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62018年6月24日是世界末日吗吗是真是假

活动预告 | 如何理解一个短篇小说——《阳台上》的九种读法
如何理解一个短篇小说
——《阳台上》的九种读法
作家任晓雯《阳台上》新书发布会
活动主题:
如何理解一个短篇小说
——《阳台上》的九种读法
作家任晓雯《阳台上》新书发布会
活动时间:
日(周四)
14:30—15:30
活动地点:
上海展览中心东一馆活动区
(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
1.本次活动免费,欢迎读者朋友参加。
2.活动现场将会安排作者签售环节。
本次对谈围绕任晓雯的短篇小说集《阳台上》展开。话题内容涉及任晓雯的写作,也涉及文学的普遍性问题。
《阳台上》中的各篇作品写作时间跨度很大,风格迥然不同。从华丽的长句,到白描的短句。从绚丽的超现实主义,到细腻的写实主义。
一篇文学作品的内涵与风格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作家的风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风格的形成需要历经怎样的磨练?而一个初学者如何才能成为成熟的风格稳定的写作者?
评论家和作家的思想碰撞,能够将这些问题的讨论引向纵深。从写作者和阐释者的角度来看,一篇作品所呈现的信息和意义是不同的。
可能谈到的问题:
1. 短篇小说的特殊性
2. 如何阅读和诠释短篇小说
3. 任晓雯的写作特色和风格转变
作者:任晓雯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
《阳台上》精选了著名作家任晓雯近二十年间的中短篇小说九篇,无论从题材、人物角度选取,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等方面,本书都体现了一位前途无量的作家在文学写作的早期阶段所做的艰辛努力和有趣探索。用作家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写作者初入文学腹地之后的左冲右突,是直觉性的生命记录。”
本书中的作品大多聚焦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写他们的日常生活,生存挣扎,喜怒哀乐,或者性格冲突。人物视角也分多种,有男性视角,女性视角,还有儿童视角。从小说类型来看,有的类似复仇故事(《阳台上》),有的类似科幻小说(《我是鱼》),有的类似鬼故事(《阳间》)……堪称色彩纷呈。
虽然作品表现的生活形态各异,人物性格多种多样,但是,每一个作品都在同类小说中有不同向度的明显突破。一方面,足见作者结构故事颇具匠心,另一方面,也能感到作者对人性的开掘之深入。
任晓雯的文本通常是以较缓慢的节奏呈现的短句,然而,情节扣人心弦,总是令人着迷。尽管语言冷峻,但她对自己所描绘的人物命运表现出强烈的同情。
——伊爱娃(瑞典作家,翻译家)
任晓雯是位有才华的70后作家,她用超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了普通都市人日常生活的多面图景,囊括了生活中的劳苦愁烦,包括找工作,对抗拆迁,和应对本地人的排外情绪。一方面是裹挟了所有居民的大都市特质,一方面是小人物挣扎求生的行为方式,作者能够有技巧地同时进入这两者的细节。这使得阅读变得有趣,并且留给读者深刻印象。
——叶果夫(俄罗斯学者,翻译家)
《阳台上》即是一个针对人物加以深度刻画的故事,尤其是对于他们的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进行细致的描写。这篇小说以一种如同电影《超世纪谍杀案》(Soylent Green)的世界末日般的视角开场,然而其总体基调却十分平缓,“切合实际”,表达方式精致优雅。之后故事按照进程展开,悬念直到最后才被完全揭开,其最终环节被刻意处理得不甚具有戏剧性色彩,并且在整个故事进展过程中突然首次让位于情感。这也是本书中最具有震撼力之处。
——Brigitte Duzan(法国翻译家)
老作家沉湎于“超历史”的艺术秀,更年轻的作家正在大玩穿越、玄幻、悬疑等类型小说把戏。任晓雯的小说叙事,既有强烈现实关怀,又不囿于现实逻辑的束缚。她编织着叙事的“阿里阿德涅之线”,引读者走进生活现场,并领他们穿越现实的泥淖,走向一片未知的光晕之中。
——张柠(评论家)
这是任晓雯的写作打动我的地方:她让那些卑微的天使飞翔在一个个故事里、也飞翔在无数阅读者的头顶,它们俯视着清浊难辨的人世悲欢,落魄却有尊严、穿越时间仍有力量。
——李壮(评论家)
这样的小说久矣不复见,通篇饱满,舒展,很多句子读时要停下来顿一顿,像橄榄需要回味(张爱玲、汪曾祺、王安忆,都带来过这种阅读体验)。也有香港文艺片擅长的那种冷冷温情。那是都市特有的冷与热。
——杨早(评论家)
任晓雯表露出青年作家罕见的,白描功夫。毕竟写过诗,对形式颇敏感,针脚绵密,结构疏朗。
——木叶(评论家)
嘉宾及作者介绍
李伟长,1980年生于江西,现居上海,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著有书评集《年轻时遇见一些作家》。
任晓雯,小说家,1978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毕业。著有《好人宋没用》《浮生》等7种。作品曾获得多种奖项,并被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意大利文、法文、俄文等。根据其短篇小说《阳台上》改编的同名电影即将上映。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末日哦!或者新世界!【世界末日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5,369贴子:
末日哦!或者新世界!
日正午我会变强,超强就当是预言好啦
末日倒计时,18小时
(ψ°▽°)关你空调
可能性估计大
又是一个神棍
又是倒计时
一级小号,不累吗?
8.16我生日
会不会末日
如果明天不是末日或者新世界,我可以打你脸不?
明天和编辑申请上架
呐,你充电了吗?
还有4小时5分钟
正午是不是12点?现在8.20
又一个神棍
我不信,除非你发誓日3档电风扇
出来吧,楼主
散了吧,卤煮在变强的道路上一不小心夭折了
楼主自以为能够独立走路了,没想到刚走两步就摔个狗啃屎,现在正在哭鼻子,吃奶呢
楼主是变强了,还是变成了怪物
楼主已被抓回医院治疗了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一出好戏》在装什么
日11时31分来源:
《一出好戏》在装什么
点击上方“腾讯娱乐”并关注,在这里读懂娱乐圈
来源:Sir电影
id:dushetv
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
《一出好戏》
黄渤的导演处女作。
因为是黄渤,观众最关心的自然是两个问题:
拍得好不好?
好笑不好笑?
但Sir今天最想聊的其实是:黄渤,你到底想说什么?
当然,前两个问题也简要回答一下——
演员转行导演的例子越来越多,但作品拿得出手的不多。
现在,可以再加上一个黄渤了。
意料之中,黄渤本来就是一个随时可以散发喜感的发光体,电影中的笑点也自然、不尬。
好了,从现在开始进入正题。
故事说的是什么呢?
一开始,国外新闻就在报道,小陨石即将撞上地球,引发的大规模海啸可掀起100米高巨浪,世界恐怕将完蛋。
然而很多人不相信世界末日来临,有家公司还若无其事地组织员工出海搞团建。
就在他们坐着小船唱着歌嗨皮得不行的时候……
浪,来了。
连人带船把他们抛到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
电影前15分钟,你以为是灾难片。
电影第15分钟,你又以为是个荒野求生的综艺大电影。
但再往下看,你就不得不开始正襟危坐,琢磨起和Sir同样的一个问题:黄渤这回到底拍的是什么?
首先是——
将文明清零,重新推演了一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摘野果充饥,是采集社会。
结网捕鱼,是渔猎社会。
然后贸易兴起,从易物换物,到发行货币。
乃至分裂成不同“国家”……
短短几天前,他们还是一个公司里的同事、保安和老总……
而在新的环境下,原有身份统统洗牌,重新分配“社会财富”。
然后就形成了岛上的三巨头——
小王(王宝强 饰)。
他是带队的导游兼司机。
退伍军人,当过动物饲养员,野外生存能力强。
他依靠武力,建立起岛上的第一个朝代,核心理念是活下去。
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吃饭,类似原始部落的公有制。
但也有问题,每个人干的活不一样,那分配的时候谁说了算呢?
小王说了算。
就这样,导游小王成了山大王,有了压寨夫人,而且他的核心班子从来都不劳动……
你有意见?有意见打到你服为止。
大家这才发现情况不对劲:我们本来是有尊严的人,怎么活成了奴隶?
人心思变。另一个人适时站了出来——
张总(于和伟 饰)。
公司老板,身家6个亿。
但如今产业泡汤,人落在孤岛上,钱,连擦屁股都嫌硬。
想到外面的世界已经被海啸毁灭,他把真钱扬作纸钱,祭奠丧生的妻女。
但他这个老板也不是白当的。
有商业头脑,有管理经验,很快开创出另一套秩序。
更关键的是,他在岛的另一端发现一具邮轮残骸,虽然已经掀翻,但里面有房间、有餐具、有罐头,再也不用像原始人一样住山洞了。
于是他悄悄带队出走,建立新朝,理念是:要活下去,也要活得体面一点。
张总不强迫大家劳动,但你想要消费物资,必须拿出自己的劳动成果来交换,形成一个商品社会。
而他,还是大老板。
马进(黄渤 饰)觉得不公平:大家都落难在岛上,凭什么你让我为你打工?
张总反问:你原来在外面不是给我打工吗?
无言以对。
马进从前的确是公司的屌丝员工。
没钱没房有辆破车,喜欢公司女神姗姗(舒淇 饰),可人家看不上他。
而在这个岛上,他还是屌丝一枚。
打,打不过小王;钱,又没有张总多。
那用什么赢得珊珊呢?
在上船前买的一张彩票,中了6千万!
然而刚高兴没几分钟,船就被巨浪掀翻,抛到了这个荒岛上。
所有人都笑他,世界都毁了,中了彩票又有什么用。
马进不管,他就是想回去看一看,他只有这一个人生翻盘的机会了。
然而,他必须在3个月之内回去,因为这是彩票兑奖的期限……
看得出来,《一出好戏》是一个模拟人类文明的沙盘。
但电影如果仅仅如此,是不是太过简单了?
就像是在跟青少年科普:你看,这是史前文明形态,那是……
《一出好戏》不止如此。
有黑色幽默的批判。
公司里的大胸女露西,在别人都出去干活的时候,她留在山洞里,蹭到了王宝强身上……
电影在这里说了句可能冒犯到某些女权主义者的话:
物化女性只是男人的问题吗?女人就没想过以自己的性资源去换取点什么吗?
不管你愿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现象从古至今都没有断绝过——
要不然霸道总裁剧怎么总是那么火。
片中的史教授,一开始言之凿凿地表示,这颗陨石并不碍事,只是太空送给地球的一个小小外卖。
等到洪水淹没了众人的头顶,他才改口:外国学者说的是对的呀。
而此后岛上每次政权更替,他都能够出口成章,为新统治者提供合法性解释。
这是在讽刺官方豢养的文人。
你会发现,黄渤不是想论述什么遥远而抽象的人类历史进程。
他最关心的还是,我们身边的现实。
电影里有太多不能深究的细节了。
岛上的那条船因为已经被掀翻,所以里面整个是颠倒的,天花板在脚底,餐桌在头顶。
最后他们只有烧掉这个颠倒的世界,才能迎来真实的世界。
这,你想到了什么?
小王当过动物饲养员,所以他理论是,人和猴子、狗熊一样,是可以驯服的——
挨过打,挨过饿,自然就会听话了。
马进出逃被抓回来,被要求比别人抓更多的鱼。
小王对马进说:别人是劳动,你是“劳动改造”……
这,你想到了什么?
到了张总那一边,大家可以自由劳动、自由贸易了,还用船上仅有的两副扑克牌充当货币。
可后来发现,不对啊,两副扑克牌怎么会出现4张红桃A呢?
你猜对了,张总一直在超发货币……
他只需要不断把新的扑克掏出来,就可以坐享其成,洗劫你的财富于无形。
这,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孤岛的关键词是生存与逃离。
而这样的关键词也不只属于孤岛。
有人说,《一出好戏》的孤岛物资太充足,没有求生的挑战性。
很简单,电影讨论的不是人与自然,而是人与人。
《一出好戏》的故事变体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
讲述核战争中,一群英国的孩子在乘飞机转移时遭遇事故,落难到一个荒岛上。
▲1990年版电影《蝇王》
这里淡水充足,食物也可以充饥,生存本不是问题。
但这群原本天真无邪的孩童,还是一步步走向了自相残杀……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害怕岛上的“野兽”而武装自己。
但其实并没有什么野兽,野兽只在他们的心里。
《蝇王》和《一出好戏》的共同点还有——
以一只蜥蜴的视角,见证了整部人类的荒诞剧。
但相较而言,《一出好戏》太“和谐”了。
从头到尾没死一个人,打架完了还可以握手言欢。
为什么呢?
黄渤没有把人性最丑陋的一面挖出来。
《蝇王》说的是,文明那么脆弱,人性那么容易露出狰狞的獠牙。
这种对人性的悲观是有原因的,只要联想原作者威廉·戈尔丁的经历,他经历过二战,小说又创作于冷战时期。
而黄渤在《一出好戏》中展现的“和谐”,除了审查原因,更是因为时代背景。
我们很难像一个经历过战争的人一样,无病呻吟地对人性做出一个那么绝望的结论。
相比于人性,其实黄渤更想讨论的是某种公共性。
从服装上看。
《蝇王》是一件件脱去文明的外衣,最后蜕变为野蛮人。
而《一出好戏》呢?
脱去原来的装束,又穿上新的衣服。
岛上每出现一种新的制度,人就相当于披上了一件新的衣服。
《一出好戏》是让我们一件件去体验:
哪件衣服才合身。
也让我们体验了:
哪种制度才是你愿意接受的。
《一出好戏》是当下罕见的,试图去反思我们公共生活的电影。
我们经常说,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我们很少讨论,如何集中力量办好“大家事”。
大家的事办不好,集中起来,也只会演变成“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往大了不说。
往小了看,一个人以上的地方就有政治,一个小区也有公共生活。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就是小区毒狗事件。
狗伤人的问题不能解决吗?
拴狗绳、办狗证、打疫苗,只要制度能够保障,我们远不用等到矛盾激化到最大的地步。
然而现实是——
在所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中,选来选去,用了最坏的一种。
我们不就是挤在同一个孤岛里的人吗?
所以Sir不太喜欢经常被人引用的那句话——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这种对人性恶的喟叹,事实上却是无用的。
谁是恶魔呢?
剥去后天的教化,露出本性,你我都差不多丑陋。
贪婪、凶残、自私是人性。
文学、艺术、道德、自律、爱……也是人性。
所谓“衣冠禽兽”,重点不在于人是禽兽,而在于衣冠——
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选择披上什么样的文明外衣。
为什么我们不能处理好公共问题?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倾轧?
如果说《蝇王》是一个人性的大幻灭。
而《一出好戏》则在试图构建点什么东西出来。
在2013年黄渤接受柴静的采访,在访谈中他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自己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喜剧演员。
问其原因,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有就是没有好的作品。
现在逐渐开始蓬勃的市场,跟它的创作基础是不成正比的。
其实万事都具有,缺的就是好的作品。
《一出好戏》从2010年就有剧本,现在的这部电影,就代表着他所理解的好作品。
他不认“喜剧演员”的身份。
可是喜剧,是他脱不下的标签。
你冲着黄渤去看他的处女作,能接受《一出好戏》一点也不好笑吗?
恐怕很多观众不能。
而且别忘了,黄渤又是出了名的高情商,好好先生。
他太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说出让人舒服的话。
所以这也形成了如今《一出好戏》的面目:在自我表达与商业要求之间撕扯。
电影逻辑上的缺陷,多来自于此。
比如坏人坏得不透彻,结局匆忙打圆场。
这些Sir都看在眼里。
但仍然想说:《一出好戏》,不愧是一出好戏。
在豆瓣短评首页,几乎所有人都打出4星。
Sir也给4星。
不是人云亦云。
3星的完成度,5星的创作态度,综合是4星。
是的,创作态度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未来中国出现4星的“一出好戏”、5星的“一出好戏”。
昨天表妹评《爱情公寓》的时候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用《一出好戏》里的话回答——
这是一个屎可以冻成冰淇淋的时代。
但不要忘记,冰淇淋迟早是会化的。
很可能还在一夜之间。
《爱情公寓》刚上映时,票房曾是《一出好戏》的两倍。
而上映两天后。
你自己看——
所以说《一出好戏》的寓言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也正在发生着——
没有人是孤岛。
我们也不应该活在孤岛。
你选择吃什么样的东西,你选择穿戴什么样的衣冠,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成为了什么样的人,最后我们就可以连成一片什么样的大陆。
『热门推荐』您还可以看:
↓↓↓戳阅读原文,看更多娱乐八卦、毒舌辣评CEO在线,与全球企业家共同成长!
日,美英法在叙利亚的国土上,投下了110枚导弹,这座古老的城市瞬间变得面目全非,生灵涂炭,而今天战火中的叙利亚,不禁让我们想起,当年焦土中重建的新中国,同样弱国无外交,同样列强环伺孤立无援,可为什么今天美国敢攻打叙利亚,当年却不敢打中国呢?那是因为有这样的中国人存在,他是美国眼中最可怕的中国人,铸造了11个月里独立研制出氢弹的神话,更因此促成中国回到联合国席位的壮举!他是隐姓埋名55年的超级英雄,打败世界四大核国,使中国成为今天世界上,唯一拥有氢弹的国家!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的氢弹,就没有今天腰杆挺得直直的中国!他,就是于敏。
日,他出生于天津宁河县芦台镇,一户最普通的人家,父母都是小职员,起早贪黑工作,赚取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虽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聪明好学,整天扎在书堆里,看过的书不计其数:《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他过目不忘,古诗词读一次就能背会,众多历史人物,他最崇拜的就是诸葛亮和岳飞,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他的座右铭,而岳飞的“精忠报国”更是他的毕生追求。年少时,他的家乡,先遭军阀混战、后遇日军侵略,中华大地生灵涂炭,满目苍夷,他和家人以及众多中国老百姓一样,饱受着战争的蹂躏,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山河破碎之时,他没有颓废,而是更加激发了斗志:有朝一日,定为中华崛起尽全力!
他满腔热忱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6岁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他的功课门门第一。1944年,18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北京大学工学院,刚学了一年工学,就在此时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的消息传来,核武器的巨大威力震惊世人,备受震撼的他毅然决定,“科学救国”转入理学院。果然他物理天赋极高,如大鹏展翅,从此一飞冲天。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之时,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了,之后成为北大理学院张宗燧的研究生,开启高难度的量子场论方向的学习,那时张先生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当他的学生都要面对“两高”:一是起点高,张先生的讲课从头到尾全用英文,且内容深奥难懂;二是要求高,指定的参考书学习起来难度极大。可他就专门找极难的课题挑战,他的记忆力惊人、超强的领悟力,也经常让教授和同窗们目瞪口呆。一次代数考试中,试题刁钻古怪,北大数学系的学生平均成绩才20分,最优秀的也不过60分,而唯一一张极其突兀的满分试卷,就是他于敏的。张先生对他大为赞赏:“于敏,是我带过的最优秀的学生。”而此时的他还不知道,他的命运即将发生一次重大转变,未来的他,不但就此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更一力扭转了整个世界的局势!
1951年,25岁的他,发表毕业论文《核子非正常磁矩》,这篇论文被我国原子能先驱钱三强看到了,钱三强惊呼:“我为祖国找到了一个好苗子!”一天,他被神秘的带入,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接待他的,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彭桓武,当时这个研究所,集中了当时中国所有核领域的顶尖人才,他同朱洪元、邓稼先、黄祖洽、金星南、程开甲等8人,一同分入了彭桓武的原子核理论小组。
(彭桓武)可参加研究所之前,他研究的是量子场论,和原子弹的理论研究完全不同,但他清楚,原子弹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时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更无经验可循,但必须要出色的完成最终结果。之后他在国际核物理的调研中,大量阅读文献,仔细钻研,最后小组成员递交给彭桓武的报告中,彭桓武看后仅说了一句:“真正钻进去了的只有于敏。”在研究所短短数年间,他不仅掌握出了国际核物理的精髓,还写出了多篇重量级论文,1957年,《关于208Pb 附近一些原子核的能级》,1959年,《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一个具有等间隔能谱的费米系统》,《原子核在短程力下的相干效应》,&&这些论文,直接让我国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全新高度,让全世界都为之震动。当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专家朝永振一郎,为了要见他一面专门跑来中国,在得知他从来没有出过国门、更是未受过任何国外名师的指导,竟然仅靠独自钻研,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就能获得如此巨大的研究成果后,朝永振一郎是惊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于敏)到了1961年,他已经是中国原子核领域顶级专家,而正当他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越走越高时,一个新的任务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一天,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你有一个新的任务:参加氢弹理论的研究。”可原子弹和氢弹,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重核裂变,一个是轻核聚变,让他一个搞原子核的,去研究氢弹理论,不亚于强迫飞鸟去大海学游泳。这也意味着他要放弃持续多年的原子核研究,放弃一片光明的学术前途,从此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但他想都没想就接受了这个任务,十年前,他从研究量子场论转行研究原子核,十年后,他又从原子核领域转行研究氢弹,为了祖国他从不怕从头开始。一腔热血报国的他,从此全力以赴摸索氢弹原理,而这次的“转行”,不但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更改写了全中国的命运,世界局势因此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当时中国科研人员们,只知道氢弹的威力巨大,1961年苏联试爆一颗氢弹“沙皇炸弹”,相当于,美国在日本扔下原子弹威力的3846倍!这意味着,如果中国能独立研发出氢弹,那么就拥有了捍卫国土、捍卫民族尊严的利器!可要当时进行氢弹研究,那是比登天还难啊!
( 苏联“沙皇炸弹” )当时国际上,只有英美苏三国成功研制了氢弹,氢弹内部结构是各国家最高机密,再友好的国家,对此也是守口如瓶,花再多钱也买不来一点点信息。
(美国第一代氢弹)而氢弹的理论涉及理论物理、原子物理、核物理、中子物理、辐射输运、辐射流体力学、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诸多学科。在图书馆书库中,他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供参考和学习的资料,既然没有资料,那我就自己去研究!这个浩大的工程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始的,他不靠任何资料支撑,足可媲美爱因斯坦思考出相对论的过程!
而他面对的情况,还有极其恶劣的地理环境,核试验现场在人迹罕至的大西北,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砂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一到傍晚,蚊子追着咬人,每个人头上都套着一个网罩,要是不说话,都不知道是谁;还不时在附近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饿急了的老鼠在啃电缆的外表皮;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零下30℃,道路冻得像搓板,吉普车开上去颠得像“打摆子”,人坐在里面不停的撞头&&
非但生存环境恶劣,设备条件也十分简陋。当时,我国唯一一台最大容量J50计算机在上海,而科研中大部分的计算工作要依靠它,于是他经常编完计算程序就往上海跑,计算完了再回北京,继续编下一个计算程序,来来往往,直到把氢弹的计算数据准确地算出为止。那时,法国也在搞氢弹,条件不知比中国好出多少倍,很多人都认为,法国一定会在中国之前搞出氢弹,但他心底默默说:“那也未必。”1965年10月,他在做学术报告的过程中,认定提高热核聚变材料的密度,是氢弹研制的关键,而提高密度靠炸药是远远不够的,他带领研究小组争分夺秒上机演算,每天都把自己埋在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的数据中,他以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在复杂纷乱的现象和数据中,理出头绪找到关键,终于,在奋战了100个日日夜夜后,经过计算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后,中国的氢弹理论方案,被他完成了!
他提出的氢弹原理基本思路,是以原子弹来维持热核材料的自持聚变,其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用原子弹当作雷管,去引爆氘和氚组成的热核材料,发生剧烈链式反应,比如,可以把太阳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氢弹,依靠氘和氚的剧烈反应来释放能量维持。仅仅三年时间,他从一个对氢弹完全不懂的人,在新中国科研环境及其简陋的情况下,硬是突破了氢弹理论技术途径,转身一变成了世界顶尖氢弹专家!解决完理论,接下来就是氢弹的制造,这可要比原子弹的制造难千百倍,刚开始,专家们设计了几十个模型,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直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邓稼先加入,和他见面进行了一次长谈,梳理了这些年氢弹研究的历程,很快就制定了一份全新的氢弹研制计划。
(点击图片,阅读邓稼先的故事)1964年,他发现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他兴奋不已地给邓稼先打电话,留下了这样一段著名的暗语对话:于: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发现有效氢弹构型!)邓:你们美美地的吃上了一顿野味?(你确定?)于:不,现在还不能把他煮熟,要留作标本,我们有心气的发现,他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基本确定,但是要进一步研究!)邓: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就是这样在他们的努力下,日,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伴随着雷鸣般的响声,同时升起了两颗“太阳”,蘑菇云随之拔地而起,中国向世界庄严的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再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是8年零6个月。前苏联不到4年,而我们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而这其中的过程是世界上最难的,但速度却是世界上最快的!他的研制壮举,击败美苏英法四大核国家,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氢弹之父”!
而就在此时,国际上已经炸开了锅,法国的氢弹研究还毫无进展,总统戴高乐怒不可遏,将原子能委员会痛骂了一顿;英国谨慎观望,无可奈何承认了这一事实;阿拉伯世界普遍欢迎并祝贺,以色列则愁眉苦脸;更有意思的是,周总理考虑到日本的核阴影面积比较大,第一时间就通知了日本,而之前日本得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已十分震惊害怕,这一次又得知中国已经氢弹都爆炸了,那是完全懵了,一夜间遭受了无比剧痛的打击;而美国则是叹息着做了一个决定:不能再假装中国不存在了,必须马上把中国拉入到安理会当中去,于是1971年,中国顺理成章的恢复了联合国席位,从此国际局势因中国联合国席位的恢复,而彻底改写!
而所有的这些,不仅是他的才华换来的,更是他的命换来的。在这些氢核试验过程中,他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为了研发出氢弹,他日夜无休的科研,加上实验中放射性物质的侵害,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连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1969年,首次,地下核试验和一次大型空爆热试验并行,热试验前,他到小山岗上看火球时,由于之前操劳过度、心力交瘁,他突然头冒冷汗,脸色发白,大家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而他情况越发严重几至休克,医护人员紧急施救,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恢复过来。而就在休克还没过去几天,“文革”又开始了,他踏上了去往西南的专列,挤在没有厕所的大闷罐车厢内,如此长途跋涉又让他胃病发作,在火车上整整四天四夜,就这样到了大西南,由于工作条件不具备,上级又命令他马上返回,他只好又带着没休息过来的身体、没有治好的病,又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后,他病情日益加重,后来领导特许他的妻子孙玉芹回京探亲,一天深夜,他气喘心急,突然又一次休克,妻子马上将他送往医院急救,如果那晚要是妻子不在他身边,也许后面中国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
出院后他本有理由好好休息一下了,可是为了完成新任务,他又再次奔赴西北,1973年,由于在青藏高原连续工作多日,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他开始便血,回京后在医院急诊室输液时,他又第三次休克在病床上,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幸运的是,三次他都坚强地撑了下来,可病情一好,他就又开始了新的研究,而他不仅是中国物理学天才,更是一个伟大的中国战略家!
1980年,他敏锐地发现,美苏的氢弹研究水平远在中国之上,其氢弹技术已登峰造极,此后,美苏肯定会采取措施,限制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那么中国必须抢在美苏采取措施前,让本国氢弹技术水平和美苏持平。于是他马上向中央提出:加速中国的核试验。之后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多次进行核试验,最终制造出千万吨级当量的热核弹,也就是传说中的“GWT”核弹,从此,国际再也不敢小觑中国力量!这个“GWT”核弹究竟有多可怕?美苏都进行过试验,试验的结果惊呆了所有人,美苏领导人仅用了六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世界末日来临”。
十年过去,他的预言成真,1992年,美俄开始核裁军和全面禁止核试验,并很快签署条约,从此全世界除了联合国五常以外,其他国家如果再搞核武器,那就是威胁世界和平,会受到严厉谴责与制裁。
而他对中国氢弹研究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之后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更是成为了,世界上唯一拥有氢弹的国家。原来世界上最初氢弹的构型只有一种,那就是美国人爱德华·特勒设计的,“泰勒·乌拉姆”构型,但这种构型维护成本十分高昂,许多核国家纷纷开始放弃氢弹。而考虑到中国的氢弹构型和经济实力,他却主张决定:这一威力强大的武器中国不能放弃!只要解决高昂的维护成本,那么这类武器就能派上大用场。之后又是一轮不断的自主研究和实验,他又创新性的发现了,世界上第二种全新的氢弹构型,全世界首创,于是这种氢弹构型也被称为“于敏构型”。它非常小型化利于储存,更利于实际使用,安全系数也极高,还可以长期储存且维护成本低,威力上与美国氢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有美国专家表示,中国一枚氢弹的威力,相当于当初投在广岛原子弹1000颗的威力,只要日本本土上落上这样两颗,恐怕这个国家就将会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了。而除了中国以外,其它国家都是使用的“泰勒·乌拉姆”构型,成本高昂且技术上无法取得突破,众多核大国决定将储存的氢弹全部销毁,2012年,俄罗斯首先销毁了所有储存的氢弹,2013年,财大气粗的美国,也销毁了储存的所有氢弹。因此目前所有有核国家中,中国拥有世界上仅存的30枚可使用的氢弹,而正是这些氢弹的存在,令国际霸权不敢欺辱我中华半分!是他的呕心沥血,让中国拥有了真正的大国尊严!
他虽造出了杀伤力极大的核武器,可他却是一个及其热爱和平的人,他说:“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世界上以美国为首的几大核国,屡次三番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对付中国,我们不能没有核武器啊,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太多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但也绝不能受旁人欺负!”他对于中国的贡献是无价的!为此政府几乎给他颁遍了国家顶级奖项: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光华奖特等奖;1994年,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日,获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5年4月,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日,获国家顶级科学家最高规格的奖励:国家最高科技奖,......
从1961年参加中国的氢弹研究开始,他几乎隐姓埋名的日夜苦干,一干就是55年,他是中国的“土专家”,没有出国学习过一次,中国的氢弹从无到有,完全是自主化产物,是最地道的中国制造!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说:“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原子能奠基者钱三强评价:“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感叹:“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盛赞:“毕生奉献、学界楷模。”
他孜孜不倦为国奉献一生,曾写过这样一首七言律诗《抒怀》: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而他终生学术如山,性情如水,在家人看来,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淡泊,他说:“只有淡看名利、潜心做事,才能有所成”,可就是他这样一个淡泊的人,几乎支撑起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他却说:“我于国家之强盛,只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
现在,已经89岁高龄的他,仍是科研单位的重要“顾问”,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大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他以平生所学,还继续在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发光发热!
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一个绝密55年的名字,一段创核盾卫一甲子的传奇,他以完全出乎常理的方式,扭转了整个中国氢弹研究的方向,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当今世上能如此功勋,撑起一个庞大的国家核保护伞的,全世界也只有他一个!如今国际战事又起,美国再次举起战斧。有人问:为什么要攻打叙利亚?美英法说:我们怀疑他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什么不攻打朝鲜?美英法说:他真的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是那句话,公平和正义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今天盛世中华,祖国的和平与安定,繁荣与强大,正是因为有像于敏这样的“灵魂人物”,才使中国的腰杆挺得越来越直。峥嵘岁月,天纵英才,国士无双,彪炳春秋,巍巍重器,佑我中华!延伸阅读 于敏 来源:昆仑策网综合编发一、不愧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于敏的名字曾是绝密。他隐姓埋名几十年,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他的一生,只有两次公开亮相:一次是1999年,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另一次是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他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崇高的荣誉背后,是于敏为我国氢弹研制和国防尖端事业鞠躬尽瘁、敬业奉献的一生。日,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随后考取研究生,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很快,于敏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曾有一位日本专家来中国访问,听了于敏关于核物理方面的报告后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于敏风趣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是国产的!”这位日本专家赞叹道:“你不愧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的于敏,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30年,其事迹一直鲜见于报端。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二、氢弹“首功”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就是这个“土专家”,提出了比美国T-U构形更高效实用的于敏构型。可以说,世界上真正掌握氢弹核心技术的,只有美国和中国!然而那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研制出来的,又有几人知道。先说国际上,从新中国建国起,西方列强一直封锁中国,连买卖都没得做,就不用说先进技术进口了。雪上加霜的是,研制氢弹时中苏关系破裂,苏方中断一切对华援助!此时已经拥有氢弹技术的苏美英三家,打算制定限制大气中核试验条约。中国必须抢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氢弹的研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制造技术上,都比原子弹更为复杂。再来说说物质条件上,这方面,只有一句话,简陋,再简陋!茫茫戈壁上,睡铁床,铺稻草这些,都不叫事,关键是当时中国的设备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怎么办,那就人工来,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和他的团队,仅用了2年零8个月就成功研制出氢弹。这是个什么概念?美国花了7年零3个月;英国花了4年零7个月;苏联花了6年零3个月。并且,我们抢在了法国前,为此,当时的戴高乐总统怒拍桌子。于敏,就是那个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人。
1961年,35岁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论领域的研究渐入佳境,正处在重大成果突破的关键时刻。但1月12日,于敏被叫到了所长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直截了当地对他说:“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经研究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祖国的召唤,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放弃已经做出出色成绩的科研方向,转到氢弹研究,他的人生也彻底改变了轨道。从此,于敏消失于公众的视野。他的夫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20多年后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足以自慰。”于敏说。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又是唯一没有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后来站到世界核科学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作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4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仅用两年8个月就研制成功,是世界上用时最短的国家。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当时,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那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了些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上级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他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他。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于敏颁发获奖证书。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三、于敏牛在哪里2012年,俄罗斯首先销毁了自己所有的氢弹,成为无氢弹核国家,而美国则在2013年销毁了所有氢弹,加上英国和法国已经在上世纪就不再生产氢弹,在已知的五大核国家中,只有中国拥有世界上仅有30枚可使用的氢弹。因为中国的氢弹是“于敏”型!氢弹只有2个构型:美国的“泰勒-乌拉姆”构型(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美国的叫做T-U构型,苏联是偷美国的;英国是美国教的;法国是英国教的;美国模式不太稳定,制造出后要在短时间用掉,否则容易出事失效。中国是自己弄独立于四国之外,中国的叫做于敏构型。中国的模式稳定性更好,比较安全有效期长。因为于敏构型的弹头好像可以长期保存,所以现在五大核国家,唯一还保有战备状态氢弹弹头的只有中国。而美国模式不稳定,保留战备花费太大,也没必要。现在打战用不到千万吨级的氢弹的。中国由于于敏模式比较稳定所以中国模式的氢弹可以长期保存。四、一丝不苟的技术控对于敏来说,工作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带领大家反复讨论研究,谨慎选择技术途径,认真试算物理模型。有时,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他甚至趴在地上,绘出一条条特征线,然后马上跟大家讲解。于敏工作起来不分昼夜,有时半夜醒来,突发灵感,马上起床伏案工作。在高原实验时,为了及时得到实验数据,他经常彻夜守在实验室里,累了就披件皮大衣,倒在地板上歇会儿。为了限制他出差在外无休止地工作,领导总是派一位同事与他同住。于敏的同事都知道,在他面前,一个数据都不能含糊。在一次核试验之前,他突然发现原设计中的一个数据可能有问题,但这时试验装置已下了竖井。他深知自己将要承担的责任,立即报告上级,要求暂停试验。经过一天一夜的查找,终于弄清了这个不利因素可以被另一个抵偿因素所抵消,他才放心地松了口气,向上级报告可以继续试验。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使我国核试验成功率之高领先世界。于敏的学术贡献令后辈们高山仰止,但他更以温和善良的性格赢得了身边人的爱戴,同事和晚辈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于”“于老爷子”。他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和提携,单位的晚辈们都特别喜欢向他请教。同事们总结,向于敏请教有“三不”:不论时间场合,随时随地可以提问;不论范围,物理、力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都可以问;不论问题大小难易,一样耐心解答。于敏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条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所谓宁静,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趋,不为利益所害,始终保持严肃的科学精神。”于敏说。于敏是土生土长的专家,没出过国,有人说,于敏是老天爷给中国开的作弊模式,比较形象。如今,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为核武器科技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但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他不喜欢接受采访,也不认可曾被冠与的“中国氢弹之父”名头,总说那些成绩都是团队的贡献,是集体的荣誉。我们的媒体,难道不应该让更多人了解一下科学家为国为民,做了多少么,正是因为有了像于敏等默默奉献的,这样的民族脊梁的支撑,才有了如今强盛的中国,天天连篇累牍的报道明星的口水仗,意义何在?!致敬所有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感谢他们的付出!来源:德国优才计划编辑:陈学兰长 按 解 锁 更多精彩内幕
全球企业家共同成长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spider.nosdn.127.net/d04ea52c8ac12a410a80.gif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末日到来2018年8月6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