平等的待遇。而这种早期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近乎消除了,而我们将其归结为社会发展的宽容时,我们也不得不要深思社会歧视这一类问题?我们现在所能理解到的只是,正是这种价值理念,使他们对于认识中价值较低的事物,存在一种想法,即那些价值较低者根本就不可能与他们享有相同的权益和地位,他们内心忽视了其所具有的价值,对所轻视的事物也存在一种本能的敌视。当两者之间享有同样的平等时,它的内心是无法接受这种情况,因为他们骨子里的价值观所绝不允许。这种价值上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是他们生活理念的一部分。这一点可以从我们渴望成功,渴望比周围人更优秀,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以显示出自己在环境中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就可以看出来。而这种方式实际上也包含了区分每个人价值的高低,而事实上,我们发现无论我们的文明到达了什么样的高度,都难去除这种骨子里存在的东西。例如在出土的石板上记载了古代奴隶社会,有人用5个奴隶和另一个人换一匹马,而奴隶主可以随意杀死奴隶。由此可见,在古代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还没有一头家畜所具有的价值高,同时也没有任何权益。正是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对待奴隶所施加的严厉的束缚和暴行,依然是与个人所具有的价值息息相关,乃至他们的生命可以随意剥夺而不存在任何负罪感,也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价值的不对等,使得我们在战争和暴乱中,我们想去剖析这种野蛮而令人发指的兽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人性中还存在着许多残忍的成分,这种残忍会在每一次战争和种族清洗中暴露无遗。而这种残忍的成分是以地位和价值的高低决定的。而这种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的人性究竟造成多大的影响呢?恩格斯就曾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或少的问题。&这也使得当我们试图分析这种价值观所产生的残忍时,却又不得不把它归入人性中所存在的兽性中去。
第三节 暴行的根源这仅仅只是审判中的一个缩影,然而它却是一次沉重的审判,关乎人性的审判,同时也引人深思,国际社会对这次大屠杀表现出了巨大的震惊和反思,在这个以文明著称的社会中,这样的事件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人们甚至认为这样一个文明的时代,以不可能在发生任何残酷的屠杀,我们的文明去尽力完善我们法律体系,并通过法律手段以公正的判决,严惩任何野蛮的行经。这一事件,很快使人们醒悟过来,接受这个现实,除了痛斥这种惨无人道的兽行外,是否认真反思过,在这些事件背后又究竟隐藏着怎样引人深思的意义呢,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残酷的屠杀呢?这种反思是极其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我们不断的去完善我们法律,使它更平等更人性化时,是否就真能依靠这些约束力,阻止暴行再次发生呢?事实上,我们仍然无法认清这些暴行的本质,即无法认清我们人性中所隐藏的恶,这也使得我们无法保证在下一次战争中不会发生屠杀,更无法保证在这个法制健全的文明中就再也不会发生了。回顾我们的历史,几乎每一场战争和暴乱,都伴随着无辜平民被屠杀的情况,从种族洗清到屠城、甚至是屠国,这些现象在历史中比比皆是,例如蒙古人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至少在整个亚非欧大陆屠杀2亿人。还有十字军东征,中国农民起义所发生的屠城等事例。从一次审判过程中,我们在了解一场屠杀过程的同时,也能从侧面了解一个人在这场屠杀中,人性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从这种人性的变化中,去寻找发生这种暴行,真正的根源。我们发现在这整个过程中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起先这个士兵在犯罪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丝人性的挣扎,随着周围人对于他的影响,他的内心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是根据仇恨和轻视造成的,士兵内心的从众心理以及对平民价值观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价值观的变化中,一个国家战败后,失去了对于平民的保护,出于仇恨的报复,人们去屠杀一群手无寸铁的人时,而平民也没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基本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同时,内心对其价值形成了一种轻视,正是这种个人价值地位的降低,或多或少的促使他们忽视了一个生命所具有的价值,从而也忽视了这种屠杀所产生的负罪感,并挥起了屠刀,正是在没有军队保护的支撑下,平民反抗的效果和争取的权利是微弱的,只是我们在反思这种暴行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战争所展现的残酷下,难道平民在手无寸铁时就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吗,也失去了他们本应拥有权利和价值了吗?而现实也是残酷的,一个国家没有发展到足够的强大,没有足够的军队来保卫国家,就会被别的国家所看轻,从而失去一个国家所具有的价值和尊严,那么其主权必定受侵犯,其领土必定被侵略,更无法保护人民的生命和权益。一个国家即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否则一旦被别人所轻视,他们就会利用任何机会制造事端,侵犯国家的尊严,利益,财富以及领土,并用武力威胁你签署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包括赔款,割让土地,欺辱人民并设立隔离区等,而这种情况在历史中同样是比比皆是。现在或许能直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价值观这个概念的重要性是否被我们所忽视呢?同时我们人性中对价值过低事物所产生的轻蔑,甚至是残害,究竟是如何而来呢?
狼吃掉羊,天经地义
人吃鸡鸭鱼肉也是天经地义
价值的意义
现在或许能直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是否一个人没有了价值,便能随意的去践踏与伤害呢?我们在反思这种暴行的根源究竟是如何产生时,&价值&这个被人们所忽视的概念,开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如何去了解&价值&这个概念呢?只要对生活留心,我们很快就能发现,这种心理根本就像空气般,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但却不必为此感到恐惧,因为我们在对每件物品,每件事,甚至是每个人都是以价值观的高低来区分的,它构成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石,如果我们不是以价值的高低来区分我们的生活的话,那我们如何来区分每件事的重要性,每件物品所具有的价值呢?我们对每件事物不可能都一视同仁,否则我们将无法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什么事对于我们来说是重要的,同时也无法在处理事物中抓住关键问题。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我们仍有贫富,地位以及权利的高低之分,我们对价值较低的事物,所存在的轻视、偏见、甚至是歧视,在社会中比比皆是,我们对所有事物都是以内心的价值观来衡量,每个人的眼光都不同,而对于事物的喜恶同样如此。而这种价值感的轻视,并非仅仅存在于战争的暴行中,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阶级所决定的,乃至于我们除了在法律意义上所拥有的权利义务外,我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财富,出生,还有所拥有的权利都是不平等的,正是这种不平等,造成人与人之间所受到的待遇和享有的权利都是不同的,因彼此之间价值的差距,而产生的轻视,当某人受到社会不公时,虽然法律能保证他的权利,但他呼声的高低与能得到的补偿,都是与其价值息息相关。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具有的财富,地位和个人能力都决定了,其在社会中所具有的价值,而其个人价值也决定了他所具有的待遇,这种社会中的不平等的问题,是根本无法避免和忽视的,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各种歧视,例如地域歧视,就业歧视,阶级歧视,种族歧视等等。虽然我们的法律以禁止了这种行为,但对于以价值观高低为基础的世界观来说,这种努力收效甚微。
例如种族歧视,虽然有许多法律规定,严格禁止种族歧视。如果房主出租房子如果拒绝有色人种,房客可以到法院控告;但白人至上主义在某些美国人中十分顽固,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共有537个种族仇恨集团(三K党之类),其中绝大多数是仇恨黑人的白人极端组织。此外,大多数人内心看不起有色人种,但却没有激烈行动的,只是他们在公共场所,例如餐厅,公司商号、餐馆、旅店、公共娱乐场所,当其他有色人种跟他们享有同样待遇时,他们会表现出了一种及强烈的敌意,认为那些人根本没有资格享有这种平等的待遇。而这种早期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近乎消除了,而我们将其归结为社会发展的宽容时,我们也不得不要深思社会歧视这一类问题?我们现在所能理解到的只是,正是这种价值理念,使他们对于认识中价值较低的事物,存在一种想法,即那些价值较低者根本就不可能与他们享有相同的权益和地位,他们内心忽视了其所具有的价值,对所轻视的事物也存在一种本能的敌视。当两者之间享有同样的平等时,它的内心是无法接受这种情况,因为他们骨子里的价值观所绝不允许。这种价值上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是他们生活理念的一部分。这一点可以从我们渴望成功,渴望比周围人更优秀,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以显示出自己在环境中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就可以看出来。而这种方式实际上也包含了区分每个人价值的高低,而事实上,我们发现无论我们的文明到达了什么样的高度,都难去除这种骨子里存在的东西。例如在出土的石板上记载了古代奴隶社会,有人用5个奴隶和另一个人换一匹马,而奴隶主可以随意杀死奴隶。由此可见,在古代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还没有一头家畜所具有的价值高,同时也没有任何权益。正是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对待奴隶所施加的严厉的束缚和暴行,依然是与个人所具有的价值息息相关,乃至他们的生命可以随意剥夺而不存在任何负罪感,也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价值的不对等,使得我们在战争和暴乱中,我们想去剖析这种野蛮而令人发指的兽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人性中还存在着许多残忍的成分,这种残忍会在每一次战争和种族清洗中暴露无遗。而这种残忍的成分是以地位和价值的高低决定的。而这种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的人性究竟造成多大的影响呢?恩格斯就曾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或少的问题。&这也使得当我们试图分析这种价值观所产生的残忍时,却又不得不把它归入人性中所存在的兽性中去。
第二章 天性第一节 野性我们的人性中仍然根植着许多残忍的成分,经历了文明的洗礼后,依然会在特定的环境下暴露出来,而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这种残忍的成分呢,如果要追本溯源的话,又该从哪方面去真正了解这种残忍的根源呢?我们可以将这种残忍理解为一种人在特定环境下所暴露出来的兽性,即在危机时刻时,出于保护的本能,而对未知的恐惧,发起最致命的一击,这就像卢旺达的胡图族在听到他们要被&种族迫害&时,所表现出来的兽行,然而其是否如同我们印象中那样,仅仅只是残忍而暴虐呢?大约450万年前,人和猿开始分化,我们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我们跟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变得更有智慧,更加宽容。但在某些特定时期我们仍暴露出残忍的一面,在我看来这些特定的时期,我们暴露出来的东西,也是我们最真实的一部分,虽然我们一直很排斥这种野蛮,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而这些真实的部分,在我看来如同一个系统的源代码一样,黑客有很多方法来攻破系统,但有一种漏洞却是最常见的,那就是缓冲区溢出漏洞,是指在存变量的缓冲区超过了最大限值时,文本就会冲掉软件本来的代码,造成错误。这个时候,源代码就会暴露出来,而溢出的部分就会被黑客攻击。是的,在特定条件下,我们也会使我们特定的属性暴露出来,在正常的生活中,这些属性都会按特定的指令进行,但特殊条件下,它会暴露出来。我们试想一下这样一种情形,一只猎豹正谨慎的在密林中穿行着,突然间,它停了下来,四周安静至极,一种危险的感觉从未知的角落里散发出来,它弓起脊骨,身上的皮毛也随之立起,并露出嘴上的尖牙,谨慎的看着四周,以这种方法警告暗处所存在的危险,一种天性中的直觉告诉它,危险近在咫尺,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任何轻微的声响都足以让它全力一击,就这样僵持了几分钟后,它发现危险似乎慢慢退去,对方可能在它的谨慎与威胁下,选择了放弃,但他不敢有任何掉以轻心,这片区域是对方的领地,危险只是暂时退去而已,它从另一个方向快速离开,直到感到安全后,才回过头谨慎的看向那个让他感到危险的地方,危险的气息正隐藏在黑暗里,它转过头望着前方,消失于漆黑的夜幕中……
第二节 自我保存在这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只有两个角色,不是捕食者就是食物,为了生存,每天都在发生着成千上万此的生死角逐,而这只是自然中神秘的一角,当我们试图去了解神秘的自然时,才发现它仍然令人崇敬而畏惧,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正是这种根植于人性中的天性,即在面临危险的恐惧时,所表现出来的的冷静和攻击性,使的我们走出了充满未知而恐惧的自然界,保护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了下来,并随着人类的历史长河走过漫长岁月。这种危险的感觉是依靠气味、声音还是它本能中的直觉,这都不重要,唯一显得重要的是,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能让它感觉到危险,并能保护自己的生存,它选择的是做好了进攻的准备,而非快速逃跑,它不知道对方究竟在那儿,只能感觉到它就在周围,也很可能跟在后面,没有方向的逃离可能正好冲到对方跟前,还不如保持进攻的姿态,对方一旦进攻,就全力一击,要给对方足够沉重的一击,或是将对方撕裂。这种自然界所独有的凶残,能在生命危急关头时,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使它能从危险里逃离出来或击杀对方。而这种天性中存在的残忍的成分,使它在能在残酷的自然法则中生存了下来,这就够了,我们将这种天性称为——自我保存。在动物界这种情况是每天都会遇到的,每天都会经历生死存亡的考验,只要它感觉到威胁的存在就会发动攻击,而这种攻击性所形成的威慑力,能消除许多危险的存在,而只有自身具有足够的攻击性,表现出足够的威慑力,别人才不敢随意侵犯你,这对于自然界最凶残的动物同样适用,河马是食草动物,而鳄鱼却是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之一,然而两者却能够和平相处与同一个池塘内,并且表现出了相互尊重而友好的氛围,这令人惊讶,而这种彼此尊重都体现在力量的敬畏上,即体现于双方都具有相同的攻击性。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瓦拉夫·希尔哈,就曾在尼罗河的河岸边拍到令人震惊的场景,一头雌性河马正带着小河马在水中游泳,这时,一条小鳄鱼闯了进来,而这群河马总共有50头,见小鳄鱼闯入它们的领地,立即形成环圈防御阵地,小鳄鱼见状惊慌失色,试图从河马背上爬过溜掉。没料到,它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对于愤怒的河马来说,小鳄鱼此举无异于自投罗网。公河马立即围了上来,成年河马的咬合力可达数吨与鳄鱼相当,一口下去可咬断骨头。即便是皮最厚的成年鳄鱼,也不能承受像这样的轮番撕咬。小鳄鱼已经无路可逃,几秒钟以后,我发现它的尸体跌入水中,再也没上来。同样,我们也具有这种本能,我们是自然中界的胜利者,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在我们这个文明的社会中,安定的环境很容易让我们忽视这种天性,但并不代表他就完全从我们的人性中移除了,我们至今保持着对自然的恐惧,或许人到现在都还没有从这种野性中脱离出来,仅仅只是它变换了一种形式,正是这种形式,让我们对于人性残忍的一面,这一概念开始模糊起来,但只要认真的从我们的行为中去寻找,将很容易发现这种天性的影子,一种不安感,这种不安感容易让人恐惧,并很快让人因焦躁感而变了暴燥起来,于此同时,当危险来临时,人会因为这种暴怒感,能将恐惧瞬间压制下来,而使全身充满力量,并爆发出全力一击将对方击退,或拼命的挣扎,从而使自己能从危险中逃离出来,几乎每个人在面对生死危急时,首先想到的绝不是绝望,而是反抗……至今我们依然存在这种潜能,而在危急时刻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但实际情况却发生了一些改变,在许多情况下,在我们的亲人处于危险中时,才能爆发出这种惊人的力量,而非自身处于危险时,当我们处于危险中时反应往往要比平时迟钝的多,直到给我们足够的反应时间,在我们的大脑经过复杂的处理后,才能做出反应,这一点是值得人深思的,这或许是我们的文明历程中,天性这种本能的一种改变,而这种改变,或许正是我们的天性与动物兽性的区別。当人走在森林中与饿狼或熊不期而遇,会因惊吓而失去暂时失去防卫能力,但是如果他的孩子被狼叼走,他的勇气和力量会突然爆发,奋不顾身地与狼搏斗。一份报道中曾说一位母亲在回家时,突然看到自己的4岁的孩子从护栏上掉了下来,她冲了过去将孩子接住,然而她所冲过去的速度,却是经过训练的人都无法做到的。另一个例子是一位老妇看到支撑汽车底盘的千斤顶突然断裂,正在车体下面修车的儿子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她居然神奇地用两手将底盘托住,直到儿子爬到安全地方。托住汽车需要上千斤的力量,如在往常,老妇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由以上例子看出,人在身体受到强刺激或者意识受到强烈危机感时,有时候可以产生出异乎寻常的潜力,如强大力量、高速度、快速反应等能力,而人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恢复体内的自卫本能。自我保存,是任何自然界生命体的一种本能。它是自然法则赋予每个生物一种潜能,如果某种生物缺乏这种本能,除非是生存在极幸运的地方,否则他们终会会被自然法则淘汰而灭绝。渡渡鸟便是一个例证,从被发现到灭绝用了不到一百年时间,渡渡鸟成为恐龙之后人类记载的第一个已知的灭绝物种。虽然已经灭绝, 但它依然是毛里求斯共和国国徽上的标志。渡渡鸟的灭绝是无法逆转的,它们在毛里求斯没有天敌,不需要发挥飞行的逃生功能,筑巢也不必费事地安在树上;它们的食物是植物果实和水果,在岛上丰富的森林资源环境中,它们只需要捡树上熟透了掉下来的果实,这样既省事又吃到成熟的优质食物,因而翅膀完全成了‘鸡肋’ ,即使还会飞也不会消耗体力飞行,渐渐一代代慢慢遗忘了飞行本能。 其次它为了储存更多食物而变得越来越大的肚子,也从客观上决定了它飞行本能的退化。渡渡鸟繁殖能力较差,一次只产一枚卵。人类的到来却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这种“笨 鸟”不怕人不会飞又跑不快,而且肉质鲜美,因此成为水手青睐的野味,一时间猎杀泛滥,毫无节制地猎杀加速了它的灭绝。一些岛上原本没有的动物也被带上了小岛,如绵羊、狗、猪、老鼠和猴子,这些动物占据了渡渡鸟的领地,破坏巢穴,偷食鸟蛋,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繁殖更是雪上加霜,而过于安逸的环境使他们失去了自卫的本能,灭绝的趋势不可逆转。
第三节 末世论今天我们仍然处于一个利益冲突的时代,彼此因利益的争夺,而存在强烈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意识源于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就国家而言,人们对周围的其他国家的存在感到不安,存在领地的冲突,财产的纷争,还有信仰不同的斗争,更让彼此之间的战争不断。每个国家都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扩张军备,而这大部分并非出于侵略的本性,而是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假想敌是必要的,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也是必要,原因是一个国家的存亡,一个民族的兴亡,都需要足够的军队来保护,至少应保证自己的这片土地和人民不受摧残。就像核武器,对于人们而言谁都不希望真有用到的那一天,但如果别人有而我没有,别人就比自己多了底牌而让对手忌惮,所以有些武器并不是需要使用的,而是时刻保持一种攻击状态来防守。中国的清朝末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清朝初期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清末时人口达到四亿以上。而这一时期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外国侵略者第一次进入这个帝国时,为它的疆域辽阔和物产丰富感到惊讶,在经历短暂的贸易后,由于清政府在对外态度上极力排斥,选择了闭关自守,故而禁止了贸易往来,但私商仍然从事走私贸易,当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时,英国借此事件侵略中国,而战争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随着战争的失败,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而这个过程中,侵略者最初只是保持好奇试探态度,这种试探状态,决定了他们的态度,如果这个国家跟他们一样强大或相差不多,他们更愿意平等的贸易,如果这个国家软弱,他们就会通过一次次试探,将他当做潜在的食物吞噬掉,这一切都是由价值产生的地位决定的,毕竟如果是实力相同的对手,把其当做食物,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可能是深受重伤或者反而变为食物,这是几千万年丛林法则决定的,丛林里大部分动物某些器官都特别灵敏,例如嗅觉、视觉、热感应等等,这能敏锐能保证他们分辨究竟是食物还是处于危险中,这种试探是通过一次次好奇而又谨慎的尝试完成的,例如一条狗他发现一个不知道的东西时,他首先是通过嗅觉试探,试探几次之后才会用嘴咬,直到完全吃进嘴里,如果这个过程中,那个东西动了一下或者反击,它会立即惊慌的跑开。经过长期的试探,他们发现这个庞大的帝国已经腐化了,根本没有什么抵抗力,于是他们张开了大口,将这个国家的财富一点点吞噬,至1840年,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以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近百年的时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中国逐渐丧失了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我们社会环境中,同样存在着与此相似的情况,存在着利益的争夺,例如财富,地位,权利,荣誉这些东西,当你失去这些东西时,你的社会价值就会丧失,而被社会所歧视和遗弃。别人也会去侵犯你的利益,只有你具有足够的威慑你和证明你所具有的价值时,别人才不会随意轻视你和侵犯你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在社会中保持自己的尊严是如此的重要。就像中世纪的西欧,如果有人对他的骑士荣誉感发出挑衅,他就会与之生死决斗,为了荣誉哪怕是失去生命也不后悔,因为人们公认忍受这种侮辱,而不进行决斗的成员是不配拥有骑士精神这一荣誉的,必须被逐出他们的社群,而失去骑士荣誉所忍受的痛苦,可能大于生命所值的痛苦。 有时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甚至蔓延到了保护整个人类的延续,这种强烈的感觉就是末世论,末世的寓言和审判并未随着文明的进步而发生任何本质性改变,当我们的文明发展到这样一种高度的时候,并且这种文明以有足够的能力保存我们的时候,这种恐惧感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显得要强烈,其根源在于我们天性所延续下来的,对于自然力量的未知恐惧感,虽然我们脱离了自然,但它随着天性中自我保存的凶残一同保存了下来,其并非出于自我毁灭冲动的支配,而是出于自我保存的冲动,保存整个人类不被一场未知的灾难毁灭。自我保存在某些时刻,会因危机感而产生一种毁灭性的报复,这也从侧面反应这种自我保存的本能有自我毁灭的倾向,这一点可以从蜂巢中看到,其严密的分工令人惊奇,同时在受到外在的侵犯时,会疯狂的发动攻击,用尾针将侵犯者蜇的浑身是伤,而它们也因为尾针所带出了内脏,不久很快便会死亡,所以很多动物虽然知道蜂蜜很香甜又富有营养,但它在出手之前会下意识的考虑是否值得。而这种意识实际上正是自我保存这种防御性所需要达到的,让对方潜意识感到会受伤害,而蛇、蝎,蜘蛛,蟾蜍一类的生物给人的印象就是“巨毒”,隐藏在洞中的蝎子或蜘蛛,使其他生物不敢随意试探,随意侵犯可能会被狠狠的蛰中,虽然不会致命但会留下痛苦的回忆,自然界中颜色鲜艳的蘑菇都让会让人产生一种有毒的印象,毕竟野外美味的蘑菇汤也不是容易喝,正是这种意识也同时使人对这些东西敬而远之,而使彼此间保持距离互不侵犯,而这种时时保持进攻的意识,实际上却是一种防守,它不是为了侵害别人,而是为了不让别人随意的伤害自己,也许你不想伤害别人,但如果别人企图伤害你,那你就要找准机会狠狠地教训他们,让他们知道你不是好惹的。我想,这也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所有生物的自然本能,无论是自身的威慑力还是在借助外力的保护,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否则对方会将你当作食物,没有这种能力就没有生存的空间,更无法生存。严酷的自然环境,所有生物都能在威胁到生命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或者逃跑,而就是这种生死危机下,它能爆发出生命的所有潜能,于此同时为了保存自身,残忍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暴露出来,并且陷入一种疯狂中,几乎用一种毁灭性的报复,去摧毁敌人的一切,使对手变的忌惮起来,以消除这种潜在的危机感。例如一只蟒蛇和一头美洲豹两个强者之间的博斗,这种暴怒感,能让他们更充满力量,没有恐惧,并充分发挥潜能,仿佛失去了理性,最重要的忘记自身剧烈的疼痛感,使其在战斗中更占势,并且这种忘我的毁灭中,能在战斗中占据更多优势,忘记恐惧感和疼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暴怒而集中全部的力量去疯狂攻击对方,在两个强者间,胜负仅仅就在于极微小的差距上,因为与疼痛相比,生命显得更重要。即便自己被杀死也要给予敌人重创,也正是因为这种重创会让对手产生顾虑,因为一旦受伤,在残酷自然界很可能应无法在捕捉到事物而死亡,这让它会在饥饿的情况下,也要经过充分的考虑才会攻击。虽然大家都在谨慎的生存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但在潜意识中却因天性而形成了一种毁灭性报复的冲动,如果谁让他遭受重创甚至是被消灭,他一定会动用所有力量重创对手,哪怕这种手段对它自身也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也在所不惜,蜜蜂的攻击正是如此,这种意识会让人本能的亢奋起来,其中夹杂着不安所产生的兴奋和躁动感,而这就是自我保存中冲动的表现。所有生物都在自然法则下谨慎生存着,没有什么比保护整个种族生存和繁衍下去更重要的事情了,至少我们还无法确定有多少物种灭绝了,这种本能是极其必要的,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太多强大生物,太多曾经先进的文明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只留下只言片语……
第五节 价值的抗争今天我们在为自己的文明感到自豪,企图证明这种文明成果,并有意识把自己从动物的范畴中划分而出,定性为一种更高等的生物时。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我们仍保持某些自然界中所独有的天性,我们真正进入了文明的时代才不过几千年的时间,而我们在自然界进化的时间却整整用了几千万年的时间,就此将人类彻底的与动物划分界限,这种证明自身优越感的价值基础会显得多么的不牢固,事实证明我们并非如想象的那样文明,我们依然有着野性中的残忍和血腥,依然会为了天性中自我保存与征服欲的本能,而对别人造成伤害,让我们的文明显得像丛林一般残酷,在战争毫不犹豫的屠杀同类,包括手无寸铁的老人和孩子,对价值较底的人歧视与伤害,事实上,远远超出地球上其他任何一个种族……整个社会存在着利益的竞争,其激烈程度并不比自然界低,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人的利益产生冲突,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有时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会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同时也害怕别人对自身的利益造成损害,哪怕这种损害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损害,一种不可避免的机械式的损害,主要原因是可供使用的资源和利益就只有这么一点,而人与人之间因为领地,空间、财富,资源等许多不可避免的冲突,造成彼此间的利益受到损害。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纷争和势力,尤其人是以价值观为基础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就更应该保持自身具有足够的价值和威慑力,这就像河马和鳄鱼能做到和睦共处相互尊重一样,别人才不会随意的伤害你。自我保护的本能在这时会彼此保持安全距离,一旦遭受侵犯就会狠狠的教训侵犯者,让他留下足够痛苦的回忆和生存经验,而这种保存冲动的原因,来源于更重要的方面,即征服欲往往带着无意识的毁灭性的伤害,而让它感觉你可能是潜在的食物,它最开始只是带着恐惧而兴奋的好奇试探,如果没有足够保护能力的生物,因为没有给予入侵者足够深刻的印象,而失去生命。而利益的争夺上正是如此,而这个过程中,这种征服欲带有的无意识与不可挽回的巨大伤害,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价值的轻视,这种试探仅仅是确定这个生物所具有的价值,是否有攻击性,如果没有攻击性和威慑力,别人会认为你有利可图,而轻视你,而对你造成巨大的伤害。而这也正是价值的轻视感的所造成的伤害所在,一旦没有威慑力,你的价值就会降低,你将丧失你的尊严,同时你忍耐的底线也无限降低,直到你的利益被蚕食为止。被认为是价值较低的事物,可以随意的去伤害,而这种观念根植于人性中,例如在我们童年时,我们对一个蚂蚁窝,一只甲壳虫、一只癞蛤蟆,甚至是一只鸟,所表现出来的征服欲,是想把它掌控在手里肆意的玩虐,哪怕最后让他们死亡,也没有什么好惋惜的,首先我们忽视了它所具有的价值,杀死几只蚂蚁算的了什么了,这种随意的玩弄,仅仅出于对事物试探,玩弄保持好奇心的冲动而已,同时征服欲让人感觉到他的价值仅仅只是我财产的一部分,我已经占有了它,而非是以一个生命的价值去看待,实际上,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还有另一个问题是校园暴力。弱小的孩子,更容易被欺凌,虽然没有到忽视生命的程度,但其中所包含的残忍成分,仍然是触目惊心,在成人的世界,我们受法律的约束,彼此很少发生暴力事件,但校园是一个盲区,在法律规范上更多的是试探和讨论,我们的文明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总是贪婪的,总是感觉未拥有的事物总是最好的,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价值总会无限缩小,而价值和占有正是这种残忍的根源,而这种深入骨髓的价值观,从随意的玩弄到发自内心的轻视,使得我们对于价值较底的事物,存在本能的轻视和伤害,最开始奴隶制正是在这种本能中产生的,一个奴隶甚至没有一头牛所具有的价值高,更谈不到其生命所具有的价值。这或许能为这种根植于人性中的残忍寻找一个相对让人满意的解释,当这种价值感低到一定程度时,其底线甚至可以忽视他们的生命的价值,虽然这种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因为要面对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而让人失望和难以接受。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而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文明来根除这种天性,根除这种残忍。这方面似乎卓有成效,我们人性中所存在的这种天性,在我们文明中,在一个和睦的人人平等的状态下,人们相互尊重彼此的价值,它被很好的掩饰了起来,我们的社会环境变得更温和,更宽容,也更人性化。但是一旦这种和睦而平等的状态被打破,因利益,财富的原因而相互争夺,这种本性就会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失去了国家军队保护的平民,会遭到残忍对待的根源所在。我们不得不寻找另一种方式来避免这一切,那就是在承认这种价值观的前提下,为了避免被人轻视和伤害,而努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在以价值观为基础的世界中,改变整个世界,与改变自己,两者的难度不言而喻。而这种解决方法所存在的弊端是,大多数被压迫和歧视者也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错觉,拥有足够价值才拥有反抗的权利,才能不被轻视和伤害,才能争取自身权益,而正是这种本能价值观中先入为主的概念——只有拥有价值才拥有权益,而这彻底将争取权益这个概念颠倒了。甚至会因为价值过底而一直忍受这种剥削和伤害。而争取个人的权益与利益,与个人价值没有任何关系,抗争和反驳是必须的,在这个过程中让伤害你的人认识到你所具有的价值和威慑力是必须的,而并非是在你认为你有价值后,才能拥有这些权益,而对此刻的伤害采取容忍的态度,去忍受这种伤害,这是一种错误,你将会丧失掉更多价值,价值是需要争取和抗争,来获得你所具有的价值,否则你所遭受的痛苦无法得到任何补偿,而让他对于你的伤害熟视无睹,并得寸进尺的伤害你,这就像我们就像不小心踩到了一只蚂蚁,我们不会对此有任何歉意,而这就是我们残忍的根源,伤害者不会感受到他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而被伤害者因遭受伤害而感受到的巨大痛苦,两者间不同的感受,也造成了阶级间所特有的冷漠,这也是我们的残忍所在,我们无法认识到蚂蚁所具有的价值。我们不是因为价值低下而忍气吞声,而是让他正视你的价值,并获得自身价值受到损害所应有的补偿,而这也是我们争取平等权益的根源所在。 而现实中,很多东西是无法去补偿的,立刻奋力回击,让他瞬间承受巨大的伤害,他会因所到伤害,而意识到你的价值,这是最好的选择,这是自然法则。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人同样保持着一种征服欲,对于利益会造成无意识的伤害,任何人想要真正得到安全,并不是永远依靠别人的同情、施舍或怜悯,而是要自己真正拥有足够的威慑力,足够的价值,使其他人因好奇心而试探时,就给与其沉痛一击,才能够让人不敢于侵犯。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高高在上的人总是拥有各种特权,并且法律只能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人的权益,而非全部。对于价值的认同感上,使彼此间应利益的损害时,会造成不平等的对待,价值低的人所受到的歧视与不公正的对待显得更突出,例如所有社会都会社会的底层阶级存在歧视,伤害与不公的待遇,这些与价值的高低,是分不开的,其实个人的价值的高低,在这种伤害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这个社会底层的人,在维护自身权益仍是步履艰难,他们对与社会的价值与话语权实在太过微弱,没有价值,就没有权益,事实上,这是个存在当今社会底层最严重的问题。只是我们在面对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利益与权利,而产生的不公与歧视时,一个人如何能在这种伤害中如何真正维护自身的权益呢?天性正是人不断证明自身价值的存在性,并以价值观为基础评价所有事物的一种本能,在利益有限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平等的分配。而今天,我们的社会仍然是以个人的价值来衡量每个人的权利,贫富之间存在的歧视,权利所产生的特权,社会待遇的不公等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虽然有各种问题,但在平等这方面文明取得的成果也是极其显著的,实际上,天性造成的伤害和不平等,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了,我们的文明在进步,法律也同样如此,今天我们会发现天性中的复仇、征服、荣誉等,渐渐消失于我们的文明中,这也使得社会越来越公正平等,在这里提到平等这个概念时,我们发现个人价值与平等这两个概念间,存在着奇妙的联系,而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第四节 征服欲生存——没有什么比获取食物更重要的事了。在自然界,除了避免来自环境的危险外,获取足够的食物也是生存的基础,饥饿会促使它向猎物全力一击,以获取食物,而警觉的动物会快速逃跑来逃避捕食,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活下去,必须以损失最小的方式,以获得足够多的食物。它们总是穿梭于丛林间,不断的的去探索每一个角落,寻找隐匿于林间的食物,也警觉的避免隐藏在暗处的危险,每个动物都有隐藏的极好的巢穴,它们到处搜索,依靠空气中的一丝气味,痕迹或者是丰富的经验,当他们发现不认识的生物时,它们最开始只是试探,不安与兴奋并存,如果受到攻击,它会快速的跑掉。如果这个生物经历短暂的试探后,没有太强的攻击性,或许会把它当成食物,它们的所有试探,想的仅仅只是这个东西可不可以当作食物而已。这养成了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它们在认识这个世界,这个过程中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永不满足的成分,成千上万次的探索猎物,组成了生命的的本质。而这种本能经过几千万年漫长的演化它渐渐根植到我们灵魂深处,是的,我们现在对事物的价值感高低,所表现出来的轻视和尊敬,都是根植于我们骨子里的天性,价值最开始只是辨别食物的一个标准,这个事物可以吃、不能吃或是很危险,我们应该在好奇试探过程中,快速的评定食物的价值标准,这是我们千万年的潜意识告诉我们的东西,随着我们离开危险的丛林,价值体系渐渐演变为征服、奴役、荣誉、财富等等一系列事物,是的,我们的文明已经极高了,但这仍然改不了,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首先是通过潜意识的价值来评定的,从而在内心深处表现出厌恶、轻视、认可、喜爱、欢喜、尊敬等等情绪的表达,我们用潜意识价值评定最快的事物是什么?是面部特征,我们用眼睛观察的最直观的面部特征,能在瞬间就评定出价值标准,长得漂亮和帅的人容易获得更高的价值评定,也更容易获得好感,是的,第一眼就决定了价值的高低,讨厌还是喜欢,之后的接触,又是另一个方面的价值标准,但直观的感受这对于我们内心深处潜意识的影响是很大的,毕竟我们思考是根据潜意识来决定?如果两个人在群体中价值相同,那么更漂亮的人更容易使其获得群体的认可和喜爱。许多动物在获得食物后,除非是饿急了,否则都会玩弄一番,例如动物捕获食物后,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捕食技巧,而玩弄一番。而最常见,猫抓住老鼠后一般都要玩弄一番,甚至有的猫会像主人炫耀,实际上,所有动物都享受征服食物的过程,征服欲也是天性演化的一部分,征服欲最开始只是为了在生存中获得足够的食物,随着文明的发展,我们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地位,甚至是内心所渴望获得某物的欲望,都可以称为征服欲,这种征服欲变成了在自然界中获取食物本能的延续,喜欢挑战危险的东西,带着不安与兴奋两种情绪,没有挑战的就没有了兴趣,原始的欲望拒绝平淡和安逸,不断在探索过程中认识世界,也不断挑战着危险的事物,以此来证明自身的能力。例如老人与海,其捕鱼过程中,经历种种凶险,不断挑战着生命的极限,快把命搭上了,最后也只获得了一副鱼骨头,但搏斗过后的老人,心中没有任何波澜,只是一片平静,因为他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他的生命得到了升华,他征服了海洋,征服了命运,更征服了他自己。有人想征服世界最高的山峰,或穿越荒无人迹的沙漠,去充满危险的原始森林中探险。以这种征服大自然的成就感,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去挑战别人做不到的事,虽然其过程充满了危险和艰辛,但却能在这个过程中,使自身的能力获得人可。而英雄不在于他做了多少,不在于他的功绩。而在于他的勇气,在于他舍我其谁的精神,更在于他作为力量有限的人,尽管恐惧,却依然不断挑战自我,百折不挠。而有些征服欲是以战胜他人为前提条件的,这种力量上的宣泄,带来了精神上的愉快。几乎大部分战争,都是因征服欲而引起的,当国王感到自己的国家足够的强大时,没有什么比去征服某个国家获得其财产,土地,更能证明这种能力了,来证明自身的强大,即便今天我们仍然在谈论某些伟大的征服者,例如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斯汗时,人们正是因其征服了广阔的疆土,创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绩而赞叹,更对他们的伟大产生景仰,人们在看到他们的伟大的同时,却忽略了这个征服的过程中,却也造成了大量的屠杀和破坏,而征服欲所造成伤害,我们至今都还未把它归结于罪恶,它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人痛苦本身为目的,而是以证明自身价值成就感为目的,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英雄梦,或许这更强烈的神经兴奋一类的快感,因为这种东西带有着一种强烈的自我价值的成就感,这种强力感体现在绝对的实力上,用征服来证明自身价值。征服欲更多体现在英雄主义上,其可以伟大到创立前人无法超越光辉事迹,也可以很平凡,无论征服自己或者战胜他人,其本质都是使自身价值得到提升,每个人都无法认识自身潜在的价值,更无法知道自己价值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人会感到疑惑,而人生不得志,是大多数人所苦恼的,也许是你自己对生活本身的期望值太高,而你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无法达到你期望,因无法找到自身的价值,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便感到人生没有意义……实际上你,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有获得成功的向往,他需要的是一种来自群体的支持和肯定。而这一切,只有通过不断的挑战,来证明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在不断挑战自己能力极限的过程中,来认识自己的价值,并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没有什么比征服欲在这方面,所获得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快感更吸引人了。征服欲的本能,使它渴望在所有的领域寻求一种自我价值上的认可,证明自身所存在价值与自身优越感的强烈渴望。天性中永不知足的好奇与渴求,使得它充满探索的渴望,它不断寻找新的领地与价值,永远不满足于现有的价值,不断的接触新的事物,并有无穷的创造性欲望,在这些领域证明他的存在所具有的价值。而这也许是恐惧而神秘的大自然回馈给胜利者,最伟大而珍贵的礼物。
第三章 个体第一节 领地什么是个人价值?它最开始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呢?在自然界中,动物为了生存,不仅需要避开危险和获取食物,于此同时,为了保证自己的活动范围和获取足够的食物,大部分动物都会有自己的领地,这种划分通常以尿液的气味来识别的,同类经过其领地时,会发现其领地的界限,当其硬要进入这片领地时,领地的主人就会发出声音警告,甚至攻击入侵者,如果两者不期而遇的话,一场争斗是无可避免的,直到有一方选择投降,并离开为止,这对于生存是必要的,因为一个区域内的食物资源容不下第二个同类,同时领地的意识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繁衍,通常是由雄性动物建立起来的。领地是雄性动物求偶的资本, 没有领地的雄性动物往往找不到配偶,几乎大部分动物都在生活领域内占领一块土地或空间作为繁殖场所。没有领地就意味着没有足够食物,也就无法养活下一代。在自然界,大部分的动物都有领地意识。领地是动物占据空间的活动范围,是动物生存的物质基础,动物在自己的领地里觅食、栖息、繁衍。具有领地意识的动物个体或动物群体都占有一定的区域范围。例如鸟类拥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在它们繁衍的时候,是不允许别的鸟类靠近他们的巢穴,当别的鸟类飞过其领空时,很可能会遭受其疯狂的攻击。当我们提到领地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原始森林中应茂密的植被下所隐藏的危险,而让人有恐惧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茂密植被下,因物种太多而造成空间过分的狭小,彼此间空间竞争却日益激烈,任何不小心侵犯其领地的生物,都可能遭到无情的攻击。正是这种天性,让动物在自然界,会为了领地而斗争,为了生存繁衍,更为了不被自然界淘汰而生死相搏,领地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资源越丰富的地带斗争反而越激烈,同时也越混乱,动物所占有的领地会随着其衰老而变的脆弱起来,而其他新的,更年轻强壮的同类,他们长大后便会到处流浪,与其他领地的动物争斗,直到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地,而年老或失败的动物只能离开。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对一个黑猩猩群体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观察。这个黑猩猩群体十分庞大,约有150名成员,而且雄性比例很高。在10年的观察期内,这个群体曾杀死或重伤了18只其他群体的黑猩猩。研究人员曾观察到,这一群体的黑猩猩先排成一列,静静地迅速移动,仔细观察其他群体的黑猩猩,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系列袭击的后果是,这一群体黑猩猩的领地扩大了约22%。黑猩猩是人类最近的近亲。人类学家很久以前就发现,黑猩猩不同种群间会发生残杀,并推测其原因是为了争夺领地。而这种斗争也伴随着整个人类历史的文明进程不断重演。在争夺国家生存空间方面,也同样如此,例如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其上台伊始,面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宣称:“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他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并入德国;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北德意志联邦;发动普法战争,统一德国,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掠夺殖民地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俾斯麦为德意志民族极大的扩充了生存空间,也造就了德意志帝国的辉煌???。实际上,我们更多倾向于群体性,毕竟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都是大家聚在一起,很少有人能习惯独处,不过仍有少部分人喜欢这样,领地意识,也是独立意识。独处的人对别人无意识的侵犯自己生活,总是抱有一种警惕性,独处的人一般都比较深刻,这种深刻来源于,他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思考自身以及很多事物本身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很多随和爱开玩笑的人会觉得随意侵犯别人的秘密或隐私,并没有值得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他们自己在群体中,根本就不会觉得需要保持什么神秘,他整个人都已经彻底融入群体中,但这很容易惹怒那些自我意识强的人,而其并不会立刻表现的多么愤怒,只会变得更加疏远,以足够的距离感来保持自己独立的意识。这种领地的划分,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因为每个生物都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才能生存,这种生存空间最开始是获取食物和繁衍,但随着意识这个概念的产生,生存空间的意义就开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我们甚至可以进行这样一种大胆假设,它将在这个生存空间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即独立的生存空间促进了个体对独立意识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当它孤独的穿行在自己的领地中时,是否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而独立的空间所促进的个体独立意识的发展,会影响其对自我价值的思考,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如何能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呢?这个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然而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意识的产生,这个问题太复杂而深奥了,而讨论个体独立意识的对空间的需求,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个假设将会使得这个独立的空间内,产生&个体&这个独特的概念。我们会发现“个体”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与空间,即个体独立的意识产生了对独立空间的需求,这种需求包括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独立的思考意识,以及独立的生活空间,因为这种独立的空间是个人感知自己存在的基础,它将会在这片独立的空间内发展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而这就是每个人存在意义的基础——个人价值,而这种独立的意识会影响个人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性格、喜好以及对于人生的追求,同时产生自身所独有的世界观。而自我保存,征服欲,领地意识等,这些本能都会体现在&个体&这个概念中。在这点上,能从我们在群体中,对于个人空间独立性的渴求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空间的领地范围,同时不希望别人踏入自己的范围,在社会中同样是如此,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空间和领地,独特的潜能和品质,独特的个性和思想,这使得每个个体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代替性,同时,厌恶也别人侵犯自身的空间和隐私。
第二节 群体在自然界中,我们发现独居动物与群体动物之间的区别,群居动物不在为各自的领地而相互争夺,并且动物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维护自己的领地,战胜天敌的侵袭,并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群居的方式更适应生存,当他们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时,有更高的捕食成功率,同时在不同区域警戒相互配合,当发现天敌时,立即发出警告,以保证整个群体的的安全。几乎所有食草动物都是群居动物,而独居的动物多是猎食者,很少有被捕食的动物会单独行动。独居的动物捕食相对于群体动物来说比较困难,但只要保证领地范围内食物充足,就可以不为生存担忧,在这方面猎豹算是独居动物中的强者,向猎物袭击时,能短时间内爆发出极快的速度,并在捕获猎物后,将猎物拖到树上后在食用,避免野狗和狮子的争抢。而与独居相对,群体的生活方式都以集体为单位,无论进食、睡觉、迁移等行为都是如此,彼此间相互关照,相互协助,使其更容易生存。群居对动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防御捕食者的进攻这些优点的同时,本身也具有其不稳定性,当食物资源减少的情况下,因为群体的基数较大,事物分配以很难以维持群落的稳定,而导致生存危机,而群体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避免其弊端的呢?群居动物并不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争夺食物,而是以相互分工和配合来完成整个生存,这是一个群体生存最基本的能力,并以分工来分配食物,于是他们在群体中,开始如同划分领地一般,将整个群体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例如狼群或狒狒群。动物群体的分工,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让能力更强的同类分配到更多的食物。而狼群在群居动物的分工中算是佼佼者,一群狼踏着积雪寻找猎物。它们最常用的一种行进方法是单列行进,一匹挨一匹。领头狼的体力消 耗最大。作为开路先锋,他在松软的雪地上率先冲开一条小路,以便让后边的狼保存体力。领头狼累了时,便会让到一边,让紧跟在身后的那匹狼接替它的位置。这样它就可以跟在队尾,轻松一下,养精蓄锐,迎接新的挑战。在一对头狼夫妇的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要为了群体的承担一分责任。比如,在母头狼产下一窝幼崽后,通常会有一位&叔叔&担当起&总保姆&的工作。狼群中每个成员都不希望做固定的猎手、保姆或哨兵——不过,每一匹狼都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早在与成年狼嬉闹玩耍时,狼崽们就被耐心的训练承担领导狼群的重任。 一个团体的生命里很可能就维系于此。作为“首领”的雄性在群体内部,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性共同保卫这个群体。许多动物就是以这种方式生存,以增强其生存能力。同时首领位置的争夺也十分激烈,群居动物争夺首领的战争可是非常频繁且惨烈的,失败者会被逐出群体。我们的祖先也是群居动物,而在从独居动物过度到群居动物这个过程中,群居在动物界最伟大的一次进步在于,首先它确定了分工这一概念,使得整个群体不是揉成一团,而是每个部分都井井有条的合作,链接成一个高效率的整体,同时,以每个成员所具有的价值,即在为群体中所做出的贡献,获得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由每个个体所拥有的价值的区别,区分所群体内不同的阶级,而其在群体中阶级的位置也决定了他在群体中的独立空间,这就将独居中的个体意识融合进了群体中,就像是一片丛林中,每个个体所拥有的领地,现在则变成了一个群体内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具有的位置。而我们由&个体&这个概念向&群体&这个概念过度时,我们发现一个群体为了生存,这个群体内每个&个体&都必须服从整个群体的分工安排,其成员则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即每个&个体&在群体中,由自己在群体中的贡献决定其价值,也决定了其价值所处的阶级,而这必然造成了&个体&独立的生存空间的缩小,更会影响其所具有的个人价值。例如在原始部落中,部落在进行祭祀时,有可能会杀死部落成员,这侵害了&个体&的利益,但由于其个人价值远远小于整体的利益,使得这个部落成员无法反抗这样的决定……而当我们在谈论群体这个概念时,发现个体与群体利益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关系,而个体这个概念在群体中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个体价值这个概念在群体中又如何来定义呢?今天在我们文明的观念中明确了“个人”的价值,它充分肯定每一个个体的价值和潜能,也肯定了每个人平等的权利与义务,把人看成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个体&这个概念,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正好相反,个体这个概念最开始在群体中,完全看不到个体这个概念,个人的价值完全依附于群体,并且个人所独立的看法,想法以及空间意识,完全淹没在群体中,淹没在整体的意识中。而今天我们在谈论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发现,整体这个概念并非完全湮没了个体这个概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两者的关系发生着复杂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个人价值在历史中整体发展趋势的变化,而我们也将能从历史的变化规律中发现个人价值的本质,个人价值这个概念,在历史每一个文明时期都有不同的定义,并且这不仅仅只与群体这个概念有关系,也与阶级与被压迫者的抗争息息相关,在争取个人价值与权益的反抗过程中,这种争取权益的抗争几乎贯穿整个历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在到封建社会,我们的价值不断的得到体现,也不断突出其重要性,而今天我们的所体现的个人价值,即个人在群体中所获得的价值与权益,也是通过历史中无数次的抗争争取到的。而这个过程中,个人价值的变化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关系,本书将对历史中个人价值变化中的各种复杂联系,进行尝试性讨论,讨论中如有不足之处敬请见谅。
在群体中,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存在矛盾,使得两者间激烈斗争,个人在群体中独立的领地将无限缩小,最后变成公用的,个体的价值渐渐因为群体的作用,而慢慢降低,而个人的价值与权益也在这个过程被渐渐剥夺。
我们所经历的过程是漫长的,这种个人价值的剥夺发生在历史早期。在原始社会中,个体在群体的生活中,最初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生产力低下,使个体的意识和价值被严重压制,完全依从于群体,整体唯一的目的就是保证整个群体的生存,因而失去个人的利益,而保证整个部落的生存是天经地义。一个人的地位是完全依附于整个部落而得以生存的,部落中个人几乎没有权益,而围绕着图腾崇拜和生存繁衍,在个人的区分上,仅仅只有能与神沟通的人才具有更高的地位,而脱离了原有部落的战俘,价值却更底下。即便在今天所留存下来的一些原始部落中,如果有人对首领的领导感到不满意或反抗时,就会被整个部落驱逐。为了整个部落的生存和发展,付出个人的部分利益被部落认为是天经地义,例如某些原始宗教中用人来祭祀神灵,而进行活人祭祀,古人相信宇宙的一切都由神来掌控。出于对自然的恐惧与敬畏,而通过祭神的活动来祈求神灵赐福。每当祭神的时候,人们拿出贵重物品,甚至用人的生命做贡品,以表示虔诚。而这种个人利益的牺牲,在所有文明中都能看到。
在原始社会中,我们从独居过度到群居的过程中,个人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严酷的自然环境,而束缚在一个群体中,整个群体为了生存下去,会牺牲群体中每个人的利益,直到生产力的革新,使人逐渐从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脱离出来,于此同时个人价值的需求也随着生存压力的减小而获得解放,正是这种个人价值感的觉醒,使今天的我们却对个性,独立以及拥有自己的空间,显得是如此看重。其代表的以不仅仅是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那么简单,而是发展为更复杂的东西,每个人所具有的价值,这在群体中也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其所具有的价值与其在社会中所受到的权益,待遇,尊严等息息相关。
而今天这个社会,当个体与群体两者产生矛盾时,应该如何去处理?这一问题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模糊的。我们如何來以&个体&这个概念来评价它真正的价值呢,即便今天仍然在对社会奉献中的自私与无私,这个侵犯到个人利益与保证整体利益这样的问题争论不休。康德曾提出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其认为只有突出个人价值,普天下的利益才最大化,它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上,而个人主义正是由这种矛盾中所产生的一个理论,因此个人主义直接的反抗将个人地位置于社会或共同体之下的集体主义。把个人作为价值的基础和评价社会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影响巨大,至少这个文明时代所普遍接受的理念是,当整体利益侵犯到个人利益时,整体并非是强制性的损害个人利益,而是在相互尊重的调解中来进行解决,以维护整体的利益,这也是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
群体价值观
在讨论群体中个人利益时,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群体的重要性,在个人融入群体这个过程中,个人的领地逐渐缩小,而变成共用的空间,个人的权益与意识的独立性也逐渐消失,而这种独立空间的渴望,将在别的地方寻求一种新的价值需求,以弥补这种个人独立意识在群体中丧失所产生的失落感。而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渐代替了这种需求,这个过程发生在个体被群体利益湮没时,整体这个概念完全代替了个体这个概念的需求时。人们开始通过群体的认可感,来获得自身的价值,并从这种价值证明中获得自己在群体中的独立的空间,地位,权利和财富。群体的吸引力也是强大的,因为它根植于人性中。人们会为归属于某个群体来寻找自身的价值,以这个群体获得的巨大荣誉,来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也从这个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可和归属感。例如一场体育比赛中,你以球迷们的个人身份融入你热爱的球队的身份中,通过这种方式寻求群体归属感的需求,不仅如此,由于个人的成就感是通过整个群体的胜利来实现,球迷们通过球队的胜利,使的自我价值得到满足,因此球队的输赢往往极大左右球迷的情绪。这时我们的成就感因群体荣誉感而被加强了,在一个荣耀的群体内,个人价值也会应整个群体荣耀价值的提升而得到提升。有了群体荣誉感,才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归属感,这源于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支撑,我们的价值都是相同的,我们为了同样的信念奋斗,群体中彼此信任,在群体内进行分工合作,这样的目标需要多人完成,而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当群体荣誉和生存受到的损害时,群体中每一个个体也感到的被损害,这甚至远远大于个人尊严和权益受到的损害,所以没有人愿意遭受损害,更加努力为群体奉献。但是这样也容易使人被集体同化,失去了个人的独立性和特殊性,甚至是奉献自己的独立空间,所有的财富,时间等等,不过,在群体中以自我为中心而不合群的人也不在少数,个人意识强烈,喜欢独处的人也不会去在意其他人的感受,有意的疏远他人的靠近,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也善于思考,而群体中也渐渐疏远他,其群体价值存在感不强,甚至被直接忽视变得可有可无,其一举一动也得不到群体认同或者鼓励,时间一长,他就会渐渐脱离整个群体。
在普遍情况中,个人会将集体的目标当作个人价值存在的意义,从而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因此归属某群体所满足的需求远远不限于此,而是通过这个过程寻找自身价值的认同感,我们需要是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人无论怎样都需要被肯定,这也就是人依赖于群体的根本原因,即群体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认可。而这种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可感是人本能的需求,使个体在群体中通过争取自身的价值,来获得荣誉,地位,财富等,也使得个体能接受,来自与群体对于个体独立性和利益所造成的损害,而个人也逐渐认可了这种方式,逐渐默认了自身价值的独立性和个人利益的丧失的事实,随着历史的发展,&个体&开始变的害怕孤独,并且转向从群体中寻求自身价值,由此看出,“个体”和“群体”两者之间更多的表现在互利共生、相互依存,矛盾性只是占很小一部分。那怕今天,但我们听到某个人独自被困在丛林或荒岛中好几年时,内心仍然感到极度惊讶和不可思议,我们的潜意识认为,一个人脱离了群体,生存将是多么的危险和困难。
一种低微的价值深入,便可得到一种价值上升?
欢迎大家多评价
第五节 群体意识当我们讨论个体天性中关于征服欲,自我保存以及领地意识这些概念时。我们由个体在向群体过度的这个过程中,这些概念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当我们将个体这个概念加到群体中时,我们发现两者仍具有一些共性,仍然会有因征服欲而相互侵略,更会因为自我保存,而对对方虎视眈眈,仅在战争时期,当群体受到关乎生死存亡的威胁时,会使整个群体产生空前巨大的凝聚力,即生存受到威胁的不安感,而产生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此时,群体意识就会认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部分,群体的存亡关乎每一个人的存亡,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个人意识必须服从于群体的整体意识,个人的人格只能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自我保存的本能扩展到群体中,同时也只有依靠群体才能解除这种危机感,忧患意识破坏个体的安全感,而当忧患意识被群体所共同面对时,个人可以借助群体的力量去消除这种不安全感,群体必须团结成一体,共同消除这种生存威胁,这时群体仅仅只是被看作一个统一的&个体&,其他的声音很容易被这个统一的&个体&所湮没,例如当一个国家遭到侵略时,大家必须团结在一起保卫国家,为此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因为如果国家被征服,这个群体也就将不存在了,那所有个体的价值和权益也都将消失,甚至是随意被侵夺财产和杀害,所以必须保证其统一,消除内部不稳定的因素,这时&单一的个体&不在被称为个体。整体应其利益而完全忽视了个体的权益,以保存群体,当群体意识变成一个&个体&时,其包含个体中天性的所有本能。而整体也在保护每一个体,在其受到威胁和伤害时,也能提供足够保护,例如当部落内一个成员受到另一个部落的伤害,或一个部落侵占另一个部落的领地时,整个部落都会展开疯狂的报复。在这种情况下,这也使的个人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献出生命,使整个群体消除这种生存的威胁与不安感,于此同时整个群体也会因为其奉献精神,而受到每个成员的尊重和爱戴,使的他即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是值得的,他将能从这种认可中获得英雄的荣誉,而从群体的认可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并且开始从群体中获得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归属感,征服欲也因个人对群体认同的需求,开始变的温和起来,它不在依靠征服欲来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而是通过群体的认可来获得自身价值。这从侧面也说明了个体在群体中,寻求一种维护自身价值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而这是人性中一个重要的改变,我们将逐渐脱离天性中某些残忍的成分,并变得在群体内部成员彼此间更温和而宽容。但是群体意识却在某些情况下,比个体表现的更凶残,这一点也是不可忽视的。其原因在于,当整个群体受到威胁时,群体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是无意识的,忧患意识使得个体必须服从整体,保护整体的利益,这种从众心理下,就如最开始审判士兵一样,个人在群体中,群体是无名的是不可负责的,而个体也不可能将自己的意识去强行改变整体的意识,因而不必负责任,个体的约束和责任感就完全消失了,而潜意识的残忍则会完全暴露出来。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群体之中,也许正是因为被所处的群体所容纳,所以我们很少去思考群体的特性,以及我们每个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及表现。勒庞的《乌合之众》给了我们反思群体和个体的机会,他是研究群体意识的典范。这本书中提到,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例如心生厌恶或有反对意见,如果是发生在孤立的个人身上,不会有什么力量,若是群体中的个人,却能立刻使群体变得勃然大怒。为何是这样呢?这不过是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性本能,便将它转移到群体中,群体感情的狂暴,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任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群体慢慢杀死没有反抗能力的牺牲者,表现出一种十分懦弱的残忍,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因此群体很容易干出最恶劣的极端勾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群体没有能力在巧妙的影响之下,表现出英雄主义、献身精神或最崇高的美德。他们甚至比孤立的个人更能表现出这些品质。我们的文明正在约束我们的天性,虽然我们通过法律的途径来惩罚这种兽行,但对于群体这个概念,它却显得无能为力,原因在于当一个群体受到威胁时,它的主体意识是随着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意识自我保护的本能叠加而成的主体意识,但群体意识却无法控制,它太庞大了,无法通过个体意识对其施加影响,而这种情况下,最野蛮的部分会暴露无遗,而造成局势失控的情况,例如卢旺达大屠杀就是这种情况。
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间原始部落的发展进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已使用天然金属,后来学会了制作纯铜器。但是由于纯铜的质地不如石器坚硬,不能取代石器,这一时期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到了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左右,人类学会了制造青铜,进入了青铜时代。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随着铁器的使用,人类进入铁器时代。而金属发展的过程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世界各地阶级社会的出现几乎都和金属出现的时代相关,唯一例外的是美洲的玛雅文明。他们并没有金属工具,然而他们的建筑学及天文历法的研究,直到今天仍值得借鉴,不同文明其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也不一样,在埃及和两河流域,原始社会在金石并用时代就已经解体,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则是在青铜时代或铁器时代才发生解体。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经历过原始社会这一阶段,于此同时,在其后的发展中各文明的发展历程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而不同的文明体系也完全是不相同的。当我们在讨论部落因生产力的革新,而使整个文明在进步上产生质的飞跃时,我们却不得不留意,今天在世界各地仍有处于停滞的原始部落,他们主要集中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使得今天我们仍能对这些原始部落进行直观的了解,他们的信仰、社会结构及生活状态。
在大部分的部落社会结构中,整个部落由首领领导,负责整个部落生产活动,原始社会仅是以刀耕火种的方式培育一些农作物,以获得充足的食物,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先把地上的树木全部砍倒,对一些大树有时先割去一圈树皮,让它枯死,然后再砍倒。已经枯死或风干的树木被火焚烧后,用掘土的棍或锄,挖出一个个小坑,投入几粒种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当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这种耕作方式对土地的面积要求极高。同时随着原始社会人口的增加,对于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于生存空间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人口繁衍较快的部落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侵犯其他部落的领地,而发动了战争,可以说部落战争根源是因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的产生的,在早期的部落战争中,几乎所有战争因为势均力敌,而关乎整个部落的生死存亡,双方战势焦灼,伤亡惨重,而造成双方巨大的仇恨,此时的战俘一般都直接杀掉。直到一个部落足够强大后,对其他部落的战争才会以征服为主,特别是征服没有太多抵抗的弱小部落时,多为劫掠财富,土地和战俘,因为没有太多仇恨,所以这些人被纳入本部落,但待遇和地位却十分低下,由于土地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战俘在这时凸显了其重要性,而将其变成奴隶,奴隶视为贵族的财产,可以自由买卖,奴隶主可强迫奴隶工作,以增加整个部落的生产力,将奴隶派到田里,让他们一年到头地劳动。随着生产资料的剩余,就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人们通过对外战争所得到的战功,获得部落相应地位和财富的奖赏,这也是奴隶主早期形成的条件,也使得个人价值在部落的提升,成为证明个人价值的唯一手段,这是群体归属和认可感的方式,同时也在整个部落生产资料的分配上,获得更多支配权,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到了这时,原始社会基本上就已经瓦解了,出现奴隶社会,其顶端是专制国王,国王的下面是贵族奴隶主,他们拥有国王分给他们的土地,然后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社会的最底层是奴隶,由战俘和流民组成。
许多文明的原始社会解体后都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原始部落被征服而解体,同时也产生了流民这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在任何时代的帝国崩溃时期都会产生,而原始社会的流民却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结构也随之变化,也正是这种变化,使个人价值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原始社会末期,个人价值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从严酷自然环境的生存压力中脱离出来,同时以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部落也开始破裂,一些氏族成员脱离自己的氏族,游离于部落外。也正是这个过程体现了个人价值在这一时期脱离了整体而存在,他们获得了个人价值上自由和独立,但结果却是个人价值并未因脱离整体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也未使他们更自由,更独立,事实正好与此相反,其个人失去了整个部落的保护,使得其个人价值的基础得不到保障,因而其个人价值也随之被贬低,而受到阶级严酷的剥削,被当做奴隶。这也凸显了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反应了我们是无法脱离群体,去寻求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了,即个人价值再也无法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了。
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的奴隶社会也远远大于原始部落对个人价值的剥削,奴隶的个人价值甚至没有一头牛的价值高,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个人价值在群体利益中凸显其价值是何等的艰难,它不仅需要巨大的生产力和文明体系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在群体内完成这一理念过程,即从群体利益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中获得强调个人价值与自我独立的理念,而历史的发展正是如此,我们所有的起义反抗阶级暴政的意义在于,随着我们在群体中个人价值的觉醒,我们就越厌恶群体中,权威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上所施加的强迫力量。这种反抗所获得的成果便是,在整体保护个人价值的前提下,当整体利益侵犯到个人利益时,整体并非是强制性的损害个人利益,而是在尊重个人的利益与权益的调解中来进行解决,以维护整体的利益,这便是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在人权上取得的胜利。
第五章 第一节阶级的产生同样是一棵树,这一次却是在一片茂密而宁静的原始森林中,随着一声巨响,一棵高八十多米,整整在这片土地上耸立了三百多年的老树,终于倒下了,惊惶失措的动物们开始四处奔逃,留下了一片阳光直射到地面的空地。经过短暂的宁静后,无数的幼苗从这片能照射到阳光的狭小的空地里成长起来,不久,这片空地就将进行一场激烈的竞争,每株植物都在狭小的空间中争夺着阳光。在数十年后,这里只有最高的一棵树生存下来,因为只有长的足够高,其树叶才能获得足够的光照。而其他树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阳光来进行生长,其生长速度会逐渐缓慢下来,直到长得最高的树将上方的光照全部遮挡住,其他树会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枯萎死亡,这种竞争是残酷的,而所有的物种都在这种环境中进化并逐渐适应下来。在森林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所占有的光照也不相同,整个系统分为4个的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这种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形成林冠最上层的树木是受到全光照的照射,上层枝叶可以吸收和散射一半以上的光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它在几十米的高度下,还能进行蒸腾作用,而下方的灌木层,大约利用全光的10%,而草本层仅利用1~5%的光照,最后是得到极微弱光照的地被物层。而我们的社会结构与这样的结构是多么的相似。在我们的社会中,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与有限的利益,如同茂密的原始森林一般,存在着分层现象,而我们习惯称它为——阶级。如果我们将阳光比作我们社会中的利益,比如财富、地位、特权,那么在社会中,首先是一颗大树所占有的部分,如同在社会中占人口比例较少的富豪阶层,占有社会的绝大部分的财富,甚至在有些社会中,这种不平等的贫富差距的,竟能达到了1%的人占有社会90%的财富,于此同时,我们大部分的中产阶级,在拥挤的灌木中挣扎着,其分享到的利益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动,其地位随时可能变的岌岌可危,而社会的底层人民就像草本层一般,紧紧的抓住土地,防止水土流失,他们在干着最脏最苦的活,同时也负担这整个社会最沉重的部分,而地被物层则是被社会所遗忘的群体,他们四处流浪,依靠乞讨和捡垃圾来维持生活。阶级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究竟是以怎样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文明中呢?说它熟悉是因为从我们拥有文明开始,它就一直存在到现在,而陌生是因为,或许我们永远都不能真正了解阶级这个概念真正的本质,因为我们同阶级的抗争从未停止过,然而我们推翻了一个又一个的阶级,最终却发现它根本未曾有过改变,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们仍也无法真正推翻它……而我们究竟从何时产生阶级这个观念呢?通常的解释是,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生产资料剩余之后,因为物质资料极丰富,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劳动分工的出现,进而才有私有制产生。接着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劳动所得的生产资料,称为——阶级。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出现的最重要原因,然而我在阶级产生的时间上,却存在疑问,其实这种分配的不平等,在自然界所有群居动物身上都能看见,所有群居动物都存在阶级,首领优先享用食物。人们一直将生产资料的分配当作评判阶级的标准,这点是通过原始社会公有制产生的,而原始社会的平等理念是如何研究出来的呢,在原始社会中物质贫乏,个人还未享有足够多的生产资料,而在生产资料的分配上,并未有极端的不平等,但其内部是存在阶级的,只是没有那么明显,所以阶级的产生并不完全是因为生产资料极丰富才产生的,首领或从事信仰活动的祭司地位更高,他们也是贵族,也可以称为阶级,只是社会的分工和生产资料的剩余,才使贵族和平民间出现无法跨越的沟壑,才使得阶级的不平等性显化出来。实际上,只要是群居的动物都存在阶级,而阶级分化,只是个人价值在群体中追求其自身价值,所无法避免的趋势。在今天我们的文明中,仍存在原始部落,这些部落自给自足的,没有阶级,只有以血缘维系的家庭;并且明显的阶级划分,人人平等。而且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所有的原始部落仍随处可见。而一开始就以今天所看到的平等,就认为原始社会是平等的,这就造成了某种观念的误差,因为原始部落在原始社会与今天其结构形式是一样的,但其生产力,智力的发展却不是原始社会可比拟的。随着生产力的解放,自然环境的解放,才造成了这种造成了这种平等印象,而最初原始社会是极其残酷的,这种环境有些相似于,我们今天将渡渡鸟,企鹅的生存环境,与热带原始森林动物生存环境对比,就可以看出,两者是不可能画等号的。从一些原始宗教的野蛮仪式中就可看出,今天所遗留下来的原始部落,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使得生产资料维持一种意义上的平衡,而不是革新,而食物的分配也变的平等起来。这种部落中的平等,这与奴隶社会的发展历程是完全相反的,他们没有提高生产力的欲望,例如而这种生产力的进步也没有产生阶级化,反而随着漫长的历史发展,曾经严酷的制度和残酷的习俗都变的温和起来,使得其变成了一种新的特殊文明形式,例如澳大利亚由于完全与世隔绝,仍处于旧石器时代。他们一般不穿衣服。住在简单的圆顶的小棚,他们的主要武器是一种梭镖,熟悉领地范围内植物及动物的习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三赎基督最新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