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p2p的冠群p2p有监管机构吗是谁

美国SEC监管“掐死”P2P引争议-钛媒体官方网站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中国的P2P该怎么管 先看看美国是怎么做的
  众所周知,P2P发展最好的是美国,诞生了像Lendingclub和这样的两大巨头,不过可能没有太多人研究过美国对于的监管,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并且从发展模式上对比一下中美两国的差异。
  首先说一下监管机构,在美国负责P2P的监督管理机构是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也就是美国的证监会,而我们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银监会的来监管。
  不讨论美国证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在权利范围和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只说中美两国,一个由证监会监管,一个由银监会监管,明显是说不通呀。
  证监会是负责证券的,针对的是交易所,大致对应的是直接范围,而银监会是负责银行的,对应的是银行业,是间接融资行为,同样都是P2P行业,为什么一个划归证监会一个划归银监会呢?
  这里面首先就要说中美两国对于P2P的定位,美国对于P2P的定位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垃圾债,SEC为了将P2P定义为垃圾债收归自己监管,还曾废了不少力气去诠释相关的条文,这里我们略过不表,不过不管怎么说,最终P2P还是被定义为一种,然后归了SEC监管。
  我们知道美国的以lendingclub为代表得P2P模式,实际上就是纯中介模式,它发行的实际上就是&个人债&,因为美国发达的体系,个人实际上拥有很完善的&发债的资质&,所以lendingclub所做的就是替,它是个人债的最大发行机构,它承担了方和保荐方这两方面的功能。
  在国内公司债发行中,负责这两方面的一般是一些拿到牌照的还有,它们都是归证监会来监管。所以理论上推断,如果中国的P2P模式也是照搬lendingclub的模式,它也应该由证监会来监管,监管大致类似于一个发行方和保荐方这两方面。
  当然实际情况是,国内的P2P拟由银监会的部来监管,据悉普惠部下设的研究处将会具体负责的监管。在之前,P2P作为中的一员,一直是由银监会下属的创新金融部来进行监管,现在调整到普惠金融部下设的网贷研究处,从整体上来看,银监会的监管思路还是以淡化监管、鼓励创新为主。
  有两个有意思的点还是值得关注,一个是中国的P2P模式,从现在来看,中国的P2P未来无非两种模式,一种是模式,由首创很多平台跟进,一种是模式,由等对本息进行担保。除这两种模式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模式,比如模式,还有类的火球模式,但是这些基本上都可以算作衍生的模式了,对于它们的监管可能还要另写一篇文章再分析。
  就现在来看,上面的两种模式应该是目前发展上最好的模式了,类似lendingclub的纯中介模式并不是没有,但活得很艰难,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这种纯中介模式最起码近些年基本不可能在中国发展下去。
  当然之前有很多流传的信息说监管要鼓励P2P作纯中介模式,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之前我也有看到其他谈这个问题,这里也不多说了。纯中介模式基本上就抹杀了中小平台的参与可能性,对于金融创新没有任何好处。
  按照上面的两种模式看待P2P,它基本上做得就是金融的事而不是互联网(作为纯中介)的事,所以它必须要接受监管,这点上我觉得是毫无疑问的,任何支持P2P非中介化但同时不接受监管的意见我认为都是对金融行业的风险的轻视。在这个规模,1万亿以上的交易额,不可能没有监管,而且从模式上来看,它做得就是金融的事,历史经验表明,金融行业必须监管,因为人心的贪婪是永恒的。
  关键是如何监管。从现在情况看,我觉得银监会的监管思路还有高层的监管思路基本上还是从鼓励创新角度出发的,银监会来监管,基本上可以判断,后期无非是提高进入门槛,留足风险备用金,牌照准入,行业自律这样的思路,我认为方向上应该不会有大的差错。
  另外一个点是,众所周知现在P2P接入的资金端囊括了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证券、信、资管各式各样,早期P2P无非就是做个通道,后来有了用户量有了交易额,各家传统金融都来抢一杯羹,而且由于早期的不规范,大家把这种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交易都统称为P2P了,这样的话监管就更没办法一刀切,更复杂更混乱了。
  传统金融机构证券跟保险也都不是一家机构监管,现在无非是换了个渠道而已,当然也不能一刀切的归一家来监管了。在未来,随着行业的发展,首先是要正名,规范名称,然后分类,不同的要分类,不能都叫P2P,改名分类都要从监管开始做起,不就监管起名给弄火的么(呵呵)。
文章系作者授权发布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贷之家官方立场,如需刊登转载,请注明来源网贷之家并注明作者,违者必究。
相关阅读:
人民大学金融学本科,1年线下融资租赁项目从业经验,2年互联网金融从业经验,熟悉新三板方面业务,现在一家互联网理财导航平台工作。
文章总数5篇
相关推荐:
投资人QQ群
沪公网安备 45号美国大咖对中国P2P监管的看法 - 希财网
头条粉丝:20万+
希财金管家
粉丝:30万+
希财网订阅号
微信粉丝:15万+
微信粉丝:12万+
美国大咖对中国P2P监管的看法
佚名&&&&&& 10:31:16&&&&&&来源:
  跟美国相比,我国业务起步比较晚。很多地方美国的办法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近日,零壹财经专访了美国Lend Academy/LendIt联合创始人Peter Renton,以下为访谈文字实录,看看美国网贷专业人士是如何评价我国网贷监管的。  话题一:2015年P2P网贷行业盘点  孙爽:如您所言现今银行都在观察甚至直接参与到P2P网贷行业。一些银行选择自建P2P网贷平台,比如高盛;另一些银行选择与P2P网贷平台合作,比如2015年花旗银行和一个拥有200家社区银行的联盟都与Lending Club进行了合作。  中国的银行也采用了这两种方式。但是在第一种情形中,银行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发展P2P网贷平台的业务,因为这会降低它们的存款额。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Peter:这一点中美不同。在美国,银行不担心理财端,它们更关心融资端。2015年12月,摩根大通银行(以下简称“摩根大通”)跟OnDeck达成了合作,这是2015年最大、最重要的事件。它跟融资端、而不是理财端有关。摩根大通之所以会跟OnDeck合作是因为它(摩根大通)主要做批发银行、而非零售银行业务。  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摩根大通发行了大量信用卡,现在我钱包里就有它的信用卡。我想说的是跟OnDeck的合作不会让摩根大通银行损失掉任何东西。摩根大通不会觉得“啊跟OnDeck合作会让我们丢失掉一部分业务”,而是会觉得“这个合作很棒。零售银行方面我们本来就没什么业务,那么通过这个合作我们可以发展下这块业务。”银行的存款额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即便很多存款都转移到P2P网贷产品去了,银行的存款额还是很多。  摩根大通比美国的其他银行有更多的信用卡用户。它不会做能夺走他们信用卡客户的业务,所以即便是与Lending Club合作,它也不会以给Lending Club用户放贷的方式,因为它想让人们通过信用卡向自己、而非Lending Club借钱。摩根大通跟OnDeck的合作很完美,因为这项合作不会威胁到它的信用卡业务,它可不打算放弃自己的这块业务。  孙爽:对于借款人来说,信用卡的预期年化利率是不是太高了呢?  Peter:嗯,这正是(美国)P2P网贷发展起来的原因嘛。银行能从信用卡业务赚取大量利润,它们不想降低信用卡预期年化利率。它们能将信用卡的高预期年化利率维持多久就会维持多久。  银行可以从信用卡业务中得到千亿美元,而2015年Lending Club也只有80亿美元的体量。比起银行的信用卡业务,P2P网贷实际上体量还是很小。但是市场会看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P2P网贷,银行所能获得的会越来越少。  话题二:2016年的网贷行业预测  孙爽:在Lend Academy网站刊发的您的《对2016年网贷行业的预测》一文中,您预测2016年会有一家中国公司购买一家美国的网贷平台。您觉得这会是哪家中国公司?  Peter:我也不知道,反正肯定是家大公司,应该是前十家中国P2P网贷平台中的一个,我觉得未来会有一家平台这么做,我这么预测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如果中国的P2P网贷平台想扩张自己的边界,美国市场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地方。比如说点融网的CEO以前就在美国工作过,陆金所的CEO也是西方人,宜信刚在美国进行了IPO。这三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轻易地那么做,也可能是别的公司。现在我不知道会是哪家,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孙爽:在对2016年的预测中,您为什么会说Prosper不会选择上市?  Peter:你知道有很多公司并不需要上市,因为它们有很多现金。不过它也可能会上市,因为它有很多股东希望分享因它上市而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增长,但是Lending Club自上市以来股价的下降让上市对网贷平台来说变得没那么有吸引力了。不过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Prosper要么上市,要么被其他公司收购,不是今年就是明年。  孙爽:这真是个大胆的猜测。还有您为什么会认为2016年美国会有网贷行业协会出现呢?中国已经有一些(网贷行业协会)了。  Peter:因为我认为美国的网贷行业需要这样的一个协会,之前我们并没有。我知道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网贷行业协会。美国没有,因为以前行业不需要这个,你知道美国的网贷平台没中国多嘛。现在随着美国网贷行业的壮大,它需要一个协会来跟政府沟通,而现在我们没有一个共同的声音,都是每个公司自己去跟政府沟通的。我们希望有协会能给我们赋能、跟监管层沟通。如果有新的监管条例出现,协会可以帮助行业很多。  孙爽:您为什么会认为个人投资者在2016年会获得更多重视呢?  Peter:在美国个人投资者已经被“冷落”很久了。是的。我知道在中国不是这样的,哈哈。在美国,网贷行业的投资端被机构投资者主导。我做出这个预测有以下原因:一是新的监管条例(指“A+条款”)利好个人投资者,会有更多公司愿意发展个人投资者;二是有些网贷基金允许个人投资者参与投资。  话题三:关于中国P2P监管  孙爽:您知道上个月中国出台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细则”)。在您博客的文章中,您提到很惊讶它不允许平台参与担保,要求平台只能是信息中介。很多中国的分析师认为它会限制网贷平台的盈利空间。您怎么看?  Peter:我不认为过去中国的网贷平台向投资者承诺回报是一件好事,但是这在英国(而非在美国)是成功的,很多英国的网贷平台设置了风险准备金,它们不承诺回报,但是可以帮投资者挽回一些损失。诞生于英国的RateSetter就是这么做的,还有其他一些英国的平台也是这么做的。  这种做法会让投资者感到更安心,会帮助风险偏好程度低的投资者做出投资的决定。可以说设置风险准备金是一种折衷的做法。网贷平台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获取更多投资者,它们需要一些能让投资者感到放心的做法。担保不是好主意,但是类似于设置风险准备金的做法我觉得是可以让投资者感到安心的。  Funding Circle没有设置风险准备金。Zopa和RateSetter有。英国的网贷平台还有一些其他做法,比如Lending Works就用保险来保护投资者。  孙爽:您还提到您看到细则中的“不允许网贷平台销售理财产品”很惊讶。您认为这项规定是出于何种考虑?  Peter:我认为P2P网贷平台往一站式互联网理财平台发展是很合理的选择。比如说美国的Sofi已经开始这么做了,我认为其他的网贷平台也会选择这条路。所以我对中国的监管层做出这项决定感到遗憾,我猜它可能是认为有些这么做的网贷平台不够格。  我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人选择P2P网贷行业,他们可能也会想在这些平台投资股票等产品。就是随着他们对P2P网贷平台粘性的增强,他们很自然地就想在这些平台买其他理财产品。不过你知道宜信和陆金所有很多财富管理子公司,我猜中国的网贷平台会选择创建新的公司去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因为投资人有这个需求在嘛。  孙爽:我觉得细则这么规定可能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分业监管的。  Peter:这可能是真的。你知道在美国我们在每个P2P平台也有很多不同的监管方,甚至是在今天。借款人有借款人的监管方,投资人有投资人的监管方。有时候会有好几个监管方监管平台的投、融资两端。  在投资方,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负责监管投资端,而CFPB(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监管融资端,它监管了美国P2P网贷平台的借款人,也就是平台的客户。对于小额贷款,其实在美国借款端并没有那么多的监管,但是投资方的监管依旧是SEC。  话题四:中美网贷的区别  孙爽:您认为中国的P2P网贷发展得如此壮大的原因是中国缺乏一个健壮的银行体系,这使得P2P在过去的几年当中都成为了客户主要的借贷来源。但是我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以前中国的银行不被允许给借款人设置较高的预期年化利率(最近可以了)。所以我认为P2P的成长可以归结为监管套利。  Peter:我也是刚了解到以前中国的银行不被允许为借款人设置较高的预期年化利率,那么这也可以解释(P2P的成长)了。  我认为在美国情况是不一样的。P2P网贷的成长是与我们称之为中产阶级的消费者相关的。他们有很多选择。他们不是非得去P2P网贷平台获得一个贷款。他们可以从信用卡得到贷款。他们通常还可以去当地的社区银行得到贷款,这并不便捷,而且有时预期年化利率还更高。  但是我在中国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在中国有一大批人刚刚进入中产阶级。他们第一次想要得到父母和亲戚朋友以外的借款来源,我之前以为他们没有美国消费者所拥有的这么多选择。美国人已经有银行和基金公司提供的很多选择了。这是我所观察到的有关P2P在中国快速成长的原因之一。  拓展阅读        希财网网贷()是一个专业的p2p网贷信息服务门户,网站提供最新、最全的p2p网贷资讯,汇聚了国内权威的p2p网贷产品。更多p2p网贷信息欢迎关注希财网网贷。
扫一扫“希财理财”,福利满满等你来!
专业的产品测评,贴心的理财攻略,及时的平台资讯,更有超高的红包活动,统统一手掌握。
微信公众号:希财理财(xicaiwang-p2p)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风险提示:广告信息均来自平台方,不代表平台安全性,不构成投资建议!红包、体验金、理财金、大礼包、加息券、满减券、优惠券等都不直接等同于现金。参考收益说明不是收益承诺,不代表最终真实收益。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浅谈美国P2P监管及运营模式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美国P2P监管及运营模式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5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冠群p2p有监管机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