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帝加:网上外汇平台投资中如何做好资金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是: &>&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设
明斯基《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
νομο是方法或者习惯的意思。因此,其本来含义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扩大为治理国家的范围,为了区别于之前的用法也被称为“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这个名称后来被马歇尔改回经济学(Economics)英文“economy”的词源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α(家政术)。οικο为家庭的意思...
以下话语出自凯恩斯哪段哪篇文章“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通常自认为能...
“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通常自认为能够完全免除于知识的影响,其实往往都还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的这段话,用在他自己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尽管去世已七十年,可他仍然是最常被提起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主义在当下的经济世界中,更是无处不在。凯恩斯的代表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下称《通论》),无人不知。这本书很早就有中译本,而且很多中国经济学家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就已在大学里传授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可是凯恩斯还有许多其他作品,迟迟未被译成中文。过去有些学者认为,如果在凯恩斯其他著作里找不到与《通论》之间的必然联系,那就不必多花心思。可随着近年来学界对凯恩斯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观点逐渐被推翻。凯恩斯本人并不等同于《通论》,更不等同于后来通俗化、普遍化的凯恩斯主义。我们今日已经意识到,凯恩斯的灵魂不断出现在宏观经济辩论中,那么回归凯恩斯个人经历和文本,应当成为学者的必修课。浙江财经大学李井奎教授最近翻译了两本凯恩斯的书,分别是《劝说集》与《通往繁荣之路》,作为“凯恩斯著作集”中的两本,丰富了汉语学界对凯恩斯的认识。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往往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凯恩斯:我所攻击的理论,我自己也深信了好多年,我想我不至于忽略其优点。 在某种限定内,劳工所需求规定的,不是真实工资,而是货币工资。 全部生产成本,必然直接间接用在购买该产物上。 充分就业者:当对劳动力产物之有效需求增加时,总就业量不再增加之谓也。 一切生产之目的,都在满足消费者。凯恩斯生前总共出版过九部作品,分别是《印度的通货与金融》、《战争的经济后果》、《论概率》、《条约的修正》、《货币改革略论》、《论货币(上、下)》、《劝说集》、《传记文集》以及最后的《通论》。这其中,《通论》与《货币论》等已有多种译本,补上李教授的几种新译,大致可以展现凯恩斯的面貌。经济学教授之外的凯恩斯爵士凯恩斯出身剑桥,有着令人羡慕的师承。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对恩师马歇尔有着深厚感情,后来甚至写过一本《马歇尔传》,是现在研究马歇尔的重要文献。凯恩斯感慨说,“马歇尔通过他的学生,再通过学生的学生,使之在这个领域的影响达到了主宰一切的程度。”在凯恩斯1946年去世后不久,他的同事罗宾逊教授(他的夫人即罗宾逊夫人,也是著名经济学家)为他也写了一篇小传,相当清晰流畅,概要地介绍了凯恩斯的生平和主要工作。可那时世界学术中心已逐渐在向美国转移,另一批聪明无比的美国经济学家正在用数理模型规范化凯恩斯的思想。他们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简化成IS-LM模型,写入各种广为流传的教科书。在所有经济系学生都牢牢记住凯恩斯主义要义的同时,凯恩斯本人却逐渐被遗忘了。所有与凯恩斯有过接触的人都表示,他首先是个富有教养、充满智慧的人。他出生于名门世家,老凯恩斯亦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经济学家,留下一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名著。而凯恩斯在伊顿公学阶段主修数学,后来也是以数学和古典文学奖学金进入剑桥,这才跟随马歇尔与庇古研读经济学。他首先是个有教养的英国绅士,终身保持着对数学、逻辑以及文学的热情,同时关心英国的现实政治和国际关系。他从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纯粹的经济学家。他的同龄人熊彼特在这一点上看得最清楚,“为艺术而艺术,从不是凯恩斯科学信条的组成部分。”我们不妨留意一下当时几个文化圈对凯恩斯的评价。第一个自然是“无限灵感,无限激情,无限才华”的布鲁姆斯伯里圈,核心人物有作家福斯特、狄更斯、诗人艾略特以及沙龙女主人伍尔芙。凯恩斯是这个文化圈的重要人物,往来相当频繁,伍尔芙也在许多地方记录了她所见到的凯恩斯。凯恩斯与这些作家、艺术家都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是他保持“上流社会”人脉的手段。凯恩斯拥有不俗的鉴赏品味,收藏了不少画作,当然也从中赚得了不少钱。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往往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凯恩斯决心要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作得更好,这同他的思想中的道德观有联系。市场经济所做的让大家都富起来的承诺越快兑现,人类就能越早进入享受“美好生活”的状态——人们就会着眼于现在而不 将来,着眼于目的而不是手段,着眼于“至善”而不是“功利”。——《凯恩斯传》另一个圈子是哲学圈。分析哲学这一派学问是英国传统,罗素、摩尔等分析哲学大师都与凯恩斯熟识。凯恩斯自己也写过一本《论概率》,可以归入这一派研究。维特根斯坦混迹于剑桥时,许多人曾对他的哲学水平表示怀疑。可是凯恩斯很早就认定,维特根斯坦拥有惊人才华。有一次他去迎接维特根斯坦回剑桥,写信给妻子说“上帝到了!”而维特根斯坦也在他的《逻辑哲学论》里,承认了凯恩斯弟子拉姆齐对他的启发。这些例子并不会掩盖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家的光芒,只是提醒我们,凯恩斯是个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极具个性的学者。他在大学一毕业就选择了去印度事务办公室做行政事务,然后才...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经济学家们将此次金融危机定位为二战以来最具破坏性的金融危机,它肆无忌惮地吞噬着人类的财富。对于危机的成因,人们多将矛头指向诸如华尔街的鼓噪、格林斯潘长期积极货币政策造成的流动性泛滥以及风险意识逐渐淡漠等,然而这些都不足以令人信服。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对此早有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精准的预测。
明斯基是一位非主流经济学家,他早年研读过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对当今的经济秩序秉持批判态度。在本书中,他对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很好的刻画,深入分析了经济泡沫发生的一般模型,经济泡沫由开始到最后破裂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正向冲击(displacement)、乐观的繁荣(boom)、非理性疯狂(euphoria)、获利抛售(profit-taking)及大恐慌(panic)。明斯基认为长期的快速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和宏观经济稳定会滋生出自满情绪和更强的承担风险的意愿。
稳定必将带来不稳定!...
海曼明斯基是犹太人吗
不是。展开全部海曼·明斯基(Hyman P. Minsky, 日-日),出生於美国伊利诺伊芝加哥的经济学家,曾为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经济学教授。他的研究试图对金融危机的特征提供一种理解和解释。他有时候被形容为激进的凯恩斯主义者,而他的研究也受宠於华尔街。海曼·明斯基、金融理论的开创者,是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权威。他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并被人们不断完善和讨论。他所坚持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金融危机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危害难以避免。他是第一位提出不确定性、风险及金融市场如何影响经济的经济学家。他在华盛顿大学执教25年,是巴德学院利维经济研究所的杰出学者。...
中国经济会面临明斯基时刻吗
一、货币政策
当央行认为对于外汇市场的干预是有效的且干预结果将与政府的货币政策一致时,央行在外汇市场的参与将影响汇率。央行的参与通常是通过买入或卖出本币以将本币稳定在一个被认为是真实和理想的水平。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对于政府货币政策对于汇率影响的判断以及对于将来政策的预期同样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二、政治形势
如果全球形势趋于紧张,则会导致外汇市场的不稳定,一些货币的非正常流入或流出将发生,最后可能的结果是汇率的大幅波动。政治形势的稳定与否关系着货币的稳定与否,通常意义上,一国的政治形势越稳定,则该国的货币越稳定。
政治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加以说明。1987年底,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为了维持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日西方七国财长和中央银行总裁发表联合声明,并于日开始在外汇市场实施大规模的联合干预行动,大量抛售日元和德国马克,购进美元,从而使美元汇率回升,维持了美元汇率德基本稳定。例二,如果你关注欧元,你一定注意到了在科索沃战争期间,连续三个月,欧元兑美元的汇率累计下跌了10%,原因之一便是科索沃战局对欧元形成下浮压力。 三、国际收支状况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将导致其本币汇率的波动。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的一切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的总结。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该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也影响着该国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的运行。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外汇的供求关系对汇率的影响。
由某项经济交易(如出口)或资本交易(如外国人对本国的投资)引起了外汇的收入。由于外汇通常不能自由在本国市场上流通,所以需要把外币兑换成本国货币才能投入国内流通。这就形成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而由于某项经济交易(如进口)或资本交易(到国外投资)则引起了外汇支出。因要以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方能满足各自的经济需要,在外汇市场上便产生了对外汇的需要。 把这些交易综合起来,全部记入国际收支统计表中,便构成了一国的外汇收支状况。如果外汇收入大于支出,则外汇的供应量增大;如果外汇支出大于收入,则对外汇的需求量增大。外汇供应量增大,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下降,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上升;当外汇需求量增大时,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上涨,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下跌。 四、利率
当一国的主导利率相对于另一国的利率上升或下降时,为追求更高的资金回报,低利率的货币将被卖出,而高利率的货币将被买入。由于相对高利率货币的需求增加,故该货币对其他货币将升值。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以解释利率如何影响汇率的:假设有两国A和B,两国都不实行外汇管制,资金可在两国间自由流动。作为A国货币政策的一部分,该国利率被上调了1%。同时B国的利率水平不变。市场上存在着数额庞大的短期游资,这部分游资总在国与国之间流动以寻找最优惠的利率。当其他条件不变而A国的主导利率上调,巨额的短期游资就会流入A国以追求更高的利率。当游资从B国流出时,巨额的B国货币将被卖出以兑换A国货币。这样对于A国货币的需求上升,其结果是A国货币相对B国货币走强。
以上例子是对于两国间的情况,实际上,在市场国际化的今天,它同样实用于全球范围。多年来,资金的自由流动和外汇管制的消除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为国际短期游资(有时称为“热钱”)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当投资者认为汇率的变动不会抵消高利率带来的回报后,才会将资金调往高利率的区域或国家。 五、市场判断
外汇市场并不总是遵循某一合乎逻辑的变动模式。难以明了的因素,诸如个人感觉、判断、以及对于各种全球政治、经济事件的分析、理解均对汇率产生影响。市场上的操作人员必须正确理解所公布的各种报道或数据,如外汇收支数据、通胀指标、经济增长率等。
但实际上,在上述报道或数据向市场公开以前,市场上已经会存在一种对于报道或数据所反映的实质的预期或判断。这种预期或判断将先于报道或数据公开前反映在价格中。一旦出现真实的报道或数据与人们的预期或判断大相径庭,就会导致汇率的大幅波动。仅能正确理解各种经济指标和数据对于一个外汇交易员是不够的。他必须明了市场究竟会对未公布的指标和数据作出何种预期和判断。 六、投机行为
市场主要操作者的投机行为同样是影响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外汇市场上直接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交易相对来说所占比例是不高的。大多数交易从实质上讲是投机行为,这种投机行为将导致不同货币的流动,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当人们分析了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后得出某种货币汇率将上涨,竞相抢购,遂把该币上涨变为现实。反之,当人们预期某货币将下跌,就会竞相抛售,从而使汇率下滑。
例如,二战后一段时间,由于美国的政治稳定,经济运行良好,通货膨胀率低,而经济增长在60年代初达年均5%,当时世界各国都愿以美元作为支付手段,储存财富,使美元汇率持续上涨。但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越南战争、水门事件、严重...
周小川口中的"明斯基时刻"究竟是什么鬼
简而言之,所谓“明斯基时刻”,是指信贷膨胀耗尽后资产价值崩盘的时刻。明斯基于1996年去世,此后他的这一研究时不时地都会成为央行官员悲观讲话的主题,包括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和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曾任职Pimco的麦考利解释了,一旦出现这一时刻,风险承担意愿萎缩殆尽,将对市场和经济带来“各种各样的后果”。现在,中国人又开始重温经济学教科书,因为周小川对乐观情绪的突然消散发出警告,称其可能引发资产价格的骤然崩盘。10月19日,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控,周小川表示,在这一问题上,全球有一个共同取向那就是要防止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要防止资产泡沫剧烈调整造成的风险。他表示,资产泡沫可能在股市,也可能在楼市,也可能在影子银行。具体来看,各个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点都不一样。周小川指出,对于改革转轨国家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来说,其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是金融机构大面积不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周小川提到了“明斯基时刻”。周小川当天指出,如果经济中的顺周期因素过多,会导致市场过于乐观并造成矛盾的积累,从而到一定时候出现“明斯基时刻”。“这种情况的剧烈调整,是我们重点防止的”。何为“明斯基时刻”?那么,究竟什么是“明斯基时刻”呢?事实上,“明斯基时刻”是指杠杆过度累积引发市场突然下行,其名称来自经济学家明斯基(Hyman Minsky),他的理论是长期的市场稳定实际上会鼓励投资者承担更多风险,而过多的风险势必会带来不稳定。当这些风险头寸最终平仓时,可能导致市场突然、惨烈地下跌。自经济学家保罗·麦考利最先使用“明斯基时刻”来形容俄罗斯金融危机以来,已有将近20年了。自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的研究常被用来解释上世纪80年代末亚洲、随后美国以及全球2007年遭受的数轮市场动荡。明斯基于1996年去世,此后他的这一研究时不时地都会成为央行官员悲观讲话的主题,包括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和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曾任职Pimco的麦考利解释称,一旦出现这一时刻,风险承担意愿萎缩殆尽,将对市场和经济带来“各种各样的后果”。而此番轮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通过使用“明斯基时刻”来对乐观情绪的突然消散发出警告,称其可能引发资产价格的骤然崩盘,无疑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全球市场动静有点大!一些分析师称,来自中国方面的警告使投资者认为市场将剧烈波动,这一担忧情绪周四在全球市场引发连锁反应。香港恒生指数周四开盘走高,但收盘跌1.9%。日元和黄金等避险资产走高,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琼斯指数跌0.2%。VIX指数上涨5%。(全球风险资产一度在昨日周小川讲话后齐跌)美国富瑞金融集团(Jefferies LLC)的分析师称,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到中国资产面临“明斯基时刻”,如果在此之后分析师仍无法意识到风险资产面临的早期滑坡势头,就是自己的疏忽大意了。周小川所担忧的涉及面主要指中国资产。一些追踪中国经济的专家已经表示,由于债务激增,中国市场估值已经过高。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今年早些时候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理由就是担心信贷增长问题。
先不看题,马文·明斯基说的话中“智能安坐”是什么意思,想了半天...
你说的是分区的一个命令在DOS下.估计书上是说用软盘的吧.一 般旧书上是.它的意思是说在DOS使用这个分区命令.要用带Fdisk命令的启动盘进入纯DOS环境下.不一定是带Fdisk 的.也可以带格式化的.很多.一般用DOS工具箱可以实现.也可以用U盘做个启动盘里面放上DOS工具啥的. 因为Fdisk是DOS下分区命令.所以要进入纯DOS下.或者是虚拟DOS下.是怎么进入纯DOS环境下呢?要是照你书上说的.就是要用一个启动盘.这个启动盘不一定要有DOS命令也可有很多软件的.你可以不必纠结这个问题.你去了解一下虚拟启动盘或者DOS启动盘就会明明白白了....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高盛CEO贝兰克梵:“华尔街恶魔博士”的传奇人生
日04时49分来源:
高盛CEO贝兰克梵:“华尔街恶魔博士”的传奇人生
来源:华尔街见闻(ID:wallstreetcn),文中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作为邮政工人的儿子,贝兰克梵掌舵高盛长达12年,将罕见地以十亿级别富豪的身份退休。08年成功带领高盛挺过金融危机令他毁誉参半,他被列为最不光彩的CEO,又被称为华尔街恶魔博士。
“我一直很难想象离开这里。当形势艰难时,你不能离开;当局势好转时,你不想离开。今天,我不想从高盛退休,但看起来是个合适的告退时机。”
这是高盛CEO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致全体员工的告别语。此前数小时,这家有着149年历史的银行正式公布了贝兰克梵将于9月底卸任的消息。年底彻底退休后,他将转任集团高级主席,将拿到8500万美元的丰厚酬劳。
贝兰克梵是高盛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CEO,没有之一。大型企业CEO的平均任期一般不超过十年。
对于高盛而言,他的卸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许,这也代表着华尔街一个辉煌时代的远去。
现年63岁的贝兰克梵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个性沉稳的老船长。十年前,他曾领导这家华尔街老牌银行挺过了金融危机。彼时,竞争对手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和美林(Merrill Lynch)要么倒闭,要么被吞并。
在雷曼兄弟倒下的第十年,贝兰克梵的卸任意味着当年对抗金融危机大风浪的“老船长们”只剩下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了。美国银行CEO Ken Lewis和花旗CEO Vikram Pandit已先后在2009年和2012年被金融危机的浪花“席卷而去“。
在贝兰克梵将向接班人David Solomon交棒之际,尽管高盛在同一天发布的财报称二季度利润跳增44%,今年实现了自09年以来的最强劲开局,但股价仍跌超1%。
“这反映了市场对高盛战略性的担忧,因为任职十二年的首席执行官将在不到60天之后离任。” 富国银行(Wells Fargo)分析师Mike Mayo这样说。
华尔街见闻主编精选,每天10篇文章,让您以最快速、最深度、最智慧的方式了解全球宏观金融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全天候动态。为您构建逻辑框架和投资策略的全方位视野。与华尔街同步,尽在见闻主编精选。
传奇——从贫民之子到全球罕见的十亿级富豪高管
贝兰克梵的人生是一个标准的“美国梦”。
贝兰克梵出身于1954年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位邮件分拣员,一家人住在政府福利房里。谁也没想到,这个穷人社区长大的小男孩有朝一日能成为金融界叱咤风云的亿万富豪,在中央公园拥有价值2650万美元的豪宅。
为了解决一大家人入不敷出的窘境,贝兰克梵年少时在洋基体育馆找到了一份买热狗的工作。这个年轻人从中学到了灵活做生意的诀窍和一些街头智慧。
当他中学毕业的时候,贝兰克梵甚至考虑过要不要读大学,毕竟学费太高了。幸运的是,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在那里,他先后获得了历史学和法律学学位。
不过,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学子,贝兰克梵可不是埋头苦读,而是很快就适应了丰富多彩、富家子弟云集的哈佛。已步入晚年的贝兰克梵曾对年轻学子们给出过这样一个忠告: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哪里,它们都是你手里的牌。你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愤恨揉捏这些牌上。你得想尽办法把它们打好。你要接受你的出身,享受你可以拥有的特殊优先权利,不必为这些而抱有什么愧疚。
毕业后,贝兰克梵去纽约的一家法律公司工作了几年,但他厌倦了律师的工作和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随后,他改变了策略和人生方向。
作为一名律师,贝兰克梵向很多金融公司递交了求职申请,包括很多银行,但屡屡铩羽而归。终于,他被J.Aron & Company公司录取为一名大宗商品交易员。在那里,他找到了真正的工作激情。1981年,这家公司被高盛收购,从此,贝兰克梵一路青云直上,此后数年获得了难以想象的财富。
今年,贝兰克梵将以十亿级富豪的身份正式退休——这在全球薪水最高的银行界CEO当中都是一个罕见的财富水平。通常而言,十亿富豪榜单上的名字都是企业家,而非企业高管。
贝兰克梵的部分财富来自于多年间积累下来的高盛股票——他持有124万股,按照每股233美元的现价估算,其持仓市值近3亿美元。他在2015年首次登上了彭博十亿级富豪榜单。当时至今,高盛股价涨了40%左右,因此他现在的财富可能更多。
不过,现在身价数亿美元的贝兰克梵否认他是受财富或地位的欲望所驱使,更对奋斗成功之类的陈词滥调很不耐烦:
我不是盖茨比(Jay Gatsby)。要问我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从统计概率上看,这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有人必须在这里,只不过碰巧是我。
改变——挺过金融危机
前高盛分析师William Tanona曾对贝兰克梵有一句评价:他专注于赚钱,把业务重点从投行转移到了交易,从此“开启了高盛的冒险时代”。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2006年秋天。当时高盛服务于John Paulson,帮助他在抵押贷款市场正火爆至极的时候逆势做空。尽管后来两年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全面崩盘让John Paulson狂赚约120亿美元,但这在当时却需要超越时代的眼光和胆识。
在当年12月的一场会议上,贝兰克梵带着“二把手“科恩(Gary Cohn)及投资总监David Viniar,在经过慎重研究之后,他们最终决定豪赌一把,跟注John Paulson的交易策略,大规模做空抵押贷款市场。
彼时,贝兰克梵上任CEO仅6个多月。
随后的那一年,次贷危机如雪崩般席卷了整个金融市场,迅速蔓延到全球。很快,曾经价格飙涨的抵押贷款证券变得一文不值,华尔街“尸横遍野“,大大小小的金融公司成批成批地破产倒闭,花旗、美林、瑞银等纷纷遭受重创。
而高盛则成了少数的幸存者之一,他们不但躲过厄运,还从中暴赚130亿美元。这是让高盛躲过危机的关键原因。
华尔街一度流传,贝兰克梵有一项神技能:他对风险的理解比一般人更加深刻,知道什么时候该“迎风踏浪”,什么时候该躲避风头。
那一年,在很多同行亏光殆尽、被扫地出门的时候,贝兰克梵获得的现金、股票和期权奖励反而大增近三分之一,高达6850万美元,开创了当时高盛历史上的最高记录,也让一众同行蒙羞。
2009年,这位邮政分拣员的儿子被英国《经济学人》评选为年度人物。他还被财富杂志(Fortune)评选为美国商界最有权势的五大人物之一。
高盛前政府事务负责人Jud Sommer把贝兰克梵在高盛的崛起归功于他“原始的脑动力”,而不是“高情商”。他说,这个男人很风趣,是个历史迷,很享受工作。每当气氛紧张时他就会开开玩笑。他会为了越洋电话而逗留到很晚。如果有人父亲去世,他会理解这个人需要休假。
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华尔街。我不认为每个人在一天工作结束的时候都是个真正的人。
“贝兰克梵在高盛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他允许个人成为他们自己,”当年的黄金搭档、前高盛首席运营官科恩(Gary Cohn)评价道,“他很聪明,他的思维比一般人要快得多。”
贝兰克梵的成功让他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首席执行官,但同时也引发了其他人的嫉妒,甚至是有些类似于妄想症的恐惧。一家竞争对手公司的董事说,每天清晨,当他醒来之后意识到必须与贝兰克梵开展竞争时,他的胃就会扭成一团。
有些八卦媒体将贝兰克梵的成功归结于他在政府和金融界的熟人和朋友。因为众所周知,“高盛帮”早已渗入美国的经济和政界,他们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比如他的前任、前财长Henry Paulson,前世行总裁Robert Zoellick。
有海外媒体曾爆料:在金融危机期间,贝兰克梵和时任财长Henry Paulson频繁通电话,两人的累计通话时长几乎与财长与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通话时长相当。
有很长一段时间,贝兰克梵是顶着“华尔街恶魔博士”的头衔出现在财经媒体上的。
在贝兰克梵的领导下,高盛在当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不仅做空了抵押贷款市场,同时还向客户出售了高风险产品。最臭名昭著的是哈德逊(Hudson)和森林狼(Timberwolf)这两款CDO。它们包含了高盛不想要的评级糟糕的抵押贷款。
这些不良资产被高盛重新包装之后推向了市场,“接盘侠”甚至有摩根大通这种金融巨头。而且,他们还在没有通知客户存在这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就大规模做空了抵押贷款资产。
这些“有毒”资产的威力有多么猛烈呢?森林狼当年曾被卖给一家澳大利亚对冲基金,短短一个月后,这家基金就破产了。
华尔街见闻主编精选,每天10篇文章,让您以最快速、最深度、最智慧的方式了解全球宏观金融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全天候动态。为您构建逻辑框架和投资策略的全方位视野。与华尔街同步,尽在见闻主编精选。
“上帝”与“魔鬼”的结合
过去数十年来,贝兰克梵和他领导下的高盛始终没有摆脱骂名。
人们的质疑在于:高盛不仅在金融危机期间押注楼市崩盘,还将明知有问题的抵押贷款资产公开出售,从中赚得巨额收益,而且还公然获得了来自联邦政府高达100亿美元的纾困资金。而这些衣着光鲜的华尔街银行,一边在领取纳税人出资的巨额救助款的同时,另一边却还向高管们发放天量薪资。
贝兰克梵2008年的收入高达6850万美元。尽管09年他的薪酬减少到了900万美元,但此后三年总计获得了5100万美元。
当时,数百万美国人的抵押房屋丧失赎回权,大批人丢掉了饭碗。显然,高盛和贝兰克梵的天量薪酬点燃了美国普通纳税人的怒火,他们不得不面对公众的尖锐批评。但也有人认为,贝兰克梵只是高盛的一个傀儡,是金融危机的替罪羊。
福布斯将贝兰克梵列为最不光彩的CEO。这种评价有个原因:2008年,尽管做空抵押贷款资产让高盛进账几十亿,但公司整体上仍没有躲过亏损。而贝兰克梵本人不仅领取了几千万美元酬劳,还给近1000名高盛雇员发放了数百万美元的奖金。
对于这些批评,贝兰克梵选择了忽略,从不公开回应。他说:“无论你做得有多好,总会出现一些麻烦。”他补充说:“如果你确实做得很糟糕,那么,你被麻烦缠身的概率大概有9%。如果做得非常好,这个概率就是3%。”
2010年,《滚石》(RollingStone)杂志上一篇署名Matt Taibbi的文章将高盛描述为“一只缠绕在人类脸上的巨大吸血乌贼,无情地将触角插进任何闻起来像金钱的东西里。”
对此,贝兰克梵不久之后说出了一句引发公众一片哗然的回应:“我只是一名银行家,在做上帝的工作(doing God’s work)。”
曾有投资者在高盛的股东大会上直截了当地呼吁贝兰克梵辞职。对此,他也只是当场回应说:“谢谢,我会慎重考虑。”在结束股东大会后,当记者再次问及他是否会辞职,贝兰克梵说:“什么?!放弃这一切?”
随后不久,贝兰克梵在接受采访时说:
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不管是好是坏的事情,不仅是婚姻如此。你不能仅仅因为好的那部分就签字了。想想封建时代既享受特权又需要战斗的武士们。这是一场战争,必须上去战斗。如果不去做一个CEO在压力时刻必须要做的事,你不可能成为CEO。
转型——从“精英投行“到“肉骨凡胎”
站在2008年金融危机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上,贝兰克梵再次带领高盛作出了重大风格转变。同时,这也揭示了一个让华尔街老兵们无比感慨的现实:买卖不死、交易为王的辉煌时代已化为一缕历史的尘烟。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银行交易业务逐渐颓靡,叠加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新的监管法规,这一切都让贝兰克梵逐渐意识到,以往那种掏出公司自有现金、大手笔押注市场的疯狂赌客玩法在金融世界新的秩序中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高盛长期以来的利润引擎——交易业务——自金融危机之后就逐步陷入萎靡。
2009年,高盛的交易部门风光无两,债券、外汇和大宗商品的FICC部门交易额每十个交易日左右就能达到10亿美元量级,曾创收330亿美元。然而,如今只剩下当年的大约三分之一。
2017财年的四季报几乎成为压垮高盛信心的最后一颗稻草:高盛债券交易部门整整一个季度的收入勉强10亿美元,是08年来最令人沮丧的财季。最新季报显示,高盛交易收入同比几无增长,而对手摩根大通的交易收入则同比大增25%,花旗的增速也达到19%。
为了应对新的局面,贝兰克梵和高盛不得不去适应新的监管环境。他们的对策是收缩风险较高的交易阵线,并首次转向不那么光鲜亮丽的零售领域。
这极其不同寻常,放在十年前甚至都是不可想象的——高盛花了100多年才打造出世界顶级银行的卓越声誉,客户至少要有1000万美元才能享受高盛的财富管理服务。而现在,只需1美元,随便一个路人就能拥有高盛的高收益在线储蓄账户。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盛的转型就像是从鱼子酱变成了奶酪汉堡,从提供高端金融服务转向了为普通大众服务,”富国证券银行业分析师Mike Mayo这样评价。
布满迷雾的未来
然而,高盛向零售银行转型的道路并不顺利,目前落后于竞争对手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花旗。偏偏在此时,公司正式迈出了“换帅”的步伐。
高盛宣布选定David Solomon作为接班人的时机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快。就在去年11月,贝兰克梵还拒绝就自己的接班人问题发表评论,开玩笑说他会死在办公桌前。当时很多人猜测他将在2019年初高盛的一百五十周年时期宣布退休。
至于卸任后的贝兰克梵将会做什么,高盛发言人称贝兰克梵目前尚未有相关规划。CNN认为,贝兰克梵可以效仿他的前任Henry Paulson进入政界。但即使从政,他也不太可能效力于特朗普——毕竟他曾多次公开批评对方。或者,贝兰克梵可能是个很好的市长,就像彭博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一样。
贝兰克梵在2015年被诊断为淋巴癌。他称,接受了一年的化疗之后,他的癌细胞已经去干净了,自己身体很好。今年3月,他在波士顿一个会议上还说:“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但我知道我想做些事情。我还在寻找。”
接班人选的确定表明,高盛的转变不只是业务领域,还包括了对掌舵人风格的选择。David Solomon最擅长的领域是投行和融资。这与过去几代高盛CEO出身于交易和销售有着明显的不同。
季报显示,David Solomon之前领导的投行部门在二季度的表现创出了公司历史上第三大佳绩,三年来该部门收入首次突破了20亿美元。
更让人感到新奇的是,David Solomon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他是一位酷爱打碟的跨界DJ(详见《认识一下高盛“新王”——所罗门》)。他还花了不少功夫追求美食和美酒,还喜欢陪女儿做瑜伽。
除了继续向着消费者相关领域转变之外,目前尚不清楚David Solomon领导下的高盛是否会比贝兰克梵时期看起来大不相同。
富国证券银行业分析师Mike Mayo认为,新的CEO将如何支持这些变革举措将是问题所在。
一些分析师对换届过程中的高盛表现出担心。“一旦进入接班换届流程,你就成了跛脚鸭。”资深银行业分析师Charles Peabody说,“你很难感觉到掌管高盛一如往昔,也很难再继续拥有自己是富有成效的一份子的感受。”
投资者一直对高盛转型抱有疑虑。该集团股价今年以来跌超10%,表现显著逊于其所在的银行板块,是今年表现最糟糕的银行股。
华尔街见闻主编精选,每天10篇文章,让您以最快速、最深度、最智慧的方式了解全球宏观金融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全天候动态。为您构建逻辑框架和投资策略的全方位视野。与华尔街同步,尽在见闻主编精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上外汇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