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第一中学为什么发展慢那么多?居然让都匀在工业,城建,旅游,投资招商全方位超越了!

都匀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都匀,简称“匀”。贵州省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地区出海重要交通枢纽,黔中经济区五大主要城市中心之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匀市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00133人(2017年末户籍人口),有布依、苗、水、瑶等33个少数民族,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08%。市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办事处、4个镇、1个乡(其中有1个水族自治乡)。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为68平方公里(2016),市区人口35万(含流动人口)。日,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等联合发布的《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5》中,都匀市从全国1981个中小城市中脱颖而出,首次晋级“2015年度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榜单,位居第99位,成为贵州省唯一入选城市。都匀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都匀历史悠久,殷商时为鬼方东南部地;春秋时期。为牂牁古国东北部地。战国、秦、汉时期,北部境属且兰,南境属毋敛。三国时属蜀汉牂牁郡地并渠县,隋时属宾化县地。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设置应州(羁縻州),都匀属之。后晋天福五年(940年),设都云县(因城东都云洞得名);都匀原名都云,因城东1公里处有“都云洞”而得名。“都云洞”又名“九龙洞”、“仙人洞”,属天然石灰岩洞。据《五代史·楚世家》记载:“后晋高祖云福五年(940年)都云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十二部……附于马希范”,这是都云的名称最早见诸史籍。都匀行政建制始于五代时期后晋天福五年(940年)设都云县,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都云设置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平羌将军何福镇压都云苗族人民起义后上奏朝廷,认为“云之为物,变化莫测”,应将“云”改为“匀”,取“均匀”之意。皇帝批准下诏,都云从此改为都匀。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都云分别设置长官司、安抚司以及都匀卫;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改设都匀府;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改都匀卫为都匀县,隶属都匀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都匀府为都匀县;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都匀直属贵州省长公署。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都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都匀”一词在布依语里面是“彩云之城”的意思。建国初因三线建设而在市内设立众多国有企业,并在周边建设包括军工业在内的国有工业点,流入大量外来人口。1949年11月,成立都匀县人民政府。1956年,成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成为黔南州首府。日,设立都匀市。都匀市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有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等3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8.5%;1956年,成为黔南州首府;1958年,划都匀县部分行政区为市,后又撤销;1965年,恢复为市;1966年,城关析置为县级市;1983年8月,都匀县并入市内;1983年,其余部分也并入市区。
都匀地图2014年,都匀市地域辖都匀经济开发区、5个办事处、10个镇、8个乡(其中3个水族乡)、109个村、1172个村民小组、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14年4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黔府函〔2014〕80号),撤销都匀市甘塘镇、河阳乡、小围寨街道、杨柳街镇建制,设置街道办事处;撤销都匀市墨冲镇、沙寨乡、良亩乡建制,设置新的墨冲镇,以原墨冲镇、沙寨乡和原良亩乡的良亩村、河源村、丙午村、凤凰村地域为新设置的墨冲镇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墨冲村;将原良亩乡的苗拱村划入新设置的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都匀市平浪镇、凯口镇、石龙乡建制,设置新的平浪镇,以原平浪镇、凯口镇、石龙乡地域为新设置的平浪镇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平浪村;撤销都匀市江洲镇、摆忙乡建制,设置新的毛尖镇,以原江洲镇、摆忙乡地域为新设置的毛尖镇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江洲村;撤销都匀市王司镇、坝固镇、大坪镇、洛邦镇建制,设置新的匀东镇,以原王司镇、坝固镇、大坪镇、洛邦镇行政区域为新设置的匀东镇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大坪村;撤销都匀市奉合水族乡、阳和水族乡、基场水族乡建制,设置新的归兰水族乡,以原奉合水族乡、阳和水族乡、基场水族乡地域为新设置的归兰水族乡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驻奉合村。2014年5月,都匀市下辖文峰街道、广惠街道、小围寨街道、沙包堡街道、绿茵湖街道、墨冲镇、平浪镇、毛尖镇、匀东镇、归兰水族乡。
都匀市境位于贵州省南部偏东地区,地处东经107°7′至107°46′,北纬25°51′至26°26′之间。东与丹寨、三都县毗连,南与独山、平塘县接壤,西与贵定县相邻,北与麻江县交界。东西宽64公里,南北长63公里,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
都匀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最冷的1月日平均气温5.6℃。夏无酷暑,最热的7月日平均气温24.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31.1毫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1℃,无霜期300天左右。都匀四季较为分明,三伏不热,冬行夏令,秋高气爽,气候湿润。
都匀境内北部多山地,中南部有狭长的河谷盆地,属于喀斯特地貌,颇多暗河洞穴。
截至2012年,都匀市拥有大小河流257条,总长1321公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4.75亿立方米,地下水2.12亿立方米。河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2.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截至2012年,都匀市拥有各种矿床、矿点、矿化点80余处。其中,铅锌矿探明储量为36万吨;煤储量2705.7万吨;铁矿石储量655万吨;重晶石储量536万吨;白云岩矿床化肥原料储量超亿吨。此外,磷矿石、硫矿石、萤石、石灰石、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储量也较为丰富。
都匀市土地资源丰富。其中,耕地面积近5 万公顷;林地面积12万公顷;牧草地面积1.9万公顷;水域面积近3000公顷;土地后备资源为25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1.22%,为城建、工业、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都匀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达50.40%,拥有原始森林、原始次生林、水源保护林等森林面积12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33%,绿地率达34.97%,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为7.94平方米。
都匀地区生活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仡佬族以及待识别民族“绕家人”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的68.5%。201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00133人,比上年增加7014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256634人,女性人口243499人。按类型分,城镇人口271609人,乡村人口228524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360838人,占总人口的7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6.71万人,比上年增加0.62万人。
市长邓忠学市委书记吴丹副市长蒙力副市长张仁德副市长林科军副市长刘黔峰副市长罗仕凯办公室主任陈亚东截止至2016年
跨入新的世纪,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南贵昆经济区开始建设,西南南下出海大通道全线贯通,为都匀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都匀市将继续坚持“资本置换、整合资源、以人为本、优化环境”的工作方针,紧紧抓住都匀发展的六大重点即大城建、大商贸、大工业、大农业、大旅游、大文化,力争年把都匀建成贵州省经济十强市;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将都匀打造成为100万人口、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的“双百”城市。黔南州也将围绕都匀建设“泛都匀”经济圈,以“大都匀”为龙头,以福泉、瓮安煤电磷、煤电铝一体化、贵定昌明、独山现代物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支撑,依托都匀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贵定、惠水、长顺、龙里北部片区以服务业、临空产业、民族制药业为支撑,千方百计融入贵阳发展,着力打造环贵阳经济带。三都、荔波、罗甸、平塘南部片区以民族文化、喀斯特生态旅游、临港经济和天文科普旅游为支撑,充分利用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三天奇观”等独具特色的资源,着力打造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区。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形成以“泛都匀”经济圈为核心,以三都、荔波、罗甸、平塘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和贵定、惠水、长顺、龙里环贵阳经济带为南北两翼,实现核心重点突破、南北两翼齐飞的“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2129958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779万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753425万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206754万元,增长14.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7.8%,批发和零售业增长4.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1.6%,金融业增长4.7%,其他服务业增长1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5904元,比上年增长11.3%。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7%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下降0.1个和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涨0.4个百分点。
“绕家”瑶族2017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8557万元,比上年增长6.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8155万元,比上年增长6.2 %,其中:农业增加值118653万元,增长6.2%,林业增加值4537万元,增长5.9%,畜牧业增加值43614万元,增长6.4%,渔业增加值2975万元,增长2.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8376万元,增长6.4%。2017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23993公顷,比上年下降0.5%,全年粮食总产量98703吨,比上年下降1.6%;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其中油料种植面6848 公顷,增长0.4%;茶叶种植面积 22655公顷,增长2.4%。2017年,牛出栏数比上年增长5.6 %,猪出栏数比上年1.2%,羊出栏数比上年增长1.1%;肉类总产量24601吨,比上年增长 2.5%。2017年,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971吨,比上年下降3.4%;农村用电量达 13969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 0.8%。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15151万元,比上年增长1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3194万元,比上年增长12.3%。2017年,商品混泥土、塑料制品、玻璃包装容器、中成药、饮用酒分别比上年增长32.5%、8.7、22.0%、21.4%、124.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4.34%。2017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有24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69万元,比上年增长6.4%;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07677万元,比上年增长11.7%。房屋施工面积549.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0%;商品房销售面积110.6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1%,其中,住宅98.3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8%。
固定资产投资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2078118万元,比上年增长18.9%。按产业类型分,第一产业1955万元,第二产业261557万元,第三产业1814606万元。2017年,房地产投资318861万元,其中,住宅240102万元,办公楼477万元,商业用房47073万元,其他投资31209万元。财政和金融2017年,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财税部门不断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使我市财政收入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412014万元,比上年增长20.4%。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83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7%。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3862万元,比上年增长13.3%。2017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443677万元,比年初增加131091万元,比上年末增长3.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为1962166万元,比年初增加167356万元,比上年末增长9.3%;各项贷款余额为3127025万元,比年初增加430007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5.9%。商业贸易和市场物价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零售总额787007万元,比上年增长12.3%。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6%,在监测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中,除了衣着、文化教育和娱乐分别下降4%和0.1%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食品烟酒上升幅度最大达4%。旅游2017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303.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8%,其中,接待外省旅游人数1091.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9%;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433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2279500万元,比上年增长39.6%。
都匀是云、贵、川、渝通往两广、两湖和华东地区的黄金通道,为东西产业转移、市场转移的中间驿站。黔桂铁路、贵新高等级公路、夏蓉高速公路、320和321国道及207省道和即将建成的贵广高铁等纵贯南北,离贵阳国际机场仅80公里,汽车行程至广西防城港,当天可抵达出海。2017年,境内公路线路总里程1593.71公里,比上年增长6.1%,其中,高速公路92.02公里,养护里程104.87公里,公路里程1396.82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87166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2%;公路运输周转量94930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1%;公路客运周转量77634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2%。
都匀高铁东站黔桂铁路纵贯全境,北接成渝、南出湛江北海的贵新高等级公路以及321国道、210省道等公路多达184条,总里程为1259公里。市区通往各乡镇的公路水泥和沥青路面达80%以上,形成了以都匀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各县市的快捷交通网络。都匀城市交通都匀北距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南距荔波樟江机场均为100公里左右。厦蓉高速公路使都匀至贵阳的里程缩短为80公里,行驶时间比贵新高等级公路缩短一半,约半个小时。2009年,开工的贵阳经都匀到广州的贵广高速速铁路,时速达250公里,使都匀到广州的列车行车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贵广高铁已经于日开通。都匀的第二条高铁——贵阳至南宁高铁,设计时速达350公里,于日开建,预计2023年12月通车。
都匀过境公路有:321国道 210国道 贵新高速公路 厦蓉高速公路;都匀市有两个长途汽车客运站。其中北站平桥客车站:主要营运车辆为大巴,有跨省,市班车。南站薜家堡客车站:主要营运车辆为中巴,以跨县班车为主。都匀市内有一家国营公共交通公司,公交线路有30余条,其中:市区公交全部采用无人售票。市内乘车统一票价为1.00元人民币,办理乘车卡后单次票价为0.90元人民币。
都匀机场首选场址为都匀经济开发区坝固社区摆茶村,项目预计投资22亿,是集商务、政务、旅游航空产业等为一体的支线运输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机场跑道长2800米,宽45米。项目开工或拟开工时间为2019年,预计将于2022年建成。另外都匀至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仅100公里左右,还可从都匀东站乘坐高铁在龙洞堡站直接进入机场。
2017年末,全市卫生机构数227个,其中,医院15个,卫生院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卫生机构床位数4168张;卫生机构人员数4766人;卫生机构技术人员4477人,其中医生825人。三甲医院:黔南州人民医院、黔南州中医院、贵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四一四医院)
2017年,全市普通中等职业学校8所,在校学生13265人,教职工443人,其中专任教师403人。普通中学25所,在校学生27762人,教职工2360人,其中专任教师2180人。小学学校36所,小学教学点84个,小学在校学生31187人,教职工1996人,其中专任教师1970人。幼儿园144个,在园儿童数16815人,其中,学前班儿童数366人。适龄小学入学率99.69%,适龄初中入学率96.89%。省级示范性高中:都匀市第一中学,都匀市第二中学高等教育: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开发区
贵州省都匀经济开发区位于贵州省都匀市东侧,是省政府批准的第一批省级开发区,为黔南州委、州政府派出的正县级单位,辖洛邦、大坪、王司、坝固4镇,共22个行政村298个组,总面积51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150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0万人。香港产业园总规划用地面积7.9平方公里,总投资100亿元。项目由香港工业园、“香港城”城市综合体、“香港国际生态城”高端住宅区开发等子项目组成。其中,香港工业园将引进五金制品、电动工具、服装、饰品、儿童用品、电子产业、高端包装等产业项目入驻。“香港城”城市综合体将建设集纺织服装、皮革皮具、电子通讯等及本地特色商品为一体的大型内销平台。香港产业园项目预计2020年全面建设完成。首期建设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总规划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分期建设100个独立厂区。园区建成后,可为500多家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为100家以上企业提供独立厂区,解决3万个就业岗位。
“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贵广高铁都匀东站也将位于匀东新区,高铁将为匀东新区注入新的活力,给都匀经济开发区带来无限的商机,良好的基础设施,优质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商。2013年5月以来,共接待客商500多人次,成功签约项目12个,项目总投资110多亿元。2014年长安跨越汽车零配件生产线首期工程基础建设即将完成,有望2014年中旬建成投产,天成实业公司正式投产,绿能新能源锰酸锂生产线试产,中伟米业、宏牛食品等一批企业建成投产,渝黔建材园一期顺利投产,二期已签约即将开工建设。
开发区总投资12亿元的黔南大道于2013年11月底全线建成通车,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同步完成投入使用,日已正式开通公交车,极大地方便了当地老百姓的出行。连接都匀老城区和都匀经济开发区的城市快速干道大龙大道开工建设,连接黔南州都匀市和黔东南州凯里市的都凯大道都匀经济开发区段顺利开工建设。都匀市正在规划新建环西大道、纬五大道、黔南大道、大龙大道、剑江桥梁、立体智能停车系统和高架立交桥等。力争在2014年底,使城市交通拥堵难题得到明显缓解。都凯大道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加大路网建设力度。根据规划,路网格局规划为“四纵六横”,共计27条市政基础路网基本覆盖了整个都匀经济开发区。道路总里程为117.24公里,建设估算总投资为120亿元。已开工建设18条,投入建设资金近50亿元。
棚户区改造
日,都匀市观澜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集中开工。该市从即日起,以棚户区改造为核心,加快都匀市旧城改造步伐,预计未来3年内将完成10个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以改善市民人居环境。2013年,都匀市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为1570套(户),其中公共租赁住房47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1100户。公共租赁住房已全部开工建设,部分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棚户区的改造将极大的提升都匀的城市建设水平,改变都匀老城区规划凌乱的现状。
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1元,比上年增长9.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04元,比上年增长9.1%。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647元,比上年增长13.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835元,比上年增长4.7%。
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23744人,比上年增长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4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2%,比上年减少4.08个百分点。
2017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3.33万人,比上年增加0.11万人,参合率达111.69%,比上年增加11.21个百分点。12月末,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236人,比上年12月末减少821人,全年共发放43508人次,比去年减少9289人次,共发放金额1658.05万元,比去年减少111.05万元;12月末,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415人,比上年12月末减少1250人,全年共发放80424人次,比去年减少15763人次,共发放金额1621.84万元,比去年增加141.74元。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77万人、14.19万人、2.09万人、2.74万人、1.83万人、16.02万人。
2017年,森林覆盖率62.03%,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4.63%,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9.2%。
都匀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除斗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外,还有文峰公园、百子桥、剑江河、归兰山、石板街等景区景点。文峰园贵州第一个开放性公园,建于1999年,征用原有的85亩农田改建而成,渐渐成为都匀民众的休闲中心。百子桥都匀百子桥俯览图都匀百子桥,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因当地唐姓家族筹建也称唐家桥,建于当时城北的剑江河之上,桥长140米,宽8米,高11.5米,结构为七孔石拱桥,因为历史悠久并且多次扩建装饰成为都匀桥的典范。在1983年被都匀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板街都匀石板街建筑群都匀市区内的古建筑群景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也就是大约在年期间。街长约300米,北侧的坡顶为原来的古城门,石板街是明清时期外地通往广西方向的必经驿道。公元1638年,徐霞客也曾到都匀游览,经此街离开都匀城。整条主街有88间店铺,大红基调,风格古朴典雅。石板街九十年代初期,石板街曾经由相关部门维修改建,成为了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斗篷山都匀斗篷山景区斗篷山景区是中国内距离城市最近的原始林区,位于都匀市西北部,距市区22公里,与贵定县、麻江县接壤,雄踞于苗岭山脉中段,总面积61.8平方公里,斗篷山主峰海拔高度1961米,山上有峰峦、峡谷、溶洞、溪流及瀑布等景观,原始森林覆盖率近90%,其中海拔1800米的高山台地上,有原始古林近百公顷,林木根部全部长在岩石缝隙之中,随处可见树抱石、石抱树、树搭桥的奇异景观。斗篷山的国家保护植物有鹅掌楸、红豆杉、马尾树、十齿花、香树、高山杜鹃、兰花、龙胆花等。归兰山归兰山归兰山,位于都匀市阳和水族乡境内,距离都匀市城区50公里。“归”在水话中意指溪流两旁的山峰,“兰”在水话中意指溪流,从其名可知归兰山奇峰环抱,清泉穿行其间。2009年,归兰山被《贵州都市报》及读者、网友推荐评为“贵州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 ;2013年初,水族文化旅游暨归兰山景区建设被列为贵州省“5个100工程”和黔南州“5个20工程”建设项目之一。
都匀毛尖都匀毛尖由毛泽东于1956年亲自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贵州都匀市。都匀位于贵州省的南部,市区东南东山屹立,西面蟒山对峙。2014年,都匀市将茶叶发展基金由原来的60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以进一步培育毛尖茶产业,挖掘百年毛尖茶文化,提升都匀毛尖茶品牌。都匀冲冲糕:一般在春,夏两季的时较少,在秋,冬天时较多。包谷粑:新鲜玉米制作而成,外面包裹玉米叶,可直接食用,也可煎、蒸、油炸食用。黄糕粑:糯米和红糖制作而成。独山盐酸菜:出口国内外的名产。三都铁板烧;盘江狗肉;惠水毛肚、牛头牌牛肉干;罗甸荷叶粑都匀糟辣椒:用每年新鲜的红辣椒洗净,机器或人工打碎,加入白酒、盐、少许味精和白糖搅拌均匀后,盛入瓦坛中密封一个月,整个过程不能沾半点油星。使用方法:炒菜、煮汤、炒饭的调料,既有酒的香醇,又有辣椒的辛辣,是都匀人家家必备的佐料。苗家酸汤鱼:苗家酸汤鱼是一道独特的美食,鱼肉在酸汤里煮开约3-5分钟即可食用,经过酸汤煮的鱼鱼肉酥嫩。
历史名人尹怀昌、陆德龙、陈尚象、乜富架、扶纲、吴人杰、刘启秀、锺祥、陶廷杰、柳天成、罗一农、萧树经、熊其勋。现代名人政治经济:蒙启良、龙正明、任长松都、莫勤、万兆良、解德明、吴胜华、杨启刚、吴嘉甫、文化艺术:郭达平、胡炳煊、潘永浩、饶芯语。
都匀山水秀美,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2001年10月,都匀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2年6月,都匀荣获全球绿色城市称号,是贵州省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城市。贵州县级市 清镇,都匀,凯里,兴义,仁怀,赤水,
我的图书馆
贵州县级市 清镇,都匀,凯里,兴义,仁怀,赤水,
清镇市即清镇。
清镇位于贵州省中部,距省城贵阳22公里,面积1492平方公里,辖4镇6乡(其中3个民族乡),总人口50万,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22%。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996年划归贵阳市管辖,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建设的20个经济强县(市、区)清镇之一。,比上年增长50.68%;电信业务总量19192万元,比上年增长18.5%。
2012年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43.6亿元,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1.8亿元,增长60.7%。财政总收入完成16.4亿元,增长25.8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95亿元,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6亿元,增长1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21365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完成8608元,增长24.8%;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内资110亿元,增长103.72%,实际利用外资1680万美元,增长68.34%。
(二)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2012年,全市实施大项目带动,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1.8亿元。一是大力加强工业产业投资力度。工业投资2012年完成93.08亿元,同比增长32.7%。塘寨电厂一期、广铝一期、海螺二期、川黔铝业年产5万吨铝型材、一晶相一期年产300吨高纯度氧化铝、贵乾铝业年产6万吨铝型材建设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试运行。二是大力加强道路交通、水利、供电、供水等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力度。2012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4.05亿元,比2011年的45.93亿元增长61.22%。完成白岩至龙井、邹家田坝至岩湾、大转湾至中坝、冒井村进村公路和茶山至天平公路等12个交通项目建设。新建、维修山塘18处,维修改造提灌站20处,新建水池(窖)40个,渠道改造51.45公里,安装供水管道3500米,实施水利工程79处,冬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共投资980万元。建成投入使用煤化工园区供电主干线、毛栗山工业园区供电支线。
(三)工业经济稳步发展,支撑地位日益提高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铝及铝加工、煤及煤化工、建材、医药食品以及物流五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第二产业增加值2012年完成72.59亿元,同比增长2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9.7亿元。投资1.2亿元的科伦二期项目、投资1亿元的贵州螺旋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钢管生产线项目、投资5000万元年产60万吨超细碳酸钙项目以及投资5000万元的贵州万明管业通讯器材生产线等项目已建成投产;投资4.3亿元的贵阳三联乳业公司乳制品加工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投资5000万元的贵州贵黔铝业废铝加工生产线项目厂房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附属设施建设,完成工程形象进度90%;投资8000万元的贵州多美门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万套防盗门生产线项目厂房建设已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及调试,完成工程形象进度95%。
(四)第三产业日益繁荣,服务功能和水平全面提升
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的57.58亿元,同比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6亿元,同比增长17.3%。一是大力推进物流园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瀚羿汽车贸易城、红枫顺达乘用车、小松工程机械、贵州济辉汽车城等 5个入驻项目建设工作。二是扎实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以现有的水基、旱基和“五园五寨”等旅游资源为载体,采取新设、整合、提升等方式初步建立了以“环湖休闲游、乡村体验游”为主的产业体系,促进清镇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526.6万人次,增长54.37%;旅游收入48.41亿元,增长99.89%。三是加强职教城项目推进。职教城(一期)已入驻学校7所,其中:贵州省旅游学校和贵州省工商职业学院已入驻招生;在建学校4所(贵阳幼儿师范学校、贵州省建设学校、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机械工业学校),现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2013年前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已入驻贵州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商业学校等8所院校,已于2013年元月集中开工。
清镇是贵州重要的工业基地。境内有中央、省、市属大中型企业近
20家(其中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公司为“全国化工500强企业”),集化工、能源、磨料、磨具、纺织、冶金、采矿于一体。红枫发电总厂(含猫跳河7座梯级电站)、清镇发电厂、东风电厂等,年发电量达143亿千瓦小时,使清镇已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区。清镇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铝土矿、赤铁矿、硫铁矿、煤、大理石等30多种,其中铝土矿是贵州铝厂主要的矿源基地之一;猫场矿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2.1亿吨,是目前全国已知铝土矿中最大的连片矿区。
201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00853万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6%。
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1.3%,重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71%;国有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03%;股份制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5.08%;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4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3.9%;高新技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82%。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实现利税总额40168万元,比上年下降6.82%。工业产销率达91.58%,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
都匀市即都匀。
都匀,简称“匀”。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贵州省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都匀市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0万,有布依、苗、水、瑶等33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08%。市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办事处、10个镇、8个乡(其中有3个水族自治乡)。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为23.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7万(含流动人口)。 都匀城位于“九溪归一”的剑江河畔,众多河流汇入沅江源头剑江穿城而过。碧玉般的剑江水,沿江两岸莺语流花,青山耸翠,冬暖夏凉,是一个休闲居住的秀丽城市,是一个山水交融、山清水秀的天然生态环境,2012年获得“全球绿色城市”殊荣。
都匀市位于贵州省南部,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贵州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中心,大西南出 海通道重要前沿城市。全市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总人口45(2010)万。
都匀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充沛,雨热同季,立体气候明显,属国内少见的冬日温煦、夏季清凉的旅游渡假型气候。都匀历史悠久,殷商时为鬼方东南部地,至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都匀卫,弘治七年(公园1494年)置都匀府,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置都匀县,1949年11月成立都匀县人民政府,日设立都匀市。都匀市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有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等3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8.5%。都匀山水秀美,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2001年10月,都匀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2年6月,都匀荣获全球绿色城市称号,是贵州省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城市。
都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云、贵、川、渝通往两广、两湖和华东地区的黄金通道,为东西产业转移、市场转移的中间驿站。都匀交通便利,黔桂铁路、贵新高等级公路、夏蓉高速公路、320和321国道及207省道和即将建成的贵广快速铁路等纵贯南北,
2013 Baidu&-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离贵阳国际机场仅80公里,汽车行程至广西防城港,当天即可抵达出海。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正促进着都匀形成得天独厚的营商环境,是黔南大地难得的一块投资宝地。
跨入新的世纪,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南贵昆经济区开始建设,西南南下出海大通道全线贯通,为都匀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都匀市将继续坚持“资本置换、整合资源、以人为本、优化环境”的工作方针,紧紧抓住都匀发展的六大重点即大城建、大商贸、大工业、大农业、大旅游、大文化,力争年把都匀建成贵州省经济十强市;先把都匀建成城市人口25万以上的中等城市;再将都匀建成城市人口50万,城区规模的大城市构架。“十五”时期都匀市将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省级文明城市和申报“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城市。通过不懈的努力,把都匀建设成为大西南东进西联、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经济强实、社会进步、市场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文明程度较高的贵州南部大城市。
全球绿色城市
巴西里约时间6月18日晚8时,北京时间19日上午7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 +20)专题会议——全球电动绿色出行论坛暨可持续人居发展会议上:被誉为“人居环境奥斯卡”的“全球绿色城市”评选揭晓,都匀市经过层层激烈的角逐脱颖而出,成为贵州首个荣获此殊荣的城市。日,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各界代表汇聚巴西里约热内卢。由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GFHS)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UNDESA)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HABITAT) 联合主办的“可持续人居环境会议”会议在巴西里约富尔纳斯电力公司礼堂举行,其中由GFHS主办的全球人居环境奖正在此间正式揭晓,隆重表彰,备受瞩目。经过激烈的角逐,巴西库里提巴市、美国洛杉矶县、法国南特市、中国四川遂宁市、中国贵州都匀市等城市获得“全球绿色城市”殊荣。中共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刘建民应邀率团参加了盛大的颁奖典礼,并作成功经验交流发言,极力推介“绿色都匀”。301公里。贵广高铁的建成将带给都匀前所未有的机遇。
都匀环境优美,城市建设成绩突出,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 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食品卫生示范先进市及贵州省经济强市、贵州省园林城市、贵州省文明城市、中国毛尖茶都、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球绿色城市等荣誉称号。
都匀有“高原桥城”之美誉。市区,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桥梁近100座,横跨在涵抱全城的剑江河上。民族风格浓郁的百子古桥、全国大中型桥梁中斜度最大的剑江斜桥、玉砌雕栏的银狮桥、凌空飞架的彩虹桥、清雅隽秀的月亮桥……一座座风格独具的桥梁,融古典情调与现代风格、宏宏大观与纤纤绢秀于一体,都匀因之被誉为“桥梁博物馆”。
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面对复杂经济形势,果断调整工作思路,既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又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都匀生产总值完成66.12亿元,同比增长14.3 %。财政总收入完成6.39亿元,同比增长22.27%,历史性突破一个亿以上的净增长,净增1.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45亿元,同比增长61.49%。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7.05亿元,同比增长23.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03亿元,同比增长23.27%,消费需求日趋旺盛。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0.95:42.57:46.48,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强市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在全省经济强县建设2008年综合评价中名列第16位,是全省27个建强县中全面完成考核指标的7个县(市、区)之一。
随着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都匀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均注入了活力。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才资源丰富,为科学研究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条件;能源丰富、交通便利,为创办及发展工业、农业、制药产业、畜牧业、服务业提供了方便;实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2006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省招商引资环境第一名,为投资创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毛尖茶都”、“西部斗牛城”、“中国摄影城”等知名品牌以及优美的山水风光和充满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使旅游业更加红火。弘扬“自我加压、奋发有为、不断创新、跳跃发展”的精神,都匀正抢抓争快、创新升位,谱写从历史古城到新时代明星城市的快速发展新篇章,正逐渐成为贵州南部的明珠城市。
产业结构:都匀的工业以化工、电子、纺织为主。农业则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
经济政策:经济开发区建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城北设立经济开发区,此经济开发区是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属全国470个经济开发区之一,总面积80.5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18平方公里,开发区区现有人口5.2万人,行政事业单位20个。
突出优服务、强企业,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增强扶助功能。继续按照“一厂一策”精细化服务要求,加大对现有企业的金融和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用工保障力度和协调服务力度,促进企业尽可能复产、达产、超产,多产多销。力争市属规模工业产值达到26亿元,同比增长24%以上。二是培育产业集群,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增强支撑力。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实施好 “贵州都匀装备制造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贵航东方、山地车辆等12家企业发展合作,形成产业集群。三是推进工业再造,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带动力。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抓好“匀酒”公司、豪龙水泥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扶持服务力度,促使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工作迈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加快贵州天成、长江硅业等高能耗企业节能减排,积极引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高端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培育生物提取、光纤光缆等高新技术产业。
凯里市即凯里。
凯里市位于中国贵州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是中国贵州省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黔中经济区五大主要城市中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
凯里素有"中国百节之乡",具有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风雨桥,世界上最大的苗寨。东抵台江县,西抵福泉市,西南抵麻江县,南抵丹寨县,东南抵雷山县,北抵黄平县。东起三棵树镇挂丁南高村,西至炉山镇大田白腊村,地跨东经107°40′58″-108°12′09″,北纬26°24′13″-26°48′11″,长51.76公里,宽44.3公里。南起舟溪镇青曼情郎村,北至大风洞乡平良都兰村,占全州总面积4.3%,占全省总面积0.74%。
凯里市原为炉山县,是一个以电子、轻纺、建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现为国家乙类对外开放地区。在明清时期曾有“小京州”美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人流、科技、教育、物流、信息流的中心。
凯里是一个环境优美的滨江城市。25公里的滨江大道正在修建,将凯里与下司风景名胜区相联,滨江大道建成后将使凯里成为环境更加优美、空气更加清新、生活更加惬意的宜居城市。凯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28%,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凯里境内共有河流56条,水质清澈,流量充沛;凯里四季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处于人类最适宜居住的最佳纬度20-30度之间;凯里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人体在这个海拔高度对大气压感觉最佳,紫外线辐射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小的地区之一。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和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是自然界赋予凯里市的宝贵财富。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将集中力量打造香炉山蚩尤文化园、舟溪甘囊香芦笙堂、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带等一批精品景点景区,用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秀美的自然山水吸引八方游客,让来凯里观光休闲的游客充分体验到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原生的民族风情。凯里是一片古老神奇,美丽富饶的绿色土地,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主要矿藏有煤、铁、铅、锌、铝土矿、硅石岩等,其中硅石中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8%,名列西南之冠。正在探明储量的有石油、天然气。[1]
“一卡在手,走遍全国”,凯里市是全国35个互联互通城市中在大西南唯一的城市,凯里市作为第三批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城市进入了试运行阶段,将与全国其他34个城市实现互联互通,凯里市民将享受到“一刷就惠通”的便利。
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联网城市市民可持本地公交IC卡在其他联网城市刷卡乘坐公共交通及进行其他消费,还可以异地充值,并享受当地刷卡的优惠政策。到2013年10月底,全国将共有35个城市一卡通实现互联,包括:上海、宁波 、绍兴 、湖州、 台州、 常熟 、兰州、 白银、 南昌 、永州、 葫芦岛、 锦州 、江油、 抚顺 、昆山、 江阴 、淮安 、天津 、沈阳、 福州 、三亚、 湛江、 无锡、 南通、 辽源 、松原、 克拉玛依、 榆林、 龙岩、 舟山、 泰州 、长兴、 驻马店、 鹰潭 、凯里。
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和华中地区,其中包括2个直辖市、4个省会城市和若干二三线城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介绍,“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大平台”自2008年开始筹备,2012年7月,上海等首批8个城市加入,2013年4月南昌等9个城市加入。  
国家智慧城市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最佳休闲城市
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
全国法治城市
省级文明城市
省级卫生城市
中国100个最具幸福感城市
全国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省级双拥模范城市
20座“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之一
2011年12月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中国十佳风貌城市称号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中)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中)
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中)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中)
兴义市即兴义。
兴义市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历来就是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素有“黔桂锁钥”之称。
兴义市是我国西南地区辐射滇、黔、桂的中心城市,是贵州省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是黔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东与本省安龙县接壤,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西林、隆林两县隔江相望,西与云南省曲靖市的罗平、富源两县毗邻,北与本省兴仁县,普安县和六盘水市盘县连接,南盘江横贯市境,历史上就是三省毗邻地区的商业集散地和通衢要塞。
兴义市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中心地带,南宁、昆明、贵阳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西部一颗耀眼 的 明珠。素有“三省通衢”之称的兴义市是贵州省四大主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商贸旅游服务中心及教育中心;也是中国西南正在快速崛起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综合竞争力位居贵州领先水平,西部前列。兴义区位优越,辐射面广,历史上就是三省毗邻地区的商业集散地和通衢要塞之地。
兴义城市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是一座花园城市。因其境内山水风光秀丽,资源丰富,被称为“山水长卷,水墨金州”,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兴义正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旅游圣地。
兴义市各项指标在贵州省各大中心城市中位居前列,其中示范性高中数量、三甲医院数量、五星级酒店数量等位居全省前两位,兴义拥有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煤炭交易中心:滇桂黔煤炭交易中心;拥有全省乃至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兴义八中;兴义是贵州唯一两座建有立交桥交通系统的城市;
兴义市发展速度迅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兴义速度”,随着兴义市丰都新区、万峰湖经济开发区、兴义体育中心(投资120亿元建设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兴义商城(投资30亿元建设的城市商业圈)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兴义市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市区面积迅速扩大,全市总面积291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0余平方公里,发展潜力巨大,在众多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兴义正朝着100万人口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迈进,近期着力打造成为辐射周边200公里范围、影响周边黔、滇、桂三省区的社会经济中心,远期发展成为面向珠三角、北部湾、湄公河次流域及东盟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兴义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人杰地灵,区位优势独特。这里是何应钦先生、王伯群先生、王电轮将军的故乡,晚清重臣张之洞也在兴义府出生、长大。勤劳勇敢的兴义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五十年的艰辛努力,已将兴义建设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城市。这里有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热情好客的各族儿女,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这里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中药材和经济林木资源,开发前景广阔;这里有蓄水量达102亿立方米、水面达816平方公里的万峰湖,是一块尚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这里交通便捷,南昆铁路横贯全境,公路四通八达已形成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系统;这里通讯设施完善,南昆光缆、贵兴光缆为该市的通讯提供了载体,足不出户,即可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沟通联系。
从区位上看,兴义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位于南贵昆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在以兴义为中心200公里半径地域内,是一个没有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空白地带”。把兴义建设成为黔滇桂结合部100万人口中心城市,充分证明兴义市的决策者们具有战略眼光、开拓精神和拼搏意识。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
全国文化先进县市
中国魅力品牌城市
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
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
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
最纯净生态旅游目的地
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中国最美的地方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自然遗产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中国观赏石之乡
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西部旅游明珠
全省文明城市
省级卫生城市
中国最美地质公园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兴义城市规划建设将按照100万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和建设,把兴义市建成黔、滇、桂3省区接合部中心大城市。
自2001年起,兴义城市化步入新一轮的大发展时期。按照兴义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市委明确提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经营、高水平管理”的总体思路,一手抓旧城改造,一手抓新城开发,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城市化,取得了重大突破,建成了瑞金大道、兴义大道、兴义广场、坪东广场、兴义机场、北京路高架桥、多座内环人行天桥等一大批城市标志性工程。现已形成了老城区、桔山、下五屯、坪东等6个片区的基本构架。
依托城市的牵引和带动,各小城镇尤其是政府机关所在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不断完善,一批明星乡镇、旅游名镇、工业重镇和经济强镇正在加速崛起,基本形成了以兴义城区为中心、各小城镇为支撑的城镇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航空为重点的大交通优势,以水电、火电、煤炭为重点的大能源优势,以程控交换、移动通讯、国际互联网为重点的大通信优势,初步奠定了兴义作为黔滇桂结合部100万人口中心城市的基础地位。
为贯彻落实林树森省长视察兴义城市建设时所作的“把兴义建设成为辐射三省区,拥有100万左右城市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指示精神和州委、州政府作出“州、市共建兴义城”的重大决策部署。兴义市政府已达成了以下初步共识:一是兴义市城区整体规划按100万人口规模进行规划和建设,再确定区域配套建设。二是确定现阶段兴义城区的出口主要与富兴、毕水兴、晴兴三线相连,把晴兴高速的延伸走向、终点确定好。三是把兴义外环规划要考虑双重外环,然后把产业建起来,用轻工业支撑,发展有基础的药业、酒业等轻工业,解决就业,减少污染。四是城市中心路网核心区要等流量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接点留足立交桥的用地,确保通达第一。五是老城要亮化,新区要开发,建设节约、生态、环保的城市,建设安逸的兴义。
在城市的布局上,市政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的思 路,把兴义市建设成为辐射三省区结合部、拥有百万人口城市的各项工作正在务实推进。市委常委、副市长胡正军说,立足于兴义市城市建设发展的现实和可能,以及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带动的作用,兴义市城市发展目标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扩大规模、提升品位、增强实力、完善功能”。到2015年,预计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60%。在提升品位上,兴义市立足于打造最佳人居环境,重点抓好城市绿化、序化、亮化、美化工程,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工作,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在增强实力上,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加快商贸、餐饮、宾馆酒店、文化娱乐、金融、通信、旅游服务、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商品批发配送及仓储、技术服务与咨询等第三产业,使城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明显提高。在完善功能上,重点突出旅游服务功能和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中心市场与物流中心的地位,不断增强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推进“三化一业”建设,是兴义市建设经济强市的重大战略。城市化是这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实
践之中被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并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日新月异的兴义市,城市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作为黔西南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兴义市在全州的龙头地位举足轻重;作为贵州省经济十强县(市),兴义市在全省的战略地位不可忽略;作为中国西部五十强县(市),兴义在中国西部的经济地位日渐凸显。
2012年,兴义市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200.65亿元,增长16.6%。财政总收入完成35.06亿元,增长30.8%。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85.13亿元,增长5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4.56亿元,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469元,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389元,增长18.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0.86亿元,增长13.8%。全市常住人口78.36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5604元,增长14.7%,按2012年年末美元汇率计算为4073美元,超过4000美元。[3]
贵州省三个自治州首府中,兴义的经济实力保持第一,在贵州省各大中心城市中保持前列。
仁怀市即仁怀。
仁怀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背靠历史名城遵义,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典型的山地地带,是黔北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斗过的地方,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酒的故乡,2004年7月,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酒都”。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88亿元综合实力跻身县(市)综合考核第一位。之后持续“仁怀速度”,2013年经济总量达到341亿元,财政总收入跃上100亿元台阶。日起,仁怀市成为贵州省直管县。
仁怀市人民政府[1]
仁怀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背靠历史名城遵义,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典型的山地地带,是黔北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斗过的地方,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酒的故乡,2004年7月,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酒都”。全市幅员面积1788平方公里,辖12个镇、6个乡、3个街道、149个村委会、22个社区居委会,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彝、白等9个民族,总人口65万人
中心城区由中枢、盐津、苍龙三个街道组成,是国酒之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16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5平方公里,由商贾云集的中枢老城、车水马龙的国酒大道、气势恢宏的酒都新区三大部分组成。
茅台镇:距中心城区7公里,总面积8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赤水河贯穿全境,仁蔺、茅习、遵茅、茅台高速公路在茅台汇聚。域内以茅台酒为首的白酒业兴盛,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茅台镇誉满全球;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华写照,旅游资源有国酒文化城、四渡赤水纪念园等。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运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和神秘的国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国酒茅台产地——贵州仁怀,在全力支持国酒茅台做强做大的同时,加快发展地方白酒工业,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仁怀坚定不移地提出:充分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以酒立市、以酒兴市,实现增比、进位、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仁怀不仅是贵州经济强县(市),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酒都。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317亿元,同比增长31.6%,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80亿元,同比增长27.4%。规模以上白酒工业完成产值309亿元,同比增长31%,规模白酒产量完成25万千升,同比增长26%。培育新增11户规模白酒企业。调度的77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00亿元,同比增长98.8%。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全国驰名商标1件,贵州省著名商标20件,贵州省名牌产品3个。
展望“十二五”,仁怀市提出:生产总值确保500亿元,力争60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500亿元以上,力争600亿元;白酒产量确保25万吨,力争30万吨,占遵义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9年的20.5%提高到25%以上;工业增加值由占遵义市的约37%上升到约45%;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仍要保持全省经济强县(市)第1位;西部百强县(市)由2009年的33位升到20位左右;同时在城乡基础设施、工业发展规模和质量、非公经济发展效益、城镇化水平、人才培养和引进、重大民生改善等方面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目标, 首先,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突破。要全力支持国酒茅台做强做大,到“十二五”期末,力争茅台酒产量实现5万吨,产值突破350亿元;要充分依托加快推进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按照“一园多点”的规划要求,积极引进引导战略投资者进入园区发展,全力推动白酒工业走规模化、集团化路子,实现集群集约发展,努力把名酒工业园区打造成“中国高品质酱香型白酒生产示范基地”和“国家新型转工业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实现白酒产量20——30万吨,白酒企业上市公司突破2家以上。要加快推动新兴工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低碳经济,推动实施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努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次,要着力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争仁怀市的城镇化率由2009年的35.4%提高到45%以上。第三,要从发展壮大高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第四,要从加快发展旅游业、发展服务业和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来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同时,要高度重视发展民生事业,加大投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感。经济状况
2012年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06.23亿[6],并且提出“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贵州白酒看仁怀”的口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白酒产业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努力做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为我省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确定了基调。[7]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272亿元, 超预期目标 132亿元,是2006年 的 3.8倍,年均增长16.2%;人均生产总值6500美元, 超预期目标2800美元,是 2006年的 3.5倍,年均增长23.3%;财政总收入 60亿元, 超预期目标 24亿 元 ,是2006年 的3.5倍,年均增长24.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5亿元, 超预期目标6.5亿元,是2006年的3.7倍,年均增长2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0亿元, 超预期目标14.3亿元,是2006年的3.3倍,年 均 增 长24%;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35亿元, 超预期目标 95亿元,年均增长37.1%;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 5406元、16074元, 分别超预期目标 1406元、4174元,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3.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0亿元,贷款余额48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4.2倍和3.4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1.8:69.9:18.3调整为4.6:67.3:28.1。市域经济综合实力分别从全省经济强县市第6位、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48位跃居第1位和31位。仁怀入选“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县(市)”、“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市”,先后荣获省级农村低保试点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奖、全国社会救助工作探索创新奖、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全国商务综合执法试点市、全国科普示范市荣誉称号,科技特派员工作获科技部表彰。
在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该市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11年,该市发展有机高粱种植25万亩,产值达4.5亿元,成为全国十大有机生产示范基地之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发展商品蔬菜6万亩,产值达4亿元。该市还深入推进“旅游兴市”战略,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宾馆酒店、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预计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6.5亿元。
作为“国酒茅台”的故乡,在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战略推动下,仁怀招商引资工作亦颇见成效。日,在贵阳举行的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集中签约仪式上,该市签约17个项目,签约资金达到283.9亿元,项目涉及白酒技改、白酒产品配套包装、房地产开发、风力发电等。据了解,该市2011年通过招商引资,累计引进102户企业落户仁怀,引进项目115个,到位资金115亿元。
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签署《携手共建西部开发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每年出资数百万元,免费为我市培训60名干部,2013年已送30名干部赴新加坡培训;“星爱计划”资助我市贫困学生达100名;新加坡仁怀产业园奠基,协议引进资金20亿美元,引进项目涉及制造业、环保产业、城市开发建设、旅游业等领域。这标志着仁怀已从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的封闭区域,走向与国际资本、贸易、知识连接的开放平台,实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突破。“校市携手、软件转移、多方参与、市场运作”被专家评估为继苏州工业园、广州知识城之后中新合作的第三种模式。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102家企业落户仁怀,引进项目115个,到位资金115亿元。引,全市外贸出口收购总额4268万元,下降27.7%。
全市共有工业企业约475户,其中酿酒业占绝大多数,除国酒茅台外,小糊涂仙、金士力、酒中酒、茅合等一批酒类企业迅速崛起,俏销全国,使酿酒业成为仁怀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2005年全市白酒产量达8.5万吨.现全市已形成电力、自来水、煤炭、建材、农机、机制纸、印刷包装、玻璃制品、瓶盖等多业并举的格局。其中原煤产量从2000年的26万吨增加到120万吨,成为市域工业经济的又一支柱.仁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着力抓园区建设工作,仁怀市茅台河谷酿酒工业园区正在建设之中,煤炭和建材工业园区已具雏形,2005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96839万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2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6004万元,增长21.3%。其中: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759万元,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6324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9%和21.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330066万元,增长17.9%;市级规模工工业完成增加值37112万元,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494745万元,增长23.1%,规模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2.9%,增长6.4%。其中:市级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19358万元,产品产销率为94.1%,增长7.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97929万元,增长50%,其中:市级规模工业实现利润2550万元,增长8.6%。
[chì shuǐ]&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市,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省南部接壤,历为川黔边贸纽带、经济文化重镇,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之称。 赤水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全市森林覆盖率76.2%,居贵州省第一位。
赤水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美誉。 赤水因美丽而神秘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更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以及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而扬名中外。人民政府委托遵义市代管[2]。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全国科普示范市
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市
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
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全国绿化模范县(市)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市)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市
全国村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
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
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竹子之乡
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创作基地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创作基地[3]
赤水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以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椤、丹霞地貌等为主要特色,兼有古代人文景观和红军长征遗迹,被中外专家誉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五大特色。
全市现有国家级及以上旅游资源:
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赤水
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赤水风景名胜区
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两个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赤水大瀑布景区、燕子岩景区、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月亮湖、九曲湖、长嵌沟、仁友溪、月台、宝源、盘龙等景区等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贵州赤水四洞沟景区距赤水城区十五里,是我国第一个以桫椤及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内谷径幽,翠竹拥溪,四级形态各异的瀑布清俊典雅,风姿绰约;国家珍稀保护植物桫椤、小金花茶令人着迷;水生的天然植物盆景,碧波万顷的翠竹,神奇的石顶山、渡仙桥丹霞奇观让人流连忘返。
杨家岩景区位于赤水市西南部大同古镇华平河畔,离市区有16公里,景区面积有10平方公里,景区保持着自然原始、古朴状态。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一个集休闲、科普、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理想旅游胜地,杨家岩景区主要由“丹霞壁画石刻长廊”游览区和“观音沟原始生态瀑布王国区”两大部分组成。集中体现了赤水风景四绝“竹海浩瀚、桫椤王国神秘、千瀑之市之神韵、世界丹霞奇观、天成壁画石刻”——桫椤戏泉水、竹海映丹霞。
丈洞瀑布群位于贵州赤水市南部风溪河上游,离城30多公里,是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7区的主体景点。十丈洞瀑布群除著名的十丈洞大瀑布以外,还有蟠龙瀑布群,鸡飞岩瀑布群,仁友溪瀑布群,中洞瀑布以及十丈洞附近的暗瀑。十丈洞景区是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王牌景区,距赤水城区39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27597万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9%(可比价),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5年的26.9:38.2:34.9调整为19.2:41.5:39.3;完成财政总收入31976万元,年均增长14.7%;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8318万元,年均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479万元,年均增长17.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9250万元,年均增长27.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394万元,年均增长2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638元,年均增长10.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69元,年均增长1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18436万元,人均存款达1万元以上。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5个乡镇街道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森林覆盖率达到76.1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
赤水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列入全省重点园区,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2010年生产浆板17.08万吨,天竹、赤河、华龙纸业和红赤水生态食品等6家企业落户园区,竹食品、竹建材、竹家具等产品产销两旺,竹产业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50%。油气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已探明油气资源储量分别达到280万吨、3400亿立方米,官9井开采出轻质石油,官深1井、西门1井钻探顺利推进。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88887万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1.7%,竹加工、化工、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体系初步形成。非税收入比例从2005年的27.9%下降到14.4%。[4]
月,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2亿元,同比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未入库项目完成23.1亿元,同比增长121.8%;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53%;财政总收入完成2.5亿元,同比增长6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亿元,同比增长18.2%。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共新引进项目55个,协议引资77.3亿元,实现到位资金25.73亿元。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为32.75亿元,同比增长19.1%。财政总收入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32.8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34%。地税收入2亿元,同期的136.28%,累计净增收入5,384万元。首次实现月均衡入库。未来展望
赤水山川秀丽、风光优美,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成绩均居全省前列。赤水市在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基础上,又作出了争创贵州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市的战略构想,并于2008年启动,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载体,推进生态建设更快更高发展。
赤水市于1996年被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2002年被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生态创建方面动作较快、起步较早。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22项考评指标中赤水已有13项达到或接近考评标准,赤水市委、市政府明确以“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争取到2011年实现各项评价指标基本达标,确保2013年前,80%以上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5%以上,全面完成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任务。
实现到2011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赤水实施“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战略,按照每年新造竹林3万亩速度,全市竹林面积达130万亩以上,把赤水建成“中国最大的竹乡”,全市竹林面积居全国之首,确保第一条25万吨纸浆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创造条件促成其早日实施第二条25万吨纸浆生产线和15.3万吨纸制品生产线项目建设。力争全市纸业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纸制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把赤水建成“西部最大的纸基地”,力争竹制品加工产值达20亿元以上。构建成竹加工、轻化工、能源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体系”,把赤水建设成全国最具示范效应的竹浆林纸一体化循环经济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的竹加工基地、贵州省最具特色的食品基地、遵义市最大的轻工旅游商品基地、赤水河流最具优势的清洁能源基地。
按照每年按新发展金钗石斛6000——7000亩的速度,扎实推进赤水金钗石斛大面积栽培,加大集约化发展,确保“十二五”期间发展金钗石斛总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引进1家以上科技含量高的大型企业实施石斛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建成金钗石斛基地3万亩以上,把赤水建成“中国最大的金钗石斛基地”。实现石斛业产值达6亿元以上,税收5000万元以上,全市农民在石斛产业上的收入达到人均1000元左右。加快建设乌骨鸡基地。抓好种场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养殖规模,打响竹乡乌骨鸡品牌,实现存栏1000万羽以上。四是要着力培育稻田生态养鱼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稻田生态养鱼面积达5万亩以上。五是要支持壮大龙眼基地。以元厚镇为中心,通品种改良和新增面积,把特色水果龙眼发展到1万亩。
加快旅游发展突破。按照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地(线)、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目标,理顺旅游管理体制,组建旅游集团公司,对景区资源进行打捆质押融资,高标准完善景区设施,实现旅游开发、融资和营销“一体化”突破,实现以旅游为龙头的三产增加值年增长30%以上。按国家5A级景区标准推进市内主要景区景点建设,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标准,全面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建设,打造完成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旅游功能分区。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2个国家5A级、3个国家4A级景区, 引进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5家以上,新增一批三星级以上酒店,实现全市旅游接待床位总量达到2万张。
加快园区建设突破。选调精兵强将,组建五个班子,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考核奖惩,同步推进“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特色食(药)品加工园区”、“轻工旅游产品加工园区”、“酒业园区”、“油气工业园区”等五大园区建设,力争企业引进上实现较大突破,实现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力争实现石化工业园区总产值100亿元,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20万人口、20平方公里的中等以上城市发展目标,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秀美、温馨、休闲赤水。按照“一个中心、两个组团”的城市布局,重点打造国际生态度假新城和“二十里河滨大道”,完成城镇建设投资200亿元以上。以现有城区为中心,构建以赤水大道、城工大道、红军大道、文华大道、万鲢路为骨架的城市主干路网,集中打造一批重点街区街景,形成特色建筑景观风貌;建设长江—庙沱—切角半岛5平方公里的国际生态休闲度假新城组团,积极推进区域内商贸金融、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功能区开发;建设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组团,加快园区内生活、居住、商贸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推一荐:&&|&&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凯里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